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自主探索”教学

第八章 “自主探索”教学
第八章 “自主探索”教学

一、“自主探索”教学的原理探讨

(一)核心理论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逐渐形成与日益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趋势。为此,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激活学生主体,放手给学生一个在学习上进行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尽快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研究知识,进而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并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构建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科学合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模式,要想一下子扭转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种背景下,“自主探索”教学模式就应运而生了。

1.布鲁纳的“主动参与”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他们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他们自身的创新意识。

2.波利亚的“主动学习原则”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明确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应当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尽可能自己去发现学习知识的方法及学科思想的具体内容。

3.“建构主义”理论

(1)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做学习者被动地接受教师授予的知识,而应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的活动。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索,积极地交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知识、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

(2)“学与教”理论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所起的作用,只是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而并非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自然就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一改以往教学顺着教师的思路走的方式,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不能再继续被动地接受外部的刺激和知识的灌输,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工来自各方的学习信息,主动去构建知识意义。而教学理论同样也发生了巨变,要求教师不能再向学生传授、灌输知识,而应该去帮助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地建构知识;要求教师应当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处处时时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设计教学时也要以学生为中心。

(3)学习环境论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明确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实践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去认识客观规律,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学习环境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借助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要学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已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就应该改造与重组已有的认知结构,使之顺应新知识。

学习环境论强调,良好的学习环境应该是一个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自由探索、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学生除了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外,还能和其他同学相互协作、相互支持。依此设计,学习环境应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被控制与支配。

4.人本主义教育观

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内在潜能,学习是一种自发性极强的、有目的、有选择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任务应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发挥

学生学习潜能的情境。

人本主义教育观把学生看作一个有目的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要求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帮助学生增强对变化的环境和对自我的认识、理解,而不是用安排好的各种强化手段去控制或塑造学生的行为。

人本主义的教育观还认为,对于学习者,学习过程应是一个愉快、和谐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把惩罚、强迫或种种要求、约束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它强调学习内容应该是学生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在课程内容的安排和设置上,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自我理想来选择学习内容。

(二)进行“自主探索”教学的初衷

1.适应教育改革

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确定了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明确指出: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倡导自主探索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尽快转变那种妨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陈旧、僵化、呆板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重新构建一个生动、有活力的、有利于新型人才培养的现代教育模式。

在这种形式下,如何开展自主探索学习,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就成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的目标了。

2.新课改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开展探索性学习。比如,《数学课程标准》就十分强调“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强调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强调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因此,旨在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以“学生

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观念,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了。

3.适应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仍然长期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诸如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过于重视间接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直接经验的获得;过于看重教师的讲授,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这些依然是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但急需改善的大问题。这一切不仅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自主探索精神的萎缩,还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4.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每一所学校里,学生素质都是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探索能力相对都比较薄弱,其中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缺乏,而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索性、创造性等方面,学生们就更显得贫乏了。

在这种情况下,探索、构建“自主探索”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的认识素养和创造能力,就势在必行了。

(三)“自主探索”教学的原则及策略

1.“自主探索”教学的基本原则

课堂教学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多种要素构成的。在既定的主题下如何经过组织、设计、协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首先需要一套基本原则。“自主探索”教学模式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设计共性与个性兼顾的教学目标

给学生设计自主探索的教学目标是,教师不仅要注重有利于发展全体学生,还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因为全体学生的发展目标是若干个个体发展目标的综合体现,是教学水平的宏观标志;而学生个体的发展目标则是教学的归宿,是素质个性化品质形成的保证。

(2)构建民主化的教学关系

教学关系就是导与学的关系,即师生关系应为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这个学习的主导应为学生这个主体服务,要爱护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鞭策学生

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而学生这个主体则应时刻注意尊重教师这个学习的主导。这就要求“自主探索”教学必须坚持民主化原则,师生互动互助,平等和谐,形成合作协调的师生关系。

(3)分工合作要兼顾

整合性原则就是整体合作性原则,即构建一个教师整体教学、小组集体合作学习、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动态组合的教学系统。具体来说,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先确定一个整体目标,再给学生设计或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分工协作的小目标。而在具体操作时,要一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分工,个个都有事情做,还要有合作,不搞个人英雄主义。

2.自主探索式教学的基本思想

“自主探索”教学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教学情境,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来说,就是指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要积极自觉地参与学习全过程,手脑并用,以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推动力,完成每一次学习活动,并努力形成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个性品质。

在分工与合作兼具的探索式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应互相怀疑,互相拆台,而应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通过交流、交往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与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进行自主探索时,学生的思维要尽可能地呈发散状态,要自主加工每一个信息,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善于表现自我,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形成对环境和自我的超越意识和能力。

3.“自主探索”教学的理论策略

(1)借助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技能感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中小学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思维形式以具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接受,而对那些抽象的法则、概念却难以理解。根据学生这一思维特点,教师应重视直观演示、实物操作,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愉快、主动地探索知识。只有让学生都“活起来”“动起来”,才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

比如,讲解“2~5的分与合”这节知识,有一幅图画:桌上有5个花片,两个小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分别说出“5可以分成1和4”和“5可以分成4和1”两种说法。

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少,理解这幅图的意思有的困难。某教师就让同桌的两个学生在桌面上摆上花片,自己动手分;然后,让他们分别站在桌子的两边观察,互相说自己看到的分法;说完以后,再调换位置说。这样反复几次,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

接着,该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种分法会有不同的说法呢?”

