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一轮复习教学案(教师版)

光合作用一轮复习教学案(教师版)
光合作用一轮复习教学案(教师版)

光合作用

知识点1:光合作用探索历程

【典例1】1880年美国生物学家G.Engelmann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光

合作用的光谱。他将棱镜产生的光谱投射到丝状的水绵体上,并在水绵

的悬液中放入好氧细菌,观察细菌的聚集情况(如图),他得出光合作用

在红光区和蓝紫光区最强。这个实验的思路是(B)

A.细菌对不同的光反应不一,细菌聚集多的地方,细菌光合作用强

B.好氧细菌聚集多的地方,O2浓度高,水绵光合作用强,则在该种光照射下植物光合作用强C.好氧细菌聚集多的地方,水绵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多,则在该种光照射下植物光合作用强D.聚集的好氧细菌大量消耗光合作用的产物——O2,使水绵的光合作用速度加快,则该种光有利于光合作用

【典例2】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数小时“饥饿”处理(消耗掉叶片中的淀粉)后,再把叶片的一部分遮光,其余部分曝光。一段时间后,将该叶片经脱色、漂洗后再用碘液处理,结果发现遮光部分不变蓝,曝光部分变蓝。下列有关本实验的分析及结论合理的是(双选) (BC) A.本实验未设对照组B.有无光照是遮光和曝光区域表现不同结果的唯一原因

C.实验初始时遮光和曝光区域均达到无淀粉状态D.实验证明叶绿体利用光照将CO2转变成了淀粉

知识点2: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

色素种类

叶绿素(3/4) 类胡萝卜素(1/4)

叶绿素a 叶绿素b 胡萝卜素叶黄素蓝绿色黄绿色橙黄色黄色

分布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作用

吸收、传递光能(叶绿体中所有色素)、转化光能(只有少数叶绿素a)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大棚选用的薄膜——无色透明特性不溶于水,但能溶于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中。

【影响叶绿素合成的因素】

(1)光照:光是叶绿素合成的必要条件,植物在黑暗中叶呈黄色。

(2)温度:低温抑制叶绿素的合成,破坏已有的叶绿素分子,从而使叶片变黄。

(3)镁等无机盐:镁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缺镁叶片变黄。

【色素与叶片的颜色】

正常绿色正常叶片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比例约为3∶1,且对绿光吸收最少,所以正常叶片总是呈现绿色

叶色

变黄

寒冷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类胡萝卜素较稳定,显示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叶子变黄

叶色变红秋天降温时,植物体为适应寒冷,体内积累了较多的可溶性糖,有利于形成红色的花青素,而叶绿素因寒冷逐渐降解,叶子呈现红色

知识点3: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原理:

1、色素的提取: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

2、色素的分离: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也不同。溶解度大的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的扩散速度慢。

(二)实验流程图示:

1、提取色素:(1)称取绿叶;(2)剪碎;(3)研磨:加入少许SiO2(作用:研磨充分)、CaCO3(作用:防止色素被破坏)和10mL无水乙醇(作用:溶解色素);(4)过滤: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龙布;(5)收集滤液。选材:应选取鲜嫩、颜色深绿的叶片,以保证含有较多的色素。

2、制备滤纸条:(1)长与宽略小于试管,在一端剪去两角(作用:使色素在滤纸条上扩散均匀);

(2)在距剪去两角的一端1cm处画铅笔线。

3、画滤液细线:(1)沿铅笔线画一条直且均匀的滤液细线(滤液细线要细、直使各色素扩散的起点相同)(2)干燥后,再画一两次。(干燥后重复画一两次,使滤液细线既有较多的色素)

4、色素分离:将滤液条插入有3mL层析液(作用:分离色素)的试管中,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滤液细线不要触及层析液,否则滤液细线中的色素分子将溶解到层析液中,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带)

5、观察结果:滤纸条上色素带有四条,如图

6.结果分析:

①从色素带的宽度可知色素含量的多少依次为:

叶绿素a >叶绿素b >叶黄素>胡萝卜素

②从色素带的位置可知色素在层析夜中溶解度大小依次是:

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 >叶绿素b

③在滤纸上距离最近的两条色素带是叶绿素a 与叶绿素b,距离最远的两条色素带是

胡萝卜素与叶黄素。

7.实验创新:在本实验中在圆形滤纸中央点上叶绿体色素的提取液进行层析,会得到近似同心的四个色素环,由内到外依次是黄绿色、蓝绿色、黄色、橙黄色。

【提取的色素成淡绿色的原因】

①称取绿叶过少或不新鲜②未加CaCO3或加的太少,色素分子已部分被破坏

③研麿不充分,色素未被充分提取出来④加入的无水乙醇过多,色素溶液浓度小

【典例3】下图表示新鲜菠菜叶中四种色素的相对含量及在滤纸条上的分离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

B.四种色素均可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

C.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甲

D.发黄菠菜叶中色素含量显著减少的是甲和乙

【典例4】关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B)

