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琼瑶热”现象与大众文化的关系_硕士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

浅析“琼瑶热”现象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作者姓名

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指导教师

申请学位类别文学硕士

提交日期

University Student Good Faith Question And Modern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Candidate:

Supervisor:

××University

××, China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海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著作权声明

本论文作者声明:

□本论文全部成果均为本人和指导教师合作研究取得,本人和指导教师都有权使用本成果学术内容(有第三方约定者除外)。

□本论文为指导教师指导下,本人独自完成。本人独自享有本论文的全部著作权。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海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海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海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日期:

I

摘要

琼瑶,我们众所周知的言情文学大师。1963年,25岁的琼瑶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激起无数读者的强烈共鸣。言情文学从此自成一派在台湾通俗文学中脱颖而出,逐渐走向繁荣。

70年代末80年代初,琼瑶之风穿越海峡刮到了祖国大陆,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新的气息,进而在内地文化领域中形成了一股热潮。针对“琼瑶热”现象,本文以大众文化的逻辑运作为视角,来探讨其传播路线、时代背景、创作特色、文化消费以及琼瑶热与流行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第一章主要是历史叙述琼瑶作品的传播和普及。第二章着重分析在大众文化市场化背景下的琼瑶创作倾向,以及其进入大陆文化市场的时代契机。第三章着重从文学消费、大众文化的逻辑性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琼瑶热”现象,深入探讨其创作、传播、读者接受、市场转向、再创作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出大众文化的逻辑运作造就了琼瑶热潮,而琼瑶的创作路线也随着这个逻辑而不断调整。这体现出了琼瑶对文学消费和文学价值的超前预期和准确把握,通过立足市场,迎合读者,打开了文学消费的全新局面。

关键词:“琼瑶热”现象大众文化逻辑文学消费读者接受市场导向

Abstract

As is known to all, Qiong Yao is the famous romantic master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1963, Qiong Yao published her first full-length novel Outside the Window when she was 25-year-old, which produced great social repercussions, and stirrd the sympahetic response from thousands of readers. From then on, the romantic love story has gotten its own way in TaiWan literature field, shortly after, it became more prosperous.

In the early eighties of the 20th century, Qiong Yao and her works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mianland of China, that refreshed the people in their minds. As for the phenomenon, this paper tends to discuss something about the spreading route, the background and the creative style of Qiong Yao’s novels in the angle of mass-culture, especially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pularity of Qiong Yao and the logic of mass-culture. The first chapter presents the spread and dissemination of Qiong Yao’s works. The second chapter probes that her writing style was influenced by the mass-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the chance her works spread.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popularity of Qiong Yao in the views of mass-cultural logic and culture consumption, in order to reveal the complex mixture of creation, spread, readers’acception, market changing and recreating. As a result, we know that the operation of mass-cultural logics brought up the popularity of Qiong Yao, and also she continuously adjusted her style following this logic. All in all, Qiong Yao has accurately controlled the literature consumption, and she predicted the trend of mass-culture. All of these are the reasons why Qiong Y ao could succeed in opening the readers’market and led the new prospects of literature.

Key Word: the popularity of Qiong Yao mass-cultural logic literature consumption readers’ accpetion market leading

III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琼瑶热”的历史线索 (5)

一琼瑶热潮六七十年代在台湾的传播 (5)

二大陆80年代琼瑶热的传播路线 (10)

三90年代以后的传播路线 (13)

第二章接受理论视野中的琼瑶热 (16)

一接受时代契机 (21)

二爱情接受心理 (16)

第三章“琼瑶热”的大众文化现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琼瑶热的文学消费史.................................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后文学消费及发展趋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结语.. (33)

参考文献 (3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致谢.. (36)

引言

引言

言情小说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小说类型,由唐传奇,宋话本的初露端倪,到明清的蓬勃兴盛,从20世界初风行一时的鸳鸯蝴蝶派到30年代的大学气象的社会言情,有古代文学到现代文学,都为言情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创作经验和接受土壤。而在中国现当代言情文学发展史上,琼瑶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家,是我们研究当代大众(流行)文化不能忽视的重要人物。

琼瑶从60年代在台湾火起来以后,一直就以不灭之势在台湾持续着一股热潮,整整二十年,琼瑶创作了50多部小说,而几乎每一部都被搬上了荧幕,拥有众多的观众,因此,她被称为“名满港台”,“誉满东南亚”的小说家。可以说,琼瑶的小说已经对台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那些被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则在当时带来了一阵旋风,荡气回肠,精彩绝伦,赚尽亿万中国人的爱与泪。那些因扮演琼瑶小说中角色的演员,也一时红遍了东南亚。随着80年代琼瑶和她的小说被介绍到大陆,内地也开始逐渐兴起了“琼瑶热”,无数善良的读者被其征服。90年代,琼瑶的小说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等作品大受欢迎,掀起了一次次的热潮。

琼瑶所创造的奇迹尽管是空前的和无庸置疑的,但却在台湾和祖国大陆两方面的正统文学界,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誉和荣耀,想反,听到的多半是批评和轻贱的声音。台湾淡江大学教授龚鹏程先生就公开说过:“三毛,琼瑶,这些人在批评界是从来没有人讨论过的,几乎不成为文学研究的对象①。”

大陆的批评界,虽然因改革开放大背景的宽容而降低姿态,但其平和的背后,显而易见的是对琼瑶作品的不屑和轻视。虽然,在“琼瑶热”到来之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一大批报纸和杂志出现了大量介绍和评论琼瑶的文章,但更多的是应景之作,或者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泛泛之谈,不关痛痒。而这些评论琼瑶的小说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轻飘飘的赞美,谈其“新女性文学”,“纯情浪漫”,“爱情唯美”,“艺术和意境上的美”,“语言艺术上的独特”等等,但又总忘不了用“局限性”来留一个尾巴。如《试论琼瑶小说的古典美》、《浅析琼瑶小说的情缘观》、《情感的救赎与解放———琼瑶作品中的女性主义》等等。另一种批评的文章,则是不假思索,想当然,印象式的批评,诸如“肤浅虚伪”,“病态人生”,“风花雪月”“蝴蝶鸳鸯”,“花呀草呀云呀天

①现代传播&电视艺术原理

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呀水呀风呀”,总是摆出一副冷静超然的大彻大悟的智者姿态,颇有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学风范①。

批评的缺席暴露了批评的狭隘和胆怯,因为一旦在实践中出现某种作品样式不符合原有的尺度时,就采取掩耳盗铃的姿态,回避与漠视成了最好的注解,另一个极端的表现则是大加斥责,采取“棒喝”的态度,如何满子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为旧文化续命的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任然套用80年前的批评模式与思维方式,无疑有与时代脱节之嫌,原有的学术话语失去了作用。于是剩下的只有情绪化的臆测与并非恶意的中伤,形成了20世纪末的批评喜剧。还有的批评者很直接的就将琼瑶的小说定位为无病呻吟,不食人间烟火的“闺秀派”或“新鸳鸯蝴蝶派”甚或是“琼瑶公害”“精神麻醉剂”,“贵妇人的消食片”等等。而著名学者陈东林则发表了一本题为《毒品·艺术——琼瑶作品批判》,开篇就讲必须治理“琼瑶公害”,称“琼瑶作品的泛滥成灾和猖狂肆虐,绝非中国文坛的福音,也绝不是文化繁荣的一种象征,相反,却是中华文化的一场悲剧②。”虽然指出了很多琼瑶小说的弊病,以及由此给社会及读者带来的影响,但言辞如此犀利,很明显的带有强烈的对言情小说愤世嫉俗之感。

然后有趣的是,尽管学术界对于琼瑶的小说都轻视及批判,给琼瑶的小说冠之以各种头衔,从纯文学的立场出发,批评指责琼瑶的作品是毒品,是精神的麻醉剂,希望对“琼瑶公害”进行治污,希望广大的读者远离琼瑶的危害。可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却是,琼瑶的小说不仅没有就此消失,或被人忽视,反而有星火燎原之势,街头巷尾、男女老少谈论的都是琼瑶。大小书店书摊都充斥着琼瑶小说,电视里也播放着由琼瑶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剧,连小孩子玩游戏都要扮演还珠格格、紫薇、紫菱等一系列人物。从1998年《还珠格格》的热播,赵薇等演员由此一炮而红,到2000年推出的《情深深雨蒙蒙》,爱恨情仇交织的时代与青春,再到近年来湖南卫视制作的《寻找紫菱》,《又见一帘幽梦》等,都见证着琼瑶长盛不衰的奇迹。人们虽然口中骂着,可是却情不自禁地一次又一次陷入了琼瑶所编织的美梦中。甚而有些人在日常的对话中,也引用着琼瑶的台词“好美啊”“好漂亮啊”“好纯洁啊”等等。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这其中的原因也许包括琼瑶作品的艺术特色、琼瑶创作的文化背景或是琼瑶小说风靡的社会历史环境,但在这众多表象的背后,我们似乎可以隐约看到消费主义时代的大众(流行)文化逻辑是推动琼瑶作品从创作、传播,到受欢迎、受追捧、形成热潮,再

