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终点修炼_访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董豫赣_许晓东

起点终点修炼_访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董豫赣_许晓东
起点终点修炼_访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董豫赣_许晓东

DESIGNER人物

01 28层半亩园设计(南宁) 采访:许晓东

Starting Point & Endpoint & Advancement 起点 终点 修炼

——访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董豫赣

自认为好为人师,被合作者评价为“愿意帮助一切在建筑学上需要帮助的人”,近年来醉心于中国园林研究的董豫赣,在谈及自己的建筑历程时,颇有点名士派——以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从容应对一切过程里的所得与不足。

几乎是以一种无知而畏缩的心态,含混地进入建筑学这个领域,之前既无建筑学的深思熟虑,更谈不上抉择专业的犹豫;本科虽涉险毕业,但有几门主科不及格,虽没能得到专业信心,但也担保了在建筑学专业上的空白状况,以至于在第一个实践项目受挫时,清晰地意识到这是自己能力不足,直接促成了继续学习的念头。清华学成,因为在设计院有过面临机会但缺乏能力的尴尬,相对于职业的实践机会,他更关心面对机会的能力培养。“直到现在,我都是假借教学来自学我曾缺失的科目”,他将自己定义为学者——自觉的学习者。

刚开始教书时,一次为系办公室设计家具的机会,给了他一个突如其来的家具设计起点,这使他有个切入建筑的及物起点,而回避了什么是建筑的抽象问题。介入其间,才能忘记建筑起点与终点的尴尬问题。对于近年来醉心的中国园林研究,他不认为是自己建筑设计的新起点——它们或许真是两个专业,基于中国园林所牵涉到中国文化广袤无边的深度与广度,“我要么绝望它难以看见终点,要么享受它不再需要焦虑起点与终点的问题,我愿意选择后者里的从容。”对于近期完成的项目,“我愿意在其间,尝试修炼以前建筑里意欲建筑与景物之间构成意境而不得的功力。”

01

董豫赣

初,懵懂学建筑于西北建筑工程学院,虽有数门功课不合格而侥幸毕业;次于清华大学师从张复合教授研习近代建筑,虽因论文之事推迟半年亦能履冰而过;后于中国美院师从王国梁教授钻研中国园林,却因英国语言的不过,虽毕业而未获博士学位。虽不博西语而好为人师,先是在北京工业大学任教五年,后被张永和教授聘至北大建筑学研究中心教书至今。为厘清讲义所断续撰写过的60余篇杂文,居然有各类杂志愿意刊登;偶然著成的两本小书《极少主义》、《文学将杀死建筑》,居然也都在半年左右重印;机缘巧合所建成的三、四幢建筑,亦颇自得,而近年来所迷恋者乃为造园,于是,能在北大于“现当代建筑赏析”大课之外,另开一门“中国古典园林赏析”,正能满足我两种陈旧不一的癖好——教书与造园。

从家具建筑到园林研究

《设计家》:请谈谈您青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在您的建筑设计和建筑讲义类杂文中,作家、文学等主题多次出现,上个世纪80年代,在您开始选择未来专业和职业时,文学远比建筑学热门,作家远比建筑师更有影响力,您为何没有选择学习文学成为一名作家,而是学习建筑成了建筑师?

董豫赣:我近乎坏孩子的青少年经历,不值叙述。初中、高中比别人多读了三年,并非被文学想象或专业抉择所耽误,仅仅基于成绩问题不停地留级。勉强考上大学,已是大喜过望,至于专业选择,近乎随机,而且阴差阳错。当时我在河南罗山县高中选择的是工民建专业,猜想这或许与我所住过的民房有关,回到江西德安,却在录取通知书上看见建筑学字样。因为全村人都对这个专业陌生,我母亲对这个不明的专业就有个伤感的想象,她有些沮丧地唠叨说——好不容易不用种田了,却要下到工地干活。我一个人,带着这样的混乱想象,去了陕西。第一次进入宿舍,看见同学们都准备了画夹,就比较慌乱,我当时不知道建筑学需要美术,如今也不清楚我如何逃过美术加试而被录取的,第一次听老师要求我们带H或B型铅笔,更加慌张,我整个美术课的经历就是在乡村小学用铅笔画过一面国旗,从来没想过铅笔还分类型。因此,我几乎是以一种无知而畏缩的心态,含混地进入建筑学这个领域的,之前既无建筑学的深思熟虑,更谈不上在文学与建筑之间抉择专业的犹豫。

《设计家》:在您后来的一些自述中,仿佛您对建筑的自觉学习开始于清华研究生阶段,而您建筑设计的起点——家具建筑的缘起是您在北京工业大学任教时为系里设计办公家具,您此前在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的学习和此后在设计院、工程公司的工作对您日后的研究和实践有怎样的影响?

董豫赣:在西北建工虽涉险毕业,但有几门主科不及格,我显然没能从这样的本科经历得到专业信心,但似乎也担保了我在建筑学专业上的空白状况。因为没有专业信心,当我在辽宁锦西设计院里接受第一个项目受挫时,我无法以建筑学专业的通常口吻去抱怨——专业大环境不好,或甲方品味不高,我清晰地意识到这是自己能力不足,它直接促成了我继续学习的念头。至于后来在工程公司里的工作,只是为了养活自己复习考试的手段,并没想过要积累什么专业知识。

《设计家》:谈谈您长期研究西方建筑理论的目的是什么? 董豫赣:不是研究,而是学习。因为建筑学的西方传统,阅读西方建筑理论,只是为了让自己清楚相关这个专业的价值判断,或许因为领悟力的迟钝,才导致了长期研究的假象。

《设计家》:您曾经说过,对一个自己行动的起点来讲,首先是选择做什么,然后是如何做得足够久。当您将家具建筑作为自己建筑设计的起点时,您希望达到的终点是什么?您的家具建

DESIGNER人物

筑研究经历了哪些过程?有哪些收获?

董豫赣:终点似乎是起点要抵抗的问题。做得足够久的希望,正是要在时间上延缓甚至抵抗终点的到来。家具建筑的起点的收获是,它使我有了个切入建筑的及物起点,而回避了什么是建筑的抽象问题。介入其间,才能忘记建筑起点与终点的尴尬问题。

《设计家》:对家具建筑与身体的直接关系及其背后生活方式的研究,是否导致您后来的建成作品基本是有真实业主的私人住宅,而不是公共建筑?

董豫赣:我不承认公共建筑就与身体或生活方式无关。没有公共建筑的建成,只是没有恰当的机缘吧。曾被崔恺邀请到东莞设计过一幢办公楼,当时基于对网络办公生活方式的预测,我将办公楼设计成一个迂回旋转的长廊,只有几间核心管理办公室,其他办公方式如同在咖啡厅里,而不是在格子间,因此它缺乏一般办公楼的习惯外观,以至于崔恺与刘家琨当时建议将它改成美术馆在别的地方实现,被我拒绝了。我近期就曾设计过一个中等规模的美术馆,施工近半,但最近却与甲方失去了联系。许多年来,我其实一直想设计个学校什么的,或许是教师的身份,没有合适的工作室机制,就很难遇到公共建筑的项目委托。

《设计家》:北大的教学环境,给了您怎样的中国文化熏染?是怎样一些罕见的机缘让您从对西方艺术的持久关注,忽然扭向对中国艺术的极端兴趣?

