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山西省实验小学——郝华杰

1 课题的研究背景

【课题的来源】

?九五?期间,我校出色地完成了中央电教馆课题《利用多媒体优化学科教学过程》;?十五?期间,我校又圆满地完成了中央电教馆?十五?教育技术立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并受到中央电教馆结题优秀表彰荣获二等奖,在此基础上,我校积极向山西省电化教育馆组织的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十一五?课题提出申报,于2005年10月申报成功,我校承担的课题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课题研究的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基于全球教育体制模式与现代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备受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6年初就向全体美国公民提出一个挑战:要求在2000年以前把每一间教室和每一个图书馆(包括所有中小学的教室和农村的图书馆)都联到Internet上。1997年2月4日,在他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又进一步提出:将于98年投入510亿美元的巨额预算用于实施一项称之为“美国教育行动”的宏伟计划;英国在这方面采取的行动也非常令人瞩目。它从198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的所有高等学校中实施一项称之为“计算机用于教学创新”(Computers in Teaching Initiative,简称CTI)的宠大项目,其目

标是要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与远程通讯技术的结合(在当前是通过Internet),实现对高等院校所有学科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到教学组织形式的彻底变革。

在我国尽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断深入,但到目前为止,这一领域尚没有产生成熟的实践模式,国内外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仍在探索之中。

美国于2000年6月推出了?全国教师教育科技标准?,该标准对教师提出了科技辅教的要求,限定了教师培训的科技环境,指导开发评估科技辅教的工具、创造和推广科技辅教的教学模式。我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标准,亟待研究。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变革将改革我们的时空观念,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信息已成为继物质和能源之后的人类第三大资源。当前世界各国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化的过程,一个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正在来临。

所以,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环境下,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依托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尤其要改革传统教学结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真正整合,使学校的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校课题试图站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提出新需求的高度,为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让学生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把基本知识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身,更要习得网络技术在知识中的运用,学会运用网络学习,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触类旁通。最终达到自学的目的,这一教学理念是针对以教师为中心,以言语、传授和板书为手段向学生单向灌输式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授受的传统教学模式,?盛行多年?这种?一统天下?单一的教学模式提出的。

信息技术以软件的多方位、立体化的开发和利用,人机交互的优越性,以及存贮量大、画面丰富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起一个学生自己控制的发现式教学环境,开阔了的视野,解放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变?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从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信息时代里,学校课程以及课程内容的载体(教材)已经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或者说,课程、教材的内涵与外延将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为此,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海量信息资源,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和教学资源,把网络巨大的、开放性的教学信息资源与课堂教学过程相结合,把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相结合,从而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进程,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2 课题的研究目标

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探讨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途径、模式、方法和策略,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以优化?整合?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科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同步发展,为学生成长、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是本课题研究的的总体目标。为此,我们围绕下列子目标开展课题的研究:

1、通过研究与实践,反思现今各学科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弊端。

2、通过研究与实践,探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本质和特点,发现把学生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提高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以完善和发展教学基本理论。

3、通过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师的整合能力,探索总结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提高的模式、方法和有效途径。

4、通过研究与实践,带动学与教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学校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形成,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撰写实验报告、编辑论文、制作优秀课件集锦等。

6、通过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教师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教学活动的知识和能力,以培养一批科研性教师。

7、进行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的考核、评价的研究。

8、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各学科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更新和培养的研究,以培养一批科研性教师。

3 课题的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概念界定】

1.信息

光电化了的信息,能够通过光电设备进行传输、存储、编辑、显示。

2.信息技术

用于采集、存储、编辑、传播、显示、输出信息的设备以及相关处理方法。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

3.教学

关于?教学?一词,早在我国商朝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教?字,如?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甲骨文中也有了?学?字,如?壬子卜,弗洒小求,学?。?教学?二字连用一词,最早见于《书经.商书.说命下》:?惟斆学半。?宋人蔡沈对?斆学半?的注释是:?斆,教也。……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人,亦学也。?《学记》也据此作为教学相长思想的经典依据,?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这是教学一词的最早词义。不难看出,这里所说的教学,只指?教?的一方面活动,还没有包含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到20世纪初,由于?废科举,兴学校?和班级授课制的客观要求,以及赫尔巴特思想的影响,人们开始重视?教?,1912年教育部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和1913年公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都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学法?。1933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把?教授学?释为?教授与学习之学?。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著作在我国的翻译介绍,教学内涵发生了变化,教学过程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

的活动(学)。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统一活动。王策三教授对?教学?作了如下阐述:?‘教’的基本含义是传授,‘学’的基本含义是仿效。教学的基本含义是传授和学习。??教的工作就是不断增广学生的见识,学习就是认真思考老师教导的道理。?

李秉德教授认为:?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相统一的活动。?

