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冲突复习讲义

国际冲突复习讲义
国际冲突复习讲义

国际冲突: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间为争夺稀有的权力、地位和资源

而进行的压制、

伤害或消灭对方的行为或其目标不相容时的状态,包括一般冲突、

国际危机和战争三种主要形式。

普通人眼里的国际冲突属于国际危机的高级阶段,即武装冲突阶段,包括为争夺政权或由于民族分离主义而展开的内战、民族宗教冲突

和国家间边境冲突等三种形式。

冲突的构成要素:冲突主体:国家是国际社会最主要的行为主体,

可分为发生于国家之间、民族和宗教集团之间及相关国家内部的冲

突三种类型。不相容目标:是冲突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领土,

地区主导权,政权,民族自决权、自治权乃至建立独立国家的权力等。冲突行为:即武装冲突。主要包括正规的军事手段和非正规的

恐怖手段。

国际冲突的特点:1、国际冲突的原因趋于复杂化. 2、国际冲突的强度有所弱化. 3、国际冲突的频率呈上升趋势. 4、国际冲突的范围

日趋扩大. 5、国际冲突的意识形态因素减弱,民族主义和宗教因素

增强. 6、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的交织日趋突出. 7、国际冲突形式

的转移主要是指“硬权力”对抗逐步让位于“软权力”对抗.

国际冲突是一种最复杂和最难以解释的社会现象。我们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即全球或地区的国际体系,国家、政治或民族宗教集团、全球或地区性国际组织以及决策者等三个层次来探讨国际冲突

的根源。

国际冲突的积极功能:1、关行为体的聚合作用2、相关国家的政治

变革3、成为相关民族国家建立的必经途径

国际冲突的消极功能:1、国际冲突严重恶化了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形势。2、国际冲突既是民族分离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

结果,也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动因,并为恐怖主义的滋生和蔓延提供

了土壤。3、国际冲突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并造成相关国家、地

区乃至全球资源形势的严重恶化。

国际冲突的雏形:1、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冲突2、基督教

与伊斯兰教的冲突3、

蒙古帝国对世界个文明的巨大冲击。

国际冲突的解决途径:1、武力解决途径2、协商谈

判途径3、法律解决途径4、

国际干预途径。

三十年战争:17世纪上半叶,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席卷欧洲

的战争。它是欧洲

国家间争夺领土、王位、霸权以及各种政治矛盾和宗教纠纷尖锐化

的产物。它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战争。1618年,武装群众

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v II Adolf,1594年-1632年),

历代瑞典国王中唯一可以称作“大王”(den store)者,也被称为“北方雄狮”。古斯塔夫并非仅仅是一个雄赳赳的武夫,他在内政

方面同样成绩斐然。“北方雄狮”在帝王排名中列第42位。

黎塞留(1585~1642):法国宰相,枢机主教,政治家。

拿破仑一世皇帝(1804-1815),他是战争中的米开朗琪罗,重建废墟的宗师巨匠。———雨果。西帝国缔造者,卓越的军事家,野心勃

勃的政治家。先后多次打垮了欧洲各个封建君主国组织的“反法同盟”,保卫了由法国资产阶级进行的法国大革命胜利果实,并在欧、非、北美各战场上,进行了对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战争,削弱了欧洲

大陆的封建势力。重要功绩还有他颁布了《拿破仑法典》,确立了

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至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生于1815年4月1日,

殂于1898年,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

家和外交家,被称为“铁血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是德国近代

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

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自上而下统一德国(剔除奥地利)的代表

人物。

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长州(今山口县西北部)人,日本

近代政治家,长洲五杰,明治后三杰,明治九元老中的一人,日本

第一个内阁首相,第一个枢密院议长,第一个贵族院院长,首任韩

国总监,明治宪法之父,立宪政友会的创始人,四次组阁,任期长

期七年,任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使日本登上了东亚头号强国的

地位。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

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

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

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

学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

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门罗主义,是美国向拉丁美洲扩张的工具。门罗主义的基本原则:建立美洲体系,不允许欧洲干涉美洲,但美国却拥有干涉美洲事务的权利。

“沙漠之鼠”蒙哥马利

“沙漠之狐”隆美尔

1945年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会议。内容:1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决定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德国必须交付战争赔偿以及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一般原则。2战后成立联合国3战后三个月内苏联对日作战。参加首脑: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美国)、温斯顿·丘吉尔(英国)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苏联)。意义:对于加速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假如没有希特勒——二战会不会爆发?

