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的对话理论_通过对话彰显人的存在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_通过对话彰显人的存在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_通过对话彰显人的存在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通过对话彰显人的存在

杨璐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401520)

【摘要】在提倡沟通的当代社会,对话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手段普遍运用于政治、经济、文化、

宗教等领域。对话的普及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最好体现,契合了时代的潮流。巴赫金在对话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开创性作用,巴赫金思想的精髓体现在对话所昭示的人文精神中,巴赫金认为通过对话能彰显人的存在。

【关键词】巴赫金;对话理论;人的存在【中图分类号】

I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0)00-0032-01

【作者简介】杨璐(1980-),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学。

米哈伊尔·巴赫金(Bakhtin ,1895-1975)是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也是文学界最伟大的理论家之一。巴赫金的学术研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了哲学、神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诗学等几乎所有的人文科学领域。巴赫金所取得的理论成果非常丰富,提出了包括复调小说理论、语言杂多理论和狂欢化思想等在内的诸多理论。但是巴赫金对这诸多领域和理论的研究绝不是随意和分散的,统摄它们的是巴赫金尽毕生之力而建构的对话理论。对话理论以及由对话所昭示的人文精神,是巴赫金思想的精髓。[1]

有关对话性的对话理论是巴赫金首先提出来的。[2]13

赫金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进行研究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复调小说,也可以叫对话小说。巴赫金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个思想形象,同时是个矛盾体,但是由于作者拿出一个客观的世界同主人公无所不包的意识相抗衡,这个客观世界便是与之平等的众多他人意识的世界。[2]13因而,每个主人公都不过是众多的声调中的一个。而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以及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就是复调。具有这种特点的小说,就是复调小说。[2]13复调小说(对话小说)具有这样几个层次:一是话语中时有双声语现象出现;二是主人公主体意识中会产生许多不同思想的交锋;三是许多价值相等的主人公意识,作为某一他人意识而非客体,以对位形式,不相混合地结合在某一统一的事件中。[2]39由以上复调小说的特征可以看出,在此类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之间、

主人公与主人公之间、以及主人公内心会不断出现交锋,而这些交锋所体现出的“同意和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的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就被巴赫金称为“纯粹的对话关系”。[2]18

巴赫金在复调小说里发现了对话性。但是,他对对话性的研究并不局限在小说或文学理论之中。他说:“复调小说整个渗透着对话性。小说结构的所有成分之间都存在着对话关系,也就是说如同对位旋律一样相互对立着。要知道,对话关系这一现象,比起结构上反映出来的对话中人物对语之间的关系,含义要广得多;这几乎是无所不在的现象,渗透了整个人类的语言,渗透了人类生活的一切关系和一切表现形式,总之是渗透了一切蕴含着意义的事

物。”[1]

由此可以看出,巴赫金在把对话性确立为复调小说

的本质的同时,也认为对话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是人类生活的本质。[1]巴赫金把对话理论作为自己思想的基础,把人文科学各领域当作建构对话理论的不同途径,以对话理论贯穿自己人文科学各领域的研究。

巴赫金为何单独对对话理论倾注了如此大的研究热情,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思想基石?这源于巴赫金对自己所处时代思想状况的认识。在巴赫金生活的时代,包括西方和当时的苏联的思想文化领域内,与对话原则相对立的独白原则占据着主流,独白世界观占据优势,人们看到的多半是一个独白的世界。[3]101而这个占据统治地位的独白者则是物质。早在本世纪初,深受欧洲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熏陶的青年巴赫金便痛感人文科学丢失了(下转第34页)

黑河学刊Heihe Journal Aug.2010Serial No.156No.8

2010年8月总第156期第8期

□编

辑/张明元

□编辑/张明元

〔参考文献〕

[1]陈太胜.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人文精神[J].学术交流,2000,(01):108-114.[2]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3]白春仁.巴赫金—求索对话思维[J].文学评论,1998,(05).

[4][法]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蒋子华,张萍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上接第32页)人。在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推动下,人们对自己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的能力充满自信,趋向于把人与社会物质化、

实体化。人文科学偏离了人这个中心,所能贡献给人们的真正的精神财富日见其少,人们对人文科学的敬重和期望,随之也日见其微。[3]108在这样的背景下,巴赫金厘清了独白原则和对话原则,并极力推崇后者。巴赫金假设了一种人的观念,认为他人起着决定性作用,即:脱离与他人的关系来理解一个人是不够的。[4]305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重新审稿时,巴赫金这样写道:“只有把我看作是他人,通过他人,借助他人,我才能意识到我,才能成为我自己。最主要的行为,也是个人意识的构成部分,取决于另外一个意识(也就是‘你’)。失去自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决裂、隔绝、自我封闭。任何一种内心活动都有接壤处,与他人相遇,而它的实质也存在于这种激烈的相遇中。人本身(不论是内在还是外在)是一种深层交际。人即交流。对他人来说,人是一种通过他人成为自己的人。人不具有内心主宰世界,他完全而且总处在一个边缘线上;在观察自己内心的同时,他通过他人的眼光去看自己。我不能没有他人,没有他人,我就不能成为自己;我必须置身于他人,在

我身上找到他人(在反映中,在相互观察中)。不能自己证实,不能自己承认。我从他人那里得到我的名字,而这个名字是为他人存在的(自我命名属于侵占)

。自爱同样是不可能的。”[4]308—309由此可以明白,巴赫金为什么特别重视对话

了。人的存在不是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两个实体的互动,“他人”彰显了“自身”。而联系“自身”与“他人”的则只能是对话。

巴赫金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提炼出了对话理论,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哲学理念加以系统研究,其目的就是要探讨一种通过与他人的对话而观照出

“人”的存在的思想,从而把“人”请回到人文科学里来,高扬人的中心价值,进行人的主体建构。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中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它服务于“解放人和使人摆脱物化”这一最高目的。[1]在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

巴赫金说:“这里很有必要强调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部创作的主要激情,无论从形式或内容方面来看,都是同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物化、人与人关系及人的一切价值的物化进行斗争。”

[1]

巴赫金以对话彰显人的主体性,看到了对话的独特性,对

对话本身进行了系统研究,是对话形成理论的开始。葺

〔参考文献〕

[1]梭罗.梭罗集(上)[M].陈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364.[2]鲁迅.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97.

