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教学设计

学校临清三中学科化学编写人杨世才审稿人张磊

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知识结构:本节是人教版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从知识结构上看,包含了两部分内容即羧酸和酯,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酯是羧酸与醇的衍生物。本节分两课时完成,其中第一课时按教材的编排体系,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乙酸的性质研究、乙酸的用途。第二课时包含酯的结构、性质、存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酚、醛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

3.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大纲和以上的教材分析,乙酸和酯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特别是酯化反应的特点和过程分析即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有关问题及数据分析、推理又是性质教学中的重点。

4.教材的处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充分说明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结构,对教材的内容在教学程序上进行了调整:(1)将乙酸的结构特点放在乙酸的性质之后去认识。当学生对乙酸的性质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提出为什么乙酸会有这些性质呢?必然使学生联想到它的结构有何特点呢?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观点的认识,又能反映出化学思维的主要特点:由具体到抽象,由宏观到微观。(2)为了突出酯化反应的过程分析和加深对酯化反应的条件理解,将课本P.148的演示实验做了适当的改进(祥见教学过程设计),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的分析推断能力,达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3)添加乙酸乙酯的水解试验,让学生感受酯在不同条件下只得水解程度

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初步掌握酯

化反应。

(2).根据酯的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酯的水解反应。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介绍同位素原子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会与人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

二、教学方法——研究探索式

在课堂教学构成的诸多要素中,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它是决定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其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手,本课时主要采用研究探索式教学。过程可概括为:情景激学,实验促学,构建导学,迁移博学。

三、学生分析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已经学完烃的基础知识和乙醇、苯酚、乙醛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渴望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有较强的求知欲,师生间彼此了解,有很好的沟通交流基础。

2.学法指导: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在教学中(1)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多种能证明乙酸酸性和酸性强弱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如何通过化学实验设计和实施化学实验达到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通过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突出了酯化反应过程、条件和实验装置特点的分析推理和研究,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创设的演示实验氛围,潜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想的熏陶。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是以自然现象、科学实验为基础,用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迁移发展(再提出问题)的方法展开探索的过程。教会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四、教学手段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设计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乙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乙酸的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教学用具]

试管、导管、酒精灯、Mg条、Na2CO3粉末、乙酸、冰醋酸、饱和Na2CO3溶液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走进实验室,有没有闻到什么气味?什么物质的气味?

(二)新课进行

师: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乙酸

一、乙酸的分子结构

[演示]乙酸的分子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

[提问]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简式。介绍乙酸的官能团——羧基。

O O

‖‖

分子式:C2H402 结构简式:CH3—C—O—H 官能团:—C—OH(羧基)

二、乙酸的物理性质

师:乙酸又叫醋酸和冰醋酸。为什么叫冰醋酸?

[指导实验]观察乙酸的颜色、状态、气味,观察冰醋酸。并看书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生:乙酸是无色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易溶于水和乙醇。

熔点:16.6℃沸点:117.9℃

[设问]北方的冬天,气温低于0℃,保存在试剂瓶内的乙酸凝结成冰状。

如何能安全地将乙酸从试剂瓶中取出?

三、乙酸的化学性质

[探究]高一书上已简单介绍过乙酸是一种有机弱酸。请同学们根据现有的化学药品设计

实验方案:(1)证明乙酸确有酸性;(2)比较乙酸酸性的强弱。

[药品]Mg条、Na2CO3粉末、乙酸、石蕊

[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 叙述实验现象,讲出设计方案。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1.酸性

[科学探究]

利用讲台上提供的仪器与药品,设计一个简单的一次性完成的实验装置,验证乙酸、碳酸和苯酚溶液的酸性强弱:结论:酸性:乙酸>碳酸>苯酚

师:CH 3CH 2OH 、C 6H 5OH 、 CH 3COOH 中都含有羟基

醇、酚、羧酸中羟基的比较

2、酯化反应 CH 3COOH + HOCH 2CH 3

====

CH 3COOCH 2CH 3 + H 2O

乙酸乙酯

思考1: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 ?

方法:

1.加热;

2.用无水乙酸与无水乙醇做实验;

3.加入浓硫酸做吸水剂

4.思考2:这个酯化反应中,生成物水中的氧原子是由乙酸的羟基提供,

还是由乙醇的羟基提供?

[演示课件] 酯化反应机理

生理解:生成物水中的氧原子是由乙酸的羟基提供。

知识运用:若乙酸分子中的氧都是18O ,乙醇分子中的氧都是16O ,二者在浓H 2SO 4作用 下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分子中含有18O 的物质有( )

A 1种

B 2种

C 3 种

D 4种

生成物中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三)新课小结

[小结]

酯化反应的实质:酸脱去羟基,醇脱去羟基上的氢原子。

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酯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酯的水解反应。

[教学用具]

试管、烧杯、酒精灯、乙酸乙酯、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温度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根据上一节的学习,请写出乙酸与乙醇酯化的反应方程式?注意观察乙酸乙酯的结构

(二)新课进行

[自学]P62第1自然段。

[投影]

[试一试]3、填空:

酯的通式为:,与互为同分异构体。分子式为。核磁共振氢谱有个吸收峰,面积比为:。说明乙酸乙酯中有种H原子,数目比为:。乙酸乙酯的结构简式为:

4、按溶解性和密度给乙酸、乙酸乙酯、乙醇、乙醛、苯酚、四氯化碳、苯分类?

