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拿书注释

《约拿书》SDA圣经注释

吴涤申译

版权声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译自《SDA圣经注释》卷四995-1007页,译文版权归译者所有,福音中国网站为授权首发网站。现将版权声明如下:

1)本译文只提供给教会与个人研究学习使用。但决不能私下用于印书或谋利。

2)欢迎其它兄弟网站引用此文,但要求保留此版权声明。

福音中国https://www.360docs.net/doc/6e13737231.ht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言

一、卷名

《约拿书》以其主要人物约拿得名。“约拿”希伯来语的意思是“鸽子”,在歌2:14;歌5:2;歌6:9中表示“亲爱”之意。

二、作者

虽然《约拿书》本身没有说明约拿是作者,但传统上认为他是作者。许多人不一定否认约拿的历史真实性,但他们认为《约拿书》写于被掳以后。不过他们提出的理由,如其中有亚兰文用语,都不是结论性的。通过对乌加里特文献的研究,证明许多过去认为迟得多的形式和语言很早就已存在了。书中用第三人称,这也不足以作为理由,因为许多古代的作者,如色诺芬和凯撒均采用这种方法。圣经的作者有时也这样用的(创7:3;20:2;耶20:1,3;耶26:7;但1:6-11,17,19,21;但2:14-20等)。

约拿是迦特希弗人(王下14:25)。他预言了以色列国的繁荣。这种繁荣在耶罗波安二世(约公元前793-753年)的时代实现了,所以他的预言一定是耶罗波安二世作王以前,或刚开始不久发出的。迦特希弗在西布伦,位于他泊山西北5哩处,现在叫希尔拜苏拉,附近有一个据说是约拿的坟墓,现对外展出。除了《列王记下》所提到这段简短的史实和《约拿记》本身以外,我们对约拿没有进一步的资料。关于他的父亲,我们也不清楚。

三、历史背景

约拿担任先知正处在民族的大灾难中(王下14:26,27)。坐在以色列王位上的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全国性的惩罚快要临到。上帝通过约拿预言了国家的复兴。这种复兴似乎是为了让以色列国归向上

帝。国家的繁荣证明它在上帝的祝福之下能够达到什么程度。但是尽管有上帝赐福,耶罗波安仍“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王下14:24),象他的前任一样。

耶罗波安二世统治时亚述的国王是阿达德尼拉里三世(810-782),撒缦以色四世(782-772),亚述单三世(772-754)和亚述后拄里五世(754-746)。有证据表明宗教改革可能发生在阿达德尼拉里三世的统治时期。博尔西巴的神尼波似乎被宣布为唯一的,或是主要的神。有人认为这种一神化改革可能与约拿在尼尼徽的工作有联系。

四、主题

《约拿书》在所谓的小先知书中是唯一的一卷完全用记叙体裁写的书。其中记录了约拿的传道工作,就是向尼尼微城宣布因其罪孽而即将来临的毁灭。先知对于执行上帝交给他去尼尼微的任务顾虑重重,一想到要前往这个大都市,任务的艰难,和表面上难以实现,他就在神圣的托付面前退缩了,并且怀疑这个任务是否明智。他没有鼓起信心认识到上帝既已发出命令,就必赐下能力完成它。于是他灰心,消沉,绝望了(见《先知与君王》266页)。约拿明知上帝的慈爱和恒久的忍耐,却还担心一旦他传扬了上帝的信息,外邦人接受了,他所宣布要降于他们的厄运没有实现,这会使他大大丢脸。结果事情的发展真的如此了,约拿就受不了(拿4:1,2)。他先是不服从,但经过一系列的事件他去执行了任务。尼尼微人悔改了,一时转离了他们的罪。约拿生气了,上帝则解释了祂的善举。

在约拿的预言所导致的教训中,有一条重要真理,就是上帝救万人的思想(多2:11),这救恩不限于犹太人,而要在外邦人中间宣扬。“上帝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徒11:18)约拿象彼得(徒10)一样,不自主地认识到上帝愿意接受每一个归向祂的民族。耶稣曾以接受约拿的呼吁而悔改的“尼尼微人”,责备当时伪善而傲慢的犹太人(见太12:41;路11:32),以及一切以信仰上的自满和虚伪的安全感自欺欺人,以为自己是上帝所悦纳的百姓,当然会得救的人。

