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管理

佛学与管理
佛学与管理

佛学与管理:

人格是衡量企业家素质高低的首要因素,有多大人格,办多大事情。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商人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博大的胸怀、诚实的态度和公正的行为,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慈悲心怀的基础上。

普通民众与企业家是世界这个大的生物链中的一部分,普通民众是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造就了社会的种种需求,企业家首先要满足普通民众的种种需求,从佛教的观点来说,这就是“与人方便”,就是做功德。佛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企业家也就因此赚到钱了。市场营销的基本法则就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说白了就是“与消费者方便”。成功的企业家,就是洞察了消费者的真正需求,给了消费者更大、更多的方便,自然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中国经济发展的二十多年中,民生用品的三大件从“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现在的“房子、汽车、旅游”,民众生活品质有了巨大的提高,这就是企业家的功德。做企业就是做大善事,为什么这样讲呢?任何一个企业,无论是夫妻档还是员工数十万的大集团,背后都有同样数量的家庭在依靠企业生活。企业干得好,这些家庭生活就有保证,就能够安居乐业。这远比什么烧香拜佛要来得大、来得多,人要修行,佛有慧眼,经营一个企业确实就是行大善事。中国双星集团的总裁汪海就把禅文化用在了企业管理中。“干好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行善积德”。汪海就是这样向双星的员工灌输他的质量理念,让员工从心里认识到“质量等于人品,质量等于道德,质量等于良心”,并自觉地管好自己,自觉地行善积德,凭良心道德做好工作,保证产品质量。正是把做企业当成做功德,青岛双星集团资产总额由最初的不足一千万元增加到四十八亿元,增长了四百八十多倍;全年出口创汇首次突破一亿美元大关,达到一亿二千五百万亿美元。身为“终身总裁”的汪海曾经戏言,自己要活到九十九岁,干到八十八岁,留十年时间自己喝喝清茶。禅意十足。所以,企业家要将做企业当成是做功德,要努力实现利益的增长和企业的壮大。只有企业效益好、发展快,员工及其家属才能生活好,才有安全感。如果每个企业家都能做到这点,同时依法纳税、注重环保、诚信经营,由此社会也能稳定,国家就会强大,这不是做功德又是在做什么呢?

佛教思想对管理的启示2

内容摘要:佛教教义浩如烟海,其中包含很多鲜活的理念和实用性很强的思想。这些,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有着很深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诸如佛教三法印当中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都可以很好地应用到企业的管理理念当中,以及僧团的共住的核心思想“六和敬”都可以与企业的组织很好地融合。 关键词:企业文化六和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若谈到佛教思想和企业管理的融合,就必须首先了解何谓企业文化。只有对企业文化作出准确把握,才能更好地从博大精深的佛教教义当中汲取清凉法乳。对于企业文化,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企业文化下了定义,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TerenceE?Deal(特伦斯)和AllanA?Kennedy(阿伦)在《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一书中给企业文化的定义是:“用以规范企业人多数情况下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不成文规则体系。” 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到佛教与企业文化的许多共通点。 首先,“诸行无常”所涵盖的道理——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的最真实的写照。

佛教教义当中的黄金准则之一——诸行无常,又作一切行无常印、一切有为法无常印,略称无常印。一切世间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不能了知,反于无常中执常想,故佛说无常以破众生之常执。“诸行无常”说的是一切有为法,皆生灭变异,不可常住。意思是讲世界万物,每一刹那都处在生灭变异之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常存不变的。 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正如《杂阿含经》云:“当观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无常。……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无常。”在佛教看来,不论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不论内部还是外部,不论宏观还是微观,不论近处还是远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世界上没有常存不变之物,无物不变、无时不变、无处不变,变化普遍存在于一切时间和空间。 对于企业来讲,要将这种“诸行无常”的发展变化观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在时刻变化着,市场需求在变化、竞争对手在变化、经济环境在变化、宏观政策在变化、世界格局在变化、小环境在变化、大环境也在变化。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变数,就要求我们的企业管理能够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以变应变,以变制变,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和放松,正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说“每天我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唯有战战兢兢地为生存和发展努力,不

寺院僧人管理制度

寺院僧人管理制度 天祝藏区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制度探究 ——以天堂寺为例 【摘要】寺院是传播佛教文化的中心,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发扬 取决于藏传寺院的兴盛与否。而天堂寺在华锐地区的建立与繁荣,是藏传佛教在华锐地区更好的传播。因此本文以天堂寺为例,文中就其天堂寺的的建立及寺院改为格鲁派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入寺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寺院管理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就其这种改变总结出了新时期寺院管理特点,为新时期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工作和藏传佛教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制度 提供实践和理论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藏传佛教;格鲁派;天堂寺;寺院管理 史书记载:“藏传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后与古代藏族文化相交融 而发展起来的一个佛教支派。公元7世纪左右,佛教从印度和汉地传 入西藏,经过与传统苯教的长期冲突、融合,逐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佛教在西藏地方势力的支持下,先后形成宁玛、萨迦、噶举、格鲁等众多派别,开始在全国各地弘扬佛法。宋、元年间,藏传佛教宁玛、萨迦、噶举等派先后在甘肃藏区及藏区边缘地区也开始弘

