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知府陈星聚研究述评_黄治国

台北知府陈星聚研究述评_黄治国
台北知府陈星聚研究述评_黄治国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自主学习的思想源远流长。继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卢梭、第斯多惠、杜威等都是自主学习思想的倡导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中也系统总结了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现象学派、社会学派、意志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做过的一些探讨。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目前,国外使用的与自主学习有关的术语也很多,如自我调节的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自我管理的学习(self—managed learning)、主动学习(active—learning)、自律学习(autonous learning)、自我计划学习 (self—planned learning)、自我监控学习 (self—monitored learning)、自我定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自我指导(self—instruction)等。在国外,自主学习思想一直受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共同关注。但是,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信息加工理论心理学迅速发展,维果斯基的语言自我指导理论在西方得到了认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始兴起,心理学领域的这些发展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对自主学习的理论阐述或者实践研究。

我意识是获取和应用意志控制策略的前提,在意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自主学习过程分为: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包括认知监控、情绪监控与动机监控三大类;外显的自我监控过程包括学习环境中的失误控制与任务控制。其中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是自主学习的关键过程,而学习任务和情景的变化也会增强学生的一直控制。因此,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各种叛逆个意志控制策略来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以弗拉维尔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极为关键。通过直接教学、采用同伴辅导和学习问题讨论、开展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美国密峙安大学的宾特里奇(Pintrich,2000)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 在众多西方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界定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华盛顿城市大学的齐莫曼(B.J.Zimmenrman)教授。20世纪90年代齐莫曼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具有代表性的自主学习理论。齐莫曼认为,当前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具体来说,如果学生自己能够主动、灵活地应用元认知策略,能够自我激发学习动

关于殖民主义教育的问题

关于殖民主义教育的危害 自从香港回归祖国之后,每个城市都去学习香港,变成香模式化的教育制度。全面推行资本主义制度,全面推行以英语为主要语言,汉语为第二种语言的殖民主义教育制度。造成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和社会危害。 1.以英语为主语的文化教育,国人在中国大地上以讲英语为荣,以讲汉语为耻的思想和思维占据着教师和学生的 灵魂,国人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但效果不太 理想,能用英语进行交流没有障碍的人不多,大部分人 在用英语交流和思考时头脑进入一种障碍性的交流状 态,思维进入慢节奏状态,在与外国人进行交谈时陷入 语言障碍,影响人的头脑的反应速度,有时候就是被人 骗了而没有反应过来,从而造成很多间接和和直接的经 济和政治的损失。 2.全面实施的是奴隶社会一样的殖民地政策,国家里的主人不是中国人,是英国人和美国人,每个中国的领导人 都要拿着中国打工妹赚来的血汗钱去进贡给外国领导 人。汉语成了下等语言了,汉人成了下等人。中国已经 被世界列强瓜分的感觉也是不好受的。 3.全面实施的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危害性已经慢慢的显现,人民生活并不富裕,每个人一辈 子只能求温饱,一辈赚钱的结果就是付了房子的钱、付

了医药费,到头来一辈赚的钱不够自已一个人花的,到 死了以后还是要负债累累的。有些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 造成社会的道德衰退,伤风败俗的事经济发生。教师到 得抄袭论文,学术水平很差,没有创新性的思维和思考。 一个教师一天写不出两句话来。 4.每个城市都向香港学习,到处游山玩水,红灯区,妓院,妓女到处都有,社会道德观念严重破坏,不负责任的性 行为,无耻的教师越来越多,他们经常性的想勾引女学 生,导致学校的语言和文化全面的坠落,犯罪率直线上 升。 5.全面的学习香港模式,全面推行城镇化的管理模式的危险是粮食生产严重不足,靠进口粮食度日,粮食生产不 能自给自足。