王策三教授在其《教学论稿》一书中归纳总结了中外学者对教学的理解,包括如下几种:1.最广义教学,一切学习、自学、教育、科研、劳动以至生活本身,都是教学。2.广义的教学。与第一种相比较,教学不在是某些另行、自发、片面的影响,而是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出有目的、有领导、经常而全面的影响。这种意义上的教学与?教育?一词表示的含义没有什么区别。3.狭义的教学。教学已从教育的概念中分化出来了,是教育的一部分和基本途径,以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4.更狭义的教学。教学被理解为是学生学会各种活动方法和技能的过程。如教学生阅读、写字,有训练的意思。5. 具体的教学。教学是与一定的实践、地点和具体条件相联系的。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不可否认,教学实践确实包含了教和学两种活动。如果没有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也就无所谓教学了。但是,为了有针对性地探讨问题,以便更深入地认识统一的、整体的客观对象,本综述关注的是教的理论,梳理关

于教师教的活动的相关研究,即本综述中以下部分所说的?教学?主要指的教师行为、教师活动。?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依据对教学的理解,推出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即教学理论是关于教学即教师行为的理论,它提供一般性的规定和处方,以指导课堂实践,其核心问题是怎样教才是有效的。

4.整合

整合是指将两个不同类型的概念、对象、手段、方法、效果或行为,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约束和规程形成一个新的概念、对象、手段、方法、效果或行为。

5.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提高教学实施的质量和效率。

【核心概念界定】

(一)通常意义上的?有效性?

对于?有效性?这一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是:

1.足够实现某一目的;

2.达成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

3.与某一事件或情况的成果有关;

4.有实现目标的力量;

5.反映某一行动的完成或获得结果。

有效性首先是一个哲学层面的概念,其中包含着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思辨得成分,与有效性相近的术语有以下一些:

1.效果:效果是指投入后产出的有用成果,但有效果不一定产生效益;

2.效率: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反映时间的状况,与效

益有一定联系;

3.效益:效益指有效产出与其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强调符合目

标的有效产出。

可见,?有效性?关注的重点是目标的达成,是衡量一切活动的标准,有效性是说既有效率、效果,又有效益。

(二)教学情境中的?有效性?——教学有效性

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术界现有这样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反映在学生主动参与和进步与发展的程度。?(章伟节,2003)

?教学有效性就是指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程红,1996)?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效益三者的有机整合。?(孙亚玲,2004)

根据对?有效性?的界定方式的说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学有效性主要表现在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这三个层面上:(1)教学效果是指教学结果中与预期教学目标相符合的部分,它考察的重点是学生,是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

(2)教学效率考虑的是获得教学效果所付出的成本的大小,体现的是教学投入和教学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就是教学效益=

(教学产出/教学投入)×100%。

(3)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地说。

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

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

学效益量的把握。

教学有效性的三重意蕴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图式来表示: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的说法只是一个可以参考的体系,这种界定方式的出发点是把通常意义上?有效性?的界定推广教育教学的具体情景之中,这种认识方式符合逻辑推导的基本原理,具备一定的合理性。除此之外,人们提出了一些关于?教学有效性?的其他的观点,比如?教学有效性?还包含着一层这样的含义:教学有效性要求教学效果上的延续性,也有人称之为后效性,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教学有效性?的内含主要是从时间发展和延续的角度来考虑的。

(三)多媒体课堂应用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有效性就是力图在?有效性?和?教学有效性?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探索多媒体应用于课堂的具体情境下的有效性问题。

多媒体应用有效性的两个层次:多媒体的应用有效性一方面是指由于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学生在学习投入与产出上的对比关系,这是一种数量化层次的含义,投入越少、产出越多,说明其在同等资源消耗下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更多或达到同样的相应教学目标而消耗更少,从而表明多媒体应用越有效,这是构成多媒体有效性的基础;另一方面是质的层次的含

义,指课堂教学多媒体应用的产出从社会和学生个体角度来看,必须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因为教学从个体角度来看,不仅要满足学生当前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的未来的发展服务。

应用有效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所引发的学生正向(符合预期)变化。内容涉及到三个方面:①有效果:指学生学习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高,具体表现为学生对既定内容的掌握水平高;②有效率:指教学活动中学习结果与所消耗的时间、人力之间的比率值大,具体表现为相同课时条件下的效果、效益水平和普遍程度高;③有效益:指教学活动为学生带来的发展性价值,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意识、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正向变化。效率反映的是表明数量方面的对比关系;效果和效益反映的是多媒体应用有效性的质的述求。效果反映满足学生当前的需要,效益定位于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多媒体应用只有在数量、质量和发展性价值上与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才能使有效性得以实现,如果多媒体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中,学生在一定的投入条件下产出数量很多,但质量不高、发展性价值小,则数量越多,浪费越严重;如果质量很高,发展性价值欠缺、产出数量不足,同样是一种浪费;而如果发展性很强,但质量欠佳、产出数量不足,也难以体现课堂教学多媒体应用的价值。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三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多媒体应用有效性的丰富内涵。数量的对比关系是应用效益产生的前提,一定的质量要求是效益产生的基础,满足学生个性长远发展的要求是效益的质的规定性,有效果、有效益是有效应用的基本要求,是有效应用的前提;在些基础上,有效率是有效应用的更高目标。没有效

果、没有效益的应用,效率再高也毫无意义;缺乏效率的有效教学,即使有效果且有所预期的结果,也是事倍功半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有效。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应该是符合教育教学相关理论的前提下,达到三效合一的应用,即应用的有效果,应用的有效益,应用的有效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有效性是应用过程中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应用的高度统一。

