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重庆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建设方案

主管部门: 举 办 者: 编制人员: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

重庆市工业学校 二○一五年七月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重庆市教委、重庆市财政局

万美春 023******** 139******** 93310951@https://www.360docs.net/doc/4e14109779.html,

目录

一、专业建设背景与基础 (1)

(一)专业建设背景 (1)

(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基础 (2)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3)

(一)专业建设目标 (3)

(二)人才培养目标 (3)

(三)教学质量目标 (4)

(四)监测指标 (4)

三、专业建设内容 (4)

(一)专业建设机制建设 (4)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5)

(三)精品课程建设 (7)

(四)师资队伍建设 (8)

(五)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9)

(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机制建设 (10)

四、建设实施步骤 (11)

五、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 (16)

(一)改革举措 (16)

(二)组织保障 (17)

(三)制度保障 (18)

(四)资金保障 (18)

六、预期绩效 (18)

七、专业建设资金预算 (20)

附表:学校举办方推荐意见 (21)

2015年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专业建设背景

工业分析与检验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素有工农业生产的“眼睛”和科学研究的“参谋”之称。作为一种分析检测技术,其行业覆盖面宽,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涵盖化工、医药、环保、轻工、纺织、建材等各行业。石油化工产业是我国六大现代制造业之一,也是重庆市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重庆市共有规模以上化工企业298家,每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900亿元。2005―2011年化学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9.5%,高于同期全国化工行业平均增幅4.8个百分点,占西部地区化学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升,产业规模居西部前列。根据《重庆市化学工业三年振兴规划》目标:2013―2015年,力争完成投资1200亿元。到2015年底全市化学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23%。根据《重庆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目标,到2020年,我市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全市医药生产企业超过500家,培育产值百亿级企业3家,50亿级企业5―8家,10亿级企业15家以上。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企业5―10家,使重庆成为药品和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和区域性检验中心……化工、医药行业的振兴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料、中间体和产品分析检测人员,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缺口非常大。

另外,近年来随着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环保产业迎来了大发展,更需要环境监测分析人员为其提供确实可靠的分析检测数据和资料。根据《重庆市环保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5-2020)。我市将重点发展环保技术研发和装备生产、环保产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环保服务业等,到2017年,全市环保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670亿元,到2020年,全市环保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300亿元……新环保法的实施,环保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环境监测分析人员。

据有关部门预计,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低碳生活理念的深入人心,随着新项目、新装置、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分析检测手段日趋现代化和高技术化,我市每年需要增加具有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产品检验人才约800人,兼顾到重庆市其他多个产业,如以生物化工为主渠道的农产品加工、医药、冶金、建材、环保等行业企业对分析检测及检验人才的需求,合计每年需新增1500人以上。此外,全国石化等行业企业也有相当数量的人才需求,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空间非常广阔。

正处于鼎盛期的行业优势及重庆市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为我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产业背景,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15年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

因此,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拥有较高技能水平和较好服务意识的分析检验人才,成为当前我校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基础

1.对接产业发展,构建了科学的专业建设机制。

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我校经过两年多的示范校建设,形成了一套科学的专业建设机制。

(1)制定了《重庆市工业学校教师企业调研及实践管理办法》,规定教师每年深入企业调研,根据调研分析结果适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让人才培养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

(2)制定了《重庆市工业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条例》,明确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构成、运行机制及工作内容。这为我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3)制定了《重庆市工业学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管理制度》,与重庆机械理化检验中心、重庆圣华曦药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合作,探索产教融合的办学新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推进,教学成果显著。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以深化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构建和实施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广泛推行了模块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基本实现“教、学、做”的统一。

至2008年以来,我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显著。共获得个人一等奖5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个,团体一等奖3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个。2015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渤化杯”工业分析与检验赛项,获得团体第一名,为重庆市夺得一块宝贵的金牌。