①覃贤茂. 琼瑶传奇[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9

②陈东林. 毒品.艺术琼瑶作品批判[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引言

到琼瑶因时而变进行再创作的决定性规律和指导。而琼瑶的成功也昭示着后工业社会消费浪潮的到来。处在这个时代的作家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迎合读者口味进行创作,借助现代传媒进行宣传推广,而作品形成的社会文化影响力和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将成为衡量作品是否成功的基本标准。闭门造车、埋头著述的作家将成为历史,纯文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文学被纳入到市场消费体系中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琼瑶热”现象就是证明这一趋势的有力例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21世纪的到来,琼瑶这个名字逐渐在人们的视线中淡化,琼瑶热也逐渐在中国市场上消退,电视剧、电影虽然还偶尔有想冲破之势,却已经是夕阳西下,难以激起更大的波澜。但是大众文化逻辑的运作却如同浪潮一般不停歇地继续前进着,长江后浪推前浪,当琼瑶逐渐随着她的作品躺在岸滩上时,亦舒、张小娴、安妮宝贝、韩寒、郭敬明以及无数网络作家等继续随着这一浪潮流走,将一个彻底的文学消费时代展现在世人眼前。

随着网络、手机等高科技传媒载体的普及,小说的多元化,社会的市场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文学将日渐娱乐化、消费化,服务于电视业、电影业、移动传媒、动漫产业、游戏产业等,购买纸质小说对于年轻人来说已成为遥远的回忆。人们选择余地的扩大,也就渐渐的消退了文学本身的影响力,但是电视电影剧本、手机小说、短信文学、网络小说、动漫构思、游戏研发、促销宣传、剧场消费、主题公园等文化产品的设计和推广将逐渐凸显文学的价值和力量,文学将以全新的形式出现在这个娱乐消费产业主导的新时代,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广大读者观众消费者的眼前。我们不能忘却琼瑶,因为她是这一空前的文学变革时代的初期代表人物,“琼瑶热”向我们昭示着流行文化时代的到来,而“琼瑶热”的销声匿迹将注定了这是一个推陈出新的时代,一个永不回头的时代,一个方向未知却充满了刺激的时代,这就是我们为之焦虑而又为之期待的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琼瑶热”的历史线索

第一章“琼瑶热”的历史线索

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琼瑶作品在台湾的传播与推广

1963年,25岁的琼瑶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这部因爱情受挫、婚姻触礁而写作的“浇胸中块垒”的自传体小说,竟然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激起无数读者的强烈共鸣。她更不会想到,言情文学从此作为一种独立的类别在台湾通俗文学中脱颖而出,出现空前繁盛的局面。而由《窗外》引发的“琼瑶热”在台湾和海外不断升温,持续了近20年。

1962年《窗外》开始在《皇冠》杂志上连载,刊出之后,轰动一时,琼瑶成为了当时台湾年轻人心中的偶像符号,随后1963《窗外》作为单行本出版,不久销量几次突破历史新高,几乎台湾年轻人,人手一本。紧接着,在同一年她趁势陆续出版了《幸运草》、《六个梦》、《烟雨朦朦》三部小说,几乎每一部都销售一空,这给了琼瑶极大的信心。第二年《皇冠》杂志出版社的平鑫涛又找到琼瑶,邀约她的下部小说《几度夕阳红》趁热在《皇冠》杂志推出,并同时在《联合报》副刊上连载《菟丝花》,将琼瑶的小说一下子推到了全台湾读者的眼前。此时,几乎所有的杂志都羡慕《皇冠》的主编拥有琼瑶这颗摇钱树,还有些杂志主编想出高价连载琼瑶的小说,被琼瑶拒绝,最终还是首度挖掘琼瑶的《皇冠》拥有了琼瑶的出版权。虽然琼瑶的作品在此时已经销量很好,但还只是小有名气,并没有形成极大的热潮。自1965年伊始,琼瑶就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潮声》,《潮声》收录了琼瑶18篇小说,有《桥》、《黑眸》、《美美》、《复仇》、《尤加利树·雨滴·梦》、以及同名小说《潮声》等。也于同一年6月,自她小说《六个梦》改编的电影《婉君表妹》在台湾首度上映,一上映就带来极大的轰动,电影票一时难求,此时琼瑶已经是声名鹊起了。可以说,琼瑶小说在创作之初就考虑到了读者群就是消费群的问题,而且琼瑶把受众群体准确定位在了年轻一代身上,其对流行文化趋势的超前感知和及时把握由此可见一斑。

在那个没有计算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连电视机也仍是奢侈品的年代,《窗外》及琼瑶的其它小说已经是许多台湾初中和高中生(特别是女学生)人手一本的了不起的禁书了。新浪网一位特约台湾记者在博文《琼瑶台湾三十年<窗外>:当年最了不起的禁书》中讲到:“虽然琼瑶女士那本处女作《窗外》问世时,我才七足岁,刚上小学不久,但是印象中,台湾真正吹起琼瑶流行风,还是一九六零年代中、晚期的事,当时台湾的物质生活还很匮乏,整个社会的观念也没今天开放自由。”虽然那只是一个台湾人小时

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候的记忆的讲述,但是我们的确可以看出,琼瑶自六十年代中晚期以来,作品出书的速度几乎以每年两部的数量持续到七十年代。1966年3月,琼瑶创作了完成了《寒烟翠》,6月,又完成了《紫贝壳》。1967到1969年琼瑶出版的小说有四本,即《翦翦风》、《彩云飞》、《庭院深深》、和《星河》,其中长篇小说《庭院深深》更是走进了千万台湾民众的庭院深处。当时台湾的文化还很传统,人们的思想也还很保守,但是美国的嬉皮(hippie)风潮吹遍全世界,流风所及,台湾的年轻人思潮也逐渐开放,琼瑶的作品由初中女生上课偷偷摸摸读《窗外》,被训导主任发现,少不得记过处分(通常记三大过就得开除离校),之后,抓不胜抓,顶多被训导主任拿着《窗外》在脑门上轻轻敲两记。以示薄惩罢了①。可见,琼瑶热潮已经渐渐形成,并成为引领当时台湾大众文化流行趋势的排头兵。

而就在此时,至台湾女学生因看爱情小说想不开自杀的事件之后,很多批评甚至中伤的矛头直指琼瑶,称琼瑶作品是精神鸦片、文化毒草。尽管一些卫道士不断攻击指责,琼瑶的作品却仍是已不可阻挡之势一部接着一部的出版。1971年1月琼瑶出版了《水灵》一书,收录了琼瑶从1968到1970年创作的六部作品,而同样是这一年,琼瑶又完成了同样是由六个故事组成的一部小说《白狐》。而期间的两篇小说由于电视剧拍摄的需要分别于1990年前后,将《白狐》改写成了《梅花烙》,把《禁门》改写成了《鬼丈夫》;改写后的《梅花烙》和《鬼丈夫》,确实较《白狐》和《禁门》有了可读性。大概由于琼瑶的内心充满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哀愁、凄怨、无助和酸涩,1972年到1975年,琼瑶好像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每年,她都有二部作品完成,而且篇篇都是佳作。1972年的《海鸥飞处》、《心有千千结》;1973年的《一帘幽梦》、《碧云天》;1974年的《浪花》、《女朋友》以及1975年的《在水一方》、《秋歌》。琼瑶这时期的小说更加缠绵排恻,有一种说不出的凄凉的美感。而在1976年,琼瑶更是一年创作了三部作品:《人在天涯》,《我是一片云》,《月朦胧鸟朦胧》。而且《我是一片云》是琼瑶作品中份量较重、较为受人重视的一部书。1978年的《一颗红豆》和《彩霞满天》与前段时间《海鸥飞处》等作品相比,完全有了新的变化,仅仅是《彩霞满天》的题目,就充满乐观向上的浪漫情怀。随后一部同样爽朗、欢快、基调明亮的小说《金盏花》也于1978年11月顺利完成。这些小说的陆续发表,成为了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台湾通俗文学的标志。台湾虽然没有经历像文革那样翻天覆地的政治文化运动,但是反共文学等一系列严肃文学却依然让人

