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历史笔记

5、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秦朝:⑴有利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⑵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⑶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

对后世: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与完善。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没有自主权。权力最终集中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

7、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证。

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一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1)在中英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2)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3)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他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中国的禁烟运动:(1)原因: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2)对虎门销烟的评价: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3、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4、发散思维:“三元里前声若雷,黑旗死仗难生还”。”张维屏的这首诗描绘了什么事件?表达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表达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不屈不挠的反侵略精神。

5、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银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协定关税。(影响最大,中国开始丧失

关税主权)

6、鸦片战争的影响:(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其中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3)革命任务的变化:战前是反对本国封建统治,战后既要反封建又要反侵略;(4)革命性质的变化: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5)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9、第二次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增开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十处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3)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了圆明园,占领北京;(5)1860年签订了《北京条约》,内容:(1)增开天津为商埠;(2)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1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加深。

1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但国内市场狭小,希望从战争中寻找出路。(2)欧美列强持纵容态度。(3)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导火线。

13、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1)爆发:丰岛海战。(2)第一阶段发生的战役: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牺牲。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日军控制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3)第二阶段:辽东战役,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4、《马关条约》的要点:一、割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二、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三、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影响:《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16、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突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局限性在于:具有浓厚的排外色彩,没有区分近代的西方文明与近代外来侵略。

17、1900年,八国组成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占领天津后,侵略军成立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1901年,清政府与英、俄、德等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内容:①划定东郊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允许中国人居住。②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外国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③永远禁止人民的反帝运动。④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

之首。

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第3条最能说明这一点)。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20、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鸦片战争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了。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1、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列强是怎样不断扩大攫取在华权益的?《南京条约》中的列强割地、赔款、开埠、协议关税,导致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受到严重的破坏,外国列强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马关条约》中,列强不仅继续割地、赔款、开埠,而且在中国投资设厂,从而使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扩大,对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和瓜分领土的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在《辛丑条约》中,列强在勒索巨额赔款的同时,加强了对中国的政治奴役和军事控制,使清政府完全掌握在帝国主义手中,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第二课抗日战争

1、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全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2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制造了“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又称“七七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4、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中共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5、正面战场抗战: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在上海组织了“凇沪会战”,在太原会战中,林彪率领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在徐州会战中,李宗仁取得了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由于国民政府单纯依*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抗战初期,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4 、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

5 、1940 年下半年,在华北的敌后战场,爆发了百团大战,指挥者彭德怀。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国际战场:缅甸远征军:目的: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

7、1945年8 月15 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2 日,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9、近代日本发动了哪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各自的结局和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最主要原因(1)战争:甲午中日战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举侵华战争

(2)结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抗日战争中国胜利

(3)最主要原因:是否坚持全民族抗战和是否坚决抵抗。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洪秀全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相结合,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

3、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正是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农民政权。

5、《天朝田亩制度》:(1)内容:土地分配: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2)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3)评价:①性质: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②进步性: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③没有真正实行的原因:客观方面说,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主观方面是: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6、《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的方案。但并未真正实行。

7、太平天国的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主观方面: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领导者争权夺利)。二是战略上的失误(北伐孤军深入)。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第二课辛亥革命

1、同盟会成立的条件: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为中心,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陈天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2、1905年,孙中山等在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总理是孙中山。它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它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它的机关刊物是:《民报》

3、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即“创立民国”;“民生”即“平均地权”。民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4、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成功以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5、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间1912年1月1日,临时大总统是孙中山,以中华民国纪元,定都南京。1912年是民国元年。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7、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着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窃取。

8、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功绩:(1)它的最大功绩是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3)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对近代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9、失败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失败的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是怎样爆发的?(1)从国际上看: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略中国,其中日本

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中国人民反帝情绪高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新的出路。(2)从国内看: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混战导致阶级矛盾加深,成为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使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3、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开始的主力军是学生。到第二阶段,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主力军也变成了工人阶级。

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对中国社会的变革有什么影响?):(1)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起了主力军作用。(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3)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领导人陈独秀。

