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从“教堂”成为“学堂”

让课堂从“教堂”成为“学堂”
让课堂从“教堂”成为“学堂”

让课堂从“教堂”成为“学堂”

——以《科学》为例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科学知识是“显性”的,可以通过知识与技能目标加以明确,而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是“隐性”的,往往会隐藏在科学知识的背后,需要教师通加以挖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将知识通过讲述的方法告知学生,通过练习的方式加以强化,最后达到熟练的程度。学生此时只是被动而机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内容,因此,学生掌握的知识其实并不牢靠,对知识的逻辑形式(知识是怎么来的)以及价值意义(知识有什么作用)也是一无所知。事实上,具体的知识仅仅是一种符号表征,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性目标,教师想要学生深刻而熟练的掌握知识,则必须以科学探究为载体,让学生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渗透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养成科学态度,实现科学素养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从科学现象走向科学知识,由科学知识走向科学素养。因此,教师要深入贯彻《意见》中关于“科学素养”的相关要求,必须将“科学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坚持新课改所提出的“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而完成课堂教学的转型,并做好如下几点:一、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体验

所谓“体验”,就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体验式的教学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即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即亲身参与实验和活动的动态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手段;内心体验则是建立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灵魂。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并不能形式化的开展学生活动,而是要让在深刻的行为体验后,明白学习的意义,达到深刻理解的程度。

例如,教师在实施《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课时“细胞、生长和分化”教学时,教材旨在通过利用橡皮泥模拟青蛙受精卵的实验,即利用橡皮泥一分为二来模拟“细胞分裂”;利用适当增加橡皮泥来模拟“细胞生长”的过程。然而,教材的活动并没有延续性,教材之后又通过一幅插图让学生明白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关系:细胞先进行分裂,然后同时进行生长和分化。然而,从课后的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并没有通过插图真正领悟其实质的内涵,其原因在于学生的体验并不深刻,读图的教学活动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要让学生有更为深刻的体验,必须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加以改良。首先,活动应该有延续性,对橡皮泥进行反复的利用;然后,活动应该服务于教学目标,起到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最后,活动不应该停留在模拟活动的层次上,而应该以探究活动的形式出现。笔者于是做出了以下尝试:

师:由受精卵发育成为动物个体,应该是细胞分裂、分化、生长共同作用的结果,同学们可以用橡皮泥来模拟这个过程吗?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也有共性的特点,就是都是先将橡皮泥进行“分裂”。但是,学生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同学认为应该先添加橡皮泥,然后在用橡皮泥捏出不同类型的

如何让“课堂”成为“学堂”-文档

如何让“课堂”成为“学堂” 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而是以组织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之后让学生尽可能地自己做、自己学。的确,每个学科都需要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本身已不再是最重要的,取而代之的是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走出师本课堂,构建生本学堂呢?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 对于信息技术来说,知识更新得更快,要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当学生踏上社会,真正需要将所学的技能运用时,会发现在课堂上所学的软件已经被新的版本、新的软件所代替,甚至许多知识已经被淘汰了。学生需要具备自学能力来应对知识的更新。 以下场景经常在以前的课堂上演: 场景一:一学生开机后,发现电脑没有正常进入windows 操作系统,屏幕上出现的是黑屏白字,提示信息是“ keyboard error or no keyboard present ”。其实,这个英文句子很多学生都看得懂,但都没有看,直接就报告:“教师,我电脑开不了。” 场景二:课堂上,一些学生一遇到操作困难,不看书上的操

作步骤,没有自己解决的意识,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举手问教师。 从上面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学生没有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通常要经过一个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般来说在初始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比较薄弱,只是为 了解决某些具体的实际问题而学习。但是这个时候,教师如果只 追求最终的成效,直接手把手地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有 依赖性和惰性。场景一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读一下屏幕上 的提示信息,鼓励学生自己尝试着解决这个开机故障。场景二中,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通过哪些途径解决这个困难,如果还是没解决,就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当学生学习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提供多种自学的途径,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当然,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受学生自身条件、学习环境、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要想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同时做好学生、教师和学校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二、营造和谐的学堂氛围 一位教育学者曾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 氛,使学习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生本教育的目的就是’激扬生命而不是’控制生命’。”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和谐的环境里,学生的学习会很愉快,学习的效率也会很高。相反,如果教师过于威严,则学生心情受到压抑,课堂纪