①琼瑶台湾三十年《窗外》:当年最了不起的禁书http://www.sina/https://www.360docs.net/doc/9910384033.html,2007年08月日17:19特约记者唐人,发自台湾

第一章“琼瑶热”的历史线索

苦闷禁锢,而琼瑶小说以其梦幻青春、浪漫刺激的特色,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台湾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群的新宠。在当时的台湾,一方面琼瑶的作品在读者群里蔓延,成为报刊杂志主编的抢手货,是否连载琼瑶小说关系着报刊杂志社的经济效益,而另一方面,琼瑶的作品也被台湾当时主流文化界批判,李敖就曾高调地对琼瑶的爱情小说投去鄙夷的目光。然而这反而加大了琼瑶热潮的风势,琼瑶小说一时洛阳纸贵。而伴随着这些而来的是琼瑶二厅一室(客厅、餐厅、冰果室)电影在台湾兴起的一波波票房高潮,被琼瑶简单化的爱情哲学,透过声光电波,传输给了更多底层社会渴望梦幻爱情的台湾年轻人。帅哥美女,三角恋或四角恋的爱情排列组合,成为当时台湾青少年人群追求自我解放自我陶醉的最佳精神食粮,借此挣脱保守的社会牢笼。从这里可以看出,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已经完全取决于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目光,几乎不受政治意识形态和严肃文学评论界的左右和掣肘了。

琼瑶56部小说的陆续出版,宣告了在台湾文化界,消费主义已经逐渐登台作为新的主角,而政治影响和精英纯文学已开始丧失阵地退居二线。而琼瑶和文化商业利益体的互动不仅成就了琼瑶热潮的奇迹,也推动了出版业、印刷业、书刊销售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活络了原本已经日薄西山的台湾影视业,创造了一批新的影视富商和影视红星。我们可以通过一份表格来看琼瑶小说被改编成的众多电影以及由此而走红的明星,从中可见琼瑶的创作多么收到读者和观众的欢迎,具有多么强大的票房号召力。从来没有一个作家像琼瑶一样,其作品被搬上荧幕如此之多,而且都受到观众的热情追捧。

琼瑶影视作品目录表

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琼瑶热”的历史线索

①王基国.爱情教母—琼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社, 2003.

②宋子文编著《台湾电影三十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琼瑶作品在大陆的传播与推广

琼瑶的小说虽然在六十年代就在台湾引起轰动并多次搬上荧幕,但大陆读者熟悉琼瑶还是从80年代初才开始的。尽管琼瑶的小说在台湾风行一时,但只是停留于普通民众之中,始终不入文学评论界之眼,她的小说最初被评论者注意是在1978年曾心仪发表的《试评琼瑶的<月朦胧,鸟朦胧>》一文①,这是台湾评论界第一次公正的评论琼瑶的小说。然而琼瑶的小说又是何时传入祖国大陆,让千千万万读者为之着迷,也继而将中国人的阅读从一个领域带领到另一个领域的呢?笔者查阅众多资料来考证琼瑶传入大陆的确切时间,据当时的资料分析,主要有两个版本和两个时间,即1981年的《人在天涯》和1982年的《我是一片云》。

第一个版本是《琼瑶: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中描写的“第一批接触琼瑶的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有人回忆起刚看琼瑶电影时的感觉说:“恍恍惚惚!不知身在何处,第一次知道.原来恋爱可以这样谈.“但到了《窗外》《聚散两依依》、《梦的衣裳》,《在水一方》.....这些耳熟能详的‘白痴’故事,才正式征服神州大地的痴心男女。”同时作者也讲到琼瑶小说第一阶段是“1981年她的小说开始风靡内地.但是她

①载台北《书评目录》1978年6月号

第一章“琼瑶热”的历史线索

本人并没有直接感受到这种热度①。”这段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琼瑶的小说是从1981年开始传入中国大陆的,无独有偶,笔者也另找出一份资料,“据可查证的文献资料,琼瑶传入大陆最早的小说是刊在1981年元月号(创刊号)《海峡》文化杂志上的《人在天涯》引起了大陆读者的喜爱,据1986年11月13日《文学报》记载昔日广州地域就有70%的学生读过琼瑶的小说。”而第二个版本则是:“1982年,《海峡》杂志连载了长篇小说《我是一片云》,琼瑶的作品从此正式传入大陆,并风行一时,每部单行本的发行量均以十万计,改编而成的影视剧更是声势浩大。”

虽然版本众多,但大部分谈到琼瑶小说传入大陆的时间时都偏向于第二个版本,笔者通过分析和考查,认为1981年琼瑶作品传入大陆较为可靠。在1981年,《海峡》刊出了琼瑶的第一本小说《人在天涯》,随后同一年王斯瑶也在《海峡》上发表了《台湾女作家琼瑶》来介绍琼瑶,紧接着1982年《海峡》又连载了琼瑶的小说《我是一片云》。让大陆读者开始接触和了解了琼瑶,而几乎《海峡》杂志成为引入琼瑶小说的第一功臣。之后,琼瑶的小说便在各大报纸杂志上纷纷亮相,即使路边的报刊亭和书摊,也成为人们购买琼瑶小说的便捷集散地。而琼瑶作品更是成为了广大中学生课余谈论的热门话题,家庭主妇们茶余饭后聊天的谈资。而此时,正是流行文化在人民大众中形成市场的摇篮时期,琼瑶作品对于当时流行文化在大陆的发生和发展,其作用功不可没。

纵观整个80年代,琼瑶的小说由台湾传入祖国大陆到形成一股热潮的传播和普及,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报刊杂志大量刊登和连载琼瑶的小说以吸引读者,出版社也竞相出版琼瑶作品以便让读者可以在书店购买,收音机电台里也播放着琼瑶小说的广播剧。而且那个年代的租书店很多,小说的传阅率相当高,即使缺乏购买力的学生也会凑钱租来阅读,甚至相互传阅,所以读过琼瑶的人远比估计的要多得多,大概要以千万计。到80年代后期,电影电视逐渐普及,大陆开拍的由琼瑶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剧继续为琼瑶热潮吹风点火、添柴加薪。至此,琼瑶创作与大众文化的流行已形成了良性互动的趋势。

当时琼瑶的小说首先由大陆杂志社转载,《海峡》杂志率先引进,引起了读者的关注之后,之后几年花城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都推出了琼瑶作品。趁热打铁,继而又出版了大量琼瑶最初的小说,出版商也趁势为琼瑶的书籍重新包装,版本千秋各异,几乎各大书店都有销售琼瑶的书,甚至是一些报刊亭也因销售琼瑶的书而变得异常热闹。1986年《社会》杂志的《中学生何以“热”琼瑶》一文中记载:“上海一①满江红《琼瑶: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

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家以经销全国各地方出版社书籍为主的特色书店,近千册《星河》上柜仅两天就销售一空,《聚散两依依》某书店进书三万册,不多日便告脱销。门市营业员接待读者,几乎天天有人探听琼瑶小说的出版信息,更令人注目的是上海电视台与书店联合举办的“我最喜爱的十本书”评选活动,1985年出版的三本琼瑶小说《我是一片云》、《船》、《几度夕阳红》竟全部入选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琼瑶自1981年传入大陆以来,一直都是通过纸质媒介的方式来传播,且大部分都是通过书店售书,然而琼瑶开始真正热起来,则是在1985至1986年间,笔者查阅了当时的期刊杂志和报纸,发现大量的有关琼瑶的小说连载年份都是在1986年之间,例如《长江》杂志在1986年第1-3期上连载了琼瑶的《碧云天》,随后的第4-6期上就刊载了琼瑶的《冰儿》、《匆匆太匆匆》。因为有太多的人关注琼瑶小说,有太多的关于琼瑶小说的话题充斥在耳边,评论界也不得不认真对待起琼瑶,对待琼瑶热这个现象。所以1986年也是关于琼瑶评论最多的一年,像《书林》、《长江》、《电影评介》、《女青年》以及各大学学报均有关于琼瑶的评论。笔者也将具体的发表刊物及时间作者列在附表1中。1986年11月7日《新民晚报》上徐淦的《老读者读新小说》一文里说:“到了我这把以七个十来计算的年纪,我至少在读小说上面不会凑热闹,赶时髦了吧!”但,他“读了老伴剪贴的琼瑶著的《雁儿在林梢》也觉得满有看头”。并称作者有才华,说“难怪热了起来”。11月13日《文学报》_上的《琼瑶的反思》一文中说:广州一地的70%大中学生读过琼瑶小说,特别是女学生已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并说:据行家估计琼瑶热仍有看涨的趋势。广州新华书店5万本《窗外》销售一空,旧书也争相购买。这些书令少男少女们“热泪盈眶”。

