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会考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会考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会考复习提纲

历史会考内容标准解答☆人民版(必修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内容:a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b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和封内大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主要诸侯国:王族——齐、鲁;先代贵族——-宋。

(4)评价:①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②西周后期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2)实质:以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3)内容:①核心(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②作用: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这样就建立了血缘关系与权力地位的对应关系。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是维系“分”的血缘纽带。

(二)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1.秦统一全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始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中国。

2.皇帝制度: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与皇帝一人的意志。秦朝皇帝制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3.郡县制——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1)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郡——县/道——乡——里郡(郡守:行政;郡尉:兵事;监御史:监察)

(3)意义: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相同:为了巩固统治

不同:分封制:服从周天子,世袭,以血缘为纽带,产生诸侯割据

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及其职责

(1)三公指的是秦代中央设立的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2)职责: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主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5.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即全国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具体表现就是郡县制的设置,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2)影响:秦朝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巩固统一,维护统治,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巩固措施: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③地方设郡县制;④思想上实行专制政策:焚书坑儒,颁挟书律

(三)了解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1)汉武帝创立(2)目的——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三省六部制

(1)隋朝创立,唐朝完善

(2)基本内容:三省指的是中央设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刑、兵、礼、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3)目的和作用:削落相权,加强君权。

(4)积极意义: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相权不断削落,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落,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

(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1.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

(1)原因::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达到高度集权,但又导致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2)设立:明永乐帝(或明成祖)创立。

(3)职责地位:是帮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没有决策权。

(4)影响:加强了专制统治,但后来宦官参政,甚至控制了内阁,是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2.清朝的军机处

(1)设立:雍正帝设立,直接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

(2)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机大臣基本职能: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连建议权也没有。)

(3)影响: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方面:巩固了皇权专制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

(2)消极方面:皇权的极度膨胀,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导致中国

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概述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 ):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为了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场地,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加深了中国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由此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直因——义和团运动,(190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黄海海战

(1)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2)、战斗中清军的广大爱国官兵表现出为保卫国家而誓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海战中牺牲的爱国将领——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撞向“吉野”号)和经远号管带林永升

(3)结果:直接结果:日军控制黄海海域,北洋水师主力尚存,最终结果:由于李鸿章“避战保船”最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义和团反帝运动

(1)义和团反帝运动兴起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②直接原因: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表现

①发展:山东→直隶→京津地区

②义和团运动的功绩:抗击八国联军

③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变化:镇压→“抚而用之”→镇压;

(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原因

①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②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代表先进生产力,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5.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国军民抗御外辱,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

(二)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意义,列举凇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1.侵华日军的主要事件及罪行

(1)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中国军队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日军占领整个东北。

(2)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进行了为期6周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被害。

(4)日军在侵华过程中的罪行:①屠杀中国军民;②公然违反国际法,用活人进行实验,实细菌战和毒气战;③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④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形成主要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形成过程:

①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②1935年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一二?九运动(北平)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奠定了群众基础。

④初步形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解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⑤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对日作战;

⑥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红军和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八路军、新四军;

⑦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国民党正面战场会战(片面抗战:单纯依靠政府军队抗战)

(1)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2)太原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取得)

(3)徐州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国民党李宗仁指挥)

(4)广州、武汉失守后(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5)枣宜会战: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4.共产党敌后战场(全面抗战)

(1)1937年8月洛川会议:中共中央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2)成立陕甘宁边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3)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了百团大战。

(4)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5.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1)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这是抗战取胜的最重要原因(关键)。(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加速了中国抗战的胜利。

6.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⑵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但还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⑶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4)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5)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兴起的原因

(1)、清政府沉重的赋税和剥削使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3)、自然灾害严重(直接原因) (4)、西方宗教的影响

2.准备—创立拜上帝会(理论基础)特点:将西方的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

3.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过程:

(1)兴起:1851年金田起义

(2)初步建立政权:永安建制,分封诸王

(3)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

(4)军事上全盛:通过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

(5)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天京事变

(6)失败的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7)失败原因: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4.太平天国运动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①内容:a平均分配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平均分配产品: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c目的:建立一个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②评价

a革命性——《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

b局限性——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的大同社会在实践中无法实现,具有空想性。实际上并没有实行。

