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阅读认知理论概说

当代阅读认知理论概说
当代阅读认知理论概说

当代阅读认知理论概说

沈韬

一、背景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行为和过程构成的总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阅读活动,不仅使人对阅读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切的了解,也使心理学的视野与内容更趋丰富。其中,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的阅读认知理论,代表了对阅读活动的最新的、最有建树的研究成果。

纵观对阅读活动的心理学研究,基本上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实验法,二是演绎法。实验法沿用了实验心理学的观察、数量统计、系统分析等方法,力图以严密的程序、严谨的结论来获得研究的科学性。例如,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眼停、眼跳等对于阅读的意义,研究字词句的认读规律等,成绩斐然。演绎法是从现有的心理学体系出发,从一般到个别,对阅读活动进行心理学的分析。例如,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必然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那么阅读中,就可分离出阅读注意、阅读想象、阅读思维、阅读记忆、阅读情感等心理因素;人的认识活动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样又相应地划出了阅读感识、阅读理解、阅读表述、阅读评价四个阅读过程的心理阶段。

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鲁德教授认为,尽管实验法的结果已能说明读者是如何理解字词、句子的,尽管演绎法已对阅读活动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过程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界说,但对阅读活动的心理学研究还横亘着一道尚未逾越的难关。那就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无法明确地知道读者究竟是如何来理解一篇文章的。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不可能是对词语、句子理解的简单相加同时,也不可能对各种心理因素与过程作出那么精细的划分。这样的问题,其实也是心理学研究本身尚未解决的问题。一些认知心理学家试图来解释这些问题,“事实上,认知心理学一开始就对阅读活动产生兴趣,他们的理论在此得到了完整的阐述”。

阅读认知理论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认知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是以思维重现周围世界的。人的阅读、写作、听说等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加工过程,它使人原有的思维结构产生变化,不断形成高一级的思维结构,从而不断地与外部世界相适应。所以,可以把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概括为:(一)把人看作是有选择地获取和加工环境刺激的有机体;(二)把人对刺激的反应,即人的感知、记忆、思维,以及由此引发的外部行为看作是一个由输入、储存、编码、输出等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信息加工系统;(三)通过顺应或同化机制,反应的结果是强化或者改变人的认知结构,从而与外部环境取得一致。在论述具体的问题时,各位学者可能各有侧重,运用的名词术语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从认知心理学的最基本的理论命题出发来论述阅读活动。他们也采用了一些实验法与演绎法的研究成果,并把那些砖瓦用于构建自己的理论学说。

阅读的目的在于“理解”。阅读理解,一直是阅读活动的核心问题。应该说,

阅读认知理论一开始便“直奔主题”,试图解释并解决人究竟是怎样来理解读物的,包括何谓理解、理解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进行更为有效的理解等等一系列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理解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者以信息的接收、编码为基础,根据已有信息建构内部的心理表征,并进而获取心理意义的过程。表征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意指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呈现和表达方式。人的阅读理解,是以表征的形式出现的,字、词、句等只是信息的载体,而人的观念、认识和思想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内心表征形成的结果。这是阅读认知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

二、阅读认知思想

认知心理学家雷斯尼克曾对阅读有一个堪称为经典性的定义:

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性作用。

阅读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积极主动的“构造过程”,这与认知心理学把人看作是有选择地获取和加工环境刺激的有机体的思想完全相符。需要指出的是,读者“原来的知识”与“推断能力”并不是并列的,读者的“推断能力”建筑于“原来的知识”的基础之上,而且,读者进行“推断”,其目的在于完成一个“构造过程”。这样,阅读认知理论的基本思想就可以还原为依次相关的三个问题:(一)对读者“原来的知识”的研究;(二)对读者“推断能力”的研究;(三)对阅读作为一种“构造过程”的研究。只有依次解决了这样三个问题,阅读认知理论才能最后解释读者究竟是如何来理解一篇文章的。

雷斯尼克认为:“阅读理解研究的一个重要题目是,读者原有知识对理解文章的作用。原有知识的研究重点是‘纲要’概念,即理解文章的框架。”一般认为,读者进入阅读状态时,可能影响到阅读理解的“原有知识”有语言知识、相关文章体裁结构的知识、社会生活知识、历史文化知识、文章涉及的内容与背景知识等。然而,阅读认知理论所注重的是“纲要”知识。那么,什么是“纲要”呢?“纲要是知识结构的原型”。例如,在阅读一篇散文时,有关散文的知识,如散文应该怎么写、散文应具备怎样的艺术风格、散文最适宜用来表现哪些内容等,就是一些有关散文的“纲要”知识。一个读者有关散文的知识越接近于散文知识结构的原型,那么他的阅读理解就越有质量。从理论上说,一个读者所具备的知识,不可能就是“知识结构的原型”,只可能有程度不同的接近。“对纲要的早期研究表明,如果能把一个故事的主题事先告诉读者,那么原认为不好理解很难回忆的文章,也变得容易了”。这就使雷斯尼克等认知心理学家确认了纲要知识在理解一篇文章中的重要性,正如他本人所论述的那样:“读者如果读完了课文第一部分后就能确定此课文的纲要大概是什么,然后再利用这个纲要设想对课文提出一些问题,这就是说,阅读理解正在进行。”利用纲要知识,能使读者对读物产生一定的心理预期,产生疑问、印证、探究等阅读心理,“纲要的间隙被提问充塞,并形成读者完整的情境心理模式。纲要也是过滤器,筛去非相关性材料,使之不能进入模式”。这样看来,读者“原来的知识”,尤其是纲要知识,对于阅读理解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他一些认知心理学家也有相类似的论述。斯坦和特拉巴索等人认为:“对阅读理解尤其有重要意义的是,读者原来具有典型叙述形式的知识……事件发生的典型顺序和导致发生这种顺序的规则可看成是故事的‘语法’。故事的语法则是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的纲要。纲要能告诉读者该发生什么事件,也告诉他故事各个部分的逻辑关系。调查证明,人们正是利用这种纲要来理解故事的。”他们进行的实验是,让读者阅读了一篇文章后,进行记

忆测试,结果表明,“在记忆或回忆故事时,与故事十分有关的情节最容易记起来。他们可能增加原来文章中没有的情节,但这些增加的部分属于故事有关的事物范畴”。这样,就足见纲要知识对阅读理解的重要了。

