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1~2 追寻守恒量——能量 功

第七章  1~2  追寻守恒量——能量  功
第七章  1~2  追寻守恒量——能量  功

[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列举的情况中,所做的功不为零的是()

A.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在头上方停留3 s,运动员对杠铃做的功

B.木块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滑动,支持力对木块做的功

C.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笨重的物体,但没推动,人的推力对物体做的功

D.自由落体运动中,重力对物体做的功

解析:A项中杠铃位移为零,B项中支持力与物体位移方向垂直,C项中物体位移为零,三种情况中,各力做功为零.只有D项中,重力方向与物体位移方向同向,重力做功不为零.答案:D

2.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空气阻力的大小恒为F,则从抛出至回到原出发点的过程中,空气阻力对小球做的功为()

A.0 B.-Fh

C.-2Fh D.-4Fh

解析:物体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空气阻力大小不变、方向改变,但都是阻碍物体运动,亦即上升过程和下降过程空气阻力都是做负功,所以全过程空气阻力对物体做功W F=W F上+W F下=-Fh+(-Fh)=-2Fh.

答案:C

3.如图所示,力F大小相等,A、B、C、D选项中物体运动的位移l也相同,下列哪种情况下F做功最小()

解析:选项A中,力F做的功W1=Fl;选项B中,力F做的功W2=Fl cos 30°=

3

2Fl;选

项C中,力F做的功W3=Fl cos 30°=

3

2Fl;选项D中,力F做的功W4=Fl cos 60°=

1

2Fl.

答案:D

4.如图所示,B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向左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A、

B间有相互作用的摩擦力,则摩擦力做功的情况是()

A.A、B都克服摩擦力做功

B.摩擦力对A不做功,因为A未运动,但B克服摩擦力做功

C.摩擦力对A做功,B克服摩擦力做功

D.摩擦力对A、B都不做功

解析:A物体静止不动,不发生位移,因此摩擦力对A不做功,B受到的摩擦力与其运动方向相反,因此摩擦力对B做负功,即B克服摩擦力做功.

答案:B

5.物体在竖直向上的拉力F作用下竖直向上运动,运动的v -t图象如图

所示.在0~2 s、2~3 s、3~5 s三段时间内F做功依次为W1、W2和

W3,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W1>W2>W3B.W1=W2=W3

C.W3>W2>W1D.W1>W3>W2

解析:根据图象可以看出,物体一直朝一个方向运动,并且在0~2 s、2~3 s、3~5 s三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一样大.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可知,在0~2 s、2~3 s、3~5 s三段时间内拉力F分别是大于、等于、小于物体的重力,可见力F在0~2 s内做功最多,在3~5 s 做功最少,所以选项A正确.

答案:A

6.如图所示,水平粗糙地面上的物体被绕过光滑定滑轮的轻绳系着,

现以大小恒定的拉力F拉绳的另一端,使物体从A点起由静止开始运

动.若从A点运动至B点和从B点运动至C点的过程中拉力F做的

功分别为W1、W2,图中AB=BC,且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则在物体的运动过程中() A.摩擦力增大,W1>W2B.摩擦力减小,W1

C.摩擦力增大,W1W2

解析:设系在物体上的细绳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为α,则物体对地面的压力F N=mg-F sin α,而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F f=μF N,可见,随α的增大,F f逐渐减小;因细绳拉力F的水平分力F cos α随α的增大而减小,由于AB=BC,故W1>W2,D正确.

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质点受两个力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这两个力在同一段时间内做的功或者都为零,或者大小相等,符号相反

B.在同样的时间内,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功大小不一定相等,但正负号一定相同

C.在同样的时间内,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功大小相等,一正一负

D.在同样的时间内,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功大小不一定相等,符号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解析:由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由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可知,虽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但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由各自的受力情况决定,两个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及方向没有必然关系,因此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的功大小及符号没有必然的关系,故D正确.一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物

体受一对平衡力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如果物体静止,则两力做功均为零;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两力做功大小相等,符号相反,故A正确.

答案:AD

在水平面内做圆周

8.如图所示,圆形弯管水平放置,小球在管内以初速度v

运动,小球与管壁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设小球运动的第一周内,从A运动到B

和从B运动到A摩擦力对小球做的功分别为W1和W2,在这一周内摩擦力做

的总功为W3,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W1>W2B.W1=W2

C.W3=0 D.W3=W1+W2

解析:小球在水平弯管内运动,摩擦力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反,做负功,小球运动的速率逐渐减小,向心力逐渐减小,而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外管壁对小球的弹力F N提供的,则F N逐渐减小,所以摩擦力F也逐渐减小,由此可知W1>W2.又因为摩擦力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反,所以W3=W1+W2,故选项A、D正确.

