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背景下我国钢铁产业升级问题研究

产能过剩背景下我国钢铁产业升级问题研究
产能过剩背景下我国钢铁产业升级问题研究

产能过剩背景下我国钢铁产业升级问题研究

摘要: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产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有效带动了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钢铁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产能过剩就是其中较为严峻的一个问题,十八大提出要坚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本文介绍了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产能过剩的特征、原因,并为钢铁企业的生产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产能过剩,钢铁产业,发展战略

所谓产能过剩,是指产能存在过多剩余未被利用,且过多未被利用的剩余产能对国民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效应。根据工信部原材料司发布的《2016年钢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我国已有炼钢产能近10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72%,明显低于正常水平。钢铁行业由于产能过剩,全行业出现低端、高端产品同质化竞争、低效益的局面,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因此,了解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产能过剩的特征、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现状

1、我国工业发展现状

2016年全球经济整体显示出较多的回暖信号,美国继续保持良好的复苏态势,欧元区也实现了环比正增长,有望结束衰退;而日本经济增速趋缓,其面临较大的增长压力,可能对全球经济形成拖累。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3.0%,较2015年回落0.1%,发展中国家困难增多,发达国家增长动力略显不足,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2016年同比增长9.7%。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9%,中部地区增长10.7%,西部地区增长11%。分产品看,2016年464种产品中有340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其中,发电量增长7.6%,粗钢增长11.4%,水泥增长9.6%,十种有色金属增长9.9%,乙烯增长8.5%,汽车增长18.4%,其中轿车增长16.6%。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13471亿元,同比增长5.0%。

我国经济增速保持平稳,工业增加值增速小幅回升,宏观经济呈现出较为平稳的运行态势,在此背景之下,钢铁行业整体经营状况较2012年小幅好转;同期,出口额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钢铁市场外部环境有所改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速,对钢铁产品的需求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过去的一年钢铁行业有所好转,但是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行业整体处于低迷阶段,未来我国钢铁行业所面临的的经营环境不容乐观。

2、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钢铁产品产量累计增速比2012年明显回升,产量绝对值保持高位。分品种来看,生铁方面,2016年我国累计生产生铁70897万吨,同比增加5106.5万吨,同比增长6.2%,增速较前三季度下降0.7%;4季度生铁产量为16637万吨,较前三季度减少1260.9万吨,季度环比降幅为7%。10月份生铁产量为5875.4万吨,为4季度最高值。从季度日均产出水平来看,4季度日均生产生铁180.84万吨,同比增加10.97万吨,环比减少13.71万吨。粗钢方面,2016年我国累计生产粗钢77904.1万吨,同比增加6249.9万吨,同比增长7.5%,增速较前3季度下降0.5%;第4季度粗钢产量为18831万吨,较第3季度减少886.2万吨,季度环比降幅为4.5%。10月份粗钢产量为6507.9万吨,为第4季度最高值。从季度日均产出情况看,4季度日均生产粗钢204.68万吨,同比增加15.31万吨,环比减少9.63万吨。钢材方面,2016年我国累计生产钢材106762.2万吨,同比增加11576.1万吨,同比增长11.4%,增速较前3季度下降0.3%;4季度钢材产量为27354万吨,较3季度减少269.4万吨,季度环比降幅为1.0%。10月份钢材产量为9208.5万吨,为4季度最高值。从季度日均产出水平来看,4季度我国日均生产钢材297.33万吨,同比增加31.66万吨,环比下降2.93万吨。

从整体角度来分析,第4季度主要钢铁产品均呈现环比下降,生铁降幅比较明显,而粗钢和钢材降幅均较小,钢铁产量依然保持着较高水平。2016年国内钢铁产量保持同步增长,且增速较2012年明显提高,在钢铁行业供给过剩的背景下,钢铁产量的再次增长使行业供需矛盾继续加剧。

近年来出现的钢铁投资大潮主要受快速增长的需求拉动,本应是产业升级优化的机遇期,但投资无序现象却伴随而来。虽然中央政府部门对钢铁工业管理较为规范、严格,但是在当前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现行的财税体制、考核制度下,使地方政府和企业具有很高的热情和冲动来加大投资,当产品缺乏竞争力时,又往往通过减少环保投入、牺牲环境来获得利润。目前,环境、能源资源已成为制

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特征分析

从产能过剩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或周期性过剩特征,即产能过剩程度或引发因素与国内外宏观经济波动和产业政策的调整有很大的关联性。此外,结构性过剩和区域性过剩也是我国钢铁产业的重要特征。

(1)阶段性产能过剩

所谓阶段性过剩,是指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状况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受每一阶段重要事件的影响较为突出。总体说来,20世纪末以来,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具有4个阶段性特征。

20世纪末期我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的暴露,导火索是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4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正式确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活跃,被积压许久的投资、消费意愿得以快速释放,推动了社会经济各领域的蓬勃发展。但是,自1997年下半年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各国经济都受到影响,我国钢铁产品的需求也明显放缓,使得产能过剩矛盾开始凸显。

我国加入WTO原则上有利于缓解国内的产能过剩压力,但实际上却刺激了产能的扩张,但政府考虑到依靠国际市场的风险,国内内需不足,政府对钢铁产业进行严厉调控,重点从严控新增产能着手。

从2007年底开始,在中共“十七大”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重工业化进程推进,推动了国内钢铁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得产能过剩的矛盾有所弱化。但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全球经济增长大幅放缓,我国经济也受到重创,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矛盾随之凸显。政府4万亿的投资刺激,进而又带动了钢铁基础工业投资于产能的急剧扩张。

2011年受欧债危机拖累,全球经济再次进入下行通道,我国经济遭受的冲击更是超过以往,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2012年,成为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最为严重的一年,产能利用率下降到72%的历史低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营业务几乎全面亏损。

(2)结构性产能过剩

所谓结构性产能过剩,是指长线产品过剩、板带材产品相对不足以及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的情况。在现代化建设初期,由于建筑类钢铁缺口较大,

市场供不应求。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来自各方的资金竞相涌入钢铁行业,兴建了一批长线材钢铁项目,为这一产品的严重过剩埋下隐患。目前,我国长线材生产全面过剩,管材生产能力基本平衡,低端板材生产能力过剩严重,高端板材产品高度依赖进口。

(3)区域性产能过剩

所谓区域性产能过剩,是指某一区域内钢铁产业的生产能力超过市场所需要的能力,而另一些区域则是生产能力无法满足市场所需要的产品生产能力的产能过剩状态。区域性产能过剩主要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

改革开放之前,钢铁产业布局主要采用资源依托型,新建的钢铁厂基本是选择靠近铁矿、煤矿等原材料丰富的地区。改革开发以后,市场机制开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一批临近沿海地区和靠近产品消费市场的企业开始出现,逐渐呈现出一种沿海指向型和市场指向型的产业布局特征。目前的情况是,华北地区产能过剩十分突出,东北地区产能转向不足,西南地区产能短缺明显,中南地区产能短缺扩大,西北地区产能严重不足。

