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当前基层精准扶贫的几点难题亟待克服

基层反映:当前基层精准扶贫的几点难题亟待克服
基层反映:当前基层精准扶贫的几点难题亟待克服

基层反映:当前基层精准扶贫

的几点难题亟待克服

精准扶贫是一项基本国策,是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是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这项惠民工程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但是,在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存在许多难题需引起重视:

一是识别难。国家对农村贫困户在收入上明确了具体标准,在具体到实践工作中却难于操作和认定。一是由于农业收入与务工劳动收入存在不稳定性,农户人均年纯收入多少在现实中难于确定;二是存在人为因素的干扰。有些农户为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想方设法将自己划为贫困对象,甚至有些贫困户为能继续长期享受政策,自己不主动申报脱贫,甚至还虚报、瞒报家庭收入;三是在农村有些村干部胆小怕事或者为了便于今后工作开展,对已经脱贫的农户,不敢将其列入已脱贫对象进行讨论公示,致使这类贫困户成为“年年扶贫年年贫”。

二是脱贫难。一方面,农村贫困户文化水平偏低,自身能力不足。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文化素质跟不上,发展家庭经济缺思路,缺技术、缺抵御风险的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

助,缺乏脱贫的“精气神”。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另一方面,有的家庭自身根本不具备脱贫的能力素质。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贫困户里有相当一部分人痴呆、重病患者,自身根本没有脱贫能力。因病、因残、因劳动力不足的贫困户,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医疗费用的支出还直接导致债台高筑,造成巨大身心压力,让贫困户丧失了摆脱贫困的信心。

三是扶贫工作难。帮扶责任人虽受领帮扶任务,但普遍不清楚自己的具体责任,除了按部就班被动地接受上级任务外,具体还应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都不清楚。加之扶贫问责压力较大,导致工作中较为迷茫。

因此建议:

一是综合精准识别。由于识别难度较高,单靠责任人入户调查、向村干部和群众了解情况,无法做到精准识别。各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协调鉴定机制,建立大数据比对系统,通过数据同享,动态调整,确保做到综合精准识别。

二是分类精准扶贫。依照大数据比对后结果,将贫困人员进行精准分类,例如国家政策类、产业致富类、医疗救助类、搬迁安置类等。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分类分批次进行精准帮扶,既要帮扶又要激励约束,杜绝养懒汉的情况发生。

三是乡村统筹扶贫。借助乡村振兴计划,综合施治,通过政

策、资金等扶持,加大乡村建设力度,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达到惠民成效。

四是明晰帮扶责任。建立责任清单,界定帮扶界线,明晰责任人、村干部及乡镇政府责任,印发帮扶手册,细化政策执行落实的流程步骤,指导责任人具体帮扶工作,确保政策好理解、执行的主体好操作。(羊三木回族乡周倩供)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作出精准扶贫工作决策部署后,我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 * * 和省委、市委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统筹谋划,精心组织,精准发力,重点突破,精准扶贫扎实有效推进,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需引起重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等扶贫一线工作人员,对贫困户脱贫户后如何有效防止返贫的思考不多,对真正实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理念认识不足,个别基层干部仅仅满足于算“经济账”“收入账”,喜好短平快的扶贫效应,而忽视了建立长效机制的“造血式”扶贫。 二是脱贫意识极其缺乏。舆论引导上宣传政策的较多,引导群众自主脱贫的较少。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靠自身努力奋斗实现脱贫的典型事例,挖掘不够,宣传氛围不浓。致使部分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自信心缺失,“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主动发展、自主建房意识淡薄,以至于出现没钱就找政府,存在“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不正常的现象。 三是少数政策不够连贯。住房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三保障”中尤为关键的一环,我县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的易地扶贫搬迁和危

房改造指标任务于去年底已全部完成,全县尚未脱贫人口中住房安全问题未得到保障的,若要脱贫目前没有相关政策支撑。 四是扶贫队伍人心不稳。县 * 反映,该单位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牵头协调综合部门,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清贫清苦,加之没有纳入公务员法管理单位, * 工作人员得不到公车改革及其他政策待遇,人心思走现象突出。 二、工作建议 一是强化干部培训,提升思想认识。把 * * * 重要战略思想作为干部轮训的重点内容,认真制定实施《2018—2020 年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干部轮训规划》。组织开展分级分类培训,力争年内所有扶贫干部轮训一遍,着力打造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 二是强化宣传教化,激发内生动力。深入学习宣传 * 新时代 * * 扶贫思想,总结我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方面的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做好先进典型 * ,汇聚脱贫攻坚正能量。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加强政策引导、引导、典型引导,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树立勤劳致富光荣脱贫导向,让贫困群众想干、敢干、能干、会干,加快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 三是强化政策支撑,解决民生实事。创新出台结合本地实际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进一步做好全县有搬迁意愿贫困户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并加强后续产业及就业扶持,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同时,要创新出台结合本地实际的危房改造政策,