通过一两次观察实物演示,学生自己就抽象出了算式,又通过比较算式,看出这两种分法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述。有了这种数学思维后,对后面的同一种分法,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用两种表述方法了。

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作为手段,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花片,为学生提供了探索情境。教师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与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借助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新授知识、常规的思考方法,还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这就需要教师安排适量且具有一定探索价值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注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以及发展潜能,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尽量留给更多的学生,提倡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努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思维活动的实践与创新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思考和创造的意识,从而真正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3)给学生以信任,放手让他们去探索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在中小学阶段,每一位学生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自信心,总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发明者、探索者。这就要求,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教师应尽量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以满足他们的探索心理需求,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留给他们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通

过自己的研究、操作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放权: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内容,就放手让他们自己看;凡是学生动手操作就能验证的结论,就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在自主探索中学会求知,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4)拓展延伸,锻炼学生自主探索的意志

教师应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索中质疑、释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不妨碍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反而更有利于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此外,在知识的拓展延伸外,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还能产生难以估量的教育力量,创造许多教学方法都难以企及的教育价值。教师在给学生教授新知识时,除了完成教学目标,还应该尽量给学生进行扩展,让学生知晓更多的内容。

二、“自主探索”教学经典课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二)在动手操作中引领学生自主探索

(三)“自主探索”教学的实施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2.从合作交流着手,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3.鼓励猜想质疑,教给学生探索的钥匙

4.通过阅读增强学生自主探索的体验

5.分层指导,让全体学生都探索

三、“自主探索”教学的操作思路

“自主探索“教学的深入实践与积极推广,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带来了不一般的影响。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要想取得更佳的教育效果,还需要教师做出不懈的努力与实践。

(一)基本操作程序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方式。精心预设的问题情境、巧妙构建的问题、充分提供的探索时空,这些着实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进行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有了充分的活动空间。

具体来说,自主探索式教学可以分为五个步骤:

1.明确目标,课前自学

目标是一项活动的指南针。在课前预习时,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将要学习的内容,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以便学生自学起来有的放矢,不浪费时间。有了目标,学生才能及时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才能产生“愤”“悱”心理,并在随后的学习中产生要求解决问题的心理动势,才能产生自主探索的强烈愿望。

2.搜集素材,有机合作

教师可以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等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分工合作地收集有关上课所需的学习资料。

3.积极讨论,自主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学生针对发生分歧或有争议的问题与环节,展开讨论或辩论;让学生自动而充分地暴露学习中的疑点和难点,然后再引导他们自行解决,或者由学习成绩好的帮助学习成绩差的。

4.总结反思,巩固提高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评估完成情况,哪些方面达到了,哪些方面没达到,原因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意外收获等,然后再进行作业练习,巩固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

5.课外延伸,充实体系

巩固所学内容,教师应适当地布置一些课外的动手实践的练习,使学生尽快进一步地巩固、完善所学知识,通过实际操作来锻炼自身驾驭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教学的实施技巧

1.关注过程,组织活动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这就要求设计教学时,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索性问题,或者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整理的实践过程中,理解、掌握并应用知识,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与探索行动。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离奇、幼稚,教师也应及时给予鼓励,并和学生一起分析解答其中的是是非非。有时,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更应给予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能产生新的见解,甚至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就会有交流的愿望,而有了交流又可激起学生新的思考、新的见解,这样问题就可能在学生的循环思考中得到解决。而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与鼓励,学生也会从怕思考到敢于思考、乐于思考,逐步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

2.强化手段,丰富形式

(1)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就是教师除了进行适当的引导,不做过度的干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现。通过动手做,学生亲身体验到获得知识的快乐;通过独立探索,学生能学到科学探索的方法,增强自主意识,培养出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可以把前后桌的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轮流做小组长,并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同时,还可以让各个小组推选一个中心发言人,其他学生则要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交流学习技巧、方法等,并参与讨论评价,做好小结工作。针对有争议的问题,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意见,甚至还可以离开座位与其他小组的

同学交流,或者小组长把争议的问题记下来,去征询其他同学的意见。教师还可以把各个小组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或者解决方法收集起来,告诉其他小组的学生,让全体学生一起商讨解决方案,在争议的碰撞中产生灵感。

(3)独立探索与集体探索相结合

独立探索与全班集体探索结合,是指教师要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难点。

在组织探索活动时,对学生独立探索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组织学生独立探索,不要横加干涉;对学生独立探索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组织小组合作探索,如果小组合作探索还不能解决,就组织全班集中讨论,依靠全班学生的力量解决。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形成探索的新教学模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教师尽快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索的氛围,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学生就能成为自主探索活动的主体,愿意学习新知识。

四、“自主探索”教学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自足探索”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自主,但如果掌控不好就会发生一些问题,让学生不能自主或自主探索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尽快改变,势必会严重影响“自主探索”教学的推广。

