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_杨立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_杨立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_杨立

第27卷第10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27 No.10 308 2011年10月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Oct. 2011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

杨立,郝晋珉※,王绍磊,洪舒蔓,周宁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

摘要: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的前提和基础工作。该文在对引力模型修正的基础上测算了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之间的作用引力。同时,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发展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选取农村居民点潜能的测算指标,利用量化后的指标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根据修正后的潜能模型,计算出各农村居民点的潜能值。在得到引力值和潜能值的基础上,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将曲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划分为就地城镇化型、重点发展型、限制扩建型和迁移合并型4种类型。研究结果符合实际,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对于其他类似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模型,优化,农村地区,重力模型,潜能模型,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

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1.10.054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1)-10-0308-08

杨 立,郝晋珉,王绍磊,等.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0):308-315.

Yang Li, Hao Jinmin, Wang Shaolei, et al. Spat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based on spatial interaction[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1, 27(10): 308-31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0 引 言

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进行新农村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是当今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的方向和要求。空间结构是指社会经济载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及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形态[1]。合理的空间结构将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进一步集聚,形成适合经济发展的区域空间结构。因此,对于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进行优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

当前有大量学者,从农村居民点用地形成、分布及形态的影响因素[2-3],分类和形态[4-6],空间结构和地域组织[7-8]以及生态方面[9-10]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从事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的研究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就目前的各类研究经验和成果来看,在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相关研究中,缺乏从宏观和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来考虑其空间结构布局的优化。空间相互作用论由物理学引入,最初用来解释人口的流动,后来逐渐发展应用到贸易区服务半径、城市吸引范围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为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11]。近年来,该理论用于描述地理空间的要素流动现象,被广泛应用到区域规划[12-13]和城镇体系规划[14-15]。农村居民点用

收稿日期:2011-07-18 修订日期:2011-09-21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8BAJ08B03)

作者简介:杨立(1983-),男,安徽涡阳人,博士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规划的研究。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100193。Email: yanglicau@https://www.360docs.net/doc/4518848515.html,

※通信作者:郝晋珉(1960-),男,山西太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规划的研究。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100193。地的空间结构优化布局,既要考虑到自身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要考虑到城镇对其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研究时,采用空间相互作用论的相关模型进行分析,能够体现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同时将空间相互作用论引入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相关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曲周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处于太行山山前中部冲积平原地带,介于E 114°50′22″~115°13′27″、N 36°35′43″~36°57′56″之间,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56.2 mm。地貌类型为东南部风沙和高平地,北部沙碱洼地,中部条带状红土洼地及西南部壤土高平地、缓坡地。曲周县面积约为667 km2,辖5个镇,5个乡,2009年总人口为445 300人,农业人口为406 107人。曲周县是黄淮海平原地区典型的农业县,区域经济模式以农业生产和经营为主,近几年二产和三产快速发展,已经初具规模,2009年全县GDP为56.35亿元,经济产业结构比例分别为:30.62%,39.84%,29.54%。县域内农村居民点个数为342个,2009年,全县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为174.43 m2(由第2次土地调查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和农村人口数据计算得出),远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布局分散,集聚程度低,空心化严重。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研究思路

空间相互作用是用于表达两地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术语,它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劳动力、资金、技术与信息等要素的相互传输过程[1]。本文采用空间

第10期 杨 立等: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

309

相互作用论常用的引力模型和潜能模型对农村居民点和城镇之间、农村居民点相互之间作用进行分析。具体步骤为:1)修正描述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和潜能模型;2)建立计算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的引力以及农村居民点潜能和相关因素的指标体系;3)计算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的引力值以及农村居民点潜能值;4)对计算的结果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划分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布局优化类型,并提出相应的管控措施。 2.2 研究方法

2.2.1 引力模型及修正

1)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是根据距离原理和牛顿万有引力公式构造出来的,用于衡量2个区域空间相互作用大小的模型。本文用该引力模型估算农村居民点与其最近城镇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力大小,进而确定被城镇化的农村居民点。其表达式为

i j

ij b

ij M M I K D = (1) 式中,K 为经验常数;I ij 为i , j 两地之间的作用引力,N ;M i 、M j 分别是i 地、j 地的质量,kg ;D ij 为两地之间的距离,m ;b 为度量距离的摩擦指数。

在以往的重力模型引用中,通常用区域的人口数量或GDP 总量单一值表示两地的质量,两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表示距离[16]。由空间相互作用论内涵可知,两地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程度是由多种因素的相互传输决定,同时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区域间的通达性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基本模型不能够全面反映两地之间的联系。

2)引力模型修正

为使引力模型全面、准确地反映城镇与农村居民点相互间的作用,需对其进行一定的修正。修正主要是对引力模型中的质量和距离进行重构。首先,在对质量取值时,综合考虑和质量相关的规模因素,建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求得各因素权重,计算出综合质量的值。其次,深化距离的内涵,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空间距离已经无法真正体现两地间的引力关系。因此,把距离D 设为一个时间距离概念,它在数值上等于城镇和农村居民点之间按日常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所花费的时间。

根据上述将引力模型重构为

()()i i j j ij b ij W M W M I K T = (2)

式中,W i ,W j 为i 、j 指标的权重; T ij 为两地之间的距离,m ;K 为经验常数;b 为度量距离的摩擦指数[17],距离摩擦系数是指示引力的距离衰减速度,即:b 越大,则引力随距离增加衰减得越快,反之,越慢。通常情况下K 和b 取值为1和2[18],这与牛顿万有引力模型保持一致。根据对曲周县交通运输情况的分析,本文K 和b 取值分别为1和2。 2.2.2 潜能模式及修正

1)潜能模型

潜能表示一物体对另一物体产生的能[19],在区域发展过程中,这种潜能的作用表现为:资金流、人流、技

术流、信息流、政策流等流由低潜能区向高潜能区流动,在距高潜能区中心不同方位和距离处聚集,与原有的自然、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形成新的集聚点。单个点的潜能可用公式进行描述

G i i i m

E d = (3)

式中,E i 为i 质点的潜能,J ;G 为潜能常数;m i 为i 质点的“质量”,kg ;d i 为区域面积的平均半径,m 。

2)潜能模型修正

农村居民点潜能指其对农民居住的吸引能力,在文中通过计算农村居民点潜能值,来确定其空间结构优化的类型。由公式3可看出,潜能主要有质量和范围大小构成,因此在对潜能模型修正时,不改变其公式的本质,从质量和范围大小2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需要综合考虑质量因素,构建计算质量的指标体系,综合计算质量的值。其次,由于农村居民点是居民的集聚地,主要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范围,为了统一计算,在这里将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半径作为研究范围进行考虑。修正后的潜能模型为

i E = (4)

式中,E i 为i 农村居民点的潜能,J ;G 为潜能常数,通常取1;W i 为各指标的权值;m i 为i 的质量,kg ;S 为i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面积,m 2;π为几何常数。 2.2.3 结构熵权法

结构熵权法是将德尔斐专家调查法与模糊分析法结合,形成典型排序,对典型排序按给定的熵决策公式进行熵值计算和盲度分析,以减少典型排序的不确定性。它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的分析方法[20]。本文主要用来确定指标体系中各单项指标的权重值,具体步骤为:

1)采集专家意见,形成典型排序I ,求出I 对应的隶属函数值μ(I )。

ln()

()ln(1)m I I m μ?=?? (5)

式中,μ(I )为I 对应的隶属函数值;I 为专家按照“典型排序”的格式对某个指标评议后给出的定性排序数;m 为转化参量,取值为最大排序数加2。

2)对典型排序进行盲度分析。将排序数I =a ij 代入式(5)中,可得a ij 定量转化值b ij (μ(a ij )=b ij ),b ij 称为排序数I 的隶属度。矩阵B =(b ij )k ×n 成为隶属度矩阵。视k 个专家对指标μj 话语权相同,即计算k 个专家对指标μj 的一致看法,成为平均认识度,记作b j 。

12()/j j j kj b b b b k =++???+ (6)

定义专家z i 对因素μj 由认知产生的不确定性,称为认识盲度,记作Q j 。

{}

1111max(,,)min(,,)/2j j j kj j j j kj j Q b b b b b b b b ????=????+????????

