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

第一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
第一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钾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小于钠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故钾的活泼性强于钠

B.因同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故第一电离能必依次增大

C.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 s2n p6(当只有K层时为1s2)的原子,第一电离能较大

D.对于同一元素而言,原子的电离能:I1

解析:第一电离能越小,表明该元素原子越易失去电子,活泼性越强,A项正确;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第一电离能一般来说依次增大,但有反常,如第一电离能:N>O、Mg>Al,B项错误;C项所述元素为零族元素,性质稳定,第一电离能都较大。

答案:B

2.如图表示前20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和气态原子失去核外第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的变化关系,其中A、B、C各点表示的元素是()

A.N、S、P B.F、Cl、O

C.He、Ne、Ar D.Si、C、B

解析:稀有气体的原子结构为稳定结构,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能量是同周期元素中最高的,故A、B、C分别代表He、Ne、Ar。

答案:C

3.下列不属于元素电负性的应用的是()

A.判断一种元素是金属还是非金属

B.判断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

C.判断化学键类型

D.判断单质的熔沸点

解析:本题是对元素电负性的应用的考查。利用电负性可以判断:①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②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是正还是负;③化学键类型等,但不能判断单质的熔沸点高低。

答案:D

4.钡的核外电子排布为[Xe]6s2,下列关于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其电负性比Cs大

B.位于第六周期ⅡA族

C.能与冷水反应放出氢气

D.第一电离能比Cs小

解析:Cs是最活泼的金属,第一电离能比钡的小。

答案:D

5.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 A2+、b B+、c C3-、d 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B>C>D

B.原子序数:d>c>b>a

C.离子半径:C3->D->B+>A2+

D.元素的第一电离能:A>B>D>C

解析:本题既可以用相关规律判断,又可以用具体元素进行判断。方法一:A、B、C、

D四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为。由此得出A、B、C、D 的原子半径大小为B>A>C>D,A选项错误;它们的原子序数大小顺序为a>b>d>c,B 选项错误;依据“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的规律来判断,C选项正确;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关系为D>C>A>B,D选项错误。方法二:找出相应的元素符号,如12Mg2+、11Na+、7N3-、9F-,可迅速做出判断。

答案:C

6.某元素X的逐级电离能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元素可能为+4价

B.X可能为非金属元素

C.X为第五周期元素

D.X与氯气反应时最可能生成的阳离子为X3+

解析:根据电离能图知,第三电离能和第四电离能之间的差距最大,所以该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属于ⅢA族元素,据此分析解答。

答案:D

7.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一定错误的是()

A.第一电离能Y小于X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 m Y强于H n X

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X对应的酸酸性强于Y的

D.X和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

解析:不能根据电负性的大小判断第一电离能大小,例如电负性S>P,但第一电离能

SS,第一电离能也是Cl>S,故A项不能确定正误;电负性X>Y,氢化物稳定性H m Y弱于H n X,则B项错误;X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于Y的,C项正确;电负性值大的元素吸引电子能力强,在化合物中显负价,电负性值小的显正价,D项正确。

答案:B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同族元素在性质上的相似性,取决于原子价电子排布的相似性

B.电离能越小,表示气态时该原子越容易失电子

C.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

D.电负性大的元素呈现正价,电负性小的元素易呈现负价

解析:元素原子的电负性越大,对键合电子吸引力越强,故在化合物中,电负性大的元素易呈现负价,电负性小的元素易呈现正价。

答案:D

9.具有下列电子层结构的原子,其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①3p能级上只有一对成对电子的原子

②外围电子构型为3s23p6的原子

③其3p轨道为半满的原子

④正三价的阳离子与氖相同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D.②④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同周期元素第一电离能的递变规律。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在总体上呈现从小到大的周期性变化。上述结构的原子都是第三周期元素。②是稀有气体,其第一电离能最大,①是硫原子,③是磷原子,④是铝原子。根据规律得铝的第一电离能最小,硫的核电荷数虽然比磷大1,但磷原子3p轨道是半充满,比较稳定,故磷的第一电离能大于硫。

答案:C

10.已知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中的离子W3+、X+、Y2-、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原子的第一电离能:X>W

B.离子的还原性:Y2->Z-

C.氢化物的稳定性:H2Y>HZ

D.原子半径:X

解析:由四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知:W和X位于同一周期,原子序数W>X,Y和Z位于同一周期,原子序数Z>Y,又由于均为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则Y和Z处于

W和X的上一周期,其相对关系为

Y Z

X W

,由此可根据元素周期律判断有关性

质。

答案:B

11.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外p能级、d能级等原子轨道上电子排布为“全空”“半充满”“全充满”的时候一般更加稳定,称为洪特规则的特例,下列事实能作为这个规则证据的是()

