生活世界与行动意义研究的可能性_对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一项考察_郑庆杰

生活世界与行动意义研究的可能性_对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一项考察_郑庆杰
生活世界与行动意义研究的可能性_对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一项考察_郑庆杰

2011年第01期总第279期前沿F o r w a r dP o s i t i o n N o .012011

S u m N o .279

生活世界与行动意义研究的可能性

———对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一项考察

郑庆杰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 200444)

[摘 要]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是人的主体间性的世界。本文尝试通过对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的考察,围绕生活世界概念,通过悬置与二阶理论构造、扎根而非跳跃、类型化的适应性、动机的困惑四个方面来探究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如何理解研究对象之行动意义的问题。[关键词]生活世界;主体间性;行动意义;反思[中图分类号]

C 9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8267(2011)01-0157-05

[作者简介]郑庆杰(1975—),男,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劳工社会学、质性研究方法等。

一、研究的缘起

在社会学领域,自从韦伯提出理解社会学之

后,关于社会学研究中如何理解研究对象行动意义的问题,诸多社会理论家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和批判性分析。由于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一方面具备现象学的源流,另一方面,舒茨在形成自己的理论的过程中,是以韦伯对社会行动的阐释作为对话者展开的,而吉登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研究者的理论不少是基于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进行阐释的,所以,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在这个研究脉络里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进一步对舒茨思想进行深入的把握,是理解此项学术研究未来可能性的重要前提之一。

国内对于舒茨理论的研究近年来日渐增多,多集中在对舒茨生活世界的结构、行动意义的赋予、

现象学方法及其早期思想的评介方面。[1-4]

杨善华、孙飞宇对舒茨行动意义理论在田野调查中的访谈的

应用作了分析,[5]

舒茨与帕森斯、米德、戈夫曼、胡塞尔、韦伯的比较研究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关

注,[6-11]而对生活世界与社会行动意义研究之间的困境的关联机制和理论冲突的探讨比较少,这两者

的关系,既涉及理解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又涉及现象学社会学的奠基性概念,因此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尤为必要。

“生活世界”是现象学和社会学两个领域结合的重要概念,也是舒茨建立自己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生活世界”既关联着日常行动者对自己行动赋予意义和对日常周身世界类型化知识的掌握,又关联着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行动意义理解的可能性和科学知识类型化问题,而无论是研究者还是研究对象,虽分属不同“有限意义域”,却共享同一个生活世界,但是如何适切、正确、有效地理解研究对象行动意义,依然充满了争论和困惑。那么在舒茨的理论体系中,究竟存在哪些方面的论述困境?这些困境是否有解决的可能?本文选择“生活世界”这个概念,切入对社会行动意义研究的可能性的阐述,对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展开考察。

二、生活世界:从胡塞尔到舒茨的转变(一)胡塞尔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作为现象学的关键概念,在胡塞尔的研究中,一方面是他进行现象学研究的一个中途

·

157·

站,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作为纯粹科学的现象学向现实世界的关照转向。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就是现实的、由感性给予的总是被体验到和可以被体验到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是日常普通人直接体验到的世界。生活世界是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的世界,是日常行动者自我与他人建构主体的可能空间。它具有奠基性、自明性、背景性、无前提性等特征,它是一切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的嵌入性背景、基础和归属。[12]

胡塞尔认为,有两种将世界课题化的方式,就是科学意识和哲学意识,科学意识以把握客观性、建立科学客观世界为使命,但其运作方式最终仍要直接指向已有的客体,并直接回返到生活世界的视阈之中,在此过程中,科学世界的有效性仍同于并基于生活世界的有效性。[12]哲学意识是一种反思意识,是将生活世界视作反思对象加以考察,这里的考察不同于科学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哲学意识将生活世界的奠基性特征和建立在生活世界基础上的科学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课题化加以反思。[13]

由于生活世界的奠基性和非课题性特征,无论是科学意识还是哲学意识,生活世界都是其所由以生发的根源世界。它们的有效性都是以生活世界的有效性为前提的。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研究,由于其坚持绝对的、彻底而纯粹的先验现象学研究方法,导致他陷入主体先验内在性构造中,只分析了生活世界结构中的两个个体之间的主体间性问题,进而无法超越这个困境。由于先验现象学的主观立场,也由于无论是研究者和研究对象,还是科学意识和哲学意识,生活世界对它们而言都具有共生、共享的结构性特征,这一整套相互关联的逻辑,实际上已经隐含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对于研究对象行动意义理解的差异和缝隙、研究理论的有效性判断标准问题。

(二)舒茨的生活世界

舒茨对“生活世界”概念的选择,是他的研究任务把“生活世界”推到了理论前台,而非对现象学传承的结果。舒茨面对的首要任务就是对韦伯提出的对行动意义的理解之可能性问题给出全面论证,因此,他在起初就忽略了胡塞尔的先验特征,直接把现象学理解为对自然态度和生活世界的研究。“生活世界包括着文化的、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社会生活框架,行动者根据这种框架来理解并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14]在生活世界的奠基性地位方面,舒茨无疑是和胡塞尔一致的。但是在为什么要研究生活世界方面,二者就有差异了。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就是人们存在于其中进行日常生活的社会环境,它在当下之前就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并以结构性的方式呈现给行动者。为了完成上述韦伯提出的任务,舒茨认为现象学社会学的核心任务就是为生活世界的生成进行论证,要把生活世界何以如此构造、生活于其中的行动个体如何认识其“生平境遇”和日常知识,他们如何赋予行动以意义让日常生活世界如其所是的运行。舒茨把生活世界的时间、空间、社会结构、多重实在意义域,以及结构与主体间的互动关联模式进行了探究。这就显示出舒茨的生活世界概念与胡塞尔的差异之处。也可以说,舒茨借用了现象学的还原方法,去完成社会学的任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舒茨的生活世界仍然是一个整全、基础性的概念。但是在舒茨思想的前期和后期,现象学研究方法从先验主体建构向主体间性出现了游移。[15]正如迈克尔所言,[16]生活世界的共生、共享的基础性结构,使“我们”关系成为矛盾的核心症结,这是科学与社会性矛盾,更是现象学和社会学的矛盾,这为理解行动意义如何可能写下了稍显悲观的基调。

三、社会行动意义之理解如何可能

韦伯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解释。其中,所谓行动,意指行动个体对其行动赋予主观的意义,不论外显和内隐,不作为或容忍默认。“社会的”行动则指行动者的主观意义关涉到他人的行动,而且指向其过程的这种行动[17]。在研究方法上,韦伯认为社会科学研究虽然研究对象是同样的主体,研究者除了对研究对象自己赋予的行动意义的理解之外,还需要探究行动背后的因果关系,而如何进行这些理解,韦伯则转向诸多的经验性研究因而未深入探究,而日常行动主体却无时无刻不在运用自己对于意义的赋予和理解而行动。舒茨根据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提出要从主体间行动的可能性、观察式理解、动机式理解如何可能到动机的分类,寻找自己的研究思路。

为解决以上问题,舒茨认为,他面对的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如何解决现象学先验研究方法的纯粹性困境,也就是胡塞尔的困境,另外一个,就是如何解决生活世界的构造性问题,在后一个问题中,舒茨因为第一个研究的问题解决的不彻底性,导致了研究者如何研究对象,也就是社会行动意义研究的可能性问题。因此,他提出了“一级构造”和“二级构造”理论,但是问题重重,比如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共同生活世界的扎根性和研究者的“跳

