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合作导向下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战略思考

区域合作导向下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战略思考
区域合作导向下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战略思考

杨秀

于静

区域合作导向下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战略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从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宏观分析和现状入手,梳理上海定位和区域合作发展战略演变历程,辨析上海发展对长三角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分析上海自身发展所面临的首位度降低、人地矛盾增加、快速轨道交通发展、世博后产业转移等问题和挑战,提出上海未来发展必须走区域合作道路的趋势。并以区域合作为导向从功能定位、产业结构、生态对策、空间结构、城乡统筹等方面提出上海未来空间发展战略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合作;空间发展战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竞争不再是区域范围内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作为一个更大的城市群经济实体,在更广阔的开放式空间范围内参与全球竞争。面对长三角区域规划通过的发展机遇和国际环境瞬息万变的严峻挑战,上海将如何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发挥区域合作的领头作用是值得慎重思考的问题。

1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分析

1.1长三角城市群的范围和现状

经济地理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概念,目

前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广义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苏、浙、沪两省一市。另一个是狭义的长三角,包括江、浙、沪三地的16个城市,即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泰州、南通8个城市和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台州7个城市。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员城市为基础定位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即狭义定义。

2009年,江浙沪三地生产总值达71794

亿元,长三角GDP 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若把长三角看成一个经济体,去年其GDP 总量排在全球第11位,列俄罗斯之后、韩国之前。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深入,长三角经济区的抗风险能力增强,并将日益成为中国

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1.2长三角地区城镇空间组织的特征1.

2.1由极化向泛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长三角城市群逐步形

成以上海为中心,宁杭为次中心发展的沪—宁杭(副省)———地级市———县的模式布局。随着21世纪以来逐渐打破行政等级结构,凭借优越的区位和发展基础,苏州、无锡和宁波等城市崛起,演变成目前的上海为中心,沪—宁杭苏锡甬(副省与发达地级市)—县市的模式,整体城市布局由极化发展向泛化发展。2008年,上海市区、南京市区、杭州市区、无锡市区、苏州市区、浦东新区、常州市区、宁波市区非农人口占长三角非农总人口比重为48.09%,比1990年下降了10.83个百分点。

此外,长三角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如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等县级市发挥临近上海的区位优势,与上级单元的联系减弱,积极承接上海核心区的产业辐射,由极化发展向泛化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上海城市化发展呈现了向郊区化发展的趋势。其次,由以地级市市区的快速发展转向市县经济发展,带动市域城市化道路。

1.2.2城镇布局密集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城镇最为密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区域内部城镇体系完整,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组成城镇系统,各类城市的数量呈现“金字塔型”特点,由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组成的完整的行政建制等级体系。长三角城市群共有直辖市1座、副省级城市3座、地级市12座、县级市37座、建制镇1479个,地级市、县及县级市、建制镇数量比例为0.8: 2.4:96.8,形成了我国最密集的城市群(见表1)。

1.2.3沿主要交通轴线轴向发展

规划研究

Planning Studies

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网站

图1长三角城镇群规划空间规划图

(2007-2020)

表1长三角城市群行政建制等级

数据来源:《长江三角洲城市年鉴2008》。

从空间形态和布局看,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的演化具有明显的轴线特征,主要节点城市均分布在沪宁、沪杭、杭甬三条交通轴线上,形成了“之”字形的城市空间格局。其中,沪、宁、杭是三大节点城市,连接三大节点城市的宁-沪-杭-甬铁路线,沪-宁、沪-杭-甬高速公路线以及水路,管道等是城市分布的主要轴线。沿线城市密集且分布均匀,平均每30公里一座城市,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城市梯度发展的城市连绵区。

2004年,长三角城市群人口50万以上的11

座城市有8座分布在该轴线之上,便利的交通条件强化了沿线城市在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交流,交通联系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推动长三角区域城市体系和大都市圈形成的重要物质保障。目前,沪崇苏大通道以及杭州湾大通道已经建设完毕,将极大地促进各沿海城市与上海的经济联系度,成为一条新的沿海经济发展轴线。

1.3长三角地区城镇空间发展的趋势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城市群格局变化主要可分三个阶段:

首先是1980年代,长三角城市群形成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为次核心的点状布局;二是1990年代,以浦东开发为标志,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轴线发展格局,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呈现沿沪宁、沪杭、杭甬“z ”字型发展轴;三是新世纪以来,苏州、无锡、宁波等中心集聚,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呈现多中心、网络化布局趋势。

随着2002年江苏沿江战略的实施、

2007年江苏沿海战略、浙江沿湾发展战略,

以及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的的建成,使长三角城市群由沿路的“z ”字型发展转向沿海、沿江、沿湾的反“K ”字型。同时,宁杭

生态产业轴、泰锡湖产业轴不断拓展,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布局趋势初现。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正由单中心、纵向单项联系向多中心、网络化方向发展。虽然目前不同规模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体现了一定的空间集聚性,其集聚的核心分别为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台州,但仍以上海为最核心城市。

(图1)

2上海对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作用

2.1上海的功能定位的演变

解放后,从区域角度看上海在长三角区域的功能定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表2):

第一阶段是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孤立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上海定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市,承担了中国恢复和发展

经济

规划研究

Planning Studies

图21986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图(区域)图31999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图

(区域)