答案:AD

9.质量为2 kg的物体置于水平面上,在运动方向上受到水平拉力F的

作用,沿水平方向做匀变速运动,拉力F作用2 s后撤去,物体运动的

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取10 m/s2)()

A.拉力F做功150 J

B.拉力F做功350 J

C.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100 J

D.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175 J

解析:由题图可以求出0~2 s内的加速度a1=2.5 m/s2,2~6 s内的加速度a2=-2.5 m/s2,由F+F f=ma1,F f=ma2联立,得F=10 N,F f=-5 N,由题图还可求出前2 s内的位移l1=15 m,2~6 s内的位移l2=20 m.所以拉力做功W F=Fl1=10×15 J=150 J,摩擦力做功WF f=F f(l1+l2)=-5×(15+20) J=-175 J,即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175 J,故A、D正确.答案:AD

10.一物体自t=0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速度图线如图所示.下列选项

正确的是()

A.在0~6 s内,物体离出发点最远为30 m

B.在0~6 s内,物体经过的路程为40 m

C.在0~4 s内,物体的平均速率为7.5 m/s

D.在5~6 s内,物体所受的合力做负功

解析:0~5 s内物体向正方向运动,5~6 s内向负方向运动,故5 s末离出发点最远,由面积法求出0~5 s内的位移l1=35 m,A错误;5~6 s内的位移l2=-5 m,总路程为40 m,

B 正确;由面积法求出0~4 s 内的位移l =30 m ,此段时间内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故平均

速率v =l t

=7.5 m/s ,C 正确;由图象知5~6 s 内物体加速运动,合力和位移同向,合力做正功,D 错误.

答案:BC

三、非选择题

11.两块相同材料的物块A 和B 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在水平力F 的作

用下一同前进,如图所示,其质量之比为m A ∶m B =1∶2.在运动过程中,

力F 一共对物体做功300 J ,则A 对B 的弹力对B 所做的功为多少?

解析:对A 、B 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m A +m B )a ①

对B 有F AB =m B a ②

①②联立得F AB =23

F ③ 设AB 移动距离为L ,则F 做功W =FL ④

A 对

B 做功W AB =F AB L ⑤

③④⑤联立得W AB =23

W =200 J. 答案:200 J

12.如图所示的水平传送装置,AB 间距为l ,传送带以v 匀速运转.把

一个质量为m 的零件无初速地放在传送带的A 处,已知零件与传送带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试求从A 到B 的过程中,摩擦力对零件所做的功.

解析:当零件与传送带之间存在摩擦力时,摩擦力的大小为F =μmg .

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1)零件在到达B 处时的速度小于或刚好等于传送带的速度v ,零件在从A 到B 的过程中一直受摩擦力作用,则摩擦力对零件所做的功

W =Fl =μmgl .

(2)零件在到达B 处之前已经达到传送带的速度v ,零件只是在达到速度v 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受摩擦力的作用,此后零件与传送带以相同的速度v 运动,零件就不受摩擦力的作用,既无滑动摩擦力存在,也无静摩擦力存在,则摩擦力对零件所做的功

W ′=Fl ′=μmg v 22μg =12

m v 2. 答案:μmgl 或12m v 2

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会把生活中的“工作” “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这节课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 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三、学生分析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 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四、学习方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探究活动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

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和分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等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重点 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六、教学难点 功的概念。 七、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 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 一些?为什么? 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一—功。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1节功说课稿

第11章第1节功 教材分析 《功》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1章第三节课。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学习了杠杆和滑轮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能量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那些力做功,那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功概念的建立和功的计算。四、教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和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1. 追寻守恒量——能量 教学设计 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领悟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中的转化和守恒的事实; (2)理解能量这个物理量及动能、势能的物理意义; (3)独立分析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能量转换和守恒关系; (4)除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以外,能列举出其它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和守恒的实例; (5)能够列举出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并可能守恒; (6)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规律,激发学生产生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伽利略分析问题的精妙,学习他能分析出事物本质的方法; (2)体会费恩曼所说话的深刻内涵,体会转化与守恒的普遍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大自然的多样性和科学概念的概括性,激发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望和对科学知识的崇尚精神。 (2)体会物理规律分析问题的简洁之美。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势能的含义,体会能量转化、守恒的普遍存在性。 教学难点: 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发现了能量转化、守恒的普遍存在性后,能马上意识到这里面存在的巨大的使用前景(就象商人看到了商机)。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 标签

