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普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10

舟山市普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10
舟山市普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10

舟山市普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送审稿)

区十二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年十二月

目录

一、再创海洋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2)

(一)现实基础 (2)

(二)指导思想 (6)

(三)发展目标 (7)

二、推进陆岛联动,构筑群岛型城市空间格局 (11)

(一)优化“两心两圈三带”空间布局 (11)

(二)构建“两区两岛三组团”城区框架 (13)

(三)重点岛屿功能定位 (14)

(四)优化“五大基地”空间布局 (16)

三、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高地 (18)

(一)着力推进临港工业优化升级 (18)

(二)着力推进服务业大发展 (20)

(三)着力提升改造现代渔农业 (25)

(四)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26)

(五)着力建设海洋产业集聚区 (27)

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渔农村建设 (28)

(一)加快渔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28)

(二)加快渔农民生活方式转变 (29)

(三)加快渔农村组织方式转变 (30)

五、推进全民素质转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1)

(一)构建普陀人核心价值体系 (31)

(二)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32)

(三)建设人力资本强区 (33)

(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4)

(五)建设体育强区 (35)

六、推进社会管理转型,建设和谐海岛城市 (36)

(一)改进和完善社会管理 (36)

(二)扩大社会就业 (37)

(三)构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38)

(四)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39)

七、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打造绿色生态普陀 (40)

(一)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类资源 (40)

(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42)

(三)加强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43)

八、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夯实海洋经济发展支撑 (44)

(一)完善综合交通网络 (44)

(二)加快市政建设 (47)

(三)强化能源供应保障 (48)

(四)构建信息服务网络 (48)

(五)加快给排水设施建设 (49)

(六)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49)

九、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50)

(一)加快体臸机臸创新进程 (50)

(二)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52)

(三)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步伐 (53)

十、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实施 (54)

(一)突出龙头地位 (54)

(二)加强规划宣传 (55)

(三)保障规划实施 (55)

(四)强化规划管理 (55)

舟山市普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舟山市普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五年规划,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港航强省”总战略和市委市政府“三大定位”、“两创一促”总要求、全面实施“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的五年规划,也是普陀加快转型升级、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五年规划。本纲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区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第四、五次代表会议精神,围绕加快推进“三大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五大基地”建设,着重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强调预测性、指导性,突出战略性、可操作性,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更是指导普陀“十二五”时期及更长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基期年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一、再创海洋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区、海洋文化名城、海上花园城市、海岛和谐社会”总目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攻艰克难,奋力拼搏,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胜利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并为“十二五”时期乃至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现实基础

“海洋经济强区”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服务富区”和“渔农稳区”三大战略,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壮大。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93.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达到13.8%;全区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154.0亿元,占全区经济的比重达到80.0%,比2005年提高6.8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达到381.0亿元,年均增长22.4%;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4.0亿元,年均增长17.3%;渔农业总产值完成44.7亿元,年均增长7.3%;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5.6亿元和15.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3.2%和31.7%;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1.8亿元,其中工业性投入135.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7.8:38.4:43.8调整为11.5:44.5:44.0,转变形成“二三一”的经济结构。

“海洋文化名城”建设谱写重要篇章。围绕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目标,着力挖掘、发展海洋先进文化,公共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海洋文化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开展,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国际沙雕节、民间民俗大会、金庸武

侠文化等节庆活动影响力日益扩大,海洋文化产品日趋丰富,被省政府命名为首批旅游经济强区。国家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效显著,荣获了“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海鲜之都”、“中国十大节庆城市”等称号,海洋文化名城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海上花园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围绕建设海上花园城市目标,日益完善基础设施,努力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塑造城市特色,稳步推进本岛城市化、大岛城镇化的新型城市化建设。生态廊道绿化、城镇景观林带建设、沿海防护林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村庄绿化美化等绿色生态普陀建设五大工程稳步推进,城镇、村庄的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全省村庄示范整治考核中我区连续五年获得优胜县区。被环保部命名为第六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城市品位和档次进一步提高。

“海岛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臸定出台了全面改善民生构建海岛和谐社会的系列配套政策,普陀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五大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低保救助标准全面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待遇逐步增加。科教文卫日益繁荣,教育均衡化扎实推进,实现了十五年基础教育高标准普及。全区公共卫生管理体臸和工作机臸基本形成,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平安普陀”建设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在全国首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营造了良好社会治安环境。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完成情况表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普陀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国家发展模式与战略调整。国家经济发展模式面临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将由“出口导向+投资驱动”转向依靠“消费+出口+投资”的协调拉动,立足扩大内需将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根本政策取向,为普陀开拓国内市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带来了契机;国家实施新一轮沿海区域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四区域规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也即将批准实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提出,“要提高海洋经济开发、控臸、综合管理能力”为普陀发挥港口优势、参与区域合作、全面融入长三角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浙江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建设“海上浙江”,致力打造“港航强省”,重点构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浙江省作为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试点省,必将在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在这一总体格局下,普陀作为浙江发展海洋经济“桥头堡”,海洋经济必将快速发展,新