董豫赣:北大中文系的刘东教授曾对我言及五四运动后中国文人信心匮乏的根源。他将甲午战争之后的中国文化现实比喻为——中国秀才与外国士兵打架,中国秀才从体力上输了,但结论却是外国士兵比中国秀才更有文化。这个比喻动摇了我的西方中心论价值观,我慢慢意识到中国近当代,一直有把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一律当作差距的倾向。但我并非斗士,我希望将这种反省带入我的专业,就像我当年讨论文学或其他艺术也只是为了理解建筑学专业一样。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并没有与西方建筑学先天对等的门类,只有园林能与西方建筑学的文人加匠人的专业相当,因此决定转向中国园林的研究。

《设计家》:请谈谈您近年来对中国园林的兴趣所在。

董豫赣:中国园林所讨论的范围与建筑学有所区别,尽管它们都起源于不同文化对不同宇宙观的模拟,但是基于中国文化与自然的互成性关系,它不像西方建筑学将核心聚集在建筑自身的

02

02-04 18层楼屋顶“膝园”(60平米,南宁)

体量或表皮上,而具备直接指涉自然的能力,譬如说西方建筑学的窗户历史,先是与比例相关,它指向自身的表面分割;后来与采光通风有关,它指向建筑体量的内部;但中国园林的窗,以“风窗”的名义,直接与外部的景物发生调情般的互动关系,它也指向自身的制作,但评判价值却要在景物间的适当性才能得以断定。

《设计家》:请谈谈您长期接受的西式建筑学教育与近年来对中国园林研究之间的关系。

董豫赣:西方身份的建筑师将核心精力置于建筑自身,而中国造园的文人则更关注给建筑在景物间经营一个恰当的位置,建筑单体通常交给工匠完成。我面临的尴尬是中国当代工匠传统的缺失,一方面我得学习中国文人的核心智慧——经营位置,如何担保建筑与环境保持互成性关系,另一方面我还得学习文人所不必学习的工匠之事——造房子,譬如面对景物我需要经营亭台楼阁或别的什么,但我并不甘心套用一个传统的建筑,既然重要的是得景物意,而不是得到一个容器的外观,但是如何得意也需要一个匹配的容器,而这是当代工地上的工匠难以给予我的。建筑学的经历使得我有可能担保这一点,但也可能使我被迫分心,甚至建筑中心论的习惯,需要多年才能冲淡,以让我在造房子与造景之间找到某种平衡。

《设计家》:在中国现有资源、人口及土地、房产政策之下,对中国园林研究的当代意义何在?

董豫赣:这就好比问——同样的条件下,西方人研究宗教还有什么意义。既然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环境里,所有像样的土木工程——皇宫、道观、寺庙、官署、住宅甚至陵墓——都会有个园子,我猜这就是中国文化里的天堂。它不似西方天堂只有在死亡时刻才能以灵魂的纯洁与否被判进入或驱逐,既然它曾长久存在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理想之中,既存在于汉唐广袤的范围里,也存在于明末清初的咫尺山林里,今日日常生活的居住面积的压缩,并不大于汉唐与明清之间的压缩,我曾见过日本两三平方米的园子,也见过中国大量别墅区上百平方米的草坪,但人们既不在里头养牛,也不具备享受修剪草坪的愉悦文化。另外,在今日地产项目里的景观设计,多半源自法国古典造园不甚考究的援引,这至少证明了别人的传统能进入我们的现实,我没有理由认为我们的传统园林就一定与我们的现实抵触。

《设计家》:对于中国园林研究这一新的建筑设计起点,您希望达到的终点是什么?

董豫赣:我很难将中国园林的研究,看做是建筑设计的新起点,它们或许真是两个专业,基于中国园林所牵涉的中国文化广袤无边的深度与广度,我要么绝望它难以看见终点,要么享受它不再需要焦虑起点与终点的问题,我愿意选择后者里的从容。

《设计家》:目前,您对中国园林的研究处于怎样的状态? 董豫赣:我不清楚。但园林的兴趣似乎已转移了我对建筑自身的往日关注,如今,就算面对自己建成的那些建筑的照片,我也总是试图在其间重温它的情境部分,或者假设如何修 改它们以获得某种情境。

《设计家》:今后是否会有新的设计起点?

董豫赣:我没想过这样的问题。

自觉的学习者

《设计家》:当您1996年清华研究生毕业之际,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建筑师的实践机会也日渐增多,您为何选择进入高校成为一名教师?

董豫赣:因为在设计院有过面临机会但缺乏能力的尴尬,因此我对职业的实践机会不太关心,我更关心面对机会的能力培养。

《设计家》:请谈谈您早期的教学情况。您认为是怎样的原因使得张永和在2001年组建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时力邀您加入?

董豫赣:一直到现在,我都是假借教学来自学我曾缺失的科目,一开始选择教外国建筑史,是因为当年在本科,因为外建史老师出国而缺失这部分教育。三年过后,觉得学习得差不多了,就转而要求教设计,那时带的学生设计被王明贤推荐参加了1999年国际建协青年建筑师展。我记得当时有位参展建筑师强烈反对,说不能将一年级的学生作业放在青年建筑师的名目下展览。正在尴尬之际,张永和来到展场,仔细看了学生的作品,给出评

03

04

DESIGNER 人物

价说——这些甚至比我们这里头参加青年建筑师展的有些作品还好,他不但建议将学生作业与我们的设计一同展览,还建议署上所有学生个人的名字。此前张永和一直向别人介绍我是建筑理论家,我猜是这个机缘让张永和认为我还能带设计,或许适合了他后来要创办北大建筑学研究中心的某种条件。如果没有他的大力推荐,以我的土硕士资历,我想不出能进入北京大学的任何途径。 《设计家》:您对当前中国的建筑教育有怎样的看法?您认为北大的建筑学教育在中国的建筑教育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产生怎样的作用?

董豫赣:随着这几年带研究生的经历,我能感觉到中国本科教育普遍的不及物,大部分进来的学生似乎只将建筑学看作某种概念,或某种创意,建筑既不及物就更谈不上格物了。我很怀念张永和时期,新生都有盖房子的实践经历。至于北大的建筑学教育在中国的建筑教育中处于怎样的位置,这似乎是将来的事情,身处其间,且正在进行,很难评价。

《设计家》:您一直认为自己的主业是教师,请谈谈您在北大的教学工作。主要有哪些课程?是否有您独创的课程?您自认为您的教学有哪些特点?您希望通过教学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您希望自己的学生在中国的建筑界起到怎样的作用?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您对自己带出来的学生满意吗?为什么? 董豫赣:与其说我的主业是教学,不如说是学者,我对学者的理解是自觉的学习者。我在北大的教学工作主要是面对全校的两门大课——夏季的“现当代建筑赏析”,春季的“中国古典园林赏析”,前者是接手张永和在北大开设的著名课程,后者是三年前自己申请的课程,但谈不上新,更谈不上独创,中国园林一早就存在着。我如今对独创或创新等相关“创”字的词汇,心怀不满,甚至以为这正是创伤我们生活环境的那个创口之创的根源。我承认,这种情绪或许是年龄导致。年轻时总爱谈创新,年长时总是趋于保守,之所以相持不下,我猜是年长的保守主义者说不清有什么值得保守,其情形就好比年青人也多半说不清创新的意义一样。

《设计家》:您的教学和实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董豫赣:我深信建筑学首先是及物的,对实践的了解是建筑学专业教育的核心。但是,单是建筑师身份的实践,他有时只需

将实践的指令传递给工人,但作为一名建筑学教师,他还需将为何下达这一指令而不是别的什么指令的背后原因阐述清晰,这或许有机会将建筑学的及物部分带入沉思,从而抵达格物——追思物与人的这一“人物”关系。

《设计家》:今后有怎样的目标和计划? 董豫赣:没有。

从建筑赋形到意境构成

《设计家》:谈谈您一些主要作品,分别实现了您的哪些思想,又发现哪些是没有而希望“修到”的?

