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0页例3。

【学习目标】

1、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2、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解决数学问题后的成功体验,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单

【活动方案】活动一:想一想

我猜想,电影院的经理最关心卖出了多少张票。

一场电影票房收入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观察:了解了哪些信息?

什么情况会使电影院经理最开心?

请估计,电影票全部卖完了吗?(同时打出:本场电影票房收入2200元)说出判断结果的依据?

1600+1000=2600元,但只收入了2200元,说明电影票没有全部卖完。想想:什么情况下,人数最少?结合信息思考。

思路:

甲票卖完,就有40张,也就是有40人。乙票卖的张数是:(2200-40×40)÷10=60(张),也就是有60人。观众最少有:40+60=100(人)。

回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什么情况下观众最少?(尽可能多卖贵的票)在具体解决时,有可能遇到不恰当的情况,要认真分析作出调整。

当然,根据票房收入2200元算出的观众人数最少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不排除有其他人数的可能。

独立练习

1、第21页课堂活动第3题。

2、再看另一个事例。(课件出示)精装80元/套简装30元/套春苗书屋新进了《上下五千年》精装20本,简装30本。王老师为学校图书馆购这种书共花了1540元。他最多买了多少本?

3、独立解决

电影院有甲票座位60个,乙票座位125个,本场票房收入4000元,本场观众最少多少个人?最多多少个人?

拿出购书方案表,把解题的方案和算式写出来。

甲票:50元/人

乙票:20元/人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10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3)

第10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80 “练习与实践”第10~13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应用假设、列举等策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特点选择恰当的策略或综合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解释和说明选择的策略和思路。 2.学生能根据策略说明分析问题的思考过程,提高根据问题特点灵活选择、应用策略的能力,提高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加深对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的体会,进一步体会数学策略、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应用数学策略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假设、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问题特点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复习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和策略,主要复习了应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画图、列表和转化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继续复习解决问题,主要应用假设、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了解一些实际问题特点和相应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要求学生读题,看懂表格里的意思。 提问:能说说习题的意思吗?表格里已经填写的分别表示的是什么? 引导:请你在表格里填一填,看看是怎样变化的,经过几次白子和黑子枚数相等,然后根据填表的过程想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自己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填表,列式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填表的?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出这样取放多少次后,白子与黑子正好相等?你是怎样列式的?能说说怎样想的吗? 追问:解答这道题时用的什么策略? 2.做“练习与实践”第11题。 让学生说说题里告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提问:把长90米的绳子分成的三段长度有什么关系? 引导:你准备怎样理清三段绳长的关系,怎样解决问题?同桌讨论一下。 交流:你准备怎样理清绳长的关系?你想怎样解决问题呢?可以有哪些假设的方法? 引导:请你选择一种假设的方法,列式解答。 交流:你怎样假设的?说说你的算式。 用不同假设的同学来说说你的方法。 提问:解答这个问题用了哪些策略? 3.做“练习与实践”第12题。 让学生观察、阅读,把情境组织成实际问题。 引导:你想怎样解答?自己想一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然后列式求出结果。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板演。 交流:大家看看这里是怎样解答的,用了什么策略? 追问:你是怎样假设的? 提问:还可以怎样假设?哪位同学用了这样的假设策略的?说说你的解答过程。 追问:假设的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根据哪个条件假设的? 4.用恰当的策略解决下列问题。 出示:货场要运货50吨,用2辆大货车和6辆小货车正好运完。一辆大货车的载重量比一辆小货车多3吨,大货车的载重量是多少吨?小货车呢? 提问:这道题和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想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自己解答。有困难的可以讨论。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假设方法的学生分别板演。 交流:解答这道题能用什么策略?可以怎样假设呢? 哪一种解法假设都是小货车的?怎样思考的? 假设都是大货车时要注意什么呢?这里每一步表示的什么意思? 提问:这里用假设策略时要注意什么? 5.做“练习与实践”第13题。 (1)指名学生读题。 引导:你能按要求先在表里假设两种门票的张数,再通过调整找出答案吗?那请你自己假设、调整找出答案。 学生假设完成,教师巡视。 交流:你是怎样假设的?这样假设后怎样调整的? 还有假设不同的张数再调整的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7课时 解决问题

