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中海岛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大连市长海县为例

第27卷.第2期2010年4月15日

圈土谚活斜拉管理

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ManagementofLandandResources

V01.27.No.2

Apr.15。2010

doi:10.3969a.issn.1009—4210.2010.02.013

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中

海岛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以大连市长海县为例

田红霞1,于长英1,郑海霞2

(1.大连市现代城市与国土规划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1;2.忻州师范学院地理系,山西忻州034000)

摘要:通过对土地承载力研究背景的回顾总结。按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

境”的要求。针对海岛土地资源的特殊性.将研究范围从耕地资源扩展到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按需要

将土地重新分类,对未来海岛土地资源承载力做了估算,并以海岛水资源承载为参照,对计算结果进行了

修正。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承载力;海岛;大连市长海县

中图分类号:F301.23(2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lO(20lO)02一072一05

1研究背景

承载力最初是理论种群生态学中的一个概念,表示某一生物区系内各种资源(光、热、水、植物、被捕食者)能维持某一生物种群的最大数量。由于这一概念在理论上能用某种量化模型加以描述,因此很快就被用于人口学、资源学和环境科学领域,成为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如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川。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土地和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在中国全面展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张玖明完成的黄淮海平原土地承载力研究(1988),杨晓鹏等完成的青海省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研究(1993),邓永新等完成的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1994)。

早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更多的是围绕“耕地一食物一人口”而展开的,它以耕地为基础。以食物为中介。以人口容量的最终测算为目标,将“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划分为土地生产潜力估算阶段和土地承载能力研究阶段【21。这种“耕地一食物一人口”传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对特定历史阶段和特定区域中的食物供给、粮食安全、挖掘耕地潜力.以及确保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这种模式研究的土地承载力最终都要归结到以当地的土地资源能够养活多少人这样一个概念上来。在一定意义上,难以真正揭示区域人地关系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31。鉴于传统方法的局限性。王书华等【4】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为例.从水土资源支撑系统、生态环境支撑系统、社会支撑系统、经济技术支撑系统几方面,对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评

收稿日期:2009—11—12:改回日期:2009—01—13

作者简介:reel(1981一),女,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地规划、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第2期田红霞.等: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中海岛土地资源承栽力研究

判指标体系进行全新设计。郭志伟【5】从耕地人口承载力、建设用地承载力、土地生态承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周纯等【6】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考虑城市化与有限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土地资源自身特点和利用方式来确定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高低,将土地资源分为不可用作建设用地、禁止建设用地和可用作建设用地三部分.对现在可用作建设用地的用地面积以国际和国内人均土地需求量为标准来计算土地承载力。这种评价方法考虑到了生态良性循环和各类用地的合理配置,对研究珠江三角洲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具有现实意义。刘徐洪用此方法从城市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与有限土地资源的矛盾这个角度出发。对广州市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做了研究。

由于海岛面积狭小,地域结构简单。淡水资源短缺,土壤有机质含量少,造成大多数海岛土壤贫瘠。土地生产潜力和产出效益较差,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小,稳定性差。依据相关规划。未来长海县定位为国际海岛旅游胜地.用传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方法不符合海岛的特点与长海的实际情况.这里采用周纯等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方法。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关于“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专题的要求,计算长海县土地资源承载力。同时,水资源是长海县人口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采用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来修正计算结果。

2长海土地利用特点

2.1土地资源数量有限。林地比重大

由于长海县陆地面积小,周围又被海水所包围.因而土地资源更显珍贵。而且海岛分散分布在海域中。意味着土地分散,海岛土地不能连片集中使用。受面积与地形限制,长海用地结构以林地为主.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1.76%,占农用地面积的75.65%。耕地比例小,占土地总面积8.88%。建设用地比重小。占总面积15.57%,其中农村居民点占建设用地44.06%。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的增加速度会逐年提高,建设用地扩大与土地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也将会更加尖锐.这意味着人多地少的局面将更加严峻。

