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郭志伟

(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大连,116025)

摘要 文章根据北京市城市的性质、定位与发展的目标,对北京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并以全新的视角对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设计与应用,进而为促进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F 062 1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我国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承载能力研究 (编号:06JZD0020)和北京市 十一五 规划重点项目 北京市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承载能力研究 (编号:06AaJ G024)的阶段研究成果。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指标,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界定既要最大限度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要考虑到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不浪费现有资源或者对后续利用造成难以弥补的负面影响。

土地问题是由人的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土地利用的目标是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相应的环境相协调,使人类生存发展的土地资源得到保护和改善,所以承载对象应是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如承载的城市规模、经济产值、土地的纳污能力等,而不仅仅是承载人口规模和人口消费压力。因此可以说,土地资源承载力之区别于土地人口承载力之处,就在于:一是 土地 不仅仅是指 耕地 ;二是 承载物 不仅仅是 人口 。据此,本文中将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定义界定为, 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限度 。

1 北京市区域特征分析

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隅,与河北省、天津市相邻。地理坐标为北纬39 38 ~40 51 ,东经115 25 ~117 30 。东西宽160km,南北长170km 左右。东南距渤海约150km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向西北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部、北部系太行

山脉和燕山山脉,山地面积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 3;东南部为平原,面积约占1 3。

北京市总土地面积1 6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0 17%。截止2007年末,北京有常住人口1633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密度为995人 平方公里。

1 1 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与国际交往中心。北京的发展目标是强化首都职能,建设成为世界性大都市;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首都在国家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信息、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发展首都经济,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充分体现当代 宜居城市 的形象,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创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首善之区。1 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土地资源承载力既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还受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重要影响。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北京也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地区生产总值从709亿元(1992年)增加到9006亿元(2007年),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全市人

城市承载力 文章编号 1006-3862(2008)05-0024-07

均GDP达5604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7370美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89元。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北京市农业用地加速向非农业建设用地转化,即将到来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使基础设施建设占用土地的趋势达到了高峰。住房需求、汽车需求、旅游需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需求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极大影响着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结构。可以这样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提升越发成为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1 3 北京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北京市土地利用存在无序建设的问题。从国土资源部地籍司遥感监测结果上看,70%至80%的建设是在控制区范围以外的,绿化带中真正用于绿化的土地面积不多,无序建设的情况很严重,特别是郊区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更乱,建设用地无序扩张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此外,北京市还存在土地利用低效率问题。如郊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效率低,土地的生态状况在下降,掠夺式利用土地情况严重,从土地生产力上看是在降低土地生产力。总的来说,北京市是 大城市,小郊区 ,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更少,土地特别宝贵,可用于开发建设的土地所占比重低,而且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在当前高速发展阶段,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作用将日益明显。所以,我们要本着节约集约建设用地,严格保护耕地及各类生态用地,全面提升首都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水平的原则,着力提高土地资源对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

2 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2 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 1 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土地资源承载力要综合反映一个区域土地的经济、社会承载状况,因此,在进行指标体系设计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区域特殊性原则

在设计指标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到区域的特殊性。例如对北京市土地资源的承载力进行评价时候,就应该参照北京市城市的性质、定位与发展的目标来设计指标体系。

层次性原则

即要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可为进一步的因素分析创造条件。

目的性原则

即整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必须紧紧围绕着综合评价目的层层展开,使最后的评价结论的确反映了我们的评价意图。

动态性原则

土地资源承载力在时空上是变化的,具有动态特征,这就要求在评价指标筛选过程合理选择一些具有动态特征的量化指标。

可操作性原则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考虑数据收集的难易程度,考虑数据统计的实用性和真实性,只有建立在数据收集渠道畅通基础上的指标体系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2 1 2 指标体系框架

根据土地资源的构成及其特点,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已经建立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权衡后,本文将建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确定为3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18个四级指标(如表1所示)。并且针对北京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专门设计了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和环境友好性评价指标,更好地体现北京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要求。

耕地人口承载力

对区域耕地承载力的评价要体现开放、联系的系统观,体现区域差异、城乡差别。作为拥有1633多万人口的特大中心城市,北京市的耕地面积只约占全部土地资源的14%,要满足北京市全部人口的粮食消费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因而研究耕地对北京市总人口承载能力的意义并不大。北京市耕地资源首先应保证本市农村人口的粮食消费需求,这是北京市耕地保护的底线,在此基础上满足部分城市人口粮食需求,非农业人口用粮与种籽、饲料和工业用粮可以通过市场调剂予以弥补。

建设用地承载力

建设用地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一定生活水平和环境条件下,建设用地的产出能力所承载的人类活动规模和强度,包括人口规模、城市

郭志伟: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城市承载力

建设规模和经济规模等。因此,建设用地承载力也

包括三方面: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建设用地建筑

承载力和建设用地经济承载力。表1 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源承

力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四级指标

耕地人口耕地生产能力C1粮食生产总量(万吨)D2、农业人口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千克 人)D2

承载力B

1

耕地就业保障能力C

2

耕地总量(万公顷)D

3

、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亩 人)D

4

建设用地

承载力B2

建设用地经济承载力C

3

单位建设用地面积财政收入(万元 平方公里)D

5

、单位建设用地面积GDP(万元 平方

公里)D

6

、单位建设用地面积吸纳就业人口(人 平方公里)D

7

建设用地建筑承载力C

4

城乡建筑容积率(%)D

8

、城乡建筑覆盖率(%)D

9

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C

5

常住人口密度(人 平方公里)D

10

、人均占用建设用地(平方米 人)D

11

、建设用地供给

规模(公顷)D

12

土地生态

承载力B3

生态适宜度C6林木绿化率(%)D13、城镇绿化覆盖率(%)D1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人)D15

