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仪

脉象仪
脉象仪

脉诊仪的用途主要体现在实现了中医脉诊客观化。脉诊是中医诊断学四诊之一,是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它主要是利用手指的感觉来分析脉搏的“位、数、形、势”等特征,借以判断脏腑的功能状态,从而实现无创诊断的目的,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对桡动脉脉搏波的研究方法,大多是把适当的传感器置于被测部位,将脉搏的搏动转换成电信号, 再输入放大电路,将微弱的生理病理信号用记录仪记录,或用计算机处理,再对脉搏波进行分析诊断。

脉象信息的分析方法随着数学、生物力学、工程学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受到脉象信息检测方法所制约。近年来,常用的脉图分析方法有如以下几种。时域分析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分析方法。它直接通过脉图的形态分析,来阐明动脉血管内流体参量与时间和空间的函数关系,从而了解脉动频率和节律、脉力的强弱、脉势的虚实和脉象形态特征等。频域分析法,是近代工程力学中常用的一种处理波动信息的方法, 是把脉搏波分解成为一系列频率为基本频率整数倍的简谐振动,构成一个频率谱。用频谱与倍频的不同来分析脉象的不同。速率分析法,速率又称斜率,即动脉内压力的变化率,反映脉波在每一点上的变化速度。斜率波与脉波相对应,正向波为升支斜率,反映脉波上升的变化速度;负向波为降支斜率,反映脉波下降的变化速度。分析斜率图的改变可更灵敏的反映各种脉象的变化趋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魏氏提出多因素脉图识别法多因素识图法,是指下感觉的多种因素的模糊集合,目前认为是一种比较全面的反映指下感觉的识图方法。李氏认为指端不同感觉的模糊集合有9 个,并归纳为寸关尺3 个部位的各4 种脉图;脉波-脉位趋势图;脉象波形图;脉率趋势图;脉道形态示意图。这四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分析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又相继出现几种新的分析方法,如建立数学模型,某些脉图所属脉象不甚明确,是与否的界限不很明显,因而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利用流体力学,生物力学等理论,对脉象进行数理描述,建立脉搏波的数学模型,依据模糊理论中的择近原理,将数据进行类比,定出脉象的类型。如非线性弹性腔理论、流体瞬变的线化理论。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这是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建立的信号回归-滑动平均信号模型(ABMA),提取波形的特征参数,比较各特征参数的组内离均差与总离均差的比值,然后作 F 检验,确定判别能力大小进行筛选, 利用Bayes 推测来求判别函数,而进行识别。计算机智能化分析,随着计算机运用的普及与技术的智能化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越来越多地以计算机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代替人工的费时费力。此法是用计算机对脉图进行分析,筛选各项指标,挑出主要指标,运用多因素分析法建立判别及诊断比较。

以上脉图的分析方法主要的依据是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然而重要是中医的脉象诊断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的,并不是得到一个脉象图,再去分析某一个波形就能完成的。古人讲“不懂易不能学医,易者辨证之道也”。因此,不能单靠摸到某种脉象或得到某个脉象图就茫然下结论。脉诊主要通过寸口三部九候之浮中沉取辨属表属里,寸关尺分候法辨脏腑部位。即便如此,脉诊在辨证的过程中仍需与望、闻、问诊共同应用,做到“四诊合参”,方不致误诊。

20 世纪60 年代初,国内很多学者在古人对脉象图认识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对大量常见脉的图示进行了临床测绘和分析,报道和交流了所得脉图的特征和参数的数值范围,经过大量的统计分析,初步确定了约13 种脉图的特征值,对平、弦、滑、虚、实等脉还建立了判别式,使脉图辨识进入定量分析。在脉象客观化的基础上,脉诊研究进入机制探讨的阶段。随着脉图的广泛测试和深入研究,人们已认识到脉图是一项灵敏的生理信息,被逐渐引入生理检测的指标而运用于临床。

中医学、西医学、数理、生物、工程学等多学科学者,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研制出多种性能各异的脉诊仪(脉象仪) ,有MX-3C 型、MX-811 型、ZM-III 型、MXY-1 型、BYS-14 型四导脉象仪、MTYA 型脉图仪、YGJ医管家多功能辨证仪(整合脉诊仪功能)等。其区别主要在于传感器及脉象识别技术,有多种固态和液态的传感器,如铍青铜悬臂梁式传感器、液态汞式传感器、硅杯式传感器、差动变压式传感器等。其中压力传感器是中医脉诊客观化经常使用的探测手段,同时也是最符合中医师诊脉习惯的重要脉诊方式。中医师用手指进行“举按寻”等活动,一方面探测患者的脉搏,一方面也是使用医生手指外加力量迫使患者寸口桡动脉进行强迫运动,通过改变桡动脉的运动,探测运动中的桡动脉的变化,获取更多的信息。使用压力传感器正是模拟这一行为,对获取的压力脉图进行研究,根据脉波与所加压力变化做出曲线,得出最合适的取法压力。通过判断在不同压力下的脉图,可以得出脉象的部分属性,所以压力传感器是中医脉诊客观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大量的实验研究提示,用压力脉波作为研究手段,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脉象的丰富信息,所以在现有的基础上要进一步配合多种脉象波形分析技术,通过多信息、多角度度来进行脉诊研究很有必要。比如近年研制医管家多功能辨证仪则独辟蹊径,将时域频谱分析和模糊数学应用于脉象波形特征的界定上,进一步提高了识别脉象的种类及可分析性。此外,借助于其他测试技术,比如先进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方法等多种测试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功能等,即可促进脉象客观化的研究,也可为实现脉诊自动化创造条件,缺点就是成本较高。

尽管几十年来有多种脉诊仪在中医研究中发挥作用,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一款脉诊仪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不少单位热衷于在实验室研究脉诊仪,在研制时很少考虑临床应用问题,致使研究成果与临床脱节,研制出的脉诊仪或者操作复杂,应用不便,或价值昂贵临床单位很难采用,脉象检查结果如何分析,缺乏专业指导,大部分中医不明白脉图的含义,也就很难在临床上普及推广。有的专家只管研究,很多的产品一旦研发告一段落,马上躺进仓库从而无人问津。任何一种医疗仪器如果不能在临床接受检验、进行完善就不会有生命力,脉诊仪的研究也是如此。研发应面向临床,只有经得起临床检验的脉诊仪,才会在临床中不断成熟,不断得到完善。2010年,由多名跨行业科研人员、中医学者牵头研发的医管家多功能辨证仪算是脉诊仪应用领域的一次突破尝试,在设计产品之初即考虑了结合伤寒论方剂的临床应用,通过多家合作中医院的使用反馈,脉象诊断结果不再单独作为一个孤立数据输出结果,而是直接参与中医四诊的辨证识别过程,用计算机程序逻辑实现了传统中医诊断的方证、脉证合参,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型号:ZM-3C ZM-IIIC ZM-300

