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主题人的本质

讨论主题人的本质
讨论主题人的本质

讨论主题:人的本质

?讨论主题:人的本质

一、时间:5月8日

二、讨论问题

你可以围绕下面两个问题中的一个来展开:

1、人是怎样的存在(人是什么)?现实中的人的存在状态是由什么决定的?

2、人应该是怎样的存在(人应该是什么)?什么样的方式能够使人更易于成为这样的存在?

三、讨论方式

老师先请两位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同学就这两位同学的看法展开讨论,当这两位同学的观点被充分讨论后,老师再请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再就这些看法展开讨论,依次类推,不断推出新看法并对其进行讨论。

陈述观点的同学由老师点名,每个同学都可能被点到,所以请同学做准备,如果没有准备要在本次计分中扣30分(本次讨论课占总成绩的10%,以讨论课后写的小论文来计分,满分100)。是否准备的标准是:能否非常明确自己针对的问题是第1个还是第2个,能否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否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基本的辩护。

四、讨论后的工作

讨论课后,进一步思考,对先前准备的内容进行整理,写一篇小论文,题目自拟,(讨论时积极且认真发言同学的小文章将给予5-15分的加分)字数:1000字左右。

论文要求:

1、文字通畅,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2、文章结构:引言(点出文章问题)、正文(提出你的观点、说明你的观点并论证你的观点)、结论(总结你的观点)

3、提交时间:5月11日

人应该如何存在

作者:波波烤鸭提交日期:2008-11-26 17:28:00 | 分类: | 访问量:555

喜欢听忧伤的歌曲,不仅仅是情歌。昨晚,或许觉得那些歌曲还是不够忧伤,于是下载了许多二胡独奏曲,包括历史珍贵录音阿炳的《二泉映月》。

在所有的心情里,委实没有比忧伤更能让人感触的了。也许不尽然,但欢欣又有几人得见。忧伤是否意味着颓废,不知道,至少在这里有忧伤,也有颓废,而且是极度地颓废。没有人不希望自己能积极向上,可现实总会给我们当头一棒。

犹记得进入大学之前,叔叔曾经说过的一席话,他说文化人越是密集的地方,越是虚伪。不知道博客算不算一个文化人密集的地方,但有生以来都没有遭遇过这么多文人。如果叔叔的话是正确的,那么现在所面对的就是一场生命史上空前

的虚伪的博弈。何况,这里还有许多自诩为文人的人,尤其加重了这场战役的悲壮。

曾经论及何为真正的文人,不想去翻阅原文,只记得“至情至性”的字样。真不知道文人该如何地存在,更不知道人该如何地存在。喜欢真实,不加修饰的真实。如果颓废也算是一种真实,那么宁可埋葬在忧伤的曲调里,也不要在欢快的舞曲

里长袖。

弗洛伊德说过,人格是一个整体,包括了三个部分,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许多人都不喜欢非常“自我”的人,他们往往认为“自我”与“自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其实,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许多的人,表面上看来,是多么地无私,其实不过是他们缺乏超我罢了。甚至,仅仅存在的只有本我,当然不存在了自我,更甭提那超我,以及自我对本我与超我的缓冲与调节了。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的。人,尤其是物质的。一直喜欢真实地存在着,不去在乎流言飞语,不去在乎飞短流长,认真地活好每一天,哪怕是颓废至极也无所谓。犯罪在法律的定义里,贯穿了伤害原则。只要没有伤害他人,便无权干涉人的存在状态,更无权去伤害客观存在的人。

人应该如何存在,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试想,我们的人格健全吗?

哲学的核心问题——人应当如何存在(活着)

“为了人类的生活更美好”是一切人类科学的目标。哲学的存在,其功用便是为了人类能生存得更好。哲学关心的不是哲学自己本身,而是人的问题。哲学家并非无病呻吟,要弄出一些无意义的问题来折磨别人或自己。哲学的问题来自于人生的困惑。人生如果没有困惑也就不会有哲学。在没有困惑的人面前,哲学家会自动消失。

如此,哲学的角度是什么呢?哲学的角度便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终极关怀的问题就有许多了,比如,人从哪里来(出生前的问题),又到哪里去(死后的问题),还有人们常问的如,人为什么活着(此即人生的目的或目标),人生的意义(按模糊的说法,人生的目的与人生的意义是类似的;然而细究起来,人生的目的即是人生奋斗所设定的目标本身,人生的意义即是人这一生有何种且有何等程度的

价值或意思),……哲学的问题有许多,再比如大家所熟悉的,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真理的标准是什么等。

可是,这里要问的一个问题是: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一定会有已经动过脑筋而现在不动脑筋的先生张口就道: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请注意了,这里问的是: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而非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打个比喻,人活着就要吃喝拉撒,这是人生各种活动的基本,但吃喝拉撒却不是人生的主要活动亦即活动的中心。如果先生你偏要说:“我每一天的主要活动就是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那么在下除了大大地叹息之外,还要表示深深的敬服!

哲学的核心问题:人应当如何存在(活着

)?

现在人类还没有消亡,现在的美国总统活着,这是个基本事实。那么,用哲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个事实便是:“人存在(活着)”。

人类力图征服自然,各个国家之间互相勾心斗角,美国总统正在忙着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个为谋福利,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个世界便是:人如此存在?用生活的语言就是,“人如此活着”。“人如此存在”可以概括描述人类及人类个体由生到死的整个过程。

那么,人究竟如何存在?换言之,人究竟是如何活着的?