(2)洪仁玕——《资政新篇》1859年

①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②评价:a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b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 缺乏实现这一政纲的社会条件因此未能真正实行。5.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作用和教训

①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②作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③教训: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二)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1)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2)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的黄花岗起义。

(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4)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5)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度。颁布的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6)1912年2月,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

(7)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2)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三)概述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认识其在中国民主革命史的地位与作用;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知道中共“一大”、“二大”内容,认识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1.五四运动(p54)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

(3)阶段:①5月4日——6月初,先锋:学生;运动中心:北京

②6月初起,主力: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取得初步胜利的根本原因)]

(4)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

(5)性质:广大人民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6)影响: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p54)

①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②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④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3中国共产党成立过程:

(1)中共一大:——标志诞生

①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

②主要内容:

a确立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b制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2)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①时间:中共二大(1922年7月)

②主要内容:

a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b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③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中国共产党成立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四)概述国民大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红军长征、解放战争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p54)

1.国民大革命:(p54)

(1)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2)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3)1927年,汪精卫制造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彻底失败了。

(4)教训:工人阶级应该坚持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p54)

(1)背景:走城市道路的失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

①南昌起义:1927.8.1 周、贺等;

意义: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B、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秋收起义:1927.9 毛泽东影响:起义受挫后,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井冈山进军。为我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正确道路。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实践:

(1)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927 .10 毛泽东)

(2)土地革命

(3)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1931、11、江西瑞金)

(4)军事斗争:反“围剿”

3.红军的长征(1934.10——1936.10)

(1)原因:①直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②根本:“左”倾错误

(2)过程:

①开始:1934年10月

②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a内容: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事实上形成了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

b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③长征胜利: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4.人民解放战争(1946年夏—1949年4月)

①防御(1946年夏—1947年6月):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解放区军民不断粉碎敌人的进攻

②反攻(1947年6月—1948年8月):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③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④渡江战役解放南京(1949年4月):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府覆灭。

5.新中国的成立:

(1)成立:①1949年9月,新政协的召开,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

②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国内:结束了数千年来中国社会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建立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国际:扫荡了帝国主义的势力,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中国革命的经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概述开国大典的基本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p64)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p64)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2)内容: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3)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

2.开国大典

1949.10.1下午3时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的确立。

(一届人大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②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67)

①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

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②确立完善:a、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b、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③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西藏自治区(1965年)。

④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

(二)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知道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里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上的成就。(p70)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民主法制破坏的表现:①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受摧残。④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上的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的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3)内容:

①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④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它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以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战略的确定,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4)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三)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了解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p75)

1.“一国两制”的构想

(1)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形成过程: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首先建议在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宣布尊重台湾现状、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②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③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④确立:1984年,全国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香港:中英会谈(1983年)——联合声明(1984年)——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

(2)澳门:联合声明(1987年)——胜利回归(1999年12月20日)

(3)意义:①洗雪了百年耻辱。②标志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③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④为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⑤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

3.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1)1979年后,党和政府公开宣布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核心:一个中国原则),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2)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3)199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4、对祖国统一的认识: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中国统一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祖国的统一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知道日内瓦会

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p84)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内容(外交的基本方针):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 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苏联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提出的过程:①最早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

②进一步阐述: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指导中印、中缅练过关系的基本原则。③完整提出: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日内瓦会议(瑞士):1954年4月——7月

特点: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万隆国际会议(印尼):1955年4月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成功。

(注意: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包括:与苏联等国建交+上面“2、3、4”三点)

(二)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p89)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p89)

(1)原因:20世纪70年代,①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主要原因),②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③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

(2)事件: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提案;

(3)意义: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p91)(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突破的关键)

过程:①1971年4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②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

③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④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⑤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3、中日关系正常化:(p91)

(1)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2)史实: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战争状态,建立外交关系。

(3)意义: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上面“1、2、3”三点)