如何安排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如何安排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什么是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在单位时间(40分钟)内,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学的付出与“达标”的效果的比。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方向问题,这个方向就是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就是在规定的时间之内,通过教材提供的范例和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及学生的语文实践,去实现《课标》要求的过程。因此树立并强化目标意识至关重要。漠视或偏离目标就会对课堂教学效率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我准备的中心发言就是,强化目标意识,优化导读结构。 一、增强目标意识 目标意识包括目标的认定和教学行为的指向。教学目标的认定可以为教学行为指示方向,也可为教学行为的控制提供依据。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任何积极的教学行为、任何有序的教学结构、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任何高超的教学艺术都将失去意义。所以,教学行为是要受教学目标制约的。增强目标意识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行为受到应有的制约,不至于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算到哪里。我认为,增强目标意识要把握住三点:确定目标力求正确、把握目标力求全面、达成目标力求整合。 首先,我来谈第一点确定目标力求正确。

如教学《田忌赛马》,许多教师都把教学着力点用在两次赛马的不同上——第一次怎样赛,第二次怎样赛,两次赛马的结果等。因为担心学生不理解所以采用了各种方法引导:有的用图示法、有的用课件,有的灵机一动用扑克牌模仿比赛的出场顺序。还设想如果齐威王也和田忌一样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将会怎样,于是又来了一番演练。整节课就这样操练和表演,学生觉得有趣,玩得轻松,课堂气氛也十分热烈。这样的教学效益到底如何呢?课文写的两次赛马的文句浅显易懂,并非重点难点,只要学生去读就能理解。教师花时间花精力显然没有效益,这就是教学目标导向发生了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咱们的教学参考书——《田忌赛马》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这样界定的: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田忌、孙膑、疑惑、讥讽、轻蔑、目瞪口呆、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4、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的出场顺序的不同,结果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领悟科学的思想方法对于成功的意义。

浅论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论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响水县八墩小学解卫萍 【论文摘要】本文从目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现状着手,阐述了提高小学课堂效率的方法: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重视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充分了解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级社会各界关注农村的厌学儿童,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课堂教学;双边活动;构建和谐 【正文】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解读教材是基础,要注意吃透新课程理念,领会教材意图;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包括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一、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注意活用教材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重视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1、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

结合音乐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进行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

结合音乐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进行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的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鉴赏、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启迪学生智慧,陶冶高尚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音乐课是学生喜欢的课程之一,如何让学生真正喜欢音乐、喜欢音乐课,首先要弄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因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密切相关。面对新课标的特点,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首先我们先要知道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怎样的课堂是有效的?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组织音乐课堂教学,把对音乐悟性不同的学生引进艺术殿堂,是搞好音乐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 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不断探索并尝试寻找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愉快的音乐课堂。反思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如教师辛苦备课,学生却对内容不感兴趣,不知道听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听;教学内容随意性比较大,课堂教学目标难以顺利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等等,面对这些常见问题,该如何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整合教材内容,用好、用活教材 教材是构成教学的重要要素之一,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和主要对象。要想上好课,就必须立足于教材,研读教材,做好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并适度整合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增删、置换、重构、组合,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做教材的“奴隶”。上课并非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和直接意义上的“教教材”,相反要揣摩编者的意图,并结合新教材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本着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灵活掌握教学目标,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即“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如《音乐鉴赏》,它的单元教学内容比较丰满,曲目涉及面广,数量多,在中外结合、古今结合的同时,还选择了一些现代气息较强的曲目。另外,还有意识地加强了广东地方音乐的曲目以突出地方性教学。那么在备课内容的选择上就应该有所取舍,不能贪多,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性欣赏,而应该分析编

