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英章与阎锐敏书法比较谈

田英章与阎锐敏书法比较谈
田英章与阎锐敏书法比较谈

田英章与阎锐敏书法比较谈

刘小龙

田英章与阎锐敏是同时代的著名书法家。田英章1950年生于天津,阎锐敏1957年生于山西。虽然田英章比阎锐敏年长七岁,但了解其艺术历程的人不难发现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共同点:他们有着相同的出身背景和学书资历;他们都曾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叱咤硬笔书坛的风云人物;都是正统派、功力型、软硬笔皆能,楷、行、草皆善而尤以楷书名世的全国著名书法家、教育家;他们的字都被选作字模输进了电脑广泛用于出版印刷业;他们都出版了大量的字帖教材;如今他们的书法作品都走向了市场,被广泛收藏。而在他们身上也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就其书法而言,阎锐敏的存在在于创新,田英章的存在重在复古。

众所周知,田英章以一手“险劲严谨、刚劲挺拔、规矩端正、瘦健俊美”的“欧楷”享誉书坛,被人誉为“当代欧体楷书第一人”,亦或“欧体田楷”。尽管田英章在“欧楷”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书写技法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仍不能超脱“欧体”的藩篱,让人一看便知是“写欧的”。这和当今其他以“欧体”名世的书法家卢中南、田蕴章、温彦国等人给人的印象没什么不同,只不过就是功力、火候的差异大小问题。包括其去年出版的家族书法作品集中收录的其子、其侄的“欧体”书法作品,均是一种模样,让人难分伯仲。尽管50岁之后,田英章开始尝试“变法”,对“欧体”的火气过盛、笔画过细、隶法偏多、违背今人欣赏意识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舍弃和补充,并将颜的方正、赵的潇洒、二王的气韵融为一体。但收效甚微,仅仅是写得“活”了些,而并未形成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大家都知道,“欧体”之所以“火气过盛、笔画过细、隶法偏多”是因为那是工匠镌刻在石碑上的作品,而非欧阳询手书原作面貌,更无真迹风神。如今田先生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即使不用“大胆的舍弃和补充”,也会呈现与碑刻“欧体”不同的韵味。笔者言外之意是想说田先生的“大胆的舍弃和补充”,终归还是“胆子小了点”。行笔至此,使我想到了国画大家李可染的一句名言“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在这里不妨简而言之“打进去,闯出来”。田英章一生身体力行推崇“欧楷”,“50多个严寒酷暑,18000个日日夜夜,临池无间,日课不辍”。可见田英章先生对“欧体”痴迷之深、“中毒”之深,不难想象他在这种严谨的“法度”书写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书写和思维的习惯定式、套路及匠气。我看过田先生写字,平心静气,一丝不苟,我看不出他把自己的个性和感情注入毫端,唯一看出来的就是他对“欧体”的虔诚,包括他在学书上的“博采众长”也是学历代宗欧名家文征明、成亲王、林则徐、黄自元、王维贤、陈景三等人的法书。可以说,在“欧楷”上,田英章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了,无人能敌,他是一位当今欧体楷书的忠实继承者和跟随者,也可以说是在欧体上卓有成就的探索者。但遗憾的是他至今没有从“欧楷”中“以最大的勇气闯出来”,敢于与“颜柳欧赵”比肩,树立自己鲜明的语言符号,从这一点上称田英章为欧体楷书的“保皇派”并不为过。因为艺术的核心精神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的发展,当年颜柳欧赵也是站在前人圣贤的肩膀上融古铸今而开创了自己的书体成为一代大师的。当然要成为大师何其难乎!但是当代书家,只要敢于创新自己的面貌,历史便会铭记住他。在这其中,阎锐敏在楷书革新上做出的努力及其成功个案,便是值得更加广泛关注的一例。