耶稣用约拿在海里的经历来说明祂的死和复活(太12:39,40)。祂提到《约拿书》,证明了它的真实性。

《约拿书》的解经家们有两种主要的解法:1、史实性的。2、寓意性的。否认《约拿书》中神迹成份的人采用第二种解法。他们分别把《约拿书》看为一个传奇,神话,比喻或寓言。对于相信神的人来说,第二种解法是不需要和没有理由的。

史实性解释法依据的是以下的理由:

1、记叙的内容本身就给人以史实的印象,没有迹象表明作者希望有其他的解释法。

2、约拿是一个历史人物(王下14:25)。

3、犹太人认定此书为史实(约瑟弗斯《犹太古事史》卷九10:1,2)。

4、关于尼尼微人的悔改是可信的,与亚述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可能同时发生。

5、关于尼尼微规模的资料与已知的历史事实相符。

6、耶稣提到《约拿书》(太12:39;路11:30),表明我们的主把它看作历史事实。

五、纲要

(一)约拿的任务和违命拿1:1-17

1.先知的拒绝和随之而来的风暴拿1:1-10

2.他被大鱼所吞拿1:11-17

(二)约拿的祈祷和得救拿2:1-10

(三)约拿的传道和尼尼微人的悔改拿3:1-10

(四)约拿生气和上帝的责备拿4:1-11

1.埋怨拿4:1-5

2.枯干的树及其教训拿4:6-11

注释正文

第一章

提要:1 约拿奉差遣到尼尼微,却逃往他施。4 遭遇风暴11 被丢入海洋,17 被一条鱼吞下。

1 耶和华的话临到亚米太的儿子约拿,说:

约拿。关于约拿的身份,见本卷序言。

亚米太。源于希伯来语'emeth ,意为“忠诚”,或“真理”,亚米太只在这里和王下14:25提到。

2 “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

他们的恶。那鸿说尼尼微是个“流人血的城、充满谎诈和强暴”(鸿3:1;参第19节)。但这座城市不是毫无希望的。它还“没有完全沉湎于罪恶之中”(《先知与君王》265页)。

达到。这个词及类似的词语,曾用来描述洪水以前世界的罪恶(创6:5,11),以及所多玛和蛾摩拉居民的罪孽(创18:20,21)。当时他们的宽容时期都行将结束。现在尼尼微的情况也是这样(见但4:17注释)。

我面前。参创18:20,21。上帝给每一个国家都记了帐。他们都有一个考验的时期。上帝希望得到所有人的效忠,使各国都配合作执行上天的计划。

3 约拿却起来,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下到约帕,遇见一只船,要往他施去。他就给了船价,上了船,要与船上的人同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

起来。约拿起身,没有服从上帝,却违背祂。他像那个青年的官,不肯让自己意志顺服于上帝的旨意(太19:21,22)。约拿像耶稣“门徒中有好些人”,认为上帝的命令“甚难,谁能听呢?”所以像他们一样,他觉得在这种情形下,至少不该“和祂同行”(约6:60,66)。先知没有认识到,当上帝要人依照祂的旨意履行职责时,祂会赐给他们力量去承担。上帝的每一条命令,都伴随着实行的力量。先知错在没有“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见太6:33)。他不喜欢交给他的任务,要离开上帝的圣工。要不是上帝施恩干预,他可能会丧失自己的生命。

他施。一般认为他施就是古典时期西班牙南岸的塔帖苏斯(Tartessus)。该城以其财富而闻名,与腓尼基城市推罗和其他地方进行大笔出口银,铁,锡和铅的贸易(见结27:12)。约拿希望到那个遥远的都市,逃避自己的责任,遏制良心的声音。

躲避耶和华。直译为“躲避耶和华的面”。这是不可能的事(见诗139:7-12)!