把“讲堂”变成“学堂”

把“讲堂”变成“学堂” 案例背景: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学要立足文本,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前,大多数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特别是对即时作文更是感到头疼,作文课上讲过的方法都在那时烟消云散,只是头脑中千遍万遍的念着作文题目,而无从下手。看着他们木木的表情,我也感到了他们心中的无奈。鉴于这种情况我想让语文课不再只是有兴高采烈的讨论和枯燥乏味的速记,决定以讲促练,趁热打铁,让学生能迅速的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根据所学方法,充实记叙的内容、增进写作的兴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景是儿童心里的景,情是儿童心里的情”,字里行间洋溢着鲁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依恋与向往。教学重点应放在描写“百草园”部分,重中之重是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此部分的景物描写,并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让学生边学,边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情境体验”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想象,并以动手实践,写作训练等形式,努力创设学生积极学习的空间和氛围,真正把“讲堂”变成“学堂”,让学生不再为写作而头疼。 案例描述: 已经是第二次教授这篇课文了,第一次教的时候是旧教材,只是讲了百草园的故事,也就泛泛而讲,抓住重点字词,体会感情。现在学完了新课标,怎样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并且能在学习中真正的体会乐趣呢?我决定让学生自己品味其中的奥妙,也让学生知道:语文课文并不是记记笔记就可以了,也让学生掌握这样的方法,研读文本,发现文本中的奥秘。 速读课文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作者回忆描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童年生活,大家觉得哪部分最有趣、最值得留恋?理由是什么?”学生回答: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大家能给你的乐园加一个小标题么?很多同学做出了精彩的回答:有的说《我的乐园——百草园》,有的说《童年的乐园》,还有的说《童年趣事》《绿色童年》等等,我发现学生的“热身运动”已经有效果了,便抛出了第一块砖:请你给大家讲述一下童年的乐园的样子。 生1:“老师,我认为在百草园中有很多小伙伴陪着他,你看,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还有会弹琴的蟋蟀,多有趣啊,在夏夜肯定要开音乐会了。” 生2:“我觉得是一幅漂亮的水彩画,你看,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高大的皂荚树……” 此时,我看见有的学生在随着同学的描述点头、微笑,仿佛他们也置身于多彩的百草园中。 “同学们认为刚才两名同学说的好不好啊?”“好!”那我们看看这幅图片(展示百草园的图片),刚才大家在议论图片上的景物不怎么好看,为什么作者能把这样看似平常的事物写得那样栩栩如生呢?(文中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学生总结:作者在写的时候运用了很多的形容词,例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还有动词长吟、伏、窜、低唱、弹琴等等。 师问:那作者为什么会写得如此生动呢? 生答:因为他观察得很仔细,抓住了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细节。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让课堂从“教堂”成为“学堂”

让课堂从“教堂”成为“学堂” ——以《科学》为例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科学知识是“显性”的,可以通过知识与技能目标加以明确,而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是“隐性”的,往往会隐藏在科学知识的背后,需要教师通加以挖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将知识通过讲述的方法告知学生,通过练习的方式加以强化,最后达到熟练的程度。学生此时只是被动而机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内容,因此,学生掌握的知识其实并不牢靠,对知识的逻辑形式(知识是怎么来的)以及价值意义(知识有什么作用)也是一无所知。事实上,具体的知识仅仅是一种符号表征,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性目标,教师想要学生深刻而熟练的掌握知识,则必须以科学探究为载体,让学生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渗透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养成科学态度,实现科学素养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从科学现象走向科学知识,由科学知识走向科学素养。因此,教师要深入贯彻《意见》中关于“科学素养”的相关要求,必须将“科学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坚持新课改所提出的“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而完成课堂教学的转型,并做好如下几点:一、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体验 所谓“体验”,就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体验式的教学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即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即亲身参与实验和活动的动态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手段;内心体验则是建立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灵魂。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并不能形式化的开展学生活动,而是要让在深刻的行为体验后,明白学习的意义,达到深刻理解的程度。 例如,教师在实施《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课时“细胞、生长和分化”教学时,教材旨在通过利用橡皮泥模拟青蛙受精卵的实验,即利用橡皮泥一分为二来模拟“细胞分裂”;利用适当增加橡皮泥来模拟“细胞生长”的过程。然而,教材的活动并没有延续性,教材之后又通过一幅插图让学生明白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关系:细胞先进行分裂,然后同时进行生长和分化。然而,从课后的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并没有通过插图真正领悟其实质的内涵,其原因在于学生的体验并不深刻,读图的教学活动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要让学生有更为深刻的体验,必须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加以改良。首先,活动应该有延续性,对橡皮泥进行反复的利用;然后,活动应该服务于教学目标,起到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最后,活动不应该停留在模拟活动的层次上,而应该以探究活动的形式出现。笔者于是做出了以下尝试: 师:由受精卵发育成为动物个体,应该是细胞分裂、分化、生长共同作用的结果,同学们可以用橡皮泥来模拟这个过程吗?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也有共性的特点,就是都是先将橡皮泥进行“分裂”。但是,学生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同学认为应该先添加橡皮泥,然后在用橡皮泥捏出不同类型的

