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耕文化园

国内农耕文化园
国内农耕文化园

农业园区规划要注重持久发展

作者:佚名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浏览:415 发布时间:2013/5/15 11:05:27

农业园区是我国在建设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不断改革和摸索出来的模式。国外也有很多类似的模式,例如美国的农业实验站、实验林场,欧洲国家的度假农场等。发展背景和初衷的差异使得我国农业园区规划、

规划设计网

在参考国外模式时只能部分借鉴,同时更要注意国内农业发展的特点,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特有道路。

新形势下农业园区新变

国内的农业园区最早始于1993年,北京首先建成了展示以色列设施农业和节水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示范农场;1994年上海创建了以引进荷兰全套玻璃温室和工厂化生产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孙桥现代农业示范区。由此,建设展示园艺设施设备、优良品种、栽培技术、

农家乐设计

以及计算机管理之类的园区,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一股热潮。

2010年以来,农业园区的发展受到了两方面新的影响。一方面,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确定“十二五”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同时,也对建设各类农业园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投资农业领域有独特的稳定性,社会各界资本也开始明显的关注和涉足农业园区。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农业园区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园区的主要投资主体逐渐从原来的政府转变为企业,投资形式也逐渐转变为民营资本投资,政府补贴;与以往单一的展示功能不同,现在的农业园区多功能性逐渐凸显;投资方的关注点也更多地向园区的经济效益转移。

农业园区规划仍存在误区

农业园区备受追捧、数量激增,快速的发展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一是虽然国家很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但在实际建设中,宏观的政策不易阻止部分投资方钻政策的空子,一些地方依旧存在违规变更土地性质的情况。二是一些园区建设的初衷和目标不正确。有些地方政府为树立政绩而跟风建设园区,不能合理利用当地资源,造成资金浪费、资源和环境破坏等问题。三是缺乏专业的规划团队。在各界社会资本注入的同时,很多不懂农业的投资者开始涉足农业,这就要求有专业的农业规划团队-

乡旅中国

对园区进行科学的发展规划,为企业或者管委会提供及时的建议和指导。另外,有些园区规划时脱离实际。有的贪大求快,以为面积越大越好,还要包罗万象,盲目地从工业或者商业投资的视角看农业园区建设,几年就想收回投入;有的盲目追求高科技,项目设置不能量身定做,只是把别的地方看着好的项目生搬过来。以上这些情况,往往导致园区发展实际情况与规划初衷相距甚远,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园区不能可持续的发展。

规划要充分考虑园区发展的持久性

考虑到以上这些原因,以及农业的地域性、公共性等特点,对农业园区规划要求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制定

规划时,在考虑到各个相关利益主体的同时,更要与本地资源和市场接轨,合理开发资源和选择项目,充分考虑园区发展的持久性。只有做到可持续发展,才是有活力的园区,才有可能达到投资的初衷,实现独立发展,创造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总体内容方面讲,一般为了在项目上得到支持,需要按照各级项目的要求编制大纲。从具体设计上来讲,更重要的是考虑可操作性和个性。这部分不能一概而论,每个园区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各有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种主流规划团队可帮您解忧

目前有三种比较主流的相关团队:一种是投资顾问型的规划单位:从农业工程咨询或投资咨询的角度出发。这类团队的特点是以考虑项目经营为主,把农业园区当成投资行为来看待。另外一种是学术型的规划团队:农业大学或者研究院所基于所掌握的农业科技和信息的优势,以课题的方式对农业园区进行规划和研究。最后一种是旁通型的团队:从城市规划或旅游规划等相近领域的角度对农业园区进行研究。通常,只要达到项目管理的要求,这三类团队都可承接相关规划,且各有所长,实战的时候也常常需要互相借鉴。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就是以中国农业大学为基础的学术型规划团队。

规划专业团队犹如调音师

基于这些年在全国各地的规划探索,我们认为: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一个农业园区能持久发展”。有些项目能很好的从工程咨询的角度进行规划,比如一个产业明确的园区,养殖场或者加工厂房等;但对于功能要求不是很明确的投资项目,从工程咨询的角度则很难同时处理好投资风险和技术风险。而且很多时候,仅仅做出规划是不够的,园区在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无法预见的问题,需要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发展方向。我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城市是凝固的乐章,而农业园区则是需要由乐手现场演奏的鲜活的乐曲;它会随市场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所以一个能够提供持续支持的专业团队就犹如一个调音师,能及时为乐手们演奏出精彩的乐曲而校准乐器。而这也是我们学术型规划团队的特色。

本期话题:农业园区该如何规划。人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农业园区的发展也是如此。规划可使农业园区有目标、有序的发展,从而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使园区获得较高、较持续的社会经济回报。那么

农家乐设计

怎么样??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

怎么样??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

怎么样?农业园区规划现状怎样?规划的注意点和方向是什么?如何寻找合适的团队进行规划?本刊编辑约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所长张天柱,请张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同时,邀

请了两个农业园区的负责人,请他们谈谈对农业园区规划的看法和园区规划实践。

农业园区规划要注重持久发展

作者:佚名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浏览:415 发布时间:2013/5/15 11:05:27

农业园区是我国在建设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不断改革和摸索出来的模式。国外也有很多类似的模式,例如美国的农业实验站、实验林场,欧洲国家的度假农场等。发展背景和初衷的差异使得我国农业园区规划、

规划设计网

在参考国外模式时只能部分借鉴,同时更要注意国内农业发展的特点,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特有道路。

新形势下农业园区新变

国内的农业园区最早始于1993年,北京首先建成了展示以色列设施农业和节水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示范农场;1994年上海创建了以引进荷兰全套玻璃温室和工厂化生产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孙桥现代农业示范区。由此,建设展示园艺设施设备、优良品种、栽培技术、

农家乐设计

以及计算机管理之类的园区,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一股热潮。

2010年以来,农业园区的发展受到了两方面新的影响。一方面,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确定“十二五”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同时,也对建设各类农业园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投资农业领域有独特的稳定性,社会各界资本也开始明显的关注和涉足农业园区。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农业园区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园区的主要投资主体逐渐从原来的政府转变为企业,投资形式也逐渐转变为民营资本投资,政府补贴;与以往单一的展示功能不同,现在的农业园区多功能性逐渐凸显;投资方的关注点也更多地向园区的经济效益转移。

农业园区规划仍存在误区

农业园区备受追捧、数量激增,快速的发展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一是虽然国家很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但在实际建设中,宏观的政策不易阻止部分投资方钻政策的空子,一些地方依旧存在违规变更土地性质的情况。二是一些园区建设的初衷和目标不正确。有些地方政府为树立政绩而跟风建设园区,不能合理利用当地资源,造成资金浪费、资源和环境破坏等问题。三是缺乏专业的规划团队。在各界社会资本注入的同时,很多不懂农业的投资者开始涉足农业,这就要求有专业的农业规划团队-

乡旅中国

对园区进行科学的发展规划,为企业或者管委会提供及时的建议和指导。另外,有些园区规划时脱离实际。有的贪大求快,以为面积越大越好,还要包罗万象,盲目地从工业或者商业投资的视角看农业园区建设,几年就想收回投入;有的盲目追求高科技,项目设置不能量身定做,只是把别的地方看着好的项目生搬过来。以上这些情况,往往导致园区发展实际情况与规划初衷相距甚远,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园区不能可持续的发展。

规划要充分考虑园区发展的持久性

考虑到以上这些原因,以及农业的地域性、公共性等特点,对农业园区规划要求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制定规划时,在考虑到各个相关利益主体的同时,更要与本地资源和市场接轨,合理开发资源和选择项目,充分考虑园区发展的持久性。只有做到可持续发展,才是有活力的园区,才有可能达到投资的初衷,实现独立发展,创造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总体内容方面讲,一般为了在项目上得到支持,需要按照各级项目的要求编制大纲。从具体设计上来讲,更重要的是考虑可操作性和个性。这部分不能一概而论,每个园区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各有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种主流规划团队可帮您解忧

