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38571180.html,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探索作者:赵晖

来源:《东方教育》2014年第08期

【摘要】当代大学生对于抗战历史往往足够的认识与了解,在评价抗战历史上的某些重大问题上容易产生种种偏见与误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应该遵循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以充分的历史史实为依据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解惑与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抗战历史认识。

【关键词】抗战史教学;敌后战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四门大学思政理论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纲要》课程的教学是通过详细讲授中国近现代的诸多史实,采取“于叙事中寓论断”的形式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变迁的内在规律。

从05年《纲要》课程设置以来,《纲要》老师通过讲授种种丰富生动的历史史实,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历史变迁的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效。《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四门思政理论课程中一般处于较为前列的位置。以笔者所在高校进行的一次学生问卷调查为例,学生在回答“你偏爱的思政课”这一问题时选择《纲要》课程的达到了

55.7%,远远领先于其他三门课程[1]。

近年来,《纲要》课程的教学遇到了新的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微博、微信上充斥着大量所谓历史段子,这些真假不一的关于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叙述,又往往成为今天许多大学生了解历史的主要来源。作为《纲要》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正面回应新形势下这一严峻的挑战,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从而不断提升《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以《纲要》课程中的“抗战史教学”部分为中心展开实例探讨,希望能对于《纲要》课程教学研究的深入有所裨益。

如何正确看待全面抗战时期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两者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做出合理的评价,是《纲要》课程教学的难点之一。《纲要》教材中明确承认“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2]。”对于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取得的一些重要胜利,如台儿庄大捷、昆仑关胜利、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等都给与了肯定性评价,也批评揭露了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暴露的种种弱点和问题,如不敢放手发动民众,在抗战中后期的一些消极抗战表现以及豫湘桂会战中的大溃败等等。应该说,这些评价是较为合理和恰如其分的。但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经常能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同学在通过某些网络资料对于抗战有了一知半解式的了解后,往往对于教科书的看法持怀疑和否定的情绪,他们大多过于强调正面战场的重要性,轻视敌后战场,进而对《纲要》教材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一重要论断提出怀疑或否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