如何进行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

专题研究: 如何进行更有效的课堂教学? 什么是课堂?,作为学生我们实在是太熟悉了,有人说:一个教师一生中要上12000多节课。有人会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或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这些说法并不错,但我认为课堂的本质应该是,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那么如何进行更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我做了以下简单的研究。 一.运用普通话,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 普通话讲的好是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的关键。以前我并没有这么觉得,直到我听了几堂课后,我才真正的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几位老师的课堂设计都是精彩的,但是明显普通话讲的好的老师课堂让人觉得更加动听。优美、富有激情的普通话, 在教学中能开启学生的智力, 激发学生的情感。美妙的发音,和谐的音调,像是一首动听的歌,让人如痴如醉。 所以,一堂成功的优质课,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整个教学的双边活动中至始至终都是普通话。著名小语专家萃乃珍同志说:“课堂教学一定要把普通话移植到校的每一花朵上,使他们的普通话生根、开花。可见,普通话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奠基石,我们必须重视普通话教学。 二.确立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是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主体地位是指学生在学习(教师教学) 过程中是主体而不是客体,他们的学习应该是在自己积极的情感、态度、兴趣、意念支配下主体的积极主动地参与过程,而非被动、强迫、甚至盲目应付,处于附属的和被支配的地位。 在我看来,衡量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以真正落实,本质上并不表现为学生形式上参与的程度,不在于课堂教学的气氛是否活跃,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情感积极的程度、学习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而很多时候我们都走向了误区。 1以活跃的课堂气氛张扬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主体地位的落实,事实上掩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形式而轻实质。 2 以少数尖子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掩盖和牺牲大多数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重少数轻多数,主体参与的广度不够。 3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丧失主导性。即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放弃对教学的组织和控制,极度淡化教师作为主导所承