董豫赣:就建筑而言,我的一些作品,在近著《从家具建筑到半宅半园》里叙述过。

我刚开始教书,一次为系办公室设计家具的机会,给了我一

个突(忽)如其来的家具设计起点——它需要设计,但不如建筑

05

06

那么错综复杂;它需要一个设计的切入点,但不那么让我敬畏。/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正是我切入建筑实践的重要起点。尽管,在我喜欢的一类作家、画家、建筑师里,总会有人这么说——以怎样的立场/题材/起点开始写作/绘画/建筑并不重要,我对此至今仍深信不疑,但幸亏我当时还有个家具起点将我带入建筑实践的内部进程,而不是在外面虚幻地追问——建筑是什么——这类宏大而抽象的耗时问题。(P14)

尽管这次家具设计没能实现,但小木作的简便尺度所带来的家具形状的确定性,似乎让我对建筑设计的畏惧得以舒缓,并直接促成了“1999年国际建协展”所展出的“家具建筑——作家住宅”。“作家住宅并不是在房子里容纳巨大书架,而是在一个巨大的书架中穿插住宅的功能。因此,该住宅具有家具特征。中国传统建筑的小木作就接近家具制作。家具可开合、可移动的灵活性,以及家具的构造方式是否能对当代设计构成有效启示,是该设计关注的问题之一。”(P16)

这以利用小木作的开合所导致的空间分割变化,在我随后的一个画家住宅设计里,还被赋予了一项它难以承受的重任——利用空间重叠来解冻被时间“重叠”的空间潜力,当时却被我乐观地写入一篇名为“隙间”的“摘要”与文章正文里,其文风甚至思考范围都颇似那时刚成为朋友不久的张永和。(P19)

“重叠”对我而言还具备可持续研究的赋形意义。在我后来的一件名为“姓?名?使用名”家具设计里,“重叠”得以概念性地展开。(P26)

我试图在“壕宅”里,反转这一“重叠”的功能与力学概念。/“壕宅”是我为2001年3月上海顶层画廊“中国房子”五人展提交的一系列A3纸张展品里唯一手绘的图纸。/展览的其余图纸却罕见地回到“家具建筑”的概念拓展里。它包括“家具墙”、“家具住宅”以及一个草成的“家具院落”的纸上设计。(P26) 从“作家住宅”到“成都院落”,我确信家具概念已然帮我找到如何在实践中为建筑赋形的诀窍,那就是利用家具与建筑在多种层面——材料、结构、功能、空间上的“重叠”中,获得材料、结构、构造、功能、空间来自家具与身体的双重或多重指认,它们交互指认的确定性几乎与解析几何一样让我安神——两点决定一个坐标。譬如“成都院宅”的书桌与其下方的马桶封闭体之间相互指认,这是来自西方建筑学的解析几何式的安慰;而来自白居易“大巧若拙”的安慰则是,它常常所具备的“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譬如“成都院宅”抬高的院落地面成就了排水沟的踏板功能与窗龛的桌面功能;而在“水边宅”的那两件家具——“风窗圈凳”、“天窗巨桌”甚至都是四种功能的媾和——前者集通风、圈梁、天沟、天窗、餐桌的不同事件。

家具建筑概念的重叠力量不但使我从当时尘嚣日上的感官趣味抽离出来,还帮助我从往常建筑学的相关立面“比例”的形状推敲中摆脱出来——尽管我的一位台湾建筑师朋友宋宏焘先生在“水边宅”附近诧异它的比例精当,但我猜,正是家具与身体的密切关系,才使得我刻意摆脱了比例的教条,但还能担保建筑能被身体度量的基本尺度。(P42)

(清水会馆)理想的业主不期而遇,如果不是他的从容,我或许会将“家具院宅”的概念在北京为他在“清水会馆”里实现。但是,他似乎并不急于看见一个现成的院宅方案,他找到我是因为他被《新地产》杂志上的“水边宅”照片里的红砖光晕所

07

05-06 “家具建筑—作家住宅”概念设计

07 “家具墙”概念设计

DESIGNER 人物

打动——而这光泽正与他迷恋古典油画光泽的艺术经验重逢——人们一直以为红砖是我的选择。这是一个罕见的还希望维持一个三代同堂的年轻业主,他本人就曾有过四合院成长的童年经历,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他还请人作过一轮仿古四合院的设计。因此,他将设计交给我时就叠加了双重期望——既要用红砖材料表现出他所喜爱的某种暖色光泽,又能复现他对四合院大家庭生活的某种记忆,而我指望将那时对园林的狂热兴趣投射到这一任务里。(P45)

这个房子的设计断断续续进行了两年。//那个时候,我跟王欣都在搞中国园林研究,所以在这个建筑中进行了尝试。不同于以往的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方法,我先构想了许多局部的“小东西”,然后再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大概就是这个房子的设计背景。从设计到盖好,整个时间不到四年,其中盖了两年。/直到做院子的时候,我才意识到院子和房子一样有意思。只有当院子成为和建筑本身不太一样的东西时,它们才构成一个对仗。我博士论文里提到了,其实对仗表明每一句都是一个独立的片段。有意思的是,你可以颠倒改变诗句的顺序;然而我觉得重要的是,它仍然有不可颠倒的一套秩序。记得我在某一篇文章里有一段话叫做:前者我没有等来,后者我没有修到。其实我做这个砖房的过程就处于这个阶段:一个你原来等待的总体自明性等不到了;而通过环境来做设计的能力我还没有完全修来。(P159-160) 新近在高层建筑的屋顶上,建成过一个60平方米的园子,由此带来另两个150平方米、300平方米的屋顶园子的设计,正在施工图阶段。我愿意在其间,尝试修炼以前建筑里意欲建筑与景物

之间构成意境而不得的功力。

08

09

08 清水会馆东立面(摄影:万露) 11 清水会馆家具建筑(摄影:万露)09 清水会馆玄关(摄影:杨智鹏) 12 清水会馆照壁(摄影:万露)10 清水会馆家庭影院(摄影:万露)

12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起点和终点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第2课时起点和终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青蛙跳远比赛的游戏,知道青蛙跳的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长度)来表示和比较。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标出青蛙跳远比赛的起点和终点,并在纸带上标出青蛙跳远的距离。 科学态度目标: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的位置变化,乐于与同学合作参与青蛙跳远比较的探究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位置的变化,知道蛙跳的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 难点: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青蛙跳远的距离迁移到纸带上,初步感知位置的变化是可以记录的。 【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两只塑料青蛙、两把剪刀、两卷纸带、两根塑料棒 教师材料:两只可吸在黑板上的塑料青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谁跳得远? 播放视频:三位学生从不同起点跳远,追问谁跳得远? 设计意图:感受到不同起点很难比较三者的远近。 二、初步探究:哪只青蛙跳得远?