[板书]二、酯

1、结构简式通式:RCOOR′分子式通式:C n H2nO2与同碳原子羧酸同分异构体。

[投影]酯类化合物的存在:

[填空]5、低级酯存在于______________,是有____________________气味的液体。如梨中含有______________(其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苹果和香蕉中含有

_____________(其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

[板书]2、酯类化合物的存在:水果、饮料、糖类、糕点等。

[设疑](1)怎样设计酯水解的实验?

(2)酯在酸性、碱性、中性哪种条件易水解呢?

根据(1)、(2)两个问题,讨论酯水解实验的设计方案。

[评价]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并指导学生按以下方案进行实验。

指导(1)温度不能过高;(2)闻气味的顺序。

分组实验

闻气味的顺序及现象:

Ⅳ中几乎无气味、Ⅲ中稍有气味、Ⅱ中仍有气味、Ⅰ中仍有气味

推理出Ⅰ、Ⅱ中乙酸乙酯没有反应;Ⅲ、Ⅳ中乙酸乙酯发生了反应。

[设问](1)酯的水解反应在酸性条件好,还是碱性条件好?(碱性)

(2)酯化反应H2SO4和NaOH哪种作催化剂好?(浓H2SO4)

(3)酯为什么在中性条件下难水解,而在酸、碱性条件下易水解?

思考后回答并互相补充:

(1)碱性条件好,碱作催化剂,它与生成的酸反应减少生成物的量,使可逆反应向右进行的程度大。

(2)H2SO4作催化剂好,浓H2SO4不仅起催化剂作用,还兼起脱水剂作用,使可逆反应向右进行。

(3)有机分子间的反应进行较慢,许多有机反应需加热和催化剂条件,与无机离子间反应瞬间即可完成有区别。

[板书] 3.酯+水酸+醇

CH3COO—CH2CH3+H2O CH3COOH+CH3CH2OH

H2O

让学生写出酯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通式表示羧酸和醇)。

[试一试]写出C3H6O2有可能的结构简式?

1、具有酸性的为:

2、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3、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有:

4、能和碳酸氢钠反应的是:

[思考与交流]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的,在制取的实验中如何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你认为应当采取那些措施?

[回答](1)采取加入过量乙醇及不断把反应中生成的酯和水蒸出的方法。

(2)浓硫酸除催化剂外。还起吸水剂作用,吸收生成水,使平衡正向移动,增大产率。

(3)用长导管冷凝乙酸乙酯,使之尽快脱离原反应体系,增大乙酸乙酯产率。

(4)导管口位于碳酸钠液面上,防止倒吸。增大乙酸乙酯产率。

(5)饱和Na2CO3溶液作用:中和乙酸;吸收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增大乙酸乙酯产率。

六、学案设计(见下页)

七年级数学上第三章教案

3.1 图形欣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懂得欣赏一个几何图形,并能发现图形的对称美。 2.通过剪一些简单图形,知道怎样构造轴对称图形。 3.能利用旋转和拼凑等方法,由一些基本图形构造其它图案,学会化繁为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由生活中所见的图形总结出图形的特点,从而认识图形的本质。 难点:构造图案. 教学过程 一、图形欣赏,感受几何学中的对称美 1.投影课本P87的彩图。 教师活动:提问,(1)欣赏完这四幅图后,大家有什么感受?(2)这些图有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2.教师指出:由图案的“漂亮”到图形的“对称”,说明大家已经从一个更深的层次来认识几何图形,对称在建筑、镶边等艺术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现实世界的许多图形都具有对称美. 二、做一做,进一步领悟图形对称性的运用 1.教师活动:提问,(1)你亲戚或邻居结婚时窗户、门上都贴了什么? (2)你能剪出一个双“喜”字吗?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引导学生怎样画才能剪出一个双“喜”字,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思维的广阔性。 2.学生活动:剪一种简单的花边,并进行对照比较、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1)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剪出丰富多彩的不同图案;(2)利用课余时间把较好的作品张贴在黑板报上,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三、想一想,如何进行图案设计 1.(出示投影2). 某公司要求,大厅的地面设计成图3—8所示的图案,试设计出一种大小相等,图案相同的正方形地砖,用它们可以铺成如图3—8的地面。(投影显示课本P89图3—8)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提供设计的多种方式。 教师活动:评价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的设计方案,并投影显示课本P90图3—9与图3—10。 [说明]图3—10所设计的形状,通过旋转和拼接就可以铺成如图3—8的地面。 2.下图是一个戴头巾的儿童的头像,你能画出它吗? 学生活动:先把握好图形的位置特征,形像特征再动手画,比一比,谁画得最好。 3.小明家的地面设计图为左下图所示的图案(局部),能否只用右下图设计地面砖?是否还可以将地面砖设计得更小一些?

