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导学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导学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导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发达的古代农业)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学习重点

1. 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学习难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主学习】

一、“神农”的传说(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 出现:

(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和 的国家。

(3)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 ,教导民众耕作。

(4)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绿肥和治虫灭害等技术。

注:商周时期,虽然出现了青铜农具,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仍然很少使用,当时主要的耕作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春秋战国时期前是“ ”的原始阶段,此后 技术和 工具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主要耕作方式.... 形成。

(2)在 ,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出现便于中耕的 和便于收获的 .东汉时因为 (两牛三人图回转不变便,出现较轻便的一牛 有利于山地开垦。西汉时还出现了播种工具 。

(3)完善: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安装了犁评控制深浅。

2. 耕作技术的进步:

(1)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赵过推行)。西汉赵过既推广耦犁,又推行代田法。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以后,江南:稻麦轮作、一年两熟或三熟。 注:宋朝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转移到了江浙地区即南方。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贫者无立锥之地:

(1)商周时期:实行 名义上 实际上 所有和奴隶集体劳动。

(2)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 。实际上大部分为 ;北魏到唐推行 ,因特权出现“有力者无田,有田者无力”农民暴动提出“贵贱均田”“ ”的愿望。

2. 小农经济:

原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确立。

基本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

②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的自然经济(封闭性)。

(4)地位:

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5)评价:

①积极作用: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和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②局限性(脆弱性):因经营规模很小、的沉重剥削和负担沉重的徭役,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家庭就会陷入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秦始皇时代,征收“”;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的主要来源。农户还承受着沉重的。沉重的负担往往引发社会动乱,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凋敝的直接原因。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中国农民长期在威胁下艰难劳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大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早期史书把以水利为题材的列为专著。

2、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战国:;汉朝:等。

(2)灌溉工具:曹魏:;唐朝:;宋朝:;明

清:。

【合作探究】

1.牛郎织女是一个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中,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百鸟到银河搭鹊桥,牛郎织女相会的这一天(七夕)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下图就是牛郎织女曾经在人间恩恩爱爱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你能从中得出有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哪些信息?你所了解的关于当代中国农业信息展示。

一、选择题

1. 中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哪两种粮食作物?( C )

①玉米②水稻③粟④小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随着松土工具耒耜(如下图)的使用,说明当时我国的农业生产处于(B )

A.刀耕火种阶段 B.石器锄耕阶段 C.青铜器阶段 D.铁器阶段

3.在我国,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是在( C )

A.商朝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4.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B )

①养殖业为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②借用牛力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

③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④已出现了曲辕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右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关于其叙述,

正确的是( D )

A.说明我国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B.是我国耕作方式已经相当完善的标志

C.已经和耕耙耱技术结合在一起

D.该耕作方式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6. 宋代江苏吴郡“地沃而物伙,稼则刈(收割)麦种禾,

一岁两熟。”这表明了( C )

A. 垄作法得以推广

B. 代田法的普及

C. 一年两熟制出现

D. 一年三熟制产生

7.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谓之天府”,这是因为修建了下列哪一项水利工程( C )

8.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下列农业生产工具开始运用于农业生产在同一朝代的是( C )

①翻车灌溉②筒车灌溉③耧车播种④曲辕犁犁田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9. 商周时期和战国时期,我国的主要土地制度分别是( A )

A.奴隶制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奴隶制国有制

C.奴隶制土地私有制、封建国有制 D.氏族公社公有、封建土地私有制

10. 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

傍桑阴学种瓜”(如图)。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C )

A.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

B. 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 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 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

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shān,古时旌旗的正幅),此其分事也。

——《墨子》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寒暑,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晁错《论贵粟疏》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知识点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3.成就 (1)冶金业 (2)制瓷业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知识点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经营形式 (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供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曲折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概念阐释】盐铁官营

九下总复习历史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 刻意练习·提能力 1.(2019·威海)秦汉、隋唐、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都曾出现过盛世局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不出10年之内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400年。汉朝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200年,全盛时管辖的人口约6 000万,足可与罗马帝国相比拟,就是从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时间上讲,两个帝国也可以相提并论,只是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的理由。(答出两条即可) (2)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方面分析为什么汉朝时“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材料二右图为陕西乾县唐朝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部分)。大唐盛世,四海升平,万国来朝。该壁画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使节时的“大国外交”场景,这些使节可能来自东罗马帝国、日本(或新罗)和唐朝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在向唐朝的代表表达敬意。 (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唐朝时出现的一个“盛世”局面。举两个对外交往的事例。