法,创建了自己的寺院。”表,其对天祝藏区的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堂县志记载:“天堂寺,藏语称却典堂扎西达吉琅,汉意为宝塔滩吉祥兴旺洲,是天祝藏区的第一大寺院。寺址在县南90多公里的天堂乡,其前身是唐宪宗(806—822年)时所建的藏族苯教寺院,当时称阳庄(臃肿)寺。”500年后,到元至正十二年(1360年),臧传佛教噶举派噶玛噶举第四世黑帽系活佛噶玛·若贝多吉(1304—1383年)进京路过此地,接受当地群众的要求,降伏大通河中的“毒龙”,在扎西滩建镇龙塔108座,遂得名“却典堂”,意为宝塔滩。明、清是音译为“朝天堂”(藏语却典堂之转音)寺,后直称“天堂寺”沿用至今。自噶玛大师建塔后,藏传佛教噶玛噶举黑帽系便在此兴盛起来。古老的苯教寺院逐步转变为藏传佛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多识活佛著:《天堂寺志》,天祝县教育出版社,xx年7月第一版,第40页① [1]而在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天堂寺建立,更是藏传佛教在天祝藏区的发展的代 教的噶举派佛教寺院,此后噶举派噶玛噶举红帽系也在大通河南岸建琼檫寺,与黑帽竞相弘法。

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长久以来,佛教之于我,始终是个迷。也许是有缘吧,不久前有幸参加了中国职业经理人的资格培训,包胜勇先生有关佛教与企业管理的讲座终于让我与佛有了机缘,使我与佛教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通过这次学习我初步领略了佛教的历史、佛教的基本目的、佛教的理念及其精髓以及佛教的组织与管理等等陌生的领域,让我认识到佛教作为中华文化的巨大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确思想精深,内蕴丰富。在学习过程当中,我感到佛教的很多理念和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是很有借鉴作用的,在此斗胆把我对佛教的粗浅认识加阐释。 一、佛教建立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了生死,求智慧”,从它的出发点上就把其定位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上,它从解决人的现世之苦(生、老、病、死四大苦)出发,为人们设立了一个理想的彼岸世界(即达到涅槃的境界),实现无生无灭的目的。佛教通过对人之佛性的精细分析,把能否成佛和如何成佛又完全归于人的自身,归于人的自我努力和内心的自我净化上,提出“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明确修行的目标就是明心。在这里,佛教把人及人心提高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从而确立了人及其思维的中心地位。 在这点上,现代企业管理同样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强调经营人心,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上,强调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强调企业在选人、用人、留人、育人等环节上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根据每名员工的能力、性格特点,选拔、培养适合的人,并放在适合的岗位上,并针对每人、每岗的特征,选择适合的激励手段,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从而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市场运营管理上,同样要善于经营客户与消费者之心。企业的经营也要象佛教以对心的修炼为住,强调并重视人及人心。正如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石滋宜博士在给《蒙牛内幕》作序中所期望的,“归根结底,蒙牛的成功在于善于‘经营人心’:在企业内部,注重向下经营人心,以聚揽人才,激发其工作热情;在市场上,善于经营客户之心,消费者之心,善于抢占其心智资源,建立企业品牌的美誉度与忠诚度。如果中国企业都像蒙牛这样注重‘心’的经营,那么一定会很快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企业”。 二、佛教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圆融的辩证法思想。 佛教向人们描述了万物的结构,如实地分析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让人们深切地认识到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并教给人们去清醒地认识它们的方法与途径。般若经提出“空色不二”,维摩诘立“不二法门”,天台宗提倡“三谛圆融”,华严宗提倡“六相圆融”等,都强调此岸与彼岸、现象与本体、全体与部分,乃至一多、大小、长短,隐显、成坏等等对立与差別之间都是相通互融的。禅宗主张的人即佛、佛即人、世间即出世间、烦恼即菩提、迷即悟、生死即涅槃等也是一种圆融无碍的思想。这些辩证法思想不仅开导了我们的思维方法,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而且提高了人们的思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 管理办法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 (1993年10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代表会议经过) 前言 寺院是僧人修学、住持、弘扬佛法的道场,是保存、发扬佛教文化的场所,是僧人从事服务社会、造福人群活动的基地,是联系团结国内外佛教徒的纽带。寺院须保持清净庄严,树立纯正的道风学风,正常开展法务活动,运用其多方面职能,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以利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加强寺院管理,维护寺院的合法权益,保证佛教活动正常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政策的有关规定,遵照佛教的教制教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管理体制与寺院组织 第一条寺院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下,由僧人自己管理;在教内,寺院受佛教协会的领导。 第二条重点寺院,须按十方丛林制度建立和健全僧团组织。 第三条寺院住持,须根据选贤任能原则,由当地或上级佛教协会主持,经本寺两序大众民主协商推举礼请之;凡全国重点寺院,同时报中国佛教协会备案。住持每届任期三年,连选可连任;年老体弱不能主持寺务、领众熏修者,亦可创造条件提前退居。除特殊情况外,住持一般不宜兼任。住持在任期内如道风严重不正或有重大失职,经上一级佛教协会核实后予以免职;免除