这个好办,看看你自己,看看你周围的亲友,看看所有你能看到的人,就知道,这一个人是如何活着的。如果我们探讨种种人的活法,要总结出好的方式或规律来给后人以启示,我们就超出了哲学的领域了。所以在这里按照哲学思考的方向再进一步问:

“人为何如此存在(活着)?”

这一个问题,蕴含着两个问题要求回答:

一是“这个人”如此存在的原因?即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这个人如此存在(活着)?这里纯粹是指那些客观的因素。

二是“这个人”为了什么而如此存在?即是这个人的终极目标之所在?这里纯粹是指那主观的信念。

对于已经决定“人如此存在(活着)”的客观因素,且不讨论。感兴趣的请再行思考。人的主观信念的形成当然与客观因素有着解脱不了的干系,不过一旦形成,那么主观信念也便成了既存的事实。

“人的信念让人决意如此存在(活着)”这一事实可以让我们继续追问:“这个人”的如此存在(活着)能够达到他的目标即实现他的信念吗?这个问题可以变换成“这种方式所引起的效果能够达到他的目的吗?”

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一是能;二是不能。

为了实现我们的目的,我们采取一定的方式。如果方式达不到目的,那么,要么变换目的,要么更改方式。既然如上所述“这个人”的信念已定即目的已定,那么一旦达不到目的,他所变换的只有方式,现在他要问自己的问题就是:我应该怎么做才好呢?

“我应该怎么做才好呢?”这一日常问语,用心理学的方式可变换成“我应该如何行为?”,用哲学语言可换成“人应当如何存在(活着)?”

人应当如何存在(活着)?——这是人生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哲学的核心问题。由此出发,可以引出所有的哲学问题。

……

信神与否取决于个人的经历与内心深处的体验。

每个人都应该有信仰。可惜这信仰的对象不是太好确定。正如每个人都想要爱情,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拥有所爱的对象?

我们实证不了神的存在,所以不能判定我们是否应该信神。如果明确地信一个不存在

的神,那是盲目。如果盲目地信,那是无知;可是,如果有神而不信,那是愚昧……这些都是许多人所不想要的状态,可是又不知怎么办!

为了解除人生的困惑,为了满足人心的好奇,为了使人的生活更美好,古希腊哲学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认识了自然也就认识了人,于是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问题出发,后人就在认识世界的方向上走下去。可是智者派们发现此路不通,于是加以否定。苏格拉底就着手于“人的知识”,探讨一些抽象的概念。柏拉图将这些概念加以发挥,形成他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修正了柏拉图的观点,将抽象的理念变成现实的事物。从思想的角度上看,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人的关系有如孔子、孟子、荀子之间的关系。

哲学的核心问题应该是人生活的核心问题,即人时时刻刻要考虑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我应该如何做什么?”这是将两问合一,一是我应该做什么,二是我应该怎么做?

人是怎样一种存在?(2007-10-14 22:51:30)转载▼标签:我记录情感空间职场/励志意识哲学分类:世界/人生/价值观

可能最近比较闲吧,在人想清闲一下的时候思维就活跃起来了,而人思维起来的时候有时比跑马拉松还累,所以人从根本上来说就人是闲不住的,当你真正闲的时候就是你见马克思的时候。于是我联想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人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卡笛尔说:“我思故我在”,那么在你深度睡眠或死亡的时候你就不同世界发生联系了吗?显然不成立。而且你思的时候又是怎样一种存在呢?回答不明。

回答人是怎样一种存在这种问题的确是一个奥妙无穷的问题,认识这个问题需要一个更宽泛的宇宙观,即世界观——我们所处的世界或宇宙是怎样一个东西?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个中学都学过。我是唯物的,即认为世界不因我的到来或死亡而改变,也不随着我的想法而改变,而且整个宇宙也不存在至高无上的“精神”或“意志”,而且这两个词还是出于人类的发明,“精神”和“意志”到底是什么我们都无从得知,我们怎么知道它就存在呢?但是同时,我认为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认识的,不仅仅是对于未知事物来说,而且是对于所谓的“已知”事物来说,其实“已知”事物仅仅是显微镜下的一个图像而已,即人们一直在玩着盲人摸象的游戏。我们用三棱镜把阳光分成七种色光,于是就信誓旦旦地说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其实不同色光之间还存在无穷连续波段的色光,只是我们肉眼不能看到而已,我们能说我们知道了光的本来

面目吗?但是我不反对认识这个世界,毕竟知道一点比什么也不知道要好。至此,我已经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两个方面的内容:(1)世界的本质是什么?(2)世界是否是可知的?显然,我的回答与马克思的回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再把问题缩小一点:人又是怎样一种存在呢?上面论证已经表明,世界是物质的,而且它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能认识的。而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自然是物质的,也是不可认识的。首先来看人是怎样的一种物质。表象上看,人都有血有肉,我们的科学已经证明人身上的物质同自然界的基本粒子是相同的,人身上的基本元素都能在元素周期表上找到答案,从这一点来说,人同世界上的其它物质没有任何区别,虽然我们还是不能知道这些元素的本来面目。也许你要说,人还有意识。如何解释人的“意识”或“精神”呢?我们的科学目前还捕捉不到“意识”这种东西,顶多只知道有脑电波的时候,人就会有意识,但脑电波是不是就是意识本身?脑电波又是一种什么物质?都无从得知。此时如果你已经晕头转向,我下面对意识的解释也许能让你茅塞顿开。

