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文

论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文
论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文

论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文/ 石上莲花

发布于:2010-2-6 19:08:53┊字数3557┊阅读199┊

分享到

“读者是文学的主人”,本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阐述读者对作家、作品以及文学过程的作用,并以此论证这个道理。

《全唐诗话》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球居蜀之味江山,方外之士也。为诗捻稿为丸,纳之大瓢中。后卧病,投瓢于江曰:“斯文苟不沉没,得者方知吾苦心尔。”就连唐球这样的“方外之士”,到了生病时候还要想尽办法使自己的作品流传于世;更不用说司马迁写《史记》决不是为了“藏之名山”,而是为了“传之其人,通邑大都”了。但不管是唐球,还是司马迁,他们的作品要发挥其自身的价值,都需要一个“接瓢的人”。而这个“接瓢的人”不是别人,恰恰就是读者。

我们套用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查拉斯图拉对太阳说的一句话:啊,你,伟大的星球啊!假若你没有被你照耀的人们,你的幸福何在呢?于是,我们便有了:啊,伟大的文艺家们,假若你们没有被你们作品吸引的读者,你们的幸福何在呢?“一切文学艺术,都以人的精神领域作为它活动的天地,从事于人的大脑建设和调养的工作。因此,失去了受它吸引的群众,文艺就没有任何价值可言;生产它的文艺家们也就没有什么幸福可言。”(1)就像萨特说的那样,“如果世上只有作者一个人,他尽可以爱写多少就写多少,但是作品作为对象永远不会问世,于是作者必定会搁笔或陷于绝望。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2)而姚斯则用一个比喻形象化地描述了这个道理,他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3)就像乐谱一样,文学作品也只有依靠读者的“演奏”即阅读,才能使它成为有生命的艺术品。可以说,读者就是文学作品和文学艺术发展的“活命之水”。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活命之水”的具体效用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读者的阅读活动“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现实的生命。”(4)任何文学文本都不是一个独立、自为的存在,仅仅是一个未完成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意义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它的意义的实现,它之变为文学作品,只能靠读者的阅读将其具体化,即靠读者以期待视野、流动观点,以感觉和知觉经验多层面地将它蕴含着的空白处填充起来,

使它的未足性得以确定。没有读者的阅读具体化,文学文本只是潜在的文学作品,真正的文学作品是未足性的文学文本与读者阅读的具体化交互作用的结果。可见,作品的价值要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才能体现出来。但是,读者的阅读活动并不是对作品机械的认识,并非作品单方面作用于读者,读者与作品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因果关系。读者是一种能动的因素,作为文学的唯一对象,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对于作品的价值和地位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作家与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是否能够流传下来,能否产生作用以及作用的大小,与是否得到读者的承认,为读者所欣赏和接受,有着不可否认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依赖读者能动的阅读活动。读者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没有读者能动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

其次,读者对文学的接受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事实上,接受过程在作家进行创作构思时便已开始。这时,他必须对读者的期待视野作出预测,预先考虑自己的新作品能否对读者产生吸引力并引起读者的兴趣,是否能为读者理解和接受,必须预先确定自己对现存的社会观念与道德常规以及不同的欣赏趣味的态度。在创作过程中,他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不断修改自己的构思,以适应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无论作家承认与否,这种接受的“准备过程”是客观存在的,没有一个作家会盲目地创作。但是,真正的接受过程是在作品发表之后才开始的。一部新作发表后,第一代读者的理解、判断和评价往往构成下一代读者接受的基础和起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作品在某一时期的价值。在世代相传的接受链条中,一部作品的接受过程需要经过不断加深、巩固、发展或修正甚至推翻的过程,只要人类存在,这一过程便会无限延续下去,永远不会终结。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文学的下属概念、判断原则和标准在这一过程中将会不断变迁和更新。“读者的阅读是一个充分的广阔的自由的阐释和再创造过程,对文学作品的实现来说,这个过程比文本的产生更为重要。读者不仅是实现作品功能潜力的主体,而且也是推动新的文学创作的动力。因此,不能把文学过程简单地设想成,作家为读者创作作品,作者对读者发生影响。还当看到,在整个文学过程中,读者创造作家,影响作家的创作,是推动文学创作,促进文学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5)

最后,读者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在它能够影响甚至决定文学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接受状况,即不同时期的评价和地位,而且还表现在它能够间接地影响文学的再生产。“接受过程不是对作品简单的复制和还原,而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反作用。”(6)这种反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一部作品发表后,从读者对它的接受程度可以看出作家创作过程中所设想的预期效果与接受者的期待视野是否一致,这就促使作家分析其中的原因,决定自己的态度,以使在再创作时考虑是否保留、加深或修改自己的道德与艺术主张。这便是对

作家创作意图进行检验的过程。第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更替,读者的期待视野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引起文学评判标准的变化,它体现在旧的题材、形式和技巧的产生和运用。文学不但必须不断适应并在生产中体现这一变化,而且要求作家走在这种变化的前面。第三,读者在阅读中和阅读后的反思过程中,会逐步由被动的接受过渡到积极、主动的接受,并提出一系列道德和艺术方面的新问题、新要求,作家在再创作时必须对这些问题作出反应和回答,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总之,在文学活动的完整过程中,作家的创作与读者的阅读是有机统一地联系在一起的。作品的完成并不就是文学活动的完结,读者对作品的阅读是文学生命的复苏。读者不仅是文学信息的接受者,也是文学形象的塑造者和完成者,更是文学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实现者。电影理论家们说:“今天的观众问题是电影艺术本身的主要问题之一,它是和电影这个从美学上来探究生活的艺术形式本身同等重要。”(7)戏剧理论家们说:“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8)别林斯基也说:“文学不能没有读者群而存在,正像读者群不能没有文学而存在一样。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和二乘二等于四那样可敬的真理相同。”(9)凡此种种,都告诉我们,作品的存在和作家的劳动离不开读者的阅读和接受。此外,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艺的论述中,对于文艺作品的读者历来也都是十分重视的。马克思说:“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正如自然界中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一样。消费也中介着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10)这种关于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论述就充分地揭示了创作与欣赏关系的基本规律。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而对资产阶级圈子的读者,即使读者没有明确表示自己的立场,也算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的观点;列宁对于旧俄文学原则“作者写——读者写”的批判以及要把文学变成人民的精神食粮的论述等,都启发我们正确处理作家与读者的关系,重视读者的地位。读者确实是文学的主人,有了读者,艺术才有了魅力。

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前言:兴起于20 世纪60 年代末并在70 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的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使读者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升。文学意义,在传统的文论中,要么属于作者,要么属于文本,而读者只不过是作品传达的信息和作者赋予作品的意义的接受者。对接受美学文论家尧斯来说,文学意义是有待于读者演奏的乐曲;在伊瑟尔那里,文学意义产生于文本经读者的具体化;到了读者反应文论家那里,文学意义只等同于读者阅读中的经验和感受以及对自身身份的发现和确认。总之,读者的主体意识由此得到承认和巩固。中外学者和热心于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研究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和考察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然而,迄今为止,以读者