企业组织决胜未来的5大关键领导能力

企业组织决胜未来的5大关键领导能力 作者:DDI产品经理,吉姆?考夫曼 最近我与企业领导者的交谈中,听到很多人表示:“曾经帮助我取得成功的方法现在已经不再有效。曾经有效的方法都无法解决目前的问题了,我需要新技能。” 到底有什么新的领导力技能,能够帮助领导者在当下以及未来取得成功呢?我们的《全球领导力展望》向全球近2000位HR专业工作者及一万两千位以上的领导者进行了调查,并有如下发现:

由上图你可以发现,我们找出来了企业的领导者在未来所需要得最重要的技能如下: 1. 推动与管理变革 2. 识别和发展未来人才 3. 培养创造力和创新 4. 辅导和发展他人

5. 执行组织战略 正如您所看到的,在未来三年,“推动和管理变革”仍将是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公司,正在改变他们的业务模式和服务,走向全球,或寻求更具竞争力的方法。 “辅导”对领导者来说仍然是一个关 键的能力,因为需要依靠员工特别是 优秀人才完成工作。很难想象“执行 组织策略”不再重要的时代,显然这 个能力对企业组织的成功仍然关键。 但过去三年重要性急速飙升的技能就是“识别和发展人才”。未来的领导者需要成为发掘人才的伯乐,持续寻找

优秀的内部和外部人才。而且一旦找到优秀人才,这些人将会获得来自组织体制系统化的栽培,加上其上级领导者的加速发展与辅导。 “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是另一个新上榜的重要领导力技能。将创新视为关键技能的领导者数量的增长超过任何其他技能。创新已经成为许多公司的座右铭,因为全球企业积极努力地要从经济大环境的衰退、削减成本的心态中,转变为打造一个有竞争力的组织。 总而言之,领导能力上的优势是公司执行商业战略成败的首要决定因素。如果公司想获得成功,他们必须衡量领导者对这些关键技能的成熟度,而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培养他们以满足业务需求。

科学元勘中SSK学派的历史与方法论述评

科学元勘中SSK学派的历史与方法论述评 刘华杰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正文】 把科学本身作为学术考察的对象形成了“科学元勘”(Science Studies),主要包括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文化批判等研究。本文考察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简称SSK)的历史演化和若干方法论问题。 一、突破禁区 20 世纪70 年代初英国爱丁堡大学成立了一个“科学元勘小组”(Science Studies Unit),成员主要包括巴恩斯(Barry Barnes)、布鲁尔(David Bloor)、沙宾(Steven Shapin)和皮克林(AndrewPickering)等。理论家主要是巴恩斯和布鲁尔,他们提出了系统的关于科学的研究纲领;其他人则在此纲领下做大量具体的案例研究,产生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既引起学界的不断赞赏,也引起学界的愤怒声讨。他们的研究总体上属于科学之社会(学)研究,他们自称其学科为“科学知识社会学”,以区别于早期迪尔凯姆和曼海姆等人建立的“知识社会学”,以及当时占主流地位的默顿学派的“科学社会学”。外界称其为“爱丁堡学派”。这一学派区别于传统科学元勘的特点有二:一是主张科学知识本身必须作为一种社会产品来理解,科学探索过程直到其内核在利益上和建制上都是社会化的;二是采用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研究方法。其思想渊源可直接追溯到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迪尔凯姆、舍勒和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等。代表著作主要有《科学知识与社会理论》、《知识与社会意象》、《维特根斯坦:知识的社会理论》、《建构夸克》、《利维坦与气泵》等,重要论文有《科学史及其社会学重构》、《理性主义、超自然主义与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理性主义与知识社会学》等。 最能代表爱丁堡学派SSK 观点的著作是布鲁尔的《知识与社会意象》。作者首先对当时社会学家不敢碰科学知识本身的谨慎态度进行了严厉批评。“知识社会学能够研究和解释科学知识特有的内容和本性吗?许多社会学家认为不能。”(David Bloor, Knowledge and SocialImager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p.3.)当时多数社会学家认为研究科学知识的生产环境和研究科学知识的内容本身是两回事,后者超出了探索范围,社会学家不能碰这个禁区。因为在他们看来,科学是人类历史上一种非常特殊的事业,完全不同于文学、哲学与宗教等一般文化现象,科学更具有自然本性而不是社会本性。如果社会学家无视科学的特殊性,就会面临各种矛盾和谬误。如美国默顿学派科学社会学,时至今日只讨论科学的社会规范、社会分层、社会影响、奖励体系、科学计量学等,而不进入认识论领域去探讨科学知识本身。当时的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和波普尔等人也正希望社会学家保持这种克制。布鲁尔坚决反对这种克制,他指出这种心甘情愿限制自己研究范围的做法有违科学本性,是不彻底的社会学研究;应当把所有的知识,包括科学知识,都当作调查研究的对象。他还专门提到深入禁区已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做好了准备,特别赞赏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研究工作,认为迪氏对宗教生活基本形式的经典研究为SSK提供了启示和灵感。 爱丁堡学派在实际中的确突破了禁区,开始对科学知识本身进行社会学分析,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并创办了自己的杂志,实实在在地创立了SSK,在世界范围内引来一大批追随者。近30年来SSK日益壮大,大有盖过默顿派正统科学社会学之势。爱丁堡的SSK 早已跨过大洋在美洲扎根,牢牢把握了学术阵地,如今SSK反而变成了正统,近乎成了新的“学术