【理论依据】

1.教学基本理论与课程教学论

教学基本理论阐述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评价等,是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理论依据。坚持发挥教学基本理论对?整合?研究与实践的指导作用,才能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课程教学论是阐述学科特点和规律的基本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需要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探讨和发现整合的本质和特点。

2.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描述或说明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因素的各种学说。在?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信息技术作为影响学习的新的、重要的要素被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因此,要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和发现这一要素对学习产生影响的各种机制。

3.教育传播理论

教育传播理论,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揭示教育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教育效果的科学。信息技术与课

程教学整合的教学活动,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的教育传播活动,需要在教育传播理论的指导下探求它的特点和规律。

4.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为课题研究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科学思维方法的支持。

4 课题的研究内容

1.探索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各学科课程中的整合;

2.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课程整合显现出的教学优势;

3.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课程整合的途径;

4.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5.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传统教学方法、形式、技术和教学资源的整

合。

6.初步构建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课程相整合,以利于促使学生可持

续性发展的基础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创立。

5 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以下三种基本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以本校学生、家长为对象,借助座谈、听课、召开家长会、来电来函、网上发贴等方法,了解调查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在研究和实验过程中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和策略指导。

2、文献研究法

通过阅读文本、观看实录等方式,分析他人成功的教学模式,借签其成果,研究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准实验研究法

按照课题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验,目标和方法并重,理论和实践同行。

6 课题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实施步骤:

1.确立实验课题,成立课题组;

2.组建课题研究组织,确立课题各成员;

3.精心设计实验方案;

4.规范实验操作:为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我们严格规范实验的操作过

程,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⑴确立三个阶段:

一是调查研究和理论学习阶段。

二是开展实验研究阶段。

三是全面总结阶段。

⑵落实九项工作

学校为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每学期落实九项工作:

一是学期初制定出学期研究工作计划。

二是每月教研室召开一次教育科研工作会,交流、研究科研工作。

三是每月召开一次课题核心组会议,研究教学科研工作。

四是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写一篇论文。

五是学校每周推荐一篇教育教学科研文章。

六是教师每月写一篇教学随笔公布在学校网站上。

七是教师每月写一篇教育教学案例公布在学校网站。

八是教研组要开展一项课题研究。

九是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范围的研究课。

⑶抓住四个环节。

一是计划:除了总的实验计划外,拟在每学期初,都召集课题组成员开会,明确每学期研究目标,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明确教

学目标,制订本学期的实验计划。

二是学习:坚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借鉴先进理论来指导实验。拟在每学期,不定期从杂志上给教

师印发一些理论学习材料,组织大家学习,也要求教师自

觉学习理论并做好笔记。

三是研讨:以研究课为中心,加强备课、讨论、上课、总结等方面的工作,推动了本课题实验的深入开展,采用?学习——研

讨——上课——再研讨?的形式。

四是总结:我们坚持边实践边总结。首先是活动总结,每次研讨活动后及时总结。其次是学期总结,课题组成员在学期末要能

交一份质量较高的论文。课题组也要将一学期课题研究情

况做出总结。最后结题总结,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全面总

结。

7 课题的研究主要观点和创新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题(或其它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得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的整合,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是我们学校结合课题所提出的创新之处。

1.让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有机交互。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呈现的图文并茂、生动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创新性来激发。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智慧源泉。

2.使计算机网络与课程资源充分结合。我们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质的期刊、报纸、图书馆等教育信息师生互通,优质远程课程资源与师生共享。将地本、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发出来供师生共享。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系统分析信息技术手段能够营造的环境及提供的有效支撑方式。

4.提高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的技术开发及其与网络特性的结合程度。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利用超文本方式将与教学内容相关而教学特征不同的各种教学资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理想的环境。

5. 通过研究与实践,课题组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途径有两个。一个途径是从学科出发,系统研究学科课程类型、合适的学与教模式、有效的学与教过程、科学的策略与方法、传统教学手段所存在的困难、信息技术的优势及能够解决的学科困难及方法、相应的资源与软件及其应用方法;另一个途径是从信息技术出发,系统构思不同信息化环境下可能的学与教模式。

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为按照素质教育观的要求,优化和改革传统教学提供了契机。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多媒体环境、网络环境、虚拟环境、多种沟通机制环境以及丰富的、多样的教学资源,不仅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而且为营造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整合?推动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改革与发展中的教育推进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

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推动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学校现代化发展水平,带动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8 课题的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7月—2009年10月)

(1)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论证工作。

(2)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及实验教师的选拔工作。

(3)组织课题开题,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课

题研究水平。

2.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12月)

(1)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配合中国现代教育技术协会小学协作研究会的年度例会,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工作。

(3)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

(4)总结中期评估工作,进行中期评估和实验研究的交流研讨工作,根据初步实验阶段的成果和经验,形成一批优质典型的实验课例,发布一批实验研究成果和软件。

(5)及时向省馆汇报课题工作开展情况。

3.总结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9月)