另一些研究阅读认知理论的专家,如鲁梅尔哈特、奥托尼等也有相类似的看法。他们很重视“知识结构的原型”对阅读理解的影响,从皮亚杰“结构的核心就是图式”的命题出发,选用了“图式”一词,并发展成一种用以说明阅读理解过程的认知理论——图式理论。鲁梅尔哈特认为:“故事的组织结构被用以描述故事构成的一般规则系统,而人脑中保存的故事结构的知识就被称为故事的图式。它是指读者熟悉的关于结构的一般知识。”⑨如果说,雷斯尼克的纲要知识比较强调“知识结构的原型”的话,那么鲁梅尔哈特则更注重读者头脑中形成的知识结构,换言之,也就是更重视读者认知结构对阅读理解的影响。鲁梅尔哈特认为,大脑中所存储的任何“图式”,都可分为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两大类。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一篇文章内容的熟识度,如果读者对课文内容已具备相应知识,那么只要看文章的题目或开头部分,就能揣测整篇文章的概要。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结构、格式等文体知识的熟识度,如果读者掌握文章中表达这些结构或格式的规则,即叙述故事的一般规律,那么也就能从一定的线索或命题出发,推测文章的下一部分会怎样表达。一个读者头脑中存有的图式,应该包括内容图式与形式图式两大部分。图式是阅读理解的基础,阅读中的信息处理,输入、储存、编码、输出,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赖于图式的帮助。鲁梅尔哈特认为,在阅读中它们至少可起到这样六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帮助消化吸收文章内容;第二,帮助推论以重新组织原始信息;第三,调节注意力于重要信息处理;第四,有条不紊地记忆;第五,对信息作出概括;第六,帮助推论以了解新知。图式一旦形成,就成为影响读者阅读理解的重要的内在因素。当一组组新的信息呈现在读者面前时,信息的输入就会使图式中与之相关的一些“节点”被激活,并向图式的其他邻近部位扩散,读者会根据阅读的需要,自动化地对被激活的表征进行重新的组织和建构,并在此过程中使新的信息获得了具体的意义。鲁梅尔哈特举例说,一部小说的组织结构可分为背景、主题、情节诸要素。背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主题指主人公试图达到的目的;情节指达到目的的一系列活动。读者一旦建立了这样的图式,那么在阅读小说时,“它就能告诉读者该发生什么事件,也告诉他故事各个部分的逻辑关系”。奥托尼是这样用图式理论来解释阅读理解的:图式是由若干变量所组成,各个变量之间被一种一般知识所约束。例如,故事的情节就是一种变量,每个故事的情节是不一样的,但无论怎样变化,总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东西存在其中。我们对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就是所谓的“一般知识”。读者在阅读时大脑中的图式活动起来以后,图式所具有的变量就被一些特殊的信息所具体化了,而这个具体化的过程就是所谓的阅读理解过程。

“纲要”和“图式”都是就读者已有的知识情况而言,只有当读者与文本建立起相互作用的关系,才产生了阅读活动。如前所述,阅读认知理论认为,这种相互作用是读者运用了“推断能力”的结果。无论是纲要派还是图式派,这样的意见都是相同的。那么,他们是从哪儿发现了这种“推断能力”的呢?雷斯尼克认为:“在回忆文章时,不管是立即回忆还是过后回忆,回忆的内容往往与文章的文字无关,但与文章的主题有关。这说明,从文章中推断出文章以外的东西,这本是阅读过程中的一个正常部分。”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的主题是潜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作者不可能将主题直接诉诸文字,读者接触的只是具体的语言文字,

感知的却是主题,这就说明中间存在着一个也许读者本人都未必意识到的“推断过程”。鲁梅尔哈特认为,图式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时间的、空间的、因果的以及局部与整体的种种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要使正确的图式活动起来,推断就不可或缺。推断可以发生在开始把文章输入并进行适当编码的时候,也可以发生在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时候。一般认为,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至少有三种类型的推断起着重要作用。第一,在理解一篇文章时,为了选择适当的图式必须进行推断。读者一般倾向于选择与他们有联系的专门化的图式。第二,在运用已经选择了的图式去指导这一图式中的各种变量具体化的时候,必须进行推断。如阅读语义模糊的文章,如果能提供有关的主题,那么理解与回忆的质量就会提高;如果没有一个能够引起某个图式产生的主题,读者往往就不知怎样来处理文章所提供的信息。第三,在已经选择了某种图式之后,运用对尚未感知到的变量的最初预期去使重要变量具体化时,必须进行推断。许多专家的研究表明,有关推断的数量和种类是由读者要达到的阅读目的所决定的。如果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文章中的信息去解决某些问题,就会增加阅读过程中推断的概率,从而促进理解。金奇等人认为,影响推断过程的诸因素中,文章结构是最为关键性的。他们从文章中拿出一些命题,并把这些命题作为要处理的材料,要求读者在阅读时根据这些命题,自己组成一篇文章,通过相同的思想把这些命题连接并表达出来。结果发现,当文章没有提供这些衔接时,读者就会运用种种推断,创造出诸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各种衔接办法。一般而言,分析、综合、演绎、归纳、比较、判断等思维方法,是读者进行推断所不可或缺的凭借。

阅读认知理论认为,读者“原来的知识”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推断能力”,都是为了使阅读理解成为一种真正的“构造过程”。“构造”一词,在早期格式塔心理学家的著述中就有运用,如韦特墨曾提出过著名的“知觉构造”的原则。认知心理学的所谓“构造”,主要是指人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构造”的要义在于形成一定的结构,不合规则的堆积是不能称为构造的。阅读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阅读就是一种构造过程”,这个“构造”,是专指对人的认知结构而言的,它是人的知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组合。一方面,当读者“原来的知识”与文章内容相趋一致时,通过推断,就可达到认知的同化,让文章内容有机地融入读者的“原有知识”之中,使读者的认知结构更趋牢固;另一方面,当读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材料时,就必须变更认知结构,顺应新的材料,从而形成更为高级的认知结构。这里,无论是同化还是顺应,“构造”的结果都是形成更合理的认知结果,并由此而使人的认知结构更趋完善。也就是说,只有当文章提供的各种信息走进了读者的认知结构,这才可以称得上阅读理解,否则,囫囵吞枣、浮光掠影,就不能说是阅读理解了。这里,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思想,可用来判断“构造过程”的依据。汉森说:“当文章的各种信息合在一起时,就形成某种新的思维。把许多单个音符放在一起,在它们的组合中会产生新的东西。这个新东西不存在单个音符之中。”在阅读活动中,所谓“构造”,也就是使阅读理解的结果成为产生某种“新的东西”的结晶。当读者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来处理文章的各类信息时,假如能发表恰当的评价、建议和批评,这些“新的东西”的产生,就标志着读者是完全进入了阅读理解的殿堂。

这样,我们就可以对阅读认知理论的基本思想作出这样的表述: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文章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认知结构是决定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而阅读理解的主要外部标志就是能否对文章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本身也促使了读者的认知结构更趋完

善。以上,也可看作是对雷斯尼克的经典性定义的一种归纳。

应该说,这样的见解直接导致了一场阅读的革命。在充分强调并肯定读者的积极主动性对阅读的重要意义时,各种新的阅读理论便应运而生。其中,批判性阅读的有关研究成果影响最大。帕克等人认为,所谓批判性阅读是一个根据一系列标准评估读物的效度、适合程度和效果的过程。这里,建立并确定“一系列标准”是批判性阅读的关键所在。一般认为,这些标准是“内部标准”(读物的内容、目的以及逻辑结构等)和“外部标准”(读者的个人倾向、认知结构等)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许多人并据此提出了一整套专门的阅读技能,如区分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找出错误的比喻、找出因没能考虑多种可能性而导致错误的两分法、识别出过度概括或没有充足论据的结论、判断前提的准确性、识别自相矛盾的地方、识别不相关的问题、识别过分强调一组事物或人群的共同点而忽略体现这一阶层个体风格的固定做法、区分事实和观点、鉴定作者的假设、判断作者的资料、确定出版物的可信性、确定信息的传播、辨别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找出作者的偏见等等。在中小学的阅读教学中,甚至出现了专事批判性阅读的教学实验。有充分的文献资料表明,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独立人格以及认真严肃的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完善,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增长知识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阅读认知模式

可以说,阅读认知思想,是在一定的阅读认知模式中具体落实的。所谓模式,就是对客观事物结构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的简洁反映。阅读认知模式,就是用阅读认知理论来简洁直观地揭示阅读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过程。

