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以来台湾地区方志编纂研究:三个不同时期所纂方志比较研究

康熙以来台湾地区方志编纂研究:三个不同时期所纂方志比较研究
康熙以来台湾地区方志编纂研究:三个不同时期所纂方志比较研究

复旦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康熙以来台湾地区方志编纂研究——三个不同时期所纂方志比

较研究

姓名:柳浪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史

指导教师:巴兆祥

2001.5.10

地方志书编纂的原则和要求模板

地方志书编纂的原则和要求 梅森 一、体例要求 志书体例包括结构、体裁与章法。它涉及到志书的类型和名称、时间断限、体裁、篇目结构、记事、立传、文体、叙事等方面的要求。 体例是志书编纂的准则,是体现志书特征的关键。 (一)坚持志体 横排门类,纵述史实。除总述卷、分志(分卷)概述外,其他正文一般坚持述而不论。 体例科学、规范、严谨,适合本分志、分卷内容记述的要求。 地方志体例有五个基本特征:1时空界限明确;2事以类从,类为一志;3横排竖写,以横为主,宜横则横,宜纵则纵;4综合性资料文献为特征,门类齐全,内容全面;5述而不论。 坚持这五个基本特征就是坚持了志书体例。 (二)体裁运用得当 述、记、志、传、图、表、录体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 1、总述、综述、概述、无题序(述体) (1)总述、概述、综述

概全貌、概轨迹、概特点。 用概括性语言对事物作全面深入、简洁精当的记述。注意选择概括性事实、概括性(含结构性)数据、概括性的语言。 以述为主,以论为辅,议论力避空泛。如夹叙夹议,须论从事出,不空喊口号不唱高调。各个方面(板块)的记述,分别遵循顺时记事的原则。举要综述,把握重点要点节点和标志性事物及精华事物,不面面俱到。 注意反映事件活动的阶段,阐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彰明因果。恰当评说利弊得失。源于高于各分志、卷内容或本分志、卷篇章内容。行文言简意赅、文约事丰,语言流畅,凝练意深。 总述卷对全志内容进行概述,分志综述与分志、分卷概述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概述。 (2)无题序 一般放在篇一级,特殊的,个别的也可以放在章节之下。 对本篇(或章节)进行全面概括,包括发展沿革、彰明因果、沟通联系、基本特点、经验教训。 2.大事记、专记、编纂始末(记体) (1)大事记 大事记卷选录大事要得当,要事不漏,既要突出重点,纵不断主线,又要覆盖全面,横不缺要项(从事条组合后整体看)。 事条时间、地点、人物(单位)、结果等要素齐备。

新编地方志面临的几个问题

新编地方志面临的几个问题 新编地方志面临的几个问题 按:在思索方志编纂问题时,回顾了个人写的一些文章。其中这一篇是我参加地方志工作后不久写的,但现在看来,其中提出的问题,似乎至今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在目前正在进行的二论修志中,似乎还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现在上载在此,供大家参考。 近几年参与编写地方志,对方志的改革和创新产生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现趁省第四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写出来向大家求教。 一、我以为,地方志的创新要考虑它所处的文化环境。 大家在谈到编写地方志的重大意义时,常引旧志利用的实例作证明。正是这些议论引导着地方志的编纂方向和读书界对新方志的评价标准。当新编地方志达不到这种要求时,就产生了“行人不想看,外行人看不懂”的责难。这种情况的产生,是不重视新旧方志迥异的文化环境所致。 一年多来,笔者收集分析了100多条方志利用的实例,大致可分四大类:一是为各种专业史研究提供史料;二是利用方志资料开展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三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咨询,例如发掘地方传统产品、技艺,开拓了生产门径;四是平反错案,了结悬案,纠正错讹。而在利用性质上,又

有两种情况:对于旧志的利用,常常是志书本身发挥资料作用,属直接利用性质,天文、地震、人物事迹之类,多如此;而新志的利用,则往往是修志工作中发现的原始资料起了作用,属间接利用性质,志书仅起中介作用。从上述情况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旧方志时期,许多学科尚未形成或分化出来,省、地、县都不可能有专业资料的管理机构和系统配套的专业著述。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地方志就备载万物、巨细无遗,成了全方位的综合资料书。传之后代,就自然成为现代科学探寻本学科历史资料的宝库,如地震资料、天文资料(如太阳黑子活动的记载)、国际文化交流资料(如关于日本沙门志满的记载)、各种专业技术资料、灾异资料等等。到了民国时期,近代科学在中华文化中迅猛崛起,分科也细了。但各学科的发展还不可能普及到地县,尽管县志的容开始缓慢地近代化、科学化了,也不影响地方志作为全方位综合资料库的作用。到了现在,新方志处身其中的文化环境是大不一样了,特别象这样的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以慈溪为例,就有许多资料机构,有专门提供综合资料的统计局和已配套成龙的档案馆、室;有各专业的观测、研究、情报机构如水文站、气象站、虫情测报站,各种科技情报所,各级专业资料室等等;还有对重大县情的较大规模的普查,如地质普查、土壤普查、资源普查、水文调查、人口普查等。而上述种种活动,最终