6、1921年7月23日,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标志着中共的诞生。大会的内容:(1)确立了党的纲领,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2)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3)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关,陈独秀为书记。

7、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会议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大会规定,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次会议的主要功绩在于:中共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8、第一次国共合作:合作方式:党内合作。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9、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10、北伐的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1、各地掀起了反帝斗争,其中成果最大的是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这也是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里收回一些权益。

12、蒋介石于1927年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3、汪精卫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

14、大革命的评价:(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2)功绩a.最大

的功绩在于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b.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航程有重要作用,首先宣传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党在群众中影响;其次,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c.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3)失败原因:a.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b.主观上:年幼的中共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实践经验;党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到领导权。(4)教训: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15、从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共开始认识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决定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

16、1927 年8 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了。

18、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在攻打长沙城市失败后,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0、1931年冬,中共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

21、由于博古、李德错误地执行了王明的“左倾”政策,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最终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22、1935 年1 月,遵义会议召开,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在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四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发表了抗日通电。

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递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力量的人民战争路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

政府由于单纯依*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抗战初期,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3 、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4 ,为了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抗战是持久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5 、日军改变战略方针的原因: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宣告日本侵略者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破产。内容: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6 、1940 年下半年,在华北的敌后战场,爆发了百团大战,指挥者彭德怀。

7 、为了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中共进行了根据地的建设:(1)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3)开展大生产运动,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4) 开展整风运动,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8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1945年,中共在延安召开了七大,大会提出党的任务是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9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0、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11、抗战结束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是扶蒋反共。由于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提出重庆谈判,为了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中共参加谈判,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12、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先是全面进攻,被粉碎后,采取重点进攻,重点进攻的目标是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15、战略决战:时间是1948年,原因是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17、北平谈判:蒋介石提出的目的是用假和平作缓兵之计。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最终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1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国内方面: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来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了,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国际方面: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思想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主要内容如下:

(1)选举毛泽东为主席

(2)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3)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2.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新政府的施政纲领。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2)社会性质的转变: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世界意义: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的格局。

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人民民主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一届人大的召开,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2) 1959年,二届人大,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3) 1964年,三届人大,周恩来代表中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制度

(1)初步建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2)新的阶段: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进一步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最早建立的是1947年的内蒙古自治区。新时期,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重视和加强民族合作。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曲折:文化大革命对民主和法制的践踏

△“文革”的原因:(1)“左”倾错误的发展(2)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3)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江青等人煽动群众冲击党政机关,残酷迫害党和国家各级领导、文化科学教学界人士,将刘少奇迫害致死,造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2) 1967年,从上海开始夺权风暴,使党政机关陷于瘫痪,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3)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无法正常行使职权。(破坏民主)(4)林彪、江青一伙支持砸烂公检法,使公安部、法院、检察院无法正常工作。(破坏法制)

2.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发展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此后,在全国平反冤假错案。

(2)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通过了《刑法》。1982年,修订《宪法》,通过了《义务教育法》、《民法通则》、《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等,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经济法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3)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4)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

(5)近年来,我国在依法治国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加强了普法教育,提高了全民法律素质和法制观念。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在经济领域,严肃打击制售伪劣产品等行为,保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各届人大和常设机关还加强了对政府、法院和检察院执法情况的检查和监督。

1.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相比,有哪些不同?

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主政治因国情不同而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实行的是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民主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依据宪法的规定,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新时期,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重视和加强民族合作。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法制建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此后,在全国平反冤假错案。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时,对全民进行普法教育,提高公民发法律意识。

四、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雏形: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同月,邓小平在访美期间,提出尊重台湾的现实和现行的制度。

(2)正式提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2.“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1)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的发展,国力提升,国际地位上升(2)香港回归:1982年中英开始谈判。1984年12月,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中英联合声明》。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百年的国耻,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统一大业上迈出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3)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国和葡萄牙在北京签署中葡《联合声明》,中国于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主权。

(4)台湾问题:

①对台政策:一国两制,台湾问题不同于香港、澳门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②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

1979年,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倡议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三通)。

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1991年,大陆形成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