·158·

跃”悖论;研究者的类型化如何保证自己的“适应性”等。

而舒茨的“一级构造”和“二级构造”理论对于后来吉登斯提出的“双重解释理论”有潜在的影响。吉登斯面对社会研究如何可能的问题,认为研究者要解释研究对象的行动意义,同时研究者要想研究取得成功,就必须保有和研究对象共有世界一致的语言和概念,这就导致了研究者的概念对研究对象造成了影响,“社会学立足于与研究领域相关的主体间性关系,它应对的是一个预先解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由能动主体发展的意义实际上参与这个世界的构成”[18]。吉登斯的双重解释框架是为了他进一步提出的“结构二重性”理论,尤其是行动的建构取向作理论铺垫的。无论是舒茨还是吉登斯,他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当研究者将科学结论类型化之后如何确保其理论的有效性?研究对象社会行动意义如何可能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深入关照舒茨的理论建构中由生活世界和理解社会行动意义之间的关系所引发的困境究竟有哪些、如何表现,是必要的。

四、生活世界与社会行动意义研究的几个困境

在舒茨的理论中,生活世界是其核心,围绕这个核心的方法进路和理论展开,形成了社会行动意义研究的困境,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此研究的动力来源。

(一)悬置与二阶理论

1.悬置

悬置是现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胡塞尔通过两次悬置,对他所批评的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以实证方法为代表),以及对生活世界的日常态度进行了悬置,使研究者能以一种主观先验的意向性关照,直接地面对现象本身。

舒茨继承了胡塞尔的悬置方法,他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对胡塞尔没有解决的生活世界的构造问题进行论证,以形成生活世界的可证明性。胡塞尔认为,问题不在于客观性,而在于理解客观性;一切客观东西,都服从于可理解性要求。[12]在这里他坚持了现象学的绝对、彻底的方法。当把生活世界当做课题进行研究,在面对生活世界中的常人日常自然生活态度时,舒茨认为:持有日常自然态度的人采用的是与胡塞尔相反的悬置态度,也就是对这个生活世界存在的日常信仰的一种不怀疑的态度。因此,研究者也需要采用如此的“存而不疑”的悬置,只有这样,研究者才能发现生活世界的结构是如何从先验主体、主体间性、日常互动关系的类型化和动机、主题、意义的关联中构造出来的[15]。胡塞尔认为需要抛却理解的前见和前理解,直面现象本身才能做到研究的纯粹和明证;舒茨认为,恰恰要首先对生活世界的存在持无疑问的态度,才能真正理解生活世界是如何构造的。

矛盾由此产生:研究者彻底的无前见的悬置是不可能的,研究者有着自己的前提思维方式和预设以及日常经验,那么研究者自身的研究取向如何能够反映研究对象的社会行动意义?

2.二阶理论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的意义理解可分三个层面,一是理解关于人类事件的常识知识所具有的经验形式,这是人类对于外在世界经验型的基本认知,这一层面基本不存在问题。二是生活世界中的各主体之间的意义构造问题,也即如何理解他人的实存及其行动的经验意义。在此,舒茨在一定意义上把现象学的还原方法止步在主体间性,认为这个世界一开始就是“我们”的、共在的意义世界。主体之间通过“视角互易性”形成共识共同立场。[15]研究对象本身作为日常行动者,在生活世界中行动、生活、思考,他们对这个被他们当做日常生活的实在来经验的世界进行了预先选择和解释,他们对于日常知识的类型化和关联通常都是隐性、混沌、模糊、目的性的,往往不以研究者的明确的类型化研究层面呈现出来。第三个层面,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前两个层面是一阶构造,后一个层面是社会科学家们为理解这种社会实在,而构想的思维客体,形成二阶构造理论。[15]问题也由此产生,这个二阶构造之间怎样的关系,才能使韦伯意义上的对研究对象赋予自身行动的意义的理解成为可能?

(二)扎根,而非跳跃

为解决上述可能性问题,舒茨认为,社会科学家要跳出生活世界,把他的自然身份、日常行为取向、生活实用关联系统都进行悬置,同时,生活世界在研究者的眼中也从实践兴趣地存在变为超然静观的理论对象,研究者也就成为超然的观察者。[15]进而,研究者创造了一个“傀儡”[15],这个傀儡是研究者创造出来的,类似于韦伯的“理想型”,它是价值中立的并执行研究者的一系列设定和推理的展开。

不论在胡塞尔的研究中,还是在舒茨的研究中,当涉及研究者超然物外时,他们都使用了“跳跃”一词:日常生活者一跳,就变成了超然的研究者。舒茨把研究者自身的可能性、合法性问题,交给了研究者知识群体。他认为整个生活世界分成多重实在,每个实在空间构成一个“有限意义域”,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域和研究者的意义域有着共同

·

159

·

的根,但是,研究者跳跃了,他的研究的可能性被研究者自身所归属的社会科学研究者群体进行论证。在当今的知识社会学的话语权力场域中,这种跳跃所带来的困境和引发的矛盾,是令人深思的。对此,舒茨也有所警醒,并提出了科学研究理论的几个条件。(后面论述)

跳跃,其实是不可能的。在舒茨承认研究者从日常生活世界跳出的时候,他也就揭示研究的存在之本源———生活世界,这是研究者的扎根之处,脱离了这个根基,研究就是一种无根的关照,进而也就割断了社会行动意义研究本身成为可能的根源,因为,一个有生命力的研究的延续性要将研究结论的解释和验证不断回馈到生活世界实践领域方能保证自己活力之源头。

即便我们假设研究者跳出来,在研究者群体的意义域中,构建针对研究对象的研究类型,这就引出下面一个问题。

(三)类型化的适应性是否可能

舒茨认为,社会科学的主要问题在于发展一种方法,以便以一种客观的方式研究论述人类行动所具有的主观意义,而且社会科学的思维客体和常识的思维客体保持一致。舒茨提出社会科学的方法,即用主体间性的生活世界的模型来替代生活世界,这样就会获得一个实存的理论客体。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韦伯的影子:理想型。为了保证理解社会学的可能性,韦伯既要意义性理解,又要因果性解释。对于一个涉及行动意义的学科而言,解释意味着能够掌握到根据行动者自己的主观意义,他的行动所属其中的意义关联。[17]这里的意义关联,就是指研究者的理想型。但是,要是只有意义的诠释,那么这个诠释没有确证性,在因果关系上不具备有效性,这些诠释性理解的结果所付出的理论代价就是结论的假设性和知识的碎片化。同时,如果结论没有意义上的妥当性,结论就仍然是一个不可理解的统计几率而已。一个典型的行动的因果性解释,既要保证可以意义上的妥当,又可以因果上的妥当确认。[17]这些论述都是与韦伯对于社会学的期望相一致的:社会学的概念建构与寻求通则,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它能否对于有文化显著性的现象的因果归责问题有所贡献。

韦伯对理解社会学提出的完美性研究要求令人着迷,自此诸多社会理论家都在这个框架下展开自己的论述。恰恰如舒茨所言,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古老的矛盾,认识者如何才能真正地认识外在对象。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都不可避免地类型化,否则社会科学家就无法形成自己的研究意义。但是如何保证自己研究的类型化建立在对研究对象真实理解、解释、把握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研究者自身“前意识”支配下的类型,或者说要对自己的研究“前意识”有着明确的背景性意识和反思性,这才是最需要关注的。

舒茨认为社会科学家要想保证自己所设计的“科学模型”构想的有效性,需要满足下列条件:一是逻辑连贯的一致性和自恰性;二是关于主观解释的假设;三是关于适当性的假设;第一个假设是说社会科学家的构想要符合逻辑推演,以保证其构想的客观有效性。第二个假设是为了保证社会科学家所构想模型符合行动者主观意义。第三个假设是为了保证社会科学家的构想与日常行动者常识性构想的一致性。[15]问题出在后两个假设:社会科学研究者如何保证自己的科学模型与在生活世界中行动者的构想一致,舒茨没有给出解释。尤其是适当性假设问题,是舒茨引起批评最多的一个假设,[8]批评者质疑:社会学家如何能够知道他所建构的理论模型是否为行动者所理解?谁可以获得相关的信息来证实或拒绝这个模型?舒茨摆出了芬克的三个现象学悖论,[15]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问题的存在:研究者的有限意义域、作为日常行动者的研究对象的有限意义域、研究者作为日常行动者的有限意义域三者之间是否有交集并可随意往返?无论是表现在身份方面,还是所使用的日常语言和研究语言方面,他们是必然的断裂还是有和解的可能?