1.合作探索时过于混乱

受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局限,进行自主探索的合作环节时,学生往往会出现乱起哄、偷懒等毛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严肃纪律,确立组长负责制,或者从评定小组与各人学习成绩、组内成员各角色的作用等方面,建立一套完善而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以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教师不清楚如何主导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课堂上,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授的时间就会相对减少,但这并不是要降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反而是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然而,一些教师不能及时认清这一点,以为让学生自主就是让学生全权做主,结果就导致了学生的无政府主义,既不知道做什么,又不知道如何做。

这说明教师犯了主导缺位的毛病。解决方法就是教师要随时提醒自己是学生探索的主导者,而学生只是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地设立每节课学生课前所要准备的学习资料和学习任务,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情境和教学程序;在学生自主探索时,教师还要参与学生讨论,适时而恰当地协调学生之间的争论,及时而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予以评估,对课堂上所有活动进行全面组织、实时掌控。

3.自主探索条件不成熟

(1)知识不利于探索

中小学阶段学习的知识,有很多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密切联系,其形成过程也多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来体验和把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知识都可以由学生自主探索获得。事实上,确实有不少知识受制于自身特点,在内容上是约定俗成的,是学生根本就探索不出来的。

可是,一些教师却无视知识的这种特点,盲目地组织学生去探索,结果活动后学生只得到了一些意义不大的发现。像这样的自主探索是没有价值的,甚至可

以说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说完全排斥学生进行接受学习。事实上,机械性地接受知识,在学习中也是必需、必要的。教师应从更高的高度去审视知识是否适合探索,以组织有效的探索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更有价值。

(2)经验不支持探索

学习过程是建立在学生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已有的生活经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自主探索学习中,它不仅是自主探索活动的起点,也是探索行为的着力点。在进行自主探索时,学生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提取、激活自己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又要整合、提升这些生活经验,使之充分知识化。

然而,尽管经验在学生自主探索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却并不是所有的生活经验都有利于“自主探索”教学,因为生活经验本身不是知识,与知识存在一定的距离,甚至有些经验与知识有着本质区别,可能会阻碍学生的自主探索。

这就要求教师多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找到生活经验的最近发展区,并努力搭建好这个平台。这样,学生的经验才能支持自主探索知识,使自主探索行动真正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3)能力不支持探索

自主探索以问题为驱动,是让学生在观察、归纳、分析、综合以及提出并验证结论的过程中体会和认识新知识的,尤其是以思维活动为特征的问题探索。

好的问题是自主探索的前提,也是开展自主探索最关键的一步。正因为如此,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活动时,一些教师过于把精力放在预设和构想问题情境上,却很少顾及学生能力是不是与探索活动相匹配,以及需要在探索中给学生什么样的指导等。结果,学生兴致勃勃地去探索了,却在探索中遇到了很大难题。事实上,在“自主探索”教学中,仅仅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探索能力。

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学生是否力所能及,考虑怎样指导学生活动,考虑如何调控学生的探索活动,然后再想办法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帮助他们有效地实现探索目标。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①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意识

学生要探索的问题大都很有挑战性,所以自主探索过程自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出现的困难,学生可能会裹足不前,束手无策,也可能出现或大或小的错误,将探索引入歧途。

出现这种情况时,一些学生多会等待或求助别人,想吃现成的,而很少寻找自身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探索行为。显然,这样的探索徒有其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在开展探索活动中,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要坚信经过一番艰苦的探索,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成果;其次,学生思路受阻,探索不下去时,要经常提示或提醒他们试着变换思路,换种方法去解决。这样从思想和行动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他们就能不断地增强自我调整意识,在自主探索中少钻牛角尖,尽快进行积极思考,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使自主探索有效进行下去。

②加工信息,发现问题

当前,很多学生探索活动只关注结果,而很少关注过程中学生如何整合、加工信息以及如何处理发现的新问题,因而忽略了帮助学生提高加工信息与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是不利于学生整理思路、提高探索能力的,更不利于学生有效开展后继探索。

教师应把目光多集中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上,让他们充分地交流信息,及时解决自主探索中发现的新问题,搞清楚这些问题对探索活动有什么好处,从而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增强自身加工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促使探索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探索出更多有价值的知识或问题。

③积极进行反思

反思是自主探索的最后一个阶段。因而一些教师往往会忘记这一点,很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而学生也很少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探索行动。显然,这样的探索充其量也就是一种浅层次的操作。

一次探究活动结束后,如果不马上对所走的弯路、所经历的由错误到正确的探索体验以及解题中的一些策略、方法,进行必要的回顾与总结,那么即便经历了探索,有了切身体验,学生的能力和认识也不会有多大提高。