鲁梅尔哈特提出的“相互作用”的阅读模式,被认为是阅读认知模式的代表之作。他认为:有些证据说明,阅读是两种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是来自周围句法和意义的“上—下”信息,一个是来自对视觉的“上—下”信息。“下—上”阅读模式认为,阅读是辨认字母、读出单词、组合词意以了解句意,组合句子获取篇章主题的过程。这是一个从下而上、从部分到整体、从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进行语言加工的过程。格雷在40年代提出的阅读过程四阶段说,把阅读过程分为:(1)感知,指读准字词并理解含义;(2)理解,指把词句组合为文章的观点、主题;(3)反应,指对文章内容的感受;(4)同化,指把文章的各种信息纳入读者的认知结构之中,使之成为个人经验的一部分。格雷的阅读过程四阶段说,就是曾产生广泛影响的“下—上”阅读模式。另一种阅读模式,即“上—下”阅读模式认为,读者在每一水平上的语言加工都受到高一级水平的语言加工的影响。“人们读课文的单词比读一个个孤立的词汇要快,上下文与本单词有意义上的联系时读起来也要快。即使刺激物是单个词汇,如果某一个词的前边有一个辅助性的范畴名称或者相关的词,也给这一词的语义铺平了道路”。所以,词处于句子中更容易识别,对单句的理解也有赖于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如果读者在阅读前就能利用文章提供的一些线索,形成对文章的心理预期,那么,就会有效地影响对文章字词句的感知和对主题意义的确认。这是一个从上而下、从整体到部分、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进行语言加工的过程。古德曼在70年代提出的阅读过程四阶段说,就与格雷的截然不同。其过程依次为:文字符号—选择讯号—预测意思—理解意义。他认为,阅读不是对语言成分的精确理解,而是有意识地从文字符号中选择最精练的语言讯号,并随着自己的思路,预测文章的意思,在不断的思维加工中得到初步判断,并在进一步的阅读中获得印证和修正。这也可谓是“上—下”阅读模式的代表。鲁梅尔哈特在80年代提出的相互作用模式,认为阅读是读者头脑中原有知识和文章提供的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

“下—上”和“上—下”两种语言加工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鲁梅尔哈特认为,其工作的机理在于双向的往返沟通,即在阅读的任何阶段,都存在着这样两种语言加工形式。美国的林赛和诺尔曼为此提出了“材料驱动”和“概念驱动”两个概念。“材料驱动”是指对言语材料在感知水平上从最低的感觉材料开始,由下往上地分析、加工。“概念驱动”则和它相反,是在理解水平上,从最高的意义结构开始,由上往下进行分析。在理解一篇文章的时候,这两种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加工是协同进行的。“概念驱动”使读者能将出现的材料(词、短语、句子)作出预测,构成阅读理解的导向。“材料驱动”则提供读者用于印证的具体对象,又使阅读理解不至走出文本的轨道。

根据相互作用的阅读认知模式,许多专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阅读阶段说。据笔者粗略整理,列于下表:

严格地说,对阅读过程进行阶段性的划分,并没有充分地揭示阅读认知理论的具体内涵。这种阶段是阅读过程的外部标志,容易被人识别与操作。让读者自觉地按照这样的步骤来阅读,至少能在阅读过程上让读者比较顺利地达到阅读认

知理论所要求的阅读理解的境界。许多专家在对阅读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的同时,还注意到了另一个过程:阅读理解不应是在一个平面上展开的,它还存在着一种进行语言信息加工的立体化的过程,即以三种加工方式进行四级语言加工的过程。这是阅读认知模式更为核心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把人对刺激的反应,看作是一个由输入、储存、编码、输出等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信息加工系统。在阅读活动中,对文章信息的处理就存在着这样三种加工方式:(1)维持加工,指从文章中提取一定信息量,并按提取先后维持它们的正确顺序。一定的顺序可以成为进行记忆搜索的线索,能使读者有条不紊地排列文章信息。(2)整合加工,指把维持加工提取的信息组合为一些整体表象,从阅读感知进入阅读理解。(3)建构加工,指读者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消化与评价文章提供的信息,完成阅读理解。同时,阅读认知模式把文章信息划分为四个立体的语言层面,即潜在结构(主题)、宏观结构(观点)、微观结构(材料)、具象结构(文字)。读者对文章语言信息的加工,就是按层次由下而上在四级水平上进行三种方式的语言加工。它们之间互相制约,依次而进,是一个逐渐深入、反复交替的加工过程,阅读认知模式更注重的是这样一种阅读过程。耐人寻味的是,这样的阅读认知模式与一些心理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基本相同。曾提出“生成语法说”的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具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两种形态。如茶杯打碎这件事,就可用各种句式来表示:“茶杯打碎了”“打碎茶杯了”等。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句式,表达的认知内容是一回事。我们知道茶杯碎了这个事实,这是语言的深层结构,而表述这件事实的各种句式,则是表层结构。同样的深层结构可用不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不同的深层结构,有时也可用相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阅读理解就是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的转换过程。由于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转换的性质和步骤不同,就产生了阅读理解中的难易快慢之分。在四级水平上进行三种方式的语言加工的阅读认知模式,比乔姆斯基的理论就更为精细准确了。

专家们还认为,尽管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上对阅读认知的模式进行分析,但阅读作为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关键还在于要建立一种“概念模式”。阅读认知的图式理论认为,阅读是读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已有的认知结构(或曰“图式”)对阅读理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概念模式”是用一些表示特定概念的词语把读物中所涉及的事实、现象、原理等清晰地表示出来,网状地或曰立体化地进入人的记忆深处,起到一种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实验表明,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能建立一个“概念模式”,那么,原来学习困难的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胜任感;如果阅读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庞杂的材料时能循着一定的“概念模式”,那么理解和记忆的效果都会大有提高。梅耶等人认为,一个好的“概念模式”应该具备如下条件:(1)完整,能完整地揭示出阅读材料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及其相互关系;(2)简洁,能用简明扼要的词语,提纲挈领般地概括出所涉及的各类信息;(3)粘合,即这一概念模式本身能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整体;(4)适合,即这一概念模式既能适合阅读材料的特点,同时又能适合读者的现有水平,易为读者所接收和运用。这样的“概念模式”包含了对各种事情、情景和现象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概括,它就可以帮助读者去对一些具体的信息材料进行“推论”,从而获得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理解就是概念模式的“具体化”过程。举例说:“昨天我们在饭店吃饭,服务员得了一大笔小费。”这里没有出现诸如“定菜、吃得很满意、服务得很周到、谈情说爱、餐馆外阳光灿烂”等事项,但这些可以通过概念模式

补充到读者的思维中,因而唤起了生动丰富的生活积累,这样的理解也就更有个性、更有审美价值了。总之,概念模式在读者大脑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其主图式、子图式纵横交错,大小、层次、经验、知识各不相同,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个性色彩。由于国情、文化、传统等的不同,概念模式具体化的过程和结果也往往具有鲜明的差异。

