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实质研究的突破口

经络实质研究的突破口
经络实质研究的突破口

经络实质研究的突破口

林凌,李刚

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

E-mail:ligang59@https://www.360docs.net/doc/a411230357.html,

摘要:经络理论是中医药学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探明经络信息传导和作用是中医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已有公论的经络低电阻特性入手,利用国内外已有的众多科学实验的结果和物理知识,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经络是一种具有特殊电特性细胞组成的信号传导组织”的科学假说。这一有可能为经络实质的研究找到一个突破口,为最终阐明经络信息传导和作用的机理打下基础。

关键词:经络,中医,阻抗,细胞

1 引言

近年来,又爆发了一次严重的中医废存之争[1-3]。其实,争论的关键在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的标准能不能“客观化”、中医的理论能不能与现代科学“接轨”。像经络,既未能观察到其解剖学的存在,也未能用现代的科学理论解释其机理。

然而,经络是我国古人们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所发现的,也是经过数千年[4]的实践所征实的客观“存在”或“现象”。显然,古人为了形成一套完整的“学说”或“理论”,肯定在里面添加了很多“臆想”或“联想”的成分,在缺乏解剖知识和检测手段的时代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和发展中医的合理部分,即经过千百年医疗、保健实践证明了的有效“成份”,扬弃其他不合理部分(不是“断然”或“全部”)。

认识和理解经络,必然得搞清认识物质世界的3个层次:人眼看到的就是存在的;人眼虽然看不到,但能用现有仪器测知的,也是存在的;人眼看不到,又用现有仪器测不到的,也不能说它一定不存在[5]。然而,作为科学而言,不管是人眼或仪器没有观察到的“存在”,虽然不该完全否定其存在,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假说”上面肯定其存在,而应该通过科学实验,使只有这种“存在”或“现象”在给定条件下可检测、可重复的,才可以承认为“存在”。

因此,当代中国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科学、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医”,使其能够与“现代科学”“接轨”――能够观察到其“存在”,能够用现代科学、主要是物理学(包括生物物理)和化学(包括生物化学)来阐明其机理。

经络作为中医的最重要的内容和基础之一,研究他的实质、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度量”或“揭示”其存在的形式和规律,是中医与“现代科学”“接轨”的一个突破口。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在研究经络的实质[6-43,46],但尚未有确凿、完善的实验和理论能够证明和说明经络。

本文从已有公认的经络低阻抗特性入手[38-61],提出了“经络是一种具有特殊电特性细胞组成的信号传导组织”的科学假说,有可能找到经络实质研究的突破口。

2 经络是一种具有特殊电特性细胞组成的信号传导组织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涉及针灸、推拿等多个领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6][7]。

50多年来经络实质研究的方法既有纯从中医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也有完全从西医角度出发的研究,还有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也还有学者从物理学和工程的角度对经络实质进行研究。经络实质从方法论和哲学思想上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说法,有学者过分推崇中国古哲学和中医的思想,不赞成将现代科学运用到中医研究中来,他们甚至认为中医现代化研究暴

露了科学主义试图消解其他理论存在的独尊倾向,宣称科学主义并不是解决中医学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8]。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要想使中医学得到进一步发展,要想进一步揭示经络的实质就必须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也有学者认为目前还不具备研究经络实质的条件[10-11]。还有学者用黑箱子方法[12]进行经络实质的研究,从经络现象出发,由现象来探求本质。

至今为止关于经络实质的争论,其实仅仅在争论经络“实质”,而没有争论“存在”。换言之,对经络能够能够传导信息、某些穴位的刺激能够引起“靶器官”的反映、治疗疾病等没有疑议。

笔者认为经络有实质存在是确定无疑的,很多的科学实验和客观事实已经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至于目前还没能得到准确的解释,同现代科学的发展水平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都有一定的关系。应该把事实基础和古人解释的方法分开来,不能过分地拘泥于古人的思想,也不能试图去循规蹈矩、死板地解释古人提出的概念。中医中有很多概念是受到当时条件限制所定义,是不完善、不准确的。研究应该是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的过程。

19世纪30年代,日本的清小芳太郎便设计出经穴探测仪,19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中古义雄[44,45]首先测量人体体表的低电阻点,发现恰好可联出26条线(左右对称24条,正中前后共2条)称为良导络。1958年国内也开始研究,发现低阻点的阻抗,一般为80~100千欧,其周围非低阻点的阻抗值则在600千欧以上,对比非常清楚,且低阻点的分布基本上是循经的,90%的低阻点都分布在经脉。

1973年,祝总骧教授[46]重新发现了经络的普遍存在,而后的众多学者的重要发现是经络在皮肤表面的定位(约1mm宽度)和相应的生理、生化现象:隐性感传、低阻抗和高振动声,振动和增强脉搏,示踪物质的传输,发光和发热,Ca++浓度增加,刺激后产生高频振动和低频振动传导……。

近年来,国外和台湾也有学者仍然在对经络的阻抗进行研究:南韩学者Johng Hyun Min[47],日本学者Fukumoto T[48] [52],美国学者McCarroll G.D. [49-50]、Sathyendra H.M. [51]、Becker R.O.[52]、Thong, T.[54]和Chi-Sang Poon[55],墨西哥学者Prokhorov, E.F. [56] [60],台湾学者Shyh-Hau Wang [57],德国学者Mayer-Gindner A.[58],印尼学者Suhariningsih[59],澳大利亚学者Cohen M.[61]。除个别研究由于样本较少不能完全肯定外,上述学者的研究均肯定经络的低阻抗特性。

因此,已有的文献基本证明以下几点:

(1) 经络能够传到信息[8,11,15];

(2) 经络具有低阻抗特性[38-61];

(3) 经络至今没有发现任何解剖学上的结构[62-64]。

这些是得到多数学者认可的有关经络研究的结论。在此基础上:

由(1)和(2)证明:经络是客观存在的。

由(3)推论:经络不是“管道”结构,不能像血管、淋巴哪样通过“管道”传输物质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的功能。

现已知道的生物体内细胞间可以有“电”和“化学物质”(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第二信使、代谢产物……)两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前面已经证明,经络不可能是“物质”的信息传递方式,也不可能存在“气”的传输方式及“气”这种物质。