沉浸理论研究综述

沉浸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自沉浸理论提出以来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领域。网络学习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介绍了沉浸感的提出与完善及其产生条件,分析了网络学习的概念和本质,指出了网络学习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沉浸感对网络学习的启示。 关键词:沉浸感;网络学习;虚拟现实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是网络学习在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导致网络学习效率不高。而虚拟现实技术中的沉浸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种问题。沉浸感从提出到完善,已经应用于许多科学领域,对网络上的学科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沉浸感概述 1.1沉浸理论 沉浸理论(flow theory)于1975年由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解释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为何会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之后陆续有学者进行相关的沉浸行为研究并修正其定义以期更能符合沉浸状态的描述。 随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沉浸理论延伸至人机互动上的讨论,Webster等人视这种互动具游戏( playful )和探索( exploratory )的特质( Webster,Trevino&Ryan,1993 )。Ghani和Deshpande( 1994 ),以人机互动对工作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两个沉浸的主要特征:在活动中完全专注( concentration )和活动中被引导出来的心理享受( enjoyment )。Novak、Hoffman和Yung 等人从1996年开始,即对网络沉浸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模式发展,有别于原始的沉浸模型,在人机互动中的沉浸主前提( primary antecedents ),除挑战与技巧在一定程度上之外,还必须加上专注(focused attention)。之后Novak等人针对其模式做修正及更仔细的研究(Hoffman&Novak,1996; Hoffman,Novak&,Yung,1998,2000),并针对不同的网络行为做沉浸模式的检验,研究发现,网络使用行为中,信息寻求最容易进入沉浸,其次为阅读与书写。不同的网络活动型式,如在线游戏、在线购物、E-mail 等,也会带来沉浸经验的差异。 1.2沉浸体验条件 沉浸理论从提出到现在一直备受重视,在我国香港、台湾等地也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企业成本费用粘性_文献回顾与展望