浅谈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调研报告

针对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贫困村轮流戴帽、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不精准、贫困户扶智立志难度较大、部分扶贫资金用于形象工程建设、贫困户产业扶持措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期行为等问题,我办建议精准扶贫工作应从提高贫困地区生产能力和贫困户脱贫能力入手,做到识真贫、改贫境、断贫根、扶贫户。 一、识真贫,做好贫困村认定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识别工作 (一)严格贫困村认定工作。从调查情况来看,贫困村认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贫困村指标自上而下分配,而不是由基层根据贫困程度逐级申请审批后确定。二是贫困村“帽子”轮流戴,一戴五年,到期退出,不考虑是否真正实现脱贫,因此,检查发现少数“十三五”贫困村并非真正贫困。三是从“十五”扶贫到“十三五”扶贫,对贫困村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导致因贫困程度较深而较早列入名单的贫困村得到的扶持力度反而较小。 针对贫困村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在年对贫困村进行再次认定,并严格按以下条件和程序进行认定:一是严格贫困村认定条件,包括贫困发生率、基础设施条件、生态环境、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凡是不符合条件的行政村一律不能认定为贫困村,不能享受贫困村相关政策,更不能轮流戴帽,搞平均主义。二是建议对面积较大、自然村发展水平不一的行政村,可以自然村为单位申报贫困村。三是在贫困村的认定程序上,应由行政村(或自然村)根据贫困村认定条件提出申请,最全面的参考写作站经村民大会通过后,报乡镇、县、省逐级审批,不应限定名额、分配名额。四是根据贫困村的贫困程度,将贫困村分为极度贫困村、重度贫困村和一般贫困村,在资金分配中不搞平均分配,重点向极度贫困村、重度贫困村倾斜。五是严格贫困村的退出条件,加强退出考核,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对未脱贫的贫困村要持续扶贫。 (二)继续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工作。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家庭收入确定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村人口普遍外出务工,流动性大,收入多,调查人员难以全面掌握其收入情况。二是国家扶贫标准较低(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46元)。以1户4-5人的农村家庭为例,按照目前最低月平均工资13 元计算,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人在外务工,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就会超过扶贫标准(除纯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外),导致不能确定为贫困户。三是因病致贫的认定标准不明确。在收入指标基本失去意义的情况下,因病致贫成为重要认定因素。如吉安县年初未脱贫贫困户 5 户,其中因病致贫1 34户、占比47.91%,因残致贫759户、占比35.16%。但由于因病致贫认定条件不明确,一些病情较轻(如轻微骨折、关节炎、腰椎病、阑尾炎、轻度糖尿病)、不影响劳动能力、生活并不贫困的病人及家庭也被认定为贫困户。四是家庭财产调查难。扶贫办、乡镇政府难以全面掌握贫困户在外就业、购置商品房、车辆等情况。 对此,我办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一是根据最低工资水平情况适度调整扶贫标准,并根据中西部不同区域情况规定不同的扶贫标准。二是实行劳动收入推定办法,即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家庭,按当地月最低工资乘以12个月除以家庭人口作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以破解收入调查难的问题。三是鉴于非贫困人员多以因病为理由要求享受扶贫政策,建议重点对因病致贫情况进行再识别、再确认。要从病情病种、治病费用绝对额或占家庭收入比重、有无影响劳动能力等方面入手明确因病致贫条件,凡属病情较轻、治病费用不高、没有严重影响劳动能力的农户,不能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四是建议由各级政府牵头,建立扶贫与各部门的数据共享平台,将税务、工商、社保、不动产登记、金

“五位一体”精准扶贫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09694267.html, “五位一体”精准扶贫探究 作者:卢宁 来源:《中国市场》2017年第17期 [摘要]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实行精准扶贫,确保到村到户,这一扶贫开发方式的新思路将对重庆扶贫开发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重庆由于自然、地理、文化、历史等原因,扶贫开发周期长、常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扶贫开发任务健康。目前重庆扶贫开发还存在扶贫对象不准、针对性不强、扶贫低效粗放等问题,如何实现精准扶贫、如何实现大力有效扶贫,文章将进行探析。 [关键词]精准扶贫;“五位一体”;互联网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127 1存在的问题 11由于政策盲普而造成的逆向选择 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在扶贫攻坚过程中,由于政策指向模糊,对于扶贫工作按行政区域划分,不细分区域内贫困人口至贫类型,而进行同一扶贫方案。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生计资本不对等情况,使那些获取信息较弱,资源整合力较差的真正贫困人口没有及时申请到对应扶贫资金及相关资源,而被那些相对有一定知识,有一定资源整合力,同时有较好的信息来源的非贫困人员获得政策扶持,造成“扶贫”变“扶富”的结果。对获得政策扶持的那些非贫人员在获得更多资源和致富的同时并没有更好地带动扶贫的进一步扩展,没有起到扶贫好的示范效应。 12由于政策目标偏差形成非造血型扶贫模型 扶贫政策的目的是在给予贫困人员或团体较好的生计资本的同时,使他们增强对生计脆弱性和风险的抵抗能能力,从而实现造血型生存模式。这种模式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贫困选集中,选择部分人员或项目进行政策支持,由这些受支持人员和项目带动其他贫困人员脱贫。然而实际情况是,由于政策目标不精准,扶贫工作仍旧在“应扶尽扶”和“应保尽保”模式下徘徊,使得受支持贫困人员仅仅是受到短期供血式的帮扶,而无法达到自我造血型脱贫的效果。 13由于生计类型未被细分,扶贫针对性欠佳 扶贫部门将扶贫业绩主要着眼于贫困人口的减少,而统计量往往在一个时点上,因此,在扶贫过程中,主要从整体贫困人口下降出发,而未对贫困人口进行系统的生计类型的细分,使扶贫政策出现错配情况,在投入大量资金的情况下,短期内降低了贫困人口数量,但从长期而言,贫困问题在这些地区反复出现,无法根除。

