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文档

探析《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文档
探析《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文档

探析《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文学异度空间里文人的梦幻与救赎

□赵卫明

【摘要】:

本文以文学审美价值生成等理论为依据,从蒲松龄创作花妖狐魅群体为案例,揭示现实生活环境对于作家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并且,试图表明这样一个见解:较之于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创作,蒲氏对于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更具有东方式的光辉与魅力。

【关键词】:

生活积累文学形象审美价值人文关怀

【正文】:

在不少人看来,对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构成了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创作主题的鲜明标识。事实上,在文学作品中,这种着眼于超越现实功利的关注、着意于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早在三百多年前,中国作家蒲松龄已经作了功绩居伟的实践。我们透过作家笔下绚丽别致的花妖狐魅形象,依然能扑面感受着这一氤氲的美学魅力。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注1】这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序言里对自己所绘自画像。他的谦虚却掩饰不了其作品的伟大。

脱稿于一六七七年的《聊斋志异》,甫一问世,震惊着中国十七世纪小说文坛。截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部作品在国内有六十余种版本,国外有三十多种译本,以不下二十种语言在流传。其锐利的锋芒,至今不减。

为什么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会受到如此广泛的青睐?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离不开小说所塑造的众多的青年女性的形象,特别是花妖狐魅的形象;离不开小说所讲述的青年男女间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特别是超越阴阳两界的爱情故事。“小说通过狐、鬼、神、妖的塑造所展示的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以及小说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批判和揭露等,应当说是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之所以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普遍关注众多理由之最。”【注2】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聊斋志异》更是赞赏有加:“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

对于文学活动来说,审美情感体验的传达是目的,而形象的塑造、情境的营造,则是手段。文学的复杂而特殊的本质,导致了文学复杂而特殊的价值构成。品读“聊斋”,作者与

读者穿越几百年的精神互动,一条文学审美价值生成的轨迹,自然又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文学审美价值的生成,是一个秩序渐进的体系。笔者以为,蒲氏建构的文学异度空间,是这一艺术形象赖以生存的典型环境;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缩影。溃疡时代,又期盼着良知与爱心的社会疗伤;人性与人文关怀,那才是作者寄托的真诚与温情,承续着千古奇书不朽的生命基因。

一、文学异度空间里透出的映像光辉

任何一种写作与阅读活动,其实是作家编码、作者解码的文学审美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学审美价值的多层次结构随之展开。由言到象、移情同情,蒲氏的精心营造的“异度空间”,充盈的是一种“即从物我,人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达到了文学价值的第一个层面。

与其他作品审美不同,“聊斋”煞费苦心所营造的典型环境,一切给人以诡异的味道:异类、异情、异志、异界,罕见罕闻,超乎常规。

然而,在这个奇诡的文学异度空间里,因人与神是如此的贴近,使我们的尘世充满了光明。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里,人们从秦汉开始就有求仙、寻仙的渴望。到了《聊斋志异》里,仙界除了天界、龙宫、深山洞府之外,还经常出现“点化”的仙境,人们不需要寻仙,尘世就是乐土,仙乡就在现实中,人很容易进入天界。《画壁》中,朱孝廉对壁画上樱唇欲动、眼波欲流的垂髫散花天女恍然凝想,便因思成幻,飘飘然飞到画中,同散花天女极尽绸缪。仙女们还为散花天女插簪上头贺新婚。等朱孝廉飘忽自画中出时,散花天女竟然螺髫翘然,一副新妇模样。这因幻成真使朱孝廉大为震慑,拜问老僧,则答:“幻由人生……”

“幻由人生”,一语概括了《聊斋志异》这整部“昙花记【注3】”。在《聊斋志异》里,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白于玉》中的书生吴清庵附在一支小桐凤尾上,“戛然一声,凌升天际”,进入天宫,看见以水晶为阶的广寒宫,并与紫衣仙女共享衾枕之爱。《仙人岛》里的狂妄书生王勉不相信世上有仙人,偏偏觌面遇到仙道,将手杖一端让王勉骑上,一声“起”,手杖变成粗如五斗囊的巨龙,鳞甲齿齿可数,凌空飞动,到达重楼延阁的天庭,参加仙人们的宴会。最耐人寻味的是《菱角》里的观世音大士,化身为胡大成的母亲,炊饭织屦,劬劳若母。试想一下,自古到清,在神话小说中,观音菩萨何曾有过这样的苦差事?只有蒲松龄这位穷秀才才会有这样的奇想。

除了“仙道”的世界,浦氏还为花狐鬼魅们构建了一个“幽冥”的世界。在《聊斋志异》中,冥界是刑狱之处,这里善恶昭彰。《考城隍》中宋焘和《王六郎》中的水鬼因“善”被派为城隍。《三生》写刘孝廉的三世,一世为品行多玷的缙绅,死后被冥王罚为马。二世

为马,因被奴仆虐待,愤而绝食死,于是被冥王罚为犬。三世为犬,为犬经年,又故意咬人,被杖杀,冥王恶其为狂犬,笞数百,罚做蛇。于是矢志不残生类,饥吞木实,苟活年余驶于车下断为两。第四次至冥界,冥王终于准其满限为人。与但丁《神曲·地狱篇》不同,《聊斋志异》中,阴司不全是地狱,许多人在这里有滋有味地生活着:《湘裙》里,没有儿子的晏仲在阴司纳妾,生下聪明可爱的儿子,可以承继宗祚。《珠儿》里豆蔻年华夭折的惠儿,在阴司里嫁给了有钱有势的大阔少,满头珠翠地到人间走娘家。《连琐》写心中酷爱吟诗的女鬼,在阴风阵阵中继续娇滴滴地吟诗。“最让人惊心动魄的是《汤公》中写人在临终前的忏悔:凡自童稚以来的大大小小诸事,甚至早已忘怀的琐屑之事,在弥留之际一一从心头闪过,有一善事,则心中清静安帖;有一恶事,则懊丧悔恨,如油沸鼎中。【注4】光明的仙道世界、善恶昭彰的幽冥世界,与之相对应的是黑暗的现实世界。蒲松龄写黑暗时事,入木三分。讽俗刺奸凭妙笔,假托狐鬼作寓言。《潞令》写身为父母官者草菅人命,莅为百日,残杀良民五十多人,狼籍于庭。《红玉》中,退休御史强抢民女,害得冯相如一家家破人亡,邑令却官官相护。《席方平》更是以匕首般的利刃,将整个封建吏治制度剥得体无完肤。作品写的是冥界,实则有钱能使鬼推磨,呕心沥血刺当世。《公孙夏》中的国学生某入都捐资得县尹,病入冥间,竟以五千缗捐得家乡太守之职,“但有孔方兄在,何问吴越桑梓矣。”《聊斋志异》讽刺的笔端甚至直指向至高无上的皇帝。《促织》中写皇帝爱蟋蟀,害得百姓倾家荡产,害得天真的儿童投井自杀。

光明与黑暗同在,正义与邪恶较量,使《聊斋志异》这部文言小说登上了艺术的高峰。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注5】正确地指出了它的渊源。不过,《聊斋志异》“不是一般的传奇志怪,而是用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注6】看似谈狐说鬼,荒诞不经,蒲松龄的创造态度却是十分认真的,他心中追随的目标是“二十四史”的开山鼻祖司马迁。《聊斋志异》中很多篇末缀以“异史氏曰”,议论横生。这一表面看是仿“太史公曰”的写作手法,究其底里,恐怕还是把自己的小说当“史”来看待,志存高远,这是高出于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志怪小说家的根本所在,也是《聊斋志异》高出于任何一部文言志怪小说的根本所在。

二、时代溃疡的文学化验

作家与读者完成了由言到象的互动过程,审美意义就进入到第二生成阶段,即由象到意,突破个体生命的局限,转向提示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

花妖狐魅,虽为异类,在“聊斋”中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生命体,脱却了妖气而充满着人味。由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定,这些文学形象,其实就是社会人生的生动写照。文学形象所厕身的异度空间,恰恰则是作者所处社会的投影。