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反思,让他们着重对自己的探索经验、

探索方法以及一些错误,及时提升、总结,把思维活动不断地引向深入,形成并提升探究能力,丰富并加深对探究内涵的理解。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自主探索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改变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去,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历经独立思考与艰辛探索之后,自发地培养自主探索、积极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2007年版《课程与教学论》0467第八章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课程研究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以下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的内容: 领会: 1.课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 理解”研究的整合: “课程开发范式”的内涵(“怎样有效开发课程”作为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学校材料”,课程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程序。这种取向有时被称为“程序主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课程内容的研究取向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体向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为主,把课程视为“符合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 2.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关系 (1)二者相辅相成。二者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课程开发是研究、设计、实施、评价一种课程计划的过程,这个过程着眼于使一项课程计划从无到有、由不完善到不断完善的具体操作程序。课程理解是对课程现象、课程“文本”、课程事件之意义的解读过程,着眼点不在于课程开发的具体程序,而在于对种种课程与课程事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之意义的理解。 (2)二者又是内在统一的。课程开发过程总包含着对课程意义的理解并建立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课程理解是指向与课程与课程开发过程的根本转变。 3.课程研究方法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 整合:“量的研究”的内涵; {这种研究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认为这种规律与程序具有普遍性、可广泛应用于一切情境。“质的研究”的内涵(揭示了“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欺骗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主观性)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与“实在”的专断。}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之关系。(课程研究的方法应是多元化的,使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互补、整合。 以下是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领会: 1.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 (1)是文化交往与发展中的两种不同的特质。民族性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文化个性。国际性则是不同民 族、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的能力。 (2)国际性与民族性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国际性领先于民族性,民族性又依赖于国际性。 2.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的涵义 在民族和文化交往当中,多元主义价值观意味着基于多元价值标准对待民族和文化个性,尊重民族和文化的差异,与此同时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展开持续深入的交往,设身处地地理解异民族、异文化。 3.教育的平等与教育的高质量之间的关系 (1)平等与高质量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平等强调的是机会均等,高质量是

课程与教学论平时作业讲评

课程与教学论平时作业讲评(2) 《课程与教学论》是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由于本教材比较切合当前新课程改革需要,形成性考核册中涉及到新课程实际的题目比较多,在四次作业评讲中,将分别讲解一下主要的作业题,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各章教学内容。 下文中,黑色的是问题与答案,橙色和兰色是说明和解释。 四、论述题 1、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有哪几种?试分析每一种组织方式的特点。 本题考核知识点:第六章课程组织;第四节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此题的着重点在明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及其特点,分析三组相互对立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即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 分析: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所谓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一般来说,强调学习内容从已积压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是历史上教育家们一贯主张。近年来,一些教育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序列组织原则。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教育家开始强调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原则,即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的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然而,这种横向组织也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任课教师要精通或熟悉各门学科的内容,而目前的教师队伍尚不具备这一条件;学科课程表难以安排,学校现有的物资设施也跟不上,学生难以应付目前通行的考试方式。 (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所谓逻辑顺序,就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内容;所谓心理顺序,就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现在倾向于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的统一。 (3)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或称圆周式)是指用某一学科的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就一般而言,直线式与螺旋式各有其利弊。 本题需注意:结合课程内容的不同组织方式,结合新课程实施现状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2、试论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本题考核知识点:第七章课程实施;第一节课程实施及其影响因素:课程实施的因素此题的着重点在于分清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并分析每种因素如何影响课程实施。 分析: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来自多方面,这些因素从不同的侧面影响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主要分三个方面来分析: (1)改革本身的因素。包括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2)学校内部的因素。包括校长和教师 (3)学校外部的因素。包括:校区和家长的影响、政府部门的影响、社会团体的影响。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会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吗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会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吗? Directions: For this part, you are allowed 30 minute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on the topic Will Network Classroom Replace Traditional Classroom? 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120 words, and base your composition on the outline (given in Chinese) below: 重磅阅读 1)网络课堂教学的兴起,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会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吗? 3)你的看法,理由是…… 【思路点拨】 本题属于提纲式文字命题。提纲第1点指出一种新兴事物,提纲第2点针对该事物提出一个有争议的观点,提纲第3点要求表明“我”的看法,由此可判断本文应为对比选择型作文。 根据所给提纲,本文应包含如下内容:描述网络课堂对传统课堂的挑战;提出关于网络课堂是否会取代传统课堂的两种不同观点并说明理由;表明“我”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Will Network Classrooms Replace Traditional Classrooms?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network classrooms are gain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ity. As a new teaching pattern, network classrooms have become an effective complement to traditional classrooms. So some people propose one question:

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线,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和独立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下面是笔者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要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教师在深刻领会教学思想的同时,还应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首先,让学生明白人具有巨大的自主学习潜能,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其次,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是时代的需求,能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能提高自己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等各种能力,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在将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求得生存。 但学生的思想工作不是靠生硬的说教能左右的,还应该让学生在教学中去感受,去大自然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细菌》之前,可以问学生一个问题:食品放久了为什么会变质?当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时,就会带着很大的兴趣去学习,这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的前提,是激活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做学生情感的楷模。教师应注重自己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和激励的作用,对生物教学持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并倾注着极大的热情,使学生在老师情感的熏陶中,逐步强化生物学习的情感,就会越来越喜爱对生物课的学习。其次,对学生施以爱。由爱产生的积极情感能转化为动力,这种动力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有效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多征求学生意见,尽量满足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需求,使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重视、被关心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生物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学习式”职高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相互协作——课堂小结。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教师适时地拿出标本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学生始终处于探索、思考、建构意义的主体位置,但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话很少,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如在《分离规律》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很明确的,即杂种形成配子时,相对基因的分离是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必然结果。对这样的结果,要求学生说出理由,而学生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便进入一种心欲知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看似简单,又不知原因的矛盾状态。接着让学生带着这种心态阅读课本,参与动手做实验、画图解,最后观察思考归纳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 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内涵 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 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实施层次:理想课程(观念层次)、正式课程(社会层次)、理解课程(学校层次)、正式课程(教师教学)、体验课程(学生)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掌握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内涵、课程内容螺旋式与直线式的内涵、优势与不足、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内涵 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及课程结构 课程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的课程类型 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课程的类型 隐性课程 新课改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无 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征、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内涵和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的区别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从学校总体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 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 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够就一则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理解马杰的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格朗伦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目标表述法和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国外常用的小学教学模式 国内主要的小学教学模式 第八章小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 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教学要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用的依据 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涵义、特点、优势和不足。 教案的类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十章小学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管理的内容 理解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考试题型为: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多选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三、判断题(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四、简答题(4小题,共27分)。 五、实例分析题(2小题,共21分)。