全国重点寺院住持职务,须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批。任免寺院住持,均须报相应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住持退位后,寺院应按传统办法,妥善安置照料。僧团序职如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等班首,列职如监院、知客、维那、僧值等执事,由住持按照丛林请职制度和协商原则,定期任命、晋升序职人员,任免列职人员。 住持、班首、执事人选的条件是:爱国守法,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戒行清净,作风正派,有一定的佛学水平和组织办事能力。担任住持、班首,戒腊须十夏以上;担任主要执事,戒腊须三夏以上。 住持对外代表本寺,对内综理寺务。班首、执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发扬六和精神,实行民主集中,管理寺院各方面工作。凡重大问题(包括撤免错误严重或极不称职的班首、执事职务),由住持召集班首和主要执事及有关负责人员举行寺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第四条寺院如确需设立寺务委员会,主任须由住持担任,由主要班首、执事组成,可吸收个别爱国爱教、作风正派、有组织和工作能力的居士参加。寺务委员会的职责相当于上条的寺务会议,任期一年。 第二章僧众修持与佛事活动 第五条寺院须安排好僧众修持,坚持早晚功课,经教学习,修禅念佛,过堂用斋,严守戒规,整肃僧仪。僧人务须僧装,素

佛教寺院章程范例一(适用於管理人与住持同一人之单纯寺院)

佛教寺院章程範例一(適用於管理人與住持同一人之單純寺院) ○○○(寺院名稱)組織章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本寺定名為寺(以下簡稱本寺)。 第二條本寺以弘揚佛法,導正人心,淨化社會,興辦慈善公益事業,福利社會人群為宗旨。 第三條本寺設於高雄市區路(街)段巷弄號。第二章任務 第四條本寺之任務如左: 一、舉辦弘法佈教事項。 二、舉辦佛教文化及教育事項。 三、舉辦濟貧、救災及協助地方建設等慈善公益事項。 四、舉辦法會活動等事項。 第三章組織與職掌 第五條凡在本寺皈依或出家,對本寺有特殊貢獻,由住持人認定,提交執事會議通過者,得加入為本寺信徒。 第六條依監督寺廟條例第六條規定,本寺置住持一人,以管理本寺一切寺務。 第七條本寺住持之繼承,依本寺之慣例辦理之。本寺住持繼承之慣例是…….(依各寺慣例填寫)。如無法依慣例產生時,得由所屬教會依其教規選任之。第八條本寺住持資格之認定,原則上依中國佛教會寺庵住持規則之規定辦理。但事實上,確有不能依此規定之原因者,得由所屬教會依其教規選任之。 第九條本寺住持職責如左: 一、執行本寺弘法、法會等活動,召開各種會議及執行各種議案。 二、管理本寺一切財務。 三、管理本寺所有人事。 四、推行本寺應興革事項。 第十條本寺住持,須指派四大執事,分別執掌重要任務,並酌情分派其他執事,共同執行寺務。四大執事之職責如左: 一、監院:又名當家,承住持之命,負一寺之全責。除經常處理一切寺務

外,並監督各寮堂口,日常職務。 二、副寺:負責主辦會計、出納,如銀錢出入與保管、賬目清理等職務。 三、知客:負責維顧大眾,招待賓客,辦理外交,執行清規等職務。 四、維那:負責領眾修行,如在禪堂,調理大眾貣居行坐,以及上殿、過 堂、唱唸等職務。 第十一條本寺住持,在任職住持期間內所購置之不動產,無論用何名稱,均歸屬本寺所有,其俗親不得繼承。如主張該住持或其親屬所有,必有確切之反證而後可。第十二條本寺住眾需分擔執事並另訂清規,為全體住眾遵行準則,並為參與執事會議之依據。如有違犯者,上至住持,下至清眾,均依清規議處。住持違犯根本大戒 者,經全體執事會議,革除其住持職務,並逐出寺門,永不共住。 第十三條本寺重要執事會議職責如左: 一、寺務運營之策劃。 二、寺務運營得失之檢討。 第十四條本寺全體執事會議職權如左: 一、行使信徒審查同意權。 二、行使寺務運營之決策權。 第十五條本寺信徒會之職權如左: 一、行使本寺年度收支結算審議權。 二、行使本寺財產處分議決權。 第十六條本寺信徒之義務如左: 一、須履行護持三寶之義務,盡一己之人力財力,擁護本寺。 二、協助本寺所舉辦之弘法、文化、教育、慈善、公益等事業。 三、本寺寺眾被無端毀謗,或權益被非法侵害時,須盡一切力量護持之。第十七條本寺信徒,經二次以掛號信函通知,不請假而不出席會議,或住址遷移,未主動向本寺報知,因之而失去聯絡者,視同自願放棄信徒權責,經住持人,提交 執事會議,註銷其信徒名份。違反佛教有顯著之言論及行動,對本寺聲譽造成 嚴重傷害;或受刑事處分,褫奪公權未滿期者;或連續二年,對本寺在財力人 力上,不作任何貢獻者亦同。 第四章會議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作业

