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语境中的阅读文化转型

媒介融合语境中的阅读文化转型
媒介融合语境中的阅读文化转型

互联网、手机等新传媒引发的媒介融合堪称一场传播革命,它打破了知识、信息与其物质性载体之间的原有联系,重新塑造了大众的私人交往、信息获取方式乃至公共事务和日常生活形态,迫使我们从文化上审视一切与媒介融合有关的概念和发展动向。

所谓“融合”(convergence),指的是媒介内容在一系列平台间的流动。“新媒体与旧媒体互相碰撞,草根媒体与商业媒体互相交叠,媒体生产者与媒体消费者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互相影响”。1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技术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基础,催生了多媒体、跨媒体的迅猛扩张,将新闻出版业带入前所未有的变局和大转型。新媒体技术浪潮的涌动,不只是改变着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而且要改变整个社会的信息接受、思维范型、评价模式和文化生态。

阅读载体演化与思维模式更新

阅读是一种文化现象、思想现象,任何“读物”都

媒介融合语境中的阅读文化转型

□陈伟军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510632)

[摘要]阅读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行为,生命个体在信息、知识的获取中接触到许许多多“可能的世界”。不同时代人们的阅读取向迥异,阅读载体也是处于演化之中。媒介融合改写了印刷与阅读的传统关系模式,现代出版和文明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阅读转换为信息接收、屏幕读取、文本消费,阅读的对象则主要是文化产业提供的各种商品,更加个体化的接受模式、消费方式被推广。

[关键词]媒介融合;阅读文化;新媒体

Transformation of Reading Culture in Context of Media Convergence

CHENG Weiji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510632)

Abstract:In essence,reading is a cultural behavior.Individuals can get in touch with a great many"possible worlds" through gathering information and acquiring knowledge.People of various ages have different reading inclinations;as a result,reading carrier is also being evolving.However,media convergence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ting and reading,significant changes also are taking place in modern publishing and civilization.Reading has turned into the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 receiving,screen reading and test consumption.A great variety of goods offered by cultural industry are now the objects of reading.The more individual modes of acceptance and patterns of consumption are being promoted.

Key Words:Media Convergence;Reading Culture;New Media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1-12-16

[作者简介]陈伟军(1973-),男,湖南湘潭人,博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0ZGXM86001)的部分成果。

[文章编号]1002-5685(2012)04-0090-05

90

承载了一定的意义。从人类文化史来看,每一次媒介技术的重大变革,都会对信息生产、传播和接受产生深远影响。媒介本身就是生产力,它在技术变革的基础上优化传播环境,同时通过塑造主体的观察方式、感知方式、思维方式来推动信息生产、传播和接受。而阅读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行为,生命个体在信息、知识的获取中接触到许许多多“可能的世界”,由此洞悉生活的多样性和世界的丰富性,探寻价值和意义的内蕴,把握人生和社会的真谛。

口耳相传是史前人文艺术、知识和信息的特征,语言、声音成为最重要的传播介质。通过口述故事、神话传说与歌谣等形式,一个社会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得以传播。当然,接受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听到的口传信息提出质疑,或者进行加工、整理,这便是最初的个体社会化和文化身份建构。比较统一的书写文字创立后,有助于信息存储和接受,人们可以将精神的创造物储存和集中起来,使之代代相传。从龟甲、钟鼎、竹简、绢帛到纸张等书写工具的变化过程中,识字并且能够传播文化的人,逐渐形成该社会的一个专业阶层。这些文字的技术专家,强化了书写、阅读的神圣性。抄写经文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中世纪的人会小心翼翼地依样照抄前人笔误,手抄本上的笔误也会被奉若神明。人们在阅读手抄本的时候,通常都是大声地,像唱歌似的拉长声集体朗读,那不是读者与文本之间无声的、多向度对话。读者如同朝圣者,沿着文字走向文本中所包藏的真理,谦卑地寻找文字背后的神谕。

信息的生产模式和存在方式,随媒介变迁而不断发生改变。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类的信息复制、文化传播有了巨大进步。当印刷术与近代以来机械工业的发展相结合后,信息传播彻底告别了手工抄录的时代,大大拓宽了传播范围,提高了传播效率。早期的印刷生产线印刷的第一个文本就是《圣经》。正如文献所记载的那样,并非所有的教会权威人士都乐于接受这种传播上帝口谕的新方法。实际上,印刷本的《圣经》在很多教区被认为是对手抄本《圣经》的亵渎,因为手抄本的《圣经》是在灵魂的指引下完成的。2在中世纪早期,书籍并不被认为是主要的传播工具,它仅被视为一种知识的储存体。

手稿传递信息的对象有限、速度太慢,难以激发反思、批判性的思维,它构建的是一种单一的文化。印刷品提升了信息传递水平,拓展了人的精神空间,固定的观念逐渐被多元的意识所取代。这也就是英尼斯(Harold Innis)和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所强调

的,印刷媒介的可携带性使各种理念与观点超越时空得到流通成为可能。印刷厂提供了新的图书形式,它可以默读,可以一遍一遍地读、思考,还可以和作家进行争论。读者成了共同的作者,而阅读则成了创造。

书籍出版调动了民众的文化需求,公共教育随之兴起,知识和信息生产的速度日益加快。古登堡技术发明不过50年期间,欧洲到16世纪初叶,共出版了2.5万—3万种书,发行量约为1500万册。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谓的“机械复制时代”由此肇始。到17世纪初,已经生产了多达2亿册的书籍,难怪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会相信印刷术已经“改变了这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大众传媒要通过受众方能发挥作用,媒介在提高人的感知能力的同时也创造了受众。作为商品的印刷品能够抵达无限多样的阅读者,它促成了“公众”的出现,并与之彼此呼应、相互构建。全新的同时性观念开始孕育,不同地方的人置身于连续不断的信息流中,获得了新的时空认识。每个人都是潜在的读者,阅读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印刷文本造就了一种新的文化环境,赋予受众审视世界的新方式。

传播方式的革命,不只是纯粹技术层面的载体转换,同时也深刻地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接受方式。早在16世纪,人们的认识论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印刷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对知识文化起了很大的普及作用。“阅读从来就没有被视为上等人的活动,印刷品广泛传播在各类人群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没有阶级之分的、生机勃勃的阅读文化。”3它激发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想象力,凝聚为启蒙运动中的理性思考,刺激了工业革命中的创造性和现代主义的颠覆精神。