环境友好性C7

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标率(%)D16、再生水利用率(%)D17、生活垃圾无害

化处理率(%)D18

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土地生态承载力是在一定的区域环境条件下,保持生态性能稳定和趋于良好所需的生态用地限度。土地生态承载力可用生态适宜度和环境友好性等指标表示。

2 2 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

目前存在一种与综合评价主旨不相协调的倾向:人们似乎更加关心评价方法的复杂性而忽略了评价方法的简明性与科学性。盲目追求评价方法数学形式的复杂化,有意无意将评价方法的复杂性与评价结论的科学性混同起来,似乎方法越复杂,评价结论就越科学;评价方法的算法过程越 自动化 ,越不需要动脑筋,则评价结论越客观。所以,像多元统计分析法、灰色系统理论、模糊数学方法、人工神经网络及遗传算法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采用,而对易于计算、易于理解、易于发挥评价者主体意识的评价方法却日益遭到冷落。

2 2 1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中,设有m个决策指标A j (1 j m),n个待评价方案B i(1 i n),n个方案的m个指标构成的矩阵X=(x ij)n m,即称 决策矩阵 。通常,评价指标有 正 和 逆 两大类。 正 指标为属性值越大越好的指标;而 逆 指标为属性值越小越好的指标。这两类指标无量纲化方法如下:

对于效益型指标:y ij=

x ij-min

1 i m

max

1 i m

x ij-min

1 i m

x ij

(1 i

n,1 j m)

对于成本型指标:y ij=

max

1 i m

x ij-x ij

max

1 i m

x ij-min

1 i m

x ij

(1 i

n,1 j m)

这样,无量纲化后的决策矩阵为Y=(y ij)n m,

显然Y的值越大越好。

在这里要补充说明一点:按照以往经验来说,土

地资源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中,城乡建筑容积率、城

乡建筑覆盖率,常住人口密度,人均占用建设用地面

积应该属于适度型指标,但是鉴于北京市区域土地

资源利用特征以及现有资料的缺失,将上述指标统

一归为正指标来计算。

2 2 2 多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评价指标体系中权重或

贡献率的确定一直是很困难的技术问题。目前国内

研究中常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等来确定权重

系数,这些方法人们研究较早,也较为成熟,但客观

性较差,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客观赋权法的原始数

据是由各指标在评价单位中的实际数据形成,它不

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因而,此类方法客观性较强。

本文立足客观赋权法,以均方差权数决策赋权

法和变异系数赋权法为基础,对北京市的土地资源

承载力进行客观、综合评价。

均方差决策法反映随机变量离散程度最重要

的也是常用的指标是随机变量的均方差。这种方法

的基本思路是:以各评价指标为随机变量,各方案

城市承载力郭志伟: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B i在指标A i下的无量纲化的属性值为该随机变量的取值,首先求出这些随机变量(各指标)的均方差,将这些均方差归一化,其结果即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该方法的计算步骤为:将无量纲化后的决策矩

阵记为Y=(y ij)n m,首先应用公式E(A j)= n i=1y ij 求得随机变量的均值E(A j);其次计算指标集A j的均方差: (A j)= n i=1[y ij-E(A j)]2;

最后求出指标集A j的权系数w j:w j=

(A j) m

j=1

(A j)。

均方差决策方法的特点是:概念清晰、计算简便、客观性强,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计算的指标权系数精确度较高,一般适用于综合评价要求严格的情况;另外,均方差决策法对于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基本上没有限制,适用范围广。

由于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数据基础较丰富的基础上,因此可以采用指标数据本身提供的信息进行权重的确定。要客观反映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发展状况,就要求对各评价指标有一定的区分,而变异系数方法确定权重可以突出各指标的相对变化幅度。一组数据的变异系数是它的标准差除以均值的绝对值,即对数据

A1, ,A n

记, A=1

n

n

i

A i, A=

1

n-1

n

i

(A i- A)2

v Z= A | A|即为A1, ,A n的变异系数。

对于所选指标,x1,x2, x n,利用被评价对象的数据,各个指标都可以算出变异系数。如用v i表示x n的变异系数,i=1,2, n,则x n相应的指标权重

为:w i=v i n j=1v j

这种方法是为了突出各指标的相对变化幅度,区别能力强。

2 2

3 综合评价值的求解

土地资源承载力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开放系统,其子系统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各子系统对承载力的贡献都同等重要,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因此,本文中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标等于各子系统评价指数之和,进而得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综合评价值:

D i(W)= m j=1y ij w j

3 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3 1 评价指标属性指的获取(如表2所示)

本文中,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中,现状数据主要来源于: 北京市统计年鉴(2004 2007) ; 京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主要指标(2004 2007) ;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 2007) ;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 ;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 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 2010年) 等。

2010年与2020年规划目标值或预测值则主要参考: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 ;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

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 ;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北京市 十一五 时期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 ; 北京市 十一五 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 ; 北京市 十一五 时期固体废弃物处理规划 等。

由于某些评价指标无法从年鉴、规划及文献中获取,而需通过一些数据统计方法进行预测模拟,如采用趋势外推法和建立回归模型等来获取部分指标属性值。

3 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为了更明确地评价最终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本文参照了已有的研究资料,建立了分级评价标准。分值在0~1分之间,分值越高,表明土地资源承载力越强,以0 6分为基本标准,0 6分以上表示土地资源承载力可以满足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需求,0 6分以下表示承载力不能满足需求。具体分级如下:0 8分以上表示有很高的土地资源承载力, 0 6~0 8表示有较高承载力,0 4~0 6表示中级承载力,0 2~0 4表示低承载力,0 2以下表示弱承载力。