阎锐敏虽然也是以楷书名世,但他对魏碑、晋人写经、二王、宋元明清甚至现当代一路都曾下过苦功,他的眼界很宽,无论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只要优秀的、经典的、喜欢的,都会去学习借鉴、吸收消化。他的思想里有非常强的包容性,这不仅表现在书法上,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他对科技领域新鲜事物的热衷和对电子产品应用的得心应手,以及对烹饪、家具等艺术的广泛涉猎,无不是一种营养滋润影响着他的个人性情、人格气质和笔墨情趣、价值观念的形成,继而丰富着他的创新意识。他没有像其他同时代那些从硬笔书法家转入毛笔书法家那样羞于启齿那段历史,而是把“硬笔”的“桎梏”当作一种优势和营养注入传统书法创作中,成为少数在软硬笔书写结合上取得成功的书法家之一。他的成功在于把硬笔的书写性和线条与结体的俊秀、劲健、方折、骨气巧妙的融会贯通,使书写更加自由舒放,当然还得力于他对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及《阴符经》中“用笔空灵”、“离纸一寸”笔法的悉心参悟。故而用笔结体则敢于在严谨规范中越雷池、融会贯通而开创自我面貌,其线条与结字体势取魏碑之古朴,弃其凝重;取隶书之舒展,弃其刻板;取行书之灵动,弃其轻飘;取颜体之宽博,弃其雄厚;取欧体之险峻、清雅,弃其瘦硬、紧凑;取虞世南之温润,弃其阴柔;取赵孟頫之潇洒,弃其滑媚;等等,不一而足,极大地提高丰富了楷书线条的表现力和其楷书独有的信息含量,给人带来一种视觉审美的外延和精神的愉悦。综观其楷书高秉古脉,仪态大方,端庄疏朗,丰秀相宜,劲而不僵,古而不滑,传统而不死板,现代而不飘浮,韵味十足,俊美无比。尤其所书行楷《兰亭集序》,疏密相间,动静分明,潇洒婉畅,典雅自然,神采飞扬,气脉非凡,堪称妙品。他的楷书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发展,基本形成了自己个性突出的“阎体楷书”。让人在众多楷字中一眼便能分辨出哪是他的字,哪是欧阳询、颜真卿的字,这不能不说是阎锐敏创新所取得的成功,他以最大的勇气在古人楷书法则中探寻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表述范式,树立了自己的一面旗帜,闯出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无疑,对当今楷书的学习继承与创新上具有典型的启示意义。

行文至此,我突然想到清代书论家包世臣在他的《艺舟双楫》中描述刘墉和翁方纲之间的一件趣事。据说刘墉的一名学生后来成了翁方纲的女婿。一次,女婿向岳丈问询刘墉的书法特征问题,翁方纲用带有几分讥笑的口气说:“刘墉的哪一笔是古人的?”当这位女婿后来带着疑问再去请教老师刘墉时,刘墉反唇相讥道:“我自成我书。问你岳父哪一笔是自己的呢?”从这则故事里我想到了田英章和阎锐敏的书法面貌,也想到了他们之间的差距所在。田英章和阎锐敏虽是同居于京城的好朋友和闻名全国的书法家,但相比较而言,田英章名气比阎锐敏稍大,作品卖得比阎锐敏的价格高,赚的钱可能比阎锐敏多,但两人的性格为人及处世理念却不相同。田英章不喝酒不吸烟,认真严谨,斤斤计较,丁是丁,卯是卯,身体不是太好,脾气倔强,铮铮铁骨,即使你是皇帝二大爷也不白送你字,全国各地学其书法的多,但在圈里争议也很多;阎锐敏既喝酒又吸烟,大大咧咧,得过且过,心宽体胖,弥勒佛一个,爱交朋友,哪怕你是平常老百姓只要投缘送你幅字不成问题,全国各地朋友多,人缘好。这可以说是他们各自的个性,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差距。至于谁主沉浮?我看还得等他们百年以后留待历史的考验和时间的检验。现在我所说的也不算。

戊子年中秋于鲁中泉山阁

声明:本文作者与田英章先生和阎锐敏先生均是好朋友,撰写此文纯粹是读了古书,一时心血来潮,抒发自己对继承与创新的一点浅陋的认识,仅代表自己的一孔之见,仅供大家磨牙把玩,不代表收藏市场的趋势,更无挑拨离间之意,如有