企业成本费用粘性: 文献回顾与展望* 江伟胡玉明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510632) 【摘要】对成本(费用)粘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企业的成本管理行为这一“黑箱”,而且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建立起了一座桥梁。本文首先回顾了企业成本费用粘性产生的成因及其经济后果、以及对其存在性质疑的相关研究,然后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简要述评,最后在结合我国制度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未来可供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成本粘性成本管理经济后果 一、引言 作为成本与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概念和内容,成本习性(Cost Behavior)是指企业成本总额的变动与其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在成本习性的传统模型中,成本被分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其中变动成本随着企业当期业务量的变化而呈正比例的变化,而与企业过去或者未来业务量的变化无关,而且成本随着企业业务量上升和下降的变动幅度是相同的,即对称的(Noreen,1991)。成本习性的这一传统模型意味着企业成本只是机械地随着当期业务量例如销售量的变化而同时发生变化,管理者的决策在其中不发挥明显的作用,管理者也不会对成本进行积极的管理。 然而Cooper和Kaplan(1998)以及Noreen和Soderstrom(1997)对这一传统模型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一传统模型与现实中管理者进行成本管理的实践不相符合,而且由于管理者的成本管理行为,会使得成本的变化不仅取决于业务量变化的幅度,而且取决于业务量变化的方向,成本在企业业务量上升时增加的幅度要大于业务量下降时减少的幅度,即成本随着企业业务量上升和下降的变动幅度是不对称的。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 (2003)(以下简称为ABJ)借用经济学中价格粘性的概念(Hamermesh和Pfann,1996),将成本在企业业务量上升时增加的幅度大于业务量下降时减少的幅度这一现象称为成本(费用)粘性(cost stickiness)。在此基础上,ABJ(2003)以美国公众公司的销售和管理费用(SG&A)为研究对象,以销售额近似代替销售量,首次通过大样本的实证检验证实了美国公众公司存在着成本粘性问题,并且从未来不确定性和调整成本两方面对成本粘性进行了经济学解释,他们发现,当销售额增长1%时,SG&A平均上升0.55%,而当销售额下降1%时,SG&A只减少0.35%。 由于成本与管理会计研究在数据获取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方面要难于财务会计和公司财务研究(Zimmerman,2001),因此,成本与管理会计的相关经验研究要远远少于财务会计和公司财务的相关研究,而ABJ(2003)的研究为学者们进行成本与管理会计的相关经验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 47*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032006)和面上项目(71072125)、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1YJC630076)、暨南大 学创新基金项目(11JYB2002)以及暨南大学管理学院“211工程”育题基金项目的资助。

工作沉浸述评及展望

2012年第21期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2No.21 收稿日期:2012-06-04,修回日期:2012-10-10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2.21.034 工作沉浸研究述评及展望 祝丽怜1,陈志霞 2 (1.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2.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工作沉浸是指个体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短时间的高峰体验,主要由专注、工作享受、内在工作动机三个核心要素所构成。目前使用较多的相关测量工具主要是Bakker 工作沉浸量表。工作沉浸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工作特征、工作资源及相关工作态度等方面,其结果变量主要涉及工作绩效、离职倾向和积极情绪等因素。未来研究主要应在工作沉浸构成要素及其内在机制、测量工具的本土化、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开展更多工作。 关键词:工作沉浸;内在工作动机;工作资源;工作绩效中图分类号:F272.92;F27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2)21-0151-04 Review and Prospect of Work -related Flow ZHU Lilian ,CHEN Zhixia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China ) Abstract :Work -related flow is a short -term peak experience at work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absorption ,work enjoy-ment and intrinsic work motivation.The measurement instrument mainly used is the Work -related Flow Inventory (WOLF )which is generated by Bakker.The affecting factors include 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work resources and related working attitude.Its consequence variables involve job performance and so on.An avenue for future research on flow is to examin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ree elements.Second ,it will be relevant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re-lated flow and work engagement.Third ,the culture adoption of measurement methods is relavant.Fourth ,the diversity of research methods should be used.Finally ,the internal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research is still to be further developed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concerned with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and related mechanism research.Key words :work -related flow ;intrinsic work motivation ;job resource ;job performance 1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 通 过对科学家、作曲家、作家以及运动员的研究发现,当从事一种可控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且需要一定的技能、受内在动机驱使时,人们会产生一种独特的狂喜状态,感受到一种“流动”的存在和幸福生活的美好体验,这种状态就是“沉浸(flow ,又译作心 流、富乐、沉醉感等)”[1] 。沉浸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国外学者针对日常生活、工作、休闲、运动、学习、人际交往、艺术创作和网络虚拟空间 等诸多领域的沉浸体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2-5] 。Csikszentmihalyi 和LeFevre 的研究发现,大多数沉浸或畅快体验都来自工作而不是自由休闲活动,人们在有责任的活动中往往比在无责任的活动中会更多 地体验到沉浸感[4] 。Schallberger 和Pfister 也认为,沉浸主要由高积极性活动体验构成,这种体验更多 发生在工作中而不是休闲活动中[6] 。Rheinberg 等的研究也发现,工作中沉浸体验分数较高,而休闲时 间中快乐/满意的分数比较高[7] 。 2工作沉浸的内涵结构及测量 2.1 工作沉浸的内涵和结构 根据Csikszentmihalyi 的定义,沉浸也称为乐观体验(optimal experience ),是指个体专注于活动时,由内在快乐所引发的被活动深深吸引的状态,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完全投入到所参与活动或任务中的、 自我享受的特殊状态[8] 。该心理状态具有以下九个 特征[9] :①挑战和技能平衡;②行动-意识融合;③目标清晰;④反馈明确;⑤高度专注;⑥控制感;⑦自我意识消失;⑧时间转换;⑨自带目的性。一般来说,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中当人们意识到情境的挑战性恰好与自身能力之间达到平衡状态时,沉浸体验都可能出现。Jackson 和Marsh 把该理论引入到运动心理学领域,并将其界定为一种最佳乐观体验,即运动员全身心投入到一项任务中并创造出 发挥最佳运动水平的意识状态[10] 。 2005年Bakker 正式把沉浸的概念引入组织行为

