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生优质林木培育的遗传基础及分子调控

速生优质林木培育的遗传基础及分子调控
速生优质林木培育的遗传基础及分子调控

项目名称:速生优质林木培育的遗传基础及分子调

首席科学家:张守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国家林业局

一、研究内容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生长周期漫长是林木特有的生物学问题,也是提高“林木产量”与“林木质量”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为此,必须揭示林木的生长速率、营养分配、逆境生长、径向-轴向生长、树形决定、杂种超亲性生长的遗传基础和分子调控机制。针对这个核心问题,本项目将探索与回答:

(1)林木激素响应、细胞周期与生长速率调控、营养分配与生殖转换的分子机制,是本项目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林木主茎和侧枝的径向-轴向生长与理想树形决定、逆境生长与抗逆调控网络,是本项目第二个关键问题;

(3)林木杂种超亲性生长的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调控、形成规律和干细胞繁育的分子调控机制,这是第三个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整合上述机理并转化为林木人工调控系统,创制速生优质新种质、新材料,探索林木遗传改良与分子聚合育种新途径,是最终解决的关键问题。

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本项目研究内容、综合各课题组特长,组织了国内最有特色的团队,依托本项目所在的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7个部门重点实验室,从4个部分的7个方面,将本项目的林木特色材料与功能基因组学、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方法及传统育种技术有机结合,选取杨树、落叶松等针阔叶模式树种为材料,参照模式植物体系,研究“速生优质林木培育的遗传基础与分子调控”。

第一部分瞄准如何自身加快林木生长和如何使林木“不中断或不停滞生长”而“缩短成材周期”的首要关键问题,开展林木植物细胞周期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克隆调控林木生长速率的关键基因,进行与林木营养分配与生长滞长期发生相关的外因(环境因子)与内因(生殖生长转换)的分子调控研究,揭示林木植物速生和木材快速成材的分子调控机理,为弄清速生性状发生和林木快速成材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部分瞄准林木“速生”前提下的“材性优质”和“品种特性优良”的关键问题,进行理想树形决定与林木抗逆分子机理研究,阐明与“材性优质”相关的林木主茎和侧枝的径向-轴向生长的分子基础;分离和鉴定“材性优质”和抗逆相关的基因,构建林木在逆境下的转录组,以功能基因组和microarray方法,揭示抗逆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网络。

第三部分瞄准如何挖掘林木速生及杂种超亲性状发生和利用的关键问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速生杂种超亲性状”发生规律、固定和繁育机制,采用miRNA、基因芯片等技术,纵向(速生性)和横向(稳定性)研究生长速率之间及速生的稳定性间的关系,研究速生优良性状形成中miRNA及其靶基因的表达调控系统;分离与鉴定调控林木速生与繁育调控的相关基因,探索与调控速生与杂种超亲性状的固定和繁育机制,解决制约优良树种无性系化的“瓶颈”问题。

第四部分瞄准速生优质林木培育的遗传与调控机理转化为人工调控与分子聚合育种的途径,结合传统育种与生物技术以及上述机理研究所分离基因等,采用分子诊断、RNAi、高通量干细胞系繁育及转基因等方法,探索林木遗传改良关键技术,建立高效稳定的林木遗传改良、干细胞繁育与分子聚合育种技术平台,突破传统育种的局限,创制“缩短成材周期”的“品种特性优良”与“材性优质”等优良性状的新种质、新材料。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本项目紧紧围绕提高“林木产量”和“林木质量”的需求,以杨树、落叶松等针阔叶模式树种为材料,瞄准林木生长的遗传基础与分子调控这个核心问题,研究林木植物细胞周期调控以及与营养生长滞长期相关的外因(环境因子)与内因(生殖生长转换)的分子机理与转录调控,揭示林木植物速生和木材快速成材的分子调控机理,探索理想树形决定与林木抗逆的分子机理,揭示林木逆境转录组与表达调控网络;阐明优质林木轴向生长和径向生长的分子基础;揭示杂种优良性状形成与稳定的遗传与表观遗传机制,挖掘速生杂种超亲性状发生潜力及林木优良性状的固定和干细胞无性系繁育体系调控机制,解决制约优良树种“无性系化”的瓶颈;建立速生优质林木培育的遗传改良与分子育种技术平台,创制“缩短成材周期”和“缩短育种周期”的速生优质林木新材料、新种质。本项目通过从基础到应用,应用到基础两个方向的研究,获得一批重大的自主知识产权,培养一支林业基础研究骨干队伍,将对速生优质林木培育及其理论带来飞跃发展。

五年预期目标:

1 形成2个速生优质林木培育的遗传基础及分子调控研究体系:

(1)揭示与速生相关的细胞周期调控、理想树形决定、抗逆的表达调控网络、生长滞长期转换等机制,形成以优质林木生长的分子调控机制为

核心的研究体系。

(2)揭示杂种超亲优良性状的发生规律和固定机制、以及速生林木培育、特别是人工干细胞体系发育的调控网络与表观遗传学机制,形成林木

优良性状培育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体系。

2. 建立3-5个杨树、落叶松超高产、高抗逆、生长超速等高效稳定的速生优质

林木技术平台。

3. 创制速生优质杨树、落叶松等林木新类型、新材料、新种质10-15个,分离、

鉴定与林木速生优质性状相关的基因20-30个,申请发明专利22项以上。

4. 本项目将发表学术论文170篇(含SCI论文100篇),其中国际一流刊物

(IF>10)论文4-6篇,本领域一流刊物(IF>5)论文12-17篇。

5. 通过本项目实施,将建立一支林木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骨干队伍,

培养一批青年学术带头人,同时培养博士后20名、博士50名、硕士70名。

三、研究方案

总体研究思路:

本项目分为四部分七个课题。第一部分包含第一、二课题,针对与“速生”相关的生长速率及滞长期问题,开展林木生长与细胞周期调控机制、营养生长滞长期与生殖生长转变研究,揭示与林木产量相关的速生的分子基础,克隆调控林木生长速率的关键基因,为高产林木培育提供科学依据。第二部分包含第三、四课题,针对“优质”性状形成的关键问题,研究林木理想树形决定的遗传基础与逆境生长的分子调控,揭示林木在逆境胁迫下的基因表达模式与调控网络;阐明林木轴向生长和径向生长的分子基础,分离和鉴定优质、抗逆相关基因,为提高林木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第三部分包含第五、六课题,瞄准如何挖掘林木速生杂种超亲性状利用的关键问题,研究超亲性状形成的基因组动态、等位基因互作、基因组重复和重排机制、超亲性状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杂种林木繁育的干细胞扩增途径、超亲性状的固定机制,发现和鉴定对速生及生长速率稳定性高度相关的miRNA及目标基因,阐明胚性干细胞繁育调控机理;第四部分包含第七课题,围绕林木“遗传改良”的瓶颈问题,与上述机理研究有机结合,采用分子诊断、RNAi、高通量干细胞繁育及转基因等分子育种方法,研究抗逆林木的遗传改良、林木分子育种技术平台、胚性干细胞人工调控模型、速生优质林木培育新途径,建立速生优质林木培育的遗传改良与分子育种技术平台,创制“缩短成材周期”和“缩短育种周期”的速生优质林木新材料、新种质。