与花妖狐魅相辅相承、对应观照的文学形象,在《聊斋》里只有读书人。这是一个失意落拓的弱势群体“大多数”。红颜有须眉气,男儿多文弱,可以这样说,花妖狐魅与科考书生构成了《聊斋》的双璧,互为纠葛,耐看耐品。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们实行的是科考取仕的科举制度,经过层层考试、严酷淘汰,因此而诞生了一个独特的阶层:文人阶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儒家所倡导的这价值取向,害苦了不知多少年轻有为的才俊,一盏寒灯熬成白头。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是金榜提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不上举人、进士怎么办?只好也只能做“八妓、九儒、十丐”的儒,比妓女还排在后面,倒比乞丐略胜一等。

进士和寒儒之隔,一在天上,一在地下;一是天堂,一是地狱。千百年间的中国文人们在天堂门口周旋,在地狱深处徘徊,鸣奏着整个封建时代的人生命运哀曲。对此,蒲松龄有着切肤之痛,进而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也决定了他的描写主体。

中不了举的文人是狼狈的。蒲松龄在他的小说《王子安》里把其狼狈相,形容得淋漓尽致。秀才考举人有七种狼狈之相,观察之细,形容之真,叹为观止:刚进场时,光着脚提着篮像乞丐;点名时,考官训斥、隶卒责骂,像囚犯;等回到考试的号房,一个一个号房上边露出脑袋,下边露出脚丫,像秋末快要冻馁的蜜蜂;等出了考场,神情恍惚,觉得天地都变了颜色,像出笼的病鸟……【注7】

蒲松龄的“七相似”,无疑是中国文人一千多年的科考史上最为精彩生动的“浮世绘”。

文学艺术的源流在于生活的深处。深陷于科举泥淖中蒲松龄,耗去大半生,不正是“七相似”浮世绘的写真模特吗?

顺治十五年(公元一六五八年),十九岁的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在县、府、道三试中名列榜首成了秀才,踌躇满志地走上了科举求官之路。但从此命运之神不再眷顾于他,接连四次乡试(即举人考试)都名落孙山。他的一生大约参加过十次左右的乡试。也就是说,大作家蒲松龄为区区“举人”功名,用了不少于三十年的时间反复参加考试,且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的诗文记录了这些尴尬的失败,小说描写的落魄书生,不少可见其影子的投射。

当然,在一部煌煌的“聊斋”中,花狐娇魅形象纠结的人事,相涉繁杂。这里有兵连祸结,百姓水深火热;有官吏勾结,草菅人命;有封建礼法,棒打鸳鸯;有兄弟阋墙,朋友势利……凡此种种,我们从蒲氏所提供的这份旷世文学化验中,读出了清朝初年时代的溃疡,社会的病相,一言蔽之就是黑暗与罪恶。

对于封建社会黑暗与罪恶的揭露,蒲氏不遗余力。尤其深刻之处,在于表现在笔触犀利直指科举制度上,入木三分。记录在“聊斋”这份文学化验单上的桩桩科举事,件件见血泪。时代溃疡之深,已深入侵蚀着土子们的灵魂与骨髓。

书生可怜、可悲、可笑,科举践踏着人的灵魂,却成就了《聊斋志异》的精彩。固然,《聊斋志异》是中国小说中最早集中揭露科举制度弊端和危害的文学作品。《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等些一个个秀才鬼魂滞留人世,继续参加乡试,构成奇特的“死魂灵”求官书生群像,成为中国小说史的奇观。

总之,中国文人是一个需要救赎特殊阶层。这是灵魂的救赎,因而这种救赎从一开始就永远定格在了渺茫的梦幻世界里。浸淫在科考中的蒲松龄,难以自拔。不过,与绝大多数书生不同,对于科举他有着更多的警醒,亦不乏自赎的意识。在现实的世界里找不到寄托精神、自疗心灵的庙宇,蒲氏用文学搭建了一个。因为这里有年轻漂亮、无所不能的狐女鬼女,这里有起死回生、法力无边的仙人僧人,能把书生们带出苦难的深渊。

三、人性烛照与文人的梦幻救赎

文学的审美境界,在于欣赏作品,从中获得更高层次的生命意义。我们在“聊斋”中感受着厚重的历史内涵,同时产生了悲剧性的崇高感。

一方面是万马齐喑、寒透彻骨的现实世界,另一方面功名心切,却又渺望至绝。在令人癫狂的环境中,蒲氏的花娇狐魅温暖过多少土子冰冷的心。所以,异类更富温情,也更具人性。这些异类有超自然的能量,也有超常规的热量,投向寒士,使之有美可享,有光可循。

蓄积蒲松龄巨大创作的激情,一定是他所处的人鬼颠倒的时代。异族入主中原,对汉族知识分子从意识到言论的禁锢钳制,让人思想窒息欲狂。“文字狱”大面积兴起,手段残忍,令人颤抖。作为一名社会底层的平民知识分子,蒲松龄良知才情奔突,郁积在胸的压抑情绪必须宣泄。从现实的风险中,他反复权衡,选择了一种近乎荒谬的形象塑造手法,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文学异度世界,“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古典形式中蕴含着现代乃至“后现代”的思想。【注8】

与前人的同类作品比,《聊斋志异》是一部“准举人”又称“挨贡”写的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传统文人写的梦幻小说。

《聊斋志异》以描绘狐鬼见长。在这部小说里,蒲氏塑造了大量自由奔放、光彩照人的狐鬼形象,特别是青年女性形象。她们强烈地反衬出了文人的人格缺陷。

对于文人的人格缺陷,蒲松龄是十分清楚的。他在《张鸿渐》篇中借张妻方氏的话说道:“大凡秀才作事,可以共胜而不可以共败,胜则人人贪天功,一败则纷然瓦解,不能成聚……”她力劝丈夫在这些人面前不要做出头鸟。可见,蒲松龄批判的目光投向文人的“精

英”——在科举场上的蟾宫折桂者,他的笔墨依然十分的犀利。《放蝶》中进士某审案时,按律之轻重,惩令纳蝶自赎,堂上千百齐放,如风飘碎棉,王某乃拍案大笑。严肃的政事被他变成了儿戏。《韩放》中写发生在康熙年间的实事。时值七县水灾,百官不去救荒拯溺,解民倒悬,反而巧立名目,盘剥灾民。科场出生的利津县令用板子敲笞老百姓,用绳子把平民捆来让他们缴输正税之外的“乐输”(自愿多缴的税)。

从受害者到施害者,这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士子由科举完成蜕变的“副产品”。其触目的事实,仍然未能引来文人应有的自省。冷眼旁观,对于同类发迹后的沦丧堕落,蒲松龄已在文学作品中大胆渲泄着这种痛心疾首。

文人需要救赎。可是,蒲松龄找不到现实的可能。由美丽可人的狐鬼美女为主所构建的文学异度空间,是蒲氏苦心经营的另一世界。在这里,他引领读者却看见了明亮的希望。

一步入这片奇异的世界,我们的眼界顿时豁然开朗。各类花妖狐魅纷至沓来。花:花中之王牡丹有《香玉》、《葛巾》,花中君子菊花有《黄英》,花中高士荷花有《荷花三娘子》。鸟:娇婉善言的鹦鹉有《阿英》,翱翔于汉水的乌鸦的有《竹青》。兽:勤劳的田鼠有《阿纤》,狰狞的恶狼有《黎氏》,香气满身的獐有《花姑子》。至于飞翔花间的蜜蜂有《莲花公主》,纤巧的绿蜂有《绿衣女》,《素秋》中的蠹鱼,《白秋练》里的白骥,《西湖主》里的猪婆龙,《八大王》里的老鳖,《青蛙神》里成精的青蛙……天上飞的,地上长的,山中跑的,水里游的,无奇不有。

当然,最多的还是那些可爱的狐女。医术高明的娇娜,追求完美的阿绣,忠贞不渝的鸦头,爱花爱笑的婴宁,聪明机智的小翠,娇羞无邪的青凤……她们从天上,从山中,从水里,从大自然的各个角落向人走来,献出一片赤诚,一腔热爱。

