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任务取向和关系取向的领导行为与态度

简述任务取向和关系取向的领导行为与态度
简述任务取向和关系取向的领导行为与态度

简述任务取向和关系取向的领导行为与态度,并分析俄亥俄州立大学、密歇根大学领导行为研究有何异同。

答:问题一:

在菲德勒模型 (Fred E Fiedler) 中,领导工作的有效性取决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其中

最主要的三个因素:

1)职位权力:实际影响下属的能力(奖励、提升、工作分配、解雇等)

2)任务结构:是否明确,即任务的结构化、程序化程度。

3)上下级关系:是否得到下属的尊重、信任、爱戴。相互信任、喜欢的程度越高,领导者

的影响力就越大。

同时,将三种因素组合成8种类型:P366,认为在最有利和最不利的情况下,任务型领导方

式较为有效。而在其它情况下,关系型领导方式较有效。

即,关系取向型领导会在行为上乐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人,关心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相对积极或表示赞许的词句描述和评价其最不喜欢的同事,对下属持

支持与谅解的态度;而任务取向型领导则在行为以消极或表示嫌弃的词句评价其最不喜欢的

同事,可能更关注生产,关心任务的完成,是以任务为中心的,态度上即使损害人际关系也

不在意;(以上参考网络课件及浙大罗宾斯管理学笔记)

问题二: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由于领导特质理论的弱点,许多研究者将研究的视角转向有

效领导行为结构的研究。这些研究中最有成果和为人们所公认的,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

密西根大学的研究。这两所大学的研究工作达成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即构成领导行为结构的

主要维度是两个方面:员工导向和工作导向。前者指领导重视人际关系、信任和尊重下属的

程度,后者是指他们强调工作目标和技术,忽视下属作用和正当要求的表现程度。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

行为领导理论的大部份相关研究始于1940年代后期的俄亥俄州立大学。主要是为了确认领

导行为的独立向度。从超过1000个行为浓缩成两大构面来解释部属所描述的领导行为:(1)

倡导结构(initiating structure) --领导者为达目标,定义和建构自己与部属的角色时所作的行为。(2)体恤(consideration) --领导者愿意和部属建立互信,尊重部属意愿,注重部属感受

的工作关系。

(b)密西根大学的研究

由Likert (1967)等人研究将领导行为的向度命名为(1)员工导向(employee-oriented) --领导者

较注重人际关系,会试图了解部属需求并接受成员间的差异。(2)生产导向(production-oriented) --领导者较强调工作的技术含作业层面倾向团体目标达成。密歇根大学

研究者的结论强烈支持领导者的员工导向行为,他们认为员工导向行为的领导者则与高团队

生产力高工作满足感有关联,而生产者导向的领导者则与低团队生产力、低工作满足感相关。(逢甲大学经营管理硕士毕业论文)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学习资料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 案例分析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态度 1、含义: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 体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他客体 3、成分:态度的心里构成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信念、观 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 晓,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 感部分。 (3)态度的意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 反映。 4、态度的功能(作用) (1)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 ①导致刻板印象

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 ③导致晕轮效应 (2)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 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 高低 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 (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 (4)态度的隐藏性 (5)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 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影响: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 厌恶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 (4)个人性格的影响 (5)行为的影响 (6)其他: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 2、态度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理论要点 1.态度的基本理论 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 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 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 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 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 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 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所谓评价性反应即对某种事物的价值与以评定的历程。 ④教材中选用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教材P154 社会态度的理解与分析 第一,态度是一种特殊的、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倾向,是不一定表现在外的心理倾向。 第二,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反映主客体间的关系。 第三,态度总是带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对客体对象具有评价意义。 第四,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社会态度的特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具有如下特性(一般特性和内在特性) 第一,态度的一般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主观经验性、态度的动力性。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知识交流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态度 1、含义: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体 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 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他客体 3、成分:态度的心里构成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信念、观 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晓, 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 感部分。 (3)态度的意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 反映。 4、态度的功能(作用) (1)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

①导致刻板印象 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 ③导致晕轮效应 (2)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 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 高低 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 (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 (4)态度的隐藏性 (5)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 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影响: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厌恶 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 (4)个人性格的影响 (5)行为的影响 (6)其他: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 2、态度的形成过程