[3]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87.

[4]Arthur Chirity.The Orient in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A Study of Emerson,Thoreau,and Alcott [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32.

[5]Harding,W.The Days of Henry Thoreau:A Biography [M].Dover Publication Inc,1982.[6]陈寅恪.金明馆从稿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大卫·弗斯特.康考特牧歌:重回梭罗的华腾湖[M].辛巴译.台北:新闻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8]李长之.陶渊明论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遗忘和冷淡”[2]

。在瓦尔登湖生活期间,梭罗因为反对黑奴制拒交“人头税”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写成了《论公民不服从》一书,探讨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他宣传的“非暴力抵抗”的斗争形式对印度的甘地和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二人都重视个人的自由。陶渊明放弃“心为形役”的官场,选择心灵的自由和品德的高洁,皈依老庄崇尚的“自然”,保持了本真的人格。他的高洁和淳朴为后世的无数文人墨客树立了典范,让中国文化中的隐逸染上了高洁品格的美感。梭罗按自己的方式呼吸,不愿被众人强迫着按某种方式来生活,所以他拒绝庸俗的功利的社交生活。他对自我德行提出高要求,通过自我的改良来实现社会的美好。梭罗说:“我要像黎明时站在

栖木上的金鸡一样,放声啼叫,即使我这样做只不过是为

了唤醒我的邻居罢了”[3]

。可见梭罗的心态相当进取而又踏

实,他试图通过自己个人微薄的“啼叫”来“唤醒邻居”,最终实现社会的改良。可见他对个人自由以及个人力量对社会进步之作用的重视。

四、结论

陶氏和梭罗的隐逸都可谓是亦隐而非隐。如果说陶渊明的隐逸是对自我的保留,那么梭罗就是对此的放大和张扬。陶渊明生活的中国封建时代没有自由、

民主、平等的观念,幸而老庄哲学为此提供了避难所。而梭罗明确地把《独立宣言》中的自由,民主,平等践行到自己的笔下,生活在对社会的贡献中。葺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76755782.html,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析 作者:李颜伟李笑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4年第08期 【摘要】本文用俄国文化符号学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析美国女作家埃伦·格拉斯哥的长篇小说《生命之轮》失败的爱情故事。认为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未能最终走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结于双方对话意识的缺失;双方在“所见之外”方面的障碍以及女主人公“独特自我感”的不足乃是导致恋爱失败的两大对话性因素。 【关键词】对话意识;缺少;所见之外;独特自我感;恋爱失败 美国女作家埃伦·格拉斯哥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史上的一位先驱,出版于1906年的长篇小说《生命之轮》便是她所创作的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主要讲述了青年女诗人 劳拉对生活的追求及其与出版商男友坎佩尔之间失败的爱情故事。从俄国文化符号学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看,劳拉与坎佩尔之所以未能最终走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结于他们之间对话意识的缺失和对话情境的无法建立。 一、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作为俄国文化符号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他认为对话不仅是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也是文学艺术的普遍现象。” [1] 巴赫金理论的对话性既包括外在言语行为又包括内在心理意识。因此,文本中的人物对话除了直接引语,也包括自语、眼神、肢体动作、心理活动等同样需要或预设外界给予一定应答的“潜对话”形式。[2]就交际模式研究而言,语境、发话人、话语、受话人等基本因素均应在考虑之列。可见,对小说的对话研究不能仅限于解读引号之内的人物交谈,文本中的对话情景以及对话人的性格特征、对话意识与对话内容等也都值得关注。 对话意识的存在是建立积极的对话情境,保障对话成功实现的重要环节。巴赫金认为对话意识包括“所见之外”和“独特自我感”。[3]换言之,对话人应该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去聆听对方的话语并且相应地做出一些改变,并且要对自我的独立性和与众不同性充满自信。 二、《生命之轮》的失败爱情 《生命之轮》主要讲述了青年女诗人劳拉对生活的追求及其与出版商男友坎佩尔之间失败的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于19、20世纪之交走在美国工商业发展最前沿的大都市纽约。新工业革命使“美国社会从底层到上层,从经济到政治,从思想文化到社会习俗,甚至连美国人自身的生存方式都发了根本性的变化。” [4]其男女主角之间巨大的背景差异似乎注定了这场恋爱的有始无终。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