精准扶贫工作存在问题思考.pdf

摘要:近两年来,各地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及中央、省、市扶贫攻坚领导部门提出的有关措施和要求,采取多项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让农村困难群体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增强了农村困难群体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在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保障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资金管理 精准扶贫攻坚脱贫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通过对各地精准扶贫工作检查,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个别地方政府及部门在扶贫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扶贫工作“精准”方面 (一)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设置不完善 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录入残疾人信息时,要求在身份证列中填写残疾证号码,致使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中贫困人口身份信息不准确。 (二)贫困人口信息录入不精准 1.个别乡(镇)在录入贫困人口信息时,将贫困人员身份证号码录入错误,没有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 2.个别乡(镇)中录入贫困人员领取扶贫款物信息时,将贫困人员身份证号码录入错误,没有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 (三)非贫困人员进入扶贫开发信息系统 在鉴别贫困人员身份时,与财政、扶贫、民政、残联、殡葬、工商、交警、社保、工资统发办、住房公积金等有关部门信息进行比对,发现有车辆、工商执照、社保、县城中有房产等不符合贫困标准人员是该地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确认的贫困人员。 (四)贫困人口认定与退出机制不顺畅 在扶贫工作中或上级检查部门检查时,已发现部分人员不符合扶助对象,但因为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进入与退出权限在国家扶贫办,地方扶贫机构无法将符合贫困人口人员录入该系统,不符合贫困人口人员和已经脱困人员也无法从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清退出来。 二、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安全”方面 (一)未因地制宜认定贫困对象,致使贫困县虚报贫困人口数量 2002年,某地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按照省扶贫办下达指标,至2015年末该地贫困人口人数国家又下达了数量指标。国家扶贫办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认定贫困对象,致使该地虚报贫困人口数量,扩大了贫困人口的规模。 (二)非认定贫困人员领取扶贫款物6000.00元 个别乡镇有非建档立卡贫困户领取了扶贫款物。 (三)弄虚作假套取扶贫资金 近年来,个别乡镇有人是领取廉租住房补贴城镇居人,在领取扶贫款物时,弄虚作假,隐瞒是城市人口身份信息,套取扶贫款物。 (四)扶贫资金未专户核算管理 个别乡镇在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中,财政局拨付的各项扶贫款项后,未进行专户管理,而是与其他各项专项资金在一个账户内进行核算,存在不良风险隐患。 (五)大型集中扶贫项目未进行监管存在风险和隐患 某大型集中扶贫项目未当地政府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存在风险和隐患,当地政府及相关各乡(镇)应密切关注该集团有限公司各项经营管理情况,防止出现扶贫资金的风险与隐患。 三、扶贫项目“绩效”方面 (一)虚报项目完成数,增加扶贫合作企业和部分扶贫干部负担 个别镇等五个乡(镇)为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扶贫项目对贫困户全履盖的任务,在扶贫项目未履行完程序,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要求扶贫项目合作企业及部分扶贫干部预先向贫困户发放扶贫效益款。 (二)滞拨扶贫资金 扶贫资金未拨付到位,主要是项目管理费和绩效评价奖励等资金为及时到位,影响项目正常进度,效益受到影响。 (三)部分项目进展缓慢,致使项目资金滞留 个别乡(镇)实施危房改造扶贫项目,进展缓慢,至项目竣工年末尚有部分危房改造资金滞留在各乡(镇)。 四、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的其他方面 (一)签订合作经营项目合同存在漏洞 个别乡(镇)在实施扶贫项目签订合同时,部分合同没有签订合同日期和法定代表人签名。 (二)合作经营扶贫项目操作环节管理不规范