史志征集编纂办公室年工作总结和年计划【实用】

过去的一年,××区史志征集编纂办公室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团结协作、狠抓落实、努力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区委、区政府安排的中心工作任务,史志业务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发扬成绩,进一步抓好党史研究,年鉴编撰工作,现根据古办发〔XX〕26号《关于开展XX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和区政府办的有关要求,将史志办XX年度工作总结和XX年工作计划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化认识,强化学习,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 党史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始终是党的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年鉴是综合性的地方史资料,它逐年反映××区各项事业的进展和成就,为党和政府制定各项政策起到参谋和助手作用。做好史志工作,应该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为此史志办十分重视对干部职工的学习教育,始终把加强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思想教育放在首位。一年来,史办严格坚持史志办政治理论学习日制度,以××区组织开展的“讲党性、抓机遇、重民生、谋发展”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教育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认真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区委二届二次党代会和区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使干部职工深入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以进一步加强理论修养。同时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参加省、市业务指导部门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深入学习全国、全省、全市史志工作会议精神,及区委、区政府要求参加的各种会议,要求将其精神实质贯彻到党史的征集、研究和志鉴的整理、编撰、宣传、发行工作中去,使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上来。通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和职工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在加强政治业务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干部职工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淡泊名利、甘于清贫、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刻苦钻研、提高素质、作风正派、业务精通”这一史志工作准则,严格规范各自的行为和工作,以此为完成本年度史志工作任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集中精力,认真扎实地开展好部门业务工作 在加强政治理论业务学习的同时,××区史志办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集中精力做好年度部门业务工作。 (一)编辑、出版、宣传发行《××区年鉴》(XX卷)。XX年1至10月,主要开展《××区年鉴》(XX卷)的编辑、出版、宣传发行和善后工作。共发行1000册,发行范围较广,涉及20多个省市信息部门和有关市级机构,发放到区直各部门、各乡、街道办事处、部分离退休干部、丽江籍在外人士,还发放到行业协会,公司和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年鉴资料性工具书的作用和资政、存史、教育、宣传的社会服务功能。 (二)是开展《××区年鉴》(XX卷)编纂工作。按照年鉴编纂的工作流程进行工作任务分解。采取个人承担几个部类编纂的方法,实行主编负责制,做到分工与合作。5月份以区委办政府办联合下文,面向党政机关、综合部门、公司和企业、学术研究机构征集年鉴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8月至10月向各部门收集基础资料,同时进行年鉴的初稿编纂,11月至12月完成年鉴稿和图片资料的征集、编辑并进入总纂工作。预计12月底完成校对送审工作,

地方志编撰工作汇报[工作范文]

地方志编撰工作汇报 篇一:最新地方志编纂室社会实践报告 地方志编纂室工作岗位 社会实践报告 学院: 学号: 姓名:××× 个人原创地方志编纂室实习实践活动总结有效防止雷同值得下载! 本范文适合所有地方志编纂室相关工作岗位实践或实习报告,只需要把正文内容时间、地点和单位名称改成自己的即可,在目录上右键->更新域,就会自动更新目录。 目录 一、社会实践目的 ................................................ (2) 二、社会实践时间 ................................................ (2) 三、社会实践地点 ................................................

(3) 四、社会实践单位介绍 ................................................ . (3) 五、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 . (3) 六、社会实践总结 ................................................ (5) (1)社会实践体会 ................................................ .. (5) (2)社会实践心得 ................................................ .. (7) (3)社会实践反思 ................................................ .. (8) 七、致谢 ................................................ (10)

地方志的体例及文风

地方志的体例、语言及文风 编史修志讲体例、读志用志观文风,这是历代方志名家特别讲究和看重的大事,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续修新志启动之后,各级做了大量工作。搜集了大量资料,进行了谋篇布局,但是,在编写过程中,如果体例把握不住,语言和文风问题解决不好,那就很难编出一部好志。因此,要使你笔下的文稿成为一部良志佳作,首先要有得体的结构,精当的语言和朴实的文风。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即使你的框架设计得再高明,你的篇目搞得再精细,你的门类排得再严整,也将会成为空楼一座,或许出现满楼垃圾,资料泥沙俱下,志体似象非象,层次杂乱无章,修志将毁于一旦。相反,如果你能驾驭语言,精于编写,那么,框架、篇目、门类、章节、语言就会相得益彰,使人展卷便得一方之史情,使我们的志书成为经的住时代风雨剥蚀的佳志良作。因此,方志的语言文风比之于体例,是肌肤与骨骼的关系。孰不知:无有坚实的砖瓦,哪有巍峨的建造?无有琳琅的商品,哪有满载的货架?无有丰满的血肉,何谈健美的躯体?血肉不存,骨之安在?世人皆知:丰神炯异者,方显骨骼不凡;体瘦如柴者,其必萎靡不振;体态不丰者,显为残疾之人,谈不上健美。所以,志书的体例、语言与文风,形同骨肉,类似上比。它是根基所在、生命之源,也是资料之基,是赖以依附、运转的载体,故而为成书之本、全书之根,须下大力而为之。 一、志体的体例 志书有自己特定的文体,它不同于文艺,不同于论文,不同于公