不得不说,这些评论的大量涌现,反映出当时祖国大陆的主流文学界已经关注到了琼瑶作品的影响力。但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评论只是分析了琼瑶的个人经历、台湾当时的社会背景、小说的艺术特色、小说情节的设置或是其对于青少年思想的影响等问题,并没有看到“琼瑶热”背后的消费主义推手,也没有意识到琼瑶的创作指导思路并不是传统所认为的欧风美雨或是中国古典文化,而是之前我们完全没有接触到的后工业社会的市场消费浪潮。琼瑶处在台湾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时期,能够提前感知发达工业社会到来时的文化市场规律并以其指导自己的文学创作,这是琼瑶能够抓住当时整整一代人几十年的关键因素。

①周振东. 中学生何以“热”琼瑶[J].社会,1986,6.30

第一章“琼瑶热”的历史线索

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及其之后的琼瑶作品

步入九十年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电影和电视对于普通的大众来说,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娱乐消遣工具。坐在家中观看电视连续剧,欣赏电影,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琼瑶当然没有错过这个与时俱进的机会,她积极的调整自己的创作路子,由原来的单纯的文学创作发展到电影剧本创作,再发展到电视剧创作,因为她看到了流行文化逻辑的运作路线,感受到了大众传媒的巨大威力,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更好的适应电视剧本的需求和观众的喜好,琼瑶在作品中加进了武侠和喜剧等众多元素。

这时的琼瑶,已不是一个单纯的作家,而是融入了文化商业娱乐圈的各个环节,成为创作生产、包装制造、宣传推广、后期完善的一条龙似的市场代表。早在八十年代后期,琼瑶自己就成立了影视娱乐文化公司,发展到90年代,琼瑶已经拥有了许多御用演员,也捧红了众多的偶像明星。之后她虽然不断启用新的影视演员,重新演绎她所创作的爱情故事,却依然还能打动着千万观众的心。如1992年的《雪珂》、《青青河边草》、《望夫崖》以及1993年的《梅花三弄》等电视剧,无一不牢牢锁住观众的心扉。笔者那时虽小,还是上学的年龄,但在走家串巷之间,耳边充斥的都是《青青河边草》和《梅花三弄》的片头片尾曲和插曲。记得那时的大人们每晚到了黄金时段,便邀朋结伴的守候在电视机旁沉浸在陈德容动情的演绎中,黯然神伤。而那些电视剧的主题曲也成为了每个人口中轻轻哼唱的歌谣。那些观赏的画面也成为了80后记忆深刻的童年了。

在九十年代后期,代表着琼瑶小说在内地传播的第二个高潮,便是《还珠格格》的播出。由于琼瑶一改自己的创作风格,将武侠和喜剧元素成功的结合在了这部剧中,使得《还珠格格》一经播出,便获得了巨大的反响,红透了半边天。大街小巷似乎一夜之间谈论的都是这部剧,每天守在电视机旁观看的也是这部剧,而关于《还珠格格》的一些附加产品也开始热卖。剧中饰演“小燕子”的赵薇和饰演“紫薇”的林心如也在一夜之间走红,这“两位格格”的身价也迅速在演艺圈飙升,出场费上涨到动辄十几万乃至于数十万元计。也无疑是电视剧史上的一个神话。随着1999年《还珠格格》第二部的热播,琼瑶的名字再次走进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心中,人们通过最新的媒介,再次激起了心中对爱情的向往,走进了琼瑶编织的唯美爱情之中。而湖南卫视的大力宣传——老剧重播,也使更多的人了解了琼瑶之前的作品。而2000年热播的《情深深雨蒙蒙》则把“琼瑶热”推向新的高潮,而这也告诉我们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是可以划等号的。

继2001年《还珠格格》第三部之后,琼瑶的影响式微,甚至在大众的眼前消失了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恰恰是互联网迅速普及,影响人们的娱乐和阅读方式的关键时期。

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然而却在人们快要将琼瑶及她的小说遗忘的时候,2007年,琼瑶又在海峡两岸同步推出了她的新剧《又见一帘幽梦》。该剧充分显示了琼瑶为善于利用媒介的本领。早在开始拍摄之前,琼瑶与湖南广电就联合推出了《寻找紫菱》的一个选秀节目,为故事中的紫菱挑选适合的女演员,引来众多年轻人趋之若鹜。同时也为拍摄和热播《又见一帘幽梦》造势。而这部《又见一帘幽梦》琼瑶根据现代观众和时代的需求,对新剧进行了改编,加入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元素,剧情和人物关系均做了一些改变。与以往拍摄的《一帘幽梦》有些新的不同。新加入了一个人物叫沈随心,还是一个女画家,但并非是秦雨秋的翻版。新版费云帆从一个酒商变成了香水商人,比旧版更加浪漫,更加深情,更加完美。人物的表达方式也有了很大变化,琼瑶减少了人物大段的语言对白,删掉了哪些“好好看哦”、“好好玩哦”似的琼瑶腔,人物对白趋于生活化,甚至加入了一些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这反映出琼瑶善于与时代接轨,利用新的传媒和观众的心理变化来改变自己的创作方法,保持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虽然谩骂声不断,但该剧的收视率却以3%创下了近年电视剧在卫视播放的新纪录,攀升榜首。而剧中的对白也成为了网友恶搞的对象,“十三晕”和“又见一遭噩梦”成为了网络流行语。琼瑶所作的这一系列改变和炒作完全是遵循流行文化的逻辑思维,为了迎合新时代的受众群体而进行的因时而变的转型。

随着互联网络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集在了网络上,网站推出小说,网上阅读小说,成为了时下流行的潮流,琼瑶小说也与时俱进地开始了漫漫的网络征途。此时,琼瑶在注重保留原版经典要素的同时,还增加了一些时尚元素,如手机、MSN等等,显然,她希望通过新版《一帘幽梦》告诉世人:“时代变了,我也变了①。”从21世纪初开始,琼瑶在网上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在她的官方网站上和网友读者们进行交流,几年间,留下了数万字的帖子。其中有一个琼瑶刚过完65岁生日,在“琼瑶官方网”的留言,“我度过了一个非常甜蜜的生日,因为生日里有你们。晚餐后,拿出平儿、寄悠、琪琪、裹儿送的生日蛋糕,那个别出心裁的蛋糕,引起我们全部亲人的惊叹!······你们的礼物,重重叠叠,你们的心意,深深厚厚。我都一一收藏,让他们也重重叠叠,深深厚厚的压在我的心坎上,谢谢你们,爱你们②。”2003年8月,琼瑶和家人到苔里岛度假一周,心情特别愉快,回到家里就迫不及待的上网,让网友们和她一同分享快乐。期间网络成为了琼瑶依然联系读者的方式,直到2007年,琼瑶宣布关闭博客,而她也跟随着她的《又见一帘幽梦》消失在了我们的视野中,然而她带来的三十年的热潮,却