三、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

产能过剩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中国钢铁产业来说,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投资过热引发的产能过剩

钢铁工业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人员密集型产业,关联带动性强。钢铁企业都是当地的利税大户、支柱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吸引就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成为地方重点支持的行业,某些地区几乎全部依靠钢铁企业来维持地区发展。投资体制机制不完善,致使地方和企业不按规划投资建设,钢铁工业布局混乱,产能盲目扩张。

(2)公平竞争市场机制不完善催生了行业乱象

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在环保、质量、财税等方面执行标准不统一,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的企业虽巨额亏损,但为了维护企业的社会功能,仍然继续生产;有的企业在地方政府鼓励下,仍然热衷于扩规模、铺摊子;有的企业在节能、环保等要素成本上投入较低,靠牺牲环境换取短期利益。

(3)市场集中度低导致产能过剩

我国钢铁行业中小型钢企数量过多,市场集中度严重偏低,处于一种分散竞争的格局。据有关学者研究测算,2008年中国钢铁市场的CR4 和CR10分别为

24.74%和42.63%,2009年和2010年,我国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43.49%和48.60%,尚未达到总产量的50%。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前10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5.94%,前20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到总产量的60.98%。而在2008年,美国和日本的钢铁市场CR4分别是74.90%、77.60%。很明显,中国钢铁市场的行业集中度严重偏低,远远低于日本和美国。

事实上,对于钢铁这样以规模经济致胜的产业,寡占型市场结构由于可集中资源和科技力量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改造,因而更具高效率。显然,我国钢铁市场集中度偏低,尚不足以构成垄断竞争型市场,更谈不上达到理想的寡占型市场结构。而且,这种市场结构直接造成了钢铁企业“大者不强,小者不弱”的局面。各类钢铁企业都在寻求扩大生产规模的机会,试图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不仅导致规模经济效益的丧失,而且加剧产能过剩矛盾。在市场需求强劲增长的阶段,大中小钢铁企业都抓住机会扩大产能,增强竞争能力,但在市场需求相对稳定或需求不足的阶段,整个市场就会凸显产能过剩问题。我国钢铁行业生产企业众多、市场集中度低已经成为产能过剩日益严重的重要推动因素。

(4)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的产能过剩

我国钢铁行业产品内在质量差别小,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从钢铁产品生产结构上来看,大都是低附加值、低档次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行业特殊钢材产品比例较低。目前在发达国家钢铁工业总量中,特钢产品占比约为15%-25%,其中瑞典比重最高,超过70%,德国超过30%,日本和意大利也均超过20%。而我国的比重则不超过10%,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钢铁产业由于产品结构偏低,产品差异化程度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进入市场的新企业的进入壁垒,这使得大量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小型钢铁企业纷纷进入。

例如,在我国,低附加值的线材产品比重过高,其受基建项目的影响较大,一旦建筑业的需求大幅下降,就会造成供过于求的局面。在产品差异化程度较小的情况下,企业之间将产生激烈竞争,展开价格战。为维持生存,企业将采取各种竞争手段将产品价格降低到接近或低于平均成本的水平,这就使得产业中的企业只能获得远低于社会平均回报却又不能顺利退出该产业的非均衡状况。激烈的价格战将推动厂商扩大生产能力,降低平均成本,以取得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加大了钢铁行业的过度供给和产能过剩。

(5)淘汰钢铁行业落后产能政策引发的产能提高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3月20日出台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为了控制钢铁总量,提出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所有项目必须以淘汰落后为前提。2010年年底前,淘汰300m3及以下高炉,20t及以下转炉、电炉;2011年底前再淘汰400m3及以下高炉、30t及以下转炉和电炉,实施淘汰落后、建设钢铁大厂的地区和其它有条件的地区,要将淘汰落后产能标准提高到1000m3以下高炉及相应的炼钢产能。为免于被淘汰,很多钢厂纷纷将小炉子扩容,无形中又增加了产量。

四、我国钢铁产业化解产能过剩,实现产业升级的建议

钢铁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以化解钢铁产业的过剩产能为突破口,来打造我国钢铁产业的升级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优化产业政策的针对性,引导钢铁产业科学发展

产业发展速度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范围之内,过快或者过慢都不利于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最好是与国民经济增速相当。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速度过快,年均达到19.87%,指标大多处于相对过剩和绝对过剩状态。2010年钢铁产业发展速度为15.6%,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个钢铁产业存在明显的泡沫现象,而发展速度过快的原因之一就是产业政策制定得不合理。

从理论上讲,产业政策是为了实现产业科学发展的一种手段,但在实践过程中,如果只注重政策效应而忽视市场规律,反而会导致发展失衡。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振兴产业规划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但从长期看,这将导致中国若干产业的产能过剩,钢铁行业就是很好的例证。任何一项产业政策的出台,都要考虑协调问题,如果协调成本过大,制定出来的产业政策最终可能无法得到有效执行。此外,政府在运用产业政策时,应当把短期调控和长期发展区分开来,在不同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政策。产业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举措,在保持经济总体水平快速发展的大方向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产业政策在功能上应当和调控政策有所区别,应更加注重前瞻性和针对性,积极利用政府在收集数据、发布信息等方面的有利条件,有计划、分步骤地定期向社会公布钢铁产能利用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引导钢铁企业科学做出决策,防止投资不合理、盲目扩张等现象的发生。

(2)推动钢铁产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

兼并重组走规模化经营之路是促进钢铁市场有序竞争、提升我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一是推进大型国有企业的联合重组。发挥大型钢企在资金、技术、装备、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统筹规划、联合重组组建跨层级、跨所有制的产权多元化特大型钢企集团,推进区域内和跨地区重组,实现区域合理布局。二是推进民营中小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组织和金融上给予支持,妥善处理好企业兼并重组后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三是政府要为兼并重组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清理各种不利于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做法,进一步发展完善资本市场,为企业兼并重组提供财税金融支持政策。研究构建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利益协调分配机制,平衡各方主体利益关系,实现企业兼并重组成果共享。

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完善的资本市场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是钢铁产业形成一定程度垄断竞争的必要条件。而中国在资本市场和融资环境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再加上地方政府行政干预过多,导致中国目前仍然存在大量规模小、效益低、技术落后、地域分散的中小型钢铁企业,行业结构的不合理也是市场产能严重过剩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解决大量已有钢铁企业的资产重组,在兼并、收购的基础之上,坚决淘汰那些低价值的中小型企业;大型国有钢铁企业也要放弃过去只增不减的僵化经营战略,充分重视和研究钢铁产业的布局规律和市场规律,减少区域内的同质化竞争,按经济效益原则坚决削减销售半径过大、长期亏损的业务单元,通过合理配置经济效益高的企业,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建立适应钢铁行业发展需要的产业组织结构。

(3)优化钢铁产品结构

一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通过优化工艺、缩短流程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品种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二是支持企业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提高机械装备、航空航天、核电风电、高速铁路、汽车等特殊用途钢材比例。三是加强钢铁工业与下游用钢产业合作。推动钢铁工业与建筑、装备制造、交通、能源等行业建立高性能钢铁材料生产应用合作机制,在龙头企业建立高性能钢铁材料应用示范平台,支持钢铁企业与下游用钢行业联合开发新品种。

