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效果的实证研究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效果的实证研究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效果的实证研究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效果的实证研究

笪程承坪,张旭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眼摘

要演2011年中国通货膨胀已相当明显,治理通货膨胀仍将是未来一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通过对1993年~

1995年、2007年~2008年和2010年~2011年通货膨胀情况的比较,发现2010年~2011年的通货膨胀具有如下特点:膨胀型经济,扩张型货币,外向型贸易,速度型投资,拐点型周期。为了探讨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的作用,我们对1993年~1995年和2007年~2008年紧缩性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并基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2007年~2008年在更加复杂的国内国外环境下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发现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文末针对2010年~2011年通货膨胀的新特点,提出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建议。

眼关键词演紧缩性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眼中图分类号演F822

[文献标识码]A

眼文章编号演1673-0461(2012)02-0077-08

2012年2月第34卷第2期

当代经济管理

CONTEMPORARY ECONOMY & MANAGEMENT

Feb. 2012Vol.34 No.2

一、引言美国《时代》周刊将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评为“2009年度人物”,称他“拯救”了全球经济。事实上,救活全球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的是数万亿美元救市资金。在全球化时代,救市资金(印制钞票)和通货膨胀之间相隔时间会较长,但它终将演变成通货膨胀。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各国央行也在积极讨论改变其刺激经济的货币政策。近年来针对治理通胀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出现的诸种现象,特别是出现滞胀的苗头,人们普遍较为担忧。谢国忠(2010)认为世界经济尚未调整好结构迎接新的增长周期,世界经济将经历10年的滞胀,全球通货膨胀2011将开始加剧,到2012年也许会引起公众恐慌,届时各国央行将被迫迅速上调利率,又一场金融危机可能会接踵而至。然而,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分析课题组(2011)分析表明,中国经济短期内没有发生滞胀和硬着陆的可能性,治理通胀仍是下半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货币政策应该继续保持紧缩态势,可以考虑加息两次,每次0.25个百分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中央政府依据经济运行特征,针对宏观经济出现过热的问题,共进行了两次紧缩型的宏观政策调控,分别是1993年~1995年和2003年下半年至2008年。本文首先对1993年~1995年、2007年~2008年和2010年~2011年通货膨胀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2010年~

2011年通货膨胀新的特点;接下来比较1993年~1995年和2007年~2008年紧缩性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的效果,并基于VAR 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2007年~2008年在更加复杂的国内国外环境下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最后对治理2010年~2011年通货膨胀提出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建议。

二、通货膨胀状况比较

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迅速出来了经济刺激计划,使得我国经济较早实现了复苏①,然而,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有过度之嫌,再加上我国货币政策之后效应非常明显,通胀对政策变化的反应速度缓慢(张成思,2008)[2],为2010年第4季度通胀的全面显现埋下伏笔。表面上看,没有明确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但中国人民银行自2010年1月至10月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5次加息,货币政策紧缩意图明显。实质上这次通货膨胀相对1993年~1995年与2007年~2008年②发生了新变化,国内经济周期自身的拐点,国际来势汹涌的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背景下,微观经济运行、政策调控困难进一步加大,通货膨胀社会性更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膨胀型经济,扩张型货币,外向型贸易,速度型投资,拐点型周期。

(一)膨胀型经济

1993年~1995年我国CPI 同比增长达到

DOI :CNKI:收稿日期:2011-12-02

网络出版网址:

网络出版时间:基金项目:武汉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资助。作者简介:程承坪(1963-),男,江西鄱阳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理论,政治经济学;张旭(

1986-),男,河南信阳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经济,货币理论。CNKI:13-1356/F.20120216.1322.016

2012-02-16 13:22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bf524597.html,/kcms/detail/13.1356.F.20120216.1322.016.html

14.7%,24.1%,17.1%③,主要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农产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需求过旺,拉动价格总水平快速上升,可谓是“单因素”。与1993年相比,2007年~2008年CPI 呈现出“双因素”的特点,一是食品类价格轮番上涨和成品油调价的扩散效应,是推动CPI 涨幅攀新高的“主力军”,二是2003年~2007年经济的持续保持10%以上的高增长,投资需求旺盛推动国内投资品价格上升,

居民、企业将存于金融机构的货币用于

股票,房地产投资,引起资产价格暴涨暴跌④。

与前两次由需求拉动的CPI 不同,本次CPI 快速上升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动造成的[3],一是物价上涨领域广泛化,二是食品价格涨幅远远大于其他类商品,而且食品类价格涨幅与其他类商品价格涨幅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三是生产成本的上升,尤其是劳动力价格上涨,四是发生在资产价格大涨之后(见图1)。

(二)扩张性货币

1993年~1995年正值房地产和股票投机热潮,各商业银行大量拆借资金,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远大于存款余额,央行不得不通过货币超经济发行来实现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平衡,致使货币过度投放(1994年广义货币M 2增长高达49.0%)。

经验得出的公式:货币供应量M 2增长率=GDP 增长率+CPI 通货膨胀率

2003年~2007年广义货币M 2增长率累计上升(

85.4%)>CPI 增长率累计上升+GDP 增长率累计上升(65.8%),理论上讲超量货币供给表现

为人民币对内贬值,之所以没有出现人民币对内贬值,是因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大于贷款余额的存差不断扩大。

2003年以来流动性问题已经在我国宏观经济层面上反映出来,至2011年8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 2达到780,700亿元,结果:一是外汇流入过多,虽然央行采取发行大量央行票据来回收基础货币,依然无法摆脱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表现为物价上涨,二是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行业和地区集聚了大量的资金,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见图2)。

图1 CPI 月度上涨率

图2 广义货币M 2及增长率

(三)外向型贸易

1994年人民币实行官方贬值49.6%(一美元

对人民币分别为8.61

),使出口产品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实际贸易余额在1994年实现盈利53亿

美元,增幅达143.4%(

1993年贸易赤字122亿美元)。而这一时期,存在高关税,配额,贸易壁垒,尤其是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导致了资本大量外逃。1993年~1995年中国经济处于封闭的环境中,