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谈课堂有效教学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从“教学”定义演变来看: ●在古代,无论中外,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在完善自身,教与学密不可分,很自然地相长统一。 ●到了近代,随着社会文化、学校教育性质以及学生学习要求的变化,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教育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思想,主张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同的任务和行为,教与学被分别对待,更加强调教科书,强调教师如何教(“三中心”)。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世界经济、政治与文化发生了迅速变化,人们对教学的认识也在变化。教学研究更多与心理学结合起来,教学重心开始偏向学,如学习规律、学习心理,因而教与学的内在关系逐渐被全面认识。 ●今天的教学理论中,教学的视野更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自我调控以及具有社会责任感等等,人们对教学内涵的认识也更为丰富和完整。 教师之间经常谈论的教学话题 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一个问题解决。 课堂教学的性质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孟子:“教亦多术矣”。 《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一、低效教学的表现 1、三维目标的割裂 2、教学内容的泛化 一个学生的日记 学了多年的化学,但还是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化学?事实上,真正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工作的人并不多。我们一天到晚学化学,对生活中一些很常见的现象却不能利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有人说化学能训练思维,而我以为这是数学学科的职责;有人说学化学是为了体验科学探索精神,可是现实中,我们有多少机会能获得这样的体验?我只知道一天到晚做题目,而且题目越来越古怪,有的类似脑筋急转弯:不是你不聪明,只是你没往出题人的角度去想。所谓的高分,只是将所有的题目都做一遍,并且都记住了而已。谈到化学我更多地会想到污染、酸雨、毒气泄漏、毒奶粉……唉!化学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学化学究竟为了什么? 学科教学价值取向; 奠定科学素养基础 提供独特的认识物质世界的视角 完善理性思维的结构 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1)微粒观2)元素观(3)结构决定性质(4)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中心问题(5)任何物质对于人类来说都有两面性(6)正视化学品和传统化学过程对于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积极治理污染的同时,努力发展绿色化学 一、低效教学的表现 1、三维目标的割裂 2、教学内容的泛化 3、教学活动的外化 4、教学层次的低下 5、预设与生成的冲突 教学策略在教学系统中的位置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

一切以学生为主,让课堂变学堂

一切以学生为主,让课堂变学堂 【摘要】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是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新课改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得出的一些方法和心得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学生教师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以及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激烈,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更好的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更准确的运用计算机的基础操作,如何培养同学们的良好的信息素养,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这里,我想根据我校部分年段同学的学习特点,浅谈一下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点感受。 一、引发好奇,激发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学习的兴趣并不困难,因为有条件家庭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对它已经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使是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对未知事物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机房里总表现的跃跃欲试。但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信息

技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 1、创设游戏,主动学习。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2、情境导入,学习积极。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

彰显亮点 突破难点 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彰显亮点突破难点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清水九年制学校“336”课堂教学改革阶段总结 一年来,我校以王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以紧迫的使命感、满腔的热情、科学的态度,决定从提高课堂效益入手,以“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取缔长期以来的“满堂灌”现象,提出“把时间还给学生,向课堂要质量”的口号,制定了实施有效课堂的“336”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在五、八年级全面实施课堂改革试验。我校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试验已经历了2个学期,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风和学风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师生精神面貌大变样,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现将一年来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如下: 一、“336”课改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今年2月,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为副组长,以校委会成员、教研组长为成员组成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改的决策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课堂教学改革、课改评价、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各小组各自明确职能,有效发挥课改的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反馈、评估功能,为课改实验提供了组织保障,确保了课改实验的顺利开展。 二是明确课改的指导思想、目标。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学为主,以导为辅,促进全体学生成长。课堂教学改革的

目标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成为和谐而充满活力的学习主体,人人想学、会学、学会,达到共同进步。 三是构建课堂改革的基本模式—“336”课堂模式。经过课改领导小组的问卷调研、反复讨论、学习借鉴,充分征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确定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336”课堂模式。“336”教学模式中第一个3是“三个生成性”,即知课堂中要有知识性的生成、学生个性的生成、学生素养的生成;第二个3是课堂中要体现“三动”,即主动(自主学习)、互动(全员互动学习)、能动(创新学习、探究学习);6是“六个学习环节”,即课前预习、依标自学、互动交流、小组展示,质疑探究、达标检测。 二、实施“336”课改的策略 1、循序渐进,“摸石头过河”。我校采取先从五、八年级开始探索和完善“336”课堂模式,逐步向各年级推进。要求参与课改的教师先“入格”(即熟悉“336”模式的结构和步骤并能按此模式进行新授课课堂教学),然后逐步从内容上和形式上完善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新授课“336”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逐步迈向改革讲评课、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形成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2、学习借鉴,培训教师。“336”课堂模式是我校实施课改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开始时,有很多教师都会存在诸多疑虑和

变“讲堂”为“学堂”