(4)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一是综合利用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标准硬约束作用,约束“有形的手”,放开“无形的手”,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作用,加大执法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对钢铁行业超过产品能耗限额企业实施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政策,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形成淘汰落后产能的倒逼机制。三是实施钢铁行业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制度,严控新增产能,对新建钢铁项目制定产能置换方案,通过发展的办法调动地方和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性,构建淘汰落后与发展先进的良性互动机制。需要指出的是,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政府应该出台若干保护企业的政策措施,给需要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一些税收上的优惠政策、甚至提供一定的补贴,帮助他们将其劳动力、投资方向转向新兴产业,实现平稳转型。

(5)加强行业监测和预警分析

对钢铁行业运行发展进行监测,构建产能过剩预警制度,有利于及时公布产业发展信息,合理引导投资行为。一是要加强对重点指标的监测与分析。要在目前相关协会发布的钢铁行业运行报告的基础上,对行业产能过剩情况进行专门分析。除了产能利用率指标,还应综合考虑经营状况、供需状况、投资状况等因素,对重点指标进行跟踪分析。二是定期发布分析报告,形成常态化机制。行业主管部门可委托相关研究机构进行持续性研究,按季度、年度发布产能利用情况分析报告,作为判断行业运行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供企业投资决策参考。三是考虑从国家层面构建产能利用统计制度。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的做法,建立自下而上研究体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统计制度。

五、结语

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之下,企业的生产决策需要企业从宏观和微观整体来进行把握。面对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以及引起产能过剩的一系列原因,政府应该进行积极引导,同时企业应该把握产业政策的方向,积极优化钢铁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并实现产业集聚,打造我国钢铁产业的升级版。

参考文献

[1]荣弦.当前产能过剩问题原因探究[J].管理观察,2012(07):66-67.

[2]张长富.以化解产能过剩为突破口,打造中国钢铁产业的升级版[J].中国钢铁业,2013(07):23-27.

[3]陶忠元,褚丽彦.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及其影响[J].对外经贸实物,2011(08):92-96.

[4]杨晓东.经济周期与我国产能过剩治理研究[J].商业时代,2014(17):55-58.

[5]虞海燕.酒钢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J].甘肃冶金,2010(02):24-28.

[6]王怀宇,马淑萍.产能过剩背景下企业推出政策体系的国际经验研究[J].发展研究,2014(01):22-26.

[7]赵玥.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重点评价指标运行动态、成因及对策研究[J].行业管理,2014(15):69-73.

[8]李晓华.后危机时代我国产能过剩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06):43-47.

[9]陈胜勇,孙仕祺.产能过剩的中国特色、形成机制与治理对策——以1996年以来的钢铁业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13(05):33-36.

[10]何维达,潘峥嵘.中国钢铁产能利用状况评价与政策建议[J].甘肃社会科学,2014(03):187-190.

钢铁行业分析报告

钢铁行业分析报告|2010年一季度" 2010年一季度,我国钢铁行业整体回升向好的势头进一步发展,全行业运行情况如下: 1.钢铁生产总量高增长,品种结构优化显著,2.钢铁产品进出口双增长,出口增幅大于进口,3.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将加剧产能过剩的矛盾,4.全行业节能减排取得新的进步,5.国内市场钢材价格和钢材社会库存双增长,6.钢铁生产成本上升, 2010年一季度中国钢铁行业分析报告——中国传动网 2010年一季度,我国钢铁行业整体回升向好的势头进一步发展,全行业运行情况如下: 1.钢铁生产总量高增长,品种结构优化显著,2.钢铁产品进出口双增长,出口增幅大于进口,3.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将加剧产能过剩的矛盾,4.全行业节能减排取得新的进步,5.国内市场钢材价格和钢材社会库存双增长,6.钢铁生产成本上升,企业盈利水平不高, 2010年一季度,我国钢铁行业整体回升向好的势头进一步发展,全行业运行情况如下:钢铁生产总量高增长,品种结构优化显著2010年一季度生产粗钢15801.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3111.2万吨,增长24.52%;一季度粗钢日产水平175.57万吨,相当于年生产粗钢6.41亿吨的水平,比2009年粗钢平均日产水平155.57万吨,提高12.86%,一季度粗钢生产总量明显过高。2010年一季度钢材生产的品种中,螺纹钢筋生产3014.9万吨,同比增长14.8%,同比增幅回落6.2个百分点;线材2490.3万吨,同比增长22.4%,同比增幅加快14.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一季度生产冷轧薄板469.0万吨,同比增长34.81%;冷轧薄宽带钢714.2万吨,同比增长66.6%;镀层板634.1万吨,同比增长58.9%;涂层板110.9万吨,同比增长36.7%;电工钢板135.4万吨,同比增长47.8%,上述高附加值产品产量上年同期均为负增长,今年一季度同比增幅大幅度提高,说明钢材品种结构优化进展显著2010年一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长1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9%,外贸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8.7%(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31.5%)。一季度三大动力的增幅均明显高于今年初的预期,对国内市场钢铁产品需求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一季度国内市场粗钢表观消费量15326.2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748.45万吨,增长21.85%,保持国内市场需求高增长的态势,这是造成粗钢生产总量高增长的根本原因。钢铁产品进出口双增长,出口增幅大于进口2010年年一季度进口钢材411.14万吨,钢坯15.65万吨,折合粗钢进口453.0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8.34万吨,增长4.22%;2010年一季度出口钢材870.95万吨,钢坯1.22万吨,折合粗钢出口927.7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381.29万吨,增长69.75%。2010年一季度出口与进口相抵,粗钢净出口474.7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362.75万吨,增长3.24倍。 今年一季度我国钢铁产品出口的趋势向好,但下一步的发展态势并不乐观。由于当前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而各国钢铁生产总量大幅上升,全球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特别是美国、欧盟限制我国钢铁产品出口,下一步我国钢铁产品的出口态势依然严峻。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将加剧产能过剩的矛盾2010年年一季度钢铁行业(含矿山在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7%,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22.4个百分点。目前,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势必增加全行业的总体产能,将加剧产能过剩的矛盾。全行业节能减排取得新的进步2010年年1-2月对钢协会员企业进行统计,吨钢综合能耗613.38千克标煤/吨,比上年同期下降2.85%;吨钢耗新水量4.18立方米/吨,下降8.44%;企业外排污染物总量中,化学耗氧量外排总量下降2.17%,二氧化硫下降4.46%。另一方面,由于粗钢生产总量增加,1-2月企业烟尘外排总量上升0.66%,工业粉尘上升1.51%。5.国内市场