郭志伟: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城市承载力

表2 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原始值汇总表指标200420052006200720102020D 170 294 9109 2102 1107 390 1D 2341 6376 7440 9403 4422 9450 5D 323 6423 3423 2622 9322 0017 00D 41 161 421 411 361 301 28D 52328 62840 83452 54474 35999 110527 1D 618955 021281 924048 826997 433323 737650 6

D 72671 42713 42810 32901 72822 93032 1D 80 200 210 220 230 250 32D 95 45 76 06 36 98 9D 10910 0937 0963 0995 01037 01097 0D 11214 2210 3207 0204 3205 6221 3D 127286 06000 06509 06331 07300 04800 0D 1349 550 551 051 653 055 0D 1441 942 042 542 745 050 0D 1511 512 012 012 615 018 0D 1662 664 166 067 470 283 7D 1725 030 037 047 052 075 0D 18

79 3

81 2

92 5

95 5

97 3

99 2

表3

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汇总表

指标

指标标准化值

指标权重

2004

20052006200720102020均方差决策赋权法

变异系数赋权法

D 10 00000 63331 00000 81790 95130 51030 05480 0339D 21 00000 67770 08820 43250 25340 00000 05610 0554D 31 00000 95480 94280 89310 75300 00000 05640 0301D 40 00001 00000 96150 76920 53850 46150 05540 0360D 50 00000 06250 13710 26170 44771 00000 05480 0695D 60 00000 12450 27250 43020 76861 00000 05710 0533D 70 00000 11640 38510 63850 42001 00000 05360 0507D 80 00000 08330 16670 25000 41671 00000 05380 0679D 90 00000 08570 17140 25710 42861 00000 05370 0670D 100 00000 14440 28340 45450 67911 00000 05450 0515D 110 58240 35290 15880 00000 07651 00000 05580 0623D 120 99440 48000 68360 61241 00000 00000 05510 0354D 130 00000 18180 27270 38180 63641 00000 05300 0519D 140 00000 01230 07410 09880 38271 00000 05750 0887D 150 00000 07690 07690 16920 53851 00000 05750 0748D 160 00000 07110 1611012275013602110000010539010716D 17010000011000012400014400015400110000010537010560D 18010000010955016633018141019045110000010634

010441

综评值

011998012919013768014441015638017757011569

012295

012975

013770

015170

018432

根据表3的评价结果,反映出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状况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

(见图1),具体分析如下

:

图1 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趋势图

从2004年到2007年,土地资源承载力呈现稳步上升势态,原因在于:为保障绿色奥运的成功举办,政府加强了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合理规划与调控,强调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设计,通过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城市用地规模、优化城市规划设计等途径,提高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与此同时,北京已经明确的/宜居城市0战略定位追求城市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了生

城市承载力郭志伟: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也是促进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综合评分值逐年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2010年,通过实施旧城改造,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功能的有机疏散,提高了城市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增加了城区容量,城市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逐步走向合理,环境建设和生态建设继续加强。两种赋权方法得出的北京市土地资源综合评分值分别为015638和015170,具有了较高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可以说在2010年,土地资源承载力基本可以满足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需求,为建设/宜居城市0和/生态城市0奠定基础。

从2010年到2020年,北京土地利用将进入优化整合、全面建设国际城市和生态型城市阶段。以存量建设用地挖潜为重点,城市发展模式将由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现各类城乡用地的合理布局。建设用地增长逐渐趋缓,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城市绿地和林地等生态用地面积明显增加,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大幅改善。因此,本文得出了较高的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017757与018432,2020年的北京市已经可以被称为一个生态性的宜居城市。

4北京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规模分析

为落实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6而编制的5北京市限建区规划(2006-2020年)6中,按照土地生态条件明确划分出了土地限建等级,其中划定5515平方公里的绝对禁建区,713011平方公里的相对禁建区,481912平方公里的严格限建区, 387812平方公里的一般限建区,以及52711平方公里的适宜建设区。尽管5北京市限建区规划6提出全市适宜建设区只有区区52711平方公里,但加上一般限建区387812平方公里,北京市可供城乡建设的用地最多有440513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面积的2618%。

一般情况下,城市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国际性大城市的中心城区(核心区)人口密度一般都较高或很高,而城市核心区外围的市区人口密度则要相对低得多,所以国际性大城市核心区(中心城区)外围的城区,其人均占用建设用地量要大大超过核心区人均占用建设用地量。北京市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世界性的生态宜居城市,这对北京市城区人均占用建设用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其它国际性大城市的人均占用建设用地情况,美国的纽约和东南亚的新加坡人均占用建设用地都已超过200平方米P人,那么北京市人均占用建设用地应该不得低于200平方米P人,并且结合本文中的研究成果,2020年北京市实现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目标时,人均占用建设用地22113平方米P人的理想状态,推算出北京市土地资源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为220217~199016万人。

5 政策建议

通过对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分析和评价,笔者认为如果要提高北京市土地资源的承载力,保持土地资源承载力不断上升的态势,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511正确处理好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用地计划的关系,制定年度计划不能脱离城市总体规划,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功能、产业结构、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土地利用现状等,预测土地需求。

512北京市的后备土地资源质量差,数量有限,靠开垦后备土地资源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很困难,提高现有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途径。北京市有众多的农业科研院所,那里有许多农业增产的科研成果储备,北京市要利用这一优势,将这些中低产田改造技术、高产栽培技术和高产新品种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尽量提高北京自身粮食供给前提下,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合作运行模式,用外调粮弥补北京粮食缺口。

513在北京市发展的进程中,合理利用建设用地资源,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己成为当务之急。以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为导向,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城市地域的功能分工协作,依据北京市特有的土地自然条件特点,有效利用现有建设用地资源。