导入新课 从本章开始,我们研究力学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能量,以及它所遵守的规律。 大家知道,牛顿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三个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但是他没有研 究过能量(至少没有深入研究),课本上有一句话:“…能量?是牛顿没有留给我们的少数力 学概念之一”至于力学中还有哪些概念牛顿也没有研究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查找资料。但是能量这一概念并不是牛顿之后才出现的,在伽利略时代,能量及其守恒思想就已经出现。 理想斜面实验是谁“做”的?为了说明什么问题?怎样“做”的?(伽利略“做”的;为了 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证明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开始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 上升到原来的高度。减小后一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达到同一高度,但这时他 要滚得远些。继续减小后一斜面的倾角,小球达到同一高度,但滚得更远些,若将后一斜 面放平,由于球永远达不到原来的高度,所以将永远滚动下去。 伽利略在分析理想斜面实验时,除了得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结论外,他还注意 到实验中反映出一个转化与守恒的事实(或思想)。 1、对理想斜面实验的初步分析 提问1:猜一猜他看出的转化的事实是什么?(高度与速度,还要具体说一下,如下 滑时高度转化为速度等,若有人直接说出势能与动能,则指出伽利略时代还没有这两个概念) 提问2:猜一猜他看出的守恒的事实是什么?(一个与高度有关的量和一个与速度有 关的量之和守恒,若回答出势能、动能之和守恒,引导同上,若回答出高度与速度之和守恒,引导出这是描述物体运动的两个不同概念,单位都不一样,无法相加)提问3:假设你是伽利略,而且掌握了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能不能从理论上 证明出与高度有关的量和与速度有关的量之和守恒?(提醒:把h0、h、v放在一个公式中,分析从P点释放到Q点过程中已知四个量,而学过的运动学公式中每个公式都有四个量)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对 1焦耳的功形成一个具体的观念。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器具】尝试题投影片、投影仪、钩码、示教板(自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功 板书:第一节功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来完成下面的尝试题 投影出示尝试题(一): 1、如图,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 2、如图,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 3、你对"功"这个词怎样理解的?哪些人可以评功受奖?你知道"劳而无功"的含义吗? 学生练习、讨论,教师巡视。请一位学生板演题1木块受力示意图,然后请学生

举手回答题2、题3并给予指正和肯定。然后归纳小结: 师:力学中"功",主要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指一个力作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取得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如题2中绳子的拉力对木块做了功。 二、新课教学 板书:一、功 (一)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尝试题(二),体会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 投影出示尝试题(二) 1、下列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①人推小车前进②马拉车前进③起重机吊起重物 2、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3、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 4、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5、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6、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 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3分钟后,师生一起讨论完成试题二的解答。 师:题1展示的三个现象中,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有力作用在物体上,都使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力都对物体做了功。 师:你们中谁能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板书: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方向上移动的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2节功同步练习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2节功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2017·衡阳模拟) 如图所示,虚线a、b、c为电场中的一簇等势线,相邻两等势线之间的电势差相等,现在等势线a上A点射出甲、乙两个粒子,两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分别交等势线c于B、C点,甲粒子从A到B的动能变化量的绝对值是E,乙粒子从A到C动能变化量绝对值为 E,不计粒子的重力,由此可以判断() A . 甲粒子一定带正电,乙粒子一定带负电 B . 甲的电量一定为乙电量的2倍 C . 甲粒子从A到B电场力一定做正功,乙粒子从A到C电场力一定做负功 D . 甲在B点的电势能绝对值一定是乙在C点电势能绝对值的2倍 【考点】 2. (2分) (2018高一下·乐山期中) 如图:一个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面由A滑到B点,摩擦力做功为W1;若该物体从 A'滑到B' 摩擦力做功为W2 ,已知物体与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相同,则() A . W1W2 C . W1=W2

D . 无法确定 【考点】 3. (2分) (2018高一下·黄陵期末) 如图所示,一物块在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右运动一段距离s. 则在此过程中,拉力F对物块所做的功为() A . Fscosθ B . Fssinθ C . Fstanθ D . Fs 【考点】 4. (2分) (2018高一下·铜川期中) 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空气阻力的大小恒为F ,则从抛出到落回到抛出点的过程中,空气阻力对小球做的功为() A . 0 B . -Fh C . Fh D . -2Fh 【考点】 5. (2分) (2019高三上·哈尔滨月考) 如图所示,密度为ρ、边长为a的正立方体木块漂浮在水面上(h