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实施方案

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6号)精神,进一步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推动钢铁企业实现脱困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我省钢铁工业发展面临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省钢铁工艺装备优化升级取得进展,高强钢筋、高品质特殊钢、无缝钢管等产品比重提高,吨钢综合能耗、吨钢电耗低于全国重点行业平均水平,完成了淘汰落后炼铁、炼钢产能任务。截至目前,我省共有钢铁企业6户,炼钢转炉、电炉19座,中频感应炉7套(带LF炉精炼设施的工艺和装备),炼钢总产能1722.2万吨。但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需求回落、产品竞争力弱、金融业涨息抽贷等因素影响,钢铁产能利用率远低于合理水平,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2015年,我省粗钢产量418.5万吨,比2010年下降26.4%。 国家将钢铁行业作为化解产能过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为我省钢铁行业彻底摆脱困境提供了历史机遇。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省钢材消费量有所下降,但每年需求

量仍超过1000万吨,除了我省自产钢材外,每年净调入钢材500万吨至600万吨,为我省化解钢铁产能过剩、改善供给结构提供了市场空间。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是推动钢铁行业脱困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省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任务和重大机遇。各有关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突出重点、依法依规的原则,抓住“禁住”、“退够”、“升级”主要任务,积极稳妥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促进钢铁行业脱困发展,努力把我省钢铁工业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创新活力强、经济效益好、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钢铁工业。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标本兼治,转动力、转方式,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确保社会稳定,促进钢铁行业结构优化、脱困升级、提质增效。 (二)工作目标。到2020年底前,压减炼钢产能610万吨。全省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取得实质进展,行业销售利润率、

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2006年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新华社信息北京3月30日由英国《金属导报》和中国五矿集团公司联合主办的第四届远东钢铁会议暨2006年中国铁矿石会议,3月27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与会国内外专家各抒已见,其中北京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马忠普就中国钢铁消费发展前景的变化趋势做了专题报告,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二大方面:一是我国钢材需求增长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是今后几年国内钢材消费需求增幅的演变趋势。 一、我国钢材需求增长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1国内近两年钢材市场消费增幅已经回落到14%左右。2001-2003年期间我国受投资拉动,钢的消费增幅分别为22.61%、21.99%和25.75%。2004年以后,我国控制投资增长和进出口态势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国钢消费增长已连续两年回落在14-15%左右。 2003年进出口钢坯、钢材折合净进口钢3624.5万吨。当年国内钢产量22116万吨。国内资源总量25740.5万吨。 2004年进出口钢材、钢坯折合净进口钢1361万吨钢。当年国内钢产量28048万吨,资源总量29409万吨。2004年表观消费同比增长14.25%。

2005年全国累计生产钢34936万吨。同比增长24.56%。进口钢材2581万吨、钢坯131.41万吨;出口钢材2052.26万吨、钢坯706.85万吨,折合成粗钢进口、出口相抵后全年净出口粗钢12.3万吨。 根据钢协数据,2005年钢厂库存增加1400万吨。2005年国内消费钢资源总量为33524万吨。与2004年国内消费钢资源总量29409万吨相比表观消费资源总量增加了14%。 换一种研究思路看看,2004-2005年中国钢材消费增长水平是多少?按2003年净进口钢3624.5万吨计算。2004年的净进口1361万吨,相当于减少国内资源2263.5 万吨。2005年净出口123万吨,与2003年相比,相当于减少3636.8万吨两年合计减少钢资源5900.3万吨。按两年国内钢产量63287万吨计算,相当于平均每年消化国内钢的资源增幅9.32个百分点。 从全国12个主要城市钢材市场线材社会库存统计看,虽然它不能反映全国的库存量,但采集点的变化趋势却能反映库存的变化情况。从调查地区库存情况看,虽然月度库存不断变化,但2005年12月同2004年12月的库存水平是接近的。这种情况表明,我国2005年度钢材社会库存虽然出现下降趋势,但考虑同时钢厂库存增加1400万吨因素,消费水平比较符合实际。这表明受投资总量控制,我国钢材需求增幅的范围已经从前3年连续增长20%以上回落到2004-2005年期间14-15%左右。

中国钢铁行业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钢铁行业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钢铁现货网中国钢铁行业现状分析报告 1.中国钢铁工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中国钢铁企业格局3.中国钢铁工业大事件---铁矿石谈判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中国钢铁工业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长,而且在品种质量、装备水平、技术经济、节能环保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钢铁发展直接影响着与其相关的国防工业及建筑、机械、造船、汽车、家电等行业。中国是钢铁生产的大国。从1996年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开始,一直稳居世界钢产量排名第一的位置。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了5亿吨,超过位居第二位到第八位的国家的粗钢产量的总和。然而,成绩的背后却难掩中国钢铁企业普遍面临的经营困难中国钢铁工业不仅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中国钢铁行业现状献,也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和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快速发展同时也给钢铁工业留下了很多潜在的问题,如技术水平较低、组织结构不合理等。因此,从我国钢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需要对钢铁工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及判断。中国钢铁业世界第一近几年,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多项世界第一:产量第一、出口量第一、消费量第一,并一跃成为全球钢铁生产大国。但世界钢铁生产大国并没有成为钢铁生

产强国,在全球钢铁产业格局中没有话语权。中国钢铁产量占全球总产量30以上,在推动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多年来,正是得益于钢铁工业提供的各类钢铁产品,才确保了国内机械、交通运输、建筑、国防等基础行业的大发展。但是,在获得诸多“世界第一”的背后,中国也为钢铁工业的无限扩产付出了惨重代价。这代价不仅是物质上的、环境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不仅是短期的,还包括长期的,甚至影响到我国钢铁工业在做大后难以做强。1949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不到当时世界钢铁年总产量的1.6亿吨0.1。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和以后的几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在困境中顽强地前进。到1978年,我国钢产量达到3178万吨,居世界第五位占当年世界钢铁产量的4.42。存在的问题一、资源弱势,受制于人造成我国钢铁工业大而不强原因,几乎贯穿了整个钢铁产业链,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基础资源储备不足。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对地质勘探的支持力度弱化,勘探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特别是对铁矿石资源的勘探力度和深度尤为欠缺。资源储备不足,造成了一边是国内钢铁工业迅速发展,一边是铁矿石资源出现严重稀缺。需求大增,丧失定价权。由于国内铁矿石产量满足不了企业生产需求,我国每年不得不进口上亿吨铁矿石和铁精粉,而这些资源仅由几个国际矿业巨头所控制必和必拓公司、力拓公司、淡水河谷以及印度的铁矿石公司等。中国钢铁业对铁矿石的需求连年增加,这些矿业巨头就在每年的铁矿石谈判中联

