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夏秋季浮游植物叶绿素a及蓝藻水华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摘要

巢湖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和具有重要功能的生态系统,但富营养化问题严重,水体中充足的营养盐会造成浮游藻类的大量繁殖,严重时能引起―水华‖的发生。叶绿素a是浮游植物现存量的重要指标,是研究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手段和指标。因此, 叶绿素a 常作为湖泊富营养化调查的一个主要参数。

本研究在巢湖确定了23 个采样点,分别在2007年的6、7、8、9、10月份进行采样调查。主要测定了水温、pH、溶解氧等物理指标;总氮、总磷、活性磷等化学指标;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叶绿素浓度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结合环境因子,探讨了巢湖蓝藻表面水华形成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

1、TN和TP变化范围分别在0.4~3.44mg/L、0.016~0.662mg/L之间,东西湖区水质状况明显不同,西部湖区比东部湖区水质更为严重。巢湖的西部湖区水体中溶解性磷已经达到0.011-0.41mg/L,推测在西半湖氮、磷可能已经不再是藻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2、研究期间,总藻类叶绿素最大值(30.27μg/L)出现在6月,最小值(16.29 μg/L)出现在10月。绿藻和硅藻的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与之相反蓝藻的最小值出现在7月份。蓝藻为最重要的藻类类群(平均值占总藻类生物量的63.36%),在夏季和秋季占优势;其次为隐藻(平均值占16%);绿藻(年平均值占15.2%)在仲夏7月较为丰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湖区的藻类生长均与磷元素和pH显著相关。叶绿素a含量与TN浓度的关系存在空间差异。西半湖叶绿素含量与总氮显著正相关,与电导率、DO呈正相关,与温度无关。东半湖叶绿素含量与DO和pH显著正相关,与水温、总氮呈正相关;全湖叶绿素含量与温度、DO、电导率、总磷、总氮等显著相关。各种生态因子对叶绿素a含量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不同湖区各影响因子所起的作用不同。巢湖水体中的叶绿素a和众多环境因子表现出多元相关性,表明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是众多水质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3、藻类相关性分析显示,蓝藻与绿藻、硅藻的含量之间存在呈显著的负相关性,与总叶绿素a含量之间存在呈显著的相关性。一般情况下,在同一垂直深度,当蓝藻叶绿素浓度达到一定值(40μgChlA/l左右)时,绿藻和硅藻的生物量近乎为零,蓝藻占有绝对优势;当蓝藻叶绿素浓度低于一定值(30μgChlA/l左右)时,绿藻和硅藻出现一定的生物量。研究期间,巢湖浮游植物无分层现象。研究结果显示,在蓝藻水华大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缪灿?巢湖夏秋季浮游植物叶绿素a及蓝藻水华影响因素分析

面积发生前后,叶绿素的浓度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10mg/m3),暗示着水体中已经存在较大的藻类生物量,有再次大面积形成水华的能力,推测蓝藻表面水华形成只是水体中已经存在大量蓝藻的结果,而并非蓝藻量突然增多的标志。

4、水温、光照和营养盐浓度等是控制浮游植物种类季节动态的几个关键因素。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水文气象因子对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暴发具有很重要的驱动作用。初步认为巢湖蓝藻暴发的气象条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气温适宜(22~30℃) 2、风速较小;3、中等强度日照。巢湖蓝藻水华以中轻度暴发为主,主要出现在5-11月,其中秋季最易暴发,西半湖蓝藻暴发频次多于东半湖。研究表明,当前巢湖的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已经具备了蓝藻大量繁殖的条件,我们推测如果蓝藻越冬及春季复苏情况正常,在水文气象因素适宜的情况下,会有大面积暴发的可能。

关键词: 巢湖叶绿素a浓度浮游植物蓝藻水华富营养化

ABSTRACT

ABSTRACT

Lake Chaohu is a kind of important fresh water resources, which undertake some crucial ecological functions. But eutrophication of the lake water has been very serious.Excessive nutrients in eutrophic water may make phytoplanktons propagate and water quality worsen, sometimes even arise algae bloom. Chlorophyll a is an important means and index for researching and evaluating eutrophication. Therefore, chlorophyll a often as one of the main parameters in survey of the lake eutrophication.

There are 23 sampling sites in Lake Chaohu,8 sampling site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lake,15 sampling sites in the eastern part. Carried on researches at 6, 7, 9,10 of 2007 respectively. Determined physical indexes such as water temperature(WT), PH, dissolved oxygen (DO) and chemical indexes for instance total nitrogens (TN), total phosphorus (TP), orthophosphate(P04-P); appraised phytoplankton species complexity and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1.The TN and TP concentrations change from 0.4 mg/L to 3.44mg/L,and 0.016 mg/L to 0.662mg/L, TN and TP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r in the western than in the eastern areas. The soluble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of the western areas achieved

0.011-0.41mg/L already. We extrapolated that phosphorus was possibly not the dominant nutrient,which limits the growth of algae in the western areas of Lake Chaohu.

2.On the average of the whole lake, total algal biomass reached the maximum in June (30.27μg/L)and the minimum in October (16.29 μg/L). Chlorophyta and Bacillariophyta biomass reached the maximum in July,the Cyanobacterial biomass reached the minimum in July by contraries.In terms of annual mean biomass, cyanobacteria comprised 6

3.36% of total algal biomass, followed by Cryptophyta (16%) and Chlorophyta (15.2%). Through relevant analysis,it was found that the growth of algae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phosphorus element and pH.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l-a content and TN concentrations were different in the different monitoring zone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lake,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and TN concentration,and correlation between total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and conductance and dissolved oxygen (DO),and no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缪灿?巢湖夏秋季浮游植物叶绿素a及蓝藻水华影响因素分析

correlation between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and water temperature.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lake,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and dissolved oxygen (DO) and pH,and correlation between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and TN concentration and water temperature.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emperature, DO, conductivity, TP and TN.Ecological factors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chlorophyll-a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However, the main factors we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Lake Chaohu. Chlorophyll-a can be regressed linearly to these factors,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hytoplankton in Chaohu lake is the overal1 effects of these factors.

3.There was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yanobacterial biomass and Chlorophyta and Bacillariophyta,an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chlorophyll https://www.360docs.net/doc/6c2528785.html,monly, in identical depth when Cyanobacterial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achieves a value (about 40 μg ChlA/L), Chlorophyta and Bacillariophyta biomass approach zero. When Cyanobacterial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is lower than a value (about 30μg ChlA/L), Chlorophyta and Bacillariophyta present. Anyway, Phytoplankton in summer and autumn has not have obvious difference with the change of depth. During research, Phytoplankton of Lake Chaohu was non-stratification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around the cyanobacteria blooms occurs in big area the concentration of chlorophyll-a still maintains at a high level(>10mg/m3),It is suggested that there was a lot of algal biomass in the water already,and it may have the ability to form the Cyanobacterial blooms in big area once more .We considered that the outbreak of a bloom in short time is just the result of large volume of algal biomass.In fact,the cyanobacteria blooms is not the symbol of algal biomass increased suddenly.

4.Water temperature, light condition a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might be the key factors a ffecting seasonal dynamics of algal species and biomass. Many studies show that hydr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 factors exert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lake entrophication and algae bloom. We think initially that it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thre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factors about Cyanobacterial blooms in Lake Chaohu:1. Suitable temperature(22~30℃)2. Breeze 3. Medium intensity sunshine.The Lake Chaohu Cyanobacterial blooms mildly, mainly appears in May to November, the autumn is

ABSTRACT

easiest to break out, the frequency were higher in the western than in the eastern areas.It is shown that nourishment concentration of Lake Chaohu had already met the blue-green alga massive reproduction requirement presently.We concluded that if the cyanobacteria survives in winter and recruitment in spring well,the hydr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would cause the cyanobacteria to float up to the water surface and then form the water bloom in big area .

Key wards: Lake Chaohu,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Phytoplankton, Cyanobacterial blooms ,Eutrophication .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缪灿?巢湖夏秋季浮游植物叶绿素a及蓝藻水华影响因素分析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I 目录 ................................................................................................................................ VI 第一章引言 .. (1)

1.1湖泊富营养化概述 (1)

1.1.1湖泊富营养化问题 (1)

1.1.2湖泊富营养化成因 (1)

1.1.3 湖泊富营养化的危害 (5)

1.1.4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 (6)

1.2巢湖富营养化研究概况 (7)

1.3 水体叶绿素a (8)

1.4蓝藻优势形成原因及蓝藻水华影响因素分析 (9)

1.4.1蓝藻优势形成原因 (9)

1.4.2影响蓝藻水华形成因素分析 (11)

1.5研究价值和意义 (13)

1.6研究内容 (14)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15)

2.1采样点的选择 (15)

2.2采样准备 (15)

2.3水样采集时间 (16)

2.4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16)

2.5水质指标监测 (16)

2.5.1水温、电导率、溶解氧的测定 (16)

2.5.2总氮的测定(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 (17)

2.5.3总磷、活性磷的测定(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18)

2.5.4叶绿素a的测定(测藻仪测定) (20)

2.6数据处理 (21)

第三章结果与分析 (22)

目录

3.1夏秋季巢湖水体物理、化学特征 (22)

3.1.1水深 (22)