表2改革开放后上海市功能定位演变统计表

的历史重任,逐渐由一个多功能的经济中心城市向综合性工业基地转化,城市功能也由“消费型城市”向“生产型城市”迅速转化。在计划经济指导下,长三角各城市有自身发展的目标,重视本身城市建设,城市之间联系较少,无所谓城市竞争和协作。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区域竞争为主的发展时期。

(图2)改革开放以后,

上海城市定位为“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重要的经济、科技、贸易、金融、信息、文化中心”,发展经历了由“后卫”向“前锋”角色的历史性转换,肩负着城市功能、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三大战略性发展的历史重任。尤其是在199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浦东

新区的建立,上海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成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经济重组的枢纽。客观上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轴线发展格局,促进了长三角各城市的发展。但是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长三角各个城市经济至上的发展理念下,城市间在引入产业项目、城市建设等方面竞争激励,整个区域以区域竞争为主。

第三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全球化下逐渐走向区域协作的时期。

(图3)2001年国务

院审批通过了1999版上海总体规划,定位其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是应对中国加入

WTO 、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其明确的中

规划研究

Planning Studies

心城市定位,有利于发挥其在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地位,逐渐打破区域封闭,走向良性的区域竞争和区域协作。无论之后的江苏沿江战略、江苏沿海战略、浙江沿湾战略,还是2010年5月审批通过的《长三角区域规划》,皆强调以上海为中心的资源互补和区域发展。

2.2上海发展对长三角城市群的作用

2.2.1圈层发展核心动力

上海作为该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增长核心,担负着调配该区域经济和社会资源,建设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三大中心的重任。长三角诸城市围绕着上海这个区域增长极,形成几个经济实力圈层,经济以空间形态扩散。第一扩散圈层是苏州、无锡、杭州和宁波,第二扩散圈层是南京、嘉兴、绍兴、常州和镇江,第三扩散圈层是扬州、南通和舟山。三个圈层的城市均从不同角度要求呼应上海,主动接受上海辐射的发展策略。

2.2.2上海经济结构转变引领城市群产业转型

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已由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目前,身处长三角中心的上海市日益发展成为国际大公司、大银行总部和研发中心的所在地,并加快朝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迈进,促进生产型、生活型、金融型等服务业的发展。上海经济结构的转变对周边城市起到了较强的辐射和拉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上海经济结构转变引起了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合作模式的创新。其次,上海经济转型有助于长三角各城市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3上海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1上海首位度、周边辐射影响力有待提高

随着中国加入WTO,长三角地区的南京、杭州等城市联合参与国际竞争,致使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的首位度有所降低。2009年,与国际主要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辐射能力相比,上海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显得较弱。在长三角都市圈中,中心城市上海的周边地区面积是上海的15倍,人口是上海的 4.7倍, GDP总和是上海的2.65倍。而东京大都市圈的周边区域为琦玉、千叶和神奈川三县,人口只是东京的1.8倍。纽约都市圈的周边区域人口也只是纽约核心区的1.6倍。

3.2突出的人地矛盾制约上海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高密度的城市社会仍是上海基本现实。与规模和人口密度堪称发达国家城市之最的东京大城市群作比较,2000年东京23区的人口密度为1.3l万人/平方公里,而上海浦西地区的人口密度在1991年就高达3.76万人/平方公里,是东京23区的1.77倍(中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地区经济司、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2001)。在庞大的人口背景下考虑城市群的演化,在长三角出现人口过亿的大城市群之可能性已是无庸置疑,上海城市人口必将进一步扩大。面对目前上海每年增长的庞大人口,上海城市土地和各种资源日益紧缺以及高昂的环境代价,土地和环境问题则无疑是成为制约上海城市化发展最关键的一个问题。

3.3快速轨道交通发展带来资源空间的重新分配挑战

长三角地区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已初步形成。随着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沿江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的逐步建设,区内各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量将大大增强,以协作分工、优势互补为重点的产业联动;此外,构筑以上海为核心的90分钟通勤交通圈将基本建成,其跨地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尤其随着京沪、沪杭、浙赣、沪宁、宁杭、宁安城际铁路和沪杭甬客运专线等新型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势必引起人口、产业、生态和土地在城市群内部的流动。如何加强上海的经济吸引力,吸引更优化的资源环境,使其在区域分配中能加强其首位度和区域影响力,是上海应对快速轨道交通带来的巨大挑战。

3.4世博后延续推进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

通过世博会建立上海良好的投资、生活、工作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来到上海,并且提升上海的产业结构,发展附加值更大的服务业,上海最终也将依靠这些

规划研究Planning Studies

“软实力”迎来更好的发展。世界经验表明,举办世博会能推动以举办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的形成。例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就是由1970年成功举办大阪世博会而最终形成的。以大阪为核心的关西经济带造就了日本经济长达十年的辉煌;英国伦敦世博会促成了以伦敦——

—利物浦为轴线,沿泰晤士河扩展的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的产生;芝加哥世博会紧密联系了北美五大湖城市圈——

—底特律的汽车工业、匹兹堡的钢铁工业和托莱多的玻璃工业。尽管世博会能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后世博面临着商务办公功能向城市中心聚集,对这一趋势不加以合理的引导,将进一步加大中心区的开发压力,加剧城市空间布局的不合理等问题。

