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实现生态经济的产业空间分布研究——以海南省为例

区域实现生态经济的

产业空间分布研究

以海南省为例

王晓云1。丁四保2

(1.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海口570228;2.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春30024)

摘要:根据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及区域生态功能区划原理,以海南省为例,对其经济发展条件与生态系统状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经济功能区划;最后,根据区划结果对海南省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布局进行评述与建议。

关键词:区域;生态经济;产业空间;海南

中图分类号:FOrl.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08)03—0104—05

TheStudyofSpatialDistributionof

AreaIndustryforEcologicalEconomy

————TakingtheCaseofHainanProvince

WANGXiao.yunl,DINGSi-ba02

(1.SchoolofEconomics,HainanUniversity,Haikou570228;

2.SchoolofCityandEnvironmentalScience,Noa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

Abstract:Accordingtotherelatedtheoriesofregionaleconomicsgeographyandidentificationprinciplesofecologicalzones,thepapertakesHainanProvinceforinstance,andanalyzesitseconomicaldevelop-mentandecologicalsystemcondition.Furthermore,onthebasisoftheanalysis,thispaperdividestheprovinceintozonesaccordingtodifferentecologicalfunctions.Atlast,itrecitesandmakessomesugges—tionsonspatialdistributionofHainan§industry.

Keywords:region;ecologicaleconomy;industryspace;Hainanprovince

一、引言

1.经济地域的产业空间结构原理概述

经济地域的产业空间结构是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在一定地域上的空间组合关系。具体来说,就是指经济地域的诸经济内容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与地域上的组合形式¨J。从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角度说,生产力发展是产业空间结构发展的原动力,随着产业革命的不断发展,产业空间结构在各个地域才能不断形成并发展起来。但是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段内,一个地域的产业空间结构是根据自身的其它因素特点形成并相对固定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在生产力水平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条件对区域产业空间结构格局、结构内容、网络关系与布局特点等均有着重要影响,从而形成了地域间经济结构的区别与特点。

一般来说,地域产业空间结构可以根据地域区位不同或地域产业功能不同两种方式进行划分。由于本文中将主要讨论区域为实现生态经济而形成的区域内产业空间分布问题,因此这里只考虑由于地域产业功能不同而进行的产业结构划分。即根据各地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发展优势,

收稿日期:2007—08—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6&ZD038)

作者简介:王晓云(1977一),女,江苏扬州人,海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区域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生态经济;丁四保(1952一),男,河北人,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

?104?

并与其它地域进行相互产业分工与竞争,逐渐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结构。

2.生态经济功能区划分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因素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能否保持在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之内,成为人类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如果经济活动所耗费的资源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了承载力阈值,则必然会引起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虽然区域间可以存在物质流动和环境资源流动以进行区域间承载空间的交换和相对扩容(比如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区域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资源使用和环境侵害),但从整体来看,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这种耦合作用必然要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要真正实现区域乃至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遵循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之间的耦合规律。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以保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

而对于一个经济地域来说,要在区域内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要根据区域自身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和特点,调整本区域内的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合理地将不同的产业安排在最适合其发展的子区域内,从而从地域整体角度将经济发展控制在自然环境承载力水平之下BJ。

区域产业空间开发的功能区划就是通过划定各类功能区,使尽可能多的经济社会活动配置在低环境敏感性、低开发成本、高发展潜力的区域空间,从而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下面将以海南省为例,对省域空间开发功能区划的方法进行初步探讨,以进一步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同时能够降低资源利用成本,并进行生态保护的产业空间分布方案"J。确定了不同经济、资源和生态组合对应的空间开发功能类型,在此基础上,对海南省进行了以县市为单元的功能分区,将其作为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开发调整的依据。

二、海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划

目前,海南省政府在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方向时,不再将海南除海口以外的地区看作是县域经济,而是计划将海南作为一个经济整体来进行分工性发展。考虑到海南省陆上地域比较狭小,这种进行统一产业分工的发展战略有着一定的可行性,如果能够有效地提高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并且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无疑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区域经济发展创新。但是,既便是产业分工也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潜力,考虑到海南的地方经济发展程度仍属于县域经济范畴,且彼此并不均衡的客观情况,有必要先进行必要的经济区划,这也是进一步实现区域生态经济而进行产业布局的前提分析基础。

深入到海南省县域经济内部观察,会发现各市县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既体现在海南省县域经济总量上,也体现在人均GDP水平上。2006年,除海口市以外的全省17个市县中,GDP总量最大的三亚市为102.01亿元(如果将三亚市的发展特殊性抛开,则GDP总量最大