随着市场化不断发展,2004年以来对外贸易高速增长,2008年创记录地达到2,954亿美元。2005以来,人民币不断升值,我国的外贸规模和差额似乎受其影响不大,相反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吸引大量投机资本公开或隐蔽地流入。

2011年我国对外贸易将保持稳定增长,但增速较2010年明显回落,整体来看,面临较强的不确定性:一是全球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存在一定风险,二是“十二五”商务规划提出内需、进口双扩容,进口促进政策的落实将有力促进我国进口,三是2010年我国进口价格大幅高企,出口价格回升缓慢,贸易条件明显恶化,2011年国际大宗商品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进口价格上涨的趋势极有可能继续,四是人民币持续升值对于出口增速存在严重的高估(见图3)。

图3 人民币汇率、进出口总额增长率

(四)速度型投资

1992年~1995年经济的增长是以投资推动为显著特征的,投资规模以30%以上的增速快速增长。2003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定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以来,到2006年底为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降,由2003年的27.7%下降到2006年的24%,但是与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相比,投资增长速度仍然明显偏快。特别是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又回升了24.8%,出现反弹趋势。2008年由于南方低温雨雪冰冻自然灾害和四川大地震恢复性建设的需要,以及“十七大”和十一届人大以后,各地新的领导加速发展本地经济的愿望十分强烈,投资增长仍然保持高速度。

2011年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地方投资热情高涨,民间投资也不示弱。前期出台的振兴战略新兴产业,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加快城镇化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等政策措施和各项区域发展战略正在发挥作用,加上地方政府换届,这种投资热情将成为通货膨胀的推手。数据表明,2011年上半年地方投资的增速是28%,速度较快,民间投资的增速是33.8%,大

幅高于全国固定资产平均增速,这显示出市场内在活力很强[1](见图4)。

(五)拐点型周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致经历3个经济增长周期。第1个为1981年~1990年,1981年经济增长周期处于波谷,谷值是5.2%,1984年处于波峰,峰值是15.2%,1990年回落到波谷,谷值为3.8%;第2个经济增长周期,1990年~1999年,1990年处于波谷,1992年处于波峰,峰值是14.2%,1999年又到了新的波谷,谷值为7.6%;第3个经济增长周期,1999年~2009年,1999年经济增长周期处于波谷,2007年处于波峰,峰值是13%,2009年回落到8.7%。前两个周期长度相同,都是9年,两个周期的经济增长都表现出陡起平落的特点。与前两周期不同,第3个经济增长周期从波谷到波峰用了8年时间,从波峰回落到谷底,估计仅有2年时间,这轮周期表现出平起陡落的特点。当然第3个周期回落速度如此之快,持续时间如此之短,国际金融危机起到了主要作用。目前正处经济在由谷底向上攀爬的阶段,经济扩张的过程伴随着通货膨胀和经济结构转变

图4 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率

的压力,例如,从上一个波峰1992年到本轮经济周期的波峰2007年之所以长达15年之久,不是周期的波长规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是两种体制的转换⑤[4](见图5)。

三、1993年~1995年和2007年~2008年

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比较研究

在分析了1993年~1995年和2007年~2008年通货膨胀状况的基础上,紧接着对1993年~1995年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效果进行了规范分析,但是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还无法消除人们对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效果的疑虑。本文基于VAR 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2007年~2008年在更加复杂的国内国外环境下从紧货币政策的效果。

(一)目标比较

1992年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主要遵循了“经济增长优先”的目标,刻意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导致我国经济长期处于过度需求的压力下。在经济增长第一位的情况下,央行被迫放松银根,信贷扩张的推动下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尤其在1992年房地产高投机冲击下,致使1993年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涌向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

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放大,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造成国内经济严重失衡。1993年,央行加强了宏观调控能力,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金融调控目标开始由直接目标向间接目标过渡,其主要目标是反通货膨胀以促进经济增长。

近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已经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具有多重目标的属性。2007年以来一方面受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整体减缓的影响,我国长期的经常项目和资金与金融项目“双顺差”使我国经济表现出外部失衡;另一方面,受食品、能源、金属和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内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普遍增强,通货膨胀压力居高不下,证券市场连续下挫导致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内部失衡,经济发展面临着“双失衡”的复杂局面[5]。如何选择货币政策目标成为我国央行所面临的头等大事。央行行长周小川认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要坚持多重货币政策目标,主要是控通货膨胀保发展,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选择适当的信贷规模指标。

图5 年度GDP 增长率

(二)政策工具运用比较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主要以控制信贷规模的计划手段为主。相比1993年~1995年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政策工具运用的单一性,为了保持央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性、有效性和应对经济金融领域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充分运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不断拓展以回收流动性

的工具组合[6](

见表1)。

债期限错配问题,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控制贷款规模与投放节奏,不断完善信贷政策指导制度,并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步伐。

2)1993年5月~1995年7月,对存贷款利率连续上调,对控制通货膨胀、减轻企业债务负担、降低国债筹资成本、推动个人信贷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7年以来,利率政策作为主要的政策工具,调整更频繁,调控方式更灵活,调控机制更完善。由于存在资产价格上涨的通货膨胀压力,防止实际利率为负,加息就成了央行首当其冲的选择⑦。

(3)1988年~1998年10年时间内都保持统一水平,主要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的波动

大,13%的存款准备金率有效防止了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一度被市场认为是“洪水猛兽”的存款准备金工具,在2007年~2008年成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仅在2007年被央行动用了10次,几乎平均是一个月一次,而最后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则调整了一个百分点,紧缩力度罕见。2008年前6个月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5次到银行间过多的热,二是清偿危机。