(1)思想上高度重视,全员参与,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2)评选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优秀课例及论文。

(3)整理总结课件成果,充实软件资料库。

(4)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总结表彰大会,推广应用优秀成果。

(5)形成本课题的?结题报告?研究工作报告

9 课题的研究工作的阶段成果

1、概括出了不同学科不同技术支持条件下的不同模式:

(1)情境——探究模式

(2)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3)利用资源——延伸课堂模式

2、促进了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提高了教学设计的水平

在?整合?课题的行动研究中,?整合?课题的研究成果及时地被吸纳到教学活动的设计中,促进教学设计由经验型设计向理论性设计的转变。虽然新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面世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中被逐渐地认识和采用,但从总体上来看,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还是被?经验化?处理了——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来理解和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是经验型的教学设计。通过?整合?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这种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对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的学习

从关于?整合?教学设计的一些论文中可以看到,大家重视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的学习,教学设计的实践开始从狭隘经验的羁绊中解脱出来。

2.双重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在过去单一的学科教学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目标的设计,这符合?整合?教学追求把学科素养与信息素养的提高统一在同一学科教学过程中的目的要求。

3.丰富了教学策略的设计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教学内容的组织,由过去的从简单到复杂、

从个别到一般、由基础到应用的主观判断发展到应用理论分析、经验升华、买践探索等多样的策略方法。

●教学内容的表达策略——由过去的文字表述、教师讲授发展到多媒体、网络在线、专题网站等多样的电子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的管理策略——以积极引导替代硬性管教、以褒奖和鼓励替代批评和惩罚、以学生问的自行管理替代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等。

●扩大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范围。

●过去,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被应用在课堂教学的设计;

现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也较多地被应用在教学软件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软件资源的没计和开发水平。促进了关于教学设计的多维思考。

●在关于?整合?教学设计的交流与研讨、中检评估和终审验收中,在关于教学设计的学习和实践中,许多课题研究人员对教学设计的建设与发展进行多维的、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的见解。

3、?整合?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整合?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为教

育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1.有层次地推进了应用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环境的建设

在?整合?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所有参与的子课题学校的硬件设施环境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完善或提高,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设施由少到多的发展及计算机局域网络环境从无到有的变化。

2.有层次地推进了应用信息技术的软件资源环境的建设

参加?整合?课题研究的所有子课题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教学软件和资源,由满足课程教学需要的课本软件资源建设,发展为满足学生扩展学习需要的校本软件资源建设,再发展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的校本软件资源建设,形成了有层次的、满足学生各种学习需求的软件资源体系。

3.促进了?整合?的人文智慧环境建设

?整合?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促进了?整合?人文智慧环境的建设。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以及发布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协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利用网络与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4、取得了一批物化的研究成果

学校参与课题研究成果喜人,仅2009—2012短短三年中,学校就取得了相关各级各类奖励4次(见表1)

表1 学校在课题实验期间取得相关奖励

环境信息技术专业简介

环境信息技术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520805 专业名称环境信息技术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环境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基本知识,掌握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技术以及数据传输和发布技术,具备环境信息系统安装、维护和熟练使用能力,从事环保行业环保信息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环保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在环境数据处理系统、数据库等技术领域,从事系统的开发、应用、维护,数据信息收集、分析,局域网集成、管理和维护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 3.具备环境科学与监测能力; 4.具备数据库系统集成能力; 5.具备网站设计开发能力; 6.具备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维护能力。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环境工程基础、环境统计、数据库应用技术、信息资源管理、环境统计及环境管理软件的应用、网络与云安全技术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数据库应用、Java 编程、网站建设、网络环境、环境统计及环境管理软件应用等实训。 在火力发电、重点污染监控、环境信息技术服务等企业进行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信息处理技术员数据库应用操作员(四级)局域网管理(高新技术考试Windows 平台)(四级)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四级)图形图像应用处理制作员(Photoshop)证书(四级)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信息服务环境监测技术环境治理技术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浅谈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专业发展

浅谈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专业发展 --------辽宁省营口市第十七中学王茹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始终在中学教育中扮演扶助的角色,起到便利工具的作用。以课题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以网络为平台,开展系列培训活动。通过开展教学科研和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素质,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又促进教学科研和课题研究,最后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注重发挥网络的普及性、便捷性功能,将各种经验总结电子化、网络化,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进步的精神食粮,尤其是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促进作用。信息技术技能系列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实现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和地位的转变,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技术环境教师专业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我是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我尝到了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以及我的教学专业带来的甜头。因此,我想借助这次论文大赛的机会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 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必须不断更新和改造角色转换,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要掌握信息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源,学会在网上熟练的查找教育信息,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并将优秀的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为教育教学建构必要的、最佳的学习环境。2004年12月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是中小学教师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文件,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如何,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信息技术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推进新课改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出发,研究教师专业素养的结构,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生自 主学习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 五常市特殊教育学校夏英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从教到学的转变。即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亦称自我调节学习、自我指导学习等。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元认知能力,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而现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学生从网络技术中收集和处理信息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 一、信息技术教学颠覆了常规的教学模式 1教学环境的改变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一般是在电脑教室进行的,整个教室基本做到了每位学生一台电脑。因此,学生的学习工具除了普通的课本、笔、纸外,还有与因特网相联的计算机,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教室进行,但教学环境却是真正的因特网环境。学生真实的接触到了远程教育体系、终身学习和社会化学习这种看起遥远的事情。 2师生角色的转变 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的尝试,教学中我们没有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讨论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教学过程的转变 上课时教师首先通过电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内容及学习提纲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网址进入相关的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对于不懂的问题学生可以相互讨

