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现代汉语教学内容

?

现代汉语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3学时

基本教学目的要求:

阐明汉民族共同语的基本概念,语言的性质和作用,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意义,汉语的主要特点,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的相互关系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现代汉语,加深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健康而努力学习。

重点及难点: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分清“现代汉语”“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等几个概念。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说
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⒈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它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⒉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以声音承载意义,作为交际工具。语言有全民性,没有阶级性。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与方言
⒈现代汉语的形成。
⒉现代汉语方言的划分: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共七大方言。
⒊现代汉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三、现代汉语的特点
1. 语音方面:音节结构中元音占优势,声调有别义的作用。
2. 词汇方面:双音节词占优势。
3. 语法方面:缺少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第二节 现代汉语规范化
一、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意义
⒈现代汉语规范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现代汉语规范化是对语言使用中的混乱现象进行纠正,根据汉语的发展规律来确定语音、词汇、语法的标准,使汉语纯洁健康,更好地发挥交际作用。

⒉口语方面应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形式。书面语是规范化的主要对象,它以口语为基础,又反过来促进口语的发展。

第二章 语音 10学时

基本教学目的要求:
讲解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规律,分析汉语的声、韵、调,使学生具有分析语音的能力,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
重点及难点:
⒈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⒉辨音和运用汉语拼音方案。
⒊掌握说普通话的要领。
在听音、发音方面,主要从理论上掌握一些语音的基本知识和发音原理,有条件的可做一些辅导。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说
一、语音的性质
1. 语音的物理性质。
2. 语音的生理性质。

3. 语音的社会性质。
二、语音的基本概念
1. 音节,音素。
2. 元音,辅音。
3. 声母,韵母,声调。
三、汉语拼音方案
1. 汉语拼音方案的用途。
2. 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
3. 汉语拼音字母、注音字母和国际音标对照表。
第二节 声母
一、声母的分类
1.根据发音部位分: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
2.根据发音方法分: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
3.根据除阻时气流强弱分:送气音,不送气音。
4.根据发音时声带是否振动分:清音,浊音。
二、声母辨正。
第三节 韵母
一、韵母的分类:
1.根据内部结构分: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
2.根据四呼分:开口呼韵母,齐齿呼韵母,合口呼韵母,撮口呼韵母。
二、韵母辨正。
第四节 声调
1.声调的性质和作用。
2.调值和调类。
3.普通话的四声。
4.声调辨正。
第五节 音节
1.音节的结构。
2.声韵配合规律。
3.音节的拼合。
(1) 拼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 拼音方法:两拼法,三拼法,声介合拼法。
4. 音节的拼写规则。
(1) y w 的用法。
(2) 隔音符号的使用。
(3) 省写。
(4) 标调法。
第六节 音变 儿化 节律
1. 轻声。
2. 变调。
(1)上声变调。
(2)“一”、“不”的变调。
(3)“啊”的音变。
3.普通话的儿化韵。
4.节律。
第七节 语音规范化问题
1. 异读词的规范。
2. 轻声词、儿化词的规范。
3. 正确读音,克服误读。
4. 推广普通话,促进语音规范化。

第三章 文字 6学时

基本教学目的要求:
讲解汉字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文字的整理和标准化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用字规范化。掌握纠正错别字的方法和汉字书写规范。
重点及难点:
1.汉字的形体结构。
2.汉字整理和研究的意义。
3.用字规范化。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汉字和汉语
一、汉字的特点。
1.汉字是语素文字。
2.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二、汉字同汉语的关系
1.汉字同汉语相适应。
2.汉字的缺点。
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及字体
一、汉字的结构。
1.传统的六书说。
2.现代汉字的结构分析。
二、汉字的字体。
1.现代应用的字体。
2.现代汉字的印刷体。
第三节 汉字的整理和研究
一、

汉字的简化。
1.汉字简化的内容。
2.汉字简化的方式。
3.汉字简化的限度。
二、汉字标准化研究。
1.定量问题。
2.定形问题。
3. 定音问题。
4. 定序问题。
第四节 用字的规范化
一、用字规范化的意义。
1.使用规范字。
2.纠正错别字。
(1) 错别字的类型。
(2) 纠正错别字的方法。

第四章 词汇 15学时

基本教学目的要求:

