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为政以德”的行政管理观及现代意义

儒家“为政以德”的行政管理观及现代意义
儒家“为政以德”的行政管理观及现代意义

儒家“为政以德”的行政管理观及现代意义

【摘要】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为维护和巩固封建专制的统治,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行政管理措施。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把教化与刑罚作为维护专制统治的两手政策,并有效的发挥了它的作用。时至今日,这种政策仍有益于当代社会的治理与安定。

【关键词】儒家;管理观;孔子;孟子;荀子;意义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几千年之久,专制统治之所以能够维持,不仅有它赖以存在的小农经济基础,而且还有一些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德礼教化和刑罚政令。教化和刑罚,作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刚柔相济的两手政策,有效地发挥了它的作用。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已设立教训之官,以教化百姓。同时也设立了刑罚,以惩罚不道。教化与刑罚,真正参与到政治领域之中,当是国家形成以后。从此,他就成为政治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周人建立了周人教化与刑罚的依据。“礼”的主要原则是“亲亲”与“尊尊”,“亲亲父为首”、“尊尊君为首”。这便成为教化的主要内容,而非礼的行为则要受到严惩,不忠不孝更是弥天大罪。因此,周公明确提出“明德慎罚”的主张,“明德”即宣扬宗法精神,实行礼治教化,即使对殷民,也以教化相对待,“勿用杀之,姑惟教之”。“慎罚”则是君子不施其亲,也不提倡连罪,即所谓的“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但是对违反宗法礼治的人,绝不放过。周公所制定的统治方针对后世产生里极大影响。

儒家继承和发扬了西周以来的礼治原则和周公“明德慎罚”的思想,提倡德礼教化,重视人治。儒家认为芸芸众生,不论是性善还是性恶,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发扬先天的善性或改变其先天的恶性。因此,儒家提倡“为国以礼”、“为政以德”。施行以德礼教化为主的政治统治。

1 孔子的“德政”思想

“德治”,是儒家政治的基本原则。孔子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的“道”,即“导”,引导、诱导的意思。这里的“政”,指政法,并不是广义上的国家行政管理。这里的“格”字,本来多义,但在此解释为“人心为服”。孔子原话的大意是:用政法来诱导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诱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孔子这一思想直接来自周公且进一步发挥之,强调为政要以道德教化为根本,而不应该片面强调刑罚杀戮。《论语》中还有一段记载:有一次,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说道:“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如何?”即“假若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答道:“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其意思是说:您治理政治,为什么杀戮?您想把国家搞好,百姓就会好起来。君子的德行像风,小人的德行像草,风一吹,草必然是随风而到。说的就是为政要“道之以德”的意思。

孔子倡导“为政以德”,并以此作为治国理政的基础方针。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在孔子看来,以道德为准则来处理政务,就可以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在自己的位置上,自然受到人们的拥护和爱戴。所以,他强调在处理政务,治理国家方面要坚持道德原则,重视对人民进行道德上的教化。

统治者要做到“为政以德”,也要修己,加强自身的主观修养。而要加强主观修养,自

身先要大胆公开错误,勇于改正错误。孔子的弟子曾评价孔子对待错误的态度,“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认为君子的错误有如日月之食,错了大家看得见,改正错误时,大家看得明了。同时君子还要做到严于律己,向内心世界寻求真理,做到“内省”“自讼”,通过自己主观修养的提高去带动别人。其次,统治者还要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不仅是从政的需要,也是为政以德的具体措施。因为“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仁,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即庄重便不致受辱;宽厚便受大众拥护;诚实便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快敏捷便会有高的工作效率;布施恩惠便能容易地使唤人。这就是孔子主张的“五德”。他关系到统治者自身的荣辱,关系到民众的向心力,关系到事业的成功,也关系到能否使民的大问题,所以是统治者必须注意的。因此,当子路问怎样才能成为君子时,孔子回答道:“修己以敬”。子路未明真谛,又问道仅仅做到这些就行了吗?孔子回答道说:“修己以安人”。可见统治者修己的目的是为了使民众安定,也就是使民众安于被统治的地位。

从“为政以德”的思想原则出发,孔子斥责和反对“苛政”,主张慎重刑罚,实行“宽猛相济”的统治方法。他所拥戴的君主,都是关心百姓疾苦的,除暴安良的圣君明主。对周文王爱护百姓,不像殷绉那样虐杀无辜臣民的做法,孔子十分赞赏。他反对用暴虐、杀戮、残酷的手段治理国家。当然,孔子主张慎用刑罚,但并不完全反对刑罚,他反对的是“刑罚不中”,(即刑罚不得当)以及不先进行教育便加杀戮。由此可见,孔子视“德”为主要管理手段,而非唯一手段。在刑罚与德治中孔子首选德治,是因为他认为“德”能治本,而“刑”仅治表。以“德”为主,辅之以刑,先德而后刑,这应该是“为政以德”的应有之义。