下到约帕。即现在的雅法(Jaffa),位于耶路撒冷西北约34英里(54.4公里)的海岸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是犹太人的唯一重要港口。所罗门的圣殿以及后来圣殿的重建所需要的木材,都曾通过约帕运往耶路撒冷(见代下2:16;拉3:7)。

4 然而耶和华使海中起大风,海就狂风大作,甚至船几乎破坏。

大风。尽管约拿要躲开上帝,上帝并没有放弃他。祂设法藉着“一连串的考验和神奇的安排”,改变约拿的态度和行为(见《先知与君王》266、267页)。

请注意上帝利用简单的大自然媒介来实行自己的旨意:大风(拿1:4),大鱼(拿1:17),蓖麻(拿4:6),

虫子(拿4:7),风和日头(拿4:8)。

几乎破坏。可译为“船以为会被破坏”。如果这样翻译,那就是生动的拟人手法。

5 水手便惧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他们将船上的货物抛在海中,为要使船轻些。约拿已下到底舱,躺卧沉睡。

哀求自己的神。没有说明水手的国籍和信仰。一些可能是腓尼基人,其它人则来自不同的国家,所以有不同的信仰。

货物。希伯来语是kelim (“器皿”、“容器”、“用具”)。不能确定有没有把货物连同设备都扔掉。

底舱。希伯来语是yarkah (“背面”),常用来指最僻之处。

沉睡。希伯来语是radam (“打鼾”,“深睡”)。约拿沉睡的原因不明。

6 船主到他那里对他说:“你这沉睡的人哪,为何这样呢?起来,求告你的神,或者神顾念我们,使我们不至灭亡。”

船主。直译为“水手长”。“水手”一词来自表示“绑”的词根。该词根派生出名词“绳子”。虽然没有明说,但可以断定约拿答应了这个要求。

7 船上的人彼此说:“来吧,我们掣签,看看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于是他们掣签,掣出约拿来。

掣签。水手们觉得有人触动了神的怒气。上帝控制着他们审查谁是事主的方法,所以“掣出约拿来”。

关于掣签的是非问题,见结21:21注释。

8 众人对他说:“请你告诉我们,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你以何事为业?你从哪里来?你是哪一国?属哪一族的人?”

一连串的提问生动地表现了船上激动的情形。

9 他说:“我是希伯来人。我敬畏耶和华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上帝。”

希伯来人。这是外人常用来对以色列人的称呼(创39:14;40:15;41:12;出1:16;2:7;3:18;撒上4:6)。其渊源见创14:13注释。

耶和华(Yahweh),上帝的名字(见本书卷一171、172页)。“上帝”('Elohim )和“主”('Adonai )是神的称号。'elohim 常用来指假神(出18:11等)。Yahweh 则专指真神。

那创造沧海旱地。这是表达伟大真神的特征之一(耶10:10-12)。

天上的上帝。见创24:7,但2:37,44。

我们不知道水手们以前是否经了解约拿之上帝的大能(见出15:13-16;书5:1;撒上4:5-9)。但是在这种生死关头,他们无疑按自己的异教观念理解耶和华品性,故惊恐万状。

10 他们就大大惧怕,对他说:“你做的是什么事呢?”他们已经知道他躲避耶和华,因为他告诉了他们。

你做的是什么事呢?这是惊叫,而不是询问。

11 他们问他说:“我们当向你怎样行,使海浪平静呢?”这话是因海浪越发翻腾。

我们当向你怎样行,他们认为约拿是唯一认识耶和华,知道如何弥补过错的人。

海浪越发翻腾。这个希伯来语习语表示风暴越来越厉害。

12 他对他们说:“你们将我抬起来,抛在海中,海就平静了;我知道你们遭这大风是因我的缘故。”

不知约拿这时是否受了圣灵的感动。不管怎样,这是一个勇敢的举动。他不愿意牵累别人。约拿所缺乏的是道德的勇气(第2,3节),而不是肉体的勇气。

13 然而那些人竭力汤桨,要把船拢岸,却是不能,因为海浪越发向他们翻腾。

那些人竭力荡桨。也许有人怀疑约拿的上帝是否要求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

要把船拢岸。古时船只通常是沿着海岸线航行的,故离陆地不远。

14 他们便求告耶和华说:“耶和华啊,我们恳求你,不要因这人的性命使我们死亡,不要使流无辜血的罪归与我们;因为你耶和华是随自己的意旨行事。”