①元素氦(He)的第一电离能远大于元素氢(H)的第一电离能

②26Fe2+容易失电子转变为26Fe3+,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

③基态铜(Cu)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1而不是[Ar]3d94s2

④某种激发态碳(C)原子电子排布式为1s22s12p3而不是1s22s22p2

A.①②B.②③

C.③④D.全部

解析:①中He、H均没有p、d能级电子,与特例无关,错;②中Fe2+价电子排布为3d6,而Fe3+价电子排布为3d5,3d5属于半充满状态,体系稳定,故Fe2+易失去电子变为稳定的Fe3+,正确;③中[Ar]3d104s1显然符合d能级全充满状态,为稳定结构,正确;④属于基态原子获得能量,2s能级上一个电子跃迁到2p能级上,而激发态不稳定,易变为基态放出能量,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2.不同元素的气态原子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设其为E,如图所示。试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分析图中曲线的变化特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1)同主族内不同元素的E值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主族中E值的这种变化特点体现了元素性质的________变化规律。

(2)同周期内,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E值增大,但个别元素的E值出现反常现象。试预测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写编号)。

①E(砷)>E(硒)②E(砷)

③E(溴)>E(硒)④E(溴)

(3)估计 1 mol气态钙原子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最低能量E值的范围:

________

(4)10号元素E值较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1H、3Li、11Na、19K等同主族元素可以看出,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增大,E值变小;从1H→2He,3Li→10Ne,11Na→18Ar同周期元素看,E值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2)从第二、三周期看,第ⅢA和ⅥA族元素比同周期相邻两元素E值都低,可以推出E(砷)>E(硒)、E(溴)>E(硒)。(3)据同主族、同周期元素E值变化规律可知,E(K)

(4)10号元素(N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已达8电子稳定结构。

答案:(1)随着原子序数增大,E值变小周期性

(2)①③(3)485738

(4)10号元素为氖,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已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13.不同元素的原子在分子内吸引电子的能力大小可用一定数值x来表示,若x越大,其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在所形成的分子中成为负电荷一方。

下面是某些短周期元素的x值:

(1),________

(2)推测x值与原子半径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短周期元素的x值变化特点,体现了元素性质的________变化规律。

(3)某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为CH2NH2,其中C—N中,你认为共用电子对偏向________(写原子名称)。

(4)预测元素周期表中,x值最小的元素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射性元素除外)。

解析:题中给出第二、三周期元素的x值(其中缺少了氮、镁两种元素的x值),x值与这种原子在分子内吸引电子的能力有关。可根据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来推测镁和氮的x 值。从表中数值可看出,同周期(同主族)中元素的x值随原子半径的减小而增大,x值的变化体现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用x值大小可判断共价键中共用电子对偏向哪一方。对于C—N,由于N的x值大于C的x值,所以其中共用电子对偏向氮原子。x值越小,元素的

金属性越强,x值最小的元素应位于第六周期第ⅠA族。

答案:(1)0.93 1.57 2.55 3.44

(2)同周期(同主族)中,x值越大,其原子半径越小周期性

(3)氮原子

(4)第六周期第ⅠA族

14.A、B、C、D、E、F六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B的阴离子与C、D的阳离子的电子排布式均为1s22s22p6,A原子核外有2个未成对电子,C单质可与热水反应但不能与冷水反应;E、F原子在基态时填充电子的轨道数有9个,且E原子核外有3个未成对电子,F能与A形成相同价态的阴离子,且离子半径A小于F。用元素符号回答:

(1)上述六种元素中,________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D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较大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种元素按电负性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D、E、F元素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是离子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是共价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A、B的阴离子与C、D的阳离子的电子排布式均为1s22s22p6,A、B在第2周期,A原子核外有2个未成对电子,是氧元素,B只能为氟元素;C、D在第3周期,C单质可与热水反应但不能与冷水反应,为镁,D只能是铝。F能与A形成相同价态的阴离子,且离子半径A小于F,为硫元素。E原子在基态时填充电子的轨道数有9个,且E原子核外有3个未成对电子,是磷元素。

答案:(1)氟其最外层有7个电子且原子半径小,容易得电子,不容易失电子

(2)Mg Mg最外层3s轨道全满,3p全空,是较稳定状态

(3)Mg

(4)MgO、Al2O3P2O5、SO3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候(第2课时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案 新人教版

第二节《气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2.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二)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干湿区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我国干湿状况对农业类型、植被和自然景观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状况。 教学难点: 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对植被和农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两组图片,导入本节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降水的空间分布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的练习: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它与我国一月等温线图中的哪条等温线大致相同?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秦岭、淮河附近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一月份的0摄氏度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市、兰州市、拉萨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西北内陆地区 (5)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34页阅读材料“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并且在图2.18中找到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台湾的火烧寮和年降水量最少的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把它们连线,看看降水量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总结] 从同学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是有明显的规律的: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变化呢? [探究原因]影响降水的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纬度因素 [承转] 我国降水不单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其实在时间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二)降水的时间分布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图2.20“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完成下列的练习: (1)明确四个城市从纬度位置上如何分布?