文,也不同于新闻。因此,必须努力辨析,找出异同,才能把握文体,用好语言,修好志。“方志”作为短语始见于《周礼》,“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成书于战国之后,如《鲁之春秋》、《吕氏春秋》等。释义于秦后汉初,汉朝郑玄作注曰:“方者四方也,志者记也”。“方志”作为专有名词出现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此后,一直沿用至今。历朝历代的文学、历史、地理等著作都大量征引、取材于地方志书,并把修志视为一项重要文化事业和官府行为。既然“方志”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科和题材出现于社会,那么,它作为一定地域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它的品位又是如何呢?宋代方志学家王象之在其名著《舆地纪胜》中讲得非常精辟:“收拾山川之精华,以借助于笔端”。清代方志巨匠章学诚也主张,方志记述,不仅要做到“简”、“严”、“核”,还要做到雅,即规范、典雅、精当、简明、高尚、风趣,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文汇精品。 (一)志体与史体语言 志有志体,史有史体,尽管是同类项,但却是两码事,绝不能混为一谈。史书是述史、志书是存史。因此编修手法也不相同。志书与史书除了在统纂的目的与任务、记述的方法与体裁、搜集资料的范围等方面的大相径庭、大有不同外,在语言表述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史书重在论述,所以在编写过程中,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语言的表述是十分明确的。论述事实,阐明事理,反映得失成败,褒贬功过是非,都用非常明确的语言表述清楚,直接表明著作者的态度和观点。而志书的记述,方志的体例虽然分述、记、志、传、图表、录6大块,但特别强调要述之当头,特别在语言表述上要求始终坚持述而不议、

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行文通则

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行文通则 为了保证我省第二届三级志书编纂质量,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特制定此通则。黑龙江省三级志书均以此遵照执行。 一、书名体裁结构层次标题小序 (一)书名:第二届省志名称为《黑龙江省志》(1986~2000年)。内设综合(总述、大事记、人物志)、各分志、附录,均按卷排列。各卷一般由一个或几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书名为《黑龙江省志·××志》。出版印刷时,凡一卷志书由多部分志组成的,封面和书脊上同时标出该卷的名称和书中部分志名称。 续修市(地)、县(市)、区志也不在书名上出现"续修"字样,而依省志式样,分别在《××市志》、《××地区志》、《××县志》之后标明(1986~2000年)。部门志、行业志冠以行政区域名,城郊区志冠以市名,如《黑龙江省铁路志》、《哈尔滨市道里区志》。 书眉:志稿印刷成书时,省志及市(地)、县(市)、区志单而码书眉排篇名,双页码书眉排书名。 (二)体裁:志书体裁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诸体,对前志的纠误补遗可设专章,也可在附录中记载。 (三)结构层次:省志由若干分志组成,各分志按篇、章:节、目排列;市(地)、县(市)、区志,一般也按篇、章、节目排列,目亦可用条目体排列。 (四)标题:篇章节目均以事名题。名称采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不加修饰语,不宜过长。标题前冠以次第序号。序号用汉字表示,如第四章、第七节;可以用一、二、三、四标示,如目下还列子目,则视等级不同,用(一)(二)(三)(四),1.2.3.标示. (五)小序:省志分志和市(地)、县(市)、区志的篇、章下可设无题小序;节下一般不设。设与不设,应看内容与行文需要,灵活掌握。 二、图表照片 志书的图、表、照片,选择要精,使用要准。书前的图、照片为插页,其余的图、表、照片要随正文走,与文字内容互相照应,不要集中于篇、章、节后面或其它地方。示意图和照片不编号,但须配有简洁、准确的说明。清绘的图样和照片,应单独存放,而在文稿上贴复制件或注明位置。 (一)图,包括地图和专题图,如行政区划图、专题图与示意图等,凡绘有国界的地图,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地图测绘部门最新出版的地图绘制。物产、资源图等应使用国家测绘部门的底图绘制。凡地图均须经省测绘局审定。 (二)表,志书中表的表题、表号、单位要齐全,画法要规范。表号的编法以篇为单位,依次排列。如第一篇第三个表,写为"表1-3",依此类推。表中的栏目要清,标示要全(如"效率"中的“%”,"时间"中的"年"等),数字要准。 (三)照片,分为文前彩照(也可不是彩照)和文中插照。文前彩照选择的标准是:1.和本地、本专业发展密切相关;2.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本地、本专业的情况;3.能反映本地、本专业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文中照片数量不限,以增强直感,充实正文,达到图文并茂为准。 三、时间表述 (一)从中华民国起一律采用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书以全称。如"1997年",不写成"97年"。日伪政权年号一般不标出,如需标出时,要加"伪"字3如1944年(伪康德11年)。 (二)中华民国以前年份用历史正称,即书写朝代年号,在括号内夹注公元纪年,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四、名称称谓 志书中名称、称谓的使用,要注意书写规范、准确、前后一致。 (一)、名称的书写 1.全称和简称。各种名称在第一次出现时一律用全称。如全称过长,可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已经流行,同时又不产生歧义的简称,以便后文使用。如"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注明后可简称"省政府"。但"黑龙江"不能写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2007-04-18 14:47:58 大中小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一、地方志的性质 1、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古代又称地志、地记等。方者,方域, 地方;志者,记也,述也。地方志是以一定地域(主要是行政区划)为范围,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和历史的资料性著述。新方志是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一个地方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与历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综合性地方科学文献(或者说综合性地情资料书)。 2、方志的基本特征。 (1)地方性(地域性):历代各类方志,均以一定地域为记述范围,又因地域不同,所记风物人文亦不同。表现出特有的地方色彩。 (2)资料性:方志任务不是探索历史规律,而是为认识地情、科学研究积累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其价值与功能即体现于资料性。 (3)纪实性(实录性):历来要求修志要实事求是,据实而书,“夫志,为一邑实录”。不实则无用,甚至起反作用。志书所录,又多为经过分析考证的一二手资料。