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一、钢铁产能过剩的危害在金融危机导致钢铁需求大幅萎缩和钢铁投资快速增长的双重影响下,目前我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矛盾已经相当突出。据估算,我国过剩钢铁产能总体规模已经高达1.5—2亿吨,产能过剩率超过30%。这样庞大的产能过剩,给钢铁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和冲击。(一)破坏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在产能过剩特别是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下,钢铁企业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需求势必展开激烈竞争,相互杀价进行惨烈的价格战,甚至不惜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来进行销售,其结果必将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研发投入能力,进而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强化企业对价格战和恶性竞争的依赖,行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编辑。同时,在产能过剩的局面下,国内钢铁企业往往以大量出口为目标以谋求国内产能的供需平衡,这样国内市场难以消化的产能往往会流向国际市场,通过国际市场来为过剩产能寻找出路。在国际市场需求固定的情况下,势必引发国际钢铁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导致价格竞争加剧,贸易争端增多,国际钢铁工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遭到破坏。(二)造成能源供应紧张钢铁产能过剩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能源消费的过快增长,加大能源供应压力,造成资源供应紧张。数据表明,从2005年到2007年,我国钢铁工业所消耗能源总量从35988.2亿吨标煤增加到47774.4亿吨标煤,增长了32.7%,年均增长15.2%,比同期整个能源消费量增长速度快6.1个百分点。受此影响,钢铁工业能源消费量占我国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从16.1%提高到了18.0%,提高了1.9个百分点。可以说,钢铁工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是加剧近年来我国能源供给紧张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加剧生态环境破坏钢铁工业产能过剩,加大我国环境负荷。由于近年来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钢铁工业及其上游产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从80.1万吨增加到166.1万吨,增长了107.3%;烟尘排放量从48.3万吨增加到59.37万吨,增长了22.9%;粉尘排放量从86.4万吨增加到92.7万吨,增长了7.3%。2008年,我国39个工业行业中,钢铁工业及其上游产业的粉尘排放量居第2位,二氧化硫、烟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均居第3位,废水排放量居第5位。可见,钢铁工业产能过剩不仅破坏我国的生态环境,而且成为我国实现“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阻碍因素。(四)加大交通运输压力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铁路总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只增长了47.7%和52.4%,而钢铁产品的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却分别增长了73.8%和73.6%,分别比货物总运量和总周转量快25.9个和21.2个百分点。如果把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材料——铁矿石和焦炭包括在内,钢铁工业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在全部货物运输中所占的比重还要高。数据显示,近年来上述3大货物运量占全部货运量的比重由17.7%提高到了22.3%,提高了4.6个百分点;周转量占全部货物周转量的比重从17.0%提高到了22.3%,提高了5.3个百分点。可见,钢铁工业的重复建设是导致近年来我国运输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治理对策防止和治理钢铁产能过剩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既要解决产生产能过剩的体制机制问题,又要解决需求、投资等紧迫的现实问题。从体制来看,一方面,产能过剩与钢铁产业内部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而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不足的现状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钢铁产生的刚性需求,使许多地方政府出于追求本地gdp等地方利益的考虑,鉴于中小钢铁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财政贡献”,仍纵容一些产能过剩、投资过热的甚至不达标、不环保的新钢铁项目开工,使原本已过剩的钢铁行业产能难以抑制甚至加剧。可见,避免我国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问题,并辅以必要的政府宏观引导和调控措施,在市场与政策层面双管齐下,做到市场调整与政策调整两相配合、相互促进。

钢材行业分析报告

钢材行业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章钢材行业基础知识 (2) 第一节钢材的分类及用途 (2) 第二节钢材行业专业术语 (11) 第三节钢材行业计量方法 (13) 第四节建筑用钢材品牌 (14) 第二章钢材仓储保管和运输应注意的事项 (15) 第三章钢材经营的风险及规避措施 (17) 第四章钢材优劣识别常识 (20) 第五章影响钢材市场价格走向的因素 (22) 第六章经销商实力的判断 (26) 第七章钢材行业的市场、前景、阶段分析 (27) 第八章对钢贸企业提供担保应注意的事项 (32)

第一章钢材行业基础知识 第一节钢材的分类及用途 钢材主要分为四大类:板材、型材、管材、建材(线材)。其中板材主要包含:冷卷板、热卷板、中厚板、容器板,碳结板、花纹板、电镀锌板、锰板、彩涂板,镀锌板、热轧带钢、容器板、冷板、热板;型材包含:工字钢、槽钢、角钢、H型钢、大中型材、圆钢、高工钢;管材包含:无缝管、焊管、不锈钢管、螺旋管;建材主要包含:普线、高线、螺纹钢。下文将逐一介绍该四类钢材。 一、板材:钢材行业的板材一般俗称钢板。 (一)钢板 1.钢板定义:宽厚比和表面积都很大的扁平钢材。 薄钢板定义:用热轧或冷轧的方法生产的厚度在0.2-4mm之间的钢板,宽度在500-1400mm之间。 2.钢板分类: (1)按厚度:薄板,中板(小于20mm)厚板(20-60mm)特厚板(大于60mm)(2)按生产方法:热轧和冷轧 (3)按表面处理:镀锌,镀锡,复合钢板,彩色涂层钢板 (4)按用途:桥梁,锅炉,造船,屋面,装甲,汽车,结构,电工钢,弹簧钢板(5)按脱氧方式:沸腾钢,半镇静钢,镇静钢。 3.中厚板的用途:各种容器,炉板,炉壳,桥梁及汽车静钢钢板,焊接构件等。 4.材质介绍: Q:普通碳素结构钢屈服点。 Q235的韧性,塑性,强度,焊接性能最好。 Q345是低合金钢 Q235,A,B,C,D是指性能中冲击温度的不同。 Q235A不做冲击,B,室温20度冲击,C,0度,D,-20度。 (二)卷板 1.热轧工艺生产流程:

2020年度钢铁行业分析报告

201年度钢铁行业分析报告 201*年度钢铁行业分析报告 行业年度分析报告钢铁行业201*年2月1/6需求疲软钢价高位钢 材市场运行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钢铁行业201*年度分析报告 201*年钢铁行业回顾 1、201*年世界和我国钢铁长江三角洲地区产销量均创历史新高 国际钢铁协会的数据资料统计,201*年全球64个主要产钢国家和 地区粗钢总产量为14.9亿吨,增长6.8%,再创历史新高。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出口量,粗钢产量也创新非常高,达到6.955亿吨,同 比增长8.9%,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45.5%,四分之一比提高近个百分点。 我国201*年上半年化肥粗钢生产还处于较高水平,但进入下半年,受国内经济增速下降,市场需求下降影响,粗钢产量继续减少。由于 铁矿石等原料价格相对于钢价格下降有滞后效应,中国钢厂陷入了 “用高价格矿石生产,以低价格销售钢”的困境,更为重要去年四季 度以来,由于供求累积累积和成本增高等因影响,导致放缓我国钢铁 行业出现利润大幅下滑,亏损面扩大。据中才钢协布的数据显示, 201*年77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875亿元,比201*年减少42亿元,同比下降4.51%。亏损企业扩大到8家,共计亏损32.8亿元,亏 损面达10.4%。 2、201*年钢价格波动较大,产品结构性矛盾进步突出由于国际国 内经济环境变化,受需求增长趋缓、产能释放较快的双重拉伸,钢铁 行业产品系统性矛盾进步突出。建筑较,加工较差的局面依旧,这与 前强调指出几年我国过度强调板带比,引导国内钢厂超前发展加工有关。具体表现为:线和表观消费量分别增长近成五以上,