“电”是生物体内信号传输的重要方式,也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电”信号传输又分为三种方式:一种是像神经细胞一样的信号在单个细胞内传输,另一种是像心肌细胞一样在

同种细胞间传递,再一种是不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前两种符合“全或无”的定律,信号在“特定的渠道和方向上”传递。而后一种情况虽然也符合“全或无”的定律,但除非信号足够强而能够转变到前两种方式得以继续传播(如感受器接收到其他组织的信号后经神经组织向大脑)外,其他“电”信号均以电场形式在体内传播并快速衰减。

而纯化学物质的信息传递有长距离作用主要靠经管传输、速度慢等特点。而经络传递信息的速度介于纯化学物质的信息传递与神经电的信息传递之间。

由(2)可以推论:“经络细胞”(我们姑且这样称呼经络上的细胞)一定具有与“非经络细胞”(我们姑且这样称呼经络周边的细胞)不同的“电特性”,目前解剖学上没有能够发现“经络细胞”与“非经络细胞”的区别在于对这两种细胞在细胞及亚细胞层次上缺乏充分的研究。就如同两个人的长相可能相似,但在某个方面的能力可能相差甚远一样,也可以用化学上的“同分异构”和“同构异分”的原理来说明:“同构”和“同分”是指“经络细胞”与“非经络细胞”的外形(目前所能够观察到的)和构成元素或基本成份(氢、氧、碳、氮、氨基酸、线粒体……)基本相同,“异分”和“异构”是指“经络细胞”与“非经络细胞”内的功能团等的构成和机理是有区别的,内部的微结构与功能,如细胞的兴奋性、离子通道可能不同,特别是相邻细胞之间离子通道的对应关系可能不同。。

根据经络的低阻抗特性和其传递信息的速度,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假设:经络是由“电特性”与众不同的细胞所构成,是一种“半功能化”(“半”是指相对神经细胞而言在电信号传递方式的不同,或许用“特殊”来说明在组织胚胎学和解剖学上的意义更为恰当)组织。细胞间的信号传导的过程是通过“电”实现的,也即一个细胞激动后其本身的离子通道活动加剧,使细胞“电位”或胞外离子浓度发生变换,因而引起比邻的经络细胞激动。因而经络信号传导的速度比“物质”方式要快,但比神经电的方式要慢(这也是前面用“半功能化”的理由)。

综上所述,将经络假定成“经络是一种具有特殊电特性细胞组成的信号传导组织”具有充分而扎实的事实基础。而已有的经络现象,如C++振荡(C++离子通道也是细胞离子通道的一种,而C++本身又是一种第二信使)可以看成是经络传导信号过程中所伴随的生理或生化现象和作用结果。

该假说也能较好地说明中医上的经络“通”与“不通”等现象。

根据这一假说,将经络研究的重点放在细胞的电特性以及细胞层次,方向比较明确,研究思路清晰,有望取得突破。

3 结束语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有关经络及其实质研究的基础上,从已经得到公认的事实为依据,提出了“经络是一种具有特殊电特性细胞组成的信号传导组织”的科学假说,这一假说可以说明目前已知的经络现象,也与主要的有关实验相符。因此,从整体和细胞层次上沿着“经络是一种具有特殊电特性细胞组成的信号传导组织”的科学假说进行研究,有望成为经络实质研究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4):14-17

[2]卫生部表示:坚决反对取消中医. 中医药导报.2006年 12卷 10期:21-21

[3]何清湖,周兴.中医中药源远流长生机无限——剖析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一文. 中医药导报.2006年 12卷 10期:13-15

[4]张灿玾.经络学说的形成原委及功能[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7卷5期:2-4

[5]王富春,李铁.经络是“学说”还是“理论” [J]. 中国针灸.2006年 26卷6期:446-448

[6]鲍圣涌, 周晓莉. 经络实质浅析[J]. 湖北中医杂志, 2005, 27(5):22-24

[7]郑翠红,张明敏,黄光英. 研究经络本质的新途径[J].中国针灸.2005年25卷 10期: 705-708

[8]陈少宗, 王杰. 科学主义的尴尬与中医学的多向度发展[J]. 医学与哲学, 2000, 21(7):21 -23

[9]王毅, 蒋大宗. 对经络实质研究中存在问题的讨论[J]. 针刺研究, 2000,25(1):72-74

[10]王毅, 刘洪广. 从针刺麻醉机制的研究看当前经络实质的研究[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16(4):201-203

[11]谢卫, 鞠传军. 经络黑箱方法研究及意义[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171-174

[12]孙明韵. 试论经络的实质[J]. 针灸临床杂志, 2001,17(2): 4-6

[13]章晓东. 经络实质的思辨[J]. 医学与哲学, 2004,25(10):43-44

[14]秦玉革. 《内经》经筋的实质是神经[J]. 中国针灸, 2006,26(2):147-150

[15]李子孺, 刘颂豪. 论从信息角度开展经络病候诊断客观化的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

志,2005,11(9):690-691,698

[16]王洪彬. 经络、神经系统与中国古代养生术[J]. 中国临床康复, 2005,9(48):133-135

[17]穆祥. 探索气功现象的本质——有序态微血管网络假说(上)[J]. 中国气功科学, 2000(2):12-13,15

[18]穆祥, 高立云, 杨佐君, 滑静. 小型猪低阻线区皮内微血管分布的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0,6(3):10-22

[19]张平, 左志林, 等. 后海穴区的血管及淋巴管分布研究[J]. 上海针灸杂志, 2001,20(4):42-43

[20]刘里远, 彭安, 等. 交感神经敏感线与经络实质[J]. 中国针灸, 2001,21(5):285-289

[21]李岭, 张克兰, 等. 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经络现象[J]. 中国针灸, 2003,23(3):150-154

[22]周立华, 卢依平. “经络蛋白能带结构”假说[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18(5):13-15

[23]黎天德. 经络中胚层理论——现代生理学与哲学研究[J]. 中华现代中西医结合, 2004,1(4):233-246

[24]周钰, 沈雪勇. 机体细胞缝隙连接与经络相关性的探讨[J]. 现代中医药(陕西), 2004(6):9-10

[25]郑翠红, 张明敏, 黄光英. 缝隙连接细胞通讯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经络研究中的可能运用[J].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2):69-72