以交通为导向推动土地利用和开发,土地开发与交通设施建设相互协同,改变当前北京房地产开

郭志伟: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城市承载力

发沿环线布局的情况,沿着连接新城和中心城、新城与新城之间的交通走廊分布更多的区域开发热点,建立起以公共交通为纽带的城市布局及土地利用模式,从而促进基础设施、公用服务设施用地集约利用。

发挥北京市科技发展优势,要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城乡建设用地利用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准确地掌握建设用北京市建设用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实时、高效、进行空间模拟分析,以反映具有空间分析特性的土地利用过程的移动、扩散、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从而为有效地分析研究北京市建设用地承载力提供依据。

514提高北京市的土地生态承载力,迎接绿色奥运,打造宜居城市,已经成为提高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土地生态承载力的提升。

¥启动北京宜居城市改造工程,大量增加居住区绿地、街头绿地、城市小型公园面积,大幅度提高现有绿地面积,提高环境的/宜居性0。

|通过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建设再利用工程,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率和形成规模化再利用能力。大力发展中心城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水平。

§发挥首都科技优势,加强与有关省、市以及发达国家大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环境咨询和科学技术委员会,为环境保护宏观与综合决策提供支撑,重点加强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环境保障协作。v

=参考文献>

[1]Malthas T.R.,Essay on the Pri nciple of Population,London,18261

[2]威廉#福格特[美]著,张子美译,朱侠校.生存之路[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11

[3]5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6课题组.中国土地

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

[4]邱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

版社,19911

[5]胡永宏等.综合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

[6]封志明.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国土

地科学,1994,8(3):1-91

[7]王书华,毛汉英.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中国

东部沿海地区案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116(3):248-

2541

[8]王明涛.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权数确定的离差、均方差决策方法

[J].中国软科学,1999,8:100-1071

[9]任群罗.当前宏观经济问题与对策[EBP OL].http:P Prenql.

https://www.360docs.net/doc/7b16847563.html, P1808821html2002-5P2008-31

作者简介:郭志伟(1978-),男,河北省邢台市人,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可持续发展理论

的研究。Email:gz wruc@https://www.360docs.net/doc/7b16847563.html,

收稿日期:2008-07-09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Land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for Beijing City

GUO Zhiwei

=Abstract>The paper according to Beijing ci ty.s characters,the orientations and the goals of development,has not only conducted the research on land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 ty for Beijing,but constructed and applied to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 new eyes.And that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mong population,the resources,the environment and economy,provided a series of policy suggestions.

=Keywords>Land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Indicator System;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城市承载力郭志伟: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4.土地退化: 5.土地分级: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 略地分为、 、 、 、 和 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 、 、 、 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 、 、 、 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 三、简答题(共4分,每小题1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3.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简述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了中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四、论述题(共20分,每题20分) 1.试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 之间的关系。 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

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4.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5.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 山地、 高原 和 盆地等五大类。 2.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方式。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指标是评价因子性质的量化表示。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中选因子的指标分级体系。它反映每个评价因子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评价对象质量差异的对应关系。由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聘请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完成。(2分)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每个因子的指标分级都要力求有科学依据,避免采用等差级数机械处理的方法;(2分) (2)各因子间划分的等级数目不强求一致;(2分) (3)特别注意反映出评价因子的最佳评价条件和临界条件;(2分) (4)某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程度,自然灾害,排水条件等,要寻找较好的量化方法。(2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由于土地治理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在土地治理中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2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及其 主要问题剖析 齐亚彬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人们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由来已久。它是环境科学研究中衡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由承载体、承载对象、环境承载率三要素组成;衡量承载力的指标可分为自然资源支持力,环境生产支持力和社会经济技术支持水平三项指标。目前,各种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已形成了一个环境生产力集合,如区域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等。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承载力;要素承载力;承载力类型集合 中图分类号:F1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995(2005)0520007205 1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历史 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衡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早期的承载力研究首先与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杂志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后来这一术语被 应用于环境科学中,便形成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国内较严格的“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北京大学完成的《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中,即“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这里,“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由于环境所承载的是人类的活动(主要指人类的经济活 家,更重要的是和大家共同研究问题,探索地勘工作和单位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建议大家要积极去抓,要学会积极参与。也请全国不同行业的地勘单位,互相参观学习,共同研究这些试点单位的改革发展,共同促进全国地勘工作和单位的改革发展。 地勘改革发展的任务很重,面临的困难又很多。但是,近几年,大家已经从思想上、工作上、物质基础上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虽然在地勘业、矿业的改革在某些方面与其他竞争性行业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但大家重视它、关心它、都想加快改革发展这个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当前大家主要是担心问题解决的程度,职工住房问题、老干部安置问题、发展的资金问题、管理体制问题、不同系统地勘单位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改革发展的进程。大家都希望这些问题能够解决得好一点、快一点,从而使改革发展的步子也迈得大一点。我认为大家的这些想法符合当前的实际,应该共同努力来当好中央和部党组的参谋助手,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争取制定好相关政策措施,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 作者简介:齐亚彬(1961-),男,河北省定州市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国土资源经济研究工作。 Resource Econom y 资源经济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N at ural Res ource E c onomics of China 2005Π05  7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在求得区域土地资源能够供养多少人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RED)相互作用机理及调控对策的研究,进而为决策、规划、计划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与研究原则 土地人口承载力:也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在其自然生产潜力及其不同投入水平(物质、技术)条件下所生产的食品,能养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根据土地承载力研究的任务与目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应遵循如下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整体上把握土地承载力系统的结构(组合方式)、功能(承载能力)及其作用机理与发展变化规律。并据此对各要素(或子系统)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以管理、规范其行为,建立和谐、稳定的(PRED)关系,求得系统整体性能的最优化。这是进行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主体。 ②综合性原则:在分析系统各个要素性能(尤其是主导要素)基础上,综合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彼此作用的机理。才能更有效地把握认识系统的整体性能,并根据系统本身固有的规律性和一定的物质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改造系统结构,实现系统优化的目的。 ③超前性原则:土地承载力研究是一项超前研究的战略性课题,它着眼于未来,因此,承载力研究必然在区域土地资源及其人地关系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开发前景与人口增长机制,正确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各地段人地关系的可能状况。 ④区域性原则:遵循特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区研究。 ⑤生产性原则:针对实际国情,寻找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和承载更多人口的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⑥持续性原则:对土地承载力的估算一定要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合理运转,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这一基础上。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涉及生态、经济、技术与社会等多个方面,既着眼于现状,又要考虑未来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的研究,根据国内外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可将其研究内容与步骤归纳如图5.1。 从研究步骤可看出: (1)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基础土地的数量与质量是土地承载力估算的基础。土地质量越高,其生产潜力就越大,面积数量越大,总产越高,可养活的人口数量就越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中国主体功能区的问题与走向 刘栋 (41406057,法学)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以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甚至唯一目标导致了当今中国的资源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浪费和破坏。面对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的冲突,国家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划这一全新的协调经济与环境的方案,但是主体功能区划却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划,资源环境,经济,问题,解决方案 一、中国主体功能区出现的背景 改革开放后,我国将加速经济增长作为重要的发展内容。在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各地都将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致力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由于中国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的地域差异很大,对于不适于大规模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加速经济增长就意味着要付出昂贵的资源环境代价,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将受到极大威胁。樊杰、洪辉(2012)认为主体功能区的宗旨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功能,包括引领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优化开发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点开发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限制开发区,以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禁止开发区。 二、中国主体功能区的现状 张玉娴、黄剑(2009)认为主体功能区最早由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前司长杨伟民提出。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2006年10月11号,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在2007 年年底前编制完成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草案。由此,主体功能区筹划工作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体功能区划和建设将成为我国国土区划和国土开发整治的主要形式。目前四川省、浙江省、江苏省等省级单位都积极响应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办公厅的号召,开始了省级层面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现今,四川省、浙江省、江苏省等已经完成了各省的主题功能区的规划。