首先我要纠正传统哲学对意识的定义。传统哲学对意识(或曰精神)的定义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具体层面就是思维、喜怒哀乐等。从这个定义看,其它生物(如小狗小猫、小花小草)就不存在意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它动物也有喜怒哀乐的表现,怎么就没有意识呢?而且有一种含羞草,一碰它的叶子,它的叶子就会收缩,这是在进化过程中保护自己的反应。说明它对外部世界是有意识的,并产生了保护动作。还有一种花,能够捕捉昆虫。因此,即使是植物,也有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即存在意识。非生物是否存在意识我还不太清楚,我倾向于存在,我知道的一个例子就是记忆金属。

再看意识的产生过程。按照达尔文的进化学说,人是由猿猴演变来的,猿猴又是由更早的其它动物演变来的……最终,都是由地球早期海洋里的藻类演变来的,藻类又是由天空中的闪电穿透空气时偶然形成的有机分子演变来的。应该注意到,这种从有机分子到人的进化过程是连续的。既然是连续的,那么意识也不可能是在某一天,某一时刻突然出现的。意识也应该是随着进化过程逐渐演变增强的,以至达到现在人的意识水平。所以,意识是有强弱差别的,人的意识强于动植物的意识,动植物的意识又强于非生物的意识。而且可以知道,越是复杂的机体,具有的意识越强,从无机物到藻类到鱼类到爬行动物,再到猿类和人类,其机

体的复杂程度是越来越大的,这一点可以直接用解剖科学证明。

有了上面两点的认识,我们就可以进入到最核心的问题:意识是一种什么东西?我认为意识也是一种物质,鉴于这种物质目前无法用科学手段捕捉,我们权且当他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即使捕捉到这种物质,我们也无法得知它的本来面目,因为我已经讲过,世界(物质)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认识的,但是我们可以认识到它表现出的种种现象和规律,这应该是科学研究的真正意义了。至少我可以得出意识的下面几点基本现象和规律。

第一,意识其实就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这种物质形态随着生物的进化而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强。什么是高等生物?其实就是比低等生物拥有更多的“意识”这种物质而已。例如,人的总的物质的量是100%,其中常规物质占90%,“意识”占10%。对猫而言,常规物质占98%,“意识”占2%;因此人比猫高等。而且,随着人类的进化,“意识”在人的物质总量里的比重也占得越来越大,因此人类

变得越来越“聪明”。如果地球不消亡,最终人类的所有物质都将进化成“意识”。到时,我们真的像神仙一样无处不在了!但是你那时可能不是“人样”了,因为意识的变化是跟随机体的变化而来的。

第二,意识是一种类似于“场”的物质,你走到哪里,这个“场”就跟到哪里,大脑就是“场源”。地球又地磁场,但是我还不确定这是不是地球的意识,它毕竟同生物的意识有很大差别,因为他已经被科学手段探测到了,但目前还没有人探测到生物的“意识场”。意识既然是一种“场”,它就有强弱之分。猫脑也是一个“意识源”,但是是初级的,只能产生较弱的意识。若将猫脑比喻为手摇发电机,则人脑相当于秦山核电站。这些就是人和猫不同之处的全部秘密。

第三,“意识场”的强弱不仅取决于机体的复杂程度,更重要的是,它还取决于对“场源”的开发程度。这一点也是对人类最有指导意义的。婴儿刚出生时“意识场”是很弱的,因为它的机体还未发育成熟,后天的发育和开发使得他的“意识场”不断增强。我们不可能指望我们的机体在短时间内进化得更加复杂,但是开发我们已有的机体就能大大增强我们的“意识场”,甚至我认为可以通过这种办法把一只猩猩变成人类,人类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变成超人。就如我们大脑里有无数发电机,但是我们只是开了几台,当我们把所有的发电机开动时,产生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第四,怎样开发“意识场”呢?意识场的产生实际上是源于机体(主要是大脑)各部分协同运作,这就

如发电机的转子在定子里面旋转,通过转子切割磁感线而产生电流。因此,开发“意识场”的核心就在于调动机体的协调运作了,要注意的是我们大部分的大脑都在睡懒觉。如何让其它部分大脑也参与运作,我想应该有这类研究吧,恕我浅薄,就此打住。(汪阳)

论人性作文800字

论人性作文800字 每当我穿行在这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时,我都会思考何为人性?何为真实的本质的人性?事实上,人性的体现无处不在,世态炎凉中饱含着人性的真意,红尘滚滚中流露着人性的美丑。但人性常常覆盖一层神秘而沉厚的面纱来掩饰自己的某些丑陋与猥琐,常常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蒙蔽了我们的内心,因而使我们看不清它的真实与本质,但只要我们审视着世界,就会发现人性的菩提。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在安定和谐的日子里,大家都过着美好宁静的生活,人们似乎都很有爱心,都很善良。大家似乎都能做到和朋友一起享受丰收,然而能一同面对苦难与危机的人又有多少呢?在平静的时光里,人们似乎都敢拍着自己的胸脯说:“自己不畏惧死亡”。那种大义凛然的气势如同一个伟岸的英雄,可当真正面对生死的抉择之时,那些能慷慨面对死亡的英雄是否存在?也许,只有在苦难下,人性本质上的善恶美丑才能挺拔而鲜明的凸现,那一切在平凡生活里