材料三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元统治者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明初统治者在地方上采取的“大大强化了皇权”的措施。元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统治设置了什么机构?1684年,清朝设置的什么机构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三个时期出现盛世局面的主要原因。 2.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至六国尽灭之后,则更合全国的情形,加以调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当时的郡守,就是一个不世袭的大国之君,自亦有防其专擅的必要。所以每郡又都派一个御史去监察他。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自秦汉以来,中国一直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掌控大量的金融资源,经济生活国有化,社会信用在中央而不在民间。

高二历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耜耕—火耕 D.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石器锄耕 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我国古代() A.手工业经济 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C.妇女地位提高 D.商品经济发达 3.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耜耕 C.铁犁牛耕 D.青铜农业 4.古代中国农业生产采用牛耕技术开始于() A.春秋战国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隋唐时期 5.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小农经济 B.集体经济 C.庄园经济 D.个体经济 6.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是在() A.新石器时代 B.夏朝 C.商周时代 D.春秋战国 7.中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主要得益于东汉时() A.灌钢法的发明 B.鎏金技术的发明 C.水排的发明 D.镶嵌技术的发明 8.我国古代制瓷技术形成青白两大系统是在() 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9.中国古代下列瓷器品种,最早出现的是() A.白瓷 B.青瓷 C.青花瓷 D.五彩瓷 10.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珐琅彩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该收藏家的生活年代不早于() A明代 B.隋唐 C.宋元 D.清代 11.明清时期,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有() A.苏州、杭州 B.松江 C.宁波 D.南京 12.景德镇被称为“瓷都”是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清 13.我国古代城市中坊市界限完全打破是在() A.春秋战国 B. 两汉时期 C.唐朝 D.宋代 14.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繁华的商业城市除扬州外,还有() A.松江 B益州 C苏州 D.泉州 15.鸦片战争前夕,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 A.自然经济 B.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C.资本主义经济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16.最早下令实行海禁的是()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清雍正帝 D.清康熙帝 17.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C.清朝前期小机户兼并大机户 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8.明清政府实行的下列措施中,没有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对商品征收重税 B.推广农作物新品种 C.实行“海禁” D.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自学教材要点,合作探究课标涉及的以下问题(20分钟) 1、概述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简述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3、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4、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6、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7、简要说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8、简要分析“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影响, 9、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知识要点 ①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产生: (1)由于气候等自然生产条件的原因,我国传统的种植作物是粟、稻、稷、麦等粮食产品和桑麻等纺织原料。所以足以自己解决自己的饱暖问题,而不必依赖于外部交换。因此我国成为一个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区并不偶然。