四、阅读认知策略

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理解不仅取决于合理的阅读活动过程,它还涉及读者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来阅读。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阅读认知策略。强调主动性阅读的心理作用,即阅读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更重要的是对文章信息进行加工、筛选、编码,使之与读者头脑中已经储存的信息知识相互联系和重新组织,不断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是所有的阅读认知策略共同拥有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别于传统阅读类型的主要方面。在一个平面上,以一定的标准来划分各种阅读认知策略是困难的,或者说迄今为止还尚未找到令人信服的划分标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界说各种阅读认知策略。在林林总总的阅读认知策略中,比较有新意的是:直接阅读、立体阅读、错序阅读、比较阅读、角色阅读、RE阅读六种阅读认知策略。

直接阅读是不以口语为媒介,从书面文字直接获取信息内容的一种阅读。法国的彤?考斯特《直接阅读》一书可谓发其滥觞。直接阅读具有这样三个特点:(1)直接阅读采取整体认知的方法,即无须逐一辨认每一个字母,而是把单词、词组、句子等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辨认,整体认知的方式速度快、质量好。(2)直接阅读常常依靠词的制约关系。在语言的链条中,有些地方的制约关系十分紧密,使读者对其意义只有作出一种决定而无其他选择。(3)直接阅读还充分利用冗余信息。冗余信息有证实和补充的作用,通过文章中的修辞标志和语言重复标志,可以决定文章的组织方式,显示出文章的脉络层次;通过把握某种类型的文章所独具的特点,如独特的格式,独特的表达方式可以有助于读者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与推理,从而成为有质量的直接阅读。速读(摘读、略读、跳读等)都是运用直接阅读的原理来进行阅读的。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5

电影理论与批评论文

第五元素--电影理论与批评 ——《第五元素》 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往往很难直观地去发现、去辨识。而经过老师的讲解启发,我不敢说我对电影的意识行为学有多深的理解,但我能更深地了解电影这种大众艺术。同时,我也明白了,电影研究、电影批评也可以成为一门艺术,甚至形成一门学科。 ——题记通过上老师的课,就我个人的理解来看“电影理论与批评”可分为:视听语言;结构主义理论;精神分析;意识形态批评;后现代论等等。下面我就把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摄制的影片《第五元素》结合“电影理论与批评”中的叙事和结构主义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大致地叙述一下《第五元素》的内容:2259年,未来的人类原本平静地生活在“宇宙联邦政府”的管理之下,但一个来自邪恶黑星的“有智慧巨大球体”恶意地向地球逼近,人类所拥有的全部抵御手段不仅无效,反而增加了敌手的力量,人类的生存危机危在旦夕。此时,代表宇宙善良力量的蒙督沙瓦星球为宇宙联邦政府,也就是人类送来了唯一可能战胜邪恶敌手的五大元素;但人类获取五大元素的过程,却遭到了人类败类,邪恶星球的地球代理人佐格和残暴、贪婪的外星孟加罗人的破坏、阻挠。于是、人类的英雄柯本在蒙督沙瓦星球的地球联络人考内留斯神父的帮助下,与地球科学家以残存再生的第五元素丽露一起与佐格和孟加罗人展开了搏斗,并站而胜之。柯本等人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在埃及的古神殿中启动了五大元素,地球上的人类和生命获得了拯救,柯本与代表第五元素的丽露获得了爱情。 要用结构主义来分析影片。就不得不说到一名结构主义人类学家-----普罗普。普罗普研究的俄罗斯民间故事,打开了叙事学及整个结构主义时代的研究思路。普罗普就对故事人物的结构理解为:众多身份、面目各异的人物却不外乎七种角色,当然也包括《第五元素》,普罗普也将其称为七种“行动范畴”。通过对整个影片的分析,我将这七种角色或行动范畴与《第五元素》分别对应罗列出来,即: 1、坏人-----------------佐格,佐格的爪牙,邪恶星球 2、施惠者--------------------丽露和神父 3、帮手-----------------------丽露 4、公主,或重要的人或物------------------------丽露和四大元素 5、派遣者或出发者---------------------总统,将军,神父 6、英雄或受害者-----------------------柯本,丽露 7、假英雄------------------------在此电影中没有出现(非充分必须的元素) 根据影片的内容,和普罗普的行动范畴学我们可知,同一个行动范畴也可以由不同的人物来扮演。如在影片中,莉露在影片的前一部分,英雄科本.达拉斯与警察的对峙中充当被争夺的“公主”,而到了另一个星球(参加节目)的战斗中却充当英雄与受害者的角色,到了影片的结尾,着再度成为了拯救者的的角色。有时候,派遣者和出发者可能并不是单独的一个人,但就《第五元素》这部影片来说,我较偏向于总统,将军和神父。在形形色色的影片中,假英雄经常会有出现,经常呈现为英雄的冒名顶替者。但就我的理解,假英雄在叙事中,这一角色

理论力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一、实验目的:用悬吊法和称重法求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位置。 二、实验设备仪器:ZME-1型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台,直尺、积木、磅秤、胶带、白纸等。 三、实验原理方法简述 (一)悬吊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适用于薄板形状的物体,先将纸贴于板上,再在纸上描出物体轮廓,把物体悬挂于任意一点A,如图1-1(a)所示,根据二力平衡公理,重心必然在过悬吊点的铅直线上,于是可在与板贴在一起的纸上画出此线。然后将板悬挂于另外一点B,同样可以画出另外一条直线。两直线的交点C就是重心,如图1-1(b)所示。 A (a) 图1-1 (二)称重法求轴对称物体的重心 对于由纵向对称面且纵向对称面内有对称轴的均质物体,其重心必在对称轴上。

图1-2 首先将物体支于纵向对称面内的两点,测出两个支点间的距离l ,其中一点置于磅秤上,由此可测得B 处的支反力N1F 的大小,再将连杆旋转180O ,仍然保持中轴线水平,可测得N2F 的大小。重心距离连杆大头端支点的距离C x 。根据平面平行力系,可以得到下面的两个方程: C 1N N21N =?-?=+x W l F W F F 根据上面的方程,可以求出重心的位置: N2 N11N F F l F x C +?=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 (一)悬吊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二)称重法求对称连杆的重心。 a.将磅秤和支架放置于多功能台面上。将连杆的一断放于支架上,另一端放于支架上,使连杆的曲轴中心对准磅秤的中心位置。并利用积木块调节连杆的中心位置使它成水平。记录此时磅秤的读数 F N1=1375g b.取下连杆,记录磅秤上积木的重量F J1=385g c.将连杆转?180,重复a 步骤,测出此时磅秤读数F N2=1560g d.取下连杆,记录磅秤上积木的重量F J1=0g