(三)以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多边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努力。(p84)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000年9月,江泽民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2、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A、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APEC);2001年10月、中国第一次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B、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从(1996年4月)“上海五国机制”到(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 一一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比较:希腊:海洋文明——工商业发达——民主政治

中国:大河文明——农业发达——君主专制)

(一)了解雅典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1、梭伦改革(奠基)

(1)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2)主要内容:经济上颁布“解负令”,实行一系列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措施;政治上按财产的多少划分社会等级,组成四百人会议,设立陪审法庭。

(3)作用: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的民主政治正式确立;伯利克利改革: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顶峰)2、如何看待雅典民主政治:

(1)历史进步性(得)

是民主制度发展的伟大创举,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是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的极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促成雅典社会的发展繁荣,使雅典文明成为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重要的文明中心。

(2)历史局限性(失)

①就其民主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公民的含义:本城邦内的成年男子)

②就其性质而言,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轮流坐庄方式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三)了解《十二铜表法》的主要内容及地位,认识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

1、《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49年——罗马共和国成立后

(1)背景: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镌刻在12块铜牌上发表。

(2)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

(3)地位: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

(4)评价:①进步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②局限性:但它是以往罗马法的汇编,其中搀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③实质:它是维护罗马奴隶制的一部法律。

1、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

对世界而言,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国王被赶走,女儿、女婿被迎来执政的一次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2.《权利法案》

(1)时间: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2)目的:在于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3)作用: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3.责任制内阁形成过程:

(1)内阁的前身是枢密院;“光荣革命”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2)汉诺威王朝时期,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并形成惯例;(3)1721年沃波尔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4)18世纪中叶责任制内阁形成、完善。

4.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保留国王,国王“统而不治”,内阁对议会负责,选举权扩大,内阁权力膨胀。

(二)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1787年宪法:

(1)时间:1787年9月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制定;

(2)目的: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

(3)理论来源:欧洲启蒙思想,特别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4)主要内容:①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②实行三权(行政、立法、司法)分立和权力“制约与平衡”原则,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法院,三权分立又互相制约。2.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联邦政府掌握主要权力;各州享有一定自治权;国家主要权力三分,互相制约。

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同:都是资产阶级专政(国家性质相同);议会的作用及其在国家权力机构中的地位相同;都是

司法独立。

异:①国家元首的称谓与产生方法、职能不同: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行使最高行政权,总揽军政大权;英国国王是世袭的,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没有实权。

②议会与政府的关系不同:美国的行政与立法相互独立;英国政府(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掌握行政大权。

4、1787年美国宪法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①进步性:美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地位)。这部宪法在权力结构上体现了“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各种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以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示范作用,被各国效仿。②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从而给这部宪法打上种族歧视的烙印。

★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1.《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阐明了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2.马克思主义:①三个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②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为什么《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因为《共》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

③意义:使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二)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1.巴黎公社革命:

(1)导火线: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2)过程:1871年3月18日革命;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3)巴黎公社政权性质:无产阶级政权

(4)巴黎公社革命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学说

(5)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无产阶级较为稚嫩,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6)教训:①生产力水平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②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③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④没有前人可供借鉴的经验。经验:①必须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②无产阶级必须结成工农联盟。③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暴力斗争。④必须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三)了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过程:

(1)过程:

①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③1917年11月7日取得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首次胜利,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2.十月革命历史意义:①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③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的解放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④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的主要史实,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背景: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居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地位,苏联是惟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雅尔塔体系勾勒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轮廓

2.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实质目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影响: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3.马歇尔计划:①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经济援助计划;②目的:通过援助西欧经济达到控制西欧各国政治,③影响: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北约、华约:1949年美国为首的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定《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美国为首

的军事政治集团;为了应对美国的扩张和威胁,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在华沙签定《友好互助条约》,简称华约,北约、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5.“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①消极影响:“冷战”局面形成后,美苏争霸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②积极影响:美苏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

(二)了解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与美国、西欧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

3.中国的振兴:中国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不结盟运动:①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的推动下,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正式兴起;②原则和宗旨:是独立、自主和不结盟(或非集团);③意义: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有利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注意: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充分体现二战后以冷战为背景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三)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苏联解体: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②过程:“八一九” 事件后,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签署,标志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苏东剧变的影响: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不是失败)