3.课程建设机制不断完善,课程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学校建立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动态调整机制,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动态调整。近三年来,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师编写了《化学分析基本操作》等5本校本教材。参编化学工业出版社教材《物理常数测定》、《化学分析技术》,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4.师资力量雄厚,逐步形成名师教学团队

2015年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

我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现拥有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双师”特色显著、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专、兼任教师21名,高级9名,中级9名,中高级职称比例达85%;高级技师18名,技师2名,国家注册执业药师1名,专职教师“双师型”队伍比例达81%;

5.校企合作不断深入,产教融合已具雏形。

借助校企融合办公室这一平台,我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与川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开展订单、冠名培养,与重庆市机械理化计量中心等8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与重庆市恒鼎环境监测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成立了校企共建、环保局认定的具有第三方检测资质的“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为学生提供校内生产实训,为实现产教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 构建“多元立体”评价模式,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学校构建了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体系,改革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单一评价为综合评价、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形成了多方评价学校和学生的质量调查报告。评价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已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试点实行,初步实现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模式科学、评价手段先进、评价机制灵活的目标。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通过对接质量技术监督行业,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双证融通、实境教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典型产品分析检验的动态课程体系,建设3门精品课程,完善“5+1”职业素养教育、专业教学等数字化资源库;推行工学交替、理实一体、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完善实训基地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新建1个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评价体制;积极安排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打造一支含企业能工巧匠、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为培养地方经济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师资保障,把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成为市内领先、国内一流的专业,使化工实训基地成为重庆市化学检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重庆市环境分析测试服务中心。

(二)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分析检验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能从事工业品的化学检验、药

2015年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

品食品分析检验、环境监测及质量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教学质量目标

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教学质量提升的出发点,制定专业教学质量目标,贴合行业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形成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双证融通、实境教学”的培养模式得到深化和发展,形成企业冠名培养、订单培养、引企入校、引教入企等多种校企合作培养形式。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师团队,满足教学教研的需要。教改的理念和措施在专业教学中得到贯彻和执行,实现教学法改革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监测指标

1.人才培养目标监控。主要监控点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与发展(方向)等。

2.人才培养过程监控。人才培养过程的核心是工学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主要监控点为课程建设、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教材建设、师资配备、授课计划、教学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等。

3.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职业能力、必备知识、基本素质的养成。主要监控点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基本技能)、职业关键能力(发展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就业率及层次、毕业生工作状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社会对学校综合评价以及课程合格率、校内外各类竞赛状况等。

4.教学质量保障监控。教学资源监控、管理队伍监测、制度建设监测、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主要监测改革创新意识、成果和实效。

三、专业建设内容

(一)专业建设机制建设

1.建立和完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

邀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3-5、教学专家2-3名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建设专家聘用制度和管理办法,逐步实现委员会共建共管。即一方面企业全面参与专业建设,另一方面专业负有为企业培训员工、

提供技术开发和服务义务,从而使专业建设委员会成为学校与企业的联

络纽带,使学校和企业达到双赢目的。

2.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形成完善的调研论证制度。

每年至少开展2次行业企业调研,形成调研报告,邀请行业企业专

2015年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

家、职教专家等召开专业建设方面的专题论证会,及时根据行业企业发

展趋势动态调整教学计划,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3.建立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反馈机制。

坚持每年召开1-2次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信息反馈座谈会,收集用

人单位对分析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对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毕业

生跟踪调查机制,发放毕业生调查问卷,及时了解毕业生发展情况。根

据各方反馈,撰写专业发展质量报告,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可靠依据。(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建立“双证融通、实境教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和中职教育规律,科学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把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的应知、应会和学历证书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融为一体。实施过程中依托本专业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校企共建的“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产品分析测试中心”等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以企业典型的分析检验项目为载体,师生以员工身份和企业人员共同完成产品分析检验工作,从而实现“实境教学,产教融合”。使得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工学交替学时比例到达60%,顶岗实习人数与“双证书”合格率均达98%。