态度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1)服从阶段: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免受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 服从的行为。 ①外力性②表里不一性③暂时性 ④转化性⑤模仿性 (2)同化阶段: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行为逐渐和 他人或团体的态度相接近的过程。不再是被迫屈从, 也不再是消极模仿,而是自觉的接受。 (3)内化阶段:把情感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融为一体,内心真正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彻底形成 了新态度。 3、态度的改变 (1)方向的改变:以一种新的态度代替旧的态度,或将本来反对的变成赞成的,将本来喜欢的变成不喜欢的。 ——“非一致性的改变” (2)强度的改变:态度的方向没有改变,而只是改变了态度的强度。——“一致性的改变”

领导行为对组织机构成员的影响分析

领导行为对组织成员绩效影响分析 俗话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企业中,其实也可以说,没有绩效不好的员工,只有缺乏领导力的领导(主管),因为领导(主管)的领导力对下属的工作绩效有重要影响。 影响员工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员工个人的角度来讲,员工绩效取决于员工能力、态度和行为。一般而言,能力具有稳定性,而态度与行为就成为影响员工绩效变化的重要变量。过去,我们在分析员工态度与行为影响因素的时候往往局限于员工本人,而往往很少来关注他们的领导(主管)的领导力因素。 领导者行为之所以影响员工绩效,简单而言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的原因。首先,领导(主管)掌握着组织赋予的正式权力,控制着对员工奖惩大权,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奖励和惩罚,以及资源配置权力。领导(主管)运用他所控制的奖励和惩罚的偶然性程度以及方式、对员工的资源调配将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与行为。第二,主管与员工之间的私人关系、主管是否给予员工关心和支持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将影响员工对主管和组织的归属感。主管是否为员工创造条件取得成功,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反馈,是否能积极帮助员工排忧解难都将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从而影响员工的绩效表现。 中华文化下领导(主管)对员工绩效影响尤为显著

在中华文化背景下,员工态度和行为更易被领导者行为所影响,领导(主管)对员工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大量对于中华文化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崇尚等级、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人际关系,不仅仅因为其工具性价值(比如关系在商业交易中的普遍运用),更因为其在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中的重要作用。有学者说认为,中国人“被个人的人际关系网包围,而这个关系网则定义或构成了个体的存在、并且控制个体的思想和大脑”。因此,领导(主管)的领导方式、如何对待下属尤其是主管如何评价,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强烈地影响员工对自我的定义。当下属的自我概念感觉受到领导(主管)的不公平公正对待,怠工与低绩效就成为必然。 其次,中国人尊重权威与领导。领导对员工行为的评价对于他们如何评价自己、工作积极性就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如果领导表现出关心员工的需要、给他们提供资源和支持、鼓励员工克服困难去实现目标,那么下属很可能认为这个领导关心他们并且相信他们的能力,因此他们会建立起更积极的自我概念,结果他们会更努力的工作。另外,如果下属认为自己应该为出色地完成了一件工作而获得奖励,或者应该为没有完成任务而得到惩罚,然而主管却不顾他们的客观绩效而对他们莫名其妙地横加指责,那么员工可能就会对原先的自我概念产生怀疑并改变对自我的看法,从而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受到伤害。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在心理科学发展的早期,有一个未经验证的假设,即不论是对蔬菜的偏爱还是对他人的看法(社会态度),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之间一般具有一致性。因此,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通常都先用问卷来测量被试的态度,并预测当被试真的遇到需表明态度的对象时,已测量的态度就会在其行为中反映出来。 特别是当这个假设被应用于社会态度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拉皮尔(Richard LaPiere)对它提出了质疑。为了阐明他的疑问,他举了一个例子—研究人员向多名美国男子询问同一个问题:“在电车上,你愿意把你的座位让给一名亚美尼亚妇女吗?”(记住,这篇文章是在1934年发表的!)无论回答怎样,拉皮尔解释道,这种反应仅仅是一种对假设性情境的假设性反应,它未必能预测出当这名美国男子在拥挤的汽车上,真正面对一位亚美尼亚妇女时将采取的真正行动。拉皮尔认为,即使实际情况是这样,但大部分的研究人员还是很愿意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被试对假设性问题的假设性回答所反映出的假设性态度来预测被试的真实行为。不仅如此,这些研究人员甚至会在同样的数据基础上,得出与美国人和亚美尼亚人总体关系有关的结论。拉皮尔提出,研究人员认为假设性行为(对调查表的反应)与真实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相关,这种假设太过于简单,且毫无根据,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偏见与歧视。这并不是说这种态度今天就不存在,但在60年前,这种带有歧视的行为非常普遍且被人广泛接受。例如,一些旅馆、餐馆常有拒绝为一些种族或少数民族的人提供服务的规定,这是很普遍的事情。为此,拉皮尔决定利用这些带有种族歧视的规定来验证他的观点,即口头表达的态度并不能预测真实的行为。 【理论假设】 在1930—1931年间,拉皮尔与一对年轻的中国夫妇四处旅行,“这对夫妇很有风度、富有魅力,并能很快赢得那些有机会与他们打交道的人的钦佩与尊重”。那时,在美国人们对亚裔存在着严重的偏见与歧视。在这次旅行开始后不久,当他们一行三人到一个小镇的一家最好的旅馆与服务员打交道时,拉皮尔心中甚是担忧,因为“在这个小镇上,当地人对东方人存在很狭隘的偏见”。令他们吃惊的是,服务员立即礼貌地接待了他们。拉皮尔继续叙述道:“两个月后,当我再次沿此路线旅游时,我给这个旅馆打了个电话,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待‘一名重要的中国先生’,对方的回答却是个毫不含糊的‘不’字,这件事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并使我着手进行这项研究”。 与那些为人普遍接受的观点相反,拉皮尔的研究的理论假设是:人们的“社会行为”与他们口头表达的社会态度很少具有一致性。换句话说,人们的言行并不一致。 【方法】

