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组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新 授

课题:《<张中丞传>后叙》 教案编号:X020205 共三课时

主备:李建文 审核:李仲秋 上课时间: 教

标 1.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3.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4.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 教 具 电脑,

PPT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宋八大家及韩愈相关诗作、佚事(如关于“推敲”的典故)。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

2、题解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3、背景简介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 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 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三【朗读正音】

四【疏通文意】 疏通第一、第二段的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1段

(1)重要字词:

恨:遗憾.

阙:通“缺”,缺少,不足.

(2)第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全文引子:借评论李翰传文,交代立传缘由。

2、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2段

(1)重要字词:

竟与巡俱守死:守城而死

远诚畏死:果真、真的。表示假设。

食其所爱之肉:所喜爱的人的肉.所字结构.

当其围守时:被围困。被动用法。

而贼语(yù)以国亡主灭:倒装、省略句。

正确语序:“而贼以国亡主灭语(之)”。

人相食且尽:将要。

(2)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得出什么结论?

a. 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

b.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

c.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d.贼语以国亡主灭(诱降)。

结论:“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五【小结归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提问第一、二段中的字词,翻译第一、二段中的句子。

二【疏通文意】疏通第三、四、五段的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3段

(1)重要字词:

以此诟远:辱骂。

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内脏。

引绳而绝之:拉。

从而尤之:从:跟从。而:并且,表递进。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宁:难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卒:最终。

弃城而逆遁:逆:预先。遁:逃跑

战百万日滋之师:每天增长。

擅强兵坐而观者:擅:拥有。而:表修饰。

设淫辞而助之攻也:制造。

(2)文本分析:

2、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4段: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从:跟从。事:做事。

屡道于两府间:名作动,取道,来往。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当时的事。

具食与乐(yuè):准备。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于是,就。

一座大惊:全,整。

皆感激为云泣下:感动。

矢著(zhuó)其上砖半箭:加在……之上。

贼以刃胁降巡:使动用法,使……投降。

即驰去、即牵去、即不屈:于是,就。

不可为(wéi)不义屈:被,表示被动。

(2)文本分析:

3、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5段

(1)重要字词:

少:年轻时。

依于巡:跟随着张巡。

起事:指起兵讨伐叛军。

粗:大略。

须髯(rán)若神:胡须长得象神仙一样。

尽卷:背完一卷书。

帙(zhì):包书的套子。他帙:另外一卷书。

尽然:都是这样。操:拿起。

立书:立即就写。

辄(zhé):就。张:张开。

戮(lù):杀。

起旋:指起来小便。一说,指站起来环顾四周。

汝:你们。怖:害怕。颜色:面色。

阳阳:安祥镇定,毫无畏惧的样子。

诣(yì):去到,往。讼理:告状。

(2)文本分析:

三【小结归纳】

第三课时

一【知识点归纳】

1、语言知识点(一)

(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译“所要孝忠的是国家与君主罢了”。

(2)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宁能:怎么。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卒:副词,最终。译“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3)此矢所以志也

所以:用来……的。志:通“识”作标记。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2、语言知识点(二)

(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译“怀疑他(许远)害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2)何为久读此:

(3)为所杀:

为所:固定句式,表示被动。译“被武人杀害”。

二【文章主题】

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三【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段(1):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

第二段(2,3,4):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

第一层(2):驳斥“畏死辞服于赋”的错误论调。

三个事实论据:

1)“位本在巡上”

2)“苦守尺寸之心,食其所爱之肉”

3)“虽愚人变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畏死亦明矣”

第二层(3):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两个比喻说理:

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斋者”

2)“引绳而绝亡,其绝必有处”“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与儿童之见无异”

第三层(4):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议论。

首先: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其次: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

然后: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赢能突出重围?接着: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

最后: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为。

第三段(5),记叙南霁云的事迹

第一层:叙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经过。

第二层:南霁云与张巡壮烈就义的经过。

第四段(6):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第一层:详叙张巡博学与英勇就义的事迹。

第二层:简叙许远宽厚的为人。

第三层:交代于嵩(讲述张、许轶事之人)之死。

四【艺术特色】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例如:“远虽村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这节文字主要对许远的高贵品质进行议论。但也附带叙述了许远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的事迹。把议论与叙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再如“这诚畏死,何苦守尺雨寸之地……以与赋抗而不降乎?”这一节文字主要针对“畏死”的论调进行驳斥,但又包含了对许远杀所爱的人充饥的事迹的叙述。

2、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

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南霁云的刚烈英武,张巡的从容不乱。许远的宽厚谦逊,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文中精心

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辞、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

2)从人物的言行中塑人物

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三个“食”字,顿为两层,显得强调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将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质,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3)细节描写

“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体现出霁云刚烈无比的激愤难抑的感情,令人触目惊心。

3、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如:

a.南霁云的忠肝义胆,磊落胸怀和刚烈英武,以贺兰进明可耻的居心和卑劣的行径作反衬。

b.张巡就义时从容镇定,视死如归,也是由其部下的痛苦哀恸的表情来衬托的。“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的表现,衬托出南霁云拔刀断指行为的壮烈感人。

五【难点答疑】

1、谈谈本文的议论与叙事并重的特色

本文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于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事迹。

2、本文前半部分是驳论,驳论时所用的论据和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理作理论论据。(全文第三自然节)

对比论证,用“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作对比。(第四自然段)