误会,希望得到双方书法家的宽容谅解,如有争鸣,期待华山论剑。

硬笔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硬笔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应网友要求,发些现代名家硬笔书法作品,以作为选贴参考.以下排名不分等级。▂_▂_▂_▂_▂_▂_▂_▂▂_▂_▂▂_▂_▂▂_▂1、 田英章,l950年生于天津,字存青、存卿,书法研究生,国家人事部干部。先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田英章系书法世家,自幼3岁时和其兄田蕴章习练书法,主功欧楷,兼学二王及历代名家碑帖。是屈指可数的楷书名家。硬笔楷书偏与秀丽飘逸,虽说他楷书学欧,毛笔在当今也是屈指可数,硬笔笔法感更贴近与《灵飞经》。现在市场上的字帖太多了,字库编排,要知道字库在制作过程中,经过软件 调整秀气,难有手写之美,也造成了很多人认为他的硬笔楷书太过于“魅化,抗肩过重”等特点。也难免会对他的硬笔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倦之感,但是他的手写体个人觉得依旧很美,灵飞经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也不要让字库误导了田师在硬笔上的成就。之前也有分享过他的老字贴,90年出版的,喜欢的可以点击“硬笔书法技巧”查看历史消息。2、 卢中南,1950年12月出生。祖籍河南济源。现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设计处处长、研究馆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评委。

学欧体,擅长楷书,笔法秀美不失丰盈,结体端正,不扬不俗,柔中带刚。主页君手中也有卢中南老师的《欧阳询楷书全集 临本》,不胜美哉。 金书《兰亭序》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3、 吴玉生,1959年生,江苏人。多年临池不辍。担任过中国硬笔书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华艺硬笔习字会副会长、中国书协函授培训中心副教授、中央电视台硬笔书法讲座主讲人和全国、全军书法赛事评委、编写出版书法教材字帖数十种。被北京市教育局评为“优秀书法辅导教师”,被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研究会遴选为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写字》课本规范字书 写人。国家行楷手写体规范字形样本字书写人。吴玉生是软笔、硬笔都颇有建树的书家,多年的教学实践,吴玉生总结 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和练字方法。 硬笔特点:温润秀劲,中宫紧凑且形态生动。特点非常易与掌握。 4、荆霄鹏 田英章弟子,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砚田书院特聘教授、《语文报·书法版》特约编委、特约高级书写员、《书法报·硬笔 书法》特约创作员、大众书画院学术委员、关公书画院院士、傅山书画院院士。荆霄鹏,字昊之,田英章先生入室弟子,清

贵阳相宝山简介

相宝山简介 相宝山,位于贵阳市城区东北宝山北路东侧,山本名“象宝”,以其形似象也。又名“照壁山”、“平顶高峰”,皆因山势得名。山脉走向呈西向东,林木萌森,拔地耸峙,列障排云,俨若屏风,昔有“翠屏”之誉。 相宝山包括两座相连的山峰,西蜂高而东峰低。早在明崇帧年间,西山建寺,名“相宝寺”、“照壁山寺”、“屏山寺”,亦称“毗尼寺”。“毗尼”为梵语戒律之意,该寺为贵阳地区唯一律寺,故有此名。该寺在清顺治年间重建,道光年间改修。寺庙规模不大,依山势而建,栏廊回环,梵宫漂渺。山顶并排正殿七换、观音殿三槐,正殿后面有准提殿三间,另有客房、僧富、斋堂等辅助建筑。正殿中供大佛,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寺中原藏有古铜镜一面、铜牛一尊,直径与身长均达二尺以上。寺僧和故老相传:“铜镜可照人前世”,招袜善男信女摩肩接唾登山观景。清代诗人沈统苏在《重建相宝山寺》中讥笑云:“万里登临慷照镜,前生可是此山僧?”殿外有长廊,凭栏远眺,诸山环拱,朝暮变化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怕。在正殿的左方佛阁下,有洞名“碧云”,洞口狭窄,高约两米,寒气凛别,据说此洞为佛教徒行律禁闭之所。另外西山平台上有殿三槐,祀宋包拯像于内。 相宝山远观形如画屏,又似一叶张帆待航之舟,逢春秋佳节,游人如织,历来骚人墨客留下不少题句于此。吴廷帧、朱文、邹一桂、王本玉、郑珍等均有游览相宝山的诗词传世,地方史志多有记载,这