(2)在铁农具和牛耕发明以前,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大家不得不采取集体耕作的方式。 在铁器和牛耕推广以后,就不需要大规模的协作了,于是便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 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 (2)发达的水利:虽然变成小农经济了,但是农业所需要的水利却是一家一户不能解 决的,所以,水里就成为农业的命脉,治水者便成为英雄,上至大禹治水,下至普通的凿井 人。这水利命脉也是我们在政治组成乡井和国家的重要因素。 (3)先进的技术:小农的土地很少,不得不精耕细作,所以,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很 发达。 3、小农经济的影响: (1)抑制兼并政策:小农经济时刻面临着地主的兼并,所以历朝历代封建政府都不得 不采取反兼并措施,最好的反兼并措施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和明朝的按人丁和田 亩收税的措施。但是无论兼并与否,农民都是租税的主要来源。 (2)重农抑商政策:商业与国家争夺人力、土地、税收、对抗地方政府影响统治。所 以政府一般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3)闭关锁国: (4)小农意识:小农经济使得以分散和顺任自然为特征的精神元素深深根植于我们的 基因之中,我们随时准备着分散并回归自然,日本人很奇怪,我们只要条件允许,就一定要 养花种草,其实这就是中国人的自然情结的表现。以打鱼为生的日本人怎么能理解呢?小农 经济团结的前提是水患,承平日久,国泰民安,分散倾向便会加强,这个政治经济联合体便 会分崩离析。水患以来,皇帝便会听从上天的警示下罪己诏,人民便重新团结起来。 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抗压能力差,极易屈服,缺乏反抗精神、逆来顺受。是中国专制制 度的肥沃土壤。极端忍耐的反面是以命相搏,农民起义。 ②手工业形态 在农业发达、政治统一稳定的前提下,中国的手工业独步天下。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民间家庭手工业及其补充——民间手工业。以棉麻纺织为主。 自元朝黄道婆起,棉织品的比重增加,改变了与丝麻制品的比例。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 超过官营手工业。由于规模的扩大,某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满足小农生产生活的官营盐铁业发达。 3、满足官僚贵族奢侈消费的官营手工业。以丝织和瓷器为主。 由此可见,我国没有专为商业目的而进行的手工业生产。那么,为什么还在明朝中后期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呢?为何还享誉世界呢?如前所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民间手工业 规模扩大的结果,享誉世界则是朝贡贸易的结果。 ③关于古代商业的基本认识: ⑴中国古代的商业发达吗?秦汉至隋唐并不发达。由于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业的发展受到时间和地点等种种限制。但仍有发展,唐朝甚至出现了柜坊和飞钱(信用卡)。两宋商业空前繁荣,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元明清商业继续发展 ⑵市的发展和变迁 ⑶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从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始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止,总的来说,中国的对外贸易比较发达,但是主要是受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官府既可以发展贸易,就可以限制和阻止贸易,清朝以后,由于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中国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3.重要概念 ①小农经济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以下列举的是古代制瓷业的成果,其先后顺序是() ①白瓷出现②青瓷出现③瓷器大量出口④制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④①③② 2.画像砖源于战国时期,盛于两汉。它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及墓室的建筑装饰,生动反映了当时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下图砖画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的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集体协作 D.农耕为主 3.2000年前后,多位学者到徐闻县考察,发现汉代“万岁”瓦当、汉墓等文物遗存,结合古代文献记载,你认为徐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最早可以从哪个朝代开始() A.夏朝 B.西汉 C.宋朝 D.清朝 4.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北京是商业中心 B.繁忙的海外商运 C.交通运输的便捷

D.区域商帮的出现 5.据季如迅《中国手工业简史》中记载,宋代官府手工业作坊:“群工屯营,……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此组织管理模式() A.保证了政府对市场垄断 B.强化了工匠的生产责任 C.有利于生产技术的创新 D.阻碍了民间手工业发展 6.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7.清代宁波一带流传有一首民谣,是嘲笑山西商人的:“山西人,大褥套,发财回家哈哈笑,建房置地养老少。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窖满再难盛,铸成‘搬不动’。不怕贼偷不怕劫,夜夜安心把觉困。”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清代晋商活动范围较广 B.晋商财力雄厚 C.晋商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D.晋商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吕氏春秋·召类》中写道:“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这里“吾”的身份是() A.官营手工业者 B.民营手工业者 C.家庭手工业者 D.雇佣手工业者 9.乾隆年间《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曰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 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以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1、政治:(1)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2)从原始公有制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3)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确立;(4)从分封制到县制、郡县制的产生,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1)农业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2)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兴盛起来,集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封建城市兴起;(3)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开始形成。 3、思想文化:(1)现代汉字的前身甲骨文出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2)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儒、道、法等主要思想流派均已出现;(3)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底蕴的文学艺术(如《诗经》、《离骚》)和传统科技(如天文历法和中医学)起步奠基。 (二)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1、政治:(1)统一局面的形成(秦灭六国)和巩固(汉武帝大一统);(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和巩固(汉);(3)拓展疆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如秦在越族地区设三郡、汉设西域都护)。 2、经济上:(1)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的交流;(2)重农抑商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形成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确立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实行文化专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巩固统一的要求;(2)封建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创立了太学和形成了地方教育系统。(3)科技文化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1、政治:(1)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西晋的短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多次局部统一,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民族融合);(2)政权更替频繁;(3)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4)士族制度盛行,成为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 2、经济:(1)北方的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延缓了发展的速度;(2)江南经济开发,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3)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思想文化:(1)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2)佛教盛行,佛教文化发展;(3)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四)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 1、政治:(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时间相对较长;(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3)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2、经济:(1)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繁荣;(2)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3)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兼收并蓄,科技成就世界领先;(2)教育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以青铜铸造业为代表。 (2)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 (3)素称发达,诸多行业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3.成就 (1)冶铜: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2)冶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3)制瓷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白瓷。 ②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③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④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4)丝织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②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③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④明清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误区警示] 官营手工业是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产品不在市场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但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形态 (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知识点拨] 各种手工业经营形式相结合: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民间手工业艰难发展,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原因: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2.表现 (1)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出现“丝绸之路”,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最新八级上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复习导学案讲课讲稿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复习课导学案 第一节交通运输 一、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1、重要作用:人们把交通运输比喻为经济发展的“”。 2、交通运输:指使用把或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一个地方。 3、现代运输工具:、、、等。 4、现代运输方式:、、、 、等。 5、现代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优点缺点 公路运输方便、机动、速度。运费较、运量较。 铁路运输速度、运费、运量、连续性好灵活性较差、短途运输成本高航空运输速度、舒适、安全。运量、运费。 水路运输运费、运量。速度受天气影响较大 管道运输方便、速度快运量大、运费低、损耗 小、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 灵活性差 6、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①贵重、急需、最小的货物,运距远,适宜选择运输。 ②鲜活的或易变质的货物,运距较近,多采用运输,运量大,运距远,则采用运输。 ③大宗笨重货物,运距离运输,一般选择运输或运输(起止点都临海,选择运输,起止点都临江河,选择运输,起点或终点既不临海也不临河,则选择运输。) 二、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1、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2、我国铁路运输网分布格局:东部铁路网,西部铁路网。 3、从铁路基本延伸方向看,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分为干线和干线两大组,在铁路干线交会处,多形成重要的。 4、我国主要铁路线:“三横五纵” (P88中的图4.5) 走向干线名称起止点 南北干线 (五纵) 线北京—— 线北京—— ——线——北京—— ————线—————— ——线———— 东西干线 (三横) ————线——北京———— ——线———— ———线——南昌———项目所在省(区)交汇的铁路