论。最后利用交互式的教学软件进行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 4教学方法的转变 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网络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目标规定的最基本的方面都能达到合格标准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在教学中努力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尽可能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一些现实问题。如:在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时,结合信息技术可设计以下一些问题:1、基因工程是怎么回事?它在生产中有哪些实际应用?2、人类基因组计划有哪些国家参与?它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对人类有哪些好处?人们要警惕基因组计划的哪些应用?等。让学生运用各种知识,从社会利益、风险、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安全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评价、科学决策能力。 二、信息技术丰富了学习内函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运用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材替代抽象、枯燥的生物课本,虚拟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和复杂的生理过程生动直观地显现在学生的眼前。加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问题讨论,使学生感到生物知识趣味无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中的网络教学通过因特网的查询,为学生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达到了“人—机—人”相互学习,即学生通过网络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协作学习。 3学会信息资源的利用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

阅读材料1.7: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分类: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如图所示,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模式主要集中在I区,强调个别化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教为中心(因为教师的直接教学任务被机器所替代)。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国际上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兴趣转移到II区,强调以学为中心。90年代以后,由于网上教育的兴起,出现了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多种虚拟学习环境(IV区)。位于III区的教学模式是从传统的发展而来的,增加了多媒体教学,而虚拟教室的出现则大大扩展了其概念。位于中心的是综合了许多不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集成化教育系统。 图1.4.1 信息化教学模式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角度来考察信息化教学模式,看看它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在下表中按教育形式对信息化教学模式作了分类,并概括了各类模式的关键特征: 表1-3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征 二、各种信息化教学模式简介(一)个别授导 个别授导(tutorial)是经典的CAI模式之一,此模式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教师的指导性教学行为,对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其基本教学过程为:计算机呈示与提问一学生应答一计算机判别应答并提供反馈。在多媒体方式下,个别授导型CAI的教学内容呈示可变得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并可使交互形式更为生动活泼。 (二)操练与练习 操练与练习是发展历史最长而且应用最广的CAI模式,此类CAI并不向学生教授新的内容,而是由计算机向学生逐个呈示问题,学生在机上作答,计算机给予适当的即时反馈。运用多媒体,可将许多可视化动态情景作为提问的背景。应当注意,从严格意义上说,操练(drill)与练习(practice)之间是有一定概念区别的:操练基本上涉及记忆和联想问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中期评估报告 ----菱角乡中心学校2007年12月我校申报了云南省“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得到立项批准,自课题立项至今,在县教育局和中心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指导下,课题研究小组全体成员按照课题方案稳步推进课题研究进程,扎扎实实地开展具体的探索与实践,现就此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执行情况 自课题批准立项以来,菱角乡中心学校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领导和指导工作,在人员、资金和研究时间等方面给予了充分保障,并加大了信息技术建设力度,为课题研究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乡各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配备计算机、投影仪,建设多媒体教育室,接入互联网等,现全乡13所小学已有12所接入互联网,收集资料、传递信息迅速、方便,处理信息容易。中心学校还投入4万余元,建起了多媒体教室及菱角教育网站,为开展课题研究及教学研讨提供了场所,搭建了交流平台。先进的设备和水平,以及强有力的资金保证,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人、财、技术、设备的保证。在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课题研究负责人的带领下,全体成员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中

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二、课题研究进展 本课题研究分设计申报、实施阶段、中期论证、结题鉴定四个步骤进行,现课题研究已进入了中期论证阶段,将进行检查、总结和调整、改进,完成中期评估报告、课题研究论文、教学案例及资源集锦,接收中期评估。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范畴,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等。 1、行动研究法:教师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5、观察法: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下的外在表现进行考察,然后通过