所体现的人性都只是表面上的虚无,都只是遮盖人性本质的面纱,无法落实于生活,不能有益于生命。因为表面上所体现的人性,如同一个空空的壳囊,没有承载任何事物的重量,也没有任何事物主动检查它的真实性,而本质的人性是经过现实的考验才有所体现的,因此,只有透过现实才能看清人性的真实与本质。 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个朋友在小酒店喝酒,聊起了他们的一个熟人,他们的这个熟人升官、发财、成名、留洋,应有尽有,还有一打左右的姑娘向他奉献了可疑的贞操和可靠的爱情,其中一个朋友啪的放下酒杯,激动的说:“为打心眼里蔑视这种人”接着有力的 抨击了世风的败坏和人心的堕落,雄辩的论证了精神生活的高贵和身外之物的卑俗。最后,尽管他对命运的不公大表义愤,但仍以哲学家的风度宣布他爱他的贫困和寂寞的命运。这时,另一个朋友慢慢咽下杯里的酒,懒洋洋的问道:“可是,那个家伙的事和你有什么关系呢?” 显然,那个愤世不公,抨击世俗的人是一个非常清高的人,但对于他的心灵暗暗受着嫉妒的折磨,更使他的清高有了一种悲剧的色彩。

我对美的理解

我对美的理解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审美教育是引导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和人格美进行审察的心理体验过程。 以往的解释学研究多关注前理解对于理解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看作是决定性的。这种研究的对象其实只是前理解的一个阶段,即从泛历史、泛语言、泛文化向着有所指的语言、有所联系的历史转化的阶段。 我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是:这是一门非常深奥而又纯粹的学问。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人都有爱美的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研究美的能力和天才。审美和美学根本就是两回事,审美本质上是人类的社会生活现象,而美学则是对这种生活现象作哲学的追问。美学最初隶属于哲学,后来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学术的角度来说,美学是跨学科,涉及到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种学术门类,作为研究,它需要深厚的学术修养,特别是哲学的功底。但现状却是,到处都有美学,美学研究的队伍之庞大和美学著作以及文章之多,让人望洋。 有服饰美学、建筑美学、音乐美学、教学美学、文化美学、装饰美学、体育美学等,各种大的美学门类中又可以划分为更为具体的小的美学门类,如体育美学中又具体有足球美学、篮球美学、舞蹈美学、围棋美学等。现在似乎只差“吃饭美学”、“解溲美学”之类的了。但读这些美学论著,我们除了看到一些美学的术语和概念以外,根本就看不到哲学。我们看到,有些甚至写了多本美学专著的学者,对哲学其实一无所知。有的美学论著谈的根本就是一些简单现象以及对现象的体会,不过借用了美学的外表,实际上根本就无深度可言。这里附带谈一下我对实践美学的认识。我认为,实践美学最大限度地发展了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美学思想,与国内其它美学派别相比,最具有理论阐释功能,但它同样存在严重缺憾。弥补实践美学缺憾的关键,我认为并不是宣布要“超越”或“否定”它——任何想超

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摘要: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提出了他的著名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初学者往往认为,该论断真正揭示了人的本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最完整、最深刻的表述。本文则不以为然,而是试图从纵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来透视这一论断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从横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认识的三个层面:劳动、社会关系和需要的关系,来揭示人的本质丰富而完整的内涵,以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人的本质;自我意识;自由;理性;人;劳动;社会关系;需要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在创建科学理论的活动中所一直关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马克思经历了一个复杂、艰辛的过程,揭示出多层面的丰富内涵。 一、纵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方法论的转变 以《博士论文》为始,以《提纲》为终,这一过程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自由”、“人” 1841年马克思写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这主要是出于当时反封建专制的政治需要。这时,他是青年黑格尔派的积极分子,深受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②《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开始直接投身现实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在1842年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他针对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的反动本质,提出:自由是人类的精神特权,只有自由的出版物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精神;这一制度不是理性国家给人民颁布的法律,而是取消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仍然把国家和法看作正义、理性的代表,应当代表全社会的共同利益,而把林木占有者的“利益占了法的上风”斥责为“下流的唯物主义”。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把市民社会、国家等社会形式视为“人的本质的实现”或“人的本质的客观化”,把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国家视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开始批判布·鲍威尔的宗教观,探索实现“人类解放”的道路,但他对人的基本观点是“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还明显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总之,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马克思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人性理论及其对我的启示

做个马克思式的人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人性理论及其对我的启示马克思曾说过: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那么人的本质是什么?怎样的人的本质对社会的人才是有益的? 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品质是与时俱进的,所以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候,要尊重世界的客观规律性,即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才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我们不仅要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和知其用,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要注重实践,因为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还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因为没有实在的原材料,就算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所以,做个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人吧,同时也别忘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重点。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风,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正因为这样,我们更需要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要把祖国建设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要追求真善美,明辨是非,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要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不仅会索取,还要懂得奉献。 所以做个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人吧,同时也别忘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对的方法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劳动实践的人,是社会关系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人,也是矛盾统一体。这其中劳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劳动把人和自然界区分开来,是劳动创造了人、发展了人。而人的发展也推动了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尽管每个人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正如这句话“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说的,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而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都受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制约,并不能决定和任意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只有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才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才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我们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意识,还要努力向农民和工人学习;要批判和努力消除形形色色的英雄史观思想,树立群众意识。 所以做个平凡的人民群众吧,同时不要忘了增强做社会主人的权力意识。 …… 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人的本质和人性理论不再是原罪说、善恶说、自私是、自由是、自然学说等,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说来界定。单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界定人的本质是片面的,必须科学地认识,这就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要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必要的,因为从中我们能够正确理解“人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 人性本质之一:人性本身固有的弱点就是贪图、恐惧、追求控制欲、追求完善、患得患失、目光短浅、怠懈、冲动、无节制等等弱点,交易者是个天生的失败者。 人性本质之二:人性的固有弱点,可以经过训练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弱化、隐藏这些弱点,让他们变得不严重,不至于影响交易,胜利的交易者都是训练有素、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人。 但他们依然无法从根本上克服人性的弱点。如果彻底克服了,他们就不是人了。 人性本质之三:一个坏习惯往往是一个惬心的习惯,自然就形成了;而一个好习惯往往是一个不太惬心的习惯,需要刻意的锻炼才能养成;好的东西简易被破坏,好的习惯随时间、背景、境遇的改变,也呈现出耗散结构;比如小学生做早操一板一眼,很认真,到了中学生,就开始有点变形、偷懒了,再到了大学生更是敷衍了事。 由于市场和人性的本质,推导出市场与交易员力量对比的悬殊性。 悬殊之一:市场的资本是无限的,而交易者的资金及其无限,就好比和一个永远无法战胜的强大打架,退出的方式只有两种,放弃或者被消灭。交易者只能在局部、暂时、某个层面上能够取得一定的优势; 悬殊之二:市场的时间是无限的,而交易者的时间、精力和运气都是无限的,交易是一种运动,运动就有颠峰期,过了颠峰期,自然就走下坡路,无人例外。如果在过了颠峰之后,不限制交易头寸规模或者干脆功成身退,那么只有被市场消灭。 悬殊之三:交易者无法一次性胜利,但可以一次性失败。由于人性的贪图和盲目自我膨胀,当取得一次强大胜利之后,并不认为这是市场恩赐,而归结于自己的天才,于是无论赚了多少钱非但不会罢手,还是变本加厉。而一次满仓加上对市场偏见,就会带来灭顶之灾。赢无法快,输可以是瞬间。悬殊之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段艰难而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而提出一个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搞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对于统一认识,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1、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其理论与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之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同时,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过去由于缺乏对社