民币操2003年以来受进出口贸易银行体系流独立性面临挑年开始发行央公开市场操作力就达3.9万约2,300亿忽视的一件这也是财政剩的局自主性、经济运行经转到1995年经济进展。通落至17.1%。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增幅比上年回落12.6%。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工业实力增强,工业生产在平稳回落中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4,7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外贸稳定增长,实际利用外资持续增加,金融运行平稳,贷款控制也在计划内。从运行趋势看,从紧货币政策完成情况是比较好的,宏观调控目标基本完成。

虽然2008年10月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紧缩性政策效果显现,但2007年处在更加复杂的国内国外环境中,经济运行效果的不确定性受外界的影响加大,货币政策社会性更强,所以本文运用

基于VAR 的脉冲响应函数检验2003年~2008年从紧货币政策的效果。

1. 模型的设定及数据选择

1980年Sims 提出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变量自回归模型,

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含有N 个变量滞后k 期的VAR 模型表示如下:Y t =c+∏1Y t-1+∏2Y t-2+…∏k Y t-k +u t ,u t ~IID (0,Ω)采用2003年1月到2008年7月的时间序列数据,由于是检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变量包括实际货币供应量M 2,产出缺口GAP (工业增加值经过季节调整,HP 滤波技术生成它的循环因素替代),固定资产增速GDZC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工业品出口价格指数PPI ,其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其中以货币供应量M 2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直接代表变量,由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矛盾,所以分别以产出缺口GAP ,固定资产增速GDZC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工业品出口价格指数PPI 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变量,以检验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

2. 单位根检验

为提高估计量的可靠性,本文采用了ADF 检验和PP 检验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

由检验结果(表略),可知只有gap 是平稳过程,其它都是一阶单整过程。因此,采用的VAR 模型里的内生变量,X t =(△m 2,gap ,△gdzc ,△cpi ,△ppi),被认为是稳定的时间序列。

3. 脉冲响应函数

进一步了解货币政策对模型内生变量的影响,可以通过检验变量对货币政策的冲击来反映货币政策的影响程度,通过脉冲响应可知(见图6)。

图6 GAP 对M 2的冲击响应

如图6,给M 2一个标准差的冲击GAP 的响应前二期为正,到第三期就转为负,直到第六期后影响就消失了。这说明实际GDP 的增长对调控M 2的政策先是正向的,在M 2增加的前二期GDP 是增长的,小幅波动后到第六期影响就消失了,效果不是十分明显,短期内是有效的但都低于市场之前的预期(见图7)。

如图7,给M 2一个标准差的冲击PPI 和CPI

的响应开始反应明显,特别是PPI 对M 2的增长的影响比其他变量短期内反应较强,前五期一直为负,直到第六期后影响才减弱,而CPI 在前三期负向波动,六期后影响也才减弱,注意到货币供应量对CPI 和PPI 冲击的反应较为明显,说明央行的货币政策更为关注物价的稳定,符合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2008年6月CPI ,PPI 经济数据均强于预期,紧缩性政策效果显现(见图8)。

如图8,给M 2一个标准差的冲击GDZC 的响应第一期至第二期由负转正,第二期达到峰值,第四期之后对其影响消失,符合中国的国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一开始对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的大小反应敏感,但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反弹表明中国政府和央行可能难以很快放松其紧缩政策,

图7 PPI 和CPI 对M 2的冲击响应

图8 GDZC 对M 2冲击响应图

因为强劲的投资增长将不仅对于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的更多需求,加重上游的通胀压力,还会导致已经过剩的产能进一步增加。

国际通行的衡量一个国家基本态势改变是好是坏的方法有四个方面:①经济增长速度;②物价状况;③国际收支状况;④就业形势。2008年10月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普遍低迷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如下特点:①我国前三季度的实际GDP 增速为9.9%;②从历史看,1992年~1997年,从8%回落到5%,用了59个月,2008年从2月的峰值到9月的4.6%,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中国控制通货膨胀的成效十分明显,紧缩性政策效果显现;③在国际收支方面,尽管2008年出口增幅出现明显回落,但前三个季度出口额仍达到10,471亿美元,增长22.3%;④就业方面,前三季度我国就业计划完成情况也比较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36万人,为全年任务目标的94%。以上的数据信息表明紧缩性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

正如图6~图8所示,货币政策传导到其他变量达到峰值的时间较以前明显缩短,说明2007年的货币紧缩性政策操作调控更加灵活,受到信贷状况已经偏紧和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央行没有在紧缩性货币政策方面更加激进,而是继续了之前的紧缩性政策。事实上,随着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外部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在2008年四季度尤其明显,中央也在2008年11月对货币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近10年来首次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四、两次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治理本次通货膨胀的启示

通过分析2010年~2011年通货膨胀的新特点和比较两次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可以得出对治理本次通货膨胀的重要启示:紧缩性货币政

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基此,我们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1)通货膨胀的成因很多,但是要抓住主要的问题。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要作为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同时要消除阻碍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因素,理顺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机制[1]。治理通货膨胀不要惧怕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降低,治理通胀离不开货币紧缩,紧缩性货币政策大方向不应该变。1993年以来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使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滑,但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增速的下滑换来了以后10多年的低通货膨胀,而这为中国经济的以后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在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紧缩性货币政策要加大数量型工

具调控力度,也就是所谓“量化紧缩”政策,争取更多的主动性[7]。假定不采用紧缩信贷,只是提高利率,由于我国信贷主体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不高,就达不到调控的目的,例如政府换届容易导致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和信贷规模失控,2003年1季度新增贷款8,532亿元,是2002年同期的2.4倍,而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172,291亿元,增长25.5%。在数量型工具中,首先要考虑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票据手段对冲由于外汇储备增加带来的基础货币投放。其次,增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控制信贷规模的扩张速度,引导信贷资金均衡投放,也有利于中央银行实现货币信贷双稳定的目标,能否控制好信贷闸门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关键因素之一。