高中化学选修5全书第一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学习目标定位]理解有机化合物同分异构现象的内涵,学会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能判断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一、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1.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 (1)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的结构的现象。 (2)同分异构体 ①概念: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②特点: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性质可能相似也可能不同。 ③转化:同分异构体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 2.常见的同分异构现象 (1)C5H12的同分异构体有三种,它们的结构简式分别是CH3CH2CH2CH2CH3、 、;这三种同分异构体在结构上的主要不同点是碳链骨架不同。 (2)现有两种有机物CH3CH2CH2OH与它们共同的类别是醇,结构上的相同点是官能团同为—OH,结构上的不同点是官能团的位置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3)有下列两种有机物:

回答下列问题: ①有机物A的分子式是C3H6O2,类别是羧酸,官能团是 ②有机物B的分子式是C3H6O2,类别是酯,官能团是 ③A与B是(填“是”或“不是”)同分异构体。 同分异构体的类别 (1)碳链异构 由于碳链骨架不同,产生的异构现象。 如:CH3CH2CH2CH3与。 (2)位置异构 由于官能团在碳链中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如:CH3CH2CH===CH2与CH3—CH===CH—CH3。 (3)官能团异构 分子式相同,但具有不同的官能团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如:CH3CH2OH与CH3—O—CH3。

例 1下列属于官能团异构的是() A.CH3CH2CH2CH3和CH3CH(CH3)2 B.CH2===C(CH3)2和CH3CH===CHCH3 C.CH3CH2OH和CH3OCH3 D.CH3CH2CH2COOH 和CH3COOCH2CH2CH3 答案 C 解析A中两种分子不含官能团,为碳链异构;B中两种分子都含有C==C键,双键位置不同、碳链不同;C中两种分子,前者的官能团为羟基,后者的官能团为醚基,二者为官能团异构;D 中两种分子二者分子式不相同,不属于同分异构体。 【考点】同分异构现象 【题点】同分异构现象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2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2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一、教学设想和策略 在上一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解质的概念,知道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因而学生很容易了解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在此基础上,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通过【学生实验探究1】对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CuSO 4溶液和BaCl 2 溶 液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的Ba2+和SO 4 2-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通过“是不是溶液混合就会发生离子反应呢?”过渡到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探究2】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总结出离子互换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学生知道了离子反应的本质,了解了离子互换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后,再来简单介绍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这样设计主要有两好处:一是学生很快的知道哪些离子可以反应(或参加反应),直接写出表达式,再配平,改进了传统的“写”、“拆”、“删”、“查”书写步骤过于机械化而造成的思维定势。二是进一步加深对离子反应的本质的理解,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不同之处。这样,很自然地又过渡到离子方程式比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更为广泛。 本课题内容是高中阶段化学课程中较重要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之一,因此主要采用通过“实验—观察—问题—分析—讨论—结论”的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设计硫酸铜与氯化钡反应的实验,自己推断出离子反应的概念。 2. 通过分析实验事实,说出离子交换引起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 学会简单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交流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现象,养成探究的良好习 惯; 2. 从几组探究实验中,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3.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化学实验来研究化学知识的 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本节要览 本节主要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的应用,用2课时 完成。分析课本所列的 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归纳总结出原 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通过对前三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原子结构的分析, 总结 元素原子结构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通过对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的分析, 总结出元素性质周 期性变化的规律,从而最终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 第1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课前激趣导案 【情景导入】 3.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的电子能量 较低,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 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 能画出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能判断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能 力目标 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的应用。 课前自主预案 【空格点击】 一、电子层 1.原子是由 原子核 和 核外电子 构成的。多电子原子里,电子分别在 能量 不同的 区域内运动,人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称之为电子层。 上图分别是钠原子与氯原子结构图, 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规律呢? 从图中可以看出,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那 能根据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画出 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电子层n 1 2 3 4 5 6 7 字母 K L M N O P Q 2.