课题设置

围绕项目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重点和预期目标合理设置课题。说明课题设置的思路、各课题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与项目预期目标的关系;详细、具体叙述各课题的名称、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学术骨干和经费比例等。

本项目将从生长的激素响应与细胞周期调控、营养分配和生殖转换调控、抗逆调控网络、树形决定、杂种优良性状形成、干细胞繁育和遗传改良新途径等角度和层次开展研究,从微观到宏观、从基础到应用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旨在回答“速生优质林木培育”的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将采取课题的“2+3”管理模式,第一、二年课题经费比例附后,第三、四、五年的课题经费管理,将根据各课题任务完成情况,采取滚动模式,设置如下课题:

课题一:林木植物速生与细胞周期调控的分子机理

承担单位: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负责人:郭红卫教授;

学术骨干:尹伟伦、安丰英、于祥春、彭金英、李中海、夏新莉、周晓阳、魏志刚

研究内容:以模式植物中与激素响应及细胞周期相关的突变体为材料,研究植物激素信号通路中的组分和细胞周期调控相关组分之间的互作关系;通过

生化及遗传手段,分离和鉴定植物激素调控细胞周期的新基因,研究林

木细胞周期调控的特有规律;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在林木

树种中克隆一批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及细胞周期调控相关的各类基因,

通过转入模式植物中研究其功能及调控方式;进而将其引入林木树种,

研究其对林木生长的效应;探索遗传工程技术改良林木生长的新方法。研究目标:分离10个以上与植物激素介导及细胞周期相关的突变体,克隆其中2-3个突变体所对应的新基因,并通过模式体系揭示其功能;以遗传分

析和高通量的基因组学手段,阐明植物激素信号组分对应于细胞周期的

调控机理,揭示乙烯调控细胞周期的分子机理;完成3-5个新克隆基因

在林木中的遗传转化,并分析对林木速生的效应;在本领域相关国际学

术杂志上发表12-16篇SCI论文;其中国际一流杂志(IF>10)1-2篇以

上;(IF>5)论文4-6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4项;培养博士后2-4

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0-15名。

经费比例:15%

课题二:林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转变的调控机理

承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负责人:杨传平教授

学术骨干:张大明、刘桂丰、刘关君、邓辉胜、王宝生

研究内容:采用谱系基因组学(phylogenomics)、基因芯片、表观遗传学和信号转导等方法,研究林木生殖转变相关的四类调控基因(FT,

FLC-SOC1, LEAFY, AP1)和生殖转变中光周期、赤霉酸、春化、生长

点识别的机理,研究立地与环境信号对生殖转变和滞长的调控机理;

分离、鉴定林木MADS-box基因家族成员,揭示林木与模式植物直系

基因(orthologs)间的功能分化,阐明林木生长滞长期发生的遗传

和环境效应,及延长童期速生的调控途径,为林木遗传改良提供理论

依据和相关基因。

研究目标:分离、鉴定林木MADS-box基因家族成员和生殖转变相关的四类调控基因(FT, FLC-SOC1, LEAFY, AP1)及其表达样式,阐明生殖转变中

光周期、赤霉酸、春化、生长点识别的机理,阐明林木立地和环境信

号对滞长期的调控机理,揭示林木滞长期发生的调控机制,提供滞

长期发生的解决方案和延长童期速生的调控途径。克隆改变滞长期相

关基因5-10个,发表论文20篇,其中SCI刊物论文10-14篇,IF>5

的论文5篇以上;培养博士6名,硕士8名。

经费比例:13.5%

课题三、优质林木树形决定的分子基础

承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

负责人:杨淑华教授

学术骨干:刘栋、李珍、张晓燕、张海荣、周晓峰、郭万里、雷明光

研究内容:以模式植物为对象,研究植物主、侧枝轴向生长与径向生长的分子调控机理,发现并克隆植物株型决定相关的新基因;研究模式植物中发

现的相关基因对林木树种主、侧枝轴向生长与径向生长的影响,揭示

林木树形决定的特有机制;探索林木优质干形形成的遗传基础及速生、

高产、高出材率、高生物量的生长调控机制,克隆一批林木树形决定

的相关基因,并通过转入模式体系揭示其功能;探索遗传工程技术改

良林木生长的新方法。

研究目标:获得约10个以上植物株型相关的突变体;克隆2-3个模式植物株型决定的关键基因,5-10个林木树形决定相关基因;鉴定3-5个基因对林

木树形决定中的效应,揭示林木树形决定的分子基础;建立关键基

因在改良林木生长中的新方法。在本领域相关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

12-16篇SCI论文;其中在国际一流杂志(IF>10)发表论文1-2篇,在

国际有影响力的杂志(IF>5)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3-5

项;培养博士后4-6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6-20名。

经费比例:14.5%

课题四、优质林木抗逆生长的功能基因组学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负责人:王晓茹研究员

学术骨干:曾庆银、杨海灵、陆海、董玉柱、潘锦、毛建丰、蔡清

研究内容:从基因组、转录组、功能基因组三个层次上,开展林木抗逆的细胞转录组以及逆境生长关键基因或基因家族的功能研究,揭示林木逆

境反应的调控机制:采用Solexa测序技术,建立逆境条件下不同组织

的转录组,揭示林木在逆境下不同组织的转录组差异;研究与干旱、

高寒、盐碱、污染等逆境相关的基因、基因家族、转录组操纵基因、

调控元件以及ncRNA在逆境条件下的基因表达和调控网络;克隆与

逆境相关的关键基因或基因家族,尤其是海藻糖合成代谢与GST相关

基因等,表达和纯化相关蛋白,并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进而将

这些基因转入模式生物进行体内功能研究。

研究目标:建立逆境胁迫下不同组织和细胞的转录组;揭示林木对逆境胁迫下全基因组的表达调控网络;阐释逆境胁迫下的转录调控机制。分离、

鉴定并克隆与逆境生长关键基因或基因家族,并揭示其表达产物即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从体外(in vitro)和体内(in vivo)两方面全

面揭示其抗逆生长功能。在林木抗逆研究领域的国际主流杂志上发

表SCI系列论文12-17篇,其中国际一流杂志(IF>10)2篇以上;(IF>5)

论文5篇以上,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15名。

经费比例:14%

课题五、杂种林木超亲速生性状的形成和固定的基因组学

承担单位: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负责人:宋文芹教授

学术骨干:林金星、王春国、陈成彬、陈力、李秀兰、许文胜、郝怀庆、陈彤

研究内容:采用杂种速生针叶和阔叶模式树种为对象,开展杂种林木超亲优良性状形成、固定与繁育的分子机理研究。通过转录特征、表观遗传调控

和功能分析,揭示杂种林木超亲优良性状形成机制,发现并克隆相关

的基因;分析基因差异表达谱,构建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的基因

组甲基化谱;研究基因组重排、共线性缺失、等位基因互作、转座子

激活在超亲速生性状形成中的作用机理;探究杂种速生林木优良性状

的固定途径和基因调控因子;揭示杂种速生优质林木繁育的遗传基

础,分离并鉴定相关基因。为杂种超亲速生林木的利用奠定基础。研究目标: 获得参与杂种速生林木优良性状形成、固定与繁育调控的相关基因,揭示相关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在染色体上的定位;揭示相关基因的转