基于认知的阅读能力评估的设计原理

Education Research Frontier March 2013, Volume 3, Issue 1, PP.11-16 Design Principle of Cognition-based Reading Ability Assessment Hongrong Wang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Email: dujiawang@https://www.360docs.net/doc/60416585.html, Abstract The theory of ―learning in, for, and as Assessment‖ is promoted in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research field in recent years. According to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wo basic reading abilities, namely the basic one and the applied one,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readings. The basic one is the ability of vocabularies recognizing, retrieving, reasoning, generalizing, and abstracting of the whole materials. Synchronously a verbal efficiency theory is introduced to show the result of the resources the basic reading consumes when talking about readers’ final understanding.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pplied reading ability should contain the integration and synthesizing of multi-channel resources, critical thinking, and high-level analyzing. Finally, a new reading experience with the help of today’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lso provided. Keywords: Reading Ability; Cognitive-based Assessment; Reading Ability Assessment 基于认知的阅读能力评估的设计原理 王洪荣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提倡针对学习的评估、促进学习的评估和作为学习的评估。为加深人们对英语阅读理解测 评的认识,研究从阅读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估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通过基本阅读技能与应用型阅读技能两个分类,总结阅 读理解评估的研究成果,认为基本阅读技能由词汇掌握水平、特定词汇检索、推理与概括、材料结构的抽象构成。其中 研究运用“言语效率理论”解释了基本阅读技能所占资源对最终阅读效果产生的影响。接着提出应用型阅读技能由多份 材料的整合与综合、材料批判性思考能力、深层次问题分析能力构成。最后扼要介绍新技术给阅读能力评估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阅读理解能力;基于认知的评估;阅读能力评估;评估项目的设计 引言 本文研究目的,主要是希望加深人们对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测评的认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领域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之一。在阅读理解技能测验的发展过程中,国内外学者做出大量研究工作。学者从文本结构与答题形式出发运用巴赫曼语言能力考核框架,发现阅读理解测试的好坏,与参与者的语言水平、文本类型和答题形式存在关联[1];计算机推理模型可让计算机自动抽取阅读题答案[2];从二语习得的角度看,学者建议教师利用互动、篇章强化输入和以词汇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促进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词汇习得[3]。综上,文本类型、答题形式、知识表征与逻辑推理、词汇等内容构成影响阅读理解能力考核的影响因素。 另一方面认知心理学与测验技术的融合发展中,出现了“基于认知的,针对、促进和作为学习的评估”(CBAL, Cognitively Based Assessment of, for, and as Learning)一说,提倡将评估活动融入到教与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研究运用CBAL的基本原理,阐述CBAL阅读理解模型所需的研究基础和七个重要的测验编制原则,最后做出简要总结。

机械常见机构认知实验

实验一常见机构认知实验 一、概述 机械是机器和机构的统称,机器是由各种机构所组成,一部机器可由一种或者多种机构组成,如内燃机是由曲柄滑块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等组合而成。机构的运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都是由一些常见的基本机构通过各种组合形式来协调实现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机构的组成原理,机构特点和应用场合,以及运动的传递过程,加深对机器的总体感性认识。 二、实验目的 1.了解常用基本机构的结构、特点、类型及应用; 2.了解机构的组成和运动传递过程; 3.初步了解机器的组成原理,加深对机器总体的感性认识。 三、实验设备 1.配有同步讲解的“机械原理语音多功能控制陈列柜”。本套陈列柜是根据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主要展示平面连杆机构、空间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间歇机构以及组合机构等常见机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演示机构的传动原理。 2.各种典型机构模型及机构创新设计产品。 四、实验内容及注意事项 1.观察陈列柜中及实验台上各种机构,初步建立对各种常见机构的基本认识。 2.认真听取指导教师对各种机构的同步讲解,加深对机构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应用场合的认识。 3.观看多媒体教学视频,了解各种机构在实际机械产品中的应

用。 4.实验结束,整理实验台,将实验台上的各种机构放回原位。 5.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以观察和思考为主,只允许移动实验台上的机构模型,不要动手拨动陈列柜中的机构。 五、预习、课内用纸及实验报告要求 1.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及相关的知识内容,并统一用学校规定的“实验报告”用纸写出预习报告。 2.上实验课必须带学校规定的“实验报告”用纸作为课内用纸,对已知条件、实验数据及各种图表做好记录,实验结束后,必须请实验指导教师检查并在课内用纸上签字,方可离开实验室。 3.要求统一用学校规定的“实验报告”用纸写出实验报告,报告要求一周内上交。实验报告要求完成以下内容: 1)实验目的。 2)简述实验设备。 3)思考题: ①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②举例说明什么是机械、机器和机构? ③举例说明什么是构件?构件和零件有何区别? 4)在机械产品中,任选一种常见机构,分析其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场合,并画出机构示意图。

认知语法理论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0416585.html, 认知语法理论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作者:邓斌石文君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8期 【摘要】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为建构语法提供了认知模型,将语法看作是象征性的层面,其表达的具体形式和句法行为是由语义结构推动的,与意象和图式不可分割,这为英语名词复数形式等方面提供了很强的解释力及教学价值。 【关键词】语法教学认知语法教学启示 一、引言 语法教学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但二语教学中一直是争论的要点。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认为语言学习实质上就是学习一套外语语法规则,但它忽视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过于追求语法的准确性。直接法、听说法等教学法对于语法概念过于狭窄,语法教学过于抽象,脱离实际,语言交际能力不足。在交际教学法中,语法教学服从于交际教学,语法项目的安排也随交际教学的要求安排,有些语法项目甚至被完全忽略,缺少系统性和阶段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语法教学能够使语言材料输入更易接受,能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而认知语法的奠基人Ronald Langacker提出的认知语法理论为当前英语语法教学开辟了新道路,为解释许多语法问题及教学实践,例如英语名词复数形式等提供了新的视点。 二、认知语法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是从识解和构式的角度研究语言结构,重视人的认知模式来构建语言规则,研究人类语言系统的心智表征。语法涉及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与形式语法相反,认知语言学不认为语法是纯粹的形式问题,也不认为意义是基于真值和参照的。 1. 象征单位和构造 语言在本质上具有象征性。Langacker将语言单位分为三类:音位单位,语义单位,象征单位。而语言则是由象征单位建构而成,这些象征单位小至词素,大至语篇。由于受索绪尔语言观的影响,Langacker 将象征单位称为音位单位与语义单位的结合体,用公式表示为:象征单位=音位单位+语义单位。但Langacker 则认为语言符号是具有理据性的,并非任意的。而构造则是形和义的结合体。这里的构造与传统语言学所说的构造不同。认知语法中所说的构造范围更为宽泛,是形式结构与概念结构的结合体,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存储于说话者的语言系统中[1]。 2.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

鲁迅的翻译思想

简介 Lu Xun is an eminent translation theorist. His views on translation were formed by inheriting and absorbing Chinese and foreig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 He adopted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his translation. Stage The early stages of Lu Xun”s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re from the year of 1903 to 1918,which means he began to study in Japan until the eve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in this stage, translation works introduce one’s reflecting the people’s suffering and the n 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s about Russia Northern Europe and Poland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second stage is from 1919 to 1927,which also focuses on the people’s suffering and the aspects of social darkness in Russia, Japan and so on . The last stage is from 1927 to 1936, which was from the eve of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controversy to the proletarian literature movement. Lu Xun emphasizes the Soviet revolutionary and proletarian literature theory. 类型 Practice of Lu Xun’s translation 1.Science novels 2.Short stories of Eastern Europe 3.Foreign arts 4.Children’s literature 5.Children’s works 6.After 1919 Strategy In the early period of his translation career, he adopted free translation, that is, between 1903 to 1906, but very soon in 1906 to 1909, he shows his new ideas about translation in his series of literary works especially in his co-published Stories from Abroad with his younger brother Zhou Zuoren, which marked his great change of translation methods from free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adaptation Free translation reproduces the matter without the manner, or the content without the form of the original. Usually it is a paraphrase much longer than the original, a so-called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often prolix. Another method adopted by Lu Xun at his early translating stage is