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在各电子层中,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是K层,该 电子层上的电子的能量最低。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 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 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时,先排层,充满后再填充丄层。 【思考交流】 1. 原子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是否一定是排满一层后再排下一层? 提示:不一定。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时,先排K层,K层充满后再填充L层,L层充满后再填充M层,再往下就不是M层充满后再填充N层了,如钾元素原子核共有19个电子,其K层排2个电子,L层排8个电子,M层最多可容纳18个电子,但实际上,钾原子的M 层上排了8个电子,N层排了1个电子,并不是“ M层充满后再填充N层”。 2. 惰性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通常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试从其原子结构上分析惰性气体化学性质稳定的原因。 提示:一般情况下,当原子最外层达8个电子(K层为最外层时为2个电子)的结构, 称为相对稳定结构。惰性气体的原子结构就属于相对稳定结构,所以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其他原子一般不是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将想方设法趋向于稳定结构。 课堂互动学案 考点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知识归纳】 1.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内向外从能量较低的电子层逐 步向能量较高的电子层排布,即:排满K层再排L层,满L层才排M层。 2. 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个(n表示电子层序号)。如K、L、M、N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分别为2、& 18、32。 3.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4. 以上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机械地理解和套用。如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 最多可以排布18个电子,而当它是最外层时,最多只能排布8个电子。 【典例解析】 例1、下列说法肯定错误的是() A. 原子K层上只有1个电子 B. 某原子M层上电子数为L层上电子数的4倍 C. 某离子M层上和L层上的电子数均为K层的4倍 D. 某离子的核电荷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审题导读: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分析。 思路解析:元素M层有电子,其L层一定有8个电子,M层上电子数为L层上电子数的4 倍,则M层上电子数为32,而M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B项不正确。 参考答案:B 规律总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各条规律都是相互联系的,在分析有关问题时是注意综合考 虑,不能孤立地机械地理解和套用。 【跟踪训练】 1. 下列有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说法不正确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学案(20200915091648)

学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 2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二、预习内容 (一) 1.钠、镁、铝的性质比较: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咼考总复习同步训练 导学案 初步了解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 (二)元素周期律 1. 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渐 _______ O 2. 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渐 _______ O 3. 元素周期律 ( 从Na 从左 ? C1,金属性逐渐 ■?右,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性逐 ,非金属性逐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能够理解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3. 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4?难点: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习过程 (一)Na、Mg、Al和水的反应 (二)、和盐酸的反应 (三)()2的性质 (四) 3 的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元素周期律有什么新的认识?说说看。 四、当堂检测 7. 用元素符号回答原子序数 11?18号的元素的有关问题 (1) 除稀有气体外,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2)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 (3)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呈两性的是 (4)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形成气态氢化物且最稳定的是 U 8. 用廉子结构剂观点说明元素性质随.总干序数的递増而呈同期性变化的回因 答: 1.从原子序数11依次增加到 17,下列所叙递变关系错误的是 () A.电子层数逐渐增多 B. .原子半径逐渐增人 C. 最高正价数值逐渐增大 D. 从硅到氯负价从-4-1 2. 已知X 、丫、Z 为三种原子序数相连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相对强 弱是:HXO >HYO > HZO.则卜列说法正硝的是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HX> HY > ZH B.非金属活泼性:Y v X V Z C.原子半径:X > Y > Z D.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电子数的关系: Y=-(X+Z) 2 3. 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 A. 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 核电荷数逐渐增大 C. 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4. 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2 元素X 的原子核外M 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元素Y 一的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则这 两种元素可形成的化合物为 A. XW B . X 2Y 3 5. A 、B 均为原子序数1?20的元素,已知 A 的原子序数为 2 + 2 n , A 离子比B 离子少 8个电子,则B 的原子序数为 A. n + 4 B .■□+ 6 n + 8 D .n + 10 6. X 、丫 Z 是3种短周期元素,其中 X 、Y 位于同一族, Z 处于同一周期。X 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 3倍。Z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 丫原子少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元素非金属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 Z V Y V X B. Y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HYO C. 3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中 Z 的气态氢化物最稳定 D. 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Z > Y > X

第二节-中国气候教案(2)