(3)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复苏缓慢,欧债危机长期化,美国国债风险导致美国国家信用受到伤害,美元和欧元地位的动摇,使东亚区域金融不稳定性增加,中国外资外贸形势严峻。我国承受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叵测的背景下,应该适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缓解货币错配的状况,减少资产负债币种的不匹配给我国金融机构、企业乃至整个经济体带来得巨大汇率风险。我国的进出口企业可更多地直接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将汇率风险由交易对手承担。同时,人民币区域国际化为我国的国际储备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降低了我国由于汇率的不利变动造成的外汇储备的损失。通过制度化的人民币国际化,降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减少热钱的流入,化解通货膨胀压力。

(4)本次通货膨胀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推进的,这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存在,所以应继续保持紧缩性货币政策,而且

①2008年宏观经济走势:年初防膨胀、防过热(2008年3月5日政

府工作报告);年中保发展、控物价(2008年7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年末扩内需、促增长(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②1994年明确提出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2007年明确提出实行适

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③文章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

④中国沪市指数从2007年初的2589点上升到6124点,到2008

年底又下跌到1664点。⑤计划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

⑥1990-1993年,中央银行由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提供的基

础货币约占基础货币增量的80%以上

(1993年曾达到84%)。⑦2007年3-12月,加息6次;2008年前9个月始终没有运用利率

工具,原因有4个方面:一是利率调控作用的实现存在一定时滞性,央行需要一段时间来观察前期政策的实行效果,二是避免国内外利差扩大,防止热钱涌入,保持汇率的平稳、减少出口企业的压力,三是国内生产成本上升,保持利率不上调即维持企业的负债成本,减少生产企业的财务成本压力,四是避免忙于加息,造成过度紧缩,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⑧外汇公开市场操作于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于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

[注释]

紧缩性政策力度适中,积极寻求与其它宏观政策的配合。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必须由直接干预转向间接调控,从行政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转变。财政开支的结构调整,要将重点从政府投资转向政府对消费的支持,主要增加医疗、社保、教育等的支出。税收政策应该向消费倾斜,可以考虑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为提高资源使用

效率,增收燃油税、不动产税和房地产短期交易个人所得税[8]。产业政策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环境政策上促进经济由主要依靠高污染、高能耗的增长方式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转变。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分析课题组. 治理通胀需要坚持紧缩性的货币政策[J]. 经济学动态,2011(8):47-52.

[2] 张成思.中国通胀惯性特征与货币政策启示[J]. 经济研究,2008(2):33-43.

[3] 苏剑. 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特点、成因及对策[J]. 经济学动态,2011(1):50-55.

[4] 周明生.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高峰论坛年会综述[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8):16-22.

[5] 张连城,周明生. 内外失衡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J]. 经济研究,2009(8):148-155.

[6] 张翠微.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变化评析[J]. 国际金融研究,

2008(4):75-79.

[7] 张静. 当前通货膨胀压力下的货币政策取向[J]. 金融研究,2008(7):40-44.

[8] 《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13届国际问题论坛观点综述[J]. 国际经济评论,2006(3-4):9-14.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the Tight Monetary Policy to Control Inflation

Cheng Chengping,Zhang X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 )

Abstract :In 2011,China's inflation was quite obvious ,which determines the control of inflation to be the main task of macro control this year.With the comparison of the inflations during the periods of 1993-1995,2007-2008and 2010-2011,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infl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2010-2011bears apparent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s:expansionary economy ,expansionary currency ,export -oriented trade ,speed -based investment and knee-type cycle.The paper also compares the effect of tight monetary policy implemented for controlling inflation in periods 1993-1995and 2007-2008and finds that it is of high effectiveness to apply tight monetary policy to the control of infl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such policy under the more complicated circumstances all over the world from 2007to 2008by employing the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new factors emerging in the inflation of 2010-2011period.Key words :tight monetary policy ;inflation ;macro economy ;policy effect

(责任编辑:张丹郁)

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关系的分析

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关系的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分别选取了一个代表变量,建立V 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实证模型的结果支持了现代货币主义的观点,即认为货币政策在长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反而会引起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经济增长;V AR 一、引言 2008年底,随着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世界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受此影响,我国经济受到很大冲击,陷入困境,当前由于外需减弱,、内需不振,一些企业陷入困境。为了刺激实体经济,中央政府和央行出台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后来中国经济的快速而短暂的复苏,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该计划是随后通胀的元凶,甚至认为中国经济短暂复苏后的增长乏力,再次陷入困境也与之有某种必然的联系。选择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新一届政府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选择。是选择相信市场,主要依靠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走出经济困境?还是更加依赖政 府货币当局的政策,实行新一轮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这使得研究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关系很有必要。

二、理论回顾 对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不同学派的学者认识不同。古典学派认为货币只是媒介,经济一般处于“充分就业”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产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视为常数。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物价的同比例上涨,引起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应控制货币量的增长、物价和币值。 20世纪30年代末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古典学派政策上的无能为力,使凯恩斯学派登上历史舞台。凯恩斯认为,人们出于“流动性偏好”,总是偏好将一定量的货币保持在手中。经济中的常态是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总是有可供利用的闲置资源,货币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相配合,通过利率,影响货币需求,以致消费和投资,最后达到扩大产出、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的“滞涨”现象,使人们开始对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和政策进行反思。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扩张在长期的唯一后果就是通货膨胀。即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了其需求量的结果。同时,货币政策存在滞后性。所以,货币主义学派政策主张控制货币数量的增长,使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笔者倾向于现代货币主义的观点,即认为货币政策扩张在长期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而对通货膨胀有正的显著