3.1.2水温 (22)

3.1.3 pH (22)

3.1.4电导率 (22)

3.1.5 DO (22)

3.1.6总磷 (24)

3.1.7活性磷 (24)

3.1.8总氮 (24)

3.2巢湖夏秋季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比较 (27)

3.3.1各种生态因子与藻类叶绿素a的相关性分析 (29)

3.3.2东、西湖区各理化因子与叶绿素a的相关性分析 (30)

3.3.3藻类间的相关性分析 (31)

3.4巢湖夏秋季四种浮游植物的组成和变化情况 (31)

3.5巢湖夏秋季蓝藻水华形成情况 (35)

第四章讨论 (44)

4.1巢湖夏秋季叶绿素a浓度变化影响因素探讨 (44)

4.2巢湖夏秋季蓝藻水华形成的规律探讨 (46)

4.3主要气象因素对蓝藻水华形成的影响 (48)

第五章结论 (51)

参考文献 (5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7)

致谢 (58)

第一章引言

第一章引言

1.1湖泊富营养化概述

1.1.1湖泊富营养化问题

湖泊是人类重要的淡水资源和具有重要功能的生态系统,虽然淡水和咸水湖泊只占地球上所有水资源总量的不到0.02%,但却是世界上许多地区最重要的水资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迅猛增加,使得湖泊污染情况严重。许多大型湖泊的地理位置处于经济核心区和城市密集区,这些地区的快速发展加重了湖泊的富营养化负荷。而湖泊水质的严重恶化又给沿湖城镇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影响,湖泊的富营养化已成为制约汇水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全面加强富营养化湖泊的水质改善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将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全球范围30%-40%的湖泊、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影响[1],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就全球范围看,欧洲和北美大多数内陆淡水水体都已处于或将处于富营养化,亚洲湖泊污染比欧洲湖泊严重,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尤为严重。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近二十年来,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污染状况发展也相当迅速。几乎所有的城郊湖泊都存在着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如武汉东湖、济南大明湖等均达到严重富营养化程度。有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全国85%的湖泊呈富营养化状态。根据《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18个国控重点湖泊中,满足Ⅱ类水质的湖泊1个,占6%;Ⅲ类水质的湖泊2个,占11%;Ⅳ水质的湖泊2个,占11%;Ⅴ类水质的湖泊4个,占22%;劣Ⅴ类水质湖泊9个,占50%。其中,太湖、滇池和巢湖水质均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其中滇池草海为重度富营养状态,太湖和巢湖为中度富营养状态,其它大型淡水湖泊中,洱海和鄱阳湖属中营养状态;南四湖和洪泽湖为轻度富营养;博斯腾湖、镜泊湖、洞庭湖、达赉湖4个湖泊为中度富营养状态。2005年,监测统计的5个城市内湖中水质均较差,昆明湖和西湖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玄武湖、东湖和大明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和总磷。

1.1.2湖泊富营养化成因

1、内源因素

(1)湖泊自身的必要成长阶段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缪灿?巢湖夏秋季浮游植物叶绿素a及蓝藻水华影响因素分析

湖泊有其自身的形成、发育、衰老和消亡的演化过程。湖泊在形成的初始阶段处于贫营养状态,生产力较低,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很少,DO丰富,透明度良好。随着湖泊水体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交换,营养物质除了被水生生物吸收和湖水流动带走外,其余部分蓄积于湖泊水体中,使得生物生产力随之提高,造成大量生物的繁殖,残体也随之沉积湖底。营养物质不断被湖泊吸纳、蓄积,久而久之,湖泊渐渐的由贫营养向富营养状态过渡。直到湖泊最后消亡。但在自然状态下,这种演化过程及其缓慢。由于现代社会认为因素的影响大大加快了这种演化过程的速度。

(2)底泥富积

由于湖内无机和有机物颗粒以及水生生物残体和排泄物的沉降,导致底泥中富积了丰富的营养物。在湖泊入湖营养盐负荷量减少或完全截污后这些营养物可从底泥中逐步释放进入水体,增加了湖泊的营养负荷。因此,含有丰富营养物的底泥是湖泊内源性污染源之一。由于湖泊沉积物中营养盐内负荷的存在和释放,尤其富营养化程度曾经很严重的湖泊,即使外源受到控制,湖泊仍然可以持续富营养化。彭俊杰等[2]将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与湖泊营养状况分级标准进行对照认为,湖水的富营养化状况同底质营养盐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其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也高。有研究发现,杭州西湖内源污染负荷已经达到外来污染负荷的4l%;安徽巢湖内源污染负荷是外来负荷的2l%;而云南滇池中80%的氮和90%的磷都分布在底泥中。河流和湖泊底泥污染物的释出,类似于非点源污染,释放面积大,释放时间、途径和释放量具有不确定性[3]。国内外众多的湖泊究人员对底质中氮、磷元素的释放规律作了深入的研究,影响其释放的因素主要为pH、温度、溶解氧、扰动状况等[4]。许多浅水湖泊都具有旅游娱乐功能,除自然的风力外,游船的扰动也会加速沉积物的再悬浮,从而导致更多的营养盐从底泥释放到水层。

2. 外源因素:点源及非点源污染物的输入

湖泊的外源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点源和非点源(见表1-1)。

(1)点源

点源主要指通过排放口或管道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主要的点源包括沿湖及流域城镇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染源排放以及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关于点源污染可以通过在污染源排放口设置净化装置来控制。

巢湖流域2005年废水点源排放量为3.2亿吨,其中生活废水排放量为2.4亿吨,工

第一章引言

业废水排放量为0.8亿吨。有调查显示,目前巢湖的富营养化发生最严重的区域在点源集中排放的合肥市和巢湖市附近。点源加重了巢湖的富营养化程度。

(2)非点源

非点源是相对点源而言的,是指时空上无法定点监测的、与各种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可随时随地发生的直接对环境构成污染的污染物来源,也称为面源。非点源污染来源归纳起来一般包括12个方面[5]: 土壤的侵蚀和流失;农用化学制品的应用;城镇地表径流;农田污水灌溉;矿区、建筑工地径流;大气干、湿沉降;林区地表径流;旅游污染;水体人工养殖;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形式畜牧业养殖废水;底泥二次污染。其中农业活动是非点源水质问题的最主要原因。

非点污染源没有固定的发生地, 可在地表任何地点发生,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高度不确定性的存在,非点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等特征,使得对其研究和管制具有较大的难度[3]。非点源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不能像点源那样采取排放口排放由管道输送集中处理的方法控制。因此,与点源污染相比,非点源控制难度更大。非点源目前已成为水环境的第一大污染源或首要污染源。自上个世纪70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非点源污染对水体污染所占比重随着对点源污染的大力治理呈大幅度上升趋势。研究表明, 即使点源水污染得到全部控制, 河流、湖泊及水库等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也仅为42%~ 65% [5]。

研究表明,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均对非点源污染具有重要影响[6]。目前,巢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农业用地、城镇用地、河湖水体、森林用地、道路用地,以及滩涂荒地等。有研究结果显示,巢湖流域农业非点源已成为巢湖富营养化氮、磷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7]。巢湖流域从事农业人口多,土地资源紧张,坡地垦植与毁林开荒使森林覆盖率下降导致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此外,巢湖流域农业生产几乎完全依赖于化肥,由于化肥不合理使用、农药使用不当造成的非点源污染使得巢湖湖体氮磷污染物大幅增加。汇水区化肥施用量已由20世纪60年代的75kg/hm2,增加到80年代的750kg/hm2,90年代后化肥使用量又有明显增长。但化肥利用效率不高,一般仅有30%~35%,大量未被利用的养分通过降雨径流、淋溶和农田灌溉回归水等方式汇入湖泊之中,成为巢湖富营养化加快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整个巢湖流域化肥施用量已达5×105t/a[8]。据统计,每年滞留于湖内的氮约14961吨、磷约219.8吨,在湖泊生态系统内循环转化,为浮游植物生长提供了丰富营养源,导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缪灿?巢湖夏秋季浮游植物叶绿素a及蓝藻水华影响因素分析

致藻类―疯长‖,―水华‖频繁发生,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状况。阎伍玖等[9]通过对巢湖区域主要环境问题的溯源分析,认为非点源污染已经成为巢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表1-1 湖泊、水库污染源分类

Table 1-1 source of pollution classification in Lake and reservoir

序号污染源类型污染物来源

1外源污染源点源

工业废水

城镇生活污水

固体废物处理场

面源

城镇地表径流

农牧区地表径流

矿区地表径流

大气降尘

大气降水

水面养殖投饵

水面娱乐活动废弃物

水土流失及土地侵蚀

2内源污染源底泥及沉积物

注:资料来源于文献[10]

3 食物链理论

还有一种导致富营养化形成的理论是食物链理论[11]这是由荷兰科学家马丁·肖顿于1997年6月在―磷酸盐技术研讨会‖上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自然水域中存在水生食物链。如果浮游生物的数量减少或捕食能力降低,将使水藻生长量超过消耗量,平衡被打破,发生富营养化。该理论说明营养负荷的增加不是导致富营养化的唯一原因。但从目前我国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来看,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通常不用这种理论来解释。