4区域合作是上海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4.1区域合作是上海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区域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区域合作既是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也是相邻国家为减缓全球化无序冲击而采取的合理选择。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竞争不再是区域范围内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作为一个更大的城市群经济实体,在更广阔的开放式空间范围内参与全球竞争。纵观全球,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形式的区域、次区域合作不断涌现,已逐渐形成了宽领域、多层次、广支点、官民并举的良好态势。

4.2区域合作是上海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应起的领头作用

上海要发展成中国未来的世界城市,必须以周边地缘城市群为其区域发展的空间和广阔腹地,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长三角城市群共同完成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历程,最终形成区域内各城市间功能分工明确、经济全面合作、制度统一、互为依托、共同繁荣的具有垒球竞争力的城市群网络体系。上海应表现出更大的包容性,以区域协作为主,长三角内部城市间竞争由某一组织(如:长三角经济协调委员会)统一协调。

4.3上海开放式姿态不够带来诸多问题的迫切要求

在长三角区域城市目前仍然存在封闭

性,对外开放的姿态不够。这种封闭性不

仅存在于经济领域,也普遍存在于文化、

环境、资源等领域。带来了港口建设盲目

竞争,飞机场多达10个,信息网络建设不

共享,未能形成干支流直达的航道网等问

题。随着交通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深

化,周边城市与长三角的关系将越发密切,

上海该表现出更大的包容性,加强与长三

角各城市的合作,带领长三角城市群向集

约化发展。

5区域合作导向下的上海空间发

展战略建议

5.1功能定位的战略建议

上海目前“四大中心”的功能定位适合

新时期对上海发展的要求,对产业转型和升

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此基础之上,首先

要强调上海在长三角的核心城市地位,以发

展第三产业为主,提高其城市辐射能力,引

领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腾飞。其次,要建立

上海为世界性城市,必须要提高上海在国内

外的总体政治影响力,将部分全国性或国际

性的政治与经济组织向上海迁移。因为纵观

整个世界,缺少政治影响力的公认的世界城

市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过。第三,上海城市

圈的功能定位要强调区域合作,尤其是与沿

江、沿海、沿交通路线的城市区域的关系,

促进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经济带的形成,充分

发挥区域优势。

5.2产业结构

2008年,上海三产产业结构比:0.82:

45.52:53.66,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达到

53.66%(表3)。作为区域性核心城市和未

来的世界城市,上海的产业结构也需要注

重以下建议。首先,上海应趁世博会召开

带来的机遇,加快改善产业结构,加快创

新型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引导部分不适

合上海“四大中心”定位的产业在长三角

区域内进行迁移。其次,重视上海城市圈

内城乡统筹的产业布局,加强城市郊区与

上海市的产业联系,从生产与就业方面有

力推进上海城乡统筹进程。第三,作为未

来的世界城市,要加强上海向内陆、沿海

规划研究

Planning Studies

(下转第44页)

表32007-2009年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变分析统计表

经济体的延伸,而不仅仅满足于区域的产能辐射能力。

5.3生态对策

上海作为各河流的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在“低碳”的发展需求下,应重视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首先,从区域层面看,要加强上海大都市圈范围内,太湖、长江、东海及杭州湾地区的协同保护,联动提高保护生态环境。其次,上海应督促形成长江、太湖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督促上游生态控制,减少上海的生态压力。第三,要协同建立沿长江、沿东海及杭州湾的生态走廊,建立杭州湾、太湖流域、长江出海口等三个“生态环境保护圈”,共同形成生态旅游休闲地带。第四,上海城市圈内部看,应大力发展世博后低碳建设,创造美好城市生活。尤其要重点规划建设由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绿带、主要湖泊和水系、大型生态花园和文化公园及街心花园等组成的生态基础设施。以及利用“1966”城乡体系的建设机遇,合理布置城市与农村之间生态建设,保持必要的绿化廊道和绿化间隔。

5.4城市空间结构

首先,以发展区域协作为导向,上海的城市空间结构应改变摊大饼的发展模式,逐渐以轴向发展和卫星城发展为主,充分发挥交通条件对人口、产业向郊区扩散的重要引导作用。其次,在继续重视向东以浦东开发

为主的基础上,重视城市向西、南、北等多方位城市发展轴的发展,加强上海的区位辐射能力。向南以沿海发展轴、沪金发展轴为主,加强与宁波、杭州等城市的联动发展;向西以沿江发展轴、沪汉蓉发展轴为主,优化华东第二通道发展轴,加强与苏州、南京等城市的经济联系,将经济辐射向内陆延伸。向北以京沪发展轴、沿海发展轴为主,加强与江苏北部城市如连云港、徐州等城市的联系,促进苏北经济的腾飞。

5.5城乡统筹

由于上海城市生存条件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向上海区域大量涌入,加快了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也给上海城乡统筹带来压力。上海的城乡统筹不应仅仅放在上海内部,而应该放于区域中解决问题。具体战略为:首先要切实落实1966城镇规划体系,构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多层次城市结构,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缩小城市之间的差距,在上海城市圈内部形成多体系的统筹发展。其次,要落实有效的土地政策,解决上海城市发展人地矛盾问题。第三,通过导入严格的土地利用总量控制、土地利用资产税以及技术替代等机制,实现土地的集约有效利用。第四,在发展上海郊区卫星城的基础上,促进杭州、宁波、苏州等城市的郊

规划研究

Planning Studies

改区,适应产生多中心的需求,减少上海城乡发展的压力。

6结语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世博后产业结

构的转型趋势,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势必走区域协作的方式,带领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在更广阔的开放式空间范围内参与全球竞争。因此,上海应从区域的视角制定城市的发展宗旨,以区域协作为导向,适当调整上海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生态保护、城乡空间结构和城乡统筹策略,使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具有更高的经济辐射能力,解决人地发展矛盾,把握交通和世博发展机遇,将上海建设成为一个更开放、包容和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世界性城市。

【参考文献】

[1]李娜.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与特征[J].