理论力学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理论力学转动惯量 实验报告

【实验概述】 转动惯量是描述刚体转动中惯性大小的物理量,它与刚体的质量分布及转轴位置有关。 正确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对于了解物体转动规律,~机械设计制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 而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物体的几何形状都是不规则的, 难以直接用理论公式算出其转动惯~ 量,只能借助于实验的方法来实现。 因此,在工程技术中,用实验的方法来测定物体的转动 ’ 惯量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IM-2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仪,应用霍尔开关传感器结合计数计 ’ 时多功能毫秒仪自动记录刚体在一定转矩作用下, 的角加速度和刚体的转动惯量。 因此本实验提供了一种测量刚体转动惯量的新方法, 实验思 路新颖、科学,测量数据精确,仪器结构合理,维护简单方便,是开展研究型实验教学的新 仪器。 【实验目的】 1. 了解多功能计数计时毫秒仪实时测量(时间)的基本方法 2. 用刚体转动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 3. 验证刚体转动的平行轴定理 4. 验证刚体的转动惯量与外力矩无关 【实验原理】 1. 转动力矩、转动惯量和角加速度关系系统在外力矩作用下的运动方程 即绳子的张力T=m(g-r p 2) 砝码与系统脱离后的运动方程 (2) 由方程(1) (2)可得 J=mr(g-r p 2)/( p 2- p 1) 2. 角加速度的测量 0=3 o t+? p t2 若在t 1 、t 2时刻测得角位移0 1、B 2 则 0 1 = 3 0 t 1+? p t2 0 2=3 0 t 2+? p t2 所以,由方程(5)、(6)可得 p =2 (0 2 t 1- 0 1 t 2) / t 1 t 2 (t 2- t 1) 【实验仪器】 转过n 角位移的时刻,测定刚体转动时 T X 叶M 严J p 2 (1)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砝码下落时的运动方程为: mg-T=ma (5)

典型机构认知实验报告

典型机构认知实验报告 篇一:实验一机构认知实验报告 实验一机构认知实验报告 姓名:学号:班级:实验日期:成绩: 一、思考题 1.什么是机器?什么是机构?两者有何区别? 2.铰链四杆机构有哪几种类型?四杆机构中曲柄存在的条件是什 么? 3. 凸轮机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其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4. 齿轮机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根据轮齿的形状齿轮分为哪几种类型?什么是渐开线?渐开线是如何形成的? 渐开线有什么性质? 5. 什么是定轴轮系?什么是是周转轮系?何为行星轮系?何为差动轮系? 篇二:实验一机构及机械零件认知实验 实验一机构及机械零件认知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典型机构运动的演示,初步了解《机械原理》课程所研究的各种常用机构的结构、类型、特点及应用实例。

2、学会根据各种机械实物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分析和验证机构自由度。 3、初步了解《机械设计》课程所研究的各种常用零件的结构、类型、特点及用。 4.了解各种标准零件的结构形式及相关的国家标准。 5.了解各种传动的特点及应用。 6.增强对各种零部的结构及机器的感性认识。 二、实验方法 陈列室展示各种常用机构的模型及各种零件,实验教师只作简单介绍,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观察,对常用机构的及基本零件的结构、类型、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增强对学习机械基础课程的兴趣。 三、实验内容 1.机构认知 (一) 机器的认识 机器是由一个机构或几个机构按照一定运动要求组合而成的。 (二) 平面四杆机构 分成三大类:铰链四杆机构;单移动副机构;双移动副机构。 (三) 凸轮机构 把主动件的连续转动,变为从动件严格按照预定规律的运动。只要适当设计凸轮廓线,便可以使从动件获得任意的运动规律。凸轮机构有三部分:凸轮、从动件、机架。 (四) 齿轮机构 根据轮齿的形状齿轮分为: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

Langacker认知语法的神经视角探索_程琪龙

《当代语言学》第6卷2004年第4期334-339页,北京 Langacker 认知语法的神经视角探索Ξ 程琪龙上海大学 提要 Langacker 指出,认知语言学倾向于神经基础的研究,而不是心理显现的研究。本文就以神经基础为出发点,重点讨论认知语法的研究范围、理论特点、哲学倾向和理论表述形式,并对意象的显突关系特征及其表述进行论证。我们通过论证力图发掘出认知语法对可操作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的构拟解释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认知语法 符号结构 小句 Langacker 创导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 )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理论之一①。Lan 2gacker (1987,1990,1991,1999a )将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语法)归入功能主义阵营;坚持语法不是自主自足的,而是连接语义和语音的符号结构。Langacker 和其他认知语言学流派一样,强调语法单位是语言使用者谙精娴熟的认知过程和无须思索的习惯性认知行为;强调语法是由形位、词汇和句法构成的延续体;重视符号双极性的研究和概念语义的研究。本文以神经基础为视角,重点讨论Langacker 认知语法的研究范围、符号特征、语义观、哲学倾向和表述形式及其解释力。 1.研究范围 Langacker (1999b :17)认为,语言学就其研究范围可以分出两种类型:描述主义和功能主义的。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各对立因素:心理显现和神经基础,结构和功能,共时结构和结构变化,认知表征和言语行为,习得结果和习得过程,小句和语篇等。Langacker 明确地宣称认知语法在承认两者间对立统一的同时,更倾向功能主义的研究范围。笔者则认为,除了小句和语篇的对立外,其他各对立因素实际上都是一个实质的两个不同时间维度上的体现。它们的对应关系可以论证如下。 首先,讨论心理显现和神经基础的关系。如果神经网络是物质基础,那么心理过程则是神经基础的抽象,两者在不同的研究层级;前者抽象,后者具体;前者涉及意愿、意向等心理因素,后者涉及物质的信息传导等特性,所以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却不是一对一的。由于人类记忆体和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我们的研究可以在不同层级上进行,并在它们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层级之间关系的研究。如果语言的认知研究以神经基础为论证的支柱,那么从语言的生理性出发,(内化)语言系统的载体主要是大脑神经网络。如果将神经网络的(广义的)结构看作是有一定权值的神经路径(或称回路),那么科学实验的结果证明,结 433本刊网址: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60416585.html,/chinese/s18yys/dangdai/index.htm Ξ①国内由沈家煊(1995)首先引荐评介。 本文得到国家2001年社科基金(项目01B YY001)资助,特此致谢。Langacker 的发音是[′l √n k ]。

(书目)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文化批评方向《影视批评学》课程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和片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文化批评方向《影视批评学》课程 硕士研究生 阅读书目和片目 王建平 体例:书目作者/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备注 第一部分文化研究 1、大众文化与传媒/ 陆扬王毅上海三联书店2000 2、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 大卫?宁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当代叙事学/ 华莱士?马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东方学/ 爱德华?W?萨义德三联书店1999 5、二十世纪文学理论/ 佛克马等三联书店1988 6、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 王岳川等编北京大学出版1992 7、后殖民主义与文化认同/ 张京媛台湾麦田出版文化有限公司1998 8、文化帝国主义/ 汤林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文化研究读本/ 罗钢、刘象愚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文化与公共性/ 汪晖等编三联书店1998 11、文化与社会/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12、现代社会学理论/ 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2000 13、消费社会/ 波德里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4、叙事学导论罗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15、英国文化研究导论/ Graeme Turner 台湾亚太出版社1998 16、资讯社会理论/ Frank Webster 台湾远流出版社1999 17、美国传媒与大众文化/ 蔡骐等著新华出版社2000 18、中国文化地理概说/ 赵世瑜周尚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19、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 绫部恒雄(日)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20、文化论/ 马林诺夫斯基(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21、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 L·比尼恩(英)辽宁人们出版社 1988 22、中国文化史/ 柳诒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 23、文化的轨迹/ 陈其南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7 24、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 庄锡德等浙江人们出版社 1987 25、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 北晨浙江人们出版社 1986 26、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 F·普洛格D·G·贝茨(美)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27、文化·社会·个人/ R·M·基辛(美)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28、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 C·恩伯 M·恩伯(美)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29、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30、文化模式/鲁思·本尼迪克特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理论力学实验报告