2 孟子的“仁政”学说

孟子将孔子的“德政”思想发展成完整的“仁政”学说。在孟子看来,当时有两种政治思想,两条统一中国的道路:一条叫王道、仁政,以德服人;另一条就是法家主张的霸道,它假借仁义之名,以力服人。这就是王霸之争。孟子反对霸道,说:“以力假人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凭借武力而假托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称霸必须依靠国力的强大;依靠道德实行仁义的,可以统一天下,统一天下不必仗恃国力的强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着,中心悦而诚服也”。这就是说,以“力”征服别人的,不能使人心服;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内心服气而甘愿诚服。当然,孟子反对“以力服人”,也并不是完全不要刑罚、暴力,而是主张以刑辅德,要“德”“刑”兼施,不过要以“德”为主。

孟子对孔子为政以德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孟子已不是简单地将“为政以德”作为政的基本要求,而是将能否做到为政以德,推行仁政,与天下的得失和国家的兴旺联系起来。如孟子从三代历史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兴废者亦然。”夏、商、周三代能够得到天下是因为实行了仁政,它们丧失天下是因为不实行仁政,国家的衰败与兴盛、生存与灭亡也是同样地道理。所以统治者要保有天下,实现长久统治,就必须加强自己的主观修养,通过自己主观修养的提高,推己及人,广施仁义,推行仁政,去统一天下,不仅如此,孟子还认为统治者加强道德修养对被统治者还是一种示范作用。所谓“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政。一政君而国定矣。”君主仁,就没有人不仁;君主义,就没有人不义;君主正直,就没有人不正直。把君主的过错纠正了,国家也就安定了。因此,君主的“仁”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属于纯粹个人的道德范畴,而成为关乎国家兴衰的政治范畴,即,君主的“仁”本质上已不是一种“私德”,而成为一种“公利”。当然统治者成为仁者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有赖于统治者“使有菽粟如水火,”使民众的收成“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圣人治理天下,应该使人民的粮食像水火那样多,百姓生活有保障,安康乐业,哪有不仁爱的呢?基于这种认识,孟子对春秋以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发动的兼并战

争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战争是非正义的,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是应该加以斥责道的。孟子还针对人民苦于兵灾,憔悴于虐政的心态,指出统治者只有推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实现社会安定。所谓“以德行仁者王”,“行仁政而王”,并且认为行仁政不仅可以称王天下,也是“莫之能御”的。只要实行了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人能阻止它。因为只有推行仁政才能得到民众拥护,而民心向背又关系到天下得失,所谓“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不仅如此,孟子还认为:“不仁者,得国,有之矣;不仁者得天下,未之有也。”不仁道却得到一个国家,有这样的事;不仁道而却能得到天下,从未有过。而且,能否推行仁政也关系到统治者自身的荣辱,所谓“仁则荣,不仁则辱。”

3 荀子“隆礼”“重法”的治国之道

荀子作为一个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适应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潮流,继承和改造了儒家的王道和礼治思想,有总结和吸取了法家推行的霸道,实行法制的经验,将礼治和法制、王道和霸道结合起来,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治国之道,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巩固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认为两者都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他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就是说,礼是法度的标准,是法度的根据和总纲,而法则是礼的体现,礼的确认。在荀子那里礼和法是统一的,有时在用词的含义上也是一致的。

荀子将礼和法连用,反映了战国后期地主阶级在确立其统治地位过程中,已积累了不少经验,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的发展,使荀子认识到只讲礼义,不讲法度;只重教化,不重刑罚,都不足以建立和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因此,荀子改造了儒家重德轻刑的理论观点,吸取了法家“壹赏”的主张,提出礼法连用,教化与刑罚并重的思想。他说:“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俭而百姓不一。”这是说,对老百姓如果不先进行教育就加以诛罚,那就会使刑罚繁琐,奸邪不胜其多;若是只实行教导而不加以诛罚,那就会使奸邪的人受不到惩处;若只有诛罚而没有赏赐,那就会使勤勉的人不积极;若是赏罚都不当,那就会使民发生疑虑,风俗险诈,因而使百姓不能齐一。荀子这套论述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为地主阶级提供了一套维护其专制的完整理论。荀子还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就是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是礼与法(刑政),统治阶级按照礼来培养道德,老百姓从地主阶级的刑法与统治,国家内政搞好了,就可进行平定四海,统一中国。荀子的礼法兼治、德刑并用的政治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总之,诸子对治世问题的探索,有其不可抹杀的理论价值,其中尤以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影响为巨。儒家时时提醒统治者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这种基于理想秩序而采取的情理说教,有时也会收到效果,因为中国权力结构更替频繁,并且有作为反叛依据的“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民本理论的推动。历史上,在民本主义的旗帜下,臣僚~,民众造反,都曾作为控制统治者的有效方法,这使统治者为了平息动乱,被迫顺应民情,从而修改有关的政策。当民众能够组织起来以表达他们的不满时,动荡和不安就常常别儒家作为有效的警告和控制统治者的方式。