自我领导力评估报告分析(doc 16页)

自 我 领 导 力 评 估 报 告 赵勐 08公共事业管理 084010141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2010.9.12 目录 总序 第一章自我领导力 第二章鼓舞 第三章影响力 第四章动机 第五章说服力 第六章结论 第七章后记

序 高中一直梦想能上音乐学院,然后写自己的歌,给自己作曲,唱给属于我的歌迷听。然而由于传统的观念,传统的人,传统的事,我进音乐学院的梦想彻底破灭。全国高考一过,知道分数了,我去北京的梦想又一次破灭。很害怕复读,所以我怀着说不出的心情来到了这个地方——云南师范大学,昆明。仿佛我被整个世界遗弃了。有这么多的同学、老师,而我,还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人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甚至害怕跨一步。慢慢的,一个学期,一年,我总是沉浸在梦想里边,不能自拔。北京的空气中充满着梦想的味道,后来才知道,梦想是在自己心中。 为了更清楚的认识自己的方方面面,必须对自己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和了解,以便呈现力求完美的人力资源给社会。当今社会竞争无比激烈,有海归无所事事,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像我这样一个省级重点高等院校的学生就不得不清楚 的认识自己,取长补短了。简单的说,领导力可以被形容为一系列行为的组合,而这些行为将会激励人们跟随领导去要去的地方,不是简单的服从。根据领导力的定义,我们会看到它存在于我们周围,在管理层,在课堂,在球场,在政府,在军队,在上市跨国公司,在小公司直到一个小家庭,我们可以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看到领导力,它是我们做好每一件事的核心。一个头衔或职务不能自动创造一个领导。领导能力是领导者的个体素质、思维方式、实践经验以及领导方法等,这些影响着具体的领导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总和,领导能力是领导者素质的核心。在21世纪,当社会变革、国际交流、信息技术、个性发展等诸多挑战与机遇降临到社会分工的每一位参与者面前时,无论我们是否身处领导者的职位,都应该或多或少地具备某些领导力。这是因为,领导力意味着我们总能从宏观和大局出发分析问题,在从事具体工作时保持自己的既定目标和使命不变;领导力也意味着我们可以更容易地跳出一人、一事的层面,用一种整体化的、均衡的思路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领导力还意味着我们可以在关心自我需求的同时,也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给予更多的重视,并总是试图在不断的沟通中寻求一种更加平等、更加坦诚也更加有效率的解决方案…… 因此,为了以后的需要,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必须培养自己的领导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态度,什么是行为。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激发态度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是感受、情感和意向这三个要素的协调一致性。 行为,是指人们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简单动作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 那么,在现实中,态度和行为是怎样影响彼此的,它们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看看态度是如何影响行为的。 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人的心态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 首先,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皆成功地穿了过去。 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小木桥上走过去的。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过了很久,有3个胆大的人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只能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爬下了,再也不敢不前移动半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9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只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 “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 “这张安全网牢固吗?”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通过这座小木桥一样,失败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力低下,而是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险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可见,当10试验者不知道大水池里面有鳄鱼时,都能成功而且较快速地通过桥,但当他们知道有鳄鱼时,再次问他们谁还愿意穿过房子,结果是由3个大胆的人考虑了很久才出来,后来知道有安全网时,才有5个人愿意再站出来,其他人由于担心网的安全或其他原因而不敢走出来。 所以,态度对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一个人他对某件事很有兴趣或者很乐意去做,那么,他会显得很有动力,不会酿酿跄跄的。而当一个人很不愿意或者和很害怕某件事时,他会显得很畏缩,很不情愿去做。 事实上,不仅态度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态度,这在现实生活中以及科学研究中都已经得到了证实。人们的行动可以改变先前的认识,感受和意向,特别是当人们觉得自己对该行动负有责任的时候。两个本来互有偏见的社会群体,一旦有了相互间的更多接触和沟通,原有的偏见就可能会有所改变。承担新的社会角色,从事于该角色所规定的行为,也将使人们产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 例分析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态度 1、含义: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 体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他客体 3、成分:态度的心里构成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信念、观 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 晓,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 感部分。 (3)态度的意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 反映。 4、态度的功能(作用) (1)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 ①导致刻板印象