1992年,两会达成“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1993年,“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1995年,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情况提出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③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兴风作浪;美国、日本等国家对台独势力的支持。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内容包括: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日内瓦会议:1954年,为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苏、美、英、法等国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3.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955年,亚非29国政府首脑在印尼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

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成就: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

④1955年在万隆会议(亚非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会后更多亚非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的意义是什么?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新基础。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打开外交新局面

1.在1971年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原因有:①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②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定《中美联合公报》。

1978年中美签定《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中美建交。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中日于1972年建交。1978年,中日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1.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① 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②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三、改革开发来的中国外交

1.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

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3.国际社会存在着不公正不合理的旧秩序,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当今世界中有哪些地区性的国际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盟、欧盟、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由中国领导创立的,旨在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英国议会起源于中世纪,形成于13世纪。议会由国王和上下两院组成。

2. 1640年,由于资产阶级和王权的矛盾日益尖锐,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一度建立共和国。3.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国王查理二世实行反对英国国教和恢复天主教的宗教政策,尽失人心。

4. 1688年,光荣革命,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

5. 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内容: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力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影响: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王权,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6.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前期。首相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

袖,握有行政与立法大权。内阁名义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

7. 1832年,由于工业革命,英国进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获益最大的是工商业资产阶级。8.君主立宪制的作用:

①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②不同政党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把政治斗争规定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中,避免了不必要暴力冲突。

③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和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统治起巨大的作用。

9.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的混合物。主要特点是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实权。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

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王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成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分类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年)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图示 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 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 ∕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 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 48分46秒 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来源:周书宇的日志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高一必修一历史笔记全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 总体特征:早期政治制度,带有原始性(血缘色彩浓厚) 一.夏、商 1.王位世袭制(夏朝) ——经济上私有制→政治权力也变为私有(“家天下”) 2.中央官制:相、卿士 3.地方:侯、伯(臣服、方国→松散) 二.西周 1.分封制 ①目的:巩固统治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层层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拱卫王室(服从、镇守、作战、贡赋、朝觐)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积极:开发、扩大、趋向严密→加强统治;消极:地方独立性(官员、武装、赋役)→西周后期遭破坏 ③影响: 2、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①目的:父系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解决矛盾→统治秩序 ②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世袭制、分封制的规则) ③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大小宗 ④作用:贵族特权、垄断→稳定、团结,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第2课: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提示:从第2课至第4课,主线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强化) 春秋战国1、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郡县制的建立 ①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②郡县制的内容及特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

《历史.必修1》读书笔记

人教版《历史.必修1》读书笔记 作为一名即将实习的教育硕士,阅读现行高中教材显得非常必要。尽管课程紧张,作业积压,笔者仍然抽空阅读了人教07版《历史.必修1》。该书较旧教材进步不小,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匆匆阅读,笔者有了一些感触。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书的主要内容 《历史.必修1》实质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包括中国和外国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本书分8章,要学习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方面:第一,中国和外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如中国古代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西方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第二,重大的政治事件,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国的辛亥革命;第三,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重要政治人物,如美国的华盛顿和中国的孙中山;第四,重要的历史现象,如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和当代世界的多级化趋势 2.政治史的意义 政治史是传统史学最为重要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传统史学就是一部政治史。基于此,梁启超就批评到,“所谓二十四史,二十四姓之家谱也”。近代以来,史学界逐步开阔研究视野,扩大研究范围。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社会史等也发展起来,在这些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政治史仍然是史学的主要构成部分。政治活动在人类活动的重要地位和史学的“资治”功能,使得史学研究不可能回避政治史。 通过《历史.必修1》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人类历史上出现的重大政治斗争,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学生还可以初步地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特点及未来走向。 3.政治史的学习方法 根据马克思的哲学观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同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高一历史必修一1-5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禹沿用禅让制,但他的儿子夏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商时期的统治: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充满神秘色彩(王权神化) 3.分封制 ⑴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⑵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觐职的义务 ⑶特点: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⑷初期结果: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⑸后期结果: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⑴概念: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核心内容与特点:王位由嫡长子(皇后的大儿子)继承 ⑶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核心) ②皇权世袭 ③皇位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 ①丞相:协助皇帝负责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检查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九卿”的作用:①互相配合,彼此牵制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制度 秦朝实行郡县制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 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制、诏、玺)④皇位世袭 2.特点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 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 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学习笔记 — 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考点难点汇总