(4)综合性:内容是综合的,兼具史、地、自然、社会各方面,容纳古今百科记述方法和体裁是综合的,有概括提炼而非单纯资料汇编;又综合运用各种体裁。 (5)实用性:方志“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章学诚),也正因其资料丰富,史实可靠,实用性强,而历代不衰。 3、史志关系。志与史,可谓同源异流,殊途同归,既有共性,更各有特点。史、志有密切联系。上古史、志不分,即所谓“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郑樵《通志序》)。梁启超也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寿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方志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体例方面吸收了史书的不少特点,有着基本相同的治学要求和编写原则,均有资政、鉴戒的作用。从内容和体例看,可谓史中有志,志中有史。志又为史提供资料,“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梁启超《龙游县志序》)。 但史、志有别,不能以史代志。其区别在于:(1)对象和任务不同:历史记述研究的主要是社会现象,目的是为提示历史发展规律;方志则自然、社会并重,主要反映本地自然、社会的基本情况,提供有关系统资料。(2)内容不同:史重宏观,举大弃小,志的内容更广泛详备,宏微俱备;史重分析论述,志重资料说明;史重过去,志重现状,所谓“隔代修史,当代修志”。(3)体例不同:史纵志横,即史以时间为经,纵向论述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志则横分门类记述各方面情况。史、志均有纵横,但史以纵为主,志以横为

地方志基础知识和编写规范标准

地方志基础知识和编写规 一、地方志的概念 (一)什么是地方志 地方志是地方志书及地方志类书的总称。关于“地方志”的定义,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宋朝的大史学家司马光称地方志为“博物之书”;清朝的方志大师章学诚认为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原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学术顾问傅振伦称“方志是以行政地区为主的历史”,“以地区为主的历史书,名曰方志”;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主编的《方志学概论》中称“方志,或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辞海》和《辞源》中称“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还有许多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称地方志为“一方古今览”、“地方之百科全书”等等。因此,直至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地方志仍无一个统一的、确切的、为各方各界都接受的概念和定义。只能说在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及以前,人们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地方志有各种不同的认识。 尽管如此,这些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共同之处:(1)地域性和记述性。地方志主要指的就是这一点,“地方志”也称“方志”,“方”就是地域性,说明它有一定的区域围;“志”就是记述性,古人说“志者,记也”,说明它是以记述为主的。(2)时间性。地方志书有一定的断限,但又不同于历史的分期。(3)门类性。地方志书按事物的性质分门别类地进行记述,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横排竖写”。(4)综合性。即地方志书要进行综合记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志书记述的整体性。 自开展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后,经过20余年的理论探讨和具体实践,至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67号主席令所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才正式对地方志书(地方志)有了统一的科学的定义,《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二)地方志的作用 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之初,人们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还停留在旧方志编纂者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上,即地方志的作用是“存史、资政、教化”,“存史”是第一位的,随后才是“资政”、“教化”。但随着修志实践的不断深入和修志理论的不断丰富,人们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认识,将“资政”作用前移到第一位,同时又增补了信息作用和窗口作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新方志具有“存史、资政、教化、信息、窗口”5种作用。我个人认为这5种作用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这是社会主义新方志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志书一经出版,就必然肩负着为统治者(执政者)的决策提供历史的基本资料、对社会人群尤其是对下一代青少年进行爱国爱家乡的传统教育、传播历史和现代化信息、扩大本地区(本系统或本行业)的对外宣传以及为后世留下翔实可靠的丰富史料这5种作用。 (三)常见的地方志书和地方志类书 常见的地方志书和地方志类书按名称大致可分为7种,因此可以简单地认为,只要书籍名称在这7种之的书籍,一般都可以认为是地方志书或地方志类书。 1. 《××图》、《××图经》、《××图志》、《××图记》。“图”在代时较多,如《地图》;“图经”出现于汉代,到唐代时为极盛时期,东汉时有《巴郡图经》、唐代有《沙州图经》;“图志”和“图记”在隋代至宋代时曾流行一时,如隋代的《区宇图志》、宋代的《长安图记》等。因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地方志书或地方志类书是以图为主,并配有一定的说明文字而成书的。以后才逐步发展到以文字为主,配以一定的图表而成书。这里的“经”、“志”、“记”都