范十一娘因父母嫌贫爱富,不能同心上人孟生结合。她的女友、狐女封三娘不顾瓜田李下之嫌,深夜造访孟生做曹丘生。范家父母将女儿许贵家,十一娘自尽,封三娘用不死药救活,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小翠向王家人报恩,帮王家人治好了傻儿子,并在官场获胜。娇娜用自己的仙丹为孔雪笠疗病;凤仙在镜中监督夫婿上京读书;辛十四娘帮冯生解脱冤狱;舜华在张鸿渐困窘时给他无微不至的爱护……狐女鬼女助人的故事像一支支温柔的小夜曲,抚慰着走在歧途中的读书人残缺的心灵和破裂的伤口。

如果说《聊斋志异》中花狐鬼魅读书人的知音和拯救者,那么穿插其中的狐叟便是智慧的化身或人间长老的再现。《聊斋志异》中的狐叟极具风采,他们依然保持着和读书人的亲密接触。《九山王》中狐叟以千金向李某借的荒园,阖家搬进,荒园从此酒鼎沸于厨中,茶烟袅于廊下,一派恬静。园主李某却残忍地将狐叟一家放火烧死。幸存的狐叟化身为南山翁说服李某造反,终于让李某遭灭族之灾。“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聪明的狐叟运筹帷

幄,智若孔明。《狐嫁女》中的狐叟慧眼识得少年贫穷的殷士谵为“殷尚书”,将这婚礼的不速之客尊若贵宾,出妻献子,酒肉款待,殷偷偷将狐叟金爵纳入袖中,狐叟明知,却“急戒勿语”,雅量非凡。《凤仙》中的狐叟则与人间相同,嫌贫爱富,对衣袍炫美的女婿,以金盘进田螺婆,对衣衫褴褛的女婿,不理不睬。

《聊斋志异》中的妖媪常是贤妻良母。这里面有花姑子热情待客的母亲,青凤温文尔雅的婶母。《巧娘》和《狐梦》中风韵犹存的狐媪们为女儿做媒。而最具意味的当算是《白秋练》里的白媪。白秋练爱上了风流儒商商慕生,相思病苦,她的母亲便出面向慕生自媒。慕生因为父命缘故婉拒,白媪便施展法术阻止商船北渡,造成慕生与秋练幽会的机会。在女儿的爱情生活中,白媪成了送简抱被的红娘。龙君闻秋练美色,欲纳为妃,白媪坚拒不从,被流放几死。这位白骥幻化的老媪开明且慈祥,是女儿爱情的护法神。

在蒲松龄的世界里,文人不可没有妖狐帮助,妖狐却难得有几回求助于人。妖狐们手中掌握着金灿灿的大门钥匙,走进那道门,文人们就是幸福的了。狐妖是文人们、特别是落魄文人们的救世主。

人和妖在矛盾中寻求着和谐,她们的形象在矛盾中显得越发可爱,亮丽。而与此相对应,文人们的弱点就暴露无遗了。文人的人格无法与狐妖抗衡,背信弃义者总是那些道貌岸然、峨冠博带者。在这里蒲松龄的笔墨十分尖刻,甚至剥下了文人们最后的伪装——所谓的才学。

当然,蒲松龄的骂并不仅仅停留在泄泻“胸中块垒”,他其实有更深层的意义和更美好的愿望。冯镇峦在《读聊斋杂说》中认为,聊斋非独文笔之佳独有千古,更重要的是议论醇正,如名儒讲学,如老僧谈禅,如乡曲长者读诵劝世文,乃有益身心、有关世教之书。唐梦赉的序文也说,蒲松龄的书总是从赏善罚淫的主旨出发,从有益于教化出发,一片救世婆心。

人鬼观照,道德立分。不难看出,蒲松龄在异度空间塑造花狐鬼魅的真正目的,乃是为了让那些沉沦在苦难之中的文人们从性格、品行、人格上得到更大的完善。

四、终极关怀:虚幻中的真情

超越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聊斋》着意于对人生本质和意义的探询,这使其的文学审美价值达到了终极关怀的巅峰。

我们不必怀疑社会对人的异化作用,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自己的立世态度。社会的异化,扭曲了人的灵魂。在黑暗肮脏的社会环境中,蒲氏笔下的异类却生出浓厚的人情,温暖着人们冰冷的心,弥合着破碎的灵魂。

“美妇、富有、修龄(长寿)、香火连绵和一生平安,这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的理想和愿望”。【注9】但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连读着书、有思想的文人都觉得它是南柯一梦,更不要说普通老百姓了。不过,这些在《聊斋志异》中我们得到了“实现”。

在《陆判》篇中,朱尔旦对美妇的渴望,得到了满足,虽然其遭遇匪夷所思,但相比于聊斋里众多的有过艳遇的穷书生们又算得了什么呢?人间世俗的美女嫌贫爱富,又怎么和心地善良、性格独立的狐妖美女们相比呢?那才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美。

财富,也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向往和追求。但读书人除了金榜题名才能做官发财外,别无它途。金榜题名几个人?其他人就只好甘受一辈子的贫穷了。聊斋为这些贫穷的读书人带来了希望。

在《辛十四娘》篇中,辛十四娘离去后,广平冯生以禄儿为室。逾年生一子。然比岁不登,家益落,夫妻无计,对影长愁。忽忆堂陬扑满,常见十四娘投钱于中,不知尚在否。走近一看,则豉具盐盎,罗列殆满。逐件移去,箸探其中,坚不可入;扑出碎之,金钱溢出,由此顿大充裕。

《霍女》篇中的霍女,鬻自身,得千金,以资助贫穷的黄生。并说:“此中妻室、田庐皆备焉。”

此外,《黄英》篇中的黄英、《鸦头》篇中的鸦头,皆以经商助人以富。《凤仙》篇中的凤仙、《聂小倩》篇中的聂小倩,均助男人成名,既富且贵。

至于女神,则尤为奇妙。如《嫦娥》篇:“宗自娶嫦娥,家暴富,连阁长廊,弥亘街路”。

修龄即长寿,更是现实生活当中人们所希冀的。我国自古推崇长寿,《书·洪范》曰:“九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如无寿,即使有美色、财富,终属阙如。蒲松龄深明此理。《荷花三娘子》篇,宗湘若恋狐女,病笃,后知狐女为道士所擒,宗念旧情,把狐女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女子自坛中出,狼狈婆殆。稽首曰:“大道将成,一旦几为灰土,君仁人也,誓必相报。”而狐女所报,是为宗湘若觅到了一位美女,并让他们夫妻一同得到了修龄。

在《西湖主》篇中,为了报答陈允明的救命之恩,新婚之夜,龙女对陈允明说:“郎勿以非类见疑,妾从龙君得长生诀,原与郎共之。”果然,陈允明后“八十一而卒。迨殡,讶其棺轻,开视,则空棺耳。”由于陈允明的善良,龙女不但给了他长寿,且死后直接度其成了仙。

在《席方平》篇中,东安人席方平千辛万苦,终于为父报仇。伸张正义的灌口二郎神在最后的判决中对席父说:“念汝子孝义,汝性良善,可再赐阳寿三纪。”神把长寿作为赏赐赏给善良的人们,在尘世的梦幻中,这当然是一种最高规格的褒奖。

一生平安也是人们的愿望。狐女辛十四娘,以及小谢、秋容,均曾挽救自己心爱的人脱离牢狱之灾。小梅为母报仇,更是挽救了王慕贞一家的灭亡,并为其延续了血脉。

在《云萝公主》篇中,卢龙人安大业,得圣府云萝公主下嫁,因为不信数,致使土木为灾,横遭诬陷,得到云萝公主多次相救,才转危为安。《张鸿渐》篇的施舜华,也曾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张鸿渐的厄难。此外,《花姑子》篇中的花姑子,《房文淑》篇中的房文淑,《莲香》篇中的莲香,也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解救了各自心爱人的苦难。

美妇、富有、长寿、香火连绵和一生平安,这是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孜孜以求的理想。除了少数发迹的,绝大多数的读书人在这个社会群体中是弱者,他们无财无势,在这场残酷的大角逐中他们占不到半点便宜。在这样窒息和崩溃的世道下,人们还得度日如年地生活下去。怎么办?无疑,蒲松龄给予俗世以超越现实功利的关注,让人以“超然物外,得其寰中”的片刻安慰。只要有妖在,有狐在,有鬼在,有仙在,对读书人来说,人间便是美好的。每个穷困的读书人都有机会得到自己想得到的、甚至得到意想不到的。

