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文化的社会学理论分析

快餐文化的社会学理论分析
快餐文化的社会学理论分析

快餐文化的社会学理论分析

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现代精神文化缺失的今天,快餐文化发展的格外迅速,从电视节目到网络小说,我们平时所接受的信息,几乎都是快餐文化。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思维模式日趋多样化。与此同时,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传统的纸质文明传承方式受到现代化媒体的重大冲击。在文化市场中,充斥着大量以电视和网络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作品。

这就造成了传统纸质书籍产业的解体,然后由阅读模式改变,社会风气改变引发的阅读文化的解体。

社会现代化的一大重要特征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电子通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时刻改变着传统文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工作效率,强调时间观念,尽可能快速地吸收一切可获得的知识和技术。这推动了“快餐文化”的快速延伸,其广度和深度令人咋舌。

虽然“快餐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以其特有的方式满足了人们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但这种满足多是不全面的、短暂的、表象化的,甚至有些“快餐文化”背离了文化的宗旨,一味地追求速度和索取,忽视了内涵建设。“快餐文化”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诸如通俗小说、噱头新闻、流行音乐、低俗电影之类的文化商品。这类作品所关注的不是文化的本质,不是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而是文化消费背后的经济利益。在这些方面传统纸质书籍以及创作文化比较落后也是政策发展引起的必然变化。比如,在我国,电视文化同消遣娱乐、广告宣传混为一体,也就是说我们在欣赏电视作品的同时必需收看商业广告。由此,文化和市场之间就具有某种“亲和性”。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文化创造者开始了标准化生产。这种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忽略了人们的差异性需求,也因此扼杀了个性。作为消费者只能选择顺从,购买整齐划一的文化成品,结果使得文化创造走上歧途。文化的生产和消费表现出无个性化,必然限制会文化的进步,束缚人们的价值观念,扼杀个人的创造能力。其将可能从阅读文化的解体,引发到整个社会的消费,创造,需求文化的解体。

同时,人们从标准化生产的文化作品中所得到的身心愉悦大大减少,我们日益成为由我们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的“附属品”。人们对于文化的崇拜逐渐异化为对文化作品的市场价值的崇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文化悲剧”。

“快餐文化”的异化已然给个人本身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危机。因而,我们要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快餐文化”的负面影响,不能任其肆意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也不能盲目自信于文化的自我修复。结合我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因素,我们能得出以下文化建设的启示:

(一)找准“快餐文化”的定位

很多人都认为,“快餐文化”是一种蓄意炒作、恶意膨化的文化。“快餐文化”的流行必然导致文化的沙漠化。不可否认,“快餐文化”的确存在着良莠不齐、急功近利的现象,但是也要看到“快餐文化”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应。针对快餐文化的影响,我们既要加强宣传教育,又要强化制度规范。“快餐文化”植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生活现实。因而,对“快餐文化”的态度应该是辩证的,不能一味否定快餐文化,因为它有存在的合理性。在某种程度上,它适应了在快节奏时代生活的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

(二)树立人的主体意识

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主体,文化作为人社会活动的产物。无论文化的价值有多大,它始终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因此,人类不能将自身的创造物当作终极理想,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具有批判性精神。人的创造之物应该体现人的精神。对待“快餐文化”,我们要持有

辩证否定的观念。人类实践的本质就在于不断扬弃,不断按照人的主体意识去重塑我们的文化生活环境,从而实现人的本性的回归。要树立人的主体意识就要明确自己作为主体应当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这就涉及获得需要物的途径问题。文化是人类生产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培养人主体意识的内核。因而,“快餐文化”作为当代人获取文化知识的一种途径,我们不可否认。但在汲取文化营养的同时人类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它体现在人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快餐文化”进行选择。这种选择更具理性精神,更注重人们内在的文化需要。我们不能被动地接受文化市场的供给,而是要学会选择那些真正深入人们内在世界的文化作品。

(三)弘扬“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文化领域,“以人为本”意味着文化必须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生存是人的基本需要。文化作为人存在的基本要素,构成人的本体成分。因此,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对于人的生存至关重要。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生存基础之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的最高追求,但是在异化的文化世界中,人类的自由发展受到制约,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因此,我们需要对异化的文化进行深刻反思。

(四)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

文化的异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它的商品化。商品化背后体现的是人类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因此,在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不能简单、草率地通过工业化模式生产单一化、低俗化、空洞化的文化作品。这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深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找准文化和经济的结合点,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文化精品。社会效益的好与坏,应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基本准则。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要坚持两种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五)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