水手们战战兢兢,惟恐因处死一个敬拜耶和华的人而进一步冒犯祂。他们不是向他们自己的神,而是向耶和华祈祷。

15 他们遂将约拿抬起,抛在海中,海的狂浪就平息了。

参太8:26。海浪突然平静下来。水手们看出这是出于上帝的干预。

16 那些人便大大敬畏耶和华,向耶和华献祭,并且许愿。

大大敬畏耶和华。这次上帝的大能在自然界如此明显地表现出来,约拿的话又如此醒目地实现(第12节),难怪水手们有这样的反应。

向耶和华献祭。人们按自己有限的认识,做了他们认为最恰当的事。

17 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他在鱼腹中三日三夜。

安排(manah),参但1:5,10。

大鱼。没有说明这条鱼是专门为此造出来的,还是上帝利用了已经存在的、能吞下人的大鱼。不必对此进行推测。我们不知道是什么鱼。希伯来语用的是类指的“鱼”。《新约》太12:40提到这件事时,是用希腊词kētos(“海怪“,与拿1:17七十士译本相同)来表示鱼的。英KJV版把它译为“鲸”。

三日三夜。究竟有多长时间,引起了很多的探讨,因为耶稣宣布:“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人子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太12:40)根据希伯来语的用法,这不一定表示整整三个24小时,即72个小时。关于这个问题,见太12:40注释。在希伯来语和七十士译本中,拿1:17是拿2:1。

第一章补充注释

尼尼微(亚述语是Ninua)是亚述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圣经记载该城是宁录所建造的(见创10:11注释)。考古证据也证明其久远性。在亚述数百年的历史中,尼尼微几度成为国家的首都。公元前九世纪到七世纪的帝国时期,特别是西拿基立的执政期间,它的地位达到了顶峰,成为当时最辉煌的城市。根据他对城市总布局和王宫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个古代的大都市。自从公元前612年巴比伦人和玛代人摧毁了尼尼微以后,这个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其位置被人遗忘,直到在19世纪中重新发现(见本书卷一109页)。

尼尼微位于底格里斯河东岸,在今日的摩苏尔城对面。古道是沿着城市西墙的,形成了额外的一层防御。后来河流改道,现位于旧河床西约3/4英里。

在尼尼微的范围里,有两堆废墟覆盖着这座古城的主要王宫和殿宇。一堆是Nebi Yunus,下面是沙哈顿的王宫。另一堆是Kuyunjik,包含着西拿基立和亚述巴尼拔王宫的遗址。Nebi Yunus 基本上未经发掘。上面有一个村落和穆斯林所传先知约拿的坟墓,故考古学家无法进行挖掘。Kuyunjik则几度经过发掘。自从1840年博塔(Botta)开始在这个土堆上的进行挖掘以来,至今已发现西拿基立和亚述巴尼拔的部分宫殿。莱亚德(英考古学家和政治家,1817-1894)和拉桑在亚述巴尼拔的宫殿里,发现了一个国王的图书馆,藏有20,000个泥版,现在是大英博物馆的主要藏品之一。这些文献为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古尼尼微的规模可以相当准确地认定,因为在废墟中城墙仍然可以辨认。从很远就能看到长长的山丘状城墙,当中被原先的城门截断。总长约71/2英里(约12公里),其中的面积为1,640亩英亩(663.7公

顷),在地图上呈不规则长三角形状(见本书1002页)。

一个八边形的泥柱描述了西拿基立的建筑活动,提到有15个城门,其中七个在南墙和东墙,三个在北墙,五个在西墙。亨利·莱亚德在挖掘时发现了一个被保存得相当完好的北门。门旁是巨大的公牛。他让这些公牛留在原处。来访者依然能够看到。城墙内有的二座小山,其上有了望塔,总高度约60英尺(18.3米)。东墙略微弯曲,长度约3.2个英里(5.1公里),西墙2.7英里(4.3公里),北墙1.2英里(1.9公里),南墙是5个英里(8公里)。按照西拿基立的描述,城墙厚约有40英尺(12.2米),高约60英尺(18.3米)。尼尼微的东面除了城墙以外,还有几道平行的防护堤,其遗址依然可见。