紧缩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紧缩货币政策背景下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一、引言 近三年来,货币政策取向已经出现了从“宽松”到“从紧”的骤变,特别是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7月,国家连续五次上调银行存贷款利率,调整力度之大,频率之密集,可谓空前,可见国家为防止经济过热的决心。目前,我国企业融资方式还是以银行借款、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和票据贴现业务为主,这些都需要有大量的可支配银行信贷资金作为保证,虽然上调利率是面对机构所进行的,但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势必会削弱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放贷规模的缩小必然带动了贷款利率的上升,增加了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对于企业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来势凶猛的政策变化的背景下,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缓解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 二、货币政策理论和企业融资理论 (一)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①。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一方面可以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另一方面,货币供给增加可直接支持企业扩大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相反,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可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消费和投资,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些或增长慢一些。前者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后者是紧缩性货币政策。 要了解货币政策,必须先具备一些银行制度的知识,因为货币政策要通过银行制度来实现。大致来说,金融机构包括金融中介机构和中央银行两类。金融中介机构最主要的是商业银行,其他还有保险公司,私人养老金等。 ①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第472页

紧缩性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运用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总的来说,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 目录 定义 货币政策分类 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对银行经营影响有限 中小企业融资 定义 货币政策分类 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对银行经营影响有限 中小企业融资 展开 编辑本段定义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编辑本段货币政策分类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是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 编辑本段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它的公开市场业务,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银行信贷,进而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据以控制商业银行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贴现行为。调整再贴现率,可以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它是对特定的对象分别进行专项管理,包括:证券交易信用管理、消费信用管理、不动产信用管理。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它是中央银行采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直接进行干预和控制的措施,以控制和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编辑本段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历史 大幅度提高利率

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

目录 摘要........................................................... I I Abstract........................................................ I II 前言. (1) 1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影响的理论依据 (2) 1.1古典货币数量理论 (2) 1.2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理论 (2) 1.3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 (3) 2我国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的现状 (4) 2.1我国的货币政策现状 (4) 2.2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现状 (4) 3 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 (5) 3.1法定存款准备金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5) 3.2信贷政策与信贷规模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5) 3.3公开市场业务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6) 3.4汇率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6) 3.5利率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7) 4 从货币政策角度缓解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9) 4.1进一步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 (9) 4.2扩大信贷规模,完善信贷政策 (9) 4.3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10) 4.4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汇率制度 (11) 4.5稳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 (11) 参考文献 (13)

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 摘要 通货膨胀是一种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常见的复杂的经济现象。本文以古典货币数量理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理论、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的现状,分析了货币政策工具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信贷政策与信贷规模、公开市场业务、汇率政策、利率政策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扩大信贷规模,完善信贷政策;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汇率制度;稳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以缓解通货膨胀。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汇率;利率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影响以及其防范措施

一、通货膨胀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㈠、通胀的影响 ⑴、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1.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收入维持生活的人,有利于有变动收入的人。比如在90年代国企的工资有的达到了一千元,这是很高的。而现在他们的工资依然是1000元,差不多是低收入了。可是那些做小买卖的,私企的职工,的收入却大幅提高了。2.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物价上涨,储蓄在银行里的钱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同样,像保险金,养老金以及其他固定价值的证券财产等,它们本来是作为防患未然和储蓄养老的,在通胀中,它们的价值也会降低。3.不利于债权人有利于债务人当你在90年代欠别人一万,现在来还时,你就合适多了。即使存在利息,因为大多数的利息并不能正确遇见通货膨胀率。 ⑵、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1.随着通胀出现,产出增加,收入增加。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使产出和收入减少,从而引致失业。 3.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首先,超级通胀使商品价格迅速上升,居民和企业都不想把钱存在银行里,因为那样会贬值。他们都把钱迅速花出去,购买商品和服务,这样会使价格进一步升高,加剧通胀。其次,员工会要求企业增

加工资,以应付日益增长的物价。这时企业的成本就会增加,从而使商品价格进一步增加。同时企业在通胀时会力求增加存活,以便以后价格更高的时候出售。这样市面上的商品将变的紧俏,导致商品价格继续上升。 ㈡、通胀的防治措施 ⑴控制需求。 通货膨胀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因此,治理通货膨胀首先是控制需求,实行紧缩型政策。紧缩型政策是当前各国对付通货膨胀的传统手段,是迄今为止运用得最广、最为有效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紧缩型财政政策、紧缩型货币政策、紧缩型收入政策等。 1.紧缩型财政政策。紧缩型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削减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的办法来治理通货膨胀。削减财政支出的目的是通过限制支出而减少政府的需求,从而缩减总需求。其措施主要有:减少国家基本建设和投资支出,限制公共事业投资,削减政府各部门的经费支出,减少社会福利支出等。增加税收主要是增加企业与个人的税收,增税以后,企业与个人收入减少,从而降低投资水平与消费水平。 2.紧缩型货币政策。紧缩型货币政策又称为“抽紧银根”,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因此要降低通货膨胀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来实现。具体措施包括: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会对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通货膨胀有哪些表现 表现主要有:消费品和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泡沫化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会对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在低利率下,通货膨胀上升,投资增长,投资以复制性投资为主,创新投资回落,创新投资指生产力提高或发明新产品。失业率下降,如果创新投资少人化明显,失业率下降幅度小,反之失业率下降幅度大,通货膨胀上升引起工资上涨,工资上涨不如通货膨胀快,市场收缩产品生产减少,经济增长放慢,投资减少。行业间平均利润率差异达到最大化,并开始收缩。 通货膨胀达到最高,由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迫使利息率提高,复制性投资的成本上升,且投资减少;而创新投资的比重增加,投资总量减少,失业率提升,通货膨胀回落,产品生产继续减少。 利息率提到最高,复制性投资大幅度减少,创新投资占主体,投资总量降到最低,通货膨胀继续回落,达到最低值并反弹,失业率小幅上升或大幅上升,这是因为企业的资金成本达到最高,复制性投资达到最低,企业可能大量裁员,如果创新投资以少人化为目的则失业率迅速提升;相反则创新投资可以接收一部分劳动力。由于高利息率,创新投资也不会快速增长因而失业人员的增加大于就业人员的增加,失业率可能小幅上升。创新投资可能引起短期经济增长,但后期市场收缩会阻止经济增长,由于创新投资的小幅增加带来了经济增长,如果政府要减少失业率,市场预期前景好,利息率就会降低,通货膨胀开始上升。 如何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这主要通过实施正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就是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实现。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想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其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加有效商品供给,主要的手段有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其他政策。 治理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还包括限价、减税、指数化等。