(四)动机的困惑

舒茨认为,韦伯尽管关注动机,但所论含糊。舒茨认为动机可以分为原因动机和目的动机,二者作为微观基础,关涉到研究对象行动意义的确认,换言之就是研究者如何理解行动者的意义内涵。原因动机是指当一个人,从行动中抽身而出,将行动本身作为反思性关照对象的时候,所理解到的那些可以根据行动者的背景、环境、心理做出解释的动机,此动机具有客观倾向。而目的动机,指那些包含着人们所要得出的结果、要追求的目标的动机,此动机具有主观倾向。

“存在于原因动机中的那些客观条件的分析是一种因果关系事件,它们对自然科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开放”,即可以给予因果的解释,而目的动机,可以用一种意义上主观解释来分析。在此我们可以看出韦伯对于理解社会学的定义对于舒茨的影响。但是舒茨的分类学术界并非没有争议。理查德·伯恩斯坦认为,舒茨的动机分类没有区别清楚真正的原因动机,尤其是那些行动者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原因,因此分类存在很大混乱。[19]这些基于现实中复杂行动实践的微观层面的区别,将直接影响着研究者建构怎样的研究类型来理解研究对象。因此,他

·160·

认为,舒茨没有真正解决对日常生活世界行动意义的因果关系和意义解释的矛盾。

伯恩斯坦认为:第一,原因动机:行动主体不可知的原因动机,由科学研究的因果给予解释,以印证个体之主观性目的动机,看二者是否符合。那么社会科学携专家话语权来印证行动者动机,本身就是一种霸权力量,是科学研究意义域对于生活世界意义域的侵蚀和压制。第二,目的动机:行动主体未呈现显性动机,可以对其意义进行探究,加以印证。而每一个体所自我宣称的动机,对于建构一个真目的动机的模型是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但我们对于一个真目的动机的接受条件,依这种动机的意义和此动机受因果决定的程度而定。[19]其实,伯恩斯坦对舒茨的批评应该辩证地看,他说“我们断定为社会行动的恰当解释其本身,仰赖于我们对社会行动之因果决定因素的理解”,因为两种动机都不存在自身独立的意义性真理,二者矛盾的解决只能在实践理性中进行。

五、结 语

目前,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四个进路:一是传统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定量方法。二是对实证主义进行批评的传统人文主义的方法论。三是以现象学和诠释学为知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四是基于英美后经验主义的社会科学新哲学。本文所论述问题,可以看出是第三条进路对前两个进路的争论所致。

如何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是理解社会学不同于实证社会学的核心命题。本文围绕“生活世界”的结构和构造机制及其概念的前后流变,对舒茨理论中理解社会行动意义如何可能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根据现象学社会学独特的理论进路,从悬置与二阶理论构造、扎根还是跳跃到类型化的适应性、动机的困惑四个方面,并分析了四个方面通过怎样相互推导和关联机制构成了目前的理解行动意义之可能性的困境。

文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可以说是跨时代的,但在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中有着集中呈现。本文无意对所论问题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只是力图基于对舒茨理论的部分梳理,探求这种困境的形成过程和关系机制,为此领域问题的思考,提供一个不同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何雪松.迈向日常生活世界的现象学社会学[J].华东理工大

学学报,2000(01).

[2]李芳英.生活世界———在舒茨的视域中[J].重庆邮电学院学

报,2005(02).

[3]李猛.舒茨早期著作中的意义理论[J].社会科学辑刊,1995

(03).

[4]禹红梅.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方法梳理[J].宜宾学院学报,

2008(08).

[5]杨善华,孙飞宇.作为意义的深度访谈[J].社会学研究,2005

(05).

[6]范会芳.舒茨与帕森斯社会学思想的分歧[J].郑州大学学

报,2007(01).

[7]范会芳.行动及其理解:舒茨与米德的社会学思想比较[J].

华北水电水利学院学报,2007(02).

[8]范会芳.舒茨现象学社会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9:190.

[9]吴中宇,胡仕勇.戈夫曼与舒茨的社会情景中个人及个人行

动理论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01).

[10]王万俊,倪波.略论舒茨社会学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批判性应

用与传播[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02).

[11]李南海.赋予行动以意义———韦伯与舒茨行动理论的比较

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03).

[12][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1:64-229.

[13]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M].北京:三联书店,1994:136.

[14][美]布赖恩·费伊.现象学与社会研究,从意识到文化和批

评[A].斯蒂芬·P·特纳,保罗·A·罗思.社会科学哲学

[C].杨富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1.

[15][美]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7

-418.

[16]R.M c l i a n.T h e P o s t u l a t e o f A d e q u a c y:P h e n o m e n o l o g c i a l s o c i-

o l o g y a n d t h e p a r a d o x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s o c i a l i t y[J].H u m a n s t u d-

i e s,1981(04).

[17][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桂林: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5,11-17.

[18][英]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3:259-279.

[19][美]伯恩斯坦.社会政治理论的重构[M].南京:译林出版

社,2008:212-217.

(责任编辑:方洲)

·

161

·

社会学与日常生活

社会学与日常生活 1.联系具体例子谈谈高科技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高科技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高科技产品使用的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高科技密切相关,高科技产品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运行的速度,使人们不仅旅途舒适,而且节约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电视、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科技家用电器的使用,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提高了现代人家庭生活的质量;移动电话的推广应用,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加强了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方便人与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办事效率;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更具直观性、形象化,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电脑、因特网的使用,使远程教育成为现实,既方便了人们对知识的学习,使之“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便于更迅速的了解社会信息。借助于高科技电影、电视制作技术日臻完善,人类能够拍摄出可视性更强的影视片。可以说,高科技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高科技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正如伟大导师恩格斯指出:日益发展的工业使一切传统的关系革命化,而这种革命化,又促使头脑革命化。高科技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成果,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最高成就。人类借助高科技仪器设备,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上更精确认识自然界,进一步扩大人类的认识视野,把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造福于人类。例如,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的研制成功,可以使人们看到几十亿光年乃至更遥远的太空,从而为探索人类所不知的太空的奥秘提供了方便。高科技的广泛使用,必然会对人们的观念和生活习惯产生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从而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 然而,正如一切事物一样,高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人们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欣喜之余,又经历着科技发展带给人类生活的各种危害甚至是灾难。例如我们日常所使用的电池。以前没有电池的时候,电不能随身携带,或多或少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不便。有了电池之后,电则可以随身携带,对我们的生活起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废电池如果不经过处理,随意丢弃到大自然的话,则会对大自然起到非常大的危害。以前没有塑料袋的时候,人们买菜、买东西时只能用篮子装菜,很麻烦,也不方便。自从有了塑料袋后,人们买菜、买东西的时候就方便多了。但是,人们在使用塑料袋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它的危害呢?是的,可降解的塑料袋经过专门的处理,并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那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呢?