目前有三种比较主流的相关团队:一种是投资顾问型的规划单位:从农业工程咨询或投资咨询的角度出发。这类团队的特点是以考虑项目经营为主,把农业园区当成投资行为来看待。另外一种是学术型的规划团队:农业大学或者研究院所基于所掌握的农业科技和信息的优势,以课题的方式对农业园区进行规划和研究。最后一种是旁通型的团队:从城市规划或旅游规划等相近领域的角度对农业园区进行研究。通常,只要达到项目管理的要求,这三类团队都可承接相关规划,且各有所长,实战的时候也常常需要互相借鉴。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就是以中国农业大学为基础的学术型规划团队。

规划专业团队犹如调音师

基于这些年在全国各地的规划探索,我们认为: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一个农业园区能持久发展”。有些项目能很好的从工程咨询的角度进行规划,比如一个产业明确的园区,养殖场或者加工厂房等;但对于功能要求不是很明确的投资项目,从工程咨询的角度则很难同时处理好投资风险和技术风险。而且很多时候,仅仅做出规划是不够的,园区在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无法预见的问题,需要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发展方向。我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城市是凝固的乐章,而农业园区则是需要由乐手现场演奏的鲜活的乐曲;它会随市场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所以一个能够提供持续支持的专业团队就犹如一个调音师,能及时为乐手们演奏出精彩的乐曲而校准乐器。而这也是我们学术型规划团队的特色。

本期话题:农业园区该如何规划。人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农业园区的发展也是如此。规划可使农业园区有目标、有序的发展,从而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使园区获得较高、较持续的社会经济回报。那么

农家乐设计

怎么样??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

怎么样??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

怎么样?农业园区规划现状怎样?规划的注意点和方向是什么?如何寻找合适的团队进行规划?本刊编辑约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所长张天柱,请张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同时,邀

请了两个农业园区的负责人,请他们谈谈对农业园区规划的看法和园区规划实践。

某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方案

作者:规划设计网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617117380.html,/ 浏览:3966 发布时间:2012/3/23 13:00:36

一、设计理念

1. 亲和地方特色

通过融入地方历史色彩来形成园区特色;使用具有乡土气息和古老韵味的素材;为各主要空间赋予地方性的主题。

2. 亲和自然

考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计划与设计;考虑林木参差的多层结构与自然迁移过程的栽种计划;考虑自然环境所具有的教育意义的设计。

二、设计基本方向

1. 提高景观质量;

2. 演绎四季绚丽色彩;

3. 保障景观色彩的多样性;

4. 营建生物栖息区域;

5. 营造水滨湿地;

6. 展示现代高科技农业生产。

三、总体规划布局

遵循“山有气脉、水有源头、路有出入、景有虚实”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在地形改造、水景处理、道路设计、植物造景等造园要素上下功夫。

山体、水面、建筑、绿化等造景要素形成大小空间环境。挖地堆山,创造山环水绕、曲径通幽、林木深深、溪流淙淙的自然景观。创造出水的灵气。巧妙体现自然中有人工、人工中具有自然的特色。

1. 功能结构

以旅游休闲为主,农业观光为辅,分为7个功能区块:入口区、素质教育区、休闲娱乐区、生态农业展示区、生态湿地景观区、水上活动区、生活管理区。

2. 交通组织

以5m宽的道路作为交通主线;设置宽1.5m的自行车游览路线。

四、分区规划

1. 入口区

入口区主要包括停车场、园区大门及入口广场。入口区在景观上重点突出,加强标志性作用。

2. 素质教育区

该区主要设置自然作坊、二十四节气广场、饮食服务中心、昆虫园、露营区、烧烤区等,实现自然教育的功能。作坊中例如泥人坊、染布坊、纺织坊、草叶工艺作坊等,在这里游人穿上自己染色的衣服,制作自己喜欢的泥人玩偶,学习纺织技术,观看昆草制作过程等,着重体现参与性。此外,还开展露营、烧烤、夏令营活动等。

二十四节气广场,让游人对民间的各个节气的传说、俗语,以及各个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有所了解,并注入地方历史文化。

3. 休闲娱乐区

传统的乡村风情:乡间小道,石板路,错落分布的土房、草屋和砖房,原生态的浓郁乡村风情激发游人对田园生活的怀旧眷念与向往。

成片的景观花带:表现大地主题的大地艺术景观园,购买鲜花的古老而传统的花街,富有乡村气息的乡间集市,回味乡间生活的度假草屋,享受森林沐浴的户外健身场所,天然浴场,游览栈道,浮桥,张拉膜景观,处处体现浓浓的乡间风情,悠闲的环境气氛让人陶醉其间。

民谷广场:休闲娱乐区的核心,同时也是园区的核心景观,体现大尺度的构图和空旷有序的空间。这里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如村社,各种节日庆典活动等。

观赏温室:游人可以观赏到各个不同区域的,不现季节的树木花卉,也是名贵的花木的培育中心。

4. 生态农业展示区

农具展示长廊:收集当地有代表性的传统农具,让游客体验,让游人了解传统农具使用方法,增加对传统乡间文化的了解。

生产温室:游人了解温室、大棚的生产经营模式。

室外生态农业:展示室外农业生产(包括水果、农作物、蔬菜等)。

水上生态农业:展示水产养殖、淡水鱼水上展示厅等。

花卉生产基地:鲜切花生产、盆花生产等。

苗木生产基地:作为城市绿化苗木生产基地。

5. 生态湿地景观区

生态湿地景观:包括篱笆园、野花园、干花作坊、山林及土壤生态观察区、生态湿地景观、芦花滩、候鸟栖食地、芦丁乡渡、苇竹深处、观景长廊、观景塔,通过各种园林化处理,形成园区南面一道生态屏风。

6. 水上活动区

7. 生活管理区

8. 景观林带

五、活动项目

春季举行野花节,展示和销售野花;夏季举办篝火节,了解传统文化像传统游戏和礼节,了解传统饮食,制作稻草人,抓鱼捕捞;秋节举办昆虫展,观察星相,观察晚秋的荧光虫;冬季观察候鸟,骑自行车,骑马等活动。可以常年运营的有:钓鱼、划船、骑马、坐牛车或马车参观附近农村等。

安吉观音桥上生态农业园规划设计

作者:规划设计网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617117380.html,/ 浏览:6468 发布时间:2012/3/10 9:19:49

部分方案文本

一、区位分析

皈山乡位于安吉县中西部,属半山区。东北与良朋镇交界,东南与递铺镇接壤,西南连接孝丰镇。

规划区狭长田地平整有致,背靠安吉典型的低丘山地,蜿蜒溪流半环绕串联其中。开发乡村休闲项目的农业景观与自然资源要素较齐整。

观音桥上生态农业园位于安吉县皈山乡北部,12省道东侧,大致呈带状地块。项目所在地距上海230公里、杭州86公里、湖州84公里,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对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具有优越的交通成本优势。规划区域面积约为0.4平方公里,项目位于观音桥村境内。

二、场地分析

安吉县处于钱塘巨型复式向北东倾覆部分,俗称“江南古陆台”。全县为山、丘、岗、谷、沟、盆地和平原多种地貌组合。规划区土壤碱度PHP值5.5-6.5之间。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空气湿润,规划区有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为15.5℃。安吉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毫米,但时空分布不很均匀。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自北向南增加,年际差异较大,降水量乃内分配也不均匀。六、七月份的梅雨和八、九月份的台风雨,旺旺雨量集中,源短流急,是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三、项目定性、定位

1、定性: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按农田景观化、园区公园化、环境生态化的要求,项目规划充分融入地域文化与特色民俗元素,打造生态农业园。

2、定位:园区本着“以资源位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结合观音桥村的农田性质、水系分布,在对可开发利用的资源禀赋进行充分梳理的基础上,将农业和旅游业紧密结合,通过传统农业经验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将园区规划定位为集“农业生产、果蔬采摘、科普示范、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

四、规划设计理念

1、资源整合,实际精品工程原则

2、生态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3、各要素协同发展原则

4、效益型原则

五、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总体布局:全园土地较为规整,由园区入口大通道和入口广场分为南北两大板块,北为蔬菜园,南为水果园。