方志编纂基本方法提纲

方志编纂基本方法(提纲) 王晖 一、志书结构与设计 (一)拟定编纂方案 凡事预则立。编纂方案是做好修志工作总体设计的首要环节。要对编纂宗旨、编纂任务、编纂体例、质量标准、编纂组织、编纂步骤、编纂分工、编纂经费、篇目大纲等事项做出操作性的详细的规定。 (二)拟订志书凡例 新志书的凡例大体上由通例、分例和特例组成,通例是原则性条款,分例是技术性条款,特例是说明性条款,总体上包括编纂目的、编纂宗旨(常说指导思想)、时间断限、空间范围、志书内容、志书体例、编纂原则、人物收录、行文规则、资料来源等。 (三)选定框架结构 1.纵向三体结构 章节体。下分“篇(编、卷)、章、节、目”,条目又分“一、(一)、1、(1)……”几级子目。 条目体。又称“类目体、纲目体”。大类为纲,小类为目。 章节与条目结合体。此体最佳。

《中国通史》章节与条目结合体目录结构甲编序说 第一章文献资料 (1) 第一节基本史籍 (1) 《史记》(1)《汉书》(5)《后汉书》(8)《三 国志》(11)《汉纪》(12)《后汉纪》(13)《三 辐黄图》(4)《华阳国志》(14)《水经注》(15) 第二节史籍佚文的辑本 (15) 《东观汉记》(15)《后汉书》(17) 章节与条目结合体目录结构(例) 第十五篇政党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市委员会 第一节党员代表会议 代表大会 中共××市第一次代表大会 中共××市第二次代表大会 中共××市第三次代表大会 中共××市第四次代表大会 2.横向三体结构 大篇体。即一级结构分“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六至七篇。

小篇体。即取消大篇体的一级结构“篇(编、卷)”,以社会分工和科学分类为依据,平列“建置、地理、人口、农业、林业……政权、军事、民政、司法……教育、文化、新闻、体育、卫生……民俗、方言、人物”等数十章。 中篇体。此体是在小篇体的基础上把若干个分量轻的分志合为一志,如“水利电力”、“司法军事”……此体不合理。 3.横排逻辑顺序 事以类从,类为一志,社会分工与科学分类相结合。 全志部类的横排逻辑顺序: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 专志篇章的横排逻辑顺序: 经济类:资源、生产、经营、科研、管理 政治类:机构(队伍)、职能工作、重大活动 文化类:事业机构、行业工作、教育科研、行政管理 各个层次排列都必须符合逻辑顺序 专篇章次的横排逻辑顺序: 如《发展改革志》原以机构名称为序设立四章: 第一章经济发展 第二章经济改革 第三章机构管理 第四章经济规划 调整后的逻辑顺序:

在史志编纂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

在史志编纂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 在史志编纂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根据局党委的分工,XX书记的安排,目前由我负责《XX市XX志》的编纂工作,今后的一段时间我将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完成编纂,为大家服好务。这次会议是在听取了史志办工作汇报,并请示叶书记之后召开的,主要议题就是全面把握目前《XX志》的编纂情况、基本进度,协调工作矛盾,促进工作落实。当然,也是和大家见见面,向大家学习。 刚才听了市局机关以及各直属单位的汇报,总体感到,这半年的工作计划周密、起步平稳、运转正常,大家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表现为“四好”,即:领导重视好,整体谋划好,工作基础好,精神状态好。领导重视好。XX书记对这次修志工作非常重视,工作启动后参加了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对《XX志》的编纂工作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寄予非常高的希望。我们每个单位都有负责编纂工作的领导和具体参与编纂的同志,有的分局还专门成立了办公室,提供

了办公设备、经费保证,这方面比较好的有庐山区XX分局、庐山XX局和水上分局。机关的比如法制处和经侦支队两个单位都投入了精干力量。整体谋划好。市局史志办的同志在原孙亚平副局长和刘模群调研员领导下,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从整体篇目的制定到结构的划分,都征求了机关各业务科室和市地方志办公室的意见,保证了科学合理、全面细致。工作基础好。我们上一轮《XX志》的修订得到了市委政府的肯定和表扬,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XX县和XX县都出版了自己本县的《XX志》,我感到质量和标准对于一个县来说,应该是比较高的。精神状态好。通过这次开会,可以看出,参加编纂工作的既有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也有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大家精神状态都很好。 当然,有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将直接影响修志的进度和质量,在这里我也作以提示,希望引起各级的重视。主要表现在整体发展不平衡,具体说: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平衡。有的单位对此很重视,成立了专门机构、抽调了专门人员,但有的单位基本还是没有动,还在等。二是工作发展不平衡。有的单位编撰人员由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工作经历阅历少,工作无从下手;有的单位人员工作