(7)

农业工程学报 2011年

310

显然,Q j >0。对于每一个因素μj ,定义k (参加测评的全体专家数)个专家关于μj 的总体认识度记作x j 。

(1),0j j j j x b Q x =?> (8)

由x j 即得到指标μj 的评价向量X =(x 1,x 2,…,x n )。 3)通过归一化处理,得到指标的权重。为得到指标μj 的权重,对(1)j j j x b Q =?归一化处理。

1

m

j j

j

i a x x

==∑ (9)

W =(a 1, a 2,…,a n )即称为因素集U =(u 1,u 2,…,u 3)的权向量。

2.2.4 聚类分析

在计算出各农村居民点引力值和潜能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确定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的类型。论文运用SPSS 数据包中的聚类分析程序,采用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组内平均链锁距离法(Within-groups linkage ),样本间距离采用欧式距离(eucliden distance ),见式10。

i j ED =

(10)

式中,x i 是第x 个农村居民点第i 指标的变量值,y i 是第y 农村居民点第i 指标的变量值,ED ij 为标准化后第x 个农村居民点和第y 个农村居民点变量值之间的欧氏距离,若ED ij 越小,则x 和y 农村居民点性质越接近,性质越接近的农村居民点就可以划成一类。 2.3 数据来源和处理 2.3.1 数据的来源

研究采用曲周县2009年第2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矢量数据图(1∶1万),曲周县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图(1∶1万),曲周县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图(1∶1万),曲周县交通规划图(1∶1万),曲周县水利规划布局图(1∶1万),曲周县县域城镇体系布局规划图(1∶1万)。运用ArcGIS 将各农村居民点用地、耕地等地类图斑从二调数据库中提出,将各类规划图与二调图进行配准、矢量化,同时运用相关工具获取农村居民点用地图斑的质心和公路、河流等现状地物、学校、卫生院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点状地物之间的空间距离。人口规模、经济规模等其他经济社会资料从曲周县统计年鉴(2009年)中获得,已配套机井个数由曲周县水利统计年报(2009年)获取。

2.3.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收集的数据单位和数量级别不统一,在运算之前应对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是将数据按比例缩放,使之落入一个小的特定区间,将其转化为无量纲的纯数值,便于不同单位或量级的指标能够进行比较和加权。其中最典型的就是0-1标准化和Z 标准化。

0-1标准化又叫归一化,是对原始数据的线性变换,使结果落到[0,1]区间,转换函数如下

min

max min

x x ??=

? (11)

式中,x ?为标准化后的数据值,max 为样本数据的最大值,min 为样本数据的最小值。

Z 标准化也叫标准差标准化,

经过处理的数据符合标准正态分布,即均值为0,标准差为1,其转化函数为

x x μ

σ

??=

(12)

式中,x ?为标准化后的数据值,μ为所有样本数据的均值,σ为所有样本数据的标准差。

3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与调控

3.1 城镇与农村居民点相互作用引力测算及分析

在空间作用分析中,区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测算引力时,考虑到就近原则。具体步骤如下:

1)运用ArcGIS 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点进行最近距离分析,得出各农村居民点最近的城镇,并求出二者之间的空间距离。

2)根据引力模型中“质量”的特征,坚持选取各自区域内部和对空间相互作用影响因子的原则,选取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3个指标,其中经济规模为年GDP 量,建设用地规模为建成区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通过结构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将各指标值进行标准化,运用综合评价法计算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质量”。

3)经调查分析,摩托车和农用三轮车为各农村居民点通往城镇的主要交通方式,取其正常速度40 km/h ,并根据T ij =S /V 计算出相应的时间距离,其中T ij 为i 和j 地之间的时间距离,h ;S 为i 和j 地之间的空间距离,m ;V 为主要交通方式的速度,m/s 。

4)将综合评价后的“质量”和时间化后的“距离”进行标准化后,代入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公式计算出各引力值,对该值进行归一化处理。见表1。

表1 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引力测算指标现状值、

平均值及权重

Table 1 Actual statistics, mean and weight of indices calculated

for gravity value between rural settlement and near town

指标

现状指标 值范围 指标均值 指标权重

人口规模M 1/人

80~78 702 1459 0.411 经济规模M 2/万元104~322 474 2 369

0.346

规模指标

建设用地规模M 3/hm 2

1.82~890.51

24.14 0.243 空间距离D ij /m 140~8 500 3 424 距离

时间距离T ij /h 0.005~0.283

0.114

运用SPSS 软件,对作用引力值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将县域内农村居民点分成2类:如图1所示,一类归一化的引力值处于0.505~1范围内,城镇对其吸引作用较大,二者联系较为紧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将通过各种通道由农村转向城镇,由于该类农村居民

第10期杨立等: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311

点从外界获取的流量远远小于向城镇输入的量,其规模将会越来越小,原农村居民点将逐渐被城镇吸纳,成为城区的一部分,实现就地城镇化。另一类归一化的引力值处于0~0.495范围内,城镇对其吸引作用较小,二者联系存在空间距离等障碍因素。由于该类农村居民点从外界获取的流量远远大于向城镇输入的量,其规模将会逐渐扩大,不会因为城镇对其的吸引而消失,相反,还会在国家城镇反哺农村等相关扶持政策下,从城镇获取更多的流量,使其系统功能逐渐完善。

图1 曲周县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引力值分等

Fig.1 Classification of gravity value in Quzhou County between

rural settlement and near town

3.2 农村居民点潜能测算及分析

3.2.1 潜能测算指标体系建立及量化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要求,坚持不改变潜能模型旨意、综合性、可比性、代表性、客观性、首要性和可持续原则,从发展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结合获取基础数据情况,选取21项指标,建立农村居民点潜能测算指标体系。发展基础是农村居民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在产业化和规模经营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纯粹的农业经济已不是农民唯一的经济来源,农民利用自身具有的优势资源来发展收益较高的其他产业,从而提高收益,因此发展基础将成为农民选择居住区的一个重要因素,选择人口规模等指标来反映其发展基础水平。生产条件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根本和生活的基本保障,农业依然是农民所从事的首要产业,选取耕地面积等指标来反映其生产条件。生活条件主要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农民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成为农民选择居住区时所考虑的因素,选取最近交通干线距离等指标来反映农村居民点的生活条件。生态环境主要反映农村居民点的区域生态和环境状况,随着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的转移,部分工业开始向农村地