个人不可能缔造历史,历史也不会因为个人而改变,即使没有希特勒,帝国主义国家受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支配,原有的“均势”一旦被打破,战争仍将不可避免。

冷战:是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

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主义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我们头上。”

2、“无论在何地爆发革命、发生动乱,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

——杜鲁门(1947)

美国的国鸟(白头海雕,秃鹰)

美国的国树(橡树)

美国的国花(玫瑰)

尽管美国的文化产生的根源具有多元性,但总体来看宗教文化和欧洲文化构成了其主流文化的基本框架。新教依然是美国宗教中最

重要的部分。新教包括许多具有新教特点的教会。最新调查显示,

在美国有78.1%人称自己为基督徒,其中51.3%新教徒,23.9%天主

教徒及1.7%摩门教徒。新教的精英长期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

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教的优势才被

逐渐削弱。

美国外交文化中的四大传统1、“汉密尔顿主义”2、“威尔逊主义”3、“杰斐逊主义”4、“杰克逊主义”

俄罗斯的国徽(金色的双头鹰)

俄罗斯的国树(白桦树)

国土形状对一国外交的影响是恒久的。

第一,巨大均衡板块型,指国土幅员辽阔,浑然一体,相对规

则的板块形状。这类国家的国土分布均衡,战略纵深长,外交回

旋余地大,其外交的重点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第二,狭长型,是指国土狭窄细长的国家,这种类型的国家一

般有三种类型:两头粗中间细的“哑铃型”、中间粗两头细的“棒

槌型”和上下一般粗的“直板型”。不管是“哑铃型”、“棒槌型”还是“直板型”,都有周旋空间狭小,其“蜂腰”部位极易被分割

的弱点。因此,其在军事上周旋的空间很小,大大压缩了其外交的

弹性。

三,零散型,是指国土形状支离破碎,极不易整合的国家。这种国

家一般战略力量分散,极易被分解,其外交工作的重点主要是维护

国家的统一与完整,在外交战略方向的选择上主要是面向强邻,避

免强邻夺取其领土。

建国初——50年中期(一边倒)我国确立三大外交方针:(1)另起

炉灶(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与苏联结盟,倒向

苏联,联苏反美,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与苏一致的立场。国际背景:(1)苏美两大阵营的对峙,(2)美对我国的军事威胁

50年代末——60年代末的“两个拳头打人”

中日关系中存在着5个“T”问题:1、领土(territory)问题2、台

湾(Taiwan)问题3、

教科书(textbook)问题4、战区导弹防御系统问题(TMD) 5、贸易(trade)问题

人类历史上国际冲突(conflict)涉及领域:包括有形的经济、军事等因素的竞争和对抗;也包括无形的思想观念、

文化价值和政治制度等因素的碰撞和对立。包括暴力的冲突,从低烈度的摩擦到高烈度的大规模战争;也包括非暴

力的对抗,如外交冲突、舆论抗议等。包括国家或者国家

集团之间的冲突,也包括组织、群体之间的局部对抗。可

以是双边的,也可以是多边交错的。

中国在和平崛起过程中,需要构建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存

在不稳定因素和安全挑战有哪些?不稳定因素和安全挑战:“V”形热点线、V形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

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之争、印中争端、柬埔寨问题等等;V

形线的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领土之争、

日韩独岛(竹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

(中韩苏岩礁之争、长白山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

以及台湾海峡对峙、南中国海之争等。

国际关系学---理想主义的重要性

理想主义 (1)理想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建立国际组织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反对强权政治和均势外交。 (2)健全国际法和国际组织来确保世界和平。 (3)人本善,战争可以避免;主权国家之间的利益是和谐的,结束秘密外交,实现外交决策民主化;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的均势体系不能确保平衡,以国际集体安全体系取代均势体系。 (4)强调民族自决 (1)强调民族自决的作用:在许多亚非国家,民族自决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反抗殖民主义和个人主义、实现民族解放、建立民族国家的口号。威尔逊的民族自决确实影响深远。民族自决从观念的世界普遍进入到现实的国际政治实践中,成为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原则。随着以民族自决为旗号的民族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诞生了一大批现代民族国家:在亚非地区,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相继掀起了两轮民族主义浪潮,先在这些获得民族解放的国家,正致力于发展本国的经济,越来越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已经成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2)国际组织的作用:能使所有或绝大多数的国家从各领域的合作中获得利益,在现在的国际社会中,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没有办法解决所有的问题的,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求的矛盾的解决是十分