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术界把巴赫金的学术活动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早期的文学研究和晚年的文化研究,并把狂欢化理论视为一种文化研究,但是,这个理论最初是他在研究长篇小说话语时提出来的,而且又由于文学和文化的不可割裂的关系。狂欢化理论对于文学创作与批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狂欢”这一术语出发,去阐释一下狂欢的新内涵。 对于“狂欢”这一术语,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理解与阐释。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洪晓先生的《狂欢正解——狂欢理解综议》一文中,总结和评价了目前的六种主要理解:娱乐说、非理性的激动情绪状态的理解、宣泄说、后现代说、颠覆说、自由说,并认为狂欢的内核是一种个体的生命自由。洪先生认为,狂欢最核心的特质是自由,而这种自由是一种生命的自由,它通过顺应人的本能欲望来突破外界束缚,激发起人的生命潜能和生命欲求来超越现实的必然有限性,让生命得以自由驰骋,给予生命绚丽多姿的演绎。面对理性的过度发达,伦理理性、工具理性和科技理性等对人的丰富性、复杂性、能动性等的扼杀,它大声疾呼着感性的解放和满足,力图恢复人的完整性,用具体的、温馨的世俗情感对抗着冷冰冰、机械的理性机器;它敢于颠覆和打破权威的光环,让个体得到独立和自由,极大地激活了人的生命和个体意识;它不让生命受到任何的压抑,人们在其怀抱中可以尽情宣泄;也不让生命有任何的苦难阴影笼罩,倡导快乐原则,让人感受到 人的本质力量的张扬;面对异化的、残酷的现实,营造了一个“人化”的乌托邦世界,让人的各种愿望得到满足,让人的真性情得到尽情挥洒,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因为其对现实的批判和弥补,所以颠覆性和抗争就成了其最显著的特点。但其最终指向是个体的生命自由,饱含着浓浓的人文主义关怀。狂欢的作用就在于维持理性与非理性、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平衡,以促进人性的和谐全面发展为己任,价值指向是真善美。 但我认为,所谓的狂欢,本质上是一种无奈的独白。文明的进步可能给人带来新的自由,也可能带来新的束缚。在人类各种文明高度发达,政治秩序及经济秩序格外完善,现代大机器生产的今天,人被强烈地异化和疏离,彼此的交流异变和隔离,是每个人成为“孤独者”。然而,人是感情的动物,没有交流是不可想象。面对社会,我们的自主意识被剥夺,我们都是小人物,没有言说的权力(即使有,也是鹦鹉学舌式的言说);面对他人,相互信任的基础已被世俗和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分析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分析 word格式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借鉴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兵体分析喜别电影的生成过程,观众的观彩心态,提出真正优秀的喜别屯影应该超越狂欢化理论规范。 喜剧影片是一种颇难界定的电影类型,在电影评论界也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最近,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就像刚刚发掘出来的古董,被理论家所珍爱与赏析。使用狂欢化理论来分析喜剧影片,也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喜剧电影脱胎于戏剧中的喜剧,而古希腊的喜剧起源到祭祀酒神的即兴 word格式 表演,发展略晚于悲剧,可分为旧喜剧、中期喜剧和新喜剧三个时期。公元前487一前404年是旧喜剧时期,多是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讽刺的对象是社会名人,特别是当权人物。公元前404一前338年是中期喜剧时期,以讨论神学、哲学、文学和社会间题为主。公元前338一前120年是新喜剧时期,大都是世态喜剧,主要描写日常生活、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 到了中世纪,为了表现对官方宗教的令人苦恼的严肃性的反抗,人们通过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使得郁积的情感得以宣泄。喜剧便是狂欢节上的一种主要的表演形式。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不需要虔诚和严肃的调子,也不需要命令和允许,它只需要发出一个开始玩乐和戏耍的简单的信号。狂欢节使意识摆脱了官方世界观的支配,使人们可以用新的方式观世界;它没有恐俱,没有虔诚,它是以彻底批判的但又不是虚无主义的态度展示世界的,这种态度是积极的,因为它展示了世界无限丰富的物质基础,展示了生成和更替,展示了新生事物的不可制服和无往不胜,展示了人民大众的永生。狂欢不仅是一种深层的生命体验,而且还是一种观察世界、表现世界的方