区迁移,工业三废将与农药、化肥和生活垃圾等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在对农村居民点的潜能测算时,应考虑到这一因素,选择林地面积等指标来反映其生态环境。根据不同因素对其潜能影响不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相关统计资料和ArcGIS 进行空间分析获取相应指标的真实值,运用SPSS软件对真实值进行Z标准化处理(表2)。

表2 曲周县农村居民点潜能测算指标及现状值Table 2 Calculated indices of rural settlements potential and

status value in Quzhou County

曲周县各项指标值

评价指标现状值

范围

均值标准差

指标

权重

人口规模/人80~4 797 1 1766850.0623

经济规模/万元104~4 241 1 3007400.0568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hm2 1.82~73.21 20.9711.940.060

工矿仓储用地面积/hm20~24.38 1.30 3.530.0332

设施农用地面积/hm20~6.48 0.380.780.0385发展基础

最近城镇距离/m 140~8 500 3 424 1 7720.0537

耕地面积/hm20~524.44 161.1995.200.0620

园地面积/hm20~46.22 0.92 3.570.0380

粮食亩产/kg 0~971 739.35148.320.0501

最近地表水源距离/m 31~7 344 7 344 1 4470.0413生产条件

已配套机井/个2~89 22 17 0.0454最近交通干线距离I12/m 20~7 200 1 712 1 4960.0573

最近220 kV电力线

距离/m

40~4 458

1 2029360.0560

最近给水厂距离/m 208~9 116 3 134 1 7550.0604

公共管理服务用地

面积/hm2

0~2.92

0.210.360.0493

最近卫生院距离/m 137~5 756 2 249 1 2270.0472生活条件

最近小学距离/m 73~3 979 1 3858140.0393

林地面积/hm20~44.93 1.29 3.510.0338

草地面积/hm20~17.38 1.11 1.460.0139

水域面积/hm20~18.90 2.76 3.720.0451生态环境

最近污水处理厂距离/m 331~8 013 3 593 1 6580.0564农村居民点

半径/m

— 140~8 500 3 424 1 772—3.2.2 潜能测算及评价

对潜能测算各指标的真实值进行Z标准化后,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县域内各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4因素的综合得分(表3)。同时,根据修正后的农村居民点潜能测算公式,计算出各农村居民点的潜能值得分,并将各得分进行归一化处理(表3)。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各值进行聚类,聚类的结果分成3类。根据各因素的聚类结果将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划分为:好、一般、较差3类,如图2。根据对农村居民点的潜能聚类结果将农村居民点吸引农民居住的能力分为:强、一般、较弱3类,如图3。

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312

由图3可知,在县城和镇区周围的村庄潜能较弱,在主要交通干线和水利设施附件的村庄潜能较强,前者是由于县城和镇区对其引力较大,造成各种流的输出;后者是由于可以从各种流的通道吸收流补充其潜能。

图2 曲周县农村居民点潜能影响因素分等

Fig.2 Classification of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rural settlement potential in Quzhou County

表3 曲周县农村居民点潜能值和影响因素得分

Table 3 Values of rural settlements potential and scores for

influencing factors in Quzhou County

分类级别发展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生态环境潜能值

好 0.36~1 0.595~1 0.378~1 0.233~1 0.489~1

一般 0.193~0.36 0.437~

0.595

0.203~

0.378

0.136~

0.233

0.302~

0.489

较差0~0.193 0~0.437 0~0.203 0~0.136 0~0.3023.3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及调控方向

3.3.1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

根据测算出的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之间的引力分等(图1)和农村居民点潜能分等(图3),对县域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进行分类。步骤如下:首先,根据引力分等确定可以进行城镇化的农村居民点,然后,按照潜能分等将余下的农村居民点分成3类,最后,把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分为4个类型:就地城镇化型、重点发展型、控制扩建型和迁移合并型,运

第10期杨立等: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313

用ArcGIS进行处理,得到曲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分类(图4)。

图3 曲周县农村居民点潜能值分等

Fig.3 Classific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potential value

in Quzhou County

图4 曲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分类

Fig.4 Classific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Quzhou County

3.3.2 农村居民点用地优化分类特征及调控方向

1)就地城镇化型

由表4可知,该类农村居民点个数为60个,面积为1 086.93 hm2,分别占总数的17.54%和总面积的15.15%,主要分布在县城和其他乡镇政府驻地的周围。这类农村居民点距离城镇较近,和城镇的空间作用引力较大,受辐射和影响较强。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可以通过土地产权和建制转变,采取镇改街、村改居、农转非的方式,直接纳入城镇建制。在对该类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进行优化过程中,应将村庄规划、土地整治规划与城镇规划进行衔接,将居民点向住宅小区集中,设计适合农民居住的社区户型、居住面积、容积率

和基础设施。同时,要解决好对转制过程农民的生产生

活方式的安排,及时地将农民纳入城市社会服务体系,

解决他们的失地补偿、就业、社保、户籍以及对原有的

农村集体财产的占有与分配等关系问题。

表4 曲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类型基本情况统计Table 4 Basic statistics of spat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ypes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Quzhou County

分区名称

农村居民点

个数/个

总面积/

hm2

最小值/

hm2

最大值/

hm2

平均值/

hm2

标准值/

hm2

就地城镇化型60 1

086.93 1.82 53.86 18.1111.49

重点发展型99 3

047.03 6.72 73.21 30.7813.63

控制扩建型131 2

335.95 4.45 45.19 17.83 6.95 迁移合并型52 702.51 2.83 29.58 13.51 6.43 2)重点发展型

由表4可知,该类农村居民点个数为99个,面积为

3 047.03 hm2,分别占县域总数的28.95%和总面积的42.48%。该类农村居民点潜能较强,具有优越的发展基

础和生产条件,良好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对于农民具有

较强的吸引力。在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进行优化

的过程中,应将该类农村居民点作为中心村重点发展,

采取集中建设现代化农村居民点的方式,引导周边分散、规模小的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集聚。对于该农村居民点

整理出来的建设用地以保留建设用地用途为主,主要用

于基础设施完善和村企业用地,对于宅基地应严格控制,充分发挥现有区位优势及产业规模,吸引资金和劳动力。建设过程中,适当预留发展用地,以备其他农村居民点

的迁入。

3)控制扩建型

由表4可知,该类农村居民点个数为131个,面积

为2 335.95 hm2,分别占县域总数的38.30%和总面积的32.57%。该类农村居民点潜能一般,目前的生产、生活

条件和居住环境基本能满足农民的生产和发展需要,但

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较差。该类农村居民点

在发展中缺乏竞争力,由于各种流的输出量大于输入量,潜能将逐渐减小,对农民的吸引力也在减弱,人口将逐

渐减少,最后自然消亡。在对该类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

结构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将其作为自然村保留,当规模

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合并迁移到周围的中心村,在

此过程中,政府可以适当加以引导,加快农村居民点整

治的进度。该类农村居民点优化重点是进行规模控制、

就地整治,限制新建,允许翻建、扩建和改建。通过完

善对外交通建设,加强与集镇或中心村的交通联系,依

靠集镇或中心村提供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4)迁移合并型

由表4可知,该类农村居民点个数为52个,面积为702.51 hm2,分别占县域总数的15.21%和总面积的9.8%。该类农村居民点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落后、