2.2滩涂资源和浅海资源丰富

长海县未利用地比重较大。占土地总面积的29.22%,滩涂资源和浅海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土层深厚,水质营养丰富,适宜多种生物生长,有利于发展海水增养殖业。2005年长海县滩涂面积2590.7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7.82%,浅海面积约为26900.93hm2。其中小长山乡浅海面积占34.58%。环岛浅海与滩涂是发展水产养殖、捕捞和滨海浴场的主要场所.浅海则是发展海洋牧场的基地。

2.3土地质量差。生态环境脆弱

由于海岛面积狭小。地域结构简单,淡水资源短缺。土壤有机质含量少,造成大多数海岛土壤贫瘠,土地生产潜力和产出效益较差。海岛岛陆、岛滩、岛基和环岛浅海四个小生境都具有特殊的生物群落,从而构成其独立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物多样性指数小,稳定性差,使海岛的生态环境一旦受到破坏,极难修复。同时,长海县主要以低丘陵地形为主,丘陵高度一般都在百米以上,是地质灾害孕育、形成、发展的有利地貌条件。

3土地承载力测算

对于长海海岛县来说,土地资源的主要功能不是粮食供给,主要依赖于外部输入,如果继续采取传统的土地承载力评价方法“耕地一食物一人口”意义不大。考虑经济建设与有限土地资源的矛盾以及土地资源自身特点,将长海县的土地划分为三类:①目前一般情况下不可用作建设用地,主要包括水域、滩涂等;②禁止用作建设用地,主要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③可用作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已用的和未用的建设用地(潜在部分),因长海县坡耕地比例较大,耕地质量不高,五、六级地比重占全县土壤面积59%,除去95%耕地用作农业生态空间保留,其余5%城镇用地周边的耕地可用作建设用地占用,因此

国土璃缮斜硅管理第27卷

未用建设用地包括了部分耕地以及70%可用作建设用地的荒草地(表1)。

根据《大连市长海县大长山岛镇总体规划(2002—2020年)》城镇发展战略,大小长山两乡镇合并,形成以海岛群为腹地的大小长山、獐子、海洋和广鹿四大组团,一组团一镇,城镇化率将大大提高,因此可按相关城镇用地标准来衡量。从整个长海县发展建设角度来看。所有的土地面积除了目前不可用作建设用地和禁止用作建设用地部分外,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以可持续发展预测为指导。计算长海县现在和将来可能承载的人IZZl数量和城镇发展的最大规模。

表l长海县土地承载力土地类型划分

2005年长海县人均建设用地为302.39m2。根据国际标准。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的土地需求为人均140,-一200ms,只有达到这个标准。居民的城市生活基本需求(包括交通、居住、绿化及日常生活等)空间才能得到满足,否则就会造成人口密度过高。城市生活和生态压力超载的现象。根据我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要求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60~120ms。若将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200、250m2,计算相应的长海县土地可承载的人VI数量(表2)。

表2长海县土地承载力

根据计算结果,若将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250m2,长海县人12I承载力将达到110920人,若将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200m2.人口承载力将达到138651人,若将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m2,人口承载力将达到231085人。

4长海县水资源承载力测算

4.1水资源总量及分布

狭小而分散的陆地空间使长海县各岛屿没有过境水量,除雨季的季节性河流外没有常年河流。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天然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606~643illm。主要集中在夏季的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蜊7】。长海县丘陵的岛屿地形使各岛屿坡度陡.一山一岛随处可见,岛上集雨面积小,地表径流时间短,大量降水直接速流人海。长海县各岛主要以片麻岩组成岛屿地块的基底,岩石致密,涵水差。地下水匮乏。

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217.4×104m3,其中地表水2920x104m3,地下水1150.4×104m3。重复计算量853×104m3,可利用水量477.25×104m3.