[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青蛙] 1. [PPT 出示]情境创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青蛙跳远比赛!(出示塑料青蛙)先试着让青蛙跳起来,等会我们来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最远? 学生自主练习青蛙跳远。(小组活动5分钟左右,教师结合是否有起点参照物考虑学生在桌上跳还是在地面上跳) 设计意图:满足一年级孩子的好奇心和天性,充分玩的过程中掌握让小青蛙跳起来的方法。 2.[PPT 出示]组内青蛙跳远比赛:都让自己的青蛙跳起来了吧,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小组内的青蛙跳远比赛,比比谁的青蛙跳得远? 学生组内活动。 教师巡视,及时拍照片,与学生交流:哪只青蛙跳的远?凭什么说这只青蛙跳得远? 3.[PPT 出示]研讨聚焦,怎样知道哪只青蛙跳得远? 提问:你们小组哪只青蛙跳得远?是怎么比的? 学生交流汇报。 [PPT 出示]小结:看来,我们让两只青蛙比赛,都是先确定了一条起点线【教师板书起点】,然后跳出去。两只小青蛙,谁离起点线更远,就说明谁跳得更远。设计意图:通过组内两只小青蛙的跳远比赛,以及桌面已有的起点的设置,让学生能够明白统一起点更容易比较出小青蛙的远近。 三、继续探究:哪组的青蛙跳得远? [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青蛙,两条纸带,剪刀,两根塑料棒] 1.将蛙跳的远近表示在纸带上。 (1)提问:组内两只青蛙谁跳得更远,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个小组,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呢?那我们再来一次正式的比赛,让每组的冠军蛙再跳一次,看哪组的青蛙跳得远?(注意提醒孩子青蛙的落点别移动)(2)我们每个小组能不能把自己小组的冠军蛙跳了多远,展示给大家看呢?(教师可以提示:你们能不能比划一下你们的青蛙跳得有多远或想办法把跳出的远近记录下来),让学生比划一下。 小青蛙起跳的位置,我们叫起点,那小青蛙跳出去之后的位置,我们也给它一个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 教案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而比较与准确测量的前提是公平,我们必须给每一次比较与测量确定起点和终点。本课以纸蛙跳远的比赛活动引导学生意识到比较中的公平原则,从比赛需要确定起点和终点中学生会深刻地认识到相同的起点是公平比较的基础,不同的终点是公平比赛的不同结果。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有了初步确定起点与终点的意识。学生把恐龙的头对齐就是在确定起点,然后比较尾部长短就是在确定终点。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经历,比如游戏中的跳高、跳远、跑步比赛等。本课将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确定起点与终点,通过研讨让学生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比赛要公平,要站在同一起点上进行比较。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确定起点后,还要标记终点来进行比较。 3.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 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学习标记起点与终点的方法;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能有序地把跳远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进行科学的比较。 科学态度: 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小组间能团结协作,互相配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知道比较和测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来标识。 难点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知道比较和测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PPT、纸青蛙、起点线一条 学生:每人一只纸蛙、每组一条纸带、一条起点线、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森林王国要举办运动会了,这个消息传到青蛙王国,我们都知道,小青蛙们都喜欢蹦蹦跳跳,它们都报名参加了跳远比赛,可是名额只有一个,到底该让谁去参加比赛呢,青蛙国王特别为难,它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和聪明,就把这个难题交给了咱们班,同学们愿意帮助它吗? (设计意图:从富有童趣的故事导入,引出起点和终点。明确共同的起跳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小朋友们都参加过跳远比赛吗?那咱们现在就找同学比一比。 老师任选两位同学比赛跳远,故意让他们在不同的起点跳,无法比较谁跳的远,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无法判断谁跳的远。然后让两位同学在同一起点起跳,并比较哪位同学跳的更远。 引出课题:起点和终点 师:从同一条线上开始跳,我们把这叫做起点,最后落地的地方,我们称为终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起点和终点。(板书:起点和终点)

初三作文:终点也是起点作文800字

九年级是终点也是起点 才进入九年级,刚刚浅尝这杯浓烈的美酒,我就有良多的感触诉说不尽。 九年级的课堂 九年级,初中阶段的最后一次旅途,让人对之充满期待,更加珍惜。 以前读书,我上课总喜欢抱着听故事,找乐子的心态去听老师讲课,脸上总会伴有笑容。可是现在无论如何也找不回曾经的感觉。每次上课,我总是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这并不使得我觉得枯燥无味,反倒让我陶醉,让我对它有种依恋的感觉。 九年级的课堂,没有了以前轻松的感觉,也不再肆意地挥霍时间。我只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压在心头,虽有些疲惫,却为那充实的快感所痴迷。 九年级的友情 小时候,友情就是牵着伙伴的手,静静地坐在树根上,听着大人们讲述的一个又一个优美的神话故事。然而,童年的那些美好的回忆已悄悄淡出了我的生活。现在,友情对于我,就如同即将逝去的春天,让我觉得珍贵。 每天清晨,和朋友们约好一起上学,让阳光带着欢快跟随我们身后。每天傍晚,背着书包在楼梯间等着朋友们一起回家。一步一步走下楼梯,希望那宛转迂回的楼道永远没有尽头,让我们彼此走在一起,

彼此的心靠在一起。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如同风的树叶挽留不住。中考的脚步声在耳边愈来愈清晰,离别的时光也愈来愈近。朋友啊!不愿与你分开,手心里长存的那份暖,不想失去…… 九年级的思绪 九年级,像多情的秋天一样,努力与汗水已结成硕果,挂满记忆的枝头,分离的钟声也依稀传来。 分离之际,回首那如花如絮的往事,老师的谆谆教诲,朋友间难以割舍的友谊,与亲人相处的温馨时光……这些就好似阳光下的雨露,晶莹中折射光辉。 分离之际,展望那神秘美好的未来。未来的生活将是怎样?未来的学习将会有怎样的挑战?未来的路的方向又将如何选择?这一个个的疑问在现在难以找到答案,需要我们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不断寻找,不断体验…… 细细阅读这新的人生篇章,有欢乐亦有悲伤,有感慨亦有对未来的憧憬。 离去的脚步声开始响起,一个阶段的终点渐渐逼近,但起点也随之沓来。人生不会停止,何必苦留?且行且珍惜。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2.起点和终点 【教材简析】 《起点和终点》是2017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中的第2课。教材安排了一下三个环节:聚焦(比谁跳得远);探索(比比谁的纸青蛙跳得远);研讨(谁的纸青蛙跳得最远)。这三个环节是层层推进的,教材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首先通过聚焦的问题,调动一年级学生体育课跳远比赛中比谁跳得远的原有体验,迁移到本节课需要探索的问题:比比谁的纸青蛙跳得远。这个环节不仅涉及到如何对组内的两只纸青蛙跳得距离进行比较,还涉及到全班多只纸青蛙跳得距离远近的比较,最后如何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自己的纸青蛙到底跳了多远。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学生才会想出不同的方法去尝试比较。确定起点和终点,用统一的测量标准和方法,自然而然就会从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起来。 【学情分析】 不能将一年级的小学生看成学科学的白纸,他们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和经历、幼儿园中的一些与科学相关的活动,具备了基本的一些科学观察方法和能力,但是这些方法和能力是支离破碎的,不成系统的。因此,本节课中教师应该通过有结构的活动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梳理出正确的比较距离的步骤,建构起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青蛙跳远比赛的游戏,知道青蛙跳的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长度)来表示和比较。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标出青蛙跳远比赛的起点和终点,并在纸带上标出青蛙跳远的距离。 科学态度目标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的位置变化,乐于与同学合作参与青蛙跳远比较的探究活