F F B o C o W o A (a) (b) A A B W W X C l l ⑻ (b) x C A 7 F N 1 F N1 F N1 F N1 F N2 F N2 F N1 I 实验一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一、 实验目的: 用悬吊法和称重法求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位置。 二、 实验设备仪器:ZME-1型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台,直尺、积木、磅秤、胶带、白纸等。 三、 实验原理方法简述 (一)悬吊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适用于薄板形状的物体,先将纸贴于板上,再在纸上描出物体轮廓,把物体悬挂于任意一点 A ,如图 1-1( a )所示,根据二力平衡公理,重心必然在过悬吊点的铅直线上,于是可在与板贴在一起的纸上画出 此线。然后将板悬挂于另外一点 B ,同样可以画出另外一条直线。 两直线的交点C 就是重心,如图1-1(b ) 所示。 图1-1 (二)称重法求轴对称物体的重心 对于由纵向对称面且纵向对称面内有对称轴的均质物体,其重心必在对称轴上。 图1-2 首先将物体支于纵向对称面内的两点,测出两个支点间的距离 I ,其中一点置于磅秤上,由此可测得 B 处的支反力F N1的大小,再将连杆旋转 180°,仍然保持中轴线水平,可测得 F N2的大小。重心距离连杆 大头端支点的距离 x C 。根据平面平行力系,可以得到下面的两个方程: F N2二W 根据上面的方程,可以求出重心的位置: I -W x C =0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 (一)悬吊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F NI =1375 g 4)连杆 a. 将磅秤和支架放置于多功 能台面上。将连杆的一断放于支架上,另一端放于支架上,使连杆的曲轴 中心对准磅秤的中心位置。 并利用积木块调节连杆的中心位置使它成水平。 记录此时磅秤的读数 b. 取下连杆,记录磅秤上积木的重量 F JI =385g c. 将连杆转180,重复a 步骤,测出此时磅秤读数 F N 2=1560g d. 取下连杆,记录磅秤上积木的重量 F JI =0 g e. 测定连杆两支点间的距离 I =221mm f. 计算连杆的重心位置 = (1375_385)_ _ 86mm 重心距离连杆大头端支点的距离 x C =86mm 。 1375 -385 1560 五、思考题 1. 在进行称重法求物体重心的实验中,哪些因素将影响实验的精度? 答:影响实验精度的因素有: 1)磅秤的精度;2)支点位置的准确度;3 )连杆中心线的水平度; 支点间距离测量的准确度,等。 实验四四种不同载荷的观测与理解 一、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理解渐加载荷,冲击载荷,突加载荷和振动载荷的区别。 二、 实验设备仪器:ZME-1型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台,磅秤,沙袋。 三、 实验原理方法:

多媒体认知理论

222多媒体认知理论 多媒体教学以多种方式的组合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它所呈现的知识生动活泼、具体形 象,改变了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下更加直观地学习。但是,研究者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多媒体教学都优于传统教学。以往的多媒体教学界面设计主要基 于专家的经验或者设计者的思想,而不是基于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即以“设计者为中心”而 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并且逐渐意识到要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必须依据多媒体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来 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因此,多媒体学习理论也就成了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重要指导理论之一。 Mayer等人在双编码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针对该理论,他首先提出了三个前提假设,如表: 表2-1尊媒体学习认如理论的二个假没” ~~学月咅拥仃购个独工的信息加工通道,可分别加T视逆信息、听愛信息右跟痒战学习若亦进祎信息力II工时*每一个通道一次可同时加工的信息数歌足有限的胃注1诂圧汀信息加丨购-ft括了学 习肴对新情息的注意'对所选揮的主动加工 信息建/ ?致的心理表征,以及将此心理視征与相关的知识经验进行整合 多媒林呈规協觉记忆工柞记忆长时记忆 图2-3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该理论认为,多媒体教学信息主要以两种方式呈现,即语词和画面。图2-3提供了一个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模型,这个模型代表人类信息加工系统。教学信息以画面和语词的方式,通过眼睛和耳朵进入到学习者的感觉记忆中。学习者将感觉记忆中登记的语词信息和画面信 息有选择地贮存于工作记忆中。多媒体学习的主要过程发生在工作记忆中,在积极主动的意 识状态下,学习者将语词和画面分别组织成言语模型和图像模型,然后调用长时记忆中相关 的先前知识,最后将三者之间建立起相互的联系,最终实现信息的整合。上述信息加工过程 会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不断重复出现,并且不遵循固定的步骤。该理论强调了:(1)在多 媒体学习中,画面和语词材料是在不同的加工系统中分开加工的。尽管信息是通过一个通道 进入信息系统,但是学习者也能够对信息的表征方式进行转化,从而使其能在另一条通道得 到加工。通过分析和转换,画面通道最终产生图像表征,而语词通道最终产生语词表征。(2)认知建构取决于学习者的主动认知加工。主动加工过程包括形成注意、组织新进入的信息和 将新进入的信息与其他知识进行整合。只有完成了主动加工的过程,学习者才能对新的知识 建立起心理模型,学习才是有意义的。(3)每个通道上一次加工的信息数量是有限的。因此,若对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一次呈现太多的加工元素将会超出学习者的认知负荷而阻碍学习。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主要通过整合语词和画面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为了进一步研究多媒体对学

机构认知实验报告

机构认知实验报告 篇一:机构认知实验 实验一机构认知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观看机构的运动(10个陈列柜,77种机构),了解各种机构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特点、功能及应用,配合相关课程的学习。 二、实验设备 各类机器、机构模型陈列柜(10个陈列柜,77种机构)。 三、实验原理和内容 机构由机架、原动件和从动件三部分组成,其中固定不动的构件为机架,运动规律给定的构件为原动件,原动件由电动机驱动做等速运动,其余的活动构件则为从动件。 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四种基本机构如下: 1、平面连杆机构 2、凸轮机构 3、齿轮机构 4、停歇和间歇运动机构

四、注意事项 1、不要用手人为地拨动构件。 2、不要随意按动控制面板上的按钮。 3、遵守实验室规则,规范操作,注意安全。 五、实验报告内容要求 1、实验报告用实验报告纸书写,写上姓名、学号、班级、实验日期。 2、写出实验目的 3、写出实验原理 4、实验设备中常用机构的类型: 5、思考题: (1)机器是由组成的,当有多个机构时,它们应当按照一定的要求互相配合。 (2)在有曲柄存在的条件时,取不同的构件为机架,可以得到铰链四杆机构的种形式。 (3)平面连杆机构的第一种应用类型是:实现给定的。 (4)平面连杆机构的第二种应用类型是:实现给定的。