追寻守恒量---能量

7.1追寻守恒量——能量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势能及能量的概念与意义.知道守恒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初步领会能量转化、变中有恒的思想。 2、能独立分析伽利略理想余面实验的能量转换和守恒关系 3、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会分析生活中有关机械能转化的问题,能列举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并守恒的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 1、体会伽利略分析问题的精妙,学习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领会寻找守恒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思想方法。 2、在列举事例过程中体会费恩曼所说话的深刻内涵,体会转化与守恒的普遍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势能间的相互转化来研究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2、通过“追寻守恒量”,使学生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初步树立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探求事物本质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3、通过学习,要善于把实际问题理想化 四学习重点 理解动能、势能的含义,体会能量转化、守恒的普遍存在性。 五学习难点 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发现了能量转化、守恒的普遍存在性后,能意识到存在的巨大使用前景。 三、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四、教学器材 单摆(滚摆)、视频材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提出问题:在一个大热天,小强和小明呆在小强家里玩游戏,两人热得是满头大汗,可小强家里没有空调,怎么办呢?最后还是小明反应快,他对小强说:“你家不是有冰箱吗,咱们把冰箱的门开着,不就可以降温了吗!”于是,他们把门窗关好,把冰箱门开着,他们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吗? 2.播放能量转化的资料,让学生观看后思考:有哪些能量发生了转化? 3.指导学生列举生活中能量转化的例子,让学生初步体会“能量”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4.总结点评学生的发言情况,引出课题。1.积极思考, 讨论,学生代表 发言,其他同学 补充。 2.观看资料, 进行思考。 2.列举实例。 在各自独立思考 的基础上相互交 流。 (二)通过常见的实例,说明能量是一个守恒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回忆能量转化的一些现象; 2.让一位学生大声朗读教材开头费恩曼的话,让学生体会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3.课件展示“伽利略斜面实验”,通过动画展示,让学生感受到“有某一量是守恒的”。 1.回忆并说出前面的一些能量转化的现象。如:生活中的

【八年级】2017春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word教案

【关键字】八年级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 一、功

2、讲授新课: 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图: 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2.物理学中,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即 功=力×距离用 功的公式:W=FS。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3.功的单位:焦耳(J) l焦耳=l牛顿·米1J=1N·m 〔例题l〕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28500牛,前进了l,此拖拉机的牵引力做了多少功? [例题2] 马拉着重为19600牛的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了,做了3×105焦耳的功。车受的重力有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少牛?分析:因为马在水平路面上前进,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所以车受的重力不做功。求马的水平拉力,可从已知拉力做功和车前进的距离,由W=F·S公式求得。答:车受的重力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学生阅读课本,小结: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三、巩固检测:[例题3]回忆上课起始做的三个实验,若匀速提书包和4本书所需的力分别为30牛和5牛,课桌高,计算下面情况下拉力做功的大小:(1)把书包和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分别做功多少?(2)把书包提高,把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做功分别为多少? 小结:功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大小共同决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功不一定多,距离长的过程做的功也不一定多。解题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例题4]小刚把重为1000牛的箱子沿着水平地板推动,小刚对箱产做的功()A.1000焦B.l焦 C.0焦D.无法确定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到几个力,画出力的示意图。

【教学设计】追寻守恒量-能量

第七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7.1 追寻守恒量-能量 课标解读: (1)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守恒关系是自然界中十分重要的关系 (2)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对守恒观念有初步的认识。 (3)能独立分析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能量转换和守恒关系。 (4)理解动能、势能及能量的概念与意义,能列举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并守恒的实例。能量的概念虽然十分抽象,但在物理学中却十分重要,因为它是一个“守恒量”。本课是体现新课程理念、具有启发性的一节课,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方法和观念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在探索能量概念过程中的不懈追求。 教材分析: “追寻守恒量”主要是观念性教育的内容,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方法和观念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它从一个较高的角度入手,给学生一种观点,并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用这种观点去认识问题。 守恒是自然界普遍遵循的重要基本规律,“能量”是牛顿没有留给我们的少数力学概念之一,究其原因是能量及其守恒的思想与牛顿的力学研究思路有所不同,能量及其守恒的思想从更抽象层次上反映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 功和能量转化的关系不仅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同时它也是分析解决电磁学、热学等领域中问题的重要依据.但是学生在能量概念的建立上没有概念基础,所以教材在第一节设立追寻守恒量,旨在让学生对能量能够有清晰的认识.教材从著名物理学家的理论出发,展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逐步引导能量的概念建立.继而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给出势能和动能的概念.教材具体说明了引入能量概念的必要性. 守恒关系是自然界中十分重要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学生对守恒关系的认识,并把这种物理思想渗透在能量学习的过程中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能量有各种形式,也初步学习了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这为本节相关问题的探究时直接引用动能、势能概念奠定了基础,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各种能量间可以互相转化以及机械能守恒的观点,这