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

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 美学原理课即将结束,在这最后的时刻我又想起了刚开课时那个问题,美是什么?有人说美在比例,美在对称,美是和谐,美是无害,美是美德,充实为美等等。将美归结于一个客观存在的概念,对于这些我无法评论什么。自柏拉图提出了千古疑问“美是什么”之后的几千年,漫漫人都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无数的见解,但至今都不能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也即将成为一条这样的过江之鲫,虽然是条极其幼小的鱼苗。 我并不认为美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准确的有明确定义的感念,我认为美是更加唯心的,是出于人类的主观感受。每个人是不同的,审美观也是有差异的,没有人能否定别人的审美观如何,我认为没有人能真正批判别人的审美如何。因为你不是他,你批判的出脚和他人是对不上号的,就类似于用不同体系的东西去强行解释其他体系的问题。 美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不论美的对象是如何,这是我对于美的认识。 音乐有美,才让人为之倾倒。有人爱宁静悠远的音乐,有人爱磅礴大气的交响,有人爱清新脱俗的空谷回响,有人爱疯狂嘶哑的摇滚,也有人爱抒情的慢歌。人人都是自私的,都想要肯定自己的,但他却是不能真正否定别人的,因为你不是他。喜欢的音乐带给了自己美的享受,这就是美,哪来的这么多条条框框,哪来的必须的高雅大气,接地气通人情又哪不美。 人们会对彼此的外貌品头论足,认为她美认为他帅认为他酷认为他丑陋。但你认为其美丽的对象,别人却不一定会这么认为;你认为丑陋的对象,别人也不一定这样认为。因为你们不是在同一个标准下看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你们不是同一个人。人们自出生以来与生俱来的大脑所决定的很多东西,决定了看待问题上与他人的不同。他认为她美,她在你眼里就是美;他认为她不美,她在她眼里就不具有美。同是她,却不同具有美。这就是我眼中美的些许意义。

人本质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正确性在于:(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韵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2页)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伟大贡献之一,就就是前无古人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第二个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也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第三个方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就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高体现。 一、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联系,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与价值即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过去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理解更多地放在了生产关系上,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社会主义在很长的时间内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优越性。就是邓小平第一次把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示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但现实就是中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劳动生产率并不高。 首先,我们要用动态发展的视角来分析研究社会主义本质。这个论断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就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它放在一个凝固的时空当中。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三个方面,都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发展过程才能逐步达到。我们要正确瞧待中国目前

的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3O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二、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邓小平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断,突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目标与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对于广大人民的意义与价值。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现了社会财富分配与占有的平等,并且为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创造了基本条件。消灭剥削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三、关于共同富裕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与党中央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改革政策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在进行了长达3O年的改革以后。大家不无遗憾地发现,“共同贫困”的局面虽已消失,但“共同富裕”也还只就是纸上的蓝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正确理解这种理论与现实的这种差距,引导社会走向与谐,对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有很大意义。合理的收入差距就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差距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就没有财富的积累与财富通过国家向穷人的转移,要实现共同富裕要很长的时间。 我们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共同富裕,无论就是“三个代表”,还就是科学发展观,政府的执政理念就是非常清晰的,那就就是要建立一个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社会,同时又要保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为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保证人们对幸福生

第一章 美及美的本质

第一章美及其本质 美是什么? 第一节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 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2.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 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4.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5.羊大为美。 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美是理念 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 4. 美恶皆在其心 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 1.狄德罗的美在关系。 2.朱光潜: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 3.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第二节美的根源 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 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 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 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 第三节美的本质 一、什么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1.从人不同于动物的物种特征来理解,在于“自由”“自觉”。 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第四节美的特征 一、非功利性 (一)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 (二)主体对客体不作实际功利性评价 二、形象性 (一)美以形象呈现 (二)美的形象依赖于人的直觉感悟 三、感染性 四、创造性 第五节美与真、善的关系 一、美和真、善的区别 二、美与真、善的联系 1.美以真为基础,离不开真。 2.美以善为依托,表现了善。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美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掌握美的特征及其与真、善的关系,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使学员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员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美的本质及根源 2、美与真、善的关系 课后练习: 1.试举例说明如何理解美的本质。 2.试论美与丑的关系,如何理解波特莱尔的“以丑为美”? 阅读书目:1.宗白华《美学散步》 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 2 -