翻译_一种_双声_的对话_解析道格拉斯_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_王莉娜

2009年6月 第25卷 第3期 外国语文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J u n e,2009 V o l.25 N o.3 翻译:一种“双声”的对话 ———解析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 王莉娜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 200433) 提 要:美国翻译理论家罗宾逊从翻译个体的主体性出发,把翻译看作是在译者、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展开的一场穿越时空、跨越语言文化障碍的“双声”对话,揭示了现实翻译活动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追溯了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形成的渊源,对该理论的主要论点进行了分析评判,指出这种对话理论对目前翻译研究的借鉴意义及其内在局限性,以期促进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对话、中西方翻译学者之间的对话。 关键词:翻译身体学;双声;翻译伦理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414(2009)03-0110-06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s a D o u b l e-V o i c e dD i a l o g u e: A nA n a l y s i s o f D o u g l a s R o b i n s o n's D i a l o g i c s W A N GL i-n a A b s t r a c t:S t a r t i n g f r o mt h e s t a n d p o i n t o f t h e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o f 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 t r a n s l a t o r,A m e r i c a n t r a n s l a t i o nt h e o r i s t D o u g l a s R o b i n s o nr e g a r d s t r a n s l a t i n g a s a d o u b l e-v o i c e dd i a l o g u e a m o n g t h e S Lw r i t e r,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a n d t h e T Lr e a d e r a c r o s s t i m e a n d s p a c e o v e r c o m i n g l i n g u i s t i c a n d c u l t u r a l b a r r i e r s t o r e v e a l t h e d y n a m i c s,c o m p l e x i t y a n d d i v e r s i t y o f r e a l-l i f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c t i v i t i e s.T h i s t h e s i s t r a c e s t h e o r i g i n s o f R o b i s o n's T r a n s l a t i o nD i a l o g i c s,a n a l y z e s i t s m a i np r o p o s i t i o n s a n dp o i n t s o u t i t s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c u r r e n t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u d i e s a n di t s i n h e r e n t l i m i t a t i o n s i n a n a t t e m p t t o p r o m o t e t h e d i a l o g u e b e t w e e nt r a n s l a-t i o n t h e o r y a n dt r a n s l a t i o n p r a c t i c e a n d t h e d i a l o g u e 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t r a n s l a t i o ns c h o l a r s. K e yw o r d s:s o m a t i c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d o u b l e-v o i c e;t r a n s l a t i o n e t h i c s 1.引论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在其中扮演着“中介”的角色;这似乎已经是翻译界达成的一致共识。但是在这一“共识”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尚待探讨解决的问题:这一交际活动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谁参与了这一交际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一交际活动受到哪些因素或力量的支配?这些因素或力量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影响这一交际活动的?针对这些问题,语言学派、功能学派和文化学派做出了不同的回答。语言学派认为,翻译是通过语言转换而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译者是原文作者的传声筒和代言人,对原文先进行解码再重新编码成另一种语言,把原文作者的意图忠实准确地传达给译文读者。功能学派认为,翻译是由委托人或发起人授权的一种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译者根据翻译目的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达到特定的预期功能。文化学派则把翻译置于宏观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将翻译视为一次文化交流事件,译者在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的支配下对原文进行操纵和改写。这三个流派分别集中于对“对等”、“功能”和“规范”等抽象概念的研究上,片面强调外部因素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制约,而忽视了译者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崇尚理性、摈弃感性,重视对翻译过程中客观因素的研究,轻视对主观因素的研究,是西方翻译理论的一贯特点。然而美国翻译理论家罗宾逊(D o u g l a s R o b i n s o n)却另辟蹊径,把译者的主观感受和个人体验作为翻译研究的出发点。罗宾逊从译者个体的主体性出发,将翻译视为在译者和原文作者以及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同时展开的一场“双声”的对话,并运用“翻译身体学理论”(t h e s o m a t i c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巴赫金“对话理论”(d i a l o g i s m)、伯克的戏剧主义(d r a m a t i s m)和修辞理论(r h e t o r i c),在其著作《译者登场》(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s T u r n)和《施事性语言学:以言行事的讲话和翻译》(P e r f o r m a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S p e a k i n g a n d T r a n s l a t i n g a s D o i n gT h i n g s 110

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1)

简述“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需要引入对话理念。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而对话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与自由开放性,要求教学中的交流与对话,其最终的目的不是说服与压制,而是在不断汇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意义。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平等对话,才能使积重难返的阅读教学重获生机与魅力,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对话理论、语文阅读教学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是这样进行阐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可以把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自行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们在主动和积极的思维当中去加深理解并亲身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们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所带来的乐趣。”[1]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与学生学习的需要。 然而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灌输式”和“习题式”课堂教学模式却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入一种尴尬的境遇。教师以“教”代“读”。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学中“教”的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学生阅读量少。除课本外,学生很少接触到课外阅读,《中学生必读名著篇目》形同虚设。更为明显的是有些教师过于强调分数第一的功利性,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教学的八股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难以和文本对话及情感交流,缺少思维碰撞和审美情趣。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语文阅读教学逐渐走出这种误区呢? 二、对话理论是什么 对话理论这一思想最早的提出者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认为,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地不断沟通为基础,“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无处不在,广泛而深入,“……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微型对话)”,而且,“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2]引导对话从哲学理论向教育和教育观转变的,首推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弗莱雷认为,传统的教育是“储存式的教育”。“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材料”,“归根结底,在这种(最多是)误导的制度下,倒是人们自己因为缺乏创造力,缺乏改革精神,缺乏知识而被淘汰出局”。而在对话教育的理念下,教育要“成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即“在学习读和写的过程中,那些获得了新的自我意识并开始批判性地看待自己的社会处境的人,常常会主动采取行动,去改造那个剥夺了他们参与机会的社会”,通过这种教育,“每个人又重新赢得了说出自己的话,也即命名世界的权利”。教育就是要促使人觉醒,让每一个人看到自己的价值,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无论一个人有多么无知,也不论一个人被‘沉默文化’淹没得有多深,他都可以通过与别人的对话接触来批判性地看待这个世界”,最终改造世界,追求更完善的人性,创造一个更容易使人爱的世界。[3] 传统的教育过程里,学生只被要求去记忆教师所讲的东西时,其结果是认识行为被降低为只是传递现存的知识,教师只是传递知识的专家。这种知识是僵死的知识体,缺乏与学生的现实活生生的联系。长期以往,学习将成为一件灌输式的令人疲倦的杂务。而在对话式教育中,知识不是一种给定的或完成的东西,它始终要求人类变革性活动的动态的认识过程。对话需要沟通与交流,引用弗莱雷的话语,“认识的对象放在认识主体之间的桌子上面,他