按一个人占地50平方码估算,城内人口约十六万人。城外住了多少人无从得知。许多解经家认为约拿4:11所说不能辨别右手和左手约有十二万人单是指孩子,所以他们估计尼尼微的总人口为六十万到二百万。这么多人不可能都住在尼尼微城内,所以他们认为约拿所说的尼尼微还包括位于其东北12英里(19.2公里)的“撒珥根城”(今霍撒巴德Khorsabad),其南面的迦拉(今尼姆鲁德Nimrud)。但这些城市虽然属于亚述,却有自己的城墙和行政当局,在古代的历史记录中从来不属于尼尼微。

因此有些现代的解经家即认定拿4:11的“十二万多人”单指孩子,而仅限于尼尼微市区,故视《约拿书》为虚构的。根据这个城市的实际规模,最好把拿4:11解释为不能辨别是非的百姓(见该节注释)。“十二万多人”如果指城市的总人口,那就比较合理。因为现代的摩苏尔比尼尼微稍大,人口已达她的两倍多。

拿3:3所说“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可能是指走遍城市的街道,与里面所有的居民接触,需要花三天的时间。

拿3:4 所说“约拿进城走了一日,宣告说”,也不大可能指他走了一整天才到达城市的某一个地方发出警告。这节经文可以被理解为约拿在第一天开始工作,宣布信息,结果“尼尼微人信服上帝”(拿3:5)。

还要记住,对于巴勒斯坦的以色列人来说,尼尼微在规模上是他们所知道的任何西亚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以色列的王国的首都撒玛利亚,面积也只有19英亩(7.7公顷),除了占地约86英亩的耶路撒冷以外,没有一个巴勒斯坦的城市是超过18至20英亩的(见《尼希米记》第3章补充注释)。对于那里的人来说,占地100英亩(40.5公顷)尼尼微,是“极大的城”。

第二章

提要:1 约拿的祈祷。10 从鱼腹里得救。

1 约拿在鱼腹中祷告耶和华他的上帝,

这个祈祷叙述了约拿在鱼腹中的经历。它承认得救为既成事实。有关祈祷蒙应允和得救的经文可能表达了约拿对于得救和上帝保证的强烈信心。他深信他的生命会得到保存。

约拿的祈祷引用了一些诗篇。大多数现代学者认为这些圣篇是被掳巴比伦以后之作,所以他们认为《约拿书》著于被掳之后。但那些认为这些诗篇为流亡前之作的人(见相关诗篇的序言,及本书卷三617页),自然把《约拿书》的写作推定在耶罗波安二世或之前的时代(见《约拿书》序言),即王下14:25所述约拿在世之时。约拿作为一个虔诚的以色列人十分熟悉诗篇。

上帝的儿女拥有宝贵的特权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恳求祂的帮助。不论在多么不方便的场合,上帝的慈耳都会垂听。不论环境多么黑暗和凄凉,都会因上帝儿女的祈祷而变成真正的圣殿。

2 说:我遭遇患难求告耶和华,你就应允我;从阴间的深处呼求,你就俯听我的声音。

遭遇患难。或“在我的痛苦中”。参诗人的呼吁(诗18:6;120:1)。约拿像那个浪子一样(路15:17),在悲惨和绝望中“醒悟过来”,认识到自己完全无助,违抗上帝的旨意是何等愚昧,他所需要的是上帝的拯救。