[26]秦鹏民, 许金森. 经络与微循环的相关性研究[J]. 河南中医, 2005,25(1):81-83

[27]卢六沙. 从经络的液晶体液模型到针刺的基因位点调控[J]. 中国针灸, 2001,21(10):603-605

[28]蒋大宗. 对经络实质的一种猜想及开展研究的建议[J].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02,26(4):235-236,252

[29]李定忠, 傅松涛, 李秀章. 关于经络实质的探讨——关于经络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之三[J]. 中国针灸, 2005,25(1):53-59

[30]孟凡迅, 景荣芳. 在小鼠活体内显示着色条带的实验研究[J]. 交通医学, 2003,17(5):608-608

[31]张建新. 不同种类干细胞巢的有序分布构成中医经络系统[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年10卷21期:189-192

[32]李传福. 关于中医经络的科学解读[J]. 北京中医, 2004,23(1):18-20

[33]张力. 运用“场”学说探讨针灸经络[J]. 上海针灸杂志, 2006,25(1):36-38

[34]代启彬. 经络实质研究[J].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5,3(18):1656-1658

[35]李守业. 中医药学方法论科学概念的定位问题再思考[J]. 医学与哲学, 2005,26(4):72-73

[36]袁其伦. 穴位实质及与脏腑相关的新认识和新应用[J]. 中国针灸, 2004,24(6):423-426

[37]田明清. 中医学的经络实质探讨[J]. 中国临床康复, 2004,8(3):560-560

[38]曹东胜.运动员疲劳时经络阻抗的变化趋势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 32卷3期:82-84

[39]李启云.心肌梗死与心包经双侧经络电阻抗失衡的相关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4年7卷 11期:791-792

[40]孟凡迅,马红萍,党瑞山.检测脂肪条带结构上的低阻抗线[J].中华国际医学杂志.2004年4卷3期:171-172

[41]程绍鲁,郑毓新.443例人体经穴皮肤电阻抗振荡波动现象观察[J].针刺研究.2000年 25卷2期:109-111

[42]李志超,张维波.经络循行线低阻抗电特性的初步验证[J].中国针灸.1990年 10卷3期:33-34

[43]杨国平.皮肤阻抗等效电路及经络低阻抗原因探讨[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1998年 15卷1期:31-32

[44]长浜善夫,等. 经络的研究[M],杏林书院.1950

[45]中谷义雄.良导络的全貌[J]. 汉方的临床,1956.3: 71, 54

[46]徐瑞民,祝总骧.中国经络科学的现代化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0年2卷5期:23-26

[47]Johng H.M. ,Cho J.H., Shin H.S., Frequency dependence of impedances at the acupuncture point Quze (PC3).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Magazine, March-April 2002, v 21( 2): 33-6

[48]Fukumoto T., Ohba S., Futami R., A basic study about multi channel measurement of skin impedance vector loci on the acupuncture points.2001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23rd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Cat. No.01CH37272), 2001, pt. 4, vol.4:3392-5

[49]McCarroll G.D.,Rowley B.A.,A statistical look at locating acupuncture points using electrical impedance measurements.The 30th Annu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papers in summary form only received), 1977, p 263

[50]McCarroll G.D., Rowley B.A.,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electrically located acupuncture points.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March 1979, v BME-26(3):177-81

[51]Sathyendra H.M., Chan, J.E., Sivaprasad K.U..Transmission line modeling for acupuncture nodal therapy.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9th Annual Northeast Bioengineering Conference (Cat. No.03CH37433).2003:126-7

[52]Fukumoto T., Nemoto K., Ohba S., Measurements and analysis of the skin impedance locus around the acupuncture points.12th Nordic Baltic Conference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Medical Physic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Medical &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002, p 208-9

[53]Becker R.O., Marino A.A., Laplace plane analysis of transient impedance between acupuncture points Li-4 and Li-12,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V ol.BME-24(4):402-5

[54]Thong T., Colbert Ap., Correlating heart rate variability with skin impedance measurements, 2005 27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IEEE Cat. No.05CH37611C),2006:4

[55]Chi-Sang Poon., Comments on `Laplace plane analysis of transient impedance between acupuncture points Li-4 and Li-12'.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March 1979, v BME-26(3):181-2

[56]Prokhorov E.F., Gonzalez-Hernandez J., V orobiev, Y.V., Electro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biologically active points and human skin by in vivo impedance measurement.Proceedings of the 22nd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Cat. No.00CH37143), 2000, pt. 4, vol.4:2636-9

[57]Shyh-Hau Wang, Yen-Ting Chen, Chin-Song Weng. A clinical therapeutic assessment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different modes of ultrasounds to stimulate the Zusanli acupuncture point of hypertension patients,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V ol.23(4):221-8

[58]Mayer-Gindner A., Lek-Uthai A., Abdallah O., Newly explore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normal skin and special skin sites.Biomedizinische Technik, May 2004, v49(5):117-24

[59]Suhariningsih, Kanai H., Observation of human impedance at 50 kHz for analysis of acupuncture points.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electromagnetism (Cat. No.98TH8269), 1998, p 77 [60]Prokhorov E.F., Gonzalez-Hernandez J., V orobiev Y.V., Electro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biologically active points and human skin by in vivo impedance measurement.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 Proceedings, , 2000, v4:2636-2639

[61]Cohen Marc,Behrenbruch Christian,Cosic Irena. Is there a link between acupuncture meridians, Earth-ionosphere resonances and cerebral activity?.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electromagnetism.1998:173-174

[62]蔡诗川. 经络实质之我见.中国针灸.2003年 23卷8期:481-482

[63]孙明韵.试论经络的实质.针灸临床杂志.2001年 17卷2期:4-6

[64]马玉宝, 许瑜. 再论经络――兼与严健民、章晓东同志商榷. 医学与哲学.2005年 26卷8期:78-79

Break Through Point for the Study on the Main and

Collateral Channels

Lin Ling,Li Ga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recision Measurement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s,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Abstract

The theory about the Main and Collateral Channels is one of most important basis. It is foremost to seek and explain the mechanism and function of the Main and Collateral Channels for Chinese Medicine’s surviving and developing. According to vast science relative experiments and physical theory, scientific suppose “the Main and Collateral Channels is a kind of information conductor tissue composed of the cells with special electricity characteristic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t may find out a break through point for the study on the Main and Collateral Channels,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discovering of the mechanism and function of the Main and Collateral Channels.