的能动作用为基点,围绕阅读活动探求文学意义的作用的研究尚不多见。

试论审美主体的文化素养在文艺欣赏中的作用

文艺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审美是一种健康的感情活动和艺术享受,也是对美的认识和评价。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欣赏者)通过对审美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从而引起联想、共鸣,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美感)和性情的陶冶。但是,文艺创作是作家、艺术家通过把生活形象改造成他的经验和心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文艺欣赏则是把作品的艺术形象改造成审美主体的经验与心灵的表现形式。因此,要想真正领会和理解作品的深意,从中获得美感和陶冶,体现其认识、教育的作用,审美主体的文化艺术修养(即文化素养)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首先,作品的审美价值需经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我们知道,文艺欣赏也是一种反映过程,而任何一种反映过程都必然是信息过程。因而,文艺欣赏不只是一种单向的刺激——反映的过程,而是审美主、客体的辩证运动过程,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则是一个信息交换过程。文艺作品必须作用于审美主体并产生信息交换,必须由审美主体将作品所提供的信息的编码转化为信息的译码,才能产生审美价值和具有审美意义。

《庄子.齐物论》中有“对牛弹琴”这么一个寓言。其中讲道一个叫公明仪的人对着一头牛操“清角之曲”,而牛依然伏食如故。在这里,“清角之曲”是审美对象(客体),是高雅之曲,而牛(可亦称之为审美主体),却对它无动于衷。这虽是一则寓言,但它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尽管客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主体却不具备审美能力,其审美价值是不可能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巴尔扎克在其小说《搅水女人》中描写两个老妇人议论约瑟学画,写得非常精彩,也颇有启发意义。阿迦德对自己的儿子约瑟在

家里对着模特儿写生大惑不解,于是,她对台戈安女人说:“你才不知道画室里是怎么回事呢!艺术家竟然招留裸体的女人。”心地善良的台戈安女人却说:“他们总该生个火吧,我想。”这个情节更是极为生动地刻画出缺乏艺术修养的人是何等的无知。由此可见,艺术的审美价值只有通过审美主体的积极的审美活动才能得以充分体现,或者说欣赏者如果不具备以上思维能力而对审美客体无动于

衷,最终便构不成艺术欣赏活动。

其次,不同层次的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其所得也不尽相同。

如前所说,文艺欣赏也是一种审美再创造。作家、艺术家依靠形象给审美主体提供了展开经验联想和情感表现的符号(信息),审美主体借助这种符号的媒介重新创造出一个自己的观念内容的审美意象,这个审美意象才是审美主体的情感的真正对象。但是,由于每一个审美主体所处的时代、阶级、民族、环境等的不同和文化素养的不同,因而对同一作品的审美意象也不尽相同。正如外国谚语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在谈《红楼梦》时说:“单是命意,就因为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者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这段话也强调了不同审美主体在欣赏中总是不知不觉地带着各自不同的经验、情感去对审美客体进行再创造。艺术修养有高低,生活经历有深浅,性格爱好也人各有异。因此主观条件的不同,构成了文艺欣赏中的个人差异,也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所说:“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惊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林黛玉偶听《牡丹亭》的文字同样也可以说明上述道理。小说中具体、细致地描述了她进行艺术欣赏的整个过程:当林黛玉听到“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时,感到“感

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当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听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时,“心动神摇”;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时,如醉如痴,站立不住,最后发展到“心痛神驰,眼中落泪”。在这里,林黛玉随着艺术形象的逐渐完整,随时能动地对艺术形象进行了填充和增补,使欣赏的主、客体趋于一致、高度结合,从而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而这一切审美活动,这一切感受,也只有具有林黛玉这样的身世、处境、文化素养的人,才可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以至于“心痛神驰,眼中落泪”。如其不是林黛玉,而是薛蟠、香菱,或者是湘云、宝钗,恐也不得为一戏文而生出那么

多的烦恼来。

费尔巴哈说:“感情只是向感情说话。”同理,艺术美感也只有具有艺术审美能力的人才可能获得。随着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审美主体在文艺欣赏活动中越来越被重视和强调。德国美学家尧斯和依塞尔首创的“接受美学”就特别强调接受者(审美主体)在文艺欣赏中的作用。依塞尔在其《暗隐的读者》一书中认为:艺术作品中蕴含的信息唯有被具体的读者接受之后,也就是具体的读者介入到这种独特的结构中与抽象的“暗隐的读者”同化结合之后,才能呈现出具体的意义。而具体的读者,也就是审美主体,要想到那种独特的结构中与“暗隐的读者”同化结合,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

养即艺术思维能力也是不可能的。

终上所述,在文艺欣赏活动中,审美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感受力和分析能力。总之,只有具备了相应的主客观条件,审美主体才能产生艺术欣赏的思维活动。而每一个人要想在艺术欣赏活动中达到高质量、高品位地欣赏作品,获得强烈的美感享受,从而产生强烈的审美愉悦,陶冶自己的情操,

那就只有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舍此,别无他路,否则,“阳春白雪”也只能是摆在那里的“阳春

白雪”。

收藏分享

三、鲁迅小说的理想读者

小说文本是供一切读者阅读的,但不同读者的身份、地位、素质和阅读目的是有差异的,因此在解读过程中会造成对小说意义的多样化理解。西谚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文论说“诗无达诂”“我注六经”,都强调了读者解读的自主性和差异性。显然此时此地,彼时彼境,不同的人对同一文本读解出不同的意义是不足为怪的。然后对基础教育语文小说教学而言,若过分强调“各抒已见”,则会造成教学的混乱,所以在字词、事件、人物、主题等解读上,确定一个标准,形成一个规范是很必要的。正好叙述动作中的相关概念“理想读者”可以帮助我们来规范小说诸多意义的解读。

叙事学中的“理想读者”,是与隐含读者、现实读者、一般读者相关联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种具有完全阐释文本能力的人。“完全阐释文本”是说他既能“知人论世”阐释作者原意,又能紧扣文本实际读解出文本的普世意义,还能发现文本的空白和矛盾读解出文本的创造性意义。这种读者能在某一特定文本里发现无限文本并进行阐释。理想读者可能就是一个出色的文艺批评家。

由此看来,从实际情形讲,要基础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理想读者”似乎要求过高,但把“理想读者”作为一种高标准,让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尽量向“理想读者”靠拢,是科学有效的。不过,要向“理想读者”靠拢起码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条件:1、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特别是文体知识和文本阅读理论知识,这是文本阅读所必须的语言学和文学理论基础;2、强大的文本研读能力,指通过研读发现文本多元意义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意义的能力,这是文本阅读的能力关键。3、高强的综合素质。包括丰富的人生阅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这是文本阅读的生活和精神保障。