教化与刑罚,作为维护专制统治的两种政策,也的确在历史上起了巨大的作用。时至今日,教化与刑罚的相互辅济之功,仍有益于当代社会的治理与安定。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农民反抗朝廷的暴乱,都是标举“均贫富”、“等贵贱”、“惩贪官”、“伸天理”等民本口号,因为民本主义的理想能够将暴民政治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社会对抗。民本主义是靠理想价值权威精神来实现社会公正的模式,这种旨在根据某种理想方案摧毁或重建某种结构的学说,酒气社会意义来说,都将迅速导致集权主义。它最终是向执政的官僚新贵提供特权,而使人民大众的道德主体感失落,当反权威化的现象不断蔓延时,由此加速了个人与社会的疏离。这是儒家学说作为主流化秩序建构时不断溢出的负面效应。

对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我们应既看到其积极的方面,又要审视其落后于时代的因素、缺点。要对其进行历史的、具体的分析和批判才能使其重新充满活力和生机。

4 现代意义

21世纪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立足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是一个积极而又科学的时代主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其中不仅有丰厚的哲学、文学思想,同时也有相当丰厚的社会、管理思想,而且对当今社会及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启发意义。

在传统的社会理想观中,儒家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是当时理论上一个巨大的创建,在当今也是极大的进步意义。

就我国的现实来说,毫无疑问随着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逐步健全完善,我们将会建立起一套强有力的社会调控机制,但这也并不意味着道德作为一种调控人们行为的手段将失去它存在的意义,而只能意味着要求它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强化。这是因为从理论上讲,尽管建设民主与法制对于改善社会政治更加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但它与提高为政者的素质及强化人们的道德自觉并不是一种矛盾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今天要求建设的民主与法制,它本身就要求为政者具有更高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事实上民主与法制的完善,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人们的道德水平的提高。今年来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比过去进了一大步。然而,由于忽视了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建设,好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视为落后的东西加以反对,甚至连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的优良品德也开始被丢弃,致使出现了某些党风不正、政风不廉的现象,整个社会也开始出现一种非道德化的倾向。那种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群体利益的责任感和道义感往往难以得到理解,而个人利益至上、崇拜金钱、追求享乐的价值观念则往往能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从而为以权谋私、以钱乱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本来已经消灭的一些丑恶社会现象的重新泛滥提供了精神土壤。这种深刻的教训清楚地告诉我们,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走向完善的过程中,道德作为一种调节人们行为的机制不仅不可以消弱,而且必须得到强化。

进一步说,即使在社会政治获得了高度完善的将来,也不能指望用制度来包医一切。道德不是解决社会关系问题的唯一手段,但人类的道德是与人类社会相始终的,无论文化模式、社会关系以及人类道德本身的内容有何种变化,道德作为调节人的行为、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都将是人类无法放弃的。

总之,无论历史、现实和未来,道德作为调控人们行为的一种手段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所以,尽管孔子所提倡的道德内容在今天看来有许多缺陷,他在社会政治中给予道德的地位也并不恰当,但他所提出的用道德来调控人们行为的原则在今天和将来都是有价值的。而且,在如何提高人们道德水平的问题上,孔子充分肯定了国家倡导的重要作用,充分估计了为政者对民众的影响作用,看到了政治人才的标准对于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的影响,这些在今天也都是有其实借鉴意义的。

(完整版)论儒家修身思想对现代自我管理的启示

论儒家修身思想对现代自我管理的启示 【摘要】儒家理论博大精深,在其所涉及的管理领域中,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其管理目标,而“修身”作为儒家进行社会管理的逻辑起点,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它进行的是一种由“内圣”到“外王”的自我修炼,突出了“修身”在自我实现中的决定性作用。尽管现代社会正日渐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强调管理的制度化、定量化和严格化,但我以为追求至善心性、反求诸己、慎独主敬的儒家修身之道,对于当代人面对安身立命问题,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管理思想修身之道自我管理 儒家思想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由孟、荀进一步发展、丰富,形成了思想比较丰富的儒家理论学派。其中儒家管理思想是儒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讲,它是围绕着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及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而展开的。儒家管理思想体系庞大,内容十分丰富,本文主要对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修身之道进行了提炼、分析、整合,归纳整理出其中对现代人进行自我管理有益的部分。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内涵 儒家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被后世誉为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关系的“德治主义”大成的《大学》之中,其所阐述的儒家管理以德治为目标,并通过“修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两条途径来实现。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前提和基础 治人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儒家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展开的。儒家管理思想“治人”中的“人”既包括管理者以外的别人,又包括管理者自身。所以治人首先是修身,即自我管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句话表明了要想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先修身,修身被儒家看作是进行社会管理的逻辑起点,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无从谈起。 (二)儒家管理思想的目标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中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管理思想的终极目标。它视家为国之根本,认为家庭道德是国家治安和社会道德风尚的根本。《大学》明确规定:“教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事使众也”。 (三)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 “贵和”与“中庸”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贵和原则是人在实施“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仁爱原则涉及处理家庭、家族、社会和国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应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理不如人和”。中国人历来以中庸为美德,为人处事讲究不偏不倚,“中庸”思维又称中和、中行、中道,也就是均衡,这种“执两用中”、“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渗透到政治文化管理以及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9-14 08:07:00 ] 作者:程嘉宏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 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