困难的,又是甚至是不可能的,而通过国际组织则可以达到协调冲突、缓解矛盾、促进合作的目的。国际组织能够以国际化的协调,解决单个国家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在今天的社会中,存在着联合国、IMF 等国际组织,这些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地区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国际组织为动员世界舆论、伸张国际正义、关注人类共同利益提供了讲坛,国际社会中不仅存在着个人利益,更 多的是共同利益,国际组织在维护共同利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 (2)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国际组织和国际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国际法的作用:国际法是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国际法强调主权一律平等,承认一个国家或政府在一块领土上行使事实上的或法律上的管辖权,保障国家安全,要求国家行使责任。国际法在镀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很好的衡量国际社会国家行为的杠杆,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组织很重视国际法的编纂,致力于用国际法规范行为体的行为,更好的维护世界和平。 (4)集体安全政策又称集体安全保障,指的是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

国际组织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欧洲协调:又称“欧洲大国的一致”。指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所有复辟君主力 图通过定期开会在维持领土和政治现状问题上保持一致的作法。英、俄、普、奥四国同盟条约的第六条规定,缔约国定期举行会议,由各国君主或其大臣主持,磋商共同利益。这种在传统外交途径外由大国君主和外交家直接接触和讨论的办法,当时称作“会议外交”也即所谓的欧洲协调。后法国也参与欧洲协调。1818~1822年,按照四国同盟条约连续召开了亚琛会议、特洛波会议、莱巴赫会议、维罗纳会议,共四次国际会议,大国弥合分歧,谋求妥协,以共同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镇压革命运动。 2.十四点计划:14点计划:指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1918年1月8日在 国会发表的“世界和平纲领”中的14点,是他缔结一次大战后和平的纲领。 故又称世界和平纲领,或威尔逊和平纲领。其内容简括如下:(1)公开缔结和约,公开外交,不得有任何秘密国际谅解(2)无论平时与战时,公海航行绝对自由(3)尽可能消除一切经济上的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4)各国军备缩减至足以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5)对所有有关殖民地作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在决定一切有关主权的问题时,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与殖民政府的正当要求(6)从俄国领土上撤出全部外国军队,尊重俄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制度,对他提出的援助要求,尽量给予满足(7)从比利时撤军并使其复国(8)恢复法国原状,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9)按照民族界限调整意大利边界(10)奥匈帝国的人民应获得自治的机会(11)国际社会保证巴尔干诸国的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12)承认奥斯曼帝国内土耳其部分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下的其他民族应获得绝对的自治权,在国际保证下永远开放达达尼尔海峡为自由航道(13)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其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由国际条约予以保证(14)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以使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 威尔逊将这14点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和平方案的5原则:(1)、民族平等(2)共同利益(3)国际联盟(4)国际经济合作(5)公开外交。14点把美国子战争爆发以来着力追求的目标以具体纲领的形式表现出来,勾画出一幅以美

世界性组织会徽及寓意

世界性组织会徽及寓意 1、联合国会徽:世界性组织会徽及寓意联合国会徽含义:从地球的北极方向勾勒世界地图的形象,经纬线由8条直线和五个同心圆组成,标志着联合国是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两根橄榄枝衬托着地球,象征着联合国的根本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联合国是反法西斯同盟国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反法西斯联盟合作的结晶。它的诞生,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是世界和平的胜利。 2、世界贸易组织会徽:世界性组织会徽及寓意 用多条彩色线条旋转成地球的轮廓,极具动感,象征世界各国的“商业贸易互流互通”!这个标志是一开始并不是WTO的标志,只是WTO在新加坡举行

的第一届年会的会标,由于它太出色了,让人过目不忘。后被WTO确认为本组织的官方标志。 3、东盟会徽:世界性组织会徽及寓意会徽是一把10穗稻子,由红色丝带相系。这看似简单的设计反映出东盟成员国的共同点,表现出这个地区性组织推进一体化的决心。 东盟大家庭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等10个成员国。从风俗人情到政治经济,这10个国家各有特色,也有不少共同点,其中大部分成员国出产水稻。

选择稻穗作为本届峰会会徽,正显示了东盟以成员国共同点为基础、一致寻求发展的特色。 在会徽上,这把金色稻穗丰硕成熟,姿态昂然向上,由一形似英文字母a的红色丝带系紧。生长向上的稻穗寓意东盟发展的强劲潜力,而红色丝带则代表东盟的英文缩写首字母a,同时象征东盟成员国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趋于一体化的势头。 4、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标志:世界性组织会徽及寓意 世界银行是世界银行集团的俗称,“世界银行”这个