具体说来,“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概括说就是进行语文文学文本阅读必须有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知识;就小说解读讲,就是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线索等文体知识和中外叙事学等文学理论知识。“强大的文本研读能力”,就是我们具有文本伦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化学等解读的能力,不仅能读解出文学文本的作者原意,还能发挥读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发现文本的空白和矛盾,读解出符合文本实际的各种文本意义,包括创造性意义。为什么科学的文本解读还需要“高强的综合素质”呢?因为文学接受是一种艺术接受,更是一种生活接受,因此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经验和在生活中获得的百科知识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文本,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牵涉到文学解读的立场和正气问题,因此也是科学的文本解读不可缺少的。总之,在基础教育小说教学中推行“理想读者”概念,不仅可以使学生文学知识更全面,文学解读能力更强,还对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重大作用,一句话,可以推动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下面我们就举两个鲁迅小说主题解读的例子,看中学的“理想读者”是如何最终确定小说的主题的:《一件小事》,从“车夫”看,赞扬了车夫的“善良无私”和“责任感”;从“我”看,表现了“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高自大,自私自利品性的反思;但总体上归纳的主题是:通过“我”与车夫的对比,反思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私,赞扬了劳动人民的伟大。《药》,从华家看,暴露“国民的愚昧”;从夏家看,揭露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以及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性;但总体把握应归纳为:这篇小说通过华夏两家的悲惨故事,反映了国民的愚昧以及辛亥革命的种种弱点。

现当代散文欣赏

现当代散文欣赏 中国的文学、文化博大精深,徜徉其中,时时都会感到它的丰美和璀璨;深入其中,则会在学识、修养,乃至气质上得到熏陶、冶炼和熔铸。 一、什么是现当代散文 现、当代散文,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现代散文,是指由“五四”到建国这30年间的散文创作;当代散文,则是指开国后至今天的散文创作。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成“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由“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地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中国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 当代散文,在“十七年”(1949-1966)期间,由于“颂”的抒情基调的确立,同时,也由于写作“主体”的被置换(“自我”被“工农兵新人”所置换),散文似乎是有“得”有“失”,但实际在个性和艺术表现上都呈现了严重滑坡的趋势。新时期,在“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精神滋润下,散文在静悄悄中“魂兮归来”,真正实现了和现代散文的精神衔接。90年代散文,更以新的探索态势,开拓着新世纪“中华散文”伟大复兴的前程! 二、现当代散文特点 1、以“我”为主

夫说:“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可以这样说:散文,是一种最适合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 巴金,在总结他自己写散文的“经验”时说道:“我自己有一种看法,那就是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都有我自己。”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就是以“我”为主的散文名篇——作者真实“自我”的个性,特别是其思想感情、内心波动、情绪变化、心理体验等,都被表现得具象而生动,使“我”成为全文“表现”的主角;此外,而《背影》等散文,“我”虽非主角但有很深的介入,是一个重要人物;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杂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随笔)等,也还有个一切皆“着我之色”的问题——不管情况如何,“无我”是断不可取的! 所谓“散文笔调”,其实正是以“我”为主角、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的亲切口吻所写出的叙述文字。有“我”是其灵魂!因此,欣赏散文,看其是否真的写出了鲜明的自我个性,是很要紧的。 2、因“实”出“虚”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所谓“实”,指的是显示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我)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样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个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这种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作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 而这即是写“虚”。 写“虚”,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杂文和随笔是极其亲近的两姊妹:它们都是说理性散文,重哲理,崇个性,富理趣,有文采等,二者都是共同的。其区别仅为:在取材上,杂文“硬”些,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之论,战斗色彩强烈;而随笔则“软”些,多为逸闻旧事、风花雪月之谈,文化意蕴深厚;在笔调上,杂文十分犀利,善“取类型”“画眼睛”,且常以“寸铁杀人”,仅以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被誉为“投枪、匕首”,而随笔则“软”些,较为闲适,常取即兴的“絮语”笔调,随心而谈,无所拘碍,见个性、浮神情,从容不迫,温文尔雅,不失“绅士”风度,被尊为“美文”或讥为“小摆设”;在语言色彩上,杂文辛辣,擅长讽刺,读之使人解气,而随笔惬意,推崇幽默,读之使人解颐。总之,二者的共同性大于差别性。也可以这样说:杂文是硬性的随笔;而随笔则是软性的杂

中国古代文论如何看待文学与情感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论如何看待文学与情感的关系?试联系某些具体文论家的观点加以阐述。 答:总的来说,文学与情感的关系为: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来源,同时文学作品又是情感的宣泄与寄托,之间有着直接联系。 先以《诗经》为例,从《诗经》中流露的关于诗与情感关系的看法可以看出,这是当时人们最质朴、最自然的看法。听诗人的歌吟: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啸歌伤怀,念彼硕人。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夫也不良,歌以之。是用作歌,将母来念。显然,诗歌是古代诗人歌手们表达真挚情感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表现了诗与情感的最直接、最朴素的联系。 再以曹丕为例,曹丕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派关于文学作品价值与作用的理论。并把文学地位和作用提到了空前高的程度。他的《典论·论文》被称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专篇论文。文章涉及到文学的地位和价值,文学创作与作家的关系,文学批评态度,作家论,文体论等重要内容。 首先,他把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业”,即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他所称“文章”:一是指诗、赋、散文,二是指理论著作,如徐干的《中论》和他的《典论》。从这些可以看出,文学作品可以指导人的情感,影响人的生活与发展。 其次,他认为文章是“不朽之盛事”,即“盛大”的事业,是永垂

不朽、留名千古的事业。这说明,文学作品可以将人的情感内涵充分发挥出来,已达到宣扬与教化的作用,借由作品,让原先的情感重新爆发。 第三,曹丕把文章同人的生死、荣乐加以比较,说明人的寿命是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而文章的功能是无穷的;说明文章比人的寿命、荣乐更为重要,引起人们对文学事业的重视。这可以看出,人的寿命是会终止的,荣乐也有享尽的那一天,但情感却不会轻易结束,因为情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继续延续下去,为后人所知。 曹丕在文论上的功绩是把文学从经济学附庸中解放出来,提高了文学的地位,强调了文学的价值与作用。由于他把“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所以他认为“寸阴”比“尺壁”更为重要,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希望有志之士抓紧时间从事写作。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导论)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导读)1 现代文学理论发展史 2.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的理论渊源 3. 接受美学的创新之处

4. a) b) 5. a) b) c)