媒介融合趋势与阅读习惯转换

不同时代人们的阅读取向迥异,阅读载体也是处于演化之中。一种新型阅读载体从诞生到广泛被接受,这其中有一个时间过程。从甲骨文阅读时代到简帛、手抄本阅读时代,再到印刷书阅读时代,其间的历史便极为漫长。现代媒介技术呈加速度向前发展,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VCD、DVD、磁盘、U盘、MP3、移动硬盘、数据库……特别是高速度、多媒体、网络化的世界信息技术和交流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使视听文化打破了印刷文化长期以来所处的主宰地位。“在媒体内(从印刷的报纸到小说)和跨媒体(从网站的首页到

91

电视节目的标题)的范围内,媒体文本也有多种形式的变体。”4过去纸质媒体是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传送知识和信息,今天的数字技术、媒介融合技术对信息、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

科技进步使数字化转型加快,电子图书、网上阅读、手机浏览将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更为普及,新的载体可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阅读的需求,视觉舒适度越来越高,数字浏览器似乎和印刷书形成了直接竞争,互联网和手机在弹指之间提供了近乎无穷的阅读可能。互联网、手机等新传媒的崛起,为数字化传播提供了更宽广、更大众化的平台,并催生新的内容服务模式。数字技术将相同的信息内容转换为不同的媒介形式传播,书、报、刊等平面媒体与音频、视频媒体在电脑、手机等终端上实现融合。“融合”意味着所有的媒介都向电子化和数字化这一种形式靠拢,它为多媒体产品的发展铺就了发展道路。所谓多媒体是指文本、图片、视频、声音以及这些元素的链接和交互的混合体。5所有的多媒体都隐含了互动的功能,它不只是结合了影像、声音和数据的“声光飨宴”,而且可以随心所欲地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一种媒介,触动人们各种不同的感官经验。较之以往历史上发生过的传播革命,数字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将更为深远,传统的媒体在数字化终端上都可以实现深度融合,这对人们的阅读方式、知识和信息获取方式,以及交往、沟通方式,都带来了重大改变。

今天,电脑或手机的屏幕成了文本的重要载体。3G技术和iPhone、iPad等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拓展了移动电话、平板电脑的功能,新型移动多媒体终端备受青睐。2011年,默多克领导的新闻集团与苹果公司联手在iPad上推出《The Daily》,这一全新电子媒体不是简单地将纸质报纸数字化,而是有自己的采编队伍,其内容新颖,图片和视频质量非常高,而且可以与用户很好地互动。《The Daily》面世后,引起全球轰动。移动阅读越来越受到关注,iPad、手机出版等融合形式的新兴业态发展迅猛,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技术变革无止境,用户的需求被不断激发。如手机的功能日益强大,可折叠高清屏幕便携、实用,融合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图书等多种媒介的奇迹出现在这个移动的微型终端上。媒介融合改写了印刷与阅读的传统关系模式,现代出版和文明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新媒体集影音、图文于一身的复合传播,也在悄然改变着大众的阅读方式,人们从单纯依赖报纸、书刊等纸质媒体向多元化的阅读方式转变。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10年发布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从各类出版物的阅读率结构看,图书和数字出版物阅读率在上升,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则明显下降。电子书已对纸质书构成了很大挑战。像索尼、亚马逊电子阅读器和iPad的销量大幅攀升,其功能不断改善,渐趋完备,它们对喜欢轻便携带书籍的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数字文本阅读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取代传统的纸质阅读,数字化的长处在于跨媒体及互动性,数字格式使得原本各自独立发展的传媒能够融汇、整合在一起。新媒介改变了话语结构和传受关系,提供图文并茂、声音视频兼备的超文本,用户可以在瞬间接收和选择自己需要的文化快餐。图像化、影像化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观看图像、影像的吸引力凌越于传统印刷时代的“阅读”之上。媒介变迁和载体形式的转换,形塑了人类的外部信息环境,对信息接受无疑是一种强烈冲击。图片、视频地位的强化,削弱了人们阅读传统书籍、报刊的欲求,改变着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

当今时代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新媒体技术与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媒介的技术创新和整个社会的信息交换、思潮传播、知识创新都呈现出一种超常规的、加速度的发展态势。日常生活中的信息膨胀和爆炸,与新媒介立体化的全方位传播便有很大关系。信息复制和知识存储方式的变化,电子阅读器、个人数字图书馆冲击着传统的阅读方式。电子图像和声音将自己注入到周围环境中,人们接受信息几乎不费什么力气。从某种意义上讲,受众必须主动寻找印刷文本,而影视剧等视觉形象及电子信息却会主动出来接触大众。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信息和知识传播的方式更多样化、立体化、平民化,现代人的阅读方式和阅惯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媒体广泛的辐射效应,使人们同时陷入信息饥渴和信息焦虑之中。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S.Nye)指出,在权力与信息流动增加的关系中,存在着一个“充足的悖论”(the paradox of plenty)。丰富的信息导致关注的贫乏。当我们被大量的信息淹没其中之时,我们难以确定关注什么。6海量的信息并非全部都有价值,关键在于它们对受众是否有意义。如果受众接触信息时并未获得知识、智慧,人们就无法从中受益或获得启发。

在印刷文化时代,报刊、书籍阅读主要在私人空间而不是公众空间内完成,信息和知识的生产是由少数作者操作的。而互联网、手机和iPad颠覆了经典文本的权威性,人们更热衷的是成为“作者”而不是“读

92

者”。BBS论坛、QQ、MSN、博客、微博,每个人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发表看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作家”、“评论家”。“可读写的互联网”、“个人出版者”表征了web2.0情境下的范式转变,任何人都同时是信息的创建者和接受者。随着“把关人”的弱化,普通人写书、出书也变得容易了。可是,新书刚出来便已过时,不得不堆积仓库中,就连出版商自己也觉得供过于求了。信息超载是科技飞速发展、社会不断变革的结果,世界有了许许多多的可能性,日常生活情境中充斥着高速传递的信息流、符号流和影像流。面对如此多的选择,怎样才能获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有用信息和知识,人们陷入了困惑之中。受众所获得的信息越多,可能有的意义便越少,这就是迈克尔·海姆(Michael Heim)所谓的“收益递减律”。7在价值匮乏和心灵焦虑中,必须找到一种对付信息超载的方略,为阅读文化注入新内涵。

全新阅读环境与多维严峻挑战

新兴技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阅读环境,可供阅读的材料急剧增长,文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混杂形态,多样化的阅读方式推广开来。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和平板显示器的多面发展,将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各种沟通模式整合为非线性的、互动式的、彼此链接的超文本传播,这些构成了一种重要的范式转变,从印刷品时代转到媒介融合时代。开放性的读取路径,使新媒体用户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接收和选择他们看到、读到和听到的内容。诚如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所言:“消费者们在互相影响中想方设法利用不同的媒介技术将媒体的内容置于自己的完全控制之下。”8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编程,“我的日报”、“我的杂志”、“我的图书馆”帮助过滤掉了不需要的信息和知识。电脑或手机的屏幕成了文本的重要载体,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进行那种线性的、逻辑的、分层次的阅读。