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探讨

更多资料请访问.(.....)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院金融学院 专业金融学 导师 学生 学号 2011年11月30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是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教研室及学院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符合我校的有关规定。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4年9月26日”或“2004-09-26”。

二、论文提纲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概念 2.1.2 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 2.1.3 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2.2 相关理论提出 2.2.1 凯恩斯的货币政策理论 2.2.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2.2.3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3 货币政策不断调整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 3.1 近年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及诱因 3.1.1 稳健的货币政策及诱因 3.1.2 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及诱因 3.1.3 紧缩的货币政策及诱因 3.2 紧缩的货币政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 4 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4.1 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增大 4.2银行业信用风险可能上升 4.3影响了银行的中间业务 4.4 促进了银行收入结构的调整 4.5贷款结构将得到优化调整 5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的经营对策 5.1 提高认识措施 5.2 加强业务创新 5.3 控制信贷风险 5.4 完善营销体系 5.5 强化风险管理

通货膨胀压力下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一)

通货膨胀压力下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一) 4月23日上午,2004春季武汉金融论坛在人民银行武汉分行隆重举行。论坛活动由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湖北省金融学会和武汉金融杂志社联合举办,主题为“通货膨胀压力下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现将本次论坛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认识 对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目前存在局部的经济过热,面临通货膨胀压力。 吴少新(湖北经济学院教授):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状况是:总量基本平衡,但达到上限,局部存在着体制性、结构性和口周期性的过热。其中体制性过热表现为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投资大于民营主体的投资;结构性过热表现为房地产、原材料价格上涨;周期性过热表现为积极财政政策经过6年之后使物价呈现周期性上涨。 虽然目前物价在可承受范围内,但存在三个加压和三级扩张压力态势。 三个加压是:①物价从负数到正数,其中高的达到20:6以上,投资品最高达200%;②从正数转入较高上涨率;③从投资品向消费品价格上升。由纵向三级加压最后走向扁平的物价全面温和上涨。 三级扩张是:①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到批发物价指数;②批发物价指数到零售物价指数;③零售物价指数到消费品价格指数。 由于生产——比发——零售——消费指数有一个传递过程,有6—9个月的时滞,因此物价走势表现为:1-2年温和通胀在所难免,因为粮食库存在下降;恢复性投资增长在2-3年内是必然趋势;物价增长惯性在2-3年内会持续。 吴新民(湖北省经济委员会):当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有所显现。但呈现局部性、结构性和恢复性特征,大多数商品供过于求的局面没有改变。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情况看,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8%,涨幅比上年同期高2.3个百分点。在主要类别中,食品价格上涨7.1%,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1.4%。工业品出厂价同比上涨3.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5%。从上述情况可看出,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是来自食品牙口投资类产品。 第二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压力已经存在,由于时滞的作用,下半年可能会表现为通货膨胀。卢芸{湖北经济学院教授):我国的实证分析表明,货币投放与通货膨胀有着密切的联系,现金作为货币供应量最为活跃的部分,对物价有着推动的作用。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10多年来我国年度现金投放一直保持在1000亿元左右,2003年现金投放2468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到2003年末,我国市场的货币流通量为19746亿元。上涨了14.3%。由于其中有一个时滞的作用,2003年货币投放的影响有可能在2004年的下半年表现出来。 周加庆(湖北省统计局城调队),当前的湖北经济已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一是价格总水平的涨幅逐渐加大,价格上涨的范围在进一步趋广:二是农村价格涨势逐步加快。1-3月,全省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比城市涨幅高出了0.9千百分点。一举改变了较长时期以来“城市物价涨幅高于农村”的格局。 从物价上涨的商品构成看,还不是商品的普遍上涨,说明了目前的通货膨胀尚属于结构性通货膨胀。对于目前的湖北物价形势,从“量”的角度观察,已突破了通货膨胀的临界点,步入了温和通货膨胀运行区间;从质上看,通货膨胀的压力在逐步加大,使宏观经济潜伏着更大程度通货膨胀的危险。 第三种观点认为,目前的物价上涨是暂时的,不会导致物价的全面上涨和通货膨胀。 黄宪(武汉大学商学院教授):目前物价上涨主要包括消费品和工业品价格上涨。 从消费品价格上涨看,主要是粮价上涨引起的,但这种现象不会持续下去。原因是:①近年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价格恢复性上涨及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粮食供给缺口的加大,所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区别与联系

一、比较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区别 ⑴含义和本质不同: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⑵表现不同: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 ⑶成因不同: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长期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形成买方市场及出口困难导致的。 ⑷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⑸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治理通货紧缩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2、联系 ⑴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亦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量不平衡造成的。 ⑵二者都会使价格信号失真,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都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予以抑制。 二、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 一般地说,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①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②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③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④政策性调整,理顺价格关系会引起上涨。⑤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乱收费、乱罚款,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见,只有在物价上涨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情况下,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三、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必须进行具体分析 一般来说,适度的通货紧缩,通过加剧市场竞争,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挤去经济中的“泡沫”,也会促进企业加强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对经济发展有积