成新的期待视域。 6.伊瑟尔的读者反应理论 a)伊瑟尔vs. 新批评 i.新批评:文本细读志在阐释文本和总结出文本的意义。 ii.伊瑟尔:任何解读只能是文学文本的一种可能实现,文本意义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文本内部的属性。批 评的主要任务在于解释读者于都是支配思想和认识的各种规范和法 则。 b)伊瑟尔vs. 胡塞尔的现象学 i.胡塞尔:提出了一套极为主观的认识理论,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不是被动地接受事物的存在,而是根据自己的意向主动去构想世界。 ii.伊瑟尔:接受了伊格尔顿提出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充满间隙和不确定因素的“图示化结构”,需要读者的想象和加工来填充”这一观点, 进而提出了“文本的召唤结构”这一术语,想说明文本中的不确定 因素和空白本身即是文本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他指出,在阅 读过程汇总,读者的阅读期待被充分调动起来去填补那些空白,完 成作品的具体化过程。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固有的带视域不断改 变,新的期待视域不断形成,这都是“文本的召唤结构”发生作用 的结果。 此外,他还提出“隐含的读者”这一术语,以表明阅读暗含于文 本的构成之中。隐含的读者不是实际阅读文本的具体某一个(些) 读者,而是作家想象中的被理想化的读者,完全符合对阅读的期 待。隐含的读者这一概念把文本中潜在的意义与读者在阅读过程 中对这些潜在意义的实现结合起来。 c)伊瑟尔vs. 伊格尔顿 i.伊格尔顿:一部文学作品就是一部“图示化的结构”,等待读者具体 实施。 ii.伊瑟尔:吸收了伊格尔顿的观点,进而认为读者的具体化过程不是句解释文本的统一性而是去解释文本中的间隙和各种不确定因素。 随着阅读的展开,这些间隙和不确定因素不断地向读者头脑中的规 范和法则提出挑战和质疑,破事读者修正和改变那些先入之见,对 自己所习惯的理解规范和法则产生一种批评性的再认识,从而形成 新的理解规范和法则。优秀的作品经常否定读者(和其他的一般作 者)通常所持的理解规范和法则,打破读者的习惯性期待(p255)。 7.尧斯vs. 伊瑟尔

读者意识:让写作热情真实发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e6217023.html, 读者意识:让写作热情真实发生 作者:李翀 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9年第11期 回望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如2017年全国Ⅰ卷,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2018年的全国Ⅰ卷,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而2019年的全国高考卷明确要求写“演讲稿、书信、观后感、慰问信等”。这些写作要求,无一不指向了读者,即这篇文章想要写给谁看,想要通过文字表达实现什么目的。 而高考命题的种种趋势,也被人们敏锐地捕捉、发觉。比如本期,“观点引航”板块中,李一凡老师的《写作中的两种“读者”》,用“读者意识”来观照作文教学的过程与评价,从写作应有读者意识、在写作过程中凸显“读者”意识、写作评价中的读者介入三个角度,来阐释读者意识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唤起人们对“读者”这一虚拟群体的重视。无独有偶,在“聚焦高考”板块,我们看到张继元老师《交际性写作的回归:中学写作教学目标的再度审视》中,强调了写作要回归真实的生活,要回归真实的语境,写作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在真实语境中进行写作。真实的语境,暗含着真实的交流对象,作者不仅要明确写作意图,更要明确写作的对象。在朱再枝老师的《基于情景化驱动的高考作文价值研究》一文中,他提出写作2019年的高考作文需要落实身份意识,身份意识包括主体参与意识和读者意识,读者意识又要求在写作时心中有特定的阅读对象和明确的表达目的,以及有利于对象接受和目的达成的表达方式。概言之,情境化的作文的写作要求是明确谁写给谁,或为谁而写。 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交际性写作,还是情境化写作,抑或是任务驱动型写作,不管以何种教学观念来剖析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都在提示我们,在写作中,要有读者意识。这里的读者意识,并非是童庆炳先生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曾指出的读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而是头脑中的假想读者,是写作之初在特定情境下的特定读者,并非写作完成后的真实读者。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指的读者是指在作品完成后,对作品的接受,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是“接受美学”,它把文艺的重心从作者和作品转移到了读者的艺术接受和审美心理的研究上。现在所说的读者意识,则是在写作时对写作对象的正确审视,对写作要求的准确把握。在整个文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在写作时真正用心地对待假想读者,写出的文字才可能悦纳于真实读者。 对学生来说,无论是性情写作还是应试写作,都是文學活动的一种,都是通过将主客观世界用或真实性或艺术性的语言,行之成文,展现在读者眼前。在写作时牢记读者意识,才会跨过时间和空间,将心之所想倾诉给你的假想读者,让表达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写作中,树立“读者意识”,诱使学生进入情境,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倾吐的欲望。

2020年浙江高考同题作文:人生精彩要有“读者意识”

2020年浙江高考同题作文:人生精彩要有“读者 意识” 2019年浙江高考同题作文:人生精彩要有“读者意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 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解析】:材料作文审题很重要。审题原则有:整体性原则、多角度原则和限定性则。审题的步骤:明确材料中的主要对象;抓住 关键词句揣摩主旨;根据相关信息因果分析;联系生活实际确立中心。审题时还要注意材料的倾向性。本题先给了两种相对的观点,然后 用了类比手法。将考生类比“作家”,将考生的生活类比为“作品”,对于读者的类比题目没有明说,需要考生化虚为实。其实读 者可以是“别人”,包括家人、亲戚、朋友、同学等。考生可以选 取其中一种观点阐述应怎样对待“别人”,可以写倾听别人的意见,可以写坚持自己的想法。也可以综合二者来写。 审题:本题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记叙文最常见的结构模式是按照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安排材料,顺着“起因-经过- 结果”的思路写下去。这种结构最易安排,但也最难出彩。其实一 些简单的结构技巧,如设置悬念式、穿插回放式、欲扬先抑式、画 面组合式就可以让文章多姿多彩。写议论文要立好议论文的总体框架——基本结构是考场作文提高分数的重要手段。应试作文时间仓

促,不可能反复琢磨,须以基本结构为依托,迅速立好框架,才能 步步到位,写出切合试题的文章,赢得全局,获得好评。议论文的 基本结构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要求开头提出论题或论点,然后主题部分选用材料分层次地论证,结尾归纳总结。立好议论文 框架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引论-本论-结论齐全;二是层次分明;三是 衔接自然;四是首尾呼应。例文就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层面 展开论证的。事理叙述清晰、完整,文风清新自然。行文如行云流 水般涓涓而来,又如在读者身边娓娓道来,给人以亲近贴切之感, 使人为之折服。 立意:我的生活我做主。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听取他人意见,让人生更多彩。心怀他人,生活更精彩。 高考作文同题作文:人生精彩要有“读者意识” 列夫·托尔斯泰在创作《复活》时,如何处理小说结尾成了一个棘手问题。依照他自己的设想,男女主人公应是幸福结合,然后双 双移居国外。但以他的秘书为代表的一些读者则认为,这个结局处 理是回避俄罗斯社会的现状,无法体现男女主人公在精神上的复活。托尔斯泰经过反复思考,采纳了这部分读者的意见。今天我们阅读《复活》这部伟大的作品,在为其结局处理的深刻拍案叫绝时,是 否想到,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也就是一部作品,要让人生精彩,我们 要有“读者意识”。 什么是“读者意识”?我以为,就是对人生的社会价值的认同和 重视。人活着,崇尚自我,活出自我,诚然不错;但人毕竟生活在社 会中,有自我,更要有“大我”,我们并不是单为自己活着,同时 也是为亲人,为家庭,为国家,为社会活着。没有“大我”,没有“读者意识”,单为自我的人生,万难称之为精彩! 人生精彩要有“读者意识”,“读者”能帮助我们匡正错误,廓清认识,沿着正确的方向走。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少不了父母 的叮咛,师长的扶掖,社会上各色成员的影响,他们就是我们的 “读者”。我们心中有“读者意识”,就会尊重他们,思考他们的 建议,接受他们的批评。钱学森的父辈痛感旧中国科技不振,勉励 子女勇攀科技高峰。家庭、社会的“读者”给了钱学森鞭策。他心