网络课程的功能结构及教学模式初探

网络课程的功能结构及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进入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网络课程的开设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趋势。本文在调查网络课程现状的基础上,归纳了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结构,说明网络课程的一般形式;通过对课程内容、师生关系、资源以及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分析,列举了目前网络课程的6种模式,最后对网络课程的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字】 Web WWW 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一、对目前网络课程实践的调查 进入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开设网络课程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大趋势。国内外一些大学甚至一些信息技术公司纷纷设计网络课程来进行教学或培训,它们开发出各种网络课程数据库来管理教学,开发出各种工具来组织教学活动。 目前已开发的网络课程种类繁多,涉及各个学科领域,从网络课程的应用来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课堂的教学,网络课程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方式;另一种是网络课程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

但是,从当前实践来看:当前网络课程的开展,许多活动的展开还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许多学校都正在积极地开设网上课程,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浓厚的远程学习的气候;从教学模式上来看,网络课程是相对于教室课堂教学而提出的,远程教学和基于校园的课程在教学法上以及对学生与教师的要求等方面是不同的,当前的远程教学和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混合的模式,随着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远程教学和基于校园的课堂教学之间的界限也就越来越模糊了;从网络技术的应用来看,目前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只是停留在课程内容的发布上,网络只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体,而没有当作一种通讯平台来使用,尽管某些课程充分考虑了网络更高层次的应用,但基本上处于尝试阶段。 二、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结构 众所周知,网络课程的设计应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对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作重点设计,二者缺一不可。由于网络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结构也应按学生自主学习的要素来设计。作者认为,网络课程的基本结构如图所示: 网上课程基本功能结构模块

自主学习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定义: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自主学习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的内趋力,使他们愿学、乐学、合学、善学,最终达到获取新知,提高能力的目的,具体操作如下: 二、基本程序 1、复习巩固自主预习(5分钟) 在课前利用2分钟的时间复习提问上节课所学内容;利用预习学案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学案完成情况予以简单评价,并检查学生对学案中涉及的新授内容的掌握情况,大约3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在课前3分钟要做充分准备。) 2、导入新课确定目标(2分钟) 教师导入新课后,要根据授课内容,向学生出示这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0分钟) 教师首先提出自学的要求,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在自学的过程中,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先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不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如文科教学,先通过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的大意和故事情节,归纳出课文的主题思想,字词和分段的问题,然后再解决。理科教学,要让学生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先解决主要问

题和核心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地自学。 对于在自学中发现的问题或教师设计的核心问题,组内或组间进行交流探讨(包括老师的点拨),相互印证学习成果,研讨疑难问题。 要求,教师分配任务要明确,具体到组,以免混乱低效。 4、展示点评精讲点拨(15分钟) 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将预设的典型问题分到每个学习小组,由小组推荐成员展示其研讨成果,其他成员或教师及时予以点评或点拨,以此达到共享学习成果的目的。 5、当堂检测效果评价(8分钟)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达标检测。如文科可以用复述、背诵的方式,理科可以用当堂解题的方式等。(检测时注意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分层检测) 三、理论基础 一是信息加工理论,二是建构主义,三是教育自主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学习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从教学模式的历史来看,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早就提出过“七段教学论”,即国际上影响极大的巴特勒自主学习模式。从我校的教学模式方法和研究与应用来看,自2008年4月,我校就已成立课题组进行了“自主学习----有效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的试验与研究,并成功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四、教学效果(预测)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作业评讲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作业评讲(2) 责任教师吴南中 《课程与教学论》是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由于本教材比较切合当前新课程改革需要,形成性考核册中涉及到新课程实际的题目比较多,在四次作业评讲中,将分别讲解一下主要的作业题,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各章教学内容。 下文中,黑色的是问题与答案,橙色和兰色是说明和解释。 四、论述题 1、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有哪几种?试分析每一种组织方式的特点。 本题考核知识点:第六章课程组织;第四节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此题的着重点在明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及其特点,分析三组相互对立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即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 分析: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所谓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一般来说,强调学习内容从已积压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是历史上教育家们一贯主张。近年来,一些教育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序列组织原则。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教育家开始强调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原则,即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的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然而,这种横向组织也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任课教师要精通或熟悉各门学科的内容,而目前的教师队伍尚不具备这一条件;学科课程表难以安排,学校现有的物资设施也跟不上,学生难以应付目前通行的考试方式。 (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所谓逻辑顺序,就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内容;所谓心理顺序,就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现在倾向于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的统一。 (3)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或称圆周式)是指用某一学科的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就一般而言,直线式与螺旋式各有其利弊。 本题需注意:结合课程内容的不同组织方式,结合新课程实施现状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2、试论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本题考核知识点:第七章课程实施;第一节课程实施及其影响因素:课程实施的因素此题的着重点在于分清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并分析每种因素如何影响课程实施。 分析: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来自多方面,这些因素从不同的侧面影响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主要分三个方面来分析: (1)改革本身的因素。包括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2)学校内部的因素。包括校长和教师