行业年度分析报告钢铁行业201*年2月2/6而加工用中厚宽钢带表观消费高速增长不足百分之二,两本人相差较大。 3、钢厂资金成本大幅增加 由于国内整体永盖省,致使全产业链企业产业链资金资金紧张,钢厂应收、应付账款额大幅度上升。据中钢协统计,1-11月77大中型钢铁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同比上升19.82%,应付账款净额同比上升 23.86%。部分企业为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运行,不得不放缓或是停止暂停部分项目的投资建设。1-11月固定成本同比上升37.18%。因股份制银行取消对企业贷款利率银行间优惠,严控新增贷款,加之钢铁行业使用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率升高,债券融资导致钢厂股权融资成本快速上升,盈利能力下降。同时中钢协会员焦化厂钢厂长期贷款下降6.17%,短期贷款大幅上升,企业短期偿债压力加大。 二、201*年钢铁行业发展战略状况预测 从国内外市场需求看,预计201*年中国粗钢增速减半,总体产量将超7亿吨,增长4%左右。 钢铁作为实体木材经济重要的原料,其需求低迷所反映出的是我国整个制造业、甚至整体经济政策的低迷。去年末,中央经济组织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明确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目标,这为今年钢铁行业平稳发展创造了定理论依据。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201*年世界经济将继续震荡和不稳定。国内经济发展减速,内需增长缺少下行压力,房地产、汽车、造船、铁路基建等主要钢行业的发展趋势都充满不确定性。需求不振将迫使钢厂 行业年度分析报告钢铁行业201*年2月3/6减产,钢厂通过阶段性限产杰列来拉低谋求压低矿价,钢铁企业盈利状况给与有望局部得到定改善。

2019年钢铁行业分析报告

钢铁行业分析报告 一、行业拐点得到确认,钢铁行业投资价值凸现 2002年国际、国内钢材市场虽历经风波,但钢材价格总体上呈稳步回升的趋势。亚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钢铁产品的主要消费地区,由于亚洲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韩国和东南亚的经济增长迅速,拉动了对钢铁产品的需求。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 的第一年,也是我国钢铁行业不平静的一年。由于高关税、配额制等钢材贸易壁垒的取消,市场经营环境急剧变化,钢材市场行情跌宕起伏。2002年,我国钢铁行业经受了WTO 带来的压力和冲击、经历了运用世贸规则实施临时保障措施和最终保障措施。在和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动性在进一步加强,而我国的钢铁行业政策更是紧扣国际脉搏。从钢材市场价格运行态势看,我国钢材价格伴随国际价格脚步,在2002年初创出近20年的低位,经过这一年多的国际、国内市场考验,行业拐点得到确认。2003年3月份以来的钢材价格下跌,可以认为是价格涨幅过大的合理回归。 图1、近年我国主要钢材综合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钢材信息。 WTO 恐慌期和消化 临时保障措施期 拐 点 最终保障措施

从世界范围看,全球经济已经度过最困难时期,正处在恢复之中。据国际钢铁协会调查资料,2002年国际钢材表观消费量(实际估算)为7.84亿吨,比上一年增加2.0%。而中国2002年达1.82亿吨,比2001年增加7.0%。国际钢铁协会(IISI)在罗马召开的第36次年会上,发表了如下的预测:2003年世界的钢铁的表观消费预计是8.41亿吨,比2002年增加4.9%。特别是消费增加显著的中国,预计2003年表观消费1.9亿吨,比上一年增加4.5%,维持高增长。中国将会成为世界钢铁消费的牵引车。IISI预测世界GDP的增长率为2003年2.9%(2001年1.1%,2002年1.7%),中国GDP的增长率为2003年7.8%(2001年7.3%,2002年7.5%)。而根据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和钢铁行业实际运行情况看,2003年钢铁行业的生产和消费增长将完全可能再次超过IISI的预测。 2003年一季度全球钢材消费量为20124.4万吨,同比增长7%。除独联体外,世界主要地区钢材消费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一季度,北美钢材消费量为2916.3万吨,同比增长6%;欧盟为3657.7万吨,增2.7%;独联体为816.9万吨,降5.5%;亚洲为8410.6万吨,增16.6%。其中,中国为5194万吨,增23.7%;日本为1734.5万吨,增6.7%;韩国为10108.6万吨,增3.6%;中国台湾为463.4万吨,增13.6%。从一季度主要地区钢材消费所占的比重来看,北美、欧盟、独联体等地区都有所降低,只有亚洲增加。一季度亚洲地区钢材消费占全球消费比重已达到41.8%,比去年同期上升3.4个百分点,主要是中国占全球消费比重已达到25.8%,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5个百分点。中国在2002年被国际公认为世界钢铁消费的牵引车后,2003年对国际钢铁行业的影响力在进一步加大,我国钢铁行业到了“不是中国看世界,而是世界看中国”的时候了。 图2、2002年世界各区域钢产量

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及对GDP的推动作用

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及对GDP的推动作用 选取中国钢铁行业三大主要产品粗钢、生铁、钢材,分析了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利用V AR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技术证明并研究了钢铁行业与我国GDP增长的密切联系。结果表明:钢铁行业以一稳定增速缓慢发展,产量变化接近线性增长;钢铁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为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保障。 标签:V AR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 1引言 韩晶利用DEA-TOBIT两步法对中国28家钢铁业上市公司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出了我国钢铁业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共性和存在的问题。傅强和汪俊生采用V AR模型,对在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下中国八大行业股市收盘价波动的传染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次贷危机期间,钢铁行业收盘价的波动对大多数行业收盘价的波动有单项因果关系,与少数行业收盘价波动有双向因果关系。 目前对钢铁行业的研究多是定性研究,缺乏精确的数据说明;宏观研究多于微观分析,更多地是在整体上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对钢铁行业主要组成部分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希望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1)利用我国最近几年钢铁行业相关数据对钢铁行业发展情况进行定量分析;(2)对我国钢铁行业发展情况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做出数量描述。 2方法思路 本文采用2008年11月至2014年11月钢铁主要产品粗钢(CG)、生铁(ST)和钢材(GC)月产量数据来描述钢铁行业发展现状;经济发展情况用我国GDP 数据来描述。在研究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时,我们选取三个代表性指标CG、ST和GC,对其月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钢铁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时,利用钢材(GGC)与GDP建立V AR模型,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说明钢铁行业与经济发展有紧密联系,然后通过脉冲响应分析这种联系,最后利用钢材综合价格、钢材产量、GDP数据等统计分析钢材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估计和预测钢铁行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多大推动作用。本文使用的分析软件是Stata11.2。 3实证分析 3.1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1)描述性统计。

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8修订)