2. 构建基于典型产品分析检验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从分析专业岗位(群)职责、任务、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探索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构成基本职业素质模块,构建双“证融通、实境教学”模块和职业定位顶岗实习模块。同时,构建典型产品分析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再将之转化为学习领域,由此构建基于化工产品、环境监测、食品、药品等典型产品分析检验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充分符合职业标准要求。从而形成“基于典型产品分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3.探索和实践“六步多法一载体”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际工作内容,选取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以多种教学方法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利用学校标准化的“理化检测中心”、“仪器分析中心”和校企共建的“环境分析测试中心”进行岗位模拟、实境教学,实施工学结合的行动导向教学,并将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和“5+1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其中,最终形成能体现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精髓的“六步多法一载体”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见图1。

2015年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

图1 “六步多法一载体”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4.专业教学条件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企业合作,在原有实训设施的基础上,改建“理化检测中心”,增加食品药品检测室;改建仪器检测中心,增添相关设备(仪器扩增计划见表2),增加实习实训岗位;新建仪器分析理实一体化教室,购买工业分析专业教学素材库1个,与重庆市恒鼎环境监测有限公司共建校内“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完善其运行管理制度,为学生校内“工学结合”提供实训基地;同时为重庆市及周边地区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产品分析检测服务和技术支持。

表2 实训场地改建及主要扩增仪器设备计划表

2015年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

加强与企业合作,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在制药与环境检测等行业再新增3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本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达到8个。学校作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质性的“实境教学、产教融合”。 (三)精品课程建设

1.精品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

在两年建设期间,围绕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工业分析与检验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校企合作重点完成3门以典型产品分析检验任务为导向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具体建设内容和建设规划见表3。

表3 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与计划表

2015年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

2.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通过企业参与、学校教学信息化部门支持,将《定量分析技术》、《仪器分析技术》、《环境分析与检测》建成为具有立体化、共享型、教学互动等特点的网络课程;做好数字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建立“5+1职业素养教育”案例库,收集并建立包括专业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课件、试题库、教学视频等要素在内集视频和网络资源于一体的教学资源库,以及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仿真教学软件和无纸化考试平台。

(四)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带头人培养

建立和完善专业带头人选拔、培养和考核办法,结合本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通过国内外培训、研修学习、企业实践、学术交流等形式重点培养优秀专业带头人1名。聘请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专家1名,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开展专业建设。

2.骨干教师培养

建立和完善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和考核办法,推荐2-3教师参加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通过各类学习、实践活动培养校级以上骨干教师3-4人;主持网络课程开发,体现骨干教师队伍的带动、辐射作用。

3.“双师型”教师培养

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及管理制度;完成教师“双师”素质提升及教师继续教育,优化“双师”结构,增大“双师”数量,“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并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发挥主力作用。

4.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聘任

制定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和考核办法;吸纳企业优秀技能人才、能工巧匠10-20名建立兼职教师储备库队伍;每年聘请8-10名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程教学或指导实习、实训,参与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等工作。

2015年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

5.教师进修与培训

结合学校制度,建立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师培训与进修计划和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骨干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协会研讨、学术交流和观摩活动;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调研和实践,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

(五)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1.建立规范完善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建立和实施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运行制度、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制度、行业企业专家聘任(聘用)制度、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等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聘请3-5人以上知名企业专家加入本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教学改革活动。

建立校企职工互聘互培的长效运行机制。一方面大力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在现场或校内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加大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锻炼的力度,加强对企业职工进行化学检验工、分析检验工、污废水在线监测等技能培训与鉴定。实现校企互聘兼职人员、互培在职员工,使教学内容紧跟企业技术革新而更新。

2. 构建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保障体系

借助重庆校企融合协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平台,依托长寿、万州、涪陵、潼南等化工园区和重庆市环保产业协会、分析产业协会,力争与8家以上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1)引企入校。与重庆市恒鼎环境监测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校内“环境分析测试中心”,积极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实现校内实训基地共建化、生产化,其实训环境、实训管理、实训过程均模拟真实职场内容,融合具有企业管理氛围的职场环境,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对接。