Keywords:Main and Collateral Channels,Chinese Medicine,impedance,cell

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实质研究

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实质研究 程建 (上海白果齿科器材有限公司,上海200331)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学中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实质四个重要问题。方法根据《内经》记载的和太极拳修炼者真气在体表运动时的生理现象,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运用生物电原理,分析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的实质。结果人体中的Ca2+运动和α1肾上腺素的分泌,与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实质密切相关。结论真气是人体中的Ca2+运动;经络是Ca2+在体表传递的感觉路线;经脉是由血管、淋巴管、神经管三个组织共同组成;循经感传的源动力,是来源于细胞中的Ca2+运动。 关键词:真气;经络;循经感传;Ca2+;生物电;实质研究 Original Qi,Channels and Collaterals,Meridians and PCS Essence Research CHENG Jian (Shanghai Ginkgo Dental Material Co.,Ltd.Shanghai20033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Research in TCM Original qi,channels and collaterals,meridians and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channel(PSC)real four important issues.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in Neijing,and Tai Ji practitioners original qi physiological phenomena during body movement,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modern medicine,using the principle of bioelectricity,research the Original qi,channels and collaterals,meridians and PSC essence.Result Ca2+movement in the body and alpha1 adrenaline secretion,and Original qi,channels and collaterals,meridians and PSC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ssence.Conclusion the Original qi is Ca2+movement.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are the Ca2+ feeling route in the surface of the body.Meridians is made up of blood vessels,lymphatic vessels,neural tube of three organizations.PSC and the source of power,is comes from the cells Ca2+ movement. Key words:Original qi;Meridians;PSC;Ca2+;Bioelectricity;research on essence 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实质研究是中医的四个重要的基础问题。目前医学界的研究绝大多数着重后三个问题的研究,往往忽视了对真气实质的研究,真气是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存在的物质基础,如果真气的实质不能确定,很难找到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的真相。正是这个原因,至今中医界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经络实质理论,现有的理论解释也没有一个得到现代医学界的权威认可。鉴于此现象,研究者首次尝试通过研究真气实质的途径,来破解这四个谜题。真气实质的研究需要太极拳修炼者的内证,他们主要靠内家拳的真气来进行健身活动。内证是中医常用的实验方法,它主要是将某实验物作用在研究者自己的身上,通过自己的生理反应来证明或分析该实验物的功效。如针灸师在自己身上扎针,感觉气感或某穴位的治病效果。研究者从《内经》、太极拳修炼者内证、现代医学三个角度,把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集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中医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整体观哲学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实质。 1十四经络是真气运行时,在体表的感觉路线。 《灵枢·营气》说:“营气之道,……,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使,……,故气从太阴出,注阳明,……,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这里记载的十四经脉运行方向名称和现存的十四经络图路线是一致的。它是靠“精专者,行于经隧”的感觉而定的,这段记载说明十四经络是真气在经脉里运行时,在皮肤上的感觉路线,不表示它就

第一节经络现象与经络实质习题

第一节经络现象与经络实质习题 一. 填空题 1. 以为主的手针针感冲动由III类为主的细纤维传入中枢。 2. 从中医理论来说,刮痧、拔罐、皮肤针等方法主要是通过而起作用的。 3. 循经感传的速度大多数远较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为慢,为不等。 4. 刺激方法引起循经感传速度依次为快于电针;电针快于;艾灸的感传较慢。 5. 感传线上局部,能加快其感传速度。 6. 外周动因激发学说认为体表,在中枢。 7. “走罐”可以使健康人红细胞免疫复合物总体花环绝对值显著提高,提示此法可以增强,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二. 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健康人群中循经感传出现率为: A. 95% B. 70% C. 43~50% D. 30~42% E. 12~25% 2. 指压刺激出现的循经感传以何种感觉为主 A. 酸 B. 麻 C. 热 D. 胀 E. 痛 3. 下列哪种方法可以改变循经感传方向: A. 加强电针刺激强度 B. 加大艾灸量 C. 点刺井穴出血 D. 机械压迫经脉线 E. 经脉线局部加温 4. 循经声波可能沿下列何组织传导: A. 皮肤 B. 血管 C. 筋膜 D. 肌肉 E. 骨 5. 以麻感为主的电针感冲动由下列哪类为主的粗纤维传入: A. Ⅰ类 B. Ⅱ类 C. Ⅲ类 D. B类 E. C类 (二)A2型题 1. 下列哪项不能阻滞循经感传: A. 局部机械压迫 B. 局部注射生理盐水 C. 局部加温 D. 局部注射受体阻断剂 E. 局部注射盐酸普鲁卡因 2. 下列哪项不是循经感传的基本特征: A. 循经扩布 B. 宽度与深度不均 C. 可以阻滞 D. 以0.5~1.0米/秒速度传导 E. 影响脏腑功能活动 3. 下列哪项不能用于激发经络感传: A. 反复轻微捻针 B. 多次接力刺激 C. 入静诱导 D. 局部注射生理盐水 E. 沿经撮提循按

中医经络理论在现在康复中的应用

小白说中医经络理论在现在康复中的应用 阜陽市殘疾人康復研究中心白蔚階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至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经络理论主要如下: 1.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如环无端,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之命名,不是依据解剖出来的实际人体器官,而是依据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八宿这些气数。经络在内归属于脏腑,在外联络于四肢末节,是运行沟通人体内外气血的通道。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分支。两者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中医学将人体的主干经脉分为十二条,又称“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分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共同组成。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由腹走胸,由胸走手,由手走头,再由头走足。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像圆环一样,没有开头,没有结尾。 2.经络,判断脏腑盛衰、预知人体死生的晴雨表《灵枢·经脉篇》指出:人在孕育之初,先由男精女血会合成精,精发育而生成脑髓,再逐渐生成人体,骨为支柱,脉为营运气血的通道,筋来约束骨骼,肉像围墙一样卫护机体,到皮肤坚韧毛发生长,出生之后,脉道内外相通,水谷入于胃,化生精微,血气开始运行不止。经脉,是用来决断死生,处治疾病,调节人体虚实的,做医生的不可以不通晓。也就是说,人体自生成之日起,就由血气、经脉维系着生命活力。由此可知,判断脏腑盛衰,预知人体死生,经络就像预测天气的晴雨表一样。 3.经络的气血运行与二十八宿同度《灵枢·营卫生会》详细介绍了“饮食进入胃”而生成的精气:清轻者为营气,重浊者为卫气,营气在脉中运行,卫气在脉外运行,周流不休,各运行五十周次,而后会合,阴阳相互贯通,如圆环没有开端没有终止。卫气运行于阴分二十五度,运行于阳分二十五度,划分为昼与夜,故气运行至阳分为开始,运行到阴分为终止。 经络学说的应用一、阐释病理变化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所以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可能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人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人舍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习题集