3、概述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的性格特征。

张巡: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博闻强记的品格。

许远: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的崇高品质。

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4、分析本文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本文采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传神。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描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描写,都是最精彩的片断。

附【全篇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与吴郡的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一向因文笔好而自豪,这篇传记写的也很详细周密。然而我觉得遗憾的是、仍有遗漏,(那就是)没有为许远写传记,也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许远虽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打开城门接纳张巡,职位本在张巡之上,却把指挥的权力交给张巡自己甘居其下,而且丝毫也不怀疑和猜忌,最终与张巡一同守城至死,成就了功名。雎阳城陷落而被俘获,与张巡死的时间前后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全面理解他们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成了俘虏,便认为许远是怕死而用言辞向敌人降服了。许远真的怕死,为什么还要苦苦坚守住那小小的地盘,吃他所爱之人的肉,来抗击敌人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围城中坚守时,城外没有一丁点的援助,他所要效忠的,国家与君主而已,而敌人告诉说唐朝已亡了,国君已经死了。许远眼看救援的军队不到,而叛军却越来越多,必定会认为他们的话是真的。在外无援兵可待的情况下仍誓死守城,已经人吃人且将要吃尽,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数着日子知道死的地方了,由此看来,许远不怕死这是很清楚啦。哪有城被攻破、部下都死了,只有自己蒙受羞愧耻辱而求活命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这么做。唉!难道说像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

造谣的人又说什么许远与张巡分守雎阳城,城池的陷落,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想用这些来诽谤许远。这种论调又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什么两样。人快要死了他的五脏六腑必定有先患病的地方,拉绳子而拉断它,绳子的断绝必定有裂痕处。旁观的人看到它这样,就跟着归罪它(先患病的脏腑和绳断之处),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发议论,不乐于成全别人的美名就是这样啊!像张巡、许远所成就的事业,如此卓绝不凡,还不能免遭非议,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当初许、张二公初守雎阳时,哪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因而抛弃城池预先逃跑呢?假如这里守不住,即使逃避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他们终无救援而又困难到极点时,带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疲弱的残余士兵,即使想离开,也不可能达到目的地了。凭着张、许二公的贤明,他们考虑得太精切了。守住一座城池,捍卫着整个天下,靠着千百名誓死就战的士乓,抗击着百万个一天比一天多的敌军,掩护江淮大地,阻止了敌人的攻势,国家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在那个时候,弃城逃命的,不能一个两个地数;拥有强大的军队坐而观望的人,环绕睢阳城四周有的是。不追究评议这些人,反而指责张许二公以死坚守,也可见他们自己把自己和叛贼并列了,编造夸大失实邪说而帮助叛贼攻击(张、许等英雄)啊。

我曾经在汴、徐二州的幕府里任职,经常来往于两州之间,亲自到人们所说的双庙去祭奠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当时的故事。说: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兵。贺兰忌妒张巡许远的声望功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喜欢南霁云勇敢豪壮,不听他的话,硬要留他,准备酒席与歌舞,请(迎接)南霁云入座。霁云慷慨激昂地说:“我来的时候,雎阳的人没饭吃已经一个多月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即使吃了,也咽不下喉咙!” 于是拔出佩刀斩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看。在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激昂地为南霁云流下眼泪。霁云知道贺兰终究没有为他出兵的意思,立刻奔驰而去。快要出城,抽出箭来射佛寺的佛塔,箭的半截射进了它上边的砖中,说:“我回去击败叛逆,一定要消灭贺兰,这支箭用来作标记!。”我在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来互相谈论。城破以后,叛军用刀威胁迫降张巡,张巡不屈服,就拉出去,准备杀死他;又迫降南霁云,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呼喊霁云道:“南八,男子汉一死罢了,不可为不义之人所屈服!”霁云笑着说:“本想有所作为,您既然有话,我怎敢不为国捐躯!”于是就义了。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年轻时投靠张巡。等到张巡起兵时,于嵩曾在围城之中。”张籍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过于嵩,于嵩那时年纪六十多岁。因为张巡,起初得到了临涣县尉职务,喜欢学习,没有什么书不读。张籍当时还小,粗略听到张巡、许远的事,没能细问。据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须长得像天神。曾看见于嵩读《汉书》,对于嵩说:“为什么老读这部书?” 嵩回答说:“还没读熟呢。”张巡说:“我对书读不超过三遍,就一辈子不会忘记。”于是背诵于嵩所读的书,背完一卷不错一字。于嵩很惊奇,认为张巡碰巧熟悉这一卷,就乱抽其他书套里的书来试,没有不是这样的。于嵩又拿书架上的许多书,试着来问张巡,张巡随口背诵毫无迟疑。于嵩跟随张巡时间长了,也不见张巡经常读书,作文章,拿起纸笔就写,从来没打过草稿。刚守雎阳的时候,士卒近万人,城里的居民也近数万,张巡凭着一次见面问过姓名,那以后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怒,胡须就蓬开。到雎阳城陷落,叛贼捆绑着张巡等数十人,坐在地上,将要杀害。张巡起身一动,他的部下见他起身,有的站起,有的哭泣。张巡说:“你们不要害怕,死,是命。”大家都哭得不能抬头看他。张巡就义时,脸色不变,安祥得跟平时一样。许远是宽仁厚道的长者,外表如同他的内心;跟张巡同年出生,月日比张巡晚,称张巡为兄长,死时年仅四十九岁。于嵩贞元初死于毫州、宋州之间,有人传说于嵩在毫、宋之间有田产,武人夺去占有它,于嵩准备到州里去告状,被武人杀害。于嵩没有儿子。(以上这些都是)张籍说的。

