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语文课程目标解读_张春晖

2(兀反年n月
第21卷第6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叼i田19肠11半ofEduea石。
Nov.2(X犯
VOI.21No.6
新课改语文课程目标解读
张春晖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中部,黑龙江哈尔滨巧0050)
摘要:课程目标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部分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语
文课程目标制定的着眼点、设计思路、呈现方式、把握要点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有助于
解读精当、明了,便于操作。
关键词:语文;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一7836(2(X犯)肠一仪刀7一02
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
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
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它受国家为基础教育
规定的教育目的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
体现;它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
和指南,在课程标准中高于主体部分。课程目标这
种称谓是首次出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课标》中
的,不仅称谓有了形式上的改变,它的内涵也有了
质的变化。
语文课程目标总要求,即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所要达到的语文素养的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
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
和运用祖国语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
维,培养创造能力使学生具有适应实践需要的识字
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
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
发展。
一、语文课程目标内容
语文课程目标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而体现在教学过程即
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
习五个方面。新一轮课改中关于“知识与能力”这
一维系又有了新的注解。狭隘地理解语文能力还仅
仅是听说读写能力就失之片面。现代社会对社会成
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综合
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能力都应涵括
在“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之中。如何来理解“过
程与方法”这一维度,我个人认为,应在情感体验
中、在实践动手过程中学会学习,养成习惯,培养
兴趣,找到学生学习的好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
坚实基础。这是突出了语文课程目标的实践性,体
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
学习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自主地
学习,改变过去课堂上重知识的传授,老师灌输
式、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全堂接受式学习模
式,彻底改变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行为,做到教学
角色的彻底转变。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
度中,尤其在

语文课程目标中,附之以更多的内涵
和意义。语文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全部,应该树立起
大语文教育观念,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加强
了对语文的人文性的诊释,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
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
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
活,进而快乐一生。
二、语文课程目标整体设计
课程目标设计思路应该是九年一贯的,整体体
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所以把整个目标系
统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就目标设计的结
构框架来说,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但这是隐性线索;横
向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
性学习五个方面,这才是显性呈现。其中要说明的
是,综合性学习与上边的四个方面不属于同一逻辑
范畴,它只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但现阶段应对其
予以强调、重视,所以它不在同一个层面,也一并
歹d出。
如何认识和具体把握及操作课程目标内容,很
多专家学者意见不一,更多的意见认为,要考虑前
瞻性、适应性和包容性,还要讲可操作性,注意开
放性,强调强性把握。我们国家地域辽阔,特点分
明,各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统一设定
难以贯彻下去,所以前瞻性与适应性构成了实际操
作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但课改已明确以人的发展为
本,以人的经历学习为本,因此课程设置一定把前
瞻性放在首位,这一点不容置疑。课程目标要立足
当代,把握并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将现时
的教育与未来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适度地超越现
实,而不能仅考虑现时的教育水平,尤其不能让课
程目标去迁就当前的考试制度和应试需要,迁就落
后的教育观念。要让考试制度、评价体系最终适应
课程改革的整体要求。
三、语文课程目标基本精神
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以及和谐发展所必
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质,所以它基本体现了人文性
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它凸现
了以下主要的几个方面:
一是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全新要求,
如“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考虑了信
息化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语
交际的基本能力”,着眼于现代社会人交往频繁的
外在要求,强调交流和合作的精神与态度,改变过
去大纲将听的能力与说的能力的分隔;“在发展语
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
潜能”,突破了过去只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局限,
真正体现语文的综合性,这也是现代社会提升人
格、升华情感、培养创造精神与能力的内在要求。
旧的教学模式体现在语文课堂上是:

划分文章段
落、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过分注重语法
修辞分析与讲解,支离了文章整体,也分解了人的
情感和整体感知与把握,这也是学生整体阅读能力
和写作能力低下的内在原因。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
想像力、创造力的黄金时期,因此开放性的思维训
练应提到日程上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很大程
度上依赖于思维品质的提高和创造潜力的开发。
二是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
两个角度来理解:首先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一切为
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上的角色转变
要有充分的酝酿准备,并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由传
授者转变为共同学习者、共同参与者。学生也由被
动转为主动,积极思考,学会学习,并反过来促进
老师共同进步。其次,语文课程目标强调了知识和
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
的内容的相互渗透,互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最终
实现三个维度的整合。在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的同
时,强调其人文性的内涵的全部诊释,可见在“过
程与方法”中确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意
义。其中的“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
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
的精神世界”等无一不透视出语文的人文特质。

三是突出了语文的实践性特点。语文能力说到
底最后体现在工作实践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
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
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淡化语文知识的系统传授,
强调在语文实践中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在实践
中映照“知识与能力”的掌握。课程目标中关于识
字写字部分,强调了能识、能写、能说,不提知识
要求;关于阅读部分,强调了大量积累,培养语
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关于写作部分,强
调了注重实际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对写作知识不作
要求,强调整体把握;关于口语交际部分,强调了
在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背景下,通过各种交际活动
来培养。强调了“听”“说”能力在现代社会交际
中的重要性。
(本栏编辑/郑龙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