行动及其理解_舒茨与米德的社会学思想比较

收稿日期: 2006)07)11 作者简介: 范会芳(1976-),女,河南省宜阳县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南开大学博士生。 第23卷第1期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社科版) Vo.l 23No .12007年2月 J ournal of North Ch i na Instit u t e ofW ater Conservan cy and Hydroel ectri c Power(Soci al Sci ence) Feb 12007 行动及其理解:舒茨与米德的社会学思想比较 范会芳,王文明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 摘 要: 理解是社会科学特有的一种方法;它强调自然实在与社会实在之间的本质区别。这种方法向传统的科学 观所崇尚的感觉至高地位、认知必须从感觉出发、用自然科学的理想模式建构社会科学等观点提出了严重挑战。社会心理学大师米德与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舒茨都曾对理解的方法做过精辟独到的论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从理解的不同方面:理解的对象)))行动、理解的内容)))意义以及理解的方式)))主体间性等对米德与舒茨进行一次简要的比较;也试图就此理清米德的思想是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舒茨的。 关键词: G #米德;A #舒茨;理解;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444(2007)01)0038)04 理解是社会科学特有的一种方法,它强调自然实在与社会实在之间的本质区别。实证主义研究倾向却强调以自然科学的方法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它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而忽略了社会现象所特有的主观性。正是针对这种倾向,反实证主义研究倾向(注重理解的方法)逐渐兴起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米德和舒茨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 e rbert #M ead ,1863-1931),是20世纪的一位重要思想家,曾是美国实用主义的带头人之一,也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作为一个社会心理学家,他的社会心理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蕴含着许多深刻见解。他关于人类自身如何出现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的论述,是对社会心理学乃至一般哲学理论的最重要贡献,使他成为在有社会学背景的社会心理学家的传统中被引证的核心人物,被奉为著名的/符号互动学派0的创始人。也有人对此评论说,/米德是联结个人与社会的首要理论家之 一0。[1] 这一学派的主要理论假设有:人类以事物对他们所具 有的意义为基础对这一事物发生行动;意义产生在人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解释过程这些意义不断得到修正。符号互动论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注重对社会中由以构成的行动者主观世界的分析。 阿尔弗雷德#舒茨(A lfred #Schu tz ,1889-1959),是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他批判地接受了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尝试着把生活世界、主体间性等概念引 入社会学,并把它与马克斯#韦伯的理解概念相结合,主张社会学回到生活世界,开辟了现象学社会学这个当代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新方向。 1939年舒茨移居美国,与其他许多水土不服的欧洲知识分子不同,舒茨到美国后,并没有像其他许多流亡思想家那样深受文化震撼之苦,而是迅速地融入到新的生活环境。/这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商务生涯使他更容易接触到美国的主流社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没有固守自己的欧洲思想传统,而是和美国本土的思潮和观念展开了创造性的对话。0[2]这其中,米德的互动论思想成了舒茨打开社会学大门的钥匙之一。米德站在芝加哥大学的讲台上和蔼地对他的学生说:要关注个人与他周围人的切实可感的互动事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了舒茨理论的中心概念:/生活世界0和/主体间性0,而其他的理论和概念都是围绕这两个核心概念而形成的。 这其中我们可以敏锐地察觉到米德的思想对舒茨的巨大影响。在舒茨写给那坦森的一封信中,他就高度评价了米德,并指出米德独立地发现了/理想类型、社会角色和舍勒对社会化的意识的解释0这些思想。/而米德对身体行为的分析,无疑是舒茨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体可直接触及部分的重要意义时借助的一个主要思想来源。而且,舒茨通过将这些思想放在主体间性的-我们关系.中来考察,成功地摆脱了米德思想中的行为主义倾向,将身体与社会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了社会理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点。0[3]下面,我

生活中的社会心理学应用

生活中的社会心理学应用 自从学习了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程之后,我发现原来社会心理学真的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我们其实可以在很多时候运用到这门学科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的处理一些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一些事情的处理,可以很理智的看清楚所发生的事情,并且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通过这些方法,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的精彩。我们可以通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来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不让自己的生活中有太多遗憾: 首先,在为人处世方面,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由几个方面入手,我知道心理学上有一个登门槛效应,它主要是讲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如果你想要与一个不太熟识的人做朋友,那么最好就是先请他帮一个小忙,因为这样会增加他对你的好感度。其实并不是说请别人帮忙就代表真的是很有必要,最主要的还是在与他人共事的时候逐渐的使得双方都对对方有所了解。而且在对方看来他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帮你,为了获得认知的平衡,他就想一些理由来说服自己你是一个很值得帮助的人,比如你这个人是很善良的,我应该帮助你等等,来获得内心的平衡。 在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找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来聊,这样可以让对方觉得我们有共同的话题,你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点,这样就会让对方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来,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我们的关系拉近了。这就是人际关系中的相近原理。 同时,如果可以的话,在同别人聊天的时候,最好是适当的自我暴露一下,把一些自己的事情说给对方听,这样就可以让对方获得一种满足,使得他认为自己在你的心目中是有地位的,可以分享你的故事。相应的,他也会在心里觉得你也是值得信任的人,从而把自己的一些故事跟你分享,大家的关系就是从这种互动中改善彼此的关系。 再有就是如果别人要求你做一些事,千万别先忙着答应,把它先推掉,比如告诉对方现在你没时间,很忙,然后过一段时间再答应他,这样,在对方的心目中,你竟然在自己很忙的时候还帮他的忙,从而在他的心目中会觉得你是个很不错的,值得相交的朋友。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社会心理学,改善我们自身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偏见吧,我们人类大多数情况是在自己不充分了解或不正确的信息为依据而产生了对某人、某团体或某事物的一种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和态度。但是通过社会心理学,我们可以了解到偏见来自于态度,偏见与我们的认知是有着比较刻板的印象。我们很多时候是在不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是道听途说的听到某些人或者某些事