关于扶贫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关于扶贫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近期,安徽肥东县白龙镇人大主席团组织就该镇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现在就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一、基本情况 全镇共有贫困户1014户,1910人,其中五保621户741人,低保92户280人,一般贫困户301户889人;其中因病致贫596户1225人,因自身动力不足致贫的204户283人,因残致贫148户284人,缺劳力36户46人,缺资金1户2人,缺技术6户19人,缺土地1户1人,因学致贫17户29人,因灾致贫5户21人。不安全饮用水117户202人。全镇有18个村共计68户“三无特困户”(无劳力、无资金、无稳定收入来源)。2014年脱贫60户188人;2015年脱贫58户169人。 三河贫困村。全村有420户1758人。有贫困户40户81人。其中五保20户24人,低保15户41人,一般贫困户5户16人。因病致贫18户38人,因残致贫7户22人,因学1户2人,自身发展动力12户17人,缺土地1户1人,缺劳力1户1人。 二、工作推进情况 1、根据全镇贫困户的不同情况、不同原因,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制定脱贫计划,建立工作台账,确保脱贫措施落实到位。一是各级干部包联。市委组织部帮扶结对三河村,联系白龙镇的县直单位是县卫计委、人武部、交通局、粮食局、联通公司、农商行。目前结对帮扶人已全部到贫困户走访慰问和制定具体帮扶措施。 2、推进产业脱贫。三河社区把大棚种植蔬菜和莲藕种植作为主导产业来抓,

发动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对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就业帮助。对全镇有劳力、缺技能的贫困户,组织参加就业创业等实用技能培训。实施光伏脱贫,三河社区已安装30千瓦的村集体光伏电站一座,年可为村增加集体收入3万元,今年预计再安装1座30千瓦的太阳能。2015年为三河社区9户贫困户安装了家庭光伏电站,今年除了五保户,下剩的贫困户全部安装光伏,每年可为贫困户增加收入3000元。 3、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三河社区近两年来已实施土地整理5000亩,修建7.8公里水泥路、3.2公里砂石路、对9条河流经行清淤整理、整村安装自来水和125盏太阳能路灯等。今年新建蔬菜大棚10个。明年种植2000亩以上的莲藕。全镇今年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43户。 4、实行社会保障脱贫。对因病致贫的626户和因残致贫的161户,不折不扣落实大病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残疾人救助等特惠政策,对贫困户中的101户低保、623户五保“应保尽保”、兜底脱贫,真正让“顶层设计”在“基层生根”。 5、鼓励在外成功人士扶贫。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引导白龙镇在外成功人士对贫困村和贫困户捐资捐助,对贫困学子结对助学等。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

精准扶贫——中国脱贫新思路

收入·消费精准扶贫——中国脱贫新思路 王晓晨 (湖北大学 楚才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摘要]以精准扶贫政策为脉络,详细论述了精准扶贫的内涵与特征以及其在我国的落实现状,并与韩国的新村运动 做比较,分析我国在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同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可行性、实施阻力因素等作 出了全方位评价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为扶贫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粗放扶贫;贫困人口;新村运动;政府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精准扶贫”这一重要思想源于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重要指示,后经不断发展与完善,已成为我国治贫的主要方式。这几年中,精准扶贫战略深入落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共十九大的顺利召开,我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进展公之于众,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被认为是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 1 精准扶贫的内涵与特征 1.1 精准扶贫的内涵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精髓在于“精准”二字,其目的是为了扶持真正贫困的人,真正扶持到贫困的人。 1.2 精准扶贫的特征 为突显精准扶贫的特征,引入粗放扶贫进行比较,二者是我国在脱贫道路上所经历的不同阶段。粗放扶贫战略对贫困状况把握不够准确、政策与措施的针对性不强、指向性不准,实现的是大范围脱贫,由国家下发扶贫资金,地方领导根据当地贫困居民数据进行资金安排。长期以来,贫困地区整体生活水平确有提高,但扶贫不到位、数据弄虚作假、官员贪污等腐败现象屡见不鲜。继续实施粗放扶贫战略,贫困的现状将难以改善,始终处于瓶颈期,为应对这一现象,精准扶贫政策得以产生,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2.1 目标明确性。以往的粗放扶贫以行政单元作为扶贫对象,单元内的所有居民无论贫富,都可享受扶贫政策。精准扶贫的扶贫对象则具体明确到村、户乃至人,以村、户、人 [收稿日期]2018-06-02 [作者简介]王晓晨(1998—),男,河南郑州人,湖北大学楚才学院在读本科生。 根本一环,减少贫困既对全球做出贡献也是政府应尽的职责。市场能够合理有效的配置资源,在贫困治理过程中,要借助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做到既解决贫困又提升发展能力。政府因体制限制无法有效落实的政策,社会组织在获得生存机会的同时也推动民生事业的发展。贫困者是贫困治理的对象,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提升贫困群体就业技能与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其贫困落后的现状,加强投入才能有效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农村贫困治理需要增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贫困者各主体之间相互协调、共同作用,集各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来治理农村贫困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振杰.以发展的新思维促进农村贫困治理[J].人口与发展, 2014,20(02):76-86. [2] 刘振杰.资产社会政策视域下的农村贫困治理[J].学术界,2012 (09):235-245+262. [3] 喻涛.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农村贫困治理[J].人民论坛,2017(03): 92-93. [4] 吕方,梅琳.“精准扶贫”不是什么?——农村转型视阈下的中国 农村贫困治理[J].新视野,2017(02):35-40. [5] 范和生,唐惠敏.农村贫困治理与精准扶贫的政策改进[J].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1):45-52+75. [6] 何仁伟,李光勤,刘邵权,等.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治 理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11):69-85. [7] 吕国范.中原经济区资源产业扶贫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 学,2014. [8] 徐丽媛.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比较研究[D].南昌:南 昌大学,2015. [9] 李文政.我国农村贫困治理的策略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09 (07):36-38. [10] 覃志敏.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治理转型:内源性扶贫——以滇西 北波多罗村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6):5-11. 王晓晨:精准扶贫——中国脱贫新思路 -123-