些诗不仅有一定的文学欣赏价值,还是研究贵阳历史的重要史料。现在碧云洞上方石壁还携有庆均书“相宝留云”,另一处为咸丰时贵州提督赵德昌书“黔阳半壁”,字大如斗,清晰显眼。 民国以后,寺宇渐败,寺僧寥寥。抗日战争时期驻兵于寺内,本已破旧的殿字又遭破坏。1958年大炼钢铁,山寺房屋被拆毁,寺院仅存屋基遗址,昔日旧貌,荡然无存。1983年6月2日,相宝山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古人这样描述相宝山: 正北为相宝山,俗呼照壁山,去城四里许。 山甚高,椎径线白,攀缘而登。上有古寺,塑十八阿罗汉像,颇庄严。又铜羊一,大铜镜一。相传旧时能照见人前世奸,僧惑村氓耳,今墨墨如翳矣!外有修廊,下俯断堑,远近诸山,俨与客对,岚福紫翠,晨暮百废,凭栏吟眺,泉别茶甘,宦游之极乐也。 或问:三者孰胜? 余曰:“扶风之胜以明靓,黔灵之胜以幽曲,相宝之胜以高旷。”

小学生硬笔书法字帖(2500个常用字-楷体-田英章)

一乙二十丁厂七卜人入八九几儿了力乃刀又三于干亏士工土才寸下大丈与万上小口巾山千乞川亿个勺久凡及夕丸么广亡门义之尸弓己已子卫也女飞刃习叉马乡丰王井开夫天无元专云扎艺木五支厅不太犬区历尤友匹车巨牙屯比互切瓦止少日中冈贝内水见午牛手毛气升长仁什片仆化仇币仍仅斤爪反介父从今凶分乏公仓月氏勿欠风丹匀乌凤勾文六方火为斗忆订计户认心尺引丑巴孔队办以允予劝双书幻玉刊示末未击打巧正扑扒功扔去甘世古节本术可丙左厉右石布龙平灭轧东卡北占业旧帅归且旦目

叶甲申叮电号田由史只央兄叼叫另叨叹四生失禾丘付仗代仙们仪白仔他斥瓜乎丛令用甩印乐句匆册犯外处冬鸟务包饥主市立闪兰半汁汇头汉宁穴它讨写让礼训必议讯记永司尼民出辽奶奴加召皮边发孕圣对台矛纠母幼丝式刑动扛寺吉扣考托老执巩圾扩扫地扬场耳共芒亚芝朽朴机权过臣再协西压厌在有百存而页匠夸夺灰达列死成夹轨邪划迈毕至此贞师尘尖劣光当早吐吓虫曲团同吊吃因吸吗屿帆岁回岂刚则肉网年朱先丢舌竹迁乔伟传乒乓休伍伏优伐延件任伤价份华仰仿伙伪自血向似后行舟全会

杀合兆企众爷伞创肌朵杂危旬旨负各名多争色壮冲冰庄庆亦刘齐交次衣产决充妄闭问闯羊并关米灯州汗污江池汤忙兴宇守宅字安讲军许论农讽设访寻那迅尽导异孙阵阳收阶阴防奸如妇好她妈戏羽观欢买红纤级约纪驰巡寿弄麦形进戒吞远违运扶抚坛技坏扰拒找批扯址走抄坝贡攻赤折抓扮抢孝均抛投坟抗坑坊抖护壳志扭块声把报却劫芽花芹芬苍芳严芦劳克苏杆杠杜材村杏极李杨求更束豆两丽医辰励否还歼来连步坚旱盯呈时吴助县里呆园旷围呀吨足邮男困吵串员听吩吹呜吧吼别岗帐财针钉告我