第五章 经络 一、选择题 (一) A 1型题 1.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性着作是( ) A 《十四经发挥》 B 《难经》 C 《扁鹊心书》 D 《吴医汇讲》 E 《内 2.正经是指( ) A 督脉 B 冲脉 C 十二经别 3.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 ) A 阴阳学说 B 卫气营血理论 C 脏腑学说 D 经络学说 E 五行学说 4.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 是 A 阴阳 五行 脏腑 B C 手足 五行 阴阳 D E 手足 五行 脏腑 5.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 的 A 手太阴肺经 B ) 内外 脏腑 五行 手足 阴阳 脏腑 ) 足少阳胆经 C 足太阴肾经 6.下列经脉循行流注次序错误的是( ) A 肺经,大肠经,胃经 B 肾经,心包经,三焦经 C 心经,小肠经,膀胱经 D 心经,膀胱经,肾经 E 三焦经,胆经,肝经 7.经脉的分支是( ) A 奇经八脉 B 经筋 C 皮部 D 络脉 E 气街 8.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的经脉是( ) A 阴经 B 带脉 C 奇经 D 阴维脉 E 阳经 9.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 ) A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C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E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10.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 ) A 头面 B 手足 C 胸腹 D 上肢 E 下肢 11.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 ) A 食指端 B 小指端 C 鼻翼旁 D 目内眦 E 目外眦 1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 A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B 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C 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D 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 E 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13.足太阳膀胱经所络的内脏是( )经》 D 足太阴脾经 E 手少阴心经 D 十二经脉 E 任脉

中医经络学说概述(第一部分)

中医经络学说概述 第一节、经络的含义和内容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经”有经络的意思,为纵行主干;“络”有网络的意思,是从“经”分出而遍布的小支。“经”和“络”虽有区别,但循行、分布是紧密相连,彼此衔接,沟通人体的上下、内外,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难以计数的孙络等。 一、经脉 经脉可分为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三种。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名十二正经。它是以手足阴阳定名,并根据在体表左右对对称的分布位置和它所络属的脏腑,计有手、足阳经各三对。在上、下肢体内侧的经脉为属脏的阴经,称手三阴和足三阴,联络相为表里的腑;在上、下肢外侧的经脉为属腑的阳经,称手三阳和足三阳,联络相为表里的脏。十二经脉的循行和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循行方向为: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胸或腹。在它的循行路线上,各分布着许多穴位,称为经穴。为治疗本经脉所主治的和所络属脏腑的有关疾病的治疗点。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和循行见附表1-1、1-2、图1-1、1-2、1-3.

手足三阴和手、足三阳根据脏腑生理和病理的特性,构成了太阴与阳明、厥阴与少阳、少阳与太阳的表里关系,这种关系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指导意义。又根据十二经脉的主治性能,在治疗上可按照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本经取穴,是病在某经,可取该经的有关穴位,异经取穴,可取与该经有关的经脉(如相为表里的经脉)进行治疗。 表1-1 十二经脉体表分布和相互关系 经别阴经(内侧)(里)阳经(外侧)(表) 位置名称络属关系名称络属关系 前中后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心经 属肺,络大肠 属心包,络三焦 属心,络小肠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属大肠,络肺 属三焦,络心包 属小肠,络心 前 中(侧)后足太阳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属脾,络胃 属肝,络胆 属肾,络膀胱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属胃,络胃 属胆,络肝 属膀胱,络肾 表1-2 十二经脉循行与分布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属肺,络大肠,与胃联系 从胸→手臂内侧前缘→手姆指 属心包,络上、中、下三焦,通过横膈 从胸→手臂内侧中间→手中指 属心,络小肠,与眼联系 从胸→手臂内侧后缘→手小指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属大肠,络肺 从食指→手臂外侧前缘→肩→颈→头面 属上、中、下三焦,络心包 从无名指→手臂外侧中间→肩→颈→头侧面 →与耳、眼眶联系 属小肠,络心,与胃联系 从小指→手臂外侧后缘→肩→头面→眼耳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属胃,络脾 从头面→胸腹→腿外侧前缘→足次趾 属胆,络肝 从头侧→胸胁→腿外侧中间→足第四趾