ZM-300中医智能脉象仪/脉象采集仪说明:

中医智能脉象仪/脉象采集仪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教研室在几十年中医脉象客观化研究及仪器研制基础上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研制而成的一种智能型中医现代化检验仪器。智能脉象仪由单头脉象换能器、脉象放大器、A/D转换卡、计算机和脉象辩证分析软件等部分组成。能自动采集脉象型号,并将中医脉象的位、数、形、势和脉象的各项特征参数自动分析处理,同时结合中医望诊、问诊(以人际对话形式),根据中医八钢辩证的思路,提示受试者的健康状况等内容。

功能用途:

1.ZM-Ⅲc型智能脉象仪主要用于无创性脉象检测。换能器可根据需要安放在桡动脉寸、关、尺任何一部检测脉象信息。

2.ZM-Ⅲc型智能脉象仪有系列脉图检测、40秒脉图检测功能,能实时显示、存储、重读数字化脉波信号,自动判读脉象的位、数、形、势,识别脉图特征参数,并以多逻辑判断模式确定脉名;能以脉诊检测为线索,经人机对话询问病人的症状,作出初步的中医八纲和脏腑辨证结论;能显示和打印系列脉图、最佳脉图及其特征参数、取脉压力-脉幅趋势图、40秒脉波趋势图等组成的脉图检测报告;以及根据脉象提示的动脉系统张力、阻力、生理年龄、自律神经平衡状态和辨证结论等组成的临床辅助诊断报告。

3.计算机软件系统采用菜单、互交式处理的方式,设计了方便用户的友好界面,令复杂的操作一目了然。

4.脉象的辅助诊断软件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本,以上海中医药大学诊断教研室近二十年来积累的万余例临床实测脉象的知识库为支持体系,确保诊断的科学合理。

5.本仪器可广泛用于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病情监护;中药、针灸、气功康复保健措施的疗效评估等,为中医教学、临床、科研提供可靠的客观指标。本仪器在计算机网络远程诊断和远程教学方面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测脉结论报告:

脉位:分浮、中、沉三类;

脉力:分有力、中、无力三类;

脉势:分满实、正常、低乎虚、中空虚四类;

脉率:分迟、缓、平、带数、数、疾六类;

节律:分正常、不齐、结代、促四类;

脉形:以a、b、c分别标记主波、重搏前波、重搏波,按各波出现的情况分为abc、ab、ac、a等四种脉形;

脉名:按位、数、形、势综合判别,有平、弦I、弦Ⅱ、弦Ⅲ、弦Ⅳ、滑、平滑、平弦、弦滑、涩、芤、濡、虚、实、弱、微、散、革、牢、紧、洪、细、浮、沉、迟、缓、数、疾、结代、促等。

四诊仪参数说明:

【舌诊模块功能详解】

在特定的光源环境下,采用单反相机获得患者舌像信息,运用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色差公式和支持向量机(SVM)、动态形状模型(ASM)等多项成熟先进技术,对舌体图像的颜色、纹理、轮廓进行特征提取,将这些特征值与特征数据库中的阈值进行比对,给出舌象分析结果。

1、舌象分析功能包括舌体自动分割、舌色、苔色识别、舌形判断等中医舌诊中的常见内容。

2、系统提供数据库存储、pdf文档输出、报表打印功能供用户进行数据的保存、外部输出以及日后维护。

3、历史病例查询功能允许用户对以前输入的病例按条件进行查询和读取。系统可按用户输

入的条件进行模糊查询,查询到的记录可以进行读取成为当前病例进行修改和维护。

本系统从模式识别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病人面部图像进行分割,得到面部颜色、光泽和口唇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结合医生专业诊断,给出专业诊断结果并打印成报告。该系统能达到辅助中医临床诊断的作用。从数据库中读取面诊信息数据,建立和编辑病例,并对面部图线颜色、光泽和口唇进行分析和判读,建立中医诊断报告。

【面诊模块功能详解】

本系统采用形状模型ASM(Active Shape Model)实现对眼睛、鼻子等器官进行定位,提取出额头、下颏和两颧区等人脸区域。通过采用K-means算法对面部图像的颜色进行提取,计算不同的颜色聚类中心的距离而进行面部颜色的分析;通过采用改进的2DPCA对面部图像进行特征抽取,通过计算测试样本特征与训练样本特征之间的余弦距离,实现对面部图像的光泽分析;通过运用SVM支持向量机提取图像多个特征并进行对子集的筛选实现对口唇的分析。

1、患者信息录入与采集功能用于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对当前数据库中患者信息进行简单的查询和浏览,并对患者照片进行采集和管理。

2、患者信息查询主要功能是对数据库中患者信息进行排序,分类,以及对患者的各种信息进行模糊查找。

3、面部图像分析是中医面诊分析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其功能是对患者面部照片进行定量分析,并给出结果数据同时生成报表。

4、诊断报告功能可以分别显示当前的患者和通过查询后的患者的诊断结果,最后保存成电子版的格式。

5、医生诊断信息录入功能,是根据医生自己的经验对病人的面部颜色、光泽,口唇颜色进行判读,并将诊断结果保存录入数据库。

6、数据的导入导出以及批量分析的功能,将数据库中的患者数据导出为Excel文件便于用户分析管理。

【脉诊模块功能详解】

[工作原理]

采用特定触力面的压力传感器,对受试者脉搏压力信号进行采集,通过传感器将其转换为压力波的电信号,然后提取电信号中具有代表性的幅度值与时间值,与特征数据库中的阈值进行比对,给出脉象分析结果。

【输出结果】

舌象信息

[4类/25种体征] 类型指标

舌色

(9)种舌淡红、舌淡、舌红、舌绛、舌暗红、舌淡紫、舌紫暗、舌边尖红(舌色局部特征)、瘀斑瘀点(舌色局部特征)。

苔色

(4种) 苔白、苔黄白相兼、苔黄、苔灰黑。

苔质

(7种)苔薄、苔厚、苔腻、苔腐、苔少、苔无、苔剥。

舌形

(5种)胖、瘦、齿痕、点刺、裂纹。

面部色泽信息

[4类/23种体征] 面色

(14种)红黄隐隐明润含蓄、面色白、面色苍白、面色晄白、面色青、面色青黄、面

色黄、面色萎黄、面色黄而鲜明、面色黄而晦暗、面色赤、面色暗红、面色黑、面色黧黑。局部特征

(2种)两颧红、眼眶黑。

面部光泽

(3种)有光泽、少量光泽(少华)、无光泽(无华)。

唇色

(4种)淡、红、暗红、青紫。

测脉结论报告

脉位:分浮、中、沉三类;

脉力:分有力、中、无力三类;

脉势:分满实、正常、低乎虚、中空虚四类;