(完整版)生态承载力评价

生态承载力评价 一、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性。 1、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特别是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容能力。 或是指:在不削弱某一地区的生产能力的情形下,该区域所能持续支持某一种群的最大生物数量。用生态足迹来衡量时,指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所拥有的生物生产性空间的总面积。 自然环境资源财富来自地球生物圈作用,推动生物圈物质循环的能源有3种,即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和地热能,为避免重复计算,根据能值理论,同一性质的能量投入只取其最大值。风能、雨水化学能和雨水势能都是太阳光的转化形式,只取其最大项雨水化学能。海潮则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引力所引起,与太阳光性质不同,也应计入,可更新资源只取雨水化学能和海潮能。两者的相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作为研究区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值。 2、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内涵 生态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二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 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则分别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指生态系统可维持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生态承载力的特性 (1)客观性生态承载力的客观承载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固有功能之一,这种固有功能一方面是为生态系统抵抗外力的干扰破坏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为生态系统向更层次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2)可变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意义的稳定,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所以说,生态承载力虽然客观存在,但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认为应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积极提高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3)层次性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不仅表现为小单元的生态系统水平上,而且

天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今天,蔡老师为我们分析评价了“天津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对天津市的资源环境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 蔡老师通过对天津市资源环境本底条件的分析,分别选取对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限制较大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等三个方面若干因素进行评价,得出在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在环境容量达到一定的极限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建设用地空间、人口规模以及经济发展规模,达到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完善提供基础支撑的目的。 针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主要是从评价指标的选取,并结合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在指标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矢量分析法,对天津市资源环境各因素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并将部分因素承载力高低落实到空间分布。 天津市地质构造复杂,大部分被新生代沉积物覆盖。地势北高南低,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海拔高度平均在2-10米之间(大沽高程),最高峰为蓟县和河北省兴隆县交界处的九山顶,海拔1078.5米。土壤分布从山地、丘陵、平原到滨海,依次为棕壤、褐土、潮土、沼泽土和盐土五个主要土类。并且,天津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面对太平洋,季风环流影响显著,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型气候。位于海河流域下游,历史素有“九河下梢”之称的天津,水资源十分充足。 2013年末,天津市常住人口1472万人,居住在城镇的有120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2%,人口密度为1252人/平方公里;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37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9607元;2013年天津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26514亿元,主要产业为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现代冶金、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 2013年,天津市耕地总面积4383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总规模为4059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城乡用地3192平方公里。但土地资源所能容纳的建设空间、水资源和环境容量成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性因素。 考虑一般做法,结合天津市资源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对天津市资源环境影响显著的指标,又结合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3级指标因素和10个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自然资源部 2019年3月

前言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为确保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提供支撑,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重点阐述双评价的技术流程、评价方法和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评价目标与原则、评价工作流程、评价技术流程、成果表达形式、成果应用及附录9部分。 本技术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固原市自然资源局。

目录 前言 (2)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评价目标与原则 (2) 4.1评价目标 (2) 4.2评价原则 (3) 5 评价工作流程 (4) 5.1制定工作方案 (4) 5.2开展评价工作 (4) 6 评价技术流程 (5) 6.1确定评价精度 (5) 6.2数据准备 (5) 6.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 6.3.1 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 (6) 6.3.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7) 6.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7) 6.4.1 全域适宜性评价 (7) 6.4.2 结果校验修正 (7) 6.4.3 适宜区潜力评价 (8) 6.5综合分析 (8) 6.5.1 资源环境禀赋刻画 (8) 6.5.2 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8) 6.5.3 问题和风险识别 (9) 6.5.4 潜力分析 (9) 7 成果表达形式 (10) 7.1评价报告 (11) 7.2评价图件 (11) 7.3评价数据表 (12) 8 成果应用 (12) 附录A 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方法 (14) 附录A-1土地资源评价 (15) (1)评价方法 (15) (2)评价步骤 (15) (3)评价成果 (17)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衡量技术方案设计