论儒家修身之道的现实意义

儒家修身之道的现实意义 摘要:修身即修养身心,修身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个人的道德修养则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经过几千年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很多具有普世功能的思想。因此,儒家所提倡的一些关于个人发展的内容,对现代人品德修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修身之道现实意义 儒家所讲求的道德理想是追求至善至美的独立人格。儒家学说作为一种道德哲学,其主要目标是在探究怎样通过砥砺自我而成为“至善”的“圣人”。儒家的最高道德理想是“至善”,即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如同宋代儒学家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理想完美地体现在古代中国的传统教育之中。自从孔子首创私学以来,儒家道德理想教育在各式各样的私塾、学院之中一直薪火相传,不绝如缕。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完成对个人独立完美人格的培养,是一项急需解决的任务。而儒家树立的完美道德理想则在这方面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儒家的修身理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起着道德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作用,中国道德传统的形成与儒家的修身理论关系密切。儒家的一些修身理念,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都是关于儒家如何实现自身道德修养的至理名言,并成为为人处事的规范。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美德,譬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等,都和儒家对修身理论的提倡息息相关。修身,在儒家看来,是人成为“圣人”的起点,也是维护社会和谐,提高个人自身能力培养,维持家庭和睦乃至实现治国安邦之才的根本。在儒家的文献中,修身理念经常被人提及。其中的最为人所熟知的《大学》所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亦云:“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除去一些具有历史性的表述,儒家的修身理论对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当今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的养成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概括而言,青年人道德修养的养成大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刻苦耐劳的学习精神、锲而不舍的实践精神和爱人助人的合作奉献精神。 首先,儒家的学习观与刻苦耐劳的学习精神的培养。儒家十分推崇勤奋的重要性。孔子常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荀子亦云:“学不可以已”。学习是最基本的开始,也是一个人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的关键。并且,儒家还强调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工作,而是一项终身的事业。所以,儒家要求人们要时刻“涵养省察,慎独自律”。孔子尝言:“吾日三省吾身”。《中庸》中亦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清朝扶大厦之将倾的曾国藩,就是其中最好的体现。曾国藩一直秉承天道酬勤的训诫,坚持自律勤奋的学习,通过不断地努力终于建立了扬名后世的丰功伟业。古代匡衡凿壁偷光坚持读书、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苦读、晋朝囊萤映雪的典故,中国历史上勤奋苦读的故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这其中反复说明的一个道理就是,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人,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要“慎独”,也就是要不断地通过坚持不懈的自我实践和磨练来达到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的完美人格。在此期间,人们要常常自我反思,时时慎独自律。当代社会浮躁风气极重,人们往往热衷于快而时效性强的事物,在此过程中往往不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品格。要实现个人的完美人格,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历史的车辙延续到今天,褪去了浮华之后,留下的是精华的沉淀! 悠悠千年,历史的光辉星星点点,多少人物,多少辉煌,多少往事......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缔造的儒学,自春秋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以及清末康有为等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面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冲击与融会,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与思索也越发激烈和深入。西方物质文化,科学主义在近代的兴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物质主义的发展到了今天却表现出了很大的缺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道德沦丧,社会秩序的混乱,这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西方物质文化的缺陷正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再生提供了契机!那么现如今,儒家文化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又能为社会做出哪些贡献呢? 一、道德价值 (1)仁: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2)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 (3)义: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崇高的道德价值体系,这与当今的法制并不冲突。严格来说,一个具有崇高道德思想的人,必不会触犯法律,危害社会。虽然儒家规定的那一套严格的的道德体系在当今社会并不适用,但其道德价值却不容忽视。 二、教育价值 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岁“志于学”开始,到70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去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儒家为己之学传统的现代意义