①敖丰束霹于海南省2006年统计套报。

⑦这王仍是除三王以外的县市,三王市2005年人均GDP南选14558元,为曩高。

的为儋州市71.53亿元)①,总量最小的五指山市为6.45亿元。而2005年人均GDP最高的昌江市(11927元)⑦是最低的琼中县(3000元)的4倍。县域经济均衡、快速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必须解决的“瓶颈”问题。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就是要清楚掌握不同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根据其产业结构特点制定适宜的经济发展策略。

从人均GDP角度来看,仍以2005年数据为截面数据,则柱状图情况如下所示: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剐)00

2000

2005年海南省各地区人均GDP(元)

群#雌妇端辨帮荆糍㈣群∥移糍嬲摧啪》删豁》罐∥#簪《≮《鬻

东乐儋临澄昌

方东州高迈江

琼五屯保自定

中指昌亭沙安

三文文琼陵

亚昌宁海水

图1海南省区域经济差异

资料来源:海南省统计局网站(www.statistic.hainan.gov.cn)

这里我们除了能看出岛中地区的人均GDP(4691.17元)明显偏低外,暂时看不出东、西海岸两个地区有什么很大差距,甚至西海岸地区的东方、临高和昌江的人均GDP超过了10000元。而实际上两个地区的平均值也的确十分接近,东、西海岸地区分别为10042.8元和8636.67元。但通过直接观察我们不难看出,相对于东海岸地区(除三亚外)的比较整齐的柱状图,西海岸地区具有明显的不规则性,换句话说,也就是人均GDP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对比区域间的异同,我们可以利用离散系数来衡量。海南省东、西海岸及岛中地区各市县(除海口市和三亚市)人均GDP的离散系数分别为0.245、0.335和0.324,西海岸地区各市县人均GDP的离散系数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区域。其中东海岸地区系数最低,说明该区域经济最为均衡,而相应的,系数最高的西海岸地区则经济相对差异性较大。

尽管西海岸地区各市县的经济情况相对来说差异性较大,似乎纳为一个经济区域有些牵强,那是否说明海南省内的县域经济区域划分就没有意义了呢?我们可以计算出整个海南省县域经济人均GDP的离散系数为0.429,远远大于以上三个地区各自的系数值。也就是说,相对于海南省整个地区来说,西海岸地区的经济差异就相对比较小了,因此,也就证明初步将海南省县域经济划分为三个区域是较为合理和有效的。另外,从产业结构上来看,东、西部沿海

?105?

地区的经济支柱也不尽相同,在第一产业比重都较高的情况下(农业的重要地位在全海南省都十分明显),东部地区大多县市的第三产业比重都在40%以上,说明其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贡献很高,而西部地区由于有洋浦工业区及传统工业的存在,有部分县市的第二产业比重达到了40%以上,其它还主要依靠农业为经济支柱卜o。

而从地理特征来看,海南岛外围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其中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山地中散布着丘陵性盆地。丘陵则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部等西海岸地区。而东海岸地区多为滨海平原,地势平缓。三个区域恰好呈领奖台形状分布,各自有着不同的地貌特征。因此,从经济水平的相近性、区域内部的完整性以及地理条件的相似性这三个因素出发,大致可以把海南省县域经济划分为东海岸、西海岸以及岛中三个经济区域。

三、海南省生态系统现状评估

1.省域生态系统评价

如果结合海南县域生态系统评价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济发展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负相关性。如图2,全省生态质量呈现由中部山区向外依次降低的趋势。处于中心位置的白沙、琼中、通什(五指山)的生态环境处于理想状态,而中部地区也恰恰是海南地方经济中最薄弱的区域。而在沿海区域中,生态退化程度也是以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东北地区为最严重,而其它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地区都处于一般和良好状态”-。

图2海南各地方生态系统评价图①

如果与前面海南省经济区划相对应,我们也可以根据海南省生态系统状况将其也划分为三个区域,即东北区、环岛沿海区和岛中区。虽然海南省是我国自然环境与资源保护得较好的省区,但是仍然没有脱离出经济发展导致生态退化的传统结论,说明海南省经济增长模式仍基本属于非持续性。