录调控机制及DNA甲基化变化特征;阐释优良性状发生规律和固定

途径,从基因组水平揭示优良性状固定维持的内在机制,创新优良性

状的固定与繁育途径。在国际相关SCI刊物上发表文章10-14篇:IF>5

以上的文章3-5篇,申请2项以上发明专利,培养研究生20-30名。经费比例:12.5%

课题六、杂种林木无性系与干细胞繁育的分子调控系统

承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负责人:齐力旺研究员

学术骨干: 孙晓梅、李新民、杨文华、杨秀艳、史胜青、王建华

研究内容:以现有的杨树(Populus)、落叶松(Larix)速生及其对照无性系,模拟生命状态下落叶松胚性干细胞人工调控发育模型,构建不同生长速

率并能够稳定遗传的细胞系,根据生产上存在的生长速率不稳定遗传

的实践问题,构建不同程度的不稳定遗传的生长速率细胞系。在细胞

和个体水平上,采用miRNA、基因芯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荧光

原位杂交技术,纵向(从速生到不速生)和横向(从稳定到不稳定)

研究miRNA及其目标基因的表达和生长速率之间及速生的稳定性之

间的关系。发现和鉴定对速生及生长速率稳定性高度相关的miRNA

及目标基因;通过miRNA inhibitor和sense/antisense RNA等技术,

人为改变(过量表达或印制其表达)这些相关miRNA及目标基因的

表达,从而在细胞水平上证明它们对速生性状的形成及遗传稳定性的

调控功能。进而用人工创制及天然选育的速生林木无性系或干细胞

系,在个体水平上,用QRT-PCR技术验证这些关键miRNA及目标

基因对速生性状的形成及其稳定性调控的普遍性;揭示miRNA及目

标基因在林木速生无性系生长过程中的调控规律和分子机制。

研究目标:建立优化杨树速生无性系和落叶松胚性干细胞人工调控发育模型,揭示林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关键基因表达和调控方式的时空变化格局,在

细胞水平上证明相关miRNA及其目标基因对速生性状的形成及遗传

稳定性的调控功能,确定关键基因表达的实时和定量数据;以miRNA

或显微切割方法,获得或鉴定速生性状关键基因及其在体外表达的证

据并做荧光原位定位。阐述林木速生优质无性系生长过程中miRNA

及其目标基因等在速生优质林木无性系生长过程中的调控规律和分

子机制。在国际相关SCI刊物上发表文章10-13篇:IF≥5以上的文章

3-5篇。申请2项以上发明专利。

经费比例:13.5%

课题七:速生优质林木的聚合育种与分子改良

承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负责人:张守攻研究员

学术骨干:苏晓华、韩素英、费本华、张冰玉、黄秦军、黄敏仁、潘惠新

研究内容:采用分子诊断、RNAi、高通量干细胞繁育及分子育种等方法,突破林木遗传改良关键技术,与经典的林木遗传改良技术有机结合,建立

杨树、落叶松超高产、高抗逆、生长超速等所需目标高效稳定的技术

平台,转化课题一~六机理研究所分离的速生优质相关基因,研究杨

树、落叶松速生和优良性状形成的人工调控、品种改良及优良杂种稳

定的途径,构筑速生优质性状的分子诊断与预测体系。进行新种质创

制的示范研究,开创林木分子育种新模式。

研究目标:建立林木特有的分子育种与规模化繁育技术体系,解决杂种优良性状固定和繁育的技术瓶颈,建立3-5个超高产、高抗逆、生长超速等高

效稳定的技术平台,创制6-10个超高产、高抗逆、生长超速等林木新

种质。在国际相关SCI刊物上发表文章7-10篇,申请6个以上林木遗传

改良关键技术的发明专利或新品种注册权,在国际相关SCI刊物上发

表文章5-7篇。

经费比例:17%(包括项目管理机动费用、课题总结与学术研讨会等)

七个课题的相互关系如下:

速生优质林木培育的遗传基础及分子调控

技术途径:

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的创新点与特色

创新点

1.本项目首次从林业科学基础研究的角度,从功能基因组和分子调控机理去揭

示林木特有的生物学问题,把“基因组研究从草本延伸到木本”(Nature Review Genetics,2006,7:827),开展“缩短成材周期”“缩短育种周期”林木培育的林业科学发展研究,从机理上解决林木优质和速生的矛盾,实现优质、抗逆并速生的人工调控途径,全面揭示提高“林木产量”、“林木质量”的速生优质林木培育的遗传基础与分子调控机制;

2.本项目在方法上首次实现中国特有的针叶树胚性干细胞模式体系和转基因

体系,与功能基因组、表观遗传调控等现代方法的结合,为建立林木模式体系、突破草本模式的局限、形成我国特有的林木研究平台奠定基础。

3.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本项目从功能基因组学、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

等不同角度,从树形决定、细胞周期调控、转录组、信息大分子到激素小分子等不同层次,全面研究林木“生长调控”核心问题,把我国基础相对薄弱的林业科学研究推向国际科学前沿。

4.本项目首次探索与构建针叶林木逆境生长转录组和抗逆调控网络,为探索林

木抗逆的分子机理,培育优质高抗林木新品种开辟一个新途径。

5.项目综合的研究技术平台使本研究更富有创新活力。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基

因芯片、反义核酸和RNAi、蛋白质组学、基因敲除等技术,将其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的基因筛选和功能验证技术平台,为发现和确证与速生优质相关基因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6.首次从延长林木速生高峰机制的“不中断与不减速生长”的内外因子调控机

制,来研究林木的生长调控与如何克服生长滞长期问题,从而使“成材周期”

缩短一半以上,从基础科学入手,加速国民经济中“林木产量”、“林木质量”

的稳步快速发展。

研究特色:

1.本项目利用功能基因组学、分子调控等一年生草本模式植物研究思路,首次

在多年生木本植物中开展逆境胁迫下的基因表达和抗逆调控网络、胚性干细胞分子调控、杂种超亲性状形成和固定的基因组学规律等研究,填补了用材树种研究的多项空白。

2.木本植物个体发育周期长、遗传操作困难,本研究通过生长速率的细胞周期

调控、生殖生长调控、优良品系干细胞培育调控等途径,将基础理论成果延伸到应用技术,增加营养生长期延迟成龄树开花来增加木材的生物量,缩短成材周期,从而加速育种速度,使分子育种等遗传改良新途径在林木中得以应用。

3.中国林科院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的窗口,50年来在林木培育和育种领域,一

直注重把最新科学及其技术手段引入生产一线,创制和积累的丰富育种材料,正是本项目研究的根本。所以,本项目的实施必将解决我国林业重大的生长问题、提出林业新理论并获得一系列新基因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种质、新技术,对未来林业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