双湾中学教案 NO: 14课题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时间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干湿区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干湿区图等图表的能力。 教学 重点 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 难点 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其形成原因。 教学 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教具地图册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一、气候复杂多样: (二)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干湿地区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2)、降水的时间分布: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 2、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过程教学: 第 2 课时 一、复习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气候的哪个特征?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各有什么特点? 回答,小结,前面我们了解到我国有着不同的温度带,那么我们在从降水和干湿地区两 个方面来看看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 二、目标展示: 三、新课探究、学习 (二)降水和干湿地区 降水的分布: 1、引导学生读P31 图2-17“中国年降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看谁快。回答,并 总结归纳: (1)我国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的地区在哪里?(集中在东南沿海) (2)800毫米等降水线大致经过的地方在哪里?(和冬季的0℃等温线大体一致) (3)400毫米等降水线的分布特点是什么?(斜穿过中国,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呼和浩特 修改与补充

-兰州-拉萨一线) (4)其中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哪里?(塔里木盆地) 2、提问从“我国年降水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 交流,小结: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这主要是受到海陆位置的影响,距海近,降水多;距海远,降水少。同时课本上还告诉我们: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也很不均匀的,主要是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为什么呢?我们在后面的季风气候中再来说明。 3、读图,交流,明确:我国降水的空间、时间分布特点: (1)、空间分布: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时间分布: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 B、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 1、讲述: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区气候的湿润程度。若降水量远远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湿润地区;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半湿润地区;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干旱地区;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半干旱地区。那么,我们看看课本P33阅读材料和图2-19“中国干湿地区”图,我国分为哪些干湿地区? 学生回答: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 2、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观察、对照“中国干旱地区”、“中国降水量分布图”和“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的温度带的划分图”“中国地形分布大势图”和“我国行政区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哪条等降水线?(学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哪条等温线?(学生:1月0℃等温线)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学生:暖温带和亚热带)大致通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河流?(学生:秦岭、淮河)(2)、为什么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地区? 教师小结:东北地区纬度位置较高,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降水量相对较多,因为气候较为湿润,属于湿润气候区 3、要求阅读P33列表了解:我国四类干湿地区分布在什么地区?各以什么植被为主?各干湿地区年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四、目标达成:完成“填充图”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习题。 课 后 记

第一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气体摩尔体积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决定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能叙述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内容。2.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记住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3.能进行气体体积、物质的量、微粒数目之间的换算。 一、气体摩尔体积 1.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物质体积大小的影响因素 (2)粒子数目相同物质的体积关系

2.图解气体摩尔体积 3.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的计算(1)计算关系

①气体的物质的量n =V 22.4 mol ; ②气体的摩尔质量M =V m ·ρ=22.4ρ g·mol - 1; ③气体的分子数N =n ·N A =V 22.4·N A ; ④气体的质量m =n ·M =V 22.4·M g 。 (2)计算填空 34.0 g 氨气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标准状况下氨气的体积是________,所含的氨气分子数是________。 答案 2.0 mol 44.8 L 1.204×1024 解析 根据气体相关计算公式n =m M =N N A =V 22.4 (标准状况)可知: n (NH 3)=34.0 g 17 g·mol -1=2.0 mol 。V (NH 3)=n (NH 3)·V m =2.0 mol ×22.4 L·mol -1=44.8 L 。N (NH 3)=n (NH 3)·N A =2.0 mol ×6.02×1023 mol -1=1.204×1024。

(1)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2)计算公式 n =m M =N N A =V 22.4 (标准状况)

例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为22.4 L B.1 mol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都为22.4 L C.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才约为22.4 L·mol-1 D.标准状况下,22.4 L任何气体的物质的量都是1 mol 答案 D 解析A中没有指明该物质所处温度、压强;B中没有指明该物质的状态;C中在非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也可能是22.4 L·mol-1;选项D正确。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高一第五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知识目标:1. 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 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情感目标:热爱、理解对规律探讨的科学家能力目标: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观点教育:量变引起质变 重点:核外电子排布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难点: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教具投影及有关仪器、药品 教法探索发现和迁移类比。思考讨论,分析讲解,探索规律,总结归纳,理解实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 提问(第一课时)引入:介绍门捷列夫,设问:他的最大功绩是什么?答:元素周期律。 板书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讲解元素周期表看起来很有规律,这个表的确是按一定的规律来排的,这个规律就是元素周期律。如何理解"律"和"周期"的含义?讲解:质子数和核电荷数有何关系?什么叫原子序数,应如何理解?元素排序"律" --- 规律和"周期"--- 周而复始 投影[思考讨论]1. 能否说:"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也就是原子序数。"2. 阅读P97表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研究以怎样的排列方式能使其有明显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是什么?3.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1)原子半径;(2)最高正价和负价;(3)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有何规律性变化?从原子结构的角度来解释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什么?给出1-18号元素按周期表排列要求学生板演原子结构示意图 师生活动 1. 提问后讲解原子序数的含义,与质子数只是数值上相等2. 展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卡片,学生来排列(引导:横向怎么排,纵向怎么排?排列的依据是什么?氦元素排在哪里更合理?为什么?1-18号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有何规律?) 3. 讲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半径突大的原因是测定方式不同引起的,解释课本表格不列出的原因);从左到右半径缩小的原因是电荷数和电子数增多,互相吸引能力增大,半径缩小;最高正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及最高正价与负价之间的关系)从黑板上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课本表格数据分析讲解 归纳核外电子排布介绍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