第2期田红霞.等: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中海岛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人均水资源量429.71m3/人,人均可利用水量63.74m3/人,属于贫水地区(表3)。

岛间淡水资源年内季节分布不平衡,同时岛间分布也不平衡,不能像陆域那样进行跨流域调水。还需各岛自身平衡解决用水。从目前各岛淡水资源分布来看,海洋和广鹿属淡水资源较丰富的海岛,人均淡水资源量在600~900m3。小长山岛人均529.58m3,而大长山、獐子则属人均用水量紧张地区,人均淡水资源量仅300m3左右,而这里又是人口多,工业、城镇用水量多的海岛。

表3长海县淡水资源总量及分布

4.2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测算

全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29.71m,.远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m3的缺水警戒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分析。人均可利用水量每人每年300m3是保持现代小康社会生活和生产用水的最低标准,长海县人均可利用水量仅为每人每年63.74m3。

长海县现状水源工程有水库3座。总容量183.4×104m3;塘坝23座,总容量17.4×104m3;方塘30座,总容量29.2X104m3;水井359眼,总容量15.6X104m3。另外还有压把井2000眼,机井67眼,屋檐接水用户1208户。长海县海水淡化厂1999年6月正式向用户供水.日供水量1000m3。獐子镇海水淡化厂两台日供水500m3的淡化设备2000年4月投入运行,日供水可达到1000m3。大长山岛跨海引水工程(一根管)设计近期供水能力3500m3/d,远期供水能力7000m3/d。因此,近期(2010年)长海县日供水量可达18575m3/d,年可供水量可达6779875m3,远期(2020年)日供水量可达22075m3/d,年可供水量可达8057375m3。

2005年长海县人VI74874人,人均综合用水63.74m3/人.远低于大连人均综合用水(222.98m3/人),万元GDP用水量21.83m3,远低于大连万元GDP用水量(58.63m3/万元),这主要归因于长海县工业欠发达,主要支柱产业为渔业。

根据人均综合用水量与规划可利用水量测算的水资源承载人口,将人均综合用水分别控制在80、70、60m3/人,得出不同水平下长海县承载人El,若按最低标准,将人均综合用水控制在60m3/人,2010年承载人口为112998人。2020年承载人口为134290人(表4)。

表4长海县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测算

国土谤溽科擅管理第27卷

5小结

(1)由于受水资源承载的限制以及海岛运输、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制约.2020年长海县土地承载力将局限在134290人。这种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突破了局限于耕地资源的研究.从土地对城乡全社会人口的承载,社会经济活动的承载考虑.将土地承载的类型扩大到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

(2)将城市承载力计算方法应用到具有资源特色的海岛上是一种尝试,怎样合理地控制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比重.充分发挥海岛土地承载能力仍然值得深入研究。

(3)在一定的科技水平条件下,区域环境承载力因人类经济活动的内容不同而有所变化。长海县环境优美。海岛风光迷人.是发展旅游业的理想场所。一般而言,第三产业比第一、二产业的万元产值产污量也要低得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提高长海县土地资源承载力。参考文献:

【l】毛汉英,余丹林.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叨.地球科学进展,2001.(4):98-104.

[2】王书华,毛汉英.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案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3):248—254.

【3】刘徐洪.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4】王书华,毛汉英,等.略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我国沿海地区案例分析【J】.人文地理,2001,16(4):57-61.

【5】郭志伟.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5):24—30.

【6】周纯,舒廷飞,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20(6):16-19.

【7】长海县土地志[z】.长海县土地志编纂委员会编,2004.

AResearchonIslandCarryingCapacityofLandResources

inaNewRoundofLand-usePlanning

?ACase

StudyofChanghaiCounty

TIANHong-xia1,YUChang-yin91,ZHENGHai-xia2

(1.ResearchCenterforModemCityandLand—UsePlanningofDalianCity,Dalian116021,China;

2.GeographyDepartment,XinzhouNormalCollege,Xinzhou034000,China)

Abstract:Reviewingandsumminguptheresearchbackgroundofthelandcarrying

capacity,accordingtotherequirementof

“coordinationoflanduseandecologicalenvironment”inthenewroundoflanduseplanning。this

paperfocuseson

theparticularityoflandresourcesoftheisland,extendingthescopeofthestudyfromcultivatedlandresourcestoconstructionandnon—constructionland,re—classifiesthelandaccordingtothedemand,estimatesthefuturecarryingcapacityoflandresourcesoftheisland,andamendsthecalculationresultsreferringtotheislandwaterresourcescarryingcapacity.

Keywords:landuseplanning;carryingcapacity;island;ChanghaiCountyofDalianCity

?76?