华东经济管理,2010.

[2]徐康宁,赵波,王绮.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竞争与合作[D ].南京社会科学.2005,(5).[3]周伟林.长三角城市群经济与空间的特征及其演化机制[D ].世界经济文汇.2005,(4).[4]黄建富.世界城市的形成与城市群的支撑———兼谈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03,(7).

[5]王伟.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集合能效研究[D ].上海:同济大学:8.

[6]周一星.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J].城市规划,1998,(2).【作者简介】

杨秀,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硕士,城市规划师

于静,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硕士研究生

(上接第20页)

到改善交通安全的目的;日本在交通稳静化理念方面的实践则以一个完整街区为对象实施了“居住区交通安全样板工程”,各种交通稳静化措施得以被尝试和落实。由于交通稳静化措施对提升交通安全、缓解人车矛盾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同时实施成本也较低,因此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目前交通稳静化的措施已经多达30种,包括凸起型交叉口、交叉口瓶颈化、织纹路面、曲线行车道、弯曲交叉口等等。

虽然近年来我省城市交通规划理念逐步由“以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但是一方面,理念在实践中的落实并逐渐显现效果需要一定时间,另一方面对慢行交通还是缺乏足够的重视,慢行环境没有得到质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选择小汽车方式出行,街道空间除交通以外的生活功能正在逐步萎缩,人车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这无疑对城市的转型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是不利的。如果不加以引导,城市慢行环境存在被进一步恶化的风险,而推动交通稳静化措施的落实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慢行出行环境。但

是由于交通稳静化措施的减速、减量的功能降低了行车的舒适性和快速性,大范围、大力度的实施交通稳静化可能一时无法被接受,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逐渐转变理念,首先可以在一些居住区、学校附近、景观旅游区域选择一些容易被人接受的交通稳静化措施进行实施,并在交通标志标识方面给予驾驶员以提醒,然后根据实施效果来逐渐拓展交通稳静化措施的种类和实施的范围;另一方面,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在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落实交通稳静化实施方案或者提出相关的规划指引,为交通稳静化措施的实施提供规划上的依据。交通稳静化也并非意味着完全排斥小汽车,交通稳静化的实施对象也是有所限制的,对于以交通性功能为主的道路上存在的人与车的冲突点还是需要通过时间或空间分离的方式来保障道路通畅和行人安全。

江苏城市综合交通专栏

Special Column of Urban Comprehensive Transport in Jiangsu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 年 6 月 目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 第一章规划背景 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 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关于xx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张大亚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建设问题,在经过我们所探究和调研过后,确实存在许多相关措施和影响,在此我仅对其自身和周边环境所带来的优势和相对需要面对的挑战方面给出我组的相关分析和结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方面所拥有的一些优势。 第一、xx的自身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3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4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5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

心得体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心得体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对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已经走过了区域的布局合作和要素合作阶段,深化至体制机制的创新,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深层次阶段。在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同时,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不明晰,同质竞争仍较普遍,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现实与隐形的壁垒,城际交通互联互通和一体化管理仍有较大差距,区域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长效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等。 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通过设立更高层级的协调发展机构,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协调发展机制。通过开展长三角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研究,形成有序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通过完善快速交通和同城化网络,构筑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通过设立环境监管治理制度和生态建设专项基金,构建长三角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同时,要加