九上物理能量与做功知识点

九上物理能量与做功知识点 1、做功 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功的计算方法: 定义: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功=力×距离,即W=F·s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W的单位:牛·米(N·m)或焦耳(J) 1J的物理意义:1 N的力,使物体力的方向上通过1m的距离所做的功为1J。 即:1J=1N×1m=1 N·m 注意:在运算过程中,力F的单位:牛(N);距离s的单位:米(m); 4、机械功原理 (1)使用机械只能省力或省距离,但不能省功。 (2)机械功原理是机械的重要定律,是能量守恒在机械中的体

现。 5、功率 (1)功率概念: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里做的功叫做功率。(2)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功率计算公式:功率=功/时间 符号表达式:P=W/ t推导式p=Fv(F单位是N,V单位是m/s)(4)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时间的单位是秒,功率的单位是焦耳/秒,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1W= 1 J / s 6、机械效率 (1)机械效率的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 (2)公式: (3)有用功(W有用):克服物体的重力所做的功W=Gh。(4)额外功(W额外):克服机械自身的重力和摩擦力所做的功。(5)总功(W总):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W=FS。 (6)总功等于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即W总=W有用+W额外。 7、“能量”的概念: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就说物体具有能。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功》

《7、2 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会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 3.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和意义,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对做正功或负功。 4.知道总功的两种求法并会应用。 能力目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所列知识的探究使学生不仅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掌握探究知识的方法,以达到能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法】 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通过引导和探究,边讲边议,采取讨论式的教法,并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予以补充。 【重点】 功的计算方法及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难点】 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在初中学习过功的基础知识,了解了功和能的密切联系,所以这一章在学习机械能之前首先要学习功 【新课教学】 一、功 展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并回顾初中学过的关于功的知识总结问题: 1.功的定义、要素、力与位移同方向是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 (1)物体受到力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位移,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两个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 (3)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时:W=FS 2.思考与讨论:(观看图片情景,学生回答)

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垂直时:W=0 3、提问: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既不相同又不垂直时,力对物体做的功如何计算?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学生讨论可以把该力向平行于位移和垂直于位移两个方向分解,用两个方向的分力代替该力产生的效果,该力做的功与它的两个分力做的功等效,从而得出结论。 归纳总结:功的计算方法 W=FScosα 教师强调各个符号的含义 【学以致用】1、课件出示几幅图片,由学生分析力和位移的夹角 2、教材问题与练习第1题,学生动手计算各个情况力做的功。 【发现问题】通过以上练习会发现功有正负之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功的正负出现的条件及其意义 二.正功与负功 1.夹角为锐角时力做正功;夹角为直角时力不做功;夹角为钝角时力做负功; 2.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力做正功,该力为动力;夹角为钝角时,力做负功,该力为阻力。因此,有如下结论: 动力对物体做正功、阻力对物体做负功 3、负功的两种说法:举例说明 三.总功 1.提出问题:在解决了单个力做功的计算问题后,当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多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应如何计算? 教材例题改编:例1、先求出各力做的功,再求代数和 例 2、先求合力,再求合力做的功 【思考探索】学生计算两种情况下的功并对结果进行对比,讨论结果相等意味着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总功的两种计算方法 【课堂小结】课件展示,学生梳理 【作业布置】问题与练习3、4整理到作业本上,要求规范作答 【板书设计】 (一)功 1.定义 2.两个要素