2.海南省生态足迹测量分析

目前我国许多学者都着手计算各地区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的时间序列变化,以得出区域生态赤字的变化及未来趋势,并以结论作为判断区域经济可持续性的重要依据。海南大学旅游学院的符国基老师多年来从事海南省生态足迹的测量及计算工作,并在相关领域发表多篇论文。下文所绘制的海南省生态足迹相关图表均是引用其文献中数据加工处理而成M垧。图3是海南省自建省以来到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也可称生态需求)的柱状堆积图,从中可以较清晰地看到16年间海南对各类生产型土地的需求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增长较快的是海洋、石化能源用地和草地,分别是1988年需求水平的9.41、8.52、2.96倍;而耕地生态需求则保持较为平稳水平。.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这里所体现的海南省人均生态需求,如果考虑到海南省人口增长率(一般都保持在8‰一10S左右,2006年为8.86‰),则海南省总的生态需求增长速度要更快一些。

圈3海南省人均生态足迹变化I公顷,人)

同样,从图4中可以看到从1988年到2004年海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即生态供给)的趋势变化水平,总体呈逐年下降状态。但与人均生态足迹不同的是,前者只有海洋、石化能源和草地的生态足迹增长较为突出,而在生态承载力方面,则是所有类型的生产用地都有所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都十分相似,都在19%一23%这间,与平均下降比率(22%)很接近。这可能是由于承载力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人口基数不断增大所导致的,因为从海南区域资源角度来看是相对固定不变的。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图5,以观察海南省16年的生态赤字动态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蓝色线表示逐年下降的人均生态供给水平,而橙色线则表示逐年上升的人均生态需求水平,两条线之间的空间代表了生态水平的盈余或赤字状态。而红线则清楚地表明了生态赤字的出现及增长幅度,不难观察,低于0的部分为生态盈余时期,从1999年开始出现赤字,并不断增大。从整条线的倾斜水平观察,赤字的增长率一直是平稳增加的,并没有因为生态省的建立而放慢速度。结合前面曾经提到的海南省各项优良的生态指标,两种生态结论似乎相互有些矛盾,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区域生态经济政策的效率还存在一定问题,这将在下一小节进行探讨。

①田片赍抖表白干马荣华.胡孟春<基于Rs与G玲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以海南岛为倒)。<热带地理)第21卷第3期.2001(9)。

⑦符国基,《海南省历年生态足迹计算厦生态可持续性评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5)。

?106?

2.52.1.5lO.5O

-0.5-1

图4海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公顷,人)

/7

/~“一8

。。厂—7/.。.........∥■。.

.,lJ

厂/

一Z

一海南人均生态承载力

一海地人均生态足迹

一海地人均生态赤字

四、海南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存在的问题及隐患

通过前面对海南省生态经济政策的概括以及海南省目前生态环境所处状况的描述,虽然海南省政府相对于其它区域政府来说更有重视生态问题的传统,也一直都在坚持实施区域生态经济政策,力图在保护生态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发展区域经济,而且也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现两个问题。

1.生态指标高迭标率与生态赤字日益严重并存

由于是中国生态示范省,海南省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区域生态经济政策方面都非常重视,政策制定也十分完善,从一污染治理到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包括了生态保护的方方面面。如果单从各项生态指标上看,海南省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在我国都处于前列,不论是污染水平控制还是空气质量在全国范围看来也是优质的。2006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5.6%,城市(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含量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80.7%的监测河段和82.4%的监测湖库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总体保持良好,一、二类海水占82.2%,绝大部分监测海域水质处于清洁状态。全省共有环境监测站20个,自然保护区6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①。一切都表明海南的生态环境是没有问题的,这与海南省政府致力打造的“旅游胜地”和“最适宜人类居住地”的形象十分吻合。

但是如果先撇开指标不看,单看海南省生态系统退化情况和近年生态赤字变化趋势,我们仍然能够得出海南经

①引自于海南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呈负相关关系的结论。而生态赤字的逐年升高,尤其是增长率与我国平均生态赤字增长率不相上下,更能够说明海南省的经济发展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在讨论生态经济政策时,曾经强调过生态经济政策的重要意义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对生态资源和环境进行有效保护,保持生态恢复或不退化状态,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如果海南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近几年的增长率都保持在10%左右,2006年达12.5%),生态赤字仍在日益扩大,这说明生态经济政策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率。