近年来经络本质的研究概况

近年来经络本质的研究概况 杨继国,刘增巍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关键词]经络;本质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R 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 (2001)02-0156-02 [收稿日期]2000-04-28 [作者简介]杨继国(1968-),男,山东济宁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医针灸学教学研究。 对经络本质的探索,从古代就开始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声、光、电、磁技术的发展,对经络本质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各种理论与假说层出不穷,现综述如下。1 经络与神经系统相关假说 不少学者认为刺激体表经穴能引起循经传感,并迅速地引起相应脏腑器官功能的变化,只有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才有可能完成[1]。因此,经络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分不开的,许多实验能为这一假说提供依据,比如局部使用神经麻醉剂普鲁卡因可阻断经络感传现象,随后便有人提出经络现象产生于大脑皮层的假说,美国T ?N ?Lee 认为,经络并不是一种特殊的解剖上的实体,而可以把经络看成是在神经系统被激活的神经末梢的轨迹,换言之,真正的经络是在脑子里,而不是在外周[2]。还有人提出经络-皮层-内脏相关假说[3] ,以及经络实质的二重反射假说。后者认为针刺穴位,一方面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通常的反射效应(即长反射);另一方面由于局部组织损伤而产生的某些酶或化学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一系列的局部短反射效应并成为另外一个局部反射的原因,依次相继激发,从而出现了循经出现的各种经络现象[4]。其他的还有体表自主神经联系假说、固有模式轨道自主神经末梢接通假说等。2 经络波导假说 其中主要是肌运动主因流体波动说。有人根据经络感传速度与肌肉主动波动速度一致的现象,认 为经络是肌肉主动波动系统[5]。3 经络与体液、内分泌相关说 有美国学者认为针灸穴位是一个有电特性的实体,还认为体液因素也参与针灸疗法。当两只家兔的血液供应连接成一个交叉的循环通路时,针刺其中一只兔可抑制另一只兔的与疼痛有关的行为,因此,某种血液输送的物质必定参与针灸效应。1984年,谢浩然[6]提出经络就是疏松结缔组织间隙。随后有人提出“间隙维”假说[7]。卢六沙[8]则认为经络系统是个密如蛛网的动态液晶系统。他认为针刺直接造成了经络液晶体排充状态的变化,刺激一停,液晶体又回复到根据边界条件所应处于的状态,这实际上是对经络进行了一次调整。针感所到之处,就是外力引起经络液晶体重排之处,一直重排到病所。4 经络与血管、淋巴管相关说 有人在18个截肢的新鲜肢体的太冲、涌泉、商丘等穴位注入墨汁,然后将肢体以甲醛溶液固定,逐层解剖,其中13个肢体出现了被墨汁充盈的纤细管道向上或向下延伸,大部分可循经直达肢体的断面,这种结构系管径为40~300L m 的小静脉,于是认为经络与血管系统有密切联系[1]。1996年,日本学者根据1经穴部含P 物质的神经纤维与毛细淋巴管存在形态学的紧密联系;o经穴部存在有许多发达平滑肌的淋巴管;?P 物质能直接作用于平滑肌细胞,引起其强烈的节律性收缩运动;?淋巴管与经络的循行在位置上的相近关系;?平滑肌的收缩传递速度与循经感传的速度相近等,认为在经穴部给予针灸刺激时,引起局部含P 物质的神经末梢分泌P 物质,通过毛细淋巴管吸收,引起淋巴管发达平滑肌的节律性收缩运动,这种运动的信息传至大脑皮 156 第25卷 第2期2001年3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 N AL OF SH AN D ON G U N IVER SITY OF TCM V ol.25,N o.2M ar.2001

(完整word版)经络本质已被中国证明之二:经络的解剖结构

经络本质已被中国证明之二:经络的解剖结构 二、经络的解剖结构 我们认为,经络没有独立具体的解剖结构,它是以其它相关组织结构共同合成而为结构的。这就像河流一样,是水流的结果,自己本身没有什么河道,碰到黄土,黄土就是河道的边界,遇见岩石,则岩石就是河道的边界。但共同组成经络结构的相关组织具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网膜状组织。《内经》经常谓经穴在“分肉之间”,其意非指皮肤与肌肉之间,而是特指肌肉与肌肉之间的组织,在解剖学的层面上,这些组织中医称作筋膜,而西医则谓之结缔组织,准确地讲是“固有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在体内分布最广,由组织液、纤维、基质和细胞组成。这些就是构成经络结构的物质。 但是,我们却不能反过来说这些物质就是经络,因为经络的存在方式主要是属于能量层次的。经络与人体的关系,就像电能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上所显示的图象文字等来认识电的作用,但如果你单纯从解剖学的角度来将计算机分解,哪怕你用再高倍的显微镜也不可能看得到计算机里面的图象与文字。 也就是说,经络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结构,几乎人体每个部位均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换句话说,就是处处皆经络,但又可以说处处没有具体的经络。由于经络给人的印象就是挂图上的线条,不少研究者就是依此按图索骥,寻找经络的实质。早期的许多目标都集中在身体内是否存在与那些线条一致的生命结构,这些结构包括血管、神经、淋巴管,甚至还包括了间隙结构。这里有一个命题,如果那些图线的位置是错误的、并非本源的经脉循行线,那么,所有找到的有关经脉线的证据都是错误的,而找不到任何可靠的证据都是自然的,由此无论承认经络或否定经络都变得毫无意义。不幸的是,实际的情况正这样。 有人已经在说,现在的经脉图只是穴位连线,而不是经脉线,不可轻信。但穴位位于经脉线上,经脉线当然经过穴位,二者是统一的。问题的真正原因在于沿袭性的历史错误——穴位错误,现在的经脉图基本上都是沿袭明·张介宾的《类经图翼》。张介宾及其前后的所有针灸经络学中的穴位分类都沿袭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后者是首部从《内经》中归纳出来的针灸经络学专著,其各经穴位分类非常明确。问题就出在这里,《内经》中的穴位散见于各篇之中,当皇甫谧进行归类整理时发生了多处严重的错误。 在头面部,《内经》中明确属于某一经的穴位,在《甲乙经》中却归入别的经中,一穴之差常常使各经都不得不偏离原来位置。现在的胆经在头部有好几道折弯,但《内经》中并没有这样的描述,只一条线绕头下行,其余为分支。而现在胆经在头部所连的近10个穴位,在《内经》中却是胃经或手少阳经穴。 在上肢的手太阴尺泽穴,《内经》明确指出位于肘中之动脉,当然只能在肱二头肌腱的内侧凹陷中,现在却在外侧凹陷中;天府在腋内动脉处,《甲乙经》定在腋下三寸动脉处,现在定在上臂前侧。如此一来,手太阴这段经脉就由《内经》中的腋下至肘内侧,变成