不过,得到这些是有前提。重要的一条,这些读书人必须得到灵魂的救赎,像妖一样有信义、像鬼一样有情义,像狐一样勇于恨,像仙一样敢于爱;心怀善良,言行道德,才能让妖狐们知道你是值得爱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每个篇章、每个字符,都像每天东升西落得大阳一样,不断地给我们这样的梦幻提示。

结束语

看似荒诞不经,却蕴藏着作者巨大的苦心。蒲松龄创造《聊斋志异》是认真的,虽然他说过:“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但他心中的偶像是写《史记》的大文学家司马迁。司马迁有“太史公曰”,蒲松龄有“异史氏曰”。他像写历史一样写着《聊斋志异》,而其实《聊斋志异》是另类的历史书。是人类灵魂的历史。即使是花狐鬼魅等超自然另类,在这面“聊斋”变形的文学形象镜面上,照出了人性的美和光芒。

世事流变。蒲松龄在十七世纪中叶,为中国的短篇小说创作崛起了一座世界性的高峰。“聊斋”中的花狐鬼魅楚楚动人,更在世界文学的画廊里光彩照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笔遗产的内核正被后人消解,再次“发掘”也无非只是相中其怪异躯壳。新拍的电影《画皮》,即是最好的明证。故事随意添加,主题轻易解构,在电影中误读“聊斋”,人们只得一次“娱乐”与“商机”的辨认。

悲天悯人,给人以人文关怀,蒲松龄试图以奇诡的文学群象,唤起芸芸众生自赎意识的复苏。看来,一个三百多年前古人的艰难努力,到了当下,又有被人们丢弃在无人问津的荒地上的危险。

引文注释:

【注1】蒲松龄:《聊斋志异》,岳麓书社版,1988年10月第1版,第1页。

【注2】高光起:《谈狐说鬼话聊斋》,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1页。

【注3】冯镇峦:《读聊斋杂记》,《文史知识》,1998年第3期。

【注4】马瑞芳:《狐鬼与人间》,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47-48页。

【注5】鲁迅:《中国小说史通略》,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第98页。

【注6】蓝翎:《略论聊斋志异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文史知识》,1980年第6期。

【注7】蒲松龄:《聊斋志异》,岳麓书社版,1988年10月第1版,第394页。

【注8】王苒苒:《奇情聊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13页。

【注9】高光起:《谈狐说鬼话聊斋》,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2第1版,第11页。

参考文献:

1.姜东赋:《详注(聊斋志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

2.马瑞芳:《狐鬼与人间》,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3.鲁迅:《中国小说史通略》,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4.高光起:《谈狐说鬼话聊斋》,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5.冯汝常:《中国神魔小说文体研究》,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6.骆鼎文:《聊斋中的人性》,中国文化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7.许鹏:《文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8.张国风;《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有句名言: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用这看聊斋女性,大体不错。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女性能顶半边天的商品经济时代,我们把女性放在爱情和社会的背景上,看看聊斋女性的真善美,这仍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一、爱情、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 在爱情、婚姻、家庭中,聊斋女性形象各异,各有千秋。我们先看在爱情生活中的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外貌和心灵皆美的狐女阿绣 《阿绣》里有模样儿完全一样,个性很不相同的两个优美女性,其中一个就是美的追求者狐女阿绣。男主角刘子固认识了美丽的杂货铺少女阿绣,却没有办法娶到她,在他沮丧的同时,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狐女为什么这样做?只是艳羡阿绣的美,希望和她媲美。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很快揭穿了狐女阿绣的身份。刘子固本来跟狐女阿绣好得蜜里调油,一旦得知狐女的怪异身份,非常害怕,还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对这样的寡情郎,狐女阿绣采取忍让态度,说她知道刘子固一直想念阿绣,正打算帮助他们团聚,她虽不是阿绣,却自认为不比阿绣差。狐女阿绣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在她帮薄情郎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真假阿绣开始了妙趣横生的比美。开始,刘子固还能分辨真假,后来,连刘子固都分辨不清哪个阿绣是自己的妻子了。这说明狐女的美已经修练得跟阿绣没有区别。狐女为什么如痴如醉地要修练成阿绣的样子?据狐女说,她跟阿绣前世是姐妹,两人都模仿美丽的西王母,阿绣比她学得好。她们转世之后,狐女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 在《阿绣》这个故事里,狐女阿绣是爱情的缔造者、是家庭的保护神。她能够放下怨恨,帮助真阿绣和刘子固建立家庭,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强行占有,而是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要他得到自己的幸福。这是狐女的人生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狐女在追求和修炼形态美同时,获得了内心美。她的人生哲学不管是在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生活的今天,都是令人叹服的。 2、貌丑而心善的乔女 乔女丑得出奇,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理睬,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生活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要续弦,条件很苛刻,可见了乔女却大为赞赏,还派人说媒,显然是看上了乔女的德,但乔女信守封建律条,坚决拒绝。孟生对她越发欣赏,让媒人再次求婚,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可连母亲亲自动员她都不同意。乔女恪守封建道德,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让她深深感动,心灵早就跟孟生联系到一起,在精神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誓言。不久,孟生得暴病死了,无赖趁机把其家产携取一空,仆人趁火打劫,乔

19秋九语上(RJ)--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聊斋志异》创造了一个色彩绚丽、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它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除了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外,还因为它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读后能使我们得到艺术的美的享受。《聊斋志异》的艺术美,表现为思想与艺术的完美融合,绝不是那些逞才使气、炫弄技巧的作品所能比拟的。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一)形式上兼采众体之长 《聊斋志异》虽然名为短篇小说集,实际上其中所收的作品非止一体,而是兼采众体之长,又加以融会创造,是对中国传统的文言小说体式和散文体式的总结和发展。《聊斋志异》中的作品,从形式体制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是符合现代小说观念的典型的短篇小说。一般篇幅都较长,有完整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明确的主题思想。书中的传世名篇多为这类作品,如《促织》、《席方平》、《红玉》、《婴宁》、《青凤》等等。这类作品多取法于唐人传奇,又广泛地从志怪小说和散文传统中吸取营养,是对传奇小说的发展和提高。比之唐人传奇,

想像更丰富,情节更曲折,描写更细腻。在形式上,这类作品多采用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小说也多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又仿《史记》人物传记后的“太史公曰”,篇末一般附有“异史氏曰”,在讲完故事之后,直接发表作者的议论和见解。或者点明主题,或者借题发挥,尖锐泼辣,短小精悍,很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杂文。这些都显然熔铸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史传文学和散文的艺术传统,以及宋元以来白话短篇小说的艺术经验,在构思、人物塑造、情节组织和语言提炼等方面,都有新的特色。 其二,可以称为志怪短书。这类作品,内容多为记述奇闻异事、神鬼妖魅;但与上一类不同的是,它们情节单纯,用笔精简,一般篇幅很短,只有二三百字,或者更少。从形式上看,这类作品很像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但多数在意趣、情韵上与传统的志怪小说又很不相同。作者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神鬼妖异确实存在,而是含蕴着隽永的思想内涵,透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例如《捉狐》一篇,描写一个黄毛碧嘴的狐怪如何偷偷地附在人的身上,在人捉住它的时候又如何狡猾地逃跑,显得十分怪异。但作品的主旨实际并不在狐怪本身,而是借狐怪以写人,表现的重点是现实生活中人的勇敢、沉着和机敏的精神品格。《骂鸭》写一个人偷了邻居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学生姓名杨翠平 学号081111246 指导教师张玉国 年级2008秋 分校/学院保定电大 提交日期2010年10月22日

内容摘要 蒲松龄坎坷的一生和特殊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而科场的失意和生活的贫困,更使他在思想上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政治制度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他常常处于愤懑、无聊之中。因此,他借创作来抒情,寻求心理慰藉,其中女性形象恰恰充当了他的理想载体,饱含了他在人生失意后被压抑的某些欲望、动机和理想。他的《聊斋志异》是部一独具特色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颠峰之作。在《聊斋志异》这本书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则不下百人,这些女性形象千姿百态,色彩缤纷,个性鲜明,总体上含概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妇女形象。其中对女性的出路进行了种种的透视和解读,他把女性解放的出路定位在“女人自身的独立”上。从“靠男人”到“反抗”把问题提了出来,而到后来的“靠自己”则提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经历了几千年才开始出现这样的萌芽。通观中国蒲松龄之前的文坛,惟独他反映女性自主意识的文章最为血肉丰满。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女性形象