浅谈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 建议 针对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贫困村轮流戴帽、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不精准、贫困户扶智立志难度较大、部分扶贫资金用于形象工程建设、贫困户产业扶持措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期行为等问题,我办建议精准扶贫工作应从提高贫困地区生产能力和贫困户脱贫能力入手,做到识真贫、改贫境、断贫根、扶贫户。 一、识真贫,做好贫困村认定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识别工作 (一)严格贫困村认定工作。从调查情况来看,贫困村认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贫困村指标自上而下分配,而不是由基层根据贫困程度逐级申请审批后确定。二是贫困村“帽子”轮流戴,一戴五年,到期退出,不考虑是否真正实现脱贫,因此,检查发现少数“十三五”贫困村并非真正贫困。三是从“十五”扶贫到“十三五”扶贫,对贫困村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导致因贫困程度较深而较早列入名单的贫困村得到的扶持力度反而较小。 针对贫困村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中央在2017年对贫困村进行再次认定,并严格按以下条件和程序进行认定:一是严格贫困村认定条件,包括贫困发生率、基础设施条件、生态环境、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凡是不符合条件的行政村一律不能认定为贫困村,不能享受贫困村相关政策,更不能轮流戴帽,搞平均主义。二是建议对面积较大、自然村发展水平不一的行政村,可以自然村为单位申报贫困村。三是在贫困村的认定程序上,应由行政村(或自然村)根据贫困村认定条件提出申请,经村民大会通过后,报乡镇、县、省逐级审批,不应限定名额、分配名额。四是根据贫困村的贫困程度,将贫困村分为极度贫困村、重度贫困村和一般贫困村,在资金分配中不搞平均分配,重点向极度贫困村、重度贫困村倾斜。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精准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自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多点发力,实现了精准脱贫的巨大进步和阶段性成果。但脱贫攻坚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 一、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结合X市精准扶贫工作推进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突出问题:(一)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扶贫力度与三农投入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有较大改善,但贫困地区受制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条件等多方面约束,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发展基础依然薄弱。比如阳新县不少贫困村坐落于偏僻的山坳里,道路狭隘弯急、崎岖险峻,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若没有这些年的外出务工经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许将世代穷困。(二)部分农民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局限自我发展。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者,其综合素质水平往往决定了收入的高低。通过梳理后发现,我市X年底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94.8%,小学及文盲半文盲占比65.3%;致贫原因中80.4%为因病、因残致贫。可见农村贫困人口身子差、体质弱、文化水平低是导致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同时,受长期小农思想禁锢,不少贫困人口“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三)农

村长效脱贫措施不足,农民持续增收乏力。当前,各地正在集中优势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措施与手段也是层出不穷。然而,始终是输血式的多,造血式的少。应付检查的多,深入思考的少。着重眼前的多,考虑长远的少——这样的扶贫是缺乏生命力、难以持续的。我市不少贫困村的主要脱贫措施表现为简单地向贫困户送猪仔、送果苗,抑或简单的进行贷款贴息、政策兜底,只注重眼前能够脱贫越线即可,没有采取长效的脱贫措施,也没有顾及随时可能面临的返贫风险。 (四)农村产业项目缺乏创新,人才短缺瓶颈难破。尽管我市不少产业扶贫项目大体上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局面,但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叫好不叫座。不少扶贫项目要么“盲目跟风”,要么只是为了获得一笔政府扶持资金,缺乏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科学性,缺乏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更缺乏具有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优秀人才,必然导致不少农村产业项目的衰败。优秀人才成为农村发展最大瓶颈,更何况长期以来,我市大量劳动力和知识青年常年外流,农村产业发展劳动力不足、人才匮乏,农村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落后陷入恶性循环。 二、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扶贫的方法与路径很多,习总书记再三强调的是精准,因为精准才能有效,但如何实现精准却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长期探索的命题。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将有利于我们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有利于精准发力,有利于加快农村脱贫与发展步伐。(一)切实增进