信息技术经验交流

信息技术经验交流 【篇一:信息技术教学经验交流稿】 信息技术教学经验交流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根据大会的安排,我十分荣幸的能与大家交流,借这个机会,愿把 我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收获与困惑向大家汇报,请各位领导和 同行多提宝贵的意见。 一、努力学习,弥补自身不足,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新课程,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从事信息 技术教学者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它迫使我们打破传统和 常规,在继承中求发展,求创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决定信息技术 教师是站在教学教改前沿的当头兵,需要有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技能,高瞻远瞩的眼光,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了胜任教学工作,我自觉钻研教材,向书本学习、向他人 学习、借培训观摩的机会学习、通过网络在实践中提高,尤其是在 远程教育ip资源培训课程项目中获益菲浅。通过学习及时了解到最 新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动态,不断强化内功,增厚底蕴。 二、立足实际,开展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提高实效 我校是一所地处偏远的九年制学校,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学 生基础差,但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高,十分重视本学科教学,并给予了相当保障。为此,我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每学年开学后,我就对中小学新生情况进行摸底,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再结 合学校要求,制定学科教学计划,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每学期按 时上足课时,以理论课为纲,操作课为要,报经学校批准,按1:2 的比例组织学生开课。最突出的活动有以下几项: 1、边讲边练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 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 生盲目的上机练习,学习效率很难得到保证,并且现在多数学生的 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兴知识茫然无措,上过一、两节 这样的课之后,还是满头雾水,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 堂课我一般只安排5-1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具有了新的特征,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设备,Internet网络和通讯技术等资源,创建具有地方化、校本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积极扮演新的角色,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师角色转变 21世纪已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已不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首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才能做到培养真正的人和真正培养人。那么,教师的角色要变什么,怎么变,变到什么程度呢?为此,结合本人的经验点滴,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究,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讨、相互借鉴、优化教学。 社会学家们将教师角色界定为三种类型:一,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二,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三,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本文论述的教师角色转变主要针对第一种类型。我认为在当今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可以从教师的备课角色、课堂角色、反思角色以及角色转变误区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教师备课角色的转变 备课,是每一位教师讲课之前都必须完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随着教育技术的信息化,教师的备课已不再是单独备“怎样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备“怎样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应转变自己的备课角色,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学生的需要。 1、变教材执行者为课程的组织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根据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信息时代教育中,除了教材,还有多媒体计算机、因特网和通讯技术等丰富的资源,加上统一教材的内容往往具有普遍性、基础性,对每个地区的学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这时,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自主选择知识载体和教学资源,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课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拓展延伸的内容比教材内容还要多,同时还须合理使用多媒体网络与课件进行教学。可见,教师要变为课程组织和教学研究的主体。 2、变单一的书写教案者为多样的备课制作者

如何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如何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已显得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新课程的实施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我们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走出过去的传统的课堂。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自主性学习。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网络课程讲解和知识学习的各个环节,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其它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究竟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方式改变加工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庞大的知识量和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使终身学习成为必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机会。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已显得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新课程的实施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我们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走出过去的传统的课堂。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自主性学习。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网络课程讲解和知识学习的各个环节,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其它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究竟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 一、激发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包办了教学活动中的许多环节。许多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把自己当成了知识搬运工,把学生当作整装待“灌”的知识容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因而他们虽然机械地接受了知识,但缺乏的却是亲身的体验、美好的情感和自主能力的发展。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学生,在当今网络资源如此丰富的情况下,再用过时的填鸭式方法教学已为时代所淘汰。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对新信息进行主动的认知信息加工的过程。平时应注意向学生渗透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了解网络世界的快捷、方便、神奇、美妙。也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网上的一些相关信息。 二、激励提高,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意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沟通、表达、交流的能力。因而,整个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以达到“解决问题”为目的,为了学课文而学课文,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应该从传统的“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学习模式。借助信息技术环境,更应注重教学的实效性、互动性。通过网络教学,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摘要: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一种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体系,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从而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现代信息技术使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转变,由此引发了学习方式的改变,如何在新形式下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就成了我们无法回避的话题。 关键字:信息技术、新型学习方式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 通过课堂实践、及对一部分教师、学生的调查总结了传统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单一,学习的主动性差,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弱 我所在的是一所乡镇中学,学生普遍形成了“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性差,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机会很少。我调查了我所教的学生,每个班50多个学生,而家有电脑的只有2、3个,平时他们所接触的也只有每周一节课的时间,对电脑操作极不熟练,学生难以运用新的学习方式与工具,不能够及时的掌握新信息、新知识,容易和时代脱节。 (2)学习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知识的来源狭窄,阻碍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 大多数的学生的学习只局限于课堂上,没有用积极地态度去学习,在学习的交流类型上比较单一,或者根本没有交流学习,学生的

学习地点比较固定,学生的依赖性强。我们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农村孩子,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周边的文化娱乐设施更是少之又少,学生的学习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这些问题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不协调,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就应该具有与之协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实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必要的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变化了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在新学习工具的使用中胸有成竹,更快更好地习惯、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使用新的学习方式。 二、新型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使教育理念、教育过程、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比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以前传统教育形式下形成的学习方式与现在的教育环境不协调,而新型学习方式的引进使学生与教育环境逐步协调,学生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不仅得到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可以自由选择题目、自由交流,满足了学生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需要,同时信息技术还帮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集思广益,培养了学生交流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增强信息意识,端正学习态度 我们现在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

一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浅淡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导演”

一年级信息技术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浅淡信息技 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导演” 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道出了“源头活水”给诗人带来无比喜悦。著名教育学家袁振国老师在他的一篇序中曾语重心长地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振兴教育希望的“教师”,我想,就是我们整个教育事业的“源头活水”,。 当前,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知识创新与应用为特征的信息时代,我们教师的“源头活水”又在哪儿呢?专家急呼,教育信息化需要一代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指导、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擅长教学设计的教师,我觉得,努力成为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源头活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导演”教师的角色。 一、以“理念”为源头 传统的教师角色是在“粉笔+黑板”式课堂教学手段及与教科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下体现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软件为基础的电子教师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与普通教师共同担负着向受教育者传播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职能。如比尔.盖茨在中说:“任何地方的人都能够上到由优秀教师教授的最好的课程。”因此,信息时代的教师应侧重于成为教学工作的研究者、知识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习的顾问,使学生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