张中丞传后叙翻译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共守睢阳。地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柄交给他,受他指挥,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后和张巡一起守城,一起死难,建立了功名,由于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先后不同时罢了。许、张两家子弟才能智慧低下,不能彻底理解许远、张巡的志气。张家子弟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降贼。许远假如怕死的话,为何要苦苦地死守小小的睢阳城,把自己的奴僮杀了给土兵们吃,来同敌军抗战而不投降呢?当他们被围困的时候,城外连极其弱小的援兵都没有,他们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和君主罢了,而叛军则告诉许远唐朝已经灭亡,君主已经死了。许远看见救兵不来,而叛军却越来越多,一定以为敌人的话是真的。等不到外来的救兵尚且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快吃完了,即使是傻瓜也会算得出死亡的期限!由此看来,许远的不怕死也就很明白了。哪有城池失陷了,部下都死光了,他自己却独自含羞忍辱,苟且偷生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肯这么做。唉!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 谈论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别守城,城池失陷是从许远所分担的一面开始的,拿这个来辱骂许远。这又和儿童的见识没有差别。人要死,他的内部器官一定有先得那个病的部位;拉断绳子,它断开的地方一定是绳子的某一段。观察人死、绳断的人见到情况是这样,据此就责怪某一内脏和绳子的某一段,也未免太不懂道理了。小人喜欢非议,不乐意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哇!象张巡、许远对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如此卓越,还不免遭受指摘,别的事情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当张、许二公初守睢阳的时候,怎能料到人家终于不来救援,因而放弃睢阳,事先退走呢?如果这座城不能够守住,即使退避到别的地方去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确无救兵,处于困难的境地时,率领着他们那些因受伤而残废、因挨饿而瘦弱的余部,即便想撤离睢阳也肯定不可能了。张、许二公这样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朝廷,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军,掩蔽江淮流域,从而阻遏叛军的兵势。唐王朝没有被灭亡,是谁的功劳呢?在当时,丢弃城池而考虑活路的不是少数几个人,掌握强兵、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他们不去追究非议这些人,反而责怪张、许不该死守,也就可见他们把自己比同叛逆,制造邪说帮助叛敌攻击张、许二公。 我曾在汴州、徐州二幕府任推官,多次经过两州之间的睢阳城,亲自到那称为“双庙”的地方致祭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谈到张巡、许远当时的事情。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援,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和功劳业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贺兰喜欢南霁云的英勇和豪壮,不听他求救的要求,硬要留他下来,陈设酒肉,具备歌舞,邀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情绪激昂地说:“我南霁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这样做,即使吃也咽不下去。”于是抽出随身佩带的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来给贺兰看。满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奋激得为他掉泪。南霁云明白贺兰终究不会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就飞马离去了。快要出城的时候,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高塔,箭射中在塔上,有一半箭头穿进砖里。他说:“我这次回去,如果打败了叛贼,一定回来灭掉贺兰!这一箭就作为我报仇的记号。”我于贞元年问路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中箭韵塔砖告诉我当年的情况。睢阳城失陷时,叛贼用刀威逼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随即被拉走,行将斩首。又威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对南霁云呼喊道:“南八,大丈夫一死罢了,不能屈从不义的人!”南霁云笑着回答说:“我原想要有所作为。现在您说这话,我敢不死吗?”于是他就没有屉服。

幼儿园四季花开教案

幼儿园四季花开教案 综合活动:幼儿园四季花开教案 目标: 1、交流、分享几种具有明显季节特征的花:迎春花、桃花、 荷花、菊花、桂花、腊梅花。 2、引导幼儿用流畅的语言表达 准备:PPT、布置“春夏秋冬”四个板块、贴有四季图片的色子三颗、 花卉图片与幼儿人数相等、幼儿收集的四季资料 过程: 1、交流、分享 (1)、师:一年有几个季节?春天到了,花儿都开了,那什么花开了, 我们就知道春天到了呢?(迎春花) (2)、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花卉资料,从花的颜色、花瓣、叶子等方面介绍,要求语言流畅,(介绍过程中教师帮助幼儿认识不认识的花) 2、分类 (1)、我们认识了许多美丽的花儿,花儿说:“我们很想回家,小朋友们、 能不能送我们回家呢?”小朋友们愿不愿意啊?(愿意) 程老师这儿有一些篮子,我们用它来做花儿的家,有些花儿时可以住在同一个家里的,请小朋友按自己的想法给花儿分分类,还要说说这么分类的理由。