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位置的变化,知道蛙跳的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 难点: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青蛙跳远的距离迁移到纸带上,初步感知位置的变化是可以记录的。 【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两只塑料青蛙、两把剪刀、两卷纸带、两根塑料棒 教师材料:两只可吸在黑板上的塑料青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谁跳得远?(预设5分钟) 播放视频:三位学生从不同起点跳远,追问谁跳得远? 设计意图:感受到不同起点很难比较三者的远近。 二、初步探究:哪只青蛙跳得远?(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青蛙] 1. [PPT 出示]情境创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青蛙跳远比赛!(出示塑料青蛙)先试着让青蛙跳起来,等会我们来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最远? 学生自主练习青蛙跳远。(小组活动5分钟左右,教师结合是否有起点参照物考虑学生在桌上跳还是在地面上跳) 设计意图:满足一年级孩子的好奇心和天性,充分得玩的过程中掌握让小青蛙跳起来的方法。 2.[PPT 出示]组内青蛙跳远比赛:都让自己的青蛙跳起来了吧,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小组内的青蛙跳远比赛,比比谁的青蛙跳得远? 学生组内活动。 教师巡视,及时拍照片,与学生交流:哪只青蛙跳的远?凭什么说这只青蛙跳得远? 3.[PPT 出示]研讨聚焦,怎样知道哪只青蛙跳得远? 提问:你们小组哪只青蛙跳得远?是怎么比的? 学生交流汇报。 [PPT 出示]小结:看来,我们让两只青蛙比赛,都是先确定了一条起点线【教师板

《起点和终点》教案

《起点和终点》教案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们很自然地进行着各种比较活动,但却没有系统地提炼过。在这一中,教材通过纸蛙跳远比赛作为学生学习比较的有效载体,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学习比较的相关知识。首先明确比赛的公平公正性,再者为纸蛙确定起点和终点,最后通过合理的方法比较纸蛙所跳的距离,这样的教学安排让学生一步一步认识比较的真谛。此外,纸蛙跳远活动只是学习的载体,切莫一味关注胜负,反而丢失起点终点以及记录比较距离之重点内容。 在本单元第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确立起点和终点的意识。当然,在生活中,学生也同样有着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相关经历,比如跳远、跳高等。这些看似模糊的前概念,其实都是学生开始正真学习比较知识的宝贵经验,如何利用好学生已有的认知,开启关于比较的新学习篇章是本的核心。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通过跳远比赛分析,学生知道共同的起点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学生明白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落地点来标识,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科学探究: 通过观看微视频,学生可以学会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通过堂最终的距离比较,学生可以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科学态度: 通过本的学习,学生能够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通过堂的学习,落实学生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的科学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比较学习,学生能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标识纸蛙的起点和终点,记录和比较纸蛙所跳的距离。 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纸蛙所跳的距离,思考合理的方法比较纸蛙所跳距离的长短。 四、教学准备: 教师:ppt,各类微视频,大纸蛙2-3只,大纸带一条、剪刀。 学生:两人一条纸带,每人一只纸蛙,一支彩笔。 五、教学过程:

2017年浙江绍兴中考作文范文:起点即终点

2017年浙江绍兴中考作文范文:起点即终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2017年浙江绍兴中考文化课考试语文科目圆满结束,中考网第一时间为大家整理了各科真题,作文,答案等相关内容,希望对各位学子和家长们有所帮助,预祝大家考试取得好成绩。下面是《2017年浙江绍兴中考作文范文:起点即终点》,供大家参考。【范文】起点即终点 也许,最初飘然而下的,只是一两只断了翅膀的残蝶,在融融秋意的滋润下,却变成了一阵枯黄的雨,黄得萧瑟,黄得沉寂。 转眼,清晨早已是秋风瑟瑟,凉侵蚀骨,方觉已是入秋。夜里,落叶纷飞。清晨来到学校,那颗香樟树下早已是一地黄。 静谧的黄昏,夕阳晕染了地平线,

一阵刺骨的秋风呼啸着从耳边离去,我不禁抬头仰望,那片片枯黄干焦的残叶,在风中紧紧地拽着和它身体几乎分离的枝干。它们不停地发出沙沙的响声,那声音听起来有些急促,却又那么的坚定有力。 我在不知不觉中停下了脚步,聆听那枯叶凋零的声音。片刻间,我的视线由那颗苍劲的香樟树转移到了那枯黄的叶子上。它们如同病入膏肓的老人,叶子上的筋脉分明可见,好像轻轻一折便会支离破碎。一阵微风拂来,它们便经受不住泥土的诱惑,纷纷落入大地的深渊,不带任何一丝声响。 依稀记得,两年前,刚进入这个学校,嫩绿的香樟树芽儿在和煦的春风中随风飘荡的动人情景。春天,它给整个校园带来了无限生机,让人们感到春意盎然。乍暖还寒之初,鹅黄隐约,新绿悄绽,展示着生命的蓬勃。骄阳似火的盛夏,在枝头撑起一片树荫,用自己的身躯默默抵挡烈日的侵袭,给我们带来