人口规模过小、经济收入来源少、发展基础薄弱,潜能

较弱,以输出流的形式为主,如在此类农村居民点进行

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314

基础和公共服务建设,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考虑将其合并到附近的镇区或中心村。对于该类农村居民点应进行迁移合并,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有利于迁出区农民与迁入区农民融合的原则,合理安置移民的住房及生产生活,采取整体搬迁、集中安置、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率。对于需要迁建的村庄,进行房屋补偿和货币补偿等。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是一个实践性、系统性和综合性极强的工程,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如在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整治的过程中,应对具有文化遗产和自然特色的农村居民点,采取保护政策,尊重当地传统风貌,对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保护。对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加以保护,维持其原有现状,保持农村居民点的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

4 结 论

1)该研究结果证明,空间相互作用论适合用于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的分析,引力模型和潜能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中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强弱,拓宽了空间相互作用论的应用。

2)研究测算出各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之间的作用引力值,各农村居民点的潜能值。按照城镇-中心村-自然村的镇村体系结构模型,将曲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成就地城镇化型、重点发展型、控制扩建型和迁移合并型4类。同时,结合各类农村居民点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优化和调控方向,给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的“迁村并点”提供了参考。

3)研究量化了农村居民点适宜居住的程度,符合当地实际,但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由于研究区位于平原地区,在分析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地形和地质条件,如对其他地形、地质条件显著的地区进行研究,需在潜能测算的指标体系中补充。另外,在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的过程中,政策因素、当地村民的意愿以民俗、风俗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在进行实际操作中,需要充分考虑。

[参 考 文 献]

[1] 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138-139.

[2] George W H.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in Bulgaria

[J]. Geographical Review, 1986, 54(1): 338-398.

[3] Neil M A, Peter J S, Trevor G. Tracing the density impulse in

rural settlement system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underlying rural population density across south-eastern Australia, 1981-2001[J].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2005, 27(2): 151-190.

[4] 姜广辉,张凤荣,谭雪晶. 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

空间结构调整[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1):69-75.

Jiang Guanghui, Zhang Fengrong, Tan Xuejing. Spat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Pinggu

distriet Beijing[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8, 24(11): 69-7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5] 汤国安,赵牡丹. 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以陕北榆林地区为例[J]. 经济地理,2000,20(5):1-4.

Tang Guoan, Zhao Mudan. A gis based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taking Yulin area as an example[J]. Economic Geography, 2000, 20(5): 1-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6] Glenn T. Trewartha. Types of rural settlement in colonial

America[J]. Geographical Review, 1946, 36(4): 568-596. [7] Zeng Juxin.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China[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995, 5(1): 24-29.

[8] 张京祥,张小林,张伟. 试论乡村聚落体系的规划组织[J].

人文地理,2002,17(1):85-88.

Zhang Jingxiang, Zhang Xiaolin, Zhang Wei. On planning organ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system[J]. Human Geography, 2002, 17(1): 85-88.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9] Gilman R. The eco-village challenge[J]. Living Together,

1991, 29(2): 10-11.

[10] 翁伯奇,刘明香,应朝阳. 山区小康生态村建设模式与若

干对策研究[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17(2):

152-155.

Weng Boqi, Liu Mingxiang, Ying Chaoyang. Construction model of being well of ecological village in hilly land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J]. System Sciences and Comprehensive Studies in Agriculture, 2001, 17(2): 152-15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1] 杨吾扬. 高等经济地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52.

[12] 戴学珍. 论京津空间相互作用[J]. 地理科学,2002,22(3):

257-262.

Dai Xuezhen. Discussion on the spatial interaction between Beijing and Tianjin[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2, 22(3): 257-26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3] 谭传凤,李祥妹. 试论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

[J]. 地理研究,2001,20(3):315-321.

Tan Chuanfeng, Li Xiangmei. The preliminary comprehension about microcosmic mechanisms of regional economic spatial effect[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1, 20(3): 315-32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4] Du Guoqing. Using GIS for analysis of urban systems[J].

Geo Journal, 2000, 52(3): 213-221.

[15] 顾朝林,庞海峰.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

与层域划分[J]. 地理研究,2008,27(1):1-12.

Gu Chaolin, Pang Haifeng. Study on spatial relations of Chinese urban system: gravity model approach[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8, 27(1): 1-1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6] 陈彦光,刘继生.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

谱分析——引力模型的理论证明、函数推广及应用实力[J].

地理研究,2002,21(6):742-752.

Chen Yanguang, Liu Jisheng. Derivation and generalization of urban gravitational model using fractal idea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spatial cross-correlation between Beijing and Tianji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2, 21(6): 742-

第10期杨立等: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315

75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7] Fahui Wang. Quantitative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in GIS[M].

New York:Taylor& Frances Group, 2006,81.

[18] 李新运,郑新奇. 基于曲边Voronoi图的城市吸引范围挖

掘方法[J]. 测绘学院学报,2004,21(1):38-41.

Li Xinyun, Zheng Xinqi. The data of city’s attracting scope based on curving voronoi diagram[J]. 2004, 21(1): 38-4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9] Manski C F. Economic analysis of social effect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2000, 14(3): 115-136.

[20] 程启月. 评测指标权重确定的结构熵权法[J]. 系统工程理

论与实践,2010,30(7):1225-1228.

Cheng Qiyue. Structure entropy weight method to confirm the weight of evaluating index[J].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and Practice, 2010, 30(7): 1225-1228.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Spat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based on

spatial interaction

Yang Li, Hao Jinmin※,Wang Shaolei, Hong Shuman, Zhou Ning

(Colleg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Abstract: Spat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s a premise and fundamental task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The interacted gravity value between rural settlement and near town was estimated based on the revised gravity model. Meanwhile,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 estimated indicators of the rural settlement potential were selected from development foundation, production conditions, living condition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potential values of rural settlements we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revised potential model with the help of the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and multi-fact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Four kind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optimization types in Quzhou County were got: local urbanization type, key development type, restricted expansion type and combined migration type based on gravity value and potential value with the help of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The results accord with local conditions, offere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local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some suggestion for other similar region.

Key words: models, optimization, rural areas, gravity model, potential model, rural residential land, spatial structure

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

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s Vol.26No.1Jan.,2012 第26卷第1期2012年1月收稿日期:2011-08-20 修稿日期:2011-12-22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村镇住宅土地利用分区管制技术研究”(2008BAJ08B03)。第一作者:徐保根(1963-),男,河南焦作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E-mail:xubaogen@zufe.edu.cn Feasibility Assessment on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Types in the Land Use Planning at Village-level XUBao-gen,ZHAOJian-qiang,XUEJi-bin,GUHui-na,FANGAi-jun,DONGChuan-de(InstituteofRealEstate,Zhejiang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Hangzhou310018,China) Abstract: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assessthefeasibilityofruralresidentiallanduseinordertoprovidesufficientreferencesforlanduseplanningatvillagelevelandruralresidentiallandreconsolidation.Methodsusedincludedliteraturereview,expertconsultation,comparativeanalysis,andsumofweights.Theresultsindicatedthatruralresidentiallandusetypesinnewresettlementareascouldbedividedintothreebasicones,i.e.,urban-type,town-typeandcentral-villagetype.Themaininfluencingfactorswerethestructureoffarmers’employment,theeconomiccapacitiesoffarmers,villagecollectivesandthetownandcitythevillagelocates,etc.HuoyutangVillageandXichengVillageinYiwuweretheurban-type;HenggangvillageandBailianVillageinHaiyanwerethetown-typeruralresidentialareas.Itwasconcludedthattheindexsystemandmethodforthesuitabilityassessmentofruralresidentialareashadcertainvalueofapplicationandcouldguidetheruralresidentiallandreconsolidationandlanduseplanningatvillagelevel. Key words:landadminstration;ruralresidentialland;usetypes;suitabilityassessment 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 徐保根,赵建强,薛继斌,顾慧娜,方爱军,董传德 (浙江财经学院不动产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研究目的: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土地整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对比分析、权重和法。研究结果:新安置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可分为城镇型、集镇型、中心村型三种基本类型,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农民就业结构、农民经济实力、村集体经济实力、村所在乡镇和县市的经济实力等;义乌市活鱼塘村和西澄村可建成城镇型农村居民点,海盐县横港村和百联村可建成集镇型农村居民点。研究结论:建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及农村居民点整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土地管理;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类型;适宜性评价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12)01-0027-05