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中海岛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大连

市长海县为例

作者:田红霞, 于长英, 郑海霞, TIAN Hong-xia, YU Chang-ying, ZHENG Hai-xia

作者单位:田红霞,于长英,TIAN Hong-xia,YU Chang-ying(大连市现代城市与国土规划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l), 郑海霞,ZHENG Hai-xia(忻州师范学院地理系,山西,忻州,034000)

刊名: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英文刊名: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

年,卷(期):2010,27(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7条)

1.毛汉英.余丹林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 2001(4)

2.王书华.毛汉英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案例研究[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2001(3)

3.刘徐洪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2006

4.王书华.毛汉英.赵明华略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我国沿海地区案例分析[期刊论文]-人文地理 2001(4)

5.郭志伟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 2008(5)

6.周纯.舒廷飞.吴仁海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期刊论文]-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3(6)

7.长海县土地志编纂委员会长海县土地志 2004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李雯燕宁夏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2008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的区际贸易日益强化,

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日益激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的战略方向。由此,土地承载

力不能仅限于耕地能承载多少人口规模和人口消费压力,而应扩展到土地综合承载力这一层面上

来。笔者较赞同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定义,即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一定的社会、

经济、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王书华等,2001)。

本文以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资源-环境-经济(REE)循环复合系

统理论等理论基础为依据,根据宁夏各市(县)的现实资源条件,对影响宁夏土地综合承载力的

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并根据各因子的属性和其间相互影响的强弱,确定了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

三大支持系统:自然支持系统、经济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每个支持系统中选取多个指标从

而形成宁夏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共选取了28个指标。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权重

的确定、两种数学模型的选择(主成分分析法和均方差决策法)、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讨论等步

骤,计算宁夏各市(县)在现阶段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下的综合承载力指数, 进

行聚类归并划分出了承载力最高区、较高区、中等区、较低区和最低区5种类型区,并为提高各

类型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法和措施建议,完成宁夏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

究。

本文先后使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和均方差决策法对宁夏各(市)县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计算,

其结果迥异。随后经专家确定,运用均方差决策法计算得出的结果更符合宁夏各(市)县土地综

合承载力的客观现状。结果表明:银川市为宁夏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最高区;青铜峡市、永宁县、

利通区和石嘴山市为土地综合承载力较高区;贺兰县、平罗县、灵武市、中宁县、中卫城区3县

1市1区为土地综合承载力中等区;隆德县和泾源县为土地综合承载力较低区;原州区、盐池县、

彭阳县、西吉县、同心县和海原县为宁夏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最低区。

本文研究的优点是考虑到区域的开放性和土地对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支持程度,具有很强的

现实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对宁夏农业政策与土地利用规划、人口政策与计划生育,国民经济发

展计划,乃至以后的主体功能分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宁夏, 土地综合承载力, 支撑系统,土地利用方向,措施

2.学位论文胡光伟湖南省“3+5”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与提升对策2010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

间的矛盾与冲突越来越显现,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引

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由于土地具有自然、经济、社会等地域差异性,

因而土地的利用与承载能力也同样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因此,从

土地承载力的角度来研究一定地区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当前

包括地理学、生态学甚至是经济学等学科关键领域的研究焦点和前沿

课题之一。

在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之际,选择8个城市作为整体来研

究城市群的土地利用问题,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升城市群的承载能

会,阐述了“两型社会”建设的区域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充分分析了

湖南省“3+5”城市群8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土地资源开发利

用现状以及土地资源承载力现状特征,通过运用土地承载力的综合研

究方法,遵循本文既定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过程体系和技术路线,

按照综合性和科学性的等科学原则构建了评价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

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等多种分析方

法对城市群的土地承载力进行了初步评价,进而得出了8个城市的土

地综合承载力的指标值,结果显示,湖南省“3+5”城市群按照土地

综合承载力测算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的承载力区域,最后对评价结果

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进一步找出影响湖南省“3+5”城市群土地承载

力差异性的因素,比如,土地利用规划等政策、经济集聚效应、产业

结构趋同化和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

出了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积极改进城市人居环境、实施严

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完善土地供应机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构