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多项选择、单项选择、简答题、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国际体系:指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之间彼此互动而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 2、国际格局:指国际社会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结构和态势。 3、国际秩序:以一定国际格局为基础所形成的国际行为规范和相应的保障机制。 4、国家权力;是一国控制或影响国际环境和他国意志与行为的能力,是一国实现本国国家利益的手段。 5、亚洲安全观: 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 6、均势外交: 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 7、首脑外交:指国家领导人直接参与的外交活动 8、公众外交:指一国面向国内外公众营建总体。 9、布什主义:布什主义,是指布什政府从美国共和党保守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想出发,奉行“共和党色彩的国际主义”路线,在国家安全政策和对外交往中遵循“美国利益至上”和“以实力求和平”两大原则,在对待恐怖主义和谋求核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不友好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政策,在全球地缘战略格局上以更具进攻性的军事部署为基础,采用强硬和保守的态度追求美国的国家利益。“布什主义”的显著特征在于他提出了一反国际法规则的所谓“先发制人”政策,所以“布什主义”也被称为“先发制人主义”。 10、示范性冲突: 11、全球问题: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一系列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关系到并严重威胁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社会性问题。内涵:(1)国际社会层面(2)社会人类学层面(3)自然与社会层面 12、雅尔塔体制: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1943、11)、雅尔塔会议(1945、2)和波茨坦会议(1945、7)上对如何处理和安排战后的欧洲和世界、对日战争等问题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这些协议、协定及其实施构成了雅尔塔体制。 13、非政府组织:泛指那些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具有一定公共职能的社会组织。 14、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而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一般史学家会视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约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系列之一。 15、国际关系组织化:是指,处在国际制度、国际规则和国际法约束和介入下的主权国家间关系,日渐显示出不断增强的“组织性”或称有序性。 16、全球公民社会:全球公民社会是一个相对独立于国家而且跨越国家边界的社会政治领域或空间。 17、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不损害那些满足后代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的前提下的发展”。

国际政治学概论 课件

国际政治学概论

第一讲国际政治行为体 本讲主要内容 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 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国际政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 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 [2宗教组织[3个人[4政党[5政治运动[6跨国公司1.国家行为体 (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 (二)国家的分类 (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 一、国家行为体概说 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早期的国家现代的国家 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 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 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 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 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自然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 维持秩序分配资源作为认同的核心 国家的类型 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经济上的差异军事上的差异 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民族构成上的差异 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 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 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 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 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 其他标准 三、国家主权 1,主权概念的提出 布丹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 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 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 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 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

对内主权对外主权 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 行最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 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 行防卫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四、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 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 2,国际互动的表现形式、性质 表现形式:合作、结盟、竞争、对抗、战争 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 3,在当代,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根源:全球化 表现:政治、经济、文化 影响:缩小、约束、削弱与限制 “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 1、影响国内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以及随后造成的国内政治联盟。 2、引发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削弱政府的自主性及其政策的有效性。 4、挑战对主权国家安全。 5、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主权的挑战。 2.非国家行为体 一、非国家行为体概说 1,国家关系中存在非国家行为体 2,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 3,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类型 (一)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间组织:针对特定利益的事件私人次国家及全球性行为体国际政府间组织;由国家派出代表组成的组织,讨论相互间利益和共同更新的问题政府间组织的定义 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的政府经过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 政府间组织的构成要素:合作的政治意愿·一定的结构或形式·一定的运作机制 国际非政府组织 (1)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国际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或条约的形式设立的民间机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 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与卫生等各个领域。如:国际恐怖组织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复习提纲】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复习提纲】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复习提纲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一、国家与国家性质 1、国家的基本属性有哪些?其中,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什么? 2、什么是国家?(含义) 3、什么是国家的性质?按照国家性质划分,国家的历史类型有哪些? 4、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如何? 5、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和专政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 /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优于资本主义民主?) 6、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如何?二、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1、国家管理形式多样性的原因及其表现 2、为什么代议制成为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代议制的含义、重要性)3、世界上有没有两个国家的管理形式是完全一样的?为什么?(影响国家管理形式的因素有哪些?) 4、按照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来划分,当代国家的管理形式有哪两种基本形式?(比较民主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5、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共和制相对于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具有哪些历史进步性? 6、我国为什么不采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共和制模式? 7、按照立法机关(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不同来划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可以分为哪四种形式?(注意议会制、总统制、半总统制、委员会制的特征) 8、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形式与资本主义国家管理形式的异同及其根本决定因素三、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 1、什