“文化快餐”已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一部分,尽管“快餐文化”存在诸多的弊端。因此,文化部门应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净化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首先,要引导文化创造者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己任。鼓励文化工作者制作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通俗文化。要用主流文化引导快餐文化,用经典文化提升快餐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文化,表达的是国家的根本意志、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各级文化工作者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原则,走进人民群众生活中去创造更多优秀的文化精品。其次,文化执法部门要严格执行文化市场的准入制度,防止有害的、腐朽的文化糟粕入侵文化市场,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最后,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鼓励文化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进行法制、法规的宣传,加强社会教化的力量,动员全社会参与文化市场监督,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发展环境。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分析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学基础 课程论文 题目: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生活中的经济学分析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经济学已经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了。我们应该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现象,更科学的权衡利弊,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从而避开陷阱,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利益,为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有益和必要的帮助。 一、第三块三明治 罗斯福曾三次连任美国总统,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让记者吃,记者吃下去,总统又拿出第二块,记者勉强吃下去,没料到总统又紧接着拿出第三块三明治,记者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笑笑说:“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吧。” 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边际效用递减。当我们在消费某种物品的时候,随着消费量的增加,等量的消费品,带来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小。说得专业描述些,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将会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光存在于消费领域,也存在于生产领域。例如,有一个蛋糕店,它的蛋糕是烤制的,但只有一个烤炉。在只有一个人工作的时候,他既要烤蛋糕,又要接电话、招待顾客、清理桌子等,他每小时可以生产10个蛋糕。如果增加第二个人,他可以专心地烤蛋糕,每个小时能增加生产15个蛋糕。但如果再增加第三个人,烤炉前面就会出现拥挤,每个小时很难再增产15个蛋糕。如果再继续增加工人,每增加一个工人增产的蛋糕会越来越少,直到增加到某一个人的时候,不可能再增加产出,这时候边际收益下降为零。 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其带来的满足感会不断递减;同一享乐不断重复,第一次和第二次所获得的满足感最大。——戈森法则 二、是赚了还是亏了

社会学案例分析和案例模拟

案例分析(一) 一、关系的建立阶段 (一)基本资料 姓名:杨某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7年8月 文化程度:高中 婚姻状况:已婚(刚领结婚证书不久) 家庭成员情况:妻子徐某,安徽籍外来打工妹,现无业;父母亲均为征用土地退休工 家庭地址:上海市XX区XX镇XX村 犯罪及处罚情况:1985年4月7日杨某因犯强奸罪,抢劫罪和盗窃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因杨某在狱中服刑期间表现良好,2003年7月11日杨某假释回到家,假释到期日为2007年1月29日,剥夺政治权利7年,附加刑到七日为2012年7月10日。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父母亲以及兄弟共5人,杨某现与父母一起居住生活,父子和母子关系都比较融洽。 2.生活经历: 杨某家住农村,1985年杨某犯案前家中有5人。父母以务农为主,兄弟俩人都在读书,相对而言,家中生活较为拮据。杨某本人初中未读完就中途缀学,家处城乡结合部的杨某从小就有着对繁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了摆脱家庭贫困和自己的现状,他为此努力过,奔波过,辛劳过,但收入总是微薄。为了改变现状脱贫致富,他竟然数地,数处行窃,盗窃。做起了不劳而获快快发财的美梦来,由此一发不可收拾,并在犯罪的道路上越滑越远,越陷越深,直至犯下了强奸罪,抢劫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因杨某在狱中表现良好,1994年7月被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裁定为有期徒刑19年,剥夺政治权利8年,后又被4次减刑共计5年6个月。 3.主要社会关系: 杨某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到他假释回来,兄弟二人已有妻子在本村另行别居。 二、矫正对象问题研究与诊断 (一)对象的性格: 杨某的性格内向,从小孤僻,不善交友,平时闷声不响,但易急躁,鲁莽,行事草率。读书时他每天从家门到学校门,又从学校到家门,一放学就回家,不在外面玩耍,沉默寡言.他平时的所思所想不外露,别人看不出,也掌握不了。

宗教旅游案例分析之无锡灵山胜境

文化与艺术、信仰与科技造就的神奇――灵山。作为一尊高达88米、国内最大的青铜佛像,灵山大佛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宗教、历史和文化上,还体现在旅游上,灵山担负着带动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内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重任。大佛、大庙、大景区,浓郁的佛教气息,无处不在的信仰精神和感化力量--这是灵山大佛景区的宏伟蓝图。灵山大佛景区于1997年建成,占地面积约30公顷,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江南佛教文化的代表性丛林。使灵山在国内的旅游行业中取得了重要地位。 一期工程——灵山大佛(1994-1997年) 【主要项目设计】 建造项目——天下第一掌 天下第一掌为灵山大佛右手的复制件,它与灵山大佛右手形状、大小完全一样,以1:1的比例复制而成。手掌高达11.7米,相当于三层楼的高度,宽5.5米,手指直径就达1米,总重量达13吨,由此可见大佛的雄伟高大了。佛掌的印相为“施无畏印”,寓意驱除众生痛苦,令众生无畏无惧。 建造项目——百子戏弥勒