第5单元面积 第7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2、提高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运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难点:正确灵活地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从大到小说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教师板书)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71页例7。 出示例7标识牌和问题。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怎样计算呢?怎样换算成平方米呢? 师生共同温习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1)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小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添几个“0”。 (2)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大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去掉几个“0”。

所以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2、学习教材第72页例8。 出示例8。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生共同探求计算方法。 知道客厅的长和宽,也知道地砖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先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中的面积,就可以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也可以先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分别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再用乘法计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 方法一: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教师: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来验证一下。 9×200=1800(平方分米),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正好与客厅的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在教材上完成第74页的第5题,集体订正。 2、判断下面各题,错的要说明原因。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2)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4)用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0 页例2。 教学目标: 1、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解决连除应用题。 2、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分析解决问题,知道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在感受、体验、探索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六一节的脚步声一天一天向我们走近,我们苍南实验一小为了欢庆“六 一”开展了各种活动。看!三(1)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图,图上画的是60 位小 朋友出场进行团体操表演) 师: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三(1)班的同学整理成漂亮的队形。出示图:(主题图)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每队有多少人?每个圆圈有 多少人?……) 2、师: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求每个小圆圈有多少人”,要求这个问题,需要收集哪些有用的信息? 3、学生汇报,师引导。将学生的汇报整理成例2 三(1)班60个同学参加团体操比赛,平均分成 2 队,每队有 5 个小圈,每个小圈有几人? 二、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 1、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在练习本上试着列算式,相信你一定能行! 2、组织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说一说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看看,哪一组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汇报: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60 - 2=30 (人)30 - 5=6 (人) ②60 - 2 - 5=6 (人) ③60+(2X 5)=6 (人) 每组方法师边听边板书,再由学生说说这种方法解答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课堂上有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导学案-第7课时 解决问题(1)

3、解决问题 第7课时解决问题(1) 课题: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 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60×45=2700(元)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1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种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10课时 解决问题(1)教案

第2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10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会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分钟计时,学生在口算卡上完成20道口算题。 2、计算。 教师板书下列各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6903 40022 50805 4284 6903 60005 32284 5455 (1)集体完成。 (2)指名学生板演。 (3)说一说,各自是怎样计算,如何验算的。 (4)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指导。 (5)表扬算理清楚,计算正确及有进步的同学。 3、计算比赛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9页例8。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问:“大约”是什么意思?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估算267÷3时,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然后应用乘法口诀,估出商是多少。在这道算式中,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也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且300和270都是3的倍数。 指名学生板演。 方法一: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 267÷3≈100(元) (30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方法二: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 267÷3≈90(元) (27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课时 解决问题

第7课时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教学准备】 课件。 【情景导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买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

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进行新课】 1.学习例8(第一问)。 (1)出示图片(画有8个碗,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妈妈买8个碗,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碗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碗,标出一共18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碗一共用了18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8个碗多少钱?先求每个碗多少钱?再求8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4)总结做法。 先求出每个碗需要多少钱? 18÷3=6(元) 再求出8个碗需要多少钱? 8×6=48(元) 这就是先归一,再归总的算法。 2.学习例8(第二问)。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解决问题 人教版新课标

第4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2、减法 第3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例4。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能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 学会分析问题,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过东西吧! 2.出示例4主题图。 看看小红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探究新课 1.从图中你了解到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1)收银员应收多少钱?(2)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1)求收银员应收多少钱是一个准确的数还是大概的数?(2)求爸爸应准备多少钱,这个数是准确数还是大概的数呢?