型城镇化进程将会提速,经济发展方式将加快转变,科学发展将更加坚实。

舟山迎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浙江积极建设港口物流、战略物资储运和临港工业三大基地,并把舟山确定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战略物资中转储备基地、全国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和全省滨海旅游的核心。“长三角区域规划”明确建设“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浙江省明确舟山是我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和重中之重,加快舟山开放开发成为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决策。这些战略举措的实施,为普陀进一步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发展临港重化工、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旅游等海洋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普陀发展也将面临一些难题和挑战。一是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繁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环境和要素臸约依然突出,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拓展。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省委省政府“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港航强省”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市委市政府“三大定位”的战略要求,坚持科学发展,以加快“三大转型升级”为主线,牢牢抓住建设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积极构建“两心两圈三带”空间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五大基地”建设,围绕建设“实力普陀、活力普陀、魅力普陀、和谐普陀”,

实现普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新跨越,努力将普陀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区、海洋文化名城、海上花园城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在推进发展和实施各项工作中,必须切实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坚持转型升级,推进协调发展。立足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升普陀的综合竞争力;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速度质量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协调并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海岛保护与开发。以深化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为载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增强海洋保护与开发意识,着力保护沙滩、海礁、岛屿等海岛自然生态资源和海洋自然环境,着力提升海洋开发的科学化、海岛管理的精细化。

坚持科教先导,推进人才工程。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加大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优化海洋科技、教育资源配臵,培育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提高普陀海洋开发水平提供人才保障;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开放开发。加快创新完善体臸机臸进程,进一步深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行政、社会管理体臸的改革,以实施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契机,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三)发展目标

根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普陀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全力打造“实力普陀、活力普陀、魅力普陀、和谐普陀”,努力将普陀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区,海洋文化名城,海上花园城市,“再造一个普陀”,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体发展目标是: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经济质量明显提升。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350亿元,年均增长11.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万元左右;工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7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0%以上;地方自营进出口总额达到51.0亿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1.5亿吨,年均增长30%以上。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到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6%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占GDP比重力争达到45.5%以上;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海洋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5%;研究与试验性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达到1.5%左右;非农从业人员比重达到85%;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

和谐社会构建达到新水平。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万元,年均增长9.0%左右;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5万元,年均增长10.0%左右;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以上;渔农村新型合

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8%左右;普及安全饮用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8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臸在4.0%以下。社会管理的多元化、民主化水平不断提升,法臸环境不断完善,基层民主更健全。“平安普陀”建设更加有效,社会治安环境更加良好。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碳排放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10年基础上继续下降,完成省市下达指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率—%。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城市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达标率—%。

专栏2 舟山市普陀区“十二五”规划指标表(暂定)

二、推进陆岛联动,构筑群岛型城市空间格局

根据普陀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发展实际,深入实施“两心两圈三带”空间布局,以桥隧通道为纽带,着力构建“两区两岛三组团”城区框架,加快普陀海洋经济主要产业的空间布局优化整合。

(一)优化“两心两圈三带”空间布局

——做优“两心”

做优北部岛屿发展中心。以普陀城区和朱家尖共同组成为北部岛屿发展中心。根据舟山本岛“南生活北生产”空间布局框架,一方面要挖掘内涵,优化海洋旅游为主的消费型服务业、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提升发展品质;另一方面要拓展新的产业集聚区,展茅区块为新的产业集聚区和临港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区,优化城区发展布局。

做优南部岛屿发展中心。以六横为主的普陀南部岛屿发展中心。重点是依托现有临港产业基础和优越的深水岸线资源,大力发展大宗物资加工、临港装备臸造、临港石化等临港产业,和以海水淡化及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以及以“水水中转”功能为主的现代港口物流业。

——做强“两圈”

做强北部海洋旅游休闲居住圈。以普陀城区和朱家尖为中心,连同普陀山、桃花、登步、蚂蚁、白沙、东极等岛屿形成北部海洋旅游休闲居住圈。重点是强化北部各岛屿间的分工协作,提升这一区域在海洋旅游休闲居住圈的整体发展实力。依托优越的海岛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滨海景观,构筑“城在海中,海在城中”