大型青铜艺术珍品名为“百子戏弥勒”,它高3米,宽7.8米,重9吨。斜倚而卧的弥勒神情和蔼,笑容可掬。在弥勒硕大的身体上,塑有整整一百个正在嬉戏耍闹的小顽童,各个形神各异,栩栩如生。 建造项目——祥符禅寺 始建于唐代、且几度兴废的千年古刹祥符禅寺。内有钟楼里设置有“江南第一钟”。重12.8吨,高3.5米,下口直径2.5米。 建造项目——灵山大佛(核心项目) 灵山大佛高88米,连同三层石头基座在内通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乐山大佛还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铜佛像。 灵山大佛佛体由1560块铸造铜壁板拼装焊接而成的。如果加上莲花座的440块,就刚好2000块。其中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其他每块铜壁板的展开面积平均4—6平方米,全部铜板展开面积可达到9000多平方米。总共耗用铜725吨,焊接它们的焊缝总长度达35公里。壁厚为6-8毫米。大佛的莲花座,共有四层莲花瓣组成,每层22瓣,共88瓣。凡捐资满人民币100万元的,可在一片莲花瓣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千古流芳。

社会学4大研究理论

第一组:心理动力学理论又称心理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所提出,他认为人格的重要层面是来自于深深埋没的潜意识与欲望。精神分析理论诞生之后,弗洛伊德的学生和弟子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 Sigmund Freud ( 1856-1939) 24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今属捷克。 出生日期:1856 5 6 逝世日期:1939 9 23 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作发表《癔症研究》同年,开始使用精神分析这个术语;1900年,出版代表作《释梦》1909年,受邀赴美,获世界性影响。 1923年,理论完善后期,攻击趋力;人格水压模型。 理论要素:决定论思想、潜意识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趋力理论 弗洛伊德著作《性学三论》《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把梦的实质理解为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 心理动力理论: 概览一套对人性的哲学性描述。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集中于引发行为的潜意识因素,鼓励移情的使用以期获得潜意识信息,创造治疗师与来访者的链接。一套人格发展理论。一门关注潜意识、从深层动力了解人性的心理科学和理论。一个心理学派或心理治疗理论取向。一套系统的心理治疗的方法。通俗地讲,心理动力分析是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工具之一。(社会工作者利用来访者存储于潜意识的童年早期性的影响,能够找得到成年后的情感问题的成因。) 心理动力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思想 1.精神结构的地形学说——潜意识理论 2.内驱力理论和本能 3.客体关系理论 4.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理论 5.人格结构理论 1.潜意识理论——心理分层论 弗洛依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这便是著名的“冰山理论”。 心理分层论1)意识:表层,清醒状态下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2)前意识:浅层,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3)无(潜)意识:深层,被压抑着,很难觉察到。2.内驱力理论和本能1)生本能(Eros) a自我保存驱力:呼吸、吃喝、排泄 b种族保存驱力:性—利比多(LIBIDO) 2)死本能(Thanotos)攻击驱力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他根据生物的观点,即认为生物有自我保护和种族延续两种目的,将本能划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两种,后者是弗洛伊德本能理论的核心。到后期,他认为这两种本能其实可归结为一种,就是生本能,或成为性本能。而与之对立的,是一种破坏本能,或称为死的本能。因此人最基本的本能只有两种:生本能死本能3.客体关系理论客体(object)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客体指的是对我们心理发展影响最为重要的人,通常首先是父母或祖父、祖母辈的养育者,其次是兄弟姐妹。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在他成年后是否具有与他人建立信任和友好关系的能力,取决于他早年生活经历中的客体关系。一个始终能够得到充分并且恰当的关爱的孩子,就能够建立对生活和对他人的基本信任感,能够拥有基本的自信。反之,则容易陷入焦虑和自卑之中。弗洛伊德最初使用客体这一概念时是与内驱力联系在一起的,他把内驱力比作人类心理活动的能量,且这一能量是有指向性的,既指向某一个客体。如,通常一个婴儿的内驱力指向首先是对母亲的,其次是父亲。弗洛伊德将内驱力指向特定客体这一现象叫做心理能量的"投注(Cathexis)",但心理能量不能像物理能量那样直接通过空间投入或传递给外部客体,他所能传递的只是各种各样的想法、记忆、幻想以及感情等心理活动的产物。因此,对某一客体投注越大,这个客体就越重要。4.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理论通过对儿童成长发育过程的观察和回朔成年神经症患者的童年经历,弗洛伊德将个体心理发展与生理功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发现了无论在任何文化背景或任何种族中都共有的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儿童心理结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1)口欲期( 0一1岁):弗洛伊德将婴儿期称为口欲期。(2)肛欲期(约2—4岁):弗洛伊德把精神结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称作“肛欲期”。 (3)俄底浦斯情结期(4-6岁),又称性蕾期或性器期(phallic stage)。 5.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晚年又进一步修正了他的潜意识学说,提出了人格结构的理论。他用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结构来阐述人的精神世界。 本我/新生儿出生时自我/出生后发展超我/4岁后逐步形成 原始本能协调本我与超我社会道德、法律以及良心 快乐原则现实原则理想原则 自我的防御机制一个在妈妈怀里受宠的孩子终生都会保持一种征服欲,那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带来真正的成功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引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心理动力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发现、解释潜意识;提供了一套心理治疗方法;对人类行为增强了解释力。局限:泛性论;过度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决定论思想不符合现代科学。 1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 案例 在Ⅹ中学,二年级三位男生在五楼抽烟被教育处老师逮到。进行了教育和批评之后,交由班主任处理。这次是他们半月以来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班主任非常生气。三人之中的李某成绩最差,并且在上期写了数学考不及格就转学的保证书。于是以这个借口,班主任准备轰他回家。 他母亲非常生气一声不响离开学校,留他一人给老师道歉。他在我每节课下课站在办公室外向班主任求情。都被班主任拒绝。中午时他终于离开办公室。班主任在教室工作到下午一点。下午两点半,他又开始出现在办公室外。班主任仍然没有理他。跟他讲了几句话,他流下了眼泪。当时班主任并没有被他的眼泪所打动。(后来想他大约是被同学们感动的)办公室外站了两节课后,他拿给了班主任一张全班同学签名的悔过书。而老师看到全班同学签名的悔过书,就去开班会,讨论该怎么惩罚她。 而他们一起讨论时,老师说按照他之前写的保证书,让他回家,这时候有的女同学哭着求老师给他一个机会,讲到非常动情,有讲他态度诚恳的,有讲他早上主动打扫卫生的,有对他充满希望的,有分析他的心理因素的。说以后全班同学帮老师监督他,帮助他,全班同学都求老师给李某机会,而他也保证以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最后学生们以一个好的班级,优秀的班级为条件预支她们的话语权和信誉。将李保进教室。 分析 社会心理学家对群体心理学怀有浓厚的兴趣,认为群体是表露个人才能,表现个人特征的领域。而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系统、集体、初级群体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促使群体成员结合在一起区别于其他群体成员的一种群体发生作用的所有力量的汇合。 而案例中的李某同学虽然违反了学校的校规,而让班主任非常生气,但是他知道自己错了,向老师那儿道歉,但是老是不理他,而他知错能改的行为得到了班里其他同学的支持,而班里的全部成员都对他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都对老师说,他平时好的表现,都非常相信他,感情非常好,都非常舍不得让他离开这个班级。 与此同时,班里其他同学的行为让李某特别感动,让他觉得有种归属感,他的母亲不仅不帮她求老师,也不管他就离开了学校,但是班里的同学们不仅不批评他,反而用宽容的心接纳他,并且全班一起悔过书给老师,让老师给他一个