讲解现代汉语词的构造,词汇的构成,词义的性质,词义的各种现象,使学生理解词汇发展的途径及其规范,掌握词义的特点及其辨析方法,提高分析运用词语的能力。

重点及难点:
词汇、语素、词、字等基本概念;构词的方式;同义词、反义词的性质、特点、作用;成语的性质、特点、作用。

本章的教学应掌握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原则,对一些不合规范的现象,如生造词语,任意简缩,误解词义,乱用或滥用词语等联系实际安排练习加以分析纠正。另外,通过练习示范分析,指导学生在课堂学习,在平时阅读中丰富自己的词汇。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说
一、词和词汇。
1.词是由语素构成,是最小的造句单位。
2.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词和语的总汇。
二、词和语素的关系。
1.语素是构词单位,词是造句单位。语素分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书面上一个单音节语素写成一个汉字。
2.词根和词缀。
第二节 词的构成
一、单纯词和合成词的区别。
二、由词根和词缀组成的合成词。
三、由词根和词根组成的合成词——复合词。
四、复合词的类型。
第三节 词义
一、词义的性质。
二、词义的构成。
三、多义词的基本意义、引申意义、比喻意义。
四、多义词和同音词在词典里的区分。
第四节 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一、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区别。
二、近义词的辨析。
三、反义词的性质和作用。
第五节 词汇的构成
一、基本词。
二、文言词。
三、方言词。
四、外来词。
五、专门术语和行业语。
六、熟语和成语。
第六节 常见的用词毛病
一、用词不准确。
二、词语贫乏。
三、堆砌词藻。
四、生造词语。
五、滥用文言词、方言词。
第七节 字典和词典
一、字典和词典的区别。
二、现在通用的几种字典、词典。
三、字典、词典的编排和查检。

第五章 语法 26学时

基本教学目的要求:

讲解

语法单位,词类,各类词的用法,句法结构的类型,句子分析和句子的类型,句子的复杂化和句式的变化等,使学生系统掌握语法知识,掌握用词造句的规律,提高分析语句和识别、改正语法错误的能力。

重点及难点:
词类之间的区别;复杂词组的层次分析;一些常用虚词的用法;句子分析及确定句型;多重复句的分析;识别和改正病句。
本章教学应着眼实际应用,对以上内容,要加强训练,培养分析、解决疑难的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法单位
一、语素、词、词组、句子的区分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汉语语素和汉字。
第二节 词类
一、划分词类的依据。
二、现代汉语词类系统。
三、名词。
1.名词的语法性质。
2.名词的类别。
四、数词。
1.数词的语法性质。
2.数词的类别。
五、量词。
1.量词的语法性质。
2.量词的类别。
六、动词。
1.动词的语法性质。
2.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3. 趋向动词。
4. 能愿动词。
七、形容词。
1.形容词的语法性质。
2.形容词和动词的区别。
3.形容词的类别。
八、副词。
1.副词的语法性质。
2.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3.副词的类别。
九、介词。
1.介词的语法性质
2.介词和动词的区分。
3.介词的类别。
十、连词。
1.连词的语法性质。
2.连词的类别。
十一、助词。
1.助词的语法性质。
2.助词的类别。
十二、语气词。
1.语气词的性质和作用。
2.陈述,祈使,疑问,感叹。
十三、代词。
1. 代词的性质。
2. 代词的类别。(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3. 代词的虚指用法。
十四、叹词和拟声词。
十五、词的兼类和活用。
有少数词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特点而词汇意义又密切相关。同音词不是词的兼类。词的活用也不是兼类。
第三节 词组
一、词组及其类型。
词组是由词组成的较大的造句单位。有的词组是由实词和实词直接组合成的,主要靠语序表明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有的词组是实词借助虚词组合成的。
按结构关系划分的词组:主谓词组、述宾词组、述补词组、偏正词组、联合词组、连谓词组。
带有标志的词组:介词词组、“的”字词组、方位词组。
特殊词组:复指词组、数量词组、紧缩词组。
二、词组的扩展。
词组可以扩展成为复杂的词组。
1. 构