A.使用定性滤纸过滤研磨液B.将干燥处理过的定性滤纸条用于层析

C.在划出一条滤液细线后紧接着重复划线2~3次

D.研磨叶片时,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解色素

知识点4:光合作用过程分析

【外界条件变化时C5、C3、[H]等物质含量的变化】

条件光照由强到弱,CO2

供应不变

光照由弱到强,CO2

供应不变

CO2供应由充足到

不足,光照不变

CO2供应由不足到

充足,光照不变

C3含量增加减少减少增加

C5含量减少增加增加减少

[H]和ATP的含量减少或没有增加增加减少

(CH 2O)的合成量减少增加减少增加

【干旱(或沙漠地区)植物光合作用分析】

【典例5】下图为光反应、暗反应联系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物质;aO2、b ATP、c【H】、d CO2;

(2)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ATP和【H】;

(3)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变是: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4)如小麦在适宜条件下栽培,突然将d降至极低水平,则小麦叶片中的三碳化合物含量会降低【典例6】离体叶绿体在光下进行稳定的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中断CO2的供应,下列关于短时间内叶绿体中ATP与O2的相对含量变化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B)

【典例7】对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转变途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C)

A.碳原子:CO2→C3→(CH2O)B.氧原子:H2O→O2

C.氢原子:H2→ATP→(CH2O) D.氧原子:CO2→C3→(CH2O)

【典例8】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发生的反应过程有(B)

①CO2的固定②O2的释放③糖的生成④H2O的分解⑤C3化合物的还原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知识点5:光合作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一)光合作用强度:是指一定量的植物(如一定的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进行多少光合作用(即光合速率)。(关系式:净光合作用强度=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

项目表示方法

净光合速率(又称表观光合速率) O2的释放量、CO2的吸收量、有机物的积累量真正光合速率(又称实际光合速率) O2的产生量、CO2的固定量、有机物的制造量呼吸速率(黑暗中测量) CO2的释放量、O2的吸收量、有机物的消耗量

注意:由于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进行了呼吸作用,所以在做此类题是一定要记住同时考虑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如果小烧杯中放的是NaOH溶液,则是测呼吸作用速率;如果小烧杯中放的是NaHCO3或CO2缓冲液,则是测光合作用速率。

(二)影响因素(内因:色素的含量、酶的数量和活性、C5含量等。)

(外

因:光

照强

度、温

度、二

氧化

碳浓

度、

水、无

机盐

等)

两个点的移动方向问题:当条件的改变有利于光合作用进行时(如适当提高温度、适当增加CO2浓度、适当增加矿质元素含量等),光补偿点左移,光饱和点右移;当条件的改变不利于光合作用进行时(如降低CO2浓度、减少矿质元素含量等),光补偿点右移,光饱和点左移;

4、矿质元素(N、P、K、Mg)

N:合成叶绿素、酶、ATP等。P:合成ATP、构

成类囊体膜的磷脂等。

Mg:合成叶绿素。K: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

应用: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增施肥料,可提高农作物产

量。

5、水

影响: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缺水既可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又会导致叶

片气孔关闭,限制CO2进入叶片,从而间接影响光合作用。

应用: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合理灌溉。

提醒:各种环境因子对植物光合作用并不是单独地发挥作用,而是综合作用。但各种因子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子为关键因子,因此在分析相关问题时,应抓关键因子。

【典例9】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轮藻叶片分成4等份,在不同的温度下先暗处理1 h,再光照1 h(光照强

度相同),测其质量变化,得到如下的数据。以下说法错误的是(双选)(AC)

组别 1 2 3 4

温度(℃) 27 28 29 30

暗处理后的质量变化(mg) -1 -2 -3 -1

光照后和暗处理前的质量变化(mg) +3 +3 +3 +1

A.轮藻细胞内呼吸酶最适温度约为30 ℃B.第三组轮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最多

C.第四组轮藻2 h合成的有机物总量为2 mg

D.四个组中的轮藻光合作用强度都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典例10】下图表示某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在其他条件不变且比较适宜时,分别在光照强度为a、b、

c、d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光照强度为a时,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B.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C.该植物其他条件不变,一昼夜中保持15 h光照强度为c,其余时

间黑暗,该植物能正常生长

D.光照强度为d时,

细胞要从周围吸收2个单

位的二氧化碳

【典例11】以测定的CO2

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

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

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双选) (AB)

A.光照相同时间,35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 ℃时相等

B.光照相同时间,在25 ℃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应用分析:适当间苗、修剪,合理施肥、浇水,避免徒长。封行过早,使中下

往往在光补偿点以下,白白消耗有机物,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C.温度高于25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D.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

【典例12】大棚中种植蔬菜,可通过适当提高CO2浓度提高蔬菜产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C) ①增施有机肥,可提供CO2,同时肥料中的有机物成分可直接被植物吸收;②施用碳酸氢铵肥料,即可为植物提供CO2,也可为植物提供氮素营养;③将蔬菜和蘑菇种在同一个大棚内,可为蔬菜提供CO2。

A.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典例13】实验小组想利用下列装置测定某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若乙装置为对照组,则其和甲装置的区别应为装置中放置死亡的植物。

②测定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在甲、乙两装置的烧杯中加入NaHCO3溶液(NaOH或NaHCO3);将两装置放在适宜的光照下照射1h,测定红墨水滴的移动距离;实验结果:乙装置中红墨水滴向右移动0.5cm,甲装置中红墨水滴向右移动4cm。