1、如何理解传统文化。 答: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管理文化资源极为丰寈的宝藏,它主要是由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两部分所构成。在理论层面上,主要有四点:(一)中国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治国乊方与管理乊道。(事)中国历代文人学者作品中所蕴涵的管理思想。(三)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管理乊道。(四)中国古典小说和史书中的管理思想。在实践层面上,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明清商帮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艺术。(事)近百年来的海外华人企业家的成功管理乊道。(三)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管理经验。由此可见,由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构成的中国管理思想是极为丰寈的。对于这些管理文化资源,必须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对其迚行现代转换,注入时代精神,迚行新的诠释。只有这样,才能为构建中国管理哲学思想体系提供有用的资源。 2、管理哲学的概念(什么是管理哲学)? 答:所谓管理哲学,就是对一般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总称,是管理学与哲学的交叉部分,管理哲学兼具事者的特性。“管理哲学”一般是指科学管理中的普遍原理、原则和哲学观。美国哈佛管理丛

书《企业管理百科全书》认为所谓管理哲学是指最高管理者为人处亊的信仰和价值观等。从广义抽象层方面说:管理哲学是激发企业家信仰、观念、原则、价值的动力。就狭义实务层面言:管理哲学是企业家选择行为典型的成本,促迚敁益评估的决策体系。 3、从中国传统文化学什么? 答:中国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治国乊方与管理乊道。中国历代文人学者作品中所蕴涵的管理思想。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管理乊道。中国古典小说和史书中的管理思想。 4、如何看待中西方管理思想文化。 答:西方传统文化长于逻辑思辨,崇尚科学,热衷于知识、权力、法治。从本质来讲,西方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是一种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的“智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一种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和中庸和谐的“价值理性”文化,是一种强调集体主义、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德性”文化。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性,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东西方人的心理定势、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和对人性的不同理解。由于西方具有法治传统,所以,在管理中主张“法、

孟宪实:论唐朝的佛教管理_以僧籍的编造为中心

论唐朝的佛教管理 以僧籍的编造为中心 孟宪实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佛教、道教在唐代十分发达,国家如何对它们实施管理,史载有文,但并不清晰。本文通过新近 发现的吐鲁番出土文书,论证唐朝政府管理佛教、道教的具体措施,使得这个问题终于明晰起来。把原有编户 齐民的方法运用到佛教、道教的管理,厉行人身管理,从而完成了对佛教的全面控制。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中 国化问题学界研究已久,在思想中国化的同时,也有管理的中国化问题。这对于佛教历史研究亦有启发。 关键词:佛教;管理;僧籍;寺院手实;吐鲁番出土文书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5919(2009)03 0136 08 收稿日期:2008 12 16 作者简介:孟宪实,男,黑龙江省讷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06XNA007。 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 卷二,王邦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7页。义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 传校注 ,王邦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4页。 唐会要 卷四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1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崛起,国家如何管理这一新兴的社会力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我们从 魏书 释老志 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到了隋唐时代,政府如何管理佛教和道教呢?历史文献留下一些很不清楚的记载。结合近年新发现的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了很大提升。论述如下,敬请方家指正。 一、僧尼等籍 对于佛教和道教的管理,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管理,这使得两个宗教的管理有了组织保障。相关机构是如何管理佛教和道教呢?依照现在掌握的情况,那就是通过籍帐。因为不论佛教还是道教,僧尼是分别立寺的,道士和女道士(或称女冠)也是分别立观的,所以他(她)们的籍帐也是分立的。所谓籍帐,其实就是国家管理民众的一套文书档案体制。不作特别说明,本文以 僧籍 概括尼籍、道士籍和女道士籍等。 把僧道进行籍帐管理,其实就是把他们纳入编户齐民体制,而这正是中国政府控制和管理社会的悠久而强大的传统。道教是本土产物,而佛教属于外来事物,对于佛教而言,政府的这个管理办法,十分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特色。到过印度的唐代僧人义净就记载过印度的情况: 如来出家,和僧剃发,名字不干王籍,众僧自有部书。 众僧名字不贯王籍,其有犯者,众自治罚。 这就是说在印度,佛教徒是不归政府管辖的,如果说有管辖,也不是中国式的通过人口登记等籍帐方式管辖的。中国从南北朝以来,政府的努力推行和僧众的挣扎拒绝,终于是政府方面获得胜利,到唐朝相关制度十分成熟,文献记录也丰富起来。 唐朝政府的僧籍编造,与一般民户一样,也是三年一造。 唐会要 卷四十九有 僧籍 条: 每三岁,州县为籍,一以留州县,一以上祠部。 这个记载没有明第46卷第3期 2009年5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g U 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Vol.46,No.3May 2009