与水华暴发有关的诸因素可分为基本条件和辅助条件。正面影响的基本条件是营养盐和光合作用等,而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和藻自身的死亡率是水华暴发的负面

第一章引言

的基本条件。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因素构成了水华发生的必要条件。而其他的条件例如盐度、维生素或铁等只是起到强化或抑制作用的辅助条件,它们并不直接决定水华暴发与否[12]。

1.1.3 湖泊富营养化的危害

(1)降低水体透明度

天然水体中的藻类本来以硅藻、绿藻为主,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最后变成以蓝藻为主,蓝藻的大量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在水面覆盖蓝藻的现象,在湖泊中称为水华[13],它们漂浮在水面导致湖水透明度降低水质变得浑浊。

(2)消耗水体的溶解氧

由于湖面表层密集的藻类使得阳光难以透射进入湖泊深层,所以深层水体的光合作用大大减弱,溶解氧的来源随之减少。此外,死亡的藻类不断向湖底沉积,腐烂分解加重了对溶解氧的消耗,严重时使湖水呈厌氧状态,导致好氧生物无法生存。这种厌氧状态可以触发或加速底泥中积累的营养物质释放,从而形成富营养水体的恶性循环。

(3)向水体释放有毒物质

藻类产生的藻毒素能使其他生物死亡,藻毒素有很强的热稳定性,即使煮沸也不能消除其毒性,绝大部分藻毒素是水溶性,一般水处理工艺不但不能去除它们,还可能因为加氯后的氯化而增加其致突变性[14]。

(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富营养状态时,水体正常的生态平衡被扰乱某些生物种类成了优势种,另一些生物明显减少甚至灭亡。随着湖泊水生态系统的退化,水生生物的种类和结构朝逆向演替的趋势发展,这种生物种类的演替导致水生生物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降低,湖泊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水质严重恶化,水体使用功能降低,从而给沿湖城镇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带来了重大影响。

(5)对供水水质及成本的影响

湖泊常常是周边地区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用水的供给来源。夏季是藻类增殖旺盛的季节,在制水厂过滤过程中,水藻经常堵塞过滤池。此外,水体中由于缺氧而产生硫化氢、甲烷和氨等有毒有害气体和水藻产生的藻毒素都增加了水处理的技术难度和处理成本。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缪灿?巢湖夏秋季浮游植物叶绿素a及蓝藻水华影响因素分析

(6)对渔业的影响

浮游生物丰富,为以浮游生物和碎屑为食的鲢鱼、鳙鱼、鲫鱼提供充足的食料有利于鱼类的生长。但当藻类大量生长时,这些藻类能释放出毒素——藻毒素,对鱼类有毒杀作用。藻类大量死亡后,在腐败、被分解的过程中,也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严重恶臭。

(7)对交通航运的影响

富营养化将加速湖泊的淤积,因此最早将湖泊富营养化看成是湖泊自然消亡的一般过程,人为富营养化将会大大加速这一过程。尤其是河流入湖的河口地区,湖湾在泥沙的综合作用下,淤积速度最快,对交通航运产生严重影响[15]。

1.1.4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

(1)开展纳污水体的监测研究

加强对纳污水环境中(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造成水污染的化学环境、流域径流、浮游生物种类、叶绿素等的监测,掌握氮磷有机污染及其变化趋势。确定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标准。

(2) 物理防治技术

通过物理途径可以减弱甚至消除藻类的繁殖条件或使藻类沉淀于水底。主要有下述方法:一是疏浚底泥:采用此法,可将含高浓度营养物的底泥层除去,以控制藻类生长,与此同时,加深湖泊、水库,增加湖(库)容,除掉并控制大型植物;二是稀释和冲刷:向湖(库)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使湖(库)水稀释来降低湖(库)水磷浓度,从而控制藻类的生长。三是人工循环方法。通过湖底充气,消除或防止热分层,使湖水充分混合,抑制水华发生。

(3)化学防治技术

用化学药剂(称杀藻剂,algicide)灭活藻类,这是最简便的解决方法;也可以通过控制水中pH 值来防治富营养化。当pH>10 时可抑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投加石灰(Ca(OH)2)提高pH 有助于抑制藻类生长,但有争议。

(4)生物技术

一是利用藻类植物及其它生物控制水体中过多营养物质;二是控制外源过多营养物质进入自然水体;三是与农业结合,利用藻类植物生长繁殖消耗大量营养盐的特性,在污水排放到自然水体前,建立一些藻类生长塘,使一些优良藻类大量繁殖,

第一章引言

收获作蛋白饲料等;四是利用藻类的生态特性进行控制。

(5)深入进行水体富营养化机制的科学研究

真正掌握水体环境富营养化发生的原因、规律和评价指标等,尤其是描述和反映富营养化污染演化过程和行为的预测预警模型研究。随着富营养化的日趋严重,近年来人们对湖泊富营养化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在上个世纪30至40年代,开始了对水生生产力和水域营养方面的评价研究,建立了富营养化模型。

(6)其他

湖泊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很多,除了上述的几项以外,还有水资源管理技术、湿地技术、生态工程技术等。它们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或减轻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在实践应用中通常将以上技术综合应用,因地制宜,取长补短[16-18]。

1.2巢湖富营养化研究概况

近二十年来巢湖的富营养化研究主要从以下八个方面展开:(1)巢湖流域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调查;(2)巢湖水域生态调查与评价;(3)巢湖流域水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4)巢湖富营养化机理研究;(5)巢湖水质区划与容量研究;(6)巢湖流域的非点源污染研究;(7)巢湖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研究;(8)巢湖的内源污染控制研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展的以―巢湖水域环境生态评价与对策‖为代表的一系列调查,在流域范围内剖析了陆生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演变的内在联系,―七五‖期间首次将巢湖划分出五个功能区,即(1)西部渔业水源保护区;(2)塘西饮用水源保护区;(3)中庙旅游水源保护区;(4)东部渔业水源保护区;(5)巢湖市饮用水源保护区。1985年-1987年,开展了工业污染源调查研究确定了巢湖流域的重点污染源,初步揭示了巢湖营养源的来源、点源和面源的比重等。1998年,安徽省水文局和长江水资源保护局联合对巢湖进行了大规模的水质调查监测,推动了―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研究[19]。

现在巢湖仍然处于全湖富营养化状态,对巢湖周围的湿地功能研究以及巢湖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目前才刚起步,急需对巢湖进一步开展基础研究,为从根本上治理巢湖污染寻求对策。因此,恢复和改善巢湖水质,治理富营养化是今后全流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和研究的热点。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巢湖浮游植物的研究就已经开展。陆艾五等(1959)首次记录了巢湖蓝藻的种类。六十年代,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和安徽省水产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缪灿?巢湖夏秋季浮游植物叶绿素a及蓝藻水华影响因素分析

科学研究所在对巢湖浮游植物展开了较系统的调查,并进行了种类鉴定和定量的初步研究(巢湖渔业资源调查报告1963)。八十年代,叶诗鸣等人(1981)在巢湖设立采样点对浮游植物进行周年变化研究[20]。之后,针对巢湖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开展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21, 22]。但从八十年代末至今没有对巢湖开展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

对浅水富营养型湖泊来说,蓝藻通常是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与其它藻类相比,蓝藻自身的一些原核特征,如气囊,嗜高pH,喜温等特性为它们在浅水型湖泊中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加上它们能忍受高的浊度,因此,它们常常在许多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中形成表面―水华‖[23]。在巢湖这个典型的浅水型富营养化湖泊中也不例外。已有的资料显示,蓝藻―水华‖从五十年代开始发生。在1961年,暴发范围仅局限于部分水域,敞水区和南部湖区没有―水华‖分布[24]。至八十年代开始,蓝藻―水华‖发生每年从5月开始至11月结束,严重时几乎覆盖整个湖面[20, 22, 25]。

1.3 水体叶绿素a

富营养化水体的显著特点就是叶绿素浓度显著上升,由此叶绿素 a 成为研究富营养化的重要手段和评价指标。叶绿素(chlorophyll)是使植物呈现绿色的色素,是水体中浮游植物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水体中光合作用主要由浮游植物来完成,此过程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原动力,也是物质循环过程的出发点。虽然含有的叶绿素的种类不同,但浮游藻类中都含有叶绿素a。因此,叶绿素a常常成为衡量水质状况的监测指标。根据对湖泊调查的结果发现,所有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中的湖泊或水库,其表征藻类生长的指标叶绿素a的年均值都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水体中叶绿素的浓度成为判定水体富营养化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所以,掌握营养盐、水动力学过程及生态因子等影响因素与叶绿素a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寻求富营养化防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近几年关于不同水体中叶绿素a分布的研究较为丰富,刘冬燕等[26]通过对苏州河叶绿素a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叶绿素a含量与理化及生物因子的关联分析,发现该水域叶绿素a明显的季节变异,并有年际变化的趋向,叶绿素a含量与水温、亚硝酸盐,硝酸盐氮含量呈密切正相关。杨顶田等[27]通过研究藻类爆发对太湖梅梁湾水体中NPK含量的影响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叶绿素a的含量与温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NH4+-N 和总氮( TN)、总磷( TP)总含量与叶绿素a 呈正相关。王飞儿等[28]通过对千