无限的清凉。眨眼,这棵香樟树已陪伴了我两年多,而如今,这么快,它们又走完了一个轮回,也让我不禁感叹生命的壮观与宏伟。 可是,这树叶的凋零,并不意味着结束啊。这也是一种开始,另一种新生命的开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香樟树的叶子凋零落入泥土中,化作营养,让大树吸收,在来年的春天,再长出满枝的嫩绿,再次给我们带来希望与信心。凋零并不意味着终点,它还代表着另一种希望的开始!人生亦如此,以终点为起点,方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理想的山峰上越攀越高。 不知怎的我早已停下了脚步,整理好衣服,昂首,毅然向前走,一路穿过随风飘下的落叶,还有肩头几只翩然起舞的金蝴蝶。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在第1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有了初步确定起点与终点的意识。学生把恐龙模型的头对齐就是在确定起点,然后比较恐龙模型尾部长短就是在确定终点。 为了公平比较与准确测量,我们必须给每一次比较与测量确定起点和终点。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经历,比如体育活动中的跳高、跳远、赛跑等。本课将通过青蛙跳远比赛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学会确定起点与终点,通过研讨让学生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 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用在纸带上做标记来表征青蛙跳远的距离,这是一个巧妙的设计。学生将在纸带的一端画青蛙的起跳点,再根据青蛙跳跃的位移在纸带上画出终点的标记,完成表征起点与终点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会思考:终点究竟是在青蛙的头部画线,还是在尾部画线?甚至有学生可能会要求其他同学与自己的标记方法一致,这些都指向比较与测量中的公平与准确问题。另外,用纸带表征青蛙跳远的距离,可以很好地呈现青蛙三次跳远的结果,便于展示、交流。在研讨中,学生将认识到纸带的长度就代表青蛙跳跃的距离,或者说是它移动的距离。教师要鼓励学生改变他们有关长度的表述,从而帮助他们完成从长度到距离的概念转变。例如,如果一个学生说他(或她)的纸带比另一个学生的长,可鼓励这个学生使用“距离”一词,即可以说:“我的纸带更长,表明我的青蛙跳的距离更远。”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建立比较长度的意识,本次课比较青蛙跳远的距离,不再是一个物体的首尾长度,而是一个物体位移的距离。已有认知物体的长度或高度不变,而现在物体的位移每一次都可能不同。学生活动时,反复运用起点和终点,这个“点”演变成“线”,起点是共同的起始线,终点是标记的终止线。因为跳跃的距离没有留下痕迹,当自己的青蛙多次跳跃的距离相互比较,或是与同伴的青蛙跳跃的距离比较或是与小组其他成员比较不便时,表征距离的纸带应运而生。“比较”进阶到“比量”,为“测量”做准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终点起点(优秀作文)

终点?起点! 秋风飒飒,吹落门前小树上仅有的几片叶子,满目萧然的季节。女孩伴着秋风来到这个世界,母亲给她取名“秋儿”。 小树在阳光雨露的呵护下渐渐变得粗壮挺拔,秋儿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渐渐长大。 秋儿是个羞涩的女孩,做什么事都要母亲陪在身边。到了上学的年龄,秋儿不愿意去,但母亲说文化一定要有,所以,义无返顾地把她送进了校门。那里有很多陌生的面孔,秋儿很害怕,下课之后就躲在墙角掉眼泪。好心的老师就给她讲有趣的故事,母亲也让秋儿变得勇敢些。秋儿还是哭,但比以前好了许多。 小树又长高了,秋儿也长高了。她早已不再像小时侯那样哭鼻子了,但秋儿却常问母亲——父亲在哪里。每每此刻,母亲总是不做声,最后就告诉秋儿记住她是妈妈的女儿就足够了。秋儿长大了,也懂事了,她就不再多问。可她隐约明白了,她也许没有父亲。 时光荏苒,秋儿已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母亲总是微笑着看着自己的女儿,她时时以自己的女儿为自豪,因为秋儿不仅成绩好,尤其是文学创作很突出,她的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每次,秋儿把奖状拿回来,母亲都会激动得流下眼泪。 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母亲病了,而且很严重。弥留之际,母亲交给秋儿一封信,秋儿拆开她,那张纸已被母亲的泪水浸透:“秋儿,妈妈知道上天要将我收回了。唯一放不下的就是你,从小到大,看着你健康成长,我很欣慰。秋儿,你过早地懂事,从不追问父亲的事。秋儿,哪有没父亲的孩子呀。你有爸爸,当年他嫌弃你是女孩,离开了我们。那时,我很绝望。可看到你天真的笑颜,我决定自己将你养大。秋儿,我要走了,不能给你做早饭了,不能给你补书包了……你要学会照顾自己。秋儿,记住绝不能放弃生活,那是懦弱者的表现。妈妈的生命已到了终点,你却站在起点上。秋儿,你要学会坚强。妈妈会在天上注视你。” 出人意料的是,秋儿没有哭。没有母亲陪伴的日子,秋儿不哭。 秋风又起,吹得门前那棵树“沙沙地响”,秋儿二十六岁了,今天是她的生日,她的书也出版了,书名叫《起点》,在书中秋儿写道:“我生在秋天,也许是这个季节注定了我由稚嫩走向成熟。母亲是我一生的最爱,这本书为她而作。”捧着这书,秋儿流泪了,这是母亲走后,秋儿第一次流泪。泪水滴在书上,也滴在母亲那封很长很长的信上—……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1.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板块分析?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

教科版(新)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学教案

《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材简析】 在第1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有了初步确定起点与终点的意识。学生把恐龙模型的头对齐就是在确定起点,然后比较恐龙模型尾部长短就是在确定终点。 为了公平比较与准确测量,我们必须给每一次比较与测量确定起点和终点。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经历,比如体育活动中的跳高、跳远、赛跑等。本课将通过青蛙跳远比赛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学会确定起点与终点,通过研讨让学生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 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用在纸带上做标记来表征青蛙跳远的距离,这是一个巧妙的设计。学生将在纸带的一端画青蛙的起跳点,再根据青蛙跳跃的位移在纸带上画出终点的标记,完成表征起点与终点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会思考:终点究竟是在青蛙的头部画线,还是在尾部画线?甚至有学生可能会要求其他同学与自己的标记方法一致,这些都指向比较与测量中的公平与准确问题。另外,用纸带表征青蛙跳远的距离,可以很好地呈现青蛙三次跳远的结果,便于展示、交流。在研讨中,学生将认识到纸带的长度就代表青蛙跳跃的距离,或者说是它移动的距离。教师要鼓励学生改变他们有关长度的表述,从而帮助他们完成从长度到距离的概念转变。例如,如果一个学生说他(或她)的纸带比另一个学生的长,可鼓励这个学生使用“距离”一词,即可以说:“我的纸带更长,表明我的青蛙跳的距离更远。”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建立比较长度的意识,本次课比较青蛙跳远的距离,不再是一个物体的首尾长度,而是一个物体位移的距离。已有认知物体的长度或高度不变,而现在物体的位移每一次都可能不同。学生活动时,反复运用起点和终点,这个“点”演变成“线”,起点是共同的起始线,终点是标记的终止线。因为跳跃的距离没有留下痕迹,当自己的青蛙多次跳跃的距离相互比较,或是与同伴的青蛙跳跃的距离比较或是与小组其他成员比较不便时,表征距离的纸带应运而生。“比较”进阶到“比量”,为“测量”做准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而在教学前进行的设计、规划等。 教学设计可以是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 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课时的设计,微观的设计。他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每一节课的质量都能够达到,整个学期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整个学年、学段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所以,一个科室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内容单元进行的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师相对较微观的教学设计,它需要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课时的计划安排,例题与习题的选取,现代化教学设备与教具、课件的配置的内容 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与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是较宏观的设计。他主要是针对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的。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进度、课外活动和教学研究的安排、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等,只是集中于学年或学期。它是由本年级的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制订的。 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最宏观的教学设计。它是针对整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当地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由全体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共同制订的。设计的内容主要有教学目的确定、学生学习

