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情感教育切入点 成就高效阅读课堂

河源市2012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优秀教学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巧用情感教育切入点成就高效阅读课堂

姓名:邓文彪

工作单位:紫金县洋头中学

科目:语文

联系电话:133********

电子邮箱:496384752@qq,com

巧用情感教育切入点成就高效阅读课堂

[摘要]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借助教辅手段,帮助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深入挖掘文本,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巧妙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是切入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切入点

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发挥语文教材的情感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发掘作品的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是很有必要的。

一、借助教辅手段,帮助学生感悟作品中的情感

(一)巧妙导入,为课文学习作情感铺垫

开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它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金钥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潜伏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

巧妙的导语设计,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考虑到作品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差异,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听到的歌曲《童年的小摇车》中唱到“那一天,妈妈问我,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在朦胧的记忆中,难忘那小小的摇车”。歌曲向我们展现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体验,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无论怎样,只要我们打开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灿烂的春光中有无限的童趣,无味的寒风中有亮丽的风景,自由的嬉戏中有烂漫的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缺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的成长足迹吧!这样的导语,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把学生的思绪带入美好的童年,心灵上得到美好情感的浸润,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操。

导入,即渲染一种气氛,创设一种情境——或高唱一首歌,或竞猜一个谜,或播放一段乐曲,或表演一个小品,或朗诵一首诗等等,只要用得恰当,均有良好效果。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心入其境

人的感受是一种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它能够令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客观的刺激可以引发我们千变万化的情感产生。我们接触的课文都是理性的文字,但音乐、画面和色彩是感性的,我们可以用悦耳的音乐、彩色的画面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借助丰富想象,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在教授《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对紫藤萝缺少直观感受,如能在网上下载一些紫藤萝的图片,利用多媒体配上《秋日的私语》等优美的钢琴曲,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对着画面想象,这样宗璞笔下独特的紫藤萝便可真实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音视文化”中接受美的熏陶,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

二、深入挖掘文本,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从人类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中精心挑选出来的。符合中学生情感和认知的发展规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其中包含着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变化,也蕴含着人类精神文明中最深刻的道理。因此,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体验情感,能使学生的情感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一)师生朗读,在节奏变化中体验情感

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所以要求教师必须示范朗读。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最后一次讲演》中则要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转至愤怒进而咆哮,最后又变得满腔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用心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

传达给学生。

(二)分析探究,在字里行间领悟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情感,如果浅尝辄止,就很容易曲解作者的原意,达不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接触课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解析,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文章所寄予的情感,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俄国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的作品《海燕》一文中,海燕象征着无产阶革命先驱,为了让学生准确感受到海燕这一形象带来的美感,可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通过分析、想象、勾画等一系列活动来体会和品味海燕穿越时空的壮美,并由此感受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巧妙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语文教材中反映的爱憎、褒贬、喜怒,无不是道德情感、理智情感、美的情感的具体表现。因此,在课文的拓展延伸中,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使学生内化情感,可以达到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目的。

(一)以情入理,在探究中挖掘深层内涵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人课文深层次的学习,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高适的离别情;《我的母亲》中胡适的母子情;《风筝》中鲁迅的手足情等等,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来领悟其深刻的哲理。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高尚情操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

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完《斑羚飞渡》这一课后,学生已经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斑羚飞渡中得到启示,感受到了动物身上折射的可贵品质。在此基础上,我推荐学生在课后阅读《树上的姑娘》《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一位古稀老人的情节》《滇金丝猴和它的情人》《打虎英雄放下猎枪之后》等一系列新闻报道,并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完成题为《给狩猎队的一封信》的课外作文,谈谈对斑羚飞渡这一悲剧的看法,并阐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项训练,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生活来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观察人性亮点的失落,探究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的情操。

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学,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志趣和节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有价值的成分——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语文课真正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