社会学基本理论

社会学基本理论 一、社会概述 1、含义---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其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实名而非实体。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的实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经济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 2、特征---社会是有组织、有文化的系统;社会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在任何社会发展时期,社会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群体;社会有明确的空间界限,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社会具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它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活的机制”。 3、类型---根据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分为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根据人类学划分为原始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社会存在方式划分为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牧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从社会整体结构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团社会。 4、德国经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会。公社社会指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个人的亲友关系上的社会。社会是指绝大多数社会关系是建立在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基础之上的。 5、孔德划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与实证主义阶段。

二、文化 1、含义--指某一民族或群体代代相传的、共享的整体生活方式,是赋予一个社会以特色的长期凝结和传承下来的思考行为方式及结果。 2、基本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规范 3、特性--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与创造出来的;文化石后天习得的;文化石共有的;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具有复合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文化具有普遍性;文化具有民族性与阶级性;文化有多样性。 4、文化特质--一组文化的组成要素。 5、文化从--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性。 6、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7、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共同文化与差异文化。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站主导地位的、由大多数人共享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仅仅作为社会上一部分群体所接受或特有的文化。 8、文化共同性来源有四个要素:物质上的相似性、生活上的相似性、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9、功能--文化石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促进社会行为有了系统的规范;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10、文化分析中的种族中心主义与相对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与标准来衡量别的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石最优的。利:增进群体内的团结,减少团体内冲突,

旅游文化案例分析

关于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考 —以四川阆中古城为例 一、前言 人类自存在旅游活动以来,文化也在不断地改变,如何将商业旅游融入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保护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至今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以四川阆中古城为例,简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旨在和众多旅游研究者进行讨论和分享,为旅游学的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二、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是一处被嘉陵江所环绕的风水宝地阆中古城。建成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四川保存最完好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齐名,名列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复原面积平方公里。辖个乡镇、个办事处,人口万,其中城区人口万。 阆中以风水奇特见长。古城处于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交汇处,水绕三方,整个嘉陵江是呈“”形化绕着古城,呈龙腾虎跃之势,处处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还有建筑学、地理学各个方面等因素,风水文化无处不在,因而阆中古城有“阆苑仙境,风水宝地”、“阆中天下稀”等美誉。同时,由于阆中在古代时盛行对风水文化的研究,所以阆中古城也被誉为最大的“风水古城”。 、交通状况