选修5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知识点总结

选修5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知识点总结 一、酸、酯的物理性质及酸性 知识点:①低级羧酸易溶于水,酯不溶与水 ②一元链状饱和羧酸的结构通式为C n H2n O2与酯为同分异构体 ③羧酸的酸性强于碳酸,具有酸的五条通性。 酸性排序:羧酸>H2CO3>酚>H2O>HCO3—>乙醇 能与钠反应的有:羧酸、酚、水、醇 能与NaOH及Na2CO3反应的有:羧酸、酚(与Na2CO3反应生成NaHCO3) 能与NaHCO3反应的:羧酸 1.下列各组物质互为同系物的是 和C6H5CH2OH 和HOCH2CH2OH 和C17H35COOH 和CH2Cl2 2. 允许用一种试剂鉴别溴苯、苯和乙酸,最好选用 溶液 C.蒸馏水 D.乙醇 3.下列分子式只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C3H7Cl B.CH2Cl2C.C2H6O D.C2H4O2 4.分子式为C3H8O的醇与C4H8O2的羧酸浓H2SO4存在时共热生成的酯有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5.乙酸乙酯和丙酸的混和物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30%,则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 % % 6.下列有机物中,不能跟金属钠反应是 A.乙醚 B.甘油 C.苯酚 D.丙酸 7.下列物质中,与NaOH溶液、Na2CO3、溴水、苯酚钠水溶液和甲醇都能反应的是 =CH-COOH 8.分子式为C n H2n O2的一元羧酸克,恰好中和摩/升的苛性钠溶液20毫升,则n值是 9.某有机物与过量的金属钠反应,得到V A升气体,另一份等质量的该有机物与纯碱反应得到气体V B升(同温、同 压),若V A>V B,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10.某有机物结构简式为:,则用Na、NaOH、NaHCO3与等物质的量的该有机物恰好反应时,消耗Na、NaOH、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3∶3∶2 B.3∶2∶1 C.1∶1∶1 D.3∶2∶2 11.要使有机物转化为,可选用的试剂是 12.甲酸具有下列性质: ①挥发性②酸性③比碳酸的酸性强④还原性⑤能发生酯化反应 下列各实验中,分别填出表现甲酸相应性质的编号: (1)在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甲酸有气体放出,说明甲酸具有; (2)在甲酸钠晶体中加入浓磷酸,加热后放出能使湿润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说明甲酸具有; (3)与乙醇、浓硫酸混和后共热,能闻到一种香味,说明甲酸具有; (4)在甲酸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铜,能看到溶液变蓝色,说明甲酸具有; (5)在新制氢氧化铜中加入甲酸溶液,加热看到有红色沉淀生成,说明甲酸具有。 二、羧酸的酯化实验 知识点:①碎瓷片的添加是为了防止暴沸 ②加样顺序为无水乙醇——浓硫酸——冰醋酸(类似浓硫酸加入水、顺序不能乱) ③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吸水剂 ④加热目的:蒸出产物,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产率 ⑤Na2CO3作用:吸收产物中的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 反应现象为:一段时间后Na2CO3上有一层油状液体、同时有气泡产生 1.下列实验能够成功的是 A.只用溴水一种试剂可鉴别甲苯、乙烯、乙醇、四氯化碳四种液体 B.将乙醇加热到170℃可制得乙烯 C.用乙醇、冰醋酸及pH=0的H2SO4加热可制乙酸乙酯 D.用酚酞可鉴别苯酚钠和乙醇钠两种溶液 2.下列物质中各含有少许杂质,其中可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杂质的是 A.乙酸乙酯中含有少量乙酸B.乙醇中含有少量乙酸 C.乙酸中含有少量甲酸D.溴苯中含有少量苯 3.某课外小组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如图4-1所示,A中放有浓硫酸,B中放有乙醇、无水醋酸钠,D中放有饱和碳酸钠溶液。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五章 病毒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五章病毒》 一、设计思路 1、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成效,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使病毒变“大”、变“活”,解决由于病毒的微小而产生的认知困难,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 2、利用QQ群开创生物教学第二课堂,通过创新设计课前导学任务,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创新设计课后拓展任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3、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的习惯,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⑵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⑴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的能力。 ⑵提高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认同科技进步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⑵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⑶学习运用辩证法看待事物的利弊。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教学重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⑵教学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章不分节,本章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教学课时为一课时。通过本章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特点的基础上,将学过的相关知识点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二个完整的生物学概念:一是全面掌握生物体的构成方式,即生物圈中不仅有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还存在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二是全面认识生物圈中的生物类型,即生物圈中不仅有植物、动物、人、细菌和真菌,还有病毒。同时,本章教学也为学生之后学习传染病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2、学情分析

第三节羧酸酯教案

公开课教案 第三节:羧酸酯教案 克山三中贺成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羧酸的结构特点,掌握乙酸(羧酸)的化学性质2.能举例说明羧基、羰基、羟基性质的差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的方法,学会对羧酸分子结构及性质等方面的分析 2.体会官能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乐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乙酸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乙酸酯化反应实验及原理。 3、教学程序 化学之于人类的生活有三个层面的意义,认识物质、改造物质和应用物质,对于本节内容,这三个层面是如何体现的呢? 认识——用于认识羧酸和酯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官能团—COOH、—COOR’的作用,进一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 改造——控制条件“改造”物质,利用羧酸和醇制取酯类物质。 应用——知识的实用性和迁移性,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含羧基和酯基的物质有很多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我们常常会吃到一些酸味较浓的食物,这些食物为什么有酸味?你能举例吗?