地方志编纂工作方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地方志编纂工作方案 篇一:区政府第二届地方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 区政府第二届地方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 **区政府第二届地方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鹤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开展第二届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鹤政办发〔20XX〕61号)精神,结合**区实际,将从20XX年开始全面开展第二届地方志编纂工作。为很好地完成此项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存真求实的方针,运用现代科学和方法,全面系统、实事求是地记录地情,记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振兴**经济服务。 二、目标任务 承编任务自20XX年开始到20XX年12月前完成志稿编

写任务。 编纂志书实行承编责任制和主编负责制。编纂委员会全面领导修志工作,按照国家“一纳入、五到位”(即纳入各地社会发展计划和各级政府的任务之中,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到位、条件到位)的要求落实,并对志稿提供的史实和体现的观点负全责。 三、组织机构(略) 修志办公室设在政府办公室。 办公地点:二楼档案室。 修志办室主任: 副(:地方志编纂工作方案)主任: 成员: 四、要求 (一)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有针对性、前瞻性、实效性地为社会发展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基层群众服务。 (二)“修志为用,用而修志”。深入开发方志资源,挖掘用志潜力,加大用志力度,扩大用志范围,注重用志效果,实现地方志的成果价值和“资治、存史、教化”的三大社会功能。 (三)要加强对修志人员的培养,努力提高其政治和业务素质。修志人员要发扬“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修

地方志基础知识和编写规范

地方志基础知识和编写规范 一、地方志的概念 (一)什么是地方志 地方志是地方志书及地方志类书的总称。关于“地方志”的定义,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宋朝的大史学家司马光称地方志为“博物之书”;清朝的方志大师章学诚认为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原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学术顾问傅振伦称“方志是以行政地区为主的历史”,“以地区为主的历史书,名曰方志”;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主编的《方志学概论》中称“方志,或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辞海》和《辞源》中称“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还有许多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称地方志为“一方古今览”、“地方之百科全书”等等。因此,直至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地方志仍无一个统一的、确切的、为各方各界都接受的概念和定义。只能说在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及以前,人们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地方志有各种不同的认识。 尽管如此,这些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共同之处:(1)地域性和记述性。地方志主要指的就是这一点,“地方志”也称“方志”,“方”就是地域性,说明它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志”就是记述性,古人说“志者,记也”,说明它是以记述为主的。(2)时间性。地方志书有一定的断限,但又不同于历史的分期。(3)门类性。地方志书按事物的性质分门别类地进行记述,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横排竖写”。(4)综合性。即地方志书要进行综合记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志书记述的整体性。 自开展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后,经过20余年的理论探讨和具体实践,至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67号主席令所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才正式对地方志书(地方志)有了统一的科学的定义,《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二)地方志的作用 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之初,人们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还停留在旧方志编纂者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上,即地方志的作用是“存史、资政、教化”,“存史”是第一位的,随后才是“资政”、“教化”。但随着修志实践的不断深入和修志理论的不断丰富,人们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认识,将“资政”作用前移到第一位,同时又增补了信息作用和窗口作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新方志具有“存史、资政、教化、信息、窗口”5种作用。我个人认为这5种作用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这是社会主义新方志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志书一经出版,就必然肩负着为统治者(执政者)的决策提供历史的基本资料、对社会人群尤其是对下一代青少年进行爱国爱家乡的传统教育、传播历史和现代化信息、扩大本地区(本系统或本行业)的对外宣传以及为后世留下翔实可靠的丰富史料这5种作用。 (三)常见的地方志书和地方志类书 常见的地方志书和地方志类书按名称大致可分为7种,因此可以简单地认为,只要书籍名称在这7种之内的书籍,一般都可以认为是地方志书或地方志类书。 1. 《××图》、《××图经》、《××图志》、《××图记》。“图”在秦代时较多,如《秦地图》;“图经”出现于汉代,到唐代时为极盛时期,东汉时有《巴郡图经》、唐代有《沙州图经》;“图志”和“图记”在隋代至宋代时曾流行一时,如隋代的《区宇图志》、宋代的《长安图记》等。因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地方志书或地方志类书是以图为主,并配有一定的说明文字而成书的。以后才逐步发展到以文字为主,配以一定的图表而成书。这里的“经”、“志”、“记”

地方志编纂稿酬支付标准

地方志编纂稿酬支付标准 令狐采学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地方志编纂稿酬支付标准》的通知,根据地方志工作涉及面广、层次多、标准高的特点,经研究决定,参照出版部门的稿酬标准,修订《地方志编纂稿酬支付标准》。 一、简讯类 (一)本部门简讯:工作动态5元/每条;地情日记3元/条; (二)地情讯息的采编稿按编辑稿费标准计。 二、志书、年鉴、《方志文萃》及其他地情资料文稿(图片)

(一)文字基本稿酬标准 1.原创:每千字80500元 2.编辑:每千字3080元 3.汇编:每千字1020元 4.翻译:每千字2050元 5.校对:每万字3080元 对专业性较强或外文占一定比例的文稿,可适当提高付酬标准,提高幅度不高于上限的60%。 (二)图片 1.照片:每幅2050元(个人收藏片按上限付酬) 2.地图:每幅50100元(绘制费除外)