么是国家结构形式?(含义) 2、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管理形式(政体)的关系如何? 3、民族与国家结构形式的关系如何?(民族的含义,为什么民族问题会影响国家的结构形式?) 4、根据国家权力集中程度的不同,当代国家结构形式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其中,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又分别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5、比较单一制与联邦制的特征 6、比较联邦制与邦联制的特征 7、我国具有单一制国家的哪些特征? 8、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影响一个国家采用何种结构形式的因素有哪些?) 9、为什么要维护国家的统一? 10、如何维护国家的统一? 11、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专题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一、英国国王与君主立宪制 1、英国的政体有什么显著特点?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2、英国元首(国王)有什么特征?(名义上、形式上、实际上) 3、英王的现代职能(作用)有哪些? 4、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王室遇到的麻烦和挑战(危机)有哪些?决定其去留的因素是什么? 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和特点分别有哪些具体内容? 6、如何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①形成原因; ②阶级性质; ③结构; ④特点)二、英国的议会和政府 1、为什么英国议会有“议会之母”之称? 2、英国议会的性质、组成和职权 3、英国议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4、英国政府内阁的性质、产生、组成、职权;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1) 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每一国只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全世界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完全由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来生产。 贸易三角:贸易三角是衡量贸易利益的重要工具,主要由均衡时的国家贸易条件、一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三条线围成,反映一国的出口在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下,能够换回多少进口。 不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各国将只部分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也要生产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是因为随着某种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呈现递增态势,因此原来在该产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会因为专业化生产而导致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兴盛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因此主张采取奖出罚入的政策,主张取消进口

以避免本国贵金属的流失,鼓励出口以增加贵金属的流入。重商主义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金属的认识。 国际贸易:通常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而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者劳务的最大产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LK=-△K/△L 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此外,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对于单一厂商来说,均衡时,即厂商达到利润最大化时,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之比,MRTS=w/r。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生产中的机会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减三种情况。 当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凹向原点时,机会成本递增;当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直线时,机会成本不变,根据前面的假设,机会成本用-△Y/△X来表示。

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宋新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4)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抽象、具体的规律。 上述四层内容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行为主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2.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坚持政治与经济有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方法 4.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立场 5.学习和借鉴人类宝贵的政治方法论遗产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结成为一体,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社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全球国际关系体系。

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讲义18 国际组织类

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讲义18 国际组织类 1.国际联盟: (1)成立依据:《凡尔赛和约》。 (2)成立时间:1920.1 (3)实际操纵国:英国和法国(美国没有加入)。 (4)性质:西方列强维护战后世界秩序的工具。 (5)停止活动:二战爆发后。 (6)宣布解散:1946.4 (7)替代组织:联合国 2.联合国: (1)倡导建立:1945.2的雅尔塔会议。 (2)正式建立:1945.10.25 (3)1947年联大: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4)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欧盟: (1)正式建立:1993.11(共12个国家;总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2)前身:欧共体(1967.7建立,共6个国家) (3)走向联合的原因(目的):①为振兴经济;②在美苏两级对抗中维护自己的国际地位。 (4)欧洲联合的第一步:组建“欧洲煤钢联营” (5)统一货币:欧元。 (6)地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 (7)作用: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加强欧洲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8)发展:到1994年,有15个成员国;目前有27个成员国。 (9)性质:欧洲经济政治联盟。 4.北约: (1)成立时间及目的:1949.8;对抗苏联。 (2)发动战争:科索沃战争。

(3)性质:军事政治集团。 (4)现状:由最初12个国家发展到目前26个成员国;北约东扩(扩大到东欧国家)。 5.华约: (1)成立时间:1955.5(成员国是东欧八国) (2)目的:对抗北约。 (3)性质:军事政治集团。 (4)宣布解散:1991年。 6.世界贸易组织(WTO): (1)前身:关贸总协定。 ①成立时间、地点、成员国、生效时间:1947.10;瑞士日内瓦;23国;1948.1.1. ②宗旨:实现贸易自由,逐步降低关税,清除贸易壁垒。 ③作用:经历了从“富人俱乐部”到“经济联合国”的变化。 (2)成立:1995.1.1(总部:瑞士日内瓦) (3)成立原因:随着国际贸易日益复杂化,在解决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外国直接投资等新领域中日渐增多的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4)宗旨: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5)职责范围:(见九下121—122页) (6)中国入世:2001.11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绝对优势理论【名词解释】 亚当·斯密在批驳重商主义基本观点的同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二、简述比较优势理论【名词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据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三、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分析一般均衡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论述分析题】 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国的供给水平。 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在既定收入与消费偏好下。消费者所选择不同商品组合可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情况。它是消费者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加总,其特征与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相同。 (一)两国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国内均衡 两国均衡时,甲国内均衡点为A,乙国 内均衡点为A’,国内价格线分别为PA和 PA’。甲国在X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乙国在Y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二)两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 引入国际贸易,国际比价为PB=PB’=1。①甲国专业化生产X产品,国内均衡点由A 移至B点,B点为甲国生产均衡点。经过商品交换,甲国最终在E点消费,E为消费均衡点。BC为出口,EC为进口,BCE称为“贸 易三角”;②乙国专业化生产Y产品,国 内均衡点由A’移至B’点,B’点为乙国生 产均衡点。经过商品交换,乙国最终在E’ 点消费,E’为消费均衡点。B’C’为出口, E’C’为进口,B’C’E’称为“贸易三角”。 四、分析不同机会成本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分析题】 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既定条件下,额外生产1单位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最大数量。 ①机会成本不变:为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的 生产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是不变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斜率为常数、向右下方