知识管理概述

幻灯片1 知识管理 K n o w l e d g e M a n a g e m e n t 卫军朝 w e i j c h@g m a i l.c o m 幻灯片2 知识管理推荐阅读书目 ●教材: ●廖开际主编.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幻灯片3 知识管理推荐阅读书目 ●英文书目: ●Ikujiro Nonaka, Hirotaka Takeuchi.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Davenport, Prusak.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1998,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Murray Jennex. ●Case studie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2005.,Idea Group Publishing 幻灯片4 其他中文参考书目与译著 ● 1.柯平.知识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7 ● 2.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 3.夏敬华,金昕.知识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 4.苏新宁.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5.林东清等.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 6.李华伟,董小英,左美云.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幻灯片5 ●7.邱均平等.知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8.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等.知识管理.杨开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波 士顿: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 ●9.Karl Eric Sveiby.知识型企业的管理——通过鼓励创造性来增加价值.梁立新译。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读书报告

《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读书报告 70年代末,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一书的问世,引起了学术界对于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问题的大讨论。一时间,涌现了许多论述该问题的作品。印度裔学者Ania Loomba的著作,《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就是其中之一。Ania Loomba 出生在印度,先后就读于德里大学和英国的苏赛克斯大学。她主要从事早期现代文学、殖民主义和种族历史、后殖民主义以及女权主义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性别、种族、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莎士比亚、种族和殖民主义》、《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等是她的代表作。 《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全书共分三章,作者从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研究现状谈起,梳理了这个问题发展的学术脉络,并对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研究做了一定的探讨。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篇纯理论的学术著作,没有一定史学史基础的话,很难读懂。本周阅读的是这本书的第一章第三节——从殖民主义到殖民地话语。 这一部分内容,作者首先从殖民主义研究的潮流开始谈起,提到了这一时期后殖民主义研究的两个方向,即去殖民化问题和包括意识形态、语言、文化等问题在内的新的表达方式。这其中关于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的讨论是后殖民主义研究的重点议题。接下来,作者就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学术梳理。 什么是殖民主义?殖民主义是某一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暴力手段对其他地区和经济体进行掠夺,以满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所以说,殖民主义并不是永恒的,它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这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他们认为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一样,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虽然殖民主义带来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但是却也给蒙昧的殖民地带来了新科技和新思想,推动殖民地的现代化。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殖民地人民的认同。但这并不代表马克思全盘肯定殖民主义,相反他对殖民者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行为是强烈批评的。马克思认为商品和金钱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取代了人与人的纯粹关系,体现了掠夺的本质,殖民主义是没有人性的掠夺方式。这一观点被非洲裔的反殖民主义学者艾梅·塞萨尔所继承。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而塞萨尔对这个观点进行了修正,他认为在殖民地,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根据种族区分的。法农也是这一观点的支持者。也就是说,