脉率:分迟、缓、平、带数、数、疾六类;

节律:分正常、不齐、结代、促四类;

脉形:以a、b、c分别标记主波、重搏前波、重搏波,按各波出现的情况分为abc、ab、ac、a等四种脉形;

脉名:按位、数、形、势综合判别,有平、弦I、弦Ⅱ、弦Ⅲ、弦Ⅳ、滑、平滑、平弦、弦滑、涩、芤、濡、虚、实、弱、微、散、革、牢、紧、洪、细、浮、沉、迟、缓、数、疾、结代、促等。

脉率检测:

脉诊中的常见脉象

脉诊中的常见脉象 正常脉象 正常的脉象,亦名常脉,又称平脉或缓脉。常脉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一息(一呼一吸)脉搏四或五至,每分钟约60?90至,且应指有力。中医认为常脉一般都有胃气(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神(脉至数来去清楚,无三五不调,亦不过快或过慢)、有根(尺脉候肾,如两尺脉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脉象有根)。 中医在切诊时,还十分注意排除影响脉象的因素,以避免误断。如从年龄看,脉象小儿多快于成人,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体多强健,脉多有力;老年人体衰弱,脉来缓迟;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脉象濡弱而略快;瘦人脉多稍浮;腾人脉象多沉伏。另外,当长途旅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饮酒、饱食、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较弱;气候对脉象也有影响,如春天的脉象微弦(春弦),夏季的脉象微洪(夏

洪),秋季的脉象微浮(秋毛)、冬季的脉象微沉(冬石)。至于“反关脉”(脉不见于寸口,而见于腕关节的背侧)、“斜飞脉” (脉从尺部斜向虎口),都因桡动脉位置异常所致,一般不是病脉。 常见病脉 病证和脉象是密切相关的。中医对病脉的分类不够一致,有的分浮、沉、迟、数、虚、实六类;有的则述21 脉、24 脉、27 脉或28 脉不等。常见的病脉有: 浮脉:浮在皮肤,轻按即得,重按反弱,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紧为风寒,浮数为风热,浮缓多表虚。浮脉多见于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发热而见脉浮时,一般可能是由于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桡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 沉脉:沉居筋骨,按之有余,举之不足,主里证。沉数为里热,沉迟为里寒,沉细为里虚,沉实为里实。沉脉的形成与心搏排血量降低,周围血管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特征: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特征:脉管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因此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明显跳动。 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亦可见于正常人。 3.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特征: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脉率。 意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4.数脉买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每分钟90-120次之间)。 特征:脉率较正常为快,比疾脉慢。 意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5.虚脉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异食无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无力。 意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6.实脉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亦为有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 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7.洪脉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特征: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 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8.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特征:脉道狭小,指下寻之往来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 9.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特征: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流畅地由尺部向寸部滚动,浮、中、沉取可感觉到。 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10.涩脉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均。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正常脉象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正常脉象 上课了。 上午我们讲到了诊脉的一些基本情况,脉诊的原理、诊脉的部位、诊脉的方法,讲了这些内容。下面我们讲第二节,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也叫做平脉、常脉或者是缓脉,有这样几种称法。什么是正常脉象呢?就是在生理条件下所表现的一些脉象,这个脉象它有一定的基本特点、有一定的表现特点,但是不是指某一种固定的脉,而是切脉里面,你说哪一种脉就是正常脉,哪一种脉就不是正常脉,除了刚才讲有时候可以称缓脉为正常脉以外,一般不好说浮脉就是正常脉,沉脉、数脉、滑脉,哪一种脉象都不好说是正常脉,它有一定的表现特点。临床上我们记录的时候,也一般不是描述(正常),记录病历也不是说它脉象正常,也不这样记,即使没有发现特殊的表现,它是属于正常脉象,我们写病历的时候也不写脉象正常,最多写一个脉缓,就用缓来代表这个正常脉象。既不写平脉,也不写常脉,也不写脉象正常。脉象正常,它能够反映气血充盈,气机健旺,阴阳平衡,精神安和,就是气血、阴阳、精神这都是正常的,因此就表现为脉象的正常。脉象正常,怎么知道脉象正常呢?有什么特点呢?它的脉象特点是,部位上看不浮不沉,中取明显,不浮又是怎么样的不浮?不沉是怎么样不沉?就是说用的力量适中。告诉学生什么样的情况下这就是浮取,什么样的情况下是沉取?这个脉象浮取也可以有一点体会,不很明显,中取就很明显,沉取也仍然有一些,不很明显了,这

就是一个特点。速度上、速率上,位、速、形、势,我们上午讲到脉象的要素应该包括位、速、形、势,这是讲的位置上不浮不沉,当然也不存在着长和短,从纵轴上它也不存在着长和短的问题。长短多少啊?我们还有个说法,就是一寸九分,是不是啊,少于一寸九分,它只有一寸五分,那是短了,它两寸多长还在这里有脉搏跳动,那当然是长了。浮和沉就是不大不小,不深不浅,中取明显。快慢,不快不慢,反正就是要处于中间,什么就是快、什么就是慢呢?可以局限一下,我们说,上午讲了一下,1分钟呼吸18次,如果说按每息4次,闰以太息,就是说相当于每1息4.5次的样子,因此在80次左右,在这个范围之内,85次也可以正常,86、87也还可能是正常,渐渐正常,75、76、78都可能是正常,所以快慢是不快不慢,快了、慢了那都是病了,都是病理表现。形态是不大不小,不深不浅,不快不慢,不大不小,那么到底有多大呢?也没有具体的来测量,当然这个是可以测量的,解剖以后把这个血管看看,量一下这个血管有几个毫米,恐怕不会超过1个厘米吧,3个毫米、5个毫米,恐怕就是3个毫米左右那么大一个范围,形体适中,太大了就变成了洪脉,小了是细脉,形体适中。第四个,势力是从容和缓,应指有力,它的力量从从容容,那就包括了不快不慢了,和缓有力,是和缓有力这四个字,这是正常脉象的表现。第五个节律,它的节律是节律整齐,没有歇止,它没有跳5下、3下、8下,中间停一下,也有的可能20下、30下,跳1下停1下,有的甚至1分钟没有跳(停),到第2分钟的时候它出现停了1下,那都是有歇止。为什么强调50动?有的有歇止的脉