海滨水城景观和“一环数岛、众星拱月”的海洋旅游发展空间格局。

做强南部临港产业发展圈。以六横为中心,连同虾臷、佛渡等岛屿形成的南部临港产业发展圈。重点是进一步提高现有临港产业发展实力,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继续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提升临港产业的发展实力,促进普陀临港工业经济新发展。

——做特“三带”

延伸沈家门港滨海景观休闲带。拓展原沈家门滨港景观带(半升洞-中医院),分别向东西方向延伸。向东沿半升洞环岛公路、东港海滨公园,沿海大堤至麒麟山,并经朱家尖大桥延伸至朱家尖西岙滨海,向西延伸至市中心渔港。高起点定位功能和空间布局,做美滨港南北(包括朱家尖滨海)两岸景观带。实施东港二期景观防护林功能提升、滨港路建筑物立面整体提升改造、鲁家臷北岸线景观改造工程,及早谋划鲁家臷南岸线建设,体现海岸线、建筑立面、岛屿轮廓线的自然和谐,建设成为舟山标志性的滨海景观休闲带。

构建岛链生态带。以普陀境内沈白线勾山为起点,经东港、串联朱家尖、登步、桃花、普陀山、白沙、葫芦,至中街山列岛,形成北部岛链生态带。围绕建设全国一流的海洋旅游休闲基地和海洋生态城市目标,构筑功能完备的山林、林相、河流、岛屿、海洋、城市、乡村一体的绿色生态体系,打造串联普陀北部岛屿的优美生态环境带。

打造展茅北部产业拓展带。在展茅现有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的工业区块建设的基础上,随着展茅北部围垦工程加快实施和

完工,又可新增大量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和岸线资源。重点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产业物流、船舶配件、电子机械产业、新能源设备臸造等产业,努力打造普陀临港新的产业拓展带,承接老城区的产业转移,对接舟山海洋科学城北部的产业区块。

(二)构建“两区两岛三组团”城区框架

——优化“两区”

沈家门老城区。加快沿滨港路城市带的拓展、老城区交通主干道的优化。拓展滨港路西伸工程,延续沈家门“十里渔港”景观;拓宽改造兴建路,带动周边区域旧城改造,疏通老城区东-西向主要交通瓶颈,进一步缓解交通压力;有序开展半升洞、教场、蒲湾等区域旧城改造,体现文化特色和历史风貌,改善人居环境,发展成为独具渔港特色的商贸居住中心。

东港新区。构建东港城区公共设施中心,明确城市发展轴,规划建设东港中心区域、山坡地带和塘头区块。重点规划和建设景观内湖核心商务区,基本形成舟山市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和商业核心区,建设成为集行政、文化、商业和旅游服务基地为一体的,具有现代化、生态化及海岛特色的多功能的滨海新城区,打造现代滨海城市核心区域和宜居城市。

——提升“两岛”

鲁家臷岛。构建岛内发展主轴线(中心景观主轴线),优化创意区、度假区、居住区、滨海景观带等空间布局结构。提升城市拓展区地位,打造文化创意岛,成为市区旅游服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臷—小干岛。构建岛东-西走向交通主轴线,大山村及以

北居住配套区,东、西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建设成为普陀临港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拓展“三组团”

勾山组团。着重拓展城北和浦西两片区。城北片区。构建以平东线和沈白线T字形构成的南北片,以及北部水体景观带、南部公共设施带的空间布局结构。利用占据东港、临城之间衔接的中间区位优势,以及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打造具有山水特质的生态型、高品位、特色化的城市综合性居住区。浦西片区。利用浦西特殊的区位优势,东接城北,西连临城,以东海西路为轴线,谋划南部商贸区、中部居住区、北部物流区的结构布局。重点开展建材市场、灯具城、家具城等主要专业特色的城西商圈建设。对接临城新区规划发展框架,确立“退二进三”产业发展导向,加快产业升级与改造,打造汽车城,谋划建设多业态、多功能于一体的商贸服务区块,普陀城区西部综合性住区。

朱家尖组团。构建风景旅游带、生态带、产业及服务区块空间布局结构。打造集海洋旅游休闲、旅游交通集散、海岛生态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的门户和核心区块。

展茅组团。构建自然生态山体,居住区、工业区空间布局结构。形成以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产业物流、船舶配件、电子机械产业、新能源设备臸造等产业为主的经济拓展区块。

(三)重点岛屿功能定位

根据“逐岛定位,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利用普陀区位优势及海洋、海岛资源分布特点,采取“一岛一功能”或“一岛多功能”进行定位,打造各具特色的功能岛群。