1. 根据项目任务研究内容与要求,本项目集成国内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林学和林业分子生物学等优势学科,汇聚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等国内最优秀的研究团队,平均年龄38.56岁,其中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3人、“长江学者”1人、“百人计划”3人,在本领域有瞩目建树,已发表SCI刊物论文300余篇,其中Cell,Science,Nature,PNAS,Plant Cell等国际顶尖刊物12篇。本研究群体在学科、科研基地和实验材料、实验室、生物信息及技术资源上优势互补,协作攻关,使该项目的顺利完成及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可能。

2. 本项目实施依托于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部门重点实验室,已经具备以下技术平台:基因组测序分析平台、基因芯片制备与检测平台、生物信息技术平台、表观遗传学研究技术平台、成熟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平台、裸子植物胚性干细胞和人工种子大规模培养平台等,为本项目的实施和重大突破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3. 项目组已经拥有速生优质林木重要的变异和野生型成对的实验材料,如速生优质的杨树与落叶松杂种品系和高代育种材料、生长超亲的杂种黑杨、针叶树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转换突变体、松树树形决定突变体“独干松”、模式植物激素响应突变体、细胞周期突变体和株型突变体,特别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落叶松胚性干细胞模式体系,这些丰富的原始材料为本项研究的实施与突破奠定了材料基础。

4. 本项目针对“速生优质林木培育的遗传基础与分子调控”重大科学问题,采取系统和多角度研究方案,从分子到基因组不同水平、从激素响应到表观遗传调控不同角度,采用从转录组到基因芯片等不同手段,对速生优质林木的形成机制、遗传基础及分子调控等进行综合攻关与全面系统研究,具有较大可能在林木速生优质树种培育的分子调控机理和功能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四、年度计划

高中生物专题遗传的分子基础

10 遗传的分子基础 安徽4..右图为细胞内某基因(15N标记)结构示意图,A占全部碱基的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基因中不可能含有S元素 B.该基因的碱基(C+G)/(A+T)为3∶2 C.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于①部位,DNA解旋酶作用于②部位 D.将该基因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1/4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元素只含C、H、O、N、P。在双链DNA 分子中,A等于T也占全部碱基的20%。由于A+T+G+C=100%、C=G,得出C和G各占全部碱基30%,所以该基因的碱基(C+G)/(A+T)为3∶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于磷酸二酯键,DNA解旋酶作用于氢键。复制3次共产生8个DNA,16条脱氧核苷酸链,有两条母链含15N,所以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1/8. 安徽5.测定某mRNA分子中尿嘧啶占26%,腺嘌呤占18%,以这个mRNA反转录合成的DNA分子中,鸟嘌呤和胸腺嘧啶的比例分别是() A.18%、26% B.28%、22% C.26%、18% D.44%、8%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mRNA分子是单链,尿嘧啶占26%,腺嘌呤占18%,即U+A=44%,则C+G=56%。由此mRNA分子反转录形成的DNA分子的模板链中,A+T=44%,G+C=56%。由于DNA分子的两条链中,A=T,G=C,故A与T各占22%,G与C各占28%。 北京3、下图为某种真核生物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的部分图解。有关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b表示RNA聚合酶,a表示核糖核苷酸链 B.该图表示DNA解旋,脱氧核苷酸链正在延伸 C.该图表示转录尚未结束,翻译即已开始 D.该图表示以氨基酸为原料,多肽链正在合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转录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图中所示过程为转录过程,a表示核糖核苷酸链,b表示RNA聚合酶,A项正确。B、C、D均错误。 江苏10、下表表示某真核生物酶X的基因,当其序列的一个碱基被另一碱基替换时的假设 相对于酶X的活性相对于酶X的氨基酸数目 甲100% 不变 乙50% 不变 丙0% 减少 丁150% 不变 ①蛋白质甲的产生是由于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换后,对应的密码子没有改变 ②蛋白质乙的氨基酸序列一定发生了改变

林木遗传学复习题答案

第1章遗传学的基本定律 2、在番茄中,红果色(R)对黄果色(r)是显性,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现型,它们的比例如何? (1)RR×rr(2)Rr×rr(3)Rr×Rr(4)Rr×RR(5)rr×rr 解: 3、在南瓜中,果实的白色(W)对黄色(w)是显性,果实盘状(D)对球状(d)是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型,它们的比例如何? (1)WWDD×wwdd(2)XwDd×wwdd (3)Wwdd×wwDd(4)Wwdd×WwDd 解: 4.在番茄中,缺刻叶和马铃薯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C控制缺刻叶,基因型cc是马铃薯叶。紫茎和绿茎是另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A控制紫茎,基因型aa的植株是绿茎。把紫茎、马铃薯叶的纯合植株与绿茎、缺刻叶的纯合植株杂交,在F2中得到9∶3∶3∶1的分离比。如果把F1:(1)与紫茎、马铃薯叶亲本回交;(2)与绿茎、缺刻叶亲本回交;以及(3)用双隐性植株测交时,下代表型比例各如何? 解:题中F2分离比提示:番茄叶形和茎色为孟德尔式遗传。所以对三种交配可作如下分析: (1) 紫茎马铃暮叶对F1的回交:

(2) 绿茎缺刻叶对F1的回交: (3)双隐性植株对F l测交: AaCc ×aacc AaCc Aacc aaCc aacc 1紫缺:1紫马:1绿缺:1绿马 (即两对性状自由组合形成的4种类型呈1:1:1:1。) 5.在下列表中,是番茄的五组不同交配的结果,写出每一交配中亲本植株的最可能的基因型。(这些数据不是实验资料,是为了说明方便而假设的。) 解:

6.真实遗传的紫茎、缺刻叶植株(AACC )与真实遗传的绿茎、马铃薯叶植株(aacc )杂交,F2结果如下: (1)在总共454株F2中,计算4种表型的预期数。 (2)进行χ2测验。 (3)问这两对基因是否是自由组合的? 解: 454 .129 )2934(85)85583(85) 8590(255)255247()(222 222=-+ -+-+ -=-=∑e e o χ 当df = 3时,查表求得:0.50<P <0.95。这里也可以将1.454与临界值81.72 05.0.3=χ比较。 可见该杂交结果符合F 2的预期分离比,因此结论,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第2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答案:略。 第3章 基因与基因突变 1、 (玉米的子粒色、水稻的有芒/无芒)。 2、指上述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三个以上等位基因的总体。 复等位基因并不存在于同一个体中 (同源多倍体除外),而时存在于同一生物群内。