小学教育学第八章练习与答案

小学教育学第八章练习与答案 第八章德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 B.教育者与德育方法 C.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D.受教育者与教育者 C 2.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 B.政治思想教育 C.政治课 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D 3.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作用。 A.导向和动力 B.关键 C.基础 D.物质基础 A 4.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 )。 A.科学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 C 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反映了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B 6.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的德育原则是(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C 7.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 )。 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B 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D 9.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D 10.小学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A

“互联网+”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互联网+”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互联网+教学模式,是互联网时代教育理念的提升,是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进阶。它代表着一种新的先进的教育模式,为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为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插上了充满新能源的翅膀。 在我校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践行互联网+课堂教学,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渐摸索出互联网+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1、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 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位老师、一间教室,一块黑板足矣。而现代的互联网+教学模式,需要一个与世界连通的网络,每个学生一台平板电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本学科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足够多的互联网知识和技术做支撑。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具有较高的网络工具应用能力;具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具有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评价能力;具有较高的网络道德水平。 2、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学会运用参与式的教 学模式。 参与式教学模式,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师生地位平等,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

一个环节中。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和信息是一种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的传递过程,学生处于知识接受者的被动地位,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内容没有选择权,这就导致了知识的传授效果受到影响,达不到我们期待的最大值。参与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的个体参与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知识的传递和交流是双向的,知识的接收带有极大的自觉意识,是多次精神碰撞后达成的认知统一和认知共识。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有精确的教学目标定位。 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标定位精确,内容精练,板块功能明确清晰。很好的使用微课,能最大程度保障互联网+课堂教学的效果。微课的录制方便,录制的时间较短,内容精练,使用方便,能很好的满足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另外,微课资源多样,情景真实,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正好迎合了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每一堂课可以使用3-5个微课课例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并且大大缩短课堂讲授时间。同时,视频短片的播放,让真实的情景重现,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实时互动的教学方法。 有了迅速便捷的网络交流平台,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让信息的实时交流成为可能。学生的发言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一个

小学教育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八章 德育

小学教育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八章德育 [日期:2008-10-18]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字体:大中小] 云南省事业单位2010年定向招聘(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考试培训火热报名中,选择了千万不要错过... 文山州2010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考前培训班招生详情查询红河州2010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培训详细信息查阅 一、名词解释 1.德育 2.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3.德育的社会功能 4.德育的任务 5.道德教育 6.政治教育 7.思想教育 8.小学德育 9.小学德育过程 1O.爱国主义 二、单项选择题 1.( )是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4.学校德育内容的核心是( )。 A.爱国主义教育B.集体主义教育C.理想教育D.社会实践教育 5.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 A.基础B.途径C.关键D.内容,

6.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B.教育者与德育方法 C.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D.受教育者与教育者 7.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 .)。 A.手段B.方法C.途径D.内容 8.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B.政治思想教育C.政治课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9.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作用。 A.导向和动力B.关键C.基础D.物质基础 10.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 )统一过程。 A.个体与环境B.个体与社会 C.个体与教育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11.衡量小学生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 A.道德认识B.道德行为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 12.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反映了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13.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的德育原则是( )。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14.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D.导向性原则 15.( )是为达到德育自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网上教学的常见形式有哪些

网上教学的常见形式有哪些 提到网上教学我们就要知道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就是课程。网络课程是指以网络为主要媒体,呈现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课程。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按照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 2、支撑起整个网络教学的教育软件和教学资源。 3、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实施的教学活动内容。 基于这三点我们来看看网上教学的常见形式有哪些 直播 作为现在网络教学的绝对主流与大势,直播火的一塌糊涂,从娱乐性质的直播到现在教育性质的直播,因其互动性、时效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可以反复观看性,在线直播受到无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 录播 在直播之前,我们网上学习一直都是看录好的视频课程,这种方式无法做到与老师互动,但是也有他独特的优势,像现在的慕课,公开课等,都是录播的形式,这更加方便我们对于具体的知识点的学习和稳固,或者对于非必修学科,我们采用录播的方式也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随时随地的可以观看学习。 直播面授 这种形式适合很多人同时听课,直播与面授相结合,比如学校的多功能厅,几十上百人,那么坐在后面的人就不能看清前面讲什么,这时候就需要直播面授,让每个人都可以看清听清老师讲的什么,或者同