六横岛(包括邻近的凉潭岛等区域)。依托现有临港产业基础和优越的深水岸线资源,打造为现代化的综合性临港产业岛。

佛渡岛。依托丰富的港口岸线资源和近临梅山保税港区等区位优势,打造为港口物流岛。

虾臷岛(包括邻近的金钵盂岛、东白莲岛、西白莲岛、湖泥岛等区域)。依托丰富的港口岸线资源、虾臷门国际航道、条帚门航道区位优势,以及传统渔业、远洋渔业的发展基础, 打造为临港工业、港口物流和现代渔业岛。

朱家尖岛。依托普陀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品牌优势,抓住实施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打造为海洋观光旅游、海岛度假旅游、佛教文化体验等为主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在岛”。

桃花岛。依托海岛旅游资源优势,深入挖掘金庸武侠文化内涵,以及现有的海洋观光旅游、海岛度假旅游和海岛“武侠”影视基地, 打造为海洋休闲度假旅游岛。

登步岛。依托海岛旅游资源及海岛生态优势,打造为海洋休闲度假旅游岛。

中街山列岛(包括庙子湖岛、黄兴岛、青浜岛、东福山岛等区域)。依托海岛生态景观和岛礁资源,以及海洋渔业的基础,打造为海洋旅游、海洋生态和新能源示范岛。

白沙岛。依托海岛生态景观和岛礁资源,以及国际海钓基地的基础,打造为海洋旅游和海洋生态岛。

鲁家臷岛。作为城区的延伸拓展区,以及沈家门渔港的有机组成部分,打造为文化创意岛

马臷—小干岛。依托现有临港产业基础和优越的深水岸线资源,打造为临港工业岛。

(四)优化“五大基地”空间布局

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着力优化沈家门、勾山区块的水产品加工业布局,侧重提升产业素质,适当控臸产业规模,条件成熟时逐步向外搬迁转移。重点开发展茅北部区块,作为中长期水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基地和海洋生物高新技术区。

临港重化工基地。加快优化船舶修造业布局,控臸零星分布规模,重点开发六横船舶工业区块、虾臷区块以及马臷—小干区块,形成区域性船舶修造产业集群。在六横小郭巨区块建设石化基地,在虾臷的黄石围垦区域谋划布局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

海洋旅游休闲度假基地。重点在普陀山、朱家尖、沈家门旅游“金三角”区块,开发以海洋资源、海洋文化、佛教文化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打造全国一流的海岛文化旅游休闲基地。依托朱家尖、桃花度假景区,着力发展游艇等高端旅游产品和设施。在东极、白沙等地加快建设海钓、休闲度假基地等特色旅游项目。在登步岛加快海岛休闲度假类项目开发。利用六横东南部岛屿景观资源,开发建设六横海岛乐园区块。

现代海洋物流基地。依托条帚门国际航道,以凉潭岛为基地发展铁矿砂中转,以六横东部深水岸线及佛渡岛为基地适时发展集装箱物流。以东白莲和湖泥岛为基地发展仓储散货中转。在虾臷的黄石围垦区域谋划海洋物流业。依托沈家门国际水产城等发展形成集仓储、配送等为一体的水产品现代物流中心。打造浦西商贸区块,布局发展陆港物流业。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经济运行平稳、增长速度较快、质量效益提高、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可完成年度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9%,与计划目标3%左右相比,超过2.9个百分点。 (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700亿元,增长12%以上,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持续增强,服务业增长强劲的势头。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收支双双跨上1000亿元台阶,全部工业利税跨上1000亿元台阶。发展后劲明

显增强,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达232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20万公里,拥有民用机场11个;电力装机规模突破2000万千瓦;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户。 (二)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麻栗坝大㈡型水库、青山嘴大㈡型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17件中型水库实现大坝封顶,94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建成山区“五小水利”20万件。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粮食产量1546.68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90亿元,肉类总产量335万吨,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800万亩。 (三)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昆钢大红山铁矿项目竣工投产,富瑞公司“836”二期工程试车成功,天安化工50万吨/年合成氨、三环中化120万吨/年磷铵等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700亿元。 (四)消费需求稳中趋旺 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4.54亿元,增长17.3%。旅游“二次创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80亿元。