功能分区:五个分区,分别为休闲管理接待中心区、亲水休闲活动区、四季水果采摘区、绿色蔬菜生产园

区、民俗休闲活动区。区内相关的游憩项目与旅游配套设施。

安徽天柱山白水湾香草农庄规划设计

作者:乡村休闲网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617117380.html, 浏览:2501 发布时间:2012/11/12 17:57:15

部分方案文本

一、区位分析

项目位于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天柱山脚下,为天柱山精品游线的黄金通道必经之处。

农庄自然资源以山林、溪谷、农田、河滩为主,山区风光特色表现明显,农田景观层次美感较强,水碧沙白的河滩地带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亦较高。边缘自然村落旅游资源亦可整合利用来补充农庄旅游产品体系。

二、场地分析

基址背靠天柱山而直面皖河,场地北高南低,主要为山区冲积沉积的缓坡地,沿等高线呈长带状,东西宽约600m,南北长约850m,高差约40m,占地总面积约200亩。场地为藏风聚气的绝佳风水格局,山环水绕的宏观环境为借景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1.生态:流线型的农田与丛植、孤植的大树相映衬而呈现出极强的节理层次美感;低矮山林植被丰富;场地外沿河滩汛期水量较大,平时水流清澈,野生鱼类丰富,拥有细软厚实的白沙和多姿多彩的鹅卵石。

2.生产:主要种植水稻、蔬菜、棉花等,为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3.生活:依依村落隐于林缘山脚,传统民居风貌保留完整,民风淳朴,“山居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生活意象丰富。

总体而言,良好的原生态资源为项目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总体关系和优越条件。

三、项目定性、定位

1、定性:单纯农业生产区发展为休闲农业园区、乡村养生度假基地。

2、定位:由单一生产功能转为融合“生产、生态、生活”功能于一体,凸显“铂水湾”、“香草”、“农庄”这三大主题元素的景观意象和旅游产品特质,通过对现有山地田园的景观打造,重点突出香草观光和特色养生度假、浪漫生态休闲产品的开发,打造集观光休闲、农业体验、养生度假、沙滩游乐等于一身的田园度假休闲目的地,形成天柱山风景名胜区的知名旅游品牌。

四、规划设计理念

■以山区风光为主

■生态环境优越

■村落资源可整合利用

五、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1. 生产、生态、生活一体化

2. 因地制宜

3. 市场导向

4. 社区参与

5. 可持续发展

一心——会所(旅游接待服务中心)

五片——养生度假区、香草观赏区、休闲度假区、农业体验区、沙滩活动区

湖北宜昌柏木坪生态旅游区漂流度假项目(漂游漫谷)

作者:吴光祥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617117380.html, 浏览:279 发布时间:2013/9/18 9:36:00

一、区位分析

项目核心区块地处柏木坪村西部,柏木坪村位于宜昌主城区西北部,地处三峡大坝、三峡晓峰、峡口风景名胜区交汇处,东接黄花乡新坪村、街道廖家林村,西南邻街道姜家庙村,北至黄花乡小峰河村。

二、场地分析

规划涉及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柏木坪休闲农业旅游区大致可划分为三区,总体空间结构为“一轴两带三区四基地”。即杜家河休闲营地综合服务区,万丈沟峡谷游赏区和柳家寨乡村文化体验区,进一步细分为综合服务区、峡谷生态休闲区、亲水游乐区、乡村生活体验区。本项目立足整个10平方公里区域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着力凸显0.5平方公里(即墩地——杜家河——麻家溪——陆家坡一线)核心区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三、项目定性、定位

1、定性:融亲水休闲娱乐和山居养生度假于一体,保持原生态山野趣味的旅游风情谷,成为区域的旅游副中心。

2、定位:项目以“休闲主题漂流”和“高山绿色养生”为规划主线,立足场地条件整合提炼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构建融合“吃、住、行、游、购、娱、育、美”八大旅游要素的综合旅游体系,致力营造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休闲风情和静谧质朴、闲情野趣的乡居情怀,打造宜昌地区有影响力的郊野休闲旅游品牌。

项目名称策划:“漂游漫谷”——项目名称应上口易记利于传播,能够向受众有效传递项目核心信息,并能引发受众与该信息相吻合的旅游联想。“漂游漫谷”即强调峡谷休闲漂流、乡村悠哉漫游、“慢”节奏养生度假生活三者的融合,直观反应并传达了项目的核心内涵。

四、规划设计理念

规划理念:生态优先、沟域经济、因地制宜、需求导向、社区参与、文化融合。

五、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养生度假区、休闲漂流区、亲水游乐区、乐活采摘区。

江西物华?天宝农庄规划设计

作者:乡村休闲网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617117380.html, 浏览:2626 发布时间:2012/11/12 15:41:17

部分方案文本

一、区位分析

区位相对优越,紧邻修水县城,地处三省九县交界处,离南昌、武汉、长沙三大省会均在两小时交通圈内。

交通连接性强,交通方便,有较好的可进入性。

物华?天宝农庄地处“三省九县通衢”的修水县城郊区,可进入性较好。农庄原为“江西省特色三星级农家旅馆”,也是修水县首个获星级称号的农家旅馆。项目地种植有蔬菜、葡萄、水稻、油茶,并建有小公园、景观亭、殿堂、鱼塘、养鸡场等。本项目即是对农庄的全面提升规划。

二、场地分析

周边环境:田园乡野风情,群山环抱中的谷地。

内部环境:农地为主,的山水之利,农业生产肌理柔顺和谐。

水系:园区原有水系比较杂乱,且部分地区呈现湿地特性。

土壤:多属于红壤地,为更好的利用红壤,须对其淋溶作用强、矿质养分少、酸性大、易产生铝锰毒害、保肥性能差和质地粘重或砂粒过多等不良性状进行改良。

三、项目定性、定位

1、定性:农业生产本质、有机内涵、生态休闲、乡村田园生活氛围的交融。

2、定位

(一)特色定位:有机主题,休闲氛围,体验引领,回归田园。

(二)形象定位:有机生活,身心和谐。有机让生活更美好!

(三)功能定位:有机体验+绿色餐饮+生态休闲+乡村度假

(四)目标定位:修水有机生活方式引领者:九江乡村旅游新地标,江西省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典范。

(五)市场定位:总体目标:“立足修水、拓展九县、辐射三省”。一级市场(核心市场):修水;二级市场(拓展市场):修水周边“三省九县”二小时交通圈的休闲市场;三级市场(机会市场):全国各地游客,以及各类参观访问群体

四、规划设计理念

1、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

2、强调社区参与,注重社区利益

3、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4、四季浏览,破解季节性瓶颈

五、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总体布局: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吃有机,住有机,学有机,行有机,游有机,购有机,娱有机。悟有机。

功能分区:餐饮接待管理中心,农业景观大道,农耕文化园,开心农场,生态果蔬生产区,龟山民俗文化区,香草花田,采摘区,天宝山庄,乡村酒店休闲区

主要项目:餐饮接待中心、农业景观大道、农耕文化园、采摘园、天宝山庄、七星湖休闲区等。

该项目的建成,可通过休闲农业融合“生产、生态、生活”的三产联动示范效应,推进当地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要,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丰富当地旅游产品体系等,具有明显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衢江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

作者:乡旅中国设计团队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617117380.html, 浏览:1475 发布时间:2013/5/27 17:06:39

一、区位分析

该项目位于衢江区后溪镇的重点特色农业区内,依托金衢丽地区蓬勃发展的生态旅游市场及其“四省通衢”的交通区位,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场地分析

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600亩。其中,一期项目地位于场地的西北部,占地面积约190亩。

基址内群山连绵起伏而又相对独立,原生植被种类繁多生长茂盛,山脊呈极富美感的流线型,撑口水库沿山势走向呈玉带状。场内现有的桂花树、水杉和罗汉松等树木较有观赏价值,另分布有小规模的椪柑林、竹林。基址总体格局彷如一幅群山围湖而坐、山水和谐交融的巨型水墨画卷。