乱利秃秀私每兵估体何但伸作伯伶佣低你住位伴身皂佛近彻役返余希坐谷妥含邻岔肝肚肠龟免狂犹角删条卵岛迎饭饮系言冻状亩况床库疗应冷这序辛弃冶忘闲间闷判灶灿弟汪沙汽沃泛沟没沈沉怀忧快完宋宏牢究穷灾良证启评补初社识诉诊词译君灵即层尿尾迟局改张忌际陆阿陈阻附妙妖妨努忍劲鸡驱纯纱纳纲驳纵纷纸纹纺驴纽奉玩环武青责现表规抹拢拔拣担坦押抽拐拖拍者顶拆拥抵拘势抱垃拉拦拌幸招坡披拨择抬其取苦若茂苹苗英范直茄茎茅林枝杯柜析板松枪构杰述枕丧或画卧事刺枣雨卖

田英章事迹及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田英章事迹及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惊人原不在胭脂 ——记著名青年书法家田英章 那是1986年,国家劳动人事部一个下属部门组团去日本考察。由于代表团规格较低(副局级),日方只能作例行的对等接待。日方赠送礼物时,代表团拿出一幅字画回赠。对方一见,吃惊非小,不敢轻易接收,马上请示上级,上级又层层请示,最后惊动了日本内阁劳动大臣,劳动大臣亲自出面接收。 何人的墨宝,竟使日本如此震惊? 这幅字的作者名叫田英章。 田英章,字存青,1950年出生于天津。父亲田荫亭,是我国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同时兼有书名。解放前后,有不少天津大商号的匾额就出自他的手笔。田英章3岁,父亲课以学书。起初用滑石在地上写,家里三间屋从里间到外间,一天写得无落脚的地方。用毛笔练字费纸多,迫于家庭经济条件,他放学后就在街上拣废纸,回家正面写了反面写,直写到两面都是一片墨为止。1963年,全国开展学雷锋活动,学校给学生布置临摹“向雷锋叔叔学习致敬”九个字的仿影。但当时没有现成的仿影,那时英章的字已经写得很好,老师便把写仿影的任务交给了他,要他写1200张正楷仿影。这在旁人是个苦差事,但英章很高兴,他父亲也很高兴“有这么多好纸供你练字,机会难得呀?”“小书法家”之名也就自那时从校内传到了校外。文革期间,他中学毕业没事干,居委会老妈妈写不了大字报,就招他去抄写。那时父亲因涉“文艺黑线”被罚作苦役,回家路上,见街两旁铺天盖地都是儿子的“书法作品”,顿时什么烦恼都飞到九霄云外去了。田英章写大字报有功,居委会离不开这个“小文书”,因此免去了他“上山下乡”的“再教育”。 1970年,田英章应征入伍,当了文艺兵,但他从没荒废过书法。书法大师智永学书“登楼不下,四十余年”,田英章却没有这样的太平福,只能把练字作为业余。米芾说:“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英章“得趣”则“得趣”矣,却不容他“他好俱忘”,只能众好“萦之”,然而照样能臻于至妙。“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有些书工笔吏,日日与书字打交道,尽得点画之法而终生未见其妙。可见妙趣不在法则中,而是在悟性上。学书必先楷法,这是书家必由之路。苏东坡有言:“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楷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英章的父亲深明是理,曾给英章规定,40岁之前不准写行书。英章初习楷书,主要是欧体,心摩手追,从不懈怠。在临《九成宫》的同时,兼及欧体传人林则徐、黄自元、王维贤诸名家,及至接触行书,则师法二王一脉,又融会赵孟頫、文征明的翰墨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1981年,田英章的作品参加了“全军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引起了专家和新闻单位的注意。国务院人事局