①史玉根. 一个真实的琼瑶[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8.4

②史玉根. 一个真实的琼瑶[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8.4

2013年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获奖名单-推荐下载

2013年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获奖名单 经学生和导师申请、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推荐、研究生院审定,确定2013年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26篇,二等奖68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73篇。获奖名单如下。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共26篇)院系作者导师论文题目 建筑学院袁琳吴良镛从都江堰灌区发展论成都平原人居环境的生态文明土木系王宇航聂建国曲线梁桥钢管混凝土桥墩的扭转效应研究水利系杨雨亭尚松浩植被非均匀覆盖下垫面蒸散发模型及应用研究环境学院梁赛张天柱多种政策对我国物质流和价值流变化的综合作用分析 机械系周铭温诗铸仿生粘着的机理及应用研究 精仪系桂丽丽杨昌喜基于低维碳纳米材料饱和吸收体的锁模光纤激光器热能系张易阳李水清基于滞止火焰合成的高温场纳米颗粒动力学研究电机系兰江张钟华溯源到电阻基准的电容和互感数字化精密测量方法研究电子系魏鲲鹏张志军多频段/宽带、双极化全向天线阵列关键技术研究计算机系王健楠冯建华基于众包的实体解析关键问题研究自动化系邓岳戴琼海高维低质视觉信息的结构化感知与理解航院季湘樱冯西桥生物启发的表面浸润与粘附力学研究 工物系佘顶王侃基于自主堆用蒙卡程序RMC 的燃耗与源收敛问题研究化工系赵梦强魏飞基于水滑石类化合物的碳纳米管多级组装结构材料学院胡嘉冕南策文多铁性异质结:电压调控磁性的计算模拟及元器件设计数学系陈志杰邹文明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组的解 化学系闫晓宇席婵娟酸根型有机锆试剂与亲电试剂的反应研究 生命学院冯越杨茂君一类潜在的抗生素药物靶点蛋白NDH-2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经管学院张瑾陈国青商务智能决策中的代表性信息提取理论与方法研究公管学院智强苏竣权责、网络与知识: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研究法学院齐飞车丕照论常设国际争端解决机构的造法 新闻学院庞云黠熊澄宇社交网络平台上意见领袖极化现象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人文学院李季璇万俊人从权利到权力——论洛克自然法思想与其政治哲学的关系社科学院汪建华孙立平新工人的生活与抗争政治 美术学院王小茉张夫也法国文艺复兴:弗朗索瓦一世时期枫丹白露派的装饰艺术医学院 刘飞 白净 基于小动物模型的荧光分子成像方法与应用研究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共68篇)院系作者导师论文题目 李岩付林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配置与运行研究陶金张杰喀什文化区传统聚落空间分布与形态研究建筑学院 吴艳 单军滇西北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研究王萌石永久强烈地震作用下钢框架的损伤退化行为土木系 陈喜群 史其信 交通流动态随机演化模型研究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浅谈雾霾治理论文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主题:浅谈雾霾治理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 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广告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广告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摘要:广告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不仅因为广告在今天已经完全侵占了我们的文化空间,还因为广告代表着一种大众文化,已经影响、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情感特征和价值取向。本文从广告中的大众文化特性、大众文化的作用,来探讨、揭示大众文化社会形态下对当代广告批判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广告大众文化影响 在我们的生活中,广告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高原还是平原,无论是中心还是边陲,都逃不脱广告的阴影。广告之所以被视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一,首先是因为广告活动是一种文化行为,广告是文化创造的成果、人类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人类的进取精神和创造力,具有深深的文化烙印;其次,广告记录着人类历史的伟大创造,是社会经济、文化成果的一种展示,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反映;最后,广告被视为社会文化,最重要的是因为广告内容及形象表现中蕴涵着各种知识、价值观念,对受众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商业性广告都是以传播商业信息促成购买,从而使产品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其实,商业广告也具有观念形态或意识形态的文化特性。有人可能会认为,商业广告怎么会有文化,实际上从历史到现在,商业广告都体现出文化内涵,举个例子来说明吧。 如雕牌洗衣粉的电视广告,一位年轻漂亮的职业女性在事业取得成功之后,回到秀美的家乡看望多年未见的母亲,发现母亲的手粗糙、干燥,内心非常心疼,于是拿出特意给母亲带来的“雕牌”洗衣粉,和母亲一起洗衣服。“雕牌”洗衣粉交母女的心连得更紧了。广告反映出儿女应该关心父母、孝敬父母的社会传统文化理念,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观念。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广告文化和社会文化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文化决定了广告文化的内涵,但广告文化的演变反过来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而同时,广告会误导大众对社会价值的认同,易使大众文化更加媚俗化、低俗化。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各媒介的广告中,以性感女人为主要组成部分,加上具有挑逗性、刺激性的广告案例也屡见不鲜,尤其是丰胸、瘦身广告,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课程论文 英美文化课程论文 系别:教育二系 专业年级:初教六班 姓名:李倩 学号:13310604 指导教师:李智强 职称:讲师 2015年6月13日

目录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前言 (1) 1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1~5 1.1中美饮食文化的历史差异 (1) 1.2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3) 1.3中西方中美饮食文化食材差异 (5) 1.4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用餐方式及餐具差异 (5) 2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相互影响及思考 (5) 参考文献: (7)

[摘要]:本篇论文探讨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带来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国家有自己不同的饮食文化特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无论是在观念、对象、方式、餐具、还是礼仪等各方面,这些不同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随着国际的交流与融合,中西饮食文化业将会在交流中共同发展,这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将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饮食文化; 文化差异 前言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轨,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及西餐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了中国的餐饮文化中。而中国的饮食也在西方许多国家享有盛誉。现今,中国人走向世界各地并带去我们的饮食文化,而外国人也逐渐走进中国传播他们的饮食文化,因此便出现了多种不同饮食文化并存的局面。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1.1中美饮食文化的历史差异 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将会通过大量调查得来的数据及细致的研究为您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异同,优劣,希望对您今后的饮食结构的改善有所帮助。 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五千年的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千百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多种多样。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

琼瑶及作品简介

琼瑶,原名陈喆,中国当代作家、编剧,湖南省衡阳县渣江镇人,现居中国台湾省台北市。笔名除了琼瑶外,还用过心如、凤凰等。1938年4月20日生于四川成都,1949年随父陈致平由大陆到台湾。父亲陈致平是大学教授,母亲袁行恕出身书香门第。高中毕业后不久结婚生子,做主妇的同时开始尝试写作,其后步入职业作家行列,并相继进入电影、电视剧制作行业,其间婚姻破裂。现任丈夫平鑫涛为其经纪人、出版人,经营家庭作坊式的皇冠出版公司,琼瑶所有作品均由该公司出品。 有一次,琼瑶的数学只考了二十分,老师发了“严加督导”的通知单给琼瑶,要家长在通知上盖章,这件事本来就使琼瑶惶恐不安,不知回家后,如何向母亲开口。 可琼瑶放学回家,看见小妹在哭泣,父母一左一右地在她身边哄着她,安慰着她。琼瑶大吃一惊,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其实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只因要强的小妹,没有考100分,考了98分。 这下琼瑶更加自卑,更加惶恐!她不知自己数学只有20分的成绩单,如何去要母亲签章。 到了深夜,琼瑶还是将需要家长“严加督导”的通知拿出来给了母亲。母亲看着琼瑶的二十分,想起了小女儿考九十八分还要哭泣,这样的差别,使得她不能不拿小女儿和琼瑶相比。 “你要我们做父母的,拿你怎么办?为什么你一点都不像你妹妹?” 听了母亲的话,琼瑶冲出了房门,冲到了街头,她希望自己就这

样死掉算了。 琼瑶决定死。其实,对于一个十六岁的花季少女来说,她怎么可能愿意就这样轻易地放弃,她还没有真正活过,还没有真正体验到人生! 琼瑶回到家里,平静的给母亲写了一封长信:亲爱的母亲,我抱歉来到了这个世界,不能带给你骄傲,只能带给你烦恼。但是,我却无力改善我自己,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充满挫败感,充满对你的歉意,所以母亲,让这个“不够好”的“我”,从此消失吧!写完信后,琼瑶找到了母亲的一瓶安眠药,把整瓶药都吃了下去。 琼瑶的努力白费了,她没有考上大学。那年她十九岁从知道自己落榜开始,琼瑶就躺在床上,拒绝家人的安慰,也拒绝吃饭,她感到深深的痛苦和失望。她又一次想到了死。母亲又哭了,那眼泪象是致命的毒药,腐蚀着琼瑶伤痕累累的内心!琼瑶更为自卑,更为自责。母亲握著琼瑶的手,鼓励琼瑶:“今年失败了,明年再来!……我对你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你一定会考上大学的!”这样的安慰,不如不安慰罢了,琼瑶的内心在挣扎,在泣血。 琼瑶的弟妹,小弟、小妹和麒麟,也想尽办法讨姐姐的欢心,希望她能回心转意。他们用零用钱,买了许多好吃的零食给琼瑶。琼瑶含着泪,看着弟弟妹妹们,再次感到深刻的绝望和自卑!琼瑶的内心,继续向无边的深渊滑落。她推开食物,她不想说话,她只想死掉!琼瑶写了一首诗作为最后诀别的纪念,寄给了老师:我值何人关怀?我值何人怜爱?愿化轻烟一缕来去无牵无碍。琼瑶出去给老师寄出这首