总体而言,基址内的乡村原生态资源,为项目发展规划提供了优越的综合条件。

三、项目定性、定位

1、定性:单纯的乡村生态区发展为休闲农业园区、生态旅游度假基地。

2、定位:通过规划有机融合“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凸显“山水人和”、“舌尖美食”、“诗意栖息”这三大主题旅游产品特质,打造集农业体验、生态旅游、乡村度假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形成浙西旅游度假的知名品牌。

四、规划设计理念

1、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品牌影响力,打造“生态农业——食品加工——餐饮服务——休闲度假”产业体系,创建衢州地区“三产联动”的休闲农业典范。

2、浸泡式旅游:“生产、生态、生活”三生有幸

3、因地制宜,创新优化

4、市场导向,四季皆宜

5、社区参与:让村民分享品牌效应

6、可持续发展

五、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一)一期项目

1、入口服务区

2、生态果园

3、养生度假区

4、休闲活动区

5、森林公园

浙江衢州盛世莲花休闲农业观光园

作者:周玮伦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617117380.html, 浏览:327 发布时间:2013/9/18 11:26:47

一、区位分析

衢江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位于衢州市莲花镇西部,规划设计范围约22平方公里,包括月山村、涧峰村、石岗山村、华垄村、杜村,下山沿村、西山下村等村落。核心规划面积9.96平方公里,核心范围东起芝溪,西至杜村、铜山源溪、大坞垄村连线,南邻西山下村铺里自然村、云丰路,北靠东干渠。

二、场地分析

衢江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下称“园区”)位于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前身是衢江台湾农民创业园。园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主要开展水果、蔬菜、花卉的生产经营活动。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园区温室大棚林立,农业科技水平较高,反季节农产品种类繁多,质量上乘,区内四季瓜果飘香、蔬菜常绿。区内已经入驻九九玫瑰园、现代宝岛生物科技公司、强荣龟鳖生态养殖园、一加一葡萄园、林氏西瓜、红艳草莓产销班、龙海蔬菜等18家现代农业龙头企业,这些产业基地中多个已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多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证书》。目前园区以农业生产为主,旅游项目仅限于休闲采摘等。

园区地理位置优越,旅游集散便利;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政策导向明显,产业定位明确;农业基础较好,产业化整体水平较高;区内农业旅游资源丰富。

三、项目定性、定位

1、定性:生产加工,休闲观光,乡村度假,科普示范,文化体验

2、定位:依托衢江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的现代农业产业优势,结合相关上位规划要求,是农业产业发展和休闲旅游需求紧密结合,以创建AAAA级休闲农业景区为战略目标,通过创意策划完善园区“吃住行游购娱育美”一体化综合旅游体系,大幅提升农业旅游品质和品位,把衢江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打造成:浙西地区高端现代农业休闲旅游首选、浙江省现代农业向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典范、“浙、闽、赣、皖”四省边际现代农业旅游标杆、长三角地区高品质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精品、国家级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区。现代农科企业生产与销售、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创意农业文化体验等。

四、规划设计理念

规划理念:以“农业为旅游服务,旅游促农业发展”为规划理念,始终秉承以“农”为主的原则,依托现有农业资源,通过创意开发、优化产业机制、挖掘农业资源文化,变传统农业为健康农业、卓越农业、乐活农业;引入旅游机制发展休闲农业产业,以地产地销理念提升农业价值,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解决本地“三农”问题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五、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总体布局:1.空间布局充分考虑园区产业现状,结合现实建设条件和未来休闲农业旅游发展需要,提出“一轴三核六区”的规划布局。

一轴——玫瑰大道;三核——入口集散中心(莲农广场)、农家乐一条街、涧峰广场;六区——休闲采摘区,风情度假区,花样村妆农家乐,渔业精品区,农事体验区,芝溪亲水观光带

功能分区:结合园区产业布局、道路现状、绿地及旅游服务设施要求,尊重休闲农业发展规律,将整个园

区划分为六个各具特色的功能区。

余杭彭公沈潘坞沈园观光休闲农业规划

作者:乡村休闲网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617117380.html,/ 浏览:5308 发布时间:2011/8/10 9:01:39

部分方案文本

项目背景

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势在必行

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势在必行 农耕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根之所在,其中农耕器具和传统手工艺制作器具的发展历程,它们代表着一个地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古旧农耕器具和传统手工艺制作器具作为农业文明的主体,蕴含着厚重而又丰富的农耕文化。 在世界古代文明中,中国的传统农业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主要是由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整套的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的技术体系,并在农艺、农具、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等方面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广袤的地域多样性、民俗多元性形成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多样性,而其秉承的协调和谐的三才观(即天、地、人在农业生产中的辩证关系)、趋时避害的农时观(即“不违农时”和“用养结合”)、辨土肥田的地力观(即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种养三宜的物性观(“物宜”“时宜”和“地宜”)、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即废弃物质资源化、实现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物质良性循环)、御欲尚俭的节用观(即积粮以备荒)更是及大地丰富了中国农耕文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迅猛提升,农村发展日新月异,在我们这一代人跨入机械化、电子化和信息化全新时代的同时,也亲手送别了穿越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农耕社会。因此,开发利用好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与自然遗产资源,收集整理古旧农耕器具和传统手工艺制作器具、实物及其技艺资料,建设存放、保护、展览博物馆是传承农耕文化的需要,是启迪教育后人的需要,是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是现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 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如夏历、二十四节气、阴阳五行等)在现代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农村和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农业生产中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在保持地域特色、传承地方文化传统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有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传统农业中有许多好的东西,是当地劳动人民依据自身的自然资源和物种间的关系,运用本土的、独特的、独创的耕作技术和实践经验,经过世代不懈的努力形成并传承下来的生态平衡系统和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毫无疑问就是先民给我们留下的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遗产,是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资源。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除虫剂、除草剂等化学品,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伤害了大量有益生物,破坏了

农业文化园规划案例

方智俊安徽芜湖生态农业园区项目 王志天津水高庄农业旅游项目 方智俊安徽芜湖生态农业园区项目 一、农耕文化欢乐岛片区 (一)开发主题 乡村嘉年华,农耕欢乐岛 (二)整体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休闲与农耕文化游乐 (三)整体景观 1.整体“建筑群落”的文化符号和建筑元素由徽派风格为主,“皖南小院+乡村游乐 场+标志性楼阁”共同构成,各项目间景观差别明显、整体成为“皖南乡村”的景观形态。 2.通过室内外灵活变化的乡村主题景观(游乐园)、乡村田园、农家小院、滨水步 道等形态将各功能设施、休闲活动相联接。 3.本区通过局部或整体的滨水区域连接,共同组成一个“外部水景优美、内部休闲 游乐”的封闭形态,整个项目区从外看是一个以乡村景观为灵魂的片区,可通过水街上的广场和本区的景观大门进行沟通。 4.滨湖景观、乡村建筑形成大景观特色、游乐性设施、景观小品则是小节点。(四)目标客群 大众游客 (五)策划构思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

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围绕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南陵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以凸现丰富的南陵文化为主核心,通过情景化、情趣化和民俗活动举办等手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娱乐性的旅游活动项目。通过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参与体验,让游客在动态娱乐的过程中领略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南陵乡土民俗文化。把传统农业休闲区作为浦西湖项目区内一个独立的项目,采取单独出售门票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 (六)项目结构图 (七)项目详细策划 1.大浦农业博物馆 ◆项目位置:中岛西侧,靠近水街位置 ◆项目功能:农耕文化展示于科普 ◆景观特色: ◆策划思路:以时间为轴,采用传统展示手法和现代数字虚拟影像等技术展示 中国和世界主要农业国家农业发展史、古代农耕文化和现代高科技农业知识,联合南京及安徽各高校,以农业专家为核心主力,组建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农业博物馆,并为长三角地区各高校提供农业科技展示和农业科普教育学习的场所。 农业博物馆融知识性、科学性、休闲性于一体,通过眼看、耳听、动手操作,从中可以了解传统的农耕文化,了解克隆、转基因、太空农业等新概念,在休闲