北京北京、、、、 成都四川、 徐州江苏、 株洲湖南、、 兰州甘肃、、、 杭州浙江、 郑州河南、 第二节农业 一、农业及其重要性 1、农业部门:主要包括、、、。 2、重要地位: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产业。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西部和东部、南方和北方的差异。 1、东西差异:大致以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分为东部农耕区和西部牧业区。西部地区农业分布:①天然广布,以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牧区、牧区、牧区、牧区。P93图 ②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绿洲。 东部地区农业分布:①业:东部和的地区。 ②业:和的林区,以及 部的林区。 ③业:地区是我国基地; 地区是发达。 2、南北差异:东部以业为主地区,以——为界。P94图 耕地 类型 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东北平原:年熟 华北平原:年熟 或年熟 、、 、、 、。 秦岭—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平原年熟 华南及海南岛:年熟 、、 、。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1、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发展或生长的地区,以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这是“”的重要内容之一。 2、考虑条件:①条件:、、、和。 ②条件:市场、运输、 水平、国家。 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①: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的地方,适宜种粮。 ③:降水较少,但是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 ④:河湖较多的地方和沿海地区,适宜发展渔业。 四、走科技强农之路:我国必须依靠科技的优势,大力发展、、 、、农业,加快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步伐。第三节工业 1、概念:工业生产包括开采,以及对(产品、产品)进行和的过程。 2、分类: 3、重要性:现代工业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和、 和等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 4、分布格局:东部沿海工业中心,并 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A 、 B 、 C 、 D ;中部地区工业中心; 西部地区工业中心,分布。 5、北京的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 发试验区,湖北新技术开发区被 称为“”。 6、我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 ,、 、成 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地区。 工业以提供资料为主采矿、冶金、电力、机械、化学工业、核工业等工业以提供资料为主纺织、食品、皮革、造纸、钟表、家用电器等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一、知识结构 二、要点整理 1.古代政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之后秦朝结束了这一局面,出现了秦汉的大一统。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时期,当然这一时期也出现过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隋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出现隋唐的大一统。 ③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第三个大分裂时期,之后元朝统一全国,出现了元明清的大一统。 2.古代经济 (1)政府重视 ①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任用贤才,虚心纳谏(魏征、房谋杜断);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民族称为“天可汗”)。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 ③“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他尤其重视地方吏治。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④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以田地的开垦和户口的增加作为地方官考核政绩的标准,还派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⑤“康乾盛世”: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到鼎盛。这段时期是清朝统治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 (2)农作物推广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②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往: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开始传入中原。 ③唐朝盛世经济:唐朝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和水稻。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宋元时期水稻、棉花的种植和推广 ⑤明朝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外国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3)生产工具的改进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②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和推广,加快了私田的开垦。 ③唐朝出现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1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训练卷(一) 教师版