③测定植物的呼吸强度:在甲、乙装置的烧杯中加入NaOH 溶液(NaOH或NaHCO3);将两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1h,温度与②中温度相同;实验结果:乙装置中红墨水滴向右移动0.1cm,甲装置中红墨水滴向左移动1.5cm。

④综合分析可知,该植物的实际光合强度为每小时红墨水滴向右移动 5.1 cm。

【典例14】某同学研究湖泊中某深度处生物光合作用和需氧呼吸强度。具体操作如下:取三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a、b、c,将a先包以黑胶布,再包以锡箔。用a、b、c三个瓶从待测水体深度处取水,测定瓶中水的氧含量。将a瓶、b瓶密封再沉入原取水处,经24小时取出,测两瓶氧含量,结果如图所示。则24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光合作用和需氧呼吸的情况是:D

A.24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是vmol/瓶

B.24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kmol/瓶

C.24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是(k-v)mol/瓶

D.24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k-v)mol/瓶

【典例15】科学家研究CO2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同一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得到实验结果如下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光照强度为a时,造成曲线II和III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不同

B.光照强度为b时,造成曲线I和II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不同

C.光照强度为a~b,曲线I、II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D.光照强度为a~c,曲线I、III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

升高而升高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原理教学设计 利辛高级中学张雨蒙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简述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过程及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各位科学家的发现过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路程的艰辛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实验设计思路、方法及光合作用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引导—观察—分析—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并以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进行教学。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 以复习已学知识引入新课 提问: (1)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 (2)光合色素的种类、分布与作用是什么?

那么叶绿体中进行的光合作用的过程是什么?以及该过程是怎么一步步被发现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1—102页,共同探究。 【探究1】 思考:18世纪中期,人们认为的植物构建自身的原料是什么?不足之处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 【探究2】 (多媒体展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思考与讨论: (1)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2)后人重复实验却得到相反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引出1779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的实验 得出结论:实验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成功。 最后明确植物释放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探究3】 1845年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问题:形成的化学能储存在什么物质中? (多媒体展示萨克斯实验) 思考: (1)为什么把绿叶放置在暗处处理一段时间? (2)叶片部分遮光,部分曝光的目的是什么? 总结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条件以及产物,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 【探究4】 思考:(1)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 (2)鲁宾和卡门的实验研究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光合作用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3-104页,思考并小组讨论: 1、光反应阶段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学习,分析并掌握其原料、条件、产物、场所和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重点: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场所 难点: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 导入: 师:出示 1、生态系统中,人们把植物称为什么?为什么? 2、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 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1,阅读资料思考柳苗生长之谜中的问题。 新课推进: 一、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师;出示 (一)思考题 1、实验前为什么要对实验材料进行黑暗处理? 2、实验选用的叶片,一部分被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两部分在实验中各有什么时候作用? 3、你怎样解释在酒精溶液的绿叶脱色而使酒精溶液变绿的实验现象?

4、用碘液染色后的叶片颜色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二)模拟实验动画:“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生:结合查阅教材内容和观看实验过程的动画,独立思考和解决上述问题。 师:出示问题答案并纠正学生的误区。 (三)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 师:结合视屏过程引导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 生:完成P54表格。 二、植物光合作用及其场所 (一)、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 师: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植物的绿色和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的?有机物的“加工厂”主要分布在植物体的哪一器官? 生:阅读教材P55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利用水绵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场所实验过程,思考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场所。 师:出示恩吉尔曼实验过程图片并讲解并补充讲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为二氧化碳和水。 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并完成对P56胡萝卜、仙人掌、银边春藤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的辨别。 (二)观察叶片和叶绿体的结构 师:出示叶片结构和叶绿体结构图。 生:通过观察图片感受叶片和叶绿体结构。

光合作用教学案 (2)

光合作用教学案(三) 2009-12-04 一、教学目标 1、说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2、举例说明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方法 二、重难点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复习:1.复述光合作用的过程, 2. 讨论:(1)在CO2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光照突然减弱,短时间内叶绿体中 C3、C5、葡萄糖的含量变化? (2)在光照不变的情况下,突然中断CO2的供应,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C5、葡萄糖的含量变化? 3.光合作用强度的表示方法: (一)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光 (1)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反应速率,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 如图所示a点为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 b点为光饱和点: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此时光合作用速率主要受二氧化碳浓度和酶活力的限制),一般阳生 植物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比阴生植物的高。 (2)光质不同也影响光合作用速率,复合光(白光)下,光合速率最快;单色光下以红光光合速率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 2、二氧化碳浓度:直接影响暗反应的速率,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随二氧化碳 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达到一定浓度时,在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光 合作用速率也不再增加。 如图所示a点为二氧化碳补偿点,b点为二氧化碳饱和点。