(2)引教入企。与8家以上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分析测试中心”,以满足学生现场生产实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以及专业教师现场实践锻炼的需求。

(3)大力开办各种实质性的“订单班”、“定向班”、“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与行业企业合作,推行“招生招工同步”、“招生进校选择”等策略,通过签订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议,尽早明确三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增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在两年内,开设订单班1-2

2015年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

个,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比例达到30%。

(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机制建设

1.构建和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体系和标准

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教学工作评估机制,坚持每年进行校企研讨座谈会、问卷调查和毕业生追踪调查,形成专业质量调查报告,为专业改革与发展提供依据;积极开展“多元立体”评价改革试点,改革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单一评价为综合评价、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

2.构建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保障体系

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建立与企业共同实施的工学过程监控与评价体系。具体思路如图2。

图2 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保障体系实施图

2015年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

四、建设实施步骤

2015年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

2015年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

2015年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

2015年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

2015年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

五、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

(一)改革举措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多样化的培养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扬个性和提升发展潜力,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就业针对性。第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深入开展改革研究和实践,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开展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潜力。

2015年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

2.加强特色课程和特色教材建设。

第一,强化课程内涵建设,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建设一批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加强课程内涵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新技术和教学改革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第二,加强特色教材建设,加大经费支持力度,鼓励教师结合专业特点,编写有特色的工学结合教材。第三,建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网络教育资源,拓展教学空间。

3.打造服务型、创新型专业化品牌教学团队。

一是以现有师资力量为主体,积极开展与企业合作,鼓励教师到一线工作,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不断引进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及高学历人员,充实专任教师队伍。三是不断通过参加培训、学习或实践等方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四是聘任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外聘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或进行专业课教学。五是积极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和开展实用性科研工作。六是从企业聘请知名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指导专业建设工作。

4.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多元化社会评价体系。

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水平评价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评价方法,强调以社会监控为手段,采取社会参与评价的方式监控人才培养质量。遵循“教育主体多元化、培养目标和模式多样化、人才质量评价社会化”等原则。建立由工学结合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及行业团体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监控评价体系。

(二)组织保障

1.成立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杜宏伟(重庆市工业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

副组长:曹林(重庆市工业学校党委书记、副校长)

陈玉明(重庆市工业学校副校长)

况力(重庆市工业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成员:邱国声、邬疆、刘玉霞、马宴萍、刘辉元、聂勋科、廖权昌、黄朝霞、胡志林、陈仲祥

2.成立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项目工作小组

组长:万美春

副组长:李文静、龚锋

2015年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

成员:孙建华、吕洁、王坤、刘欣欣、殷利明、郑祖蓉、邹晶、江孟莲、衡思宇

(三)制度保障

为规范重点专业建设,加强对本建设项目的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学校拟制定下列制度进行项目建设的约束和管理:

1.重庆市工业学校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2.重庆市工业学校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

3.重庆市工业学校重点特色专业建设绩效考核办法;

4. 重庆市工业学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专家评审委员会工作职能与管理办法

5.重庆市工业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聘任与退出机制

6.重庆市工业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职能与管理办法

7.重庆市工业学校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

8.重庆市工业学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专业指导委员会聘任协议

9.重庆市工业学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和顶岗实训管理办法

10.重庆市工业学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动态化专业建设制度

11.重庆市工业学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动态化学生评价体系建设制度(四)资金保障

本建设项目总投资为210万元,其中,市财政投入150万元,争取行业企业投入3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30万元。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本专业将会严格执行专项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实施项目资金监督审计、项目效益综合评价等制度。加强过程控制,定期进行项目建设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自检,掌握目标完成情况,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

六、预期绩效

通过本项目建设,将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成为办学模式先进、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条件优良、师资队伍优秀、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在重庆乃至西南地区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特色专业。

1.为服务化工、医药、环保行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起示范作用。

一是每年为社会输送100名左右的分析检验专业技能人才;二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双证融通、实境教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