国际关系学解答

名词解释 1.国际体系: 体系泛指相同或相类似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在国际关系学中,国际体系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国际行为体组合而成的整体,其中,国际行为主体分为国家和非国家两类。相互影响与作用主要表现为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冲突、竞争、合作和依存。国际体系的基本状态是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按照地域范围和规模分为局部结构层次和总体结构层次两类。 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1)整体性。(2)相互联系性。(3)非对称性。(4)客观性。 2.安全困境: 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环境中,民族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不信任,相互惧怕,安全成为首要目标。一个国家增强自我安全的行动必然削弱其他国家的安全感。国家往往通过增强军备减弱自我不安全感,但这样做只能是其他国家以同样的方式加强自己的军备。结果就会出现国家之间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致使所有国家都因为增强了军备而感到更加不安全,以至于陷入了一种无法解决的困境之中。 3.国际制度: 新自由制度主义所说的国际制度是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指持续的、相互关联的正式与非正式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可以界定行为规范、制约行为体活动、帮助行为体的期望值趋同。国际制度包括三种形式, 1)有着明确规定的规则和章程的正式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和非政府组织(NGOs),如联合国和国际红十字会。 2)国际制度,即政府之间经协商同意和达成的、涉及某一问题领域的明确规则,如海洋法、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贸易组织等 3)国际惯例,指有非常明确规定和谅解,可以帮助国际行为体协调各自的行为,达到期望值趋同的非正式制度,例如未以明文确定下来之前的外交豁免,非世界贸易组织国家之间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的国际互给行为等。 4.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是在德国签定的一系列和约,标志着三十年战争的结束。政治学者一般将该条约的签订视为“民族国家的开始”。此和约的意义在于: 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导致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失去大量领地,也削弱了王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各邦国的控制,使王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国陷入封建分裂的时代;导致法国,荷兰和瑞典这三大欧洲新霸主的崛起。

国际关系复习资料(2016)

国际关系分析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序 (1)文献回顾;1、从前人的研究方法基础深入,从而产生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效果。2、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走弯路,可以节约很多时间。3避免重复前人已经完成的结果。4、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的缺陷或不足确认自己的方向。 (2)寻找研究问题;三个条件1.所选择的问题应该是一个没有答案或是现有答案有缺陷的问题2.所选择的问题应是一个有学术或社会意义的问题 3.所选择的问题是研究者有可能回答的问题,即这个问题的难度在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条件之内 (3)提出合理假设:有了问题之后研究者需要提出假设,即可能的答案 (4)检验假设:首先要制定出检验假设的标准,举例并进行逻辑论证 (5)得出结论:是对一个问题的答案 二、国际关系学属于什么范畴?(政治学)国际关系的研究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全球范围内的跨国界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第二章 一、国际体系:由三个要素组成国际行为体国际格局国际规范 国际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从事跨国活动的国家、组织和个人等 国际格局:国家之间的实力分配和大国间的战略关系 国际规范:国家间在长期互动、交往中形成的并对国家行为具有不同约束力的习惯、规则法律等。 二、维也纳体系: 拿破仑用战争向欧洲输出革命,欧洲的封建君主非常惧怕,他们联合对抗法国。维也纳体系恢复欧洲的封建统治,并且把拿破仑统治下已经解放的民族重新置于战胜国的民族压迫之下,这是一种历史的逆流、历史的反动。但是体系作为国际关系的一个转折,它开启了用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 三、凡尔塞——华盛顿体系 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以后,是战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建立的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一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它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四、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乌克兰)举行的国际会议。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以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新的国际格局正在形成之中。 五、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无政府)为什么国际社会形不成中央政府?(没有军事暴力垄断权)国际道德与国内道德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国家可以违反社会规定,私人不能) 六、什么是国家?(国家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制度。)一个有国家的世界与一个无国家的世界,何者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世界政府的情况下,人类可能在没有国家的状态下保持秩序。在没有世界政府的情况下,没有国家人类就会相互屠杀。) 第三章: 一、国家的基本形态有哪几种?民族国家与其他国家形态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宋新宁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国际组织学复习重点