精准扶贫工作思路及想法

精准扶贫工作思路及想法 为了全面深入推动我镇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2016年要按照“镇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为工作主线,以精准识贫零问题、驻村帮扶零漏洞、项目推进有成效为目标,紧紧围绕“三精准即人员精准 、发力精准、项目精准;四到村即规划菜单到村、项目投入到村、帮扶责任到村、动态监测到村;五到户即结对帮扶到户、时间脱贫到户、项目安排到户、技能培训到户、效益分红到户”为内容开展工作,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抓好落实: 1、精准识别到户。上半年认真开展贫困人口以6%的界定和统计工作,摸清现有贫困人口规模、分布、构成和特点等基本情况的同时,一是做好扶贫政策口径的宣传关,让所有群众了解扶贫政策,积极主动参与,确保做到扶真贫,真扶贫;二是严把个人申请的初审关。按照农户申请、村组干部初审,“村两委”召开会议集体讨论确定,杜绝一言堂和优亲厚友的现象发生。三是做好进门入户的查验关。所有符合条件名单,由镇扶贫办人员带队,指定两名村干部参与,上门逐户进行实地查看签字确认,并采取“问、查、访”,即:问情况核对信息、查现场进行比对、访邻居相互印证等措施进一步核实确认。四是开好村民代表会议的评议关。召开村党员、村民代表大会,驻村核查小组全程参与监督,对每个对象的家庭情况、居住情况、收入水平、医疗保障、致贫原因进行详细说明,确保每一名对象符合上级要求、每一名对象

大家公认。五是做好单位部门的联审关。建立扶贫对象联查联审制度,通过交管、国土、工商、税务、农机、派出所等门进行逐一排查。如在交管部门排查是否购置工程机械及大型农机具;在国土部门排查是否集镇是否购置住房、店铺;在工商部门排查家庭人员是否经商办企业;在公安部门排查是否有赌博、吸毒、好逸恶劳不履行赡养义务等不良行为。六是做好符合条件人员的公示关。在公示结束后无争议,开始打印发卡。 2、项目精准落地。一是坚持发挥主城区区位优势,排查用工岗位,因户制宜,分类指导,逐村逐户地制定帮扶措施,提供不同人群,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就业岗位,切实把“精准”落到实处。二是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一般贫困户、轻度贫困户、重度贫困户),建立健全运作激励机制。集中力量优先扶持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加大项目资金扶持,有序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和小额贷款的发放;三是坚持连片集中帮扶,引导和鼓励发展见效快、能持续增收的好项目种养殖项目,提倡贫困户与特色企业、能人大户和合作社捆绑经营收入,促进产业到户做大做强。四是坚持以贫困户发展致富信息与技术为需求,政府牵头与企业、培训机构联合、与就业从业结合,点到点指导,增强实用性,避免培训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的问题。五是对残疾、疾病致贫或无劳动能力、劳动能力低的贫困户纳入社会保障,并与农村低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就学资助和应急救助等结合起来,确保住有所

调研报告:精准扶贫监督执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调研报告:精准扶贫监督执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关键环节,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障。但在精准扶贫监督执纪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着监督执纪工作的开展和作用发挥。本文从一个基层监督执纪工作者的视角,浅析当前扶贫领域监督执纪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精准扶贫监督执纪工作存在问题 结合近两年基层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和县乡两级监督执纪工作实际,精准扶贫领域监督执纪工作主要遇到以下几方面问题: 1、现实与“初心”的矛盾给基层监督执纪造成困惑。精准扶贫工作的初心即在“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人”,补足短板,最终实现全民小康。但全国诸多贫困户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政策制定部门无法对全部情况了如指掌,只能制定出大的政策框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某些政策规定与现实存在矛盾,基层很难操作。比如在入户调查核实阶段,需要对贫困户拟定对象所有家庭成员的工作、房产及车辆等全部家庭信息进行核实,镇村干部作为入户调查工作人员,没有权限去房管、公安等部门查询他人信息,而这些信息作为个人隐私,也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只能通过一看二问三走访的方式进行调查登记。加之有些村民长期在外务工,家庭成员是否购买商品房、是否购买车辆等情况,村组干部及周边群众不是十分了解,如果个别群众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作为镇村干部很难如实了解这些信息。一旦出现贫困户识别不准的问题,需要问