你就应允我。参诗50:15;107:6。

阴间。原文是she'ol ,喻指死人的住处(见箴15:11注释)。

你就俯听。见第1节注释。

3 你将我投下深渊,就是海的深处;大水环绕我,你的波浪洪涛都漫过我身。

深渊。约拿用诗歌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他痛苦的经验。

洪涛。参诗42:7;88:6,7。

4 我说:我从你眼前虽被驱逐,我仍要仰望你的圣殿。

我说。参诗31:22。

我仍要仰望。七十士译本译为反问句。鉴于上下表明希望尚未确立,用反问句似更好些。

你的圣殿。参王上8:30;诗18:6;28:2;但6:10。

5 诸水环绕我,几乎淹没我;深渊围住我;海草缠绕我的头。

我。希伯来语是nephesh ,可能指“生命”(见诗16:10注释)。即大水包围了他,几乎夺走他的性命(参诗69:1,2)。

海草缠绕我的头。这种诗体的语言很难按字面解释。约拿生动地描述自己如同落到深渊之中,缠裹着海草的头巾。

6 我下到山根,地的门将我永远关住。耶和华我的上帝啊,你却将我的性命从坑中救出来。

山根。直译为“终止处”,可能指底部。

地。原文是eres ,约拿在这里可能指“阴间”(she'ol ,见第2节注释),它的门把进去的人关在里面。他似乎会“永远”关在那里。这并不意味约拿不相信将来的复活。“永远”(le`olam),指延续到无限的未来,有时该词意味着永恒,用时则受环境的限制(见出21:6的注释)。七十士译本在“门”旁加le`olam :“我下到地里,那里的门是永远的障碍”。

坑。希伯来语是shachath ,常作为she'ol(阴间)的同义字,指死人的国度(见箴15:11注释)。

7 我心在我里面发昏的时候,我就想念耶和华。我的祷告进入你的圣殿,达到你的面前。

8 那信奉虚无之神的人,离弃怜爱他们的主;

虚无。约拿以自己的快乐经验与拜偶像之人的命运对比(见诗31:6)。

怜爱。希伯来语是chesed (见诗36补充注释)。有人认为约拿是指真神上帝;还有人认为是指上帝向众人所显示的良善和慈爱的作为(见诗145:8,9;赛55:3;徒14:15-17)。

9 但我必用感谢的声音献祭与你。我所许的愿,我必偿还。救恩出于耶和华。

献祭。见诗50:14;传5:4,5。

救恩。参诗3:8;启7:10。

10 耶和华吩咐鱼,鱼就把约拿吐在旱地上。

上帝控制祂所造之物。对于这一基本事实的认识,足以抵御有关上帝的虚假理论。这些理论要么让祂服从自然的法则,要么使祂成为自然不可分离的一部份。圣经认为祂是大自然的创造者,在自然之外,引导并维持着宇宙。祂超乎万有之上(见伯38;39;诗19;西1:12-17;启14:7)。

第三章

提要:1 约拿再次蒙差遣对尼尼微人传道。5 在他们悔罪时,10 上帝撤回惩罚。

1 耶和华的话二次临到约拿说:

上帝没有指责约拿先前的背叛,而是向他重申去尼尼微传道的任务。约拿不再屈从人性的意愿。他马上服从对天上的呼召,立即前往尼尼微。

2 “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

由于措辞的重复(见拿1:2),有些圣经学者认为约拿从“大鱼”腹中脱身以后,就前往耶路撒冷献祭,还他在感恩的祈祷中所许的愿(拿2:9)。这纯属猜测。

古时从约帕开往他施的船只可能沿着巴勒斯坦的海岸往北航行。如果遭遇大鱼是在航行之初,约拿也许比他上船时更靠近尼尼微(见拿1:13注释;见本书994页地图)。

宣告。希伯来语是qara',在拿1:2中译为“呼喊”。

我所吩咐你的话。约拿的任务也交给了每一位传道人。在讲台上只能传讲上帝的话,而不是人的话(见提后4:1,2)。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忧虑和困惑中的人所需要的是领受上帝的训言,而不是人虚妄不定的推理和哲学。这些理论与他们一样靠不住。人所要的是“耶和华如此说”,而不是“人如此说”。

3 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话起来,往尼尼微去。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

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话起来。先知约拿准备执行上帝给他的任务。这个任务是他以前所回避的。