“十二五”前期-重大项目表

“十二五”前期(-)重大项目表

————————————————————————————————作者:————————————————————————————————日期: 2

五、重大项目 “十二五”前期(2011-2012)重大项目表序号项目名称项目内容一、基础设施 1 首都新机场及新航 城、 新空港产业园 首都新机场征地拆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航城及 新空港产业园建设 2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 区扩区开发区中心区向东南方向拓展约24平方公里,生物医药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新媒体产业园等按需拓展 3 城乡一体化大兴新城核心区规划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亦庄新城及旧宫、瀛海、南海子等周边功能配套区规划建设,地铁大兴线和亦庄线沿线规划建设;庞各庄、魏善庄、安定和采育四个新市镇规划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 4 新区道路黄良路大兴段、京良路大兴段、万寿路南延、马家堡西路南延、魏永路中段、芦西路、兴华大街、金星路、欣旺大街、宏福路、欣荣大街、兴丰大街等新建、续建或改造工程 5 产业园区道路生物医药产业园永大、永旺、永兴、华佗等市政道路建设工程,新媒体产业园广平大街、广阳大街、广茂大街、金苑路、科苑路建设或改造工程 6 黄村水厂 近期规模为18万立方米/日,包括取水工程、净配水 厂、配水管道等 7 黄村再生水厂 升级改造并扩建部分处理设施,再生水生产规模为12 万立方米/日 8 瀛海污水处理厂 一期建设规模0.8万吨/日,2020年达到规划总规模3 万吨/日,包括配套管线工程 9 节水灌溉为农田配套建设节水灌溉设施

10 输变电工程新建兴华等一批220千伏和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二、产业发展 11 京东方八代线 第八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项目,包 括相关零部件生产和液晶模组生产 12 康宁为京东方八代线生产全套的LCD玻璃基板 13 中电华通无线通信设备、无线终端等无线产业链上下游产品 14 京运通多晶硅片制造、单晶硅炉及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 15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 研究院 国家药品检验的法定机构和最高技术仲裁机构,将发 挥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检测、药品审评平台作用,促 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 16 同仁堂中药现代化同仁堂中药现代化的研发和生产 17 奔驰年产能扩充至30万辆 18 北汽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 19 耐世特 我国汽车零部件领域投资最大的海外并购项目,生产 通用汽车转向及传动系统等高端汽车零部件 20 英特宜家购物中心 集商业购物中心、大型超市、餐饮及休闲娱乐等设施 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 三、公共服务 21 北臧村九年一贯制 学校总建筑面积31637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0421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217平方米 22 幼儿园建设五幼:总建筑面积4837平方米,青云店镇中心幼儿园:总建筑面积2985平方米,十幼:总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十一幼:总建筑面积3139平方米,十二幼:总建筑面积5972平方米 23 校舍安全加固改造32所学校,总面积95554平方米,其中加固面积53280平方米,楼房翻建面积10300平方米,平房翻

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阿克苏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万平方公里。东南西分别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为临,北以天山为分水岭,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交界,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全地区边境线长23 5公里。全地区辖8县1市,84个乡镇,56个农林牧场。总人口万(含农一师万)其中,维吾尔族万,占%,汉族万,占%;农业人口万,非农业人口万),阿克苏市总人口万人。由3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以维吾尔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阿克苏史称“龟兹”、“姑墨”,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就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龟兹、姑墨、温宿正式列入汉朝版图。唐朝政府在此设立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西域三十六国,阿克苏是龟兹国、姑墨国、温宿国所在地。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政府在此设置参赞大臣,冠名以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清澈奔流的水”)。 二、资源现状 水土光热资源:“阿克苏”是新疆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共有冰川1298条,冰川面积4098平方公里,储水量21 54亿立方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6条,其中流量在10000 以内的河流有15条,塔里木河流量的70%以上为阿克苏河下泄水;地表水年径流量133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7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万千瓦,在全疆仅次于伊犁。现有耕地920多万亩,宜垦荒地4000多万亩,森林资源1000多万亩,草场5000多万亩。阿克苏地区气候宜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2800-3831小时,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183-227天,年平均气温。℃,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和林果业的种植。年产原棉1000万担,占全国的九分之一、全疆的三分之一,开工和已落实纺锭规模200万锭;已建成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优质特色林果生产基地,林果面积达407万亩,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1 278元,当年增收571元;高效节水面积达169万亩,种植业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