(2)、请幼儿给花分类并说明理由 幼儿能按“春夏秋冬”四季给花分类,并讲清理由。 教师可做提示(老师也想给花儿找找家,给它们分成四个家,分别是春、夏、秋、冬,哪些是春天开的花?哪些是夏天开的花呢?哪些是秋天的花?哪些是冬天开的花?) 花儿回到了自己的家,都很开心的,他们说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3、游戏巩固 (1)、出示正方体:一共有几面呢?(教师提示幼儿数一下) (2)、上面画了季节的图片,请小朋友来掷,掷到哪一面朝上,掷的小朋友就 的根据图片说一句话,如春天就说“暖和的春天到,桃花桃花开”夏天就 说“炎热的夏天到,荷花荷花开”。 (3)、幼儿游戏,教师观察引导。 延伸:老师有个问题要请教大家,这些花除了观赏,还有没有其他的 用处,请小朋友回去找找资料,然后来告诉大家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是中国唐代政治家、文学 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 。 《张中丞传后叙》作于 807 年(唐宪宗元和二年),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 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 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1]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2],得李翰所为《张巡 传》[3]。翰以文章自名[4],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5], 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6]。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7],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8],无所 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9]。两家子弟材智 下[10],不能通知二父志[1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 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12],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 无蚍蜉蚁子之援[13],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14]。远见救援 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15],人相食且尽,虽愚人 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 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6]。以此诟远,此又与儿 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 者见其然, 从而尤之, 其亦不达于理矣! 小人之好议论, 不乐成人之美, 如是哉! 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 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17],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 贤,其讲之精矣[18]!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 遮江淮,沮遏其势[19],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 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 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20],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21]。其老 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22],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 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

最新《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整理练习

《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练习 一、解释加点词 1、翰以文章自名 .. ..,为此传颇详密 2、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3、授之柄.而处其下 4、竟.与巡俱守死 5、疑畏死而辞服 ..于贼6、食.其所爱之肉7、而贼语.以国亡主灭8、必以.其言为信.9、外无待.而犹死守 10、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 ..矣 11、乌.有城坏其徒.俱死12、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 13、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14、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 .. 15、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 ..? 16、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17、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18、守一城,捍.天下 19、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 ..其势 ..江淮,沮遏 20、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21、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 ...而助之攻也 22、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 23、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24、因乱抽他帙.以试25、为文章,操.纸笔立书 26、士卒仅.万人27、颜色不乱,阳阳 ..如平常 28、嵩将诣.州讼理 .. 二、解释加点词并说明词类活用情况 1、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2、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3、愈尝从事 ..于汴、徐二府 4、屡道.于两州间 5、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6、贼以刃胁降.巡 7、引绳而绝.之 三、找出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并解释 1、然尚恨有阙者 2、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3、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4、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5、此矢所以志也。 6、嵩常在围中 四、解释加点词并注意与现代汉语词义的差别 1、霁云慷慨 ..语曰 2、皆感激 ..为云泣下 3、吾于书读不过 ..三遍 4、远宽厚长者 ..,貌如其心 5、观者见其然,从而 ..尤之 6、其老人往往 ..说巡、远时事 7、颜色 ..不乱,阳阳如平常 8、不能通知 ..二父志 五、判断句式 1、城陷而虏 2、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3、不可为不义屈 4、欲将以有为也 5、(于嵩)为所杀 6、何为久读此? 六、虚词用法 1、为: 为此传颇详密不为许远立传 得李翰所为张巡传谓嵩曰:何为久读此?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呼巡为兄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必以其言为信 虽至愚者不忍为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不可为不义屈欲将以有为也 2、于 疑畏死而辞服于贼有于嵩者,少依于巡 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吾于书读不过三遍 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亦见其自比于逆乱 屡道于两府间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3、以: 以与贼抗而不降乎?翰以文章自名 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因乱抽他帙以试 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必以其言为信以此诟远 而责二公以死守以示贺兰 4、之: 武人夺而有之授之柄而处其下 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 引绳而绝之从而尤之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答案附译文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答案附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节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诚畏死诚:如果 B.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尤:归罪,责备 C.将其创残饿嬴之余将:率领 D.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讲:演讲 答案:D讲:筹谋,考虑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授之柄而处其下吾从而师之 B.以与贼抗而不降乎作《师说》以贻之 C.外无待而犹死守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D.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以其无礼于晋 答案:D在;对于【解析】A代词,他B连词,来C连词,表转折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张巡传》十分详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一是没有为许远立传,二是没有能够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B.由于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所以两人不能接到父辈就义的通知,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 C.虽然睢阳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西南方开始的,但是用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就如同绳子断了就责怪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方一样无知。 D.文章将张、许二人与众多弃城保命和拥强兵而观望的人进行了对比,热情赞美了张、许二人的功劳。答案:B“通知”一词,应理解为“完全了解”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幼儿园四季擂台赛教案

幼儿园四季擂台赛教案 一、设计思路: 随着主题活动《春夏和秋冬》的开展,幼儿对四季的季节特征以有了一定的掌握。在欣赏了故事《魔法奶奶的电话》后,孩子们对哪个季节好产生了争论,并纷纷讲述了四个季节的不同特征。于是孩子们自由组合分成了四组,分别为春天组、夏天组、秋天组、冬天组。我们以“四季的服装”为切入口,引起了幼儿主动收集四季的实物和资料的兴趣。同时又提出了“擂台赛”的建议,更是激起了各组幼儿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和议论的热点。我们对每一组孩子的交流都仔细的倾听和了解,并适时提出一些建议。今天的活动预设也是在孩子资料收集到一定程度、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基本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 由于现在的媒体中经常出现各种智力竞赛类节目,孩子也很感兴趣,因此,活动以竞赛这种孩子喜欢的方式展开,也是培养孩子的一种竞争意识。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竞赛的形式,让幼儿产生集体荣誉感,乐意积极动脑,力争为小组争光。在竞赛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要讲述自己组的内容,同时还要分辨其他组的孩子讲述的内容正确与否,也是帮助幼儿了解和积累四季的特征知识。 在活动中还力争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碰到困难请教听课的老师,邀请他们成为后援团;培养孩子数数的能力,如用不同的方法数五角星等,使幼儿获得多种能力的发展。 二、活动目标: 1、通过竞赛的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地了解四季的特征给予人们生活的关系。