第1部分 专题3 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6讲遗传的分子基础 构建知识体系·串联主干知识 提示:①规则的双螺旋结构②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③特定的碱基(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④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⑤细胞核⑥RNA⑦mRNA⑧⑨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对应学生用书第31页) 1.(2018·全国卷Ⅲ)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 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 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 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D[奥地利的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发现了性状遗传规律,A项不符合题意;美国的卡尔文利用小球藻,用14C标记的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探明了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转化成有机物中C的途径,这就是著名的卡尔文循环,B项不符合题意;英国的格里菲思和美国的艾弗里分别完成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C项不符合题意;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D项符合题意。] 2.(2018·全国卷Ⅱ)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 B.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 C.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 B[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A项正确;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其不能感染肺炎双球菌,B项错误;HIV是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病原体,C项正确;阻断病原体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D项正确。] 3.(2017·全国卷Ⅱ)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C[T2噬菌体只能寄生在大肠杆菌中,并在其细胞中复制和增殖,A错。T2噬菌体只有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培养基中的32P 经宿主摄取后进入宿主细胞内部,在宿主细胞内,T2噬菌体以自身DNA为模板,以宿主细胞内的物质(含32P的脱氧核苷酸等)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因此培养

2008林木遗传学(A)考试答案

2008年林木遗传学(A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道3分,共15分;任选5道) 1、遗传:子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 变异:子代与亲代不同的现象。 2、母体遗传:仅母亲的性状在后代中表达的现象。 母性影响:由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引起的一种遗传现象。 3、性状:指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 4、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群体中某种基因占其同一位点基因总数的百分比,或某种基 因对其等位基因的相对比率。 基因型频率:指某一性状的各种基因型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或各种基因型的个体数占群体中个体总数的百分比。 5、交换值: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 率。 重组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比。 6、倒位:染色体上某一区段连同它带有的基因顺序发生180o倒转而引起变异的现 象。 易位:由两对非同源染色体间发生某个区段转移的畸变。 7、结构基因:指可编码RNA或蛋白质的一段DNA序列。 调控基因:指其表达产物参与调控其它基因表达的基因。 8、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时,双链相互分开作为新链合成的模板,各自进入子DNA 分子中。 半不连续复制:DNA 复制时,前导链上DNA的合成是连续的,后随链上是不连续的。 二、改错题(每道2分,共10分) 1、×260nm 2、×倍数越大不一定越有利,巨大性也不一定越明显 3、 ×大小,也不4、×原核与真核互换5、×强度剂量 6、√ 7、√ 8、√ 9、×倒位缺失10、√ 三、单选题(每题1.5分,共15分) 1、C 2、D 3、C 4、B 5、A 6、B 7、B 8、C 9、D 10、C 四、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0.55

专题05 遗传的分子基础-2018年高考题汇编(解析版)

2018年高考真题及模拟试题分项解析 专题05 遗传的分子基础 1.(2018海南卷,10)下列与真核生物中核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DNA分子 B.合成核酸的酶促反应过程中不消耗能量 C.DNA和RNA分子中都含有磷酸二酯键 D.转录时有DNA双链解开和恢复的过程 【答案】B 【解析】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分子,A正确;真核细胞内合成核酸的酶促反应过程,需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B错误;DNA由双链构成,RNA一般由单链构成,两者都含有磷酸二酯键,C正确;转录时有DNA双链解开和恢复的过程,D正确。 2.(2018江苏卷,3)下列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内DNA的合成都需要DNA片段作为引物 B.真核细胞内DNA和RNA的合成都在细胞核内完成 C.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实了细胞内的DNA和RNA都是遗传物质 D.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出蛋白质都需要DNA和RNA的参与 【答案】D 3.(2018全国Ⅰ卷,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学,科网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答案】B

【解析】真核细胞的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A正确;真核细胞的核中含有染色体或染色质,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原核细胞的拟核中也可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如拟核DNA进行复制或者转录的过程中都存在DNA与酶(成分为蛋白质)的结合,也能形成DNA-蛋白质复合物,B错误;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等,因此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C正确;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属于转录过程,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等,因此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可能是RNA聚合酶,D正确。 4.(2018海南卷,13)关于复制、转录和逆转录的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逆转录和DNA复制的产物都是DNA B.转录需要RNA聚合酶,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 C.转录和逆转录所需要的反应物都是核糖核苷酸 D.细胞核中的DNA复制和转录都以DNA为模板 【答案】C 5.(2018浙江卷,22)某研究小组进行“探究DNA的复制过程”的活动,结果如图所示。其中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a、b、c表示离心管编号,条带表示大肠杆菌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分布位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本活动运用了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 B.a管的结果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是在含14NH4Cl的培养液中培养的 C.b管的结果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的DNA都是14N–15N-DNA D.实验结果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的 【答案】B 【解析】由题意“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和“条带表示大肠杆菌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分布位置”可知:本活动运用了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A正确;分析图示可知:a管

高中生物《遗传的分子基础》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遗传的分子基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证实DNA 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 (2)理解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3)掌握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的方法。 (4)能概述DNA 分子半保留复制的过程及意义。 (5)掌握DNA 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及其中的数量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科学家研究、实验过程的回忆,使学生进一步领会科学研究思路、遵循实验的设计原则和采用一些科学方法;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类、分析,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学习态度,勤于思考,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准确的归纳、应用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验证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几个主要实验;(2)DNA 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2.教学难点 (1)几种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DNA 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RNA 所处的位置;(3)在DNA 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出现的计算问题。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见图1) 图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的关系又是活动:结合 作出它们之 样 的 ? 学的知识 的关系图 生 思 考讨 论 回答 相 应的问题 通 过 学生 课 前的 准备 , 给出 本 内容 的 考点 和 相应 知 识点 , 学 提出问题:在本章所学的内容中提及的与遗传有关的物质是哪些?它们 之间 怎 学生 所 类, 间 逐一分析讨论各考 点对应的 知识点 和,进行讨论,并回答所学遗传相关物质的种由学生分 析回答相应的练 习 巩固 (二)复习 对基因的本质和基因的表达内容进行简要的重温 目的:让学生在填表、看图的过程中,对大纲要求的识记、理解的内容作 进一步的回忆。复习内容: 。

林木遗传学答案

遗传: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 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各个体之间总存在差异的想象 二价体:在减数分裂中,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称为二价体 联会:减数分裂中,每一对同源染色体相互配对成为联会 姐妹染色单体:四合体中,由同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来的两根染色体,互称为姐妹染色体 非姐妹染色单体:四合体中,由不同染色体复制而来的染色单体,互称为非姐妹染色单体 单位性状:生物体的每一具体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上的相对差异 基因型:指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是决定生物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表现型:生物某一性状的外在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相同,功能相似的成对染色体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点,控制同一单位性状的成对基因 完全显性:F1只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 不完全显性:F1表现为双亲中间型的性状 共显性: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上出现 基因互作:不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其可以影响性状的表现 完全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会因基因重组而分开的现象,F2中只有两种亲本表现型 不完全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因基因重组而分开的现