第一节《追寻守恒量——能量》教案

追寻守恒量——能量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势能及能量的概念与意义. 2.能独立分析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能量转换和守恒关系. 3.能列举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并守恒的实例.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伽利略分析问题的精妙,学习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 2.在列举事例过程中体会费恩曼所说话的深刻内涵,体会转化与守恒的普遍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势能间的相互转化来研究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2.通过“追寻守恒量”,使学生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初步树立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探求事物本质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3.通过学习,要善于把实际问题理想化.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势能的含义,体会能量转化、守恒的普遍存在性. 教学难点 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发现了能量转化、守恒的普遍存在性后,能意识到存在的巨大使用前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滚摆、单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实验导入 如图所示,一个用细线悬挂的小球从A点开始摆动.记住它向右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然后用一把直尺在P点挡住摆线,看一看这种情况下小球所能达到的高度. 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它是否说明在小球摆动的过程中某种“东西”是不变的?这种“东西”会是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能理解这一实验现象了. 故事导入 新华社2000年12月31日和中央电视台2001年元月6日先后报道:在20世纪的最后几分钟里,一项新的多米诺骨牌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北京颐和园体育健康城综合馆和网球馆诞生了.中国、日本和韩国的62名青年学生成功地推倒了340多万张骨牌,一举打破了此前由荷兰人保持的297万张的世界纪录.从电视画面可看出,骨牌瞬间依次倒下的场面蔚为壮

高三功和能量练习题

【多选】:质量为m 的物体在竖直向上的恒力F 作用下减速上升了H ,在这个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了mgH B.物体的动能减少了FH C.物体的机械能增加了FH D.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小于动能的减少 【多选】: 如图所示,一根轻弹簧下端固定,竖立在水平面上。其正上方A 位置有一只小球。小球从静止开始下落,在B 位置接触弹簧的上端,在C 位置小球所受弹力大小等于重力,在D 位置小球速度减小到零。小球下降阶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 B 位置小球动能最大 B .在 C 位置小球动能最大 C .从A →C 位置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大于小球动能的增加 D .从A →D 位置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 【多选】:如图所示,一轻弹簧左端固定在长木板M 的左端,右端与小木块m 连接,且m 、M 及M 与地面间接触光滑.开始时,m 和M 均静止,现同时对m 、M 施加等大反向的水平恒力F 1和F 2,从两物体开始运动以后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弹簧形变不超过其弹性限度,对于m 、M 和弹簧组成的系统 A.由于F 1、F 2等大反向,故系统机械能守恒 B.当弹簧弹力大小与F 1、F 2大小相等时,m 、M 各自的动能最大 C.由于F 1、F 2大小不变,所以m 、M 各自一直做匀加速运动 D.由于F 1、F 2等大反向,故系统的动量始终为零 如图所示,摆球质量为m ,摆线长为l ,若将小球拉至摆线与水平方向夹300角的P 点处,然后自由释放,试计算摆球到达最低点时的速度和摆线中的张力大小。 v a O

如图10所示,质量为m 的滑块放在光滑的水平平台上,平台右端B 与水平传送带相接,传送带的运行速度为v 0,长为L .今将滑块缓慢向左压缩固定在平台上的轻弹簧,到达某处时突然释放,当滑块滑到传送带右端C 时,恰好与传送带速度相同.滑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图10 (1)试分析滑块在传送带上的运动情况; (2)若滑块离开弹簧时的速度大于传送带的速度,求释放滑块时弹簧具有的弹性势能; (3)若滑块离开弹簧时的速度大于传送带的速度,求滑块在传送带上滑行的整个过程 中产生的热量. 9.解析:(1)若滑块冲上传送带时的速度小于带速,则滑块由于受到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而做匀加速运动;若滑块冲上传送带时的速度大于带速,则滑块由于受到向左的滑 动摩擦力而做匀减速运动. (2)设滑块冲上传送带时的速度为v , 由机械能守恒E p =12 mv 2. 设滑块在传送带上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 由牛顿第二定律:μmg =ma . 由运动学公式v 2-v 02 =2aL ,解得E p =12 mv 02+μmgL . (3)设滑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时间为t ,则t 时间内传送带的位移x =v 0t ,v 0=v -at 滑块相对传送带滑动的位移Δx =L -x 因相对滑动生成的热量Q =μmg ·Δx 解得Q =μmgL -mv 0(v 02 +2μgL -v 0). 答案:(1)见解析 (2)12mv 02 +μmgL (3)μmgL -mv 0(v 02 +2μgL -v 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案