3、温度:直接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过高会使酶活性下降,从而使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如图所示。 4 矿质元素: ○1氮:酶、ATP、NADP+、叶绿素等物质的组成元素(氮供应充足,叶片大而鲜绿,光 合作用旺盛;缺氮则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变黄)。 ○2磷:ATP等物质的组成元素(缺P生长缓慢,叶片暗绿)。 ○3镁:叶绿素的组成元素(缺Mg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叶片表现缺绿症状)。 ○4钾:促进糖类等有机物运输到储存器官(块根、块茎和种子)。 5 水 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另外水还影响气孔开闭,间接影响CO2进入植物体,所以水对光合作用影响很大。 二提高光能利用率 1、延长光照时间: (1)延长全年内单位土地面积上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是合理利用光能的一项重要措施。如:一年两熟改成一年三熟 (2)塑料大棚内可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2、增加光照面积 (1)合理密植(2)套种(阴生、阳生植物间作套种) 3、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1)光照强度:塑料大棚内可适当补光 (2)温度:塑料大棚内白天适当升温晚上适当降温,降低有机物的消耗,增加有机物的积累量。 (3)CO2的浓度:○1塑料大棚内可适当提高CO2浓度,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②使用CO2发生器,增施农家肥 ○3合理密植,良好的通风透光 (4)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多施含有N、P、K、Mn、Zn等元素的肥料。 (5)合理灌溉,预防干旱。 四、针对训练 (一)选择题 1、生长在较弱光照条件下的植物,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时,其光合作用速率并未随之增加,主要限制因子是()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5.4.3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和化能合成作用 学案

第3课时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和化能合成作用 学习目标 1.理解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重难点)。2.理解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重难点)。 3.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基础知识| 一、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光合作用强度 (1)概念:植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糖类的数量。 (2)影响因素和衡量指标: 光合作用强度??????? 影响因素????? 土壤中水分的多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温度的高低光照的长短和强弱光的成分衡量指标????? 原料消耗数量产物生成的数量 2.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1)实验步骤: ①实验结果:

②实验结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不断增强,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增强。 时间段内产生的氧气越多,浮起的叶片越多) 二、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化能合成作用 1.其他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除光照强度之外,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还包括CO2浓度、温度、水分等。 2.化能合成作用 (1)概念: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作有机物的合成作用。 (2)实例:硝化细菌能利用氨氧化释放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供自身利用。 |自查自纠| 1.光照是通过影响光反应来影响光合速率的() 2.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光合速率也逐渐增大() 3.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但光质不影响() 4.温度只影响暗反应过程,因为只有暗反应需要酶的催化() 5.CO2浓度是通过影响暗反应过程来影响光合作用的() 6.水分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化学反应的介质() 7.只有真核生物才能制造有机物() 8.化能合成作用不消耗能量() 答案 1.√ 2.√ 3.× 4.× 5.√ 6.√7.×8.× |图解图说| ★光照强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棚中增加CO2浓度提高作物光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缺水时气孔关闭,影响CO2进入叶肉细胞,同时也影响了淀粉的水解,导致光合产物输出缓慢,使光合速率下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一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光合作用一轮复习学案

光合作用一轮复习学案(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构建光合作用过程图,达到熟练掌握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场所、条件、产物及两者的关系。 2.通过绘制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关系的曲线图,达到理解外界环境因素对光合速率影响的规律,并掌握分析曲线图的一般方法。 3.根据CO2、水、温度等因素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图,想一想有哪些应用。(课后完成) 二.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一:看书回顾光合过程,绘制光合作用过程图,要求:①注明阶段、场所; ②规范、准确、美观。 对位训练1:(2011·新课标全国卷)在光照等适宜 条件下,将培养在 CO2 浓度为1%环境中的某植物迅 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暗反应 中C3化合物和 C5化合物微摩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 图。回答问题: (1)图中物质A是________(C3化合物、C5化合物)。 (2) 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物质B的浓度比 A的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将CO2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B浓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若使该植物继续处于 CO2 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暗反应中C3化合物和C5化合物浓度达到稳定时,物质A的浓度将比B的________(低、高)。 (4) CO2 浓度为 0.003% 时,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 CO2 浓度为1%时的________(高、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二:回顾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过程、原料、条件,绘制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关系的曲线图。要求:①以光照强度为横坐标,以CO2吸收(释放)为纵坐标。②能解读并注明各个关键点、区间的生物学含义。③简述知识的实际生产应用。

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三一轮复习光合作用学案

光合作用学案 课前准备区: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1.结构 (1)该图表示的结构名称是。 (2)图中②表示的结构是。 (3)结构③是由组成的。 (4)该图结构具有的功能是进行的场所 2.色素 (1)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部位是。 (2)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哪些种类? 。 (3)叶绿体中色素有何功能? 叶绿体中色素具有的作用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1.光合作用的过程 2.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1)光合作用强度表示方法是 。 (2)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课堂活动区 探究一光合作用的过程与场所 考情解读:采用图表、曲线等形式对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反应场所和条件进行考查是基本形式。预计2013年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将主要围绕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及联系,对光合作用的过程结合叶绿体结构和光合色素的分布及功能等命制试题。 1.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元素去向