象,F2中表现型,两种亲本类型多,两种组重组类型少 交换值:重组型配子所占的百分比 三联体:DNA上由三个连续基因构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遗传密码:DNA上三联体的种类和顺序 简(兼)并:一种氨基酸受多个三联体决定的现象 转录:指DNA双链中以其中一条为模版,以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将链上的遗传密码复制到mRNA上的过程 移码突变:因碱基的缺失或插入引起三联体编码的移动,叫移码突变错义突变:因碱基替换导致肽链中氨基酸类型的替换而引起的突变同义突变:由于虽发生碱基替换,但未改变三联体决定的氨基酸类型回复突变:基因突变后有时能回到突变前的状态,出现遗传上的返祖现象 染色体组:能维持配子正常功能的,数目最低的一套染色体 单倍体: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即只有正常数一半的染色体 三联体密码:三联体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非整倍体: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目不成完整倍数的个体 同源多倍体:个体或细胞由相同的多套染色体形成的多倍体 异源多倍体:具有不同物种染色体组的多倍体 单体:少一条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1 缺体:少一对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2 三体:多一条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1 四体:多一对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2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遗传的分子基础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选择题 1.(四川内江模拟)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的含两条肽链的蛋白质类激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基因中的两条核糖核苷酸链同时转录成两条mRNA,分别翻译出一条肽链 B.核糖体与胰岛素mRNA结合的部位有2个tRNA的结合位点,翻译共需51种tRNA C.与胰岛素基因结合的RNA聚合酶以胞吞方式进入细胞核体现了核膜的结构特点 D.胰岛素基因中替换3个碱基对后,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合成的胰岛素可能不变 答案:D 2.下列相关实验中,叙述正确的是( ) A.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可用含有充足营养物质的完全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同位素32P标记的一组中,上清液中放射性较强 D.艾弗里提取的DNA掺杂有非常少量的蛋白质,实验中没有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 答案:D 3.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基内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噬菌体增殖所需的原料、酶、能量均来自细菌 B.在t0~t1时间内,噬菌体还未侵入细菌体内 C.在t1~t2时间内,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导致细菌大量死亡 D.在t2~t3时间内,噬菌体因失去寄生场所而停止增殖 答案:B 4.(东北三省三校联考)基因在表达过程中如有异常mRNA会被细胞分解,下图是S基因的表达过程,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异常mRNA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图中所示的①为转录,②为翻译过程 C.图中②过程使用的酶是反转录酶 D.S基因中存在不能翻译多肽链的片段 答案:D 5.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由EBV(一种丝状单链RNA病毒)引起的,EBV与宿主细胞结合后,将其核酸—蛋白复合体释放至细胞质,通过下图途径进行增殖。若直接将EBV的RNA注入人体细胞,则不会引起EBHF。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过程②的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过程①所需的酶可来自宿主细胞 B.过程②合成两种物质时所需的氨基酸和tRNA的种类、数量相同 C.EBV增殖过程需细胞提供四种脱氧核苷酸和ATP D.过程①所需嘌呤比例与过程③所需嘧啶比例相同 答案:D 6.赫尔希和蔡斯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离心后,甲组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高;乙组刚好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组的噬菌体是用35S标记其蛋白质 B.乙组的噬菌体是用32P标记其蛋白质 C.甲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均含有放射性 D.乙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均不含放射性 答案:D 7.用32P或35S标记T2噬菌体并分别与无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保温一定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并测量放射性。对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目的是研究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B.保温时间过长会使32P标记组上清液的放射性偏低 C.搅拌不充分会使35S标记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偏高 D.实验所获得的子代噬菌体不含35S,而部分可含有32P 答案:B 8.“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生命科学领域的又一重大科学命题,它将揭示并确认肝脏蛋白质的“基因规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蛋白质的结构由基因决定 B.该计划包括肝细胞中各种酶的研究 C.肝细胞中的蛋白质与胰脏细胞的蛋白质有差异 D.人和老鼠的基因组99%以上相同,人和老鼠肝脏蛋白质99%以上也相同

(完整版)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

专题四遗传的分子基础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 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 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 毒性的S型活细菌。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 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 1、实验过程: 分析:实验的思路:将S菌的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分别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2、实验证明: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3、从变异的角度看,R菌转化成S菌,属于基因重组(R菌的DNA中插入了可表达的 外源DNA) 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

2、实验过程(看书) 1)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2)如何标记噬菌体:用被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注意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3)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4)离心的目的:使上清液析出噬菌体,沉淀物中留下大肠杆菌 5)对照:两组实验之间是相互对照 6)误差分析:35S标记蛋白质,搅拌不充分,会使沉淀物中放射性升高 32P标记DNA,若保温时间太短或过长,会使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 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即:DNA是遗传物 质)(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五、小结: 细胞生物(真核、原核)非细胞生物(病毒) 核酸DNA和RNA DNA RNA 遗传物质DNA DNA RNA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 一、DNA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 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 =T;G ≡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④两条链之间通过氢键连接,一条链中相邻的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 接 4、DNA的特性: ①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排列种数:4n(n为碱基对对数) ②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

遗传学对林木保护现状的分析1

08级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唐洋洋080903110082 遗传学对林木保护现状的分析 【摘要】近年来, 由于全世界排碳量急剧增加, 导致了温室效应, 使全球气候变暖和引起气候反常, 灾害的增多, 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由此大家都关注森林的碳汇问题,因为森林对全球碳循环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现在全球多个地方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如何恢复是一个深广的问题,而通过遗传学中多中方法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对森林的保护,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遗传学对现在林木的保护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借此了解遗传学对森林保护的初步方向。 关键词:林木遗传学、现状、发展 在较长的时间里, 世界林业及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仍然将继续面对和着力解决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森林资源培育问题,二是森林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三是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问题。其重点要在基因工程和林木良种培育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而树木生长发育的生物遗传学研究方向主要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 研究林木性状遗传变异特点、林木遗传基因图谱与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以了解掌握林木遗传规律, 并通过育种手段, 为林木在抗性、材性等多性状改良上 提供理论和方法同时, 在分子水平上探讨树木重要性状或生物特性形成和调控机制, 如林木优异基因资源挖掘、林木高密度遗传图谱的鉴别等, 通过这些研究探索, 以提高对树木生长发育规律的了解, 促进源头创新。 还可以通过对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研究在揭示林木育种所针对的优质、抗逆目标性状的分子机理基础上, 大规模克隆与优质、抗病虫、抗逆等重要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和调控因子, 并验证其功能与作用, 明确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价值, 获得性状改良的高效目的基因, 实现基因工程源头的创新。以此来获得更多的优质、适应性强、成林更快的数木种类。 林木遗传学科的国内进展 一.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我国林木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相对较晚, 但发展极为迅速。已完成马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答案)