2.多极化趋势加强:当今世界格局基本特点是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①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②欧盟建立: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欧洲联盟成立。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1月,欧元正式起用③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④1993年俄罗斯推行全方位外交——确保大国地位,普京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了局面

⑤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多极化趋势影响: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历史会考内容标准解答☆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

1.古代主要耕作方式:①神农氏时代:刀耕火种.②春秋战国时期后: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两牛牵引的耦犁

2.古代水利成就:①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②“井渠”:关中农民创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二)列举汉、唐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明、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丝织业:(1)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的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说明西汉丝织技术的高超。

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2)唐代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P11

2.冶金业:(1)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器达到很高造诣,例如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2)冶铁炼钢技术:①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铁器 . ②汉武帝时推行铁业官营制度。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 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

3.陶瓷业:(1)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2)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发明P14- P15

4.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规模大,分工细;(2)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并存发展;

(3)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4) 是农耕经济的附庸;(5)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列举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春秋战国时期

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随着商业的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唐代: 商旅往来频繁,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宋代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海外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东亚、南亚以及东欧和北非等地区。

明清时期会馆和商帮,广泛使用白银。晋商和徽商

2、“市”的发展:P18

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⑤宋代:“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四)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情况,分析其缓慢发展的原因。

1.“重农抑商”政策P22

⑴含义: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⑵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⑶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农业经济发展,维护了政治的稳定,巩固了君主的统治,

但明清以后,“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历史潮流。

2、“海禁”政策P24

⑴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⑵目的: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⑶影响: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卫防范的作用;但给中国航海事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日渐脱离发展大势。

3、“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1757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

(2)影响: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原因:

①“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解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

“短暂春天”或黄金时期(民国初年或一战期间或1912—1919)

短暂发展(抗战前夕)

陷入困境(国民党统治后期)

和平赎买(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

(一)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自然经济的瓦解P30

⑴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自然经济:家庭手工业和小农生产相结合的经济,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

⑵瓦解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⑶瓦解标志: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从19世纪60年代起,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⑷自然经济瓦解的影响:

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兴起:P30

⑴产生的历史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

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⑵产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⑶产生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⑷产生途径: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用机器生产),

一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企业。

3.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P32

⑴时间;甲午战争后。

⑵原因:①帝国主义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扩大了商品市

场和劳动力市场,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一部分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兴办民族工业来挽

高中历史会考真题汇编 全国各地会考真题分专题汇编 含答案详解

高中历史 全国各地会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含答案详解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4小题) 1.(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10题)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标志是 A. 三大战役胜利 B.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C. 全国大陆基本解放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5题)下列近代文献中,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是 A. 《海国图志》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孔子改制考》 3.(2008年浙江会考4题)“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写这首诗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B.平津战役取得胜利 C.渡江战役取得胜利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2010年湖南会考11题)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共150多万人、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 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③平津战役④渡江战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2009年山东会考5题)某网站准备在2009年组织一系列的纪念或庆祝活动,其中不可能有A.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B.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C.纪念中美正式建交30周年 D.庆祝香港回归15周年 6.(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8题)红色旅游的宣传词中有“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的说法。这里的“历史红”指的是 A.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 人民军队的诞生 D.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7.(2010年江苏会考11题)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农民运动 B.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C.决定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 1