大量片段、破碎的信息流使新型的阅读没有对话,互动式多媒体提供的内容非常具体,没有预留多少想象空间,用户主要借助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手段来漫游。屏幕上的文本依赖更可触知“超链接”方式,它放逐了主体的“深度参与”,使得解释世界和社会的“宏观文本”产生了危机。消费式的“浅阅读”,使人们无暇进行价值和意义的思索。人们逐渐放弃深度阅读,选择浏览式的浅阅读,图像化、影视化、快餐化、

娱乐化的文本受到更多的欢迎。

走向融合的媒介把人们置身于一个知识、信息泛化的世界,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跟媒介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了,个体偏重于经验和知识的快速应用。在今天“知识爆炸”、文化普及的语境中,人们期望学生们通过泛读来掌握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而不是通过精读来获取专门的知识。在精读时,人们通常阅读很少的著作,甚至仅仅反复地诵读一本书,最常见的是宗教文本或其他经典著作。在泛读时,人们匆忙地拿起和放下一本书,加速扫视整页文字的速度,浏览或跳过各种材料,增加了阅读量;他们更可能出于消遣、实用的目的,而非为了精神的追寻。于是学习知识的重点也开始由从容不迫的信息分析与理性思考,向快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方面转变。

媒介融合的浪潮,对传统的阅读和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信息、知识接受是一种从语言、符号和教育教学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是受众与文本、信息传播者相互影响的过程。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单向的灌输式教育手段已很难适应今天的信息状况,青年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大不如前也是很正常的。他们接受了太多的图片、音频、视频信息,这些原本是其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共同形成了他们的世界观。大众传媒在技术上的、内容上的融合已产生了根本性的效果,文化生产的各相关领域都被重塑。融合的媒介系统反映了“大众”业已形成的趣味品位,并使得知识理解趋向浮泛化、去深度化,只有那些具有特质的文本才能够吸引人们“瞬间的注意”。

传播媒介的更新换代,在文化上总是具有革命性的或者说颠覆性的意义。告别印刷社会,阅读和写作的地位受到轻视,公众的人文知识水平不断下降。英国的利维斯夫人(Q.D.Leavis)早在她1932年出版的《小说和阅读公众》一书中就表示,18和19两个世纪是阅读的世纪,20世纪是阻碍阅读的世纪。许多“重要的”作家已不能与识字的公众沟通了,读者大众“解了体”。9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中,“重要的”传播都无需通过读和写进行,可听/可视的媒介终端短时间内便可以实现用户的传播意图,读写能力似乎变得不再重要。在新的信息环境中,如何回应媒介技术变革带来的困惑,建构文化身份和生存策略,将是一个突出问题。网络、电子阅读器、视频等通过改变不同阅读习惯所建立的信息获取模式,重新定义着群体身份、社会化程度和权威的级别。如今的权威常常是光彩照人的明星或靠只言片语便能吸引受众的微博“意见领袖”,他们“看起来和听起来很好”,而非写作或推理好。学

93

4月11-12日,郑保卫教授参加了由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举办的“发扬‘走转改’精神”深化“走转改”活动研讨会。

在11日上午的全体会议上,国家广电总局、河北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委宣传部负责同志和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解放日报、辽宁日报的负责同志介绍了本单位开展“走转改”活动的做法、经验和体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要求新闻战线要深入总结“走转改”的成功经验,推动“走转改”活动常态化,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带着紧迫感自觉“走转改”,带着责任感坚持

“走转改”,带着使命感深化“走转改”,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长雒树刚主持了11日上午的全体会议。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中央新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部分省区市党委宣传部和新闻单位主要负责同

志,高校新闻院系专家学者等参加会议。

在12日上午的全体会议上,各小组汇报了11日下午讨论的情况,中宣部副部长蔡名照作总结发言。他要求新闻战线认真学习贯彻刘云山同志的讲话精神,把走转改活动引向深入,在走转改过程中做好主题宣传,为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环

境。中国人民大学、

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的代表应邀参加了研讨会。

郑保卫教授参加

“发扬‘走转改’精神”深化“走转改”活动研讨会

校是教育中心的传统认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教师的权威地位遭到瓦解。在科技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知识生产、传送和接受方式的变化,让人们需要重新思考教师或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

印刷文化不会消亡,媒介融合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新技术对文化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阅读转换为信息接收、

屏幕读取、文本消费,阅读的对象则主要是文化产业提供的各种商品,更加个体化的接受模式、消费方式被推广。形形色色的阅读器、数据库和软件,承载了不同的意义,唤起视听愉悦和快感。但是,新媒体技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本质、人的基本意义和存在价值。无论传播技术的转型升级和辐射能力有多强,无论信息、知识的载体会发生何种变化,人文阅读作为心灵之旅,始终是文化建构的基本要素。

媒介技术产品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必须并重,信息、知识的传播过程与价值、意义的生产须臾不可分离。注释:

1Jenkins,H.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6,p.2.

2

保罗·利文森:《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熊澄宇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23页。[Levin -son ,P.,The Soft Edge :A Natural History and Future of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

2002,p.23.(in Chinese)]

3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39—67页。[Postman ,N.,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

2004,pp.39-67.(in Chinese)]

4Graeme, B.,Media and Society :Critical Perspectives ,Eng -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5,p.46.

5约翰·帕夫利克:《新媒体技术》,周勇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126页。[Pavlik ,J.V.,New Media Technology :Cultural and Commercial Perspectives ,Beijing ,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5,p.126.(in Chinese)]6约瑟夫·S ·奈:《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152页。[Nye ,J.S.,Hard &Soft Power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p.152.(in

Chinese)]

7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年,第9页。[Heim,M.,The Metaphysics of Virtual Reality ,Shanghai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 -

ical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2000,p.9.(in Chinese)]8同1,第18页。[See 1,p.18.]