26种脉象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辨别方法 在诊疗实践中,用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可以概括临床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脉象,基本上可以满足“辨证论治”的需要。因此,对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是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基础。 对脉象的辨别,必须掌握正常脉象,并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这是最重要的依据。其次,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娴熟的技术。此外,有很多方法可灵活掌握。比如,将脉象“分类”的方法、“互相对比”的方法、“知常达变”的方法、“察独”的方法等。 对脉象进行分析,涉及范围太广,内涵极其丰富。但总的说,是根据脉象变化分析疾病的成因、性质、病位、发展趋势和病理机制等,为“辨证论治”提供重要依据。 对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是脉诊用于临床的关键环节,是脉诊参与“辨证论治”过程的纽带和桥梁。历代医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或被误解了一部分,直接影响了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比如,革脉和代脉,其实际意义,主要是对脉象的变化或转变进行辨别和分析。然而,因其实际意义被埋没,几乎未能发挥作用。再如动脉,其实质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然而,因其实际意义被埋没,并未发挥诊断非窦性心律的作用。这些事实说明,对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方法与内容,都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据考证,古代医家精心筛选确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不仅反映了寸口脉变化的相关方面,而且反映了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多种方法。并且,这些方法很实用,既简便又准确。因此,应该将这些方法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 1,辨别和分析反映脉位的脉象 反映脉位的脉象分四类:一是浮脉,二是不浮不沉之脉,三是沉脉,四是伏脉。其辨别方法是,首先确定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所用的指力。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辨别寸口脉在哪一部。根据寸口脉在“五部”的顺序,可准确辨别脉位的变化。 为便于叙说,暂将“按之至骨”的指力称“总指力”。根据“总指力”,可具体掌握对“五部”分别进行诊察的相应指力。比如:辨别浮脉,所用指力不超过“总指力”的“五分之二”。辨别沉脉,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辨别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的脉体,是伏脉。用以上方法,可以准确辨别脉位的变化。其他脉象若以脉位变化为构成条件,都是相兼脉。比如,“濡脉”是“细而软”兼“浮”,“弱脉”是“细而软”兼“沉”。再如,“脉浮数”是“浮脉”与“数脉”相兼,“脉沉数”是“沉脉”与“数脉”相兼。显然,这都是非常准确的辨别方法。 对脉位变化的分析,一般认为,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这是一般规律。临诊时,表证脉不浮或里证脉不沉,其诊断作用更重要。必须将脉位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意义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充分体现脉位变化的诊断作用。比如,《伤寒论》第九十二条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四逆汤方。”第三百零一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两条所论都是“表证”,但其脉不“浮”而反“沉”。

中医脉象

第五章切诊 第一节脉诊 三、脉诊的部位 3.寸口诊法 始见于《内经》,详于《难经》,推广于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其位置在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寸口分配脏腑的几种学说比较表) (1)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 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素问·五脏别论》说:“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入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又指出:“十二经脉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以上说明独取寸口的道理,一是由于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所以,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二是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所以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能反映于寸口脉象。 (2)寸口脉的分部及脏腑配属: 寸口分寸关尺三部,《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即以高骨为标际(桡骨茎突),其稍为内方的部位为关, 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这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这就和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实异。 寸关尺分候脏腑,首见于《内经》,按照《素问·脉要精微论》所叙述的是: 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 后世对寸关尺分候脏腑,大致均以《内经》为依据而略有变更。 焦配右尺;张景岳则以膀胱、大肠配左尺,以三焦、命门、小肠配右 尺;《医宗金鉴》则以左寸候心、膻中,右寸候肺、胸,左关候肝、 胆、膈,右关候脾胃,两尺候两肾,左尺配小肠、膀胱,右尺配大肠, 又以三部分候三焦。 以上所举的几家学说,其分歧点在于大小肠和三焦,而主要的分 候五脏的观点是一致的。目前关于寸关尺分配脏腑,多以下列为准: 左寸可候:心与膻中;右寸可候:肺与胸中。 左关可候:肝,胆与膈;右关可候:脾与胃。 左尺可候:肾与小腹;右尺可候:肾与小腹。分 这种分配方法是根据《内经》上竟上、下竟下为原则的,即是体现了上(寸脉)以候上(身躯上部),下(尺脉)以候下(身躯下部)的原则。 但必须指出,寸关尺分配脏腑,其所候的是五脏六腑之气,而不是脏腑之脉出于何部,正如李时珍所说:“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 此外,也有不分寸关尺,但分浮中沉,左诊心肝肾,右诊肺脾命门,以候各脏病的,这是因病情危急,而求其根本的一种办法。诊老人、虚人、久病、产后等也可用此法。

-中医七种危险脉象

中医七种危险脉象 中医七种危险脉象 即釜沸、虾游、屋漏、雀啄、解索、弹石脉等,称为真脏脉,又叫七绝脉,凡见七绝脉,必死无疑。 雀啄脉是一种脉来急速,节律不齐,止而复发,犹如雀喙啄食的脉象,表现为脉搏在连续快速跳动3—6次之后,出现一 次较长时限的歇止,并反复发作,短促而不规则。是脾气已绝的表现。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塞等。 屋漏脉是一种脉来迟缓,许久方来,如屋漏滴水的脉象,这种脉搏约为每分钟20———40次。可见于冠心病、风湿热、 白喉、室间隔缺损等病症,反映了体内营养胃气的绝乏。 弹石脉是一种来势沉实,指下如以指弹石的脉象,由于血管高度硬化,弹性极差而伴有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所致。常见于 各种心血管病症,如桡动脉粥样硬化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梗塞病症等。 解索脉是一种脉来如绳索之解散,节律紊乱,忽疏忽密的脉象,其脉率多在每分钟80—150次。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

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人。 鱼翔脉是一种脉来时起时伏,似有似无,如鱼之翔在河水的脉象,表现为严重的心律紊乱,脉率为每分钟160次以上,发作初期脉体尚清楚,持续时间长时脉搏即突然减弱,似有似无。可见于心脏实质严重损害的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肌炎、克山病等。 虾游脉是一种来隐隐约约,去时一跃即逝,如虾游之状的脉象。其表现为严重心律紊乱,脉率快至每分钟160次以上,脉位表浅而脉搏无力,并反复隐没,血压甚至降为零。持续隐没时间为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常见于低血钾症、冠心病、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心肌炎等病症。釜沸脉是一种脉来极快,有出无入,如锅中水沸,绝而无根,时出时灭的脉象。其表现为心率超过每分钟180次以上,脉律突发突止,常见于阳热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的低血钾等。 偃刀脉是一种来势弦细而紧急,如同以手摸刀刃之口的脉象。原因是由于诸多因素导致中小动脉血管紧张度增高。常可 见于肾性高血压等动脉硬化症病人脉中。 转豆脉是一种脉来去捉摸不定如豆之旋转的脉象。具体原因是由于心脏节律过速,血液流动过快导致脉管圆滑、流利不

正常人中常见脉象的研究(一)