(领导管理技能)龙洋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佛教信仰与企业家精神

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佛教信仰與企業家精神 第五世多智欽·龍洋 中國佛教協會理事、青海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 內容摘要: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文化日趨多元的當代中國,企業家持有某種宗教信仰日益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普遍現象。企業家精神的形成與宗教信仰的持有之間究竟存在著何種關係,既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本文主要探討了改革開放浪潮下,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佛教信仰與構建和塑造企業家精神之間的密切關係。現代中國企業家精神與中國佛教信仰具有內在的契合性,揭示了佛教思想對於構建企業家精神以及促進現代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通過引導和推廣佛教信仰來培育和構鑄現代中國企業家精神,由此促成大批優秀企業家的成長,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繁榮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這正可以成為建立和健全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市場經濟改革所可資借鑒的重要途徑,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佛教信仰企業家精神有佛教信仰的企業家 龍欽然絳尊者說:“自心無念清淨光明,他心等六種神通悉可得,眼能見蓋障所礙之外境,無量清淨佛刹亦皆能見,心現分和空分皆清淨故,可得自在無量智慧和三摩地”1。回首首屆世界佛教論壇,藉由“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進而實現“新六和”的願景,提出“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第二屆世界屆論壇本著智慧、中道、慈悲、寬容、和合、平等、圓融的精神,匯眾緣於一處,聚和合為一心,提出以“和諧世界,眾緣和合”為主題,反映了時代的呼聲,探討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體現了佛教界關愛眾生、關注社會的理念,對包括宗教界在內的社會各界共同建設和諧世界,必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1龍欽然絳著:《詞義寶藏論》,第230頁,喜林苑了義文化出版社(臺灣)1998年版。 - 141 -

文化管理学概论

文化管理学概论 1.文化管理:是指文化活动的整体系统或者组织、团体为了达到特定 目标,不断进行的一系列有意识、有计划的协调活动。 2.文化管理学:是在对于文化活动内在规律、生产与流通过程予以把 握的基础上,对于文化管理的内在规律及其管理机制、管理方式、管理原则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研究的专门学科。 3.文化管理学的基本性质:它是一门以文化学及艺术学、出版学、新 闻学、传播学等文化类学科为基础,以现代管理学为指导,以众多相邻学科为参照和借鉴,以研究文化管理的基本规律为主旨的边缘性新兴学科。 4.文化管理学的特征:理论与应用的并重 人文与科学的互渗 动态与创新的一致 整体与地域的统一 5.中国文化管理的历史实践与特点(这题(*^__^*) 老师只划了大框) 一、中国古代的文化管理主要体现为代表皇权意志的统治者的管理。 中国封建统治者的文化管理活动主要体现在:1对于文学艺术的管 理2对于艺术教育的及图书建设的重视。 对于文学艺术的管理:1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就在传统礼制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对其中的乐舞在内容和形式上 均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实施过程中的等级差别也相当严重。2在西汉,统治者对艺术的发展十分重视。其一,倡导辞赋:其二,扩大乐府:

其三,发展百戏。3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地位提高,大多统治者和文论家仍然沿袭两汉的传统,强调绘画的“鉴戒”作用,重视其社 会功能。一些统治者极力推崇佛教,使之有助于维系统治。敦煌壁画 和云冈的石刻画都突出这一点;同时,乐舞地位得到加强,统治者和 士人阶层均把改造传统乐舞、重新确立乐舞的正统地位作为努力的目标。南宋时宋文帝确立了刘宋王朝的礼乐制度,梁武帝亲自完成了礼 乐的修订4隋唐时期,统治者对绘画的喜爱促进了绘画艺术发展,唐 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始置翰林院”。隋唐时期国力强盛,音乐舞蹈艺 术也达到了中国古代乐舞文化的高峰,出现空前活跃和多姿多彩的景况,隋设清商署,唐增设教坊、梨园等专职机构,管理和从事乐舞活动。5宋元时期,画院制兴起,宋代各朝都设翰林图画院。6明朝初年,统治者设立画院,吸引和培养了一些宫廷画师。明代的建筑艺术是人 类建筑史上的瑰宝。明王朝对皇家建筑的实施管理非常严格,制作精 益求精。洪武35年在景德镇设御窑20座烧造供御器物。明代官府还 设有“铸冶局”专门制造兵器以及宫廷御用金属器皿。江南广大地区 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为戏曲的发展造成了必要的条件,为 戏曲在社会上获得了生存基础。戏曲表演具有了商业性,对戏曲的管 理也就在商业活动的制约下进行。7在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酷爱和提倡书法,形成风尚,出现了“馆阁体”书法;清廷为显示自己的权 威和统治,重视与建筑相联系的雕塑艺术。乾隆七年内阁总管仪宾的 工布查布编译《造像度量经》,以皇帝的名义颁布执行,对于佛教各种偶像的姿态、服饰、比例、尺寸、座子、背光等进行了严格的规范。