建循环经济机制、调整产业结构以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等提升

城市群土地承载力的对策与建议。通过提出具体科学的对策措施,对

城市群的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发挥其最大的经济、

社会效应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关键词:土地承载力,评价,“3+5”城市群,湖南省

3.期刊论文FU Biao.曹希强.HE Chuan-yue.吴梅.GE Li-ling.FU Biao.CAO Xi-qiang.HE Chuan-yue.WU Mei.GE

Li-ling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以河南省商丘市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8)

采用相对承载力分析方法,分别以全国和河南省作为参照区对商丘市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①在研究时段内商丘市综合资源承载力始终处于超负荷状态,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承受着巨大的压力;②商丘市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始终大于相对经济发展承载力,土地是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

;③资源超载比例较高,但总体呈减少趋势.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出了商丘市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对策和空间管制措施.

4.学位论文吉洪波武汉城市圈交通设施用地结构及发展规律的研究2007

发展城市圈经济是世界普遍推行的方式,在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有着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发达的城市圈,而武汉城市圈则是在近几年才形成的。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湖北省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整个中部的崛起战略。为此,湖北省及相关部门专门作了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课题研究,其中包含了本论文的课题研究:武汉城市圈交通用地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

交通用地属于城市建设用地,包含铁路、公路、航空、港口及通信管道用地。交通用地的结构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土地利用的布局与结构,也关系到城市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和土地资源承载力。同时,交通用地结构也决定着城市圈交通设施的合理与否。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研究:

首先,本文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交通设施和交通用地现状,从湖北省交通厅、国土资源厅等多家单位收集了近十年来的关于土地资料的原始数据,并作了整理分析。

其次,在现状基础上,根据多年的原始数据,对交通设施及交通用地在下一个发展阶段所需数量作了科学的预测。

第三,根据武汉城市圈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城市圈总体规划目标,从理论上讨论了衡量交通用地规模及合理性的指标。同时,从武汉城市圈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角度,分析了交通用地的开发潜力和储备。

第四,根据前面的预测结果及结论,从可操作性上对如何把交通用地和土地利用规划结合起来作了定性分析,并对城市圈交通用地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一实施作了可行性建议。

最后,简要地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结论,提出了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5.期刊论文伍豪.司彩亚生态足迹分析法在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的应用——以桂林市为例-科教导刊

2009,""(15)

我国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正在积极开展当中,为保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规划区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本文依据桂林市国民经济统计年鉴,通过生态足迹分析法对2005年桂林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分析预测,为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提出针对性指导与建议.

6.学位论文魏亮平原地区县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200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平原地区的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在一定区域内,为达到土地利用系统最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目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研究,成为土地科学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必须借助于系统优化方法。在规划过程中,系统优化方法就是以数学模型为主要手段的定量分析过程。目前在规划中大量采用模型优化方法是现代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发展的趋势之一。

这篇论文以平原县域地区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平原地区的经济、社会情况、土地利用特点和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平原地区优越的研究条件针对平原地区的土地利用特点,提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新思路。这篇论文从系统角度出发构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区域体系,对规划区域中不同子区域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以地域分工理论、土地利用规划弹性理论、多目标协调思想、城乡统筹战略、区位论和持续发展思想等为指导,利用一系列指数结合定性方法进行研究,构建土地利用优化模型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包含生态绿当量的综合相对资源承载力目标函数,运用多目标规划模型,探寻土地利用的最优结构;应用聚类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地利用分区,并以文安县为研究区作了实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以非农化指数作为主要划分指标,结合定性研究,将文安县划分为南部和北部两个子区域。对这两部分的土地利用现状、经济社会条件进行针对性分析,依据既定的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途径,并体现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之中。

(2)在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应用系统论思想,构建了土地利用优化模型系统,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子系统、土地利用问题诊断子系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子系统和土地利用分区子系统,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提供科学、可行的工具与手段。

(3)采用吉布斯-马丁多样化指数、罗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威弗一托马斯组合系数、土地利用集约度指数等一系列指数,从土地利用结构的数量、空间等几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偏低,交通用地比重小,建设用地尤其是工矿用地布局分散,土地利用集约度不高,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4)依据文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总体规划,按照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设计流程,设计了经济和相对资源承载力2个目标函数