9Leavis ,

Q.D.,Fiction and the Reading Public ,London ,Chatto and Windus ,

1932/1965,p.198,p.224.94

媒介发展与媒介文化

目录 导言………………………………………………………………………………1    一、媒介文化的界定………………………………………………………………… 1    二、媒介文化的特性………………………………………………………………… 4 1、全能性………………………………………………………………………  4    2、动态性及可易性……………………………………………………………  5 3、复杂的多面性………………………………………………………………  6 三、媒介文化的发展规律…………………………………………………………… 7 四、具体媒介文化形态的变迁……………………………………………………  12 五、媒介文化的未来走向…………………………………………………………  24 结 语…………………………………………………………………………… 26    注 释…………………………………………………………………………… 27

参考文献…………………………………………………………………………… 31    论文摘要(中文)……………………………………………………………………1 论文摘要(英文)……………………………………………………………………1    媒介发展与媒介文化 导言 传播媒介的形态变化,通常是由于可感知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和技术革新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技术的发展使新型媒介的崛起成为可能,新型媒介的出现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媒介环境,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规定人们的相互关系和行动的因素,根据媒介的发展阶段,可将文化史作如下时代划分:口头媒介文化,书写媒介文化,活字媒介文化和电波媒介文化。按照麦氏的观点,媒介的发展可以一一嵌入文化史相应的发展区段中,即各种媒介文化同各种社会形态之间是相互对应的---口头文化象征着部族社会;活字文化所代表的是作为同质化个人组成的集合体的近代社会;电视文化则产生出将地球全体居民连结起来的大部族社会。 一. 媒介文化的界定 德福勒在1966年曾提出,“媒介不仅直接地作用于个人,而且还影响文化、知识贮存,一个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1)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播媒介愈发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与传播媒介的交往已经成为我们社会交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将日常交往活动看作是文化活动的一部分,那么传播媒介则成为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里,传播媒介不仅指社会传

媒介融合的源流,含义,背景

概念的源流 融合一词是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核心。 国外源流 媒介融合0(Media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DeSofaPool)提出"1983年他在其5自由的科技6(八"TechnologiesofFreedom)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0(theconvergenceofmodes)"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径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随着媒介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媒介融合呈现出诸多全新的特质"媒介融合的核心思想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0.近几年,不断有西方学者尝试对/融合新闻0或/融合媒介0做出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利伯格传播学院教授LarryPryor认为,/融合新闻发生在新闻编辑部中,新闻从业人员一起工作,为多种媒体的平台生产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并以互动性的内容服务大众,通常是以一周七日!每日24小时的周期运行"0.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融合媒介0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0"- 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RichGordon)便根据不同传播语境下Convergence所表达的含义归纳了美国当时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0的类型:1!所有权融合(ownershipC"nvergenee);2!策略性融合(Ta"tiCalc"nvergenee)3!结构性融合(StructuralConvergenee);4!信息采集融合(Information一gatheringconvergenee);5!新闻表达融合(St"rytellingorpresentationeonvergenee)" 同一年,美国的另一位学者戴默(Lor1Delno)和其他几位在美国鲍尔州立大学(BanStateuniversity)任教的学者在融合连续统一体:媒介新闻编辑部合作研究的一种模式中也提出融合连续统一体。这个新概念"他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媒介当时的实际情况界定了“融合新闻”的几种模式以及每一种模式的具体含义:1.交互推广(Cross一Promoti"n),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相互利用对方推广自己的内容,如电视介绍报纸的内容"2.克隆(cloning),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不加改动地刊播对方的内容"3.合竞(copetition),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如一家报社的记者编辑在某电视台的节目中对新闻进行解释和评论,某一媒介为自己的合作伙伴提供部分新闻内容等"4.内容分享(Contentsharing),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定期相互交换线索和新闻信息,并在一些报道领域中进行合作,如选举报道!调查性报道等,彼此分享信息资源,甚至共同设计报道方案,但各媒介的新闻产品仍然是由各自的采编人员独立制作的"5.融合(Convergence),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在新闻采集与新闻播发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利用不同媒介的优势最有效地报道新闻"多个媒介的记者编辑组成一个共同的报道小组,策划新闻报道并完成采编制作,并且决定哪一部分内容最适合在哪个媒介上播发"2 美国南佛罗尼达大学大众传播学院助理教授KennethG.Killebrew在2004年出版的专著5管理媒介融合:记者合作的路径,以及2005年美国出版的一本论文集5媒介组织与融合:媒介融合先驱案例研究6(油dz."分脚刀jzatz.助5and 命刀v巴曹即Ce:casestudz.esof旋dz.aCOnVel曹enc"Pz.oDeerS),-都是在媒介组织研究层面上获得的成果"西方学者还研究了/融合新闻0在媒介集团中的流程管理"/在多媒体的或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制片人和分配总编辑的角色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他们现在要考虑的已经不仅仅是在电视新闻中报道什么与如何报道,他们必须决定如何最好地同时在报纸!广播电视和在线平台上完成新闻报道"0.西方学者关于/融合新闻0研究的一个更有意义的观点是:新闻编辑部在融合媒介的时代将由传统的新闻传播管理转向/知识管理0"StephenQuinn的5融 合新闻:多媒体报道基础6用了整个第七章来谈这个问题,标题就是/智慧的新闻编辑部:知识管理与融合0"他认为随着新闻来源和信息渠道的剧增,在多种媒体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记者!编辑的主要职能已经不是采集新闻,而是对浩如烟海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意义,并使其转化为知识"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知识生产与管理的工作". 2006年4月,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副院长BrianBrooks教授在中国人民大 学的前沿学术讲座中,也专门指出/媒介融合是不可逆转的潮流"0

媒介融合概论

媒介融合概论 题型:①名词解释(4个) ②简答 ③论述 ④分析:哪些属于媒介融合,哪些不属于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是指媒介产业在媒体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手段、资本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方面所进行的聚合和演进。它既指代这些要素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指代新闻生产过程的融合,同时也指代新闻产品以文本、声音、图像、视频、数字等形式呈现出来的信息服务方式的融合。 二、媒介融合的类型以及大致特征(P11-P23 ) ⒈媒介技术融合 ⒉媒介所有权合并 ⒊媒介间战术性融合 ⒋媒介组织结构性融合 ⒌新闻报道融合 ⒍新闻从业者的技能融合

三、【论述】媒介融合理念对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P24-P28) 从传播的“5W”来考察,这种影响表现为: 1.Who---传播者从“术业专攻”到“通才全能”,同时分工细化 2.What---信息从重复叠加到整合连贯,同时各具特色 3.What channel---渠道从各自为营到互动整合,同时分组多元 4.Whom---受众角色从单一线性到多重交叉,同时分众传播 5.What effect---传播效果从一元效果到复合效果,同时分别影响 四、媒介融合对我国媒介产业的深刻影响 1.媒介融合将促进媒介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演化 2.媒介融合将促进媒介法规和相关管理制度的保障 3.媒介融合将促使媒介产业的盈利模式发生转变 4.媒介融合将催生新的传媒服务理念 五、【简答】我国媒介融合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间的联动阶段 2.传统媒体与网络的“报网互动”阶段 3.“第五媒体”与其他其他媒体的融合阶段 4.传统集团尝试融合式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的实践阶段 六、【简答】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各个环节及其新特质 1.多介质运作: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新特质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内容 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2、评价 1)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他认为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2)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二)媒介即讯息?? 1、内容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2、评价 意义: 1)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2)强调媒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缺陷: 1)把媒介技术看作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极端性