的指导、本学段的教学计划、本学科课外活动的安排、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教师的教学研究、培训进修等。 一、教学内容:主要描述教材使用版本,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主要学习内容简介。 二、学生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 三、设计思想:主要描述教学过程中模拟实践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五、教学的重难点: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具体说明教学各个教学环节安排,重难点的处理,教与学双边活动安排 七,教学反思和评价:目标是否达到;情境创设是否得当;教学过程是否流畅;重难点是否突出;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个体差异是否得到尊重;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学中存在什么困惑等等; 二、教学设计与编写教案的异同点 1、它们的不同点有: ⑴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对教学进行规划,如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怎样展开教学过程等;编写教案则更多地考虑具体内容与细节。 ⑵教学设计是原则性的、指导性的和纲领性的,它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泛;教案通常是针对一个班级或一类学生撰写的,他的适用范围较窄。 ⑶教学设计不能直接用于教学,要对其进行加工、创造,适用具体化,

2018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2017年9月,国家恢复在1-2年级单独 开设科学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植物”和“比较与测量”。“植物”单元下设:1.我们知道的植物2.观察一课植物3.观察叶4.这是谁的叶 5.植物是“活”的吗 6.校园里的植物 7.科学阅读——我们离不开植物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

础和需要。 “比较与测量”单元下设: 1.在观察中比较 2.起点和终点 3.用手来测量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做一个测量纸袋 7.比较测量纸袋和尺子 8.科学阅读——生活中的测量工具比较与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 要能力,也是孩子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这一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当之无愧。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学会对观察对象

起点和终点教案

第 2 课起点和终点 【科学概念目标】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4.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科学、技术、社会 与环境目标】 1.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2. 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 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游戏导入。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 察。 2. 问题聚焦。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根据回答, 让学 生重新比赛, 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二、探索:纸蛙跳远比赛 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 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 发材料。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 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三、研讨 教师可以提问:“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接着可以提问:“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 四、贴纸带 让学生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终点=起点_初三作文

终点=起点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目标,自己的理想。奋斗之后大多数人都会成功,都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时,就会出现两种人:一种是继续奋斗,争取更高目标;另一种就是安于现状,享受成果。相比之下,我认为前者更让人佩服,崇敬,而后者只有让人厌恶、鄙视。萧伯纳有句话说锝好:人生是不断变化的:第一个阶段的终点便是第二个阶段的起点。我认为成功只是一个瞬间,当这个瞬间逝去时,也就意味着新的开始。荣誉、财只是它的附属品,有时能成为奋斗的鼓励,有时却能成为堕落的根源。不甘于现状、志向远大的人会以前次的成绩作为经验,以前次的财富、荣誉作为基础继续奋斗,他们是把上次的终点当作起点,抱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息"的信念生存――最终他们成了时代的先锋,社会发展的人才。像帕斯卡,他的一生虽有重大成就,但仍不放弃进取,在弥留之际他只回答了一个问题:"12的平方是多少?"因此,他的一生都在世界的前端。而有些人只会坐享其成,不再奋斗――他们认为他们是潮流的领导者,佼佼者,但是由于坐吃山空,停滞不前,最终被时代甩下,被社会抛弃。达?芬奇、雨果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由于晚年不再进取,最后响彻世界的名字石沉大海。我们青少年更是如此,因为我们现在每一个小小的成功,小小的满足都是成长路上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所以我们更不能被眼前成功的附属品――荣誉所迷惑。也许有人身在其中"而不知庐山真面目",那请想一想是

不是如此:如果把人生比作长路,那么成功便是翻山越岭后出现的旅店,你可以小憩,可以感受,但决不可能永久长住;如果把人生比作高山,那么成功便是攀岩附壁后到达的山峰,你可以观光,可以享受,但决不能被景物所迷,拒绝挑战更高的山峰,荣誉就是缠住人脚步的美景,无论是旅店还是美景都不能让我们止步,无论是成绩还是荣誉,都不会让我们满足!总之,我们不要在发展中被遗弃,我们要以每一个成功做基础,把每一个终点做起点,这样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在理想山峰上越攀越高!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在第1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有了初步确定起点与终点的意识。学生把恐龙模型的头对齐就是在确定起点,然后比较恐龙模型尾部长短就是在确定终点。 为了公平比较与准确测量,我们必须给每一次比较与测量确定起点和终点。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经历,比如体育活动中的跳高、跳远、赛跑等。本课将通过青蛙跳远比赛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学会确定起点与终点,通过研讨让学生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 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用在纸带上做标记来表征青蛙跳远的距离,这是一个巧妙的设计。学生将在纸带的一端画青蛙的起跳点,再根据青蛙跳跃的位移在纸带上画出终点的标记,完成表征起点与终点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会思考:终点究竟是在青蛙的头部画线,还是在尾部画线甚至有学生可能会要求其他同学与自己的标记方法一致,这些都指向比较与测量中的公平与准确问题。另外,用纸带表征青蛙跳远的距离,可以很好地呈现青蛙三次跳远的结果,便于展示、交流。在研讨中,学生将认识到纸带的长度就代表青蛙跳跃的距离,或者说是它移动的距离。教师要鼓励学生改变他们有关长度的表述,从而帮助他们完成从长度到距离的概念转变。例如,如果一个学生说他(或她)的纸带比另一个学生的长,可鼓励这个学生使用“距离”一词,即可以说:“我的纸带更长,表明我的青蛙跳的距离更远。”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建立比较长度的意识,本次课比较青蛙跳远的距离,不再是一个物体的首尾长度,而是一个物体位移的距离。已有认知物体的长度或高度不变,而现在物体的位移每一次都可能不同。学生活动时,反复运用起点和终点,这个“点”演变成“线”,起点是共同的起始线,终点是标记的终止线。因为跳跃的距离没有留下痕迹,当自己的青蛙多次跳跃的距离相互比较,或是与同伴的青蛙跳跃的距离比较或是与小组其他成员比较不便时,表征距离的纸带应运而生。“比较”进阶到“比量”,为“测量”做准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高考满分精选作文之起点即终点

高考满分精选作文之起点即终点 也许,最初飘然而下的,只是一两只断了翅膀的残蝶,在融融秋意的滋润下,却变成了一阵枯黄的雨,黄得萧瑟,黄得沉寂。 转眼,清晨早已是秋风瑟瑟,凉侵蚀骨,方觉已是入秋。夜里,落叶纷飞。清晨来到学校,那颗香樟树下早已是一地黄。 静谧的黄昏,夕阳晕染了地平线,一阵刺骨的秋风呼啸着从耳边离去,我不禁抬头仰望,那片片枯黄干焦的残叶,在风中紧紧地拽着和它身体几乎别离的枝干。它们不停地发出沙沙的响声,那声音听起来有些急促,却又那么的坚决有力。 我在不知不觉中停下了脚步,聆听那枯叶凋谢的声音。片刻间,我的视线由那颗苍劲的香樟树转移到了那枯黄的叶子上。它们如同不可救药的老人,叶子上的筋脉清楚可见,仿佛轻轻一折便会支离破碎。一阵微风拂来,它们便经受不住泥土的诱惑,纷纷落入大地的深渊,不带任何一丝声响。 依稀记得,两年前,刚进入这个学校,嫩绿的香樟树芽儿在温暖的春风中随风飘荡的动人情景。春天,它给整个校园带来了无限生机,让人们感到春意盎然。乍暖还寒之初,鹅黄隐约,新绿悄绽,展示着生命的蓬勃。骄阳似火的盛夏,在枝头撑起一片树荫,用自己的身躯默默抵挡烈日的侵袭,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清凉。眨眼,这棵香樟树已陪伴了我两年多,而如今,这么快,它们又走完了一个轮回,也让我不禁感慨生命的壮观与宏伟。