第一单元训练卷 历 史 (一)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 .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 .可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 .证明了炎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 D .是一种没有任何史料价值的想象 【解析】根据材料炎帝使用耕作方法和发明生产工具的传说,可知炎帝在早期农业领域里作出的贡献,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故选A 项;关于炎帝的传说,并没有考古学发现的实物依据作支撑,不能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排除B 项;关于炎帝的传说只是人们的口口相传,并没有考古学发现的实物依据作支撑,并不能证明炎帝的真实存在,排除C 项;炎帝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关于炎帝的众多传说对于研究早期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D 项。 【答案】A 2.据记载,西周时期,在春耕前,周天子会率领诸侯亲自耕田,举行“籍田”的耕作仪式,寓意“敬天保民”。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后来,这一礼仪逐步成为一种国家礼仪被历代王朝延续。这反映了 A .周天子拥有绝对权威 B .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盛行 C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D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由材料“周天子会率领诸侯亲自耕田,举行籍田的耕作仪式,寓意敬天保民。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后来,这一礼仪逐步成为一种国家礼仪被历代王朝延续”可知古代统治者鼓励人民农业生产,体现了重农思想,故选B 项;西周时期周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 项; 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 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抑商的政策,排除D 项。 【答案】B 3.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西汉五个经济区的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由此可知,西汉时期 A .江南地区的开发尚未开始 B .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最迅速 C .黄河流域的经济地位突出 D .各地区间呈现孤立的状态 【解析】仔细观察图1可知,西汉的五个经济区大多集中在黄河流域,因此可以看出当时黄河流域的经济地位突出,故选C 项;从图中可以看出,江南地区已有经济区的分布,说明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得到开发,排除A 项;图中只能看出当时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布情况,但无法看出各地域经济发展的速度,排除B 项;由图中可以看出,华北一带的两个经济区是有重合之处的,说明各地区并不是呈现孤立的状态,排除D 项。 【答案】C 4.汉魏之际,岭南一带是南方相当落后的地区之一。南朝时期,政府规定该地区因地制宜地缴纳贡赋,此地也逐渐实现粮食自给;到隋朝时,岭南“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材料主要表明 A .岭南得到了发展但仍然比较落后 B .岭南地区的农、商业进步明显 C .政府扶持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D .南方经济开发的格局初步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汉魏之际……南朝时期……到隋朝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岭南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依旧比较落后,故选A 项;“农、商 此卷只装订不 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人教版)2019年七年级历史下册:配套学案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发展的具体表现 2.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理解我国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3.认识宋代的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学习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学习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从唐朝中晚期至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________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_________。 2.(1)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________。(2)宋朝时,________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3) 长江下游和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常)熟,”。 (4)南方各地普遍种植。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3.(1) 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南宋后期兴起,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4.河北,河南汝窑,北宋兴起的江西________,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5.广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6.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________,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乡镇形成了新的商 业区,叫作;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7. 、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____管理海外贸易。 8.南宋的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9.北宋前期,________地区出现了“交子”;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10.从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二、合作探究 “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请你简要分析其原因。 三、练习巩固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特点

专题升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复习指导 1.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首先是农业,其次是手工业。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线索,归纳中国古代农业传统耕作方式的形成过程。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为线索归纳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序识记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的突出成就。同时注意与古代中国改革内容相联系。 2.占代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同时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了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要明确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复习本单元内容要联系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各种历史现象。 4.分析本单元内容应臵于世界经济史中进行对比分析理清中国古代经济由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基本线索.并分析相关原因。 二.重点知识讲析 1、评价古代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一般来说,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投入市场的产品、市场、货币、城市等方面。商品经济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2)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②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③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1)特点: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男耕女织。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弱点:①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3)发展因素: 有利: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不利: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新教材_第9课_宋代经济的发展_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新教材: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导学案 【课标要求】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思考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提炼自然环境开发、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技术提高与区域扩展、商业与市场等关键词,理解这些因素在宋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体会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 【学习重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 【学习难点】商业贸易的繁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名画引领,再现历史 多媒体展示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在图中寻找信息,感受宋代都市的繁华和市场的繁荣。 师:你看到了哪些不同身份的人?他们正在做什么、你对这幅画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xū lì)、船夫等不同身份的人;他们正在赶集、做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遍布大街小巷的店铺。 师:如此繁荣的市场,你可以买到哪些东西呢? 生:馒头、大米、茶叶、布帛(bó)、瓷器、各类材质的装饰品等。 师:商贸市场繁荣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 .专业WORD