2)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制度对它的制约——片面性,因为媒介是人创造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也反过来规定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1、含义 1)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2)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2、评价 麦克卢汉主张将媒介这样划分,是为说明正确运用它的重要,给人以启示。各种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对媒介的研究应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但是这种分类的确有些牵强而且似是而非。 (四)地球村 1、内容: 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2、影响

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传播角色的重构

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传播角色的重构 一、我们已经进入媒介融合时代 目前,世界各国的新闻媒体都在以不同的速度朝融合迈进,正如国际媒体创新顾问团的奠基人吉勒(Juan Antonio Giner)在国际报纸市场联合会(INMA)期刊《理想》的网络版中写道:“媒体分化已经成为过去式,数字化融合才是现在进行时,而复合式多媒体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①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几乎每个国家的单一媒体公司都在向复合媒体公司转变,逐步综合印刷、网络和广电在编辑方面的业务。世界报社联合会(WAN)报告证实,其成员的73%的公司都分别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融合。 其实,早在2004年底,美国本土48个州中就有33个发展了媒介融合。当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研究院还就新闻媒体形势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该报告将融合列为八大媒体趋势之一。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Rich Gordon)进一步归纳了美国当时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所有权融合(ownership convergence):大型传媒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媒介,以实施这些媒介之间的内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策略性融合(tactical convergence):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在内容上共享;结构性融合(Structural convergenee):与新闻采集与分配方式相关,如报纸新闻加工打包后出售给电视台;信息采集融合(Information-gathering convergence):新闻报道层面上一部分新闻从业者需要以多媒体融合的新闻技能完成新闻信息采集;新闻表达融合(storytelling or presentation convergence):记者和编辑需要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公众互动的工具与技能来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②这“五种融合”从媒介机构到报道业务融合、从内容资源共享到采编角色融合,层次清晰地概括了媒介社会的全部状态,也符合我国新闻传媒集团的运营状况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各种报业集团的成立和广播电视总台(集团)的产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兼容了相关媒体,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联网)的融合、广播与电视的融合,以及广播、电视与报纸的融合。即使是传媒功能较为单一的新华通讯社,也开始打造“中国国际电视台(CITV)”,这是新华社自1931年成立以来,首度以开办电视的方式介入新闻报道。2010年7月1日,新华社主办的新华新闻电视网(CNC)已正式上星,成为名副其实的融合媒体。 事实上,雅典奥运会报道期间,新华社就以网络为依托,实现新闻资源的共享。所有的报道都发到网站,再通过网络分发成报刊、电讯、手机等类型的报道。各媒介在新闻信息采集发布上联合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使不同的媒体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而实现资源的重组,以及在新闻传播上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差异实现资源共享。上海广播电视台重组后,其业务也涉及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建立起面向多主体、多渠道的节目订购、择优播出机制。 以往人们曾经将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泾渭分明的划分局面,将随着“三网融合”(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的发展成为历史。从2010年1月13

关于大众传播互联网论当代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关于大众传播互联网论当代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关于大众传播互联网论当代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摘要: 媒介素养教育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项教育内容。本文从多角度着重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以及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大众传播互联网 随着现代社会逐步趋向科技化电子化发展,互联网的在当代社会中的全方位应用,标志着信息时代已经全面来临。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社会公共部门,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系统传播途径,给人们营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昔日的人际互动关系变为人与信息环境的互动关系。传媒环境已经成为继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传媒对社会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对大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

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消费方式,多样化的生活使中学生的审美呈现明显的广泛性和多种选择性。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摆在广大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涵义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所谓媒介素养教育是指教育人们有效利用媒介以及培养基本的媒介素养传播资源的内容,理解大众传媒的本质,掌握运用传媒的基本技能,学会管理自己的传媒事务和传媒生活,建立与传媒合理互动的关系。简言之,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公众媒介素养的教育。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参与和建设性地享用大众媒体资源的教育。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媒介环境中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内容,促进他们塑造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有效的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

媒介融合的定义

媒介融合的定义 国外源流 媒介融合0(Media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DeSofaPool)提出"1983年他在其5自由的科技6(八"TechnologiesofFreedom)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0(theconvergenceofmodes)"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径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随着媒介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媒介融合呈现出诸多全新的特质"媒介融合的核心思想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0.近几年,不断有西方学者尝试对/融合新闻0或/融合媒介0做出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利伯格传播学院教授LarryPryor认为,/融合新闻发生在新闻编辑部中,新闻从业人员一起工作,为多种媒体的平台生产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并以互动性的内容服务大众,通常是以一周七日!每日24小时的周期运行"0.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融合媒介0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0"- 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RichGordon)便根据不同传播语境下Convergence所表达的含义归纳了美国当时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0的类型:1!所有权融合(ownershipC"nvergenee);2!策略性融合(Ta"tiCalc"nvergenee)3!结构性融合(StructuralConvergenee);4!信息采集融合(Information一gatheringconvergenee);5!新闻表达融合(St"rytellingorpresentationeonvergenee)" 同一年,美国的另一位学者戴默(Lor1Delno)和其他几位在美国鲍尔州立大学(BanStateuniversity)任教的学者在融合连续统一体:媒介新闻编辑部合作研究的一种模式中也提出融合连续统一体。这个新概念"他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媒介当时的实际情况界定了“融合新闻”的几种模式以及每一种模式的具体含义:1.交互推广(Cross一Promoti"n),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相互利用对方推广自己的内容,如电视介绍报纸的内容"2.克隆(cloning),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不加改动地刊播对方的内容"3.合竞(copetition),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如一家报社的记者编辑在某电视台的节目中对新闻进行解释和评论,某一媒介为自己的合作伙伴提供部分新闻内容等"4.内容分享(Contentsharing),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定期相互交换线索和新闻信息,并在一些报道领域中进行合作,如选举报道!调查性报道等,彼此分享信息资源,甚至共同设计报道方案,但各媒介的新闻产品仍然是由各自的采编人员独立制作的"5.融合(Convergence),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在新闻采集与新闻播发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利用不同媒介的优势最有效地报道新闻"多个媒介的记者编辑组成一个共同的报道小组,策划新闻报道并完成采编制作,并且决定哪一部分内容最适合在哪个媒介上播发"2 美国南佛罗尼达大学大众传播学院助理教授KennethG.Killebrew在2004年出版的专著5管理媒介融合:记者合作的路径,以及2005年美国出版的一本论文集5媒介组织与融合:媒介融合先驱案例研究6(油dz."分脚刀jzatz.助5and 命刀v巴曹即Ce:casestudz.esof旋dz.aCOnVel曹enc"Pz.oDeerS),-都是在媒介组织研究层面上获得的成果"西方学者还研究了/融合新闻0在媒介集团中的流程管理"/在多媒体的或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制片人和分配总编辑的角色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他们现在要考虑的已经不仅仅是在电视新闻中报道什么与如何报道,他们必须决定如何最好地同时在报纸!广播电视和在线平台上完成新闻报道"0.西方学者关于/融合新闻0研究的一个更有意义的观点是:新闻编辑部在融合媒介的时代将由传统的新闻传播管理转向/知识管理0"StephenQuinn的5融 合新闻:多媒体报道基础6用了整个第七章来谈这个问题,标题就是/智慧的新闻编辑部:知识管理与融合0"他认为随着新闻来源和信息渠道的剧增,在多种媒体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记者!编辑的主要职能已经不是采集新闻,而是对浩如烟海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意义,并使其转化为知识"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知识生产与管理的工作". 2006年4月,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副院长BrianBrooks教授在中国人民大 学的前沿学术讲座中,也专门指出/媒介融合是不可逆转的潮流"0