强区域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联动实施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等重大战略,协同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全球科创中心、自由贸易区等重要功能区建设。在此过程中,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员,需紧紧围绕顶层规划体系、产业分工协作、创新要素培育、区域交通一体、生态协同治理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主动对接和支持上海长三角龙头作用的发挥,加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积极融入长三角顶层规划体系 首先,瞄准长三角区域顶层规划设计。注重立足需求,统筹全局,突出重点,有序实施,积极深化实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呼应《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促进空间体系一体化发展。其次,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无缝衔接。在涉及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维护时,要重视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的无缝衔接,为融合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统一性、可操作性的发展蓝图。再次,提升内部功能板块的能级。为积极呼应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要继续提升城市群内部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加快落实“1+3”重点功能区战略,着力打造扬子江城市群经济增长极,推动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张大亚 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建设问题,在经过我们所探究和调研过后,确实存在许多相关措施和影响,在此我仅对其自身和周边环境所带来的优势和相对需要面对的挑战方面给出我组的相关分析和结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方面所拥有的一些优势。 第一、长三角的自身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3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4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5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6科教文化发达。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淮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7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第二、长三角的外界环境优势 1国家的相对重视和政策支持,使得长三角各地区可以更好的吸引外资和内投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2杭州湾跨海大桥,沪宁城际高铁的建设等等加速长三角地区同城化更好更快发展。 3国内外资金和人才的良好引进,是的长三角地区成为国内领先的经济中心。 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方兴未艾,亚太区域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我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快实施,这都给长三角地区提供极大机遇。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一)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一) 编者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长江三角洲新型工业化和接受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的有效方式。剖析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是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的基础。长江三角洲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人力资本优势及城市群的比较优势,正在迅速形成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地区竞争优势。这是推动长江三角洲产业升级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力量。研究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对构造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吸引有技术竞争力的世界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区域集聚是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传统产业集群不同,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区域集聚具有特别的依赖性。这在长江三角洲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其一,高新技术供给能力是影响高新技术产品集群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新技术、新知识的生产与供给能力即研发能力直接关系到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水平。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的集中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作用不可低估。其二,形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扩散的制度安排是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迅速形成的核心。这离不开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其三,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要求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新技术、新知识供求机制。通过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集群进入,能促进区域高新技术研发的竞争合作新机制的形成,并能促进国内研发机构的集聚,形成研发活动的合作机制和学习机制。其四,在对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区域集群有效学习示范下,能促进本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的迅速成长,形成本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集群供给优势,进而进_步放大基于国际直接投资(FDI)的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吸引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区域集聚是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迅速形成的直接动因。这方面上海、苏州和无锡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上海园区集聚的跨国公司是该行业享有一定地位和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上海化工区总投资金额超过了80亿美元,30家企业几乎全是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世界三大化工巨头英国石油、德国拜耳和巴斯夫公司在该园区集聚投资。而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的浦东微电子产业带,国际知名芯片公司集聚效应也十分明显,目前该园区建成或在建的微电子项目达到66个。其中,8家投资额过亿美元的企业,均以境外投资为主。包括:中芯国际30亿美元、宏力16.3亿美元、华虹NEC12亿美元、泰隆10亿美元、英特尔5亿美元、IBM3亿美元、威宇2亿美元、贝岭1.3亿美元。到2003年底,苏州吸引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投资了240多个项目,超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00个。到2003年底,苏州吸引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投资了240多个项目,超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00个。全市出口对外资的依存度接近100%,投资和就业的依存度均超过了40%。外商投资企业成为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力量。苏州高新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45%。苏州沿苏沪高速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蓄势待发。无锡沿高速公路沿线IT产业集群和江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小天鹅、申达、华晶、威孚等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利用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企业。华晶集团加盟香港华润集团,以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为主业,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无锡沿高速公路沿线IT产业集群和江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小天鹅、申达、华晶、威孚等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利用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企业。 吸引世界﹁流跨国公司参与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在无锡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取得了的重要进展,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已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成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的主要对象。目前无锡拥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企业52家。无锡希捷集中了国际领先的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硬盘驱动器的技术每三月更新一次。无锡电子、机械、化工、医药四大重点特色产业集群经济效应开始产生。通用电气、

长江三角洲知识点

一、长江三角洲的区域概况 1、地理位置与范围(“长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区域”) ①长江三角洲简称,是由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是中国最大的。 思考:长江在长江三角洲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②位置:长江三角洲区域以为主体,地处中国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濒临海和海。 ③范围:长江三角洲是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角洲的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达海滨,往南达杭州湾,往北到通扬运河。 思考:长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自然、人文两个角度考虑) 2、经济发展条件 ①自然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势,以地形为主,气候,土地,河网。 ②社会经济条件:农耕条件,农业历史,农业生产水平高,被称为和。长三角人口和城镇,工商业,消费市场,劳动力素质,经济基础。 3、长江三角洲的区域优势 思考:长三角区域发展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①发达的交通运输 长江三角洲拥有长江和众多的、干线,以及现代化的 、,形成密集的。 ②雄厚的经济基础 长江三角洲是对外开放的,已经成、、的对外开放格局,城镇,工商业,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综合实力的区域。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 1、上海市的经济特色与地位 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上海是中国高水平的、和 ,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拥有庞大的现代工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上海发展所需要的原材料大部分依赖或者,其产品大多远

销国内外。同时,上海也是中国举足轻重的、和产业基地。 2、浦东新区的开发 浦东新区位于上海市、长江三角洲区域。1990年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掀开了上海发展的新篇章。浦东新区聚集了、临港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产业,成为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引擎。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浦东成为了国际性、、贸易、中心。 3、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思考: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交通运输、资金流通、信息交流、治理支持、技术协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浦东的大举开发,显著提升了上海的总体层次和国际化水平。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 1、北翼和南翼的比较

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分析报告

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 分析报告 2018年6月

目录 一、过去:历史发展 (6) 1、第一阶段:上海经济区阶段 (6) 2、第二阶段:浦东开发开放时期 (6) 3、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时期 (7) 二、现在:整体实力、区域结构与禀赋优势 (7) 1、长三角区域概况与整体实力 (8) 2、区域内的静态结构与动态交互 (10) (1)区域内静态结构 (10) (2)区域内的动态联系 (13) 3、长三角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 (14) (1)基建优势 (14) (2)资本与产业优势 (16) (3)人口资源优势 (17) 三、未来:从国际经验与本土战略看未来方向 (19) 1、国际发展经验启示 (19) (1)城市群规划的思路演进与重要关注点:以纽约为例 (19) (2)从国际经验看科技创新与知识经济的重要性 (20) 2、长三角的战略方向:创新与开放 (22) 四、未来:投资机遇 (24) 1、长三角与新经济的碰撞 (25) (1)长三角正受到资本追捧的行业 (25) ①私募投资动向 (25) ②政府的引导方向 (25) (2)长三角可以得到更好科研支持的行业 (27) ①中科院在长三角地区的布局 (27) ②高校的精专领域分布 (28)