附件 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 (征求意见稿) 钢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钢铁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无序竞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推动钢铁产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新常态,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2005年国家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修订,制定《钢铁产业调整政策》。 第一章政策目标 到2025年,钢铁产品与服务全面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实现钢铁企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活力强、经济效益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转型升级。产品服务、工艺装备、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基本形成。 第一条〔结构调整〕 产品结构实现升级。大中型钢铁企业品种质量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拥有一批国际化钢铁制造标准;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与国际接轨,实现由钢铁制造商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材料服务商转变。 钢铁产能基本合理。到2017年,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产能规模基本合理,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行业利润率及资产回报率回升到合理水平。生产设备大型化、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鼓励推广以废钢铁为原料的短流程炼钢工艺及装备应用。到2025年,我国钢铁企业炼钢废钢比不低于30%,废钢铁加工配送体系基本建立。大中型钢铁企业主业劳动生产率超过1000吨/人·年,先进企业超过1500吨/人·年。 组织结构优化调整。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混合所有制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到2025年,前十家钢铁企业(集团)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不低于60%,形成3~5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及一批区域市场、细分市场的领先企业。 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积极推进中心城市城区钢厂转型和搬迁改造,实现国内有效钢铁产能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 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到2025年,形成可支撑行业发展的自主创新和研发体系,建成一批具有先期介入、后续服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情况调查分析

利润15.81亿元,在外界普遍悲观的预期中,钢铁行业“顽强”地避免了全行业亏损的尴尬。 从日前举行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3年第一次信息发布会上获悉,在去年1、2月份全行业亏损的不利形势下,纳入中钢协统计范围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5441.1亿元,利润15.81亿元。 尽管成功扭亏,但是利润总额同比大降98%,利润之薄令人叹息。除了“高高在上”的铁矿石价格,产能过剩也是吞噬钢铁行业利润的罪魁祸首。 中钢协预测,钢铁行业最寒冷的时候已经过去,今年全行业面临的总体形势预计好于去年,但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成本高企等困难和挑战依然不容低估。 另据透露,为化解产能过剩难题,工信部等部委正在酝酿钢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细则。 艰难扭亏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分别达到65791万吨、71654万吨和9518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7%、3.1%和7.7%,与2011年相比增速分别回落4.7、5.8和4.6个百分点。在钢产量低增长的同时,钢材价格一直低位徘徊。去年末,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05.31点,比2011年末下降12.57%,比1月末下降11.62%,其中长材价格指数106.7点,同比下降15.65%,板材价格指数105.74点,同比下降9.07%。去年9月7日,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更是跌破100点,达到99.24点的年内最低点,随后虽然缓慢回升,但年末钢价依然保持低位。 钢价“不给力”,直接导致企业效益下滑,而高额税负以及地方不合理收费也进一步加重了钢铁企业负担。据透露,由于矿产资源税等税种调高导致企业税负增加,一些地方为保证税收不减少而向钢铁企业超前征税,再加上一些不合理收费项目,钢铁企业可谓苦不堪言。 2012年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5441.1亿元,同比下降4.31%;实现利税740.89亿元,同比下降54.33%;实现利润15.81亿元,同比下降98.22%。其中1、2月份全行业亏损,3、4、5月份略有盈利,6、7、8、9月份又出现亏损,从9月下旬开始,由于钢材价格开始回升,四季度经营有所好转,实现扭亏为盈。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避免了全行业亏损,但全年亏损钢铁企业数量达到23户,同比增加15户,亏损面为28.75%,亏损企业亏损额高达289.24亿元,同比增长7.39倍。 危险的买矿“游戏” 尽管去年我国钢材价格长时间处于低位,但只要钢价稍有上涨,进口铁矿石价格便立即跟涨,且涨幅远远高于钢价涨幅。以10月份为例,中钢协钢材价格指数环比仅上涨2.9%,但同期进口铁矿石订货价格比9月份第三周的最低点大涨15.9%。 “钢材价格与进口铁矿石价格涨跌不同步,且进口铁矿石价格涨幅远远高于钢材价格的状况,吞噬了钢铁企业微薄的利润。”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长富表示,钢铁

2016年钢铁行业分析报告

2016年钢铁行业分析报告 第一章钢铁行业基本情况 第一节钢铁行业的定义及分类 广义的钢铁行业作为一个庞大的工业门类,是对以从事黑色金属矿物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等工业活动为主的工业行业的统称,包括金属铁、铬、锰等的矿物采选业、炼铁业、炼钢业、钢加工业、铁合金冶炼业、钢丝及其制品业等。作为一个全面的生产系统,钢铁行业的生产还涉及非金属矿物采选和制品等一些其他工业门类,如焦化、耐火材料、碳素制品等,通常将它们也纳入广义的钢铁工业范围中。 而狭义的钢铁行业就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以从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工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工业行业,包括炼铁业、炼钢业、钢压延加工业、铁合金冶炼业等细分行业,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之一。本报告中的钢铁行业采用此定义。 按照国民经济分类标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包括炼铁、炼钢、钢压延加工、铁合金冶炼等4个子行业,见下表。 钢铁行业子行业分类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二节 2012年钢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钢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在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钢铁工业作为一个原材料的生产和加工部门,处于工业产业链的中间位置。它的发展与国家的基础建设以及工业发展的速度关联性很强。 2009年以来,受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影响,钢铁行业持续快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逐步提升。2012年,受欧债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国内房价调控的影响,钢铁行业呈现低速增长态势。 2006-2012年钢铁行业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注:2007-2011年钢铁行业工业产值为1-11月累计额,在计算工业产值比重时换算为了12个月的产值。 第二章2012年钢铁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12年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国内宏观经济运行 (一)国民经济增长加快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受内外需求放缓,以及国内房地产调控等因素的影响,2012年以来国内经济持续下行,二季度国内GDP增速三年来首次破8,三季度国内经济继续下滑,当季GDP增速创14个季度新低,四季度经济小幅回升。年末宏观数据中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因素,表明经济正在逐步复苏。另外,国家在政策方面也加大了稳增长的力度,自2012年4月以来,国家对基建项目的审批速度明显加快,其中9月5日1天国家发改委集中公布了25个城市的轨道建设项目批复情况,其中23个城市总投资额超过8400亿元。通胀方面,9月国内CPI增速再度回落,但从分项数据来看,CPI新涨价因素自6月份以来连续4个月回升,表明价格上涨的压力依然存在。 二、国际宏观经济运行 2012年初以来,在欧债危机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全球经济增速整体放缓,但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状况有明显差异。美国经济呈现缓慢复苏态势,消费、就业和房地产多项数据稳步回升,不过目前其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牢固。欧元区在债务危机和高失业率的困扰下,经济持续下滑,尽管欧洲永久性救助机制的生效使欧债危机暂时得到缓解,但在欧元区内结构性问题未解决,全球经济前景未明朗前,欧元区经济衰退仍将持续。受外围环境的影响,以能源和出口为导向的新兴经济体均面临困难,活力不再。2012年前三季度新兴经济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加,但前期通胀的压力有所减缓,四季度经济有所回升。政策方面,欧美日相继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将会使全球的流动性状况得到改善,不过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刺激效果仍有待观察。