目录 一、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1) 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1) (一)侠女仁妇形象 (2) (二)经济自立的女性形象 (2) (三)追求自由美满的爱情婚姻的女性形象 (4) (四)被侮辱的女性形象 (4) (五)悍妒仁女性形象 (5)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在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海洋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可谓不计其数,其中的优秀作品却也屈指可数。然而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是这位三家村“不得志”的私塾先生却在刻画女性形象上创造了一个高峰。渴望民主革命,改良民主社会的思想流露在字里行间。 一、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他出身于一个久已衰落的世家,其父因科举不显而弃儒从商,却仍不能忘怀于光复门庭。蒲松龄从小随父读书,十九岁时以县、府、道试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生员,得到学使施闰章的称扬。自此文名大振,而自视甚高。但他此后的科场经历却始终困顿不振,一直考到六十多岁,才接受老妻之劝,放弃了仕途幻想。又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得到一个已经无意义的岁贡生名义。在蹭蹬科场的数十年中,他先是做过短期的幕宾,后来长期在官宦人家为私塾教师,以为糊口。大致从中年开始,他一边教书一边写作《聊斋志异》,一直写到晚年。书未脱稿,便在朋辈中传阅,并受到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禛的常识。除《聊斋志异》外,他还存有相当数量的诗、词、文、俚曲等,今人编为《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全书约四百九十余篇,主要讲述花妖狐魅故事,但也有不少直接取材于现实的题材,从思想内容方面来看,全书着力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揭露和批判。其中有对于黑暗的官府制度、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抨击,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等等。这其中《聊斋志异》在呼唤女性的人格尊严和展示中国女性强烈的反抗精神,不懈追求自主方面,也有其独到的思想光辉,值得人们去探索和思考。 蒲松龄在落魄孤烦中体验生命的痛苦,深切同情女性,为女性张扬个性,寻找出路,他在《聊斋志异》中对女性的出路进行了种种的透视和解读,他把女性解放的出路定位在“女人自身的独立”上。从“靠男人”到“反抗”把问题提了出来,而到后来的“靠自己”则提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经历了几千年才开始出现这样的萌芽。通观中国蒲松龄之前的文坛,惟独他反映女性自主意识的文章最为血肉丰满。同时《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分析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 作者:蔡碧兰指导教师:李新灿教授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 524048) 摘要:在《聊斋志异》中涉及到狐的篇章有82篇,专写狐女的达40余篇,占一半有余。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狐精形象的集大成者,它成功描绘了一幅狐女群像图,无论是工笔细描还是粗笔勾勒,她们大都是美、善、智慧的象征。本文就狐女形象的创作背景及其性格特征、意义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狐女形象;创作背景;性格特征;意义 On "Strange" Female Foxes Cai Bilan School of Humanities,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Abstract: "Strange" chapter comes to Fox eighty-two designed to write the fox woman more than 40,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 Pu Songling's "Strange" is the image of a master of the fox spirit, successfully depicts a female fox portrait view, whether it is meticulous fine description or crude pens, big is beautiful, good, and a symbol of wisdom. Female Foxes creative background and personality traits, meaning a brief analysis. Key words: female fox image; creative background; personality traits; meaning 引言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形象中,狐狸这一角色,自古以来以负面形象居多,最为特出的当推助纣为虐的妲己,她使商纣王遭致国破身亡的覆灭命运。大约肇始于这个形象,狐狸贪婪、狡猾奸诈、魅惑好人、背信弃义等无恶不作的角色定位便确立了。历代以来,人们关于狐狸的情感体验便局限于恨不得人人得而诛之而后快这样一个狭隘的范畴,数千年来基本没有改变。 然而,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形象却颠覆了千百年来人们对狐的看法。蒲氏笔下的狐女,她们大多美丽善良、温润可亲,亦人亦狐,亦狐亦仙,是作者浓墨重彩宣扬讴歌的形象。这类幻化为女子的狐精更具人情味,其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各具情趣,也更多地得到读者的喜爱与共鸣。这些美狐形象光艳绚丽,互相辉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01111-14陈一惟 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谈狐说鬼,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现实生活,深刻地描绘出人民群众所受的苦难。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生活在人间的底层,她们的痛苦擢发难数。蒲松龄的孤愤心情和寄托情怀使他首先注意到妇女的生活状态。作家倾注了他的全部热情,用那枝生花妙笔,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的故事主要来源于民间。民间故事通过作者的艺术夸张和加工,于是成了一部浪漫主义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这些故事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全书的很大比重。追求婚姻自由,藐视和反对封建礼教,珍爱爱情,这样的女性是《聊斋志异》中描写最多的一类。《青凤》、《娇娜》、《小翠》写人与狐的爱情,《聂小倩》、《公孙九娘》、《小谢》写人与鬼的爱情,《织成》、《翩翩》写人与仙的爱情,《竹青》、《香玉》写人与花鸟虫鱼等精灵的爱情。也有《连城》、《侠女》这样写人与人之间的爱情。 这些恋情故事都极其曲折动人,绚丽有文采,而且有强烈的思想性。作者讴歌真诚高洁的爱情和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美满自由的婚姻生活。作者塑造了大量美的形象,她们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她们不仅有美的外貌,而且具有反封建礼教的叛逆行动,她们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这些作品中,有机智贤能并挽救夫家危亡的红玉,有深山采药救情人生命垂危的莲香,也有坦荡爱笑的婴宁,温情体贴的翩翩,多情守信的嫦娥等等。她们往往有着美丽的外貌,鲜明的个性,纯洁的灵魂和真挚的爱情,她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藐视反抗。 《聊斋志异》中关于人妖艳遇的故事写得最精彩美妙,最令人难忘。所有的人妖恋情都有相似之处。书生与精魅幽欢的场所环境大致相似。男主人公的身份处境大致相同,几乎都是书生一个。他们穷愁潦倒但却才情横溢,风流儒雅。贫贱书生在生活仕途上运际多灾,但在情场上却艳遇不迭,非凡得意。女主人公这些狐仙精魅们个个美丽绝伦,聪慧绝顶,既有倾国之貌,又有灼人之情,她们热情主动,只求奉献没有索取,专爱失意书生,并不计较回报,她们一往情深及时地抚慰着书生们落寞的心灵。这样的多情女子,实在是人间难得的佳偶。这些女子不仅是失意书生生活中的伴侣,而且还是他们精神上的知音。她们理解书生的牢骚,排遣他们的郁闷,献给他们温柔,坚信他们的才能。她们是他们的红颜知己。这也体现了蒲松龄对女性美的关注,不仅停留在其年轻美貌,也不仅深入到其心灵秀美,才能超凡。蒲松龄以执着的态度和集中的注意力审视的是红颜知己。这与屈原以女性美为政治理想美的寄托不同,与曹雪芹以女性美为人性美的象征也不同,蒲松龄把女性美作为知己之情的形象化身。 对《聊斋志异》中描写爱情的篇章,人们予以了热情的赞美之词。有谁能不为蒲松龄所描写的动人的爱情故事和炽热的两性情感而扣动心扉呢?有谁能不赞叹蒲松龄的进步的爱情婚姻观,诸如宣扬恋爱自由,歌颂爱情专一,表现夫妇平等呢?虽然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女性最后大多都获得幸福的归宿,但这只是作家的理想。在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男女青年自由结合的可能性是极小的。蒲松龄正是通过这些妇女的不同遭遇,反映了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残。 创作〈聊斋志异》蒲松龄是用一枝饱蘸着激情的笔来写出的。这些狐鬼精魅作者把她们当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来塑造,作者把无限爱慕之情倾注在她们身上。这也是蒲松龄塑造女性形象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这就是幻化。把非人(花妖狐魅,神仙灵祗等)幻化为人。书中的女性大都是鬼狐花鸟等异物的化身,但这些异物都具备了人的感情、人的个性,以致使读者感到“多具人情,和易可亲,”。作者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和细节描写,塑造了大量成功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一、爱情、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 在爱情、婚姻、家庭中,聊斋女性形象各异,各有千秋。我们先看在爱情生活中的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表里如一的狐女阿绣 《阿绣》里有模样儿完全一样,个性很不相同的两个优美女性,其中一个就是美的追求者狐女阿绣。男主角刘子固认识了美丽的杂货铺少女阿绣,却没有办法娶到她,在他沮丧的同时,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狐女为什么这样做?只是艳羡阿绣的美,希望和她媲美。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很快揭穿了狐女阿绣的身份。刘子固本来跟狐女阿绣好得蜜里调油,一旦得知狐女的怪异身份,非常害怕,还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对这样的寡情郎,狐女阿绣采取忍让态度,说她知道刘子固一直想念阿绣,正打算帮助他们团聚,她虽不是阿绣,却自认为不比阿绣差。狐女阿绣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在她帮薄情郎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真假阿绣开始了妙趣横生的比美。开始,刘子固还能分辨真假,后来,连刘子固都分辨不清哪个阿绣是自己的妻子了。这说明狐女的美已经修练得跟阿绣没有区别。狐女为什么如痴如醉地要修练成阿绣的样子?据狐女说,她跟阿绣前世是姐妹,两人都模仿美丽的西王母,阿绣比她学得好。她们转世之后,狐女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 在《阿绣》这个故事里,狐女阿绣是爱情的缔造者、是家庭的保护神。她能够放下怨恨,帮助真阿绣和刘子固建立家庭,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强行占有,而是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要他得到自己的幸福。这是狐女的人生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狐女在追求和修炼形态美同时,获得了内心美。她的人生哲学不管是在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生活的今天,都是令人叹服的。 2、貌丑而心善的乔女 乔女丑得出奇,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理睬,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生活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要续弦,条件很苛刻,可见了乔女却大为赞赏,还派人说媒,显然是看上了乔女的德,但乔女信守封建律条,坚决拒绝。孟生对她越发欣赏,让媒人再次求婚,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可连母亲亲自动员她都不同意。乔女恪守封建道德,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让她深深感动,心灵早就跟孟生联系到一起,在精神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誓言。不久,孟生得暴病死了,无赖趁机把其家产携取一空,仆人趁火打劫,乔女却敢到孟生坟上临哭尽哀。当无赖又想谋夺孟生的田产时,连孟生的好朋友林生被无赖威胁后都吓得不敢出面,而非亲非故的寡妇乔女挺身而出,到官府告状、到有地位的缙绅门上哭诉,终于替孤儿保住了财产。然后,乔女十几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地抚养孤儿成人,请老师,积累钱粮,和名门联姻,她的做法俨然孟生遗孀。 乔女有一定的叛逆色彩,她跟孟生的感情,实际上是精神恋爱,她重情重义,用终生的辛劳来报答孟生的知己之情,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 3、出淤泥而不染的妓女形象:鸦头 鸦头是个误入风尘的少女,因为她不肯接客一再受到老鸨毒打,她认识了诚实的书生王文之后,认识这个人可以托以终身,马上就机智地把握自己的命运,百折不回。 鸦头出身低贱却为人清高,她向往正常的婚姻,可是在封建礼教下,女子处于被压迫、