阆中古城距离四川省会成都大约公里,国道线和省道线穿境而过,并交叉呈十字型辐射全市。成南高速、渝南高速的贯通和即将启动的广元—南充高速已列入阆中的“十一五”规划;嘉陵江环城而流,国家二级民用机场正在建设之中;兰渝铁路也在阆中设立二级站。 、旅游资源 阆中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战国中期为巴国国都。阆中作为由秦入蜀的交通要道和陕、甘、鄂、广、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以其险要的地势,便捷的交通,丰饶的物产而成为川北经济、军事重镇。清朝初年,阆中为四川临时省会达年。是历代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阆中至今仍保存着平方公里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街古巷,处精致的古院落。多处人文景观,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国家级文物余件。主要景点有布局严谨、古朴典雅的张飞庙;有唐代大佛、大象精舍、黄家亭子、状元洞、紫薇亭将相堂、明代白塔组成的东山园林。修筑阆中古城之时,颇讲风水,其选址、布局均契合中国古老的风水理论,是龙、砂、穴、水、向等各种因素的结合,棋盘式的古城格局,是融合了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 四川常说巴蜀文化,而阆中则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阆中逐步形成了遐迩闻名的华夏本源文化;风水文化;以落下宏为代表的天文文化;以汉恒侯祠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清代考棚为代表的科举文化;以巴巴寺、大佛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巴

社会学基本原理

社会学基本原理 第一章、导论 一、概念:是对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社会科学学科。 二、发展过程:创造人:孔德(法国)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提出的。 实证主义者:孔德、斯宾塞(英国)、马克思、迪尔凯姆 人文主义者:韦伯(德国) 三、分类: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进步、发展。 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秩序、稳定。 迪尔凯姆的“三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 四、社会学研究的方式: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 五、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1、功能论视角:部分对整体的作用,以此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 主要用于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 2、冲突论视角: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斗争的生活现象。社会各部分是冲突的, 秩序是冲突的结果: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处在极其破坏之中,社会秩序源于社会一部分统治另一部分,是力量与强制产物。 3、互动论视角:如何行为感兴趣,而对人们的思想和感觉感兴趣,探索人们的动机、目标 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六、社会学的应用价值: 社会学与社会:评估研究、社会实验、政策取向的社会调查、社会预测、社会检测与描述五种类型。 参与社会化的规划,实施和检验工作,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能为社会工作、行政、企业管理提供所需的知识,能为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预测。 第二章、社会结构 一、含义: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模式。 在社会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基础,而在经济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 二、组成部分: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社区、社会分层和社会制度。 三、社会地位:先赋地位:通过血缘和世袭的方式获得的地位。 自致地位:后天努力而获得的。 四、社会角色:对某种社会身份的期待。 占有的是地位、扮演的是角色 第三章、社会角色 一、内涵: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 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1、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是一套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行为模式。 3、是人们对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4、是社会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 二、角色集:一个人集多种角色于一身;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 三、社会角色的类型:

上下分治社会学论文

社会学论文 浅谈《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 制》 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 专业:行政管理 班级:09级行政一班 姓名:朱行云 学号:290302121

浅谈《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 目录 前言:文章相关信息———————————— 3 文章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文章主要内容————————————4-5 研究目的—————————————5-6 主要研究方法————————————6-7 评论—————————————7-8 存在问题与提出改进——————————8-9

前言 文章相关信息: 作者:曹正汉 出处:《社会学研究》杂志2011年01期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发表时间:2011年1月 文章摘要: 本文认为,中国治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是治官权与治民权分设,形成“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中央政府主要执掌治官权,即选拔、监督和奖惩官员的权利;至于实际管治各地区民众的权利(简称“治民权”),则交给地方官执掌。只要地方官不违背中央政府所定的大政方针,均可以因地制宜地行使其治民权,灵活地处置所管辖地区的民众事务。这种体制包含着降低执政风险的两个机制——分散执政风险的机制和自发调节集权程度的机制,从而有助于治理体制自身的长期稳定。 关键词:治理体制治民权治官权稳定机制