【学生思考】【投影】如食醋含有乙酸,柠檬含有柠檬酸,苹果含有苹果酸,蚂蚁含有蚁酸,大家观察它们的结构,为什么它们都有酸味呢? 【学生回答分析】羧酸类有机物的官能团是羧基,羧酸有酸味 【电子板书】一、羧酸 羧酸:由烃基和羧基相连组成的有机物 【讲解并电子板书】 1、其中最简单的一类羧酸为饱和一元羧酸可用通式表示C n H2n+1COOH,如HCOOH,CH3COOH等、 2、按所含的羧基个数:一元羧酸、二元羧酸和多元羧酸 按烃基是否饱和:饱和羧酸、不饱和羧酸 根据烃基的不同:脂肪酸:如乙酸、硬脂酸(C17H35COOH)芳香酸:如苯甲酸(C6H5COOH) 【过渡】羧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大家知不知道醉酒时喝醋可以解酒?共同回忆它的性质 【电子板书】 3、乙酸: (1)物理性质:乙酸是_色的_体,具有_气味,沸点_,熔点_,_溶于水。 (2)分子结构 【设问】请同学们试说出几种可以检验醋酸具有酸性的方法。 【学生思考并板书】 1、能跟酸碱指示剂反应。 2、能跟多种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H2。 3、跟碱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4、能跟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5、能与部分盐(如碳酸盐)反应 (3)化学性质: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 第二课时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关岭民族高级中学周瑞发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 2. 理解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乙酸酸性,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2. 通过酯化反应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酯化反应的分组实验,树立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酯化反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实验设计】请每个小组利用你们眼前的药品,在5分钟之内设计出你们最感兴趣的实验来证明乙酸的酸性。并将你们的设计的实验方案与大家共享。 【幻灯片展示】学生设计方案 【板书】3、化学性质 (1). 乙酸的酸性(断O-H键)CH3COOH CH3COO- + H+ 【设问】厨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点酒,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特别鲜美。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板书】(2)酯化反应 实验室也可以制取这种香料,但在常温常压下乙酸和乙醇反应达到一定限度需要十几年,如何才能加快反应速率呢? 【学生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学生分三组做如下实验。 第一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 3 mL乙醇和2 mL乙酸,按上图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收试管的液面上,观察小组合作设计并操作实验,派代表 将小组设计方案与同学共享。 ①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与活泼金属反应 Mg+2CH3COOH ?→ ?(CH 3 COO)2Mg +H2↑ ③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CuO+2CH3COOH (CH3COO)2Cu+H2O ④与碱反应 NaOH+CH3COOH CH3COONa+H2O ⑤与部分盐反应 2CH3COOH+Na2CO3 2CH3COONa+H2O+CO2↑ 酸性: 乙酸> 碳酸 听讲并回忆第二章第三节学习的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回答如何 加快酯化反应的速率。 每小组按要求认真做实验,实验过 程中并感受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时 放出的热量。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并分析原因。大胆的去分析浓硫酸 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的作用,并回 酸的通性学生初中学过, 非常熟悉。如果再让学生 照方抓药,基本是技能训 练了。所以我设计成开放 性实验,尽可能多的给学 生提供试剂和仪器。 学生刚学过化学反应速率 和反应限度,如此设计, 即复习了已学知识,又很 自然地引出酯化反应的条 件。 酯化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自己做实验更能加 深理解。实验前强调注意 事项:试剂的添加顺序;在 大试管中加两块碎瓷片; 导管末端不要插入到饱和 Na2CO3液面以下;加热开 始要缓慢。并在实验中思 考原因。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生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小组合作交流,知道病毒的种类;通过观看视频,具体深刻的理解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通过自学引导明确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病毒的认识,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病毒的结构与繁殖。 难点:病毒的结构与繁殖。 二、学情分析: 信息的时代,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作用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极度恐慌》中的片段,教师发问:除了埃博拉病毒,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呢?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预习课本的情况,说出“非典、流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第三章第三节

第三章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本节知识间联系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常见合金的重要作用正确选用金属材料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选修模块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 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 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 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 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 在性能上的主要 差异,知道生活中 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 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 金的组成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 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