2、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3、继续培养幼儿的小组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积极的参与活动。 三、活动准备: (一)、活动前准备: 1、根据幼儿意愿自由分成四组:春、夏、秋、冬组,并在每组中推选一位组长; 2、各组幼儿分头寻找相关 的季节特征:资料或实物; 3、教师深入每组了解幼儿的情况,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二)、活动中准备: 1、与幼儿共同制作五角星、金牌、银牌、铜牌,并在背面贴上双面胶; 2、在黑板上张贴春、夏、秋、冬四个字,分别代表四组; 3、幼儿分成四组而坐,带好收集的资料; 4、进行曲的音乐。 四、活动过程: (一)、每组幼儿自由邀请来听课的教师作为嘉宾后援团 (二)、引出活动内容,提出擂台赛的要求: 如:介绍四季的特征及与人们的关系,回答正确以鼓掌通过,同时回答的幼儿自己上前在相应的四季下贴上五角星;每组按顺序轮流回答;随便插嘴或影响别人将被扣除礼貌分等。 (三)、幼儿进行擂台赛: 各组轮流介绍自己季节的特征及与人们的关系,并出示自带的资料 (四)、数五角星: 幼儿介绍数的方法 (五)、发奖仪式,放进行曲: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学习要求 语言知识: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课文阅读分析: 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 理解课文前半部分议论是针对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批驳,识别批驳中所用论据的类别,说明批驳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分别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作用,找出文中通过反面人我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地方。 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 题解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背景

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学案 预习自测文学常识 1、《张中丞传》:即《》,是唐( )撰。《张中丞后叙》是韩愈读《张巡传》之后对本传所作的补充。后叙:( ),写在文章后面的文章。 2、韩愈(768—824)唐代()。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故世称()。唐代()的倡导者和领袖。与柳宗元并称(“”).他反对(),提倡();崇尚(),强调文学要为()服务,要求(,),他的文章(,),词锋锐利,语言练达,诗文成就高,尤以文章著称,韩愈因此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3、在思想上他推崇(),排斥();他卒谥(),故后世称韩文公。 探究案 分析第1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本节写了什么? 分析第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本节写什么? 2、本节可分为几层?请概括各层的层意? 3、这里主要赞扬了许远的什么品质? 4、这里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5、本节文字作者反驳的谬论是什么? 6、使用什么驳论方法? 7、论据是什么类型? 分析第3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次内容 2、这里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3、本段作者反驳的谬论是什么? 分析第4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本节中“二公”指谁? 2、划分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3、本节叙事抒情特点? 4、本节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以千百就尽 ..之师”此句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之卒,战百万日滋 6、找出本节感叹句,并说明效果如何?体现作者散文什么特点? 7、本节表现了人物(许远、张巡)什么品质? 8.、“弃城而图存者” ...坐而观者”对歌颂张巡,许远起了什么作用?.........;“擅强兵 9.这里所说的“淫辞”指的是哪一句? 10.这段文字包含哪四重对比关系? 11.写出文中的对偶句。 12.文中肯定了张巡、许远怎样的功绩? 13.文中对哪些人作了抨击? 14.举例说明文中运用的表现方法。 分析第5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本节写了什么?

大班主题:一年四季有春夏秋冬 教案

大班主题:一年四季有春夏秋冬教案 新华小学桑晖 主题说明: 冬去春来,四季不断地轮换。三月春意盎然,万物复苏。 春天的到来使孩子们那么兴奋,他们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知道了四季的轮换规律,但小脑袋里仍然装满了问题,他们急切地想了解多变的自然现象:四季为什么轮换?四季是怎么形成的?风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春天来了小草就变绿了?彩虹到底有几种颜色?天上的白云为什么一会儿像绵羊,一会儿像狮子?我们怎样才能提前知道天要下雨了?一切的一切是那样的不可思议,让幼儿惊叹不已。 主题活动“春夏和秋冬”中,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们知道四季是怎么来的,让他们再次感受四季的花草树木以及各个季节天气的主要特征,比较四季的明显不同,初步了解四季轮换顺序,并感受季节的变化对人们生活得影响。 我们将引导孩子关心自然,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感知、欣赏自然界赋予人类的一切,激发孩子对生活得热爱,对自然界的变化感兴趣,在探讨的学习过程中,到大自然中去找找答案,到大自然中去收集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让孩子们利用身边的资源,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亲近大自然,形成对自然界常见的变化现象有正确的认识与态度,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新的经验。 主题目标:

1、有兴趣观风、雨、雷等自然现象,注意它们的不同变化。感受天气的变化,了解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比较四季的明显不同,初步了解四季轮换顺序,感受季节的不断渐变以及它对人们生活得影响。 3、了解四季中常见树木花草和他们的变化,乐于参加照顾树木花草的活动,体会爱护他们的意义。 主题反思: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随着主题活动的结束,小朋友对四季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也对活动前的一系列问题都得到了圆满的答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感知和认识能力逐步从具体走向了抽象,从单一走向了连贯,从一个角度走向了全方位地感知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同时他们的想象力及各种表达能力也出现了飞跃的发展趋势。本次主题活动,我们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全面、完整地感知认识四季特征的平台,让幼儿通过音乐、美术、语言、科学、社会等各科活动,感知比较一年四季大自然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全面感受四季的花、草、树木以及各种季节天气的主要特征,了解四季变化的顺序,并感受季节变化对人们活动的影响。 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还结合主题进行了主题墙饰的布置,把《四季畅想曲》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在主题墙上,我们布置了粉红、嫩绿、鹅黄、天蓝四个色块表示四季,在四个色块里分别写上“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分别有春天的花园、夏天的池塘、秋天的果园、冬天的小屋。孩子们收集来各个季节的资料,各自喜欢的季节的理由,照片、图片、实物……

认识四季 教案

认识四季 (第一课时) 执教:唐世燕 教学目标: 1、让幼儿知道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知识与能力目标) 2、通过观察图画,让幼儿说出四季的不同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3、通过情景问题创设,让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喜欢的季节,并能简要的说明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让幼儿说出四季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让小朋友说出自己喜欢的季节,并且要说出理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四季的图片。 3、彩笔和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这节课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既年轻又漂亮的妈妈,你们想认识她吗?(想)那我们赶快来看看吧。(出示课件:大自然的画面) 2、这位年轻漂亮的妈妈的名字就叫大自然。这个大自然有四位漂亮可爱的女儿。这四个女儿合起来有个共同的名字,就叫“四季”。这

节课我们就专门来认识这四位美丽可爱的姑娘,也就是认识四季。板书:认识四季。 3、想知道这四位漂亮可爱的姑娘是谁吗?赶快来瞧瞧。老师有个小要求:边看边记一记这四位姑娘的名字。 二、播放四季的课件,让幼儿对四季有一个整体感知认识。 1、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天的画面。 (老师相机介绍这个女儿的名字就叫春天,并介绍春天的特点。如:柳绿花红、小草发芽、小鸟叽叽喳喳……) 这个女儿的名字叫什么啊?指名回答。板书:春 提问:谁来说说春天有些什么特点呢?你们喜欢春天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夏天的画面。 (老师适时介绍这个女儿的名字就叫夏天,并介绍夏天的特点。如:知了、青蛙都快活地叫着,小女孩可以穿上漂亮的裙子,小男孩可以带上游泳圈到小河里去游泳……) 这个女儿的名字叫什么啊?指名回答。板书:夏 提问:你们喜欢夏天吗?为什么? 3、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天的画面。 (老师相机介绍这个女儿的名字就叫秋天,并介绍秋天的特点。如:硕果累累、景色优美、丰收的季节……) 这个女儿的名字叫什么啊?指名回答。板书:秋 提问:小朋友很喜欢秋天,因为果园里很多果子都成熟了,小朋友可以吃上香甜的果实;叔叔阿姨也很喜欢秋天,因为秋天的景色实在是

《张中丞传后叙》活动单

《张中丞传后叙》活动单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现象,翻译重点句子。 2?认识文中叙议并重的特色,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一起探讨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以及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 3 ?把握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塑造高尚 的人格。 活动一:了解相关知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作者简介(温故而知新)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 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 2. 题解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 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 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3. 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

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 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 的赞扬传 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 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活动一:整体感知 第一段(1): 第二段(2,3,4): 第三段(5): 活动二:研习文本,思考问题。 (一)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读第2 —4段,说说这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幼儿园关于四季的教案