2003年中国钢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2003年中国钢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 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 建国50十多年来,我国的钢铁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49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不到当时世界钢铁年总产量的1.6亿吨0.1%。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和以后的几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在困境中顽强地前进。到1978年,我国钢产量达到3178万吨,居世界第五位,占当年世界钢铁产量的4.42%。 1979年以后,我国逐步走上了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道路,钢铁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极好机遇和强大的内在动力,新建了宝钢、天津钢管等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通过对老企业挖潜改造,钢产量以每年400500万吨的速度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钢铁工业飞速发展,钢产量从1990年的6535万吨,以每年增长600700万吨的速度大幅度增长。 从1996年首次超过一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位以后,我国钢产量连年增长,并一直保持钢产量世界排名第一名的位置。 2. 中国钢铁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钢铁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经历了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时期后,钢铁工业已进入了加速结构调整、全面提高竞争力为主的阶段。我国钢铁行业目前的主要特征有: (1)钢铁工业发展较快。自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以来,我国钢产量已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目前能够冶炼包括高温合金、精密合金在内的1,000多个钢种,能够轧制和加工包括板、带、管、型、线、丝等各种形状的4万多个品种规格,有85%的钢材是按国际标准生产,其中1/3的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工艺结构逐步改善。我国钢铁行业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提高,陈旧的设备和落后的工艺逐步淘汰,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钢铁企业已淘汰平炉炼钢。2001年连铸坯产量为12,232万吨,比2000年增长1,798万吨,增幅18.26%;连铸比为82.14%,比2000年增长0.21个百分点,接近83%的国际平均水平;全国钢铁生产板管比为40%,比2000年下降1.6个百分点。(资料来

我国钢铁行业分析报告

我国钢铁行业分析报告 1.行业概述 1.1我国钢铁行业不是夕阳产业 钢铁行业与交通运输、能源等行业一样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素有“工业粮食” 之称,在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中,曾是继纺织业、轻工业之后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高级化,电子、航空、新材料、医药等产业渐渐取代钢铁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六七十年代就将钢铁工业列为夕阳工业,这是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三次产业革命的完成,钢铁行业的增长率逐渐趋于下降,如美国、原联邦德国的钢铁产量在1973年达到最高,以后基本呈下降趋势。根据这一现象,加之东南亚经济危机对我国钢铁业的影响,不少学者、研究机构认为我国的钢铁行业也即将步入夕阳产业的行列,对钢铁行业的需求会越来越少,钢铁业已没有什么继续发展的前途。 根据国际钢铁协会对各国钢铁消耗汇总研究的结果,当一个国家从低水平的人均GNP进入300—1500美元时,钢铁消费量几乎是直线上升的;当人均GNP进入1500—2500美元阶段,钢的消费量达到顶峰;当人均GNP达到2500美元以上时,钢的消费量明显下降。我国当前人均GDP仅为800美元。按照上述理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高度化,对钢铁的需求量应该是继续上升的。 实际上,从我国钢铁业目前状况来看,钢铁产业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连铸比、吨钢综合能耗(标准煤)逐年改善,而相对国外先进钢铁产业,我国的各项指标仍然很低,还有很大技术改造、创新的空间。钢铁产业在我国只能算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产业,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如国家政策影响、东南亚危机、产品同质性过高、国外产品倾销等原因其发展速度有所减慢。 目前我国提出钢铁总量过剩,要求限产。这主要因为我国出现了钢铁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真正国家极需的短缺产品却又供应不足,需从国外大量进口。此外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要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贸易环境,还需重建和改建一些大型基础设施;汽车业在我国的速发展极需大量优质的钢材;我国住宅体制的彻底改革为居民住宅业的兴起又注入了新的活力。由此可见,我国当前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对钢铁业的需求并不会萎缩,而在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增长。我国钢铁业目前存在的并不是发展不发展的问题,

2020中国钢铁行业调查报告

钢铁行业分析报告 一、行业拐点得到确认,钢铁行业投资价值凸现 2002年国际、国内钢材市场虽历经风波,但钢材价格总体上呈稳步回升的趋势。亚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钢铁产品的主要消费地区,由于亚洲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韩国和东南亚的经济增长迅速,拉动了对钢铁产品的需求。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 的第一年,也是我国钢铁行业不平静的一年。由于高关税、配额制等钢材贸易壁垒的取消,市场经营环境急剧变化,钢材市场行情跌宕起伏。2002年,我国钢铁行业经受了WTO 带来的压力和冲击、经历了运用世贸规则实施临时保障措施和最终保障措施。在和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动性在进一步加强,而我国的钢铁行业政策更是紧扣国际脉搏。从钢材市场价格运行态势看,我国钢材价格伴随国际价格脚步,在2002年初创出近20年的低位,经过这一年多的国际、国内市场考验,行业拐点得到确认。2003年3月份以来的钢材价格下跌,可以认为是价格涨幅过大的合理回归。 图1、近年我国主要钢材综合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钢材信息。 从世界范围看,全球经济已经度过最困难时期,正处在恢复之中。据国际钢铁协会调查资料,2002 年国际钢材表观消费量(实际估算)为7.84亿吨,比上一年增加2.0%。而中国2002年达1.82亿吨,比2001年增加7.0%。国际钢铁协会(IISI )在罗马召开的第36次年会上,发表了如下的预测:2003年世界的钢铁的表观消费预计是8.41亿吨,比2002年增加4.9%。特别是消费增加显著的中国,预计2003年表观消费1.9亿吨,比上一年增加4.5%,维持高增长。中国将会成为世界钢铁消费的牵引车。IISI 预测世界GDP 的增长率为2003年2.9%(2001年1.1%,2002年1.7%),中国GDP 的增长率为2003年7.8%(2001年7.3%,2002年7.5%)。而根据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和钢铁行业实际运行情况看,2003年钢铁行业的生产和消费增长将完全可能再次超过IISI 的预测。 2003年一季度全球钢材消费量为20124.4万吨,同比增长7%。除独联体外,世界主要地区钢材消 WTO 恐慌期和消化 临时保障措施期 拐点 最终保障措施

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程度的量化分析与预警 提纲

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程度的量化分析与预警摘要: 本文运用综合指数法并结合灰色系统理论,量化分析了中国钢铁产业1996 -2012 年产能过剩程度,对未来三年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程度进行了预警,并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角度分别提出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长期存在,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迫在眉睫。 关键词: 钢铁产业; 产能过剩; 综合指数; 灰色预警 一引言 二分析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理论框架 2.1综合指数法 2.1.1选取指标 2.1.2赋予权重 2.1.3警线划分 2.2灰色预测模型 三中国钢铁产业1996 -2012 年产能过剩程度的实证分析 1)原始数据整理 2)数据标准化处理 3)赋予权重 4)分析论证 四对中国钢铁产业未来3 年产能过剩程度预警 1)设定假定条件 2)指标值预测 价格变动率预测 库存变动率预测 3)分析结论 五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冯梅,王之泉. 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中国钢铁产业 产能效率分析. 管理学报,2012( 3) : 371-375. [2]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3]Arthur S. De Vany. Capacity Utilization under Alternative Regulatory Restraints: An Analysis of Taxi Market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5,83: 83-94. [4]Ray C Fair,John B Taylor. Full Information Estimation and Stochastic Simulation of Models with Rational Expectat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1990( 5) : 381 -3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