③张江科技园的产业布局 (29) (3)长三角具有产业聚集的领域 (31) (4)阿里巴巴与新经济 (32) (5)总结 (33) 2、楼市投资机会 (34) (1)上海市:限价令导致的“低价”新房还有多大的潜在规模 (34) (2)二线城市吸引人才流入,长三角城市有望切实受益 (38) (3)长三角二线最受主流房企青睐的城市 (40) (4)环沪城市面面观 (41) (5)总结 (44)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一、长江三角洲及城市群的概述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 海、沿江发达地带,长江三角 洲城市群交汇部,区位优势突 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 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其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这 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 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 6.7公里。平原上总共有湖泊200 多个。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 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密, 城市众多。在全国经济中占有 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 角”。其主要城市有上海、南 京和杭州等。长江三角洲既是 地理区域又是经济区域。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领先区域 ?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 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 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 注的“热土”。2004年上半年,这 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 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 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 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 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 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 地区。 ?近年来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 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 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 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 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 其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区域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 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 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 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 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即着 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 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 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

1.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 ·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

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

摘要: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与长江三角洲有着紧密的联系。上海要融入长江三角洲,也为服务于三角洲,辐射于三角洲,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与上海发展之间的关系,和上海自身的优势,在长三角的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有效地吸引了国际外资的引入,把握了国际市场。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上海,经济发展 引言: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江苏南部沿江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以及浙江东北地带的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台州,总共16个城市,面积约为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约1%,占全国总人口不到6%。区域内工业基础较好,人力资源丰富,技术开发能力较强,民营经济十分活跃。2006年长三角的生产总值已达到39 525.72亿元人民币,占到全国18.9%,长三角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域,被共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1]。长江三角洲是江、浙、沪两省一市行政区域内整体的进行区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平衡产业结构,促进了区域经济整体的发展。随着整体的经济发展,长三角区域优势逐渐明显突出,形成特有的区域特点。而长三角以上海市作为整体发展的中心,各个城市区域互相合作与竞争并存,各城市寻求自身的优点协调发展。上海的主导作用辐射于整个长三角,为长三角区域带来了更多的商机。 一、上海在长江三角洲所处的地位 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具有中心地位。长三角与上海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长三角的经济发展顺利,上海的经济就得到支持。上海城市发展融入并促进长三角的经济一体化,长三角各地就能实现共赢。反之,整个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就受到制约。 上海的经济辐射作用 上海对长三角的辐射作用表现在上海向周边地区释放大量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离上海最近的昆山通过接手许多上海的三线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上海着重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新科技产业。这位周边城市带来了很多商机,带动了周边城市工业化程度的发展。在上海的经济辐射作用下,江浙两地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不断加大,产业升级更是不断加快。同时,长江三角洲部分城市作为临海城市,拥有一个良好的区位条件,促进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在进出口商品提供了便捷,加大了国际之间交流,变相提高了长三角科技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了。中国是个劳动密集型的国家,遵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量的出口贸易,形成贸易顺差,而如今中国成为世界上出口最多的国家,这与长三角的快速发展脱离不了关系。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析素材 湘教版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析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2020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沿江发达地带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数量已接近北美、西欧、日本的世界级城市群,并有可能突破1亿。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最迅速、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构造世界级城市群条件已基本具备。率先建设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能为探索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进行试验、积累经验,为我国城市群建设提供示范。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近1/4。改革开放后,长江三角洲多次出现大规模工业化浪潮。首先是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浦东开发后外向型经济又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电子信息制造业大批转向长江三角洲,上海、苏州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处在中国东部“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对内、对外经济联系都十分便利。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因此能够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从而加速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中国的经济国际化进程。 城市群的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城市发展规律,在城市群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的重点区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即着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目前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点发展区域应该有以下五类: 1.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2.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3.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

高铁时代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浅析

高铁时代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浅析 李伟魏一吴映春 浙江师范大学经管学院 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三其中长三角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三长三角区域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经济份量大,既是沿海经济也是内地经济的最大引擎,对国际国内市场反应灵敏,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三但是,在经济二文化都飞速发展的 高铁时代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增强,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病也如影随形,如何使长三角城市保持可持续发展,值得关注和研究三首先,长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几个主要条件: 一、强化城市群内外经济社会的流动性 一个城市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本地市场所需的各种产品和服务三要实现这种产品和服务,实现城市有效生产和增长,则产品和服务必须通过城市之外的广大生产和消费者来实现三因此,流动性对城市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三为了增强城市的流动性,我们可以通过资源和产品的输入输出实现城市经济活动的良性循环,或者是通过人流的流出流进实现市场服务和物品的消费循环三同时,只有通过城市间的流动性,才能体现城市经济社会真正融入国内经济和全球经济的程度,而这又将决定城市发展空间的大小三流动性程度决定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和能力三因此,长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两个层次的流动性:一是加强长三角城市群整体与国内外市场之间的流动性,提高长三角城市群对国内外市场的渗透程度;二是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的流动性,提高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活力程度三 四411四