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6-12-01 chenyu2000转自Sin5 修改 微信分享: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的文章,供广大考生查阅!! 高中会考历史模拟练习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以下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政治等级,以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2.西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平定“七国之乱” B.平定“安史之乱”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九品中正制” 3.三省六部制创立完善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反映了 A.手工业生产方式 B.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C.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D.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5.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有 ① 商周②西汉③明④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某班设计“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文献”、“历史人物”、“学习测评”等四项链接。如果再添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李鸿章 D.《天朝田亩制度》 7.下列历史人物中,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有机结合创作小说的人物是 A.蔡元培 B.鲁迅 C.胡适 D.陈独秀 8.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发动了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9.“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取了图8—10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刊物)。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 ) 图8 魏源《海国图志》图9严复《天演论》图10 陈独秀《新青年》 A.师夷长技、尊孔复古B.优胜劣汰、民主科学C.思想解放、救国图强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孔子改制考》B.《海国图志》?C.《天演论》D.《变法通议》 3.陈旭麓:“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 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这表明作者强调() A.“西用”与“中体”本身就相互矛盾B.“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向西方学习进程 C.“中体西用”就是只强调经济改革D.用西方的技术维护中国体制是难以做到的 4.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5、从19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20世纪20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政治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照此说法,“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的事件应该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D.新文化运动 6.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 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 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一)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辛亥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的三民主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15高中历史(广东专用)学业水平真题汇编 专题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12—2014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真题汇编 (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4年6月·单选Ⅰ)为巩固统治,西周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实行() A.宗法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 2.(2012年6月·单选Ⅰ)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早期国家政权,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 A.商夏周B.商周夏C.夏商周D.夏周商 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2012年6月·单选Ⅰ)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 A.分封制度B.三省六部制 C.宗法制度D.皇帝制度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2014年6月·双选)隋朝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将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制调整为州、县两级制,改变了过去“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状况。其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削弱中央集权D.推行分封制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5.(2014年6月·单选Ⅰ)中国古代废除丞相,设置内阁的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6.(2012年6月·单选Ⅱ)明成祖时期若有大臣上奏言事,一般情况下,他的奏本上达皇帝的途径是() A.通政使司→丞相→皇帝 B.通政使司→军机处→皇帝 C.通政使司→内阁→皇帝 D.通政使司→中书省→皇帝 专题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考点1雅典民主政治 7.(2014年6月·单选Ⅱ)在古希腊戏剧《伊昂》中,伊昂祈祷他的母亲是个雅典人,这样,依据雅典关于公民权的法令,他就可以从母亲那里获得自由演说的权利,“因为一个陌生人在这个城邦里必须让他的嘴像奴隶一样紧闭着,不能自由表达他的思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奴隶没有公民权 B.伊昂有公民权 C.戏剧作品往往脱离社会现实 D.妇女可以在公民大会上自由演说 考点2罗马法 8.(2014年6月·单选Ⅰ)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是() A.陶片放逐法B.《十二铜表法》 C.《独立宣言》D.《人权宣言》 专题三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考点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9.(2014年6月·单选Ⅰ)沃(尔)波尔对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贡献在于() A.提出了1787年宪法 B.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 C.促使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D.推动了责任内阁制度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复习知识点及习题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一)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4、影视艺术 (1)电影 1)条件: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2)过程 1895年底,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公映自己拍摄的电影短片,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最初的电影是黑白无声片,成为“默片”。卓别林是“默片”时代最富盛名的电影艺术家。 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音、有对白、有音乐和歌唱的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 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世界上最大的电影梦工厂是美国的“好莱坞”。 (2)电视 1)诞生: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宣告电视艺术诞生。 2)20世纪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3)二次大战后,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 (3)影响 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练习题 1、19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他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的作品应该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2、“它站起来反对18 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

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A.《巴黎圣母院》B.《人间喜剧》 C.《母亲》D.《老人与海》 3、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文学的主流着力于表现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批判社会罪恶。属于这一文学主流的名著是 [ ] A.《大卫·科波菲尔》 B.《老人与海》 C.《巴黎圣母院》 D.《等待戈多》 4、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生动地描述了俄国贵族的生活。它所属的文学流派是 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5、19世纪诞生的印象主义绘画,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下图中,属于后期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作的有 ①《向日葵》 ②《有藤椅的静物》 ③《星月夜》 ④《弹曼陀铃的少女》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6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69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附参考答案) (10年新课标卷)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陈寿:《三国志》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郭沫若全集》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案来源于材料,注意答题项和答题方式即可,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答: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 答: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10年新课标卷)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材料提供新情境,对探究性学习进行考查。概括背景时从战争形势、美国、日本多角度思考;第二问分析原因,要把中国放在世界大背景中考虑;评价时注