读者美文摘抄大全_读者文摘经典美文

读者美文摘抄大全_读者文摘经典美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C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读者》美文摘抄1 假如生活冷落了你,那就行动起来,为 此奋斗一番吧!这样做绝对值的,只要你点起---- 1.方向之灯:制定目标,写在之上,并订出达到它的时间。为实现你的愿望去做,去创造,去奉献...... 2.交往之灯:结交比你更懂行的人。把它们作为你努力的榜样,不断调整,改进白己的工作。 3.梦想之灯:成功这不过是爬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你只要怀有 一个梦想,便没有办不到的事。 4.进取之灯:回顾并更新你的目标。不断向新的高峰攀登。 〈〈读者》美文摘抄2 雨果论面具: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 白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 我们习惯于把发现白己渺小支出作为一种谦逊的美德。其实善于寻找白己的伟大之处是弥足珍贵的人生态度。 为白己活着的人,低劣;为别人意见活着的人,渺小;为别人幸福活着的人,高尚。--托尔斯泰 从不随便牵手,更不随便放手

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爱到八分绝对刚刚好。所有的期待和希望 都只有七八分,剩下两三分爱白己。如果你还爱得更深,很可能给对方 造成沉重的压力,让彼此喘不过气来,完全丧失了爱情的乐趣。 记住:喝酒不要超过六分醉,吃饭不要吃过七分饱,爱一个人不要超过八分。 爱一个人要了解也要开解;要道歉也要道谢;要认错也要改错;要体贴也要体谅;是接受不是忍受;是宽容不是纵容;是倾诉不是凡事交待;是为对方默默祈求而不是向对方诸多要求。可以浪漫,但不要浪费。不要随便牵手,更不要随便放手。 要平凡,但不平庸;要大胆,但不大意;要敢说,但不空说;要多思,但不乱思;要大干,但不蛮干;要谦让,但不迁就;要虚心,但不 虚荣;要勇敢,但不蛮横。 人类最丑陋之处,集中体现在,他们绞尽脑汁的议案是白己的丑陋。 智者的回答: 最困难的事是什么?u识白己难,认识白己的不足更难。 最贵重的财务是什么?一切都在我身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么? 快乐的工作是什么%争钱的工作。 永远的道德是什么?我们不愿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 为道德是永远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道德是永远的,财富是暂 时的。靠作恶致富的人,内心是空虚的,而且富裕也不会长久。 理想的家居是什么?既没有什么奢侈品,也不缺什么必需品。奢侈 品是给别人看得,必需品是给白己用的。

文学中情感的作用

情感在文学中的作用 所谓情感,即人们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对此文学界有两中解释: 一、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情感活动作为一种推动力量,它首先是推动、影响着形象思维。这可从三方面来解释:1) 感觉、知觉和表象都与情感密切联系着,表象长久存在,因而与表现相联系的感情也就长久存在,保存在记忆中情感必然针对形象的创造--形象思维直一定的影响作用。2) 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情感活动是形象思维的推动力量。3) 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作家们经常是处于情感激动的状态。 二、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情感活动作为一种推动力量,它还推动、影响着抽象思维。由于作家感到形象或形象体系已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于是不得不站出来发表议论。这是作家的情感活动在推动着作家发议论,也就是作家的情感活动在推动着作家进行抽象思维。 文学创作中情感与理解两种心理因素的性质和作用几乎完全相反,它们各有其特点,而且构成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文学创作形成了微妙而深刻的影响。文学创作的诸多特点,创作活动的特殊性,几乎都与这两种心理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关。在这里,认识不仅是情感形成的依凭,而且是饱含着情感的认识,情感不只是推动认识的动力,而且是渗透着认识的情感,总之两者水乳交融般地化为一体。 情感所以会在文学活动中产生如此深刻、如此巨大的影响,成为创作心理构成中的重要因素,是因为活跃于文学活动中的情感属于审美情感,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有着质的区别。审美情感所激发所追求的,不是一般的满足,而是对美的需要。审美情感对文学创作的心理感受、运思方式和语言操作的影响,也因此具有了审美规范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虽然也有理性和理智的作用,但处于主导地位的则是审美情感。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情感推动、引导着想象的展开。其二,情感影响着对生活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其三,情感还会对作家理解人生、判断价值形成深刻的影响。 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只有投入相应的情感活动,才能体验、领悟到。离开了情感的反应与活跃,文学活动就无法形成。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审美心理的总体活动起推动作用。我们构建文学审美教学框架,依据审美的特点,首先要从情感入手,引导人们感受美。这一点既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因为能在学习中由情感入手,就已摆脱了旧的文学观念的影响,

如何培养写作的读者意识

如何培养写作的读者意识 写作的“读者意识” 最近做一些国外材料翻译时,不止一次在不同材料的教学标准或教学目标中,看到一条相似内容:让学生在写作时注意写作目的与对象。这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在自己中小学写作经历中,几乎很少考虑写作目的与对象。并非完全不考虑,确切而言,写作目的大多是完成任务和通过考试,写作对象自然只是老师而已。显然,考试和老师,不是写作的唯一目的与对象。 今天课堂上,我们看了课堂实录,是华东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给七年级学生上的一堂作文课。作文题目是《我们的学校》,一个几乎每个人都写过的题目。我们都预想郑老师一定会展开关于题目的“头脑风暴”,果不其然,老师让学生们先列出了要写的内容。但接下来的课堂发展却是意料之外的,郑老师渐渐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作文是写给未来要到学校读书的一年级学生和已经毕业的老校友看,写作内容会发生什么改变呢?随着课堂推进,郑老师提出了“读者意识”这个概念。通过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明白了,针对不同的对象,写作内容是不同的,即便是相同内容,写作的出发点也会不同,这就是“读者意识”。 我将这个“读者意识”和之前看到的“写作目的与对象”联系起来,感到异曲同工。 对于“读者意识”,还想了解更多,搜索后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报道“写作文要有读者意识,寻找隐形读者”[①],主要报道了杭州建兰中学语文老师洪熙对九年级学生上的一堂作文课。报道中,洪老师给出了“读者意识”的四个要点:

(1)当你动笔之前,你要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是:谁将读这篇文章?(2)读者希望阅读到的内容与他们的需要一致吗?(3)文章是否能唤起读者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4)提醒读者回忆他们的经历,使用一种能使读者觉得“整篇文章是为我而写”的写作风格。看了之后,我又有了一层理解:“读者意识”不光光是要写针对性的内容,还要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发现“潜在读者”。 通过以上三个材料,目前,我对运用于写作中的“读者意识”是这样理解的:学生在写作前,应具备发掘所写内容的“潜在读者”的意识,即预设文章阅读的对象,并且,在作文的体裁、内容、语言、态度等各个方面,都要努考虑预设对象的需求,努力调动读者的经历与感情。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尤其是高段的写作,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创设写作情景、提高作文交际性、倡导作文交流、使用评价量表,都将是不错的的策略。