高中化学 1.2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元素周期律 1.了解元素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3.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及实质。 4.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思想。 要点元素周期律 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1)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 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 电子数 达到稳定结构时的 最外层电子数 1~2 1 1→22 3~10 2 1→88 11~18 3 1→88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3~10号元素Li Be B C N O F Ne 原子半径/pm 152 89 82 77 75 74 71 —— 11~18号元素Na Mg Al Si P S Cl Ar 原子半径/pm 186 160 143 117 110 102 99 —— 变化趋势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原子序数主要化合价的变化 1~2 +1―→0 3~10 +1―→+5

2.探究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从左往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元素周期律。 (1)内容: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由于元素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引起了元素性质上的周期性变化,这体现了结构

决定性质的规律。 【应用思考】 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C、N、O、F的最高正化合价也递增吗? 提示:不是,因为F无正价,O无最高正化合价。 2.请结合原子结构解释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性质的递变性。 提示:因同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但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能力依次增强,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强,故金属性依次减弱,非金属性依次增强。 1.下列关于元素周期律的叙述正确的是(B) A.随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总是从1到8重复出现 B.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C.随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价从+1到+7,负价从-7到-1重复出现D.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及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解析:A项错,第一周期和副族元素除外;C项错,金属无负价,O、F无正价;D项错,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 2.能说明钠的金属性比镁强的事实是(B) A.钠的硬度比镁小 B.NaOH的碱性比Mg(OH)2强 C.钠的熔点比镁低 D.Na2O的熔点比MgO低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比Ⅱ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 B.ⅣA族元素的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好的是CH4 C.同周期非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D.第三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 解析:A项错,H元素是第ⅠA元素,但是它没有金属性;C项错,没有强调最高价非金属氧化物;D项错,同一周期,后面非金属的阴离子的半径比前面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层数多,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精品教案第二章第二节 气候 第2课时

2.2气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降水的东西差异、影响及其原因 2.掌握干湿地区的的划分依据。 【过程与方法】 会通过降水量分布图总结降水差异的原因,通过降水量柱状图总结个月降水量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初步了解降水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全国降水差异、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难点】 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 课前准备 课件、地图等。 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主要影响因素)。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一线分布。降水最多的地方—台湾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新疆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2.根据的对比关系,我国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东部地区以为主,西北干旱地区以为主。南方地区以为主,北方地区以为主。 3、一个地方的植被又由这个地方的湿润程度来决定:湿润地区的植被是,半湿润地区的植被是,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是,干旱地区的植被是。 【目标展示】 了解我国降水的东西差异、影响及其原因 掌握干湿地区的的划分依据。 【新知研析】 研习一:读降水量分布图,我国降水量分布规律是?原因是? 投影《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读图思考。 问题1: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图2.13)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问题2: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从东西方向上看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从南北方向上看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问题3: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呢?(引导学生阅读并勾画一下课本P35小字资料)。引导学生观看我国不同干湿地区的植被录像,并出示有关图片,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尝试着说明这个地区气候的特点,特别是降水的特点。引导学生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将植被与干湿地区相对应,验证自己的想象力是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相吻合。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教案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 2、认识元素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会以理论来指导后续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自学、思考、对比、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学过程】 [引]从上一节我们分析3-9、11-17号元素的得失电子能力强弱可知:当电子层相同时,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增至8,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着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呢?假如我们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二) [讲]请大家结合课前预习知识回答,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依据。 [投影小结]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单质跟H2O 或H+置换出H的难易程度(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越易,金属性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 3、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