一、国际组织的形成、发展和现状(只出选择填空题,其他可能的知识点自己另外补充) 1、直到19世纪初期,民间交往才以民族国家的体制作为其活动的基础。从这个意义 上说,它们才真正带有“国际”的性质。 2、民间交往的特点:一方面受到各国政府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也对各国外交政 策与对外联系产生作用。 3、17世纪中叶召开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开创了国家间通过大规模国际会议这种形式 来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 4、一般来说,平等原则是组织国际会议的最基本的原则。 5、“欧洲协作”的特点:第一,其宗旨在于调整封建君主间平时国际关系的各个方 面;第二,规定“定期举行会议”,使多边外交成为一种较稳定的体制;第三,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形成了不少新议事规则。 6、国际行政联盟为常设国际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第一,其 所涉及的事项,主要是重大政治问题以外的行政技术事项;第二,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常设机构,为后来国际组织的三重结构,即代表大会、执行机关和国际秘书处分立的体制开创了范例;第三,其在长期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改进了各种程序规则。 7、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呈现如下特点:第一,数量在爆炸性地增长;第二,职能 涉及范围更广;第三,组织间的协调在日益加强;第四,把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直接因素是经济和技术。 8、国际协会联盟是一个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成立于1907年。它的总部设在布鲁塞 尔,其主要任务是从事注册和协调各国际组织的活动,通报他们的活动情况。 二、国际组织的类型

三、国际组织的一般形态 1、 基本文件:国际组织的基本文件是其产生、存在和进行活动的法律基础,常被称为国际组织的“宪法”。 2、 成员资格:成员是国际组织的主体。国际组织是为实现成员之间共同利益的而进行活动的机构,是为成员共同利益服务的。 3、 成员资格的取得:政府间组织的参加者只能是主权国家,而专门性组织由于职能单一狭窄,服务范围广,为扩大活动范围、增强职能,专门性国际组织吸纳会员的条件一般比政府间组织宽松,加入程序也相对简单。 4、 国际组织成员的分类: 关于国际组织成员的接纳问题,一般来说,开放性组织采取普遍原则,而封闭性组织则采取限制原则。

国际关系专题复习

国际关系专题复习 一个时期的国际关系的情况、特点如何,归根到底由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因此,资本主义经济的阶段划分同样可作为国际关系发展阶段的划分。下面分阶段阐述: (一)16世纪至19世纪初:手工工场时期 这一时期的重要国际事件主要是西葡之间、西英之间、英荷之间、英法之间的殖民争霸战争,还有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的法国和欧洲国家(反法同盟)之间的战争,几乎波及整个欧洲。 这一系列的斗争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殖民霸权。二是为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反法同盟中的封建国家)。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①国际关系舞台的主角在欧洲,特别集中在西欧。②这一时期的国际霸主由西、葡到荷兰,由荷兰到英国,国际霸主更替频繁,英国成为最终的胜者,长期掌握了世界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③这一时期亚、非、美大片地区沦为殖民地,被欧洲列强控制,逐渐形成了东方屈从于西方、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④这一时期殖民国家之间主要围绕争夺殖民地展开斗争,国与国之间矛盾比较尖锐,以斗争为主。同时也反映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 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主要是:①欧洲特别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而英国又居各国之首。②这一时期东方国家还在封建制度下徘徊,逐渐被欧洲国家赶上并超过。③西、葡因最早开辟新航路又最早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国家,但所夺财富并未化为资本,转而流入法、荷、英等国;荷兰因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而强大一时,但商业发达的荷兰敌不过更具工商业优势的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被打败,丧失殖民优势。 ④殖民国家利益对立,共同利益少。 (二)19世纪初至19世纪70年代:蒸汽时代 维也纳体系建立后,以俄、普、奥为首,建立了“神圣同盟”;英、俄、普、奥又组成“四国同盟”;1818年法国又加入“四国同盟”而演变为“五国同盟”。这些同盟极力维护维也纳体系,在这一体系下,法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拿破仑时代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而俄、普、奥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特别是俄国一时间成了欧洲大陆的霸主,风光一时。 然而,因为殖民扩张等问题,同盟内部矛盾重重,盟国间貌合神离。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为防止身旁出现~个强大的对手和有力的竞争者,对欧洲大陆奉行“以欧制欧”的“势力均衡”政策,谁成了欧洲大陆的霸主,谁就是英国的敌人。1853—1856年英、法联合起来,为争夺巴尔干,与俄国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失败,在欧洲扩张受到严格限制,其在欧洲的国际地位受到沉重打击。 就在俄国受打击不久,德、意为国家统一,发动了四次国际性的王朝战争:1859年撒了王国联合法国对奥地利作战,1864年普奥联合打败丹麦,1866年普奥之间作战,奥地利失败后被排挤出德意志,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惨败,普鲁土统一德国宣告完成。四次王朝战争后的结果是诞生了两个新统一的国家——德意志和意大利,欧洲的国际政治力量在发生新的分化组合。 在欧洲以外,欧美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又勾结起来,英、法联合出兵,充当元凶,俄、美充当帮凶,共同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国竭力阻止欧洲列强向美洲扩张。美国甚至还从欧洲列强手中攫取其在美洲的殖民地:1846年从英国手中得到俄勒冈,1867年从俄手中廉价购得阿拉斯加。 纵观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主要特点有:①国际舞台的主角看,西、葡、荷等老列强衰落下去,崛起了德、俄、奥、意、美等新列强,主角增多。②从国家之间关系看,有斗争有勾结,但斗争是主要的、勾结是次要的,暂时的。同时国际关系变得更为错综复杂。③从国际秩序看,旧的维也纳体系崩溃瓦解,而新的国际秩序处于形成变化当中。④从东西方关系看,进一步确立了西方对东方控制优势。 造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在更广的范围得到更高程度的发展,因而有更多的国家富强起来,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也使国家利益的矛盾在更尖锐的同时,其联系更加密切起来。 (三)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电气时代 这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斗争有:因普法战争而结仇的法