,15个决策变量和17个约束条件,建立了文安县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在相对资源承载力目标函数的构建中,引入了绿当量,提高了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最大经济收益可以达到106.95亿元,与2003年相比,增长了85.92%。相对资源承载人口比预测人口多5.65%,生态效果明显。

(5)以文安县为研究区,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利用GIS空间分析进行修正,并结合实际适当调整,最后确定了四个土地利用区。在分析各区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了土地利用的合理方向,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保持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7.期刊论文蔡育秋.俞艳.袁艳斌.何建华.CAI Yu-qiu.YU Yan.YUAN Yan-bing.HE Jian-hua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土

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27(4)

通过介绍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并以黄梅县为实例,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进行定量评价.最后,通过与综合指标法进行对比分析,论证生态足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可行性,并分析此方法的作用与不足.

地利用规划生态成效定量分析——以河北省廊坊市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7,22(2)

我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势必要求对未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影响进行全面、科学、定量的评价.目前,生态足迹及其相关模型已延伸至诸多领域,但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领域的研究尚少.论文以廊坊市为例,通过计算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率和剪刀差,分析廊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规划实施期(1997-2004年)和规划影响期(2005-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及差异,进而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成效.研究结果表明:①规划期(1997-2010年)廊坊市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向发展趋势,人均生态赤字持续增加;②规划期(1997-2010年)廊坊市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差异以2000年为界先减小后增大,未来几年内廊坊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不容乐观;③廊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取得了一定生态成效,但规划预期生态供给难以实现.因此,廊坊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2020年)重点应从片面强调建设用地数量提升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转变,加强科学、节约、集约土地利用.

9.会议论文师学义.王万茂基于生态足迹的山西省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研究2009

研究目的:应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通过对生态足迹各项指标值的计算和2015 年的预测,探讨山 西省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研究方法:生态足迹分析与GM(1,1)预测模型。研究结果:①生态 足迹模型与GM(1,1)预测模型相结合是确定可持续性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有效方法;②山西省的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逐年增加,生态足迹的增加速度大于生态承载力的增加速度,生态赤字有逐步加大的趋势。但 到2015 年仍在土地资源的承载范围内,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和生态建设可以消除生态赤字;③通过开发未利 用地增加生态用地面积,改造中低产田、低效林地提高土地质量以及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是增加生态承载力 的有效途径。研究结论:今后要保持山西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10 年内应开发未利用地

317.29×104ha,使林地净增254.45×104ha、牧草地净增68.29×104ha、水域净增1.26×104ha。

10.学位论文牛星区域土地利用系统演化分析与状态评价研究2008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46亿年前地球的形成过程中就已经存在了,后来随着生命的产生土地利用的行为就逐渐出现,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土地利用应该从人类出现以后说起。在距今约650万年前人类由猿进化而来之后,土地利用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经济活动,一直贯穿在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土地利用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复杂的土地利用系统。

迄今为止,土地利用系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土地利用系统处于原始协调(共生)的状态;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土地利用系统发生了变化,人类由环境的消费者转变为环境的改造索取者,这一时期土地利用系统进入改造索取阶段的协调状态;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之后,在工业化初期,人们对土地的利用由改造索取变为征服破坏,表现出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此时土地利用系统处于资源环境子系统与社会经济子系统对立冲突的初始状态;到了工业化中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开始有意识的去控制、调节、延缓正在蔓延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土地利用系统又转向了新的协调共生状态。到上世纪中叶,人类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土地非农化利用的趋势日益加剧,土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土地利用系统处于过渡性的不协调状态;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后工业文明时代到来之后