树立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教师地位的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教学中,社会教学资源越来越来丰富,有些现代教学媒体甚至会代替教师传统的某些作用,教师将由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告诉学生“是什么”转变为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将由教学活动的操作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信息时代教师职能,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解惑”之上,做学生的的“导”师,解学生的疑惑。 2、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信息时代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例的信息化教育,强调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教学过程应关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构建知识意义的情景与气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工具支持。因此,针对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我们的“教”师应该变为“导”师,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为此而设计多种教学形式。 3、教学评价的转变。信息化教育教学评价不该:重知识,轻能力,轻智能,更轻思想和情感;重考试分数,轻平时表现;重横向比较,轻纵向比较;重共性,轻个性。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评价上则主张全面、整体、积极、有特点的评价学生的能力,主张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既要考察知识,也要考察能力和技能,还要评价情感、态度和习惯;既要考察学习结果,进行终结性评价,也要有学习性评价,进行形成性评价;既要有客观评价,也要有主观性评价;既要有定量评价,也要有定性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二、以“信息素质”为源头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及时获取信息、自主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快速传播交流信息。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更符合“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更体现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从而,更有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是,由于学生长期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要他们立即转向自主学习,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这一首要而又迫切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所以,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学就必须创造和具备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因素、条件。 一、教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过硬的技术能力 (一)教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要求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大力推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教学活动,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改善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和呈现方式,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进行实验、探索和研究,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要更新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时跟踪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革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 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为学生提供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转变到以学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不仅是教师收集备课资料、制作并展示课件的工具,还应是学生学习的工具、研究的工具,学生应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主人。学科教学必须应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这些理念的转变在每一节研究课中均应得到充分的体现。 假如教师不转变教学理念,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切包办,不敢放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也不过是由“人灌”改为“机灌”而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成为一纸空文了。 (二)教师要有熟练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语言、文字、声音、图象、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集一体,使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较传统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教师首先本身就要有较强的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要掌握上网查阅资料,然后下载的技术,要会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图像处理、网页制作等的基本操作,假如会flash、dreamweaver等的媒体制作技术则更佳。 教师要积极参加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努力在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来改革教学。同时,研究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在网络上的资源分布情况,以便帮助学生进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二、学校要有系统的硬件配置和丰富的软件资源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好处和改进措施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好处和改进措施 用信息手段代替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管理教学、辅助教学,让学生进入新的领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改变,也对教育教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那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有什么好处呢? 一、信息技术拓展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信息服务可以广泛应用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对外宣传与联系、学籍管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寄宿生管理等;也广泛应用于校内课程教学、课外小组活动,以及校外学习活动中。为学生、教师和专家相互联系提供讨论的平台,为教师提供课内外学习活动的网上备课环境和教学活动管理平台。信息技术还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学会了探索、实践,激发了联想、判断,从而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生通过对信息进行积极、深入的加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一些学生还意识到学习过程的重要,而非考试分数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对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不断的激发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高级思维活动的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地结合使用信息教学技术,可以帮助学习者对教学的内容更明晰,使学习者的探究行为更易于发生,促进了高级思维活动。与所有其它工具一样使用者借助它可更灵巧地工作,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最重要的还在于它促进了高级思维技能。实践表明,运用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学生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 四、促进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转换。 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在信息技术教学的环境下,由于对新事物的接受学生要快得多,他们的兴趣与注意力也集中得多,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更多,当然,在这之中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那么,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呢? 一、循序渐进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 在信息时代,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充分发展师生的开放式思维和创造力,并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袤的时空。网络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我们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挑战。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是他们通向大千世界的桥梁”,是学生获取知识认识外部世界的主渠道。如果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自我阅读的条件,并辅以正确引导,及时帮助,那么学生的知识含量会越来越充盈,主动探究知识的钻研精神和创造能力将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喷薄而出。 一、信息技术环境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语文阅读教学,有它基本的内涵和目标,无论在怎样的教学形态下,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一些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学生独立阅读文章、分析评价文章和交流对文章的看法。而这些语文能力的形成,往往必须借助适当的练习。在非信息技术环境下,这些环节,都是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出现的,它们虽然也可以使学生受到一定的训练,但相对来说,训练面较窄,效率较低。比如阅读资料,在传统形式的教学中,除课本外,我们可以让学生去借一些书或去买一些书,但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都不太可能实现。而信息技术的存储功能和庞大的网络体系,能很好的弥补这一不足。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设想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阅读环境,让学生能够准确有效地确定信息,有力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灵活地创造性地 利用信息,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方法,发展学习者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健康, 和谐发展的健全 人格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环境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帮助 1.课前收集资料,辅助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比如像历史题材的课文,由于受时空的限制,与当代小学生的距离太远,学生学习这一类课文,理解上有不少困难。借助媒体,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进行阅读。借此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从而拉近课文内容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正确深入的理解。 如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本中的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记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枪杀自己最喜爱的坐骑及所有牲口为战士们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如何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如何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如何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 我校的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培养实践研究》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性教学的研究》立项为子课题,所以本文就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做了如下的阐述。 信息素养包括:能够正确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是知识的基础,是创造的源泉,也是人类解开自然之谜的向导。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未来的教育是培养信息能力的教育,未来的人才是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才。 从我校的实际情况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随着网络的普及,新信息技术正以其特有的作用震撼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已经能够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信息资源获取和新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巨大作用,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重要意义,但在信息敏锐度方面大部分教师还不能迅速发现对教学有价值的信息。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信息的自觉性较差,经常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教师比例较低。拥有丰厚知识底蕴的教师,能够将传