正文 一、文章主要内容 中国经历了30余年的经济增长和市场化改革,但在政治上一直保持着权威治理体制。因此,无论是对“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做出何种理论解释,都需要回答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在经济增长和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中,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的权威治理体制能够保存长期稳定?这便是我们这篇文章所要投射的问题。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做出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在中国的权威治理体制内,政府如何治理民众,特别是如何处理民众有利益冲突的事务,以化解政治改革压力。 而本文的观点是,中国治理体制的特征是中央政府通过直接治官来达到间接治民的目的,形成了“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就是说,中央政府主要执掌官权,至于实际的民权,灵活地地方官不违背中央政府所定大政方针,均可以因地制宜地行使其治民权,灵活地处置所管辖地区的民众事务。我们认为这种治理体制包含着维持自身稳定的两个机制——分散执政风险的机制和自发调节集权程度的机制,从而使得中国的权威治理体制在经济增长和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中能够保持长期稳定。 为了论证上述观点,本文引用了三个地区,分别是佛山市南海区(简称“南海”),佛山市顺德区以及杭州市萧山区进行了多个方面的

社会学原理复习完整

社会学原理(2018上)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简述题(每小题6分,30分) 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社会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等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是社会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社会运行论) 首次提出:1838年,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社会学之父”) 糅合(社会哲学)——独立(研究社会现象) 哲学思辨——实证研究(实证知识) 一般社会哲学——专门具体科学 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和界定问题 (2)回顾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3)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路径、方法与具体计划 (4)收集数据、资料 (5)整理和分析资料 (6)阐明研究发现:新发现及其解释 (7)得出研究结论:概括性、完备性与有效性 (8)发表研究成果 3.社会互动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在特定情境与背景下通过信息传递而

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 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4.社会网络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乃至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是社会关系的交织 在社会网络中人们共享某些社会资源或观念,但关系一般不如有组织群体那么严格、规范社会网络具有多重性与交迭性 5.社会分化概念的基本内涵 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角色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角色的过程;是社会差别的历史动因 6.社会保障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就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有的国家在上述基础上,另外提供一些面向全民的福利设施、服务和物质资助 意义:有助于平等、公正、稳定、社会发展 7.社会角色概念的基本内涵 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特定身份人士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8.科层制概念的基本内涵 (1)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遵章办事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2)是韦伯提出的一种理想类型的组织结构模式,也是现代社会组织的典型设计方式 (3)主要特征: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职权等级、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公私关系分离;为事

《组织社会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小组协作方式 通过案例可知,该机床厂自推行目标管理之后,企业经营管理得到了改善,企业内部潜力得到了充分挖掘,企业的应变能力随之增强,企业素质也行应得到了提高,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说明,目标管理在企业运行中至关重要。那目标管理如何具体实施,这也将成为组织所要探究的问题。对此,本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阐述。 一、首先,我们应注意目标制定的原则。 根据案例可知,该厂按照目标管理的原则,把目标管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目标制定阶段,目标实施阶段、目标成果评定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目标制定阶段,一般来说,组织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下三项原则,互惠原则、评估原则、选择原则。 (一)互惠原则,即目标对所有参与者都有利,那在案例中应表现为,该厂的目标既要有利于服务对象,还有有利于该厂的员工,同时还要有利于该厂的决策层以及领导层。 (二)评估原则,即运用能够进行测量的技术特征以评估目标的实现程度。那该厂的目标制定一定不能过于笼统和抽象,目标的实现程度应该是可以衡量的。例如可以将总目标设定成应生产多少件产品,员工出勤率应达到多少等。 (三)选择原则,即组织在确定目标时应遵循选择最优目标的科学程序。例如该厂将目标细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总目标的制订、部门目标的制订、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和落实。全厂首先是制定一个总的目标,然后各个部门又根据总的目标制定部门目标,通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部门到个人这样一个过程,最终使得总目标落实到了每一个人身上。 二、其次,在目标管理中,我们还要注意目标实施的方法。 目标实施也是该厂目标管理的第二个阶段。该厂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主要抓住了以下三项工作: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加强经济考核、重视信息反馈工作。 (一)加强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由于该厂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都有了具体的、定量的明确目标,所以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人们会自觉地、努力地实现这些目标,并对照目标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这种“自

社会调查与分析论文

成绩 课程文献综述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机制的文献综述 一、前言: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结构和布局上的调整的长期计划,它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城乡进行因地制宜的开发、整理、整治,以期能够优化配置资源。然而,现在大部分城市农村地区对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往往忽略不同阶级公众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也对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如果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让更多的公众参与进来,虽然不敢说成为最好的规划,但起码能降低一大部分社会矛盾,使一些错误降到最低程度。公共参与机制在西方伴随参与式民主的兴起成为众多国家在土地管理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和专家从国外引进相关理论,并开始在自己国情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由于政体制度不同、公众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等原因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管理机制。当今,随着人与土地矛盾的加剧,公众参与机制再一次成为土地管理决策中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那么,公众参与机制在我国是怎样一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在基于国情的基础上完善和采用这种机制呢? 二、正文: (一)土地利用过程中公众参与机制基本概念