试析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及其核心概念_话语_

中国俄语教学(季刊)1999年第1期(总第80期) 试析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及其核心 概念“话语”(слово) 凌建侯 中国人民大学 一、引言 巴赫金(М.М.Б.Бахтин,1895—1975)是本世纪一位极具影响的思想家。自60年代他的学术思想被介绍到法国开始,西方学界对他及其思想的研究热情始终有增无减。特别是80年代初,美国也掀起了“巴赫金热”,其声势远远超过巴黎。不仅有人为他著书立传,而且两年一度的“巴赫金学国际研讨会”已渡过8个生日,成立了“国际巴赫金学研究协会”,在白俄罗斯和英国定期出版巴赫金学专刊《Диалог?Карнавал?Хронотоп》与《Dialogue》。至此,巴赫金学已成为一门显学,人们把它称作“特殊的人文科学”,将他本人归入下个千年思想家的行列。 勿庸置疑,巴赫金思想在本世纪最后25年里,已被推到了人文领域学术研究的中心。 二、对话精神贯穿巴赫金整个学术遗产 1)提起巴赫金的思想,了解者都说博大精深,因为他涉足哲学、美学、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而且常常寥寥数语,却能引人深思、启人心智。说有“点铁成金”①之效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正因为巴赫金视野广博,又观点新颖,所以各人文学科的学者们对之都有亲切之感,从其不同的理论中获得启发。这一点,中外学界早已有了共识。 但巴赫金思想的过人之处,我们觉得并非仅用“博大精深”所能涵盖。古今中外学问大而博者有之,观点见解颖异独到者有之,他们的思想并不全能“走运”,被人们称作“某某学”而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巴赫金是一部人文领域的“理论百科全书”。然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对人的启迪毕竟有限,就象弗雷泽(Frazer)在《金枝)中为我们提供的那样。他的魅力恰恰在于给人类学的研究拓宽了方法思路。巴赫金同样如此。他的著作读来震撼人心,因为他“意味着智慧而不是知识”②,意味着人文研究的对话主义视角与方法,而不仅是一整套的术语以及一些精辟的结论。 2)在最早的一篇长文《论行为哲学》中,巴赫金立足个人本位主义与个人直接面向社会的欧洲传统思想,且又有较大突破,主要表现在用动态的历史眼光看待个人,并在其身上引出道义责任,即赋予每个人的生活以道德的含义。这里的道德不是普遍遵行的规范。道德的普遍性只在于形式,即“我”有义务和责任积极地承认自己实有的(дан2ный)唯一性,从而实现设定的(заданный)自我,“我”的生命因此不断获得完成。巴赫金认为,个人的生活是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起 35① ②白春仁:《巴赫金———求索对话思维》,巴赫金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 钱中文在“巴赫金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此会于1998年5月11—14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上论及巴赫金符号理论时强调说,“巴赫金对符号学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他阐述符号思想出语并不多,但点铁成金;见解独到而深刻,给你启发,给你思考的余地。”

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张福源 134324

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张福源134324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阅读教学是语文中的“重头戏”,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当前,新课改虽已在全国深入开展,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阅读教学依然固守一些程式化的模式。无论是不厌其烦地分析课,还是滔滔不绝的讲读课,或是热热闹闹的合作学习课,都是在老师安排的固有模式下进行,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没有得到发挥,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拟提出用比较法阅读教学,以期为当前的阅读教学注入活力。 在对话理念视野下来关照这段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描述,使得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语文”。它是一种最重要的工具——用来改造世界的工具,语文教育便是让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并具备反思与行动的责任和能力,成为主体进入历史进程,去改造世界,而不是总在世界的边缘徘徊;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而有活力,语文教育不是被动接受这一文化,而应不断发展这一文化。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其本质就应该是培养了解、发展文化,掌握、使用工具,认识、改造世界的主体。 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阅读与写作水平的能力。所以阅读教学不能局限在,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跳出了解释词语、分析段落层次、概括中心意思的窠臼,但更多的一线教师又流于你一言,我一语的所谓“个性化”感悟,失去了对文本的整体认知,也就失去了文本给读者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从教科书编写的角度说,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与恰当有效的写作手法也正是选择课文的重要取向,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阅读中感悟写作知识"可以说,写作本没有固定章法,但从写作角度去理解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写作的基本知识,体会写作的基本技法,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比较读解章法的过程正是转化表达能力的过程,这样也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一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通过对话可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显。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都要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解读来建构。把学生学习的知识综合起来,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来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认知,从而在别人思路中学习借鉴合理的成份,锻炼自己的思维,避免呆板和繁锁的思维,求得自己的思考途径,用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我先将其与假设的文题《记梁任公先生》在选材上比较,让学生自己为《记梁任公先生》构思立意,然后给此两文列一个简单的提纲。学生提纲如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景仰先生,幸运地聆听先生的演讲,一次演讲,终生难忘。 演讲稿整齐美观,既写办事认真,又衬下文演讲生动。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析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析 本文用俄国文化符号学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析美国女作家埃伦·格拉斯哥的长篇小说《生命之轮》失败的爱情故事。认为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未能最终走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结于双方对话意识的缺失;双方在“所见之外”方面的障碍以及女主人公“独特自我感”的不足乃是导致恋爱失败的两大对话性因素。 标签:对话意识;缺少;所见之外;独特自我感;恋爱失败 美国女作家埃伦·格拉斯哥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史上的一位先驱,出版于1906年的长篇小说《生命之轮》便是她所创作的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主要讲述了青年女诗人劳拉对生活的追求及其与出版商男友坎佩尔之间失败的爱情故事。从俄国文化符号学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看,劳拉与坎佩尔之所以未能最终走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结于他们之间对话意识的缺失和对话情境的无法建立。 一、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作为俄国文化符号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他认为对话不仅是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也是文学艺术的普遍现象。” [1] 巴赫金理论的对话性既包括外在言语行为又包括内在心理意识。因此,文本中的人物对话除了直接引语,也包括自语、眼神、肢体动作、心理活动等同样需要或预设外界给予一定应答的“潜对话”形式。[2]就交际模式研究而言,语境、发话人、话语、受话人等基本因素均应在考虑之列。可见,对小说的对话研究不能仅限于解读引号之内的人物交谈,文本中的对话情景以及对话人的性格特征、对话意识与对话内容等也都值得关注。 对话意识的存在是建立积极的对话情境,保障对话成功实现的重要环节。巴赫金认为对话意识包括“所见之外”和“独特自我感”。[3]换言之,对话人应该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去聆听对方的话语并且相应地做出一些改变,并且要对自我的独立性和与众不同性充满自信。 二、《生命之轮》的失败爱情 《生命之轮》主要讲述了青年女诗人劳拉对生活的追求及其与出版商男友坎佩尔之间失败的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于19、20世纪之交走在美国工商业发展最前沿的大都市纽约。新工业革命使“美国社会从底层到上层,从经济到政治,从思想文化到社会习俗,甚至连美国人自身的生存方式都发了根本性的变化。” [4]其男女主角之间巨大的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示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示 作者:吴承笃, Wu Chengdu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刊名: 东疆学刊 英文刊名:DONGJIANG JOURNAL 年,卷(期):2006,23(1) 被引用次数:6次 参考文献(7条) 1.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2001 2.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1986 3.阿多诺文化工业的再思考 1992 4.孙长军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期刊论文]-江汉论坛 2001(10) 5.伊布哈·哈桑后现代景现中的多元论 1992 6.米哈伊尔·巴赫金巴赫金全集(大) 1998 7.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文化转向 20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邹赞.ZOU Zan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期刊论文]-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26(4) 2.孙长军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期刊论文]-江汉论坛2001(10) 3.李勇梅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32) 4.黎青.LI Qing试论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快感理论[期刊论文]-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9(4) 5.邱戈.Qiu Ge巴赫金理论的传播思想史意义[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2) 6.鄢鸣.YAN Ming狂欢:真实抑或想象——狂欢理论的应用与反思[期刊论文]-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2) 7.曾军.Zeng Jun中国巴赫金接受二十年[期刊论文]-人文杂志2005(2) 8.石开斌.SHI Kai-bin费斯克的微观政治思想解析[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 9.梅东伟.Mei Dongwei文艺民俗学的一个范畴——狂欢化再解读[期刊论文]-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26(2) 10.曹海峰.CAO Hai-feng詹姆逊视野中的精神分析[期刊论文]-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26(1) 引证文献(6条) 1.何树勋.鲁绵茸.冯丽君浅论中国当下的大众文化[期刊论文]-焦作大学学报 2011(2) 2.邹赞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期刊论文]-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9(4) 3.杨丽娟卡尔维诺作品的"元小说"特征分析[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 4.史原.李英庆.刘媛网络文化与文化价值意识建构[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4) 5.王军大众文化:何来狂欢——谈约翰·菲斯克对狂欢理论的应用[期刊论文]-江淮论坛 2007(4) 6.周卫忠狂欢人格的双重性与基督位格的双重性——从狂欢论与位格论的内在一致看巴赫金思想的基督教背景[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