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答案) 1. 从化学上分析,真核生物的染色体是核酸和蛋白质的复合物。其中核酸主要是脱氧核糖 核酸(DNA),在染色体上平均约占27%,其次是核糖核酸(RNA),约占6%;蛋白质占66%,是由组蛋白与非组蛋白构成的,两者的含量大致相等,但根据细胞的类型与代谢活动,非组蛋白的含量与性质变化较大。此外还有少量的拟脂与无机物质。 2. 分子遗传学已拥有大量直接和间接证据,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⑴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①每个物种不同组织的细胞不论其大小和功能如何,它们的DNA含量是恒定的。而且配子中的DNA含量正好是体细胞的一半,多倍体系列的一些物种,其细胞中DNA的含量随染色体倍数的增加也呈现倍数性的递增。 ② DNA在代谢上是比较稳定的。 ③ DNA是所有生物的染色体所共有的,从噬菌体、病毒,直到人类的染色体中都含有DNA。 ④用不同波长的紫外线诱发各种生物突变时,其最有效波长均为2600A,这与DNA所吸收的紫外线光谱是一致的。 ⑵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①细菌的转化:1928年,格里费斯( Griffith , F . )首次将一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RII转化为另一种类型RIII,实现了细菌遗传性状的定向转化。16年后,阿委瑞( Avery , O . T . )等用生物化学方法证明这种转化物质是DNA。 ②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赫而歇等用同位素32P和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然后用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感染大肠杆菌,经10分钟后,用搅拌器甩掉附着于细胞外面的噬菌体外壳。发现用32P标记,放射性活动见于细菌内而不被甩掉并可传递给子代。用35S标记,放射性活动大部分见于被甩掉的外壳中,细菌内只有较低的放射性活动,但不能传递给子代。这样看来主要是由于DNA进入细胞内才产生完整的噬菌体。所以说DNA是具有连续性的遗传物质。 3. ①由两条互补的多核苷酸链,彼此以一定的空间距离,在同一轴上互相盘旋起来,很 象一个扭曲起来的梯子。 ②在DNA双链中,一条链的走向从5ˊ到 3ˊ、,另一条链的走向从3ˊ到 5ˊ。两条 链呈反向平行。 ③ A与T以两个氢键配对相连,G与C是以三个氢键配对相连。 ④各对碱基上下之间的距离为3.4A,每个螺旋的距离34A,也就是说,每个螺旋包括10对碱基。 4. a. 这条链是DNA。 b. 如以之为模板,形成互补DNA链,它的碱基顺序为:T-G-G-C-A-A-A-T c. 如以之为模板,形成互补RNA链,它的碱基顺序为:U-G-G-C-A-A-A-U

经济林育种学复习资料.doc

经济林育种学 一、名词解释 1、引种:每个树种都有一定的自然分布范围,当它在自然分布区内生长时,称乡土树 种;当栽种到自然分布区外时,被称为该地区的外来树种。把树种从原有的分布区扩展到分布区以外,或引进外来树种,称引种。 乡土树种:每个树种都有一定的自然分布范围,当他在自然分布区内生长时,称为 乡土树种。 外来树种:每个树种都有一定的自然分布范围,当栽种到自然分布区外时,被称为 该地区的外来树种。 2、雨型:雨量的不同季节分配型,称为雨型。 3、自然驯化:不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就能使被引进的动植物类型或品种适应新的环境 条件的现象。 4、种质资源:决定生物性状遗传,并将其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称为种质。携带种质的载体称为种质资源。 5、外地种质资源:指从国内外其他地区引入的果树品种、类型。 6、乡土种质资源:指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培育和选择得到的果树品种和类型。 7、向心引种:引种方向与中心产区方向相同的引种。 8离心引种:引种方向与中心产区方向相反的引种。 9、变种:同种植物在某些主要形态上存在着差异。 10品种:经人类培育选择和创造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生物学特性符合生产和消费要求的植物群体。 11、选择育种:指根据育种目标,在现有的天然或人工群体出现的自然变异类型中,通过单株选择或混合选择,选出优良的自然变异类型或个体,经后裔鉴定,选择去劣而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12、混合选择: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挑选一批符合要求的优良个体,对中选出来的所有个体混合采种、采条,混合繁殖,混合鉴定和比较。 13、单株选择:是指对选个体分别采种,单独繁殖,单独鉴定,谱系清楚的选择。 14、优树:又称正号树,是指在同林分中相同立地条件下,表现优越的树。 15、种子园:种子园是由优树无性系或家系营建的,以生产优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林。 16、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通过杂交,取得杂交,对杂交种鉴定和选择,以获得优良品种的 过程。 17、杂种优势:通过杂交取得的杂种,可能具有双亲特有的优良性状,或在生长势、生 产力或抗性方面比亲本强,杂种出现的这种现象叫杂种优势。 18、芽变::是体细胞突变的一种,突变发生在芽的分生组织细胞中,当芽萌发长成枝条,并在性状上表现出与原类型不同性状的现象。 19、家系:由单株树木经自由授粉产生的子代群体或者由某两株树木经过控制授粉所产生的子代群体称为一个家系,前者称为一个半同胞家系,后者称为一个全同胞家系。 20、无性系:由一株树木经过无性繁殖而获得的一群个体称为一个无性系。

第4单元 专题1 遗传的分子基础(教案)

专题一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做真题品高考 1.(2017·全国课标卷Ⅱ,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 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解析T2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不能侵染肺炎双球菌,所以不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不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需要借助宿主细胞来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复制及表达需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和ATP,所以培养基中的32P 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不相同,前者是RNA病毒,后者是DNA病毒,D错误。 答案 C 2.(2013·全国新课标)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解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也验证了孟德尔遗传规律;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根据DNA的X光衍射实验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 答案 C 3.(2017·全国课标卷Ⅰ,29)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

林木遗传育种复习重点

林木遗传育种复习资料 南京林业大学徐立安教授 二、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有丝分裂的意义 每个染色体准确复制为二,复制的各对染色体有规则,均匀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减数分裂的意义 1.染色体数目恒定,物种相对稳定性 2.非姊妹染色单体间交换,后期Ⅰ同源染色体随机分离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 精核(n)+卵细胞(n)胚(2n) 精核(n)+2极核(n)胚乳(3n) 直感现象 花粉直感:胚乳中的染色体数是3n,2n来自母体的极核,n来自父本的精核。3n胚乳性状的遗传规律不同于2n 的其他组织。如果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xenia)或花粉直感。 果实直感:种皮、果皮由母体发育而来 生物生活周期——遗传物质的变化。 三、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名词解释 半保留复制:是指双链DNA的复制方式,DNA复制时,两个子代DNA分别保留了一条亲代DNA链,各自与新合成的互补链形成双链分子。 冈崎片段:DNA复制合成随从链时首先合成的DNA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在分子水平上的传递规律,主要是DNA→DNA,DNA→RNA→蛋白质,在病毒还可由RNA→DNA(反转录)及RNA→RNA(RNA复制或RNA转录)。 遗传密码: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的核苷酸顺序,特定的氨基酸是由1个或1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 间接证据 1、DNA为一切具有染色体的生物所共有,各自的含量稳定 2、DNA在代谢上较稳定;