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6-12-01 chenyu2000转自Sin5 修改 微信分享: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的文章,供广大考生查阅!!?高中会考历史模拟练习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以下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政治等级,以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2.西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A.平定“七国之乱” B.平定“安史之乱”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九品中正制” 3.三省六部制创立完善于?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反映了 A.手工业生产方式 B.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C.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D.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5.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有 ①商周②西汉③明④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某班设计“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文献”、“历史人物”、“学习测评”等四项链接。如果再添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C.李鸿章 D.《天朝田亩制度》?7.下列历史人物中,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有机结合创作小说的人物是 A.蔡元培B.鲁迅 C.胡适 D.陈独秀?8.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发动了?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C.北伐战争D.抗日战争?9.“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团结抗战。其中姚子青和谢晋元二位英雄出现在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10.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前后共持续约?A.38年 B.48年 C.30年D.22年 11.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写诗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说明了 A.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办事效率 B.军机大臣掌握了处理军国大事的实权?C.军机大

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着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 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高中历史必修三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 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1)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法家。

高中历史会考模拟题

会考模拟 一、选择题(60分) 1、有学者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代。其中“封建时代”对应的是(B) A.黄帝时代 B.西周 C.秦朝 D.西汉 2、以下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立志建立“三皇五帝”那样的功业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3、“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B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4、《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D ) A.增开通商口岸 B.赔款白银二亿两 C.割台湾等地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5、这张被誉为标志着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照片,反映的是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D ) A.华盛顿会议 B.亚非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日内瓦会议 6、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含义是D A、宪法由君主主持制定 B、君主按宪法选举产生 C、议会由君主负责召开 D、君主权利受宪法制约 7、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C A.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B.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C.杜鲁门主义的出笼 D.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8、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C )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②延续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 ③延续了汉唐以来对外交往的局面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猛。其特点主要是(A) A.面粉、棉纺、化工等行业发展迅猛 B.以机器制造业带动全局 C.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工商业中心 D.中国工业品大量出口 10 年代全民集体公司合营私营个体手工 业 开始年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54.5 17.1 27.2 0.04 1.2

【精】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 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著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早在1988年,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14.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新闻可能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C.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D.杂交水稻南优二号首次培育成功 15.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导语】高二是学习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会有一个重要的会考考试,考生需要掌握哪些 __复习资料呢?下面是大收集的高二历史会考复习资料以供大家学习。 美国的对外扩张政策 美国对外扩张分为三个阶段:即19世纪上半期的美洲大陆扩张阶段、19世纪末和20世纪早期的海外扩张阶段和二战后的全球扩张阶段。对外扩张政策则经历了由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门户开放、金元外交、冷战到美苏争霸及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演变。早在19世纪20年代美国就提出“门罗主义”,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明确表示出美洲是美 __美洲意向。19世纪末美国又提出“泛美主义”,多次派兵干涉拉美国家内政。1898年挑起美西战争,夺走波多黎各,并将古巴沦为“保护国”。1903年,美国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强迫哥伦比亚 __签订《美巴条约》,攫取巴拿马运河开凿权和运河区的永久租让权,加强美国在这一地区的霸权地位。同时美国资本也大量渗入拉美,奴役和剥削当地人民,这就是大棒和金元并用的 __政策。1899年美国对华提出了“门

户开放”政策,企图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外交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新阶段,从此美国在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而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步骤。 一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1)一战使美国大发战争横财,战后出现经济繁荣。美国妄图支配世界事务,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并操纵巴黎和会。由于在欧洲获利不多,特别是国联问题上逊色于英、法诸国,美国竭力巩固它在拉美的殖民利益,积极在亚太包括中国在内的地区扩张势力,实行海军军备竞赛。通过华盛顿会议,拆散了英日同盟,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推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政策,打击了日本利益。其间通过金元外交,发挥了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 (2)30年代,美国与苏联建交,通过“中立法”,实际上对 __侵略推行绥靖政策。 (3)40年代初,美国卷入大西洋地区的反 __战争,继修改“中立法”后又通过“租借法案”。珍珠港事件后,美对日作战,推动反__同盟的建立,并与苏英等国协同作战,安排战后问题,奠定了雅尔塔体系的基础。