媒介融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当前,传媒领域正在发生着一场重大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技术的逐渐革新,尤其是现时网络化技术的推动,让媒介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化,媒介融合、发展与交互已经不可避免,我们已经迎来了媒介融合时代。 1什么是媒介融合 “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最先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所提出的,原本的意义指的是各种类型的媒介表现出集多功能于一身的发展动向。它的概念包含着狭义与广义两层意义,狭义上指的是将各种类型的媒介形态“融合”起来,以实现“质变”,进而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包括了:数字杂志、博客新闻等;而就广义而言,“媒介融合”其范围更为广泛,当中包含了所有的媒介及其相关要素的结合以及融合,其不但包含了媒介形态的融合,同时更包含了媒介作用、传播方式、所有权以及组织结构等不同要素之间的融合。 2媒介融合下的现状与问题 2.1虚假新闻泛滥新媒体的涌现,媒体形态的丰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等都有了不同水准的飞跃。但是,在其拥有积极意义之时,也存有着各种问题,有部分媒体总喜欢从“网友曝”当中“找新闻”,这也是导致假新闻产生的一个原因,一样是不容忽视的。比如2014年出现的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香蕉得艾滋病濒临灭绝等假新闻,便是某些网络媒体相互转发而发酵起来的。像上述的假新闻,没有进行深入调查便已经被进行发布,容易导致严重的影响,更严重者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繁荣。 2.2新闻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媒介的融合,虽然能够在一定水准上给予了人与人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与空间,不过同样会存有着不足,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包括其侵害了一般人的私隐,直到最后不得不走司法

媒介融合的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614287033.html, 媒介融合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卿力吴兰 来源:《新闻世界》2016年第03期 【摘要】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传统媒体不断创新以谋求更好的发展,新媒体也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媒介的融合发展引起学者的高度重视与研究。本文对媒介融合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与分析。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媒体;传统媒体;文献综述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最简单的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大学教授I·浦尔曾表示,媒介融合指的是各种媒介呈现出来的多功能一体化的一种发展趋势,并把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归结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当前学术界对媒介融合的定义主要为:狭义层面,是指“融合”不同的媒介形态,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手机报等;广义层面,则指对一切媒介及相关要素的汇聚、融合。 媒介融合概念起源于国外,然而当下国内对它的探究分析已经很多,覆盖的范围也很广。当前学者对媒介融合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新旧媒介的融合,其中对电视新闻编辑、报刊转型的研究更加重视。目前已有的研究,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媒介融合研究现状分析 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媒介融合进行有深度的研究分析,强劲的媒介融合趋势研究成为热点。徐沁的《媒介融合:新闻传播业的新趋势》,归纳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分析。在文中,她列举分析关于媒介融合给新闻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Lynn和Smith归纳出七大影响——对分销商的影响、对媒介各部门关系的影响、全球化背景的影响等;Don Corrigan教授强烈反对布什政府媒介管制的观点,表示这会产生对新闻多样性与民主性的影响,以及他将矛头指向记者的角色转变与新闻的质量受损等观点。这篇文章通过对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做出分析,让受众对媒介融合发展趋势有更全面的认知。 许颖在《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中表示,媒介融合是一个过程,具有分层次与分阶段的特征。她指出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媒介互动(媒体战术性融合)、媒介整合(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媒介大融合(不同媒介形态在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集合)。虽然当前媒介融合更多的是同时发生、各自推进,但是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无论媒体处于何种融合的层面,内容和服务都应是媒介最重要的关注点。 除了研究媒介融合的趋势之外,也有学者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具体融合发展问题进行探究。柳邦坤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问题探析》中,分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发展问题。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各自优势与特征:传统媒体在组织与管理、采编能力等方面具

媒介素养文献综述范文(1)

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综艺节目对比研究 文献综述 (专业姓名学号) 摘要:文章主要以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状况为本体对象,试图厘清媒介素养由欧洲引入中国的历史脉络,媒介素养概念本土化的过程与成果,媒介素养研究内容的发展过程,媒介素养研究意义的探讨源流,国内媒介素养的五大研究主体的状况以及媒介素养研究的个案新趋向。通过文章初步认清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所处的地位与方位,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众传媒大学生传媒人农民公民 引言 媒介环境的不断解构与重组,使得21世纪的新媒体环境所成为了一个引导并决定着人们生活与思想观念的拟态环境。面对媒介声势浩大的舆论进攻,作为一个现代人,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与何种角色接触、面对与探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并理性地厘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已经成为了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全新素质,即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它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式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人文素质。当代中国媒介素养的研究主体可以大体分为五类,即媒介从业人员、大学生、青少年、公民以及农民。不同的研究主体体现出不同的媒介素养要求,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同的话语构建型态。另外,一些针对事件本体的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成为审视媒介素养的一类新的视角。 1.媒介素养概念与内涵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一个舶来词。而从中国语境来看,素质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汉语《尔雅·释鸟》一文:“伊洛而南,素质,五彩皆备,曰翠。”现代汉语所用素质一词,实际上来自于日语的“素质”(soshitsu),而日语的“素质”,则是意译了德语的Aulage 一词,原意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素质,注重人的本性,素养是素质的同义词,不过素养一词更强调养成和培育,强调通过学习以后达到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以及实践活动。[1]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内容 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2、评价 1)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他认为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2)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二)媒介即讯息?? 1、内容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 2、评价 意义: 1)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2)强调媒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缺陷: 1)把媒介技术看作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极端性 2)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制度对它的制约——片面性,因为媒介是人创造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也反过来规定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1、含义 1)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 2)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2、评价 麦克卢汉主张将媒介这样划分,是为说明正确运用它的重要,给人以启示。各种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对媒介的研究应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但是这种分类的确有些牵强而且似是而非。 (四)地球村 1、内容: 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2、影响 地球村的出现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影响,人与人,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相互依赖性