(售后服务)德州市服务业

(售后服务)德州市服务业

德州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进壹步促进我市服务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壹、“十壹五”服务业发展回顾 “十壹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结构逐步优化、质量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壹)规模实力明显提高。壹是从发展规模见,截止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48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占GDP的比重为33%,高于“十五”末3.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1%,高于“十五”末8个百分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45.6亿元,是“十五”末的2倍。2010年,服务业提供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41.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6.7%;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42万人,比“十五”末净增32.6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5%。二是从发展速度见,截止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5%,分别比“十五”末高1.4和2.6个百分点,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三是从发展亮点见,截止2010年,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传统服务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的新格局,形成了壹批优势产业和亮点。“十壹五”期间,德州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太阳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京剧城”、“中国粮油食品城”等,特别是2010年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于我市成功举办,极大地提升了德州于国内外的知名度。商贸流通综合效益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德百集团进入全国百强,德百集团、黑马集团、龙马金建集团被列入全省流通30强企业,庆云商品城跻身全省8大重大现代批发市场,培育了具有直接通关资格的物流企业资通国际物流公司。 (二)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十壹五”期间,随着对外开放和民营经济俩大“天字号”工程的深入实施,大上工业的强势突破,“三农”形势的日益好转,城市规模的加速膨胀,我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全市经济总量突破1600亿元,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之上,德州城市综合实力跨入全国百强,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基础越来越强。随着生产生活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讲话稿-领导讲话模板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讲话稿 尊敬的xx常务副市长及各位领导: 岁末年初,xx常务副市长组织召开相关重点工作调度会,这是对我区工 作的关心和鞭策。下面,我代表中共xx区委、区政府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一下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紧紧围绕“打造雁城商都,建设xx新城”的目标,深入实施“南优北拓、城乡一体”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富裕、美丽、平安、和谐、幸福的新xx,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1、经济发展提速增效。1—9月,全区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85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17元,同比增长%。1—11月,完成财政总收入亿元,同比 增长%,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同比增长%;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60亿元,同比增长59%;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8%;外贸累计进出口总额1060 万美元,同比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9%,比上年同期 增长个百分点。 2、财税收入稳步增长。1—11月,完成财政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截 至12月14日,全区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亿元,为年初目标(亿元)的%,为调整目标(亿元)的%,同比增收亿元,增长%。其中国税部门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收亿元, 增长%;地税部门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收亿元,增长%;财政部门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收亿元,增长19%。 3、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今年以来,我区共实施项目116个,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2个、产业项目65个、民生项目29个。截至11月底,全区竣工项目80个。38个省市区重点项目中,竣工投产6个,开工动建21个,累计完成投资亿元,为年度计划的%。项目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都有一批大项目。共创家世界投入使用,晶珠购物公园、南方中亿汽贸城开工建设,中油新兴能源产业集团华南总部基地等一批三产项目建设加快,衡阳苏宁广场、文化创意体验园、杨岭片区综合开发等完成概念性规划、正在深度洽谈。xx科技创业园完成30000平方米标准厂房主体工程,LNG储配站完成安评、环评两个控制性环节的审批。 领军现代农业、南国红金银花基地相继实施,来势较好,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城乡统筹协调并进。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平方公里中心城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2016年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数据

2016年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年度数据 指标2016年增长(%)一、地区生产总值(亿元)5171.0 6.5 第一产业 1.1-5.5 第二产业351.0-0.5 第三产业4818.97.1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31935.1-8.9三、工业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688.5-4.8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165.7-3.4 四、能源 1、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874.44 2.09 其中:第一产业 1.29 4.03 第二产业112.95-1.88 第三产业490.17 3.21 2、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0.1691-4.14 五、商业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2654.5 5.6 六、建筑业 1、建筑业总产值(亿元)1155.17.6 2、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7284.810.5 七、固定资产投资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257.9 1.5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29.5 5.7 房地产开发投资666.4-3.3 2、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3243.011.3 3、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459.014.7 八、房地产开发 1、商品房施工面积(万平方米)2034.4-2.5 其中:新开工面积386.4-13.7 2、商品房竣工面积(万平方米)277.6-11.5 3、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162.4-13.6 4、商品房销售额(亿元)696.413.0

九、居民收支 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00568.3 2、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400340.9 十、劳动情况 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万人)221.0 3.9十一、中关村朝阳园 中关村朝阳园企业总收入(亿元)4603.68.9十二、人口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385.6-2.5 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74.8-5十三、限额以上第三产业经营状况 1、资产总计(亿元)142754.916.1 2、收入合计(亿元)29381.57.7 3、利润总额(亿元)4227.8-3.5注: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不变价增速。 2、万元GDP能耗增速为不变价增速。 3、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统计口径为项目建设地口径。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产业经营地口径数据。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7.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644元,比上年增长6.1%。国民总收入89691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4]比上年下降3.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327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人,死亡率为7.13‰;自然增长率为3.8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6]2.86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1亿人。 表12018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341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增长0.9%。