正常人中常见脉象的研究(一) 【摘要】目的观察常见脉象在正常人中出现的比率。方法将医师诊脉与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检测相结合,对1062例在校健康大学生进行脉象测定。结果受检者中,浮脉、沉脉、迟脉、数脉、弦脉、细脉、滑脉、缓脉、实脉出现的比率分别为13.75%,10.26%,5.46%,4.33%,11.11%,12.90%,15.35%,9.23%,8.85%。洪脉则未出现。结论浮脉、沉脉、迟脉、数脉、弦脉、细脉、滑脉、缓脉、实脉皆可在正常人中出现,因此在临床上遇到这些脉象时,必须注意辨别是生理性因素还是病理性因素引起。 【关键词】常见脉象正常人比率 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除了出现平脉外,还可出现28脉中的多种脉象,可反映不同的机体状况,对防治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脉诊研究的关键之一是要能准确客观地定脉,以往对脉象的研究中,定脉或是单以医师诊脉结果为依据,或是单以脉象仪检测结果为依据,而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因此,笔者试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以准确测定脉象,对常见脉象在正常人中出现的比率作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观察对象共1062例,为2003-04~2007-01广西中医学院进行脉诊实验课程学习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医疗美容、公共卫生管理等专业的大学本、专科学生,均身体健康,无全身器质性病变病史,无任何自觉症状,无阳性体征;年龄19~23岁;男524例,女538例。 1.2研究方法 1.2.1医师诊脉以全国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所列的常见脉象表现为标准〔1〕,由具有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并有3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广西中医学院中医诊断专业教师用寸口诊脉法进行诊脉。 1.2.2脉象仪检测采用上海中医大科技发展公司2003年出产的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受检者取自然坐位,于左手寸口脉关部安置脉象换能器,调节换能器压力调节螺旋纽,对50、100、125、150、175、225g6个取脉压力段的脉图进行连续采样、储存,并从6段系列脉图中由仪器自动选择最佳脉图、调整参数后,调整到屏幕所提示的最佳取脉压力再次采样,并由脉象仪进行分析、辨脉。 1.2.3脉象确定医师诊脉与脉象仪检测结果一致者即确定脉名。对于医师诊脉与脉象仪检测结果不一致者,则让受检者休息15min后,再次用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按同样的方法进行脉象检测,两次检测结果相同者确定为该脉,两次检测结果不一致者以与医师诊脉结果相同者为准。 2结果 1062例受检者中,浮脉为146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3.75%;沉脉为109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0.26%;迟脉为58例,占受检者总数的5.46%;数脉为46例,占受检者总数的4.33%;弦脉为118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1.11%;细脉为137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2.90%;滑脉为163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5.35%;缓脉为98例,占受检者总数的9.23%;实脉为94例,占受检者总数的8.85%;洪脉则未出现(注:相兼脉者分开计算,如浮细脉分别计为浮脉和细脉)。 3讨论 浮脉脉位表浅,见于表证,也可见于虚证。但浮脉亦可见于正常人,此即生理性浮脉。本研究中,13.75%的健康青年人会出现生理性浮脉。生理性浮脉的出现多与体型消瘦有关,各代医家对此早有认识。《伤寒杂病论》曰:“瘦人当浮。”《脉说》曰:“瘦人得浮脉,三部相得曰肌薄,肥人得之未有不病者。”《医碥》曰:“瘦人多浮,有变于时令者,春夏气升而脉浮。”瘦人肌肉薄,脉位表浅,故出现浮脉。

正常脉象的特点有哪些

正常脉象的特点有哪些 正常脉象的主要特点是:一息四~五至,相当于70~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寸、关、尺三部均触及,沉取不绝。这些特征在脉学中称为有胃、有神、有根,博粹堂中医介绍。 胃、神、根是从不同侧面强调了正常脉象所必备的条件,三者相互补充而不能截然分开,其临床意义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标志之一。平脉反映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健旺,阴阳平衡,精神安和的生理状态,是健康的象征。 胃: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是人体营卫气血之源,人之死生,决定于胃气的有无,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脉有胃气表现在: (1)脉位居中,不浮不沉; (2)脉率调匀,不快不慢; (3)脉力充盈,不强不弱; (4)脉道适中,不大不小; (5)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和缓、从容、流利,尽管存在人体差异或有生理性变异,但兼有和缓从容流利的指感,就是脉有胃气。胃气充足的脉象即称为平脉,所谓“有胃为平”,平脉是正常生理状态的反映;缺少胃气的脉为病脉,曰”胃少为病“;失去胃气的脉即为死脉,曰“无胃为死”,是病情危重的反映,亦称真藏脉。 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和缓、从容、流利,尽管人体存在人体差异或有生理性变异,但兼有和缓从容流利的指感,就是脉有胃气。胃气充足的脉象即称为平脉,所谓“有胃为平”,平脉是正常生理状态的反映;缺少胃气的脉为病脉,曰“胃少为病”;失去胃气的脉即为死脉,曰“无胃为死”,是病情危重反映,亦称真藏脉。 神:脉贵有神,心主血而藏神,脉为血之府,血气充盈,心神便健旺,脉象自然有神,脉神的特征主要是两个方面: (1)应指有力柔和; (2)节律整齐。 故弦实之中仍有柔和,微弱之中不失有力,多谓脉有神气。观察脉神推测病情还必须与全身情况结合,病人形神充沛,虽见脉神不振,尚有挽回之望;若形神已失,虽脉无凶候,亦不能掉以轻心。 根:脉之有根关系到肾。肾乃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人身十二经脉全赖肾间动气之生发,肾气犹存,好比树木之有根,枝叶虽枯,根本不坏,当有生机;若久病及肾,本元亏乏,虽有灵丹亦难起沉疴。脉之有根主要表现在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两个方面,所以有“尺以候肾”、“沉取候肾”的说法。