历史必修二会考练习题汇编

历史必修二会考题汇编 一、选择题: 1.(2009年天津会考16 题)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称为瓷都的是 A.景德镇B.苏州C.扬州D.洛阳 2.(2010年湖南会考1题)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 B.范蠡经商取得巨大成功 C.商鞅变法的规定 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 3.(2007年广州会考14 题)清朝康熙年间,工匠用进口的原料画在瓷胎上,这样烧制的瓷器色彩鲜艳,效果如同油画。这种瓷器应该是 A.青瓷 B.青花瓷C.五彩瓷D.珐琅彩瓷 4.(2008年8月福建会考13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商品经济发达 C.自耕农经济脆弱 D.农家生活自然祥和 5.(2010年6月福建会考13题)图3 所示的耕作方式,应该是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集体耕作 6.(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21题)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这反映了 A.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 B.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 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 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7.(2011年1月河南会考19题)乾隆时期,苏州地区“佣工之人,计日受值,各有常主。其无常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唤”。这种情况说明了( ) A.苏州失业人数较多B.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D.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 8.(2010年6月福建会考14题)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得为官。这反映了汉初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A.海禁B.抑商C.奖励农耕D.整顿吏治 9.(2010年1月福建会考13 题)商较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擎。”材料中的“本业”指的是 A.工业B.手工业C.农业D.商业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精华版)

: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孔子:①提出“仁” 与“礼”的学说;②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③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④言论编纂成《论语》。孟子:①“仁政”学说。 ②性善论。 ③君轻民贵 荀子: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性恶论 。③ 礼法并施 汉代新儒学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改革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宋明理学代表人物:①程朱理学:二程(程颢、程颐),朱熹②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⑵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主流 明清时期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1、 离经叛道”的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如抨击男尊女卑,高度评价商鞅、吴起改革家,认为农民起义是贪暴的统治者逼出来的。 2、 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知识简表 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反对程朱理学;反对专制主义;经世致用思想;工商皆本思想。 :发明——西汉。 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印刷术:唐代发明雕版印刷;宋代发明活字印刷。火药:唐代发明指南针:战国发明司南;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 造纸术促进欧洲文化发展,火药推动欧洲火药武器发展,指南针促进远洋航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 :《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天文学著作。仪器:浑仪、简仪元朝郭守敬编制《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数学:东汉《九章算术》记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农书:南北朝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元朝王祯著《农书》,明朝徐光启著《农政全书》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1.汉字的起源:刻画符号—甲骨文(商代)-金文-小篆(秦统一全国文字)-隶书-楷书 2.2. 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⑴东晋王羲之:号称“书圣 ”,主要作品《兰亭序》⑵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有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他们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⑶隋唐的草书名家:张旭、怀素。 ⒈中国画的分类:按题材分:人物画 、山水画 、花鸟画三大类。⒉文人画 代表人物:唐代顾恺之《女史箴图》,并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⒊风俗画: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是我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 、《雅》、《颂》三部分。②楚辞:是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代表作屈原的《离骚》。③汉赋:两汉时期盛行,代表人物司马相如。④唐诗: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数量多、流派众、内容广、体裁全。⑤宋词:代表人物:北宋的苏轼 ,南宋的辛弃疾⑥元曲元代兴起的新诗体,包括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⑦明清小说 承恩明朝神魔小说④《红楼梦》曹雪芹清朝优秀长篇小说 :①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②道光年间,由徽剧与汉调相互融合③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① 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② 他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各国律例》和《四洲志》魏 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影响:研究介绍世界知识,“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为抵御外侮、谋求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主流。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含义:“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挽救清王朝。历史作用: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早期维新派:⑴代表人物:从洋务运动中分离而出,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⑵思想主张:最初都持“中体西用”的立场,并身体力行;由于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洋务运动的弊端,后来进而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⑶历史作用:① 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② 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行动。维新思潮:⑴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先进人士西学知识的增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⑵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康有为:① 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众讲学;② 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18世纪60年代洋务派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初支持“中体西用”学说,后来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否定专制统治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