认识媒介文化-笔记

尼克·史蒂文森,现任教于英国诺丁汉大学社会学和社会政策学院。主要讲授《社会文化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和《公民权利、身份认同与全球化》(Citizenship, Identity and Globalization)等课程。 1987年,尼克·史蒂文森以一等奖获得克立大学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学士。19991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于1995年出版,收录于《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一书(Avebury出版)。从1991年起,担任谢菲尔德大学社会研究系讲师。2001年赴诺丁汉大学任教。 1996年,史蒂文森和他的同事彼得·杰克逊、凯特·布鲁克斯有机会进行一项对男性生活方式杂志的研究。研究成果于2001年与由政体出版社(Polity Press)出版,书名为《男性生活方式杂志的意义生成》(Making Sense of Men's Life Style Magazines)。史蒂文森最近的著作有朗曼(Longman)出版的《媒介转型:全球化、伦理和道德》和编著的《文化和公民身份》(公司出版)。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公民身份、世界主义和文化等等。

内容提要 《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和大众传播》(以下简称《认识媒介文化》)一书是1995年由塞奇(Sage)公司出版的。该著作先后被译为西班牙语和汉语,中文版由王文斌翻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2002年,《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在英国出了第二版,主要是增补了一些有关网络等新媒体的内容。 《认识媒介文化》对当代社会理论试图探讨媒介在文化生产和文化再生产中的地位的种种方法做了批评性的审视,阐述了一般社会理论与一系列有关媒介和信息的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并重新评价了意识形态、结构和行动者以及媒介等等在道德准则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日益全球化的大众传播已经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内容。然而,媒介文化到底有何意蕴?和其他研究领域相比,传播领域的重要性有多大?大众媒介的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其他各个方面有何关系?不同的传播媒介已怎样改变了时间的和空间的关系?媒介文化是否再生产了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而电子传播又培育着什么样的身份认同?最后,在思考上述问题时,我们应当了解的主要理论家都有哪些?——这些问题,

媒介融合发展心得体会

媒介融合发展心得体会 媒介融合发展心得体会 我国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已近二十年,但媒介融合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就长沙来看,媒介融合已取得诸多重要进展,但作为国内唯一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长沙的媒介融合显然不能满足于此,还需面向未来,立足长远,从理念与实践上进行高瞻远瞩的谋划与探索。 一、拓展媒介融合内涵,树立更开放的媒介融合理念 媒介融合本义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过程,主要是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的融合发展和新闻媒介的融合发展。万物皆媒时代,我们需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急剧变革中的媒介,从而拓展媒介融合的内涵。因此,半个世纪前,产生了“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媒介除了新闻媒介外,还包括道路、货币、服装、住宅、时钟、交通工具等一切承载信息的器物。也就是说,广义上的媒介包括人类用来传递与获取信息的一切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因此,广义上的媒介融合是指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与融合,包括媒介的形态、功能、所有权、组织结构、传播手段等要素的融合。 当前,万物皆媒已是社会共识,万物互联也正成为社会现实。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人人都拥有了“麦克风”,快速发展的QQ、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与自媒体,已成为我们信息获取和交流表达的重要方式;支付宝、淘宝、百度、京东、美团等互联网APP,在提 供服务的同时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抖音、快手带来了短视频的狂飙突进与无处不在,短视频正成为人们新的社交形式与生活方式。继续推进媒介融合,必须顺应传播科技与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突破固有的新闻媒介融合樊篱,探索新闻媒介与其它媒介、乃至社会其它系统的重组与融合,推动长沙在文化、经济、服务、治理等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 二、推进媒介与城市的融合,建设“中央厨房” 城市,既是物质实体与物理空间的存在,也是媒介的存在。十多年前,就有专家提出“媒介城市”的概念,认为随着媒介技术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城市日益成为媒介与建筑的复合体,实现虚拟城市与实体城市的融合,建构着流动与可沟通的城市。 长沙是湖南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它汇聚和处理着众多资源与信息,吸引着人们从天南海北来此汇聚、交往并建立关系,记录着有关自身的历史与现实,并实现这些内容的存储、处理与传播。作为媒介的城市,长沙更是由各种关系网络建构起来的可沟通与交流的媒介空间。因此,“智慧长沙”“我的长沙”等APP的推出,可视为长沙对“媒介城市”建设的探索。可以肯定的是,“媒介长沙”绝不只是建设几家新闻媒体内部的“中央厨房”,更要坚持开放的媒介融合理念,充分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前沿技术,建设城市沟通交流、社会管理与服务的系统中枢——智慧、智能与数字化的“长沙中央厨房”。 三、正视媒介与人的融合,从人机融合走向人机文明 媒介融合日新月异,媒介与人的关系发展走向始终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在传统媒体时代,人类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呈现出“人的媒介化”生存状态。但无论是传播者主体论、受众中心论还是传播者与受众双主体论,人总是处于主导地位。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赖大彬1,徐叶巧2 (1.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福建龙岩364012;2.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当前,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来源,媒介对社会发展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从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三方来分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继而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传播者的新闻工作者、学校、家长以及作为接受者的受众、学生等应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29(2010)06-0085-03收稿日期:2010-06-20作者简介:赖大彬,男,福建上杭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新闻理论及媒介经营管理。 龙岩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 2010年12月 第28卷第6期December 2010 Vol.28No.6相较于国外上个世纪30年代就已兴起的媒介素养教育,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自1997年发端以来,距今才跨越13个年头。从第一篇研究媒介素养的论文、专著,到媒介素养教育硕士点的建立,再到“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的开展,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网站的开通,这些年来,我国媒介素 养教育研究正一步步壮大,发展。 [1] 那到底什么是媒介素养?当前,媒介素养教育是怎样的发展现状?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应怎样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正如麦克卢汉描述的那样,在“地球村”的今天,信息高速公路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而媒介作为信息的载体,对人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人们在媒介消费时间上的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在各国受到很大的重视,在发达国家甚至已形成系统而完善的教育体系。在了解媒介素养及素养教育之前,首先要区分“ 媒介”和“媒体”的关系。“媒介”是“使双方(人或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2]771 。在 此意义上,它是指传播通道中的中介物,如各类手书媒介、 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等。而媒体则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3]今天媒体更多的被理解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由此可见,相较于媒体,媒介辐射范围更大,涉及面更广。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媒介素养”理解为“媒体素养”。但既然媒介作为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它自然成为意识的载体,就不可避免地带有 阶级和阶层的烙印,它还是有代表着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或者渗透着某种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意义重大。 目前,媒介素养还尚未有统一权威的定义,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作出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 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3]1 尽管我国关于 媒介素养的定义,学者归于研究需要,依然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态。但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比较短,本身还不完善以及人们对媒介素养认识的角度不同,依然没能跳出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提出的定义范围。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针对普通公众,其内容包括教授他们如何科学地、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大众传媒的角色、性质和功能,建立起对媒介信息系统的批判性意识;提高对不良媒介信息的免疫力和对不同价值信息的选择性,最终学会有效利用媒介为个人成长和整个社会向着民主法制方向发展服务。 当前,生活节奏的加快及流行快餐文化的盛行,使人们疲于接受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海量信息,成为信息的奴隶,惰化了对信息的思考和梳理的能力。加之,媒介在承担着监测环境、传递信息、反映社会、提供娱乐的同时,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出来:暴力色情信息充斥媒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传递,传播形式的通俗化、游戏化极大地削弱了一些原本庄严、崇高的人文精