学习笔记—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考点难点汇总 本节内容适用范围:高一预习,高三、高二复习 一. 全民族抗战 日本的局部侵华——全面侵华的前奏 原因 ①历史原因:日本早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制定了以侵华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可以说日本发动这次侵华真正是蓄谋已久的; ②经济原因:从1929年以来,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日本也因此出现经济危机,并经历着危机后的严重萧条,为了转嫁经济危机,一定程度上缓和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 ③日本国内的条件:随着日本经济危机的加剧,日本右翼势力迅速膨胀,形成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广泛群众基础,并最终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内独裁,对外侵略; ④有力的时机: 中国:从1927年——1937年是中国国共十年对峙的十年,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无暇顾及日本; 世界:国际社会中有着重要影响的欧洲国家正遭遇希特勒法西斯的威胁,为了避免引火上身,这些国家对于日本的侵略是持绥靖的态度。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和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1937年,华北地区已经日趋殖民化,在北平附近驻扎了日本军队,在卢沟桥事变之前,日本已在此地军事演习多次,战争可以说是一触即发,整个华北地区笼罩在战争的阴霾当中,当时有人形容:就连吃糖葫芦都带着火药味。就在7月7日夜,日本借口一士兵丢失,要进入宛平县城搜查(之所以称其为借口,是因为当时枪声的方向和日军搜查的方向正好相反;当不明枪声打响后,有经验的军官应马上隐藏目标寻找枪声来源,而不是在听到枪声后马上派部队搜查,因为这样可以扩大被袭击的目标;),中国守军拒绝,因此日军就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全面抗战路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随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华民族再次面临亡国的命运。这种强大的外部压力,再次促使中国内部的团结。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 抗日战争不是哪一党哪一派或哪一个战场的抗战。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导读:本文是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一) 前几天分享的必修一的知识点,大家学习的如何? 知道期末将至,现在记忆有点晚了,但历史君还是觉得,大家应该通读一遍,做到心理有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3、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 (1)原始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作物种类:水稻和粟 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整合5篇最新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整合 5 篇最新分享高一阶段,是打基础阶段,是将来决战高考取胜的关键阶段,尽早进入角色,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1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 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2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产生的时间及地点:19 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外商企业中。注意:中国无产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产生。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中国无产阶级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有优点,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 他们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革命性。 他们大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联盟。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工人进行斗争。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3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夏: 禹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后代 2.国家大事占卜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商: 中央设相和卿士,地方封侯和伯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 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2. 内容: 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 3. 特点:层层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 影响: ◆积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西周成为强国 ◆消极: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强大,导致西周后期王权衰微,分封制遭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 目的: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 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3. 特点: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4.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前言: ●尧舜禹时期,传位给贤能人,称为“禅让制” ●禹后来在部落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享有极高威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也为实行王位世袭奠定了 基础。 总结: 1.西周分封制有利于政治稳定,有一定积极意义 2.王位世袭,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夏:前2070 —前1600 商:前1600 —前1046 西周:前1046 —前771 春秋:前770 —前476 战国:前475 —前221

?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宗法制和分封制,二者互为表里。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影响? 内容: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 特点: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积极影响:加强了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西周成为强国 消极影响: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强大,导致西周后期王权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特点、作用? 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方,其他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亲缘上是兄弟关系,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特点: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有图

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4)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6)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太阳结构P6)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年)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二节,第三节,地球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图示 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 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 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一】高一历史必备知识点考点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2、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危害。 3、鸦片战争的经过:鸦片战争形势概况;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二、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3、鸦片战争的影响。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英法两国挑起战争的借口:英法联军在广州的殖民统治。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中英、中法《北京长约》的主要内容。 3、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2、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太平军从金田到南京进军路线;定都天京。