责,基层监督执纪者尺度很难把握。 2、专责监督与职能监督未能形成合力。精准扶贫工作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需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合而为之,其涉及责任主体之多、范围之广、程序要求之“精准”,前所未有。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全面、全程、精准监督,其意义之大、难度之大无需赘言。作为专责监督执纪的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倾注了大量精力,既打“老虎”又拍“苍蝇”,严肃查处了发生在扶贫领域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但因精准扶贫工作涉及住建、国土、农业、林业、卫计、教育、民政、人社、交通及金融等各个行业和部门,各个阶段的实施主体及程序错综复杂,作为专责监督执纪工作者,不可能全面掌握各个行业专业知识,也无法全程参与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很难做到“精准监督”,难免会导致“漏网之鱼”;作为住建、农林等相关职能部门,其工作人员具有本行业的专业知识,对行业规范和业务操作流程熟悉,在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对关键环节和廉政风险点能准确把握,但其履行职能监督责任意识不强、监督力量较为薄弱,大部分是以业务指导为主责,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发现的违纪线索不愿主动提交,从而造成了职能监督专而不力的局面。专责监督机关“不专业”、职能部门监督无力,相关职能部门监督各自为战,监督力量分散,不能充分实现监督信息共享,从而导致精准扶贫监督执纪工作无法形成合力。 3、基层专责监督力量薄弱。县乡两级纪委作为基层专责监督执纪机关,处于脱贫攻坚战场的最前沿,和执行扶贫政策的镇村干部以及享受政策的困难群众接触最紧密,应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监督主力军作用,但因编制限制,县乡两级纪委人员配备有限,又因精准扶贫工作涉及面广,政策实施环节众多,县乡两级纪委无法实现全

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困难和对策

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困难与对策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距2020年还有不到6年时间,要确保7000多万人全部如期脱贫,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每个月要减贫100万人,任务非常重。 一、存在的困难 1、面对精准脱贫要求和众多新政策、新机制,部分干部还习惯于用老思维、老办法考虑、解决新问题,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不足;工作中存在点优面窄、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扶贫攻坚工作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2、资金投入不足,补助标准低。由于受到资金规模少的制约,有的贫困村只是“解决村屯路和人畜饮水”,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状况,与小康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更达不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仅仅依靠财政扶贫资金为主要投资的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十二五”“整村推进”目标要求投入的需要。

3、扶贫难度越来越大。贫困人口主要集聚在深山区,交通、水利、大力、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贫因素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贫困户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 4、扶贫队伍有待加强。随着办公的电子化以及扶贫工作的专业化,这需要上级加大人员、经费投入,配齐配强扶贫队伍。 5、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交通条件恶劣。 二、具体对策 1、完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线图。制定《关于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逐级签订精准脱贫责任书,印制相关挂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强力推进。 2、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按照“五看五不录六优先”要求,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指标体系,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 3、细化精准帮扶措施,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五个一批”(发展一批、搬迁一批、助学一批、救助一批、兜底一批)要求,谋划推进五大精准脱贫工程,做到对症下药、分类施治、靶向治疗。一是通过扶持生产和技能就业发展一批,实施“钱袋子”工程。努力为每个贫困户都找到一条致富之路;二是通过移民搬迁一批,实施“挪穷窝”工程。对生存环境差、“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在完成年

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两会提案

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扶贫攻坚工作是党中央部署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切实发现扶贫领域存在的问题,查处侵害贫困群众利益的行为,不仅是脱贫攻坚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更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总体部署的重要体现。经调研发现,扶贫工作中存在扶贫、脱贫不精准,扶贫资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现将有关问题进行梳理、剖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精准扶贫识别不精准,精准脱贫退出不及时 一是精准扶贫识别不精准,工作粗放。精准扶贫过程中,部分村干部工作不到位,既有符合条件的家庭未被识别为贫困户的问题,也有不符合条件家庭被识别为贫困户的问题。如某村将4户有产业收入或养殖收入的家庭识别为贫困户,并发放相应的补助。二是精准脱贫退出不及时,动态调整不到位。精准脱贫工作中,未按时评测现有低保户家庭情况,对不符合条件的低保户不能及时核准上报退出。 (二)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不力,部分村干部权力“任性” 一是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有的村采取多报、虚报等手段套取政策资金,面上手续齐全、到户到人,实际张冠李戴、暗箱操作,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二是滥用权力,优亲厚友。

(三)部分扶贫项目立项不科学,项目收益前景堪忧 一是项目未经科学论证,盲目上马。二是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效益不高。部分扶贫项目建成之后,不善经营,造成亏损。三是部分项目建成之后一租了之,缺乏后续监管。 (四)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管。主要表现在:一是白条入账、不按合同约定支付资金问题突出。二是帮扶资金缺乏有效监管,未能发挥扶贫济困的作用。有的村把包联单位的扶贫资金用作日常村务开支。 二、原因剖析 (一)基层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把扶贫当成完任务。部分基层干部为尽快完成上级安排的扶贫任务,只关注眼前利益和短期回报,不顾长远发展,没有把扶贫项目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环节”来落实,存在应付、交差等不正确的心态,从而出现扶贫工作中为上项目而上项目现象,直接导致扶贫资金低效甚至无效使用,扶贫项目无法产生应有的收益。 (二)扶贫政策不明确,落实效果打折扣。扶贫工作最初阶段,政策不明确具体,基层在落实扶贫政策时“摸着石头过河”,经常在落实之后才发现问题,然后再去进行规范完善,造成扶贫资源的浪费。 (三)懒政思想作祟,落实“精准”流于形式。扶贫工作点多面广量大,按照贫困户条件对村居农户进行识别,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大,特别是务工收入难以确定,财产核实复杂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瞄准贫困群体开展针对性扶贫已经成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必然需求,但扶贫工作过程中仍出现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资金天女散花,年年扶贫年年贫;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和浪费国家扶贫资源的问题,无法真正让贫困人口真正走上富裕。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精准扶贫: 第一、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信息平台。基层政府组织干部入户调查,并积极与各联村单位衔接,抽调联村单位干部参与信息采集工作。通过全面采、惠农政策、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饮水、教育信息管理、社会救助、卫生扶贫、富民产业发展、劳动力培训、精准贷款等10项信息,准确掌握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并对信息进行了审核,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再通过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新思维,集数据采集、数据统计、数据分析、实时更新等功能于一体,进一步夯实精准扶贫数据基础。 第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盘活贫困地区资源,授人以渔。政府应坚持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总抓手,大力实施生态立农战略、科教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模式科技创新和新型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将农业现代化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实现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对现代农业产业扶贫项目有专门的扶贫指标和奖励措施。在推行公司+农户、大户带动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的同时必须要明确提出贫困户的盈利模式,不能把贫困户沦为简单的原材