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P154)“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今”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孔子所谓“为己”即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为人”则是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赏。以为己否定为人,意味着儒家将为学的重点指向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正是儒家哲学的价值取向。 “为己”思想由孔子提出后,作为儒家思想的基本前提为后期儒学流派所继承,“为己之学”得到进一步展开。传统儒家从先秦孔孟荀到宋明朱子王阳明,坚持了“学者为己” “为己之学”反映了儒家对主体自我的肯定,体现了对个体内心精神世界的关切。的为学宗旨。 在当今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人役于物、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的人类的尴尬境地,现代新儒家杜维明对传统儒家的“为己之学”赞赏有加,认为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儒家的为己之学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说:“在儒家的传统里,学做一个完善的人不仅是一个首要关切的问题,而且是终极关切和全面关切的问题。”[2](P49)学者为己是儒家的一贯之道。 那么,为己之学的具体含义及其在价值导向上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以笔者浅陋之理解,其含义似可包括:为学性质上的学做人与为学内容的道德性;为学动机的为己性与为学目的的成己性;为学过程的涉己性与为学效果的己为性。 “在儒家看来,学就是学做人。”[2](P49)真正的学问就是学做人,而不是出自其他的考虑。诚然,如果从生物学的意义上看,我们无一例外地都可以称是人,这是我们与生俱有的权利。但是,如果从伦理学或哲学的意义上看,成为一个人必须有一个学的过程。因此,学做人意味着道德上的完善,人格的确立及精神境界的升华。儒家之“学”虽有认识论的意义,包括知识经验的积累,但更主要地应理解为自我道德修养。儒家把他们的学问称为“圣人之学”,它所关注的焦点是人如何成就德性完善人格的问题。“儒家学做人的观念表明,通过个人努力,人类有可能变得‘神圣’。”[3](P4)学做人的圣人之学也就是为己之学。或者说学做人是为己之学的性质,而学道德或道德修养是为己之学的内容。儒家虽然并不排斥智性甚至主张“尊德性而道问学”、“必仁且智”的,但却是以尊德性为优先价值,以仁为本的。 为己之学的起点必然是为学动机的为己性,这里的“为己”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个人主义意义上的为了自己的某种利益,而是说作为人际关系中心的自我,是道德修养的主体和核心,是为学的起点。按照儒家的思维方式,自我处于各种关系的核心,因此,要外王必然要内圣,要实现天人合一、社会和谐,均要以个人的自觉修养为基础。学者为己的启发意义,也许可以被理解为自我修养的一种命令,内在的认识自己是在外部世界正确行为的前提。“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之于人也。”[4](P226)为己之学指向自我以实现圣贤人格为指归;为人之学以求人知,是一种功利价值。因此,儒家所言之学就是在于强调修己成圣的优先性与根本性。 起点与核心是人自身,那么在为学的过程中必然是始终涉己的,这种为学过程要有效果、取得成就,也必须依赖于自己的努力。既然进行道德修养是为己之学的内容,那么,这种学的过程必然是一种价值认识或道德认识的过程而非事实与科学认识,后者要尽量避免主观性参与,才能达致对客观真理的接近,而前者恰恰要结合主体的需要、情感、意志、行为等才能进行。道德思考或道德思维,就是一种切己或涉己的思维,即对自己如何处理与周围其他人的关系,采取何种手段或行为,以及关于这一系列行为、手段的意识进行思考,道德思维的实质,就是解决自我的意识、思想、情感、行为是否应当的问题。以应当为实质内容的道德思维,是为己切己的,所谓“为己”,是指所思维的应当首先是为自己立法而不是为人立法,就是在日常为学和行为实践中,时时存有“为我”的思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想一想我应当不应当如何。事事处处联系自身的思想、行为而进行反思,因而必然时时处处涉己。学与切己自反相结合,是儒家道德思维的一个鲜明特色,道德思维就是要把所获得的知识同己身相联系,从中明了做人的道理。道德思维总是离不开主体自身——“我”,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人文系10级政教班韩东生10010106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德治国" 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 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二、“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以民本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表现出它极大的进步性和人民性。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它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当确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神圣观念,并以之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具本质意义的特征和要求。要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政治生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响,以期加深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变化、价值和它的现代指导意义,抓住儒家思想的本质和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点滴经验和参考。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 思想、作用、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我喜欢的儒家文化

我喜欢的儒家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在儒、释、道三家文化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从自由精神方面来说:儒家是“入世的自由”,道家是“忘世的自由”,而佛教是“出世的自由”,此外,从群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来说:儒家是极端的群体主义者,怎么说呢?因为它提倡家族主义、提倡国族主义;与儒家针锋相对的是道家,他们提倡的是极端的个人主义;那么佛家提倡什么呢?佛家由于有僧团,也有修个人苦行的苦行僧及云水僧等等,所以佛家在群体与个人之间,还是中道的,是兼容并蓄的,因此它不是全然的群体主义,也不是全然的个人主义。在另一方面,三家文化共同构成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们和谐共存、对话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相互影响。儒道释三家都蕴含着深刻、丰富的净化人们精神世界的和谐思想,这种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价值,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宝贵精神资源和智慧源泉。 当然,在这三种思想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能在中国流传2000多年,到今天还不断有人为其唱赞歌,这说明它本身具有的价值非同寻常。比如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应该学习这种传统文化,并用这种文化来指导我的人生。首先,来看看儒家文化中的修身观,这指的是修身养性,是儒家非常注重的。儒家的修身观可分为修身明智、修身立德和修身立志。《大学》中言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可以看出内在修养被儒家看得多么重要。作为21世纪的青年,如果我们没有智慧、道德和志向,那在这个社会中不可能会有所作为,所以说儒家的修身观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很实用。 其次,儒家认为,社会的人重于个体的人,个人服从社会是天经地义的事,因而着重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奉献精神又何尝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呢?当然,我觉得最为重要的,还是儒家强调的仁和礼,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他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此外,有一种说法,即孔子的门徒和儒家的学者是世界上最最执着,最最顽强,最最富有事业心的人。这样的人生态度告诉我:对待人生, 即使身处逆境, 也要保持乐观的态度。 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体现的价值,是别的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而这种优良传统在今天显然并没有过时,仍有赖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扬光大。我们完全可以从儒家的力行主张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开拓创新,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为来。