第1节功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本章教材围绕“机械能”的概念展开,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作用,而把“功”的概念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因此,要认真分析其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动能势能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动能势能做功与能量转化 的关系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第2讲 动能 势能 [目标定位] 1.明确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2.知道动能的表达式,会用公式计算物体的动能.3.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知道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4.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会分析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一、功和能的关系 1.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对其他物体做功,则该物体具有能量. 2.功与能的关系: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发生转化,所以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和能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都是焦耳. 二、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大小: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它的速度的平方乘积的一半,表达式:E k =12 m v 2,动能的国际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用符号J 表示. 3.动能是标量(填“标量”或“矢量”),是状态(填“过程”或“状态”)量. 三、重力势能 1.重力的功 (1)重力做功的特点: 只与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与物体所经过的路径无关. (2)表达式 W G =mg Δh =mg (h 1-h 2),其中h 1、h 2分别表示物体起点和终点的高度. 2.重力势能 (1)定义:由物体所处位置的高度决定的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2)大小: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重力的大小与所处高度的乘积,表达式为E p =mgh ,国际单位:焦耳. 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1)表达式:W G =E p1-E p2=-ΔE p . (2)两种情况: 4.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1)重力势能总是相对某一水平面而言的,该水平面称为参考平面,也常称为零势能面,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同一物体在空间同一位置的重力势能不同. (2)重力势能为标量,其正负表示重力势能的大小.物体在参考平面上方时,重力势能为正值;在参考平面下方时,重力势能为负值. 想一想 在同一高度质量不同的两个物体,它们的重力势能有可能相同吗

功、功率和能量总结

一、功和功率 1、功的计算 (1)、恒力做功的计算:αcos Fl W =,F 为恒力,l 是F 的作用点相对于地的位移,α是F 和l 间的夹角。 (2)、变力做功的计算:○ 1把变力做功转化为恒力做功求解○2用动能定理求解○3用图像法求解。 (3)总功的计算 2、功率的计算 瞬时功率αcos Fv P = 平均功率t W P = 题型1、如图,水平传送带两端点A 、B 间的距离为L ,传送带开始时处于静止状态.把一个小物体放到右端的A 点,某人用恒定的水平力F 使小物体以速度v 1匀速滑到左端的B 点,拉力F 所做的功为W 1、功率为P 1,这一过程物体和传送带之间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为Q 1.随后让传送带以v 2的速度匀速运动,此人仍然用相同的水平力恒定F 拉物体,使它以相对传送带为v 1的速度匀速从A 滑行到B ,这一过程中,拉力F 所做的功为W 2、功率为P 2,物体和传送带之间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为 Q 2.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 、W 1=W 2,P 1<P 2,Q 1=Q 2 B .W 1=W 2,P 1<P 2,Q 1>Q 2 C .W 1>W 2,P 1=P 2,Q 1>Q 2 D .W 1>W 2,P 1=P 2,Q 1=Q 2 题型2、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 的物体A 、B 通过一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相连,开始时B 放在地面上,A 、B 都处于静止状态.现用手通过细绳缓慢地将A 向上提升距离L 1时,B 刚要离开地面,此过程手做功W 1、手做功的平均功率为P 1;若将A 加速向上拉起,A 上升的距离为L 2时,B 刚要离开地面,此过程手做功W 2、手做功的平均功率为P 1.假设弹簧一直在弹 性限度范围内,则 A .k mg L L = =21 B .k mg L L 212=> C .W 2 > W 1 D .P 2< P 1 二、机车的启动问题 题型3、某列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KW 4 102.1?,列车的质量为Kg 5 100.1?,列车在水 平轨道上行驶时,阻力是车重的0.1倍,2 /10s m g =。 (1)若列车保持额定功率从静止启动,则列车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2)若列车从静止开始以0.5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这段过程能维持多长时间?6s 末列车的瞬时功率多大? (3)如果列车保持额定功率行驶,当列车在水平轨道上行驶速度为10m/s 时,列车的加速度为多少?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11.1功教案

功 一、新课引入 复习提问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力能产生哪些作用效果? 在物理学中,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有了成效。在物理学里,经常要提到“功”的概念,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物理学中功还有它特殊的含义。 二、新课讲解 (一)力学中的“功” 学生自学本节课文,并参看图及图注。提问并由学生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分析图,做功的实例: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3.力学里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强调:“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即如果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结合课本图2,分析两个小朋友做的功等于零的道理。如果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结合“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 4.练习、分析并演示以下问题,讨论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①放在水平木板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拉力和重力这两个力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为什么? ②用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