①氧元素 ? ???? H 2O ―→O 2CO 2―→CH 2O ②碳元素:CO 2―→ ―→ ③氢元素:H 2O ―→ ―→ 2.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 (1)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ATP ,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 和Pi ,如图: (2)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没有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 3.光照和CO2浓度变化对植物体内C 3、C 5、、[H]、ATP 、和O 2及(CH 2O)含量的影响 :(1)以上分析只表示条件改变后短时间内各物质相对含量的变化,而非长时间。 (2)以上各物质变化中,C3和C5含量的变化是相反的,[H]和ATP 含量变化是一致的。 (3)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ATP 只用于暗反应阶段,不能用于其他生命活动,其他生命活动所需ATP 只能来自细胞呼吸。 (4)CO2中的C 先进入C3然后进入(CH2O) [例1] (2011·新课标全国卷)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 CO2 浓度为1%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暗反应中C3化合物和 C5化合物微摩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图。回答问题: (1)图中物质A 是________(C3化合物、C5化合物)。 (2) 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物质B 的浓度比 A 的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将CO2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B 浓度 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 若使该植物继续处于 CO2 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暗 反应中C3化合物和C5化合物浓度达到稳定时,物质A 的浓度将比B 的________(低、高)。 (4) CO2 浓度为 0.003% 时,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 CO2 浓度为1%时的________(高、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式1.下图为高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图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 成都市玉林中学吕茜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的学习内容。第4节的教学包括“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两小节。“光合作用的过程”是继《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习之后,教师引领学生深入而有简短地认识光合作用过程中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比较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2.从物质转变和能量转换的角度,简述光合作用的实质。 技能目标 1.尝试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进行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 O中的氢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2.尝试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究H 2 情感目标 通过模仿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合作学习与探究,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成功的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实质,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四、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秉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按照学案实施流程和教师的引导,首先可通过自主阅读课本有关段落,简要寻找、梳理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知识要点,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深入理解、注重比较并学会归纳知识要点。 整个学习过程教师要注意方法的介绍、学情的关注和适时点拨。特别注重通过图解的认识、列表的比较,认清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化学反应发生的部位和条件等,让学生能够真正明确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中,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和伴随着的能量转换过程,以便从整体上认识、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全过程。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点知识整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重点知识整理(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一、呼吸作用过程 总反应式及物质转移: 2 三、细胞呼吸的能量变化 ★当CO 2释放总量最少时,生物呼吸作用最弱,最宜存放。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C 6H 12能量 O 2浓度 O 2浓度 CO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热能(内能)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

光与光合作用 一、“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滤纸条上色素分布 二、光合作用过程 总反应式: 物质转移(以生成葡萄糖为例): 四、专有名词辨析 1、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强度):真正的光合作用强度。 2、净光合作用速率(强度):表现光合作用速率,可直接测得。衡量量:O 2释放量、CO 2吸收量、有机物积累量。 3、呼吸作用速率:衡量量:O 2消耗量、CO 2产生量、有机物消耗量。 胡萝卜素:橙黄色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a :蓝绿色 b :黄绿色 叶绿体中的色素 叶绿素 (含量约占3/4) 类胡萝卜素 (含量约占1/4) 叶绿素a (蓝绿色) 叶绿素b (黄绿色) 胡萝卜素(橙黄色) 叶黄素(黄色) 含量 排 名: 1 2 3 主要吸收: 蓝紫光和红光 主要吸收: 蓝紫光 CO 2+H 2O (CH 2O)+O 2 光能 叶绿体

五、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1、光照强度、光质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2、CO 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3、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关系 (1)黑暗 (2)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 CO 2 吸收 (O 2CO 2 释放 (O 2 光照强度 CO 2放出CO 2 2 (3)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 (4)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 CO 2 2

4-2光合作用学案(学生)

第三章第三节、光合作用 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原理,并说出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②解释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③说明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德育目标 ①通过对光合作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绿色植物和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光合作用的过程,理解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过程比较。 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课时] 3课时 *********************************************************************************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二、光合色素与光能捕获 1、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叶绿体,是因为其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 和。其中酶分布于。色素的分布于:; 色素的作用:、、光能。 2、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类: 叶绿素a: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光 叶绿素b:色 ③色素种类 胡萝卜素:色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光 叶黄素:色 [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夏天绿油油的树叶到秋天会变黄? (2)叶绿体中色素的形成需哪些条件? [实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的概念: 植物通过,利用,把和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例题:下图是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请对图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 代表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 _。 (2)图中B 是________,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来自于______ __。 (3)图中C 是________,它被传递到叶绿体的________部位,用于________。 (4)图中D 是________,在叶绿体中合成D 所需的能量来自__ ______。 (5)图中E 是________; (6)图中F 是________,它是由CO 2和________结合后形成。 (7)图中H 是________,此阶段是在叶绿体的________上进行的;Ⅰ是________,此阶段是在叶绿体的________中进行的。 (8)由F 到J 称为______ __;由G 到F 称为__ ______。确切地说, J 代表____ ____。

光合作用导学案

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 1、定义: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 ,利用 能,把 和 转化成储存能量的 (如淀粉),并且释放出 的过程。 2、反应式: 3、实质: 有机物, 能量 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场所是细胞的 。 二: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天竺葵实验)(重难点) (一)目的要求:1、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 。 2、探究 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实验步骤: 1、暗处理:把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 2、遮光:将叶片的一部分用不透光的黑纸遮盖。目的是形成 变量是 。 3、照光:使植物充分进行 作用。 4、脱色:将叶片放在盛有 的烧杯中, 加热,使 溶于酒精中。叶片变成 色,酒精变成 色。 5、漂洗 6、染色:用 染色,以检验有无淀粉。 7、观察:不遮光部分 (变蓝/不变蓝)。因为进行了光合作用有 产生。遮光部分 。因为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就无 产生。 8、结论 (1)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物是 。 (2)光合作用需要的条件是 。 三、光合作用的意义:1、制造有机物 2、释放氧气 3、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绿色植物通过 ,吸收 释放 ,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所以我们要保护植被多植树造林。 四、农业上利用光合作用提高产量的措施 1、增加 强度 2、增加 浓度 3、 密植 + + 光 叶绿体