3.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各需要用到哪些信息?试试看。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同时指名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列式并计算,最后组内交流、检查。 4.集体订正,然后师进行概括小结:解决问题时,要分析具体情况,想一想需要哪些信息,并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九第12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从图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求准备多长的网就够了,要用到哪几个信息?该怎样解决呢? 小组内说一说,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然后自己独立解答。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习九第14题。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引导学生认真看图、读题,弄懂题意:每次最多运450千克的货物,把货

第3课时十几减9解决问题

第3课时十几减9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经历十几减9的计算过程,比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计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十几减9的算式,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能用“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三、教学难点: 经历探究计算十几减9的思维过程。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题卡、小棒 五、教学过程: (一)热身赛 8+9= 15-9= 17-9= 6+7= 13-9= 7+9= 18-9= 9+5= 14-9= 11-9= (1)集体订正 (2)评讲:请你说说17-9你是怎样计算的 (3)指名学生说自己的算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师: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前面大家共同探究的十几减九的几种方法,那么老师希望大家在后面学习过程中,能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题。好,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的十几减九的练习课。 (二)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喜羊羊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很喜欢,今天喜洋洋他们来到我们的课堂了,大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生:你们好 师:今天一大早懒羊羊村长把大家召集了起来,交给他们一个重要的任务。原来灰太狼趁大家没注意,把羊村的宝藏偷走了,现在任务就是要小羊们找回宝藏。当然这一路上困难重重,大家有信心帮他们夺回宝藏吗 生:有! 师:好,下面就进入我们的闯关活动。 1、速度大作战 师:我们来和喜羊羊比一比谁的速度快吧 12-9 = 16-9 = 14-9 = 18-9 = 17-9 = 11-9 = 16-9 = 13-9 = 用你最喜欢的算法算算18-9= () 2.看图写算式 师:跑那么快,大家一定都渴了,看,同学们,我们来到了草莓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

第3课时解决问题 课题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对圆的面积知识的一个拓展,也可以理解为圆与正方形的特殊组合。本节课利用组合图形的特点来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在理解两种特殊的组合图形特点的基础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借助经验,理解图形特点。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感受到圆外切正方形与圆内接正方形都可以理解为圆和正方形的简单组合。借助主题图的演示,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圆外切正方形和圆内接正方形的特点。 2.尝试应用,掌握方法。 以半径为1m的圆为例,引导学生求出它与外切正方形和内接正方形面积的差,学生汇报交流,得出结论。体现了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练掌握计算圆面积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已掌握的计算圆、正方形、三角形等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了解并掌握外方内圆、外圆内方图形的特征,以及相关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很好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圆规直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以旧引新(6分钟)1.复习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圆的面积公式。 2.回答下面各圆的面积。 1.说出S正=a2、S圆=πr2 2.左圆面积=π×22=4π 右圆面积=π×(2÷2)2=π 1.边长是5cm的正方形面积是多 少? 5×5=25(cm2) 2.如果r=4cm,则圆的面积是多 少? 3.14×42 =3.14×16 =50.24(cm2)

三年级数学下册(RJ)第10课时 运用估算解决问题教案

第10课时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课题: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分钟计时,学生在口算卡上完成20道口算题。 2、计算。 教师板书下列各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1)集体完成。 (2)指名学生板演。 (3)说一说,各自是怎样计算,如何验算的。 (4)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指导。 (5)表扬算理清楚,计算正确及有进步的同学。 3、计算比赛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9页例8.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问:“大约”是什么意思?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估算267÷3时,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然后应用乘法口诀,估出商是多少。在这道算式中,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也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且300和270都是3的倍数。 指名学生板演。 方法一: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 267÷3≈100(元)