中医脉象之弦脉

中医脉象之弦脉 弦脉亦是具有单因素的脉象,它的性质是脉形变化,特点是张力增强,有的亦有阻力增加的情况及脉管变硬等,所以它给人的指感是像琴弦、弓弦等绷直的感觉。 弦脉在古医籍中的记载亦是较早的,它亦有一个形成过程,在《内经》中开始是以季节脉出现的,而且有时只是作为对春天脉的一种形容,至于作为肝脉、肝的绝脉之说亦不可能是由于季节和胃气的有无引申出来的。如:“……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日肝死。”“春脉如弦……”“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素问·玉机真脏论》)而且与长、滑等脉的界限尚不太清楚,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春脉是:“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等等。到了《难经》上弦脉的名称就进一步确定了,它虽然引用的基本上是《内经》之文,但它的提法已经是“春脉弦者”如何如何了。后人对此亦有所分析,如《医碥》上说:“古人有时以长脉为弦,如谓春脉弦而言其软弱直长是弦即长也。今后分二脉则弦自有急劲之意不仅长而已。”实际分为二脉的条件是长只是个脉位问题,而弦则为脉体的一种形象。二者当然是不同的。在《伤寒论·平脉法》上说:“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金匮要略》上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这里的紧是说脉形紧张不能理解为紧脉。至此弦脉是确立起来了,而且更广泛地用于临床,但《内经》、《难经》和仲景都认为非常典型,亦即“纯弦”脉是肝的真脏脉,这在《内经》中是屡见的不具引。《难经》竟与《内经》相同,仲景亦说:“假令得纯弦脉者死。”可见弦脉不但有它自己独特的形象而且程度亦是非常重要的。这亦影响到后人对弦脉的认识和说解。 《脉经》所提出的弦脉脉形是:“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一日如张弓弦,按之不移,又日浮紧为弦)。”如弓弦状是确定不说的。但举之无有,和浮紧为弦之说却可商。因为弦是脉形的变化,它与脉位(浮、中、沉)没有关系,实践中浮弦的脉亦不少,所以说举之无有是不恰当的。对此后人亦有所论议如李时珍说:“或以浮紧为弦,况紧为牢亦近似耳。”说近似当然是不准确的。《脉确》说:“《脉经》谓弦脉‘举之无有’按疟脉有浮弦者,未尝举之无有也,即《脉经》伤寒条中亦有阳明中风脉浮弦之语,则谓弦脉举之无有,疑其误也。”浮紧为弦之说出自仲景《伤寒论·平脉法》原文是:“脉浮而紧者,名日弦也。”这个说法王叔和亦恐未尽同意,所以没有放在正文,而在又日里提出说弦一定要出现在浮的部位和前而的不能出现在浮的部位是一样的不适当,至于紧亦不应当理解为紧脉。 弦脉历代各家的形容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诸病源候论》说:“按之如琴瑟弦,三关通病,梗梗无有屈挠名日弦。”这里的病字不应理解为疾病,而是指脉的这种弦的变化。《察病指南》说:“劲急如弦弓弦。”《诊家枢要》说:“按之不移,举之应手,端直如丝弦。”《脉诀刊误》说:“指下左右皆无,从前中后,直过挺然于指下,日弦。”《濒湖脉学》说:“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状若筝弦,从中直过,挺然指下。”各家语气形容虽微有不同,但基本一致,尤其是李时珍的说法汇合了前人正确的说法更为全面。其他和以后各家之说或繁或简大抵不出这个范围。 弦脉是脉形的变化,在古人亦只能用客观事物来形容反映它,所以形象比拟之说是比较多,而主要的在《内经》里就有很多,尤其是具体到不同程度时就要更明显。例如在季节脉里它就起码分成三种,一是有胃气的即正常季节脉的弦,是“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二是病脉弦是“盈实而滑,如循长竿”;三是死脉弦是“急益劲,如新张弓弦”(见于《索同一平人气象论》)。《素问·玉机真脏论》说:“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力,责责然,如按琴瑟弦,”等等。后人书中多半用琴瑟弦,弓弦为喻,《脉诀》提出“筝弦”,《濒湖脉学》亦引用,另外周学海氏在《诊家直诀》中说:“浮厚而敛,弦也。”虽然不是用客观形象来描述的,但这个敛字却反映了脉管张力增强的神态,在当时亦是难得的。

中医诊断:正常脉象综述

正常脉象称为平脉、也称常脉。是指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是人体气血充盈,气机健旺,阴阳平衡健康的征象。 正常脉象特征是: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在成年人相当于每分钟72—80次,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正常脉象的特点为“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即脉有胃气。 脉有胃气的表现是:不浮不沉,不疾不徐,来去从容,节律一致。即使是病脉,不论浮沉迟数,但有冲和之象,便是有胃气。 脉之胃气,反映了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营养状况的优劣和能量的储备状况。 人以胃气为本,脉亦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少胃气则病,无胃气则死。因此,诊察脉象有无胃气,对于推断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神:即脉有神气。 脉有神表现有:脉律整齐、柔和有力。 脉之神气反映了机体精气盛衰的状况。因为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并受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故有胃即有神。 脉象有神,在正常人说明精气充盛;在有病之人,说明虽然有病而精气未竭。故观察脉神对推断疾病预后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根:即脉有根基。 脉有根表现为:尺脉有力或沉取不绝二个方面 脉有根无根与肾气盛衰有关。脉有根在正常人说明肾气充盛;在病中,则为肾气未绝,尚有生机。相反,若尺脉沉取不应,则说明肾气已败,病情危重。 总之,脉有胃、有神、有根,是从不同侧面强调正常脉象的必备条件。脉有胃、有神、有根,说明脾胃、心、肾等脏腑功能不衰,气血精神未绝,虽病而病尚轻浅,生机仍在,预后良好。 此外平脉脉象还因为个体差异、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生理变异,这些变异仍属平脉范围。

古中医怎样贴切的形容脉象(转)

古中医怎样贴切的形容脉象(转)

古中医怎样贴切的形容脉象(转) 脉象,虽然它本就是具有形象的,可如果想用言语表达,却不简单。古时候没有照相、录音、录影等技术,更没有如今之电脑绘图等简便的显示和画图方法, 若要用文字形容一个脉象给学子们了解,有相当的困难。因此,中医的先圣先贤们,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水流……等,找出许多很贴近的形容词语,用来形容脉 象,使后世的中医学子们能够以较轻松的方式,掌握脉学的丰富知识。在这儿,笔者选一些古时候医生们形容脉象的词出来,由此希望能了解古人在使用语词上的天才。“来、去、疾、迟”,脉由沉部向浮部跳出来的感觉叫“来”,由浮部向沉部回去的感觉叫“去”。有力的、快速的叫“疾”,无力的、慢速的叫“迟”。《伤 寒论·平脉法篇》:“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形容了把脉之时,如果发 现它从下往上跳出时的脉状快速而且有力,可从上往下的脉状慢速且无力的就是“内虚外实”,相反的,就是“内实外虚”。“大、小”,就是脉动 有大的、有小的样子。在脉管的底部感觉脉之“本”,在脉管的上面感觉脉的“头”。《伤寒论·平脉法篇》中“假令脉来微去

极度有力的脉,如“浮而极有力,谓之‘革’。沉而极有力,谓之‘牢’。浮中沉俱有力,按之且大谓之‘实’。”还有:“浮沉有力,中取无力,谓之‘芤’。按之至骨,推寻始得,谓之‘伏’。”这些都是以浮沉的部位,兼以形状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脉名。把脉,还要看脉的跳动速度。脉跳动的速度,也有不同的形容词,可用以叙述;可以用“迟、数、缓、疾、结、促、代”等来形容它们。古人没有钟表,不能用钟表数秒,他们却知道用每次呼吸的心脏跳动次数,又叫作“至数”,来形容脉的跳动速度。古时候的大部分医生都是修道人,都有打坐炼功的习惯,所以他们的呼吸比较匀称。于是,用自己匀称的呼吸,以一呼一吸叫作“一息”,计算病人的脉动在医者的一息之间有多少次的跳动,例如:“一息三至,谓之‘迟’。一息六至,谓之‘数’。”如果医者的呼吸,一息之间,病人脉动六次,就是“数脉”,而一息之间,病人脉动三次,就叫“迟脉”。现今的中医都知道,数脉主阳,在府,主热;而迟脉主阴,在藏,主寒。中医使用鉴别病证的方法治病,就是以称之为“八纲”的“表里、阴阳、虚实、寒热”来看 病,以及开处方疗治;有了这些好的方法,就已经能轻易的掌握病情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病,到中医这儿就都能治的原因所在。又如: “一息四至谓之‘缓’。一息七至谓之‘疾’。”这说明了正常的脉,