聊斋志异运用传奇手法写志怪

《聊斋志异》运用传奇手法写志怪 从而超越了传统志怪小说 《聊斋志异》是一部题材丰富,思想深刻,艺术技巧很高的文言志怪小说集。作为中国古代文言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鲁迅先生曾评价其为“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入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这段话精辟地指出,《聊斋志异》既是对传统文言志怪小说的一脉相承,有共同的创作规律,如内容庞杂丰富,注重搜身记异等,然而在与史区别,创作思想,形象塑造,语言之胜等方面以及总体水平上不同于传统志怪小说而显示出成熟精美的优势,使得我国古代文言小说跃上巅峰。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写的是传统志怪小说中的“神仙孤鬼精魅”,但他兼收并蓄,大量使用了更先进、更丰富的传奇小说的表现手法。怪异、丰富的题材加上更加自由、艺术的表现形式,使这部作品更添了生活的真实感,也更富有了艺术的精致美和奇。故事和手法完美融合,使《聊斋志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文言志怪小说的一座峰巅。本文接下来将从作者创作思想、情节结构、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对“用传奇而以志怪”的《聊斋》之所以能够震古烁今,超越传统志怪小说做出一些探讨。 一、作者的创作思想 对于一部文学作品而言,作者创作的出发点首先就决定了一部作品价值的高低。对于文言志怪小说而言,这种创作的思想首先表现在作者自身的鬼神观念及这种观念对于创作的影响。传统的志怪小说都非常相信鬼神的存在,甚至对于鬼神的存在,许多小说都不遗余力地加以证明和确认。如干宝《搜神记》序中就明确提出创作的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诬”。这个观念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表现在,由于他们认为鬼神乃实有,所以只要忠实地记录就行,特别重视事实的真实性,强调的是“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而让作品流于历史的支流。对于作品作家也独立其外,做一个记录的旁观者,完全不重视作家主观世界的感受,粗陈梗概的叙事方式也让作品的艺术魅力大打折扣。 而《聊斋》的作者蒲松龄,他也爱搜神记异,写鬼写狐,但是他在作品序言中明确告诉大家说:“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

聊斋志异的评价

聊斋志异的评价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书中的作品情节离奇曲折,但又简洁,幻化形象刻划得独具特色。虽为文言,但凝练之外又极形象传神,富有表现力,而且语言利落直观明了。三百年来,《聊斋》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历久不衰,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珍品,这部短篇小说集在他创作之初便有人传抄,成书之后流传更加广泛。十九世纪中叶传播到国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个语种的译本。《聊斋志异》在叙述、描写人和各种灵异之物的交往时,往往按照同类相应、同气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节。同类相应、同气相求是一种古老的观念,指的是同类事物能够彼此趋近,产生感应,实现生命层面的沟通。《聊斋志异》的许多就是以同类相应、同气相求为契机而发生、延展的故事.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聊斋志异》,清代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据说作者蒲松龄在写这部《聊斋志异》时,专门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请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讲过后可不付茶钱.听完之后再作修改写到书里面去。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有传奇、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为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魔、花、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对如漆墨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宫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所谓“聊”就是在交谈,话说蒲松龄在他居住的地方附近设一茶棚,凡是进来的人是不收银子的,捧上一壶茶坐下来和客人闲谈,他就专门问一些奇闻异事,蒲松龄的“聊斋”变由此而生。然后,蒲松龄就把听来的这些事情经过自己的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志”变产生了(记录)。“异”当然就是旨在说明自己所记录的事情都是奇闻异事。“聊斋志异”变由此而生。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