田英章硬笔书法行楷600字

田英章硬笔书法行楷600字

行楷硬笔书法学习技巧有哪些 01、笔画呼应 行书的行笔速度比较快,故而为了增加笔势,需要以笔画间的呼应来达到。所谓牵丝说的便是这个。但牵丝只是一种意识,并非是有意为之,若故意提笔体现,则本末倒置了。如“水”字的钩可拖长,与下一笔呼应,而左边的撇重叠,带出丝与下一笔的撇起笔正好呼应。而“小”字也是如此,带出钩后,便直接写左点后,又直接写出右点,一点到底,一气呵成。 02、适当缩短行笔,以及调整笔顺 楷书的行笔有一定的长短比例,而在行书中则可根据字的需要,可以将笔画写短,增加行笔的流畅性,更易于下一笔的连带,适当调整笔顺也是如此,增加了行书的连带性。 如“至”字的最后一笔便是承接上一笔,故而只得缩短最后一笔的长度,缩短了书写时间,反而增加了其美感。又如“川”字的第二竖,基本简化为点,把笔画缩短,利于第三竖的起笔。 03、疏密相间 行书的很多地方并不和楷书一样,不一定要平分笔画(均间),反而疏密有致更加能衬托出行书的韵味。疏密相间拉开了疏和密的对比,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城”左密右疏,而“犹”字左疏右密。

04、变直为弧 所谓变直为弧便是把一些本应写方折,有一定顿挫,棱角分明的地方写成弧线,这样将显得更加的灵动。 如“勿”字,方折处直接以弧线转过,流畅自然。又如“仰”字,横折钩直接写成一小圆圈状,极大的加快了书写速度。 05、欹正相间 “欹”则指的是体势欹侧,跌宕起伏,而“正”则指的是体势端正,中心平稳。行书比较活泼跳动,故而常常打破楷书中的严整端正的结构特征,在奇险中能够找到一种平稳,给人以更高的一种审美感受。如“性”字左右都偏移,似离貌和,妙趣横生。

硬笔书法可打印字帖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全新硬笔楷书

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全新硬笔楷书

书法常识宇宙空宝 1、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 解释:上面是宝盖的字,其余笔画应帽于其下。如:宇、宙、空、宝。 2、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 解释:下面有底托状的字,其余笔画应托于其上。如:至、孟、上、豆。至孟上豆 3、让左者左昂右低 解释:以左半部为主的字,左边要高,右边要低。如:部、幼、即、斜。部 幼 即 斜 正确的写字姿势是:身直、头正、臂开、足开。身坐端正,两肩摆平,腰背自 然伸直,并略向前倾,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头正、微向前倾,眼睛与纸面的距离 应保持一尺左右;两臂自然向左右张开,小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握笔, 使笔杆略斜偏向右侧,笔尖却落在鼻梁正前方;两脚自然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 1

书法常识绩议读种 4、让右者右伸左缩 解释: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如:绩、议、读、种。 5、横担者中画宜长 解释:有横担的字,中横应该写得长些;如:喜、吾、安、青。喜吾安青 6、直卓者中竖宜正 解释:有竖笔贯中的字,中竖应正直不歪。如:甲、平、干、午。甲 平 干 午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选帖分二种情况,如果只想把字写好, 可以选取近人的字帖,楷书中如卢中南、丁谦、田英章、史小波、王惠松、顾仲安、行书中如王正良、沈鸿根、邹慕白、任平、骆恒光等。如果想成为硬笔书法家,非古碑名帖不选。 2

书法常识葡萄蜀葛 7、勾拏法其身不宜曲短 解释:勾拏笔不应弯曲、短小。如:葡、萄、蜀、葛。 8、勾衂法其势不可直长 解释:勾衂笔不应直长。如:句、匀、勿、勾。句匀勿勾 9、画短撇长解释:横短撇长。如:左、在、尤、龙。左 在 尤 龙 选帖的标准是: 一是初学者只能选取一种; 二是自己比较喜欢和自己的性情相近的字帖; 三是先楷隶篆后行草。 3