变“讲堂”为“学堂” ——建设“少教多学”高效课堂的尝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使学生可以多学。”这种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愿望,构建高效课堂模式,是历代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这种目标的追求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教学效益。这种“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与语文新课程理念是一拍即合的。那么,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来打造高效课堂呢? 我认为,总体来说,就是变“讲堂”为“学堂”,在学的过程中主要是激励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 一、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 1、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质疑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不懈的追寻与探究。这是学生学习语文主题地位得到尊重的一个重要标尺,也是学生学习语文是否真正开始的

一个重要标志。在语文教学中,当质疑得到重视和保证,学生的个性就会在问题的引导下得到各取所需的发展,从而形成无数个“独自精彩”的个体。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语文教学中,我坚持“质疑优先”的教学原则,学生在学习中一有疑问提出,我会根据学生的疑问去进行教学,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满足学生追寻探究的求知欲望。学生有了质疑的自由,学习的热情就会调动起来。 3、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学会创新。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实践证明: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会受益无穷。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4、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小组学习作为课前自主学习与课堂全班

浅谈“讲堂”变“学堂”

浅谈“讲堂”变“学堂” 发表时间:2009-03-27T14:27:12.420Z 来源:《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王锋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求知中学[导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而,有必要把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 【关键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堂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125-01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要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要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新时代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要把原来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使原来的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新课程标准要求实施和学习已过了几年,但现在还有许多教师不放心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交流探索的能力,上课还是以教师的讲为主,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方法,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不到较好的帮助,教师的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充分利用数学新教材中的“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尝试与交流”、“思考与探索”等,让学生在课堂上作为“主演”,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要把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变为学生学习的“学堂”。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彻底转变观念,课堂上要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首先摒弃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思想,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做学生的朋友,给学生一种亲近感。“亲其师而信其道”。我们知道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在渊博的知识,而且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学生比较情绪化,他们只有爱老师,才会爱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营造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觉得课堂气氛很宽松,教师的面孔很亲切,所以学习起来就会很愉快。有了亲切感,就有了兴趣,有了兴趣就能对学习产生一种爱,那么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参与本学科的学习活动,认真思考问题,积极探寻结果,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共同研究,与学生的关系自然和谐融洽,学生自然就会对所学科目感兴趣,就能够加速提高这一学科的成绩。 二、备课把“教案”改成“学案”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学习内涵的三大要素。对学习的热爱,对探究的痴迷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性条件,把备教案改成备学案,学案就要紧紧围绕学生在课堂上怎样更好地学习而备,要围绕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学生自主探索,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合作交流而备。根据成功教育教学的策略,要“低”、“小”、“多”、“快”。“低”就是要低起点,几乎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大部分问题。“小”就是小步子,新旧知识之间的跨度要小,让他们充分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在自身的进步中体验成功的愉悦,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多”就是让学生多参与活动,手脑并用,互相协作,合作交流,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过紧安排,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快”就要及时反馈。在反馈中,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积极的评价方式,由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如果受到积极地鼓励与肯定,就会心情开朗,充满自信;受到批评、惩罚就会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使学习更加困难。因此,在反馈中,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会有效改变学生自我认识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会出现学生发展状况比预见的更好。 三、把“讲堂”变为“学堂”,在开放的“学堂”上学生是“主演”。在课堂上,教师不仅是导演,学生是主演的关系,而且是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相处的关系。这样学生在一个民主开放的“学堂”上,他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他们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解放,他们就会积极展现他们的学习激情,积极展现他们的个人才能,学生们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积极性会有很大的提高。对于“学堂”上出现的较复杂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给予结果,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用自己的观点展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还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在分组协作基础上进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还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展示他们的学习内容,展示他们对复杂内容的理解等,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展示中不难使他们掌握知识,并且达到了拓展提高。教师要对学生积极评价,由于教师的权威作用,如果是消极的评价与态度,如动辄批评、漠不关心等,会有意无意地通过言行传递给学生,这便成为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参照物。学生会因此改变对自我的认知,降低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认为反正自己的学习能力差,努力与否都不会取得好成绩,于是自我放弃和逃避,因此奖赏是提高学生自信心、矫治失助的有效方法,最重要的奖赏莫过于来自教师的鼓励和赞许,而不仅是物质奖励。奖赏的程度要与学生的付出努力相一致。 在“学堂”上教师让学生充分展示学生的积极性,但不要让学生漫无目的、放任自流地学习。要紧紧围绕“学案”的要求去表现,要培养学生的紧张感,紧迫感,这就要培养学生在“学堂”上有高效率、快节奏地学习,在紧张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高效率地学习,当然不是不予足够的时间思考学习。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平等竞争、辩论中,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等。