紧缩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引言 紧缩货币政策背景下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一、引言 近三年来,货币政策取向已经出现了从“宽松”到“从紧”的骤变,特别是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7月,国家连续五次上调银行存贷款利率,调整力度之大,频率之密集,可谓空前,可见国家为防止经济过热的决心。目前,我国企业融资方式还是以银行借款、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和票据贴现业务为主,这些都需 的,但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势必会削弱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放贷规模的缩小必然带动了贷款利率的上升,增加了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对于企业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来势凶猛的政策变化的背景下,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缓解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 二、货币政策理论和企业融资理论 (一)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①。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一方面可以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另一方面,货币供给增加可直接支持企业扩大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相反,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可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消费和投资,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些或增长慢一些。前者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后者是紧缩性货币政策。 要了解货币政策,必须先具备一些银行制度的知识,因为货币政策要通过银行制度来实现。大致来说,金融机构包括金融中介机构和中央银行两类。金融中介机构最主要的是商业银行,其他还有保险公司,私人养老金等。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金融当局,它统筹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一般以为,中央银行具有三个只能,即: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中央银行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个,即: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率①。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其他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贴现率越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就会减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贴现率越低,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是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时,对债券的市场需求就增加,债券价格会上升,而债券价格上升,就意味着利率的下降,反之亦然。法定准备率是指一国央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必须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如果中央银行认为需要增加货币供给,就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使所有的存款机构对每一笔客户的存款只要留出更少的准备金。反之,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减少货币供给时,可以提高法定准备率,使所有的存款机构对每一笔客户的存款需要要留出更多的准备金。 在货币政策的执行实践中,上述三大工具常常需要配合使用。例如,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使市场利率上升后,再贴现率率也必须相应提高,以防止商业银行增加贴现。于是,商业银行向其顾客的贷款利率也将提高,以免产生亏损。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扩大信用时,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买进债券的同时,也可同时降低贴现率。 (二)企业融资理论与信息不对称 企业融资,是指企业作为资金需求者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广义的企业融资是指资金在持有者之间流动,是一种以余补缺的经济行为,这是资金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包括资金的融入和融出;狭义的企业融资主要是指资金的融入,也就是资金的来源,它既包括资金持有者之间的资金融通,也包括某一经济主体通过一定方式在自身内进行的资金融通,既企业自我组织与自我调剂资金的活动,也就

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xxxxxxxxxxx毕业论文 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作者 系别经济系 专业金融 年级一班 学号 指导教师 答辩日期 成绩

内容摘要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的永恒主题之一。通货膨胀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还关系到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起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是使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进行调节。 本文分为六大部分对通货膨胀时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通货膨胀概述;第二部分,中国通货膨胀的历史与现实;第三部分,通货膨胀的成因;第四部分,研究通货膨胀时期财政政策的作用及治理方法和注意的问题;第五部分,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政策的作用及治理方法;第六部分,结合前几部分分析两种政策的弊端以及搭配使用的方法。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Abstract Inflation is one of the eternal themes of macroeconomics. As a monetary policy of our government,Inflation is not only related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sustainable stability,but also relates to the household living standard and social stability,so the rise has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main measure of dealing the inflation is to regulate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financial polic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of the elaborate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financial policy during the inflation It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inflation in the first part. The second part is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China’s inflation .Analyze the contributing factor roughly in the third part. Study the function and method of financial policy besides which has some points for attention in the fourth part. In the fifth part study the function and methods of momentary policy and the time lag of momentary policy. At the last part, we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previous two policies and collection method. Key words:Deflation,Monetary Policy,Fiscal policy

紧缩性货币政策

我国的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减少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它常出现于经济过热,面临严峻的通胀时,常见措施为提高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国家常用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通俗说就是政府认为在外流通的货币太多,希望能减少一点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紧缩货币政策一般是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中央政府通过加息来抑制消费增长,控制物价的过快增长,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为什么我国要收紧货币政策呢? 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实行从紧货币政策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一是汇率政策与结构调整政策要并举;二是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控不能完全解决当前经济的深层次问题,但可以为结构调整赢得时间; 三是结构调整须抓紧时机,若抓的不力,货币政策将被结构调整的滞缓而困扰,必然出现物价、资产价格和经济的不稳定状况;四是当结构调整不力时,货币与汇率政策不能过分迁就,应该按照“稳增长、低膨胀”的经济发展内在要求,操作货币与汇率政策,勇于暴露经济中的矛盾,加大结构调整的助推力,以此推动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我们在必要时要果断再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水平。目前中国的股市和楼市都处于水深火热当中,急需政府出钱救市或放松银行贷款限制,使得其可以走出困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一旦政府放松银行贷款限制,必然会进一步提高通货膨胀水平,与此同时,股市和楼市之所以会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国热钱在从中作梗。政府出面救市只会让外国热钱受益,同时热钱又会随时可能撤走,从而拖垮股市和楼市,并且使得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从这一角度来说,先治理通货膨胀优于政府出面救市。因此,与其政府出面救不确定性比较大的股市和楼市,不如专心的压下通货膨胀水平,必要时顶住压力,再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水平。同时要继续维护油价和粮食价格的稳定。 通货膨胀中压在人们头上的一把利剑,是目前经济发展中最突出和最危险的因素,因此要坚决地压下通货膨胀就要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中国连续多年来都取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但也因此增加了银行体系货币流通过剩。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实际上代表着总需求的增加,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减少总需求,同时还可以提高银行利率,使企业更难以取得信贷,难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有效地遏制通货膨胀的恶化。 我国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的发展,从而保证我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复出的必要性(一)抑制流动性过剩当前我国经济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流动性过剩。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要减少名义货币供给,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中央银行减少名义货币供给,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会引起经济中的实际货币流通数量几倍的下降,从而达到解决流动性过剩的目的。(二)抑制企业过度投资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有资金;一种是借贷资金,其中借贷资金是企业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而借贷资金的主要提供者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就是企业通过借贷资金进行投资所需要承担的成本。贷款利率越高,企业需要承担的利息越多,对投资项目的要求也就越高,因为只有当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超过贷款利率时,企业进行投资才会获得正的收益,否则企业投资无法获得正回报。贷款利率越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防止出现呆坏账,对申请贷款企业的审查就会越严格,对投资项目的要求也就越高,企业贷款变得越困难。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贷款利率提高意味着企业的投资成本增加,会抑制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只有预期收益率高的项目企业才会投资,预期收益率低的项目则被放弃,从而减少企业投资,降低投资增速。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 利率和失业率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利率和失业率的影响还请您帮忙审看下论文题目是否合适,以及论文主体内容结构是否合理,有不足之处还望您多多提示!