造复杂词组。
2. 词组构造的层次性和层次分析。
三、词组可以像词一样充当句法成分,按功能可以把词组分成:体词性词组、谓词性词组等。大多数词组加上语调,可以成为句子。
第四节 单句
一、主语和谓语。
1. 体词性主语和谓词性主语。
2. 时间词处所词做主语。
3. 体词性谓语和谓词性谓语。
4. 主谓结构作谓语。
5. 由动词“是”组成的谓语。
二、宾语和补语。
1.宾语和补语的区别。
2.体词性宾语和谓词性宾语。
3. 双宾语。
4. 主宾语和施受关系。
5. 补语的类型。
三、定语和状语。
1. 定语和状语的区分。
2. 复杂的偏正结构。
3. 定语的次序。
4. 状语的次序。
5. 书面上“的”“地”“得”的区分。
四、连谓结构:连动式和兼语式。
1.连动式和兼语式的区分。
2.兼语式和主谓词组作宾语的区别。
3.复杂的连谓结构。
第五节 句子的变化
一、移位。
二、省略。
三、紧缩。
四、特殊成分。
第六节 句子的类型
一、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二、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
第七节 复句
一、复句的特征。
二、复句的类型。
三、多重复句。
第八节 常见的语法错误
一、残缺和赘余。
二、相关成分搭配不当。
三、词语位置摆放欠妥。
四、虚词使用错误。
五、杂糅。
六、关联失当。

第六章 修辞 10学时

基本教学目的要求:
讲解修辞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使学生能辨识和分析修辞现象,掌握提高表达效果的各种修辞手段。
重点及难点:
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择。
修辞教学要注意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最好与讲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的结合。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修辞
一、修辞的目的和任务。
研究语言中语音、词汇、语法各要素的综合运用,使用恰当的手段,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简洁。
二、修辞、语法、逻辑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词语的选用
一、词语的选择和锤炼(意义、色彩、声音)。
二、词语的配合。
第三节 句式的调整与衔接
一、长句和短句。
二、整句和散句。
三、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四、句式选择的要求。
句子要连贯,语句间要衔接紧密,表达全面,层次清楚。句子要繁简适宜,避免冗赘、缺漏。还要注意上下文和句式的变化。
第四节 常用辞格
一、比喻、借代、比拟、夸张。

二、对偶、排比、对比、叠用。
三、双关和反语。
四、设问和反问。
五、顶真和回环。
六、拈连和仿词。
七、辞格的综合运用。
八、修辞分析。
第五节 语体
一、语体与风格。
二、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
三、书面语体的四种类型。
1.事物语体。
2.科学语体。
3.政论语体。
4.文艺语体。


参考资料

现代汉语课程参考文献目录

语音部分

《普通语音学纲要》罗常培 王均 商务印书馆1981


语音学是语言学一切部分的必要基础。它是就构成语言的声音材料这一方面来研究语言的。它研究语言的声音系统(声音的成分、声音的结构)和变化以及变化的规律,它训练人们学会听音、辩音、发音、记音的技术,并教会人们怎样去分析研究语言的系统和变化,发现语音变化的规律。这部著作应用语音学的一般原理,结合中国语言的具体实例,由浅入深,由分析到综合地循序渐进,以便初学者研读。举例以普通话为主,普通话没有的,举汉语方言;汉语方言没有的,再举少数民族语言;为了补充中国语言所没有的声音或为描写、比较上的方便,然后举一些外国语言的例子,以资对照。最后论音位学一章,扼要地介绍了音位学的历史和应用。认真阅读这本著作,对于掌握普通话语音系统,调查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学习外国语以及进一步研究语言学,都很有帮助。

《语音学教程》林 焘 王理嘉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这是一部介绍语音学基础知识的书。该书从传统语音学入手,又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现代语音学研究成果,因此是一部反映语音学新发展的新书。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
语音的形成;第二章 元音;第三章 辅音;第四章 音节和音节结构;第五章 声调;第六章 语流音变;第七章 轻重音和语调;第八章
音位和区别特征。每章后都附有练习。从编写内容上看,每章基本上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从传统语音学角度介绍一些基本概念,然后重点分析普通话语音,最后介绍实验语音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重点分析普通话语音,最后介绍实验语音学的一些基本常识和研究成果。认真阅读这部教程,对提高语音理论修养,深刻认识普通话语音系统以及从事语音研究,大有裨益。

《朗读学》张 颂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人类语言原来就是有音语言。自文字产生以后,语言又多了一种存在形式——书面语言。书面语言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人在语言向前发展,使它走上了精密化、

规范化的轨道。但书面语言缺少了一个语言的重要成分,这就是语音。而朗读的作用就是把无声无息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表达,给语言注入活力,使平面的符号立体化起来。这本朗读学在研究朗读的规律、总结朗读的经验、深化朗读的理论等方面作了很有意义的探讨,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朗读的作用、加强朗读的修养、提高朗读的水平大有帮助。