第一章引言

岛湖叶绿素a 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认为,影响千岛湖叶绿素a 含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有氮、磷、水温、透明度和降水。葛大兵等[29]通过对南湖水环境中叶绿素a的测定和水质分析,发现南湖水域叶绿素a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叶绿素a含量与水温、水质营养因子、BOD、COD等环境因子有关。陈永根[30]通过对太湖水体叶绿素a含量与氮磷浓度的关系研究发现,太湖叶绿素a含量与TN、TP浓度的关系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赵辉等通过对南海西北部夏季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特征发现,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同季风等海洋环境因素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龙爱民等[31]通过对南海北部水域表层海水中溶解氧、叶绿素a、pH值和营养盐等水质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认为,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是众多水质因子在南海北部综合作用的结果,南海北部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和亚硝酸盐有着比其他营养盐因子更为密切的联系。翁笑艳[32]在研究山仔水库叶绿素a时指出叶绿素a含量与水温和溶解氧显著相关。徐效军等[33]对江苏海州湾叶绿素a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得到影响叶绿素a的有效因子主要为pH值和水温。目前,随着叶绿素a测定方法的改进,出现了适用于现场测定的便携式水质仪及适用于大面积监测的卫星遥感技术,快速准确的测出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

1.4蓝藻优势形成原因及蓝藻水华影响因素分析

1.4.1蓝藻优势形成原因

蓝藻具有高效吸收利用外源无机碳的功能-无机碳浓缩机制[34]在低浓度CO2介质中,蓝藻可通过高效主动吸收浓缩外源无机碳,在细胞内积累比外界高几百到几千倍的CO2浓度,由此能够在其所在环境中最大限度地竞争利用有限的无机碳源,保持持续稳定增长。蓝藻二氧化碳浓缩机制的有效运转,极大的抑制了细胞的光呼吸现象,有效地减低了不必要的生物能量消耗。

一些形成水华的蓝藻如鱼腥藻(Anabaena)、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拟筒胞藻(Cylindrospermopsis)等具有固氮能力,它们特有的异形胞能将大气中的游离态氨固定为可利用氮源,供给其它营养细胞。

发生水华的蓝藻一般都具有伪空胞,通过调节伪空胞的气囊数,蓝藻细胞就能够控制它的浮力。在有利于快速光和作用的条件下,足够多的气囊破裂使浮力下降,而低光照时刚好相反。又如,细胞分裂将已存在的气囊分成相似的两份给予细胞,此时若气囊组装速度相对慢于细胞的其它成分,伪空胞的含量将会随细胞增长而渐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缪灿?巢湖夏秋季浮游植物叶绿素a及蓝藻水华影响因素分析

渐稀释,这是伪空胞调节浮力的另一种机制。伪空胞在蓝藻水华的发生,扩散和消亡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35]。

蓝藻特有的这些生理特征使蓝藻比其它生物在相同的生长环境下更具有竞争优势,为蓝藻在水体中形成优势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常见的水华藻种多属蓝藻门,有微囊藻(Microcystis)、鱼腥藻(Anabaena)、颤藻(Oscillatoria)、束丝藻(Aphanizomenon)、念珠藻(Nostoc)等。其中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在数量和发生频率上占绝对优势。繁殖方法主要是分裂生殖,少数为无性生殖,无性生殖包括外孢生殖,内孢生殖,后壁生殖,没有有性生殖。当生长环境条件不利时,微囊藻会聚集,进入休眠状态而沉降到相对黑暗、厌氧的表层沉积物中。在这种特殊的环境条件、细胞内贮存的丰富有机物可能为微囊藻的休眠细胞提供了复苏和生长基础。根据已有的研究报道[36],在越冬时,微囊藻是以单细胞或数个细胞的小群体状态存在,在春季复苏时,才逐步由单细胞或小群体牛长为含有数千个细胞的大群体乃至最终上浮到水面形成水华。

已有的研究主要认为是蓝藻自身的生理生态特征在形成优势种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水华藻种蓝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具有气囊,大多数蓝藻生长的某一阶段都具有浮力,常漂浮在水面或在不同深度的水层中上下自由移动而不受水流影响,实验证实[37]蓝藻可通过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分解调节其在水中的浮力去获得最佳

的生长条件,以更好得适应环境的变化。Walsby[38, 39]研究了低光强和水华微囊藻、水华鱼腥藻的气囊积累及浮力增加的关系,认为低光照有利于气囊的积累,随着光强的增加,气囊会被溶解,含量减少。Smith通过对个体蓝藻的生理研究后,认为低光需求是蓝藻水华形成的关键因素。根据资源竞争理论,具有最低临界光强需求的藻类是光的高级竞争者,在竞争过程中较其它藻类更易获得优势。陈德辉等[40]通过微囊藻和栅藻的两次共培养实验发现,微囊藻对栅藻的抑制能力是栅藻对微囊藻抑制能力的7倍,蓝藻能抑制其它藻类的生长。从而说明,一些蓝藻能够分泌它感物质对其他物种进行抑制作用。

微囊藻喜生长在温度较高的水中,但目前关于蓝藻生长的最适温度还存在不少争议,有试验表明,铜绿微囊藻生长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8℃~33℃,而最适温度大约为30℃[34],但Watanabe[41]却认为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2℃,林毅雄等[42]

报道微囊藻生长的最适温度更高为35℃。无论如何,这些研究均表明微囊藻的最佳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蓝藻水华控制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蓝藻水华控制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 蓝藻水华控制 ■孔繁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摘要:经济的突飞猛进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使得人们的生存经受着强烈的考验.而当今污染体现严重的蓝藻水华 中含有大量的微囊藻毒素,对人们构成了极大的危害.本文讨论了蓝藻水华的成因和危害等,并从外源削减与控制,内源 削减与控制,湖内水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等方面阐述了富营养化湖泊治理的途径. 关键词:湖泊;富营养化;蓝藻水华;治理;控制 湖泊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富营养化 1.湖泊的概述及其结构 湖泊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规模的天 然洼地的蓄水体系,是湖盆,湖水以及水 中物质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我国是 一 个多湖泊的国家,湖泊面积在1kmz 以上的有2300余个,总面积为71787 km,占全国总面积的8%左右. 2.湖泊的功能 湖泊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 河川1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 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 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 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①湖泊能蓄积水量,调节河川1径流.

②湖泊能调节气候.③湖泊蕴藏了丰富的水力资源.④湖泊的航运作用.⑤湖 泊的物质资源.⑥湖泊的旅游资源. 3.湖泊的富营养化 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是由于人类 活动造成的,如低水平的制造业产生的工业废水,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大量流失的农药,化肥,未经处理的城镇生活污水,高密度水产养殖遗留的剩余饵料, 以及航运,旅游等水上活动产生的一些污染物,都造成了富营养物质大量输入湖泊.湖泊生态系统本身是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的,如水草,芦苇,沉水植物,湖 畔湿地等都是天然的净化器.而现在由于人类对湖泊的围垦,湖泊沿岸的水利工程等都破坏了湖泊的自净系统.从而造成营养源的输出途径减少,营养物质大量过剩,最终形成富营养化. 目前一般认为,富营养化的定义是 湖泊在自然因素和(或)人类活动影响下,因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多,造成水体生产力从低向高营养状态过渡的一种现象或趋势[总氮(TN)达0.2mg/L, 总磷(TP)达0.02mg/L].1991年: 122个湖泊中,51%富营养化,2005年: 133个湖泊中,88.6%富营养化.61%国 控重点湖(库)水质为V类和劣V类. 富营养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蓝藻 水华的暴发.蓝藻是水中的浮游植物,