八年级上第五章病毒集体备课教案

集体备课教案

(三)病毒的结构和繁殖(重难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0~91页,完成下面问题: 1、课件展示动物植物细胞,病毒的图片,比较不同之处。(回顾认知) 2、课件展示三种病毒的结构图,找出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结构特点。(自主总结) 3、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为什么还属于生物呢?(知识升华) 4、大屏幕动画放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来总结病毒要选择怎样的生活 方式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呢?(理解概括)学生分组交流问题。派出代表发言 (当同学理解有误时:你的回答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听听其他同学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精彩发言后:非常全面,准确,太精彩了。) 教师总结: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有生命,属于生物。病毒可以依靠其寄生的活细胞的 营养物质生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表达交流的能力。 『板书』三、病毒的结构、生活和繁殖 结构:没有细胞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 繁殖: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附图(病毒的生活和繁殖) ◆学以致用 1、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A、H7N9病毒 B、草履虫 C、痢疾杆菌 D、酵母菌 2、2013年4月份以来,由甲型H7N9病毒引起的流感在全国多地爆发。下列对病毒描述正确的是() A、不含遗传物质 B、能独立生活 C、每个人都会得此病 D、没有细胞结构?重难点突破方法: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内容并利用练习题进行巩固记忆。 (四)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常提到病毒,人们的第一印象是有害的,不好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或者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思考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叙述:病毒对植物的危害。被病毒侵染的植物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使人类、动物致病。但随着现代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利用一些动物病毒,经过人工无毒处理制成的疫

337.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三节 羧酸 酯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5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三章第三节羧酸 酯 【教学重点】乙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乙酸的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教学手段】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设计实验、实物感知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走进实验室,有没有闻到什么气味?什么物质的气味? (二)新课进行 师: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乙酸 一、乙酸的分子结构 [演示]乙酸的分子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 [提问]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简式。介绍乙酸的官能团——羧基。 O O ‖‖ 分子式:C2H402 结构简式:CH3—C—O—H 官能团:—C—OH(羧基) 二、乙酸的物理性质 师:乙酸又叫醋酸和冰醋酸。为什么叫冰醋酸? [指导实验]观察乙酸的颜色、状态、气味,观察冰醋酸。并看书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生:乙酸是无色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易溶于水和乙醇。 熔点:16.6℃沸点:117.9℃ [设问]北方的冬天,气温低于0℃,保存在试剂瓶内的乙酸凝结成冰状。 如何能安全地将乙酸从试剂瓶中取出? 三、乙酸的化学性质 [探究]高一书上已简单介绍过乙酸是一种有机弱酸。请同学们根据现有的化学药品设计 实验方案:(1)证明乙酸确有酸性;(2)比较乙酸酸性的强弱。 [药品]Na2CO3粉末、乙酸、石蕊 [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 叙述实验现象,讲出设计方案。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1.酸性 [科学探究]利用讲台上提供的仪器与药品,设计一个简单的一次性完成的实验装置,验证乙酸 、碳酸和苯酚溶液的酸性强弱:结论: 酸性:乙酸>碳酸>苯酚 师:C H 3CH 2OH 、C 6H 5OH 、 CH 3COOH 中都含有羟基 醇、酚、羧酸中羟基的比较 2、酯化反应 CH 3COOH + HOCH 2CH 3 ==== CH 3COOCH 2CH 3 + H 2O 乙酸乙酯 思考1: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方法: 1.加热; 2.用无水乙酸与无水乙醇做实验; 3.加入浓硫酸做吸水剂 思考2:这个酯化反应中,生成物水中的氧原子是由乙酸的羟基提供, 还是由乙醇的羟基提供? [演示课件] 酯化反应机理 学生理解:生成物水中的氧原子是由乙酸的羟基提供。 知识运用:若乙酸分子中的氧都是18O ,乙醇分子中的氧都是16O ,二者在浓H 2SO 4作用 下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分子中含有18O 的物质有( ) A 1种 B 2种 C 3 种 D 4种 生成物中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三)新课小结 酯化反应的实质:酸脱去羟基,醇脱去羟基上的氢原子。 第二课时 四、酯 反应物 反应物 Na NaOH Na 2CO 3 NaHCO 3 CH 3CH 2OH C 6H 5OH CH 3COOH

《第三章教学设计》学习辅导1

《第三章教学设计》学习辅导1 学习目标 通过第三章的学习,同学们应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能正确说出教学设计的定义、目的、研究对象、系统方法和理论基础。 2.知道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步骤),能正确描述并画出教学设计系统过程的一般模式图,并能说明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3.知道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能说明各个要素的含义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4.知道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所包括的内容。明确学习内容分析的任务,掌握学习结果分类的方法和学习内容分析的一般方法。 5.知道初始能力、学习风格的内容,掌握学生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和依据,能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分析。 6.知道学习目标分类的内容,掌握学习目标分析和编写的一般方法,能正确使用ABCD法对学习目标进行阐述。 7.理解教学策略的概念和特点。理解产生式教学策略和替代式教学策略的内容及其优缺点。 8.知道制订教学策略的依据。 9.知道教学策略的设计程序,能依据教学理论中关于教学策略的三种理论,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选择、决策和组合。 10.知道加涅提出的九环节教学策略。 11.理解集体授课、自学(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及各自的优缺点。 12.知道各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并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合理选择和创新。 13.理解北京一师附小提出的创设“四个环境”的内容。能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创设“四个环境”。 14.知道选择教学媒体的方法和程序,能合理选择、正确运用教学媒体。15.知道教案的构成要素、基本形式和主要内容。 16.理解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两种方法,并能对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分别进行说明。17.知道评价的方法和评价的应用,能组织、完成教学设计的成果评价和改进教学设计工作。 基础知识1 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2.教学设计的目的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三章 第三节 摩擦力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三 节、摩擦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方向。 3、通过实验掌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列举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 1、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概念及摩擦力的方向。