大学生2014年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雾霾}

雾霾的成因与防治 班级:20134041 学号:2013404145 姓名:苏芮 论文摘要:历史数据表明,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从空间分布看,霾日数呈现东部增加西部减少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从今年春天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渐出现轻雾天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雾霾连续数日,严重的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而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有很严重的影响。对此,我决定对雾霾成因和其成分分析及防治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建立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关键词:雾霾的成因与防治;PM 2.5;环保; 正文: 历史数据表明,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从空间分布看,霾日数呈现东部增加西部减少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今春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渐出现轻雾天气,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雾霾连续数日,严重的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而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尾气等,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有很严重的影响。那么,雾霾的成因是什么?对环境和人体有何影响?对于我们居民来说,应如何防治?政府及相关环保部门应如何应对?我们对化石燃料燃烧而产生的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氮氧化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的防治有什么深刻的认识? 一.雾霾的成因 由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冷空气势力较弱;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风力较小;大气层结构稳定;一些地区受降水和地面水汽蒸发的影响,使得近地面空气的相对湿度越来越大,却极少降雨;在这种稳定的天气形势下,空气中的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不容易向外扩散,使得污染物在大气的浅层积聚,从而导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这些是雾霾天气持续的自然因素,而人为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

大众文化与媒介传播

导言 一、关于大众文化的“众声喧哗” 1、悲观主义态度 (1)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文学和社会评论家马修·阿诺德 (2)F.R.利维斯:大众文明包含了大众文化,它是低劣和庸俗的代名词,被没有受过教育的大众不假思索地大量消费。少数人文化面临空前的危机,这些文化精英占据的中心,也被低劣趣味的虚假权威取而代之。 (3)法兰克福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大众文化的欺骗性、操控性、意识形态性,对于维护现存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秩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造成人们必须面对一个不合理的极权社会,其自主性也在无所不在的文化潮流中遭到消解,享乐主义消磨了人的斗志,使人成为丧失批判性的单向度的人。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商品化特质促使其关心焦点集中在利润和经济效益上面,艺术本身的自主性和超越性品格逐渐丧失;而随着资本主义对文化艺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的需要,再加上现代生产技术特别是大众传播技术的支撑,创造性的个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按照文化工业提供的模式进行表达的无个性的模式与大批量的复制 2、乐观主义态度 1、本雅明关于大众文化的论述 大众传播技术具有将艺术从博物馆转移到大众日常生活的能力,使文化的共享领域得到明显扩大,艺术也由此逐渐从垄断走向民主,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艺术的生产与消费中来。 2、迈克·费瑟斯的大众文化观 二、消费文化、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1、大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正是在大众的消费活动中生成; 2、消费社会构成了大众文化与媒介运作的具体语境。 3、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是一体两面,相辅相生的。大众文化的消费功能首先表现为它本身具有“双重结合”的特性。另一方面,大众文化时尚的传播、流行与消费对消费社会的构建起着十分突出的作用。 三、大众文化与性别 1、在现代社会,形象的生产、展示和消费成为其重要特征。 2、性别传播中的两性形象成为视觉文化中的重要类型。 四、大众文化的本土化与全球化 大众文化在全球扩散和蔓延开来,它不仅带来利润的飙升和资本的增值,还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软权力的重要指标。 第一章大众文化与媒介 第一节、文化的媒介化与媒介化的现实 一、大众媒介主要包括报刊、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而大众文化则是指由大众媒介生产、表演和传 播的文化。 二、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 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拟态环境的重要观点: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三、数字化生存

从《天生一对》看英美文化差异

[摘要] 外语电影是了解外语国家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资源。《天生一对》以温情浪漫的喜剧方式,使观众得以鲜明直观地对比两个最重要的英语国家——美国和英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对比影片中两国语言上的差异、国民性格的差异以及人文环境的差异,来揭示背后的国家文化差异,以期使读者及观众对美语和英语有正确的认识。对两国的文化有基本的了解,从而能有效帮助解决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障碍。 [关键词] 英国文化;美国文化;差异 一、故事梗概 该片于1998年7月上映,中译名《天生一对》,以现代手法重拍了20世纪60年代经典同名作品,故事内容改编自德国小说Das Doppelte Lottchen。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双胞胎姐妹花荷莉和安妮。她们的父母尼克和伊丽莎白在一次航海旅行中在“伊丽莎白二世”号上相遇并在旅途中结为夫妇,可后来婚姻破裂。尼克独自在自己的纳帕山谷葡萄园里抚养荷莉,而安妮则与当婚纱设计师的妈妈伊丽莎白一起生活在伦敦;直到她们在夏令营相遇以前,两人彼此都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孪生姐妹。不过11年之后,命运却巧妙地让她们在缅因州一个夏令营的活动中相遇。尽管她们的外貌惊人的相似,但是两人性格、气质、行为习惯等却大相径庭,从而引得两人冲突不断。很快她们发现原来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为了更多地了懈她们的父母,她们两人决定交换身份,来到她们各自从未谋面的父亲或母亲身边。她们本打算一直这样装下去,直到尼克宣布他要再婚,两姐妹决定帮助她们的父母破镜重圆。虽然尼克那富有魅力但却让人讨厌的未婚妻给她们的计划带来很大麻烦,但姐妹俩合力设计痛整并气走了她。最终在两个女儿的安排下,二人重拾旧爱,一家人开始了新的幸福生活。影片充满情趣,两个小姐妹交换身份闹出不少笑话,搞笑情节层出不穷,而片中也穿插着温情情绪,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感到温暖而又愉悦。 二、影片中的美英文化差异 由于本片两个小主人公分别生长于美国和英国,两个社会文化明显差异的家庭背景,因而片中从多个视角呈现了两种文化的差异,为片中的喜剧元素增色不少。 (一)两国文化在语言上的差异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语言折射出这个民族纷繁多彩的文化形态。英语通过其漫长的发展与完善,最终形成了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两种主流形式。两者在语音和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势必会给非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带来难,给中外交流造成障碍。而这些差异在影片台词中可见一斑。 1.语音差异 首先,英式英语讲究抑扬顿挫,语调变化大,且发音短促,重读音较多,给人以严肃刻板之感;而美式英语讲究发音圆润饱满,连音略音较多,则更显自然随意。以夏令营场景之一为例:当荷莉堵在安妮的宿舍门口以阻止训导员发现她对安妮等的整蛊行为时说,“I、can't let,-.,yougo,.-,in there.She一's、highly contagious.”句中只两处重读,语调平稳没有起伏,倒是有三处连读和cani(t)词尾省音。而随后安妮为了揭发荷莉说道,“、Actually,We Kre、^all、quite、fine in、here unless、荷莉Parker knows、something We、don't、know.”很明显,她的伦敦口音在一句话中多处重读,而只有一处连读且无省音,整句呈现出很强的节奏感。其次,美英两种英语在很多单词的发音习惯上有很大差异。在英国英语中,字母?r只在元音之前才发音,其余位置不发音。但在美国英语中,不管“r”在词中任何位置都要发音,听起来读音大不相同,这也就是美语中有名的卷舌音(r化音)。片中的一个重要道具——扑克牌“poker”。伦敦管家马丁拿出牌时的读音为,’pouko。而当荷莉在询问同伴是否会玩时的读音为,’p;ukzr/。片中此类 词语不胜枚举。另外,还有一些个别情况,如荷莉在问伙伴会否打牌时说“Either of you,by

由雾霾现象引发的思考论文

由雾霾现象引发的思

内容摘要 自2012年起,雾霾天气从京津冀地区辐射到大半个中国,雾霾现象愈演愈烈。同时,其影响也由其所在的环境领域波及到健康安全、医疗卫生、经济发展、甚至文化生活等方面,由此产生的雾霾经济的产生、发展现状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利弊得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为越演越烈的雾霾现象提出一些可行有效的建议使社会发展在经济与生态平衡发展。 关键词:雾霾成因;雾霾经济;雾霾文化;雾霾治理

目录 一:引言 (1) 二、雾霾成因 (1) (一)自然原因: (1) (二)人为因素: (1) 三、雾霾经济 (2) (一)雾霾的危害 (2) (二)雾霾经济的产生 (2) (三)雾霾经济发展现状 (2) (四)雾霾经济利弊谈 (3) 四、雾霾的文化现象 (4) 五、治理与对策 (4) (一)实施机动车限行交通管理措施 (4) (二)引进“绿化”税制,促进环境税制改革 (5) (三)限制机动车数量 (5) 参考文献: (6)