田英章优秀草书作品田英章硬笔草书

田英章优秀草书作品田英章硬笔草书 田英章先生的草书书法作品,有着非常高的书法艺术,是非常优秀的书法作品。下面是WTT为你整理的田英章优秀草书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田英章优秀草书作品欣赏 田英章优秀草书作品图片 1 田英章优秀草书作品图片 2 田英章优秀草书作品图片3 田英章优秀草书作品图片4 草书的继承和创新 历史上的草书,本来也是多样性的。草书面目的雷同,首先是继承的不够。当然,一个人要把各草书大家写全,几乎是不可能、不现实的。但有重点、有选择地兼学两家、三家,却是可能的、现实的。 兼学的目的,是为了吸取营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武装自己,同时便于借鉴,发展自己。当然,在学习中,也并不需要“平分秋色”,因为那样并无助于自己艺术个性的形成。 继承的目的在于创新。但从继承到创新,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应该看到,如果没有继承作基础,而匆匆忙忙去创新,那只

能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再“漂亮”,恐怕也会是“空中楼阁”。如果有人不服气,当然可以试试,看看走那条路,能不能摘出果子来。大概失败者多,成功者少,因为你把前人的成功经验,一概抛到一边,不予理睬,而你自己在那里主观地“独创”、“硬创”,那只会是事倍功半,很不容易搞出什么名堂,并获得社会承认。群众不买你的帐,那你在那费劲“创”的“新”,还有什么价值呢? 比如草法就是一块试金石,你“独创”的草书,别人都不认识,闭门造车,一出门便不合辙,很难得到社会的公认,这就会始终打不开局面,很难让别人买你的帐,到头来剩下的只有孤芳自赏,而形不成与群众、与社会息息相通的艺术,这怎么能发展呢。 反过来讲,也是一样,你只有继承没有创新,那就会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也难以使草书带上你的个性向前发展。 所以说,发展草书多样性,是继承和创新的需要,而且继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看不到这两方面的联系,也难免会先之偏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草书多样性的发展。

2277田英章硬笔楷书《精选宋词百首》_PDF密码解除

目 录 第1首 念奴娇(大江东去) 苏 轼 第2首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 飞 第3首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第4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 轼 第5首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 永 第6首 永遇乐(千古江山) 辛弃疾 第7首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 第8首 钗头凤(红酥手) 陆 游 第9首 摸鱼儿(更能消) 辛弃疾 第10首 暗香(旧时月色) 姜 夔 第11首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苏 轼 第12首 疏影(苔枝缀玉) 姜 夔 第13首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 第14首 如梦令(昨夜雨疏) 李清照 第15首 双双燕(过春社了) 史达祖 第16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 李清照 第17首 青玉案(凌波不过) 贺 铸 第18首 菩萨蛮(郁孤台下) 辛弃疾 第19首 兰陵王(柳阴直) 周邦彦 第20首 踏莎行(雾失楼台) 秦 观 第21首 渔家傲(塞下秋来) 范仲淹 第22首 天仙子(水调数声) 张 先 第23首 祝英台近(宝钗分) 辛弃疾 第24首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 轼 第25首 绮罗香(做冷欺花) 史达祖 第26首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 观 第27首 蝶恋花(庭院深深) 欧阳修 第28首 六丑(正单衣试酒) 周邦彦 第29首 满庭芳(山抹微云) 秦 观 第30首 一剪梅(红藕香残) 李清照 第31首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李清照 第32首 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 第33首 桂枝香(登临送目) 王安石 第34首 瑞龙吟(章台路) 周邦彦 第35首 满庭芳(风老莺雏) 周邦彦 第36首 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 第37首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 柳 永 第38首 江城子(十年生死) 苏 轼 第39首 青玉案(东风夜放) 辛弃疾 第40首 齐天乐(庾郎先自) 姜 夔 第41首 破阵子(醉里挑灯) 辛弃疾 第42首 千秋岁(水边沙外) 秦 观 第43首 浣溪沙(一曲新词) 晏 殊 第44首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陆 游 第45首 如梦令(常记溪亭) 李清照 第46首 念奴娇(萧条庭院) 李清照 第47首 念奴娇(洞庭青草) 张孝祥 第48首 临江仙(忆昔午桥) 陈与义 第49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 永 第50首 贺新郎(绿树听鹈) 辛弃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