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经络”一词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首见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主要依据之一。经络学说对指导临床各科特别是对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办法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灵枢·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经络学说,甚至认为“不识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医学入门·运气》)。 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特别是月的盈缺与时间)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内经》称之为“气穴”。而世又有“脑穴”、“经穴”等名称)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本章主要介绍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并简要介绍经络学说的运用。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并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要形成经络学说,首先要形成经络概念,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形成经络概念的客观依据,主要是施行针灸、推拿、气功(特别是前二者)等保健、治疗过程中,病人的主观感觉到的传导现象(简称“感传”或称“经络现象”,但“经络现象”所包括的内容更广)。但是,1973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与经络有关的两份写本(《五十二病方》,为之定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及《阴阳十一脉灸经》),只有脉名而无经名。很可能早期的医学家们认为经络的感传现象即是人体中的血管活动,故称之为脉。另外,这两份写本虽各自描述了十一脉的起止及所走线路,但却没有个穴位的名称,“脉”同脏腑的关系也未建立,诸“脉”之间亦无联系,这说明,“经”、“络”名词的出现较“脉”为晚,它是对“脉”的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即是将“脉”按深浅、大小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由此可见,帛书的记载只是经络学说的雏形而已。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已经形成。在《内经》中系统地论述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以及十二经脉发生病变的证候审记载了十二经别、别经、经筋、皮部等内容,对奇八脉也有分散的论述。《内经》还记载了约160个穴位的名称。此外.《内经》还提出了经络中气血运行同自然界水流和日月运行相联系的观点。 《内经》以后,历代对经络学说又有一定的发展。如《难经》创“奇经八脉”一词;晋·皇甫谧集《内经》、《难经》、《明堂孔穴》等书中有关针灸经络的内容,编成《针灸甲乙经》,书中所载穴位名称有349个。唐·甄权对古代的“明堂图”(经络穴位图)进行修订,孙思邈说;“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依甄权等新撰为定云耳。……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千金要方·明堂三人图》)。可见原图是用彩色标线的。宋·王惟一主持铸造经络穴位模型“铜人”,并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较之甄权的明堂图又进了一步。来·王执中编的《针灸资生经》,对穴位又有所增补。元·滑寿在忽泰必烈《金兰循经取穴图解》的基础上编著成《十四经发挥》,以后论经络者多以此书为主要参考资料。明·李时珍就奇经八脉文献进行汇集和考证,著

胚胎学对经络实质的启示_陈锦明

上海针灸杂志2010年4月第29卷第4期 ·251·文章编号:1005-0957(2010)04-0251-04 ·经络腧穴·胚胎学对经络实质的启示 陈锦明,黄泳,王升旭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州 510515) 【摘要】 随着针灸的国际化推进,国内外对经络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然而,经络的实质研究尚没有重大突破。该文尝试从胚胎学角度,阐述经络的实质及存在形态,提出经络实质是从机化体演变而来的网络,并从这角度,解释经络的各种现象。【关键词】 经络学说;经络实质;胚胎;机化体;形态原;凤汉管 【中图分类号】 R224.1 【文献标志码】 A 经络学说是指导中医临床的一个重要理论,数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经脉和腧穴作了大量研究[1,2],认为经脉的组织结构与神经递质[3,4]、肥大细胞[5,6]、结缔组织[7]及钙离子活动[8]等有关,并根据针刺效应提出了多种模式的经络实质假说。然而,经络一直缺乏解剖学方面的支持,其存在形式和治疗机理,仍是研究的焦点。 1 经络实质研究的困惑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外研究人员纷纷对传统经络进行了各方面的探讨。神经递质(Neurohumo- ral,NH)论,曾占了主导地位。最近又以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CT)学说为盛。然而,这些假说只着眼于个别经络现象,当中存在不少盲点。如基于CT 的学说,作用路径含糊,标靶关系不详。 以NH主导的学说,极其量只能体现受者的针感,况临床上不求受者针感而收效的案例颇多。此外,传统医学基于经络治病可通过针刺、艾灸、推拿、导电、激光、注射等不同媒介,均对经络产生调节作用;从NH 和CT机制角度,效应均基于机械动力。如此看来,经络实质应包括NH和CT以外更多的网络,或是一个能接受多种媒介激动的系统。 古人是如何总结出经络路线,现在已无从稽考,但马王堆汉墓的帛书,只记载了经络而没有腧穴,可以推断经络是以线的存在为先,排除了经络是经验穴集结而成的假想路线的说法。近年,经络的研究已步向生物科技方面。笔者研读了近年的文献,认为从胚胎发展去探讨经络实质,对上述问题极具启发。 2 胚胎形成过程 就胚胎发育过程而言,自卵子授精成为合子(zygote)开始,从单细胞开始分裂,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如此类推,逐渐以倍数递增;在细胞分裂初期,所谓的分化系统尚未出现,所有分裂出来的细胞都要彼此整合,充分沟通,才能结合成为胚体。现代医学已知,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能分化为不同的器官组织,然而,是什么促成干细胞的有序分化呢? 2.1 “机化体”统整功能 良好的沟通是整合的必要条件。胚胎学认为促成细胞有序分化,是由“机化体”(organizer)专责处理[9,10],通过一些称为“形态原”(morphogens)的分子,在胚胎内产生一个形态原梯度(morphogen gradients)的现象[11],胚胎干细胞可以通过识别浓度梯度,确定分化(differentiation)的位置。在成形过程中,胚胎存在着极向的电流[11],并具备高密度“间隙连接”(gap junctions)的区域[12-15],这些是指导胚体生长的关键,令细胞在高速分裂过程中,仍有序地分化,不致紊乱。 2.2 “机化网络”形成和演变 从现代解剖生理学角度,机体统整的功能,可由各个分化系统共同完成,例如免疫、神经、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等系统,各司其职,共同为机体的存活发挥作用。 在胚胎成形过程中,“机化体”比各个生理系统更早出现[13,14]。合子细胞不断分裂,“机化体”夹杂其中,并随着胚胎成长而变得复杂,同时逐渐演变成一个原始网络。当细胞分裂急剧增加到一定数量时,这个原始网络系统也再无法应付庞大的整合需求,取而代之,必需衍生更高效能的分化系统,以应付更高层次的整合效能,及继承原始网络的沟通功能。结果,胚胎干细胞开始分化成多个生理系统,其形成、维持和调节,均由“机化体”组成的网络负责[15],笔者称之为“机化网络”(见图1)。 DOI:10.13460/j.issn.1005-0957.2010.04.009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 1.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①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②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③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2)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3)躯干部的分布 阳明经腹面,太阳经背面,少阳经侧面,足三阴经腹面。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细目三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 (1)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2)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3)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八脉”是指奇经共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2.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脐下三寸,足三阴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 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的阴经而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结上舌骨下、天突); 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后督脉相合; 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 (2)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 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3)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机能 督脉 (1)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 分支1: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