一:引言 2013年,“雾霾”成为中国民众的一个重要话题。2014年,民众对雾霾的关切度只增不减,中国约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上空所发生的雾霾空气的严重污染事件也引起世界关注。我国各地雾霾天气愈加频繁,对公众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加深。虽然我国政府及民众都主动队伍霾天气的预防及治理做出了反应,相应的雾霾天气也在相应的缓解,但就目前的天气及环境状况来看,雾霾天气还将持续,所以,雾霾问题仍将是我国政府与国民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在这几天正在召开的“两会”中,不少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都吧雾霾的治理及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作为“两会”亟须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早在1952年,英国伦敦就被雾霾笼罩,并在当时被称为雾都。当时,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伦敦政府对这一情况立即做出反应,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1980年代后,伦敦政府先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了不同的防治措施。 二、雾霾成因 (一)自然原因: 从气候来看,我国中东部地区冷空气势力较弱,大气层结稳定;稳定的天气空中的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不容易向外扩散,使得污染物在大气的浅层积聚,形成了有利于形成雾霾的条件。 (二)人为因素: 1、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排放量都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并且,冬季取暖北方大部分地区燃煤量大导致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论文

影视音乐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影视音乐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一种消费文化,现代影视艺术传播大众化走向趋势越来越显著,体现出"快餐式"、商品化、技术化、组织化、机械复制、标准化、偶像崇拜、娱乐化的特点,它消除了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特征,偏离了精英文化崇尚的人文理想,值得我们警醒。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中国影视从一本正经到影视音乐观众,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全国上下一片风风火火的“影视音乐节目”掀起了影视浪潮。随着娱乐风的越刮越强,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引起了政府更多的关注和利用。影视音乐节目进行了认识,从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中国的娱乐节目,使其真正成为一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而又让人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然而,有些人却为此投机取巧,把影视音乐变成纯媚俗取悦大众的工具,其发展方向仅仅考虑的是生钱效应。 当前的影视音乐正逐渐成为影视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音乐与影视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艺术整体。但很多情况下都存在着对传统的背离与叛逆。用虚假的需要和解决方法替代真实的需要和解决办法。虚假的需要是物质的需求,无限刺激我们的消费欲望,表面上是让我们投其所好,实际上是在束缚着我们的创造力和辨别力!使我们并没有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人。相反,他们并不想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来替代主流文化,而只是试图通过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主流文化的不满,进而改造之。随着社会个性化和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影视观众需要的不仅仅是单项的、传统的传播形式,更需要多元化、多层次的传播形式。影视音乐节目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运用多元化的传播理念和表现手法在精彩纷呈的影视节目中逐步占据重要位置。 如今,影视音乐已经成为影视和音乐创作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起了它的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广泛关注。著名作曲家凭借《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他的《英雄》,《夜宴》等一系列电影音乐也都在社会和音乐界产生了重大的反响。影视音乐是在中国音乐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继承了五千年的文明传统,形成了丰厚的社会底蕴,具有“天人合一”的哲理基础,“气盛化神”的审美追求和“立像尽意”的崇高境界,中国的音乐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近现代的音乐电视发展是以学习西方音乐文化为起点的,经过多年的磨合,电视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融会贯通,实现了一种完美的统一。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演进是一个继承传统,再攀新高的创造过程,创造一种属于未来的新的影视音乐文化,是中国影视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以此,些许可以这么说,影视音乐是伴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受到越来越多欣赏者和爱好者的钟爱。 与此同时,商业制度是这个时代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最大制度,影视音乐的矛头所指的就是它。正是由于商业制度无所不包、无所不管,故所以才有影视音乐的兴起与发展均受制于它。市场借助由音乐家(生产)、影片(流通)、公众(消费)构成的商业体制施加它对影视音乐的影响,即“影视音乐这种现象的广泛传播,完全凭借经济手段”。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风格传播与个性传播的社会,对于那些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影视音乐家的创作及导演和摄影师的制作,在牵动着无数观众的目光。正因为这样,影视音乐不可能对维持自身存在与发展

英美文化论文: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弗兰肯斯坦》的悲剧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弗兰肯斯坦》的悲剧 《弗兰肯斯坦》的作者玛丽?雪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英国著名诗人波西?比希?雪莱的第二任妻子。其作品以哥特小说《弗兰肯斯坦》(又译《科学怪人》)最为知名。小说讲述了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热衷于生命起源的研究,他试图征服死亡,创造一种新的生命。通过多年的研究,终于发现了创造生命的秘诀。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生命再创造之旅。但是,在创造出怪物的之后,弗兰肯斯坦因无法容忍其丑陋的相貌,而将自己的创造物抛弃。怪物在人世间备受凌辱,于是开始反抗,疯狂报复人类,在制造了一系列的悲剧后,终于同其造物主弗兰肯斯坦同归于尽。 精神分析法在20世纪文学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为文学著作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使文学研究在人类精神、心理这一视角上开拓出一片天地。本文解读的是哥特名著《弗兰肯斯坦》。 小说是一部悲剧,“造物主”和“被创造者”最终都归于灭亡。以往研究者对这部作品的阐释已经很多。传记研究,女权主义分析,后殖民主义分析,生态主义批评,异化理论分析等等。而弗洛伊德后期的“死亡本能”说,同样可以作为阐释这部小说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说 弗洛伊德提出了三重人格理论,即“本我”、“自我”、“超我”。“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经常相互矛盾、斗争,特别是“超我”和“本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对抗状态。而到了晚

年,弗洛伊德将“本我”修正为两类,“性本能”和“攻击本能”,也即“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生存本能”是最广义的性本能,与个体生存和种族绵延息息相关,追求自我满足,不顾社会和他人。“死亡本能”以破坏为目的。弗洛伊德说:“假定远在远古,生命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起源于无生物,那么据我们的假设,那时便已有一种本能要以毁灭生命而重复返于无机状态为目的。有假定我们所称的自我破坏的冲突起源于这种本能,那么这个冲动便可被视为任何生命历程所不能缺少的一种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的表现。”[1]因此,死亡本能“要将生命的物质重复返于无机的状态。”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和战争。而转向生命体内部时,又表现为自责,甚至是自杀。 二、从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说看《弗兰肯斯坦》的悲剧 上文已经提到,《弗兰肯斯坦》是一部哥特小说,简单说,哥特小说就是一种恐怖和鬼怪小说。《弗兰肯斯坦》虽不是最典型的哥特小说,但这部作品将科学幻想与哥特恐怖有机地融为一体,内容充斥着死亡、怪诞的叙述。比如科学家弗兰肯斯坦的造人行为。 弗兰肯斯坦日夜赶造自己梦想的生命,但这个被创造的生命存在就其相貌而言,真的是一个不择不扣的怪物,正如文中所描述的“他那黄皮肤勉强覆盖住皮下的肌肉和血管,一头软飘飘的黑发油光发亮,一口牙齿白如珍珠。这乌发皓齿尽管漂亮,可配上他的眼睛、脸色和嘴唇那可真吓人!那两只眼睛湿漉漉的,与它们容身的眼窝颜色几乎一样,黄里泛白;他脸色枯黄,两片嘴唇直僵僵的,黑不溜秋。”

国外学位论文的获取(清华大学)

国内外学位论文的检索与获取有问题请向图书馆咨询台询问 https://www.360docs.net/doc/9910384033.html, 清华大学图书馆信息参考部范爱红 fanah@https://www.360docs.net/doc/9910384033.html, 2010.11.10

讲座内容安排 学位论文的检索方法 国外学位论文(重点介绍PQDT数据库) 国内学位论文 本校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全文获取途径 国外学位论文全文获取途径 国内学位论文全文获取途径 馆际互借服务

第一部分:学位论文的检索

学位论文的特点与用处 数据图表充分详 数据图表充分详尽 参考文献丰富全面 可得到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可跟踪名校导师的科研进程 可学习学位论文的写作方法

国外学位论文的检索—PQDT PQDT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PQDT是美国ProQuest公司推出的博硕士论文数据库,收录了以欧美为是美国公推出的博硕士论文数据库收录了以主的1000余所大学的250多万篇学位论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和最广泛使用的学位论文文摘库。北美地区每年通过的学位论文90%以上收入该库。 每年增加7万篇论文全文。博士论文摘要350字左右,硕士论文摘要约150字左右。 特点: z收录年代长,从1637年开始; z更新快,每周更新; z多数论文除题录文摘外,还有前24页的原文。 人文社科类与理工类论文合在一起。