其他资料

书目 作者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语音常识 董少文 文化教育出版社 1958
普通话语音知识 徐世荣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80
汉语语音史讲话 邵荣芬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9
汉语语音史纲要 史存直 商务印书馆 1981
上古音手册 唐作藩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
古今字音对照手册 丁声树 李荣 中华书局 1981
清未汉语拼音运动编年史 倪海曙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9
拼音化问题 周有光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80
语音 许宝华 汤珍珠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1
北京语音实验录 林 焘 王理嘉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语音学新论 宋一平 学林出版社 1985
韵辙常识 鲁允中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
朗读念词的基本技巧 戒寿坤 金 奇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2
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 詹伯慧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1
汉语方言调查基础知识 邢公畹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2
语言文字规范化手册 国家语委 语文出版社 1992


文字部分

《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


这是一部讲汉字的结构、演变和发展规律的书。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讲文字和语言的关系;第二章讲文字的起源;第三章讲汉字的发展;第四章讲汉字的性质和结构;第五章讲汉字的新陈代谢及其规律。
汉字是世界上许多种古代表意文字中唯一能够巩固和流传下来的文字体系,在它的悠久历史中,反映它的发展规律的种种现象是极其纷繁的。本书作者力图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文字学理论体系。

《汉字学》 蒋善国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本书继承和吸收了旧汉字遗产和前人研究汉字的成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探索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并对汉字的本质和特点以及有关规律作了详细的分析,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书中分析了汉字的发展过程,指出了音化和简化两个系统。通过对汉字音化和简化

的分析,为汉字发展的方向和汉字学的研究,作了有意义的探索。

其他资料

书目 作者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现代汉字学》 费锦昌等 高教出版社 1994
中国文字学 唐 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现代流字学纲要 苏培式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汉字说略 詹鄞鑫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
汉字·汉字改革史 武占坤 马国凡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汉字学 蒋善国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中国汉字学史 孙钧锡 学林出版社 1991
汉字例话 左民安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4
汉字改革概论 周有光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79
精减汉字字数的理论和实践 郑林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词汇部分

《现代汉语词汇概要》武占坤 王勤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词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继承性。现代汉语词汇研究,需要把现时状态和历史发展联系起来,要认识以旧质要素为主的古汉语词汇,它如何蕴含着新的东西,而以新质要素为主的现代汉语中也还残存着一定数量的古汉语残余。否则将陷于死静的泥潭,无法发现和解决那些生动活泼富有无限生机的词汇问题。这部《概要》注意到了词汇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问题,在论述中尽量使两者有机地结合,并提出了对词汇系统的一些看法,很有意义。

《汉语描写词汇学》 刘叔新 商务印书馆1990

这是一部对现代汉语词汇作全面共时描写的理论著作。全书为导论、词汇的构成单位、词和固定语的形式、词和固定语的意义、各种词汇单位类集、词汇的范围、组织结构、现代汉语词汇的体系等几部分。内容、体例和观点都比较新,对我们深入认识现代汉词词汇的全貌很有帮助。

《词汇学简论》张永言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这是一本普通词汇学的专书。

本书在论述过程中引证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了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自己一系列富于学术价值的见解。本书内容充实,体例谨严,引证详细,说理透彻。在学过现代汉语词汇的基础上,读这本书,将有助于提高对于词和词汇的一系列基本理论的认识,同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语言实践能力。

《汉语造词法》任学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这是一部系统地讲述汉语造词方法的专著。本书将汉语造词方式归结为五种;即词法学造词法、句法学造词法、修辞学造词法、语音学造词法、综合式造词法,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汉浯造词学体系,并给予了

理论的说明,使人们了解汉浯造词法和汉语各要素的联系,了解汉语造词法的内在规律。

书目 作者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汉语词汇讲话 周祖谟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2
现代汉语词汇 符准青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词汇学研究 王德春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3
词语的知识和运用 李行健 刘叔新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9
词义分析模式 符淮青 语文出版社 1995
辞书编纂学概论 陈炳迢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
汉语成语研究 武占坤 王 勤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谚语 武占坤 马国凡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3
歇后语 马国凡 高歌东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9
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 史有为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1
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梁晓红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语 法 部 分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 商务印书馆1961

本书选择吸收了结构主义的部分理论、搜集了大量的汉语例句,将汉语事实与国外现代语言理论结合起来。较好地揭示了汉语的结构规律,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建立了一套形式分析法(也叫“结构分析法”。)它以形式为语法研究的出发点,从形式到意义。按分布原则和组合情况划分词类;分析句子注重结构形式,特别是语序、层次;把语法形式归结为分布环境、位置先后、层次结构;把语法意义归结为功能位置意义,句法结构关系等。“体系新颍,方法科学,例句典型,分析精细……是一部划时代的语法著作”。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吕叔湘 商务印书馆 1979
《语法答问》 朱德熙 商务印书馆 1985
《汉语语法研究》 张 斌 商务印书馆 1989
以上三书“提要”见后面“语法教学与研究”部分