太湖蓝藻水华遥感监测方法

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8, 20(2): 145-152 https://www.360docs.net/doc/6c2528785.html,. E-mail: jlakes@https://www.360docs.net/doc/6c2528785.html, ?2008 by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太湖蓝藻水华遥感监测方法* 段洪涛1, 张寿选1, 张渊智2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08) (2: 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 香港沙田) 摘要: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太湖蓝藻水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不同遥感数据, 包括MODIS/Terra、CBERS-2 CCD、ETM 和IRS-P6 LISS3, 结合蓝藻水华光谱特征, 采用单波段、波段差值、波段比值等方法, 提取不同历史时期太湖蓝藻水华. 结果 表明: MODIS/Terra数据可以利用判别式Band2>0.1和Band2/Band4>1提取蓝藻水华; CBERS-2 CCD、ETM和IRS-P6LISS3 数据可以利用Band4大于一定阈值和Band4/Band3>1提取蓝藻水华; 波段比值(近红外/红光>1)算法稳定, 可以发展成为蓝藻 水华遥感提取普适模式. 同时, 本文成功利用ETM和IRS-P6LISS3数据Band4波段对蓝藻水华空间分布强度进行了五级划 分. 这为今后利用遥感技术, 建立太湖蓝藻水华监测和预警系统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蓝藻; 卫星监测; 多源数据; 太湖 Cyanobacteria bloom monitoring with remote sensing in Lake Taihu DUAN Hongtao1, ZHANG Shouxuan1 & ZHANG Yuanzhi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ak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AS, Nanjing 210008, P.R.China) (2: Institute of Space and Earth Information Scien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NT, Hong Kong, P.R.China) Abstract:It is significant that remote sensing methods is used for monitoring cyanobacteria bloom in Lake Taihu, since it breaks out frequently each year. Based on spectral characters of cyanobacteria bloom, different algorithm including single band, band subtraction and band ratio, were used for bloom mapping, with different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MODIS/Terra, CBERS-2 CCD, ETM and IRS-P6. They noted that all these sensors were able to detect cyanobacteria bloom, while the algorithm of band ratio between infrared and red band has a stable correlation with blooms, and it can be developed into a universal pattern. Except that, spatial cyanobacteria bloom concentrations were separated into five classes based on digital number values (DNs) in ETM and IRS-P6 Band 4. This study showed that satellite observations was effectively applied to cyanobacteria bloom monitoring and early-warning for Lake Taihu. Keywords:Cyanobacteria bloom; satellite monitoring; multi-source data; Lake Taihu 水是生命之源, 而湖泊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 是湖泊流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们赖 以生存的重要基础[1]. 目前, 我国内陆湖泊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水体的富营养化[2], 其重要特征是藻类 物质, 特别是蓝藻大量繁殖. 蓝藻异常生长, 极易堆积、腐烂沉降, 形成水华, 在河口以及近岸淤积[3], 不 仅破坏水体景观和生态系统平衡, 而且由于蓝藻在生长过程中释放毒素, 消耗溶解氧, 引起水体生物大 量死亡, 湖泊水质恶化, 严重威胁了湖泊周围地区的饮水安全[4]. 如2007年5-6月, 由于太湖蓝藻爆发, 无锡重要水源地贡湖南泉水厂取水口遭受严重污染, 导致100多万人饮水困难. 因此, 快速、全面掌握蓝 藻分布信息, 对于控制蓝藻水华、评价蓝藻生态环境风险、研究蓝藻异常生长的原因以及建立水质的预 *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院长奖获得者科研启动专项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C26B01)和江苏省 自然科学基金(BK2007261)联合资助. 2007-09-05收稿; 2007-11-06收修改稿. 段洪涛, 男, 1979年生, 博士, 助理研究员; E-mail: htduan@https://www.360docs.net/doc/6c2528785.html,.

我国典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第10卷 第8期 中 国 水 运 Vol.10 No.8 2010年 8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August 2010 收稿日期:2010-05-17 作者简介:宋益峰(1978-),浙江海盐人,学士,上海市金山区水文站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研究。 我国典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宋益峰1 ,兰 林2 ,吴 江3 (1上海市金山区水文站,上海 201508;2江苏省水利厅,江苏 南京 210029; 3太仓市环境监测站,江苏 太仓 215400) 摘 要:蓝藻水华成为我国浅水湖泊的重大水环境问题。根据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采取相应控制技术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文中综述了目前我国典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治理中物理控制法、化学控制法、生物控制法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治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X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0)08-0154-02 一、前言 我国目前66%以上的湖泊、水库处于富营养化的水平,其中重富营养和超富营养的占22%,富营养化成为我国湖泊目前与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1]。与湖泊富营养化相伴随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蓝藻水华[2],蓝藻水华广泛地存在于淡水生态系统中并产生一系列严重的水环境问题[3]。蓝藻水华控制是世界性难题[4~6],迄今采用的控制蓝藻水华的技术有几种:物理控制法、化学控制法和生物控制法。 二、蓝藻物理强化控制技术 1.机械除藻技术 机械除藻技术包括移动式富集湖面蓝藻“水华”技术、气浮捕集蓝藻“水华”技术。沈银武等[7]利用振动重力斜筛、旋振筛和卧螺离心脱水方法,在单机运行的条件下,在滇池于2001年4月和9月的145天中开机1,700h,共收获富藻水17,000m 3,折合干重为325t。试验区收获的蓝藻干粉经检测其平均总氮(N)为8.51%;总磷(P)为0.49%、总钾(K)0.70%和粗有机物43.47%。依此结果计算,相当于从试验区取出氮(N) 27.66 t、磷(P) 1.6t、钾(K ) 2.28 t 和粗有机物141.28t。有效降低了富营养化湖泊的氮、磷等水平和减轻或缓解了大量暴发的蓝藻生物量。 2.水动力控藻技术 吴张永等[8]对流体动力处理蓝藻技术进行了前期室内试验研究,发现实验条件下除藻率可达100%,且不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太湖在闾江口到马山岛之间马围长堤附近修建马山大桥,把大堤打通,沟通马山西的太湖与梅梁湖、贡湖、五里湖的水流,促使流入口袋的水流,从袋底顺利流入西太湖,促使湖水在夏季向西北部分流,冬季西太湖水流灌入两湖以冲洗滞水。如此可把两湖与西太湖整体形成循环水流,以使湖水通过自净、分流促使快速换水,抑制蓝藻暴发。 3.超声波控藻技术 超声波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环境技术,被称为环境友好技术[9],具有操作和控制容易,便于引进自动化操作手段,在处理中不引入其他化学物质,而且反应条件温和,反应速度快等优点。功率超声在水体中空化效应产 生的高压、冲击波、声流和剪切力能够有效破坏藻类的细胞结构,抑制叶绿素的合成,降低蓝藻细胞类囊体膜上藻胆蛋白和某些酶的活性。目前有研究将超声波技术应用于自然水体,通过超声短时间的辐照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生长,从而达到控制水华爆发的目的[10]。 三、太湖蓝藻化学强化控制技术 1.湖底充气扬水筒技术 扬水筒技术,将积聚于表层的藻类驱赶至水库底层,由于光照极低以及温度骤降等原因,藻类失去活性而逐渐消亡,并能显著降低水库底层铁、锰浓度。在荷兰阿姆斯特丹Nieuwe Meer 水库中,扬水筒技术实施结果得到证明:其生物量降低为未处理前的1/20,藻类种群结构也由原先以蓝藻为主转变为硅藻、绿藻为主;此外整个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可一直维持在5mg/l 左右,从而扩充了鱼类的生存空间。 2.黏土除藻技术 黏土除藻华技术最早来源于絮凝原理,曾被作为在海洋赤潮暴发时的一种应急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早在1997年,就有专家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上撰文指出,使用黏土除藻可能是治理藻华的最有发展前途的方法。但由于絮凝除藻机理不清、黏土投量太大、藻华复发和二次污染等问题,许多将黏土除藻技术应用于淡水湖泊中清除藻华的尝试一直没有成功,其技术定位为应急措施。 潘纲等[11]通过改性黏土的快速除藻除浊作用启动并强化沉积物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使其自动地进行长期连锁的健康修复过程,发展了既能快速消除水华又能长期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的一系列改性黏土技术。通过对26种不同黏土与藻细胞之间多项絮凝性质的研究发现高效黏土絮凝除藻的黏土架桥网捕作用,根据上述科学发现在架桥网捕性能方面对黏土进行改性,结果改性后的黏土不仅特别适合于淡水藻华的清除,而且黏土的投入量也从国际先进的200mg/l,降到了10mg/l,除藻效率达到95%以上。这种环境友好的天然改性剂可以使各种原先不具有除藻能力的当地黏土/沉积物变成高效除藻剂。 3.化学除藻剂