③用沿水平的拉力拉动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当把拉力去掉后,小车还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拉力对小车做功了吗?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研究力对物体做功时,要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或者哪个物体(施力物体)对哪个物体(受力物体)做功。 (二)功的计算 1.演示,画板图如图并加以分析。 放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一段距离,如图所示,拉力对小车做了功。 甲:拉力为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s,拉力对小车做功; 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s,拉力做的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2倍。 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2s,拉力做的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4倍。 小结:可见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2.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Fs=Gh 3.功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 1焦=1牛?米 在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计算时,力和力臂的积的单位时“N·m”,不能写成“J”,这两个单位的物理意义有所不同。 几点说明 ①使用W=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②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③知道1焦的物理意义,知道1焦的大小。 4.例题:在水平地面上,小朋友用50N水平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10m,求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举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2节功同步练习C卷(模拟)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2节功同步练习C卷(模拟)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 (2019高一下·河南期中)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在受到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恒力F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在时间t内,F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F。下列仅单独改变某一物理量(设该物理量改变后物体仍在水平面上运动),可使恒力所做的功为2WF的是() A . 使恒力的大小增大为2F B . 使物体质量增大为M/2 C . 做功时间增长为2t D . α从60°变为0° 【考点】 2. (2分) (2017高三下·府谷模拟) 关于摩擦力对物体做功,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滑动摩擦力总是做负功 B . 滑动摩擦力可能做负功,也可能做正功 C . 静摩擦力对物体一定做负功 D . 静摩擦力对物体总是做正功 【考点】 3. (2分) (2020高一下·莲湖期末) 如图所示,同一物体分别沿斜面AD和BD自顶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在

滑行到D点的过程中两次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物体与两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不相等 B . 两次运动过程中物体所受支持力都做正功 C . 物体两次运动过程中,重力都做正功 D . 物体两次下滑的加速度大小相等 【考点】 4. (2分) (2020高一下·南平月考) 某人用的力在水平面上拉车行走了5 m,拉力与水平面的夹角是30°,拉力对车做的功为() A . B . C . D . 【考点】 5. (2分)(2020·福建模拟) 一辆质量为m的汽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其阻力为车重的λ倍,其牵引力的大小F=kx+f,其中k为比例系数,x为车前进的距离,f为车所受的阻力,则当车前进的距离为s时牵引力做的功为() A . λmgs

功、功率与动能定理(解析版)

构建知识网络: 考情分析: 功和功率、动能和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力学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常以选择题、计算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常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题目的综合性较强。复习中要特别注意功和功率的计算,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以及与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知识的综合应用 重点知识梳理: 一、功 1.做功的两个要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2.功的物理意义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3.公式 W =Fl cos_α (1)α是力与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l 为物体对地的位移. (2)该公式只适用于恒力做功. 4.功的正负 (1)当0≤α<π 2 时,W >0,力对物体做正功. (2)当π 2<α≤π时,W <0,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者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3)当α=π 2时,W =0,力对物体不做功. 通晓两类力做功特点 (1)重力、弹簧弹力和电场力都属于“保守力”,做功均与路径无关,仅由作用对象的初、末位置(即位移)决定。

(2)摩擦力属于“耗散力”,做功与路径有关。 二、功率 1.物理意义:描述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 2.公式: (1)P =W t ,P 为时间t 内的物体做功的快慢. (2)P =Fv ①v 为平均速度,则P 为平均功率. ②v 为瞬时速度,则P 为瞬时功率. 3.对公式P =Fv 的几点认识: (1)公式P =Fv 适用于力F 的方向与速度v 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 (2)功率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只有正值,没有负值. (3)当力F 和速度v 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可以将力F 分解或者将速度v 分解. 4.额定功率:机械正常工作时的最大功率. 5.实际功率:机械实际工作时的功率,要求不能大于额定功率. 三、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公式:E k =1 2 mv 2. 3.物理意义:动能是状态量,是标量(选填“矢量”或“标量”),只有正值,动能与速度方向无关. 4.单位:焦耳,1J =1N·m =1kg·m 2/s 2. 5.动能的相对性:由于速度具有相对性,所以动能也具有相对性. 6.动能的变化:物体末动能与初动能之差,即ΔE k =12mv 22-1 2mv 12. 四、动能定理 1.内容:在一个过程中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2.表达式:(1)W =ΔE k . (2)W =E k2-E k1. (3)W =12mv 22-1 2mv 12. 3.物理意义:合外力做的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量度. 4.适用条件 (1)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2)动能定理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