对话理论与语文教育

对话理论与语文教育 郑国民黄显涵 一、对话理论兴起的背景 大多数人认为,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但是,如果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对话作为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以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话”还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话既是当时学者的一种思维方法,同时也是学者之间进行学术研讨、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主要方式。自从巴赫金探讨对话性之后,对话,这个具有多元价值指向的词语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开始活跃于人文主义者的视野之中。哈贝马斯在他的“交往理论”中把对话更多地视为一种方法论,认为对话是达成现代交往最为合理、最为有效的一条途经。一些教育研究者提出要以对话为基础,促使教育的方法、程序和价值发生变革。 巴赫金认为,人类只有依托语言或话语才能生存、思考与交流。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一切莫不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归结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

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对话的对语之间,而是存在于各种声音之间、完整的形象之间、小说的完整层面之间,而同时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 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中,理解是对话得以发生的关键要素,理解又是受教育者形成关于自身知识和生活智慧的基础。因此,只有在理解的前提下,个体才能走向他人,走向意义的不断生成,使具有真正意义的对话关系拥有构建的平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对话无法脱离语言这个领域,但是对话关系又是超出语言学领域的一种特殊关系。因此,现代人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局限对处于不同时期、地域的文本或观点进行对话,不断丰富个体体验,那么人类的优秀文化就可以得到传承,同时也使得人类获得更加完满的教育目的成为可能。 二、对话理论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传统的语文教育由于受工具理性思潮的影响,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属性,追求知识本位,使单一的知性分析代替了综合的感受。语文教育存在的诸多痼疾、弊端,促使人们寻找解决语文教育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虽然不能说对话理论是针对语文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但它至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

(完整版)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 在西方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时代,即苏格拉底的方法,又称作“产婆术”。所谓"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后来他学生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及其所创立的逍遥学派又称亚里士多德学派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教学方式。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的吕克昂建立了一所学院,该处有一小树林和许多可供散步的林荫道,亚里士多德喜欢在这林荫道上和学生散步、讲课和讨论学问,所以被称为逍遥学派。而中国将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最早见于孔子。比如《论语》就是记录孔子与其弟子间言行的书,在《论语》中的很多章节都记录孔子运用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比如我们高中所学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就是一次典型的对话式教学。然而后来我们都知道欧洲进入到了古罗马时代和中世纪时代。而中国则进入到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强调是对权威的绝对服从,这种服从当然也包括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服从。所以这种基于师生平等的对话式教学还没有走向成熟便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了。 到了近现代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则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巴赫金认为:“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所谓对话,是指一种民主平等的、坦率真诚的、主客体之间互为主体的言语交流活动,对话的各方相对独立,各自保持彼此的自尊。换言之,对话是一种民主、平等、坦率、真诚的有声或者无声的信息交流,是教育者为深刻把握文本的言语、情感、内蕴而组织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多元交流活动,它从一开始就与民主、平等、坦诚、倾听等相伴而生。而将对话式教学完善成一种成熟的教学理论的则是著名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 弗莱雷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他是“近半个世纪之内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家”,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1994—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主办的国际刊物《教育展望》以四期特刊的形式,介绍了从孔子、亚里斯多德到当代的100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家,弗莱雷是其中四位在世的教育家之一,被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由于他开发的扫盲工作使他最初作为成人教育家闻名于世,他的关于批判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来自扫盲工作。最后,他的批判的研究路径大大地越出了成人教育领域。他专注于教育在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正是由于他在扫盲的过程中接触到了社会底层,特别是在经历了动荡复杂的流亡生活之后,看到了社会的种种不公与不平等而表现了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从而寄希望于教育改变这种现状。