2017年国际政治考研真题

2017年国际政治考研真题 北京大学 国际政治 政治学概论 名词解释 福利国家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英格兰独立公投 国际秩序 核供应集团 简答 简述全民公决制度及其现代政治生活中的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与实践的宪制意义 就国际层面整体而言,冷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冲突为何层出不穷 简述摩根索帝国主义政策三种典型手段极其内容 论述 民族国家概念在当今世界政治中的解释力如何 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分析近年来西方民族民粹主义缘何上升并举一列说明 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 名词解释 相互依存 国际仲裁 特别提款权 超越遏制理论 科索沃战争

脱欧公投 二十国集团 气候变化《巴黎协定》 简答 2015年难民危机对当前欧洲政治的影响 种姓制度对印度当前民族社会结构的影响 你对亚洲安全观的理解 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为何调整“倚美抗中”的对外战略 论述 简述现今中国外交的主要内容及形成背景与取得成果 有人说中国近年来在深化全球治理的过程中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也有人说是以主导者的身份出现?你赞同哪种观点,论述原因。 外交学院 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 1933年国际经济会议 1954巴黎协定 绥靖政策 奥斯陆协定 简答 二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演变 尼克松时期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及特点 论述 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经验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及特征 政治学综合 名词解释 国家元首 阶级分析法 防御现实主义 国际安全 现实建构主义 简答 英国学派对人道主义干涉的看法 政治统治存在何种心理基础 论述 结合冷战后国际关系现实,评析软制衡理论 结合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论述经济间相互依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外交学 名词解释 非战公约 位次 外交承认 国际组织 最佳谈判协议替代方案 论述 当代外交方式产生的背景条件动因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制定内容 外交史 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第一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亦称绝对成本理论、绝对利益理论 1、代表人物(英)亚当·斯密经济学鼻祖 代表作品:《道德情操论》1759、《国富论》1776 2、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直接利益主要表现在:①提高产出水平;②提高消费水平;③节约劳动(时间)。 3、理论内容概括: (1)如果一国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绝对的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 (2)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理论、比较利益理论 1、代表人物及作品:(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 2、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直接利益表现在:①提高产出水平;②提高消费水平;③节约劳动时间 3、理论内容概括:(核心: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1)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2)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三节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1、代表人物及作品:(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年 2、国际交换比例:国际交换比例以贸易前两国国内的交换比例为限;国际交换比例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交换比例由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课件) 练习: 1、在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中,机会成本是(B )。 A. 递增 B. 递减 C. 先递增后递减 D. 不变 2、最早提出贸易利益“非零和”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C )。 A. 斯密 B. 李嘉图 C. 赫克歇尔 D.里昂惕夫 3、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有(ABE )。 A. 绝对优势理论 B. 比较优势理论 C. 要素禀赋论 D. 规模经济理论 E. 相互需求理论 4、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有(CDE )。 A. 2x2x2模型 B. 技术水平相同 C. 市场完全竞争 D. 消费者偏好相同 E.规模收益不变 第二章要素禀赋理论: 1、要素禀赋:又称要素丰裕度,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2、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3、要素禀赋理论内容:H-O定理(模型)、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S-S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 4、H-O定理:瑞典:赫克歇尔《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19) 俄林《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 5、H-O定理:定理内容:要素禀赋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一国应主要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则两国都会从中获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