(完整版)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 一、公共场所的法人代表(负责人)是其经营场所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须进行健康检查(每年一次)、接受卫生知识培训,取得健康合格证明且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操作时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 三、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微小气候、水质、采光、照明、顾客用品用具及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等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反复使用的公共用品用具一客一换一消毒。 四、公共场所经营者须根据规模、项目设置清洁、消毒、保洁、盥洗等设施设备和公共卫生间,并保持正常运行。 五、公共场所消毒间须独立密闭设置,要配备足够数量的消毒设施和消毒设备,且运转正常;消毒程序符合要求,消毒记录及时规范。 六、公共场所须配备安全、有效的预防控制蚊、蝇、蟑螂、鼠和其他病媒生物的设施设备及废弃物存放专用设施设备。 七、公共场所经营者采购洗化用品、消毒产品等公共卫生用品时须索取检验合格证明和其他相关资料,并建立台账。 八、公共场所经营者须制定公共场所危害事故应急预案(方案),发生危害健康事故的应当立即处置,并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九、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室内须有醒目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有专(兼)职人员对吸烟者进行劝阻。 十、公共场所经营者须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公示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公共场所信誉度等级及卫生检测结果。

公共场所卫生“五四”制 一、四加强即加强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加强自身卫生管理;加强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加强与监督部门之间的联系。 二、四统一即统一在公共场所内正面悬挂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统一在公共场所内正面悬挂量化分级公示牌;统一在公共场所内正面悬挂卫生管理制度;统一配发一套卫生管理档案盒(内有制度、各类公共用品清洗消毒操作规范等九项内容)。 三、四建立即建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和卫生档案制度;建立洗化用品、消毒产品等索证制度;建立台帐登记制度;建立化妆品、消毒产品等进货入库检查验收制度。 四、四及时即公共场所环境要及时清扫;公共用品、用具要及时消毒;客用物品要及时更换(一客一换)并做好记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及时报告。 五、四做到即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必须做到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卫生管理员;做到每月开展一次卫生管理自查,并做好登记;做到从业人员定期健康查体、定期培训,保持良好个人卫生,操作时穿戴整洁工作服帽;做到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必须设置独立的密闭消毒间,并配备足够数量的消毒设施和消毒设备,消毒程序符合卫生要求,消毒设施设备运转正常。

空间观念的内容及意义与培养

空间观念的内容及意义与培养 摘要:空间观念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需要的基本要素.空间观念主要表现为学生主动、自觉或自动化地“模糊”2 维和 3 维空间之间界限的一种本领,是一种可以把握的能力.能够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视图与构造,直观与推理,观察与投影.通过对具体情景的探索会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辨别方位、动手操作、想象、描述和表示、分析和推理等活动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含义;空间观念的定位 《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要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数学的学科和课程特点,《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标准》对空间观念所作的阐释,以及在相关内容上所作的具体安排,充分体现了《标准》总目标对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 1. 空间观念的意义 传统的几何课程,内容差不多都是计算和演绎证明.到了初中以后,几何几乎成了一门纯粹的关于证明的学问.之所以如此,与传统上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把智力或思维能力的发展看成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有关.但是,以证明为主题的几何课程内容主要是由一些经过精心组织、现成的、条理清晰的概念、公理、定理和逻辑的思考方法(主要是三段论)构成的,重点在形式化,内容比较单调,呈现方式也是冷冰冰的.这样的课程难以鼓舞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学习这样的课程时,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参与,难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另外,传统的几何课程中很难找到与“空间”有关的内容.虽然“教学大纲”也有关于“空间观念”的表述,如“能够由形状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等等,但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却鲜见与之有关的解释和说明.几何课程的主旋律就是研究平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基本方法,虽然也有“识图初步”这样的条目,但其在内容和要求上都显得无足轻重.然而,空间与人类的生存紧密相关,了解、探索和把握空间能使人类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因为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是以实物的形态呈现的,作为设计者要先从自己的想象出发画出设计图,然后根据设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制图标准农村用地的分类和代号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制图标准 农村用地的分类和代号 用地分类制图标准 类别代码类别名称范围图层颜色 大类小类(线框)(填充)(线框与填充) E6-R 村民住宅 用地 村民户独家使用的住房和附 属设施及其户间间距用地、进 户小路用地;包括单身宿舍、 敬老院等用地,不包括自留地 及其它生产性用地。 A-E6-R H-E6-R 50 单身宿舍、敬老院 用地在图例中标 注单、敬等字。 E6-C 公共设施 用地 各类公共建筑物及其附属设 施、内部道路、场地、绿化等 用地 A-E6-C H-E6-C 1 E6-C 1 管理性、 公益性公 共设施用 地 政府、团体、经济贸易管理机 构等用地;文化图书、科技、 展览、娱乐、体育、文物、宗 教等用地;医疗、防疫、保健、 休养和疗养等机构用地;科技 及幼儿园、托儿所、小学、中 学等用地。 A-E6-C1 H-E6-C1 210 行政管理、文体、 医疗、教育等用地 在图例中分别标 注行、文、医、教 等字。 E6-C 2 市场性公 共设施用 地 各类商业服务业的店铺,银 行、信用、保险等机构,及其 附属设施用地;集市贸易的专 用建筑和场地;不包括临时占 用街道、广场等设摊用地;旅 游服务设施用地等。 A-E6-C2 H-E6-C2 1 商业金融、集贸设 施、旅游服务等用 地在图例中分别 标注商、集、旅等 字。 E6-M 生产用地独立设置的各种生产性建筑 及其设施和内部道路、场地、 绿化等用地 A-E6-M H-E6-M 251 E6-M 1 工业生产 用地 独立设置的工业生产性建筑 及其设施和内部道路、场地、 绿化等用地 A-E6-M1 H-E6-M1 251 E6-M 2 农业生产 设施用地 各类农业建筑,如打谷场、饲 养场、农机站、育秧房、兽医 站等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不包 括农林种植地、牧草地、养殖 水域 A-E6-M2 H-E6-M2 54 E6-W 仓储用地物资的中转仓库、专业收购和 储存建筑及其附属道路、场 地、绿化等用地 A-E6-W H-E6-W 34 E6-T 交通设施村镇对外交通的各种设施用A-E6-T H-E6-T 194