15种常见脉象的疾病对应

2014江西医疗卫生招聘中医备考:15种常见脉 象的疾病对应 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中公卫生人才网带着大家学习几种常见脉象对应哪些疾病。 1.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2.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特点为脉搏部位较深。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3.弦脉:脉挺直而长,如按弓弦,有劲有弹力,脉管的硬度大。主气郁,肝胆病证及痛证。常见于外感少阳证,肝病,胆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及各种疼痛病证。 4.洪脉:脉形洪大,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形宽,波动大。主热证,阳热亢盛。常见于高热病人。 5.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特点是较正常脉搏至数快。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6.促脉: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快有不规则的间歇。为阳盛热实,或气血痰食停滞,见于气血痰食瘀滞,肿痛,诸实热证。脉细促而无力,多为虚脱之象。 7.滑脉:脉来流利圆滑,如盘滚珠,多属邪盛,痰食内滞。气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时可见此脉,妇女妊娠时多见此脉,病脉则多见于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恶性肿瘤等。 8.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特点为脉搏部位表浅。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9.缓脉: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脉来和缓,脉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病脉则见于气机为湿所困之湿证,或病后复元。 10.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脉象常迟,属生理状态。 11.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中医28种脉象

就是平常健康人的脉象。 一般而言,脉来不大不小,不浮不沈,来去从容,一息四五至(正常人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就属于平脉。而常人的脉又会随着时令、年龄、性别、体力、生活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由于这些都是因为季节而有的脉象变化,因此并不属于病况,所以称为「平脉」。年老人脉较快且硬,成年人脉较慢而柔,小儿脉更快;男子脉较慢,女子脉较快,这是因男女老幼不同而有的脉象差异;至于经常劳动体力的人,脉多大而有力,经常用脑的人,脉细且无力。 在运动后、饮酒、洗浴、激动之后,脉会较快。相反地,安静或睡眠时,脉会较慢,这是因生活起居不同而有所变化的平脉。大体而言,这些脉象的变动,只是会稍微地变化,与正常的脉象并不会有太大出入。 在切脉时,必须把握「不大不小、不浮不沈、来去从容、一息四五至」(小儿一息可有六至)的原则。如果超过了这些范围,又出现了其它的病象时,就属于病脉。 ◎病脉 与「平脉」相出入时,就称为「病脉」。古人将它分为二十八脉:浮、沈、伏、迟、数、疾、代、促、结、洪、细、长、短、弦、虚、实、弱、微、散、缓、濡、紧革、牢、滑、动、涩」各自描写出不同的脉象与主病。在临症上,言二十八种脉象,很少只见一种脉象,通常都是兼见几种的脉象。为了便于记忆,清代名医陈园将这二十八脉分为八大类,并且以浮、沈、迟、数、细、大、短、长八脉为纲,分别叙述各种脉象与主病。 浮脉:(附洪脉、虚脉、散脉、芤脉、革脉、濡脉) 浮脉的脉象,是指用轻的指力,就可以得到脉象,虽然彰明易见,但是重按反而不见。它的主病,是表症、阳症与腑病。在浮脉相类的脉象中,又包括洪、虚、散、芤、革、濡等六种脉象。凡是浮而有力的叫洪脉,主要是邪盛火亢;浮而无力的是虚脉,主要是气血虚弱;浮且中空如管的是芤脉,主病为失血;脉象浮而散乱的是散脉,主病是肾气衰败;浮而外强中空较芤为剧的是革脉,主病是阴阳不交而极为细软的是濡脉,主要为阳虚有湿。以上各病症与脉象,是以浮脉为纲。 沈脉:(附伏脉、牢脉、弱脉) 沈脉的脉象,是用重的指力才能取得的脉象。用轻的指力,是无法取得的。主病为里症、阴症与脏病。在沈脉相类脉象中,又包括伏脉、牢脉与弱脉。凡是沈而着骨,隐伏不现的叫做伏脉,主病是病邪深沈在里之症;脉来大而弦实,沈取才能得到的叫牢脉,主病是坚积寒实之症;脉来细小而沈,重按才能得到的叫弱脉,主病是阳气衰微之症。以上的各种脉象与病症,都是以沈脉为纲。 迟脉:(附缓脉、涩脉、结脉、代脉) 迟脉的脉象是脉来次数减少,一息只有三至,甚至两至,主病的内容是内脏阴寒之症。在迟脉相类脉象中,包括缓脉、涩脉、结脉、代脉。凡是脉来宽缓和匀,一息四至的,就叫做缓脉,

正常的脉象

正常的脉象,亦名常脉,又称平脉或缓脉。常脉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一息(一呼一吸)脉搏四或五至,每分钟约60~90至,且应指有力。中医认为常脉一般都有胃气(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神(脉至数来去清楚,无三五不调,亦不过快或过慢)、有根(尺脉候肾,如两尺脉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脉象有根)。 中医在切诊时,还十分注意排除影响脉象的因素,以避免误断。如从年龄看,脉象小儿多快于成人,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体多强健,脉多有力;老年人体衰弱,脉来缓迟;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脉象濡弱而略快;瘦人脉多稍浮;腾人脉象多沉伏。另外,当长途旅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饮酒、饱食、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较弱;气候对脉象也有影响,如春天的脉象微弦(春弦),夏季的脉象微洪(夏洪),秋季的脉象微浮(秋毛)、冬季的脉象微沉(冬石)。至于“反关脉”(脉不见于寸口,而见于腕关节的背侧)、“斜飞脉”(脉从尺部斜向虎口),都因桡动脉位置异常所致,一般不是病脉。 常见病脉 病证和脉象是密切相关的。中医对病脉的分类不够一致,有的分浮、沉、迟、数、虚、实六类;有的则述21脉、24脉、27脉