(5)利用重力、弹簧力或其他外力,使从动件与凸轮始终保持接触的锁合方式称为。若利用凸轮和从动件的高副几何形状,使从动件与凸轮始终保持接触的锁合方式称为。 (6)斜齿轮圆柱齿轮机构的传动优点是、、和。缺点是因轮齿倾斜而产生,使轴承受到附加的轴向推力。 (7)当齿数无穷多时,渐开线齿廓变成,齿轮变成。 (8)相同的齿数,模数大的齿轮轮齿周向尺寸和径向尺寸。 (9)渐开线齿廓上各点的压力角是不同的,越接近基圆压力角越,渐开线在基圆处的压力角为。国家标准规定齿廓上分度圆的压力角为20°与15°两种,常用的为。 (10)谐波齿轮减速器的特点是:大,少,小,同时啮合的齿数。 (11)摆线针轮行星齿轮减速器优点是:小,轻,能力大,高,平稳等。 (12)举例说明四大机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附:陈列柜内容简介(文前数字为陈列柜中相应机构的序号)

认知语法理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

Business Collection 商务必读 222 2012年5月 https://www.360docs.net/doc/60416585.html, 认知语法理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研究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陈志明 王文娜 摘 要:商标翻译的质量关键在于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是检验翻译成果质量的最好标准,这就要求商标的翻译必须要迎合译入语所在国家或地区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差异,从而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心理需求,进而塑造企业形象。本文尝试着从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商标的翻译及认知语法理论对商标翻译的指导意义进行了探讨。关键词:认知语法理论 商标 翻译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5(a)-222-02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跨国间的商务、贸易往来越加频繁。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打造知名商标已经成为众多的企业在市场经营战略中的打造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一款出色商标的打造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在商标的翻译过程中同样要求译者不仅仅掌握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还要具备广告学、美学、市场营销、消费者心理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民族差异、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等等都会影响到消费者对商标的认可程度和欢迎程度,所以译者还需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使翻译出来的商标能够迎合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心理需求。 1 认知语法理论与商标翻译 认知语言学研究人对世界的感知、经验、观察事物方式如何 影响人们对语言的使用,特别是在同样符合语言规范的条件下如何选择不同的词与句子来表达非客观的意义。经验观和突显观是对语言认知的研究的两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概念形成中的认知,即人是怎样运用语言符号对事物进行概念化的,这涉及基本范畴与隐喻认知模式等;二是语言使用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即人是怎样运用结构实现其交际功能的,这涉及语义结构中的突显与选择。认知理论主张从受语者内心认知过程来探索语言概念框架的形成,这对词语、语句甚至篇章的语义更具有解释力。 Langacker(1991:41)认为,人们为达到思维和表达的目的可以从不同的视角,选择不同辖域,突出不同焦点,以不同方法观察情景和解释内容,是形成一个概念,语义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具体方式,这是人类自身的一种认知能力。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Langacker 认为可以从一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详细程度” (specificity),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正确理解原语的词汇,然后从目标语中的一系列相关的词语中选择最贴近原语的词汇进行转换;(2)“辖域”(scope),认知语法认为,语言中的每一个表达式都有一个对应的认知范围,其涉及的范围有大有小,可分为“最大辖域” (maximal scope)”和“直接辖域” (immediate scope)”,前者指整个视野中的内容,后者指的是最相关、最邻近的意义或概念。直接辖域对于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译者解决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词语的选择、词语的顺序、位置和词义、句义等的理解问题;(3)“背景”(background),背景是指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是另外一个或数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的理解基础。一个 或数个意义或结构的范畴化可作为理解另外一个意义或结构的背景,背景是认知运作和语义结构的重要的基本的特性;(4)“视角” (perspective),视角的选择与“背景”、 “突显”密切相关。译者的观察角度可能会直接影响理解和表达,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参照点;(5)“突显”(salience, prominence),即突显的焦点不同,强调的方面也不同。以上五种方法既可以在句子层面,也可以在词汇层面认识或描写一个事体。它对翻译词汇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具有切实可行的依据,使转换形式和意义更加准确。 由于翻译是跨文化交际和人们沟通的桥梁,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民族由来已久的文化是不可能彻底地被另外一种文化所取代,因此,如果因为两种语言和文化各自的特点和差异造成原商标的内涵很难为读者所领会得到,就无法达到吸引消费者,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目标,进而达到销售商品的目的,而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功能就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译者要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background)去考察语言,从译入语的词语或句子的“详略度”去斟酌词义或句义,从译入语的“直接辖域”出发去寻找最佳的表达方式,从最客观的视角去突显原文表达式的语义关系;在深刻理解原表达内容的基础上,平衡突显的实体与次突显的实体之间的关系。总之,通过这五个方面,通过译入语的词语或句子选择,来综合考虑译入语的表达方式或途径。 2 商标翻译遵循的原则 商标内容的翻译要适应销售地区的风俗习惯,适应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差异、道德和法律。要真正做到从“客随主便”到“入乡随俗”的转变。这就要求译者在商标的翻译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2.1 审美原则 商标名称的翻译是否合适将会直接影响到该商品在当地的销售,进而影响到该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所以一个成功的商标的名称的翻译应该凸显出自己的个性,具有丰富的内涵、美感。因此商标的翻译应遵循美学的原则。2.2 等效原则 恰如奈达所指出的那样,翻译的是为读者服务的,翻译的质量和水平如何,要看读者的反应如何。商标可以说是企业促销产品的一种独特的方式,所以如果商标的翻译没有像原来的商标那样迎合消费者的心理,激发消费者的欲望,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即没有达到原商标一样的效——“等效性”,也就是译者的翻译是失败的。 2.3 简洁原则 译者在商标的翻译过程中还要注重简洁原则,做到文字简洁、易于上口、便于记忆,使商标具有易读、易记、易看、易懂的特点。只

电影理论知识点

电影理论知识总结 相关概念直接参考《电影艺术词典》 电影理论部分 选择、填空;概念和术语;问题的回答和阐述; 出题原则:以基本知识为主,一般知识为辅,个别偏僻知识。 对作品、术语、观点、人物、流派的了解; 作品:著作、论文、电影作品;电影理论研究和电影批评 复习建议:点面结合;自我提问; 答题技巧:要凝练概括、准确全面;要从各个角度考虑回答问题的内容;检查、补充和推敲; 外国电影理论部分 一、电影理论发展概况 80年代总结观点:经典和现代理论(20年代~75年左右); 经典:传统美学来表述电影,作品与社会背景分离。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艺术?电影与其它艺术的关系; 现代:符号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等的混合;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不是语言?观众和影像的关系是什么; ※邵牧君的概括: 1、 30年代以前称为早期电影理论; 2、 30年代~二战前; 3、二战后~60年代前; 4、 60年以后; (其实就是60年以前是经典,60年以后是现代) ※96年鲍德威尔和卡罗尔提出把现代理论分为两种:(见《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 1、 60年~70年主体位置理论;主要内容是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符号学、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批评; 2、 80年~至今文化主义理论;主要内容是法兰克福文化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等; 以上两种理论共称为宏大理论(Grand Theory)。他们认为真正的电影理论研究只开始了30年,即从60年到90年。 80年以后,他们又开始了一种“中间层面的研究”(middle level),反对宏大理论。即在主体位置理论和文化主义理论崛起时,另一种中间层面理论出现,坚持既要对理论从经验出发的研究,又不排除理论性。 ※结论: 1、 60年前,是小(低)理论,经验性强; 2、 60年~70年,宏大理论; 3、 80年~至今中理论; 形成多姿多彩的别具一格的电影研究,如叙事电影研究、文体电影研究、文类电影研究、民族电影研究、后殖民电影等研究等。 二、经典电影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