二二增强城市间的互动性 将城市之间的流动性比作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是再合适不过了三企业之间只有具有很强的协作关系时,才能建立起稳固的流动性,产品和零部件二技术二信息二人员二资金等才能持续地在企业之间流动三这种流量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二企业的市场价值以及企业的发展能力和空间三一方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改进,必然会对与其协作的另一方企业产生强烈的提高跟进的要求;一方企业扩大市场规模后,也会对另一方协作企业产生扩大生产协作规模的要求三当这样的互动效应顺利扩散时,就对合作双方的企业产生了发展提升的互动效应三城市间的关系也正是如此三城市的发展首先依靠与周边城市因流动性而形成的互动效应三因此,上海要与周边地区及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间形成紧密的互动关系,如此一来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将会产生明显的乘数效应三 三二突出各城市功能定位的独特性 城市功能因独特性而产生互补性,又因强烈的互补性而产生互动性,所以,互动性来源于各城市在功能定位方面的独特性三因此,城市功能定位的独特性与城市间的发展互动性是成正比关系的三相反,当一个城市各方面的需求都由城市自身的生产来满足时,这一城市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封闭性的三没有独特性,缺乏互补性,就形成不了互动性三当然,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状况可以是 形似 ,但必须是 神异 ,必须具有独特性三首先,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一个城市的生产能力不可能是全面领先的,必定在某些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在大多数产业方面则不具备明显的优势竞争力三由此城市的发展将逐步集中于其具有相当优势的产业方面,并且通过这一优势产业来与其他城市和优势地区形成因互补流动性而产生的互动性三其次,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一个城市实质上不可能进行所有的产业活动,不可能把所有的产业都做大,只有把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在能进行外向辐射和流动性的产业上三按照规模经济的原理,城市如果其产业结构过分完备,结果是导致企业虽然产业齐全但规模不大,最终将导致竞争力的衰退三因此,城市在功能定位方面的独特性考虑对城市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各城市来说,同样如此三 四二加强城市群的整体性发展趋势 城市群的发展必须对整体经济功能及产业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共识及一致的行动,这样就会因发展的相关性而产生和增强流动性和互动性三如果城市群的各城市发展缺乏明确的一致方向,在功能定位二产业发展方面过于分散,缺乏相关性,那么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效应将无法得到实现三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趋向必须以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方向为主导,以自身独 四511四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区位优势

题目:试分析天津上海等城市所处的位置,其可进入性,和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以上海为例)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区位优势 上海之所以成为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一是有区位优势,二是有实力。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国际航线上,从上海到东京、汉城、香港、曼谷等城市的航程几乎相等,使得上海成为亚太地区的交通枢纽。同时上海又是中国东部海岸带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点,海陆交通十分方便,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广阔的经济腹地。上海城市的辐射功能也很强。目前,世界许多跨国公司都把驻华总部放在了上海,如飞利浦、通用,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如春兰、杉杉等也把公司总部迁到了上海。昆山、太仓、绍兴、宁波等地区的进步都依托了上海的发展,无论是人才、技术、资金,还是引资开发工作,以及改革的方案设计,都密切观察上海发展的动向,以此作为自己城市发展战略的思考点。上海大小洋山深水港的建成,将更加强化上海的对外开放地位,使其龙头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中经济实力最强的龙头城市,经济扩散中心和产业布局重心,已经确立了自己未来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目标。在这过程中,上海必须实行“双辐射”战略。所谓的“双辐射”战略是:我国主要以大市场的优势和充分供给的高素质劳动力优势接受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和充裕资本的辐射。 上海及其周边的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城市群的优势分析 1、具有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倚靠内陆发达交通联系世界各地的区位优势。长江三角 洲地区临靠东海、黄海和长江,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为两条轴线的“T”字形开发模式受到国家的重视,成为我国国土开发纲要的重要指导思想,而长江三角洲正处于这一交接点的核心位置。 2、经济实力雄厚。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地区,其经济实力已超过了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素有“金三角”之称。 3、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84年国务院确立的沿海开放城市,本地区就有3个,1990年,国务院又提出开放开发浦东的宏伟计划。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具有

2020年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大学排名

2020年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大学排名谁是2020年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最好大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哪些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和中国一流大学行列? 2020年3月,由艾瑞深校友会网编撰完成的《2020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一书由科学出版社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报告公布最新艾瑞深校友会网2020中国大学分区排名、2020中国各城市群最好大学排名和2020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大学排名等系列排名。报告显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雄居校友会2020中国大学排名前5强,全国10所高校荣膺2020中国八星级大学(8★)美誉,晋升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在最艾瑞深校友会网2020中国各城市群大学排名中,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位列艾瑞深校友会2020中国长三角大学排名前3强,上海建桥学院、宁波财经学院、上海杉达学院名列艾瑞深校友会2020中国长三角民办大学排名前3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同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浙江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位居艾瑞深校友会2020中国长三角独立学院排名前3甲。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简称为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城市群包括苏浙皖沪3省1市全部区域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为中心区,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级城市群,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2017年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中,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共有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35所著名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上海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71所高校跻身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38所高校未能跻身国家和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核心摘要)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核心摘要) 201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国家相关部委和相关省、市也积极着手推进相关深化落实工作。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省会城市交通、发改和规划部门联合筹划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正在争取国家交通部支持;国土资源部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绘制工作,并拟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空间管控规划研究,助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与空间统筹发展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缺乏全面、深入,并与主要城市规划充分对接的规划研究。为贯彻落实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决策,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规划交流与合作,武汉、长沙、南昌三兄弟城市规划部门提前谋划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工作,并于2014年底正式启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研究》。规划研究为武汉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做好区域发展研判。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阶段特征 (一)经济发展阶段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在GDP总量、人均GDP 和地均GDP方面,与国内外城市群存在巨大差距,区域的经济质量与水平还有待提升。 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基础扎实,整体仍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以工业化快速发展为主。三大核心城市群均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