一个老师讲课,几个班的同学都需要上课,那也可以进行直播面授,让几个班的同学同时看到老师讲课内容。拥有直播面授2in1模式的平台并不多见,云朵课堂就是一个,而这种模式却是很多学校和机构所需要的。 一对一 一对一在线教育就相当于线下的一对一家教一样,由线下转到了线上,但是这种网上教学形式很大程度的方便了课程的实施。让孩子可以不用再花时间在往返路程上,让家长不用在接送孩子,安心省心。 大致上分析了解了现在的在线教育行业的网上教学模式有哪些,这些通过PC端都可以实现,而学生可以在PC端、手机、pad、微信课堂等端口随意切换学习。了解了之后,相信会方便大家更好的找到适合自己的网上教学学习模式。

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常州国际学校校长特级教师万小平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是以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授课的,即教师在规定的时间里,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条分缕析,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它的长处,但是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两点:一是讲解式的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教师完全是以自己设定的认知水平来讲解,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背景、认知速度、认知策略的差异性。在常态的教学情景中,使用讲解法进行教学,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与教师的思维保持同步,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完全是听客或看客。二是学生在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课堂中学习,只需听从教师的分析咀嚼,自己只是接受、消化。这样教学的负面影响是,学生自觉主动求知的技能、品质得不到培养,导致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或高分低能,或依赖不成成为差生。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使教学与教养的目标同时实现,我们依据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理论是一种现代教育思想。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掌握了这种学习的技能时,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因此,我们必须把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作为一条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原则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应该清楚地看到,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差异较大的一个群体,只有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的教学才有效。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以讲解为唯一的教学方法,充当信息的角色,那么,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很难激起学习欲望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同等重要的,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科知识的学习是难以有理想的效果的。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应该考虑如何才能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学习,并把学生在45分钟内是否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而且还要成为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学形式,都有直接的教学效果和间接的教学效果。过去,我们忽视了讲解式的教学方法一统天下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负面效应;如今,我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技能、品质发展的目标与学科的认知目标同步实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把学科知识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来完成认知学习任务,养成自主学习的技能和品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所谓教学模式,是用一组主要的变量来解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活动。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乔依斯和韦尔经典的教学研究理论,把教学结构(教学活动的阶段顺序)、社会系统(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以及相互关系)、反应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态度)和辅助系统(教学模式施行的辅助条件)作为教学模式的四大变量,或者称之为支撑模式框架的支柱。这里,我们依据这种方法,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一简单的分析。 首先,说一说与该模式有关的几个教学策略: 问题导引的策略。教师应把教学的内容,根据要求转化为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较强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生动机与行为,这样,教师备课的重点要由备例课、备内容的分析转到备问题上来。 为认知而活动和为活动而认知的策略。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是促使学生为认知而展开自主学习的活动,如查阅有关背景材料,实验假设,比较分析,紧张思考等。这是自主学习模式中最常用的策略。还有一种为活动而认知的策略,是将活动作为教学的

阅读材料: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第八章、第十二章 一、重要概念与

阅读材料: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第八章、第十二章 一、重要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课程研制概述 一、课程研制:是指精心组织的设计、实施、评价并管理课程的动态过程,意在改进课程功能和提高学习走教学质量,包括从提出变革课程的动议、确立理论原理、编制课程文件、实施课程、开展教学与评价课程等一系列复杂事项。 二、课程研制的阶段: 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①、课程规划:具体来说就是制定课程计划或方案,研制课程标准,编制课程教材以及开发课程 资源等活动过程。 ②课程实施:实质上就是把规划阶段研制的课程计划方案变成师生的教与学行动。 ③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研制过程,包括课程的规划、实施及其结果进行评估,以确定预期教育目 标是否实现,学习和计划是否获得成功。 政治方面的参与者 学校方面的参与者 三、课程研制的参与者 教育系统方面的参与者 公众 社会 四、课程研制的特性:课程变迁,课程创新,课程改革 课程变迁 (根据我自己的理解) 课程创新课程 改革 五、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改变课程领域的价值命题基础上革新课程形成和组成成分的专门活动。课程改革有必然性。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改革的类型:

全国性课程改革 按空间范围分: 区域性课程改革 学校性课程改革 更替性课程改革 按承担的任务: 试验性课程改革 整体课程改革 按所涉内容: 局部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形式:突变式 渐变式 渐变与突变统一式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 1、课程改革的“钟摆现象”:课程改革中两种对应而对立的课程理论、价值取向、课程类型、课程结构、课程形式等,随时间流逝而不断地此消彼长,然后有彼消此长,从而实现着课程的不断发展。 2、课程改革的系统性:课程结构改革的系统性 (有三个层次) 课程研制过程的系统性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 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 要符合整体的系统 第二节: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涉及课程内容、课程平衡、课程设置 1、课程结构问题就是课程内容问题 2、课程平衡是指选入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各类课程及其所包含的课目主次分明、比例相当,满足 学生的潜在需要和合乎社会价值观标准。 3、课程设置:实际上就是一组有内在联系的课目或主题,根据一套预订准则而有机结合在一起, 意在恰当地覆盖整个学习领域。 4、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之间关系是动态的,大致存在“从内容到结构”“从结构到内 容”两种关系模式。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快速掌握考核精要第八章教学