4、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性逐渐减弱 5、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 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单质跟H2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跟H2化合,生成氢化物越稳定,说明非金属性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说明非金属性越强 3、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单质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4、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弱 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标准以11-18号元素为例,来研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情况,请先填写下表。 [投影]填写下列各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 ,下面我们通过一系列探究性实验来探究本节的研究主题 [投影]实验1 钠、镁、铝与水反应的实验 (1) Na与水反应的现象:常温下,与H2O剧烈反应,浮于水面并四处游动,同时产生大量无色气体,溶液变红。 方程式:2Na+2H2O==2NaOH+H2↑ (2) 放少许镁带于试管中,加2mL水,滴入2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加热至沸,再观察现象。 现象:镁与冷水反应缓慢,产生少量气泡,滴入酚酞试液后不变色。 加热后镁与沸水反应较剧烈,产生较多气泡,溶液变为红色。 方程式:Mg+2H2O △ g(O H)2+H2↑ 结论:镁元素的金属性比钠弱 (3) 铝与水反应现象:在常温下或加热条件下,遇水无明显现象,很难与水发生反应。 [问]上述现象说明了Na、Mg、Al的金属性强弱顺序怎样? [板书]金属性:Na>Mg>Al [讲]请大家预测一下,Mg、Al分别与稀盐酸反应时,现象是否会相同呢?若不同,应有什么样的区别? Mg与盐酸反应要比Al剧烈 [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word复习教案

【志鸿优秀教案】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 素周期律复习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从容说课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部分知识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此,复习的目的是:不仅要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迁移知识的能力。本节课所选的例题、练习及参考练习,均是从不同的方面来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的,以利于学生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推理去挖掘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及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 2.以第三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 和ⅡA 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从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去叙述元素周期表的意义、组成结构、元素递变规律与组成元素的粒子结构的联系。 2.初步具有总结元素递变规律的能力;能把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组成元素的粒子结构联系起来,并能较熟练地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位置、结构、性质”三者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创新的精神。 2.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要点提示 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位置、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位置、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本节课我们来复习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来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板 书: 复习课 推进新课 [师] 从我们前面研究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可知,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由于元素的性质是由组成它的原子的结构所决定的,因此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也呈周期性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归纳出了元素周期律,并根据元素周期律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板 书: 一、元素周期表 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决定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归纳元素周期律――→编制元素周期表 [师]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这也是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板 书: 实质 [师] 元素周期律包括哪些内容? [生]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1.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1~2或1~8呈周期性变化。

第二节气候教案

第二节《气候》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⑴.阅读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图,通过分析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⑵.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划分依据。 B.能力目标: ⑴.掌握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的形成原因。 ⑵.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认识; ⑵.通过探究我国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大多数的学生能欣赏我国气候条件的优越性,建立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依据。分析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冬夏季气温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㈠情景展现,导入新课: [情景展现一]: 1、今天早晨同学们来上学的路上,气温怎么样?有什么感觉?(气温较低,感觉到冷)中午的时候有什么变化?(气温高了,暖和了) 2、哈尔滨和广州每年冬天的景象是怎样的呢?看图2、12(哈尔滨每年都是冰天雪地,广州每年都是鲜花盛开的景象。)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介绍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情景展现二]: 中国地大物博,气候是复杂多样的,在同一时间,中国各地所呈现的景观,是截然不同,不信,我们一起来看以下的一些景观图片: 课件展示以下四幅图片: (1)热的可以在石头上烙大饼的图片 (2)冷的可以呵气成冰的景象 (3)干旱的百年享受不到滴雨之恩(沙漠景观) (4)湿润的几乎天天都下雨的图片 (5)一月份黑龙江省冰天雪地的景象 (6)一月份海南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景象 通过以上图片景观的对比和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差别,并初步探讨原因:这些景观的差别除了由于地形因素造就之外,还与什么原因有密切关系?————气候。教师讲解: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是由气温和降水两大因素决定的,因此,气候的差异也就体现在气温与降水的差别上。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和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有何特点。 ㈡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展示课题] 第二节气候 一、气温分布特点: (一)冬季气温分布: 1、课件展示中国一月份平均气温图。 2、引导学生先读图例,图例的颜色主要有冷暖两种色调,知道不同的色调代表不同的气温。 [读图思考]: (1)、找到0℃等温线,看它大体经过哪些山脉和河流?(课件上动画演示秦岭—淮河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知识点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风力作用 【思考】 一首《长江之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试分析说明长江上、中、下游主要的外力作用和地貌。 提示:上游地区:侵蚀、搬运为主,多峡谷;中游地区: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下游地区: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三角洲。 材料一“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许多地貌往往鬼斧神工。侵蚀作用是大自然的雕塑师,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精心“雕刻”,使大自然变得更加千姿百态。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不同,影响范围、强度及地貌的影响也不同。下面是三幅侵蚀地貌景观图。 (1)结合材料探究: ①上述三种地貌中,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列举常见的风蚀地貌。 ②流水侵蚀作用包括冲蚀和溶蚀两种形式,三幅图所示的地貌是流水冲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冲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是什么?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分布地区主要在哪里? 提示:①图B常见的风蚀地貌还有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②图A它对地貌的主要影响是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图C其主要分布地区是高