聊斋志异女性人物形象浅析

聊斋志异女性人物形象浅析 摘要:《聊斋志异》里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塑造了不下百人的人物形象,这在古典小说中是较为少见的。在这一群人物中,又以女性形象占大多数。由她们引发的故事,也是聊斋故事中最感人的部分。这些女性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她们几乎个个美得令人眩目。除了外表美,最可贵的是她们有着美丽的心灵,她们或温柔或聪慧,或天真或无邪,或行侠仗义。在《聊斋志异》描写女性的篇章中,既体现了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女性美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才能,这些人物形象丰富了古代小说的人物画廊。本文选取数位耳熟能详的女性人物加以分析。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浅析性格特点 追求爱情的女性人物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女性处于被歧视、被压迫的地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把女性打入与“小人”同类的行列,“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奉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给女性套上了难以解脱的精神枷锁。同时。在《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再被笼罩在男性的阴影之下,丧失了自身的意义,而是充分显示出了自己的主动性,充满了进取精神,她们在爱情婚姻的追求上表现得大胆热烈,毫不顾及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敢于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义无返顾地去追求,忠贞不渝地去爱,直到实现与所爱的人的幸福结合。爱情背景下聊斋女性的代表主要有: (一)敢爱敢恨的狐妇 《武孝廉》中的狐妇在石某病时救了石某,也不嫌弃他的落魄嫁给他,并且帮助他走上仕途,但石某不知恩图报,百般侮辱、谋害狐妇,狐妇在得知石某要杀死自己后决然收回自己赠给石某的丸药,让石某旧病复法而亡。作者让那些负心汉一个个不得好死,一方面表明了作者对这些被侮辱女性的同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鞭笞。不难看出,这些被侮辱的女性她们虽然普遍命运悲惨,都是为男子所遗弃所侮辱,但是她们都有坚决的反抗精神,最终都惩罚了那些负心汉。 (二)外貌丑而心灵美的乔女 乔女在丈夫穆生死后,志不二嫁。后来孟生不嫌其“黑丑”,欲要迎娶,乔女不嫁,然而她却认为孟生不嫌自己丑陋,是自己的知己,所以孟生死后,她为了酬报知己挺身而出,急其家难,抚其遗孤,撑其门户,增殖其产,自己却廉洁自守贫贱以终,表现出“士为知己而死”的美德。仇大娘则是在娘家面临破产时,挺身而出担起重担使家庭得以重新振兴。作者在这里着重肯定的是传统女性那种善于治家的天性。不畏困难、勇挑重担是她们所共有的美德。 (三)要独立,只要婚姻实质而不要名分的侠女 侠者是行走江湖,行侠仗义的人,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侠女》中的侠女却是大家闺秀,但她同样具有“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特点。主要是为报父仇。更为特别的是她为报答顾生的养母之德,甘心情愿地未婚生子,给顾家传宗接代却不接受明媒正娶。侠女的婚姻观在讲贞节,讲究婚姻是“终身大事”的社会中,像她这样只讲求婚姻实质,而不讲表面的礼法和名分的表现,可以说是极其解放的思想。 更值得注意的是,《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但敢于主动追求爱情,而且当爱情遭到背叛时能果断采取行动,毅然离开曾爱过的人,去寻找新的真正的爱情。《云翠仙》中的云翠仙母女为梁有才的苦苦追求和百般表白所打动,应允了他的

优秀大学论文——浅析《聊斋志异》的写作手法

浅析《聊斋志异》的写作手法 《聊斋志异》是清代作者蒲松龄的作品,小说主要描写魅狐怪异故事,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世俗风情以及人们的精神理想,表现出清朝社会上人们普遍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聊斋志异》的艺术手法概括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长期以来,许多研究者经常用这八个字来概括《聊斋志异》的创作,但并没有全面概括《聊斋志异》的写作手法。事实上,无论是采用传奇笔法,还是表现志怪题材,蒲松龄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超越。 六朝志怪小说并不是现实的志怪故事,而是用虚幻来代替现实,表现荒诞滑稽的内容,但当时的志怪小说题材单一,故事情节简单,表述极为简略,而《聊斋志异》运用相同的方式则采用了丰富多变的写作笔法,反应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对以往的志怪小说有了新的提升。 作为文言文小说的《聊斋志异》,作者首先采用了唐传奇的写作手法表现志怪内容,将六朝时期的短小篇词发展为情节丰富曲折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文辞华丽,形象生动,叙述婉转,意境突出,描写波澜起伏。《聊斋志异》继承唐传奇,出现了大量突出意境描写的篇章,且写作手法丰富多样,作者意境描写意蕴深厚,具有象征性,寓意性强,在意境描写中,与人的刻画描写紧密结合,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席方子是孝子典型,珊瑚是孝妇的典型,张成是孝友的典型,

田七郎是侠客的典型,江城是悍妇的典型,郎玉柱是书痴的典型,孙子楚是情痴的典型。《聊斋志异》在人物描写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蒲松龄明确的阐明把刻画人物性格作为艺术构思的核心,不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刻画出的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聊斋志异》中许多人物不仅有相似的性格,却又同中有异,同样是写人物的“痴”,《聊斋志异》中的孙子楚“痴”于爱情,《黄英》中的马子才“痴”于菊花,《合鸟异》中的张幼量”痴”于鸽子,《书痴》中的郎玉柱则“痴”于书本。 《聊斋志异》加强了环境描写,但其并不是简单纯粹的静态景物描写,而是与人物个性紧密地结合起来,用以突出人物的特性。《婴宁》中王子服由于思念婴宁独自信步往西南山寻觅的淡雅淳朴的景物描写——里落、茅舍、花香鸟语、豆棚花架,无不潇洒清新,婉然如画,表现了婴宁纯真无邪、天真可爱的少女情貌和鲜活的性格特征,也是对王子服追求理想女性与爱情的诗化表现。 比起以往的文言小说,《聊斋志异》更加注重细节描写繁长的文字并不是作者铺陈夸张的多余之笔,而是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的。《聊斋志异》中细节描写可感可信,新颖别致,情趣盎然。读《聊斋志异》,犹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来往人景无不活灵活现,常常产生美妙的艺术效果。 《聊斋志异》对志怪传统的继承发展和对传奇手法超越的成功运用,使小说突破原有文言小说的禁锢,给人以异彩纷呈、别开生面而又回味无穷的艺术感受。

部编2019秋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素材【《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部编2019秋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素材【《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聊斋志异》创造了一个色彩绚丽、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它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除了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外,还因为它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读后能使我们得到艺术的美的享受。《聊斋志异》的艺术美,表现为思想与艺术的完美融合,绝不是那些逞才使气、炫弄技巧的作品所能比拟的。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一)形式上兼采众体之长 《聊斋志异》虽然名为短篇小说集,实际上其中所收的作品非止一体,而是兼采众体之长,又加以融会创造,是对中国传统的文言小说体式和散文体式的总结和发展。《聊斋志异》中的作品,从形式体制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是符合现代小说观念的典型的短篇小说。一般篇幅都较长,有完整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明确的主题思想。书中的传世名篇多为这类作品,如《促织》、《席方平》、《红玉》、《婴宁》、《青凤》等等。这类作品多取法于唐人传奇,又广泛地从志怪小说和散文传统中吸取营养,是对传奇小说的发展和提高。比之唐人传奇,想像更丰富,情节更曲折,描写更细腻。在形式上,这类作品多采用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小说也多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又仿《史记》人物传记后的“太史公曰”,篇末一般附有“异史氏曰”,在讲完故事之后,直接发表作者的议论和见解。或者点明主题,或者借题发挥,尖锐泼辣,短小精悍,很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杂文。这些都显然熔铸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史传文学和散文的艺术传统,以及宋元以来白话短篇小说的艺术经验,在构思、人物塑造、情节组织和语言提炼等方面,都有新的特色。 其二,可以称为志怪短书。这类作品,内容多为记述奇闻异事、神鬼妖魅;但与上一类不同的是,它们情节单纯,用笔精简,一般篇幅很短,只有二三百字,或者更少。从形式上看,这类作品很像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但多数在意趣、情韵上与传统的志怪小说又很不相同。作者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神鬼妖异确实存在,而是含蕴着隽永的思想内涵,透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例如《捉狐》一篇,描写一个黄毛碧嘴的狐怪如何偷偷地附在人的身上,在人捉住它的时候又如何狡猾地逃跑,显得十分怪异。但作品的主旨实际并不在狐怪本身,而是借狐怪以写人,表现的重点是现实生活中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香玉及王六郎 第一学时 教学内容: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蒲松龄的相关知识;关于《聊斋志异》的知识。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层次大意。 教学过程一、看对联猜作者 (1)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 分。 (蒲松龄) (2)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忍辱负重,铸成史书照尘寰。 (司马迁) (3)战争年代,冲锋陷阵,显将军本色;和平时期,下棋作诗,露文人才华。(陈毅) (4)三顾频议天下计,一番繁商定国 策。 (诸葛亮) (5)犹留正气参天地,还存丹心照人 间。 (文天祥) 二问题1蒲松龄为什么以谈神说鬼来寄幽怀?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山东淄川人。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明末清初。出身小地主小商人家庭,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他牢骚满腹,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同时文字狱的威慑,知识分子噤若寒蝉及‘南洪北孔“的悲剧。 三问题2《聊斋志异》是怎样的一部书。《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劳山道士》等。《聊斋志异》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奇书,有人说,《聊斋志异》是一部写鬼写狐的神怪小说;也有人说,蒲松龄通过写鬼写狐来讽刺黑暗的现实社会;《聊斋志异》有着更深刻的内涵:《聊斋》里不但承载了一个考举人考了近60年而不中的落魄书生的男人梦,而且展示了一个个先锋的女性形象。 四问题3《聊斋志异》的特点什么?⑴《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⑵《聊斋志异》受广大读者喜爱,既因为其谈狐说鬼,更因为其充满人文关怀。跟其他古典名著相比,《三国演义》写兴王图霸帝王将相,《水浒传》写杀富济贫英雄传奇,《红楼梦》写诗意享乐贵族男女,《西游记》写踢天弄井神魔妖怪,这些离普通百姓的生活都比较远,而《聊斋》关注的是中下层老百姓,特别是关注女性。蒲松龄是写女性的行家里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更加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写过的禁区,塑造出一个个全新的人物形象。 五问题4 《香玉》一文的内容是什么?