幼儿园关于四季的教案 【篇一:大班科学《四季的变化》】 四季的变化 活动目标 方法一|:实物引入 出示一片黄叶。问:到这片黄树叶,你想到了什么?是啊,秋天来了,老师也感受到了,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秋天的到来?四季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美丽的四季。方法二:发布收集到的信息 小朋友,大家都去寻找了四季的足迹,你们找到了吗? 你是怎样找到的,把你找到的四季,带给大家一块儿欣赏欣赏,好吗?学生交流所收集到的信息。 方法三:情境引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季。教师收集四季美景图,投影展示,伴随优美音乐。 小朋友,今天这堂课带来了美丽的四季图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大家一边看一边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有什么特点。欣赏后提问: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方法四:谜语引入 一个朋友真奇怪,每年不停忙着转。 转得大地变新颜,转得人们换新衣。 1、不知小朋友们有没有仔细观察,秋天的田野有什么变化? 2、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田野里的谷子都成熟了,(出示谷穗图)这谷子我们也可以叫它谷穗,(出示“谷穗”两字,带读) 3、谷穗成熟了,沉甸甸的,弯下了腰,(出示“弯弯”,读“谷穗弯弯”) 4、谷穗弯弯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指名说) 5、谷穗丰收给人们带来了这么多的好处,人们高兴 【篇二:幼儿园教案,耐心等待】 篇一:幼儿园大班教案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大一班活动计划第三周(9月14日——9月18日)区域活动计划 户外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2009-9-14星期一上午 活动内容:语言活动——排图讲述《背着蛋壳的小鸡》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讲述内容。 2、能大胆地进行合理的构思和较完整的讲述图片内容。 3、了解母鸡、小鸡、乌龟的外形特征及外形与生活习性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在家长的帮助下了解鸡蛋孵小鸡的常识,认识乌龟、鸡蛋、小鸡和母鸡。 一、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1、教师逐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图一:图上是什么地方?有谁?它们在做什么? 图二:图上是什么地方?有谁?为什么这只小鸡会背着蛋壳?它们 在说什么?图三:它和乌龟要去什么地方呢?它们的表情是怎样的?图四:图上有谁?它们是在哪里?它们在说什么?背着蛋壳的小鸡 是什么表情? 2、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乌龟需要外壳而小鸡却不需要外壳?二、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讲述。 1、幼儿连接教师出示的图片,自由组合图片顺序,创编故事 2、幼 儿分组将自己摆放好的图片讲述给小组里的小朋友听。 3、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进行指导。重点指导幼儿根据事物的逻辑性进行讲述。 三、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1、分享故事:请几个小作家讲述自己所创编的故事。 2、师生一同总结,使幼儿在总结中获得一些新的讲述思路。四、 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1、幼儿相互参观他人组合的图片。 2、相互交流:你喜欢谁的作品,讲讲他带给我们的故事。活动延伸: 回家后将图片进行一定的顺序摆放,并根据摆放后的图片完整的讲 述故事。活动内容:美术活动——五角星(手工) 活动目的: 1、学习看图示用沿中心线和集中一边折的方法折五角星。 2、能够耐心认真的看着图示进行折纸。活动准备: 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每人5张;一拼好的五角星一个。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出五角星。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P99 一、作者简介 (一)生平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今属辽宁)。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 韩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过朝官或地方官。但其“三岁而孤”,由其兄韩会抚养。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自言“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可能与韩会的抚育有关。父辈能文者有韩云卿,李白称他“文章盖世”。韩愈也说:“愈叔父当大历世,文辞独行中朝。”由此看来,韩愈既出生于官宦之家,叔父与兄又都以文章名世,这样的门第对于他后来的趋向有一定的影响。韩愈时,家道已中落,而且韩会早死,韩愈随寡嫂颠沛流离,《祭郑夫人文》云:“就食江南,零丁孤苦。”韩愈二十岁时,赴京师求官,又曾“穷不自存”。 韩愈初到长安谋考进士,在《答崔立之书》中说:“仆始年十六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乃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但此后举进士,三次落第,终于寄食于人。 直到贞元八年(792),韩愈二十五岁,始中进士。这次考试,由陆贽主考,梁肃、王础为佐,号称得人。“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除韩愈外,还有李观、李绛、崔群、欧阳詹、王涯、冯宿等,“皆天下之选”。韩愈此后又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但前后三年,终于落选。此后,韩愈便上书宰辅,以求闻达。贞元十一年(795)三月之内三次上书,竟无消息。于是离开京师,到地方为佐吏,先佐汴州,又佐徐州。直到贞元十八年(802),韩愈才得国子监四门博士。贞元十九(803)年十月,又与柳宗元、刘禹锡等同为监察御史。 韩愈以书生而得官,立即上书言事,却不料《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一奏,即得罪“专政者”,贬为连州阳山令。十年谋官,两月即贬。当“永贞革新”的期间,韩愈正在贬所。永贞元年(805)八月,宪宗即位,韩愈遇赦,移官江陵,为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奉诏回长安,充国子博士。因避谤毁,求为分司东都,移官洛阳。又因“日与宦者为敌”,降职河南县令。 韩愈这几年的贬官生涯,对于思想文章都有裨益。可惜贬官不久,又回长安。元和六年(811),迁为尚书职方员外郎,坐论柳涧,调为国子博士。元和八年,迁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元和十二年,因附议裴度用兵淮西,被任为行军司马,功成之后,迁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正当宪宗妄图福田,迎接佛骨之时,他又上书直谏。《论佛骨表》一疏,引起宪宗震怒。一封朝奏,夕贬潮阳。一到贬所,他立即上表请罪,长庆元年(821)又返长安做官。由兵部侍郎转吏部侍郎、京兆尹。 韩愈二十年间,两次贬官,都由极谏,说明其人确有正直的品质。但贬官不久而又升官,则是他的不幸。如果长期被贬,成就可能更高。晚岁定居长安,没有写出更好的文章。 韩愈卒于长庆四年(824),终年五十七。韩愈的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六○、《新唐书》卷一七六及皇甫湜所撰《神道碑》、李翱所撰《行状》。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传后叙翻译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人张籍翻阅家中旧书,发现李翰撰写的《张巡传》。李翰以文章写得好而自负,这篇传记写得很详细周密。但可惜还有不足之处,没有替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头尾。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共守睢阳。地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柄交给他,受他指挥,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后和张巡一起守城,一起死难,建立了功名,由于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先后不同时罢了。许、张两家子弟才能智慧低下,不能彻底理解许远、张巡的志气。张家子弟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降贼。许远假如怕死的话,为何要苦苦地死守小小的睢阳城,把自己的奴僮杀了给土兵们吃,来同敌军抗战而不投降呢?当他们被围困的时候,城外连极其弱小的援兵都没有,他们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和君主罢了,而叛军则告诉许远唐朝已经灭亡,君主已经死了。许远看见救兵不来,而叛军却越来越多,一定以为敌人的话是真的。等不到外来的救兵尚且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快吃完了,即使是傻瓜也会算得出死亡的期限!由此看来,许远的不怕死也就很明白了。哪有城池失陷了,部下都死光了,他自己却独自含羞忍辱,苟且偷生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肯这么做。唉!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 谈论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别守城,城池失陷是从许远所分担的一面开始的,拿这个来辱骂许远。这又和儿童的见识没有差别。人要死,他的内部器官一定有先得那个病的部位;拉断绳子,它断开的地方一定是绳子的某一段。观察人死、绳断的人见到情况是这样,据此就责怪某一内脏和绳子的某一段,也未免太不懂道理了。小人喜欢非议,不乐意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哇!象张巡、许远对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如此卓越,还不免遭受指摘,别的事情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当张、许二公初守睢阳的时候,怎能料到人家终于不来救援,因而放弃睢阳,事先退走呢?如果这座城不能够守住,即使退避到别的地方去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确无救兵,处于困难的境地时,率领着他们那些因受伤而残废、因挨饿而瘦弱的余部,即便想撤离睢阳也肯定不可能了。张、许二公这样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朝廷,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军,掩蔽江淮流域,从而阻遏叛军的兵势。唐王朝没有被灭亡,是谁的功劳呢?在当时,丢弃城池而考虑活路的不是少数几个人,掌握强兵、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他们不去追究非议这些人,反而责怪张、许不该死守,也就可见他们把自己比同叛逆,制造邪说帮助叛敌攻击张、许二公。 我曾在汴州、徐州二幕府任推官,多次经过两州之间的睢阳城,亲自到那称为“双庙”的地方致祭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谈到张巡、许远当时的事情。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援,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和功劳业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贺兰喜欢南霁云的英勇和豪壮,不听他求救的要求,硬要留他下来,陈设酒肉,具备歌舞,邀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情绪激昂地说:“我南霁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这样做,即使吃也咽不下去。”于是抽出随身佩带的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来给贺兰看。满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奋激得为他掉泪。南霁云明白贺兰终究不会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就飞马离去了。快要出城的时候,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高塔,箭射中在塔上,有一半箭头穿进砖里。他说:“我这次回去,如果打败了叛贼,一定回来灭掉贺兰!这一箭就作为我报仇的记号。”我于贞元年问路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中箭韵塔砖告诉我当年的情况。睢阳城失陷时,叛贼用刀威逼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随即被拉走,行将斩首。又威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