浅谈对“人的本质安全”的认识(最新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浅谈对“人的本质安全”的认识 (最新版)

浅谈对“人的本质安全”的认识(最新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一、物的本质安全与人的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指新设计的不打火花、不会引起瓦斯爆炸的电气开关,称之为本质安全电气开关。后来这一概念逐步延伸,泛指设备、设施、工艺、技术等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发生的功能。“物的本质安全”也成为安全管理目标之一,它是以科技进步为保障,通过先进的技术、严格的防范措施和设施,确保即使出现误操作也不会引发事故。 “人的本质安全”是“本质安全”概念在近年来的又一次延伸,是“以事为中心”、“以物为中心”的传统安全管理方式向“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安全管理方式转变过程中提倡的新主张,认为相当于设备、环境、制度等方面,人的行为处于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人的安全行为的不确定性,是安全生产中一个极大变数。人的观念与行为决定着装备使用的安全和效率,人的安全意识不够、行为不规范,再好的条件也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生产。因此,要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实

论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论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论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 姓名:户晓莉 学号:MG09001011 专业:产业经济学 院系:国经贸学院 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南巡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的论述言简意赅。在这个论述中,邓小平同志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看成是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要消除两极分化,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这些本质的生成和表现,有赖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项内容。 我认为,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项内容,思想非常深刻,很值得深入研究。 一、邓小平同志提出这项观点的立场 纵观邓小平选集,追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他根本蔑视那种从主管设定出发,从原则出发,从本本主义出发的错误思想和方法,二是从现实的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出发。邓小平同志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确定事物的本质属性,要把人的实践作为实际的确定者的科学立场和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们是为了实践的需要而去认识事物的,去区分事物的本质和属性的。 我们知道,70年代末,中国改革潮初生,一些地方的农民冲破人民公社所有制束缚,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符合农村生产力状况和农民需要的生产关系。这种改革在农村迅速推广。几年时间,农村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解放了全国人民的思想,农村改革的思路引入城市,出现了现代中国进程中的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的壮观。 同时,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引进人才,使中国与世界连成一体。这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有很大的提高,社会主义基础更巩固了。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主要生活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社会主义赋予新的内涵,大多数人对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

浅谈美的本质

第一节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史 就像上述剧中人物一样,人们似乎都可以非常自信地谈论“美是什么”的问题,并且都可 以得出自以为正确的答案。然而,美学史上的情形却正相反。自古希腊时代的柏拉图以来,美 的本质问题已成了美学中最深奥、最困难的问题之一,美学家们一直深感讨论和回答这个问题 的艰难,甚至望而生畏。由于美的本质问题直接与有关世界的存在、人的存在等最基本的哲学 问题联系在一起,因此,要理解美的本质问题,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有关这一问题的探讨 历史。 一、作为美的定义问题的美的本质问题 从美学史上看,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包括了三个方面,即“什么是美”、“美是怎样存在的”以及“为什么美”。 首先谈“什么是美”。 “什么是美”涉及了美的定义。从柏拉图开始,就不断有学者试图给“美”下一个定义。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柏拉图从各种美的事物如美的花、美的人、美的制度等,一直追溯到“美本身”,希望求得有关“美是什么”的一个确切答案。只是到了最后,他也没有获得一个 明确的观念,只能慨叹“美是难的”①。但是,正如我们在第一章里曾经指出的,柏拉图就此 却开启了一条寻找美的定义的基本思路,即美的本质的探讨应能寻找出那个导致一切美的东西 之所以美的共同本质。除了柏拉图之外,著名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西塞罗(Ciceron)、维特罗维奥(Vitruvius)、普洛丁(Plotinus)、奥古斯丁(Augustine)、托马斯·阿奎那(T.Aquinas)等人,都曾给美下过定义。一般说来,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们普遍认为美是和谐(这其实也 是直到19世纪西方美学家的共识);在中世纪,人们认为美是完善(这个观点也一直延续到欧洲大陆的启蒙运动时期);近代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则认为美是快感。而自从美学学科诞生以后,关于美的定义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黑格尔所谓“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一个最著 名的定义。 应该说,这种从“美是什么”的角度来理解、探讨美的本质问题的做法,在现代西方美学中已 基本消失了。但由于它在前苏联的美学研究中影响极大,而当代中国美学又主要是借鉴前苏联 美学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因此,我们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关于“美”的定义,如 “美是自由的形式”(李泽厚)、“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 象化”(蒋孔阳)等等。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把“美的本质”等同于“美的定义”,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很显然, 这条由柏拉图开启的思路,带有鲜明的柏拉图主义色彩。柏拉图假定存在着一个可以脱离具体 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然后再询问“美本身”究竟是什么。这里,柏拉图其实是忽视了实 体与属性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像我们说一个人长得美,这与说一个人长得白在逻辑上是同一类 型的陈述。其中,人是实体,“美”或“白”只是实体的属性;属性可以千千万万,可以定义 实体,但实体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东西,属性不能变成实体。当柏拉图提出“美本身”的时候,他就无意中把作为属性的美换成了作为实体的美。这种把“美”实体化的做法,显然是有问题的。我们不妨可以反问一下:“真的存在‘美本身’这样一种东西吗?”回答一定是“不存在”。虽然,我们不能说美学史上所有替美下定义的美学家都与柏拉图一样,都认为存在一个