PQDT 检索技巧 截词符Basic Search :默认在题目、文摘、关键词字段中检索?截词符:*(右侧无限截词)?(单字符通配符)例:econom *可以检出econom y , econom ic , econom ical 等同干词。wom ?n 可以检出wom a n 和wom e n Basic Search (Basic Search 默认可以检出复数,但若想检出其他后缀,必须加截词符。)? 词组精确匹配:""两个单词默认为词组精确匹配三个单词以上则需要添加双引号(半角)两个单词默认为词组精确匹配,三个单词以上则需要添加双引号(半角)。例:fiber sensor "optic fiber sensor" ?逻辑算符:and 、or 、and not 例:librar* and copyright* "optic fiber sensor*"and power p p ?位置算符:W/#、Pre/# 例*Chi 两词前后位置任意相隔例:econom* W/3China 两词前后位置任意,相隔 <3单词econom* Pre/3China 两词前后位置一定,相隔<3单词

关于雾霾的论文3000字

关于雾霾3000字 全国20个省份空气达到重污染,东部城市大多数未能幸免,面对网友们的质疑和提问,我以为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雾霾问题? 首先要正确剖析雾霾导致的环境问题,应该用历史的观点来看。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已经持续了30多年,改革开放前,生活仍旧困顿的中国人渴望实现小康的生活,渴望活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环境里。为了这个目标大范围、大力度的经济改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在以往的30多年里,中国经济出现了巨大的飞跃,这个飞跃实现了众多中国人的富裕梦,我们的物质生活出现的丰富场面导致了我们对资源的过度开发。那个时候,我们中国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富裕! 如今当环境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的梦想是需要不断调整的,正如以往中国人希望国家富裕百姓有钱,如今中国人希望国家强大,百姓生活质量提高,也就是说当前中国人的富裕梦逐渐被更为完善更为现实更为理想的中国梦所替代。中国梦的实现又把所有的中国人推向一个继续改革的大潮中,以往我们追求生产力,追求GDP,今后我们追求和谐,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追求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追求国与国的和谐共赢,于是我们要珍爱环境,我们要和平崛起,我们要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 我们都成了新时代的改革者,都成了新时代的追梦人,为了今后改革的成功,我们又需要深刻的考量,而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要最现实的问题恐怕就是雾霾和环境问题,雾霾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会这么严重,今后我们又如何发展?雾霾与环境问题我们尽管不能看成是发展的弯路,但是即使是错误我们也要冷静面对,当前最应该做的不是抱怨,而是从每个人自身的一言一行做起,少开车多走路,少浪费多节约等等,每个人都做对环境有利的事情,那么我们天蓝水清,空气清新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2013年1月份以来,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中,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至黄色预警。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导致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这种现象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雾霾天气的出现严重污染了空气,阻碍了交通,同时会引发呼吸道感染和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了人的生命健康。而有的政府推脱责任说是周边城市污染严重导致的,城市污染的确是雾霾形成的一种原因,但是作为管理国家公共事物的政府而言,更多的应该是看到污染带来的危害已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而不是推卸责任。虽然是极个别的政府出现这种现象,但也会严重影响政府的执政力和公信力,不利于雾霾天气的良性解决。 产生雾霾天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与我国冬季的气压、空气湿度有密切关系。由气压低、空气不流动、空气湿度低、地面灰尘大造成了雾霾天气久置不散。另一方面汽车尾气、工业燃料排放、冬季取暖等是污染物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对污染问题的不作为也是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对此,解决雾霾天气需要各方努力。注意出行安全,降低车速、安全驾驶。 其次,制定相关的排放标准,健全环境污染防治相关法律。北京市已经针对工业污染、扬尘污染、燃煤污染等出台了相关的治理标准,并且规定的相对应的应对措施。从而使大气污染

论电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论电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摘要:随着大众文化生活越发丰富多彩,电影也早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看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大众文化,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又反映出了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而同时,影片中所展现的很多内容也折射出一些社会现象。这样层层递进,渗透着大众文化。 关键字:电影文化大众文化关系 “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具体到中国,由于历史文化、现实国情的复杂性以及“一国两制”国体模式的独特性,中国电影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多元异质共存的局面。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它属于一种商品性的文化,具有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是依赖大众传媒建立起来的文化,是一种传媒文化。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方式,它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同时,电影的也通过大众文化发展壮大。他们之间是相互依托。 在今天的生活电影制作中,电影制作者把现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共同的大众生活和认知通过一些手段表现出来,这些共同的大众生活特点其实就是大众文化在某个方面的缩写和投射。比如说现在的房价是中国现在社会的一个共同问题。在许多反映城市生活的电影中,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电影导演把握了大众心理,把这一共同问题表现在电影里。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就容易通过自生的感受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再么个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呼应,一种虚拟的“相互理解”。他们就会通过更多的同类电影来寻找这种情感的宣泄。这样就支持了电影的发展,电影在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电影实现了其商业目的。同时也体现了大众文化是一种商品性的文化,具有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是依赖大众传媒建立起来的文化,是一种传媒文化。 90年代中国电影文化体系的分化,虽然没有完全线性对应于主流文化、知 识分子文化、大众文化的分层结构,但“主旋律”电影与“大众性”电影的话语核心,仍然潜在暗合了“三权分立”文化语境的内在本质——“三权分立”的话语实践,将电影生产/消费/市场积累一并纳入多重主题形式的文化运动之中,一方面解构了80年代中国电影“政治/道德”象征符号系统的稳定性,在多重文化话语的权力极限处,延伸出超越纯粹“政治/道德”文化价值实践的观影经验;另一方面,又在具体“解构”中激化了电影的“形象”(“影像”)叙事能力,使中国电影在90年代文化语境中,有意识地选择了对于各种不同文化主题的不同隐喻——“隐喻的意识形态效果便既要捕捉又要扩充,即产生一种‘想象的’等同,但却是通过掺杂能指来做到这一点的。这样,意义变得更为充实、稳固,但也多少有点退行”[1] ——从而在社会整体“观影期待”上分割出多种可能性 的文化满足。其实,90年代以来,曾经以同样活跃的艺术“精英”姿态在80年代中国银幕上编织了一个个“电影英雄”传奇、且又同整个“政治激进主义”文化运动休戚与共的“反思/批判电影”文化形态(《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黑炮事件》、《绝响》、《一个和八个》、《老井》、《黄土地》、《本命年》、《晚钟》、《盗马贼》,等等)的消失与不复重返,便已然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文化经验的巨大裂隙中,向80年代文化及其所体认的主流与“精英”共享的“政治/道德一体

开题报告:从英美文化对比中浅析体态语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学部专业级(届)班学生

江西理工大学学院级(届)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设计(论文)题目 专业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References [1] Cohen L, Manion L.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M]. 4th ed. London: Routledge, 1983. [2] Darwin C. The Expr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M]. New Y ork: Greewood Press, 1969. [3] Efron D. Gesture, Race and Culture[M]. The Hague: Mouton, 1972. [4] Ekman P. Facial Expression[M]. Chichester,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Ltd, 1999. [5] Fowler H W, Fowler F G.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M]. 4th ed. New Y 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1. [6] Li S G.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D]. Nan J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outhwest University, 2006. [7] Malando L, Barker L. Nonverbal Communication[M]. New Y ork: Random House, 1989. [8] Quirk R, Greenbaum S, Leech G, Svartvik en J.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85. [9] Wang Y.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Body Language[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8. [10] Zhang J X.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ody Language in Classroom Teaching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8. [11] 毕继万.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12] 车英君. 文化相对论视角下的中美身势语的比较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9. [13] 范温华. 使用身势语[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1. [14] 何红莲. 中外身势语文化差异浅释[J]. 警官文苑, 2006. [15] 李惠. 中西方人体语言之文化差异[J].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报), 2000. [16] 牟薇薇. 大学生英语非语言交际能力实证研究[D].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17] 唐振华. 身势语的文化含义[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6. [18] 钭继慧. A Survey of Teachers’ Body Language in English Teaching[D]. 金华:浙江师 范大学, 2005. [19] 王星河. 谈非言语式交际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0] 严爱梅.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体态语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21] 于志浩. 论外语课堂教学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D]. 杭州:浙江大学, 2006. [22] 赵海楠. 试论人体语言学的概念及其他[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 1995. [23] 张默. 中美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D].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