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 ③导致晕轮效应 (2)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 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 高低 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 (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 (4)态度的隐藏性 (5)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 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影响: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 厌恶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 (4)个人性格的影响 (5)行为的影响 (6)其他: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 2、态度的形成过程

领导行为案例分析.doc

领导行为事例剖析 [案例7-1] 蒙哥马利沃德公司 ——专断而又误入歧途的领导 一、蒙哥马利沃德公司的布景 1872 年,曾当过百货店司理、纺织品推销员和旅游推销员的蒙哥马利沃德在芝加哥开设了第 一家悉数通过邮寄来出售各种产品的大型商铺。沃德曾在农人中作业多年,知道他们对产品的昂扬 价格和其时功率低下的百货店所能供给的产品种类过少极不满足。他也了解农人们刚成立的一个“格兰奇”的安排,该安排倡议农人顾客协作购货,通过撤销中间商以节省开支。 沃德和他的内弟凑集了 2400 美元,在芝加哥一家大约只要 10 平方米的房间里创立了他们的商店。他们列出所售货品称号,并解说怎样在一张纸上订货货品。到 1874 年,价目表已变成一本有 8 页厚的小册子。开展是非常快的,接着在同一年里,这本小册子添加到了 72 页;到 1884 年,目录 上已有 240 页,所列产品简直到达 1 万种。 那时,沃德公司是“格兰奇”的正式供货商,因而在乡村商场上垂手可得地赢得了顾客。但取 得这一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沃德公司的确保:假如顾客对产品不满足,可将货退回给公司,并由公司 来付出来回的运费。蒙哥马利沃德还对他们的做法进行大肆宣传;他曾在巡回旅游车上陈设该公司的产品,并举办歌舞联合演出,以此作为一种促销方法。他还约请顾客观赏该公司在芝加哥的工厂, 在芝加哥举办国际博览会期间,大约有 285000 人观赏了他的工厂。 在前 50 年的运营中,沃德公司一向是朴实处理邮购事务的公司。 1926 年,沃德公司在不少小乡镇树立了邮购署理安排,作为对邮购事务的一种影响手法。和现在的目录订货相同,他们陈设货 物的样品,但只要头饰能够现卖。这一时期,沃德公司确有不肯开设零售商铺的主见,生怕这或许 会抢走邮购事务的生意。后来,一桩偶尔作业总算促进沃德公司作出开设零售商铺的决议。它阐明 顾客的需求是怎样不行抵抗地跨过了企业所设置的妨碍。 作业是这样的,在印第安纳普利茅斯区域的邮购署理安排,有位男顾客想要买一把陈设的锯子,并回绝承受“不卖”的答复,最终这一署理安排的司理百般无奈地容许他能够买这把锯子。这一交 易的音讯一经传开,导致许多人吵着要买其它陈设的产品。署理安排的人员作出了让步,赞同出售 一切的东西。接着,他们立刻又从邮购工厂从头订货了悉数货品,这些产品也很快出售一空。产品 不停地运往普利茅斯署理安排的异常现象引起了公司总司理的留意,当他发现这个安排实际上在直 接出售产品时,怒气冲冲。但是,直接出售产品所取得的赢利是惊人的,因而沃德公司的决议计划层不久也就完全赞同了这种做法。