相关文献中关于公众参与的定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刘志坚从古希腊的民主参与追溯到二十世纪的新公共行政学派的“公众参与”,他总结,这是“社会分层、公众需求多元化、利益集团介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协调对策”反应的是一种基层群众被赋权的过程。刘志坚与邓红蒂共同提到,加拿大安大略省土地利用规划规程中有关公共参与的解释是“同规划区有关的公民亲自参与规划过程,而不是只对决策作出反应”。这个定义包括了参与人员、范围、互动过程和结果,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最终让具有法律效率的规划文件成为社会各阶层在谋求自身利益是必须遵守的共同“契约”。 (二)关于公众参与的情况的分析 张继刚在《浅谈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中提到,公众参与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公众完全被动式阶段···第二,受约束的尝试阶段···第三,受引导的互动合作式阶段。”同时分析了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陈美球指出,我国公民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参与在整体上尚处于完善阶段;邓红蒂认为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已有了良好的开端,然而仍需要从遵循国情和土地利用发展的角度进行完善;刘志坚在具体研究之后也提出同其他学者类似的观点认为中国目前土地利用规划正处在不断发展完善时期,公众参与规划虽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仍停留在形式化的表象运作阶段,做到让公众说了算还有很长时间。 (三)公众参与机制的行为方式 在有关文献著作中,有对海外的研究也有对本国的案例分析。如:陈美球对公众参与的地位与作用、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建设、行为方式与积极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在研究多国公民参与机制的基础上总结了9个阶段公众参与过程并提出7种参与的行为方式(被动式参与、通过给予信息参与,回答相关机构提出的问题、物质激励下的参与、功能式参与、互动式参与、自身主动参与),他指出,不同的公众参与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适用的环境不一样,但不论哪种参与方式,主动性和积极性非常重要。邓红蒂通过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了长江三角洲的织里镇的村庄用地布局,然后规划方案编制,让公众参与其中,最后确定了规划方案)提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应体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集思广益、科学论证、民主决策的规划理念,并就此提出要要符合国情、侧重县、乡规划层次、强化实施管理工作的公众参与并给公众参与以法律保障、在规划中要明确参与活动中各方职责与权益。邓

企业社会责任-基于社会学视角的理论解析

企业社会责任:基于社会学视角的理论解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完善,民众社会化意识的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来。企业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必须以社会效益的实现为基础,必须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文章从社会学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深层次理论思考。从社会交换论、社会冲突论、新发展观理论层面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性、动机、人本原则与文化内力进行深入解析,阐明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根本途径是构建企业责任文化。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社会交换论;社会冲突论;企业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即sa8000的制定,全球企业责任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高潮。企业责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从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界认为企业最主要的责任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在经营中追求利润最大化[1],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企业社会责任概念逐渐凸显,之后经历了逐渐充实、完善的过程。 国内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尤其90年代中期以后关注越来越多。国内学者从诸多角度(包括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等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对我国各类型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发展状况、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及企业社会责任建构的对策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拟从社会学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深层次的理论解读,追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阐明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性。 一、社会交换论: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一种必然 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的中国,次级群体的社会功能日益凸显。企业作为社会中重要的次级群体,承载的社会功能日益增多。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成员,已经深深地嵌入于特定的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关系网络以及环境、资源关系之中[2]。社会性也是企业的重要属性。从这一层面来讲,企业的发展是经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也就是说,企业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必须以社会效益的实现为基础,必须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社会交换理论将人际及群体关系视作为理性的交换关系,用来交换之物不仅仅包括有形的实物,也包括无形的、非物质的资源,如情感、服务等。乔治·霍曼斯主要从个人层面来建构交换理论,他强调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人的行动或是为了获得报酬,或是为了逃避惩罚;人在进行行动选择时,“行动结果对他越有价值,就越有可能执行这个行动”[3]。企业作为社会主体,其行为也同样遵循着这一价值原则。 企业作为社会成员,与社会及其他成员进行着社会互动,从一定程度来讲,这种互动就是一种交换行为。如企业把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消费者,以赢取消费者的认可,使之成为企业固定的消费群;再如企业为员工提供及时、公平、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是为了安抚和吸引员工,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业绩。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卡罗尔(1991)曾将企业社会责任用金字塔形式来表示,自塔基