淡水水体中蓝藻水华研究进展

淡水水体中蓝藻水华研究进展 高政权,孟春晓*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摘要 综述目前国内大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成因研究现状,分析蓝藻水华形成的一般机理,重点阐明蓝藻水华治理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重要生态和环境意义。 关键词 蓝藻;水华;治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 X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16-07597-02 Progress i n Cyano bacteri aW ater B l oo m i n Fres h W ater GAO Zheng qua n et al (Schoo l of L ife Sciences ,Shandong U ni versity o fT echno l ogy ,Z i bo ,Shandong 255049)Abstract The st udy su mmar i zed the research sit uati on o f f o r m ati on cause of cyanobacteria water bl oo m,and ana l yses genera lmechanis m s o f cyanobact er i a w ater bl oo m for ma tion .F inall y ,key techno l ogy research and its m i portant ecol og i cal and environ menta l si gn ificance f or cya nobacter i a w ater bl oo m control were discussed .K ey words Canobacteria ;W ater bl oo m;R ehabilitati on ;Env i ron m ent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06050;40706048);国家支撑项目 (11200602);中央级公益性研究所专项资金(2060402/2);山东理工大学自然科学基金(4040 306017);山东理工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4041 405016,4041 405017)。 作者简介 高政权(1972-),男,湖南安乡人,博士,副教授,从事藻类 生理学研究。*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09 00 蓝藻又称蓝绿藻,是所有藻类生物中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蓝藻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极强的生态竞争优势,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即可获得最大生长率,并以指数级迅速增长,从而使产毒菌株密度增加,获得竞争优势,形成种类少而数量大的蓝藻水华。由于环境污染日趋加重,许多水体富营养化而导致蓝藻水华的暴发,成为我国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我国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和巢湖相继暴发大规模水华,加上以前报道的滇池、南京玄武湖、淮河、海河等水华事件,不难看出,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水华已极大地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多个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淡水水体营养状态日益严重,长江、黄河、松花江等主要河流以及鄱阳湖、太湖、巢湖、武汉东湖、昆明滇池、上海淀山湖等集合淡水湖在调查中发现有大量藻类生长,形成严重的蓝藻水华[1] 。有资 料表明,我国有66%以上的湖泊和水库处于富营养化水平[2] 。2007年4月中国科学院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的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 称,2003年三峡库区蓄水至135m 后,12条长江一级支流,在回水区不同程度地出现水华现象,并且近几年有加剧的趋势。湖泊富营养化依然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研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对于科学预测湖泊中蓝藻水华的产生及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 [3] 。 1 水华的成因 富营养化的水体在适宜的条件下,水体中藻类,主要是蓝藻短时间大量繁殖并聚集的生态异常现象称为水华,也称湖靛。底泥腐殖质较多的水体,因富含P 、N 等营养元素,当N 、P 比值大于7时,只要外部条件适宜,浮游植物特别是蓝藻就会迅速繁殖生长,甚至在水面聚合成数厘米厚的蓝绿色的藻浆,即水华。浮游植物对N 、P 的吸收速率遵循米氏方程。蓝藻水华的生成离不开合适的光照、气温、水文、气象等因素。蓝藻的繁殖习性是喜高温、连续阴雨、闷热、弱风的气 候条件,在该条件下会大量繁殖,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完全抑制了其他藻类的生长。影响蓝藻水华形成的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水温、光照、营养盐、气候等)、化学因素(氮、磷浓度等)、生物因素(蓝藻本身的生理生态特征在形成优势种 群中的作用)等[3] 。赵孟绪等探讨了2003年广东汤溪水库蓝藻水华提前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水温与蓝藻、微囊藻的丰度具有显著相关性,较高的水温是蓝藻水华发生重要条件之一;在具备充分氮磷营养盐和合适水温条件下,汛期反常的水体稳定性导致了汤溪水库蓝藻水华的提前发生[4] 。2 水华的危害 蓝藻水华被认为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它会产生微囊藻毒素,为代表的有毒代谢物,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996年在巴西,由于人群使用了含藻类毒素污染的水作肾透析液,造成126人出现急性或亚急性肝中毒,导致60个患 者由于肝功能严重损伤而死亡[5] 。水华是藻类在合适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过度繁殖和聚集现象,因而在种类组成、发生时间及水平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蓝藻水华出现时,水面被厚厚的蓝绿色湖靛所覆盖,甚至在岸边大量堆积。藻体大量死亡分解的过程中,不但散发恶臭,破坏景观,同时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鱼类窒息死亡。随着富营养化的加剧,藻类水华发生的频率和幅度增加,水华对水环境的危害和生物安全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在水华发生时,其现象表现为某些藻类,尤其是单细胞的蓝藻疯长。水华是湖泊富营养化的典型表征之一。蓝藻水华的形成影响了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蓝藻大量生长改变了水体的理化环境,透明度降低,水体散发腥臭味,溶解氧减少,造成鱼虾等水生物的死亡。当水体中的营养素被蓝藻耗尽时,蓝藻大量死亡,尽管是死亡的蓝藻,其在被细菌分解过程中还是会产生并释放蓝藻毒素,最终导致水生态系统的迅速崩溃,蓝藻水华也给水产养殖业、供水及旅游业甚至人类的饮用水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6] ,太湖、玄武湖、巢湖、滇池等大型 湖泊都曾深受蓝藻水华暴发所引发的污染之苦[7-9] 。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是蓝藻毒素所带来的危害。在淡水水体中引起蓝藻水华和产生藻毒素的藻类主要有蓝藻门的微囊藻属、鱼腥藻属、念珠藻属、束丝藻属和颤藻属等,其中的微囊藻毒素是一组由水体中蓝绿藻(如微囊藻、鱼腥藻、颤藻及念珠藻)产生的具有亲肝特性的环状多肽毒 安徽农业科学,Jou r n al ofAnhu iAgr.i Sc.i 2009,37(16):7597-7598责任编辑 庆瑢 责任校对 王凌志

973计划项目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

973计划项目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973计划课题 2004年度总结报告 项目名称: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 课题名称:湖泊水,沉积物界面过程对营养物迁移转化影响研究 课题编号:2002CB412304 课题负责人:金相灿刘建彤 课题依托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二零零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本课题自2003年启动以来,紧紧围绕国家需求、课题任务书的任务要求和目前国际、国内的研究进展,开展了大量的野外调查检测、室内分析和模拟试验研究工作。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整个第四课题在2004年度的研究工作做一概括性总结。 一、年度计划执行情况 1(年度计划完成情况 1.1课题拟完成的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根据课题任务书的要求,本课题第二年度应完成下列研究内容。 1.1.1 掌握水体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源要素在水-沉积物界面形态转化的影 响; 1.1.2 研究富营养化条件下,水-沉积物界面微生态结构的维持机理; 1.1.3 确定污染湖区主要生源要素的形态与生物可利用性之间的关系;

1.1.4 掌握跨介质间营养物的动态赋存以及热力学平衡与营养状态的关系; 1.1.5 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4篇,其中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科院水 生生物研究所分别发表2篇。 1.2 课题完成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1.2.1浅水湖泊水-沉积物界面物质交换过程及其水动力影响机制 现场调查采样,分析,完成冬、夏两季样品采集工作,进行实验室内外分析数据的初步整理。初步总结完成沉积物-水界面氧化还原条件的控制机理研究。 1.2.2 湖泊营养物的微生态转化及生化动力学 1 针对长江中下游的五大浅水湖泊(滇池、洪泽湖、洞庭湖、巢湖和太湖)和两个城市湖泊(武汉月湖和南京玄武湖) 进行现场调查采样、分析,进行实验室内外分析数据的整理,总结长江中下游湖泊的基本理化特征和营养状况;同时重点研究太湖不同富营养水平湖区,分春夏秋冬四季对太湖流域的梅梁湖鼋头渚、梅梁湾小丁湾、梅梁湖蠡园、贡湖、东太湖等湖区进行野外调查,分析上覆水、沉积物样品中各种理化性质。并从底栖动物、着生藻类和微生物三方面进行水,沉积物界面的微生态结构的调查;开展实验室内的模拟研究,研究环境因子对湖泊水,沉积物界面磷交换的影响。 1.2.3 湖泊水,沉积物界面地球化学过程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 水体理化因素对生源要素在水,沉积物界面形态转化的影响;跨介质间营养物的动态赋存以及热力学平衡与营养状态的关系;系统研究生源要素在浅水湖泊水,沉积物界面的形态转换机理;模拟研究确定不同形态P的存在形式对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1.2.4重污染湖区营养元素生物可利用性的限制因素和转化作用

水华蓝藻毒素研究概述

收稿日期:2003-12-0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课题 (2002C B412306) 水华蓝藻毒素研究概述 胡宗达,周元清 (云南大学生态地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91) 摘 要:随着科技进步,发现的有毒种类越来越多,毒素分子结构的研究也越来越清楚。在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合介绍水华微囊藻毒素、水华束丝藻毒素和水华鱼腥藻毒素对动物的毒害、毒素结构、检测方法和去除方法,并讨论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水华蓝藻;藻毒素;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X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47X (2004)03-0008-04 蓝藻(Cyanophyta )是生物界中一类古老且十分特殊的生物类群,分布广泛,适应力强,在腐烂物质、水体表面或底层皆有分布。其重要繁殖场所之一是淡水,尤其是富营养化淡水湖泊。淡水湖泊中常见蓝藻主要有微囊藻(Microcystis )、鱼腥藻(Anabaena )、颤藻(Oscillatoria )、聚球藻(Syne 2chococcus )、层理鞭线藻(Mastig oclaminosus )等。 目前已知产生毒素的淡水蓝藻约12属26种[4],其中易形成水华的常见种有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水华鱼腥藻(Anadaena flos -aquae )和 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 -aquae )。这3种蓝藻可分为有毒品系和无毒品系。 滇池是蓝藻水华污染相当严重的淡水湖泊之一,认识了解蓝藻毒素及其检测和去除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综合介绍水华微囊藻毒素、水华束丝藻毒素和水华鱼腥藻毒素对动物的毒害、毒素结构、检测方法和去除方法,并讨论存在的问题。 1 水华蓝藻毒素 1878年Francis 首次发现某些淡水“水华”蓝 藻引起动物中毒死亡的现象。Schwimmer 、Schwim 2mer 及G orham 等分别综述报道了北美洲湖泊、水库 和池塘中的水华蓝藻导致动物中毒的事例[19]。在欧、亚、非、南美洲等气候相似地区也有类似中毒死亡现象发生。 111 微囊藻毒素(MCY STs ) 微囊藻毒素主要是在Microcystis 、Anabaena 、 Oscillatoria 、N ostoc 等属中的种类产生[26]。属于一 种肝毒素或一种细胞内毒素。完整细胞没有毒性,在衰老、死亡或破裂后毒素才释放出来,表现毒性。 11111 微囊藻毒素 淡水藻类中,毒性最强、污染最广、最严重的是蓝藻门。目前已肯定的有毒藻类有铜锈微囊藻、水华鱼腥藻、水华束丝藻、阿氏颤藻、泡沫节球藻及念珠藻等。这些藻类不只产生一种毒素,如环境发生变化,一种藻类可产生几种毒素。 蓝藻门中几个属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肝毒素,主要包括七肽微囊藻毒素、五肽节球藻毒素和m otpurin 等,以微囊藻毒素为代表;另一类是神经毒素,主要是钠通道阻断蛤蚌毒素及类似物[24]、后突触神经类毒素和高类毒素、有机磷胆碱酯酶抑制毒素等[25],以鱼腥藻毒素为代表。 11112 微囊藻毒素对生物的影响 MCY STs 主要以肝脏为靶器官。动物经灌喂或 腹腔注射后,破坏细胞内的蛋白磷酸化平衡,改变多种酶活性,引起肝脏病变,造成一系列生理紊乱。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虚弱、呼吸沉重、皮肤变白、呕吐、腹泻、毛立和嗜睡等。如猴子的中毒症状为昏迷、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腹泻等,在数小时或几天内死亡[11]。 赵雄飞(1994)用九山湖和金针湖采集的铜绿微囊藻,经BG 11培养基培养,抽取和分离毒素,对小白鼠腹腔注射。小白鼠出现呼吸沉重、步履蹒跚、昏睡、最后死亡并出现眼珠发白,肝脏淤血呈深紫红色等症状。证实九山湖铜绿微囊藻产生的毒 — 8—云南环境科学 2004,23(3):8-11 C N53-1093/X ISS N1006-947X