温多雨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材料二陆地上的沉积作用可分为风、流水、冰川和海浪等沉积类型,类型不同,其形成的地貌形态和分布地区也不同。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不断地把地表沙尘、碎屑等物质吹起后搬走,等风速降低后,这些物质便堆积下来,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地貌;当河水的流速降低后,水中的泥沙便逐渐堆积下来,在不同河段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下面四幅图表示四种沉积地貌。 (2)结合材料探究: ①冰川沉积物和流水沉积物特点有何不同? ②A、B、C三图中表示风力沉积地貌的是________。在图中画出风向。 ③说明B、C两幅图所示的沉积地貌名称及分布地区。 提示:①冰川沉积物大小不分,杂乱堆积;流水沉积物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②图A沙丘背风坡陡,风向箭头自右向左画。 ③图B所示地貌为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图C所示地貌为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 1.风化作用是侵蚀作用的基础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这种普遍存在的外力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知识点一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一、电子层 1. 概念: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 壳层,也称作电子层。 2. 表示方法:通常吧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做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电子层叫做第二层, 由里往外以此类推。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一低三不超) 1. 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优先排布在能量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向外,一次排布在能量 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即电子最先排满K 层,当K 层排满后再排布在L 层,依此类推。 2. 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 2个电子(n 为电子层序数) 3. 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不超过8个(K 层作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 电子不超过32个。 三、原子核外各电子层的电子排布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步 层序数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Q 离核远近 由近到远 能量 由低到高 各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2×12=2 2×22=8 2×32=18 2×42=32 2×52=50 2×62=72 2×72=98 四、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 1.原子结构示意图: 粒子符号 2.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因此,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迁移应用于表示离子的结构。 Cl- 五、元素周期表中1-20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 1.最外层电子数和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Be 、Ar 。 2. 最外层电子数和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C 。 3. 最外层电子数和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是O 。 4. 最外层电子数和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原子是Ne 。 5.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 、Si 。 6.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 、P 。 7.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H 、Be 、Al 。 8.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Li 、Ca 。 9.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原子有He 、C 、S 。 10.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是O 。 原子核 核电荷数 电子层 电子层上的 电子数 Na

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

宝鸡中学活页课时教案 教学方法阅读探究讨论归纳法

【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复习巩固: 1.几个概念: ①原子序数== == == , ②周期序数== ③主族序数== == 2.写出Al、C、O三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再分别找出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3.写出K、Na与水反应的方程式 、 (思考)两者性质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是哪一个比较活泼?与原子结构有关吗? 4.(20XX年全国)下列离子中,所带电荷数与该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等的是()A.Al3+B.Mg2+C.Be2+ D.H+ 5.已知某元素R原子的质量数是A,其阴离子R n-含有x个电子,则m g R n-中含有中子的物质的量是mol。 6.概括总结 1周期,共2种元素 短周期周期,共8种元素 周期 3周期,共8种元素 (七个横行) 4周期,共18种元素 长周期周期,共18种元素 6周期,共32种元素

不完全周期 7周期,目前已发现26种元素 主族(A):共7个主族,包括长周期和短周期元素族副族(B):共7个副族,只包括长周期元素 (18个纵行)第VIII族:包括8、9、10三个纵行的元素 0族:稀有气体元素 第二课时复习巩固: 1.通过课本的演示实验,总结整个碱金属的性质规律有哪些? (1) (2) (3) 2.如何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强弱? 写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写出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你认为,金属活泼性应该是Fe Cu Ag 3.下列那个选项不能说明金属A比金属B活泼() A.A常温下可以与水反应,B不与水反应。B.B 不能从任何含A的盐中置换出金属A C.用氨水可以制取B对应的碱,却不能制取A对应的碱D.A在空气中比B耐腐蚀 4.下列对铯的性质预测正确的是() A.它的熔点很高B.它只存在一种氧化物 C.它的碳酸盐不易溶于水D.氯化铯易溶于水 5.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原子的电子能力增强,元素的还原性,金属活泼性。 通过碱金属性质相似性和规律性的总结,请你推测卤素的相似性和规律性 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核对于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原子的电子能力减弱,元素的氧化性,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6.钾的金属活动性比钠强,根本原因是() A.钾的密度比钠的小 B.钾原子的电子层比钠原子多一层 B.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 D.加热时,钾比钠更易汽化 7.下列关于卤化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卤素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越稳定 B.卤素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越不稳定 C.稳定性为HF>HCl>HBr>HI D.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越难,生成物越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