3、《天朝田亩制度》。 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太平军北伐及其意义;太平军西征、东征。 五、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 1、天京变乱:天京变乱发生的原因、简况。 2、重建领导核心。 3、太平天国的防御战:三河镇大捷;李秀成进攻上海,英法侵略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安庆失陷和陈玉成就义。 4、太平天国的失败;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功绩。 【二】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必修一笔记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 课夏商制度和西周封建 一、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 (1)凌驾社会之上公共权力(公共权力是指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 (2)王位世袭制度(公天下—家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 (1)内外服制度(形成以商王为中心的统治区域,对附属国控制有限) (2)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西周的政治制度 (1 )分封制: ①概念:封建,周王把土地和人口等分给亲族、功臣、姻亲和先代贵族,广建封国,拱卫王室。 ②影响: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疆域扩大;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确立天下共主地位;层层分封,形成等级序列。也为以后割据混战埋下隐患。 (2 )宗法制: ①概念:为解决贵族继承问题,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严格大小宗体系③影响:保障贵族的“世卿世禄”制特权;凝聚宗族,巩固分封制,强化王权。但难以长久维系。 (3)礼乐制度: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以防止僭越行为,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4)三者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和依据;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二、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1)神权和王权相结合;(2)家族血缘关系和国家政治权力相结合;(3)中央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2 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概念: 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专断独裁,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指中央的管理方式,全国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 二、背景: 1.政治:宗法分封制崩溃,秦统一六国; 2.经济:小农经济的需要; 3.思想: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4.实践:商鞅变法成功; 二、确立 1.中央: (1)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皇位世袭;权力高度集中。 (2)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九卿(国家、皇家事务),既配合又牵制,权力操纵在皇帝手中。 2.地方:郡县制在中央之下设立郡、县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构,官员由中央任命。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其他:选拔和考察官员制度、法律制度 三、影响: 1.积极: (1)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2.消极:专制色彩浓厚,易决策失误,易形成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后世阻碍民主制的发展。 第3 4 课专制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加强 一、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皇权VS 相权) 1.西汉:中外朝制度(內朝决策机构,丞相成为外朝执行机构的长官) 2.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办事效率; 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对后世影响深远。 3.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 4.元朝:一省制(中书省,相权反弹) 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侍从顾问——票拟权)——专制皇权发展新高度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夏商时期王权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时期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 3.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例如:楚王问鼎 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5.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加强是秦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 6.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7.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地方对中央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存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10.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12.汉武帝时设置了“中朝”以加强皇权。 13.明太祖时,废除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强皇权,废行省、设三司,以加强中央集权。 14.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15.清朝雍正时设置的军机处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西方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辉煌属于希腊”指的是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宏伟归于罗马”指的是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两者实质是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 3.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4.在古希腊妇女、外邦人、广大的奴隶,不享受民主的权利。 5.古罗马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是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从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发展到万民法(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是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 6.《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民法大全》(公元6世纪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 7.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在近代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成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武器。 8.罗马法的核心思想是保护私有财产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美、法、德确立的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不管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是适合各国国情的,没有先进落后之分 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核心是限制王权,保证议会的

[高中资料] 〔必修一〕历史复习笔记专题三

[高中资料] 〔必修一〕历史复习笔记 专题三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权利法案》: 1、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3、意义:①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②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 ⑴18世纪前期,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⑵特征: ①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②内阁由下院多数党单独组成,内阁大臣必须是下院议员;下院多数党的首领为当然的内阁首相,他负责挑选内阁成员并拥有免职权。 ③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阁员对外必须全体一致,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④内阁首相的权力——手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事实上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⑶作用: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2、发展完善:1832议会改革; ①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业资产阶级为谋取参政权进行了积极斗争(根本原因) ②内容:A、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B、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增加。 ③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英国议会制度朝着民主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②而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受到了种种限制。(一分为二)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意义: 1、特点:⑴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 ⑵议会掌权,是国家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 ⑶内阁(首相)是真正掌握实权(行政权)的。 2、意义:①大大削弱了国王权力,议会逐步掌握国家权力,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②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是历史一大进步。 ③议会各党派在代议制下很多问题通过协商和妥协来完成,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复习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