蓝藻水华

气候变化与蓝藻水华暴发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长春130024 【摘要】近年来,太湖蓝藻水华的暴发频率比较高,主要集中在太湖西部和北部。影响太湖中蓝藻水华暴发的因素很多,但发现气候因素所占的比重比较大,比如温度、风、光照、降水等等。这篇文章就主要从气候因素中的温度、光照时间和风这三个因素的变化,根据太湖情况建立一个模拟湖泊生态系统模型,利用散点图、线性回归分析、数值逼近建立拟合方程等数学知识,对太湖中影响蓝藻水华暴发的这三个因素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蓝藻水华暴发气候因素建模求解

问题分析 在当今世界,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的发生,仍然是在水体污染方面人们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在太湖和内陆的其他湖泊,现在是蓝藻水华的发生不仅仅是只在夏、秋两季了,而且也在逐步的向春、冬两季过度,个人认为这正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即全球变暖趋势。蓝藻水华的暴发不仅会对湖泊中的水生动植物带来危害,致使其死亡,破坏湖泊中生态系统的平衡,并且还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特别是在夏季,湖泊中蓝藻水华漂浮在水面上,在风的推波助澜之下,都被吹到岸边,并且夏天温度高,经阳光的暴晒,蓝藻会自动分解、产生恶臭的气味,造成局部空气污染影响人们生活,还有的就是如果蓝藻水华在人们饮用水源头大量聚集、腐烂变异,造成水质恶化、变味,这样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饮水,带来疾病,给人你们造成极大的麻烦。 所以问题就产生了:怎样才能预防和抑制蓝藻水华的爆发呢?这就需要研究蓝藻水华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了!蓝藻【1】(或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自养生物,它们利用水作为电子供体,利用太阳能将CO2还原成有机化合物,并释放出自由氧。蓝藻的主要生存环境为淡水和海洋,它们能在咸水、咸淡水、淡水、冰冷或沸腾的泉水,以及其他微藻无法生存的环境中繁衍,譬如蓝藻常常是岩石的裸露面和土壤中建立种群的先锋物种,它们通过一些特殊的机制(如吸收紫外线辐射的外鞘色素)增加其在相对暴露的陆地环境中是适应性,蓝藻具有在贫瘠的基质上生存的卓越能力。蓝藻能与其他动植物(如真菌、苔藓、羊齿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形成共生关系,而内共生被认为是真核生物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起源。蓝藻还是唯一可以进行生物固氮的藻类。而大量的藻类在水中高度的聚集就会水华,具体的是:水华【2】是当水体中出现富营养状况并具备适宜的温度、光照、气候及合适的水文条件等有利于藻类生长或聚集的环境条件时,水体藻类大量生长繁殖或聚集并达到一定浓度的现象,是湖泊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水华的蓝藻【1】一般都是有伪空泡的种类,包括许多属,在形态上从小的丝状群体到肉眼可见的大型球状群体,有些种类可以固氮,有些则不固氮。而我国蓝藻水华主要是微囊藻水华,此外还有鱼腥藻水华、束丝藻水华、拟柱胞藻水华等。微囊藻水华是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其发生普遍、持续时间长,多数产毒危害性大。我国湖泊中微囊藻早常见的为铜绿微囊藻,是太湖和滇池等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优势种群之一。而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与代谢又很大程度上受气候因素温度、光照时间及风的影响。因此我们就可以针对太湖中的铜绿微囊藻建立一个模型来单独的研究气候因素对其生长代谢的影响,作为样本来反映太湖中气候变化对蓝藻水华的影响。 模型假设 (1)我们研究所用的小型生态系统与太湖的生态系统相似,并且具有一定的代表能力。 (2)风浪对太湖的扰动在研究中表现为悬臂搅拌器带动玻璃棒对小型生态系统的搅拌。 (3)对某个因素对铜绿微囊藻生长代谢的影响进行研究时,其他的因素是一样的,且在研究所持续的这段时间内,不会有外界的任何因素对样本进行干扰。 模型建立

水体参考资料蓝藻水华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水体蓝藻水华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异常增殖形成水华,使水体腥臭难闻,溶解氧减少,大量鱼类死亡,严重影响了水体的功能,改变了水生态环境,危害到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影响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许多水体已受到富营养化的严重威胁,且水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有加重的趋势。因此,认识藻类水华的形成原因,并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刻不容缓。 1.蓝藻水华的成因 (1) 营养物质与藻类水华 丹麦著名生态学家Jorgensen 指出浮游藻类的生长是富营养化的关键过程,着重研究氮、磷负荷与浮游藻类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总磷、总氮等营养盐相对充足,能给水生生物( 主要是藻类) 大量繁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导致浮游藻类( 或大型水生植物) 爆发性增殖。通常认为总氮的浓度超过0.2 mg /L,总磷的浓度超过0.02 mg /L 是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发生浓度.美国EPA 建议总磷浓度0.05 mg /L,正磷酸盐浓度0.025 mg /L 是湖泊和水库磷浓度的上限。天然水体中的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本身的原生质,临界的氮磷比按重量计为7:1,当氮、磷比小于7∶1 时,氮将限制藻类的增长,否则,磷则可认为是藻类增长的限制因素。 (2) 气象因素 在营养物质充分的条件下,光照强烈、水流缓慢、适合的水温最适宜藻类生长,其产生的污染有较强的空间差异性。 (3) 水生食物链失衡 从本质上来说,水体藻类暴发是水中营养物质过剩导致生物物种失衡的过程,是一个环境改变而导致的生物过程,要更多地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考虑。自然水域中存在水生食物链,各能量层次的生物通过捕食关系而紧密联系,相互间的影响也更大。如果食浮游生物的鱼类数量减少或能力降低,将使水藻生长量超过消耗量,平衡被打破,发生富营养化。该理论说明营养负荷的增加不是导致营养化的

蓝藻的现状及目前的主要治理方法

蓝藻的现状及目前的主要治理方法 摘要:最近几十年蓝藻水华在我国各大富营养化湖泊频繁爆发,形成藻灾。鉴于传统的打捞等治理手段的局限性,新兴的生物技术治理方法以其优越性而备受世人瞩目,渴望成为攻克蓝藻污染的最佳选择。文中从水华的爆发及危害、目前国内外主要的防治措施和研究方向以及蓝藻的生物工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希望能够寻求合理的治理方案。 关键词:富营养化蓝藻治理生物技术 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由于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藻害日益严重,其他湖泊如东湖、西湖、洞庭湖、洪湖、鄱阳湖、洪泽湖等也不容乐观,甚至连藏在群山之中、很少点面污染源的千岛湖,也由于游人猛增而水体富营养化,已出现蓝藻大规模增生的趋势。从1998年开始,这种蓝藻泛滥成灾的危机频频出现,并呈迅速蔓延之势。从5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大增加了氮、磷营养物质向水体的排放量,加剧了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使水体生态环境向恶化方向演变,最终影响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以,富营养化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是一个湖泊众多的国家,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有2300余个,湖泊面积为70988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湖泊总储水量为7077多亿立方米。近年来,我国东部南部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控制相对滞后,不少水体负荷了超量氮、磷和其他有机污染等营养物,致使湖泊环境不断恶化。湖泊富营养化在中国已是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所以预防治理蓝藻水华已成当务之急。 1 湖泊富营养化和水华的形成和危害 藻类和一些光合细菌能利用氮、磷等无机盐类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称为光养型生物。富营养化缓流水体中的光养型生物,如蓝藻、绿藻等,通过光合作用以光能和无机物合成自身生长繁殖的有机物,并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繁殖,形成藻灾,即水华。 通常春夏秋湖泊中的主要藻类是蓝藻、绿藻。但在重富营养化的湖泊中,自春至夏蓝藻常成为唯一的优势水华种群,其中以微囊藻水华最为严重。蓝藻(cyanobacteria)是全球分布最广的水生、陆生古老光合生物。在富营养化的