(30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方法二: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 267÷3≈90(元) (27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2、学习教材第30页例9.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求出18个箱子大约能装下多少个菠萝。因为18接近20,可以把18看成20,算得20个箱子能装下160个菠萝,182>160,所,18只纸箱肯定装不下182个菠萝;还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算出装完这些菠萝至少需要多少个纸箱。菠萝的总数为182,接近180,180除以8得数大于20,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所有的菠萝。 指名学生板书。 方法一:18≈20 20×8=160(个) 方法二:182≈180 182÷8>20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4天传递了816千米。平均每天传递多少千米? (1)出示题。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列式解答。 (5)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有530把椅子,分5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把?如果分4次运呢?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第6单元百分数(一) 第3课时?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教材第85页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和分数的互化。 2.会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用百分数乘法列式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371.45?0.996 2.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以上每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做后集体订正,并请学生说一说转化的过程。 3.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

小数? 学生回顾后,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二、自主探究 1.教学第85页例2。 (1)理解题意,择取信息。 (2)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定义一样吗?为什么? (3)怎样列式? (4)如何计算?讨论交流 (5)学生探究尝试。 (6)交流小结方法: 小数(观察:怎样转化?) 百分数?分母是100的分数 最简分数 (7)根据刚才的讨论和计算,说一说如何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只要小数点向左移动…… (8)完成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1题(下一排),指名练习,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8题。(先填后说算法) 2.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7题。(先填,后观察相等的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关系) 3.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12题。(交流讨论) 4.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14题。(先计算,后比较) 5.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15题。(尝试后说出你的思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一谈。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十八第9、10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10课时解决问题(例8)教案

第10课解决问题(例8) 授课日期:审核人: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的例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巩固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过程与方法: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灵活地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PPT。 课型:新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思 填空 1. 小明家的客厅长6(),宽4(),面积是 ()。 2. 边长为2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3.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1分米,面积是()。 4. 长方形的面积是128平方米,宽是8米,长是()。 5. 9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7平方米=()平方分米 7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4500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互动生成 学习教材第72页例8。 投影出示例8。 教师:观察情境,从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1:我知道地砖是正方形的,它的边长是3分米。 学生2:我知道客厅的长是6米,宽是3米。 学生3:我知道问题是给客厅铺地砖,求一共需要多少块地砖。 师生共同探求计算方法。 知道客厅的长和宽,也知道地砖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先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砖的面积,就可以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 也可以先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分别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再用乘法计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

方法一方法二 6×3=18(平方米) 6米=60分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3米=30分米 3×3=9(平方分米) 60÷3=20(块) 1800÷9=200(块) 30÷3=1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教师: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 9×200=1800(平方分米),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 正好与客厅的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三)学以致用 1. 陈俊家的厨房地面长3米、宽2米。用面积是4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厨房地面,需要多少块? 2. 如下图,用面积是4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人行道,需要多少块? 3. 教室前面的墙壁,长6米、宽3米。墙上有一块黑板,面积是3平方米。现在要粉刷这面墙壁,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拓展提升 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20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行驶6分钟,能给多大的地面洒上水?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 第74页练习十六,第6题、第9题 (七)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八)教学反思:

第 3 课时 解决问题

第 3 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种运算律的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3.在复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各种运算律的特点,掌握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复习和解决问题有关的知识。 1.复习运算律。 (1)提问: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 师归纳板书: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2)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 ①可以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②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还可以进行加法和乘法的验算。 2.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出以下问题: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什么呢? (2)我们通过画什么样的图来分析问题? (3)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二、查漏补缺训练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整理与复习”第10~12题。 1.第10题。 这道题是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运算律,加深学生对各种运算律的认识。 2.第11题。 这道题是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先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再组织汇报交流。 其中,“329-186-14”这道题可以先将两个减数相加,再相减,也就是运用减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计算。而“630÷45”可以转化成“630÷9÷5”来进行简便计算。 3.第12题。 解决实际问题,目的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可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394×21”和“102×37”都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综合运用提升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整理与复习”第14~18题。 1.第14题。 解决“相遇问题”,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与“相遇问题”两种解题方法之间的联系。 2.第15、17题。 这两道题都是复习用画示意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再组织交流和评价。 在掌握示意图画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解答。 3.第16、18题。 这两题是复习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虽然题目中没有明确要求,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思考。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文档说明 (Word文档可以删除编辑) 专注于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小学试卷教案合同协议施工组织设计、期中、期