农耕文化与素质教育

从以农耕教育为基础,加强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同时在课堂上穿插德育教育。打造“快乐教学” 的教师团队,倡导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并以此影响学生的家庭生活。把田园文化的内涵及内容影响师生,达到教育的目的。通过对教师、学生及家长的认识和了解, 我校把“田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方向。把“师生生活更贴近自然,享受田园文化意 识”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因此,我们把创建工作的目标定位为:依托农耕文化,打造田园 教育特色品牌,让学生学会,快乐学习,教师愉悦工作,师生健康共长。培养学生的全面 素质,提高师生的整体素养。学校力求借助田园文化这一独特的资源,把“田园历史文化”与少先队道德建设活动相结合,通过读诗、了解传统文化,并亲手参与农作物实践,品味 劳动的乐趣、传承古代田园文化的精髓,接受现代田园文化思想,让学生接受田园文化的 熏陶,感受田园文化“快乐、自然、健康”的精神。我校注重田园文化教育基地氛围的营造, 激发学生对田园常识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农耕文化作为教育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学农实践活动,以达到对田园文化的独特诠释,同时通过“实践、体验——感悟、思考——内化、升华——外显、行动”的教育规律,丰富学生文化底蕴,促进孩子们树立结 合古今,让传统和现代文化结合的思想,有探究精神,达到主动发展、和谐发展目的。二、农耕文化指导思想多年来,我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发展学生个性,积极构建学校特色 文化。一年来,我校把“田园文化”作为学校特色建设,以“田园文化”的实施为总抓手,涵养师生文化底蕴,形成田园文化的氛围,整体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课堂中穿插德育教育,结合学科特点进行田园文化教育。造就生态生活,让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文 化内涵。办学理念:立足多元发展,奠基健康人生一训三风:校训:校风:积极教风:向上学风:进取学崇德和谐团结敬业自主乐教乐学 三、农耕文化的内涵界定田园文化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那么,田园文化的内涵 是什么?1.“应时”。农业生产联系最直接的是时间与节气,在中国古代,人们基本上是生活在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而安排的时间框架之中的。夏代的历日制度《夏小正》中,已把天象、物候、气象和相应的农事活动列在一起便于民间掌握。后来,又把一年分 为二十四节气,人们依节气安排农事活动。直到今天,节气依然是人们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依据。农业生产,本就是一种根据节气、物候、气象等条件而进行的具有强烈季节性特 征的劳作活动,其时间性是很强的。因此,顺天应时是几千年人们恪守的准则,“不违农时”是世代农民心中的“圣经” 。“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吕氏春秋、审时》)。“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得时之和,适地之宜”。应时,体现了前人对自然规律的重视。2.“取宜”。取宜主要是对“地”来说的,即适宜、适合。中国传统农业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把“三宜”看作是一切农业举措必须遵守的原则。种庄稼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取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我们的祖 先在农事活动中很早就懂得了“取宜”的原则,周祖农耕文化中的“相地之宜”和“相其阴阳”理念,就是“取宜”的实践经验总结,在指导人们认识自然和从事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3.“守则”。则,即准则、规范、秩序,它是人与自然长期互动形成的实践原则。农 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蕴含着“以农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荣、以礼为重”等许多优秀的文化品格。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对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崇尚 和谐、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等优良品质的养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 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厚土。4.“和谐” 。农业是农业生物、自然环境与 人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这就是农业的本质。天、地、人“三才”观把农业生产看作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的、运动的整体,它所包含的整体观、联系观、动态观,贯穿于中国传统农业的各个方面。在“三才”理论体系中,人与天、地是并列的,

中华农耕文化及现实意义

中华农耕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唐珂 一、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母 农耕文化就是建立在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即指传统农业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典章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风俗、文化、习惯等意识形态总和,它所反映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其本质内容。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作为泱泱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产品,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色彩缤纷的精神财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农业考古资料证明,我们的中华先祖,历经远古漫长的混沌蛮荒时期,在距今一万年左右,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由于生态变化和人口增加,野生动植物无法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于是原始农业应运而生,以前单纯依赖采集与狩猎的生活发生改变,随着种植与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族而居,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村落和社区,继而出现了城市和国家,最终拜托蒙昧落后的状态走向文明。从刀耕火种到男耕女织,从精耕细作到现代农业,农耕文化资源与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农耕历程中,华夏民族在这片热土上进行了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在世世代代的传承发展中孕育出精彩纷呈、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 农耕活动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渔樵耕读、富国祖民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奠定了万代基业。比如稻作文明起源地之一的河姆渡文化、粟作文明起源地半坡文化、商代的协田耕作方式、汉代的耕作发明二牛抬杠、魏晋旱地耕作模式耕耙糖、唐宋水田耕作典范耕耙粆和明清的生态农业——农、桑、牧、渔等等,这些农耕活动不仅揭示出中华民族在作物育种和耕作方面为人类做出的特殊贡献,而且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事实表明,农业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农业生产的不断演进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农业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联系,农业发展过程中孕育和产生了文化,文化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没有农业,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农耕文化门类众多,包括古代农学思想、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技术文化、农业生产民俗、治水文化、物候与节气文化、节庆文化、农业生态文化、农产品加工文化、茶文化、渔文化、蚕桑文化、畜牧文化、饮食文化、酿酒文化、服饰文化、民间艺术、农民艺术、农业文化遗产、涉农诗词歌赋等等。农耕文化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思想理念、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思维方式,其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大地众多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涉及人们发明和创作的工具、器物和艺术品,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科技、法律、宗教、民俗等诸多领域。据此证明,农耕文化与中华文化渊源极深,农耕文化支撑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母,是中华

基于农耕文化的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基于农耕文化的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基于农耕文化的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内容提要:这些年以来旅游业发展迅猛,文化旅游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农耕文化在我国过去农业文化中居主体的地位,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普遍而长期。文章在研究现在我国农耕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后,从宏观角度提出我国农耕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不一样的地理环境产生不一样的农耕文化,分析农耕文化及其开发模式,特别是放在现在新型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加快我国新型农村现代化建设有重大意义。 【本文关键词农耕文化;旅游开发;开发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己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财产关联度最高、创汇最多、开放程度最高的财产。而文化作为旅游的生命与灵魂核心,不停是旅游活动开展的核心吸引力所在。在我国的过去文化中,农耕文化占有较大的比重,并且又作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对其进行分析和开发,对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耕文化相关概念 (一)农耕文化的定义 有关农耕文化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农耕文化是专指人类在农耕生产实践整个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产和精神财产的总和[1]。倪宗新认为,农耕文化是在农耕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农业社会的文化[2]。并且根据人们所从事的不一样活动,又可以对文化进行不一样类别的细分,农耕文化并且是如此。 (二)农耕文化的类型 我国农业是独立起源、自成体系的。中华文明创建在自身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从我国自身的范围看,农业也并非从一个中心起源向周围扩散,而是由若干源头发源汇合而成的[3]。农耕文化包含南稻北麦、水田旱地、绿洲红壤、果园牧场、平川摊田和相应的农牧方式、作业周期、除病防灾等等农事表现和整个过程;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态度与心情[4]。 (三)农耕文化旅游资源 农耕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可以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农耕文化原因,并且可以在旅游整个过程当中产生经济效果与利益、生态效果与利益和社会效果与利益。文章继续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分为具体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和抽象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具体农耕文化旅游资源是比力直观的,可经过视觉感知,包括农具、饮食、农耕景观、特色物品等;抽象农耕文化旅游资源主要为精神层面的资源,包括民间歌舞、岁时节日、农事活动等。 二、国内农耕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难题 (一)国内农耕文化旅游基本情形 现在,我国农耕文化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农耕文化旅游的办理和分析还很少,农耕文化旅游还没有一个抻邢205>统计标准,统计资料也很少,对消费者消费特征调查与统计几乎没有[5]。我国旅游者进行的乡村旅游还不是一种体验,更多是一种简单的观光。 (二)国内农耕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的难题 1.文化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不突出 文化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不突出主要表现在宣传上、组织上和内容上等各个环节,缺少品牌文化旅游专线,有关旅游文化的内涵很少被挖掘,这主要体现了专题(是指某样方面的内容集中收集,就形成专题,网络上通常指游戏专题或者新闻专题)线路类旅游产品特别是特色旅游产品数量稀少,以至于吸引的旅游者并不多。其他方面本地社区和相关的社团在旅游筹谋中发挥作用有限,从而使得民间文化特色没有被充实的挖掘和开发。所以,增强对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挖掘是推动我国农耕文化旅游良好发展的主要任务。