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与管理实践——以深圳为例

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与管理实践 ——以深圳为例 刘冰冰,洪涛 摘要:深圳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成就得益于深圳规划与建设主管部门长期以来对公园、广场、绿道、公共设施等公众可活动场所的规划控制与建设引导。作为第一个在规划管理组织机构中设立建筑与城市设计处并承担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编制行政管理的城市,深圳在2006年组织编制了全国第一个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建立了初步的框架体系。多年的规划与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建立起政府、市场、民众等多方参与的良性互动机制,并不断创新尝试公共开放空间可持续建设管理的手段,特别是非独立占地公共开放空间的引导和制度化建设等方面领先全国,使得深圳“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协作管理,公共使用”的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管理思路值得总结与推广。 关键词:深圳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管理非独立占地公共开放空间多元化 1 引言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具有包容性的“公共开放空间”象征着市民在城市生活中的民主参与和使用城市设施的自由权利,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深圳全市600多个公园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不仅为欣赏和感受这座独特的现代都市提供了丰富的视角、添加了生动的表情,表达了包容与平等的深圳精神,更使每一个移民而来的“外地人”愈发留恋这座城市,萌生浓浓的幸福感。 深圳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成就得益于深圳规划与建设主管部门长期以来对公园、广场、绿道、公共设施等公众可活动场所的控制与建设引导。首先,深圳市规划局的是全国设有“城市与建筑设计处”的规划管理部门,该部门负责拟订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相关政策与标准并组织实施;组织编制重点(节点)地区城市设计、详细蓝图和公共空间、公共景观规划等工作,机构的设置使得“公共开放空间”在行政管理层面有了明确的主体。其次,深圳以前瞻性的视野最早编制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2006年,深圳城市建设由追求规模和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规划管理向精细化发展,公共开放空间如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有效的管控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主管部门面前,因此深圳市规划局城市设计处委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布局 1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 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2 农村居民点布局中所存在的问题 2.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2.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2.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

空间认知

3·1空间认知的3个层次 如前所述,空间实际上有3种表现形式:感知空间、认知空间、符号空间,并且不同的空间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的认知方式。根据认知方式的差异,空间认知模式包括3个层次: 3·1·1 空间特征感知 空间特征感知发生于感知空间。在感知空间,人们应用各种有关特征产生的感知手段和方法,从某一视点(或角度)来观察空间实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获得有关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的属性特征。由于通过感知手段和方法(如曲率最小原则、感知突现等)所产生的特征具有空间表现性,因此,在感知空间中所产生的属性特征是一种空间特征。由于感知是针对“特征”的感知,因此,感知空间也被称为特征感知空间。 3·1·2空间对象认知 空间对象认知发生于认知空间。在认知空间内,人们在有关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的属性特征感知基础上,基于有关空间实体的部分-整体(Part-whole)关系知识(或经验),通过将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属性特征相集成,来实现对于某个空间实体的对象化认识。由于认知是“对象化”的认知,因此,认知空间也被称为对象认知空间。 3·1·3空间格局认知 空间格局认知发生于符号空间。在符号空间内,人们在对空间要素属性特征的简化、关联与综合基础上,以有关空间实体的部分-整体(Part-whole)关系知识(或经验)为指导,对空间实体进行对象化符号表达,由此,人们将能够基于实体的对象化符号进一步实现有关空间组织、结构与关系的逻辑判断、归纳与演绎推理分析,以形成有关空间的格局认识。 3·2空间认知的两个基本单位 如前所述,“空间特征”、“空间对象”与“空间格局共同构成了空间认知的个层次由于空间格局”是基于“空间对象”的分类和推理,而“空间特征”又是“空间对象”识别与分类的基础,因此,“空间对象”是“空间格局”认知的基本单位,“空间特征”则是“空间对象”认知的基本单位。所以,“空间对象”与“空间特征”是空间认知的两个基本单位,人类正是基于它们实现了空间认知。 3·2·1空间特征 神经系统科学研究认为,“特征”是有关对象识别与分类的基础,是在大脑中存在的“感知符号”。大脑是通过神经元的活动排列来表达感知实体或事件的属性,而有关神经活动状态的记录结果就形成了感知符号,因此,感知符号是对于感知实体或事件的属性表达与记录[8]。空间特征就是对空间实体感知的符号记录。根据空间特征在空间对象认知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空间特征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空间原始特征,空间功能特征。如图2,空间原始特征是空间实体感知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最大空间分辨率,是空间功能特征产生的基础;空间功能特征是空间实体感知的高级单位,它具有相对较小空间分辨率,是有关空间对象概念形成的核心。3·2·2空间对象 人类的空间认知行为是直接与空间对象发生作用的,而人类所拥有的空间知识则广泛来源于对空间对象的分类。人类也正是通过认识和建立空间对象来模拟和研究地理世界的。在对于事物、关系、边界、事件、过程、性质以及所有这些方面的数量理解上,“对象”与“实体”被认为具有相同意义[11]。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异的,尽管这种差异不很明显。“实体”是指现实世界中占据一定空间位置、并具有某种物理形态的物质,它具有客观实在性;而“对象”则强调了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客观实体的主观描述,它反映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理解,即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一层次结构,而该结构的每一层次的组成单元就是对象。 空间对象按其边界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具有真实边界的对象(Bona fide object),如河道、湖泊、土地利用类型等;另一类是边界需要制定或划分的对象(Fiat object),如

认知功能评定

认知功能评定 掌握认知、认知障碍、注意、记忆、痴呆的概念,注意障碍的表现特征、记忆障碍的类型、失认症的种类和痴呆筛查量表的使用; 熟悉认知功能评定的注意事项,注意、记忆的常用评定方法,失认症的表现及评定方法;了解认知功能评定的目的、实施方法,注意的特征,记忆的基本过程,痴呆的分类及临床表现,认知功能成套测验的主要内容及使用要点。 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 人的心理是复杂的,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 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过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 人的心理是复杂的,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 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过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心理过程 认识 感觉 知觉 认知 记忆 言语 思维 推理 情感 情绪 感情 意志 动机 第一节概述 认知与认知障碍 认知是认识和知晓事物过程的总称; 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高级功能,是人们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而获得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包括注意、知觉、思维和记忆等过程,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中最为重要的过程,通过脑这一特殊物质实现。 认知障碍是脑损伤导致大脑为解决问题而摄取、储存、重整和处理信息的基本功能出现的异常表现; 包括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推理能力降低、判断力差及交流障碍等。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偏侧化 总体上看 左半球专管语言能力如语言、阅读、书写、也涉及数学能力和分析能力; 右半球专管非词语性的,它以形象而不是以词语进行思维,主管与空间合成概念有关的能力如空间认知和旋律等。 额叶病变时引起记忆、注意和智能方面的障碍; 顶叶病变时引起空间辨别障碍、失用症、躯体失认、忽略症和体像障碍;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目次 1总则 2用地分类 2.1一般规定 2.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 附录A村庄规划用地统计表统一格式 1总则 1.0.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加强村庄建设管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村庄的规划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 1.0.3编制村庄规划,除应符合本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用地分类 2.1一般规定 2.1.1用地分类应考虑村庄土地实际使用情况,按土地使用主要性质进行划分。 2.1.2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3级分类体系。大类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合表示。 2.1.3使用本分类时,一般采用中类,也可根据各地区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2.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

2.2.1村庄规划用地共分为3大类、10中类、15小类。 2.2.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表2.2.2的规定。 表2.2.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

附录A村庄规划用地统计表统一格式

A.0.1村庄规划用地应按表A.0.1进行汇总。 表A.0.1村庄规划用地汇总表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条文说明 编写说明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已有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根据编制需要展开实地调研,征求了专家和相关部门对于用地分类的意见,并与相关国家标准相衔接。 为便于广大规划编制、管理、科研、教学等有关单位人员在使用本指南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指南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参考。 目次