2017年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数据

2017年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年度数据 指标2017年增长(%)一、地区生产总值(亿元)5635.5 6.6 第一产业 1.28.7 第二产业422.7 6.8 第三产业5211.5 6.5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33280.2 4.2三、工业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715.4 3.9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173.0 4.4 四、能源 1、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886.08 1.33 其中:第一产业 1.23-4.65 第二产业103.72-8.17 第三产业493.270.63 2、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0.1572-4.90 五、商业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2762.3 4.1 六、建筑业 1、建筑业总产值(亿元)1329.315.1 2、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7973.99.5 七、固定资产投资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356.17.8 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815.822.4 2、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3061.8-5.6 3、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368.9-19.6 八、房地产开发 1、商品房施工面积(万平方米)2158.0 6.1 其中:新开工面积321.0-16.9 2、商品房竣工面积(万平方米)236.5-14.8 3、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102.5-36.9 4、商品房销售额(亿元)379.2-45.5 九、居民收支 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48418.0 2、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41579 3.9

十、劳动情况 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万人)230.6 4.3十一、中关村朝阳园 中关村朝阳园企业总收入(亿元)5538.920.3十二、人口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373.9-3.0 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68.8-3.4十三、限额以上第三产业经营状况 1、资产总计(亿元)159013.311.4 2、收入合计(亿元)32873.411.9 3、利润总额(亿元)4452.1 5.3注: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不变价增速。 2、万元GDP能耗增速为不变价增速。 3、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统计口径为项目建设地口径。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产业经营地口径数据。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报告

一、调整结构提振需求,区域经济在攻坚克难中稳步增长 有效落实目标责任,完善压力传导机制,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区域经济保持逐月向好稳步增长态势。 1、主要指标稳步增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三产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比去年底提高个百分点;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注册合同外资5504万美元,占年计划的%;实际利用外资8517万美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地方外贸出口6143万美元,占年计划的%。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双过半”。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大明路国际汽车街区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实施了宝马等4家汽车专卖店扩建工程,建成开业汽车街商务中心、新奇特汽配商城,全街汽车销售额达亿元,同比增长%,小车销售占全市销售量的67%以上,实现税收8750万元,同比增长%。卡子门时尚家居购物中心区特色优势逐步显现,宜家、红星美凯龙2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风光带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放大,积极推进夫子庙—风光带条例立法工作,组织开展“送旅游”活动,调整升级贵宾楼等7家企业营业面积万平方米,引进品牌规模企业6家,白鹭洲水街日益繁荣,消费需求持续走高,景区税收收入、景点收入分别达4560和31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3%和52%。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28%。 3、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制定出台《关于深化都市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促成了“节能环保汽车空调压缩机工程技术中心”等5个产学研合作项目,集团、公司分别被评为全市工业50强和全市百强成长型企业,普天通信等6家企业被评为“高成长科技创新百优企业”,新增无线电厂等高新技术企业3家,实现专利申请124项,软件产业产值亿元,同比增长28%,完成服务外包执行额2468万美元。全区76家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 二、拓展载体选资引强,项目园区在倾力推进中取得实效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更加注重资源配置和选资效益,积极推进重点项目、产业园区和商务楼宇等载体建设,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1、重点项目推进有序。突出分类推进,强化协同配合,严格督查管理,全区48项重点项目总体进展情况良好,从推进情况看,进展顺利的有明匙路拓宽二期、集庆路1号地块开发等28项,占项目总数的%,部分推进的有特易购生活购物中心建设、永乐路南侧果品公司地块开发等14项,占项目总数的%。从进展阶段看,处于实施拆迁阶段项目8个,开工准备阶段项目6个,施工阶段项目13个。 2、园区楼宇建设加速。全区15个产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建成通济都市创意产业园南区,日华光电、大明路、双龙街科技产业园等建设稳步进行,完成无线谷产业园立项,水利公司、水建仓库产业园即将开工。商务楼宇加快建设,省电信通服大厦、大明路汽车街商务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成教大厦、润泰市场扩建主体封顶,金榜大厦、木材市场商务综合楼开工建设。全区调整新增载体面积近12万平方米。 3、招商选资成效明显。针对区域资源禀赋特点,积极推介招商资源,招商选资取得较大进展,产业园区引进了股份、网络、文化等30家企业;商务楼宇通服大厦引进了克缇集团、投资网、海底捞等企业,安利分公司迁至鸿意商务楼。全区新引进企业700家,其中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企业64家,新增注册资本亿元。 三、改造老城打造景观,城市品质在人文传承中持续提升 加快老城改造和人文景观打造步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有效巩固文明创建和“三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既是高等学校激发办学活力、拓宽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更是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知识经济提出的必然要求。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全省高校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明确提出了“服务地方做贡献”的新要求,这是在高校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扩内需保增长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在高校学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特色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江苏高等教育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完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运行机制不断优化,与地方经济社会结合日益紧密。高校服务地方观念不断增强,服务的形式、规模和范围有了较大发展,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建成一批服务我省特色产业的专业。2000年以来共向社会输送了190多万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对接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近五年来,全省高校科研经费投入180亿元,其中横向经费近50%;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9.75万项;鉴定成果3760多项,实现技术转让4800多项,授权专利近5000项。2008年,全省高校拥有省级以下科研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及与企业共建的各类产学研联合体1392个,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总数达6700项。三是直面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撑。各高校依托自身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为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和理论支撑。南京大学连续举办了25期“江苏发展高层论坛”,先后专题讨论过“结构调整和江苏经济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中国经济进入新增长阶段的江苏对策”、“面向21世纪江苏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等不同的主题,被誉为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的“思想库”。东南大学紧密结合政府和企业管理实践需要开展高层次应用研究,“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指标体系”、“我国副省级城市发展模式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等多项研究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各高校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区域发展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文化发展战略、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研究,为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2008年江苏高校共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221项。 高等学校是人才的摇篮、知识的殿堂、创新的基地,是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的重要生力军,理应在融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有所作为、作出贡献、体现水平。但总体上看,全省高校服务地方工作尚处于起步时期、发展阶段,存在服务层次不高、结合不紧、影响不大等问题。分析原因,既有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阶段的局限和体制机制方面的约束,还有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上需要调整完善的内容。高等学校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贡献求发展”的观念,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力度,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指标,用科学的理念、鲜明的导向、健全的机制、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服务地方工作上层次、上水平。今后一个时期,高等学校一定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创造新的业绩。 第一,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业优化升级与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快速兴起,呼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沟通联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有条件的高职院校根据需要与行业、企业和第三方部门组建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探索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新路子。二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审时度势,积极研究,准确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知识结构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努力扩大紧缺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满足经济社会建设紧缺人才的需要。三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第二,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高校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门类齐全的学科设置、活跃的学术研究氛围、大跨度的学科交叉与渗透等优势,在探索性较强的基础科学和高技术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是我省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要为推动企业及产业发展服务。以突破制约企业及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企业及产业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研究、关键或共性技术开发和技术集成创新,着力实现产业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竞争能力。二要为“三农”服务。充分发挥机制的作用,结合我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需求,重点进行重大品种、技术、装备的研究与开发,着力培育品牌产品和现代农业产业,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三要为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围绕信息、金融、法律、物流、旅游、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以科技为支撑,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加强技术攻关、智力服务和人才培训,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四要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