3、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学时难点 1、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与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方向)无关。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活动 【导入】游戏:书本拔河 书本拔河活动:展示两本相互交叠在一起的物理书,让学生想办法拉开它们。设疑:通过观察现象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两本书很难拉开。从小活动引入教学的中心词——摩擦力 【讲授】(一)摩擦力的产生和方向 【教师活动】:摩擦力就在我们身边,列举身边的一些摩擦力,并结合书本拔河小活动,让学生观察寻找共性,思考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观察,,初步得出摩擦力是产生在两个接触面不光滑的物体间,并且两个物体必须接触。 【教师引导总结】:教师总结并设问摩擦力的产生还需要哪些条件。设问: 1、运动的冰壶为什么会停下来?

第三章第三节DNA的复制教案教学教材

第三章 第三节DNA 的复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概述DNA 分子的复制。 2、探讨DNA 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二、【教学重点】 DNA 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 DNA 分子复制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 1、观察法、分析法、谈话法和讨论法,主要采用谈话法。 五、【教学手段】 1、探究法 DNA 分子复制的半保留复制特点。 2、多媒体动画演示法 DNA 分子复制的过程和意义。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想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有多少人看过电影《侏罗纪公园》?大家知道里面的恐龙是怎样来的吗?克隆,对,但克隆一整只恐龙,是从克隆恐龙的DNA 分子开始的。而克隆DNA 分子,我们有一个专业术语叫DNA 的复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DNA 分子的复制,以此来了解侏罗纪里的恐龙的怎样克隆来的。 新课讲解: 一、对DNA 分子半保留复制的探究与分析 请大家看到黑板,自从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后,就有科学家猜想DNA 复制的方式,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复制方式的假说。 最早提出的DNA 复制模型有三种:1、全保留复制:新复制出的分子直接形成,完全没有旧的部分;2、半保留复制:形成的分子一半是新的,一半是旧的;3 、分散复制:新复制的分子中新旧都有,但分配是随机组合的 复制一次 复制一次 复制一次

那么这些假说中哪一个是正确的呢?沃森和克里克的推测是半保留复制,如何来证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只能用实验来证明。如果要你来设计实验,你会怎样设计? (1)DNA是肉眼看不见的,如何才能分辨DNA呢? 方法:把复制的单链和原来的链做上标记,然后观察它在新DNA中出现的情况。(2)如果用同位素(放射性)进行标记,可以用什么元素进行标记? C、H、O、N、P;该实验用N元素标记 (3)若以大肠杆菌为材料,如何获得被15N标记的亲代DNA分子? 以含15N标记的NH4Cl的培养液来培养大肠杆菌,让大肠杆菌繁殖几代,就得到了15N标记的亲代DNA分子。 (4)如何获得被14N标记的子代DNA 分子? 将上述培养的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标记的普通培养液中。 (5)要分别观察亲代和子代的情况,但实验中,复制后的DNA分子通常是随机混合在一起的,不易分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在不同时刻收集大肠杆菌并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记录不同质量的DNA在离心管中的位置及比例。 上面问题分析清楚了,我们就看一下科学家们所开展的整个实验过程: 1、实验过程:首先在含有含15N标记的NH4Cl的培养液来培养大肠杆菌,让大肠杆菌繁殖几代,再将大肠杆菌转移到14N标记的普通培养液中。然后,在不同时刻收集大肠杆菌并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记录不同质量的DNA在离心管中的位置及比例。教师引导说明整个实验过程。(结合课本图3-12) 2、实验结果 3、实验结论: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

教案(第3章 选区的基本操作)

第三章选区的基本操作 【教学目的】:掌握基本的选取工作、选区的扩展、羽化以及改变图像或画布大小。要求学生灵活的掌握选区的应用、掌握选区的调整。学会在各种各样的图像下抠图及选框的调整。 【教学重点】:学会在各种各样的图像下抠图及选框的调整。 1、要求学生灵活的掌握选区的应用。 2、要求学生掌握选框工具、套索工具、魔棒工具的使用。 3、要求学生能在不同复杂度的背景下抠出所需要的图案。 【教学内容】:介绍抠图工具和选框工具的使用,再用这些工具来制作实例,以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教学方式】:案例教学。 关于选区: 1、选区是封闭的区域,一旦选区建立,大部份操作只对选区范围内有效。 2、选区可以移动,在选区内按下鼠标拖动即可。 3、选区的运算方式指添加、减去、交叉等操作。 选区工具: [规则图形选择] 1、椭圆选框工具矩形选框工具 [不规则图形选择] 2、魔棒工具 掌握要点:容差的含义(颜色选取范围。值越小,选取的颜色越接近,选取范围越小。)魔棒适合使用在图案颜色层次不多的情况中。 容差:20容差:50 容差:100 3 、套索工具: 掌握要点:使用此工具可以创建出不规则的选择区域,但用此法选择的区域往往无法抠出图案的边界。 3、多边形套索工具: 可用于勾画轮廓形状呈线条形的不规则的多边形选择区域。