可是,这树叶的凋谢,其实不意味着结束啊。这也是一种开始,另一种新生命的开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香樟树的叶子凋谢落入泥土中,化作营养,让大树吸收,在来年的春天,再长出满枝的嫩绿,再次给我们带来希望与信心。凋谢其实不意味着终点,它还代表着另一种希望的开始!人生亦如此,以终点为起点,方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理想的山峰上越攀越高。 不知怎的我早已停下了脚步,整理好衣服,昂首,决然向前走,一路穿过随风飘下的落叶,还有肩头几只翩然起舞的金蝴蝶。

终点即起点作文

终点即起点作文 【篇一:终点即起点】 吴子龙 刚刚步入初中,我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初二的物理,它 是我最感兴趣的一门学科,给我们解释了许多生 活中发生的事情的原理。 因为我发觉这门学科十分有趣,所以物理老师 就让我当了他的课代表,我也因而上课更加积极 思考问题,与老师互动。所以,一开始,我物理 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 有一次,因为下课我和同学在班级走廊嬉戏打闹,正好给班主任撞个正着,于是我们就被迫进 入办公室去喝下午茶,那节物理课也因此落下了。第二天,老师面带微笑地走进班级,从书中拿出 一沓试卷,面对同学们的负隅顽抗,老师不温不 火地说:大家不用担心,今天就是个小测验。

拿到试卷,看着前面的基础题,发现并不难, 可是当我写着写着,发现实验题开始不会了。看 着试卷大片的空白,豆粒大的汗珠落在试卷上。 收卷,听到这句话后,我知道完蛋了,上次落下 的知识点这次涉及了好多题。 当老师发下试卷的时候,我看了看同桌的试卷,他居然异军突起了,考到了90几分,我感觉整个 世界都坍塌了,而我只考了70几分,就因为那节 课的落下,我的成绩也直线下滑,面对越来越多 的知识点,没有吃透。那节落下的课,也许涉及 的知识点有限,但是它造成的心理重负,对我却 越来越大。我渐渐地抛弃了这门学科,把它关在 小黑屋里。看着后面的同学聊天绘声绘色,时不 时挑一下眉毛,时不时动手比划起来,我也十分 好奇,便也加入了他们的组织,我们仨聊得热火 朝天,如火如荼。 老师也发现我的成绩下降,上课也没有跟他互动,所以老师就把我找到了他的办公室,面对老 师那双能杀死人的眼睛,我不禁将头低了下去,

高一作文800字:终点也是起点

高一作文800字:终点也是起点 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作文800字:终点也是起点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夏至已至,光阴流水,又是一年毕业季,还有多少话语在心头, 口难开,记忆无需粉饰,光阴从未虚度。--题记 总觉得,因文字而相逢即为人世间最美好际遇。 若人生是一场初相遇,素年锦时,你我共一场胭脂醉,不醉不休,不停不止。 或许我们不必追问彼此可以陪伴走进一个怎样的未来,又会经历 怎样故事情节,或许,再多的情深意重都抵不过岁月的脚步匆匆。 又一次回首我们曾走过的路,那时的欢笑还有那时的泪水,那时 的一切早就深深印刻在你我的脑海里,不曾忘却,只因记忆里有你。 冥空念月,时空隧道中穿越古今谱写爱恋伴一月樱桃始葩。 菁华于初,重温旧时光最美初次浅诉衷肠伴二月杏花饰靥。 春以为期,南风暖窗于吱呀木椅感受岁月伴三月木笔书空。 似水年华,握不住流年若水今昔追忆过往伴四月罂粟媚满。 且听心语,静听心中语执笔书写最美温存伴五月锦葵开放。 再见未央,离别季有爱天涯海角不算距离伴六月茉莉来宾。 不知不觉间一三年的旅途已经过半,我们即将走进这个多雨时节——七月。 且共从容,驻足感受生活让我们从容以待伴七月紫薇浸月。 走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中,我们一路坎坷一路不平坦却也是一路欢 声笑语。太多的人习惯了步履匆匆,然而或许真正懂得并且拥有生活 的人会适时放满自己的脚步。 人生旅途中,总有人不断地走来,有人不断地离去。当新的名字 变成老的名字,当老的名字渐渐模糊,又是一个故事的结束和另一个 故事的开始。身边的人只能陪着自己走过或近或远的一程,而不能伴 自己一生;陪伴一生的是自己的名字和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名字所带来

高一终点亦是起点作文

高一终点亦是起点作文 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我们的人生之路也随之拉开了序幕。人生之路曲折盘桓、扑朔迷离,看似一条路的终点亦是另一条路的起点。人生没有永远的居高不下,也没有永远的低谷失意,一路走下去,才是人生的本意。 成功永远站在失败的背后。一次,被寄予厚望的西班牙球队在球场上失利,队员们无精打采地回到祖国。一下飞机便看见热情的球迷,而“一切都会过去”的横幅让他们内心充满了感动。几年后,当他们从国外凯旋,迎接他们的仍然是那些热情的球迷,只不过横幅上的字变成了“这一切也会过去”。睿智的球迷用这种方式激励他们的偶像。是啊,一切都会过去的,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当一切的繁华浮尘散尽,等待着我们的又是一个新的开端。生命没有尽头,人生之路亦没有终点,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不经过失败,又哪能获得成功?只要你坚决地迈出脚步,成功就在不远处。 真正的成功者会把成功当作过眼烟云。获得过两次诺贝尔科学奖的居里夫人,将金质奖章给小女儿当作玩具,她说:“我要让孩子知道,这一切其实不是永恒的。”明智的居里夫人,她真正懂得了成功的含义。她知道成功只不过是人生路上极短暂的一点,当成功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也意味着下一轮的努力已经开始。荣誉会随风消散,美名会随水流逝,惟一不变的是自己心中那份执着的信念。把成功看作过眼烟云,才会认清自己,才会明白自己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才会有继续前行的动力。

永不停步是成功真正的内涵。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归国屡遭阻挠,但他一刻也没有放弃回国的念头。归来后,他投身于中国航天事业,以惊人的速度研究出“两弹一星”,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为中国在世界之林赢得了一席之地。他的永不停步带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迅速开展。从“神五”到“神七”,中国实现了火箭载人到登上月球的梦想。他和他的同行们用行动阐明了成功的真正内涵:任何一点成就都会被后来的成果所吞没,不断向前才能有更大的作为。 有位名人说过:“上帝在为你关闭一扇窗子的同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人生没有永远的绝境,每一条看似走到尽头的小路其实还有“柳暗花明”。人生也没有永远的成功,只有把一次次成功当作一个个奋斗的起点,不断进取,才能走向更大的灿烂。 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