舒茨和他的现象学社会学

舒茨和他的现象学社会学 一、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思想渊源 作为一位兴趣广博的学者,舒茨的思想深受奥地利经济学派、韦伯的解释社会学、胡塞尔的现象学和美国的实用主义等研究传统的影响。 1.奥地利经济学派 在舒茨的大学学习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几位老师中就包括当时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核心人物:米塞斯和维塞尔。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主要价值理论和先验范畴理论,都对舒茨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奥地利经济学派主张从主观价值的角度来理解边际效用乃至所有类型的人的行动,批判实证主义“曲解了人类的基本经验”,构成了“对人类历史的彻底误解”,用适用于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原则来分析人的行动,“毫无意义”。这些思想和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有许多相似之处,是舒茨理解韦伯社会学思想的桥梁之一。 但是,奥地利经济学派和对韦伯思想产生很大影响的德国历史注意经济学派的观点背道而驰。简言之,韦伯为了保护历史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宁愿牺牲理念理性的“纯洁”,而奥地利经济学派则为了捍卫先验范畴的形式性而清洗掉历史的观点,反对极端的历史主义做法,认为始终存在先于历史范畴的非时间范畴,而我们正是借助这些“类型”才能理解历史。这样在韦伯著作中占中心地位的比较历史分析和对各种不同历史社会中的意义取向差异的强调,到了舒茨的解释社会学这里,就骤然转变为对普遍性“类型”的分析。在舒茨对韦伯思想的这种“去历史化”的“操作”中,奥地利经济学派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韦伯的解释社会学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发轫于对韦伯的批判性发展。终其一生,韦伯的解释社会学都是舒茨社会学思考的出发点。但是舒茨和韦伯的思想风格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他几乎是沿着根本想不到的方向发展了后者的观点。韦伯的社会学著述中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冲突,而韦伯在发展自己的学说时,也正是借助了这些思想上的张力,来充分把握具体的社会现实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舒茨的著作中尽管同样存在矛盾和含糊的地方,但他关注的是怎样明晰地分析生活世界中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构。所以,舒茨在韦伯著作中发现的那些“问题”,在韦伯看来并不是什么实质性的问题,真正的关键是如何用经验方式分析具有特殊的历史现实。总的来说,随着舒茨逐渐摆脱超验现象学的羁绊,致力于对生活世界的具体分析,他与韦伯的这种差异也在逐渐的减少。 3.胡塞尔的现象学 可以说没有对胡塞尔思想的不断反思和批判,也就不会产生现象学社会学。舒茨在尝试改造韦伯的解释学社会学时,最初运用的是柏格森的哲学思想,但他发现仅靠伯格森的哲学难以完成自己预想的目标,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一思路。但柏格森的哲学对舒茨的时间和意识流分析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舒茨最终发现,胡塞尔的现象学,特别是其构成分析,可以用来分析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从而为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提供了更牢固的基础。不过,尽管舒茨对胡塞尔的著作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他却没有亦步亦趋地跟随胡塞尔的思想。到了美国之后,随着舒茨生活世界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摘要 “存在在意识中的消融”是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思想的核心。胡塞尔认为,我们所能看到的事物只是“自在的对象”并不是“意向对象”,但是能被我们直观把握的对象或者说“明白清楚的感知”的对象是我们的意识中构造自身的,超越人的内在意识或者说在人的内在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客体自身是不可能获得明见性的。因此,胡塞尔从思维的自明性出发,主张对一切事物的存在乃至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存在问题作“悬搁判断”或者放到括号中去,存而不论,来追求哲学的绝对自明的开端。通过现象学的还原,给所有的超越之物贴上无效的标志,使“存在”回复到“意识”中,对象在意识中构造自身,回到纯粹现象本身,即“回到事实本身”。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意义 一、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内容 如何认识这种既非物质又非感性经验的“自我意识”呢? 胡塞尔认为,这既不能采用传统哲学的方法,也不能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应采用他所特有的现象学的方法,即现象学还原法。所谓“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要从自然科学的认识还原到思维的直观认识,从超越的认识还原到内在的认识,亦即还原到纯粹的主体性上去。用胡塞尔自己的话说,“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说: 所有超越之物( 没有内在地给予我的东西) 都必须给以无效的标志,即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存在和有效性本身,至多只能作为有效性现象”。胡塞尔谈到过多种还原,但主要有两种: 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他主张通过先验还原引导人们进入哲学的观点,通过本质还原引导人们进入本质的领域,从而使人们领会或把握先验的“纯粹意识”。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不分先后。 (一)先验还原 先验还原又称悬置( epoche) 或括号法。“悬置”这个术语来源于古希腊怀疑论哲学家,意思指中止判断或将判断搁置起来,对一切给予的东西打上可疑的记号这一点同笛卡尔的“我在怀疑”有异曲同工之处。胡塞尔借用这个术语来表示现象学对经验的事实世界采取的一个根本立场。例如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时,

社会学概论(含答案)

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被称为(文化震惊) 1.2 2.0 1982年明确提出建立“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社会学”的学者是(费孝通) 1.3 2.0 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社会变革的需要) 1.4 2.0 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的思想家是(孔德) 1.5 2.0 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2011.7真题) 1.6 2.0 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 1.7 2.0 社会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这反映的是社会学的(经验性特征) 1.8 2.0 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被称为(正向社会化) 1.9 2.0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1.10 2.0 社会化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培养社会合格成员) 1.11 2.0 《自杀论》的作者是(涂尔干) 1.12 2.0 最早对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做出说明的中国社会学者是(孙本文) 1.13 2.0 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被称为(文化采借) 1.14 2.0 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发现或证实变量间或社会现象间因果关系的方法,被称为(实验法) 1.15 2.0 以下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属于定性分析方法的是(实地研究) 1.16 2.0 在社会学的功能中,教育功能表现在(帮助人们合理选择)(2012.4真题) 1.17 2.0 在《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社会学”名称的是(谭嗣同) 1.18 2.0 日本的茶道是一个著名的(文化集丛)(2012.7真题) 1.19 2.0 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1.20 2.0 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自觉 )。 1.21 2.0 自然界中的空气属于(环境资源) 1.22 2.0 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合理性

智慧树知到《生活中的社会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生活中的社会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 自然科学的发展 社会变革的需要 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答案: 社会变革的需要 2、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定量研究方法被称为(? ?) 问卷调查 社会实验 实地研究 介入性研究 答案: 问卷调查 3、强调新临其境,融入社会,“打成一片”的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是(??) 问卷调查 实地研究 社会实验方法 定性分析 答案: 实地研究 4、“社会学旨在理解和洞察人类行为的社会意义”,这一说法属于以下哪一流派的观点(??) 社会结构说 社会关系说 社会行动说 社会变迁说

答案: 社会行动说 5、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说:“我认为社会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解决一个生活在社会里的人,怎样学会做人的问题。”这是指社会学的(??) 研究功能 教育功能 社会管理功能 社会批评功能 答案: 教育功能 6、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 对 错 答案: 错 7、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问题。 对 错 答案: 错 8、社会学的想象力是米尔斯提出来的分析社会的视角。 对 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culture”在英语中最初的意思是什么?(? ?) 文化 耕耘 培养

修养 答案: 培养 2、非物质文化是“被各种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 ?)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实践 表演 表现形式 知识体系 E:技能 答案: 实践 ,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技能 3、规范是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如(??)等。 道德 习惯 习俗 法律 答案: 道德,习俗,法律 4、下列选项中属于反文化的主要有((??)) 强迫消费 被动观察 极端的将来取向 嬉皮文化 答案: 强迫消费 ,被动观察,极端的将来取向 5、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是最重要的社会化主体。 对 错 答案: 对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1.如何理解韦伯社会学同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联系? 答: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是现象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1)韦伯深受德国历史主义的影响,认为人与动物不同,社会与自然不同,没有客观的规律,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用于研究社会,要正确认识社会,就必须采取理解与解释的方法,通过研究个体行动者的社会行动的意义来研究社会。他认为,所谓社会行动,就是指行动者主观上有目的,并且其行动指向他人,意义为他人所理解的行动。他从社会行动出发,研究社会关系、群体组织、制度与权力等等。他的社会学坚持一种方法论个体主义,把理解与解释结合起来了,注重对主观因素的研究。因此,韦伯的解释社会学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 (2)舒茨认为,韦伯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是舒茨同时又认为,韦伯关于行动意义的概念充满矛盾,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存在很多不深入与模糊之处,舒茨对韦伯的理想类型的“极端历史主义”运用也不能接受。因此,舒茨想为解释社会学建立一个意义理论的基础,并由此生发开来;创立了现象学社会学。 (3)由此可见,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发端于对韦伯的批判性发展。终其一生,韦伯的解释社会学都是舒茨社会学思考的出发点,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就是对韦伯社会学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2.舒茨在哪些方面深化了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 答:(1)舒茨指出韦伯观点的不足:

①韦伯认为社会行动的关键是行动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可以根据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的强度程度不同,区分出从完全不考虑他人,到以对他人的行动意义的理解为基础而产生的行为,因而行动的意义就有多种含义。因此,韦伯没有充分考虑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对社会行动的意义产生的复杂影响。 ②韦伯在分析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时,只是把它们看成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理解的意义,而没有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真正区别。 ③韦伯关于观察式理解与动机式理解的区分是无意义的,并不能真正理解行动的意义。 ④韦伯对行动动机的论述,没有认识到,动机有两种含义,可以指一个人努力实现的目标,也可以指行动的原因,因此动机有目的动机与原因动机之分。 ⑤韦伯没有指出行动的核心特征。舒茨认为行动的核心特征是筹划(project),正是通过筹划,行动者将其行动的意义指向他人,对他人产生影响。而韦伯所说的以他人为指向的行动,并不一定会影响到他人,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以他人为取向”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行动。 (2)舒茨的深化: ①对行动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行动的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涉及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 a.主观意义是“我”(行动者)如何确定意义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时间问题,也就是行动者自己的意识流问题。 b.客观意义是“我”与他人如何建立主体间性的意义问题。主要涉及的是观察者与行动者之间的符号与沟通问题。 ②区分了行动与行为 a.行动是一种正在进行的、发生的过程,也是一个意识过程,具有时间性。

社会学与日常生活

社会学与日常生活 1.“社会学是什么?”主要谈及了社会学对个人以及对社会的作用。请阐述学习社会学对个体而言有哪些作用? 最感官的认识:社会学是处理两个以上的社会场合的知识体系。 最职业的认识:社会学是处理关键数据并生出关键信息的技术体系。 最学术取向的回答:社会学是一个理性的人提出任何问题的“全能巫师”。 最具亲和力的回答:社会学能帮助大家理解自己所处的结构性位置,并由此获得的行动自由。 理论方面:1、学习社会学可以了解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2、社会学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学知识。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社会观,为人们最终选择“应该怎么样”提供理论上的帮助。 实践方面: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2.什么是社会群体?简要阐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社会群体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方式之一,而社会组织是比较高级的群体形式。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社会群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 正功能: 一、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初级群体是人们进行社会化的最基本的条件,提供人们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环境。二是初级群体是个人走入社会的桥梁。个人无论是生理成长、心理发展,还是生活技能的学习和积累,都要紧密地依靠初级群体。他们在这个群体中做好了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准备。 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随着社会的分工发展,初级群体在历史上承担过的许多功能都已经逐渐地在向专门化的社会组织转移。但是,在现代社会的转型中,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以及其他方面的压力和紧张,人们的情感需求、心理需求有增无减,只有初级群体仍然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 三、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的功能。一方面,初级群体既是整个大社会的缩影,也是组成大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它是否能够健康、稳定的存在和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运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就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保存并传递给社会成员的,并逐渐转化为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使社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负功能: 一、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个人愿望与群体规范之间的协调和矛盾上。二、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

生活世界与行动意义研究的可能性_对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一项考察

2011年第01期总第279期前沿F or w ard Positi on N o 012011 Su m N o 279 生活世界与行动意义研究的可能性 对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一项考察 郑庆杰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 200444) [摘 要]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是人的主体间性的世界。本文尝试通过对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的考察,围绕生活世界概念,通过悬置与二阶理论构造、扎根而非跳跃、类型化的适应性、动机的困惑四个方面来探究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如何理解研究对象之行动意义的问题。[关键词]生活世界;主体间性;行动意义;反思[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8267(2011)01-0157-05 [作者简介]郑庆杰(1975 ),男,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劳工社会学、质性研究方法等。 一、研究的缘起 在社会学领域,自从韦伯提出理解社会学之后,关于社会学研究中如何理解研究对象行动意义的问题,诸多社会理论家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和批判性分析。由于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一方面具备现象学的源流,另一方面,舒茨在形成自己的理论的过程中,是以韦伯对社会行动的阐释作为对话者展开的,而吉登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研究者的理论不少是基于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进行阐释的,所以,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在这个研究脉络里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进一步对舒茨思想进行深入的把握,是理解此项学术研究未来可能性的重要前提之一。国内对于舒茨理论的研究近年来日渐增多,多集中在对舒茨生活世界的结构、行动意义的赋予、现象学方法及其早期思想的评介方面。[1-4] 杨善华、孙飞宇对舒茨行动意义理论在田野调查中的访谈的 应用作了分析,[5] 舒茨与帕森斯、米德、戈夫曼、胡塞尔、韦伯的比较研究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关注,[6-11] 而对生活世界与社会行动意义研究之间的困境的关联机制和理论冲突的探讨比较少,这两者的关系,既涉及理解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又涉及现 象学社会学的奠基性概念,因此深入分析两者之间 的关系尤为必要。 生活世界 是现象学和社会学两个领域结合的重要概念,也是舒茨建立自己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生活世界 既关联着日常行动者对自己行动赋予意义和对日常周身世界类型化知识的掌握,又关联着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行动意义理解的可能性和科学知识类型化问题,而无论是研究者还是研究对象,虽分属不同 有限意义域 ,却共享同一个生活世界,但是如何适切、正确、有效地理解研究对象行动意义,依然充满了争论和困惑。那么在舒茨的理论体系中,究竟存在哪些方面的论述困境?这些困境是否有解决的可能?本文选 择 生活世界 这个概念,切入对社会行动意义研究的可能性的阐述,对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展开 考察。二、生活世界:从胡塞尔到舒茨的转变(一)胡塞尔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作为现象学的关键概念,在胡塞尔的研究中,一方面是他进行现象学研究的一个中途 157

论现象学、心理学方法论及其蕴涵(一)