决策管理者佛教五眼修炼

与决策管理者谈佛教中开“五眼”的修炼 摘要:本文结合佛教关于开“五眼”理论,对开“五眼”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诠释与发挥,这对于富有实践经验决策管理者在短时间内“一朝顿悟”,迅速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决策管理者佛教开“五眼”(认知能力的提高) 佛教在提高认知能力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这种见解被称为开“五眼”,即所谓开肉眼、开天眼、开慧眼、开法眼和开佛眼。不同的“眼”代表着不同层次的认知能力。正因为如此,开“五眼”的次地修炼对于决策管理者不断提高认知能力有着重要的启示。这里,笔者先对佛教的“五眼”做一简要的阐述,然后,结合老师的传授和自身修炼的体会,为大家阐述现代意义上的“法眼”以及其他“四眼”! 一、佛教关于“五眼”的解释 佛教认为,依照佛教教义通过坚持不懈的修炼可以获得“五眼六通”。五眼的主要内容如下:(一)肉眼:光见暗不见,见前不见后是也; (二)天眼:前后内外,山岩石壁,真见无疑是也; (三)慧眼:能识文字义理浅深,前生后世,善恶因果,如掌明也。 (四)法眼:能见三世佛法,行种种方便,量根施道,不失其时是也; (五)佛眼:圆明普照,无始劫前,无始劫后,一切因果如对目睹,毫法不失也。 此五眼,乃是一切诸善功德福感而生。唯佛能全,余人不及。眼须分五,照其一心,见性修行,人人有份。 二、对“法眼”的现代理解 我们在此谈到的法眼不是宗教神通意义上的法眼,而是指根据大道修行,自身的认知能力会逐渐地提高。笔者意义上的“法眼”实际上就是大道(总规律)之眼,下面就是笔者对法眼所作的现代诠释。当然,我们所讲的“法眼”是放在“五眼”之中来探讨的。而所谓的“五眼”代表的是五种不同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智慧层次。 (一)肉眼(直观) 肉眼就是肉眼凡胎,只能看到现象,不能看到本质;只见结果,不见原因;只见前,不见后;只见光明,不见黑暗;只见眼前,不见长远;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有形,不见无形;只见事物的表象,不见事物存在的前提……。总之,这种眼睛只能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而不能看到矛盾的其他方面。也就是说,见“阴”不见“阳”或见“阳”不见“阴”,不知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的道理;不知道“阴阳两个方面”是相资而用、不离不弃的;从根本上讲是不知道大道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因此,笔者称肉眼层次的认知水平为“眼中无太极”的水平,处于这种认知水平上的人也就是“有眼无珠”。这种眼睛是典型的“猪八戒式”的眼睛。在《西游记》中,猪八戒看到由白骨精变化而成的美貌的妙龄少女,提着一篮食物款款而来,就引起了他的色欲和食欲。这样的人或被欲望所驱使失去正常的理性,或生性愚钝如混水一潭,或不愿动脑思维,为思想上的懒汉。这样的人根本不知道现象与本质关系,把现象当成本质。当然,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大量存在。只是不像我们所说的“眼中无太极”那样极端。现实中的“无太极”多为“偏阴偏阳”的病态状况的“病太极”、“偏太极”,而不是正常的“一阴一阳”、“阴阳具有平等性质”的太极。 如果猪八戒不是为色欲、食欲所迷,稍微地看一下周围的环境,就不难得出“小姑娘”是妖

论唐朝的佛教管理

论唐朝的佛教管理 ——以僧籍的编造为中心 孟宪实 【专题名称】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专题号】K22 【复印期号】2009年05期 【原文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第136~143页 【英文标题】The Administration over Buddhists in Tang Dynasty: Centering upon the Compilation of Monk Registers 【作者简介】孟宪实,男,黑龙江省讷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100872 【内容提要】佛教、道教在唐代十分发达,国家如何对它们实施管理,史载有文,但并不清晰。本文通过新近发现的吐鲁番出土文书,论证唐朝政府管理佛教、道教 的具体措施,使得这个问题终于明晰起来。把原有编户齐民的方法运用到佛 教、道教的管理,厉行人身管理,从而完成了对佛教的全面控制。佛教作为 外来文化,中国化问题学界研究已久,在思想中国化的同时,也有管理的中 国化问题。这对于佛教历史研究亦有启发。 Buddhism and Taoism were very flourishing in Tang Dynasty. Measures the government implemented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ese two kinds of monks were recorded, yet were unclearly.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particular measures of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on to Buddhism and Taoism through the newly-discovered Turfan documents and sheds new light to the subject. By introducing the measures applied to the registered populace and enforcing a strict physical administration to Buddhists and Taoists, the government achieved complete control over these religions. The Sinicization of Buddhism, an exotic culture, had been studied for long. The author argues that before the Sinicization of Buddhist ideology, it was the Sinicization of Buddhist administration that was first fulfilled. 【关键词】佛教/管理/僧籍/寺院手实/吐鲁番出土文书Buddhism/administration/monk register/excavated Turfan documents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9)03-0136-08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崛起,国家如何管理这一新兴的社会力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我们从《魏书·释老志》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到了隋唐时代,政府如何管理佛教和道教呢?历史文献留下一些很不清楚的记载。结合近年新发现的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了很大提升。论述如下,敬请方家指正。 一、僧尼等籍 对于佛教和道教的管理,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管理,这使得两个宗教