,土地持续利用逐渐成为土地科学研究的焦点同时也是土地利用的理想目标,此时的土地利用系统又在逐渐转向可持续的协调发展状态。

土地利用系统的发展演化状况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如果土地利用系统能够朝着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那么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将会处在一个稳步前进的积极状态之中,同时人类社会的前进又必然会推动土地利用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如果土地利用系统的演化趋于恶化,那必然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扣生活质量的恶化,人类社会的混乱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剧土地利用系统的恶性循环乃至灭亡。因此,有必要对土地利用系统的演化发展进行研究,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了解土地利用系统运行的规律,并以此来调控土地利用系统今后的发展态势,实现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运行,以期为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基于以上考虑,论文在系统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以及土地生态经济理论的支撑下,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地利用系统的演化情况及状态评价展开了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利用系统的特性及运行原理。通过与一般系统的特性、结构和功能的对照比较,具体分析了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功能特性;以此为基础确定土地利用系统运行的主要目标,即土地利用系统的运行是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增值、保持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运行并创建有序的人地关系格局。在运行目标的驱动下,从土地利用系统特性的角度分析土地利用系统的运行原理。(2)土地利用系统演化历史的回顾。首先,对不同历史阶段土地利用系统的发展演化情况作了大概的回顾;接下来,分别对土地利用自然子系统、土地利用社会子系统和土地利用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3)土地利用系统的演化分析。在对土地利用系统演化过程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熵理论、自组织和他组织理论的原理,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构建土地利用系统无序度评价指标模型,首先对土地利用系统的演化方向进行研究;接下来,借鉴系统理论的分类方法,对土地利用系统演化的驱动因素作了新的分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具体分析了土地利用系统演化的驱动力机制;(4)土地利用系统的状态评价。土地利用系统演化的不同阶段伴随着土地利用系统状态的交替,通过构建指标体系,首先对土地利用系统的承载力水平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利用系统的无序活动和承载力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由此评价土地利用系统的稳定性状态;(5)土地利用系统的调控管理。依据系统调控的原理,对土地利用系统的调控内涵、目标、机制和主要手段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利用系统的调控管理作用;(6)最后,根据以上的理论研究框架,以扬州市为例,对扬州市土地利用系统的演化过程、状态评价以及调控管理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论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实现系统的良性运行是土地利用系统运行的根本目标,在此目标的驱动下,系统的运行遵循整体涌现性、协同作用性以及耗散结构性的作用原理。

(2)土地利用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化,呈现出无序-有序或低级有序-高级有序发展的态势;而在土地利用系统演化的动因分析中,他组织驱动因素的影响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对扬州市土地利用系统演化的方向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扬州市土地利用系统的熵值由1996年的1.306减少到2004年的0.899,这期间减少了0.407,表明扬州市在这期间土地利用系统总体上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系统无序度指数下降了0.407。对扬州市土地利用系统演变起主要驱动作用的是他组织驱动因素,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政策制度等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推动了扬州市土地利用系统的演进。

(3)土地利用系统演化的不同阶段,系统的稳定性状态存在差异,总体来说系统的状态是不断趋于稳定的。对扬州市土地利用系统的承载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6-2004年间扬州市土地利用系统的承载能力在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平稳逐渐上升的趋势,从1996年的0.7869增加到2004年的1.4057,年均增加了0.069个单位的承载能力,比1996年增长了78.65%,呈现出了一个良好的态势。在此基础上评价土地利用系统的稳定性状态,虽然这期间土地利用系统出现过不稳定的状态,但是总体上来看,土地利用系统的状态是不断趋于稳定的。

(4)对土地利用系统进行规划调控管理,土地利用结构是调控的关键,耕地和建设用地是调控的主要对象。通过对扬州市土地利用现状结构、预测结构和规划结构的对比分析,可以明显看出扬州市在规划调控期间预测结构与规划结构矛盾最为突出的地类主要集中在农用地中的耕地、园地和建设用地中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根据扬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要求,确定规划期内扬州市土地利用系统调控的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加强保护耕地,确保合理的耕地保有量水平,在保证100%粮食自给率的条件下,到2010年扬州市的耕地保有量应该保持在31.11万hm2左右,这样才能总体上满足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二是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扩展,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

论文最后针对研究的结论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1)重视生态用地保护,增强土地利用系统的自组织能力;(2)协调好人-地关系,发挥土地利用系统他组织驱动因素的积极作用;(3)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准则,促进土地利用系统自组织和他组织作用的协同一致;(4)编制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土地利用规划,增强土地利用系统的规划调控能力。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a52809578.html,/Periodical_gtzykjgl201002013.aspx

授权使用:广州大学(gzdx),授权号:9a853ef0-eeef-40e7-b850-9e420103242c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4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