试析喜剧影片与狂欢化理论(一)

试析喜剧影片与狂欢化理论(一) 论文关键词:巴赫金狂欢化超越 论文摘要:本文借鉴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兵体分析喜别电影的生成过程,观众的观彩心态,提出真正优秀的喜别屯影应该超越狂欢化理论规范。 喜剧影片是一种颇难界定的电影类型,在电影评论界也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最近,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就像刚刚发掘出来的古董,被理论家所珍爱与赏析。使用“狂欢化”理论来分析喜剧影片,也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喜剧电影脱胎于戏剧中的喜剧,而古希腊的喜剧起源到祭祀酒神的即兴表演,发展略晚于悲剧,可分为旧喜剧、中期喜剧和新喜剧三个时期。公元前487一前404年是旧喜剧时期,多是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讽刺的对象是社会名人,特别是当权人物。公元前404一前338年是中期喜剧时期,以讨论神学、哲学、文学和社会间题为主。公元前338一前120年是新喜剧时期,大都是世态喜剧,主要描写日常生活、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 到了中世纪,为了表现对官方宗教的令人苦恼的严肃性的反抗,人们通过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使得郁积的情感得以宣泄。喜剧便是狂欢节上的一种主要的表演形式。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不需要虔诚和严肃的调子,也不需要命令和允许,它只需要发出一个开始玩乐和戏耍的简单的信号。狂欢节使意识摆脱了官方世界观的支配,使人们可以用新的方式观世界;它没有恐俱,没有虔诚,它是以彻底批判的但又不是虚无主义的态度展示世界的,这种态度是积极的,因为它展示了世界无限丰富的物质基础,展示了生成和更替,展示了新生事物的不可制服和无往不胜,展示了人民大众的永生。狂欢不仅是一种深层的生命体验,而且还是一种观察世界、表现世界的方式。“民间狂欢节上关于死与生、黑暗与光明、冬与夏等等之类的‘争辩’,充满了除旧布新的情神,具有轻松愉快的相对性,即不让思想停滞、不让思想陷入片面的严肃之中,呆板和单调之中。也可以说,中世纪的狂欢节是对宗教思想的一种反抗,预示着新世纪的曙光。 中国似乎没有西方式的狂欢节,中国的喜剧起源于徘优的表演。远自公元前五、六世纪,宫廷中便蓄养培训了一批徘优,供帝王将相玩弄。这些徘优能歌善舞,口才出众,有些甚至相当聪明,然而地位低下,与宫中犬马没有什么区别。自汉魏以来的参军戏、角抵戏、歌舞戏到宋杂剧、金院本,都有不少充满喜剧色彩的作品。武汉帝时,东方朔作为滑稽家,经常给皇帝讲些谐谑的故事,引得王公大巨哈哈大笑。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喜剧也具有某种西方狂欢节的特点,“决定着普通的即非狂欢生活的规矩和秩序的那些法令、禁止和限制,在狂欢节一段时间里被取消了,首先取消的就是等级制,以及与它有关的各种形态的畏惧、崇敬、仰慕,礼貌等等,亦即由于人们不平等的社会地位等(包括年龄差异)听造成的一切现象,尽管这种乌托邦是短暂的时刻,却是人们期盼的生活。个体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强行拆解社会政治的束缚,从而体验到生命的欢乐与自由,这就是入类生存的喜剧体验。 喜剧电影与汪欢节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对于有些喜剧影片,如卓别林的谐剧、王朔的侃剧、陈佩斯的闹剧,影视研究者的定位显得有些勉强。这些作品难以用传统的文艺学、美学理论来加以鉴定,而引进大众狂欢化理论、从大众文化角度来进行探寻,恐怕有助于对此类影视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狂欢化理论首先由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它既是对16世纪法国医生拉伯雷创作的《巨入传》所进行的具体分析,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批评。 狂欢化理论来自于西方的狂欢节。在狂欢节上,入们排斥封闭和关门主义,否定禁令和绝对理性,抛弃说教和禁忌,把日常的典章制度和清规戒律完全抛开。狂欢节摆脱等级制度,呈现出平等,民主和自由。狂欢节是一种开放的哲学和没有界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文化享乐主义,满足了人类的多方面需求,甚至是一种纵欲主义。根据汪欢节的这些特征,巴赫金建立了狂欢化理论。在狂欢化理论中,文明与戏i},荣誉与失落、歌颂与诅咒,严肃与纵欲,都

对话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对话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课堂上如何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 作用,实现双向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广大同仁一直在孜孜探求着;对话理论在教学中的适时引入,表现为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强化了师生的平等关系,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能让对话精神飞扬在语文课堂中,语文课堂会更充满活力,教学效果会更加优化。那么,语文教学的本质与对话理论在哪些方面契合呢?对话教学的氛围是怎 样的?对话教学的形态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从以上几个方 面作些探讨。 一、从孔子的一节课看对话教学的本质 对话教学,古亦有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就有很好的描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环坐在孔子周围,孔子向学生问志,但他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氛围;孔子一出场,就给人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孔子真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当四个学生述志后,他高屋建瓴地将他