极大的。希伯来语是le'lohim ,直译是“为上帝”。这是表达伟大的一个习语。关于尼尼微的规模,见第一章补充注释。

4 约拿进城走了一日,宣告说:“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

走了一日。约拿并不是走了一天才开始讲道。这句话可能是记录他第一天的讲道。约拿一进城无疑就开始传警告的信息。

再等四十日。这句话不是约拿信息的全部内容。但这是他警告的主题。

倾覆了。希伯来语是haphak ,曾用于创19:21,25,29描述所多玛的毁灭。

5 尼尼微人信服上帝,便宣告禁食,从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或作:披上麻布)。

信服上帝。一些人认为这是约拿传道的成果。见本书995、996页。

麻布。用黑色的粗山羊毛织成,在悲伤和灾难时所穿(见但9:3;太11:21;路10:13)。

6 这信息传到尼尼微王的耳中,他就下了宝座,脱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

王。可能是阿达德尼拉里三世(见《约拿书》序言)。百姓的悔罪似乎是自发的,没有任何官方的指令(第5节)。当代最强大帝国的国君,在听了一位外国先知的讲道后,就自卑“坐在灰中”,这真是异乎寻常的。这对于骄傲的以色列领袖和百姓是多大的责备啊!他们在众先知更为广泛的不间断感召下,仍固执地拒绝降卑自己的心(见王下17:7-18)!

7 他又使人遍告尼尼微通城,说:“王和大臣有令,人不可尝什么,牲畜、牛羊不可吃草,也不可喝水。

遍告。谦卑和悔罪的浪潮从百姓波及国王以后,国王颁发了禁食的法令。众大臣和他一同发布这条命令,表明他们在危难之中与他同心同德。

牲畜。这是一条奇怪的法令,但是我们必须记住这是少有亮光的异教国王颁发的。写于约公元前二世纪的次经《犹滴传》曾提到类似的习俗:“每一个以色列人都恳切地呼求上帝,降卑自已的心。他们和他们的妻子,儿女,牛羊,客人,雇工和奴隶都腰披麻布”(《犹滴传》4:9,10)。希罗多德记载波斯人在一次全国性举哀的时候割下自己和马匹,牲口的毛发,(9:24)。但是这些习俗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亚述,我们无从得知。

8 人与牲畜都当披上麻布;人要切切求告上帝。各人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丢弃手中的强暴。

各人回头。如果没有内在品格真诚的改变,外表的宗教礼节是没有什么属灵价值的。

强暴。参摩3:10。

9 或者上帝转意后悔,不发烈怒,使我们不至灭亡,也未可知。”

或者。约拿不大会向他们保证上帝的命令有改变的可能性。这一点可以从他因上帝饶恕尼尼微而生气看出来(拿4:1)。但他知道上帝仁慈的品性(拿4:2)。

10 于是上帝察看他们的行为,见他们离开恶道,祂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了。

他们离开恶道。参太12:41。见《先知与君王》363页。

祂就后悔。上帝是不会改变的,但环境会发生变化(见耶18:7-10;结33:13-16)。祂降灾的预言往往是有条件的(见结25:1注释)。关于上帝的后悔,见创6:6注释;撒上15:11。上帝对人说话是用人的

语气。

第四章

提要:1 约拿抱怨上帝的仁慈,4 藉着蓖麻的事件责备他。

1 这事约拿大大不悦,且甚发怒,

大大不悦。这一节开头直译为“这是约拿的大罪”。第4章在人的不耐烦和上帝的忍耐之间做了鲜明的对照。约拿大对上帝的“后悔”(拿3:10)很生气。上帝施恩饶恕悔改的尼尼微人,他非但不高兴,反而因自私和罪恶的骄傲而发怒。他的预言没有应验,他觉得自己会被人看作假先知。名誉对他来说,比其亚述首都所有的灵魂都更有价值。他也可能推断,由于这次预言没有实现,在外邦人中上帝对于未来的预见就会受到怀疑。

甚发怒。约拿因上帝怜悯尼尼微人而生气(拿3:10)。他自己悖逆的时候,上帝曾仁慈地饶了他的命,但当上帝向别人显示同样的仁慈的时候,他却嫉妒了。

2 就祷告耶和华说:“耶和华啊,我在本国的时候岂不是这样说吗?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怜悯的上帝,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

这次祈祷的状况,与拿2章的祈祷有多大的差别啊!所体现的精神又有多大的不同啊!那次他求生,这次他却求死。那次他很谦卑;这次他很生气。

3 耶和华啊,现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为我死了比活着还好。”

约拿对上帝的祈求,与摩西有多大的不同啊!摩西怀着自我牺牲的精神,为了使百姓能存活,甘心让自己的名字被涂抹(见出32:31,32)。约拿则完全灰心了。

4 耶和华说:“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

约拿生气是因为自私,而不是一种义怒,如耶稣发怒把兑换银钱的人从圣殿赶出去(见约2:13-17)。先知因急噪而失去了很大的福气(见箴14:29;16:32)。

5 于是约拿出城,坐在城的东边,在那里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荫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