《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栾庆怡 鲁迅认为在明末清初的志怪群书中,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成就最高。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非复人。”这里所指的使人“忘为异类”的“花妖狐魅”,显而易见,主要是指《聊斋志异》一书中的女性。据统计,《聊斋志异》五百余篇,除去寓言、笑话、速写外,真正称得上小说的约不到三百篇,其中描写女性的作品占一半以上,这些作品大都“描写委曲,叙次井然”,是全书中脍炙人口的最精彩的篇章。 一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妇女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妇女的命运更加悲惨。“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根本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更谈不到有什么自由爱情的生活。作为生活在封建社会晚期、具有深刻观察力的蒲松龄不会不看到这一切,加上屡遭坎坷而终不得其志的生活经历,更激起了他的“孤愤”之情,所以,在当时文网遍布的恐怖时代,他仍以“曲笔”向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加以有力的抨击,对于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作了深刻的揭露。追求婚姻自由,蔑视和反对封建礼教,这样的女性在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婴宁》中的婴宁是一个像山花一样烂漫,又像山泉一样纯净的美丽少女,她的所作所为,特别是爱笑和敢说私房话的特点,本身就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大胆的挑战。白秋练(《白秋练》)则是另一类女性,她在爱情的生活道路上不像婴宁那样平坦顺当,而是屡遭坎坷挫折,她没有婴宁活泼爱笑的特点,却比婴宁更显得痴情和持重。因她知书多才,所以一见到“执卷吟诗”的慕生,立即视为知音,但三次求婚,均遭到慕父回绝。对此,白秋练并没有失去追求婚姻幸福的信心。在与慕父的屡次较量中,逐渐认识到“凡商贾志在利耳”的道理,然后凭着自己超人的本领,使其“得厚息”,终于以金钱打动了这个封建老顽固的心,得以与慕生结为美满伉俪。 像婴宁、白秋练这样的女性,在书中还有不少篇幅,其中有的女性为了追求婚姻自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些女性尽管生活的道路各自不同,但在追求婚姻幸福、蔑视和反封建礼教这一点上,却是她们的共同之处。《聊斋志异》一书还塑造了一批敢于反抗封建黑暗势力欺凌压迫的烈性女子。《鸦头》中的鸦头就是一个敢于抗争、凌辱不能屈的坚强女性。《细侯》中的细侯,是一个比鸦头受凌辱受损害更重的女子,她被逼以妓为业,受尽了折磨和苦难,但她始终不甘心屈从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命运,决心跳出火坑,矢志跟从穷书生满生却又中了富贾某的圈套,后满生归,她“方悟前次多端,悉贾之诡谋”,愤然“杀抱中儿(细侯与富贾某所生子),携所有亡归满”。 《商三官》中的商三官,为报父仇,巧扮优伶,在仇人庆贺生日的当夜,将其杀死。《窦氏》中的窦氏,本是一个纯真而痴情的女子,被土豪南三复始乱而终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孙一珍:论《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每当捧读《卿斋志异》,总给人以别有洞天之感。曲径通幽,千沟万壑,阴晴晦明,烟云叆叇,时而巉岩绝壁,时而大河前横,偶见瀑布飞泻,回步水平如镜。涉猎其中,另长一番精神;流连忘返,犹觉余音绕梁。关于这部人类瑰宝的艺术魅力,古人曾作过许多创造性的探讨和品评。有人赞誉《聊斋志异》的技法:“盖虽海市蜃楼,而描写刻画,似幻似真,实一一如乎人人意中所欲出。”①而且“诸法具备,无妙不臻。写景则如在目前,叙事则节次分明,铺排安放,变化不测。字法句法,典雅古峭,而议论纯正”②。有人推崇蒲松龄“学深笔健,情挚识卓”,故能“寓赏罚于嬉笑”,使人“百诵不厌”③。有人从题材的提炼着眼,认为《聊斋志异》“所述鬼狐最伙,层见迭出,变化不穷。水佩风裳,剪裁入妙;冰花雪蕊,结撰维新。”④前人种种品评,对于领略《聊斋志异》的艺术造诣,都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的参考价值。 作为后学,本文拟从艺术作品在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亦即由独特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艺术家主观方面的特点和题材的客观特征相统一所造成的独特面貌细加缕析。意在抛砖引玉,祈方家不吝指正。 ① (清)冯镇恋:《读聊斋杂说》。 ② (清)冯镇恋:《读聊斋杂说》。 ③ 《聊斋志异·段序》。 ④ 赵起杲:《青本刻聊斋志异例言》。 洗炼和宏富的统一 《聊斋志异》的题材广阔浩瀚,包罗万象。举凡人间的世俗生活,乃至异想天开的龙宫、仙岛,域内海外,天上地下几乎无美不备。从

辽东到海南,从崂山到云南,从福建到西安,从京都到边塞,以山东淄川为中心,作品为我们展示了辽阔的空间和斑斓多采的社会画面。作者笔走龙蛇,游刃有余,时而发思古之幽情,时而抒今世之孤愤,时而托梦幻以寄怀,时而借讽喻以明志。在众多篇幅短、寓意深、容量大的篇章中,不仅花娇狐魅、神鬼精灵、草木竹石、鸟兽虫鱼等非人形象独具人情,而且连士农工商、娼盗官吏、兵艺侠医技、僧尼道巫赌,也大都呼之欲出。作者奋其妙笔,时而写家庭、邻里之间的微妙关系,入情入理;时而写时代的风云变幻,委曲婉转;时而写壮士斩娇除怪,正气凛然;时而写书生落魄,催人泪下;时而写忠贞爱情,娓娓动听;时而写纯洁的友谊,感人肺腑;时而讽刺贪官污吏,令人称快;时而痛斥豪强权势,淋漓尽致。作者经常借身边琐事加以生发,鲜明地揭示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往往寥寥数笔,通过引人入胜的细节晓以深奥的哲理。如同一部生活的百科全书,人情、世俗、道德、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无不有所涉及。兼以作者拥有渊博的知识,善于运用典故,能够从民间流传的故事中开拓新意,将丰富的生活素材提炼为创作的题材。《聊斋志异》堪称洋洋大观,不仅以形象的生动性闻名,而且以宏大的规模、广阔的内容吸引着读者。从类似的题材中开掘不同的思想内容,是《聊斋志异》显得丰富多采的一个重要特点。例如脍炙人口的《狼三则》,题材、形象基本相同,然而立意却各有侧重,一则表现屠户的智慧,二则突出屠户的警觉,三则描写屠户的勇敢。再看看大量爱情题材的作品,不仅构思、人物、情节各异,而且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也大相径庭。同是写牡丹花精与人恋爱的《葛巾》和《香玉》,前者立意在于说明猜疑能使美好的爱情枯萎,幸福的生活中断。后者则重在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讴歌。同时写虎的作品,有的取其残暴的特性,针砭贪官(《梦狼》);有的借其凶猛吃人的特点,让老虎吞噬势豪的头颅(《向杲》);有的则取其刚勇的品格,对为母治病的医生尽卫护之责(《二班》)。 《聊斋志异》丰富多采的内容,是以精粹的语言来表现的。如果说“简洁是美的必须条件”①,那么丰富也绝不等于冗杂、拖沓。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