或28脉不等。常见的病脉有: 浮脉:浮在皮肤,轻按即得,重按反弱,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紧为风寒,浮数为风热,浮缓多表虚。浮脉多见于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发热而见脉浮时,一般可能是由于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桡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 沉脉:沉居筋骨,按之有余,举之不足,主里证。沉数为里热,沉迟为里寒,沉细为里虚,沉实为里实。沉脉的形成与心搏排血量降低,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 迟脉:脉来缓慢,一息不满四至(一分钟不到60次)。主寒证或阳虚。其形成可因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或房室传导阻滞等引起。 数脉:脉来快速,一息五至以上。主热证。有力为实,无力为虚。主见于热证,包括某些热性病的全过程。如邪在卫分,则脉浮数;邪入气分,则脉洪数或滑数;邪入营分,多脉细数;邪传血分,则脉细数或虚数。数脉可见于窦性心动过速,因感染因素引起的数脉多数而有力。若有心肌兴奋性增加,或因心肌力量减弱,心搏代偿性增加,以维持每分钟的输出量而见数脉的,则必是数而无力。

脉象知识

象,中医诊断学名词。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关系密切。如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统血,肝藏血,肾精化血等功能变化,均可导致脉象的改变,故不同的脉象可反映出脏腑气血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目录 编辑本段

迟脉 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 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 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 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 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 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 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 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1] 编辑本段正常脉象

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常脉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节律均匀,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尺脉沉取不绝。称为有胃,神,根。其中有胃,就是有胃气,脉搏表现和缓,从容,流利;有神,是指脉搏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有根,主要表现为尺脉沉取不绝。 此外,脉象与内外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气候,年龄,性别,体质,劳逸及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脉象也会发生某些生理变化。例如一年四季,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脉急数,青壮年脉多有力,老人脉稍弦,妇女脉象较男性脉象弱而略快;胖人脉稍沉,瘦人脉稍浮;劳力之后,饮酒,饱食或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来较弱;脑力劳动者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等。这些均应与病脉相鉴别。另外,少数人桡动脉走向异常,脉可不显现与寸口,如有的显于寸口的背侧,名曰“反关脉”;有的从尺部斜向手背,名曰“斜飞脉”。这都不属于病脉。 编辑本段影响因素 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其不足之处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180mmhg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决定脉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气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缩变细了,血流会减慢;天热了,血管舒张变宽了,血流会加快,脉象就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哪怕是外界环境微不足道的变化,在脉象上都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如果在生理的调节范围内,是正常的脉象;超过生理范围,就是病态的脉象。有了干扰,脉象有时就不准确可靠。在这时,经验显得尤其重要,诊脉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可以较准确地发现病变,而一般的中医大夫就可能诊断不清,甚至诊断失误。 编辑本段其他相关 脉象口诀歌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28种脉象(各种脉与主病)

1、各种脉与主病: (1)浮脉 浮脉脉图 [脉象]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 [主病] 表证。亦主虚证。 [说明] 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的部位。邪袭肌腠,卫阳抵抗外邪,则脉气鼓动于外,应指而浮。但久病体虚,也有见浮脉的,多浮大无力,不可误作外感论治。 (2)沉脉 沉脉脉图 [脉象]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说明] 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不能升举,脉气鼓动无力,故脉沉而无力。 (3)迟脉

迟脉脉图 [脉象]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主病] 寒证。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 [说明] 寒凝气滞,阳失健运,故脉象见迟,迟而有力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多属虚寒。但邪热结聚,阻滞血脉流行,也见迟脉,但迟而有力,按之必实,如伤寒阳明病脉迟可下之类,故脉迟不可概认为寒证,当脉症合参。 久经锻炼的运动员,脉迟而有力,则不属病脉。 (4)数脉 数脉脉图 [脉象] 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 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说明] 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故见数脉,必数而有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脉也见数,必数而无力;若阳虚外浮而见数脉,必数大而无力,按之豁然而空,上述三者鉴别,还当脉症合参。 (5)洪脉(附大脉) [脉象] 洪脉极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 气分热盛。 [说明] 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故脉见洪象,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中医脉象主病

脉名脉象 浮脉浮者,脉在肉上行也。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流利,像捻葱叶。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沉脉举之不足,重按有余。沉脉深沉在里,必按至中部始应指,重按乃有力。 迟脉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二至一至,又迟也。二呼二吸一至,迟之极矣。 数脉一息脉来超过五次。诊象枢要曰:一息六至,过平脉二至也。 虚脉三部脉举皆无力,按之空虚。张景岳曰:凡洪大无神者,阴虚也;细小无神者,阳 虚也。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 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与数相似。 涩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 长脉长者,阳也。指下寻之,三关如持竿之状。 举之有余曰长,过于本位亦曰长。 短脉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主病 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而有力有神,为阳有余,属热证。浮而无力而空滑,为阴不足,属寒证。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寒:身体痛、手足寒、骨节腰背痛、水气、留饮、浮肿、臂不能举、下重、带下、瘀血、蓄血、症瘕、泄泻、精遗。 寒证(虚寒或积冷)。迟寒属脏,阴冷相干,有力寒痛,无力寒虚。例外:热证脉迟,多与神昏谵语、闷乱烦躁等脑病并发,需细诊。 热证。有力为实,无力为虚。阳盛、外邪寒热、烦躁、 烦渴、痰热、便血、痈疡。数为阳盛,邪热鼓动,脉行 加速,故令脉数,必数而有力,阴虚久病,阳偏盛的脉 也数,但必数而无力。虚阳外浮而见数脉,必按之豁然 而空。 虚证。气血俱虚、肺痿、伤暑、多汗、脚弱、食不化。 虚与实是相对待的,有因于生理者;有因于时令者,夏 季多虚,冬季多实;有因疾患而异者,邪甚多实,正衰 多虚。 实证。气塞、瘀积、肺痈、食滞、热盛、便难。邪气与正气相搏,故脉道坚满,应指有力,浮中沉三候俱有。有胃有神,为元气充实之象;无力无神,为邪气壅滞之象。若发汗后、泄泻后、失血后、新产后及一切虚弱证,倘见实脉,为血管变硬,多属难治。 痰、食、寒热、呕逆、咳嗽、伏痰、水饮、畜血、中满、宿食、泄痢。滑为阳脉,气实血涌,往来流利,故脉来应指圆滑。痰食内滞,邪气盛实,多见滑脉。平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妇人无病而见滑脉,应考虑是否有孕。 津液亏少、少气、痹疼、寒湿、下痢、拘挛、疝瘕、痰食胶固、男子伤精,女子失血。呕吐便血、四肢逆冷、汗 出恶寒、苔白不渴、若见涩脉,则属于寒;身热自汗、心烦口渴、舌赤少津、便闭腹胀,则属于热;津亏液枯、骨蒸潮热,盗汗失眠,若见涩脉,则属津枯。 有余热、亢热、三焦烦热、阳毒内蕴、阳明热结。脉长 而和缓,乃健康之脉;脉长而弦,乃肝阳有余,阳热内 盛之病脉。 短气、血虚、肺虚、宿食不消、汗多亡阳。有力主气郁, 无力主气损。内经:寸口短脉者头痛。指血管收缩,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