料提供者。 第三、精准扶贫与创新考核机制相结合。立科学考核体系,抓紧制定贫困县工作考核办法,明确国家级省级贫困县精准扶贫党政一把手责任制,改变由主要考核地区GDP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建立多维度考核体系,坚持既看眼前又看长远,既看发展又看基础;创新考核方式,采取重点考核与一般考核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并充分运用现代手段,随机抽样网络评价,建立科学考核体系;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把扶贫县领导干部的政绩升迁与扶贫绩效挂钩;对扶贫成效显著的地区,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资金项目上给予倾斜;对扶贫攻坚贡献突出的干部,予以提拔重用,引导干部全力扶真贫真扶贫;对扶贫进展迟缓的地区扶贫工作开展不力的个人进行批评直至追究责任,严格奖优罚劣。 第四、运用“互联网+”思维,搭乘电商经济,脱贫致富。网络电商时代的到来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方式。建议针对部分贫困户农产品滞销的问题进行精准扶贫,展农业电商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农产品电商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网上农产品市场调查、促销、交易洽谈、付款结算等。通过“鼠标+大白菜”式营销,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拓宽优质农产品销路,从而实现精准扶贫。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青州市扶贫工作现状 目前,青州市共有25 个省定贫困村,这些贫困村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导致这些村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群众生活水平低下,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方面都需要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保障。根据2016 年青州市的扶贫工作计划,财政专项资金就是主要投入到对这25 个省定贫困村的帮扶脱贫工作,主要包括贫困户建档立卡、产业发展、金融扶贫、特色种养殖和加工业等方面。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要求,青州市财政部门切实将扶贫工作做为财政工作重心,积极采取相关措施确保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二、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扶贫项目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财政专项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等各项针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扶贫项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资金重复补贴,使用效率低下精准扶贫工作不是一个单位或者一个部门的工作,它涉及农业、民政、水利、道路等多个部门单位,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中需要统筹考虑,把钱用在刀刃上。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同部门单位都有各自的扶贫资金和扶贫计划,部分

部门单位只关注自己业务范围内的工作计划,与其他不同部门单位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不同单位同类型的项目存在重复补贴的问题。对同一个贫困村的同一类项目、同一批贫困户,由于不同单位资金的重复性补贴,既造成了专项资金使用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又挤占了对其他扶贫项目的资金支持,无法对其他急需资金支持的项目及时进行补贴。 (二)补贴资金不足,脱贫难以长久 要想全面提高贫困村的居民生活水平,使贫困村、贫困户彻 底脱贫不再返贫,需要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多方面进行精准帮扶,每一方面的任务都很艰巨,资金需求量也很大,而仅靠财政专项资金的补贴额度只能是杯水车薪。财政资金的补贴额度有限,无疑也是精准扶贫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三)资金使用不严,资金管理缺失 在财政专项资金直补到户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同情形,例如,补贴户确实是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故意申报为贫困户,前期确认为贫困户之后是否已经脱贫不再符合贫困户的标准,是否存在关系户、人情户等等。如果相关部门未经核实或者核实管理不严便草率确定贫困户,势必会造成补贴目标不精准,真正的贫困户得不到补助而不符合贫困户标准的居民虚报冒领补贴资金的问题。 (四)项目“张冠李戴”,追求形象工程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短时间内难以见成效,为了在短期内做出看得见的业绩来,可能存在部分干部用扶贫专项资金做其他项目的现象,

精准扶贫的意义

1、经济生活 (1)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 (2)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3)国家财政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5)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6)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7)商业银行为国家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打赢脱贫攻坚战还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加快农村改革创新步伐。 2、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2)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3)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提供社会服务的职能; (4)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

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5)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6)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文化生活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 (2)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有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扶贫要注重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国家要注重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 (3)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重视发挥基层干部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 (4)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发挥勤劳勇敢精神,可以奠定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要发挥自强不息精神,这是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