课堂要由讲堂变为学堂

课堂要由“讲堂”变成“学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的讲堂”,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观能动性、个性化学习需求等往往被忽略。运用“学导相融自主愉悦”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由“讲堂”变为“学堂” “学导相融自主愉悦”的教学模式,是“双自主”模式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制约教学质量的瓶颈。 “学导相融自主愉悦”的教学模式,就是以学习能力培养为课堂教学落脚点,在教学中赋予学生独立思考、个性理解、自由表达的机会,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以课堂成就学生梦想,真正培养学生“合格+特长”,实现“以人为本”。 “学导相融自主愉悦”教学模式立足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学导相融自主愉悦”教学基本模式是:目标定向——小组讨论——学生展示——总结提升——拓展练习。目标定向就是以新课标为基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小组讨论就是按照“座位相近、组内异质”的原则成立“学习共同体”,以质辩、研讨方式分析、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展示就是各“学习共同体”多样化展示学习成果,在更高层面相互交流、借鉴、共享;总结提升就是由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成果进行集中点评,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完善知识体系;拓展练习就是由教师设计变式训练,引导学生迁移知识、掌握方法、发散思维、形成技能。 “学导相融自主愉悦”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生为本,激趣探究,先学后导,愿学乐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角色、课型相应地发生变化。教师角色转型为问题发现者、学习活动设计者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服务者,学生学习方式变化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角色转变为课前主动学习者、课中体验学习者和课后回归学习者,教学范式由“知识传授型”转向“知识建构型”,学生调动认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能力,进行主动建构知识的高效学习。 学在导前,以导促学,导学案成为“学导相融自主愉悦”教学模式的重要载体。其重点在导学、导思、导练。导学案编写程序为“编制初稿——集体讨论——展示交流——补充完善——超前印发”,基本流程为:精编学案——以案自学——信息反馈——展示目标——组织讨论——精讲点拨、当堂达标——扣标整合、课后巩固与提升。 在“学导相融自主愉悦”教学模式下,“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互动点拨”成为课堂常态,课堂由“讲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学堂”,真正实现了愉悦、高效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问题的解决,始于确定目标,成于小组讨论,明确于教师的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尽在其中。课堂中,教师的心思主要用在两处:一是针对教材中存在的不同层次的问题作出解决方式的划分,以有效调动个体和集体两个积极性;二是学生在充分的小组讨论中基本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引导落实正确的解答。