农耕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华,自汉朝以来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并且与佛教,道教等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而形成独特一个的东方文化中心,而在这种文化的背后,则是深入到普罗大众骨髓里面的农耕文化。那么,农耕文化究竟给我们中国带来了什么呢? 笔者认为:这种文化对古老的中华文明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它,让中华文明兴盛了两千多年;同样,也是它,为我们注入了注定要经历痛楚的基因,使我们在耻辱中走向现代化,继续容纳新的血液,焕发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一》 自汉代伊始,以儒学为中心的农耕文化就深深地影响到国人心中。那时,每隔一个百年左右的时期,国家就会面临战乱不断,人民一方面要战胜战乱以获得安宁,另一方面,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统治阶级要需要平定战乱,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由此,一种极度需要安定,平静的思想在人民中蔓延开来。 恰好这时,佛教传入中国并且不断被广大民众接受,道教产生。于是,在统治阶级的引导或控制下,以佛道儒为主的思想就不断融合,一方面推动文化的传播,人民素质也不断提高,反过来也推动农耕经济与文化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而且,由于这种以尊礼爱幼,追求安定生活的思想极为有利于地主阶级的统治,所以,在以后的历代中,无论朝代怎么更换,这种文化传承都未断绝,这也是为何中华文明强于西方文明一千多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在唐代之前,由于统治阶级相对比较开明,对文化的

控制相对比较宽松,因此,此时的农耕文化不断地吸收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唐代的皇帝的血统与对待北方少数民族与外来民族的开明政策便是最好的例子,“天可汗”称呼之空前绝后,更是说明了这一点。在坚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农耕文化不断与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融合,促成自身文化的不断繁荣,唐代的突出成就说明了这一点,而且,汉代组建了大一统时期的第一支彪悍的骑兵,唐代组建了中国第二支彪悍的骑兵,而且在安史之乱前夕,发生在西域的那场与阿拉伯军队的激战,说明了唐朝军队的战斗力是如何凶悍,虽然最终未能取胜。军队战斗力的形成是以雄厚的经济与充满朝气蓬勃的文化为依托的,不然,任再强势,也无法持久。因此,历届王朝末期的衰落,实际上是农耕文化在这阶段的衰落。 因此,农耕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可以这样说,没有农耕文化,就没有两千多年灿烂的中华文明。 《二》 但这种农耕文化自形成之日起,便带有一种难以出去的缺陷,可以说:是这种缺陷,让中华文化自明代以后不复昔日荣耀,也让中国经历百年的耻辱,痛苦的近代化。 首先,统治阶级过多干预文化的进程。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大一统为核心的封建帝国,帝国内高度集权,而且皇权总是在不断的强化中,这决定了文化核心——儒家文化必须要受到统治阶级的严格束缚,即使是吸收外来文化,也必须要保证能够不对其构成威胁,久而久之,就形成官僚体制下的封闭的文化,难以长期保持不断更新,以

中国农耕文化主题乐园

天工开物园——农耕文化主题乐园 1、展示传统文化,体验农耕文明 天沐?天工开物园位于明月山天沐温泉度假区内,是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为基础,以打造体验式农耕文化休闲旅游胜地为目标的文化主题乐园,也是“江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全国农耕健身基地”。园区主要分为陈列展览区、体验游览区、文化休闲区、农耕文化竞技区四大部分。汇集古代农耕技术展示、传统手工制作参与、农耕文化陶冶的主题文化乐园。可供游客直接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项目达50多个,您可在这里尽情地玩耍,开怀地体验。 整个园区建筑风格都是仿照了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格式,配合江南式园林布局,竹林、清溪、山石、小桥、流水、浓绿茂密的树木,建筑穿插其中,结合地形、地势,曲折迂回,通过连廊、亭、榭、小桥连接围合,形成变化有序、有趣的园林空间,使游客真切地感受农耕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往来游客可直接面对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溯源中华文明血脉,体验先人的生活氛围和精神境界,在观光中增长知识,在参与中亲近自然,在劳作的韵律里体验农耕情趣和追忆往昔,在倒流的时空中陶醉逍遥。 2、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园区北大门左侧,现如今共有15个馆,其中第1号馆为宋应星的生平简介以及其具有的影响,第2号馆主要反映《天工开物》该书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介绍该书对后世的启迪功用,以及《天工开物》在当时的科技功用。第3-14号馆以图文并茂、实物、模型等陈列形式,陈列了《天工开物》18卷中的精华内容,使游客增强对农业科技知识的体会和对农业科技文化的深刻了解。第15号馆主要收藏着中国古代青铜器以及古代各种手写书籍。在博物馆大厅,我们还特别引进电子显示屏和电子触摸屏,让您通过体验,进一步认识古代耕作技术、农业劳动过程和悠久农业科技历史文化。 3、应星塔 “上应星辰,下钟地气,魁星点斗,定出奇才”,登上应星塔,整个园区尽收眼底,顿有高瞻远瞩之感。塔顶八角的藻井,乃清初遗传下来,且是宜春最大的木制古藻井。在传统的观念上藻井是一种具有神圣意义的象徵。应星塔顶中心向上凸起,四面为斜坡,成为下大顶小的倒置斗形,使得塔顶显有高远深邃,令人叹为观止。 4、民俗游艺馆 天工开物园民俗游艺馆充分发挥民俗游艺的内涵,把娱乐功能表现在一切民俗之中,使游客体验、感悟游艺乐趣的同时达到休闲放松和锻炼体力与智力的目的。 在天工开物园游艺馆内你可以聆听到铁环与地面的摩擦声,也可以拿起跳绳单脚、双脚的地跳起来,还可以挥舞着长鞭使陀螺飞转起来,更可以打沙包、踢毽子和跳房子,让陪伴你美好童年的难忘记忆在这里与我们一起来重温!还可参与飞镖、保龄球、桌球、灌篮高手、好运洞等娱乐项目来赢取您心仪的毛绒玩具。 在这样充满民俗气息的游艺馆内,你不仅可以感受到这里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并通过亲身体验,让你在领略民俗艺术魅力的细微中,增添对民俗游艺的热爱。来吧!朋友,让我们玩转童年,将传统民俗游艺进行到底...... 5、傩庙 傩是上古时期原始宗教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现广泛流传于全国,而各地的傩文化性质也都是具有远大差距的。江西作为中国傩文化的重点省区,又会有着怎样的文化色彩呢?天工开物园特别引进赣西民俗风情,打造了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傩庙。走进傩庙,通过图文解说,带我们走进赣西傩与其它地方傩与众不同

农耕文化解释

0—七年六月

1简介2农耕文化:农业发展的历史支撑3农业文化与农耕文化 4与时偕行的中国农耕文化 4.1时间与变易4.2天道与人世 4.3对土地和农耕的尊重 4.4体会重农抑商的思路 4.5致力于天人的双赢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 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1、简介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 中国的各民族,大多为农耕民族,农耕文化悠久和丰富。各民族的农事活动,既是农作的劳动过程,又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在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里,按照不同民族的习俗,开垦出梯 田、坡地,种庄稼和瓜果蔬菜,而一些重要的农事活动,割麦 如插秧、等,则成为展示传统农耕文化的载体。 追溯农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织”之说,它不仅是指早期的劳动分工,也是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早在河姆渡时期,出土的谷物化石,则说明至省“农耕:由此(或更早)产生。以此,人们的活动便以“男耕女织”为中心,而随时间推移,长期沉淀形成的文化内涵及外延、各种表现形式(如前方所述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文化类型。 2、农耕文化:农业发展的历史支撑 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

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 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 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 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 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 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 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 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3、农业文化与农耕文化 农业文化,是指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内容可分为农业科技、农业思想、农业制度与法令、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其发展可分为原始农业文化、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文化三个阶段。 在中国农业文化发展的前两个时期,即原始农业文化和传统农业文化时期,可统称为农耕文化时期,或古代农业文化时期。 在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文化是基础,因为它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的的,它决定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身。中