有人认为约拿把“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第4节)理解为他在急噪中误解了上帝的旨意。尼尼微仍有

毁灭的可能性。还其人认为,约拿可能觉得尼尼微人悔改是不真心的,上帝还是会惩罚他们。也有可能他的举动只是反映了他的顽固态度,和他坚持认为上帝会实现祂的警告。

6 耶和华上帝安排一棵蓖麻,使其发生高过约拿,影儿遮盖他的头,救他脱离苦楚;约拿因这棵蓖麻大大喜乐。

安排。希伯来语是manah 。

蓖麻。希伯来语是qiqayon ,一种未知的植物。有各种解释。如蓖麻,黄瓜等。这棵植物奇迹地长大。我们不必将它认定为任何已知的快速生长的植物,尽管它可能是当地一种常见的植物,或许就是阿卡德语中的kukkānītu 。

苦楚。希伯来语是ra`ah ,是表示邪恶,不幸,麻烦和悲惨的常见词。约拿的苦楚主要不在肉体上,而在思想和心灵上的,源于他自以为正在蒙受的忿怒,屈辱和失望。

7 次日黎明,上帝却安排一条虫子咬这蓖麻,以致枯槁。

安排。见第6节的注释。

以致枯槁。人类往往在新的欢乐日子快要开始的时候,遇到不幸或悲伤的虫子,把希望变成绝望。

8 日头出来的时候,上帝安排炎热的东风,日头曝晒约拿的头,使他发昏,他就为自己求死,说:“我死了比活着还好!”

安排。见第6节注释。

炎热的。希伯来语是charishith ,只出现在这里。

9 上帝对约拿说:“你因这棵蓖麻发怒合乎理吗?”他说:“我发怒以至于死,都合乎理!”

先知固执而不耐烦地为自己气得要死辩护。上帝则设法在他心中引发合理的态度。

10 耶和华说:“这蓖麻不是你栽种的,也不是你培养的;一夜发生,一夜干死,你尚且爱惜;

“你”在希伯来语中是强调的。生气而缺乏同情心的先知约拿,竟同情和惋惜一棵无甚价值的蓖麻,他没有为蓖麻付出过辛劳。但他对尼尼微大城的百姓却不愿意表现出同样的爱惜。七十士译本把这一节的前半部份译成“上帝说,你怜惜蓖麻,你没有为它受过苦,也没有栽培过它”。

约拿因上帝不毁灭尼尼微而生气(第1,4节)。在上帝让蓖麻枯干时,他也生气了(第9节)。这是多么扭曲的价值观啊!约拿对于蓖麻的关心,超过对尼尼微的百姓。

11 何况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并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呢?”

爱惜。希伯来语是chus (“惋惜”、“同情”)。见本章第10节。

十二万多人。关于尼尼微的人口,见第一章补充注释。

不能分辨。有些人认为这是指小孩子还未能判断哪一支手更有力,更有用。假定小孩子占人口的五分之一,尼尼微城就会有六十万人。这一数字过于庞大,不符合这座古城的已知规模。如果把“不能分辨”理解为喻指不能辨别善恶的人,似乎更妥当。如果按字面理解,那尼尼微就包括周边的地区(见第一章补充注释)。

《约拿书》怀爱伦注释

第一章

1,2 《服务真诠》第473页

1-3 《先知与君王》第266页

4-8《先知与君王》第267页

9-17《先知与君王》第268页

第二章

1,2 《先知与君王》第268页

3-9《先知与君王》第269页

第三章

1,2《先知与君王》第269页

1-5《先知与君王》第339、363页

3《先知与君王》第265页

3-9《先知与君王》第270页

3-10《怀爱伦传略》第62页

4《证言》卷一第56页

9《证言》卷五第78页

10《先知与君王》第271页;《先祖与先知》第97页

第四章

1,2 《怀爱伦传略》第78页

1-3《先知与君王》第271页

2《喜乐的泉源》第10页;《证言》卷五第649页

4-11《先知与君王》第272页

——全文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