研究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研究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一、儒家思想之“以仁为本”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一)儒家思想中“以仁为本”的理念 大家都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一直围绕着一个“仁”字,那就是怎样使人趋向“仁”。什么叫做仁?实际上是什么叫人的问题,因为“仁者人也”。把仁当做一种思想理念的最深准则其实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他把仁作为实践中的引导理念并且让仁融入于各种道德中。孔子的仁说是将自尧舜以来继承下来的先王之道归属为仁之道。如果从《论语》为核心来分析仁的意义的话,就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对内克己,对外爱人。儒家文化觉得民是国家之本。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因此,现代企业的管理者要以民字作为首要。孟子指出“用贤则治,不用贤则亡。”(《孟子?告子下》)因此,儒家思想把用贤作为是企业管理盛衰成败的关键。 (二)如何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以仁为本”的思想 现代企业管理人员应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将儒家文化的“以仁为本”的思想应用在企业管理,将“以仁为本”作为企业迈向成功的管理准则。“以仁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应该是以人本理念为前提的,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准则,它要求的是管理行为的人性化。这样的话,现代企业管理中怎样去应用“以仁为本”的思想,融入“以仁为本”的准则呢?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可行的: 第一,坚持以仁为本的原则,那就是要在企业管理中采取“仁治”以稳住民心。第二,坚持以仁为本的原则,还需要设立起一套合理科学的激励制度,为职工营造一个温馨的工作氛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孟子主张教化而治,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 民畏之,善教, 民爱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第三,坚持以仁为本的原则,更加要积极开展对人才的挖掘、人才的运用、人才的培育。儒家文化认为,为政之本在于兴贤。企业应该发挥员工的自尊、自爱、自强心理、主动性、事业心、创造性与成就欲,使员工的内在潜力得以发挥。然而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光只能通过制度的约束,管理者也应该通过多和员工进行思想沟通和需求的满足,对工作环境的优化,对员工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具体的设计与实施,来让员工自觉的与管理者共同把工作做好,共同1 发展企业。 二、儒家思想之“以义统利”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一)儒家思想中“以义统利”的理念 因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正当的利益该取而不取,也是不义。孟子就说过:“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好其道,则舜受其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滕文公下》) 不合道义的即使一筐饭也不能接受,合乎道义的即使像舜继承尧的天下也不过分。这话准确地表述了儒家“以义统利”思想的内涵。儒家思想中的“以义统利”引领着管理者处理好盈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为企业提供了所需的原料、资本和人力资源,使得企业能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同时企业的盈 利必须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如污染环境,从而损害社会利益。在这里“义”和“利”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儒家所谓的义,是指整体的利益,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对于企业来讲,强调生财有大道,利己不损人。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由此可见,孔子不是反对致富,只是主张正当致富。而儒家所谓的利,既不是狭义的金

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必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冲击,科学进步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面对我们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和泱泱古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感受着现当代社会文化融合带给我们的芬芳。源远的儒家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使我们树立远大理想,激扬爱国之志,陶冶精神情操。从先秦诸子的天人之辩,到汉代董仲舒“天人合而为一”命题的提出,再到宋明理学家“万物一体”论的形成,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这种主流观念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凝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文化百花齐放的今天,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剔除其封建宗法和唯心主义,弘扬其整体、和谐、统一的合理内容,树立严谨的人文科学态度,进而使先进的文化传统得到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束缚 纵观中国社会数千年的发展,特别是在长期的君主专制社会中,无论是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学术、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物宝藏,一直到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等,都可以说与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息息相关,在儒家思想传承的过程中,精华与糟粕杂陈。到当代社会仍然有许多不好的或糟粕束缚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发展。我认为这种负面上的影响主要有二个大的方面。 1、君主专制制度和专制主义思想的惯性,对当代社会影响深远。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最为活跃。诸侯国日益强大,逐鹿中原,争霸称雄,征战不已。知识分子受到很大重视,“重士”、“征士”、“养士”成为一种风气,思想相当活跃。他们对社会的各种问题以及自然界进行了新的观察探讨,出现“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盛况,形成儒、墨、道、法、阴阳、名辩、纵横、兵、农、杂家及史家等各种学派,互相争论诘难,又互相吸收补充,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的思想如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或实学等,对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哲学宗教、学术理论等都有所发挥或发展。但是,这种发展越到后来也越为缓慢,乃至成为八股教条而僵化,科举考试只能在经书中寻章摘句作文章,特别是尊卑贵贱,君道臣节,专制主义尤为严重,这也是影响当代社会人文思想的根源所在。 中国君上专制的历史很长,从商代开始,君主就自称“余一人”,以示其独尊无二。周代君主称为“天子”,开始“奉天承运”,管治兆民。春秋战国时,法家主张君主专制独裁和中央集权。在传统的治国之道中,儒家主张仁政德治礼教,被称为“王道”。法家强调“不贵义而贵法”,“以法为本”“以法为教”被称为“霸道”。其实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而是相通互补的。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当然是肯定德政礼制,否定政刑。但是,他又称赞法家的代表人物郑国大臣子产的“宽猛相济”。孔子说:“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09自动化 姓名: 学号: 2011 6 25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儒家的内涵更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大标准,是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和谐的一大道德基准。对于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儒家大同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儒家思想作用现代社会价值 【正文】 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的当代意义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和对社会的整合价值,分析了它们在东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社会整合的作用,提出了对以往的现代化模式要重新认识,指出儒家文化人本主义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社会整合的功能必将对当代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人本主义内圣外王天人合一 本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西方国家,经过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并在《中国的宗教》一书中认为,传统以来的儒家孔教,不但无助于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反而构成了一大阻碍。因而,近代资本主义只能在西方国家产生而不能在东方国家产生。然而,历史的发展似乎向马克斯·韦伯的论断提出了挑战。上个世纪60—80年代,当西方国家的经济走向萧条时,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东亚经济圈却出现了经济起飞的奇迹。当时,人们在考察其原因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因素本身,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制度、资本的积累、劳动力技术等等。但这时的世界各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什么没有出现像东亚这样的经济奇迹?同时,人们又考察了非经济的制度结构,这些国家在制度结构方面也大不相同。人们在考察其文化因素时,发现这些地区的共同之处就是,长期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于是,一个饶有意味的问题产生了:儒家文化对于亚洲这五个地区的经济成就是否形成了文化层面上的有利影响?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是什么?它与现代化的关系如何? 一、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及对社会的整合价值 知识社会学家曼海姆认为,所有的思想和知识都是某个社会结构或历史进程的产物[1]。儒家文化就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和以皇帝为最高顶点的垂直隶君型的社会结构上产生的。经百家争鸣、两汉独尊儒术、魏晋儒道并融、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的兴盛,儒家文化经久不衰,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转化过程中通过对其他文化的吸纳和自身的改造而被保存下来。儒家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一)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 1、人本主义思想 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宇宙万物是各种神创造的,在神之上有一个统而管之的上帝。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创造宇宙万物的不是神,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人世间的伟人:盘石、