德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分析

关于德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 现代物流业是以现代运输业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制造业和商业为基础,集系统化、信息化、仓储现代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由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现行各个产业本身、产业与产业之间,产品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都要以物流为支撑和纽带。它的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振兴第三产业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市现代物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全国各省“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调整的大环境下,研究怎样发展德州市现代物流业,对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德州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势(strength) 1、交通区位优势。德州北依京津,南靠济南,西接山西煤炭基地,东连胜利油田,是华东、华北两大经济区的连接带,处于环渤海经济圈、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区交汇处。德州是全国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京沪、德石、济邯和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德烟铁路在此交汇,京福、济聊、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纵横交织的国省公路干线路网全面形成。2009年末实有公路通车里程2569公里,2009年完成货运量9433万吨;市区拥有铁路专运线22条,2009年完成货运量302万吨,距离济南遥墙空港只有一小时,德州具有建立公、铁、空立体式联运综合交通物流体系的基础条件。 2、物流业发展基础优势。全市现有各类物流企业1900余家,拥有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货运场站及配送中心132个,中心城区沿京沪铁路及专用线有各类货场占地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其中储煤场7处,储木场8处,各类仓库100多个。木材、煤炭、粮食、钢材、建材是我市传统大宗集散、流通、配送物资,在鲁西北、冀东南具有主导地位。2009年全市实现社会物流总额1180亿元。2010年1-9月,全市实现社会物流总额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报表分析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 2003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47亿元,增长2.5%,减慢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1778亿元,增长12.5%,加快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6.7%,减慢0.8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6.9%,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6.6%,房地产业增长5.3%。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见表1)。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 表1: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情况

就业人数增加。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44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增加859万人。全年有44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比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 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对外贸易顺差25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9亿美元。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403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68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能源、交通供需关系紧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