论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论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姓名:向浩专业:光电学院光电信息工程学号:0912050326 我们在社会上行走生存,一举一动间都自成一格。而我们的行为总是会受到情绪的影响。 有资料显示,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而生物学则认为:情绪亦称情动。一般把情感中象愤怒、悲哀、恐惧等这种暂短地、急剧地发生的强烈的情感称为情绪,也包含那种即使程度不强,但相同征候反复呈现的状态或一般情感状态。情绪在产生心理上的体验的同时,在有关内脏器官的变化上完全是生理现象的表现。在比较行为学中,就会对各式各样的情绪行为进行研究,并对它的机构进行说明。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在情绪中也有象不安、希望这样由于经验而习得的成分,从比较心理学的观点出发,研究与先天的行为方式相反的学习的影响。根据最新研究,情绪可能是由一个独立的功能系统完成的,这个功能系统可能包括下丘脑、边缘叶、丘脑核团等,丘脑核团是获得情绪的核心结构,丘脑中存在一种叫丘觉的遗传结构,就是由这种结构产生情绪体验的。 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情绪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反映。外界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便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作用,容易记住带有愉快色彩的材料,也容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使人态度变得和善,也乐于助人,勇于承担责任。消极的情绪则对心理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作用,使人变得容易遗忘,看问题容易悲观,懒于追求,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同时,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情绪会对行为产生如此大的冲击?曾经,一位很有教养的女子在盛怒的情况下也不忘向帮她开门的服务生说thanks,但也见过只要稍微急躁就会不顾红绿灯的指示横冲马路的人,原因何在呢?我认为,情绪毕竟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很多时候人都是很情绪化的动物,究其原因主要是把自己的感受看得太重要,稍有不顺心如意就不愿再遵守社会契约,因为他觉得自己成了这个契约的受害者。比如在车站排队,如果你没有什么行李,一身轻松的等车,就算有个别插队的也会一笑而过。但如果你提着比较重的行李,在心理上你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应该被大家关怀被体谅的弱者位置上,对于那些插队的,就

(完整word版)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当人们看到某人有某种言谈和行动,就认为他持有某种与之一致的态度,或认为已知一个人对某事持有某种态度,也就一定会有某种一致的行为紧随其后。这种简单的、不大合乎实际的、将态度与行为混为一谈的推论大多数时候都是不准确的,但是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却是极为普遍的。 态度是个人对他人、对事物的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态度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是由一定的对象引起的,它是可以改变的。 行为是指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引起的内在心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或者说,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态度决定着人们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的体验,也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进行反应的先定倾向。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行为的最好途径。但是态度和行为在特殊的个体和环境下也会相互冲突。然而个体的行为一旦形成也会对态度产生反作用,如一个人,先有某种行为(无论主动或被动),长时期的行为下来,养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后,开始真正改变态度。 在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尔(R.T.Lapiere,1934)曾进行过一项著名的现场研究,他偕同一对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夫妇在美国西海岸旅行一万多英里,住宿过66家旅社,在184家餐馆用饭,受到很好的接待,其中多数甚至以"比平常更关心"的方式子以款待,只有一次遭到拒绝。当时的美国普遍存在着对黑人与对亚洲人的种族歧视,特别是在很少有东方人居住的地方更是如此,所以预计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出现的情况使研究者感到非常意外,为此促使他继续作深入调查。 六个月后,他分别向上述光顾过的250家餐、旅馆分别寄去了两种问卷。问卷中都有如下问题:"你是否愿意在你们的商店中把中国人作为顾客来加以接待?"为了避免对方因接待过华入而生怀疑,以致作出不真实的回答,特给其中的一半餐馆、旅馆寄第二种掩护性问卷,其中除上述问题外又插入一些是否愿意接待德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等的问题。同时,他给许多未光顾过的餐馆、旅馆也寄发了问卷,把它们当作控制组。 完成了信息搜集、选择之后,人们就将信息放在一起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这一步骤也不是象合理推理模式所说的那么逻辑、正确,它也会出现错误。第一,使用少量信息形成判断;第二,所运用的信息本身是错误的,这方面的错误一方面来源于上一阶段搜集、选择信息的不足和错误,另一方面仍是由先前经验造成的。在信息整合之前,先前经验已影响其形成了某种印象;人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便将那些不符合该印象的信息去掉,将那些模糊的信息解释为对印象的支持。 在形成判断的过程中,人们不可能运用理性推理模式。在多数时间里,社会信息是不可靠、不完整、甚至是有偏差的。即便这些信息既可靠、完整、又无偏差,社会知觉者本人也不能作到不出错误。不过,人的推理经常会发生变化,当现实反馈与推理不符合时,人们就要修改自己的判断。例如你认为某人很好交际、