一、工作背景 (一)基本概念 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可以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二)评价目的与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与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 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与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善”、“基础情景”、“减弱”三种情形。其中,基础情景依据各个因素相关部门的规定和规划确定,如:市、县、区政府考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能力研究的思路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能力研究的思路 2.1 工作思路 2.1.1 前期工作准备 主要是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对整个项目的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落实工作经费。技术单位成立项目组,开展项目人员培训和工作安排、资料搜集、实地调查等工作,该工作内容预计用时5天,工作开展第5天内完成。 2.1.2 项目区调查 XX市地形以平原为主,市内河网密布,农用地主要分布在市域北部、西部和南部水资源较丰富区域。耕地、园地随地势自北—西北—西—东南呈半弧状包围城市中心城区。其中,北部和南部平原大多种植粮食作物,西北部则是广东省特有的基塘耕作区域;林地则集中分布在中部及南部的XXX、XX镇和XX镇低山丘陵地区,也是XX市重要的林业分布区;其他农用地中以坑塘水面为主,主要集中分布在水源丰富地区XX镇、XX镇等地。 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与XX市的人口地域分布、城镇发展和产业布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人口较多、密度较大的西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此区域也是经济发展较快、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根据《XX市城市空间发展概念规划整合》提出的市域空间布局,XX市将逐步实现由西北组团、东部组团、南部组团和中心组团构成的“组团式发展结构”,而XX市建设用地的现状分布也恰好反映出“组团式”经济发展战略中的特色产业发展趋势。 XX市其他土地以河流水面为主,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以及内陆河网密集地区。主要包括:东部伶仃洋沿海地区,东北部北江水系的分支洪奇沥水道,中部东海水道的下分支鸡鸦水道、小榄水道、石岐河、横门水道,西部西江水系的磨刀门水道。

2.1.3 研究方法 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和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采用多学科融合的分析手段。本研究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研究方法:(1)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在对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中,需要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在本研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理论研究和二者关系理论研究都需要采用定性分析这一方法。在构建城市土地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评价方法对城市土地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对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预测,这部分基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首先要用定性的方法选取评价指标,然后运用定量的方法对其进行度量,综合测算出目前和未来的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提出提高承载力的对策。 (2)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借用大量的统计资料,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预测,先对当前的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计算和评价,又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未来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预测,以反映发展过程中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变化发展趋势。 (3)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本文在理论界定和探索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在对可持续理论和承载力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土地资源的特征,对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了理论的界定和探索,构建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XX市作为实证研究,采取一定的评价方法和预测模型对XX市目前的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计算评价和对未来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预测,并提出提高XX市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对策,以促使XX市城市土地得到可持续发展,由此检验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正确性和反映城市土地是否可持续发展。 2.1.4 测算XX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 在对XX市概况进行详细分析后,分布从XX市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等条件,选取在人口、生态、建设规模、土地经济四个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因子,构建一套适合XX市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理分析的方法,求

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评价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6XJY005) 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评价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 王翠华,冉瑞平,魏晋(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摘要:根据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内涵来构建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四川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四川省各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显著,川中、川东地区高于川西地区,此评价结果与四川省采取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部署相符合;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四川省各城市进行障碍度诊断,发现绝大部分城市面临生态承载的障碍;为了促使四川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建议将土地高承载区的产业向中、低承载区转移,对于不同的土地承载力障碍区应采用不同的土地利用策略。 关键词: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障碍因素;四川省 Research on spatial difference of regional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 —A case study in Sichuan Province WANG Cui-hua,RAN Rui-ping,Wei Jin(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 of Sichu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Yaan625014,China) Abstract:Sets up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Methods of AHP,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cluster analysis were employed in research on spatial difference of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Sichuan provinc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regional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Sichuan province is prominent,and the east is high while the west is low,which is agreement with the non-balanced developmental strategy of Sichuan provinc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it diagnoses obstacle factors of the cities of Sichuan province which finds the most cities have faced the ecological-carrying-obstacle.In order to promote sustainable land-use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regional coordination of Sichuan province,it suggests that the industry of the land high-load areas should be transferred to the moderate-load、low-load areas;In addition,the different land-use strategy should be used in different land carrying capacity barrier areas. Key words: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spatial difference;obstacle factors;sichuan province 四川省人均耕地占有量紧缺,土地后备资源贫乏,人地矛盾尖锐,已成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对四川省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差异进行评价研究,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权重的确定、评价结果的分析,对其进行障碍诊断,探讨土地与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战略和对策。 1构建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1.1构建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的确定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既要遵循全面性、调协性、可操作性等原则,还要体现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内涵,本文从经济承载、社会承载、生态承载等3方面来构建指标体系(见表1)。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一致性检验(CR=0.0071<0.1),权重的确定具有满意的结果(见表1)。 1.2评价方法的选择 由于各指标量纲、经济意义、表现形式以及对总目标的作用趋向彼此不同,须对其进行无量纲处理,消除指标量纲影响后才能计算评价结果。考虑到指标彼此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本文运用美国学者L.A.Zadeh提出的模糊隶属度函数[1]的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进一步根据各指标的隶属度和权重,计算各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综合评价值。 1.3障碍因素诊断 为了深入分析影响各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因素,需进一步对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障碍诊断。引入“因子贡献度”和“指标偏离度”来表示“障碍度”[2]。其中,因子贡献度(Uj)代表单项因素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即单因素对总目标的权重;指标偏离度(Vj)设为单项指标标准化值与100%之差,该处标准化值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标准化而得。 表1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权重指标性质经济承载X1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kg/hm2)0.0533+ 0.2905X2人均肉类产量(kg)0.0395+ X3地均GDP(万元/hm2)0.0515+ X4复种指数(%)0.0482+ X5人均GDP(元)0.0498+ X6第三产业占GDP比重(%)0.0482+社会承载X7城市化率(%)0.0571+ 0.3546X8人口就业率(%)0.0571+ X9人均耕地面积(hm2)0.0652+ X10恩格尔系数(‰)0.0610- X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0.0552+ X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0.0590+生态承载X13森林覆盖率(%)0.0551+ 0.3549X1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0.0438+ X1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0.0520+ X1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0522+ X1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0.0477+ X18化肥施用强度(kg/hm2)0.0506- X19耕地有效灌溉率(%)0.0535+注:1.指标性质"+",表示该指标值越大越好;指标性质"-",表示该指标值越小越好。2.恩格尔系数采用恩格尔系数加权平均值表示,恩格尔系数加权平均值=(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人口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人口数)/(城镇居民人口数+农村居民人口数)。 2实证分析 通过上述方法,得出2007年四川省各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见表2)。从中发现各城市的各系统承载指数变化最大的是经济承载,其次是社会承载,再次是生态承载。从经济承载土 地 综 合 承 载 力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30·TERRITORY&NATURAL RESOURCES STUDY2010No.2 文章编号:1003-7853(2010)02-0030-02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