分析其原因,可以从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考虑,海南目前及未来的几年将重点发展现代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同时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海洋业和旅游产业。在海南省当前各类生态性土地中,对生态赤字贡献最大的分别是石化能源用地、海洋和草地,各占海南总生态赤字的40%、27%和30%;对生态盈余有贡献的是耕地和林地。这说明,一方面,海南的热带气候导致其耕地和林地拥有较强的生产力,农业一直保持着动态的生态平衡,没有对区域环境造成负效应。而另一方面,作为海南重要经济支柱的石化及海洋产业,由于近年来发展速度加快,生态需求大于生态供给,从而产生了赤字。其中,石化能源在国际上制定的相关标准中并不存在生态承载力,因此只要是相关产业必然会给生态系统带来纯赤字,但是由于海南省林地较多,生态生产力较强,可以吸收相当一部分由石化产业产生的二氧化碳,从而会减弱该产业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而海南是中国所辖海域最大的省份,丰富的海洋资源使海南省将海洋产业也纳入到经济支柱产业中来,但近年来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增长速度已经超出了其承载能力。据估计,从1999年至今,海南省每年的海洋捕捞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左右,海洋水产养殖量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30%左右,从而导致其占生态赤字的比重越来越高。

因此,从各项生态指标看,比如森林覆盖率及空气、淡水及海洋的清洁程度等,海南目前还都处于良好和优秀的状态。发展起来的石化产业和海洋产业所造成的部分生态赤字被耕地和森林产生的生态盈余所抵消。但是,并不能因为抵消而忽视赤字存在的客观性,要实现未来海南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支柱型产业所需要制定的生态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2.东部、西部沿海地区生态系统退化程度一致

虽然海南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侧重产业不尽相同,第一产业比重基本都在50%左右的条件下,前者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后者则相对注重第二产业发展。但是从海南省生态系统评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地区的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基本相同,都处于一般和良好状态之间,在北部地区则都有较差区域存在。这说明东部地区并没有因为第三产业的兴起就减弱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如果不加以监管和治理,旅游业很可能会带来相应的旅游污染。近几年来,海南省一直致力推广“生态旅游”概

?107?

念,但从目前开发的旅游项目来看,基本没有符合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即不对自然环境造成任何影响。目前海南拥有大大小小几十个自然保护区,基本每个都建设了旅游度假村对游人开放,同时每个市县都在努力招揽游客,而并没有对本区域所属自然保护区进行相应的旅游人数控制。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逐年提高,人们的高级精神需求自然会增加,可以预见,未来到海南旅游的人数还会不断上升。如果现在不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生态旅游的品牌可能会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意义。

西部在小范围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目前更注重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在省政府确定的十大支柱产业中,第一支柱产业就是油气化工产业。根据规划,洋浦将出现一个石化产业群,撑起海南经济的半壁江山。目前已经建成800万吨炼油项目并在2006年9月投产,并以此建设一系列的重化工业项目形成相关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改变海南的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可以预见,重化工业的建设将在未来几年完全扭转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构。由于产业集群是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宗旨进行设计建设的,并使用了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因此,洋浦工业区的环境保护措施还是比较完善的。但在海南西部县域经济中的第二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服务于农业的,除了部分厂矿外,大多都是小型食品加工厂,比如糖厂、咖啡厂、农产品加工厂等等,规模小,并且生产工艺也不高,对环境必然存在负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监管并促进其产业升级。

五、实现生态经济的区域产业空间布局

1.海南省生态经济产业空间结构规划

在发展工业的区域结构分配上,海南可以立足于自身实际,始终按生态省的理念来培育产业发展。如前面所述,海南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基本是一致的。除东北部地区(海口市及其周围地区)是经济中心之外,海南的中心地区主要是以山区森林为主,尚未进行大规模开发,是人工育林的主体部分,也是海南生态系统的调节中心和基础;海南的东部沿海地区从自然环境上看,沿海多沙滩,沙质细腻,具有发展较为完善的传统旅游产业及热带农业¨。;而海南西部沿海地区则有传统的小型工业基础。并有洋浦等几个大型工业园区,有着发展工业产业的良好条件。

因此,按照海南各区域生态及经济特点,将大工业项目都集中布局在海南岛西部(尤其是重点的几个工业园区.比如海口工业区、老城开发区、洋浦开发区、昌江循环经济区、东方化工城),中部山区主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东部地区则依托自然环境优势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业、房地产业。这样既避免了乡镇工业遍地开花造成区域生态的整体恶化,又可以通过对重点工业园区的建设提高产业的规模和质量水平。

2.区域合理产业空问分布及生态经济的实现

西部工业区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地区政府也要密切关注对当地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虽然西部工业区是在实施生态工业和循环工业的基础上设计建设的,但在整个产