唯物史观中人的本质教学教材

唯物史观中人的本质

唯物史观中人的本质 一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渊源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三个科学论断 马克思就人的本质提出三个科学论断: 即“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质”,三者辩证统一。一方面,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活动的具体的历史形式,实践活动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人的需要又加强了这种社会关系。抛开社会关系,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需要同动物就没有任何的差别,更不会有人类社会; 另一方面,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人的需要是其发展变化的动因,社会关系又作为实践发展变化的结果。抛开实践活动的视野,就不可能理解人的社会关系,或是把这种关系理解为上帝的安排,或是直观地把人理解为抽象的“类”,这样就更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因为人的需要根本无法实现; 最后,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能,实践活动就是这种本能的现实体现,社会关系又促进了人的需要。抛开人的需要,就不会产生实践活动,也就不会有社会关系,一切就都无从谈起了。在现实的人身上,实践活动是内容,社会关系是形式,人的需要是动力。只有正确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三者相统一的基础上考察人的本质,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人的本质的丰富内涵。 1、“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马克思对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类本质的揭示,把马克思主义人的本理论与以往的人的本质理论彻底区别开来,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 第一,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实践作为人的本质,从根本上把人和动区别开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明确地阐述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认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但在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由于动物的活动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因而动物的“劳动”归根到底只能是一种本能的结果,它们不仅不懂得其他种的尺度,而且也没有意识到其 他种的非我存在。所以,动物没有自我与对象的区分,不能自觉其活动,当然也不能自觉其活动的限制。然而,人的活动的性质却与动物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从根本上而言乃是自由的有意识的。因而,人的活动的自由是一种意识到的自由,人能区分自我与他我、主体与客体,人自觉到非我的存在与自我存在的相异和对立,这就使人不仅能“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生产,还能“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就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人的活动的性 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差别就在于此。

论人的本质...论文

论人的本质 摘要: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我国战国初期的孟子最先提出的“性善论”的主张。人最初的本性到底是善是恶,其实是个没有必要纠缠的问题,人刚出生时,都是白纸一张,还说什么善恶呢?人性本善,有知不必然,无知则必不然,简单的说就是,有善端不一定有善行,有善行一定就有善端。 关键词:人性本质善恶 关于人性的问题,可以说,在哪个时期都是一个永远不会消亡的谈论话题。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和性无善恶论等不同学说,但我认为的是人性本善。 据《辞海》09修订版,“人性”指人特有的本质,是人的一种自然属性,是一种内在本质。“本”是指本来、原来的根源或根基;“善”是指善良、美好。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认为,一切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者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就是善;反之,就是恶。孟子认为“善”是人的天性、本性,是人所固有的,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依据,“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都为“善”。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其意思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众所周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徐本禹,为了山村孩子的教育放弃了自己的深造,这种善行毋庸置疑,就是由善端引起的!这不正好说明了人性根源是善的嘛。 在古代,君子是以仁、义、礼、智、道德品质为人性的内容,这种道德品质论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也就是人之所以高于

禽兽,优于禽兽的特有善性。如果说人性本恶,那么从古至今的一切善行又是从何而来呢? 当然,我也不否认人的行为有恶的一面。那些人不善良,他恶,不能归罪于他的本性。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和是非心,人人都有的善心,这都不是由外人给予我的,而是本来具有的,只不过恶人迷失了而已。这也从反面说明了人性本善,因为本质是不会随着外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坚持人性本善,恶只是有外部的环境影响而造成的,正如小鹰在鸡群中长大后是不会飞翔一样的,正如一个小孩在压迫中成长心理会扭曲一样。恶只是善的少量或者部分泯灭,人性本善。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汶川地震中,小林浩用自己微弱的身体托起四条生命的重生。 人心中的善就像春天的种子经发芽、成长、结果才会有善行。因为性本善,世间才会有如此多的感动,因为人性本善,所以在不知不觉中你已经为别人的苦难流了许多的眼泪。 人性本善。无数的善行善果都告诉我们,人性本善,这是一个古往今来所有人都认同的真理,只有这样,才能发扬人的本性,营造更和谐的社会。 所以说,人性是本善的。

谈你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

谈你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 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首先我认为要对社会主义这一词有充分的认识。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来源,定义等等。只有从基本的开始了解,我们才能对社会主义本质论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社会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后由马克思,恩格斯使用,并作出了科学解释,为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一种过渡。社会主义社会的定义是一种一群体利益为目标,按劳动分配为根本的非个人获利模式,以是否对社会发展有利,作为衡量标准的社会。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先有的采用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之一,其余的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有越南,朝鲜,古巴和老挝。 那么何为社会主义本质呢?邓小平先生曾系统的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阐述,用他的话来说那就是:“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也可以把他理解为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本质,核心问题。 谈完了一些系统,权威性的阐述,那接下来就应该谈一谈我自己本人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了。我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最早来自于中学时期,第一次学习思想政治的使我知道了社会现有的体制是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我曾在我尚未深入理解这些体制的情况下,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做了简单的对比,那就是社会主义是代表着贫穷,落后,封闭。其代表就是朝鲜,越南。而资本主义就是富裕,先进,其代表就是美国,欧洲诸国。我也一直认为我们国家最终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在经过了一定时间的了解之后,我发现了从前的想法是多么的荒谬。 邓小平曾在他在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过程中说过,“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样的说话,以我国的形势来看,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并不属于贫穷国家,应该在社会主义中处于初级阶段。由此看来,我们离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道理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国家依然任重而道远。