人教二年级下册数学第10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10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3,以及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8个球拍图,3捆萝卜图,以及16根小棒;学生准备18根小棒。【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准备 1.说一说“平均分”是怎样分物品的。 2.操作练习。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摆在桌子的左面。学生摆完以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然后在小棒下面板书:8÷4=2 再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按每2根一份,看能分成几份。摆在桌子的右面。学生摆完后,仿照上面的提问和教学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写出除法算式: 8÷2=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和除法算式:看一看两次分小棒的结果相同吗?(不同。)它们的除法算式相同吗?(不相同。)为什么?(因为分的方法不一样,除法算式就不同。)如果只看分的结果,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的吗?(不能。)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新课 教学例3。教师出示15只蚕宝宝。说明意图:看图写出除法算式。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看这幅图怎样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为什么?然后多让几个学生发言。 师:你能想出什么样的除法算式?(15÷3=5)你是怎样想的?(把15只蚕宝宝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只。)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 师:还有其他的写法吗?(15÷5=3)你是怎样想用?(15只蚕宝宝,每5只分成一份,分成了3份。)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哪种写法对呢?有多少同学认为这两种写法都对?请两名认为可以写两个除法算式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此时,只要学生说的意思正确即可。语言暂时不要求过高。在学生说明理由时,还可以让他到黑板前具体分一下,使全班同学看到,分法不同。 教师小结:由于两种分法不同,只看分的结果,我们不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成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看一幅图,能够根据不同的分法,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五第1、2题。 (1)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2)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教材练习五第3题。 (1)学生读题,各自根据问题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 (2)全班共同校对,并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计算?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帮助小红和小明分蚕宝宝的问题中学会了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问题,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把一个整体,几个一份,求平均分成几份都是求平均有多少的问题,用除法计算。 【板书设计】 第4课时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红: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15÷3=5(只)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7课时解决问题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7课时解决问 题 第7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数的组成,正确分析题意,正确地解答并验算. 2.经历数学信息的收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验证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培养正确运用所学习的数的组成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填空. ①3个十和2个一组成〔〕. ②5个十和5个一组成〔〕. ③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看谁数得快? 一共〔〕个 提问;

①一共有多少个? ②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汇报、交流. 生1;一共有32个,我是1个1个地数出来的. 生2;一共有32个,我是2个2个地数出来的. 生3;一共有32个,我是10个10个地圈出来的. 师;哪种方法最快? 生;10个10个地圈.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前面学习的数数、数的组成等知识解决一 些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出示例7情景图,收集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师;还能知道什么呢? 生2;要我们求“能穿几串”.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 交流、汇报.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答案是多少?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 生1;我们是用圈圈的方法解答的,把10个珠子圈一圈,58个珠子圈了5圈,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 生2;我们是用数的组成来解答的.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每10个穿一串,5个十正好穿5串,所以能穿5串. 生3;我们是把10个珠子用线连起来穿一串,58个珠子穿了5串,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 师;这种方法与哪种方法很相似? 生;第一种方法. 师;对!你喜欢哪种方法呢?为什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4课时 解决问题 (3)

第4单元表内除法(二) 第4课时用除法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3,以及练习九第2、3、4题。 【教学目标】 1.是学生初步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题意、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合理完整解答的良好习惯。 3.是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一个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习题。 (1)12个苹果,每份4个,可以分成几份?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列式计算。 引导:12里面有几个4?12÷4=3表示什么?(表示12里面包含3个4。)(2)12个苹果,平均分成3分,每份是几个? 列式:12÷3=4,12里有3个4. 2.揭题:除法可以表示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图。 谈话:同学们,跟老师到商店购物吧! 课件出示小熊、地球仪、皮球的价钱。