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 任何时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资源提供的基础。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迅速膨胀,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几个方面不相适应的矛盾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日益表面化,从而引起了人们对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或合理人口容量问题的广泛兴趣。 所谓自然资源承载力,从生态上讲,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损害资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按某一时期内人们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其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可以稳定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由于以下原因,使得精确估算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当困难;①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合理化对承载力的影响难以作出精确估量;②不同的系统开放度和外来补偿度对承载力的影响难以把握;③采用什么样的人均资源消费水平也很难确定。尽管如此,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仍是很有意义的,通过它可以为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定量地提出一个有一定科学可信度的依据。当然,对其中一些结论在认识上也不能绝对化。 自80年代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对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作了大量的研究。胡保生等同志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可能性”和“满意性”两个概念,把二者统一起来,可合称为“可能—满意度”。当该指标为1时,表示完全可以实现并完全满意,为0则表示无法实现和完全不能令人满意。他们的研究结论是: (1)粮食——总人口不足12.6亿,可能—满意度为1,大于12.6亿,即趋于下降,达到64.8亿为0。 (2)肉类——总人口超过2.6亿,可能—满意度就开始下降。 (3)土地——总人口超过10亿,可能—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56.7亿为0。 (4)水——总人口大于4.5亿,可能一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54亿为0。 (5)能源——总人口大于11.5亿,可能一满意度即开始下降。 宋健等同志的结论是:“如果全国妇女平均生育1.5个孩子的话,那么在一百年内,依靠我们自身土地资源,饮食水平将不可能达到美国目前水平,如果生育2个,那么一百年内,我们整个民族将一直处于不良式供应状态。”“如果在百年左右时间里,我们饮食水平要达到美国和法国目前水平的话,那末我国理想人口数量应在6.8亿以下。” 宋子成等则认为,中国的水资源最多只能养育6.5亿人。 1988年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4个基本问题,提出了题为《生存与发展》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以生物生产力为基础,以人均400公斤粮食为标准,计算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结论是:1985年总生物产量(干物质)31.7亿吨,粮食总产量3787亿公斤,可承载9.5亿人,实际超载1.1亿人。2000年生物产量35亿吨,粮食4622亿公斤,可承载11.6亿人。2025年生物产量39.8亿吨,粮食5925亿公斤,可承载14.8亿人。远景生物产量72.6亿吨,可承载16.2亿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实验四: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计算一.目的要求 (1)了解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的一般原理、方法及工作程序。 (2)掌握计算土地的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原则; 2、生活水平标准:温饱型:400kg/人·年;小康型:450kg/人·年; 富裕型:500kg/人·年 3、模型:线性回归、散点预测等多种统计方法均可。 三.实验内容 通过所给数据,计算青岛市2009、2014和2019年土地的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状况。 四.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计算器 四.完成任务 (一)粮食单产预测 由excel做出粮食单产的散点图并添加趋势线,得到上图,并可以得

出:历年单产呈上升趋势,并趋向线性分布,线性回归方程为y=78.71x-151508,根据回归方程,可以得到粮食单产的预测表,如下: (一)人口预测 人口预测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变动情况和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和测定。青岛市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因此采用自然增长法对青岛市进行预测。2009年青岛市人口7629161人,根据《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青岛市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之一: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45%以内”的思路和目标,因此,青岛市人口预测见下表: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 根据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定义,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人口承载力=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消费量 人口承载力的关键是粮食生产能力和人均粮食消费标准。人均粮食消费标准是指人们为维持正常生活而必需的最低粮食数量。参照我国食物结构标准,粮食年消费水平400 kg、450 kg与550 kg分别作为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三级不同消费标准。结果如下: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陈 诚 土管031 内容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占世界22%的人口,中国的粮食保障问题对世界的粮食保障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的供应水平以不断增强自身的粮食保障程度。尤其是自1978年以来,通过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引发了农村生产力的飞跃,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不断上升,人们的温饱解决程度和收入增加状况不断改善。建国以来,由于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仅用占世界9.6%的耕地(按实际面积),养活了占22%的人口,就贫困人口而言,其数量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1996年的5800万,占乡村人口的比重降为5%,并正在继续降低。 关键词 土地人口承载力 ;投入 ;管理经营 ;供应 ;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改善管理经营,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率,使科技在生产中的贡献率由目前的35%~40%提高到发达国家的80%;另一方面将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农业生产经营,形成农村适度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产品不但产量高、质量好,而且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这才是真正而全面地达到“高投入”水平提供物质和经济基础,使农业生产自身启动而真正进入一个“自身的”良性循环,从而高质量地、持续地提高我国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的“质”的水平。 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是按研究区土地能生产的农畜产品,并根据一定人均营养标准来计算研究区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其计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农田所能生产的粮食和人均年所需粮食量来计算;另一种是将土地所生产的农畜产品换算为人们生活所需的热量和蛋白质,如水稻转化为热量为14.47 kj/kg 及蛋白质为73 g/kg ,小麦转化为热量为 14.76 kj/kg 及蛋白质为99 g/kg 等,然后按人均日营养所需热量和蛋白质量来计算。前者较简明,但仅以粮食一项来计算是不够的,所以多采用后者。 (一)全国土地生产潜力统计 表1 全国土地食物生产潜力 应量为80.78%,随着投入水平的增高,其供应量的比例虽然相应有所下降,但绝对量还是主要依靠耕地。 (二)人口承载力计算 1. 区域人口预测 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由出生、死亡和迁移等三个因素影响,即 P n = P o + B ─ D + I ─ E