统文化素养和现代信息知识相融合。信息时代对中小学教师掌握信息检索以及Windows、Word、PowerPoint、Email、Internet Explore的操作能力等都提出了要求。在信息知识素养的层次上,大部分教师还只是将计算机作为了解时事或出测试题的手段而已,而能够掌握电脑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利用网络搜索数据、传输文件和进行网络交互式教学,利用电子邮件与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利用电子公告牌或自己制作的网页发布自己观点的教师还不多。其次,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间信息知识素养也差距很大,受到教学理念和年龄影响,中老年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技术手段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校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亟待加强,能够自己制作课件的教师很少。教师利用网络查资料的效率不高,而通过网络进行过系统学习的也很少。 从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和未来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出发,结合学校目前教师队伍的状况,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目标和测评体系。探讨培养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建设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师资队伍,研究信息环境对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摘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特点,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被动接受式学习真正转变为自主学习,尤其要构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个性化、网络化发展。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使受教育者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人,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转变教学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高级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创建新型的教学模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王本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深刻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纲要》让我们明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营造一种理想的教育环境,这种环境兼有能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迅捷方便的信息获取、灵活多样的互动方式、展示个性的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力等优势。它必将带来新课程改革中新的课堂呈现方式,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体现,真正实现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合作、探究”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因为在这种环境下教学结构以由过去的“以教师为 中心”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一、教学内容由“单一”转向“多元” 过去,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仅仅依靠教材。所谓触类旁通,旁征博引也不过是教学方法的微变而已。如今,信息社会的到来,各种学习资源俯拾皆是,尤其是网络资源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信息的载体已由单一的印刷载体发展为多媒体。电影、电视、广播、光盘以及网络,无时不在丰富着现代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在电视和互联网,其海量的信息资源,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直观、形象、有趣。并多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就拿电视来说吧,因其快捷、方便,适合学生的节目亦愈来愈多,知识竞赛、体能挑战、野外探险等既适合儿童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又弥补了大多学生因枯燥的校园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心灵的空虚,成为学生的课外学习的主要途径。曾有近一年的时间《蓝猫淘气三千问》,将学生课余生活填充得满满的,除开其动画的影响力不谈,更主要的是该剧融知识性、娱乐性、人文性于一体,让学生在与蓝猫一同轻松愉快的旅途中增长了见识、扩大了视野、锻炼了勇气,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体验着成长的快乐。 互联网的加入更是掀起了一场新的学习革命。小学生也不例外。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校就完成了学校局域网的改造,住处技术课程的开设,不仅让学生懂得了计算机的操作技术,更是将学生引入到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也使得多媒体不再只是过去课堂上教师为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的简单的画面展示,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与制作的互动平台,伴随着人们对网络认识的提高,“上网就是打游戏、影响学习”的狭隘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引导学生向网络学习已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 教学内容的丰富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改革了以往课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单一信息呈现方式,多媒体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精)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提纲 一、设计思路 二、活动目标 三、活动准备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多媒体设计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 八、情景式语文活动课应用模式 九、课件结构图 十、课后反思 《赞美巾帼英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课本第二单元第三课为教材基础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本课学习设计三个课时而《赞美巾帼英雄》作为一堂活动课占其中的一个课时。

二、授课对象 七年级活泼可爱、感情丰富、具有一定诗词积累的学生。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善于发现,思维活跃,喜欢有趣的教学活动,对理性材料理解能力较弱,对感性材料理解能力较强。价值观上这个阶段的少年处于叛逆期,价值观正在建立,要营造积极的气氛,引导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法 2、影视教学法 3、课件演示法 4、作品展示法 5、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学生学习资源:1、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2、小组间成员分享的学习材料3、相关网址下载的学习材料 教师资源与工具:1、教师备课资源(信息、视听、课件、教案、练习等等)2、工具:网络和多媒体 知识与技能:本节活动课重点在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多种媒体搜集学习资料,学习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我阐述和展示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精神,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热爱祖国的爱国热情 1、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建立自己的博客或者网站或者QQ群。这个网络媒体对学生开放,进行远程的组织教学,学习管理,对学习起到辅助作用。教师在开课之前布置学生搜集材料和信息的任务。在网上课堂提供一些准备资料和查询资料的网址,引导学生运用网络预习,查询信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的工具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师组织丰富的多媒体材料准备课件和视听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