论现象学、心理学方法论及其蕴涵(一) 摘要:现象学作为西方心理学两大主要方法论之一,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本文剖析了现象学心理学方法论及其主张,归纳了现象学心理学方法论的蕴涵,并作了简要的评论。 关键词:现象学,心理学,方法论,蕴涵。 纵观西方心理学产生及其发展的一百多年历史,占统治地位的方法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实证主义,另一个是现象学。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Husserl)开创的一种的哲学思潮,是实证主义的对立面,主张将现象作为现象学研究的出发点。其发展先后经历了胡塞尔及其追随者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等人的存在主义现象学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后与其它哲学流派交融的综合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现象学的影响从意动心理学到现代认知心理学,持续了一个世纪。在创立之初,胡塞尔就站在意动心理学的立场批评冯特的经验心理学,50年代,传入美国的现象学构成了人本心理学的方法论。现象学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如知觉、人格、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如格式塔心理学运用现象学方法,强调知觉的能动性和有生机性。 1、现象学心理学方法论 1.1以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 胡塞尔主张以现象为现象学的对象。他所谓的现象,实际上是人的意识经验。受这一主张的影响,许多心理学家将个人的直接经验或意识确定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格式塔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或"现象的经验"。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强调心理学要研究人的经验,包括人的价值、尊严、需要、动机等内容。罗杰斯用现象场的概念表示个体经验,它既包括意识到的知觉,也包括意识不到的知觉,并认为正是这种主观的现实而不是自然的现实指导着人的行为。他说,人是根据自身而并非现实的知觉来生活的,每个人都存在于以他为中心的一个不断变化的经验世界中。正是由于罗杰斯强调个体经验的独一无二性,我们称他为现象学家。 1.2问题中心论 实证主义把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客观的方法作为研究中心,也就是方法中心论。他们认为"科学的本质在于它的仪器、技术、程序、设备以及方法,而并非它的疑难、问题、功能或目的。"它强调问题必须适合于方法,不适合于方法的问题便遭排斥。这种方法中心论限制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使它局限在某一方法或技术所能允许的范围内。 现象学主张把人的主体性问题作为研究的中心,人的主体性问题虽然不符合科学的客观性原则,我们不能因此而拒绝它。心理学家接受了胡塞尔的这一观点,使它成为问题中心论的原则。正确的做法是:以问题为中心,方法顺应问题,根据问题选择方法。现象学的主体性中心为心理学的方法中心奠定了理论基础。 1.3非还原论 还原论的还原是将较高层次事物的性质看成较低层次的组分、性质机械累加的结果,将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归结为低层次组分的性质和规律。而现象学的还原主张本质的还原、现象的还原。它的还原是排除一切先入为主的假设和成见,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受现象学方法论影响的心理学家认为还原无助于理解人性,相反还扼制人性,使心理学陷入危机。因此他们提倡在心理水平上研究心理,在行为层次上研究行为。而不是将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还原到较低级的层次上。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就特别提倡独立地研究心理现象,即通过对心理现象本身如实、全面的描述,从而发现现象本身的结构和关系。 1.4遵循如实描述的原则 现象学方法强调对经验如实地、不加任何修饰地描述。在此基础上通过现象还原,发现意识经验的先验结构,达到本质直观。这一主张受到心理学家的欢迎。屈尔佩说,"科学是经验

社会学

科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社会学是什么? 社会学就是人们研究社会所形成的学说。 社会学是对人类自身社会的研究,包括人类生活、人类群体、人类行为等多个方面。 社会学是对我们自己的研究和探索。 社会学的作用? 1、开阔视野 2、拓展想象力 3、塑造自我——通常是社会塑造的,但可以选择以何种方式融入或 影响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创造自己的个性。4、自我启蒙——自我教育——生活中常遇挫折…社会学视野,多角 度看问题,进而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法。 5、政策效果评价和制定规章制度——社会学有助于我们评价某项政 策的效果,一项政策或计划往 往具有善意的动机,但结果可 能却适得其反。 6、尊重文化多远性——社会学可以使我们其他的观点出发来解释社 会,而不是从自己的主观出发。如果我们能 够解释别人是怎么生活的,就能够理解他的

想法,从而会尊重他人和他所依附的那种文 化。 经济学追求效率,社会学追求公平 三、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社会整体(系统)——Social systems 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P21 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P22 社会制度——Social institutions 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s 社会行动(行为)——Social actions 四、社会学研究的视角 1、宏观 2、微观 3、静态 4、动态 五、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1、社会学的产生 19C 法国孕育最初的社会学 Background:18C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第二等级的崛起 高卢人热情和浪漫的民族特点 代表人物: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现代社会学始祖 埃米尔?涂尔干 2、社会学的发展 代表人物:卡尔?马克思阶级分析观点解释不平等,指出社会变革的根源。

国外社会学名词解释

国外社会学名词解释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合法性来自于对生物科学的借鉴--孔德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整体大于互相依赖的各个部分之和,社会现实高于个人的现实,因此要从整体上充分认识社会。但为理解这个现实,就要确信社会就像物质现象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必须用经验调查的方法。认为社会知识也必须通过自然科学所普遍使用的经验研究手段去获得,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历史分析来认识外界事物的方法。 社会团结: 社会团结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结关系,这种连接关系既可以建立在共有情感体验、共有道德情操和共同理想信念之上,也可以建立在因为生活需求、功能依赖而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上。 机械团结:原始社会,古代社会以及现代的那些不发达的社会的一种社会联结方式,通过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诸多个体凝结成一个整体,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人们的经历,活动,生活方式都十分相同,对集体有强烈的归属感,个性都淹没在对集体的遵从中,并有一致的宗教和道德倾向。(约束性制裁) 有机团结:由发达的社会分工,以及社会成员间的异质性所决定的另一种社会联结方式-近代工业社会。在这种社会联结形式下,由于分工导致的专门化,增强了个体间的相互依赖。一方面,分工越细致,个人对他人或社会的依赖就越深入,另一方面,每个人的行动越是专门化,个性就越鲜明,就越能摆脱对集体意识的束缚。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每个人按照社会的分工执行专门化的职能。(复原性制裁) 权威类型:(1)感召权威:是典型的人治,是以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为根据行使政治权力的社会控制形式--魅力型统治。统治的行动基础:情感性行动。统治的合法性来源:领袖人物的崇拜和信赖。统治的存在范围:追随者拥戴和服从领袖人物,甚至对领袖人物产生。狂热崇拜和盲目服从;打破传统、破坏现存秩序的革命时期;领袖人物具有非凡的、超人的特征,使他

现象学美学解读

收稿日期:2003205229 作者简介:张永清(1965— ),男,山西平陆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2003年10月 第30卷第4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xi Teachers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Oct.,2003Vol.30 No.4 现象学美学 解读 张永清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北京100872) 摘 要:现象学的现代性体现在其哲学精神与方法论原则中。现象学美学的主要理论贡献体 现在破除美是一种实体的观念、美学是研究审美价值的科学等五个方面。国内目前的现象学美学 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需要加强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审美价值;审美经验;审美对象 中图分类号:B83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957(2003)042066206 现象学美学是一种典型的哲学美学,对20世纪的西方美学与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对现象学美学进行整体性与问题性研究,有助于我们在整个西方美学背景中清楚地把握现象学各家在美学问题上的独特理论贡献,各理论之间的承传关系以及嬗变的整体态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20世纪美学的发展趋势与整体走向,最终为我们建构具有新世纪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此,本文拟围绕以下三个问题作简要梳理和探讨。一、哲学精神与方法论原则 现象学哲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1](P280)。尽管作为一种哲学运动的现象学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的哲学精神与基本方法却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持久的影响力。总体看来,现象学哲学的现代精神集中体现在它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中。现象学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彻底破除传统哲学主客截然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这种形而上学把世界分为现象界与本体界,以主客绝对分离为前提,以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等为基本范畴,以认识为途径,达到对“实体”或“本质”的洞见。比如,在胡塞尔看来,与人脱离的所谓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我们把它“存而不论”,现象学所要探讨的是呈现在意识中的世界即关于世界的现象学,在这种视域中,没有脱离主体的客体,也没有脱离客体的主体;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与世界首先是一种存在关系,随后才派生出被传统哲学当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16.1 复习笔记 一、现象学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与理论渊源 1.主要代表人物 (1)家庭和教育背景 舒茨是现象学社会学的创立者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的哲学家、音乐学家。他是一位犹太人,1899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18年底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舒茨在大学期间,接触到了经济学奥地利边际效用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米塞斯与维塞尔。韦伯曾到维也纳大学讲学,舒茨对韦伯的学术思想也作了很深入的研究。 (2)学术生涯 ①大学毕业后,舒茨参加了米塞斯主持的讨论小组,并且研究并深化韦伯的理论。 ②在1925—1927年期间,他经过阅读柏格森关于意识哲学与内在时间的著作,留下了大量的手稿,后来以《生活形式与意义建构》为名出版。 ③在考夫曼的鼓励下,他探讨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由此撰写了《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一书,此书后来的英文版改名为《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④二战爆发后,舒茨举家迁往美国,创建了国际现象学协会,参加了《哲学与现象学研究》的编辑工作,并在上面发表了许多重要的社会学论文。 ⑤1943年起,舒茨成为纽约社会研究新学校的客座教授,l956年成为了这所学校的专职教授,主持哲学系的工作。