第八章教学(下)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一、备课 (一)钻研教材;(二)了解学生;(三)制定教学方案。 1学期(或学年)教学方案;2 ?课题(单元)教学方案;3 ?课时教学方案(课案)。? 二、上课 (一)课的类型与结构? 1课的类型 课的类型指依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教学任务进行分类,可以 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另一种是根据教学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环节及各环节展开的程序、时限及相互关系。一般来说,综合课大体上由如 下五个环节构成。 第一,组织教学。第二,检查复习。第三,掌握新知识。第四,巩固新知识。? 第五,布置课外作业。? (二)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 ?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下列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同时要精练、典型;2。作业的分量、难易要适 度; 3.布置作业应要求明确; 4.对作业教师要及时批改和讲评。?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具体说来,这些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及时复习功课,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第二,了解学生独立作业和自学的情况和学习条件。第三,查明学生未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第四,与家长联系,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二是做好对优秀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辅导工作。具体工作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对优秀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鼓励他们拓展学习的深度、难度。第二,鼓励优秀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第三,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让学生们相互帮助、相互提高。 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一)测验与目标 测验是要考查教学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所谓教学内容的目标是指学科中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基本的知识等,行为和发展的目标是指心理操作和身体发展方面的目标。 (二)试题类型 在目前常用的测验中,试题类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供答型试题要求学生对出题者编制的问答题、 解答题作出答案。选答型试题要求学生对试卷提出的若干答案中挑选出正确的答案。? (三)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八章(3)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目标:理解班级组织形式的概念,了解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掌握班级授课制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了解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重点:班级授课制 教学难点:如何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进程: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把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应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和应用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 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要求的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发展和改进。 二、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一)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 教学组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 古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盛行个别教学的形式。如我国封建社会的“私塾”,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些教育也是如此。 特点: ①教师只同个别学生发生关系, ②学生年龄不等,程度不齐,学习内容进度不统一; ③教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效果差。 这是当时政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到了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相应地要求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内容,加快教学速度。班级上课制应运而生。 (1)早在16世纪,西欧一些学校就出现了按班级编制进行教学的形式。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当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其《大教学论》等著作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2)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 (3)以原苏联教育家凯罗夫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浅议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学校教育如何理性分析和积极应对“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生态的新变化,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助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值得 深入思考与认真谋划的重要问题。任何方式的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更多 地是取决于是否尊重了基本教育教学规律,是否顺应了数字化教育环 境下课堂教学“发展性、目的性、适切性、变革性”原则,而并不是 单纯的领先数字化技术水平决定。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生态恰适度理性对待 如果说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是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那么时至今日,我们的时代已经跨入“互联网+”时代。电脑、智能手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人们对互联网作用的开发。互联网在微观领域已渗透到日常生活,在宏观领域,更是引发产业创新、成为引领新兴业态的强大引擎,而在教育领域更是掀起了一阵阵新鲜浪潮。于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近年来涌现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育新资源、新形态、新模式,相关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也持续升温。之后,随着“互联网+”行动被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教育”将成为新的关注焦点和研究课题。而学校教育如何理性分析和积极应对“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生态的新变化,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助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值得深入思考与认真谋划的重要问题。 一、教育网络化进程及其校园实践 近年来,慕课(MOOC)作为主要的网络化教育载体之一,受到了很高的推崇。它打破了教室的限制,翻越了院校的围墙,使知识成为对所有人开放的公共物品。2012年,美国Udacity、Coursera、edX相继成立,并很快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慕课平台供应商。2013年5月21日,中国北大、清华在同一天加入edX,在该平台上发布自己的慕课。国内很多高等院校迅速跟进,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985”学校,还有国立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等都在同年陆续加入慕课的三大平台之一。国内的慕课平台也陆续上线,如网易云课堂、清华大学学堂在线、过来人公开课、好大学在线等,2014年,“爱课程”与网易联袂打造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上线,目前已有39所大学的340门网络课程

自主学习课堂的基本环节

C 交流 A 引入 B 自学 D 展示 E 反馈 F 总结 自主学习课堂的基本环节模式图 1.自主学习课堂,前提是模式,传统教学,一凯洛夫五环节教学为代表的教学模式,排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以教师讲授、灌输式教学的模式。在自主学习课堂中,首先要考虑安排进学生的自己学习活动,其次要考虑安排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作为天津中学一般的教学模式是由以下六个环节组成的。 一. 学 案: 教师活动: 基本环节: 学生活动: C A B D E F C A B D E F

案: 2.各个学科在学校一般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师的趣向, 分别构建了学科教学模式。如政治课的课堂模式 1、学生自学(7—8分钟): 课前设计预习学案,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教师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 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 到的思维问题。 每个学生可以将不会的问题提出来,在下一个环节中可以让其他学生 讲解。 2、小组讨论(6—7分钟) 1)教师指导全班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倾听彼此的意见,学习运用课文 提供的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讨论特别注意的是问题呈开放性,不存在唯 一的答案,因此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接受各种合理的解 释,对不适当的回答不否定,而是进一步提问予以引导,注重的是讨论的 过程,而不是讨论的结果,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批判性思 维。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起协调作用,把握讨论的时间,提出讨论的 总体要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特别是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 站在前面,教师站在后面,情感在前,道德在后,事件在前,概括和抽象 在后。 2)课堂小组有恰当的小组成员分工、讨论的主题,教师进行条理化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