中医经络基础学习知识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故曰:“经者,径也。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故曰:“支而横出者为络。”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联络交会,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 二、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经脉和络脉是它的主体 (一)经脉系统 1.十二经脉 正经:正经有十二,即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三条经脉,合称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为此,十二经别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它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称为“十二皮部”。 2.奇经:奇经有八,即督脉、任脉、带脉、阴骄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 (二)络脉系统 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 针灸在很久以前就已传播到海外。随著现代科学的发展,针灸经络研究在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逐步展开。那些最早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针灸经络理论的人,是具有开拓精神的针灸医生。循经感传现象则是国外经络研究工作的起步。对中国的针灸界来说,外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研究工作,不仅具有借鉴的意义,更具有启发意义。 1. 对经络的几种看法 国外学者对经络的实质问题同样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一些人认为,经络就是已知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功能的表现。这种观点在国外比较流行。当然,异议者也不少。如有人认为经络是位于皮下的低电阻通道。还有人提出经络是位于人体已知结构之间的流体通道,它存在于筋膜包裹的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干的空隙中。这种空隙是经络赖以传导信息的体液通过的场所。而液体在脉管外的流动则主要依赖于肌肉的运动。Lonesau-Tirgooistec(1990)等认为经络可以被看作是已知结构(如肌肉、血管和神经)之间的间隙所构成的一个重要“通道”途径,可移动的电荷即可延著这些间隙从身体的一个区域移到另一个区域。日本的高野千石(1991)也支持这种观点,认为经络是某种粘滞度低,离子强度高,传递重要生命物质的血管外通道。当然也有人从组织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比如Thomas(1977)提出经穴的物质基础可能是某种既非血管又非神经的,但又和二者密切相关的成网状分布的原始的组织丛。这种原始组织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并具有活跃的代谢和传递作用。近年来,间中喜雄也提出X信号系统的假说,认为人体中残留著种族发生初期形成的原始信号系统。它被以后发展起来的多层次的复杂信号系统(自动调控系统)的网络所掩盖。这个系统能够敏锐地感知和辨别体内外极其微弱的动因,并可向远隔部位传导,在针刺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人从胚胎发育、生物场、电磁的生物效应等角度提出各种不同设想,反映了国外学者探索经络实质的各种思路和倾向。 2.对循经感传的研究 (1) 临床报道这类文章以日本为多见。 早在1948年,日本的柳谷素灵即提到在针刺穴位时,可出现循经感传现象。最详细、最典型的报道发生在一位叫白万郎的日本商人身上。他因为视神经萎缩而接受针刺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感传现象非常显著。经统计,感传线与古典经络循行路线一致的有三条经,即大肠经、肾经、任脉;基本上一致的有十六条经,相似的有一条经。但对于这一病例,日本学者认为可能与该病人在幼年时被雷电击伤有关。

经络实质之我见

经络实质之我见 ———吕承福经络是否存在;经络实质究竟是什么?这是摆在中国科学界面前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笔者从事经络研究已二十余年,现在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拙见,以促进科学界早日揭开这一千古之谜! 笔者在针灸临床上,曾遇一例经络敏感人。当对其下肢针刺时,患者首先出现的是上下感传,感传速度约为10厘米/秒;感传线较粗,有筷子般粗。当在感传线的一侧,针刺点的上下方,再针刺几个地方,则感传不再沿原路线传导,而是沿针刺点的连线方向由近及远的顺次传导;并明显的感觉到有原感传线路过度到另一条感传线路的情形。当在针刺点的横切面作环行针刺诱导,则感传沿针刺点连线作环行传导,感传线很细,像线一样。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对实验者作任何语言诱导,完全是实验者自己诉说。这个实验说明在人体内确有一个像古人描述的经络系统那样的情况存在。根据大量的临床报道,确实有少量的经络敏感人诉说过像古人描述的经络系统那样的情形。可是,这种情形对现代医学解剖和生理来说还是新的发现.古人在科学技术非常落后的古代,绝对不是靠凭空想象。笔者推测,经络敏感人对针灸感传的诉说是古代医家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依据。 如果把经络敏感人对针灸感传结构的诉说作为人体存在经络的证据的话,那么,笔者认为经络是存在的。既然经络是存在的,那么,经络到底存在于人体的何处?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下面笔者将用几个实验说明之。 一,“幻肢感”实验。在截肢患者身上用针刺激发感传后,截肢患者仍然感到感传走到已被截去的肢体末端。腰麻后,刺激气户穴,多数受试者出现的感传向下循行进入全部感觉机能消失区。我国的薛崇成等教授以此提出“经络中枢论”观点,认为在外周不可能在已消失感觉的部位又继续出现感传,这个现象只能用中枢体感区内按某种躯体图案模式发生定向扩散,于是出现循经感传现象。该实验证明经络在中枢。 二,如果切断动物的下肢中除了神经和血管以外的所有组织(由于断端肢体保留了血液的循环,还可以存活下来)。那么切断后在切断末端针刺,切断的肢体仍然存在针刺的效果。如果将神经也切断,则针刺效应明显减弱。如果将血管臂上的神经也麻醉,仅留下血液循环,则针刺效应完全消失。这个实验证明针刺效应是由神经系统来完成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作用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反映出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传导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作用所为。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营养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如《素问·缪刺论篇》所说:“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如在有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可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 一、概念: 1、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2、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3、原穴的定义: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二、十二经脉 ⒈定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2、命名:十二经脉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内容确定的。 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2)手三阳经从手上头 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4)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 3、表里属络关系: 1)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 2)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3)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相表里属络关系。 三、经络的作用 1.联络内外,网络全身。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3.抗御外邪,反映病症。 4.传导感应,调节虚实 四、经络的临床应用: 1、说明病理变化 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2、指导辨证归经 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 3、指导针灸治疗 4、循经取穴 五、十二经络的主治规律:

经络的实质

经络的实质 The essence of the meridian 摘要:简述了中医理论中经络学说的概念以及在医疗实践中的相关应用,总结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对经络实质的研究,各种假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并且大多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却一直没有得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结论。究其原因,并非是经络不存在,而是现代科学的检测手段和研究方法还不能深入的研究其本质。认为经络相关的蛋白质分子及其组成的耦联带结构可能是经络实质的关键物质基础,而结缔组织学说中的筋膜观点,以及建立的数据模型为经络的传导现象及数据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提出要以实践为基础,加强各种学说的交流,综合各种研究成果来探索的观点。 【Abstract】:Meridian theory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lso is the curr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hot fields。However ,the modern scientific testing methods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also can't further research of its nature. In many of the hypothesis,all of then are come up with the phenomena as the foundation.In oder 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i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exchange,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