【高考作文指导】考场作文应当有“读者意识”

考场作文应当有“读者意识”_高考考场作文指导 有人说,考试有考运。对于高考作文来说,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所考的题目自己平时准没准备过、熟不熟悉,结果是很不一样的;遇到什么老师批改也会有所不同,阅卷老师的个人偏好有时的确会影响最后的得分。这些是 客观的,但又是我们无法预知更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写好作文。 当然,一般情况下,好作文都会得到高分,这是不错的。但是,高考作文的情况可能有一点特殊性,毕竟是考场作文,至少在阅卷环节老师不会跟你细细推敲字句、揣摩语言。在阅卷总时间一定、每天确保一定阅卷量的 情况下,阅卷老师打的多是“印象”分。如何博得阅卷老师的喜欢,给他们一个好的印象,当然是我们要努力的, 但对我们大多数考生来说,如何让自己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让阅卷老师看到,可能更加重要。 还记得有一年高考的例文吗?那篇文章一批得分为20分,二批得分为44分,三批组长发现是典型的判误,上报阅卷中心组最终得分为63分。至今想来,仍心有余悸,几十分的差异,那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呀。如果 说该考生有考运,那是因为有一套较严密的评判机制救了他(她)一把。仔细研读那篇例文,考生观点“藏得太深”,以致给人离题之感,这是导致阅卷判误的主因。当时我就在想,如果这篇文章最后得分不高,考生自己是 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的。客观地说,考场作文轻易不能这样写,那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那应该如何避免发生类 似的问题呢? 不由想起儿时下军棋的事。军棋除了众所周知的“明棋”外,还有“暗棋”下法。暗棋的排阵固然重要,但主要 兵力往往不再靠前,疏密配置,重在后发;临阵应变更显重要,时时记牢对方棋子运动轨迹,对吃掉己方大子的 棋子更是重点盯牢。往往是软磨硬泡,反复试探,即使明知处于劣势也不肯轻易认输,故费时较长,耗神较多。 加上暗棋必须要一名裁判来裁决子力大小,所以必须是三人才能进行。如果裁判“偏袒”,下棋一方只能被“黑”了! 第1页共2页

读者美文摘抄_范文

读者美文摘抄 本文是关于范文的读者美文摘抄,感谢您的阅读! 读者美文摘抄 1、做个无品牌一族:穿着—简单、大方、含蓄、不狂野、不夸张、不暧昧。居家—简单、舒适、便捷、简单就是美。旅游—宁静、归真、减压。 2、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信:一雇主只将加薪与升迁的机会,留给那些格外努力,格外忠心,格外热心,花更多的时间做事的雇员。我们劳苦的最高报酬,比在于我们所获得的,而在于我们因此成为了什么,使工作热情得以持续下去的东西,要比只知敛财的欲望更为高尚。他们是在从事一项迷人的事业。 3、人到世上来,全当是赴了一次宴,吃饱了,喝足了,舒舒服服的回家了,这是很自然的,有什么不好呢? 4、在他80岁生日时,我送给他一封信,信中特别说了几句表示孝心的话。我说我们全家人都希望他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能够在欢乐中安度晚年。总之,我希望他永远快乐。在信的最后,我建议他和我母亲不要再干活了,应当完全放松自己,好好歇息。我认为,父亲操劳了一辈子,现在他们终于有了舒适的家和丰厚的退休金,几乎有了他们想要的一切,应该学学如何享受生活了。 5、事业—自信、激情、从容。爱情—简单、低调、浪漫、从一而终。它就是NONO族的生存状况,简约、独立、理性。分别对应着他们的生后状态,人格状态和思维状态。他们把时间、精力、智商用于追求更高的价值。 6、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所以,人也总是有快乐也有忧愁.当无名的烦恼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每一根神经.但是,朋友,别忘了守住一颗宁静的心,痛苦将不再有. 7、“在奋斗中求成功这方面,我认为最有意义的,不是那些获得成就的伟大时刻,而是那些小小的胜利,或是那些遇到挫折,僵局甚至失败的时刻。我想,假如人人都轻而易举地成功了,那么我们就不是人生的参与者,而是生活的旁观者了。要记住,重要的是追求,而不是到达。” 8、笑对人生的残局:其实人生就是一盘棋,而与你对弈的是命运,即使命运在棋盘上占尽了优势,即使你只剩下一炮的残局,你也不要推盘认输,而要笑着面对,坚持与命运对弈下去。因为人生往往就在坚持中转轨,没准就能打他个

高考语文作文辅导-增强文章说服力,心中要有读者-写作要具备读者意识

增强文章说服力,心中要有读者 【课题】 写作要具备读者意识 【学习目标】 1.在课前自主研学的基础上展开课堂讨论,明确“读者意识”的内容及其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 2.能够从“读者意识”的角度分析作文优劣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 【学习步骤】 一、课前研读 请结合每段材料后的思考题,认真研究下列材料: 1.下面是某报的一篇报道: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培养专业的文化经纪人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一个迫切需要。中国戏曲学院经过一年的缜密研讨论证,将于今年开设以培养本专业的“文化经纪人”为目标的“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班”。日前,中国戏曲学院在京举行专题研讨会,来自对外文化交流领域的专业人士及有关学者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与会专家在文化经纪人的定位、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一致认为,开设培养“文化经纪人”的专业不仅符合当前文化交流的发展形势,而且为艺术院校的改革拓宽了新路。 据了解,该专业将于4月进行招生专业考试,面向全国招收20名学生,招收对象以高中毕业生为主。 问题:如果依据上面短文编写一则新闻摘要,供从事文化工作的学者浏览,主要应提取哪些信息?如果是为《高中生报》编写一则新闻摘要,又应提取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人民日报》一篇关于“孝敬”话题的文章节选内容。 (1)陪伴就是孝敬。年轻的岁月快意而匆忙,年老的岁月孤独而漫长。据调查,我国约8%的老年人有较明显的抑郁症状,并呈逐年上升趋势,造成这些病症的首因,是孤独。对“进门一盏灯,出门一把锁”的“空巢”老人来说,没有陪伴,心里容易失落,情感容易孤独,精神容易抑郁。在他们心里,跟子女聊天是最香的“心灵鸡汤”,与孩子唠叨是最好的精神慰藉。就在你“永远都有忙不完的事,每件事都比回家重要”的忙碌里,父母在悄悄老去,也在静静等你。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妈妈的厨房不再像以前那么干净了,爸爸的花草渐渐枯萎了,他们经常忘记关灯,过马路行动反应也慢了,经常回家探望和陪伴就应是更紧迫的号令。 (2)宽容理解就是孝敬。生气的婆婆打翻她端来的饭菜,她笑着安慰一阵子后,再次端上饭菜来;公公嫌给他买的衣服不好看,她耐心地换了好几次,没有一句怨言……刚刚当选第五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的周淑琴说,孝敬老人,一颗宽容的心很重要。人老后,有的多愁善感,易激动;有的固执己见,不听劝;有的违背常理,让人烦。如果因此而较劲、呵斥、嫌弃,就会冷了老人心,伤了老人身。《论语》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孝敬老人,多一些换位思考,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些视老如幼,就会多一份耐心。孝敬老人,基础在养,重点在敬。养是物质上的保障,敬是精神上的慰藉。而慰藉精神,离不开一颗包容的心。