感受农业特色,传承农耕文化1

感受农业特色,传承农耕文化 一、主题思考《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品德与社会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活动性和实践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特点。通过体验获取新知是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最为有效的教育途径。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实践活动,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课程标准还指出:“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把德育课程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转变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儿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即在水中学习游泳,在生活中过更好的生活”。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中第一课《吃穿用哪里来》第二个话题《到农村去看看》,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区的孩子来说,农村的生活、风貌对于他们是陌生的,虽然有些学生也利用假期去农村游玩,但这只限于游山玩水,很少能体验农民劳作的辛苦和了解农业生产生活。所以,设计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是很有必要的。此次课程活动主要是学习了千年农耕文化发展历史,感受农业特色,传承农耕文化,参加农事体验,体会播种的艰辛。 二、设计背景 (一)社会背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9亿占全国人口的70%,农业人口7亿占产业总人口50%,因此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离开土地,走向城市。许多耕地也变成绿地,农民工的子女们也随父母进城学习,随着社会工业化进展,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被人们所认可和熟知。 (二)课改要求

为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计划,本学期北京市中小学各科都安排了不低于10%学时用于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学科实践活动是对整个课程结构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有益补充。实践类课程更强调体验、探究,能够引导教师通过整合、实施课程,不断创生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学习发生的过程,弥补学生直接经验学习的不足,使学生既有接受式学习,也要有体验式学习。 (三)学生分析 我校为城镇小学,据调查,我校四年级60%的学生都是来自城镇,对于农耕生产知之甚少,虽然有40%的学生是属于农民工子女,但是经过深入访谈,我发现他们大多数也是自小就出生在北京,一直随父母生活在北京,很少回老家参与农耕活动。让这些城镇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儿童,只通过简单地讲授来感悟农民的勤劳和辛苦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资源分析 北京青少年行知实践园成立于2014年3月,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黑庄户乡。园区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及对事物的适应能力,设计了不同层次的农业体验项目,比如:农事耕种、植物移栽、种瓜点豆、搓玉米、面食制作、插秧比赛、磨豆浆、传统节日农耕特色活动等,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农业劳作,在寓教于乐中体会农事的艰辛,有利于孩子们更深入的了解农耕文化及农业知识。 三、活动目标 1.了解、学习农耕文化的发展历史与进程,感受生产与人的需求的关系。 2.参与一至两项项农业种植体验活动,初步感知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与智慧。

有趣的农耕文化作文1000字(优秀作文)

有趣的农耕文化作文1000字 前两天,我参加了我们学校“校村结合,双堂双进”的活动,体验农民用具,让我感触很深…… 这一天,烈阳高照,我心里有着掩饰不住的喜悦。看什么都很顺眼,大清早就从床上跳了起来,匆忙的梳妆了下,吃好早饭,就直向学校奔去。当然,我肯定是早到了,在校门口和一群跟我一样兴奋不已的伙伴等呀等! 几番波折后,我们顺利的乘上车,向翘首以盼的文化礼堂驶去……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我们很快的到达了目的地。一下车,文化礼堂的大舞台瞬间映入我们的眼帘。接着,文化礼堂的张伯伯,带我们进入了文化礼堂,安排我们坐下,说文化礼堂建于2012年,又叫我们听一些关于农民用的物品,我们个个屏息凝神地听着……比如:装好剩饭挂在房顶防老鼠的饭篮,利用蒸汽的性质蒸饭的饭蒸(也叫“饭桶”张伯伯还形象的说:那个饭桶,可不是我们班上那些很会吃的饭桶),用陶瓷做的盐罐,(因为以前的人买东西不是用钱的,是用各种的票,人们都会一次买一年多的盐,储存在盐罐里,里面有一个“秘密”,要是盐遇到了水,就会自动流出…… 让我记忆最深的,无非是扁担的“兄弟”了,它叫——担助,帮助扁担一起为人名服务。我们听了张伯伯生动有趣的课堂后,对农民深感敬佩,他们为了自己的生活,绞尽脑汁的想出办法,发明了很多实用的生活工具,也才能让如今的我们欣赏到那么多在近代已经寥寥无几的农耕文化…… 接着,我们参观了民俗文化馆,看见了许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有用来磨稻谷的风车,把一些杂质去除,还有一些以前的粮票、竹箱。还参观了诗词创作,看见好多现代的“李白”、“杜甫”…… 天空中看不见几丝云,头顶上一轮烈日,没有多大的风,一切树木似乎都无精打采的,懒洋洋地站在那里。不过我们不同,大家神清气爽的绕着“小西湖”走了一圈,边走边听张伯伯介绍,张伯伯说,那片小西湖原来是一道泥浆,后来他们全村的村民,用自己的钱,开辟出了这个“小西湖”。但在70,80年代,人们并不爱护了,所以水才会那么浑浊……绕湖行走,我们还看见了婺城区最美街巷,墙上到处都是壁画,色彩鲜艳亮丽。棉花糖,吹糖人,老馄饨……一系列的农民风俗。乾西乡有一个特点,他们既然打造的那么好,那也得给村民一个自由的区域,也就是我们走过的沿湖1150米的健康步道,那里晚上路灯敞亮,还没有一辆车子,附近村民都会前来休闲…… 我们的游览结束了,后来听老师说,给我们讲课的那个幽默风趣的张伯伯,还是电视节目《钱塘老娘舅》中的“老娘舅”呢!我觉得今天特别的有价值,让我感受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东西……希望大家能保护好农耕文化,让农耕文化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及其旅游发展研究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及其旅游发展研究姓名: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旅游112班 学号: 22211230 指导教师: 丁晓蕾职称: 2012 年12 月5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目录 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 (3) 1、1农耕文化的基本含义 (3) 1、2农耕文化:农业发展的历史支撑 (3) 1、3农业文化与农耕文化 (4) 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主要文化类型和内容 (5) 2、1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主要文化类型 (5) 2、1、1湘西侗族农耕文化类型 (5) 2、2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内容 (5) 2、2、1农耕文化在观念层次上的具体特征 (5) 三、中国农耕文化旅游价值的分析 (7) 3、1农耕文化对生态旅游的价值 (7) 3、2农耕文化对于云南地区的价值 (8) 四、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价值 (9) 4、1农耕文化的开发 (9) 4、1、1西部地区农耕文化的开发 (9) 4、1、2特色农耕旅游开发 (11) 4、2农耕文化的保护 (11) 五、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 (12) 5、1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12) 5、1、1贵州民族村寨旅游现状 (12) 5、1、2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对策 (12) 5、2休闲农场 (14) 5、2、1休闲农场的发展现状 (14) 5、2、2农耕文化在休闲农场中的作用 (14) 六、总结 (15)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及其旅游发展研究 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 1、1农耕文化的基本含义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1、2农耕文化:农业发展的历史支撑 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

中国农耕文化探源

ATE 源源 源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夏学禹 农家服务社 【编者按】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 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它的形成和发展,浸透着历代 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本刊自2009年5月开辟“农业古诗文赏析”栏目起, 一直致力于从农耕文明的浩瀚海洋中撷取先贤智慧的点点珍珠,以期带给读者科学启迪和 文化传承。近日在北京举办在“中华农耕文化展”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一再延期闭幕,让我 们欣喜地看到社会公众对农耕文化的关注和追捧。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夏 学禹先生撰写的《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留住我们生活的根》一文对农耕文化的思想和内涵 进行了深刻地诠释,本刊特摘取其中一段,以飨广大读者,在此向夏先生致以诚挚的谢意!中国农耕文化探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已发现了成千上万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最早的当在一万年以前。考古证明,距今五六千年前,在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诸多区域就有了相当发达的农耕文明。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不但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书写了中国人的伟大与自豪,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社会生活的各各方面。但是,农耕文化一直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更面临着传统中断和特征丧失的威胁。因此,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重要意义。 1.主要内涵 农耕文化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那么,农耕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西北师范大学的彭金山教授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 (1)“应时”农业生产联系最直接的是时间与节气,在中国古代,人们基本上是生活在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而安排的时间框架之中的。夏代的历日制度《夏小正》中,已把天象、物候、气象和相应的农事活动列在一起便于民间掌握。后来,又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人们 依节气安排农事活动。直到今天,节气依然是人们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依据。农业生产,本就是一种根据节气、物候、气象等条件而进行的具有强烈季节性特征的劳作活动,其时间性是很强的。因此,顺天应时是几千年人们恪守的准则,“不违农时”是世代农民心中的“圣经”。“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吕氏春秋、审时》)。“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得时之和,适地之宜”。应时,体现了前人对自然规律的重视。 (2)“取宜”取宜主要是对“地”来说的,即适宜、适合。中国传统农业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把“三宜”看作是一切农业举措必须遵守的原则。种庄稼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取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我们的祖先在农事活动中很早就懂得了“取宜”的原则,周祖农耕文化中的“相地之宜”和“相其阴阳”理念,就是“取宜”的实践经验总结,在指导人们认识自然和从事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3)“守则”则,即准则、规范、秩序,它是人与自然长期互动形成的实践原则。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蕴含着“以农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荣、以礼为重”等许多优秀的文化品格。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对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崇尚和谐、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等优良品质的养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厚土。 (4)“和谐”农业是农业生物、自然环境与人构成的 72