中外城市群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

中外城市群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 摘要: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把研究的焦点聚集在城市群及相关理论的研究上。文中对国内和国外关于城市群研究的成果和观点进综合评述,总结了我国对城市群发展研究的关注点,并且探讨了城市群研究的新趋向,以利于推动我国城市群研究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城市群理论研究综述 A THEORY AND PROSPECT ON RESEARCH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FAN Beibei 20101513117 (Chongqing University, the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Master of Architecture) Abstract: Urban agglomerations is the ma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t’s also a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 country’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t’s now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and experts focus on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In this paper, both retrospected and discussed the foreign research and the domestic research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 summarized the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our country ,and the tendency of the research is expected . These may help to further the studies on urban agglomerations. Keywords: Urban agglomerations ; Theory ; Review 在现代化的交通域通讯支撑下,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于空间密切相互作用的城市逐渐形成城市群,进而扩大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体。现今,城市群已经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使得城市群越来越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对中外城市群理论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望能对我国城市群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力作用。 1.国外城市群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观点 纵观国外城市群理论研究的发展史,按照时间先后和学者们对城市群的理解与研究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启蒙发展阶段(1915-1945)和丰富深化阶段(1945-现今)。 1.1启蒙发展阶段的主要成果与观点 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最初是从城市群体的角度来研究城市,他的代表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所提出的“田园城市”证实通过“组合群体”来协调和发展的。20世纪初,苏格兰生物学家盖迪斯在《进化中的城市》中运用区域综合规划的方法,提出城市演变的形态:城市地区、组合城市和世界城市,其中组合城市是众多城镇结合成的一个巨大的城市集聚区。1922年,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追随者雷蒙·恩温出版了《卫星城市的建设》一书,提出卫星城市理论,并应用于大城市如伦敦的建设与调整。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在1918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中强调城市是有机的生命体,城市群体发展应当从无序的集中变为有序的疏散。在这种“有机疏散”理论指导下他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同期机遇城市群体的规划研究,在一些大城市发展中都有体现,也表明了城市群体

武术教学国外研究综述综述

武术教学外文文献综述 1.0武术的英语翻译 在英语中,武术一般有两种翻译:“Martial Art”及“Wushu”,非正式翻译“Kongfu”。从维基百科查询,可以得知在英语中,“Martial Art”的定义与概念大于“Wushu”。后者是前者的分类之一。定义解释如下: “Martial Art”通常是广义的武术,指经过整理传承的搏击训练体系,通常可以防身、参与竞技、身体健康、娱乐甚至帮助人类进行精神及身体素质的发展。亦可以为技击艺术。如摔跤、跆拳道柔道等。在欧洲,武术传统(技击艺术)可以追溯故罗马。当时代表性的运动为拳击、摔跤及古希腊式搏击[1]。 “Wushu”②是狭义的武术,属于技击艺术的一种,指全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全接触式的中国传统技击艺术。也可以非正式的“Kongfu”代替。在中国又被称为国术,竞技性武术分为套路和散打。因此又可以翻译为“Chinese martial Art" [2] 2.0武术在国外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以“Martial Art”为关键字在“Primo Centre 学术资源索引”库搜索,得到35481条记录;以“Wushu”为关键字在“Primo Centre 学术资源索引”库中搜索,得到3697条记录。 查看前30篇,50%左右只有信息记录,显示标题作者等信息,无法展开全文,从文章类型看,20%左右为无关文章,60%以上皆为报道性文章,原刊登在一些文化、时政类报刊中。主要关于武术的分类、历史、传播、功能等。 关于武术在国外的传播与发展情况, Meir Shahar, 在《明代少林武术》一文得序言中提到“二十世纪见证了令人激动地文化交流,特别是随着中国的搏击技术开始在西方受欢迎起来。这种搏击技术以其独特的军事性、治疗性及宗教性目标为特色,少林的威名也通过武术得以广泛流传。”[3]