经典美文摘抄及赏析

经典美文摘抄及赏析【1】 1、摘自席慕容《桐花》 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 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这样的一个开满了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时空里的聚合。可以放进诗经,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印象派的笔端——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下午,这样的一季初夏。 赏析: 这段话运用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桐花盛开的美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机和动感。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繁华盛开的场景比作流动的江河,把阳光比作醇蜜,将这幅景象刻画得美不胜收。最后的排比句,语势加强,让人感受到桐花盛开时喷发的生命力,仿佛整个山坡都被桐花覆盖了,生命的张力无限延伸。 而作者的想象则充满了浪漫的梦幻。

2、摘自张爱玲《秋雨》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地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了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赏析: 有的时候不是那么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就像这篇秋雨,别人都会写温暖潮润的气息,而她则写得幽暗而阴森,光是笔触就让人感到寒冷而战栗了。 但也许这正是张爱玲文字的魅力,张扬的,阴暗的,却又是如此真实,探测到人内心的最深处。这篇文章用笔细致,只用了比喻和拟人,就把秋雨写得栩栩如生,又带入了一层沉闷而寂寥的色彩。于这文来说,充满了灰色、忧郁,黯

如何培养写作的读者意识

如何培养写作的读者意识 当孩子全身心的沉浸在他热爱的事情中,作为父母的我们会由衷地感到欣慰。因为写作是对人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无论孩子以后是想当作家还是做任何工作,写作都是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写作呢?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分享了以下的几种方法,以供学习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做一个热心的“读者” 当孩子看书的时候,我们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和孩子讨论作者的写作手法,讨论作者写作时的所思所感,和作者希望表达的各种信息。 这种讨论可以唤起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了解不同的写作方式与写作喜好,在不同的情况下,要如何使用不同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想法。 此外,孩子看的书越多,他们就越多地接触各种新颖的表述以及各种不同的写作方式,阅读会帮孩子打开视野,让他们可以用更多的方式进行写作。 2给孩子们做一个好的榜样 如果想要孩子热爱写作,最好的做法就是家长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当孩子看到大人经常写作,孩子会认为写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开始写作,把写作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随着年纪的增长,孩子也会保持这个良好的习惯。

3使用不同的工具写作 除了常用的记事本和铅笔,孩子还可以利用其他多种方式进行写作。可以在黑板和读书架上写作,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贴在冰箱上,因为不同的写作方式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兴趣和脑洞。 4充当孩子的记录员 孩子喜欢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印成铅字,当看到别人对他们的文章有所反馈的时候,他们会觉得更加的开心,所以,尝试做孩子文章的记录员吧!当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无论故事是孩子认真想的还是编造的,家长应该试着把孩子所说的内容逐条记录下来。 当孩子看到自己讲的故事被打印出来的时候,他们会感觉十分自豪,他们会对这些内容兴趣十分浓厚趣,从而增加自己对写作的兴趣。 5把写作融入日常生活中 写一个日常待办清单,在冰箱上贴上可爱的便条,时常给远方的朋友写写信,在带便当的盒子里藏好一个个小纸条……把写作融入日常生活中,将写作作为表达感情的日常交流形式之一,久而久之,孩子便掌握了写作的能力。 6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写作环境 在写作的时候,家长应该为孩子们创造相对独立和隐私的环境。要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意识到写作是他们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法,重要的是写作过程本身,而不在于写作的内容有多吸引人。

读者意识写好议论文的必由之路

读者意识写好议论文的必由之路 所谓“读者意识”,是指写作者在写作时自觉地与读者的需要、接受水平、接受心理、审美兴趣等方面进行交流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交流意识。有读者意识的写作者,会在写作过程中,给自己的文章设定一个“假想的读者”,并且与之对话,整个写作过程其实就是写作者与这个不见面的假想读者对话的过程。 要写好议论文,一定要培养读者意识。朱自清先生认为,学生害怕写作文,对作文缺乏热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读者意识造成的。因为在不少同学看来,作文都是写给阅卷老师看的,面对这个让同学们畏惧的唯一读者,大家基本上没有什么表达欲望,多半以应付交差的态度来对待写作。写应用文要有读者意识,相信大家都会觉得有道理,但是要说写议论文也要有读者意识,而且这个读者意识很重要,恐怕有人不一定赞同。其实不管是写哪一种体裁的文章,都不能没有读者意识。 培养读者意识,对于同学们写好议论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读者意识有助于激发写作动机和写作热情 自由写作一般有明确、真实的读者,并且读者是多样化

的。例如要写一篇读后感,向班上同学推荐自己所读的《水浒传》,那么读者就是自己班上的同学;如果要写一封建议信,建议市长关注母亲河的治理,那么读者就是市长。考场作文与自由写作不同,考场作文的实际读者只有阅卷老师,而且这个阅卷老师往往是正襟危坐、很难与之见面的,我们又怎么可能去了解他并和他对话呢?写作本质上是一种表达自我生命的交流活动,考场作文也不例外。没有特定的读者,我们的文章写给谁看呢?要达到什么目的呢?茫然不知为谁为何而写,自然会使写作者缺乏写作的动机和写作热情。因此我们有必要去设定一个特定的“假想的读者”,再根据写作材料和写作目的去揣摩这个读者的具体情况。 请看2011年湖南卷高考作文题: 某位知名歌唱演员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谈到自己的变化:过去她出场面对观众说的第一句话是“大家好,我来了!”而现在她说的是“谢谢大家,你们来了!” 也许类似的变化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如果你打算写“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这个立意,不妨先设想一下,你打算写给谁看?怎样的读者最需要你写这篇文章?经过思考,你就可以找到答案,这篇文章最好写给那些一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考虑他人利益和感受的人看。如果

《读者》美文摘抄大全

《读者》美文摘抄大全 《读者》美文摘抄大全好词好句好段摘抄精辑 最经典言论: 为官交友要特别警惕三种人:一、为官不大特能办事的人;二、挣钱不多,特能花钱的人;三、不太热,特能套瓷的人。 控制金钱,可以得到财富;控制饮食,可以得到健康;控制情绪,可以得到快乐;控制感情,可以得到幸福。学会控制,可以得到更多。狡猾和聪明的差距不在智力上,而是在道德上。 人到世上来,全当是赴了一次宴,吃饱了,喝足了,舒舒服服的回家了,这是很自然的,有什么不好呢? 世间丈夫彼此的差异微乎其微,所以你还是将就着第一个把。--美国名人阿黛尔,罗杰斯,约翰斯在经历了5次结婚离婚后的概括。 以健康为中心,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忘记年龄,忘记怨恨,有个伴,有个窝,有点钱,有好友—新生活准则。 爱情就像存在银行里的一笔钱,能欣赏对方的优点,这是补充收入;能容忍对方的缺点,这是节制支出—作家三毛对爱情的比喻。 有油水的地方常常是最滑的,滑倒了以后,想爬起来站稳,真是不容易。 雨果论面具: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我们习惯于把发现自己渺小支出作为一种谦逊的美德。其实善于寻找自己的伟大之处是弥足珍贵的人生态度。