《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

《中国语文》从1981年第2期起,就现代汉语析句方法问题开展了全国性的讨论。参加这次讨论的老中青语法工作者摆出了各自的学术观点,分析了一些析句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步扩大了层次分析法的影响,同时学术界也扩大了视野,对汉语的性质和结构也认识得更为清楚,促进了汉语语法教学和研究工作。讨论历时一年多,到1982年秋季告一段落。本书收录了大讨论中的26篇学术论文,其学术观点非常具有代表性,反映了这次讨论的概貌。

《汉语语法学》 邢福义 东北师大出版社 1997
本书虽定名为“汉语浯法学”,但不是一部

古今并蓄纵横兼容的汉语浯法书。本书的立足点是现代汉语的现状,讨沦的是现代汉语的语法事实。

本书的语法系统是“小句中枢”语法系统。其理论最主要的有两点:第一,汉语语法系统中各类各级语法实体以小句为中枢;第二,“两个三角”(指“表—里—值’’小三角和“普—方一古’’大三角)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书目 作者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新著国语文法 黎锦熙著 商务印书馆 1955
汉语口语语法 赵元任著 商务印书馆 1979
汉语的构词法 陆志韦著 科学出版社 1957
汉语语法纲要 王力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2
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 吕叔湘著 商务印馆 1984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朱德熙著 商务印书馆 1980
语法讲义 朱德熙著 商务印书馆 1982
语法论稿 方光焘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
现代汉语语法探索 胡 附 文炼著 商务印书馆 1991
歧义问题 文 炼 允贻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现代汉语虚词散论 陆俭明 马 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句子的分析与辨认 黄伯荣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63
汉语语法问题 张静著 中国社科出版社 1987
语法问题探讨集 邢福义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6
构词法和构形法 张寿康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1
汉语造词法 任学良著 中国社科出版社 1981
汉语词法论 陈光磊著 学林出版社 1994
汉语动词概述 范晓等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 李临定著 中国社科出版社 1990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 吴竞存 候学超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
教学语法丛书(1—20) 胡明扬 徐 枢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现代汉语语法专题 秦礼君等 海洋出版 1990
语法和语法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6
教学语法论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高更生 王红旗 语文出版社 1996
三个平面语法观 范 晓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1996
词类问题考察 胡明扬主编 北京大学 1995
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 沈阳郑定欧主编 北京大学 1995
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 沈开木 商务印书馆 1996
现代汉语复句新解 王维贤等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4
中学语法体系新解 何伟渔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新语法体系详解

倪祥和裘荣棠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
国语语法研究论集 汤延池著 台湾学生书局 1979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 语文出版社 1987
汉语语法问题试说 高更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1
语法论稿 宋玉柱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
语法问题发掘集 邢福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2
语法问题思索集 邢福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 邵敬敏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6
汉语语法学史 林玉山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6
中国语法学史稿 龚千炎 语文出版社 1987
汉语语法学史稿 邵敬敏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汉语语法研究参考资料 王松茂主编 中国社科出版社 1983
句型和动词 语文出版社 1987

修辞部分

《修辞学凡》陈望道 上海大江书铺 1932
本书是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作,是汉语修辞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本书对汉语语文中的种种修辞方法、方式以及运用这些方法、方式的原理原则,加以系统的阐释,并且指明它的发展方向,在阐释和说明中,随处引用丰、适切的白话和文言的例子作证。对于系统地研究修辞学,对于学习古典文学和练习现代写作,都有一定的帮助。

全书共分12篇,第1篇概括地述说修辞现象和修辞学的全貌。指出修辞现象有消极和积极两大分野,又指出修辞所可利用的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和修辞所须适合的题旨和情境。第2篇述说修辞所可利用的语言文字的可能性。第3篇述说消极和积极两大修辞分野的互相区别和互相联系,第4篇述说消极修辞的—般情况。第5篇到第9篇都是述说积极修辞。其中第5篇到第9篇都是述说积极修辞。其中第5篇到第8篇述说积极修辞中的辞格,第9篇述说积极修辞中的辞趣。第10篇述说修辞现象随种种不情况而变化,以及它的统一的线索。第11篇综说语:文的种种体式,特别详述体性方面的体式。第12篇结浯,述说修辞学的变迁、发展、并指出研究修辞学应有的努力。
本书初版于1932年,由大江书铺在上海先后印行。以后再版重印多次,作者也不断有所修改。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9月新版,1982年重版。
阅读本书还可参阅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编《<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一书。