浅谈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应用

浅谈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应用 市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预警机制及其方法,并构建了五种不同的发展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论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中山市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承载状态处于较低水平,其中石岐区处于较高状态,沙溪镇处于较低状态,其余镇(区)均处于中级状态。二是中山市的推荐发展模型为资源节约型,其中黄圃镇推荐现状延续型和资源节约型,东区、小榄镇和东升镇推荐资源节约型或环境保护型,五桂山推荐环境保护型,阜沙镇和南朗镇推荐协调发展型,其余各镇(区)的推荐发展模型均为资源节约型。 关键词: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中山市;发展模型 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或bearing capacity)是一个起源于古希腊时代的古老概念,最初被引进区域系统是在生态学中的应用,一般被定义为某一生境(habitat)所能支持的某一物种的最大数量。20世纪初期,承载力概念开始在畜牧场管理中得到明确的应用;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在人类生态学研究领域提出承载力的概念。80年代以《农业生态区域法在土地承载力研究中的应用》为代表的耕地粮食人口承载力研究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90年后,承载力的研究逐步扩展到主要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研究,理论方法也逐渐完善起来。研究人员发现,单一因素的承载阈值并不能从根本上确定区域承载状态,各种资源联合起来的综合性的资源承载力研究更能贴切的反映社会发展的真实状况,综合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已成为土地综合承载力发展的新方向。

中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随着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移步伐的加快,中山市作为珠江口西岸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对中山市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考验也日益严峻。人口、经济容量与土地所能承载的阈值是否适应,已成为中山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目前,缺乏对中山市承载力的研究,仅有尹杰等对中山市东升镇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本文从人口、建设规模、经济和生态等基础因素入手,结合中山城市发展特色,探讨了中山市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 中山市是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总面积1783.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7.39万。2013年中山市农用地面积92840.41hm2(其中耕地面积12206.41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2.05%,建设用地面积66422.74hm2(其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61006.28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7.24%,其他土地面积19103.3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10.71%。 二、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状态评价 1、主要单指标阈值确定 单指标阈值的确定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性。本研究的部分指标参照了《广东省中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和《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中相应指标的2020年规划值;其他指标则参考了广东省或者全国的平均值,以及个别指标的警戒值等。

土地承载力综述

土地承载力文献综述 目录 一、国外研究综述 (2) 二、国内研究综述 (4)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5) (二)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 (8)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发展前景 (13)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早期有关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是与生态学密不可分的,最早应用在畜牧业当中。随着用地需求的增加和土地供给量的减少,有关承载力的研究越来越多,如雨后春笋般展开,它由原始的力学支撑力发展到了自然系统当中,土地资源承载力就应运而生。 早在1758年,经济学家奎士纳(法国)在《经济核算表》中就已经开始研究经济财富增长与土地生产能力间的关系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提到启示性的作用[1]。 1826年,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尔萨斯(英国)在《人口原理》中的表述,就己经能够看到关于人口承载力概念的影子。在他看来,一旦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等不到控制,难以适应该地区粮食增长的速度的话,自适应机制就会发生作用,如战争、瘟疫等就会发生其反作用力,促使人口数量的减少[2]。伴随着土地资源的日渐退化和人地矛盾的日渐突出,全球范围内开展起有关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1948年,William(美国)提出过土地向人们供给的粮食、住所的能力受到环境阻碍力对生物潜力限制的影响,也就是说土地向人类提供衣食住所的能力决定于土地的生产潜力,这是土地承载力最早的定义[3]。1949年,Allan(美国)重新给土地资源承载力赋予了新的含义:一个区域在未来若干时间段内,土地质量没有退化的情况下,可以永久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的数量[4]。 七十年代以前的关于土地承载力定义,基本上都是对生态学中给出的承载力定义的扩展与延伸,在学者们对土地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的研究中,威廉·阿伦和威廉·福格特提出的计算方法是比较经典,影响较为广泛的。1948年出版的《生存之路》一书中,威廉·福格特提出了计算土地承载力的公式,即C=B:E,C表示土地的负载能力,就是可以被土地养活的人口数量,B表示可以在土地产出的食物量,E表示区域环境阻力,就是环境因素对生产能力的限制程度[5],该公式可以表述为土地所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就等于该地区土地的食物产量和环境限制力的比值,该公式与现行使用的标准公式形式一样。威廉·阿伦(英国)又给出了以粮食为参照物的计算土地承载力的方法,该计算方法要找出某个地区里由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