(三)设计稿酬标准 1.封面设计:300500元(特殊情况可酌情计酬) 2.环衬、扉页设计:100200元 3.版式设计:插页每版面3050元,内文版面每万字10元(四)总纂、审订、编辑加工费: 1.总纂费:每万字3080元 2.审订费:每万字3050元 3.编辑加工费:每万字3060元 注:基本稿酬以千字为计算单位,不足千字按千字计算。支付基本稿酬的字数,按定稿的排印正文版面每行字数乘以实有行数计算。图表、照片,按实占版面折成文字计算稿酬。

三、调研文章、论文等,按发表刊物属区、市、省、国家级分别给予100、180、200、300元的奖励。 其他事项: (一)各式采用稿件按A(A+、A),B(B+、B),C (C+、C)分类,计3大类,9小类。由主编(执行主编)确定,必要时召开编辑室成员会议商定。 (二)计酬稿件须由主编鉴定等级并存档。

地方志与地方志的写法

地方志与地方志的写作方法 (晋中市史志院副院长李新文) 一、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的概念) “方”者地方也,“志”者记述也。“方志”者地方之记述也。 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方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的科学的资料性著述。 二、地方志的性质、功能、特点。 1、性质:资料性著述。 2、内容:包括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既反映历史发展,又呈现现实状况。举凡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灾异等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被称为“一方之百科全书”。 3、取材范围: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域,如《祁县志》即记祁县现行区划范围的事情。驻在祁县的国家、省、市管单位,行政上虽不属祁县管理,但处在祁县地域,应在记述范围。 4、功能(作用):古称“存史、资治、教化”,今引伸为“存史、资政、育人”。 “存史”就是记载当地历史并传之后世;“资治”就是帮助当政者了解当地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并以次作为主政的历史借鉴和制定决策的参考依据。因为自从隋朝实行地方官吏回避制度后,一直到明清都是不让当地人在当地做官。地方官到一地任职,必定要翻阅地方志了解当地情况;“教化”即教育,就是通过阅读地方志,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爱国、爱乡的教育。今天,又有学者提出了“交流”的功能。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要实行经济全球化,国家要实行对外开放,从地方上来说,要加强开放力度,引进外资,扩大交流,要走出去。地区之间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志书可以让外地人全方位地认识本地、了解本地,提高知名度。所以,志书的功能今天越来越多样化。有关志书在各地政府招商引资中所起的作用的例子已经很多。 5、记事时限:即志书的时间界限。如这次《祁县志》就是从1978年1月1日记起,到2010年12月31日结束,不能超越时限。 6、目的:地方志被称为“一方之全史”,即通过记载自然、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变化,反映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当今状况,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服务。 历史变迁:写清某一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兴衰起伏,反映事物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历史轨迹。 当今状况:各项事物在志书下限,如祁县2010年底呈现的状况。 例如:记祁县1978年起的行政区划变化,必须反映1978年时实行的是社队制,有多少个公社多少个大队,各自的隶属关系,之后有什么变化,即调整、增减情况;到1984年改乡镇村制,有多少乡镇多少个行政村多少个自然村,各自的隶属关系;之后有什么变化,即调整、增减情况,特别是2001—2002年的撤乡并镇之后乡镇的重大变化情况,移民并村后,行政村、自然村的变化情况以及隶属关系等;最后交代清楚到2010年底的乡镇村变化情况。 7、六个特性:具有时代的鲜明性(思想性)、编纂的科学性、使用的资料性、明确的区域性、内容的广泛性、编纂的连续性。 ①时代的鲜明性(即思想性):它是时代的产物、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任何时代的志书,都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封建社会的志书充斥着大量的封建糟粕,比如宣扬封建迷信、倡导封建礼教,大量记载节妇烈女,就是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维持封

地方志书编纂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地方志书编纂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连绵不断地编纂地方志。要编好一部地方志书,首先就要了解掌握地方志书编纂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地方志书的概念 地方志书,简称“方志”“地方志”。地方,即地域;志,就是“记述、记载”的意思。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资料性文献。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将地方志书定义为“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地方志书记述的对象是“某一个行政区域的事”;时间围是“历史和现状”;性质是“资料性文献”。因之,“地域性、时代性、资料性”是地方志书的三大本质属性。 (一)“地域性”。志书是以地域为记述的重心,也就是说编写地方志书先要确定编纂事物的疆界围。这个疆界围是以行政区域为依据的。要求志书所记述对象是发生在这个特定地域的,如果超出这个区域围,就叫“越境而书”。