美术鉴赏——对美的认识

美术鉴赏——对美的认识 在姹紫嫣红的春日,去领略繁花似锦的美景;在苍翠葱郁的夏日,去游览如画般的山水;在硕果丰收的秋日,去捕捉丰收的喜悦,去拾得满地金黄;在银装素裹的冬日,去感受大自然的静谧,领悟不尽的神奇……这都是人们对美的认识的表现。美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统一复杂的心理活动,具体地说,美的认识是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进行的感受、体验、鉴别、领悟、评判和再创造的过程中,得到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享受。而高雅健康的审美享受又总是和道理情操等方面的审美教育有机结合的。 美的本质问题提出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传统美学主要回答了“美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美本质命题,对传统美学进行了总结。然而这一命题方式本身的缺陷使传统美学面临危机。当代分析美学应运而生,对传统美学进行消解,彻底否定了美本质。分析美学一方面解决了传统美学的危机,另一方面又否定了美学,使美学有走向灭亡的危险。美学研究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美学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同时吸纳各美学流派的积极方法和研究成果,才能使美本质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传统美学美本质研究滥觞于柏拉图,只是把美本质抽象地、机械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扬弃,批判地继承并发展、改造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创造了科学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就建立在这一哲学思想之上。马克思主义美学从人类的物质实践中把握意识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从人、人的本质中把握美和美的本质,从人的类本质、类命运中看待美和美的本质,为全面深刻地把握美的本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使美本质研究视野进一步开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 传统美学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哲学观念所界定的先验的美作为衡量艺术的标准,因此在艺术发展多元化的今天面临着其自身形态无法解决的契机。以维特根斯坦为首的分析美学从其分析哲学出发,认为当代西方美学所面临的危机,用现存的美学方法和观念根本无法解决,只有跳出传统美学的思维定势,打破传统美

浅谈对“人的本质安全”的认识

浅谈对“人的本质安全”的认识 一、物的本质安全与人的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指新设计的不打火花、不会引起瓦斯爆炸的电气开关,称之为本质安全电气开关。后来这一概念逐步延伸,泛指设备、设施、工艺、技术等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发生的功能。“物的本质安全”也成为安全管理目标之一,它是以科技进步为保障,通过先进的技术、严格的防范措施和设施,确保即使出现误操作也不会引发事故。 “人的本质安全”是“本质安全”概念在近年来的又一次延伸,是“以事为中心”、“以物为中心”的传统安全管理方式向“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安全管理方式转变过程中提倡的新主张,认为相当于设备、环境、制度等方面,人的行为处于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人的安全行为的不确定性,是安全生产中一个极大变数。人的观念与行为决定着装备使用的安全和效率,人的安全意识不够、行为不规范,再好的条件也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生产。因此,要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即人在思想上能够时时想到安全,人在行动上能够自觉自愿地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去执行,做到“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 目前大多数单位的安全管理思路重点仍然是“物的本质安全”这些“物”主要是作业环境、设备、设施等。以现有的技术条件,只要单位能够保证正常的安全投入,“物的本质安全”基本能够实现。 二、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是人祸 现代安全管理通过大量安全事故案例总结的一个论断即“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是人祸”。与不可抗拒引发的灾难不同,所有的安全事故背后都有人为的因素。通常分类,事故可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而设备的事故有它本身设计或维护的原因,间接原因其实也都与人的安全行为或操作、管理失误有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物的本质安全水平已经显著提升,因此由物的安全不安全因素直接引发的安全事故逐渐减少,人们对科技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对安全的警惕也有所放松,从而导致直接由人为因素引发的安全事故比例越来越高。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人性本质之一:人性本身固有的弱点就是贪婪、恐惧、追求控制欲、追求完美、患得患失、目光短浅、懒惰、冲动、无节制等等弱点,交易者是个天生的失败者。 人性本质之二:人性的固有弱点,可以经过训练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弱化、隐藏这些弱点,让他们变得不重要,不至于影响交易,成功的交易者都是训练有素、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人。但他们依然无法从根本上克服人性的弱点。如果彻底克服了,他们就不是人了。 人性本质之三:一个坏习惯往往是一个舒服的习惯,自然就形成了;而一个好习惯往往是一个不太舒服的习惯,需要刻意的锻炼才能养成;好的东西容易被破坏,好的习惯随时间、背景、境遇的改变,也呈现出耗散结构;比如小学生做早操一板一眼,很认真,到了中学生,就开始有点变形、偷懒了,再到了大学生更是敷衍了事。 由于市场和人性的本质,推导出市场与交易员力量对比的悬殊性。 悬殊之一:市场的资本是无限的,而交易者的资金及其有限,就

好比和一个永远无法战胜的巨大打架,退出的方式只有两种,放弃或者被消灭。交易者只能在局部、暂时、某个层面上能够取得一定的优势; 悬殊之二:市场的时间是无限的,而交易者的时间、精力和运气都是有限的,交易是一种运动,运动就有颠峰期,过了颠峰期,自然就走下坡路,无人例外。如果在过了颠峰之后,不限制交易头寸规模或者干脆功成身退,那么只有被市场消灭。 悬殊之三:交易者无法一次性成功,但可以一次性失败。由于人性的贪婪和盲目自我膨胀,当取得一次巨大胜利之后,并不认为这是市场恩赐,而归结于自己的天才,于是无论赚了多少钱非但不会罢手,还是变本加厉。而一次满仓加上对市场偏见,就会带来灭顶之灾。赢无法快,输可以是瞬间。 悬殊之四:市场的本质是随机性,也就意味着,市场在大部分时候都是适合亏钱的,而只有少数时间是适合赚钱的。但交易人员希望大部分时间交易,而小部分时间休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