表1-1 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发展阶段判读 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产业发展阶段也有所差异,武汉、长沙、南昌三城市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多数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处于工业化中期,若干城市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 表1-2 各城市产业发展阶段 (二)城镇体系发展阶段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word精品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张大亚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建设问题,在经过我们所探究和调研过后,确实存在许多相关措施和影响,在此我仅对其自身和周边环境所带来的优势和相对需要面对的挑战方面给出我组的相关分析和结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方面所拥有的一些优势。 第一、长三角的自身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 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 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 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3 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4 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5 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 级城市群的基础。 6 科教文化发达。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淮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7 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第二、长三角的外界环境优势 1 国家的相对重视和政策支持,使得长三角各地区可以更好的吸引外资和内投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2 杭州湾跨海大桥,沪宁城际高铁的建设等等加速长三角地区同城化更好更快发展。 3 国内外资金和人才的良好引进,是的长三角地区成为国内领先的经济中心。 4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方兴未艾,亚太区域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我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快实施,这都给长三角地区提供极大机遇。 然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建设步伐也会受到一些阻力和挑战。 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区域内尚未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交织在一起,长三角

高中地理常识: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五个发展策略

高中地理常识: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五个发展 策略 一、地理常识: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五个发展策略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五个发展策略 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体系已比较完备,已形成了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县城、县属镇和乡级镇组成的七级城镇体系,城镇等级齐全,类型多样,各类城市的数量也呈现出宝塔型的特点,大中小型城市的数目之比分别为4∶17∶30。这样一种城市体系结构,有利于控制核心城市人口的盲目膨胀,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带的整体优势,是比较合理的。但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解决的重点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思路有以下几条: 一、理顺城市关系 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推进分层次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中,逐步理顺地级市、县级市的关系,并解决小城镇过于分散的问题,使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合理化。 二、加强上海建设 加强上海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综合功能,特别是要着力培育作为区域以及更大范围内要素配置中心的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 三、城乡一体化

以现代化交通体系为依托,建设一体化城市体系,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跨区域交通体系建设,一是要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主要是建设主枢纽港(大小洋山港),建设集疏运系统,促进形成各港口的合理分工;二是要与城市体系的完善紧密结合,基本目标是使三角洲地区任何两个地级城市之间的行车时间都能控制在4 个小时以下,其中上海到各个地级城市在3 个小时以下。在该地区城市功能定位上,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本三角洲地区的资源配置中心,即最高等级的城市(上海)。第二类是地区性的资源配置中心,即二级城市或区域副中心。这两类城市都应是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第三类是具有专业功能的城市,如旅游城市、交通枢纽城市、专业性工业城市等。区域整体城市化水平的发展目标是,到2018 年~2020 年,使整个城市群承载6000万以上人口,包括本地区人口的60%即4000万以上,以及外来人口约2000万;承载绝大部分新增工业及教育产业、文化产业和卫生事业;形成国际、国内人员与物资大规模高效率流动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四、增强次中心 增强区域内次中心城市南京、杭州、合肥的经济实力,提升其在各自范围内的集聚、辐射能力,确定城市功能特色,促进城市功能的互相衔接。 五、加强城市化

上海与长江三角洲

上海和长三角 关于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第六城市群的思考 一、对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城市群的分析 1.城市群的概念 所谓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①。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①高密度的聚落;②一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枢纽;③拥有发达的网络结构;④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目前,一般认为世界上有五大城市群,分别是:①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城市群;②美国五大湖大城市群;③日本东海岸大城市群;④英国大城市群;⑤欧洲西北部大城市群。其中,以美国东北部的“波士华”城市群和日本东海岸城市群最为典型。 2.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城市群的优势分析 综观世界上发展成熟的大城市群,无一不在良好的区位和自然条件基础上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实力,从而在全国乃至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照国际上五大城市群,我们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构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①具有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倚靠内陆发达交通联系世界各地的区位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临靠东海、黄海和长江,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为两条轴线的“T”字形开发模式受到国家的重视,成为我国国土开发纲要的重要指导思想,而长江三角洲正处于这一交接点的核心位置。因此,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从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的高度和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趋势来看,作为沟通长江流域腹地和海外国际市场的长江三角洲都具有良好的区位,这为本区域内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②经济实力雄厚。经过建国以来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飞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地区,其经济实力已超过了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素有“金三角”之称。各城市依托上海已形成了经济实力强、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城市群体,区内城市工业技术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配套齐全,资源加工能力强,人口密度、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且大多数城市具有一定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其中汽车、钢铁、石化、电气、信息等一系列产品以及提供的金融、保险、商贸、航运、电信等服务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见表1 )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新格局与区域经济整合研究》的成果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