师:我有56元钱,想买地球仪,请问可以买几个? 出示问题: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谈话:要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知道哪些信息?(商品的价钱,总的价钱。)刚才这个购物的过程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一句话来表达?(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要求可以买几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人8元。 提问:应该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用除法计算,56÷8= ) 得数是几?你是怎样算的?(7,用乘法口诀:七八五十六) 得数7表示什么?写什么单位名称?(7表示可以买7个)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6÷8=7(个)。口答:可以买7个地球仪。 (2)检验。 谈话:我们的计算对吗?你有什么理由?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求出能买7个地球仪,一个地球仪是8元,7个是56元,7×8=56(元),符合题目意思,算对了。 2.课件出示汽车图。 谈话:老师想买这两小汽车,可是它的价钱被小红遮住了。小红这样提示我们: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根据这个问题,你能求出小汽车的价钱吗?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2)小组交流。你是怎么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做? (3)反馈评价。 小结:小汽车的价钱,就是求24里面有6个几,像这样的问题也是用除法计算。 列式:24÷6=4(元) 引导口答:一辆小汽车4元。 (4)谈话:你能用解决上一题的方法自己检验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指名汇报检查方法。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学生互相提数学问题,指名汇报,集体交流。 4.刚才我们解决的我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自由讨论。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第3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46、47页内容及第48、49页练习十。 内容简析 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能借助画图正确分析题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图上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2.巩固6、7的加减法。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解题关键所在。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情景图,帮助学生提取可用条件,充分理解图意,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明问号在大括号上面与下面,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进而能够顺利解决问题。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方法,把所求的问题与图中的条件联系起来,根据加减法的含义选择适当的方法列式解答。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导入法:播放课件,接连几天的阴雨终于停了,天空中太阳露出了笑脸,这正是采蘑菇的好时候,有4只小兔子一起到草地上,你采几个,我采几个,不一会儿就采了好多的蘑菇,这时兔爸爸和兔妈妈也来了,画面定格,教师导语:这 复习:6、7的分与 合,6和7加减法的 计算方法。 学习:正确计算6和7的加减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延学:总结6和7的计算方法,对比哪种方法更简便。

时一共有多少只兔子?由此导入本课课题。 【品析 ..........,.在教师引导下 ....... ......,.学生把关注点集...:.这种导入方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到课本例题上 .......,.由此过渡到对解决问题的学习中。】 ................ 复习导入法: 1.教师出示复习题: 3+1= 4+2= 6-3= 7-5= 2+4= 5-5= 2+2= 6-2= 7-6= 2+5= 3+4= 3+3= 7-0= 4+0= 2.提问:2+5=7是什么意思? 3.师:我们已经掌握了7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加减法的应用,由此导入本课课题。 【品析 .... ..........,.激发学生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做好铺垫 ...:.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 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 讲故事导入法:教师出示课本情景图,教师描述:7只小青蛙正在荷花池里欢快地唱歌,可好听了,可是天晚了,有2只小青蛙怕妈妈着急,急急忙忙地回家了,这时还剩几只小青蛙?由此导入本课课题。 【品析 ....... ............,.为后面开启生动...:.利用情景图给学生讲故事 ...........,.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活泼的课堂气氛做了铺垫。】 .............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46页情景图,提取图中信息,并找出待解决的问题。(1)整理从中获得的信息。 ①左边有4只小兔子在采蘑菇。 ②右边有兔爸爸和兔妈妈2只大兔子。 (2)提出的问题。 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解题方法。 (1)认识大括号。 课件出示大括号: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大括号的意思。 师:大括号的意思是把图中的两部分合并在一起。也就是题目中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10课时 解决问题-优质教案.doc

第3单元小数除法 第10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39例10及练习九第1、2、5、7、8、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互动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1)题: 小强的妈妈要将 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先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 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即2.5÷0.4≈6(个)。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结:虽然6.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如装东西需要多少容器,做东西需要多少材料等。) 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