摘要 众所周知,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巨大,因为他控制着通货膨胀的目标、利息率、失业等等问题。这篇论文主要探讨的就是货币政策是怎样影响膨胀目标、利率和失业的。本文将会提到前人的一些相关研究以提供一些对于这个议题的基本信息和不同的视角。同时,本文还将提供利率、膨胀率和失业率方面的丰富数据,这些数据都将通过图表呈现,以便更直观更明显的表现数据的变化趋势。本项研究采用方法论是数据分析和建模。研究结果以及针对数据和相关发现的分析也都将在文中得到详细的讨论。 简介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物价稳定和支持政府的经济目标,包括经济增长方面的目标和就业方面的目标。物价稳定的定义是通货膨胀目标为2%。这项指标更常应用于判断物价稳定在实现经济稳定中的作用,也用于衡量其在提供出口和就业方面的可持续增长的准确状态上的作用。通货膨胀目标是由财政大臣在每年的年度预算中决定的。 英国银行决定通过设臵一个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目标。从1997年5月开始,英国银行已经拥有了在设定英国官方利率上的独立决策权并且设立了一个特殊的货币政策委员会来决定利率。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共由九个成员——五位英国银行的内部人员和四位由财政大臣挑选出的外部人员。每个月货币政策委员会(以下简称MPC)都开一个为期两天的会议,通常是在每月第一个星期一之后的星期三和星期四。他们设定利率的目的是在未来两年使通货膨胀处于掌控之中。货币政策能够通过提高利率和减少真实货币供给来控制需求的增长。 低而稳固的通货膨胀对于一个繁荣的、蒸蒸日上的经济来说是危险的。英格兰银行试图将通货膨胀目标控制在2%,这个数值是由政府设臵的。银行利率的变化可能需要两年才能完全发挥出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银行在决定合适的货币政策的时候后必须将眼光放远。如果通货膨胀趋向于超过目标值,银行就会提高利率以削减开支并降低通货膨胀。同样,如果通货膨胀可能要低于2%了,银行就会降低利率来提高消费和通货膨胀。当银行担心通货膨胀过低,它就会降低利率,换句话说,就是银行减少了中央银行的钱贬值。然而利率不能降到0以下,也就是不能是负值。所以,如果利率恰好是0, 并且仍然存在通货膨胀过低的风险,银行会扩大货币的流量,换句话说,直接将钱注入经济之中。 下图展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解释的是货币政策是怎样运作的,它受到不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 摘要: 文章利用SVAR模型探讨了经济新常态时期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货币量、信贷规模)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与金融危机前相比,新常态下货币增长率或信贷融资规模的增加更倾向于提升通胀预期,存款利率或拆借利率的上升更倾向于降低通胀预期。并认为这是因为新常态时期经济金融结构变化所导致的,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应该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转型为以价格型调控为主,从而更有效地管理通胀预期。 关键词: 新常态;通胀预期;货币政策;SVAR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主要包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宏观政策转型等内容。为了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合,货币政策也应该做出相对应的转型。通货膨胀预期是货币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需要考虑

的重要变量,它在很大水准上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成效。在通货膨胀目 标制中,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直接成为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即使以 其他变量作为政策中介目标,货币当局也需要重视通胀预期对政策的 反应以及通胀预期管理。在通胀预期管理方面也有理论或实证的研究。根据所检索的文献,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管理通货膨胀及通 胀预期的有效性是有差别的。在经济新常态时期,不同货币政策工具 影响通胀预期的效力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新常态下应如何利用政策工 具有效管理和引导通胀预期?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执 行和转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研究设计 1.1模型与数据说明本文通过SVAR模型考察货币政策数量型工具(货币量、信贷规模)和价格型工具(存款基准利率、SHIBOR)对通 货膨胀预期的影响。SVAR不但反映了变量在一个系统中的相互作用, 同时也考虑了变量的同期值的影响。因为2008年9月起美国次贷危机 扩大化,开始对世界经济产生冲击,所以选择2008年9月至2014年6月的数据作为反映“新常态”的样本区间。同时为作比较,选择2003 年3月至2008年8月的数据作为比较区间。通过两个区间分别回归所 估计模型的对比,来探讨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工具影响通胀预期效力的 改变。原始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与中经网数据库。预期通货膨胀指 标参考人民银行未来物价预期指数。编制该指数需要每季以抽样问卷 方式调查20000名储户,扣除对下一季物价变动选择“看不准”的问卷,计算认为下一季物价“上升”、“基本不变”和“下降”的居民 比例,分别赋予1、0.5和0的权重。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取值介于0到 1之间,围绕50%波动。指数高于50%表示扩张状态,低于50%表示收

高一政治《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知识 点总结 一、比较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区别 ⑴含义和本质不同: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⑵表现不同: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 ⑶成因不同: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长期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形成买方市场及出口困难导致的。 ⑷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

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⑸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治理通货紧缩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2、联系 ⑴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亦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量不平衡造成的。 ⑵二者都会使价格信号失真,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都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予以抑制。 二、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 一般地说,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①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②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

(扩张性、紧缩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弄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vs 货币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vs 紧缩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实施条件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 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的正常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 措施 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加大国债发行量 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目的 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联系 具体采取哪种政策,必须依据当时客观经济运行情况,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控制经济运行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区别 含义不同 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内容不同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有关政策,如税收、税率调整,发行国债,保护价收购粮食等 与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存贷款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 政策制定者不同 由国家财政部制定,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并实施 联系 ①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②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配合起作用

真题演练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08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中国十几年来首次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列能够体现这种货币政策的有( D ) ①上调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 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③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④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