4 、磁性套索工具: 可用于边界线色彩明显的图案抠图。此类选区可作逐步调节。 5、选择 --- 色彩范围。 6、路径 案例1 绕 案例2:花样年华 案例羽化融图 1:打开已经安装好的PS软件.导入两张图 2.选取移动工具.把背景2直接拖入背景1: 3.选取套索工具.这里我选择磁性套索.把人的大概形状套出来 4.选择.羽化照片.像素设置30 5.再次选择.反选 6.按“delete"间对图片进行删减效果.最后保存。

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教案

六道河中学八年级第一学期生物教学案 河少版第三章第三节光合作用的原料 备课人:陈红学编制日期:9.14使用日期:9.19—9.21审核签字:教学目标1、了解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 2、知道叶片各部分的结构以及作用 3、熟知光合作用的公式以及转化过程 4、简单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中的应用 重、难点光合作用的公式以及转化过程 课标要求知道光合作用的公式以及两个转化 评价方式叶片教具PPT、学案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 课前两分钟背回顾旧知的内容。上课即上板展写。(各组三四号准备上板) (准备好课本、双色笔、学案) 安全教育: 楼梯单对右侧行走,不跑不跳,不爬窗台。 睡觉时,头要冲栏杆一边,以防坠床受伤。 集体活动时站队前往,不推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知识 回顾 1、氢氧化钠溶液能够与发生反应,即二氧化碳容易 被吸收。 2、在水肥条件下,适当的增加的浓度,可使 的效率显著增强,作物产量明显提高。 3、绿色植物通过,可以把吸收的和 合成淀粉并释放。 各组③④号准备上板复习上节课 的知识,做 到承上启下 本课 导入 藕是蔬菜中的佳品,荷叶在上,藕在水中,为什么大量采摘荷叶, 就会影响藕的产量?叶在植物生长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倾听:情境导入, 让学生在倾 听中初步了 解本节课内 容,并引起 学生的兴 趣。 出知 识树 解读单元知识树看并倾听解读:对章节知识 点有明确的 了解,形成 知识网。

5、知识嵌入合理、且充足 6、脱稿(形成定稿、人手一份) 7、形式新颖(题材多样) 8、做一名好听众 点点拨通过ppt讲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并拓展倾听、质疑、补充。提升学生的 理解能力。 测当堂 反馈 下图是叶片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中各部分的名称是 ①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_⑥_________ ⑦________ (2)在叶片中,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________。 [ ]________,①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功能是_________; ②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 ②和④的不同是与__________相适应的。 认真做题--互判、改 错 (3分钟) 小组内可合作 以课本为主 体,强调基 础,以中考 题的主体, 增强学生对 知识的运用 能力 总呈现 知识 树 解读知识树 光 合 作 用 的 场 所 临时装片 净 农业 取 导管 复种 水和无 机盐 有机 物 叶脉 滴 展 盖染 筛管 间种 套种 看板倾听并回顾本课 知识要点: 巩固强化本 节课所学知 识,形成知 识网络。 总结与反思:本节课的错别字,反 思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5.5《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生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在教材内容以外,补充了三种形态以外的其他形态、关于繁殖方式跟进补充了噬菌体侵染细胞的分步动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门引入艾滋病内容贯穿整课 二、学情分析 信息的时代,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怎样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 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并耐心的引导。另外,学生已学过植物、动物、人体、细菌、真菌,对于认识某一类具体生物的方法较为熟悉。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部分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提高兴趣,然后“再学习”会较自觉。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1.知识方面 (1)、说出病毒的发现过程、形态、大小、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生活和繁殖方式。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自学能力、阅读文本获得信息的能力、动手构建模型的能力、表达交流、比较分析、解决问题、判断推理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病毒的结构及生活方式时,联系到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2)、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3)、关爱艾滋病人,多一些科学理性的认识,少一些盲目恐惧和歧视。 四、本节渗透的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通过本节课主要渗透培养以下方面。 (1)、在文化基础方面,培养科学精神素养,尤其是理性思维和勇于探究的基本要点。 (2)、在自主发展方面,培养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素养,及其包含的乐学善学、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共五个基本要点。 (3)、在社会参与方面,培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素养,尤其是社会责任和问题解决的基本要点。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中生物课标的课程内容包含10个一级主题,其中第2条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7条是生物体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第三章存储设备教案

第三章存储设备 3.1 硬盘 【计划课时】:1课时 【授课班级】:计算机应用一班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理论教学; 启发式教学: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结果转向过程。激发思维,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基础知识:硬盘的性能指标、使用硬盘的注意事项、安装硬盘和光驱,是学生全面了解硬盘。 重点知识:硬盘的接口类型、硬盘的工作模式和光驱的性能指标。 了解知识:如何选购硬盘和光驱、移动存储设备。 【教学组织过程】 1.上讲回顾 2.教授新知 【授课内容】 3.1 硬盘 3.1.1 硬盘概述 硬盘是电脑中容量最大的外部存储设备,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数据等都保存在硬盘中,只有在电脑工作时才调入到内存中,待运算完毕后再保存回硬盘。 1.硬盘的工作原理 硬盘是电脑中最重要,也是容量最大的外部存储器。 硬盘是一个密封好的大铁盒子,在硬盘内部被抽成真空的,硬盘盘片放置在主轴电机上,磁头和盘片保持着极微小的距离。当硬盘工作时,主轴电机带动着盘片高速旋转。 ●磁盘的磁头 硬盘的数据存取工作都是依靠磁头来进行的。磁头就象是硬盘进行读写的“笔尖”,通过全封闭式的磁阻感应读写,将信息记录在硬盘内部特殊的介质上。 ●硬盘的盘面 目前主流硬盘的盘片大都是由金属薄膜磁盘构成。 ●硬盘的主轴电机