(二)时代性。志书记述的是某个特定时期发生的事。如《渭城区志(1987~2010)》,就是以1987年设区为记述时间的上限,以2010年底为下限,凡是在这个时间界线的事都属于记述对象。除在概述、无题小序中为衔接首轮志,可以突破上限外,一般情况,不能随意突破上下限。 (三)资料性。志书不是散文,不是小说,不是史学论述,也不是教科书,更不是总结报告。写散文可以大量描写,抒发感情;写小说可以胡思乱想,任意虚构;教科书可以写定义,讲道理,写总结报告,可以评论是非得失,谈体会。志书是如实记述某一事物,它记述的对象是历史上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容是科学的、真实的、严谨的。 二、地方志书的编纂体例 体例是书籍编纂的基本要求与格式。简单说,体例就是材料的组织形式与编纂方法。地方志书的体例包括体裁、结构和章法。 (一)体裁。志书的基本体裁为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8种,以志体为主。 1.述。述体在志书中主要运用在两个地方:一是志首的概述,也称为概况、综述、总述;二是各编、章下的小序。 概述的容一般是概括全书大要、突出地方优势和特点、点明本地利弊所在、揭示发展规律和未来前景。 编章下的小序有交待说明,概括导引,简介史迹,表现

地方志编纂情况汇报

地方志编纂情况汇报 篇一:关于《吴江市志》编纂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 吴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文件 吴志委?20XX?3号 ━━━━━━━━━━━━★━━━━━━━━━━━━关于《吴江市志》编纂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各承编单位: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今年上半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按照?吴江市志?编纂工作“三步走”(全面启动、顺利推进、圆满完成)的方案,全力抓好编纂中具体的实施和推进工作。各承编单位积极响应并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吴江市志?的编纂工作整体推进比较顺利,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为了进一步将编纂工作向纵深推进,扎实做好下半年的工作,现将编纂工作进展情况向全市各承编单位进行通报,并对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具体如下: 一、情况通报 ⒈启动和推进工作。按照地方志编纂“一稿抢,二稿磨,三稿雕”的编纂原则,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今年上半年侧重抓好全面启动和推进工作。3~4月份,业务指导人员深入各承编单位,分口动员各承编单位开展编纂工作。5月份,根据全市的启动、推进情况,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时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市志编纂工作的通知?

(吴志委?20XX?1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对推进工作提出要求,督促各承编单位迅速启动。5~6月份,业务指导人员又根据启动、推进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薄弱单位进行了全面督导,督促它们开展实质性编纂工作。从启 动和推进工作的整体情况来看,由于业务指导人员宣传、动员和督促到位,绝大多数承编单位都能从大局出发,加强领导,调整和增加编纂人员,创造有利条件,根据要求和步骤扎实开展工作,在全市形成了一个全面编修地方志书的良好环境。截至6月底,全市128个承编单位中,除4个单位未开展实质性编纂工作外,其余承编单位都开展了工作,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⒉业务指导和编纂工作。市志编纂工作全面启动后,业务指导面广量大,任务艰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在去年编发?吴江二轮修志培训教材?、开展编纂业务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编纂业务的实质性指导,侧重指导各承编单位如何开展编纂工作以及帮助编纂人员解决编纂过程中存在的具体业务难题。一方面,开好20多个编纂协调会和业务指导会议,以会议形式,协调好各方面的业务关系,指导各承编单位开展工作;第二方面,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以?吴江方志简报?的形式,先后编发了?如何编写资料长编?、?志稿撰写中常见的百例错误解析?、?了解专记,写好专记?等业务指导材料,指导各承编单位有序开展工作;第三方面,业务指导人员广泛深入各承编单位,反复与单位领导和编纂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在切实帮助编纂人员解决疑难问题的同时,从“有利于记载历史,有利于编

【写作指导】方志编纂的几个基本问题

方志编纂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方志概说 方志是地方志书的总称,是系统记载各地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状况,或某一项、某一范围的重要文献典籍。方志以其所载信息量大,堪补史书之阙,具有存史资治、利国益民的功能。因为它源远流长,亘贯古今,延续不衰,卷帙浩繁,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方志作为社会文化产物,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进程中,经过历代人们的不断充实、完善、提高,而逐渐演进成今天各种形式的方志。 1.方志的名称 方志起源于何处,这是古今历史学家和方志学家长期探索的问题,直到今天,仍是众说纷纭,有的主张渊源于《禹贡》,有的认为导源于《山海经》,有的认为起源于《周官》,有的认为始自《越绝书》、《吴越春秋》或《华阳国志》。有源于古史说、地理说、两汉地记说、多源说等。由于方志发展自身特点使然,历史上方志的名称歧出纷纭,别称种种。除常用“记”、“书”、“典”、“考”、“鉴”、“览”代替“志”字外,偏重地理者常以“地记”、“地理”、“沿革”、“图经”、“图说”、“图志”等名之,偏重掌故的常以“典”、“故”、“掌故”等名之,偏重文征的常以“文献略考”、“文献征略”、“文献撮要”、“备征志”等名之,偏重丛谈的常以“丛载”、“拾遗”、“琐志”等名之,内容简略的方志常以“要”、“略”、“概览”等名之。 中国地方志名称繁多,历朝历代各地普遍编修,同一省府州县的志书先后叠出,为了区别不同时限所修的志书,又出现多种方志名称和标法:一是冠以纂修者的姓名;二是标名纂修的朝代和年号;三是以纂修的次序和联系标注,如首次修有“鼎修”、“创修”、“初志”等字样,重修、续纂加“重修”、“重纂”、“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