我国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我国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城市居民的公共休闲活动少 休闲、娱乐是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作为一个“聚落”,城市必然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休闲空间,但是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感到公共休闲、户外休闲活动少。首先,现有的休闲娱乐场所收费高拒绝了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使参与休闲娱乐活动的人数少;第二,日常的休闲娱乐服务单一,休闲活动项目少,使得人们可进行的休闲活动少;第三,周末的郊游在车程、可达性及景点线路组织等条件的限制下,使公众的出游受到约束,降低了公众休闲活动的机率。城市居民在紧张的工作或繁重的家庭事务后,往往选择看电视、上网等方式,公共休闲特别是户外休闲活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2.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少 城市的不断发展要求有更多的土地来支持人们的生活、城市商贸等活动,但是当前大多城市都面临用地紧张,后备土地不足的问题。紧张形势下活跃的房地产开发商并不是弱势,近年来写字搂、各种理念的小区等楼盘有增无减。另一方面,人口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建设用地需求量更大,在新建公共用地中的比例也扩大。而公共休闲用地不但相对来说比例小、增加量少,还时常成为减缓城市土地压力的对象。在城市规划等指导性文件里,没有给出公共休闲用地的比例、面积等指标,致使有些城市的公共休闲空间少,休闲活动、项目难以落实。居住小区中的绿地、休闲长廊可以一定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但零散不连片,较大面积的比较集中的公共休闲空间少是当前尤为突出的问题。 3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规划设计的局限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用地紧缺,空间分布也不够合理。如广州东站前广场、珠江新城广场属面积较大、标志性的公共休闲广场,却远离居民区,人流量不多,因而公共效应不明显;而百佳、好又多超市等门前的小广场人流量多,是附近人们休闲的场所,但又分布零散不连片,环境容量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人们休闲活动集中时会出现座椅等设施不足的问题。其次,在设计上普遍存在缺乏地方特色、个性不突出。如过多使用钢、混凝土、玻璃等新型材料,尽管空间尺度大了,但现代化气息过浓,使人缺少亲切感;色彩运用不恰当!雕塑小品等指向意义不确切,使人产生不舒适的心理感受;植物以及水的环境设计呆板或过于人工化,使空间环境缺少吸引力。此外,还存在管理不善,休闲环境脏、乱、嘈杂等问题,这些都是休闲活动发展的限制因素。

KTV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分解

聚缘KTV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目录 一、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 二、文化娱乐场所卫生制度 三、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四、公用品消毒制度 五、卫生用品索证、验收制度 六、中央空调卫生制度 七、公共场所传染病防治制度 八、公共场所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制度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 1、公共场所下列项目应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和要求,主要有空气、微小气候(温度、湿度、风速);水质;采光;照明;噪音;顾客用具和卫生设施。 2、严格执行卫生部发布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的总则、卫生管理、卫生监督、罚则、附则等内容。 3、公共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从业人员每年按规定进行健康检查,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期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公共卫生的疾病的,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4、公共场所应做好以下卫生工作 (1)、公共场所环境复杂,应避免滋生虫害,避免其成为传播某些疾病的媒介。 (2)、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与顾客的健康状况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应严格做好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3)、对供公众使用的器具,应严格执行消毒管理,杜绝因器具消毒工作没有做到位而传染某些疾病。(4)、公共场所室内人群集中,易使空气污浊,并传播疾病,所以应严格做好消毒和空气通风等工作。(5)、公共场所顾客逗留时间短,存有依赖思想,对

公共场所保洁的责任心差,容易使公共场所变脏、变乱。应随时做好公共场所的保洁工作,及时清理卫生死角,杜绝滋生虫害的可能。 (6)、公共场所容易通过物件的存放或接触,产生相互污染,影响人们的健康。应严格做好公共场所物件的分类存放、分类管理工作,避免交叉污染。 5、经营场所严格执行以下禁烟制度: (1)、员工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违规者按照相关规定处罚。 (2)、做好禁止吸烟的宣传教育工作。 (3)、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内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标志。 (4)、在禁止吸烟的场所内不放置吸烟器具,不得设置烟草广告。 文化娱乐场所卫生制度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居民点整理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摘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整理事关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用地效率,是促进农村土地有序、合理与科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缓解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抓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要求,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缓解建设用地矛盾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做好此项工作,既能有效地利用国土资源,又能促进和改善农村环境,同时还可以缓解用地矛盾。拟就农村居民点整理含义、特点、问题、模式及主要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居民点整理;问题;模式;措施 1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 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2 农村居民点整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非一家、共有山墙、共有院墙的复杂现象。此外,除了主房、院落以外,还有各种附属建筑物。因此,建筑的复杂性对于宅基地整理牵涉到复杂的权属关系、邻里关系,调解任务繁重,有时候根本办不成功。 (5)农民住房安置的问题。 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两种住房安置措施。一是把农民统一安置到建好的居民区,根据城镇用地标准以及原先宅基地房屋情况,给予每户面积不等的住房一套。二是

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制度(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制度 (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3374-27 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制度(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公共场所的管理责任单位,应当履行下列安全管理职责: (一)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二)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并将检查、消除情况记录存档; (三)确保该场所实际容纳人数不超过设计的最大容量; (四)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 (五)保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 (六)制定应急疏散方案,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前款规定的公共场所包括影剧院、歌舞厅、文化宫、网吧、体育场馆、图书馆等文体娱乐场所和旅游

景区;宾馆、酒楼、商场等商业经营场所;机场、车站、码头等交通枢纽场所;地铁、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其他对公众开放、人员聚集的场所。 在公园、旅游景区、广场、公共道路、体育场馆、会场、展览馆等场所,举办下列单场次预计参加人数在一千人以上大型活动的,承办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公安机关提出书面申请,经公安机关批准后方可举行,公安机关应当在七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一)体育比赛、民间竞技等体育活动; (二)演唱会、音乐会等文艺演出活动; (三)产品展览、商品展销等活动; (四)游园、灯会、庙会、花会、焰火晚会等民间传统活动; (五)庆祝、庆典、人才招聘会等活动; (六)名人签名等宣传活动; (七)现场开奖的彩票发行活动; (八)其他大型活动。 影剧院、音乐厅、公园、娱乐场所等在日常业务