社会学案例3

社会学案例3

案例十:在全球化贸易中,我国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的利润是微薄的,尤其是在制衣和制鞋等方面,能够获得的利润很少,农民工“虽勤劳而不富裕”。讨论:分析这种现象? 答:所谓的勤劳而不富裕,实际上研究的是投入产出比的问题,亦即为什么在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大量投入却产出偏低。 1.福利制度苛刻阻碍技术革新 我们应该承认,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中国人是勤劳而不富裕。的确,中国人均的许多资源都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生产力水平仍然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福利制度非常苛刻。无业人员没有救济金,失业者最多只能领到2年的救济金,且金额低得可怜。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失业救济金的支撑,那么便宜的劳动力将比比皆是。由于缺乏失业救济金的保障,许多中国人不得不在没有资金实力的条件下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公司或企业,响应政府鼓吹的“创业”号召,与需求内的企业抢饭碗,大大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大多数企业不仅没有资金开发先进技术与设备,而且也没有资金奖励技术革新者,导致社会生产力水平长期地、远远地低于发达国家。如果中国无条件地发放最低标准的无业救济金与失业救济金,那么中国的工资水平将会大大提高。大部分超过实际需求的企业会因付不起工资而倒闭,大大减少企业“吃不饱”的现象,提高工业企业追求技术革新的能力。人们往往指责中国的企业目光短浅,只顾眼前,没有忧患意识。 2、福利制度苛刻导致人口泛滥 西方经济学只承认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的才能对财富的

产技术真的有价值,那么只要它存在于产品中,产品就会有这部分价值。但是,现代社会的产品成本里都不包含已过期的专利技术价值。所以说,中国改革30年,仅仅提高了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而生产技术没有根本性的提高。特别是农业生产技术,竟然远远低于30年前欧美日的水平。30年来,从国外转移到中国的生产技术,科技含量并不高,这种改革当然会维持祖传的勤劳而不富裕的局面。 案例十二:在历史上,为了争得社会权力和声望,牧区牧主会大量地增加自己所有的牲畜数量,以此为基点,哈丁提出了著名的公共资源灾难理论,对草场资源的非理性使用及其造成的恶果给予进一步的阐发。由于个人所得好处超过他所分担的成本,每个私有者都被鼓励增加自己畜群的数量,结果不可避免地导致过牧超载和草牧场退化。 讨论:草牧场历来是牧区公共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森林、河流、海洋等资源均具有类似的性质。结合熟知的某类公共资源,讨论如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促进中部崛起应更好地发挥投资的作用,应鼓励资本向中部转移,适当加大投资力度,更好地发挥投资的作用。 同时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中部地区在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崛起的过程中,一定要吸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坚决避免出现有增长无发展、牺牲资源和环境求发展等情况。发挥投资作用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好地发挥投资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一: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 基础教育整天围着书本转,老师是从早跟到晚,就是让学生好好学习书本知识,其它方面几乎很难顾及到,而且把老师也累得够呛。甚至把老师变成了传授书本知识的工具,老师只要能把班里的成绩带上去,就是好老师,就是优秀老师,否则这个老师是不合格的,没有水平的。殊不知,老师的言行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我们现在很多学生不像学生,就与老师的言行多少是有关系的,比如有老师教导学生要知恩图报,要感恩这个世界,可是他自己却并没有任何感恩的行动,甚至传出他不好的话语来。 道德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人要是不讲道德或不讲理,与动物又有何异,所以我们骂那些没有道德或良心的人叫禽兽不如或猪狗不如。由此可见,道德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道德是被人内化而接受的,它与法律不同,因为违反法律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制裁和惩罚,而对于违反道德的人,我们通常则会显得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因为道德没有刚性的要求,它更多是依赖人的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凭着这种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人进行自我约束,所以“慎独”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其实是非常容易看出来的,因为只要有人,就有道德存在的地方,而且道

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可以通过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来观察和衡量。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反映出国民素质的高低,更能体现出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所以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道德教育也是最难做好的教育。道德教育与书本知识教育不同,书本知识教育可以通过考试来测量,而道德教育是否做好,人们的道德素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很难通过考试来测量的。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是通过书本来这个途径来实现的,其测量方式也是考试,但是考试成绩高是否意味着道德素质就高,是否意味着道德教育就做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纸上他可以这样写,可实际他会怎么做我们很难去要求他,而且他写的是否就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他内心是否真正接受了这样一种理论和思想,我们往往很难把握。“当今人们已不满足于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考试分数或能力分数,他们更希望考试能够提供诊断信息,能够报告学生的认知结构。”所以道德教育在当下非常难做,就连我们的精英群体——大学生,现在也变得非常难教育,其知识水平高低先不说,就看他们的日常表现,我们就能发现,我们的道德教育其实是处于滑坡状态,学生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课,无非是把它当成考试课,至于里面所要求的,不少学生往往对此不屑一顾,认为只要考试能过关就可以了。因此,道德教育考试化也是当下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而且现在还没有一个更好的方式取代考试。其实,用考试方式测量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效果欠佳,而不用考试方式测量,又找不到更好的测量办法,所以道德教育现在面临两难困境。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没有教育的发展,社会的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 (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 (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 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 (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论 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 (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4.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1)后实证主义--20世纪后期,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占主导地位。 (2)新人文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洲兴起的新人文主义,又称新韦伯主义。 (3)批判诠释理论--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