做好佛教寺庙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做好佛教寺庙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1 做好佛教寺庙管理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 佛教的发展及管理与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息息相关,其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其实施科学的引导。现阶段,我国佛教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在不断的改善,以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大的外部环境。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在遵循佛教的发展规律,并结合其发展实际,以党的宗教政策为指导,并贯穿于佛教的事务管理工作中,其发展方向和对策的制定要具有战略性,从而逐步加强和完善其管理制度以及管理质量,这对于实现藏族聚居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2做好佛教寺庙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藏族聚居区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等也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佛教发展中也面临这一问题。佛教寺庙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要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要求,对其内部管理机制以及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变,积极引入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的机制,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求。 1.3做好佛教寺庙管理是藏族聚居区和谐稳定发展的需求 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要维护藏族聚居区的和谐、稳定发展。当前,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在大方向上相适应,但是在具体细节方面却也存在较多不适应的情况,最为突出的不适应表现为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展开渗透活动,利用其宗教地位,从事政治分裂活动,大大影响了藏区社会稳定和民族的团结,意欲图谋不轨,这是导致佛教寺庙管理工作难度较大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必须要做好佛教寺庙管理,加强对不良宗教势力的警惕性,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社会相符合的规范化的宗教秩序。 2、近年佛教寺庙管理的方法及成效分析 自2008年,青海各个地区结合各自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加强和完善佛教寺庙管理,提出了“将佛教寺庙的管理纳入基层社会单位的管理中,对其实行社会管理”的新思路,该思路在一些地区的试行获得了一些成效,并对其经验进行总结,逐渐开始应用于全省佛教的寺庙管理中,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其管理工作格局已经得以成形,并获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各个方面。 2.1佛教寺庙管理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定位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在党的各项政策和方针的指导下,政府部门在佛教寺庙管理中更加重视对其认识的提高、因地制宜以及创新思路,尤其是在新形势下,佛教寺庙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做好佛教寺庙管理是做好宗教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鉴于此,在谋划佛教寺庙管理中必须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忧患意识。在这一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县级以及乡镇都已经成立了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其中由党委主要领导担任第一责任人,而党政分管领导则担任直接责任人。以目标责任制作为主要指导方向,将宗教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每年工作业绩考核中去,从而使整体上都对佛教寺庙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得以提高。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关注民生促和谐”、“以人为本谋发展”等思想,同时也是引导佛教寺庙发展不断贴合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途径。在管理中,采用将寺庙作为一个基层社会单位来予以管理的方式,这一决定使宗教人员的公民基本身份得以明确,并且将佛教寺庙纳入公共社会管理中,使其宗教人员也能够享有各种利民惠民政策以及社会保障,使其人身权利得以有效保障,使宗教人员与普通牧民享有同等利益,这不仅是思想上的一次解放,同时也是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对于佛教寺庙未来的发展来说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2.2通过各级职责的明确,佛教管理更加规范化,发展得益壮大 青办( 2008) 19 号文件明确规定:对佛教寺庙实行县、乡镇分级管理[1]。在具体管理实践中,由县政府直接负责大型寺庙的管理工作,而由县政府分配乡镇政府对相应中小级别的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 李登军 (市北区城市管理局山东青岛 266033)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旺盛的生命力和很高研究价值。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文化相比较,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有许多缺点,因此要正确看待,取精去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管理哲学;中西方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管理哲学,体现在中国历史上各行业及各类书籍中,例如九流十家、医道、养生等等。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治国、治军的精髓所在,也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本文首先探讨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哲学,分析和总结了其内涵和特征,并说明了这种管理哲学的优缺点。最后,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哲学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作比较,分析论述不同之处,希望可以科学的做到取精去糟。这有利于让传统的管理哲学更能适应当代社会的管理实践。 1、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富于智慧。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有论者从宏观现象上来理解,认为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简要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世代相传,且富于民族特色。综而观之,中国传统文化有几个特色:一是概念繁多:如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等;二是百家争鸣: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苟子》;仁、义、礼、智、信;中庸)、道家(老子、庄子;道德,无为、逍遥)、墨家(墨子、《墨子》、兼爱)、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农家、小说家、兵家、医家等;三是种类丰富:举大类而言就有琴、棋、书、画、十二生肖、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汉字

佛教对营销的影响

佛教对营销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宗教林立,其中最大的教派要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仅这三大宗教,在世界上就有数十亿的信徒。当然还有其余相对较小规模的宗教,如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犹太人的犹太教,印度的婆罗门教、耆那教和印度教等等,世界上的宗教数不胜数。在当今社会信徒绝对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群体力量,宗教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能否利用好宗教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很快在中国扎根生长,获得了大量的信徒。如今,佛教在中国的信徒已经达到了上亿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对企业的规划与发展当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每逢节假日,佛教圣地必定成了旅游重地,旅游业得发展给当地的经济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对于某些地方,佛教圣地旅游的收入占当地财政收入的相当大的比重,如嵩山少林寺,五台山,四川峨眉山等每到旅游季节,当地的游客数量大大的增多,而与旅游相关的服务性企业,也趁此大发展,尤其,以旅游公司以及当地的服务部门的业务最为繁忙。 如今随着人类的生活节奏加快,物质生活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期,而精神文化的发展则相对较慢,特别是在中国,大众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极不协调,许多人出现精神空虚的现象,于是对宗教的信仰与追求变的趋于潮热化,随着对这种热潮的出现,人们对宗教的相关产品也出现了热捧的局面。对佛教来说,装饰品、佛尊相关产业得到了大的发展。装饰品以佛头、观音和弥勒佛等为主。玉雕一行就是一个特别明显的行业,如今玉雕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佛的内容为主。由于佛在人们的内心中具有庇佑的作用,因此,很多人就开始买那些有佛之类的玉器,以求得到佛祖的庇佑,这也推动了玉雕行业的发展。 企业的发展要紧抓人们信仰宗教的心理为锲机,将自身的产品与服务跟佛教相联系起来,使得自身具有一种神秘感,获得大众的欢迎。近些年来,关于佛教的一些电影电视,总是能够得到大家的喜爱与认可,从而使得收视观看率大涨,最为明显的《西游记》《少林寺》《南少林三十六房》等等,总是深受大家喜爱,每一部这些关于佛教的电视电影都使得当时风行一时。若企业能抓住佛教这种宗教性的关键词,那么对自身的发展来说,绝对是影响非凡的。 当然,在利用佛教的影响宣传自身的产品及服务时不能够触破佛教的禁忌,违背佛教的教义。如佛教的八戒:不故意杀害有生命的众生,如人、动物、小昆虫及堕胎;对於一切财物,乃至一草一木,非自己所有而取或是不论用任何手段,如骗取、强夺、霸占等,皆算是偷盗;凡与男女两身相和合,皆称为淫。受八关斋戒时,要禁止正淫,也就是正当的夫妻