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将他们要做的事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很有指导意义。尽管当时没有“对话教学”一说,但已充分展现了对话教学的本质。 “对话”,它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二是指双方或多方之间的接触或会谈。对话在这里实际上被理解为与单个人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言语形式,属于纯粹的语言学现象。广义的对话,也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文本之间。这种对话并不以口头语言的交流为特征,而是通过人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开。在此意义上,今人可以与古人对话,一个人可以与客观存在对话,但他极可能永不会熟识的人进行对话。孔子和他的学生对话,我们通过《论语》和孔子及他的弟子们对话。 “对话”具体到教学实践,指对话教学,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对话教学不是简单的交流,而是平等的沟通;不是简单的接纳,而是内容的理解;不是简单的接纳,而是精神的共享;不是简单的言说,而是生动的互动;不是简单的协商,而是真理的显现。对话教学是一个挑战传统教育的字眼:知识观从“固化独白”走向“关系活态”;课程观从“意义聚合”走向“精神互动”;教学观从“文化传承”走向“文化对话”;师生观从“接受培育”走向“平等交往”。

巴赫金论语用:言语、对话、语境

《外语研究》,2002年第4期 巴赫金论语用:言语、对话、语境 辛斌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摘要: 巴赫金在结构主义由上升到鼎盛的整个时期开创并坚持了对语言的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如果说索绪尔主要关注的是脱离语境的抽象的语言体系,那么巴赫金关注的则是具体语境中的具有对话性质的语言运用。在这个意义上,巴赫金堪称现代语用学、语篇分析和会话分析等侧重对语言运用进行动态分析的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先驱。 关键词:巴赫金;语用;言语;对话;语境 Bakhtin’s Theory of Language Use: Utterance, Dialogue and Context XIN Bin Abstract: Bakhtin pioneered and advocated a 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at a time when structuralism held the sway both in literature and in linguistics. While structural linguists were almost solely concerned with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Bakhtin devoted himself to the specification of the dialogic nature of utterance in its social context. In a sense, Bakhtin was a forerunner of the present-day pragmatics, discourse/conversation analysis and other dynamic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use. Key words: Bakhtin; language use; utterance; dialogue; context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_杨巧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 杨巧 内容提要:巴赫金是前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其狂欢化理论多次被学术界研究与探讨。大众文化以制造/娱乐0赢得受众,与狂欢化理论都具有狂欢、娱乐的特点,但是二者之间狂欢内核和后果却不相同。关键词:巴赫金狂欢化大众文化 作者简介:杨巧,上海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理论与批评。 T itle:B ahk i n.s C ar n i v a lizati o n and Popu lar Cu lture Abst ract:Bakhti n is a fa m ous literar y theorist of for m er Sov ie,t and his car n iva l t h eory used to expla i n the pheno m enon o f popu lar cu lture has been researched and discussed i n literary c irc l e s.Popu lar cutlure m akes /entertai n m en t0to attract aud i e nces,and car n i v a l theo r y has the sa m e character i s tic,but the essence and consequences are not t h e sa m e. K ey w ords:Bahkti n carnival popu lar culture Aut hor:Yang Q i a o is postgraduate of t h e Co llege of Shangha iUniversity(Shangha i200444,China).H er m a j o r interest is Theory o fL iterature and A rts.Em ai:l wo m o1130@sina.co m 米#米#巴赫金(1895)1975)是俄罗斯(前苏联)最有影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之一,也是前苏联在西方产生重要影响的少数几位美学家之一。在他的学术研究中,狂欢化诗学理论一直是其核心问题,并且在他的思想领域里也占有重要的位置,从5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6对狂欢化理论的阐释以来,巴赫金几乎从未间断过对狂欢化诗学的研究。随着大众文化的日趋勃兴,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被学术界拿来阐释大众现象,比如在贺岁电影中用各种/戏仿0和/颠覆0来制造出欢乐。但是有些学者将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定位为当代大众文化的思想资源,这是对其思想的误解,是一种理论上的误读。 一 狂欢节源于中世纪欧洲的民间节日宴会和游行表演,巴赫金非常详细地考察了中世纪、复兴时期欧洲各种民间节日的发展源流,认为狂欢节最完美地体现了这些民间节日共同具有的欢乐的时间本质。通过探讨人们在狂欢节上的表现,比如走上街道和广场跳舞游乐,神父学三声驴叫表示祝福,给小丑和奴隶加冕等等狂欢活动,巴赫金认为这些行为具有特殊的意义,即在狂欢节上的各种仪式、演出形式能够让人们摆脱了束缚,实现了自由的乌托邦。巴赫金用狂欢化理论来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拉伯雷的文学作品,由此发现了他们作品中怪诞现实主义的风格,从民间诙谐文化出发和由此产生的狂欢化美学使得巴赫金的思想独放异彩。 巴赫金在阐述民间诙谐文化理论时,频繁地使用/诙谐0/狂欢节0/狂欢化0等概念,在对狂欢化理论进行阐释时巴赫金认为其具有四个范畴:第一是随便而亲昵的接触,各种形态的不平等如畏惧、恭敬、仰慕、礼貌等都被取消了,人们在狂欢的广场上发生了随便而亲昵的接触。二是插科打诨,在狂欢节中,人的行为、姿态、语言都从制约中解放出来,因而从非狂欢式的普通生活的逻辑来看,变得像插科打诨而不得体。三是俯就,狂欢式使神圣同粗俗,崇高同卑下,伟大同渺小,明智同愚蠢等等接近起来。第四是粗鄙,即狂欢式的冒渎不敬,一整套降低格调、转向平实的作法,与世上和人体生殖能力相关联的不洁秽语,对神 214世界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