通过硬盘的主轴电机,带动硬盘的盘面在硬盘内高速旋转,高速运转时所产生的浮力使磁头漂浮在盘片上方进行工作。 2.硬盘的性能指标 了解硬盘的性能指标对选购硬盘有很大的帮助。硬盘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时间、平均访问时间、突发数据传输率、最大内部数据传输率、最大外部传输率、自动检测分析及报告技术、连续无故障时间、转速和缓存等几项。 ●平均寻道时间 指硬盘在盘面上移动读写头至指定磁道寻找相应目标数据所用的时间 ●平均潜伏时间 是指当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的磁道后,等待所要的数据块连续转动到磁头下的时间 ●平均访问时间 是指磁头找到指定数据的平均时间,同擦黑能够是上两项时间之和 ●突发数据传输率 是指电脑通过数据总线从硬盘内部缓存区中所读取数据的最高速率,也称为外部数 据传输率。 ●最大内部数据传输率 指磁头至硬盘缓存间的最大数据传输率 ●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率 数据从电脑的内存传送至硬盘的高速缓冲区或从硬盘的缓冲区传送至电脑的内存 的传输率,称为外部传输率 ●自动检测分析及报告技术 简称 S.M.A.R.T,现在出厂的硬盘基本上支持的这种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对硬盘的磁头单元、盘片电机驱动系统、硬盘内部电路以及盘片表面 媒介材料等进行监测,当SMART检测并分析出硬盘可能出现的问题时会及时向用户 报警以避免电脑数据受到损失。 ●连续无故障时间MTBF 指硬盘从开始运行到出现故障的最长时间。 ●转速和缓存 硬盘的转速也就是硬盘电机主轴的转速,转速是决定硬盘内部传输率的关键因素之 一,它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硬盘的速度,同时转速的快慢也是区分硬盘档次 的重要标志之一。硬盘的主轴电机带动盘片高速旋转,产生浮力使磁头漂浮在盘片 上方,将所要存取资料的扇区带到磁头下方,转速越快,等待时间也就越短。转速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硬盘的速度。现在市场上常见的硬盘转速一般有5400RPM、 7200RPM、10000RPM。 缓存是硬盘与外部总线交换数据的场所。缓存的大小与速度直接关系到硬盘的传输 速度。目前主流硬盘的缓存主要有2MB和8MB等几种。 3.硬盘的借口类型 SCSI接口:主要用于小型机和服务器。 IDE接口(PATA接口):PC常用接口,有两大优点:易于使用与价格低廉。 SATA接口:新型硬盘接口,采用串行传输方式,线缆连接简洁,借鉴了SCSI的一些技术,性能很高,有取代PATA的趋势。 3.硬盘的不同工作模式 硬盘的工作模式主要有3种:NORMAL、LBA和LARGE NORMAL是硬盘最早的IDE模式,称为“硬盘的普通模式”,支持最大容量528MB。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教案]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图片,了解人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利用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情况; 2.树立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懂得基本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图片,分析常见的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情况,理解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水资源的分布 2.水资源与人类的联系 3.合理利用水资源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水资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从日常生活入手,请同学叙述水资源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的概念:指陆地上可以被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 2.水资源的衡量标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 3.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 (1)从大洲来看:亚洲最多,其次是南美洲,最少的是大洋洲 (2)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值的1/3) 4.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空分布不均匀 (1)从时间上看:夏秋多,冬春少 (2)从空间上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1)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 (2)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2.生产力提高,可使水的数量增多、质量提高: 人类可通过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和大型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矛盾[活动]P63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剧: 2.污染和过度利用会加剧水资源短缺: [案例2]咸海的忧虑 3.开源与节流: (1)开源: (2)节流: ●板书设计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教学反思

第五章病毒教学设计

第五章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生物圈中的动物、真菌、细菌等生物后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类群之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的生物类群,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发现、种类、结构、生活和繁殖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怎样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 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 本班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低,没有自学能力,部分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设计课后“再学习”。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学习的兴趣,这样就会使知识更全面。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培养记忆能力、主动学习、逻辑思维、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病毒的发展过程,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进度之间的关系。 (2)关注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帮组学生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3)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4)、关爱艾滋病人,共享生命。 四、教学重点: 1、病毒的结构与生活。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与繁殖。 六、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引导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非典、甲型H1N1、H7N9 这些疾病的罪魁祸首是谁?你从这些图片中能感受到什么? 教学意图:学生观察体会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带着好奇进入课堂。 课前巩固教学目标的提出: 展示课题,请学生分析,老师将课题设置成没有细胞结构微小的生物——病毒你能从中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