从个人领导力到组织领导力—百年基业gdaltm行动学习七步法

从个人领导力到组织领导力 ——百年基业GDAL TM 行动学习七步法 全球着名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DDI 历时两年,对来自76个国家的1494名HR 人士和12208名领导者进行专业调查后发布了“2008-2009全球领导力展望” (Global Leadership Forecast 2008|2009)的调研报告。报告指出:过去几年中,领导者的信心在不断下降,同时大多数领导者对其企业的培养计划不满意。为什么企业对于领导人才的培养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还会出现这些情形呢? 一、 当前领导力培养工作中存在五大缺陷: 从全球领导力培养的实践来看,上述情形的出现主要是源于以下五大缺陷。 1、领导者没有得到适当的培养 《全球领导力展望》显示,仅有41%的领导者对其企业提供的领导力发展计划 感到满意,比两年前发布的上一期《全球领导力展望》下降了12 个百分点。全球所有主要地区均呈同样的下降趋势,这表明领导力培养对象的不满情绪在不断加剧。 让领导者感到不满的还有培养方法。单一的常规的的培训方式很难帮助领导者 很好地学习和发展。 2、培养计划实施不力 从个人领导力到组织领导力—百年基业GDALTM 行动学习七步法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

企业不愿意在领导力发展计划中耗时费力。高级管理人员甚至不愿意在培养工作中投入更多精力。据HR 人士统计,仅有35%的高级管理人员承担着成功实施领导力发展计划的责任。 3、继任规划不完善 被调查企业中,有半数已经制定了遴选高潜质领导者的程序;但只有不足五分之二的企业拥有高潜质人才的加速培养计划。尽管成为储备人才可以加速有潜力者在公司内的升迁,但如果没有具体的培养计划,他们仍然可能会受挫或失败。 4、跨国领导者被忽视 跨国领导责任重大。他们必须在复杂、微妙的环境中做出决策,了解文化间的细微差别,并采用相应的领导风格。大多数(61%)跨国领导者认为其上任准备一般或不足,缺乏面向跨国领导者的培养计划可能是原因之一。 5、“HR 与高管来自不同的星球” 多年来,企业一直要求HR 总监们成为高级管理层的战略合作伙伴,参与业务决策。目前,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尽管《全球领导力展望》调查中有47%的HR 人士表示,首席执行官经常把他们当作战略合作伙伴,而在DDI 的另一项调查中(DDI-经济学人智库 2008),却发现只有30%的首席执行官是这样认为的。 上述情形在我们服务客户中,也是常常遇到。 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大类领导力发展模式的弊端: 1、要么是企业仅仅关注个体领导力的发展,忽略了领导者成长的全方位需求; 2、要么采用了一些授课等常规的领导力发展方式,忽略了学习与实践的互动;