蓝藻水华暴发机制

蓝藻水华暴发机制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教师姓名:刘斌 学院: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小组成员:罗华瑞贾如雪刘孟秋 陈怡汀阚世豪梁丽媛陈溆东 杨立钟凯文 中国﹒重庆重庆大学城环学院 二〇一七年六月 摘要:本文旨在介绍以太湖为例的蓝藻水华的爆发机制及控制对策。文章简述了蓝藻的构成及对蓝藻水华的定义;从内外两个方面深入探讨引起蓝藻爆发的原因;详述了如何以控污截源、生态修复、流域管理等手段控制蓝藻水华的持续爆发;并概括了蓝藻水华对当地水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及如何有效利用蓝藻水华。 关键词:太湖,蓝藻水华,爆发机制,控制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introduce the cyanobacteria outbreak mechanism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of Tai Lake, for example.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yanobacteria, as well as the definition of cyanobacteria and water bloom. Then, detailedly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cyanobacteria outbreak mechanism from the inside and outside; detailing the methods to utilize the measures of control pollution and stop the sourc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s well

l蓝藻水华的危害及治理

南京师范大学 研究生课程学习考试成绩单 (试卷封面) 任课教师签名: 批改日期: 注: 1、以撰写论文为考核形式的,填写此表,综合考试可不填; 2、本成绩单由任课老师填写,填好后与作业(试卷)一并送院(系)研究生秘书处; 3、学位课总评成绩须以百分制记分。

蓝藻水华的危害及其治理 姓名:刘畅,学号:121202008.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水体富营养化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水体富营养化带 来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蓝藻水华的暴发。大规模的蓝藻水华降低了水资源利用效能,引起严重的生态破坏及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蓝藻毒素的产生给公众健康带来极大危害。有关蓝藻毒素中毒的事件也时有报道。引起蓝藻水华的种类主要有微囊藻(Microcystis)、鱼腥藻(Anabaena)、鞘颤藻(Lyngbya)、束丝藻(Aphanizomenon)、颤藻(Oscillatoria)。本文简要概述了蓝藻水华的危害及其治理现状。 关键词:蓝藻水华危害治理 The harmful of water blooms and its management Abstract:The water eutrophication is the serious environment problem that all the countries are faced with it. The water eutrophication brings the outbreak of water blooms. The scale of the water blooms reduces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usage , cause serious ecological destruction and huge economic losses, and the algae toxin production brings great harm to the public health . The algae toxin poisoning event is also reported. The species cause water blooms are mainly Microcystis, Anabaena, Lyngbya , Aphanizomenon, Oscillatoria. This paper briefly summarizes the harmful of water blooms and its present management situation. Key wards: water blooms, damage, management 1 蓝藻及蓝藻水华 蓝藻是一类极其古老、微小的原核生物,又称蓝细菌,是一种全球广泛存在的原核生物,无色素体、细胞核等细胞器,原生质体分为外部色素区和内部无色中央区,色素区含有叶绿素a,细胞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李建宏,1997),繁殖为无性繁殖。蓝藻在其长达三十多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形态和生理代谢机制(陈飞勇,2008)。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其就快速生长繁殖,并在短时间内成为优势种群,当其生长达到一定的生物量时,他们便在水体表层聚集,形成水华。长期的进化形成了极强的生态竞争优势,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即可获得最大生长率,并以指数级迅速增长。研究发现蓝藻具有自我强化机制作用的生态生长调节素,可使其产生尽可能多的后代,从而使产毒菌株密度增加,获得竞争优势,形成种类少而数量大的蓝藻水华。 水华(water bloom)是指在富营养化的河流、湖泊及池沼等淡水域中,在一定的营养、气候、水文条件和生物环境下,由于氮、磷等营养元素过多,导致某些藻类的异常增殖,在水体表层大量聚集成肉眼可见的蓝绿色藻层,呈油状厚厚地覆盖于水面的污染现象(王为东,2001)。常见的水华藻种多属蓝藻门,有微囊藻、鱼腥藻、颤藻、束丝藻、念珠藻等(汪育文,2007)。其中以铜绿微囊藻在数量和发生上占绝对优势。

国内外富营养化湖泊治理与蓝藻水华控制

国内外富营养化湖泊治理与蓝藻水华控制 经验与进展(摘要)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孔繁翔 2007/07/16 一、湖泊的构成及其富营养化 1、湖泊的构成 我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759个。 2、湖泊的富营养化在自然因素和(或)人类活动影响下,因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多,造成水体生产力从低向高营养状态过渡的一种现象或趋势[总氮(TN)达0.2毫克/升,总磷(TP)达0.02毫克/升]。 1991年:122个湖泊中,51%富营养化,2005年:133个湖泊中,88.6%富营养化。61%国控重点湖(库)水质为Ⅴ类和劣Ⅴ类。 大中型湖泊太湖、巢湖、滇池、洞庭湖、洪泽湖、白洋淀等资源属性受到威胁。 二、蓝藻水华形成原因与危害 1、什么是蓝藻?蓝藻(蓝绿藻,蓝细菌),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 2、蓝藻水华的危害遮光效应,导致沉水植物难以生长;

大量生长,死亡腐败后气味难闻,破坏景观;死亡分解耗氧过多,导致其他生物缺氧死亡;局部湖区大量堆积死亡,破坏水源地水质;分泌毒素,直接危害生物生存与人类健康。 3、生态破坏对水生生物及人类健康危害。(1)肝毒素中毒。靶器官为肝脏,导致肝脏肿大、充血以至坏死,引起鱼类死亡是由于肝出血和低血容量性休克所致。(2)神经毒素中毒。念珠藻毒素、胆碱脂酶抑制剂和钠离子通道阻塞物。 4、蓝藻水华的一般成因内因:蓝藻生物学特性。对高温、低光强和紫外线的适应,可以过量摄取无机碳和营养物质,低的氮磷比等因素都有利于蓝藻生长。 外因:湖泊中营养盐含量增加,合适水文气象条件。高温、高光强、合适的小风速-上浮到水面,漂移、合适的风向-湖滨与港湾的静水堆积。水华形成:大量蓝藻+水文气象条件。蓝藻生长:蓝藻+光照+温度+合适环境。 危害:影响水质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局部湖区蓝藻水华堆积就会影响人的生活环境,水源地蓝藻水华堆积与食物链传递就会危及人健康与生存。 三、湖泊治理与蓝藻水华控制技术 1、蓝藻水华控制途径去除外因:改变有利藻生长的环境,限制外源营养盐排入,去除湖内营养盐,生态调水,促进湖泊水体流动,降低湖泊水体温度。

湖泊蓝藻水华生态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的基础研究

湖泊蓝藻水华生态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的基础研究 吴庆龙1,谢平2,杨柳燕3,高光1,刘正文1,潘纲4,朱本占5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3.南京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2;4.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 摘要:湖泊具有供水、渔业、旅游、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等功能,是支撑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但是近30年来,湖泊富营养化所导致的蓝藻水华频繁暴发,生态灾害事件频发,严重影响湖泊功能的发挥,制约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针对国家在保障区域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保护人民健康及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的重大需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湖泊蓝藻水华生态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的基础研究”于2008年7月正式立项。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①湖泊蓝藻水华主要衍生污染物的形成机理、迁移转化规律和毒理效应;②蓝藻水华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和功能退化的机理;③蓝藻水华生态灾害评估及调控机理。针对上述科学问题,项目以蓝藻水华污染物的产生、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响应以及生态灾害的评估与调控为研究主线,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①蓝藻水华衍生污染物的产生及其环境过程;②蓝藻水华衍生污染物的毒理效应与生态和健康风险;③蓝藻水华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变化与功能退化的关键过程和机制;④蓝藻水华灾害治理和调控的的技术原理和途径。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将为我国湖泊蓝藻水华生态灾害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原理支撑。 关键词:湖泊;蓝藻水华;生态灾害;调控 中图分类号:X524 文献标志码:A 1 引言 湖泊蓝藻水华是指湖泊水体中的蓝藻快速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蓝藻群体或者导致水体颜色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严重时可在水面漂浮积聚形成绿色的藻席甚至藻浆?。蓝藻水华的发生根源于湖泊富集了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是湖泊寓营养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生态灾害是指在一些因素的干扰下由于生态系统平衡改变所带来的各种始料未及的现象和突发事件,如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散失、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和社会安定失稳等。生态灾害的发生根源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灾变。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牵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南京大学等单佗联合申请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湖泊蓝藻水华生态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的基础研究”于2008年7月正式立项。 项目针对国家在保障区域水安全和牛态安全、保护人民健康等方面的重大需求,以蓝藻水华污染物的产生、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响应以及生态灾害的评估与调控为研究主线,围绕蓝藻水华形成后的积聚、分解等主要过程和阶段,研究蓝藻水华衍生污染物的产生和归趋、主要污染物质的毒理效应及水质安全、蓝藻水华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键过程和途径。在此基础上,研究防治蓝藻水华生态灾害的新技术原理,建立我国湖泊蓝藻水华生态灾害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和调控对策,为保障我国湖泊供水、资源和生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原理支撑。同时,开拓居国际前沿的、由有害生物异常增殖引发的湖泊灾害生态学研究领域,丰富关键功能群、生态系统恢复力和生态系统灾变等方面的基础理论。 2立项的依据 2.1国家需求 我国是一个湖泊众多的国家,湖泊不仅具有供水、调蓄洪水、调节气候、渔业、旅游等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