二.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设计意图:从在直观的《清明上河图》上收集宋代商业繁荣的信息,到探究商业繁荣的基础,再到表格整理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从而推动学生形成系统分析历史问题的意识,感受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 二.佐证历史,探究历史:经济重心南移 多媒体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填写表中“发展集中的区域”一栏。 师:填写的这些地名集中在中国的南方还是北方? 生:中国的南方地区。 多媒体出示材料,一组整理过的地图、文字资料,反映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全过程。(晋南北朝→唐朝中后期→南宋时期) 师:为什么宋代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出现南方胜过北方的趋势? 生:南方相对稳定,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资源。 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和政策倾向等。 三.引导深入思考,感受人地和谐:南方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师:自晋以来,江南地区不断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南宋时,南方已经超过北方,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之一。结合教材《相关史事》,讨论南方超过北方的自然环境因素。 生1:北方:原来气候温和,植被茂密,有利于农业生产。 宋代气候变化,加之北方开发较早,战乱频繁,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严重。 .专业WORD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农业概况(生产技术、水利、工具):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赋税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赋; 2. 劳动工具的改进; 2. 徭役沉重; 3. 灌溉工具; 3. 土地兼并严重; 4. 水利。 4. 天灾。 神农的传说 1. 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⑵ 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⑶ 从“神农”开始,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⑷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 ⑸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2. “神农”又称“烈山氏”、“炎帝”、“神农氏”。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耕作方式的发展过程: ⑴ 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⑵ 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已经采用了牛耕铁犁技术;在汉 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牛耕铁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⑶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家庭)个体经营为主。 2.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地,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刀耕火种”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的南方; 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在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耕作方式:牛耕铁犁; 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 秦国最先使用“以牛耕”,江淮于东汉使用“牛耕铁犁”。 4. 农具的发展过程:耒耜—青铜(少量)—铁农具 灌溉工具的发展过程:陶灌—戽斗—翻车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 重视水利的原因: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基本的基本保障。 2. 水利技术的进步: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中国的经济发展——工业的分布与发展》导学案

中国的经济发展——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1.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学会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2.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及在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工业与我们 1.概念: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以及对原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2.地位:国民经济的主导,①的主要来源,②的根本保证,而且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二、工业的空间分布 1.铁路沿线:③等铁路沿线。 2.黄河流域:④开发的重要工业带。 3.长江沿线:形成了以⑤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发达地带。 4.沿海地区:集中了四大工业区(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⑥和沿海开放城市。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北京的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 2.产业特点 (1)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比重大。 (2)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

(3)产品⑧快。 3.产业部门:电子和信息类、生物技术类、新材料、新能源等。 4.分布特点:依附于大城市,大分散、小集中。 5.分布 (1)沿海地区:⑨型。 (2)沿边地区:⑩型。 (3)内地:与关系密切的产业。 1.为什么说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2.你能说出高新技术产业有哪些部门吗? 探究一工业的空间分布 [互动探究] 我国有哪四大工业基地?其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探究二高新技术产业

[互动探究]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阴影为我国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带,①是,其中心是;②是,其中心是;③是,其中心是;④是,其中心是。 (2)写出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3)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 ①沿海地区以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和高新技术产业。 ②沿边地区依靠国家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发展以的产业。 ③内地依靠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2.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因素有哪些?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2.春秋战国:出现商业繁荣。 (1)原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表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3.秦汉 (1)政策: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2)特点: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4.隋唐 (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 (2)表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5.两宋 (1)特点: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表现 ①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6.元朝 (1)原因: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2)表现: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7.明清 (1)特点:城镇商业继续繁荣。 (2)表现 ①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③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④出现晋商和徽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误区警示] “柜坊”的职能不是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1)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2)宋朝 ①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商业名镇。 ②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2.城市的发展 (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2)表现 ①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知识点拨] 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夜市”则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延长到夜间贸易,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1)西汉: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