大班科学春夏秋冬教案

大班科学春夏秋冬教案 大班科学春夏秋冬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交流、分享几种具有明显季节特征的花:迎春花、桃花、荷花、菊花、桂花、腊梅花,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加深对四季花卉的认识,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春夏秋冬教案吧。活动目标: 1、交流、分享几种具有明显季节特征的花:迎春花、桃花、荷花、菊花、桂花、腊梅花。 2、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加深对四季花卉的认识。 3、产生关心、爱护花卉的情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录像,四季花卉的拼图、布置“春夏秋冬”四个板块。 2、花卉图片与幼儿人数相等,自制骰子(上面有春夏秋冬四个字,供游戏时使用。) 3、幼儿已有认识四季的基础。 活动过程: 一、放录像——校园里的花 1、教师:“这都是些什么花?它们在哪个季节开放?其他季节有些什么花开放?” 2、说说自己喜欢的花,并谈谈喜欢它的原因。

二、操作活动——拼图(认识四季常见的花) 1、教师:“我把录像里的花拍成了照片,可是被小朋友剪破了,你们能帮我拼好它们吗?” 2、幼儿操作,拼好后并互相讨论自己一组拼的是什么花。 3、每组幼儿交流、分享活动。 (1)教师:“你们拼出来的是什么花?”(将幼儿拼的图片放在黑板上展示) (2)要求语言流畅的从花的颜色、花瓣、叶子等方面介绍。(介绍过程中教师帮助幼儿认识不认识的花。) (3)找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 三、分类 1、教师:“想一想,这些花分别在什么季节开放?花儿说:‘我们想回家,小朋友,你们能不能送我们回家呢?’” 2、幼儿按自己的想法给花儿分分类,还要说出这么分类的理由。 展示“春夏秋冬”的四个板块(让幼儿一一指出,教师引导幼儿归类) 3、教师:“你还见过什么花?他们在哪个季节开放?” 教师小结:四季有不同的花,花有各种颜色和各种形状,有的有香味,有的没香味。 四、游戏巩固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阅读答案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阅读答案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力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州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 (选自《张中丞传后叙》有删节)《张中丞传后叙》韩愈翻译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人张籍翻阅家中旧书,发现李翰撰写的《张巡传》。李翰以文章写得好而自负,这篇传记写得很详细周密。但可惜还有不足之处,没有替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头尾。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共守睢阳。地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柄交给他,受他指挥,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后和张巡一起守城,一起死难,建立了功名,由于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先后不同时罢了。许、张两家子弟才能智慧低下,不能彻底理解许远、张巡的志气。张家子弟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降贼。许远假如怕死的话,为何要苦苦地死守小小的睢阳城,把自己的奴僮杀了给土兵们吃,来同敌军抗战而不投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译文

《张中丞传后序》原文及注释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曾经倡导唐代的古文运动,为我国杰出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因上疏请免赋役,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宪宗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平淮西有功,升为刑部侍郎。后二年因谏迎佛骨得罪,贬潮洲刺史。穆宗时召还,官至吏部侍郎。有《昌黎先生集》。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1),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2),得李翰所为《张巡传》(3)。翰以文章自名(4),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5),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6)。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7),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8),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9)。两家子弟材智下(10),不能通知二父志 (1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12),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13),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14)。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15),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6)。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嬴之余(17),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18)!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19),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20),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21)。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22),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23),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24),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25)。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26),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27),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28),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29),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