?108?业链尚未完全形成,物质循环圈没有在各工业企业间闭合的情况下,尤其注意排污去向和处理。严格执行省环保局所规定的各项生态监控,不能因为是区域产业规划所提倡的工业项目,又能够为当地带来经济发展机遇和就业机会,就盲目放松监督,大开绿灯。海南省生态经济的实现需要区域的整体性实现,而不是由于产业发展在各地区间的分工而导致生态区域与经济区域的明确区别。因此,虽然海南的中部山区是整个海南生态系统的主体部分,但西部工业区本身在发展产业经济的同时,也要在区域内部形成有效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机制,才能够缓解中部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压力,减弱海南省生态赤字扩大的趋势。

中部五指山地区由于人口相对较少,可以适当降低地区政府的经济发展压力,同时鼓励当地居民发展生态足迹较小的热带种植业,从而进一步限制对山区森林的开采。地区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森林及其它自然资源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综合生态价值,比其开采出来变成商品的价值要高出数倍博J。同时,对于中部地区对整个省区所做出的巨大的生态贡献以及放弃的部分经济利益,也应由省政府从全局角度出发,以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提供生态补偿,用于提高当地居民福利水平及种植产业发展资金。从经济效益角度实现山区林地的生态价值。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以发展旅游业及第三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因此更应着力打造宜人环境。一方面,东部各市县政府应重视加强各地区中心县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小城镇环境,精致人文社区,为游客提供方便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则应重视东部自然景观的生态经济价值,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内的度假村管理。由于这种度假服务区与周围自然环境联系十分密切,人类生活很容易对周围生态系统和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应提倡节能房屋的使用以及度假休闲区的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妥善处理∽J。从而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隐性污染,影响东部地区生态质量,加强旅游产业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M].科学出版杜,2001.

[2]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等.区域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马蓓蓓,薛东前,阎萍,代兰海.陕西省生态经济区划与产业空间重构[J].干旱区研究,2006(4).

[4]王晓云.海南省县域经济区域划分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3).

[5]马荣华,胡孟春.基于RS与GIS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以海南岛为例[J].热带地理,2001,21(3):9.

[6]符国基.海南省历年生态足迹计算与生态可持续性评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5).

[7]王锋.自然资源产权、价格与环境资源保护——关于海南生态省建设问题的讨论[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0(6).[8]唐晓阳,孙善根.经营海南生态资本[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9]欧阳志云,赵同谦,赵景柱,等.海南岛生态系统生态调节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8).

(责任编辑:唐杰)

区域实现生态经济的产业空间分布研究——以海南省为例

作者:王晓云, 丁四保, WANG Xiao-yun, DING Si-bao

作者单位:王晓云,WANG Xiao-yun(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海口,570228), 丁四保,DING Si-bao(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春,30024)

刊名:

软科学

英文刊名:SOFT SCIENCE

年,卷(期):2008,22(3)

参考文献(14条)

1.海南省2006年统计公报

2.这里仍是除三亚以外的县市,三王市2005年人均GDP高达14558元,为最高

3.马荣华;胡孟春基于RS与GIS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以海南岛为例[期刊论文]-热带地理 2001(03)

4.符国基海南省历年生态足迹计算及生态可持续性评估[期刊论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6(05)

5.海南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6.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 2001

7.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区域经济学 2003

8.马蓓蓓;薛东前;阎萍;代兰海陕西省生态经济区划与产业空间重构[期刊论文]-干旱区研究 2006(04)

9.王晓云海南省县域经济区域划分实证研究[期刊论文]-生产力研究 2006(03)

10.马荣华;胡盂春基于RS与GIS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以海南岛为例[期刊论文]-热带地理 2001(03)

11.符国基海南省历年生态足迹计算与生态可持续性评估[期刊论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6(05)

12.王锋自然资源产权、价格与环境资源保护--关于海南生态省建设问题的讨论[期刊论文]-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0(06)

13.唐晓阳;孙善根经营海南生态资本[期刊论文]-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03)

14.欧阳志云;赵同谦;赵景柱海南岛生态系统生态调节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研究[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2004(08)

本文读者也读过(1条)

1.王贵明.匡耀求.Wang Cuiming.Kuang Yaoqiu基于资源承载力的主体功能区与产业生态经济[期刊论文]-改革与战略2008,24(4)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f15406338.html,/Periodical_rkx200803025.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