讲座类课程之农耕文化

讲座类课程之农耕文化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国农耕文化”知识讲座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小学德育 地点:健生教育活动中心大礼堂和基地内农耕知识展馆 活动形式:主题演讲、参观 二、活动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人民的尊重与喜爱。中国农耕文明是中国文化及其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我们的祖先日常生产、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桩桩件件都闪烁着中国人的智慧、包容的光辉。而现在许多农耕文明正渐渐退出了我们的生产、生活,这对中国文化、世界文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本次讲座所涉及的内容对于深厚的农耕文明而言只是桑海一粟。但希望能使大家对我国的农耕文明有更多的了解,能够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达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 三、活动对象 参加学农社会实践的高二学生。 四、活动目的 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农耕文化的概况,扩大视野,拓展知识面。分类对我国的农耕文化进行探讨与研究,理解我国古老的农耕文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学习、参观和总结我国古代各种用品和食物的种类与特点,多方位了解我国的农耕文化。 2、学生通过参观农耕文化展示厅,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农耕文化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3、学生通过对农耕文化的学习,感受我国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古代文明久远的历史,进而加深学生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产生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重、难点: 1、重点:识记五谷是哪五谷,了解我国农具的种类、用途与历史,了解是上海地区与农业有关的历史人物及其贡献 2、难点:感受我国农耕文化之博大精深,总结我国农耕文化的特点。 六、活动时间分配(90分钟) 1、举办“中国农耕文化”讲座。 (1)以“农食篇”“农器篇”“农技篇”“人物篇”“建筑篇”“农节篇”六大主要版块分别介绍我国的农耕文化。(50分钟) (2)小组讨论。 2、对我国的农耕文化有了分类学习后参观基地内农耕知识展示厅,对我国的农耕文化更形象,更深的了解。(30分钟) 3、总结与提升:(10分钟) (1)回顾讲座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的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 (2)活动后让学生结合初一《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思考和讨论:“我国农耕文化的范围涉及到生活的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农耕文明的渊源。 七、活动前的准备 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对我国的古代农耕知识了解情况。

最新版生态农业农耕文化体验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态农业农耕文化体验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提要 (1) 1.1.1项目名称 (1) 1.1.2建设单位概况 (1) 1.1.3项目概况 (1) 1.1.4资金构成 (3)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3)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 1.4项目综合评价 (6) 第二章项目背景 (7) 2.1项目的由来 (7) 2.2 项目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及其意义 (10) 2.2.1 项目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0) 2.2.2项目建设的意义 (11) 2.3 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12) 2.4项目建设区域及所在地概况 (13) 2.4.1项目建设区域概况 (13) 2.4.1.1自然地理条件 (13)

2.4.1.2基础设施 (15) 2.4.1.4经济建设 (24) 2.4.1.5历史沿革 (31) 2.4.2项目建设所在地概况 (36) 第三章市场分析 (38) 3.1休闲农业及民俗文化旅游概况 (38) 3.1.1休闲农业旅游 (38) 3.1.2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50) 3.3项目市场分析 (56) 第四章项目总体方案设计 (59) 4.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59) 4.2项目规划原则 (60) 4.3项目建设总体方案 (62) 4.3.1、2016年计划重点建设基础设施 (62) 4.3.2、2017年计划 (63) 4.4项目建设内容 (64) 4.4.1、入口服务区 (64) 4.4.2、秦风民俗休闲区 (65) 4.3.3、**农耕体验区 (68) 4.3.4、休闲农业示范区 (69)

4.3.5、林地户外运动及拓展教育区 (73) 第五章项目技术方案 (75) 5.1技术方案原则 (75) 5.2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75) 5.3绿色食品使用农药的准则 (75) 5.4无公害蔬菜质量标准 (78) 5.4.1感官质量指标 (79) 5.4.2卫生质量指标 (80) 5.5无公害畜禽肉质量标准 (81) 5.5.1无公害畜禽肉产品 (81) 5.5.2有毒有害物质限量 (81) 5.5.3无公害畜禽肉产品卫生检疫要求 (81) 5.5.4无公害畜禽肉产品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详见附录二、 附录三) (81) 第六章投资估算 (82) 6.1投资估算依据 (82) 6.2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83) 6.2.1项目固定资产投资 (83) 6.2.2项目总投资 (83) 6.3资金筹措 (88)

中国农耕文化节

“中国农耕文化节”策划方案 策划人:蒋祖云 一、活动名称:中国农耕文化节 二、活动地点:浙江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 三、活动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共建德市委、建德市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 承办单位: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管委会)、建德市文广新局四:活动时间:2010年4月15日--17日(农历三月三前后) 五:活动背景 1、中国乡村民居旅游近几年搞得风生水起。以周庄、乌镇为代表的江浙六大水乡古镇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候选;以山西乔家大院、常家大院、平遥古镇经影视剧的传播,知名度已如日中天;以安徽皖南的歙县、黟县的宏村、西递等为代表的皖南民居旅游已搞得如火如荼;即使在杭金衢区域,兰溪的诸葛八卦村、富阳的龙门古镇、江山廿八都等古建筑也得到了开发,旅游工作做得红红火火……在这种大小环境中,新叶古民居如何突围?打什么牌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2、关于开发与保护问题。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而保护是为了有效地开发。这二者互为因果。偏面强调保护而忽略开发,保护就成了“无源之水”;同理,偏面强调开发而忽视保护,开发就不能持续进行。因此,在前期应以保护古建筑和古村风貌为重点。要将新叶村古

老的建筑、民俗民风、农耕文化的传承等作为保护的重点,而将古建筑的观赏、民俗民风的展示及农耕文化的体验等作为开发的方式,从而使开发与保护得到和谐; 3、开发的同质化和可替代性是古村落开发的大忌。新叶村属“后发”,但能否做到“后发制人”或取得“后发优势”?或从古村落、古镇旅游中实现突围?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因此,在新叶村开发保护进程中,必须发挥自身优势,走自己的道路。新叶村既缺乏名人效应,又缺乏影视剧的传播优势,同时地理位置又较偏,又不能重复这些前面那些古镇、古村落的老路…..自己的路在哪里?2009年9月召开的“第二届乡土建筑文化抢救与保护暨新叶古村研讨会”为新叶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弘扬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 4、“中国农耕文化节”立意高、观点新、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十分符合新叶古村的特点及发展方向。这样,新叶古村要以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为结点,对此进行包装,融入农耕文化、宗族文化、民俗文化,推出传统的江南农耕习俗,淋漓尽致地向世人展示其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农耕文化节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农耕文化(耕读文化),即农业器具的展示、农业文明的体验、开耕仪式、六畜饲养、农作物展示、手工作坊展示、乡村私塾体验等;二是民俗文化,即乡村祭祀习俗、乡村婚嫁习俗以及浙西一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等;三是宗族文化如:宗族家法、宗族祭祖仪式等。 六:目的意义: 1、通过举办“中国农耕文化节”,进一步扩大建德及新叶古村的知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