《现代汉语修辞学》张 弓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
本书体系新颖,见解独到,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

全书系统讲述现代汉浯修辞知识,并具体论述了修辞实践和研究的方向、方法问题。全

书共分10章。第1章概述什么是修辞和怎样修辞。指出修辞的含义、原则和要件。第2章论述现代汉语修辞学的任务。第3章论述现代汉语各语言因素的修辞手段,突出地提出同义手段的选择问题。第4章到第8章都是论述修辞方式,把辞式(即辞格)分为描绘式、布置式、表达式三类共24种。第9章述说现代汉语寻常词语的艺术化,由平易显神妙,朴素本色显美丽。这一章很有特色。第10章论述修辞与语体,指出语体是修辞学的—个最新最有实际意义的重要课题,修辞学应该具体研究现代汉语的各因素、修辞各种手法在各类语体中的适应性和局限性。
该书出版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大学文科进行修辞教学的重要参考书。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重印。

《汉语修辞学》王希杰 北京出版社1983
本书运用语言学的较新理论,全面系统地对汉语修辞进行研究与探讨,体系新,可读性强,是八十年代出版的为数众多的修辞学著作中较好的一部。

全书共12章。第1章概述修辞和修辞学,指出修辞和修辞的定义,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任务、范围,功用和方法。第2章论述交际的矛盾和修辞原则,细密地分析了在交际活动中,语言,对象,自我,语境、前提、视点等均制约着理解和表达。第3章论述语言的变体和同义手段的选择。第4章到第9章,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从均衡、变化、侧重、联系等美质出发,分别阐述了30多种辞格。第11章到第12章,讲语体风格和表现风格,“讲得很好”,“举例多而切当胜过前人”。
作者注意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修辞现象,科学且深刻。

《大学修辞》倪宝元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

本书是为了适应高等学校“修辞学”选修课教学的需要而编撰,由华东6省1市12所高校12位教学经验丰富,造诣颇深的教授执笔,是当今最全面、最系统、理论体系新,实践性强的一部修辞学著作。
全书共10章。第1章引论,深入阐述了修辞学的定义、对象、范围和地位修辞原则修辞研究方法。第2章选词,阐述选词的原则、要求和运用同义手段选用词语的方法。第3章炼句,阐述炼句的性质、句子的安排和同义句式选择的方法。第4章音律,阐述汉语音律特征和汉语的音乐性的原理。深入细致地分析了音响组合,节奏组合,韵律组合的规律和运用音律修辞的技巧。第5章,第6章,对辞格的性质、研究概况,辞格大类的划分,辞格的运用作了系统的论述,分别阐述了59个辞格。第7章论述篇章修辞,系统阐述篇章修辞基本规律的技巧。第8章深入论述了语言风格的含义、形成风格的因素及语言的民族风格、表

现风格、语言的作家风格等。第9章阐述了语体系统、语体类型、语体和修辞关系等。第10章修辞学史,全面概述了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修辞研究。每章后面都有指导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思考与练习”。
全书的编撰,注意到“从俗从众”,也注意到“新”和“深”。

书目 作者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修辞概要 张志公 中国青年出版 1953
陈望道修辞论文集 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5
修辞学探索 王德春 北京出版社 1983
现代汉语修辞学 宋振华 吴士文等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言语交际学 刘焕辉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
修辞格论析 吴士文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
现代汉语修辞专题 张登岐 秦礼君主编 海洋出版社 1992
汉语修辞新篇章 倪宝元 商务印书馆 1992
修辞学通论 王希杰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修辞学纲要 刘焕辉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3
现代修辞学 王德春 陈晨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9
中国现代修辞学史 宗延虎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1
修辞新格 谭永祥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6
汉语风格探索 黎运汉 商务印书馆 1988
语言风格学 张德明 东北师大出版社 1990
修辞通鉴 成伟钧等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1
修辞方式例解词典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
修辞和修辞教学 中国修辞学会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
汉语修辞学史 宗廷虎 袁晖 安徽省教育出版社 1990
中国修辞学史稿 郑子瑜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
修辞学研究(1-9) 华东修辞学会 华东师大出版社等 1982
修辞学论文集(1-5) 中国修辞学会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