(3)主要著作 他在各种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被编纂为四卷本的《文集》出版。其中第一卷名为《社会实在问题》,第二卷名为《社会理论研究》,第三卷名为《现象学的哲学研究》。 2.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1)奥地利经济学派 奥地利学派主张主观价值论与先验范畴论,主张从主观心理的价值角度,来理解边际效用甚至所有类型的人的行动。它批评实证主义曲解了人类的基本经验,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根本的误解,用适用自然科学的认识论方法即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分析人的行动,是毫无意义的。舒茨接受了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认为始终存在先于历史范畴的非时间性范畴,认为我们可以借用这些一般理念类型来理解历史。 (2)韦伯的解释社会学 韦伯认为要正确认识社会,就必须采取理解与解释的方法,通过研究个体行动者的社会行动的意义来研究社会。舒茨认为,韦伯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是舒茨同时又认为,韦伯关于行动意义的概念充满矛盾,舒茨对韦伯的理想类型的“极端历史主义”运用也不能接受。因此,舒茨创立了现象学社会学。 (3)胡塞尔的现象学 ①现象学认为,人类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感知世界,人类关于外部世界的所有观念都是以感觉为中介的,并通过心智意识来了解它。现象学认为,意识过程就是经验建构外部世界的感觉过程,并把这个过程作为关注核心。人类的行为理所当然地为集体共同体验的日常世界所引导,因此是日常生活建构了人们的意识与行动。 ②胡塞尔认为,由于人们只有通过意识才能感知世界,而意识是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建构的,要想客观测量外部世界与真实世界,就必须对意识的本质进行研究,也就是要对意识的

社会实例: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

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 关注公交车上不文明现象 公交车是城市的一个窗口,小小的公交车厢就犹如社会的缩影。都说,到一个城市,要看它的文明程度就看那里的公交车。的确,市民乘车时的一言一行,不仅体现了个人的素质,更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最近一段时间,记者上下班,或是外出办事,经常乘坐公交车,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公交上车存在一些不文明现象,让人感到非常遗憾。 现象一:公交车上吃东西,破坏公共环境卫生。公交车厢是大家的公共环境,由于一些乘客随地乱扔、乱吐,形象极为不雅,也为公交车厢和站台的保洁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在一次中午乘公交车时,车上乘客非常少,只有三四个人乘坐,记者看到一位中年男子自顾自地坐在后排座位上吃山核桃,声音响亮,还把壳随口吐在干净的车厢地板上,被司机看到,并善意提醒这位乘客,告诉他车厢地板这么干净,请不要吃东西把壳丢在地上。谁知听到司机的提醒后,这位中年男子不仅吃个不停,还要跟司机吵嘴,申辩自己没有弄脏地板,最后还打开车窗把手上的山核桃壳往窗外一丢了事。其实车上有垃圾桶摆放在那,车上人也不多,这位中年男人完全可以走两步把山核桃壳丢到垃圾桶里,他非但没有这么做,还把壳往窗外一丢,那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说不定,山核桃壳渣随风飞到行人的眼睛里,那后果更是严重。 据公交车司机介绍,常有乘客在车上吃东西,将塑料袋、瓜果壳

随手丢在座位底下,更有甚者,偷偷地藏在座位与车厢壁的一些缝隙里,影响卫生不说,还很难清理。另外,一些乘客在车上随意乱吐痰也会破坏车里的环境卫生。 其实在公交车上吃任何东西都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试想在乘车时,每个乘客都手拿包子油条在车厢里吃,特别是在冬天,封闭式的车厢里到处弥漫一股菜味、油味,这样的乘车环境又有那个乘客喜欢呢?再比如,有的乘客在公交车上吃羊肉串,万一车子急刹车或是颠簸一下,那尖尖的棍子戳到自己或是身边的乘客总归不是一件安全事。 现象二:湿雨伞放在空座椅上,成为下雨天公交车上最普遍的坏习惯。下雨天,乘坐公交车时,经常会有乘客看到空位不坐,宁愿站着,那十有八九是因为空座位上湿漉漉的,不知是哪位乘客随手把自己的雨具放在上面而留下来的“杰作”。 为此,下雨天,在公交车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哎呀,这座位上怎么那么湿啊!”“外面下雨,有人把伞放在座位上呗。”“是啊,不知道谁把雨伞放上面了,这么湿叫人家怎么坐?”也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外面下很大的雨,一些乘客一上来,顺手就把湿雨伞往身边空位子一放,好像空着的位置是理所当然用来放雨伞的。 在公交车上,不仅经常看到有乘客把湿雨伞放在空位子上,在一次乘坐路公交车时,还还看到这样“雷人”的一幕,一位穿着时尚的女士把从菜市场买来的青菜放在身边的空座位上,小小的一袋青菜和几小包干豆腐放在座位上特别地显眼,当时正值下班高峰期,许多乘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895年,在《原强》一文中首先介绍了斯宾塞及其社会学的学者是( ) A.康有为 B.严复 C.章太炎 D.谭嗣同 2.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指的是社会学的( ) A.描述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预测性功能 D.规范性功能 3.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属于定性方法的是( ) A.介入性研究 B.问卷调查 C.社会实验方法 D.实地研究 4.初级社会关系是次级社会关系的基础,但社会关系大量表现为( ) A.初级社会关系 B.血缘关系 C.次级社会关系 D.结合关系 5.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 ) A.社会属性 B.群体属性 C.资源属性 D.价值属性 6.在自然资源的分类中,天然气属于( ) A.矿产资源 B.环境资源 C.生物资源 D.替代资源 7.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 A.文化模式 B.文化集丛 C.文化特性 D.文化特质 8.在文化的功能中,表现为提供知识和积累成果两方面的是( ) A.反功能 B.价值功能 C.社会导向功能 D.整合功能 9.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首推( ) A.哥伦比亚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哈佛学派 D.牛津学派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理论逐步走向多元化,其中包括吉登斯的( ) A.社会批判理论 B.现象学社会学理论 C.沟通理论 D.结构化理论 11.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被称为( ) A.价值观念社会化 B.思维社会化 C.思想社会化 D.文化社会化 12.美国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强调人的社会化是持续一生的思想,他把人一生的社会化过程分为( ) A.五个阶段 B.六个阶段 C.七个阶段 D.八个阶段 13.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被称为( ) A.语言 B.符号 C.词汇 D.语法 14.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可以把群体分为( ) 15.A.内群体和外群体 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C.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D.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5.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属于(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完全家庭 16.为了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它的目标,必需使组织的结构和过程科学化和合理化,这种观点来自于( ) A.科学管理理论 B.人际关系理论 C.组织行为理论 D.权变理论 17.根据韦伯对合法统治的分类,世袭制属于( ) A.魅力型 B.传统型 C.法理型 D.法治型 18.反映并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的原始的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紧密相联的经济活动的规范和制度,被称为( ) A.自发制度 B.派生制度 C.从属制度 D.本源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