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计算机辅助翻译在国内的发展及局限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b140150.html,

浅析计算机辅助翻译在国内的发展及局限性作者:张俊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6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大众认知中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分析了国内大众译者CAT能力的局限性。认为,翻译辅助软件在国内的认知程度非常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广大从事业余翻译的人员对其认识严重不够,而且在计算机运用能力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欠缺,加之手工作坊式的翻译习惯。这些都从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计算机辅助翻译在国内的推广运用。所以,需要通过加强对这方面的培训及推广,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计算机辅助翻译。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大众认知;能力局限

一、引言

计算机辅助翻译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在国外,从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开始,人们就意识到翻译和计算机一样,是一种解码的过程,可以通过计算机来

处理,因此已经开始了计算机翻译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在1964年,美国的自动语言处理顾问委员会(Automatic Language Processing Advisory Committee, ALPAC)认为:相对

于人工翻译,机器翻译更慢,更不准确,而其花费是人工翻译的两倍,看不到任何或可预见的用处。该委员会因此认为应停止对全自动机器翻译研究的资金投入,转而建议开发译员使用的机器辅助工具。后来计算机辅助翻译(CAT)与机器翻译(MT)作为两个分支,均有人进行研究。虽然早在1957年,机器翻译就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科学发展纲要》,然而直到在20世纪最后十几年,计算机和互联网才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因此,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计算机辅助翻译是一个完全新奇的东西。对于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的认识以及应用,也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因此,本文将对计算机辅助翻译及机器翻译在中国大众眼中的历史,作一个简单地回顾,并总结该技术在中国发展的局限性,以期能够对计算机辅助翻译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

二、国内大众认知中的计算机辅助翻译

1、机器翻译

国内大众对将计算机应用于翻译的认知与美国最初的情况一样,也是认为可以将计算机直接用来进行机器翻译。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涌现了一批机器翻译软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东方快车和金山快译。东方快车应该算是中国大众所能接受到的机器翻译软件的先驱了。当时在软件业东方快车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在当时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国外软件仍然没有中文版,而大多数的中国网民对英文的了解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东方快车成为了很多人电脑里的必配软件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机器翻译的缺点暴露得一览无余:缺乏灵活性,翻译得生硬死板甚至让人看不懂,一旦出现一词多义的地方基本上都是胡乱翻译。后来随着人们对机器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