空间认知研究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

空间认知研究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 田志强 人类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是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刺激,经由中枢神经系统将大量的信息综合、分类、加工,从而形成各种知觉、思维、意识和情感。地面上,依靠地平线和参照物体的高度、明暗度、遮挡等就可以来判断要识别物体的大小、相对位置及运动情况。飞行中,各种仪表和舷窗外视景帮助飞行员判断飞机的位置。在地貌与天空的颜色及亮度差别很大时,即使出现应激,飞行员易作出反应;当在大海与天空间昼飞或夜航时,舷窗外参考线索太少,若倒飞时间过长,飞行员会忘记自身状态,产生飞行错觉,即使仪表显示高度的变化,他仍然坚信自己的感觉,直至飞机贴近海面。沿轨道飞行的航天器,舱外是漆黑的太空,外界可依赖的视觉信息更少,舱内航天员依靠仪表指示来判断飞船的姿态,执行出舱活动时,空间认知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Bolstad等人(1987)的技术报告中谈到了/认知地图0在飞船人P机通信中的重要性: /从飞船结构上,在所有的通道和工作部位设计和布置一些明显的特征和标志,这样航天员在其间穿行时,很快就能形成一个心理地图并明白身处何处0[1]。许多航天员在太空作业时,普遍存在着空间定向障碍和信息缺乏的感觉,这种症状在返回地面后不久就自行消失。所以对飞行员和航天员进行空间认知能力的选拔与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空间认知是指人们对物理空间或心理空间三维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加工过程。如今认知工效学界对空间认知的研究以视觉通道为主,分为:心理空间视觉和物理空间 田志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94 本文于1998-02-12收到,1998-05-04修回视觉[2,6,9,17,18]。心理空间视觉是指心理表象、心理扫描和心理旋转等信息加工过程。这方面的研究国外在7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继续分析其基本特征和生理机制的同时,也注重了向实际应用接轨;物理空间视觉方面继续研究影响三维物体认知的客观因素和深度视觉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并且研究的工具越来越先进,分析方法越来越精致,研究成果业已运用到了工业设计当中。 一般认为,空间认知能力包括准确知觉外界的能力、对知觉到的客体进行改造和修正的能力以及重建视觉经验的能力。具体体现为视空间定向、空间旋转、空间关系和视觉形状重构等诸要素,其核心是视觉空间表象能力[2]。人的空间认知能力是有个体差异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适当地训练提高。并且视觉空间能力是从事飞行职业所必备的,与飞行能力紧密相关。 本文综述了国外空间认知的早期研究;分析空间认知的生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及其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空间认知研究有待开展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空间认知的早期研究 在空间认知的早期研究中包括了许多心理学的基础性研究。 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实验认知地图是指在知觉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空间环境的表象,这个概念是Tolman根据白鼠迷津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Tolman认为动物的迷津学习不是通过练习和强化而习得一系列反应,而是认知迷津终点即目的地的位置和空间线索, 第11卷第6期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Vol.11N o.6 1998年12月Space M edicine&M edical Engineer ing Dec.199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问题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问题 提要本文在深入分析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规模、布局现状及其历史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从规划、融资、政策等方面,提出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巢湖市;农村居民点;措施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全国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挂钩的理念,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否合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现状 1、农村居民点数量与用地规模。2005年末,巢湖市土地总面积939,367.47公顷,全市有1,518个农村居民点,平均密度16个/百km2。全市乡村户数101.24万户,乡村人口312.60万人,农村居民点平均人口规模为667户/个和2,059人/个。 2、农村居民点用地区域差异。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72,363.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70%,占建设用地比重的66.34%。户均用地714.7m2,人均用地231.5m2。全市四县一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庐江县>无为县>居巢区>和县>含山县。 对全市5个地域单元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状况进行分析,从含山县的196.7m2/人到庐江县的253.8m2/人不等,大部分县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在200~250m2/人之间。总体上巢湖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较大,人均用地较多。 3、农村居民点动态变化情况。1996~2005年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体上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1998~1999年由于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农村居民点面积有所减少,1999~2003年逐年增加,2003年达到最高值为72,673.30公顷,2003以后逐年减少;2003~20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从72,673.30公顷减少到了72,363.16公顷。 二、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中的问题

浅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浅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 引言 空间想象能力在认识现实世界空间形式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对知识进行描述、分类、整理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几何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研究图形的性质,认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的几何空间,形成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 空间想象能力及其结构 2.1 空间想象能力 恩格斯说过,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任何一个东西的形状是它的空间形状.我们按知觉对象的空间和时间存在形式来对知觉分类,一类是空间知觉,一类是时间知觉.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便源于对空间知觉的培养[]()3251P . 空间想象能力是形成客观事物的大小、形状、位置、相互关系的表象以及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创新的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处理几何图形,探明它们关系特征所需要的一种特殊的数学能力. 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需要良好的空间感.空间感的建立,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就是想象.心理学认为:想象是人脑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感知和记忆是想象的基础,记忆表象是想象的素材,而想象是对记忆表象的改组和重建. 空间想象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凭空产生,构造新形象的一切材料来源于生活,取自于大脑中的记忆表象,并且空间想象受需要和动机的推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因而空间想象可以进行操作. 2.2 空间想象能力的结构 我国数学教育界对空间想象能力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考虑到空间想象能力的层次性,把空间想象能力分为四个基本成分. 2.2.1 空间观念.空间观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对事物形状、位置、相互关系等属性的直接认识.例如能比较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的大小;能分辨出不同物体所具有的形状特征等. 空间的定向能力.这种能力是指能针对物体的位置画出它的几何图形,或者能根据语言描述或文字语言作出或画出图形,或以某一固定物体为参照点确定其他物体的相对空间位置.例如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辨认方向,能准确的描述熟悉的空间情况等. 实物几何化.即根据形状相对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其对应的几何图形.

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收稿日期:2011-11-22 作者简介:冯长春,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土地与房地产经济。通讯作者:赵若曦,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管理。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中部地区城市带发展土地保障与监管技术系统开发与示范”(编号:201111010)。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冯长春 1 赵若曦 1 古维迎 2 (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2.深圳市坪山新区规划国土事务中心,广东深圳518118) 摘要基于2000-2008年省级单元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探讨来自区域、城镇和农村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 扩张的作用机制, 认为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受到农村自身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区域和农村社会经济推动了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扩张,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引起的城镇空间扩张,缓解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的趋势,在此“一增一减”双重作用下,农村居民点用地呈现缓慢增长趋势。相比于来自区域和城镇的社会经济因素,农村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对于省级单元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的影响更为重要。不论是对于来自城镇或是农村的社会经济因素,产出效应都比投资和收入效应更明显,在控制产出效应的情况下,来自于城镇和区域的投资和收入效应不再显著。为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过度扩张,政府应在健康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 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力度,积极投资农村,提高农用地产出,以有效引导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变化;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3-0006-07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产生了对建设用地持续迫切的需求,建设用地扩张,尤其是城镇用地空间拓展成为我国目前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特征 [1] ,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在自身经济发展和城镇 用地扩张的双重压力下呈缓慢增长趋势。然而同期农村人口不断减少, 缓慢的用地规模增长意味着快速的人均用地增加,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日益粗放,出现“农村减人不减地”的奇特现象,对我国耕地资源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 。对于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学 者在全国,区域和个案城市三个尺度都有所涉及[3] ,定量 分析以对区域和个案城市为主[4-5] ,在全国尺度上则多为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 [6-7] 。总结已有的研究,影响农村居 民点用地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类:自然因素,如坡度、海拔、耕地资源;人口和家庭因素,如人口规模、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因素,如工、农业产值、农村居民收入因素;交通因素, 如交通运输水平、与河流或者公路的距离;政策制度因素,如农村土地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宅基地政策。上述研究从不同视角揭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影响因素,但是对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城镇空间扩张和 乡村自身发展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双重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本文立足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分析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转换来源和流向的基础上,总结影响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并选择相应指标构建计量模型对来自区域、城镇和乡村自身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为制定政策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提供一定的实证研究依据。 1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和一致性,本文以除香港、澳 门和台湾地区外的22个省、 4个直辖市和5个自治区共31个省级行政单元为研究的基本单元,研究时段为2000-2008年。 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来自于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常住人口数据来自于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2005年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2010年各省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户籍人口数据来自于2001-2009年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同时参考了《中国农业年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22卷第3期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22No.3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