领导行为案例分析

领导行为案例分析 [案例7-1] 蒙哥马利?沃德公司 ——独断而又误入歧途的领导 一、蒙哥马利?沃德公司的背景 1872年,曾当过百货店经理、纺织品推销员和旅行推销员的蒙哥马利?沃德在芝加哥开设了第一家全部通过邮寄来销售各种商品的大型商店。沃德曾在农民中工作多年,知道他们对商品的高昂价格和当时效率低下的百货店所能提供的商品品种过少极不满意。他也熟悉农民们刚成立的一个“格兰奇”的组织,该组织倡导农民消费者合作购货,通过取消中间商以节省开支。 沃德和他的内弟凑集了2400美元,在芝加哥一家大约只有10平方米的房间里创立了他们的商店。他们列出所售货物名称,并解释怎样在一张纸上订购货物。到1874年,价目表已变成一本有8页厚的小册子。进展是非常快的,接着在同一年里,这本小册子增加到了72页;到1884年,目录上已有240页,所列商品几乎达到1万种。 那时,沃德公司是“格兰奇”的正式供应商,因而在农村市场上轻而易举地赢得了顾客。但取得这一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沃德公司的保证:如果顾客对商品不满意,可将货退回给公司,并由公司来支付来回的运费。蒙哥马利?沃德还对他们的做法进行大肆宣传;他曾在巡回游览车上陈列该公司的商品,并举办歌舞联合演出,以此作为一种促销方法。他还邀请顾客参观该公司在芝加哥的工厂,在芝加哥举行世界博览会期间,大约有285000人参观了他的工厂。 在前50年的经营中,沃德公司一直是纯粹处理邮购业务的公司。1926年,沃德公司在不少小城镇建立了邮购代理机构,作为对邮购业务的一种刺激手段。和现在的目录订货一样,他们陈列货物的样品,但只有头饰可以现卖。这一时期,沃德公司确有不愿开设零售商店的想法,生怕这可能会抢走邮购业务的生意。后来,一桩偶然事件终于促使沃德公司作出开设零售商店的决定。它说明消费者的需求是怎样不可抗拒地跨过了企业所设置的障碍。 事情是这样的,在印第安纳普利茅斯地区的邮购代理机构,有位男顾客想要买一把陈列的锯子,并拒绝接受“不卖”的回答,最后这一代理机构的经理无可奈何地答应他可以买这把锯子。这一交易的消息一经传开,导致很多人吵着要买其它陈列的商品。代理机构的人员作出了让步,同意出售所有的东西。接着,他们马上又从邮购工厂重新订购了全部货物,这些商品也很快销售一空。商品不停地运往普利茅斯代理机构的异常现象引起了公司总经理的注意,当他发现这个机构实际上在直接销售商品时,火冒三丈。但是,直接销售商品所获得的利润是惊人的,因而沃德公司的决策层不久也就完全同意了这种做法。 到1927年底为止,沃德公司已开设了37家零售商店,另外,它的7家邮购工厂都还有各自的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复习课程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理论要点 ?1.态度的基本理论 ?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 ?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 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 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 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 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 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 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 ?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 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 ?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 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 ?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所谓评价性反应即对某种事物的价值 与以评定的历程。 ④教材中选用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教材P154 社会态度的理解与分析 ?第一,态度是一种特殊的、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倾向,是不一定表现在外 的心理倾向。 ?第二,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反映主客体间的关系。 ?第三,态度总是带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对客体对象具有评价意义。 ?第四,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社会态度的特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具有如下特性(一般特性和内在特性) ?第一,态度的一般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主观经验性、态度的动力性。

《管理心理与行为》案例分析(领导与激励)