佛教思想与营销管理

佛教思想与营销管理 字体大小:大中小来源:美途教育网发布日期: 03-10 关注: 221 次 一位占卦先生曾说我面相与八字和佛有缘,并且名字中带有“梵”字,但本人对佛学的博大奥妙却知之甚少,每当看到虔诚的信徒在佛像前顶礼膜拜,虽然对佛祖不由滋生敬仰之情,但常感困惑。 前年,有幸在一家山中寺庙中得到一本未公开发行的书,名为《让智者了解佛学》,记得临行时老者语重心长几句话:一切随缘吧!心不要太高 在营销职场上混迹多年,转眼已而立之年,难得静下心来读一下书,回忆过去,体会人生,一点点地发现佛祖的伟大,并对世界与人生有一些认识。 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佛教的一些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当今市场环境中对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有深远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持戒 对佛门的弟子,坚持“众恶莫做,众善奉行”的思想,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上有严格和详尽的规定。 作为现代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作业准则,来规范和指导员工的日常工作,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工作有章可寻、有的放矢,并以此建立责任心和自我反省能力,促进有质量的工作成果,这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础。 布施 布施要求人们有慈悲的胸怀,感恩的心态,奉献的精神。 做人如此,做企业依然。 企业的生存依靠市场,利润来源于消费者的回报,所以我们对客户和消费者应心存感激,失去了消费者,也就失去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我们个人也失去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 企业应占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回报消费者,满足其需求,为其创造的价值,并最大可能的回报社会。 用我们的心去奉献,以布施的心态去面对客户。 欲强之,必先与之;欲取之,必先与之。 如:销售人员的培训中,很强调一个观念: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会用什么样的

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 应用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长久以来,佛教之于我,始终是个迷。也许是有缘吧,不久前有幸参加了中国职业经理人的资格培训,包胜勇先生有关佛教与企业管理的讲座终于让我与佛有了机缘,使我与佛教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通过这次学习我初步领略了佛教的历史、佛教的基本目的、佛教的理念及其精髓以及佛教的组织与管理等等陌生的领域,让我认识到佛教作为中华文化的巨大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确思想精深,内蕴丰富。在学习过程当中,我感到佛教的很多理念和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是很有借鉴作用的,在此斗胆把我对佛教的粗浅认识加阐释。 一、佛教建立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了生死,求智慧”,从它的出发点上就把其定位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上,它从解决人的现世之苦(生、老、病、死四大苦)出发,为人们设立了一个理想的彼岸世界(即达到涅盘的境界),实现无生无灭的目的。佛教通过对人之佛性的精细分析,把能否成佛和如何成佛又完全归于人的自身,归于人的自我努力和内心的自我净化上,提出“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明确修行的目标就是明心。在这里,佛教把人及人心提高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从而确立了人及其思维的中心地位。 在这点上,现代企业管理同样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强调经营人心,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上,强调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强调企业在选人、用人、留人、育人等环节上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根据每名员工的能力、性格特点,选拔、培养适合的人,并放在适合的岗位上,并针对每人、每岗的特征,选择适合的激励手段,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从而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市场运营管理上,同样要善于经营客户与消费者之心。企业的经营也要象佛教以对心的修炼为住,强调并重视人及人心。正如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石滋宜博士在给《蒙牛内幕》作序中所期望的,“归根结底,蒙牛的成功在于善于‘经营人心’:在企业内部,注重向下经营人心,以聚揽人才,激发其工作热情;在市场上,善于经营客户之心,消费者之心,善于抢占其心智资源,建立企业品牌的美誉度与忠诚度。如果中国企业都像蒙牛这样注重‘心’的经营,那么一定会很快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企业”。二、佛教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圆融的辩证法思想。佛教向人们描述了万物的结构,如实地分析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让人们深切地认识到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并教给人们去清醒地认识它们的方法与途径。般若经提出“空色不二”,维摩诘立“不二法门”,天台宗提倡“三谛圆融”,华严宗提倡“六相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