组织情景下魅力型领导研究的文献综述

组织情景下魅力型领导研究的文献综述 2008-10-21 18:06:11|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目前关于魅力型领导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领域,依次为:魅力型领导风格、魅力型领导风格的有效性、魅力型领导风格的作用机制、魅力型领导风格的影响因素。 一、魅力型领导风格 关于魅力型领导风格的研究是从“魅力”的内涵、“魅力”的行为特征、“魅力”的来源的角度展开。魅力(charisma)一词在希腊文中的源意是“神赋的礼物”。与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不同,组织理论家对于魅力型领导的中心问题并不存在太多的分歧,他们都认为魅力不能单独存在于领导者身上或其个人品格上,而只能存在于领导者的性格与追随者的需要、信仰、价值观等的相互作用之中。魅力是一种归因现象,其产生取决于领导者的个性和行为特征,同时也与追随者的个性特征有关,当追随者了解并认同该领导者时,领导魅力就会在自愿的基础上发挥作用(Bass,1985)。 魅力型领导风格(charismatic leadership)能够对下属产生下列影响:充分相信领导者信仰的正确性并接受它,无条件地热爱并服从领导者,认同并模仿领导者行为,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使命感(House,1977)。魅力型领导者对下属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下属往往对魅力型领导者非常尊敬,这种尊敬能够进一步激发其对领导者的信任感和满意度。而魅力型领导者对下属的激励作用,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对群体和组织绩效的有力推动。魅力型领导行为风格特征: 二、魅力型领导风格的有效性 魅力型领导风格的有效性根据其作用范围的不同,目前学者在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个体层面的有效性,能够对下属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与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态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Kirkpatrick & Locke, 1996; DeGroot et al. 2000; Lowe et al. 1996; Conger, 2000)。 群体层面的有效性,魅力型领导风格能够有效地提升群体绩效(Bass,1994; Atwater&Bass,1994; Barling,1996)、群体凝聚力(Wang,2005; Dionne, 2004; Shamir, 1993;)群体效能感(Shamir,1990;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统计分析了近三十年十年来国内在企业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现状,描述了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了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并结合作者目前知识水平,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综述 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单纯的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本不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知识正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生存的重要资源。做好企业知识管理,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本文对近三十年来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2 文献统计分析 2.1 数量分布2014年11 月20日,利用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以“企业知识管理”为检索词,进行篇名路径检索,得到以下统计结果(见表1) 。 表1 企业知识管理论文篇数年度分布 年份数量(篇)比例(%) 2014 175 5.27 2013 212 6.38 2012 189 5.68 2011 259 7.79 2010 252 7.58 2009 309 9.29 2008 280 8.42 2007 256 7.70 2006 263 7.91 2005 223 6.71 2004 208 6.26 2003 216 6.50 2002 141 4.24 2001 145 4.36 2000 102 3.07 1999 59 1.77 1998 16 0.48 1997 3 0.09 1996 1 0.03 1995 1 0.03 1994 2 0.06 1993 0 0.00 1992 1 0.03 1991 0 0.00 1990 2 0.06 1989 0 0.00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自主学习的思想源远流长。继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卢梭、第斯多惠、杜威等都是自主学习思想的倡导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中也系统总结了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现象学派、社会学派、意志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做过的一些探讨。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目前,国外使用的与自主学习有关的术语也很多,如自我调节的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自我管理的学习(self—managed learning)、主动学习(active—learning)、自律学习(autonous learning)、自我计划学习 (self—planned learning)、自我监控学习 (self—monitored learning)、自我定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自我指导(self—instruction)等。在国外,自主学习思想一直受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共同关注。但是,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信息加工理论心理学迅速发展,维果斯基的语言自我指导理论在西方得到了认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始兴起,心理学领域的这些发展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对自主学习的理论阐述或者实践研究。

以斯金那纳为代表的操作主义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操作性行为,它是基于外部强化或自我强化而做出的一种应答性反应。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本质上是个体的学习调控反应与邻近的强化物建立联系。它包含四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以及由此开发出了自我记录技术、自我指导技术、自我强化技术。该理论最强调外部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制约作用。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认知学派从个人、行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主要由个人内部的本能、需要、驱力、特质等决定,不主要由外在的环境因素来决定,而是受到这两者的交互作用——主体社会认知的影响制约,这种影响并决定行为的社会认知有两种:即结果期望和自我效能感。结果期望是指人关于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他所期望的某种主观推测或判断。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或推测,它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对行为发作用。从理论分析,任何学生的学习行为实际上受学生的结果期望和自我效能感的双重制 约和调节。这一理论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认知在其自主学习发展中的作用。它认为,学生与教师、父母、其他学生的积极交往和反馈会极大地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此理论把自主学习分成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三个子过程,强调自我效能和榜样示范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自由意志理论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也是一种意志控制过程,意志成分控制着人的学习行为,使学习者克服困难、坚持学习。高度的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