《管理心理与行为》案例分析 案例:罗峰的领导方式 10年前,罗峰在一所名牌大学拿到会计专业的学士学位,然后到一家大型会计事务所设在上海的办事处去工作。公司执行委员会不久就发现了他的领导潜能和进取心,遂指派他到上海郊区开办了一个新的办事处,其工作主要是审计。它要求有关人员具有高度的判断力和自我控制力,尽管罗峰相当地以任务为导向,但仍然采取了民主的领导方式。他主张工作人员要以名字直接称呼,当发现下属们对竞争和绩效持积极的态度后,他鼓励下属人员参与决策制定。对长期的目标和指标,每个人都很了解。办事处发展很迅速,5年多的时间,专业人员就达到了30名。罗峰也被认为是一位很成功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 于是2年前罗峰被提升为事务所的经营合伙人,并调任事务所新开发的西南地区任地区主管。他采取了帮助他在上海工作时取得显著成效的、富有进取心的管理方式。他马上召集成都、重庆、昆明等地的办事处主任,制订短期和长期的客户开发计划。很快,他发现从当地招聘来的专业人员无论是学历、职业素质或是专业技能都不能与当年上海的下属相提并论,但是这里的业务机会却非常多。为了确保有足够数量的员工来处理预期扩增的业务,罗峰在北京和上海招聘了10多位资深的专业人员,派驻到西南地区,为了让这些员工安心工作,他给他们提供了优厚的薪酬待遇;同时又在当地招聘了一批财会人员,这样西南地区的专业人员总数从以前的25人迅速增加46人,对当地招聘来的员工和老员工,罗峰给予他们的薪酬待遇在西南地区而言,也属于较高水平,但比外聘来的人员还是要低。可是,这一套管理方式

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外聘和当地的员工之间似乎总不和谐,从思维方式到工作方法频频冲突。当罗峰询问办事处主任具体缘由时,感觉他们和那些当地的员工一样,吞吞吐吐;当罗峰让下属参与决策时,他们往往没有多少热情,但一看到那些外聘员工活跃地表达观点,又露出一些复杂的表情。不过,罗峰也察觉到,相比外聘员工的独来独往,这些土生土长的员工经常聚会,甚至相互之间帮忙照顾老人和孩子。这一年,本地区失去了最重要的两个大客户,罗峰马上认识到人员过多了,因此决定解雇才招进来不久的12名当地员工,以减少开支。在此后的几个月时间,业务量有所好转,罗峰又增加了6名专业人员,有外聘的也有当地的。可是当去年夏天,总部反映西南地区的费用预算执行不力时,10名专业人员又被解雇了。伴随着这两次裁员,留下来的员工感到工作没有保障,那些外聘的人员中首先有人辞职了,其他人也开始怀疑罗峰的领导能力。 公司执行委员会了解到问题后,将罗峰调到了深圳的一个办事处,在那里他的领导方式又显示出很好的效果。 思考题: 1.罗峰在上海和深圳取得成功的领导行为和管理策略,为什么在西南地区失败了?选用适当的理论进行分析。 答: (1).此案倒说明了领导的权变理论。因为罗峰用了同样的领导方式和管理策略, 但随着被领导者和工作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在上海和深圳取得了成功,但在西南地区却失败了。上海深圳和西南地区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经济环境都有明显差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什么是态度一、 1、含义: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体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 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 行为,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他客体 3、成分:态度的心里构成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信念、观 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晓,

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 感部分。 (3)态度的意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 反映。 4、态度的功能(作用) (1)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 惯性). ①导致刻板印象

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 ③导致晕轮效应 (2)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高低 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 (4)态度的隐藏性 (5)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 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影响: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 厌恶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 (4)个人性格的影响 (5)行为的影响 (6)其他: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 态度的形成过程、2. 态度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

领导力案例分析

小赵是某幼儿园的教学骨干,样样都干得很出色,尤其是近几年,为幼儿园争了不少荣誉。一次,爱人不幸生病,住了医院,家里又有一个不满两岁的儿子,这无疑增加了她的负担。小赵经过反覆考虑,不得不向园领导提出了请假的要求,并表示:服侍爱人期间,不忘教学,认真备课。然而,园领导的答复是硬梆梆的:请假可以,但要按章办事,每请一天假,扣奖金50元,如一个月超过三天,该月奖金当全部扣除。另外,还要从工资中支付部分代课金。显然,这给小赵是当头一棒,心想:没办法,只好认扣了。不久,小赵的爱人出院了,与此同时,小赵向园领导提出了调离本园的申请。这是园领导万万没料到的。于是,园长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收回当初所说的一切,补发扣除的奖金和工资。然而,小赵却坚持一定要走。 问题:1.小赵为什么要走,用领导方式理论来分析? 2.如果你是小赵,你会怎么办? 3.如果你是园长,你会怎么做? 分析:根据案例,用领导风格理论来分析。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领导对小赵一点都不关心,只是很冷淡的按照规章办事,态度一定也不好。所以我认为园领导是属于任务导向型的,不关心员工,只是关心任务。如果用布莱克和莫顿的领导方格模型来描绘其领导行为应该属于“权威——顺从型”的,即低度关心人,高度关心任务,把员工当做完成任务的工具而已。因此园领导的行为和态度是导致小赵下决心离开的主要原因。 如果我是小赵,我也会选择离开。因为我认为作为一个园领导不应该冷漠地对待一位教师,何况自己是一位骨干教师、很出色、为幼儿园也出过很多力。而且,在自己要走的时候园领导还翻悔自己说的话让我更看不起这位园领导了。当员工遇到困难时,领导应该主动关心,这样自己一定不会提出调离申请,也许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更加努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果我是园领导,我首先会答应小赵的请假要求。并且向她询问清楚请假的原因,主动关心她、为其排忧解难。当我知道她的小孩没有人照顾时,我会把她的小孩带到幼儿园里来,让孩子呆在小托班里请带班老师关照。然后清楚地告小赵,按照规章请假是要扣奖金的,但是,希望你回来后好好努力,干的好,奖金是不会少的。总之,作为一位园领导应该主动关心员工,并且主动帮助员工解觉困难。