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及其现代意义(一)

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及其现代意义(一) 摘要]: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是一以贯之的,从先秦孔孟荀到宋明朱子王阳明甚至现代新儒家都坚持了“学者为己”的为学宗旨。为已之学的含义似可包括:为学性质上的学做人与为学内容的道德性;为学动机的为已性与为学目的的成已性;为学过程的涉已性与为学效果的已为性。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其价值导向的精神实质是:第一,是成人成圣的心性之学,而非功名利禄的事功之学,旨在强调一种道德价值而非功利价值。第二,是对人的自我完善、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的弘扬,是对人不受外在的功名利禄所役的独立精神和人的主体性的肯定。第三,是对为学的正确学风的倡导,对功利的、虚浮的不良学风的贬抑。其现代意义体现为:第一,对于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提升价值理性、弘扬人文精神,克服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思潮过于膨胀的偏频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第二,在当代民众的精神生活的价值趋向上,对于引导民众注重修德成善、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提高国民道德素质,提升民族精神气质有积极作用。第三,对于端正学风教风,克服学术与教育中过于功利化、工具化的偏频和不良社会风气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儒家为已之学现代意义 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是一以贯之的,那么,其含义和其价值导向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其现代意义何在?这是本文欲加以探讨的。 一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在《论语•宪问》中说:“古之学者为已,

今之学者为人。”“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今”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孔子所谓“为已”即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为人”则是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赏。以为已否定为人,意味着儒家将为学的重点指向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正是儒家哲学的价值取向。 “为己”思想由孔子提出后,作为儒家思想的基本前提为后期儒学流派所继承,“为己之学”得到进一步展开。孔子以为已反对为人,孟子以天爵反对人爵。“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又弃其天爵。”(《孟子·告子》上)。荀子持论与孔孟相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苟子·劝学》)这里的“美其身”,就是“为己”,相当于孟子的“修天爵”,指人格的提升;而所谓“以为禽犊”,是说以学问知识取悦于人,不是用以改造自己的品质,而是“为人”,相当于孟子的“要人爵”,即把“学”作为追求名利的手段,这是儒家大师们最为反感的。 汉代以后,儒学流于章句之学。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对空守章句的形式主义学风进行批判。“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乎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

儒家修身之道简要

儒家修身之道讲解要点: 吾日三省吾身 永不埋怨客观 方尔加教授指出,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是善于自省的民族。对于企业而言,这种由上而下的内省精神更是极为宝贵。他以包头市金荣集团为例:一个小学文化的企业家可以在商场上叱咤风云,几年里就开疆扩土所向披靡。最后方教授找到了这位小学文化企业家成功的答案:企业董事长将“客观永远没错,都是我的错”视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金荣集团的企业文化是始终

从自身去寻找答案,永远不抱怨客观。如果所有中国企业家都能拥有这样的基因,都能回归古老中国儒家传统,企业基业常青有望。 饱读诗书之人 并非都具智慧 方教授认为,知识可分为软知识和硬知识。所谓硬知识就是你在书本中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是可以用语言文字等描述和表达的,是在未经激发和挖掘之下,暂时处于休眠状态的知识。而所谓软知识,是那些只可以意会而很难表达的学问,需要在长期实践中去领悟和体会。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也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是他却打造了一个世界电子王国,成为了一个不老的神话,这正源于他的在成长中积聚了丰富的“软知识”。据说,松下幸之助是一个极为善于观察的人。 纵观很多企业家,并没用拥有很高的学