为自己活着的人,低劣;为别人意见活着的人,渺小;为别人幸福活着的人,高尚。--托尔斯泰 从不随便牵手,更不随便放手 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爱到八分绝对刚刚好。所有的期待和希望都只有七八分,剩下两三分爱自己。如果你还爱得更深,很可能给对方造成沉重的压力,让彼此喘不过气来,完全丧失了爱情的乐趣。 记住:喝酒不要超过六分醉,吃饭不要吃过七分饱,爱一个人不要超过八分。 爱一个人要了解也要开解;要道歉也要道谢;要认错也要改错;要体贴也要体谅;是接受不是忍受;是宽容不是纵容;是倾诉不是凡事交待;是为对方默默祈求而不是向对方诸多要求。可以浪漫,但不要浪费。不要随便牵手,更不要随便放手。 要平凡,但不平庸;要大胆,但不大意;要敢说,但不空说;要多思,但不乱思;要大干,但不蛮干;要谦让,但不迁就;要虚心,但不虚荣;要勇敢,但不蛮横。 人类最丑陋之处,集中体现在,他们绞尽脑汁的议案是自己的丑陋。智者的回答: 最困难的事是什么?认识自己难,认识自己的不足更难。 最贵重的财务是什么?一切都在我身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么? 快乐的工作是什么?挣钱的工作。

【高考作文备考】解密高分议论文,为什么写作者要有“读者意识”

【高考作文备考】解密高分议论文,为什么写作者要有“读者意识” 朱自清先生认为,学生害怕写作文,对作文缺乏热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读者意识造成的。所谓“读者意识”,是指写作者在写作时自觉地与读者的需要、接受水平、接受心理、审美兴趣等方面进行交流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交流意识。有读者意识的写作者,会在写作过程中,给自己的文章设定一个“假想的读者”,并且与之对话,整个写作过程其实就是写作者与这个不见面的假想读者对话的过程。 要写好议论文,一定要培养读者意识。因为在不少同学看来,作文都是写给阅卷老师看的,面对这个让同学们畏惧的唯一读者,大家基本上没有什么表达欲望,多半以应付交差的态度来对待写作。写应用文要有读者意识,相信大家都会觉得有道理,但是要说写议论文也要有读者意识,而且这个读者意识很重要,恐怕有人不一定赞同。其实不管是写哪一种体裁的文章,都不能没有读者意识。 培养读者意识,对于同学们写好议论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读者意识有助于激发写作动机和写作热情 自由写作一般有明确、真实的读者,并且读者是多样化的。例如要写一篇读后感,向班上同学推荐自己所读的《水浒传》,那么读者就是自己班上的同学;如果要写一封建议信,建议市长关注母亲河的治理,那么读者就是市长。考场作文与自由写作不同,考场作文的实际读者只有阅卷老师,而且这个阅卷老师往往是正襟危坐、很难与之见面的,我们又怎么可能去了解他并和他对话呢?写作本质上是一种表达自我生命的交流活动,考场作文也不例外。没有特定的读者,我们的文章写给谁看呢?要达到什么目的呢?茫然不知为谁为何而写,自然会使写作者缺乏写作的动机和写作热情。因此我们有必要去设定一个特定的“假想的读者”,再根据写作材料和写作目的去揣摩这个读者的具体情况。 请看湖南卷高考作文题: 某位知名歌唱演员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谈到自己的变化:过去她出场面对观众说的第一句话是“大家好,我来了!”而现在她说的是“谢谢大家,你们来了!” 也许类似的变化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如果你打算写“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这个立意,不妨先设想一下,你打算写给谁看?怎样的读者最需要你写这篇文章?经过思考,你就可以找到答案,这篇文章最好写给那些一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考虑他人利益和感受的人看。如果把这篇文章写好了,能让那些读者读后产生共鸣,并且接受你的意见,从此就不再以自我为中心,那就善莫大焉。有了特定的读者,我们就知道是为谁而写,写了要达到什么目的,写得好能有价值和意义。读者的阅读需要、兴趣是作者进行写作的动力之一。写作心理学认为,写作者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写作活动的内部动力。读者的反馈影响着作者后续的写作热情和写作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因此,强化读者意识能激发写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写作热情,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

100~200字美文摘抄

100~200字美文摘抄 【篇一:100~200字美文摘抄】 [200字美文摘抄30篇]200字美文摘抄30篇超经典美文网 - 常阅读,多交友!搜索位置:>>>[200字美文摘抄30篇]200字美文摘抄30 篇超经典[200字美文摘抄30篇]200字美文摘抄30篇超经典 2017-05-25 12:37 | 作者: | 点击:68次200字美文摘抄三:雨慢慢 停了,萧瑟地秋风吹过,吹散了满地金黄地枫叶,点点成泪,飘去 远方,化作-片云。心丢掉,随萧然秋风去追却无处可寻!落地, 成尘。谁,直到何时,抬头看天才可见彩虹,回头望风而不见砂尘;也许水长向东,物是人非;也许缘本擦肩,回首已逝!也许是我太 过幻想而忘记我非神灵;也许是我太过痴迷而忘记成事在天。我非 神灵但我愿众神感动,成事在天但我信上天有知。找片净土种支玫瑰,画幅蓝图代替天空。我但愿四季随心,花开艳丽;我但愿秋风 如歌!美文摘抄200字 200字美文摘抄四:人人心中都有-汪清泉,洗濯你地灵魂,滋润 着你地生命。只是因为日常地琐碎生活地纷杂,才掩蔽了她地环佩 妙音,朦胧了她地清碧透明。 夜阑人静,天籁无声。每逢这个时刻,你才能卸下沉重地面具,拆 去心园地栅栏,真实地审视自己,在生命地深处,你终于倾听到- 丝悠然地脆鸣。这是-首真善美地诗。像甘霖,像春风,柔慢而隽永。 月隐星现,露重风轻。每逢这个时候,你才能正视裸露地良知,走 出世俗地樊箱,在灵魂地高处,你终于感念到-波必然地律动。这 是-支真善美地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200字美文摘抄五:轻轻晃动手中地茶杯,看淡绿色地茶或针或片,忽上忽下,簇拥着,沉沉浮浮,变换着不同地位置,试图寻找-个 属于自己地最佳平衡点。心急地我常常等不得茶泡好,就轻吹杯口,带动-漾-漾地茶涡,看茶叶聚聚散散,无奈分离。呷-小口茶, 任清清浅浅地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之后,深吸-口气,余香满唇,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切地疲惫冷漠。人仿佛也 醉了,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 是夜,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 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