试一试: 1、傍晚森林适合跑步是因为进行了一整天的作用氧气充足。()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D吸收作用 2、在同一棵天竺葵上早、中、晚各取一片基本相同的叶子,进行光合作用验证试验。最后用碘液处理后,“蓝色”最深的是() A早上取的B中午取的C傍晚取的D无法判断 3、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和不可缺少的条件分别是() A 线粒体和光 B 叶绿体和光 C 线粒体和有机物 D 叶绿体和有机物 4、在农业上为保证农作物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应注意() A 作物要种密一些 B 作物要种稀一些 C 高矮作物要分开种 D 作物要合理密植 5、要提高温室蔬菜的产量,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 A 合理密植 B 白天提高室温,夜间降低室温 C 增加氧气浓度 D 适量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6、严重干旱可能造成作物颗粒无收,这表明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 A 光 B 水 C 二氧化碳 D 适宜温度 7、叶绿素形成的条件是() A 高温 B 光照 C 供氧 D 通风 8、遇碘变蓝是哪种物质的特性() A 脂肪 B 淀粉 C 糖类 D 无机盐 9、银边天竺葵的叶片光照后,脱去叶绿素,滴上碘液,会发现叶片() A 边缘不变蓝,其他部分变蓝 B 变蓝 C 边缘变蓝,其他部分不变蓝 D 不变蓝 10、在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A 吸收瓶内的空气 B 吸收瓶内的水分 C 吸收瓶内的二氧化碳 D 吸收瓶内的氧气 11、在检验光合作用产物的实验中,有一种气体能使快要熄灭的竹签重新燃烧,该气体是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空气 D 水蒸气 13、某兴趣小组进行“验证光合作用条件和产物”的实验:将银边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 夜后,用黑圆纸片将B处从两面遮盖(如图一),光照几小 时,摘下这片叶,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后取出,滴加碘液(如 图二)。请分析回答: (1)将银边天竺葵提前放在暗处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2)实验中,与C这一组对照的实验变量是叶绿体,而与C这一组对照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通过完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同时知道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最后,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 2、教材分析——地位、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初中生物课程又是承担这一重要任务的主要学科课程之一。“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单元中的“生态系统”,第二单元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了解作为消费者,赖以生存的食物能量归根结底来自绿色植物—生产者。 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打下理性知识的基础。本节课以光合作用中的一个经典实验——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有机物为载体,旨在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探究,建立光合作用的模型,掌握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选择实验材料等规则,进而能创造性地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领悟科学精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3、知识体系 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 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等有机物 光合作用的定义 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4、编写意图 本节从海尔蒙特的实验入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有机物从哪里来”,通过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使学生知道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大自然生产了有机物。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生物之一,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极为密切,还利用图片、表格、生动的文字创设发现解决问题的情境,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并完成探究活动,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获得科学方法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探究活动渗透对绿色植物的爱,激发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使教学内容的组织沿着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逐步展开。 5、教材分析——重点、难点

高中生物 必修1 光合作用 高三一轮复习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三单元之—光合作用 一、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 (一)叶绿体的结构模型. (二)相关知识 1、.叶绿体是真核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叶绿体由两层膜(内膜和外膜)包围而成,内部有许多基粒,基粒和基粒之间充满了基质。 3、每个基粒都有许多个类囊体构成,类囊体薄膜上含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色素以及光反应所需的酶,是光反应的场所。 4、基质中含有暗反应所需的酶,是进行暗反应的场所。 5、光合色素的相关知识。 (1)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及含量: 叶绿素a 叶绿素(3/4) 叶绿素b 叶绿体色素 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1/4) 叶黄素 (2)叶绿体色素的分布: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3)叶绿体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4种色素),转化光能(只有少量的叶绿素a把光能转为电能) (4)影响叶绿素合成的因素: ①光照:光是影响叶绿素合成的主要条件,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因而叶片发黄。(例如韭黄,蒜黄) ②温度:温度可影响与叶绿素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低温(秋末)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而使叶子变黄。 ③必需元素:叶绿素中含N、Mg等必需元素,缺乏N、Mg将导致叶绿素无法合成,叶变黄。另外,Fe是叶绿素合成过程中某些酶的辅助成分,缺Fe也将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叶变黄。