历,却能一路披荆斩棘,“软知识”功不可没。 “道”隐于毫末 细节决定成败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合抱之树,起于毫末”,方教授指出,成就大事者,定能把每一个细节做得尽善尽美。 吸纳了儒家思想精华的日本是将这种“关注细节”的品质发挥到极致的一个民族,所以这方小小土地上才有了松下、索尼以及本田等众多世界级的企业。 方教授的结论是,关注细节,不是日本人的特质,它其实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古老基因之一,当中国企业家吸纳儒家精华之时,中国企业的崛起也指日可待。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在儒家、道家、佛家等几大学派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最深远,时至今日,我们仍提倡学习儒家思想文化。儒家学派创立至今,经历了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近代的“打倒孔家店”,再到现在的正确认识和学习儒家思想。儒家学派虽然几起几落,但却长盛不衰,主要在于其具有兼容性,儒家学者不断吸收其他学派思想,从而使儒家思想得到补充,能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把握住了发展的机会。 儒家思想十分丰富,它在治国、为人处世、教学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引导。首先在治国方面,儒家提倡“为政以德”、“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先进思想。它认识到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如果统治者得不到民心,政权就不能巩固。如果统治者是舟,那么人民就是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它起到了制约统治者的残暴统治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它维护了社会安定,使人民能安居乐业。 儒家同时还提出“三纲五常”,其中我觉得“五常”对于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很有指导意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在这个物欲横流、容易迷失自我的社会里,它就是我们心中的一盏明灯。我们每做一件事前,都应该想想这五个字,我觉得我们平常至少要做到义、信两个字。义指的是气节,听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如我们对待朋友要有情有义。古时候有关羽为了义而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放曹操,当今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努力做一个有情有义人呢?信是指诚信,诚信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来说特别重要。老实说,我觉得现在社会缺少诚信,每年央视3.15晚会都会曝光一批不良企业商家。不断涌现出诚信缺失的问题,已经使很多国人失去了信心,纷纷去买外国的商品,这肯定影响我国的企业发展。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诚信,将会造成严重后果。路人跌倒了没人敢扶,人与人交流总会怀着一颗怀疑的心,不能坦诚相对,那会让人失去很多宝贵东西。 儒家在教育上讲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些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有教无类”强调人人有享受教育的机会,这反映了人人平等,我们现在实行的普及义务教育就是这一思想的实践。“因材施教”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孔子认为,对于能力和素质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激发其兴趣,使得每个人即使能力和起点可能不同,但同样取得进步。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到儒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同时它提倡遵守封建礼教,其中“三纲”就是一个非常落后的思想,应该被摒弃;儒家思想随着发展,逐渐僵化,成为投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愚化人们,阻碍社会发展。所以总结起来,儒家思想有其积极性和局限性,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学习。

儒家修身文化对党员干部修养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b10282153.html, 儒家修身文化对党员干部修养的启示 作者:汪云霞 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12期 儒家修身文化作为传统修身文化的代表,具有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对党员干部有四点启示:第一,反省自悟,促进党员干部的自我完善;第二,慎独自律,培养党员干部自觉意识;第三,知行合一,激发党员干部道德实践积极性;第四,兼善天下,培养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感。 《礼记·大学》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可见在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三大内容为构建的传统文化体系中,修身是根本。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之于为人,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儒家修身文化作为传统修身文化的代表,对社会人格的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加强党员干部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反省自悟,促进党员干部的自我完善 反省自悟,迁善改过是儒家在修身过程中达到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内省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通过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内心活动,实现自我进步,自我完善。自省思想贯穿了儒家学派的整个历史。孔子提出“内自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出“自反”、“反求诸己”的思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具有自我调节系统,表现为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由于人的自我意识对自己个性特点的各个方面非常了解,就能依据自我意识对其进行调节控制,促进自身心理结构的完善。人可以通过对自己的言行、思想、习惯的改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和思想境界。在当今社会,诱惑无处不在,尤其是对身居高位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诱惑更多、更强,如何以平常之心运用权力、对待金钱,怎样筑牢自己的思想防线,是考验领导干部的试金石。党员干部如果能够始终做到“日参省乎己”或“日三省乎吾身”,是非常可喜的,也必定成为人民爱戴的公仆。但是,有些人在拥有了一定的权力之后,思想开始蜕变,觉得自己为人民服务了这么多年,索取些回报不足为过。领导干部哪怕一点小小的失节,一次小小的失误,都可能会成为“蚁穴”,最终使苦心经营一生的名誉毁于一旦。因此,党员干部职位越高,权力越重,越要注意自省、自重,保证生活精神兴趣爱好健康,人格高尚完善。 二、慎独自律,培养党员干部自觉意识 慎独作为儒家修身的方法之一,是儒家文化一大特色,也是儒家所推崇的道德境界。刘少奇同志在他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到:“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任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