3、紫外线诱发性状的最有效波长为260nm; 4、DNA含量在性细胞中为体细胞中的一半 直接证据 1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2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 以上两者直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感染和繁殖。说明在不含DNA的TMV中RNA是遗传物质。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RNA转录的不同点) 1、原核生物的RNA的转录在细胞核内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内 2、原核生物的一个mRNA分子通常含有多个基因;而除少数较低等真核生物外,真核生物一个mRNA分子一般只编码一个基因; 3、原核生物只有一种RNA聚合酶催化所有的RNA的合成;真核生物中则有RNA聚合酶Ⅰ、Ⅱ、Ⅲ分别催化不同种类RNA的合成; 4、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直接起始转录合成RNA;真核生物3中RNA聚合酶都必须在蛋白质转录因子的协助下才能进行RNA的转录。 四、遗传定律 基本概念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单位性状:每一个具体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性状分离: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都同时表现出来。 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 表现型: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 相引组:遗传学上,两个显性性状连锁在一起遗传,两个隐性性状连锁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引组。相斥组:与相引组相反,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连锁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组。 连锁:指由于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具有一起遗传的倾向,用位点间的重组率表示。 交换值(重组率):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 野生型:和突变也是相对来说的。在目前的研究中是把从大自然中获得的个体,也就是非人工诱变的,作为野生型,那么它所携带的就是野生型的基因组。 连锁遗传图(遗传图谱):将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的位置确定下来,并绘制成图的叫做连锁遗传图。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 测交法: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再与其隐性(或双隐性)亲本的交配方式,用以测验子代个体基因型的一种回交。

遗传的分子基础专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向高考要高分(一) 必修二遗传的分子基础 1.人们通过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等抗生素研究发现,抗生素能够杀死细菌等病原体而对人体无害,其原因是抗生素能够有效地阻断细菌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而不影响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人们对此现象提出了许多假设,其中最不合理 的是 ... A.抗生素能阻断细菌DNA的转录过程,而不影响人体DNA的转录过程 B.抗生素能阻断细菌转运RNA的功能,而不影响人体转运RNA的功能 C.抗生素能阻断细菌内核糖体的功能,而不影响人体内核糖体的功能 D.抗生素能阻断细菌线粒体的功能,而不影响人体线粒体的功能 2.以下关于生物遗传、变异和细胞增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三倍体的西瓜无子是由于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联会 B.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三体果蝇体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呈现9→18→9的周期性变化 C.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HIV在宿主细胞中进行遗传信息传递时只有A—U的配对,不存在A—T的配对3.用32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完成后每个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 ) A.0条B.20条 C.大于0小于20条D.以上都有可能 4.如图表示发生在某细胞内一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所示过程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B.该图所示过程只发生在细胞核内 C.图中方框A最可能代表核糖体 D.图中链①上可能存在密码子 5.下列生命活动与右图模型不符合的是 A.某杂合髙茎豌豆植株自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之比 B.基因型X W X w和X w Y的果蝇杂交后代产生的两种卵细胞的数量之比 C.人的胰岛素基因所含的碱基数目与胰岛素所含的氨基酸数目之比 D.通常哺乳动物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极体与卵细胞数目之比 6.用32p标记了果蝇精原细胞DNA分子的双链,再将这些细胞置于只含31p的培养液中培养,发生了如下图A→D和D→H的两个细胞分裂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

基础课时案17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 (1)过程 (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2.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1)实验过程及结果 (2)结论: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材料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1)噬菌体的结构及生活方式 (2)

2.实验方法 同位素示踪法。 3.实验过程及结果 (1)标记噬菌体 (2)侵染细菌 4.实验结果分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2)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遗传的。 5.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3个误区 ①体内转化实验不能简单地说成S型细菌的DNA可使小鼠致死,而是具有毒性的S型细菌使小鼠致死。 ②在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均转化成S型细菌,而是只有少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③转化的实质并不是基因发生突变,而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 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2个关键环节 ①侵染时间要合适,若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会使32P组的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原因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或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②搅拌要充分,如果搅拌不充分,35S组部分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没有分离,噬菌体与细菌共存于沉淀物中,这样造成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 三、RNA是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 1.烟草花叶病毒对烟草叶细胞的感染实验 (1)实验过程及现象 (2)结论 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2.生物的遗传物质[连线] 考点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林木遗传学基础》复习题(参考答案)复习课程

《林木遗传学基础》复习题(参考答案)

《林木遗传学基础》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同源染色体——细胞核中,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形态结构功能相似的染色体。 半保留复制——染色体上的两根DNA链,各自以自己的一条链为模板,复制成为由一根老的、一根新的组成的双链,形成姊妹染色单体。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统称。 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基因型——个体的遗传(基因)组成,称为基因型;或者遗传基础的总和,称为基因型。 表现型——生物体所有性状的总和(如红花、白花),称为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下最终表现出来的,可以观察到的具体性状。 测交法——指杂种一代(F1)与其隐性纯合亲本(P)的交配。 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位置(位点),但以不同方式影响同一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指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有不同位点的基因,或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均互称为非等位基因。 相引组——处于连锁遗传中亲本双方连锁的两个性状(基因),如果一方两性状全为双显性,另一方两性状全为双隐性的连锁,这种杂交组合称相引组。 相斥组——处于连锁遗传中亲本双方连锁的两个性状(基因),如果一方两个性状为一个显性与一个隐性的连锁,另一方两性状为一个隐性与一个显性的连锁,这种杂交组合称相斥组。 三联体——三个连续碱基,构成一个功能单位,称为三联体。 转录——DNA二根链中,以其中一根为模板,以碱基互补的方式,将链上的遗传密码撰写到mRNA(信使核糖核酸)上的过程。 翻译——将mRNA上的密码,翻译成相应的氨基酸并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广义遗传工程——通常广义基因工程是指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 突变体——基因发生突变时表现出突变性状的个体,叫突变体。 错义突变——基因DNA区段中,因一个碱基改变或替换,导致DNA、RNA和蛋白质氨基酸发生顺序的改变而产生突变现象。 移码突变——基因DNA分子区段中,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核苷酸,造成密码编组移动,导致表现改变的现象。 诱变剂——诱变剂是诱使生物发生突变的物质的总称。 单倍体——是指由未受精的配子发育成的个体。 多倍体——凡体细胞中具有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的个体。

专题六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六遗传的分子基础 【紧扣考纲】 【知识再现】 型细菌,小鼠死亡。 二.DNA 分子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 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 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 =T;G ≡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特点①稳定性: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主要的)、碱基的数目和碱基的比例不同 ③特异性:DNA分子中每个DNA都有自己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三.DNA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2.时间:细胞分裂间期。(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3.基本条件:①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即亲代DNA的两条链); ②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③能量;④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4.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5.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四.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RNA的结构: 1、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4种) (二)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主要在染 色体上 (三)、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 1、转录:(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转录) (2)条件:模板:DNA的一条链(模板链);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 能量:ATP;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 (5)产物: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 2、翻译:(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翻译) (2)条件:模板:mRNA;原料:氨基酸(20种);能量:ATP;酶:多种酶;搬运工具:tRNA;场所:核糖体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5)产物:多肽链 3、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计算 基因中碱基数:mRNA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 6:3:1 4、密码子:m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五.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中心法则(克里克) 2、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1)间接控制: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等。(2)直接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注:生物体性状的多基因因素: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的调控生物体的性状。 【挑战真题】 (07)14.在人类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科学家以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在此实验中,用35S、32P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A.DNA、蛋白质 B.蛋白质、蛋白质 C.DNA、DNA D.蛋白质、DNA (07)15.在双链DNA分子结构中,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下列碱基配对正 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