组织行为学-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一.学习目标 二.态度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1.态度的类型: 工作满意度, 工作参与, 组织承诺 工作满意度主要放在第二部分讲,这部分我们就简单地介绍一下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工作参与通俗的说就是一个人他要真正的参与到他自己的工作中,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才会有存在感,并对组织产生归属感,不愿意离开。组织承诺分为三部分,规范承诺(道德伦理,集体主义),持续承诺(经济价值的比较),情感承诺(情绪依赖,忠诚感) 2.态度与一致性:态度与态度之间的一致性和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 第二种比较好理解,就比如说我讨厌这个人,那我就不和他说话,态度和行为就一致了。态度与态度之间的一致性我是这样理解的,比如一个人觉得白羊座的人都是帅哥美女,脾气性格也好,那么当他见到一个人知道他是白羊座之后就对这个人有了好感。 3.认知失调理论:个体可以察觉到两个态度之间或者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在手之鸟理论和酸葡萄理论 举几个例子:比如我明明有点讨厌一个明星,但是我的好朋友是他的粉丝,那为了不扫她的兴致,陪她追星的时候我也就假装挺激动的,到最后连我自己也不知的我的真实态度了。再比如我参加政治课考试的时候,就是默写课本上的内容,虽然我写的很顺畅,但是我其实不相信我写的东西。 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失调之后,就会想办法为自己的失调找寻一个合理的答案 4.A(attitude)-B(behaviour)关系的测量:态度与行为越具体,他们之间的联系越有力。态度与行为可能有直接的关系。我只喜欢晨光,所以我不买其他牌子的文具,这个就比较具体。一个人他对于一件事没什么想法,不感兴趣的时候,那么他在别人争论是非对错的时候就不会参与进去,不做议论。还可能有间接地关系。比如从态度到意图再到行为。一个人不认为自杀是一件另类的事,当他

广告态度与行为

广告态度与行为 [内容摘要] 国际化冲击下的中国消费品市场正在从以前的产品导向时代向消费者导向时代转变,消费者成为了市场舞台上的主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消费者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企业越来越注重通过影响消费者态度与行为来实现其营销目的,然而消费者的行为又是复杂多变的,态度到行为并不是线性和静态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阐述广告与消费者态度,以及消费者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出解决抑制态度影响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 消费者行为广告态度认知不和谐 引言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把消费者行为定义为:“感知、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的动态互动过程。是人们履行生活中交易职能的行为基础。”消费者行为是动态的,是会随时间推移而不断改变和变化发展的,正是因为这种复杂,多层面的动态性,使得我们对他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所有的营销传播行为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影响消费者行为,对其购买决策产生影响。要理解消费者行为,我们就必须了解他们想些什么(认知),有何感觉(情感)以及将要做什么(动机),而这三者又构成了消费者态度,即消费者对某产品或品牌的评价、感知。因而,我们本文先从广告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分析入手,进而分析态度与行为联系,以期最终分析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策略。 一、广告对消费者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影响 (一)广告的特性 虽然在营销传播中影响消费者态度的有许多手段,但在此,我将基于广告作为一种营销传播的重要形式,在沟通产销信息,刺激引导消费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单就其进行讨论。 在现代社会中,广告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根据哈佛《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对广告的定义,“广告是一项销售信息,指向一群视听大众,为了付费广告主的利益,去寻求经由说服来销售产品、服务或观念”。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营销传播形式的一些特性: (1)广告是一种付费的非人际传播形式。广告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将企业希望传递的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