(5)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 ①叶绿体中的色素只吸收可见光,而对红外光和紫外光等不吸收。 ②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色素对绿光吸收最少。对其他波段的光并非不吸收,只是吸收量较少。 经过色素吸收后,光谱出现两条黑带。说明: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6)叶绿体色素的性质:易溶于酒精、丙酮和石油醚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叶绿素的性质不稳定,易被破坏,类胡萝卜素性质相对稳定。 (7)植物叶片的颜色与所含色素的关系: 正常绿色正常叶片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比例约为3∶1,且对绿光吸收最少,所以正常叶片总是呈现绿色 叶色变黄寒冷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类胡萝卜素较稳定,显示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叶子变黄 叶色变红秋天降温时,植物体为适应寒冷,体内积累了较多的可溶性糖,有利于形成红色的花青素,而叶绿素因寒冷逐渐降解,叶子呈现红色 6、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原理解读: ①色素的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可以用无水乙醇(或丙酮)作溶剂提取绿叶中的色素,而不能用水,因为叶绿体中的色素不能溶于水。 ②色素的分离原理:利用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溶解度大的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从而使各种色素分离。 (2)选材:应选取鲜嫩、颜色深绿的叶片,以保证含有较多的色素。 (3)过程:省略。 (4)结果分析:

植物的光合作用 学案

课题: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学案 【学习目标】 1、说明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2、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学习和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 3、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生物素养。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教学过程】 知识点1 1、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叶绿体。 2、叶绿体: ①形状: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②分布: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 (叶肉、幼茎皮层) ③结构:___层膜结构。 ___________上有色素,___________中含有与光合 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 ______、RNA。 思考:叶绿体哪些结构与光合作用相适应? 知识点2 :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年代科学家结论 1771 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79 英格豪斯只有在下只有绿叶才可以更新空气 1845 R.梅耶植物在光合作用时把转变成了储存起来 1864 萨克斯绿色叶片光合作用产生 1880 恩格尔曼由叶绿体释放出来,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1939 鲁宾卡门光合作用释放的来自 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光合产物中有机物的来自 光合作用的过程 (自然界最本质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学生活动1] 1、尝试概括光合作用的定义: 概念: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利用_____,把_______和转化成储存能量的______并释放出_____的过程。 [学生活动2] 2、尝试写出有氧呼吸的总的反应方程式: 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3] 阅读课本P103—P104:自学光合作用场所、过程、物质和能量变化。 (讨论:光合作用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小组合作完成学案) 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 ①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④_______ ⑤_______ ⑥_______ ⑦_______ ⑧_______ ⑨_______ 3、实质物质转化:;

光合作用导学案 公开课

第4节能量之源一一光与光合作用(第三课时) 课前案 【学习目标】 1、影响光合作用因素曲线含义分析 2、化能合成作用的原理 【学习重点、难点】 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 【课前自主预习】 预习要求:1、通读课本P104-P105,勾画重点。2、再读课本,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3、课前自主预习时间控制30分钟左右 一、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1、光合作用强度 ⑴概念:植物在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数量。 ⑵表示方法:测定一定时间内消耗或生成的数量来定量表示。 ⑶影响因素:光照强度、、H2O含量、温度等。 2、应用:控制和的高低,适当增加作物环境中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二、化能合成作用 1、概念:少数细菌利用体外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将CO2等无机物变成有机物。这些细菌属于(自养/异养型)生物,例如细菌 2、实例:硝化细菌能利用时所释放的化学能,将合成糖类。 3、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都能合成有机物,因此属于生物,而人、动物、真菌及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属于生物。 三、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比较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场所 原料 条件 联系 【课前预习自测】 1.对于栽种农作物要“正其行,通其风”的不正确解释是() A.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 B.有利于释放氧气,降低有机物消耗 C.有利于吸收较多的CO2,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D.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 2.光照强度和CO2浓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两个主要外界因素,下列图像是北方夏季一天中棉花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请指出正确的图解是( ) 3.下图曲线表示农田中Ⅰ昼夜温度变化;Ⅱ光照强度;Ⅲ植物吸收CO2的变化,请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Ⅲ曲线与时间轴交点c和e时,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 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相等。 B.a点的形成是由夜间的低温造成的 C.在从时间轴上的c点开始合成有机物,到e点有机物的合 成终止。 D.增大曲线Ⅲ与时间轴所围成的正面积措施包括提高光照强 度,CO2浓度和充足的水分供应 4、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相同之处是( ) A.都以太阳能作为能源 B.都需要环境中的物质氧化释放的能量 C.都可以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D.都是高等生物的代谢类型 5.右图表示三种植物叶片光合作用速度的日变化。请据图回答。 (1)光合作用速度与呼吸作用速度相等的时刻,a植物叶 片出现在,c植物叶片出现在。 (2)在6:0 0—8:00时之间,单位时间内吸收CO2最多 的是_________植物叶片。 (3)b植物叶片在晴天中午光照强烈时,光合作 用速度出现了低谷,这一现象被称为光合作用的“午休现 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c植物叶片一天内光合作用速度变化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图中结果推测,三种植物一天内有机物积累量多少 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一定的CO2浓度和适宜温度下,把某植物叶片置于5千勒克司(光合作用速度 44mgCO2/100cm2叶·小时)光照下14小时,其余时间置于黑暗中(呼吸作用速度 6.6mgCO2/100cm2叶·小时),则一天内该植物每25cm2叶片葡萄糖积累量为__________。 【预习感悟】:

(完整版)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人教版) 福安二中阮建英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光合作用是植物体最基本的新陈代谢,是生物界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来源。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奠定基础,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与光合作用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光合作用知识在全书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点,也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 本节教学设计意图沿着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高度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从物质和能量转变的角度去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掌握本节重点;同时希望通过对教材中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体会经典实验所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 ●对光合作用大体内容基本了解 ●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待于系统研究 ●对光合作用详细的过程有待深入探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2)描述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实验设计,学会控制自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生能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同时能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和探索中前进的。通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关系的分析,能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光合作用知识点

2019-2019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光合作用知识 点 光合作用是高考大题的必考考点,为了帮助考生复习,查字典生物网整理了光合作用知识点,请查看。 光合作用:发生范围(绿色植物)、场所(叶绿体)、能量来源(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和氧气)。 语句:1、光合作用的发现: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 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2、叶绿体的色素:①分布: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②色素的种类:高等植物叶绿体含有以下四种色素。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 ;B、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包括胡萝卜素和叶素

3、叶绿体的酶:分布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光反应阶段的酶)和叶绿体的基质中(暗反应阶段的酶)。 4、光合作用的过程:①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氢)b、A 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②暗反应阶段:a、CO2的固定:CO2+C52C3 b、C3化合物的还原:2C3+[H]+ATP(CH2O)+C5 5、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①场所:光反应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②条件:光反应需要光、叶绿素等色素、酶,暗反应需要许多有关的酶。③物质变化: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应发生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还原。 ④能量变化:光反应中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⑤联系:光反应产物[H]是暗反应中CO2的还原剂,ATP为暗反应的进行提供了能量,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为光反应形成ATP提供了原料。 6、光合作用的意义:①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②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③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7、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包括光照的强度、光照的时间长短)、二氧化碳浓度、温度(主要影响酶的作用)和水等。这些因素中任何一种的改变都将影响光合作用过程。如:在大棚蔬菜等植物栽种过程中,可采用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夜间适当降低温度(减少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方法,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再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不可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学案_苏教版_必修1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课题】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1、说出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2、举例说出主要的光合色素。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教学难点】实验过程及实验原理 【课堂导学】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1、1648年,范·海尔蒙特用定量的方法研究认为:植物生长所需养料主要 来自于______,而不是___________。 2、1771年,普利斯特莱通过实验分析得知植物生长需要吸收__________, 同时释放出_____________。 3、1779年,扬·英根豪斯认为植物需要__________才能制造出O2 4、1864年,萨克斯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确定叶片在光下能产生 ___________。 5、1940年,鲁宾和卡门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 的O2和糖类中的氢均来自_________。 6、1948年,卡尔文用____________标记的CO2进行示踪,发现CO2用于 合成______________等有机物。 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1、研磨菠菜叶片时,要加入少许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 5mL__________。 2、将选好的滤纸条剪去一端_____________,在距该端大约________处, 用铅笔画一条_____________。 3、画滤液细线时,需沿铅笔画的线_________________,在重复画时,需 将上一次画的滤液细线_________。 4、丙酮易_________,并有一定的毒性。因此盛有研磨液的试管口要用 _________塞紧。 5、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到_________。 三、光合色素与光能的捕获 1 2、光合色素对光的吸收 (1)光合作用中的主要色素是_______________。 (2)叶绿素主要吸收和利用_____________ _。

光合作用导学案

第五章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导学案 编写人:李丽丽 审核人:高一生物组 编写时间:2013-12-8 班级: 组号: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 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 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 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5. 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6.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1. 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 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难点:1. 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2.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学法指导】 预习课本,通过课本中的实验,学习色素的种类、含量及其作用。结合课本中几个资料,理解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通过对比学习,分清光合作用中光反应、暗反应的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及其之间的联系。 【知识链接】 1. 恩格尔曼实验的巧妙之处:①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好氧细菌可以确定释放氧气的部位。②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③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叶绿体上分为光照多和光照少的部位,相当于一组对照实验。④临时装片暴露在光下的实验再一次验证实验结果等等。 2. 自养生物指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或环境中的碳酸盐为碳素营养,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的一类生物。根据它们同化二氧化碳过程所需的能量来源不同,可分为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光能自养型生物细胞内含有光合色素,可将日光能转变为化学能,供给生命活动需要,除绿色植物外,还有少数细菌(如红硫细菌,绿硫细菌),蓝藻亦为光能自养型。 化能自养型生物通过氧化某些无机物获得能量,例如硝化细菌氧化氨(NH 3),硫化细菌氧化硫(S)或硫化氢(H 2S)获得能量。 异养生物指的是那些只能将外界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能量和碳的来源,将这些有机物摄入体内,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生物。如:营腐生活和寄生生活的真菌,大多数种类的细菌。 3. 生物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自养需氧型(绝大多数绿色植物,硝化细菌);自养厌氧型;异养需氧型(人类);异养厌氧型(乳酸菌,蛔虫);兼性厌氧型(酵母菌)。 4. 画滤液线的要求:要画的细、直、齐,防止色素带重叠而影响分离效果;画两三次,这样可以积累更多的色素,使分离后的色素带明显。 【学习过程】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 提取原理: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 中。 分离原理: 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 ,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 ;反之则慢。 2. 方法步骤: 称量,剪碎绿叶 研磨 过滤 收集滤液(棉塞封口的目的: ) 制备滤纸条(剪去两角的目的: ) 加入SiO 2的目的: 加入CaCO 3的目的: 加入无水乙醇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