如何使课堂教学有效

如何使课堂教学有效 三星初中李玉梅 新一轮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几年,对这场改革的看法褒贬不一,特别是目前,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教师,都从“狂热”进入了冷静反思阶段,尤其对课堂教学这一块,正在不断追求“有效课堂教学”。那么相对“有效”而言自然也就是对目前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结合教学实践,就本人个人以为,教学的低效通常源自两个方面:首先是认识层面的问题,包括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等,这是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其次是课堂实施的低效运作,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或者“预设味”过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或者一切以学生为重,课堂过分围着学生打转,淡化了教学的内容、目标。这些都是我们在追求有效课堂过程中所应竭力避免的。那么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又应怎么操作或是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认识层面上的追求: 1、对教材的解读要深刻。有关这方面的做法其实就是我们平常备课中常谈到的对教材的分析、理解。要注意的是我们一直倡导的“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名师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很简单,而平庸的教师却会把简单的课越上越复杂,原因就在这里。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对学生的把握要到位。课前准备,我们常说要备教材,还得备学生。解读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这一点很多老师都能注意到。但一堂课下来、一个教学内容的安排对于全班学生来说,有哪些学生基本不用引导就能掌握,换言之能自学会了;哪些学生得在教师的点拨中才能领会;哪些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或是重点关注下才能达成目标的,这些我们教师课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的课堂才能有的放矢,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开展。 3、对目标的定位要准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目标的制订。我们说教学目标要兼顾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等不同方面。如果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很虚无缥缈的,好像并不是能在一节课中完全一下子体现出来、完成得了,那么对于量化的知识技能目标呢,本人认为它的制订必须要具体确实可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中有目标,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或参照物,观照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 二、课堂实施——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 有效的课堂最终还是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得以实现,那么如何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呢?我们说现在的课堂基本是由“创设情境”引入,然后进入“学习活动”。 1、对于“情境”的创设。谈到这一点我们马上会想到“生活情境”“童话情境”等。数学来源于生活,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创设绚丽多彩、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高年级则采用现实生活情境。应该注意的是“情境”应该突出的是能使儿童产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的情境,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才能有机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如果说“问题情境”回应了这一要求,那么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问题”可以来自数学系统外部,即现实生活;当然也可以来自数学知识内部,通俗地说也就是数学知识间的联系。翻看了一下我们这一套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很多年级的第一单元都是计算题教学。在教学计算时,本人就很少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更多时候则是通过对复习算式中某些数的改变,既揭示新知,又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挑战自我的热情,从而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到新的数学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来,效果也很好,而且节省时间,真正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效益。 2、作为对课堂教学最直接的规划,我们在考虑好教学目标确立、教学情境创设的同时,更要考虑的是: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简单地讲就是40分钟)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计划付诸实施——数学学习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诚然“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比比皆是,很多教师在操作中也能注意到运用的火候,数学课堂不要过分追求“观赏价值”,但对这句话的理解更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并不表示完全不要,换句话说:适度的模仿与记忆仍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科学、审慎地反思传统教学中的方法、理念,并以一种传承、扬弃的理性态度对待它们,在有效课堂教学中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如何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王延文

如何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新课标背景下的思考 【内容提要】: 新课标的实施引起了教师们在自己多年的教学生涯一次大变革,也带来一定的畏惧与困惑。新老教材的差异必须要求老师特别处理,不能千篇一律,要有自己的再创造思想穿插其中;课堂上教学也有原来的教例题变成了教学生思考的方法,与教师一起实践做数学,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随之变化最大的是教师的角色由“教”转为“导”者,是和学生平等、共同学习;在学生自身的学习方式上讲究小组合作交流,积极主动参与消化知识,加深理解知识;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多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具,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目的。总之,新课标的小学数学课堂效果的提高,从几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关系,需协调,补充,和谐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角色转变和谐有效活动体验 合作交流艺术化提问 《数学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学改革的浪潮。它全面推广新的观念,新的教材,新的教法,带来的是新的课堂,新的学法等。传统的数学教师也随之成了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由传统的以讲授为主导的数学课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索、体验、引导发现的教学。数学课程核心也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强调既突出学生的未来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现实生活,更主要的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数学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一、在教学中转变角色,使课堂和谐有效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韩愈的《师说》中一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形象的名典。新课标下的现代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绝对权威,不再是居高临下地与学生同居一室学习。而是摇身一变,扮演着学生活动组织引导者,共同学习者等角色。在适当的时候,适时去点拨、引导那些由疑问的学生,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新课标下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和谐关系,要求教师弯下腰面,对学生的教也是共同探讨。因此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认识数学活动,在必要时给予引导。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但不只是简单的模仿。《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是“以人为本”,允许学生以不同速度学习数学,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每一个数学教师要确立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师扮演学习者的角色去体验数学学习,从学习者的立场随时了解学生的思考情况,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加以针对性引导,进而引发学生“学会向数学知识提问”,“学会向数学问题解决提问”。只有这样,具有创新的数学教师眼中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是活生生的个体,应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在《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学中,在新课开始就抛出一个例题:32×13=?未做任何铺垫准备,直接让学生着手独立思考、尝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