新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发展的五大趋向

新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发展的五大趋向 新媒介融合进一步促进了“日常生活媒介化,媒介生活日常化”,新媒介技术的内在偏向性扩大了异质性社群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对新闻交流主体产生影响,改变了专业化新闻生产传播的垄断格局,主流媒体呈现出五个方面的发展趋向:“公共新闻媒体”向“公众新闻媒体”转型;“新闻生产开发者”向“新闻生产消费者”转型;“高技术新闻”向“高情感新闻”转型;“单一性新闻”向“复杂性新闻”转型;“客观性新闻”向“浸润式新闻”转型。 标签:新媒介融合;主流媒体;异质性社群;舆论 新媒介融合进一步促进了“日常生活媒介化,媒介生活日常化”,形成了新的媒介语境。新媒介融合语境打通了异质性社群 新媒介融合语境下,传统主流媒体的“主流”体现不在于内容数量或质量,而在于如何将适宜的内容与适宜的受众相关联,动态反映其需求;其效果的衡量和影响不仅与威权者的宣传、新闻专业人士的把关或专家学者的权威意见相关,也与大量呈现在新媒体融合平台上的异质性社群意见指向相关。由此,笔者将围绕主流媒体五个方面的转向进行分析。 一、参与:“公共新闻媒体”向“公众新闻媒体”转型 公众新闻与公共新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显示了传播权力由专业化大众媒体(PGC)向公众草根(UGC)的转移,异质性社群信息分享和互动成为公众新闻的根本特征。 公共新闻媒体的传播主体是专业化的信息生产者。在此概念下,大众媒体特别是主流大众媒体,自觉地在整个信息生产、传播的过程中满足人们的知情权,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纽约大学新闻系教授Jay Rosen认为,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包含这样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 公众新闻的主体是异质性个体或社群。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作为社会主要价值观构建者的主流新闻媒体逐渐由公共媒体转化为公众媒体,“共同在场”的环境中,异质性社群以“对话”的形式保持着对新闻呈现或规避干预的延续性,改变了媒体机构、记者的核心位置。新闻呈现或规避不再仅是专业把关的结果,精英意识与草根精神共同存在于新闻传播之中。韩国公民新闻网站Oh My News强调“人人都是记者”,凸显异质性社群对新闻信息生产传播的主体性;美国公民新闻网站New West选用“未经过滤的”这个字眼来形容公众投稿发布的信息,“你发布的信息也没有必要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编排好的文章。……任何你想写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我们的网站进行发布。我们就是要听到你们心中最真实的声音”

媒介融合表现

三、现状:多种探索并行 当前,各地的传统媒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了适合自身的媒体融合路径。 1.传统媒体的资源整合或重组 传统媒体通过资源整合或重组,以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和互补,从资源上更好地实现融合。首先,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传媒集团把旗下的百视通和东方明珠两家上市公司重组进行整合。根据上海文广发布的重组方案显示,将由百视通收购东方明珠,合并完成后,上海文广将只保留百视通一家上市公司,预计重组后新百视通公司,将成为传统媒体领域首个跨越千亿市值门槛的传媒公司。 其次,解放报业集团与文新报业集团合并为“上海报业集团”,合并后的上海报业集团总资产规模达到208.71亿元,净资产为76.26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报刊集团。 第三,传统媒体通过整合其旗下的新媒体资源,成立新媒体集团。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分别成立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公司、安徽新媒体集团和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 传统媒体基于现有资源的整合或重组,无疑在短期内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缺乏互联网平台,长期效果还有待努力。 2.推出各类新闻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 为了抢占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新意识形态主阵地,各级各地新闻机构纷纷推出新闻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在新意识形态主阵地上快速卡位,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推出的新闻客户端是其中的典范。 首先,2014年6月11日,“新华社发布”客户端正式上线。次日,全新的人民日报客户端正式上线。但是由于中央级媒体既没有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等区域化媒

体的本地化优势,又没有搜狐客户端等互联网媒体的平台化优势,虽然刚推出时声势浩大,但是实际效果一般。 其次,2014年6月16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推出“浙江新闻”移动客户端和浙江手机报(升级版)。新闻客户端一方面应最大限度地与其他媒体合作,形成多层次、全立体的大型平台;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服务类客户端入驻。在这方面,浙报集团打造具有“党报特质、浙江特点、原创特色、开放特征”的“三圈环流”新媒体矩阵就是典范。其核心圈是以“浙江新闻”移动客户端、浙江手机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及视频新闻等四大媒体为核心,构建“四位一体”的网上党报,打造浙江权威新媒体平台。紧密圈是由边锋网新闻专区和新闻弹窗、云端悦读PAD客户端、边锋互联网电视盒子、钱报网、腾讯·大浙网新闻专区以及各县(市、区)域门户构成,将现有数千万互联网活跃用户转化为主流新闻传播对象。协同圈则以微博、微信等第三方网络应用和专业APP为主,传播主流价值。目前,浙报集团媒体法人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及专业APP已经有200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重金打造的浙江新闻客户端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下载用户已经突破500万户。 新闻客户端无疑能够在短期内满足上级的政治任务,但是如果不能够搭建巨型用户量的平台则长期效果很难保证。 3.互联网收购传统媒体的“倒融合” 媒体融合的主体无疑是互联网,目前,除了浙报传媒、博瑞传播等传统媒体在不断以收购进行战略布局外,互联网巨头更是在通过收购来布局传媒业,以更好地实现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 首先,在阿里巴巴并购方面:一是阿里12.2亿美元入股优酷土豆。2014年4月28日,优酷土豆与阿里集团宣布建立战略投资与合作伙伴关系,阿里巴巴和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